正确的引导范文

2024-05-30

正确的引导范文(精选12篇)

正确的引导 第1篇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恋爱观是异性之间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 学生恋爱是心理、生理上相对成熟的表现。进入职业学校以后, 家庭的约束力和升学的压力骤然降低, 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机会增多, 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 “爱情”便在学生们的心理迅速产生、发展。小丽是一名走读生, 父母都在外地打工, 只有奶奶一个人在家, 可能缺少父母的关心和赏识, 因此其他男生的关心和爱慕, 正好弥补了她生活中所缺失的。正是因为身心发展的内因、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外因共同促成了小丽的恋爱现象。

[处理过程]

1. 侧面了解情况

为了能慎重地处理这一问题, 我展开侧面的信息材料搜集, 先找了同座的女生了解她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确实近一个月来小丽和同年级数控专业一位男生来往密切, 经常互发短信, 有时那个男生还到我班教室来;同时还打电话给她奶奶了解她上学时间和放学到家时间及双休日的活动情况, 小丽基本能按时离家和回家, 只是近两个星期双休日出去玩的时间变多了一些。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心中有了数, 找她沟通就可以有的放矢。

2. 当面沟通

情况基本了解后, 我为当面沟通作了充足的准备。针对她一贯的表现, 我认为应该以缓和的方式处理, 而且鉴于她的性格特点, 谈话语言、语气稍有不当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影响她的学习乃至前途, 于是, 我决定跟她坦诚的交谈。大概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陆续进行了三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我首先肯定纯洁的爱情是神圣的, 男女同学之间产生相互爱慕是一种正常身心发展现象。我摆出我的态度和观点减少了她的顾虑, 增加了我与她之间的认同和信任, 使其能对我坦诚相待、畅所欲言。经过耐心的引导她告诉了实情,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中两个人互相认识, 并且交换了手机号和QQ号, 从此联系就变多了, 感情也开始升温。这一次谈话我多数时间是作为一个倾听者, 而且我也没有做过多的教育, 只是临了提出了要求。利用一个星期时间深刻地反省自己近一个月来的各方面表现和得失, 我是希望通过她自我反省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自己给自己寻找一条走出迷惑的出路, 给自己一个总结提高的机会, 并且我也希望她一星期后能够主动找我反馈思想变化。

第二次谈话:一星期已经过了, 小丽并没有主动来找我, 于是我又找来她。这一次我首先语气有些重地批评了她没有主动找我反馈思想, 不能积极主动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接着我语重心长告诉她人生的得失, 总是维持着一种平衡:现在你虽然得到爱情, 让你获得了喜悦, 但是你可知同时也或多或少占用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成绩不能合格, 基本专业技能过不了关, 以后如何立足社会?其次, 为她权衡了学业与爱情的轻重, 我告诉她: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在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有一个具体的任务, 现阶段的任务就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现在谈恋爱, 既要担心老师、家长的责备, 不能尽情享受爱情的快乐滋味, 又要影响学业, 这是得不偿失的, 就像是提前采食不成熟的果实, 其味道是苦涩的, 而且必将失去秋收的喜悦。我建议她冷静地接触那位男生, 仔细观察, 发现他的缺点, 最后再综合评价是否真的值得把一生托付给他。这一次谈话结束, 我依然希望她一个星期内主动找我反馈想法。

第三次谈话:这一次我很欣慰, 小丽终于在第四天主动来找我, 告诉我经过反省已经深刻地认识了存在的问题, 并且不再继续发展, 处理好与他的同学关系。我看她很有诚意, 我索性问她是否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他能够吸引你, 小丽坦然地说:“我认为他很关心我, 经常顺路带我回家, 而且他还利用双休日在外做钟点工, 挺能吃苦的、挺能干的, 但是他纪律观念不强, 经常迟到, 还喜欢说大话, 社会交往有些复杂。听了你的教育, 现在回过来想想, 确实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 现在如果一味地把精力投入恋爱, 两个人都荒废学业, 他不可能满足于打一辈子零工,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父母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 只能一辈子靠打工维持生计, 他们太辛苦了, 我想要努力学习, 将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让父母不再为我操心。”我用心听着, 同时悬着一个多月的心也慢慢安定了下来。

3. 利用家校合力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环境, 但是, 家庭的作用同样重要。像谈恋爱这样的问题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 必须得到家庭的密切配合, 做到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儿, 不然学校的教育会和家庭的松懈管理、社会的负面影响相冲突, 出现“作用与反作用”的无效劳动。我打电话给她父亲告知小丽的事情, 也希望他们经常联系小丽, 多关心她、鼓励她, 和她谈谈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奋斗经历, 让小丽感受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艰辛。

[案例反思]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人体身心的发展, 恋爱这种现象不仅铺天盖地发生在大学校园, 而且也频繁地出现在中学校园, 特别是职业学校。在懵懂少年的心里, 他们的恋情是无瑕的, 是纯真的, 但是他们也深深知道, 这样的恋爱只能在学校和家庭的夹缝中委屈生存。老师在处理学生恋爱问题上决不能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去, 甚至一味地去摧残爱情, 不分青红皂白地责怪, 而应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引导他们去认识爱情, 分析产生恋情的真正原因,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2篇

最好的劝说方法是:让孩子把本来模糊不清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告诉孩子如何思考,引发出孩子最深层次的动机,让孩子明白这想法是他自己的。比如,如果我的孩子说不爱学习,我会引导他说,“这根本不是你真正的想法,你真正的想法是怕努力了也不会,而显得自己太笨。”

我向孩子保证,在中小学阶段,数学没有难到努力了还学不会的程度。如果孩子一开始就体会到了“会做”的感觉,就会在学习数学上倾注更多的时间,进而取得好的成绩。

具体说来,劝说孩子的方法有正反两个方面:努力学习的好处,不努力的坏处。

除此之外,还要告诉孩子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比如,在小学阶段,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孩子的学习,要告诉孩子,如果没有基础,在高一级的学校里是很难学下去的。一旦落后,再要跟上大部队就需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能学好,这样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好好学。

只有父母自己深层次地相信的东西才能让被劝说者——自己的孩子,真正相信。只有父母对自己有信心,在学习中确实体会过解决问题的愉悦感,也的确相信愉悦感源于解决难题的过程,才会在劝说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相信这种感觉的存在。

正确的观察与引导 第3篇

【关 键 词】 教学案例;反思;课堂教学

【创新点说明】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受益。”体育学习活动应当是根据个体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由于自卑学生的心理方面与正常的学生有异。因此,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激励的手段和方法,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主动关心和帮助自卑的学生恢复了自信心,从而激发了自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重新获得了快乐和自信。

【背景介绍】

我校去年毕业的六年级1班学生中,有一名女孩名叫李丽,该女孩小时因车祸而造成头部受伤,一直以来在体育运动方面,都存在着动作不协调的问题。每当上体育课时,无论是什么活动内容,对她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运动。如“球类、奔跑、跳跃”等运动,对她而言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活动。家长曾多次拜托老师不要让她参加体育活动,担心小孩出现什么意外,怕她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因不协调的动作表现遭到同学的歧视和笑话。

体育课上,每当开展集体活动时,她都能够积极认真的参加完成每一项练习活动,可在分组练习时,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边上看同学们活动,有时看到同学们有趣的表演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可每当你问她“这么有趣,为何不去参加时”,她总是摇摇头。后来从同学们的口中了解到:一是她完成动作练习很差,会给大家拖后腿,所以没有小组接纳她;二是她自己怕被同学笑话,在同学面前丢脸,因此不愿意参加小组的活动。由此可见,她有想要参加的愿望,只是缺乏对自己的自信而由此产生了行为障碍。

【案例及评析】

片段一:主动关心帮助她

在一次体育课中,其他同学都在跳短绳,唯独她在一边观看。于是,我主动去帮助和指导她,并和她一起进行跳短绳;还有一次在做两人三足跑的游戏中,需要两人的组合,于是我又主动走到她的身边,和她一起进行练习,她玩得很开心。同时我又把班上几个有各种原因而不受欢迎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由我担任他们的指挥,指定她任组长,练习多人多足跑游戏。同时我还主动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使她感到老师对她的重视和关怀。由于教师的参与和对他们的重视,这个特别小组的活动显得井然有序。本不受同学重视和欢迎的他们,现在也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肯定。无疑,她的自信心也随之得到了增强。

评析: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自信还受他人期望的制约。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就会增强个体信心。自卑的学生,他们更加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自卑的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培养其大胆自信,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片段二:动员同学接纳她

因受教师行动的感染,同学们对她的看法也开始有所改观。此时,我找到班中两个最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同学张鹏和黄思雨,私下里把李丽同学的基本情况给她们做了介绍,希望她们能协助老师帮助李丽同学。在他们俩的支持和带动下,更多的同学也开始能够接纳和认可李丽了。随着同学们的接纳和认可,她对各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大大的提高了,运动技能、技巧以及动作协调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自信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评析:自卑的学生毕竟是一个稚嫩的群体,他们的心灵比正常人更加脆弱,内心世界一片黑暗,他们很少交到朋友,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扶持。因此,应充分利用同学间的友爱去温暖每位自卑的学生,以此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他们心理相容,思想沟通,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

片段三:给予她充分肯定

尽管她的运动能力和自信心都有所提高,但她那不协调的动作,依然会遭受到那些顽皮同学的嘲笑。为了制止这种无知的嘲笑,我对顽皮同学进行了教育,也对她的进步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以前在一分钟跳短绳练习中,别人能跳170次,她却只能跳40~50次。后来我经常用肯定的话语去激励她、帮助她,并对她降低了评价标准。一个月后,她一分钟居然可以跳70几次了。还有一次在徒手操的创编活动中,我私下里协助她创编出一节动作,然后在展示创编活动的过程中,特意请她出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展示她的创编动作。通过这次以后,不但她的自信心增强了,而且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同学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大家的学习成绩都上了一个台阶。

评析:培养学生自信心其实就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

片段四:家长沟通促自信

李丽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李丽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为孩子多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家里有客人,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端茶递水、削水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李丽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评析: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要相信孩子,对他们充满期望,让他们在积极的暗示中自己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期望,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夏加尔”式的才华横溢,让孩子在自信中也能看到梦想。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皮革马利翁”神奇效应。其次,我们要学会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案例反思】

在这次的案例中,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观察和引导是何等的重要。如果教师采用的是消极保护,而不去观察理会孩子,那么也就不会发现孩子的向往,也就不会去引领孩子步入她所向往的活动,从中获取快乐和自信。如果发现了孩子的渴望,但所采用的却只是简单粗暴的要求、命令或是强迫,这样所得到的结果,就可能是消极的反抗或是对她更大的打击和伤害。如果所采用的是温和、亲切的引导方法,那么就有可能改变她的现状,提高她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本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因此,从软弱无力的婴孩成长为自信而独立的成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慢慢克服自己的自卑,敞开心扉去接纳自己,积蓄力量让自己更多体验成功、获得满足的过程。所以,面对自卑的学生,要想到她的问题是那么普通、那么正常,她此时的危难恰是她成长的机会,要想到她一定有内在的力量蕴藏着,有点滴的成功经验支撑着。帮助她发现,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美好感受,拓展自己的运动兴趣,她便能够“窜高”一大截。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育的目标,为的只是别人的好处”。是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就应该给受教育者予“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用之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用心理学知识来促进自己的教学。用正确的观察与引导,帮助学生轻松走过心灵的雨季,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在学生心中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李丹. 学校心理卫生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车文博. 弗洛伊德文集[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第4篇

我现在所带的九 (2) 班的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 但大多数学生写作时常常无病呻吟, 原因之一是他们一窝蜂地阅读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的作品和玄幻小说。这些作品并非一无是处, 郭敬明的作品语气哀怨, 笔调略带忧郁, 常以感情为话题, 试图为青少年勾画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韩寒的作品文笔犀利, 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安妮宝贝的作品似乎更能揭示人的情感世界中较为深刻的东西, 主要探讨新时代中都市人的心态及生活方式。喜爱阅读这类作品, 正体现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不适应, 以及情感方面、思想方面的困惑、压抑。大量阅读这些作品致使学生作文中“小资情调”明显增多, 因此教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一、多读经典名著

有一次我在北京清华附中听课, 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在谈自己对杜牧《赤壁》中“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时以《三国志》、《赤壁赋》来佐证“二乔”在历史上并非后人认为的大乔和小乔, 让人感慨年纪虽小但“阅历”匪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经典名著能在无形中提升人的气质。利用寒暑假我布置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 怎样检验阅读的效果呢?我在假期后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检阅自己。同时我还组织类似讲故事的小组比赛, 要求必须尊重原著, 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讲述名著故事, 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去了解名著, 从而再现名著。

经典是前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食粮, 真正的经典都是经过了历史的筛选,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随着网络的发展, 传统书斋、书香馥郁的书店, 不再是莘莘学子流连忘返的地方, 鉴于此, 语文教师有责任树起“经典”这面大旗,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 是学习的情感动力, 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经典名著产生了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而教师以生动的形式加以引导, 开启通往经典的这扇大门, 学生一定会加以关注。

二、多读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 比起大部头的名著,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阅读。这些书籍能丰富学生的阅历, 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如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系列, 涉及中外文化, 以及港台著名作家张晓风、席慕容、林清玄、刘墉等人的作品。其中林清玄的文字恬淡自然, 蕴涵佛理, 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 能让人心静如水;张晓风关怀社会、关心人民, 她的文字洗练而生动, 可刚可柔、时真时幻, 出入自在。这些当代作家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娉婷女子, 初时没有惊艳之感, 再看就如一道山泉, 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 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我对学生的引导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 见机行事, 例如课内学完席慕容的《乡愁》后, 我播放了她的另外一首诗《出塞曲》改编的歌曲:“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 我和学生仿佛看到那苍茫大漠上一柱孤烟袅袅, 闻到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大家跟随吟唱, 领略美好, 课后兴趣大增, 自觉阅读席慕容其他作品如《一棵开花的树》、《如歌的行板》等。“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 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 还是我藏了一生的, 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 秘密。”学生被这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深深打动, 发现文字竟然可以如此优雅, 打动人心。

三、选读“文化快餐”

所谓“文化快餐”, 指的是那些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阅读时间不长的文章。在校生持续一整天或几个小时阅读的并不多, 尤其毕业班学生还要做大量的复习功课, 所以我大力推荐《读者》、《意林》、《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等。每当我读到某篇精美的文章, 就与学生分享, 例如《那种爱戛然而止》, 文章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一位母亲经历失去亲生儿子撕心裂肺的痛, 情感真挚、语言朴实, 读到动情处, 难掩悲戚, 教室里一片唏嘘之声, 这不仅是文学的熏陶, 更是对学生灵魂的深化。

学生崇拜偶像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表现, 我们没必要视为洪水猛兽, 完全可以因势利导, 比如成龙的守信、周杰伦的坚持, 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人物的特殊经历同样来自阅读。

我曾经在语文课上拿着《读者》给学生介绍两个人物:张艺谋、白芳礼。当记者问张艺谋现今个人财富是多少?没想到享誉国际的大导演居然回答:“一部照相机!”原来他人生的第一部照相机竟是靠卖了一个月的血换来的。我们常常被名人成功的光环所吸引, 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身上的某些品质。再把目光投向那位平凡却高尚的老人———白芳礼, 北京的一人力车夫, 在自己74高龄的时候, 感慨家乡失学儿童众多, 抬起年迈的双脚, 靠每天人力车的收入, 为家乡教育基金共捐款———24万元。而他死后遗产, 经人清点:一人力车、一黄莺、一床。介绍完这些, 学生自发鼓掌了, 这是被老人的人格震撼了。

初中的孩子早恋家长怎样正确引导 第5篇

初中的孩子早恋的原因有什么

其实初中的孩子早恋的原因并不复杂,只是现在的很多家长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严重,其实这时候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某些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滋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加上社会影响和启蒙,难免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第二点小编认为是现在的学习压力所导致的,学习对很人来说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很多人都无法忍受,为了寻找乐趣,就想到了早恋。

正确引导爱制造问题的孩子 第6篇

“它是自己掉下来的还是你拔下来的?”我平静地问道,看他那不好意思的脸色就知道答案了,“那你想办法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他埋头开始研究起来。

问题出来了,需要的只是解决,而不是惊慌失措或大喊大叫。

记得最早一次,看见儿子拿着一个东西玩得正开心,我顺口问是啥东西,小家伙一脸骄傲地说是“从电脑上拔下来的”。我当时快步过去,朝着他的屁股就是一巴掌:“你竟敢把我的电脑弄坏?”他好像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吓得哇哇直哭。我一看,原来是鼠标,虚惊一场。

我将孩子叫到电脑跟前:“笃行,妈妈看你能不能把它再插好,从哪里拔下来再插回哪里就行了。”我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妈妈刚才是吓坏了,才那样对你,妈妈错了。”

捣弄了一会儿,儿子就插好了。

我就趁热打铁告诉他,所有电器没插电源时,才是绝对安全的。想卸下什么的时候,先看通没通电,同时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信心将它恢复到原样。

问题出来了,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自己解决或者找人帮忙,要么报废。不要让自己的惊慌失措吓着孩子,他会因此变得胆怯而不敢再去尝试——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问题尤为重要!

我的原则是,你可以制造问题,更要负责解决问题。在处理“自己制造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小家伙学会了认真观察仔细研究,既训练了思维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他明白了“责任”—— 一出现问题,立马就着手解决!

后来,家里的东西,大到电脑小到我戴的眼镜,一有问题,我就喊“笃行,快,帮个忙”,声落他到,三下五除二,就很利索地搞定了。几年前只是个爱制造问题的孩子,而今,不到10岁的他,却成了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

会制造问题的孩子算不算爱思考的孩子?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取向的方法 第7篇

一、中学生阅读取向的现状

通过对阅读目的的调查发现:38, 4%的同学认为可以从中得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47.9%的同学是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明白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素养, 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但是只图个人兴趣, 为了消遣的同学也不少, 这样的阅读取向有待改变。通过对课外阅读习惯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学生课外都会读点书, 但61.7%的同学读书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下, 阅读时间太短, 读书的总量太少, 还有比较多的同学不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有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取向的方法

(一) 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要向学生明确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高度重视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苏步青先生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假如让复旦自己招生考试, 那么, 第一门考的就是语文, 考完就评卷, 及格了的才能考其他科目。语文都不能学好, 其他的怎么能学好呢?”“孩子是一个毛虫,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这些都强调了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性。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滋养青少年, 就能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 建立语文阅读实践课程机制。

为确保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的顺利进行, 应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 增添语文阅读实践课, 每周一节课, 并且要进课表, 让语文阅读实践课正式编入课表内。全校统一编排, 不能有撞堂现象, 这样阅读实践课尽可能在阅览室上, 阅览室的书籍都是通过老师精心挑选的, 对学生的阅读取向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让学生自由阅读, 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更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多指导。

每一节阅读实践课要写教案, 认真设计语文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程序和方法, 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乱翻。教会学生有选择的略读和精读, 上好读书笔记指导课, 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指导学生采取科学的阅读方法, 其中包括生态式阅读, 把名著阅读与其他健康读物的阅读结合起来, 与新闻阅读、时尚阅读结合起来, 把纸质读物阅读与网上阅读结合起来。在比较阅读中领悟名著的价值。

3. 教会学生择书,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不会择书, 视野狭窄。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报刊, 如《语文报》、《作文点评报》、《少年文艺》、《青少年日记》、《演讲与口才》、《意林》、《读者》等, 每人至少一种, 交换阅读。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时文要求学生必读或选读, 如: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安妮宝贝的《二三事》, 郑渊洁的《郑渊洁童话全集》、《生化保姆》, 既受老师的正确引导, 又留有选择的余地, 可以避免受不健康书籍的影响。建议学生定好读书计划, 并且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做好读书笔记。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作品, 一起交流。教师设计阅读交流课, 给学生提供阅读体验的平台,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如:我让学生在暑假读《三国演义》和易中天的《品三国》, 开学后让学生来讲三国故事, 谈三国人物, 学生兴致勃勃。对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进行辩论, 在辩论赛中学生唇枪舌剑, 难分高下, 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我们语文组还利用学校五月份的“艺术节”, 在初一级举行了讲名著故事比赛, 组织全校学生参加了“我与名著”的作文比赛, 并且将获奖作文展示出来。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综上所述, 语文老师必须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语文教学,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 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双翼, “展开双翼才能飞翔”。单独只抓课堂教学往往收效甚微,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课外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对症下药, 狠抓课外阅读, 端正学生的阅读取向, 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气氛, 打造书香校园。在阅读中使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审美情趣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鸿苓, 张定远, 陈金明, 苏立康.语文出版社.2000年

如何用正确的理念引导学生成才 第8篇

一、学生世界观的培养应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

纵观中国整个学生群的现状, 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 偏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 而忽略了正确世界观的培养和形成。对于一个学生, 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固然重要, 然而, 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如同一艘失去方向的航船, 迟早要触礁沉没。现实当中, 大部分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 没有远大理想和报负, 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对错。比如, 我们发现不少小学生、初中生说话不文明、好吃懒做、不懂得尊老爱幼, 没有节约意识、不懂社会公德等不良行为等;不少高中生、大学生发生打架斗殴甚至知法犯法等杀人案件。他们这些人走向社会以后, 势必无法适应社会, 势必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充分认识到正确世界观的培养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对于这些教育工作者来说, 学生成绩优良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 放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而这正是当今学生群现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 近10年来中国学生群的现状, 早就引起了各届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89年“六·三”暴乱之后, 邓小平同志曾经沉重地做了正确评述:中国的重大失误在于教育。指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培养的普遍性问题。后来, 江泽民总书记也做了重要指示:德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今, 中央领导又具体细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和道德观。作为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这些狭隘的视野中跳出来, 真正领会中央的精神, 从而把学生世界观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

二、如何树立学生的正确理念, 使其成才

第一, 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真正从思想上、从内心深处重视对学生正确理念的培养,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求真务实, 把培养学生的正确理念尽量贯穿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记得我几天前讲到《詹天佑》一课时, 除了给学生讲述了课文知识外, 还在讲课过程中反复强调, 学习语文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学生, 就应该热爱祖国, 热爱共产党, 为祖国的腾飞和发展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不能夸大这堂课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观, 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都重视起来, 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是绝对有益的。

第二, 父母、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孩子的许多行为, 绝大部分仿效父母、教师, 父母从小就要向孩子讲一些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故事。如讲“华盛顿砍树”的故事, 让孩子明白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如讲“天仙配”的神话故事, 让孩子明白从小要尊敬长辈。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输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传输知识的同时, 加强学生正确理念的培养。教师在平时要以身作则, 为学生做好表率, 并鼓励学生要多做好事, 不做不文明的事, 不做对社会有害的事, 让这些孩子从自己的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 父母、教师、社会要对学生的行为赏罚分明, 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 与父母、教师、社会对学生行为的赏罚分明是分不开的。孩子一般对自己的行为难辩是非, 这就要求父母、教师、社会对他们的行为做到赏罚分明, 从而让他们明白, 什么事可以做, 什么事不可以做。孩子平时的正确行为, 如能得到长辈的夸奖和鼓励, 孩子就会觉得他们的行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肯定, 对他们正确理念的形成十分关键。如果孩子做了错事, 父母、教师先要严肃批评, 然后告诉孩子具体错在哪儿了, 并耐心加以引导, 做到赏罚分明。另外, 除了父母、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赏罚分明外, 社会对学生行为的奖或罚也很重要。如:孩子的拾金不昧、舍己救人、尊敬长辈等优良行为, 社会上除了新闻媒体的大量宣传外, 还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让这些学生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回报。

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艺术个性 第9篇

一、避免完全照搬或抄袭别人的, 拒绝“拿来主义”

艺术个性就像人的相貌, 是属于个人所特有的, 即使与他人之间有相近或相似的, 在所有细节上也不可能雷同。齐白石说:“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可能有人会反驳说:“既然要避免照搬别人的, 那为什么美术教学中还要开设临摹课, 去完全照搬别人的呢?”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 临摹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通过临摹别人的优秀美术作品, 学习他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 从而缩短自己在美术学习中的摸索时间。所以, 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 可以将学习来的美术技法运用到自己创作中, 但不能“盗版”。

二、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不否定艺术的共性规律

一种成熟的艺术个性不是天生就有的, 这需要在艺术实践中, 通过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甚至没有一位艺术大师不是在吸收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因此, 老师必须重视教学中的基本功的训练, 不能把艺术的共性规律视为个性的对立物而加以否定。

三、提高审美能力, 重视自我感受的创造表现

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他们求知欲强, 可塑性大, 而心理、个性尚未成熟, 还不能准确地分清正确的个性与歪曲的个性。看到别人的做法与众不同, 并引来很多人观看, 认为这就是个性。从而自己也随波逐流, 把自己对对象的感受抛在脑后。教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应当通过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 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引导他们找回自我, 启发学生重视自己的感受, 鼓励其建立真诚自信的心态, 激活学生艺术思维, 把知识体现在自己作品风格中。

四、老师的点评与指导以鼓励和顺势引导为主

正确引导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 第10篇

正如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那样: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科学学习过程的理解,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把本来就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还给学生。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科学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进行自由实验的活动。不是将准备好的实验仪器发给学生,就把其他学习活动完全交给了学生,而是要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同时,教师要把握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

“引导”是教师为了生成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最佳时机,而创设让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设计、探究,并在亲历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寻找答案,以提高能力。

一、灵活“导入”新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创设一个与探究课题相关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常是将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播放影片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探究“增强抗弯曲能力”时,先让学生观察我们教室、影院、桥梁等大型建筑物的结构,会发现像教室影院等建筑物中会有横梁、柱头。接着再播放一段录像显示生活中许多物件的形状和结构,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这些物件为什么要这样制作?”的疑问,并让学生能够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制作?”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这种形状和结构的制作原因的积极性。

2.讲述与探究课题有关的小故事

如在探究“轮轴”时,讲述一个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故事。可是学生肯定地回答说:“不可能”。于是,我们的研究问题自然就出来了。“真的不可能吗?有没有办法让它成为可能呢?”今天,我们就要研究一种使它成为可能的设备—轮轴。课题引入轻松、自然。

3.演示一个与课题有关的实验

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计算。居里夫人甘于寂寞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畏艰辛,历尽无数的失败,终于发明了镭元素。“炸药大王”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研制炸药,当他的炸药研究成功,发生剧烈爆炸时,他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在硝烟中长笑:“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创

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个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如探究“滑轮”时,演示起重机吊起重物。学生就会发现起重机有两个特别的部位都安装了轮,并且一处固定不动,而另一处可以上升或下降,因此产生了“这两个轮是什么轮”、“为什么一个不动,另一个要动呢”、“它们在起重机里起什么作用”等等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4.由学生亲身体验进入课堂

如“我们的呼吸器官”。课间活动会使学生处于游戏当中,趁此要求学生做一次深呼吸,就可以导入新课。既能缓解疲劳又能回收学生的心并进入课的主题。

所以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探究新课题之前,我们应该考虑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受到启发,在情景中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巧妙地“导问”,使得问有所思,问有所答,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不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问法,而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新课标准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才能做到问有所思,问有所答,才能积极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收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一步一步地“诱敌深入”: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增加材料的厚度或者加宽材料的宽度”。增加材料的厚度或宽度就相应地增加了物体的重量,也增加了材料的用量。有没有不增加材料用量,却能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老师顺势用手中的书卷个桶形启发学生得出“改变‘一’字形材料的形状”,以得出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大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怎么变?“变成V形、T形、槽形、△形、W形、波浪形……”哪一种形状抗弯曲能力强,又节省材料?“波浪形”。哪些物件中应用了波浪形的结构?“纸箱”。通过这种递进方式的“导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亲历寻求答案的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思考。

三、实验中真确引导,明确实验目的,进行严谨的实验操作。

实验是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边做边讲解,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所做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实验时,不能放手不管,要不停地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从具体实验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例如在讲《拱形的力量》一课时学生能从实验中发现认识拱足以及改变固定拱足的物体高度可以影响拱的承受力,但是学生没有记录,老师提醒学生记录数据便于组与组进行比造品格,他们能成功吗?由此可见,从创造动机的产生到创造行为的实现,创造品格在其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给学生实践的勇气、机会,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难,持之以恒,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

班主任在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中如何有效开展养成教育

刘兴和

(赤峰市喀旗十家中心校,内蒙古赤峰

摘要: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在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是目前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过程中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目前在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惑,最后给出了小学班主任加强养成教育的对策,旨在为小学班主任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习惯养成,虽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思考、研究。自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成为摆在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以健全人格的行为习惯养成为基点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领域亟待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课题。毋庸置疑,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健全人格的习惯养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过程中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人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和教育。

网络时代迈向无限沟通,在社会环境日渐开放多元的今天,小学生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道德标准乃至美学趣味、时空观念上已经与前几代人呈现明显差异。如何把握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等产生的深刻影响,结合教育改革和教育观念更新的要求,重视每一个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性课题之一。

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研究成果表明:个体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在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是“行”的教育,是“养习成德”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视。1989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

对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言,养成教育是指导和训练个体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体接受社会文化,使其言行符合社会规范,成长为社会较分析。顺势教育学生实验的科学性、严密性。实验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激励学生寻求不同的实验方法。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要作精要的评价和总结。

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新的课程标准包含有三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首先自己要饱含教育教学的激情,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感染学生。虽然是科学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堂情景:如动人的故事、抑扬的语调、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热烈的气氛……等

人具有重大作用。面对当前快节奏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思考,善于创新;要善于创造性地选择和利用纷繁复杂的信息;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既要有开拓意识,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青少年这些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养成教育得以实现,良好思维、行为等习惯的养成将使青少年更有准备地挑战未来并终身受益。

二、目前在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惑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可事实却相反,大学生不如中学生,中学生不如小学生,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还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面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种种道德失范的现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反思小学养成教育的实效问题。虽然养成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如今许多中小学校也都在实施养成教育。但是,养成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小学教育的实地观察,与师生、家长的访谈等,了解到目前在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一)养成教育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教育环节上发生脱节。

过去,人们常说学校进行的是理想教育,社会进行的是实用教育,家庭进行的则是实惠教育。而当前的教育现状是:无论学校实施什么样的理想教育,学生都很难从心底接受。因为不良的家庭、社会因素常常先入为主,耳濡目染,导致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不解、不信、不从,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时代呼唤新的养成教育。我国小学应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回归生活,但绝非只做表面文章,必须关注、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与情感体验,以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为出发点开展教育活动。

(二)养成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当,认识存在偏差。

虽然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讲养成教育,但是许多学校仅仅将养成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工具,关注的只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为只要学生老老实实地学习,学习成绩好就是养成教育的成功,完全舍弃了养成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忽视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等核心的本质的内容,最终歪曲了养成教育的真实面貌和实质意义。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教育多注重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古希腊的哲人曾说过:“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实际上,一个人日常的言行举止,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等,深深地吸引并打动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才会端正学习的态度,正确地对待科学的学习,在课堂上全心投入科学学习中去。

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正确引导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理性消费

一、案例背景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手中可控费用也随之增长。一些非理性消费思潮也在校园内外悄悄蔓延,其消极影响引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观的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无疑对这一思想的灌输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剖析其形成不良消费观念的原因,经过全面分析,多次开展大学生消费心理主题教育活动,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案例性质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种社会特殊群体,有其区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在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及行为方面也有不同与其他消费群体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分析其特点和趋势,对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引导其正确理智地消费、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经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多次开展主题班会,就目前不健康消费心理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进行正确引导。班会内容如下:

(一)对什么是健康科学的消费观进行班级讨论

大家通过热烈讨论得出以下观点:①把消费行为理性化。如今在校大学生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转型期,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又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走出家门独立生活。在消费方面难免会出现因盲目、攀比、赶潮、“面子”消费而导致的消费失控行为。我们针对这一现状,只能通过多次开展各种主题班会和校园活动,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管理工作。②改善消费结构。现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基本上是生活费用为主,外加可观的交际、娱乐、学习用品和其他费用(主要包括交通费、通讯费、烟酒和化妆品)等。我们在多次的主题班会中教育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行为,帮助他们优化消费结构,教育大家根据自身的的实际经济条件,把消费更多控制在帮助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方面来。也就是说要提高消费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和教育含量,尽量减少纯娱乐性、消遣性消费,提升消费的价值,实现最优最大的消费边际效应。③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大学生们来至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由于父母的收入有很大差别。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总体消费水平随之“水涨船高”。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超过大学生本身的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怎样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呢?为此,我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多次提出消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把消费控制在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为重心的轨道上来,不可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提倡有计划的、合理适度的消费。④杜绝各种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们受到社会上各种不健康思潮的影响,产生一些享乐、颓废的消费观念。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在班会中积极推崇文明消费观,引导大学生们文明消费。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通过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和自主创业活动教育学生自力更生的良好品质

这是教育部和各高校近年来积极推广的教育活动。它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财富、体会财富创造过程的艰辛以便更好地建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形成合理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各高校都为大学生创造了助研、助管、助工岗位。组织学有余力的贫困大学生走自立、自强、自助的道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对于少数有能力和条件的大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创业。创业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主题班会很好地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四、经验与启示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同时也得出以下启示:社会、学校、大学生三者在消费心理教育上的重要作用。

(一)充分利用社会工具来影响大学生的理性消费

1.各种媒体和互联网的在理性消费中的积极利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消费观。在大力推广消费促进生产的现代观念下,也应该不忘宣传中国优良的传统观念: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大学生消费时要理性消费、量入為出。信息时代的工具要发挥它信息量大、快的特点,及时向大学生输送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

2.国家应该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调研监管力度。国家职能部门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应把眼光多放在大学生身上。多宣传消费方面的优良传统,多对大学生消费领域的调研。对那些挥霍无度的资本主义思想要明确反对,防止其对新时代大学生们的侵蚀。

(二)学校在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上的重要作用

1.高校学工系统加强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各高校学工系统应该重视对本校大学生消费结构和消费特点的调查研究,通过各种问卷调查和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之中开展理性消费的正面引导,并能及时作出应对不良消费观蔓延的果断措施。

2.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在课堂中渗透理性消费观。各高校要从源头抓起,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及时在在课堂中渗透理性消费观。把健康的理性的消费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与“两课”结合,与大学课堂结合,大力倡导健康消费,反对各种不良的消费观念。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健康的消费观。各高校应该注重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把第二课堂当做学生健康消费观培养的重要平台,努力把大学生塑造成现代新型的优良人才。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方法。关键是要一直保持并贯彻落实下去,形成具有节约型的校园理念新校风,并间接的影响学生的理性科学的消费理念。这种校风一旦形成,不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格有积极的知道作用,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也起到净化作用。

nlc202309040254

4.努力创造优良的校内外环境,给大学生消费观形成创造条件。不但是大学校园环境的净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影响作用,大学生所在的城市、区域的文化环境和价值取向也将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格。现在很多城市都设立大学城,就是在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健康环境。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校区处在商业区,商业区内的网吧、游戏厅、KTV 一方面起到丰富大学生活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引诱大学生不良消费的重要因素。高校应该和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这一现象,为了下一代,也该积极清理不良环境,为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出点力,费点心。

(三)大学生要从自身出发,培养良好的消费观

1.量力而行的消费理念。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的作用,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要为自己每个月的开销编制预算,理性消费,防止透支过度,这样可以避免消费的无计划性。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则要把握消费适度原则,要根据生活、学习实际情况明確消费标准,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消费不超出自己的经济实际。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

2.积极健康的消费原则。大学生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关键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根据生活、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消费标准,坚持合理的消费原则,做出消费计划,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和自主创业活动。勤工助学是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不仅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广大的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勤工助学中去,体验赚钱的艰辛,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有利于形成自己健康的消费习惯和观念。

参考文献:

[1] 苏 兴,刘 峰.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J].中国地质教育,2006,(2):107- 108.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杂志,2015 88- 89.

[3]张楠.我国 90后大学生体育服装消费价值取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98- 99.

作者简介:张红艳(1975-),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中学女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12篇

关键词:文学名作,中学女生,爱情观教育

一.对女生进行爱情观教育的重要性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情感, 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个生理和心理发育正常的人在步入青春期时, 都不可避免地梦想着爱情。但是, 爱情作为人类特有情感, 它不会都是自然而然的趋于健康和高尚的, 它也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健康而高尚的爱情观的形成则需要后天教育的引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情教育, 他发现“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一定阶段, 会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 会引起他们深刻的焦虑和不安”。并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帮助青少年排除这种不良情绪, 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爱情, 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中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爱情题材的文章有很多。这些文章, 大多为名著名篇, 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如果语文教育者能利用好这些爱情篇章, 不但能引导女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还能使女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就会严格地约束自己与异性交往的行为方式, 自觉地维护爱情的美好、神圣。

二.引导女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爱情观

爱情的纯洁美好、热烈真挚的确令人神往, 作为语文教师应利用教材及课外读物循序渐进地引导女生对爱情做到以下几点正确的认识:

1. 面对爱情要有纯洁的心灵。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选入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多篇爱情诗, 这些诗歌诉说了对所爱之人的爱慕、思念, 传承着中华民族血脉中最热烈而真挚的爱情, 这些爱情尚未受到后世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 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 是对人类最纯洁美好情感的自然讴歌。中学生读到这些爱情诗歌时, 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 从认可敬佩到向往拥有。

《关雎》是“诗三百”之首, 当学生读到“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时, 分明能真切的感受到诗中“君子”对心爱女子“淑女”的热烈地仰慕与爱意。这首诗能很好的拨动学生心中那根敏感的爱情之弦, 学生认同这种真挚而热烈的爱, 在心中产生羡慕乃至拥有这种情感的悸动。《关雎》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 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 随之引发了强烈的爱慕之情。要让学生理解“君子”喜欢的“淑女”是一个美丽娴静的姑娘, 有着勤劳朴实的美德, 特别是向女生强调该女子的品行的美好, 而“君子”本人也有着未经世俗功利思想污染过的纯洁心灵, 才会不考虑门第观念, 勇敢的追求这个姑娘。所以爱情的纯洁美好, 正是因为爱情的双方有着纯洁而质朴的心灵。

《关雎》中的“淑女”、《静女》中痴心等候的男女、《边城》中向往爱情的单纯美好的“翠翠”、以及《一棵开花的树》中的我, 这些古今中外文学篇章中的痴心相爱的青年男女, 因其心灵的纯洁美好, 所以才构建了如此美丽的爱情。如果教育者在爱情的种子播下之前, 先净化女生的心灵, 让学生真正地领会爱情的真谛, 保持爱情的纯洁, 那些卑污的、亵渎美好爱情的行为就会消失在她们的情感世界里, 为她们今后幸福的爱情生活耕耘出一片净土。

2. 爱情要有独立平等的人格。

世俗社会中, 爱情常常屈从于门第观念和经济地位, 传统的婚姻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交换, 而这算不上是纯粹的爱情。爱情的前提必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两颗独立的心灵。只有两个人在人格上独立平等时, 爱的天平才能平衡。只有这样, 爱情才能成为“两个人的幸福”, 也才真正能称得上崇高。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很好地塑造了这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诗人在诗歌中否定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式的那种只知道依附他人贪图富贵的“菟丝花”以及一厢情愿的以牺牲自己为前提的爱情观。她要做橡树旁边的木棉树, 她向往的是那种双方共同承担风雨的互相尊重、平等独立的爱情, 是能够心心相印、相知相依、荣辱与共的爱情。

我们在讲解这首诗歌时, 要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真诚、高尚的相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特别向女生强调如果爱情中没有独立和平等, 必将以痛苦告终。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造的简·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独立、坚强、自尊、自信。她并不因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 相反, 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 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 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 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我们在引导女生阅读该作品时, 应该在学生心中树立简·爱这种要求平等、独立、完整、自由爱情的爱情观。爱情虽然可以将两个人的两颗心合为一颗心, 但前提必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两颗独立的心灵。只有两个人在人格上独立平等时, 爱的天平才能平衡。

3. 爱情要有忠贞不渝的勇气。

忠贞不渝是指相爱双方不论艰难困苦、贫穷富贵, 能够彼此忠诚、终生相依、白头到老。并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的从一而终。爱情是人生中的最美好的情感, 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生活磨难一直在考验着爱情能否持久。如果抱着“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观点, 就会失去爱情支柱的意义, 所以, 要想保持爱情的恒久, 还需要有战胜一切苦难、忠贞不渝的勇气。

《诗经·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 我曾对你说过, 我会牵着你的手, 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

《麦琪的礼物》中的杰瑞和德拉,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夫妇,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 他们身上那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执着态度, 千百年来一直震撼并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因而广为流传。

青少年因为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 将爱情视作学习过程中调味品, 空虚寂寞时的安慰品, 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过于草率地结束一段恋情或开启一段恋情, 从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甚至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对待情感的态度。因此, 我们教师在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和恋爱之前, 就引导女生阅读这些文学书籍, 净化她们心灵的同时, 给女生们一双慧眼, 找到自己今后的幸福。

4. 爱情要有奉献和负责的美德。

著名小说女作家丁玲曾说过“轻率的玩弄恋爱正如玩火一样, 随时有自焚的危险。如果说恋爱是甜美的酒浆, 但随便乱喝, 也会变成烈性的毒汁。”爱, 是一种责任。爱情中不仅仅有欢乐和喜悦, 还牵涉到许多严肃的问题, 相爱的两个人必须承担一系列责任。这种责任感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所爱的人的幸福负责。这种负责精神能够使爱情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持久。

爱情的基础是奉献和责任, 背叛和自私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泰坦尼克号》中的主人公杰克与罗丝演绎了一曲惊天地, 泣鬼神的爱的赞歌。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 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与丑恶、高贵与卑劣在这里泾渭分明。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罗丝, 自己则在冰海中被冻死。杰克勇于自我牺牲, 无私奉献, 他们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诗经·卫风·氓》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诗歌记叙和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子与一个叫“氓”的青年相遇、相恋、结婚、持家, 最后被他遗弃, 回家又遭兄弟嘲笑的悲惨故事。氓这种对爱情和婚姻极度不负责任的做法, 毁了一个女子的一生。两个女主人公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

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时冲动, 爱她 (他) 就要为这个人终身的幸福负责到底。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满。因此, 教育女生要慎重地对待自己的感情, 不轻易委身他人, 既是对自己负责, 也是对自己所爱的人负责。

三.总结

“爱情是人类最圣洁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首先应该让女生认识到这一点。纯洁美好的心灵、独立平等的人格、忠贞不渝的勇气、奉献和负责的美德, 这是健康爱情必须具备的品质。爱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必要, 通过文学鉴赏引发女生对爱的美好体验和反思, 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 真正为自己的明天担起责任。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 不是为了教会女生谈情说爱, 而是为了让女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参考文献

[1] (苏) 苏霍姆林斯基.世敏等译.爱情的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5

[2]杨旭红.中学生爱情教育现状与对策.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第19卷第二期, 2006.3

[3]蒋焰.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教研天地, 2005.12

上一篇:居民消费率下一篇:员工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