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范文

2024-06-18

社工介入范文(精选8篇)

社工介入 第1篇

离婚当事人年龄趋低, 婚龄较短。

从统计的案件来看, 30~40岁的人群提起离婚的较多, 平均年龄为32.3岁。婚龄3年至5年的居多, 占44%;不足3年的占38%, 婚龄最短的不到1个月。

二、女性提起诉讼的比例高于男性

以北安市人民法院郊区法庭所受理的案件为例, 1128件离婚案件中, 女方提起诉讼的为926件, 占82.1%;男方起诉为202件, 占17.9%。

三、性格不合成为离婚的主要理由

在离婚的诸多理由中, 以性格不合者居多, 占35.5%;其次是婚外情, 占29.6%;因家庭暴力提出离婚的, 占22.4%。另外, 重男轻女和婆媳关系不和等, 也占一定的比例。

四、调解和好的难度增大

到法院起诉离婚的当事人, 由于年轻人居多, 个性较强, 往往互不相让, 调解和好的难度常大。据统计, 调解和好的比例只有11.2%, 而调解离婚的比例则高达44.6%。

造成目前农村离婚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

农村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婚姻缺乏认识, 感情基础差。

在现在的农村, 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婚姻是父母包办婚姻、换亲婚姻, 有的甚至是买卖婚姻, 缺乏感情基础。婚前缺乏了解, 双方相处时间短, 婚姻基础差, 视婚姻为儿戏, 在没有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草率登记结婚。婚后不久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又无法培养起真正的夫妻感情, 所以在婚姻生活过程中, 由于缺乏了解, 就容易常为生活琐事发生纠纷, 导致夫妻劳燕分飞。

家庭暴力引发离婚。

五、动机不纯, 恶意离婚

在婚姻咨询方面, 社工的介入可分为三种:婚前的、婚姻的和家庭的。

第一种是婚前咨询。适当地选择配偶和充分的婚前准备, 是确保良好的婚姻关系的最佳的方式, 是婚姻美满、子女人格发展的基础。由于农村离婚率升高的原因之一是感情基础薄弱, 对婚姻缺乏认识, 因此在这一阶段, 社工的介入应以提供案主婚前辅导, 协助案主了解婚姻的意义, 帮助他们以成熟的方式、按照个人条件取向来选取婚姻对象为主。同时社工还应宣传《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使案主对相关法律也有清楚的认识。

第二种是婚姻咨询。夫妻双方因为互动关系、计划等问题寻求社会工作者协助, 或加强婚姻生活, 或离婚并发展新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述, 不少农村夫妻因外出打工造成长期分居两地, 感情淡薄, 此时社工应运用角色离婚、替换理论评估婚姻的质量, 给予其适当的建议, 为案主创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尽可能改善夫妻间对婚姻的适应不良。

第三种是家庭咨询。家庭内部有关夫妻、孩子及老人之间的关系, 有关孩子教育、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责任等问题, 都需要受过训练的咨询员来协助解决。通常农村夫妻的离婚所涉及和牵扯的范围往往不仅是夫妻两人, 由于农村家庭结构相对较大, 因此农村夫妇离婚的影响也较大。在家庭咨询这一方面, 社工首先可提供协助解决婆媳关系这一服务, 避免不必要的离婚;其次, 在离婚后关于孩子的教育, 老人的赡养等问题上, 社工也可给予适当的建议, 为老人和小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教育。

社会工作者为新婚夫妇和处于危机状态的家庭提供咨询和服务, 使家庭成员们懂得如何建立正确的家庭生活态度, 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如何处理家庭人际关系, 如何合理控制家庭消费水平。

家事管理服务。

针对农村家庭暴力这一问题而言, 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目的就在于减少家庭冲突, 提高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男尊女卑以及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仍然存在于一些农村地区, 因此社工要减少家庭冲突, 消除家庭暴力首先应当宣传相关法律, 使夫妻双方都知晓家庭暴力是侵犯人权的行为。其次, 社工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中处于弱势的案主进行“赋权”和“使能”, 即尝试去增加个人、人与人之间或政治权利, 促使个人有足够力量去参与、控制及影响自己生命的过程, 从案主本身出发, 改变案主的无能及无权感, 提升案主意识, 挖掘案主自身的潜力, 从而倡导案主改变及行使权利。

心理卫生服务。

现代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 带来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 而离婚是家庭成员未能消解一系列的心理压力的结果。家庭社会工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协助家庭缓解各种心理压力, 减少家庭的解体。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改善婚姻质量, 避免不必要的离婚。但是, 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味地反对离婚。社会工作者在离婚和再婚问题上也应提供必须的心理卫生服务。当社会工作者意识到, 争吵、仇恨和紧张的家庭气氛对夫妻及其子女的心理都是不利的时, 对于实际上已经破裂的家庭而言, 离婚恰恰可能消除当事人的文化障碍, 改善当事人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工作者还要为离婚家庭改善社会环境, 解除社会对离婚妇女和子女的偏见, 尽可能地减轻因离婚而导致的社会结果。由于离婚率的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 社会工作者与还要为越来越多的离婚者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并协助他们与能够调适的异性再婚, 尤其是为老年人再婚提供心理上的和社会上的支持。

婚姻是家庭产生、发展的基础, 在家庭关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加强对农村离婚问题的研究,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离婚问题的新动向, 它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婚恋观念的改革和开放, 家庭越来越不稳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 近年来, 农村家庭离婚率也不断上升。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个人, 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离婚,婚姻,家庭,家庭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维航:《中国现代婚姻暴力问题及对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 (2) 。

[2]廖保平:《农村留守妇女:一群“体制性寡妇”》, 《成都商报》, 2008-04-28。

[3]关信平:《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

[4]卢国伟、江毅轩、王舒:《解读农村离婚案件高发现象, 《百姓生活》, 2007-12。

社区沟通工作与社工介入 第2篇

关键词: 社区工作 社区沟通工作 社区组织 社会工作者(社工)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住格局和社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大量居民小区普遍实施物业管理,即由物业公司承担小区管理,按市场化运作。物业管理公司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城市住宅小区(包括其内的房屋、道路、公共设施、、环境等)进行有偿服务、有偿管理的专业性法人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是:负责住宅小区内一切有关房地产开发、租赁、销售及售后服务,包括房屋保养、维修、住宅小区的清洁、绿化、管理和小区内的商业服务、治安维护等社会活动。【1】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便利居民生活。实践证明,这种市场化的城市社区管理形式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总体上受到居民的欢迎和认可。

但是,另一方面,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许多社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双方的矛盾引发的纠纷事件此起彼伏,频频被媒体所曝光。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之间的矛盾,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双方缺乏沟通,许多矛盾和冲突都因此而来。

(二)案例回顾

以科苑社区为例

(三)总结分析

讨论此事件中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必要性和成效

有鉴于此,下面着重讨论社区沟通工作与社工介入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社区沟通工作概况,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角色定位,针对社区沟通开展工作的社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社区沟通的工作实务、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意义和前景等。

二.社区沟通工作与社工介入

(一)社区工作与社区沟通工作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社区工作作为“一项受薪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工作,借以协助识别所面临的问题及机会,由居民共同作出实际决定,采取集体行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居民将决定付诸行动时,社区工作者给与支持,以培养居民的能力及自我独立。”(布托Bhutto,《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发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2】或者简单地说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由专业社工本着助人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技艺,与其所服务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推动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的开展及社区方案的制定。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因此社区工作通过社工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整合与和谐发展。【3】

社区主要工作包括社区民主选举工作、社区民主决策工作、社区民主管理工作、社区民主监督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社区治安工作、社区环境工作、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社区文体工作、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社区沟通工作、社区信息工作、社区行政管理工作、社区党建工作、社区财务工作。可见,社区沟通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和环节,社区沟通工作的好坏对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和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社区沟通工作是指社区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在社区内开展的正确处理和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关系,包括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之间以及社区与社区等各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社区目标的实现而采用的一种介入手段和方法。这里顺便提一下,社区组织是指直接从事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功能的各种组织的总称。具体包括四个类型: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社区专业服务组织。上述案例中沟通方之一的物业管理公司就属于社区专业服务组织,该案例反应出正确处理居民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是是社区沟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社区沟通工作的主体应该是拥有和具备专业知识,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社工。事实上,在就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真正在从事着社区沟通工作都是非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包括专职的居委会干部、社区服务人员等,也包括社区志愿者甚至包括民政部门、社会福利单位、街道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支持,服务意识的淡薄以及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官方行政色彩浓重的特点,致使社区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沟通协调效果,沟通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性,已经是普遍的共识,这既是建设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

升整个社会文明和社区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角色定位

社区工作者作为工作在社区管理和建设第一线的专业社工队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有使能者、服务者、维权者、组织者、调解者、教育者等。作为使能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协助社区居民团结一致,通过有组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作为服务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依托社区资源,运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服务。作为维权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保证居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作为组织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组织居民展开社区行动,形成共同的利益团体。作为调解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调解纠纷和冲突,避免冲突扩大。作为教育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向居民提供知识和信息以帮助居民正确认识人生观、世界观,并向居民传授一定的生活技能者,使居民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生活应变能力。

在社区沟通工作中,社工的角色定位主要有使能者,维权者,调解者三种。首先,在使能者的角色中,居民的努力是推动社区问题改善的关键,而社工的责任便是帮助社区居民能够实现社区问题的解决和达致社区的改变。使能者的沟通方式有两种:一是鼓励各方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居民,能提供机会使他们的感受给社区组织或相关部门认识。二是促进各方的交流和沟通,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其次,社工又是维权者。所谓维权者,就是社区权益维护者。作为一名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他应当是社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和社区利益的代言人,通过正当途径使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第三,作为社区工作者,他还要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一旦纠纷事件发生,作为一名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他所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做法极端、煽情挑拨的维权斗士,而是积极主动调解纠纷和冲突,协调沟通矛盾双方,通过和平的方式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从而有效地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在上述案例中。。。

(三)针对沟通工作的的社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社工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因此社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以下是应具备的素质:

(1)集体取向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个人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是社会工作包括社区沟通工作的核心价值。社工必须秉着这样的价值理念,相信人的平等权利和基本需求应当得到尊重和满足。但区别于个案沟通工作的是,社区沟通工作以“社区”为介入单位和对象,不是单纯地达到“个人增权”的目标,而是实现“集体增权”,集体取向因此比较明显。

在沟通中,平等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人们不应当因为民族、性别、年龄、阶级以及相貌或能力而受到歧视,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如此案中,居民和物业管理公司站在平等的地位,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同时,社工的“助人自助”也遵循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助人自助的价值是社会工作者的第一面旗帜。”(王思斌,1955)

(2)知识基础

社工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社区工作自身的理论体系和

实务模式。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独特的工作原则、步骤和方法,社工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点,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第二,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在现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中,吸收了各种现代科学成果。从事社区沟通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精神医学、文化人类学知识。第三,社区背景知识。较全面、深入了解社区结构、服务事业及公共或私人机构的功能特点,并熟悉社区居民生活习俗,从而容易介入社区,建立积极的社区内外关系。

(3)沟通技巧

社区沟通工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工能否取得社区成员的信任,与社区组织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社工的基本角色要求。社工既要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打交道,也要与社区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工作。无论是工作伙伴之间的联合设计、协同服务,还是推动沟通双方的自助、互助和自觉,都需要社工发展或维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社工面对的工作对象的职位、年龄、性格、组织角色各式各样,因此社工要在理解“人”之社会重要性的前提下,遵循沟通与合作的原则,运用相应的知识技巧,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相互的沟通和合作,更加了解自己作为社区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最终为有成效的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4)职业伦理

涉及到社区沟通中所需要遵循的职业伦理包括服务取向、社会公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视、诚信等。(Rowena Fong,2000)

(四)社区沟通的工作实务

社区沟通的实务工作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

(1)调解社区居民、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社区居民、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大多不具有根本性的相互冲突的性质,需要社工在深入了解矛盾和冲突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措施予以化解和引导。作为调解者的社工要灵活应用个案工作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沟通技巧,倾听、分享和同感,深入分析和了解矛盾和纠纷的性质和涉及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矛盾双方达成妥协,摈弃前嫌。

(2)加强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首先,加强居民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通过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服务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走进群众,加强情感交流,深入体恤社区民情,营造了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

其次,鼓励居民社区参与社区自治,将意见和建议表达给社区自治组织,如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机构,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再次,引导居民参加群众性组织,直接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活动,包括各类文化艺术体育团体、社区志愿者协、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协会等。

最后,协调好居民与社区专业服务组织(物业管理组织、社区保安队、社区环卫站等)之间的关系,互相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促进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社区是个大家庭,这里不但有一个一个小家庭,还包括各类大大小小的社区组织,社区组织应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交流,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合力,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新型和谐社区。

(4)建立和邻里社区的友好关系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不是孤立的。在社区的对外沟通中,与邻里社区的友好合作尤为重要。这是专业社工在社区沟通工作中必须完成好的课题,也是建设和谐街道,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在开展社区沟通工作中,有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技巧恰恰也是现在的社区工作人员所缺乏的。下面简要的阐述一下社区沟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1)分析技巧和规划制定

初到一个陌生的社区,社工面临的课题便是“如何去认识和分析社区?”,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性的工作。

对于社区的背景、社区居民及组织团体的关系与权力结构、社区问题和社区需要,社工可以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访问法和社区普查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再进行系统的分析后制定出一份缜密的工作规划,这能够为社工按部就班的开展沟通工作提供指引。

(2)工作关系的建立和问题的介入

良好的社区沟通工作的开始是建立起社工包括个人和组织在内的社区的关系、联结。能否进入社区与各方建立紧密联系,是对社工的考验。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掌握熟练的技巧。

首先有计划地和居民接触,可以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一对一或一对多,通过讲话、访问、电话交流、电子媒介等不同形式。其次,其次与社区内各类组织和部门接触,分析组织间的交往关系和利益差别。最后,深入基层,介入问题事件,近距离地了解居民对该问题事件的心声。

(3)组织技巧

当矛盾出现时,社工要善于通过组织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的实际活动来帮助矛盾双方进行和平商议,解决纠纷冲突,力争把矛盾遏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

在矛盾没有出现时,也必须以组织茶话会,联谊等活动时常联络社区中的各个利益主体,加强交流和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

社工对于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细节和流程必须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同时也要在活动现场的灵活机动,缓和协调气氛,促进各方达成共识。

(五)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意义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徐勇、陈伟东《社区工作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 徐永祥主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社工介入 第3篇

[关键词]乳腺癌;自我感受负担;医务社会工作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内涵

医务社会工作源起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工作服务理念逐渐进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也随之进行不断的发展和本土化。我国学者王卫平《医务社会工作》一书中阐述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狭义的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机构围绕医疗过程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而展开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主要内容是协助患者与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协调医患关系,发掘与提供患者所需要的社会资源。

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和服务方法以社会福利服务专业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为指导,为病人、家属提供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和因疾病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社会环境。随着医疗模式的进步,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从病人、家属扩展到社区中的普通居民:服务内容也从直接的问题干预对拓展到参与疾病预防、政策的制定实施。

二、乳腺癌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

自我感受负担是2003年由学者Cousineau等首次提出,他们认为自我感受负担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包括2个层面含义:第一,被照顾者个体感受到的,由于依赖照顾者而产生的挫败感及内疚感;患者对于自身照顾需求给照顾者带来的身体、心理及经济等负面影响和顾虑。研究者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对咸阳市某医院7至8月的20名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自我负担感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最让患者感到负担的前三个因素分别为:担心需要花很多钱,担心照顾者的健康状况,担心照顾者过于劳累。有研究表明,自我负担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决策和生存欲望等,并且会对患者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结合实际,笔者认为,让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到乳腺癌患者的服务当中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光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她们在心理、家庭、社会交往、自我形象认知等方面的需求。虽然目前心理干预是护士工作的一部分,但实际工作中,临床护士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专业技巧,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医务社工能够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对服务对象给予一对一的访谈、介入、跟进服务,很好地利用其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相应的服务策略,弥补医护人员在这方面的不足。

让社会工作者服务于乳腺癌患者的可行性在于:第一,对于乳腺癌的患者来说,疾病发展的未知性、后续治疗期间的病痛,术后自我形象的改变、家庭、工作、社交等问题,都突凸出了患者心理辅导方面的需求。医务社工具备一定医疗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可以为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支持,减轻自我感受负担的体验。第二,社会工作者能够发掘、联络社会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拓展社会交往的范围,有效的为乳腺癌患者减轻经济、精神、交往等方面的负担,为患者的身心全面康复打下基础。

四、介入策略

(一)减轻乳腺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体验

1.增加患者的自主性。

乳腺癌患者普遍会因为需要被人照顾而产生“无能感”,社会工作者可以联合医护人员及家属根据患者情况鼓励她们进行力所能及的自我照顾。社会工作者作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中间人”,能够及时了解病人的想法,并反馈给医护人员,促进二者之间信息交流,鼓励患者在最大程度了解到病情及完全知情同意下做出自己的决定,让患者参与到决策中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促进患者与照顾者之间的沟通。

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普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导致照顾者或被照顾者一方出现问题而另一方根本不知情,进而产生家庭矛盾。因此,引导和鼓励患者和照顾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他们更深入的了解对方的想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患者知道照顾她们虽然辛苦,但很幸福,她们并不是负担。同时,鼓励患者和照顾者今后在遇到问题时及时表达沟通,共同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3.支持性心理干预。

乳腺癌患者往往会因为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疾病而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还会出现极端行为。这些现象大都是因为患者一时无法承受疾病打来的打击,以往应对问题的模式无法解决如今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等,充分激发患者自身潜能,在解决当前问题带来的困扰的同时,促进患者的发展,增强患者的抗逆力,提高患者今后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负性情绪,重新认识和接纳自己,

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使患者獲得情感支持,关注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功能,让患者感受亲人的到鼓励和爱。搭建病友支持平台,充分发挥病友的支持作用。具有同样经历的病友是极好的资源,乳腺癌患者往往会认为常人无法理解自己遭遇的痛苦和折磨,因而抗拒和外界交流。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加强病友之间的沟通,能够促进情感共鸣,帮助患者敞开心扉,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让她们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组活动有利于性生活、乳房缺失等一类敏感话题讨论的展开和深入。还可以邀请已经痊愈的患者作为抗癌明星,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减轻乳腺癌患者的担忧,将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传递,帮助她们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引导她们逐渐重新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接纳自己。

(二)提供社会资源

1.解决经济问题。

虽然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能报销一部分费用,但部分药物及昂贵的靶向治疗药却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这笔费用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担的。社会工作者能够从以下方面提供经济资源:医院层面,与医护人员沟通,减少额外的开销。政府层面,向政府申请癌症困难家庭专项资金。社会层面,联系一些民间抗癌组织、医疗用品、药品企业,针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一定经济支持,此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借助正规的互联网平台筹集治疗费用也是为贫困患者解决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

2.提供照顾资源。

社工介入 第4篇

关键词:医务社工,介入,个案,应用

一、嘉兴市中医院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情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1]是指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 并定期按照市场标准相互建立提供服务产品的合约, 由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 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履约情况来支付服务费用。其主要方式是“市场运作、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

个案社会工作[2]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 运用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各种科学知识和专业技巧, 通过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了解个人内在的心理特性和问题, 以激发个人潜能, 协助其改变态度, 调整其与外在环境的社会关系, 并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或恢复其社会生活功能, 以解决他们的问题, 增强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

嘉兴市中医院杏林医务社工部, 作为嘉兴市卫生系统首批医务社工部于2011 年12 月6 日成立, “糖友乐”健康促进项目是杏林医务社工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之一。项目通过公开竞标、政府购买、第三方评估, 顺利取得市民政局彩票福利基金支持。项目主要以高血糖群体为服务对象, 利用我院糖尿病防治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工作平台, 以我院杏林社工部为主体, 联合市中医药学会志愿者团队, 为本市100 名糖尿病患者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本院门诊就诊的200余名糖尿病患者中的100 名, 根据调查对象入选与剔除标准, 将100 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分别50 人。干预组由本院杏林医务社工部社工利用专业医务社工实务方法进行干预, 为期一年, 每月电话或面对面干预, 主要方法归于三个方面: 连接医患、搭建桥梁; 医疗社会信息服务; 社会工作心理辅导等。对照组则不接受医务社工服务, 进行常规门诊治疗及服务。干预阶段结朿后, 对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糖尿病控制及家庭心理情绪问卷调查; 对社工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

二、项目中个案服务的过程与方法

以“糖宝宝”边某某服务过程为例: 患儿, 女, 9 岁, 父母离异, 随母亲生活, 患有1 型糖尿病, 由于其户口问题, 现处于失学阶段。父亲已再组家庭, 平时并未资助她, 只是过年时探望她, 家里只能依靠母亲做外包工作获得生活来源, 家庭经济困难, 因此她的病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由于生病, 同龄伙伴都排除她, 不愿意与她玩耍, 她变得不爱说话个性比较内向、自卑, 渐渐人也变得冷漠。她每天大部分时间与母亲一起, 而且还时常帮母亲干活。母亲希望改变女儿的现状, 来院就诊时医务社工介入。

通过医务社工观察和会谈, 我们了解到案主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行为问题, 因为糖尿病的关系, 饮食上有许多禁忌, 但案主年龄尚小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 时常偷吃东西, 导致血糖不稳定。失学问题, 因复杂的家庭关系, 案主没有户口, 使得上学成了问题。人际关系差, 没有同龄伙伴, 经常只与母亲一起。经济困难且支持网络缺乏, 由于案主看病, 花了很多钱, 家里只能依靠母亲做外包工作获得生活来源, 而且家里并未有其他关系好的亲戚, 父亲不愿资助, 爷爷奶奶只是偶尔来看望她。心理问题, 个性内向, 不爱说话, 感到自卑, 渐渐变得冷漠。社工运用行为修正模式[3], 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 从而修正其行为, 这就是强化理论, 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与案主母亲订立行为契约, 做好监督和评估, 以此来修正案主行为。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 核心概念“人在情境中“) 从三个层次进行治疗: 一、心理层次, 缓解案主情绪, 让她获得心里上的支持二、沟通层次, 加强案主与母亲, 还有同龄群体的沟通, 来改变案主的现状三、社会层次, 整合案主的社会资源, 对案主进行帮助 ( 政府方面、医院方面、学校方面) 。

通过个案服务现在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现情绪和心理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而且她也重新回到了学校, 回归社会。

三、讨论

医务社工介入糖尿病患儿服务个案获2012 星耀南湖社工专业服务金奖。接受过社工服务的90% 糖尿病患者通过专业社工服务解决和缓解了因病致贫、对疾病认知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问题; 社会工作影响力有所扩大, 已经让部分服务对象想到了有需求找社工, 服务对象及相关人员对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8% 。探索社工介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运用, 评价医务社会工作方法作用于病患健康管理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疾病控制及家庭心理情绪等的干预效果, 为建立合理有效的医务社会工作机制, 提高患者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实践依据, 已成为我院提升服务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8-19.

[2]翟进, 张曙.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5.

社工介入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遵从设计方案, 所有病例均为2012年1-12月在本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诊断符合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入院时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分>60分, 有近亲属监护人并经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排除重大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病以及精神活性物质和药物依赖者。对入选的4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 分配至四种药物治疗组, 分别为氯丙嗪组、舒必利组、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 每组各100例;在每种药物治疗组中又重新编号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各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病程、PANSS评分和PSP评分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各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在住院过程中给予常规的对症支持等心理治疗, 出院时常规给予出院指导。各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社工广泛介入治疗的各个阶段, 开展医务社工干预活动。社工对患者从入院时起就全程介入治疗的各个阶段, 参与各阶段治疗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干预内容有: (1) 个案研究与诊断:患者入院后, 医务社会工作者对患者发病的有关个人生活史、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等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 建立个案档案, 为医生做综合诊断提供参考; (2) 做好患者家属的危机干预:医务社会工作者适时介入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辅导, 以解除其家人因精神病引发的焦虑与困扰, 并促进家属对患者疾病性质的了解更进一步辅导家属, 以启发其对患者治疗、康复与预防做建设性的辅助与影响; (3) 患者的增能治疗:医务社会工作者应用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与社会生活再教育, 以促进患者社会生活再适应、人格的重建、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等; (4) 促进患者回归社会的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以探访、咨询等方法对患者再适应有关家庭、学校和相关机构人员进行联系、协调工作, 使其对患者再适应社会生活产生积极性和建设性的辅助作用, 为患者回归社会作各种准备。干预方法: (1) 个案工作:把单个患者及其家庭作为服务对象开展各种专业的帮助活动;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态, 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 (2) 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者指导下对患者的病情和家庭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的特点组成若干小组开展一系列的专业小组活动, 通过活动来恢复和增强个人的、团体的社会功能, 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如成立患者及家属俱乐部、互助康复小组等。干预频度: (1) 个案工作:住院过程中每周开展1次, 出院后每月开展一次, 由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访谈, 必要时邀请临床医师及心理医师参与。 (2) 小组工作:住院过程中每月开展一次, 出院后每三月开展一次, 社会工作者根据各个小组的特点制定小组计划, 定时组织实施。

1.3 效果评定

临床疗效采用PANSS量表评定:治疗期以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康复期以PANSS评分评价病情稳定性, ≤40分为病情稳定, 41分以上为病情波动;个人和社会功能采用PSP量表评定:61分以上为功能良好, 60分以下为功能障碍。由评定小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6个月、12个月、24个月5个时点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量表评定和随访分析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在计算机上完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双侧检验。

2 结果

研究过程中, 因无法耐受药物副反应及疗效不佳而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等原因脱落共21例。其中氯丙嗪组4例 (研究组2例, 对照组2例) , 舒必利组8例 (研究组3例, 对照组5例) , 氯氮平组4例 (研究组1例, 对照组3例) , 利培酮组5例 (研究组2例, 对照组3例) 。

2.1 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末PANSS总分比较

治疗前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8周末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8周末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起效快于对照组, 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 经LSD-t检验, 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经LSD-t检验, P<0.05

2.2 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末疗效比较

治疗8周末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末个人和社会功能 (PSP) 比较

治疗8周末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 (PSP) 比较显示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社工介入治疗能较快提高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改善, 见表3。

2.4 治疗6、12、24个月末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病情稳定率比较

治疗6个月末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病情稳定率比较, 研究组95%以上病情稳定, 对照组只有80%左右病情稳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个月末各中心研究组95%左右病情仍稳定, 对照组只有70%左右病情稳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24个月末各中心研究组80%左右病情仍稳定, 对照组只有60%左右病情稳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社工介入治疗能较好提高患者病情的稳定性, 减少病情复发, 见表4。

2.5 治疗6、12、24个月末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 (PSP) 良好率比较

治疗6个月末各中心研究组PSP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个月末各中心研究组提高较快, 达到85%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24月末各中心研究组和对照组PSP良好率比较, 各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社工介入治疗能较好改善患者个人与社会功能, 促进回归社会, 见表5。

例 (%)

例 (%)

例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复杂性严重的精神疾病, 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障碍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患者常表现出认知活动不协调, 人格内在统一性脱节, 社会功能严重缺陷等心理与行为障碍[1]。据WHO伤残调整年指标 (DALY) 计算, 目前精神分裂症在疾病总负担中占所有疾病的1%,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成为当今严重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3]。半个世纪以来, 各类抗精神病药物层出不穷, 药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尽管抗精神病药可以使疾病症状得到改善, 但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却难以恢复, 表现出精神紧张度高, 负性情感多, 自卑感强, 处理日常事物能力差, 生活满意度低, 自我效能差, 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呈现出严重的预后不良状况, 约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最近发作缓解后一年内有一次发作, 大约85%的患者在5年内病情复发, 而33.6%的患者必须反复住院治疗[4]。国外引入非院舍化和社区照顾的治疗模式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工作场域和重点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对减少或消除精神症状, 促进心理社会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精神分裂症康复重点仍在医院, 主要用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而社区康复仍处于起步阶段[5,6]。

随着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发展, 社工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医务社工在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和管理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7]。以社工为主体, 全面介入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各个层次, 采用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 以专业价值、理论和技巧协助恢复和发挥案主的自身潜能, 给案主希望、信心和决心, 教给案主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手段, 来矫治案主不良的行为及心理以达到求助者自助并在自助中发展的境界[8,9]。这是新模式下医务工作和社会工作的有机结合, 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创新[10]。前期研究表明社工介入家庭干预治疗能有效缓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危机[11], 能较好提高患者维持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提高病情的稳定性和社会功能的提高[12]。

社工介入 第6篇

伴随我国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的就医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愈发明显,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无法兼顾病人多样化需求,医患沟通不畅。为缓解医患矛盾、适应医疗体制改革,2012年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发文要求三甲综合性、专科性医院按照每300~500张床位配置1名社工。许多医院相继设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将其作为弥补医疗体制不足的重要举措。华东医院是一所以老年医学为特色的综合性三甲医院,老年患者比例超过70%,而且超高龄老人、孤老、失独、空巢和残障老人占老年患者比例高达30%。目前有限的医护和社工人员配比难以满足老年患者多样性需求。因而,2013年6月,华东医院社工部推出应急4C介入服务,回应和处理患者最紧急的需求与困难。

2 理论依据

2.1 危机干预理论

危机是指“个体稳定状态被打破,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应激性情绪失衡状态”[1]。危机干预是指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2]。危机干预的原则包括介入及时、限制时间、建立专业关系、减轻危机症状、提供经验信息和有形支持、提升社会支持以及鼓励情绪表达。

2.2 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认为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个人在缺乏动机、能力、机会和资源的情况下,将无法适当地解决问题,导致危机的产生。因此,该模式强调为个人提供物质、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协助,提高求助者改变的动机,增强求助者自我功能,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3]。问题解决的4个阶段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解决问题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结果[3]。

3 服务内容

3.1 服务对象

应急服务的对象为在医院门急诊和住院过程中处于危机状态的病人,主要针对有严重情绪问题且无人照料的失独、残障、空巢和超高龄老人。服务对象的来源主要有3种:(1)医护人员转介。医护人员与患者群体的接触最为直接,比较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困难。(2)社工主动发现。在日常查房过程中,社工通过观察及询问病人和医护人员,可以发现潜在服务对象。(3)志愿者转介。医院志愿者在门急诊服务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突发状况会转介给社工部处理。

3.2 应急事件分类

根据对应急事件的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应急服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心理情绪问题。研究资料表明,当患者受到疾病困扰时,往往会出现心理情绪压力[4]。该类问题的因应方式主要是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适当的心理情绪辅导,帮助其缓解负面情绪,积极应对疾病。(2)照顾问题。针对没有照顾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社工会帮助其完成出院计划,链接相关出院资源,如护理院、养老院、康复中心等。(3)医患问题。医患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的应对方式是促进医患之间以及医护人员与家属的良好沟通,明确彼此目标与需求,共同解决问题。(4)经济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尤其是从外地前来就医的患者,负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经济压力巨大。对于此类问题,社工调动院内院外资源,进行紧急捐助,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3.3 应急4C服务

在具体应急介入过程中,应急服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包含院前、院中、院后3个阶段的4大类、16种服务内容。Care(关爱):对患者给予关爱,包括家庭支持、病友互助、义工探访、音乐关怀。Company(陪伴):陪伴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包括情绪抚慰、术前探访、康复支持以及环境适应。Consultation(咨询):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健康宣讲、出院随访以及需求评估。Coordination(协调):主要指关系协调和资源协调,包括资源链接、信息传递、社区服务和医患和谐。

4 服务流程

4.1 准备阶段

在院内进行服务宣传,制作应急服务卡,建立应急个案转介机制。

4.2 介入阶段

应急事件发生后,由转介人填写转介单,内容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转介日期、转介原因、问题描述等。社工进行初步评估,决定是否接案。如决定接案,则由社工以个案形式制定并实施应急介入计划;若不符合接案要求,则需转介给其他部门或其他专业人员。转介后,如果必要,社工需及时跟进,并在必要时给予协助,例如信息传递、资源链接等。

4.3 评估与跟进阶段

当服务对象的危机降低或者解除后,社工需要对服务提供的过程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大体分为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包括应急呼叫受理速度、服务内容针对性、服务效果、社工服务态度、社工表达与沟通能力、社工专业知识水平、服务整体评价及服务意见等。医院社工应急介入服务流程见图1。

5 2014年服务情况统计

5.1 应急服务科别统计情况

2014年我院共计服务133例应急个案,其中来自病房的应急服务人数(81人)明显多于来自门急诊的人数(52人)。

5.2 应急服务对象来源情况

2014年我院应急服务对象的最主要来源是社工主动发现(64人),其次是志愿者转介(36人)和医护人员转介(33人),病人主动求助人数为0。

5.3 应急服务对象所遇问题统计

2 0 1 4年我院转介社工部的服务对象所遇问题包括心理情绪问题(57人)、就医困难(48人)、资源匮乏(32人)、照顾问题(16人)、医患沟通问题(12人)、术前焦虑(3人)和经济问题(2人)。其中,心理情绪问题、就医困难和资源匮乏发生频率排列前3。

5.4 应急服务类型统计

2 0 1 4年我院提供应急服务共计3 6 0人次,包括心理陪伴(1 3 9人次)、康复陪伴(112人次)、协同就医(58人次)、资源链接(42人次)、术前陪伴(7人次)和经济支持(2人次)。其中,心理陪伴、康复陪伴和系统就医3类服务提供次数排列前3。

6 案例说明

6.1 案例陈述

小玉,女,3 3岁,已婚,上海人,因车祸头部创伤入院。入院时昏迷,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两周后被转入神经外科病房。入院诊断为头部外伤,颅内有血块,没有骨折和其他明显外伤。小玉为独生女,父母及其丈夫均为上海人,育有一女,今年6岁。小玉目前从事销售行业。交通事故发生后,小玉被送入我院急诊室,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小玉创伤后应激反应明显,在脑部外伤处理完毕后被转介给社工部,由社工进行个案介入。

6.2 主要问题

案主在重症监护病房期间情绪焦虑,主诉为疼痛,伴随非理性信念——觉得“脑中长了一个瘤子”(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创伤)、“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头痛好不了了”,且创伤后应激反应明显——失眠、恐惧、做恶梦、车祸画面闪现脑海等。

6.3 介入目标

介入目标:(1)建立信任的工作关系;(2)缓解疼痛;(3)降低恐惧和焦虑情绪;(4)链接康复资源。

6.4 介入方案

6.4.1初次面谈。(1)社工作自我介绍,告知案主来访的缘由,邀请案主描述此时此刻的状态,回应案主的情绪,对案主进行简要的心理(情绪、认知、风险、精神病史等)和社会(家庭、朋辈、工作、社会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评估。(2)与案主就面谈的时间和频率订立双方同意的计划:第一周每天两次(上午和下午),每次面谈20分钟;第二周每天1次,每次面谈20分钟;转到住院部后进行不定时随访。(3)评估案主的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排序,邀请案主积极参与,提供自己的反馈意见。6.4.2围绕与案主订立的目标开展工作。首先,运用沟通与面谈技巧建立信任关系,如积极性倾听、情绪认同、信息反馈、肢体语言、赋权技巧等。其次,开展疼痛管理:(1)对疼痛的等级进行评分,0~5分代表疼痛的递进程度,0为完全没有痛感,5为疼痛感最为明显。每次面谈都由案主就目前的整体疼痛感进行评分,并探讨分值变化的原因。(2)疼痛感记录。鼓励案主对每天的疼痛感按照时间进行记录,同时记录下每个时间段的活动内容或者想法。每次面谈与案主一起讨论疼痛的规律,比如在某一疼痛感很强烈的时段,案主在做什么和想什么,与疼痛感有何关联等。(3)正念(mindfulness)技巧。通过身体扫描(body scanning)的方法来感受疼痛的部位(肢体感受的描述),并同时通过腹式深呼吸来进行放松练习。(4)疼痛教育。给案主介绍一些基本的疼痛药物治疗方法,与案主一起探讨止痛药的使用及对其感受和态度,特别是对副作用的探讨。第三,应激情绪处理:(1)运用动机性访谈技巧,提升案主对治疗的信心,以及改变的动力;(2)邀请案主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并探讨其相互关系;(3)通过角色扮演与案主探讨非理性的信念(如案主扮演治疗师、社工扮演病人),针对案主的绝对化信念,使用例外和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方法;(4)注重系统脱敏技巧的运用,邀请案主对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进行排序,与案主探讨可能发生的后果,适当时挑战其非理性信念。第四,为案主搜集术后康复的资料,包括整形外科、身体复健、健康饮食等。

6.5 结案评估

经过两周多的持续跟进,小玉的疼痛感明显降低,同时焦虑和恐惧情绪也有明显改善。在住院期间,社工会不定时对小玉进行随访,同时与医护和家属沟通其他康复需求,完成相关量表评估,制定出院计划。

7 讨论

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应急介入服务在华东医院已取得初步成效。此项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化解患者的实际困难,也可以预防一些潜在医疗纠纷的发生,并且使医务社会工作在全院得到推广,在患者中得到传播。同时,通过鼓励医护人员对有需求的患者进行转介,提高了医护人员对多团队合作的参与度,加强了医疗团队的沟通。

然而,从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该应急服务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缺乏主动寻求应急服务的患者;其次,医院资源、社区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处于脱节状态,使得一些服务无法延续开展;最后,虽然该服务的实施有具体的流程,但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工作应急服务机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务操作上都还有所欠缺。

因此,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应急服务,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在院内加强医务社工应急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患者及医护人员了解该应急服务;其次,提高医务社工的专业素养,加强社工应急能力培养,推出更加优质而且以证据为本的专业服务;再次,整合医院、社区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资源,扩大应急服务的资源支持网络,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延展性;最后,制定一套从评估到结案,再到数据录入的科学实务和研究步骤,完善社会工作应急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Turner J F.Social Work Treatment[M].Rockland:Free Press,2011.

[2]Richard K.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M].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07.

[3]Perlman H H.Social Casework:A Problem-solving Proces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社工介入 第7篇

广州市新滘中学是一所公办初中, 地处海珠区东部, 是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 这几年间外来工子女入读的比例持续上升, 该校目前外来工子女人数所占比例达到62%。外来工子女成为教育中极待关注的群体。

该校的外来工家庭收入普遍一般, 父母通常为生计而奔忙, 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 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 外来工子女在心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难以在家庭层面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该校外来工子女由于生活区域的限制, 课余活动范围较窄, 较少与本地学生接触, 对广州文化了解不多;同时他们又渴望有更多的课余活动扩宽视野, 如不加以适当引导的话, 他们容易产生自卑、逆反、自我封闭等不正常的心理倾向, 极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

针对外来工子女出现的情况,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由班主任对他们的整体情况进行关注, 对特殊个案进行跟踪处理;并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和主题家长会, 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 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室开设“兰兰信箱”, 由学校心理室陈敏兰老师去解答同学们心理上遇到的困惑;以“熔炼团队·塑造阳光心态”、“责任·感恩”等团康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

在社工组织进入校园之前, 该校也尝试引进一些校外援助力量开展活动, 如“心声热线”志愿者进校园, 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困惑;还有广东财经大学志愿者对外来工子女进行青春期教育和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仅限于短期服务, 未能成为常规。学校需要得到校外力量更长期、稳定的支援, 帮助消除外来工子女心理上的困惑。

2 社工组织进校园的背景

2007年海珠区做了一个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调研, 了解到青少年的需求后,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进“青年地带”社工组织到一些试点承接青少年服务项目。广州市新滘中学于2014年成为其中一个试点。“青年地带”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和个性特质, 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 整合资源, 助人自助, 帮助青少年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获得全面发展。

3 社工活动对外来工子女心理状况的介入

“青年地带”进入广州市新滘中学之后, 根据该校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展一系列的社工活动, 其中部分活动针对外来工子女心理状况开展。

3.1 心理评估与个案跟进

个案辅导是“青年地带”提供的服务之一。个案主要通过社工发现、家访获得、学校老师转介、外展获得、服务对象主动求助和社区街道转介等方式发掘。

发现个案后, 社工会对个案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进行评估, 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维度, 一是家庭系统, 了解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二是朋辈系统, 了解其人际关系;三是学校系统, 评估其在学校的适应状况;四是社区及社会系统, 在宏观的角度评估潜在案主所遇到的问题。

对这些个案, 社工通常以一对一面谈、非正式接触 (借助QQ、微信等形式) 、与案主同辈接触、家访、个案督导会议等形式跟进。在过往一个学期中, “青年地带”的社工处理了18个个案, 其中有12个是外来工子女个案。

案例一:小W, 籍贯江西, 2009年从老家转学到广州, 单亲家庭, 现与父亲居住于广州。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亲子沟通和学习适应方面, 由于正值青春期, 与家人沟通逐渐变少, 有时会因为学习问题亲子之间会发生争执。在学习上, 从老家转学过来后英语学习跟不上, 拉低了整体的学习成绩, 对学习失去兴趣。

社工介入策略:社工寻找机会接触小W, 与其建立信任关系, 走访班主任及同辈群体, 了解其在学校的情况, 评估老师及同辈群体对小W可提供的支持, 完善其身边的支持系统, 通过家访了解家庭情况, 提供亲子沟通技巧改善亲子关系。为其链接社会资源, 争取英语补习的机会, 激发其学习动力。

案例二:小L, 外地生源, 家里父亲一人工作, 母亲全职在家。在小升初主题班会的反馈表中, 小L表示对于目前的学习生活满意度较低。了解后得知小L父母文化水平有限, 无法辅导他的学习, 小L自小学习基础较差, 升入初中之后产生厌学心理, 将注意力放在了学习之外的事情上。他喜欢玩网络游戏, 受网络暴力影响大。

社工介入策略:借助开展班会的机会, 社工与小L建立信任关系, 采用一对一的面谈方式了解他的心理状况;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协助他认清自己的非理性情绪, 修正偏差行为。采用优势视角寻找小L的优点, 增强他的自信心;另外评估他身边的支持系统, 鼓励他多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 引导他做出自我改变。

社工通过生态系统心理评估发现一些外来工子女存在的心理困惑, 再以个案跟进的形式较有效地解决, 促进了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成长。

3.2 小升初适应活动

小升初适应性服务是“青年地带”每届新生入学之后开展的常规性服务,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在学校开展。在开展主题班会之前先向老师了解各班的新生适应情况, 据此调整班会的主题内容, 从学校环境与人物、学习、生活习惯、社交、成长需要五个方面认识小升初的转变。

在主题班会中向每位学生发放小升初适应情况问卷和情绪面谱。根据问卷及面谱反馈的情况, 发掘出一些小升初未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外来工子女, 把他们纳入心理评估的范围, 根据评估结果确认是否需要个案跟进。

3.3 人际交往活动

为了增进外来工子女与朋辈之间的交流, 创造外来工子女表达的平台, 社工特意为外来工子女设计组织了“青少年体验广州之探索成果摊位展”活动。

利用周末时间, 社工带领部分外来工子女到广州著名景点“黄埔古港”开展活动。社工带领学生在各自摊位向游客宣传展示对广州文化的探索成果;期间鼓励学生与游客进行互动、拉票;最后票选出各个奖项对学生进行奖励。

一系列活动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 提升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也让更多人了解外来工子女并参与到外来工子女服务中。

3.4 城市文化探索活动

外来工子女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以及生活区域和朋友圈的限制, 较少机会走访广州的特色景点, 也对广州文化了解不深。针对外来工子女的这一情况, “青年地带”组织了外来工子女“缘梦广州”活动。利用周末的时间, 社工带领部分外来工子女到广州著名景点“岭南印象园”了解岭南文化, 期间欣赏“岭南百艺”, 光顾“怀旧老店”、观赏“岭南演艺文化”, 学习“粤语文化”。还到广州老字号“陈李济制药厂”观摩陈皮制作和中药制作的过程。

活动使外来工子女走出家门, 走进广州名胜, 促进了他们对广州文化的了解, 提升了他们对广州的归属感和融入广州的自信心。

4 结语

学校社工针对外来工子女心理状况进行了评估和活动策划, 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小升初适应状况, 以个案跟进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组织带领他们参与多项校内外活动, 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城市适应性得到了提升。在社工的带动下, 越来越多外来工子女愿意倾诉自己的心声, 乐于参加社工组织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主动承担任务。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状况有望在社工组织的介入下持续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伊敏.“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的探索——基于青海L学校社工站的实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2]张婷婷.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4) .

[3]李绍伟.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分析[J].消费导刊, 2008 (16) .

[4]马林芳.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 (理论) , 2008 (1) .

社工介入 第8篇

(一)定义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实现患者康复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与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关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专业服务。医务社会工作为医师和患者提供一种专业化的服务,从而帮助解决一些医疗事件中的问题,以构建和谐社会。

(二)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

1.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我国各地出现的医务社工一部分是高等院校的社工专业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医疗机构服务提供社工服务。另一部分是高等院校中的社工专业学生到医疗机构实习并发挥医务社工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对于医务社工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他们的存在往往被忽视,来医院治病的大多数人觉得能相信的只有医术精湛的医生,对于医务社工的心理辅导不屑一顾,医务社工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 专业价值鲜为人知的医务社工。

在医院专业医务社工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患者及家属对于医务社工的作用不能充分地认识,假如在护士繁忙的时候要求医务社工量血压,如果你不会,那么从此以后病人及家属不会对你信赖,并与病人及家属拉开一定的距离,就不利于医务社工的介入。

3. 人力资源短缺、制度不健全的医务社工。

目前,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构成相对单一,主要由医生、药剂师、护士、技辅人员四类组成,社会工作者和医务社会工作者尚未正式成为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难以进入医疗机构。另外,许多人对社工概念和医务社工制度知之甚少,因此导致我国的医务社工不仅在病人及家属中不能深入人心,而且在医院中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现状

2002年4月,南京大学专家组对30所医院调查结果显示,病人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43.8%,医务人员认为双方相互信任的比例仅为25.9%。郑雪倩等调查的326所医院中,321所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问题困扰,其发生率为98.47%。根据两项调查我们发现,医患关系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天津市总医院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位患者对于医院医生的表现极其不满,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对于病人的询问回答很简洁但是不清楚,态度也不是很好,导致病人仅仅一个B超、验血验尿就用了4个小时,原因就是医生回答不清楚,病人为了找B超室楼上楼下到处跑,找验血的医生找不到,从而导致病人对于被忽视的极其不满。

(二)医患现状的原因

1. 医生方面。

医生方面主要是表现在医生的价值观和素质。在价值观上主要是医生的是医疗观念还停留在以前旧的生物医学模式上,这就使得一些医务人员过分将病因归结于医学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原因。另外,医疗结果与家属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因各自观念的不同致使医患关系紧张。在素质上主要表现为个别医务人员面对患者往往是站在病床前,例行询问患者或者家属一些问题,而很少坐下来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感受、经济状况等,或者用专业术语搪塞,甚至态度不友善。医患沟通不畅,为日后医患关系紧张埋下隐患。

2. 患者及家属方面。

许多患者认为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现代医学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实际上,在医疗领域未攻克的医学难题还很多。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疾病诊断困难,治愈无望。然而某些患者或家属以为是简单的疾病,当医生介入后医疗结果与他们的期望值有很大差距时,就会盲目地认为医生不负责任,甚至是医术不精或在其位不谋其职等,这些类似的问题都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为更深入了解我国医务社工的发展状况,笔者对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了调查,并对一些医生和病人进行了访谈,下面就三个典型访谈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对于医科大学的一位医生进行简单访谈。在访谈之前,我们发现该医生科室外面的病人排了好多人,后来在访谈中得知,该医生是为糖尿病病人拿药,每天病人很多,有时候忙得没有时间去厕所,所以在工作过程中都不喝水。

案例2:我们对一位精神科医生进行访谈,其中最近发生的一个令医生棘手的问题是,一个癫痫病人的家属总是来医院闹事,原因在一年前该患者来医院就诊,病人的家属以为做了手术就会痊愈,但是后来受刺激后又复发过,因此其家人来医院闹。但是,医生并没有承诺一定会痊愈,不再复发,因为癫痫属于精神性的,医生没法控制病人的情绪,而患者家属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多次来医院闹。

案例3: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有一个非常愤怒的患者,于是抽时间对其进行了非结构式访谈。该病人是一位肠胃科病人,该患者大约四点来医院挂完号后一直找内科,找到内科后,内科医生却说快下班了让挂急诊科,好不容易找到急诊科看完病去做一系列检查,B超检查就找了半个小时,因为医院的医生总是误导,有的说在一层,有的说在二层。总之,仅检查就花了好久,验血验尿过程中找不到去哪,抽完血后由于晕血没有医生管,等检查结果又等了半个小时,总之最后就是打了个针,拿了点药,在医院就花了三个小时。该病人在叙述其就医过程时非常气愤,拖着难受的身体,面对着医院医生的冷漠的回答……对于医院又失望但又不得不依靠医院来治病。

(二)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三个案例能够折射出当前我国医疗领域中的问题:

1. 病人需求大,高资质医生的专业价值得不到体现。

根据医保制度规定,某些疾病的患者每隔半个月就要去医院取一次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不需要诊疗,只从事给患者开药的简单工作。但我们发现,在这些开药的医生当中,不乏一些高资质的人才,比如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他们更高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在无形当中也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

2. 医护人员高负荷工作,对其生理、心理都有伤害。

一般情况下,在每个科室坐诊的医生,一上午要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甚至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急诊留院观察室的护士每天都要照顾大量的患者,全部都是高负荷的工作。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不仅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在精神上带给他们冲击。

3. 病人长时间排队,无专业人员的照管。

在门诊科室,每个科室平均一上午要接收160个患者。患者一般被安排好排队之后就无专业人员照管了,长时间的排队等候会进一步加重病人的负担,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煎熬。这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4. 医患关系略微紧张。

医生和患者不是对立的两方,但往往由于沟通不善或者其他原因,双方不能友好平和地解决问题,最终导致医患关系越发紧张。

5. 一、二级医院资源少,导致三甲医院就诊患者增多,加重了医院负担。

按常理来说,一些简单常见的病症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就诊。但目前很多一、二级医院缺少资源,比如药的种类少、数量少,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所以患者们不论大病小病统统来三甲医院诊治。病人人数增加,普通医护人员人手不够,因而需要高资质的医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一般性的工作。这就造成医院成本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医院负担加重。

6. 医院缺少和福利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据了解,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一些是家庭比较困难的,他们一般无法负担手术费用。医院虽然是救人的地方,但也只能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帮助。很多患者由于没有钱治病,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虽然医院在金钱救助方面的能力比较小,但社会上的福利机构和慈善组织是专门为人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如果医院能够与这些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那么患者没钱治病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医务社工介入医疗领域的模式探索

(一)医务社工介入模式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不断出现,这时就迫切需要医务社工的介入,不仅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对于医院的正常运作和谐的医疗环境的建立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医务社工介入医疗领域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医务社工进驻医院,在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另一种就是医务社工直接介入医患关系等问题。

1. 医务社工进驻医院。

医务社工进驻医院是在医院中建立单独的医务社会工作站,并派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驻入,和院相关领导协商其主要职责和任务,使其能够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社会工作。例如上海的东方医院、北京的博爱医院,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利用这种介入模式使得专业社工直接介入,服务效果较好。

2. 医务社工直接介入医患关系。

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各个科室分配一定数量的医务社工,当病人就诊后除了医学方面的其他问题,都可以为病患解答,比如寻找各项检查的诊疗室,甚至关于看病后的不安等,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各个专业人才的价值。医生的职责就是看病,医务社工的职责就是为病人提供格外的服务,这样就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病人的就诊满意度进而也会提高。

(二)医务社工介入方式

1. 个案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技巧,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解决病人的问题,提供心理疏导,挖掘病人潜能,从而达到病人能够解决问题、摆脱困境,从而适应社会的效果。

2. 小组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在各种小组活动中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及见解,并在组中分享与沟通,进而引导组员中病人和医护人员等的沟通协调,从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矛盾,实现小组目标,解决医患矛盾。

3. 社区工作。

医务社工进入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整合社区中的资源优势来开展一些活动,从而改善社区环境,发挥社区成员的优势。

五、结语

通过对于医务社工的了解、医患关系的现状以及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中我们应该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应只局限于医患双方或医院内部管理的层面上,也应该多方面地从社会领域寻找出路。因此,关于医务社工介入医疗领域的模式将会为医疗体系的健全保驾护航,社会工作也将继续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胡继春.医学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江平,等.加强医务社会工作构建和谐医院[J].医学与社会,2008,(9):70-71.

[3]黄丽英.从医患关系的现状看医务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2):29-30.

[4]郑雪倩,邓利强,陈春林.对326所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调查报告[J].中国医院,2002,(6):14-16.

[5]刘俊,等.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0):119-120.

[6]兰迎春,王德国.如何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29-30.

[7]刘博维.基于就诊满意度的医务社工介入医患关系的模式探索[J].市场论坛,2015,(2):20-22.

[8]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管理,2006,(3):16-19.

[9]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及其使命[J].医院管理论坛,2005,(6):10-16.

[10]王占宇.论医务社工在构筑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8,(7):7-9.

[11]任益炯,季庆英.论医院医务社工在医疗纠纷中的职责[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0):924-926.

上一篇:接受能力下一篇:酒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