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办高校范文

2024-07-15

陕西民办高校范文(精选11篇)

陕西民办高校 第1篇

关键词:民办教育,财务管理,机制,探析

一、民办教育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适用本法。”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 民办教育的界定标准应包括三个要素, 即非国家机构举办、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来源、面向社会。举办民办学校及其他民办教育机构的主体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即除了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军事和警察机关等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可以举办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是举办者从社会自筹的资金, 属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民办学校服务的对象和范围是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不包括那些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面向自身职工举办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由此, 我们一般从三个方面来界定“民办高校”概念:一是以学校投资的主要来源为标准。凡属国有资金办学的, 包括办学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的高等学校, 都属于“公立高等学校”;否则为“民办高校”。二是以办学层次为标准。“民办高校”区别于“民办中等教育学校”和“民办基础教育学校”, 它是按照高等教育设立规定举办的, 从事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三是以举办者的性质为划分标准。将由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事业组织举办的高等学校称为“公立高等学校”。凡是由非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等其他一切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学校称为“私立高等学校”或“民办高校”。

二、陕西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建立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 2011年12月30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陕政发[2011]78号) 。该《意见》包括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分类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学生管理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规范资产和财务管理等八部分内容。民办高校管理活动的重点及关键之处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如何有效地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 这既是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民办高校管理活动的重点及关键之处。伴随着民办高校办学的进一步发展, 规模的日益扩大, 民办高校管理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规范和健全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 民办高校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协调、均衡的财务管理工作对高校的常规教学、教改及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转, 乃至高校的长远稳定发展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从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 整个内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仍然是财务管理活动。民办高校在内部控制、财务收支计划、基本业务流程、投融资活动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等方面, 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具体表现为:

(一)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由于民办高校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 如果用企业生命周期的标准来衡量的话, 属于“发展中的学校”。因此, 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全面、内容不健全、执行过程缺乏严格管理。再加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失衡的现象, 导致民办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有可能会决定高校的各项事务, 代替学术权力, 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 最终导致学校资金外流或财产损失等违规违纪现象。

(二)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民办高校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长远稳定发展。财务部门也只是扮演经费收支“大出纳”的角色, 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更多地集中在资金的收拨、分配和使用, 财务工作人员缺乏参与学校的重大财务管理活动, 如学校的经营决策、财务预算、投融资决策、收益分配政策等方面, 不能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学校疏于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导致日常财务工作无章可循或者即使有一套财务管理制度, 也是朝令夕改, 缺乏稳定性和科学性, 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正常进行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 预算管理体制滞后

民办高校实施财务预算管理, 对于民办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学校战略规划、促进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公平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目前, 部分陕西民办高校实施预算管理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原因主要是:第一, 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不能很好地指导财务预算的编制;第二, 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往往带有公办高校的影子;第三, 高校的内部控制没有做到切实可行的状态, 财务预算经常与实践环节相脱节。

(四) 财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民办高校财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没有任职资格, 整体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也不高, 难以有效地承担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双重任务。作为日益规模化发展的民办院校, 业务量也在不断扩大, 财务部门更应做好与时俱进工作, 以满足学校的发展。

三、陕西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与优化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运行机制、体制层面的原因, 也有客观、主观方面的原因。民办高校的领导者要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 必须按照财务工作的制度、法规、法律等, 以及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来要求, 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提高民办高校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一)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是搞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1. 加强财务活动各环节的控制。

第一, 货币资金的控制。既包括重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及时入账工作, 还要注重制定科学合理的授权审批制度与岗位分工, 不私设“小金库”, 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办法》和《银行结算管理办法》对支出现金进行管理, 另外, 还要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的所有印章, 加强票据和印鉴的管理。第二, 收入与费用的控制。民办高校应当制定出合理的收入和费用的管理程序和职责权限, 加强收入和费用的管理, 保障民办高校资金的安全。第三, 实物资产的控制。包括采购、保管、使用、报废等全过程的控制。适当定期组织财产清查, 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第四, 加强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预算管理、质量监控等环节的监管控制, 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及工程项目中出现的舞弊行为给学校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控制。

民办高校通过调查内部财务控制、测试内部财务控制以及评价内部财务控制等环节, 寻找内部控制失控的相关影响因素, 减少财产物资浪费, 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保护财产物资安全完整。

3. 加强监管预算管理。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大多数是以自筹经费为主。按照民办高校的规模、发展计划等因素进行相关数据收集, 并准确地编制年度预算。依据董事会批准的预算标准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 实时进行预算方案调整。确保预算管理工作在民办院校的有效贯彻执行, 保证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

(二) 建立预算管理机制

1. 预算编制原则。

第一,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一条规定, 高等学校编制预算的总原则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民办高校应该以年度工作计划目标为预算的导向, 进行高校资源的有效配置, 确保管理效率的提升。第二, 收支预算坚持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民办高校在编制收支预算时借助这一原则, 核实收入, 精算费用。第三, 成本效益原则。民办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时, 合理界定高校活动的成本项目、成本范围、费用支出分配办法等, 以便准确、真实地核算民办高校活动的资源耗费情况。加强成本费用核算, 编制和报送成本报表, 为民办高校发展预测、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资料。

2. 财务预算编制内容。

对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民办高校应该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从财务成本出发, 合理编制招生收入和费用预算、固定资产购置预算、采购预算、在建工程预算、薪酬预算、筹资预算等内容。确保财务预算工作为后期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三)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能力

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对财务管理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不能将财务管理活动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 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学习, 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这是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内部监督工作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梓.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6) :21-26.

陕西高校排名陕西省大学排行榜 第2篇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大,Xi’an Jiaotong University),创建于18,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属于“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入选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中国九校联盟、“珠峰计划”“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是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高校。

陕西民办高校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辨人格倾向 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专项项目)“陕西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14JK2098)阶段性成果。

引言

1998年黄源深的一篇《思辨缺席》引发了外语界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关注。文秋芳、孙有中、李莉文也从实证、理论角度对该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做了研究。研究表明,思辨能力包含思辨人格倾向和思辨技能两个向度。思辨人格倾向指的是人们对思辨活动的信念、价值、态度与意愿,是人们习惯性的动机[1]。思辨技能是指人们思辨活动中的核心技能,比如阐释、分析、推论、评价、解释、自我调控技能[1]。积极、正面、健康的思辨人格倾向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本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实证研究陕西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人格倾向状况,为民办高校该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提供少许思路。

西安外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思辨人格倾向实证研究

1.实验对象

本实验的被试来自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英语系13、14级英本各三个班的学生。13级被测78人,14级被测65人,两个年级受测人数共143人,除5份测试卷因答案不全被判定为无效问卷,项目组对138名被试的答案进行了数据分析。项目组选择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因素:1)从被测的年龄和性格特征来看,其思维水平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他们对待事情有较理性的思考与判断。2)大一新生身上反映其中学时代的思辨能力。刚进入大学,可塑性较强,明确其思辨倾向,有利于后期培养其思辨能力。3)大二学生经历一年的学习,被试者在思辨倾向上有所变化。作为本专业基础阶段的转折点,二年级学生思辨倾向测试便于学生调整自我,更好完成高级阶段的学习。此外,从选择的13、14级学生的高考、专四考试中可以看出,各级学生英语水平相当,两个年级主要课程由同一组老师所教授。项目组认为他们适合做本研究的实验对象。

2.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课题组采取了彭美慈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中文版》 [2],该测试将思辨倾向分为七个向度,分别为寻真性(渴望探求真理、勇于提问)、开放性(开放、容忍不同看法)、分析性(机敏应对问题,预见后果,重视证据)、系统性(有组织、有条理性)、自信度(对自己的推理有信心)、好奇心(注重广博的见识、渴望了解事物的原委)、认知成熟度(经反思、深思熟虑作决定)[2]。该量表共70道题,每维度10道题。每题的选择采用Likert scale测量尺度,从1=非常同意 2=同意 3=不确定 4=不同意 5=强烈不同意。要求被试者20分钟完成测试。试题单向维度分值在10-50分之间,七维度总分在70-350分之间,七维度总分在210分及以上,可判定被测对象拥有正向的思辨人格倾向。

3.实验过程与数据讨论

(2)思辨人格倾向各方面发展的协调性:由下表看出,在思辨倾向七维度分项测试中,学生在认知成熟度、开放性、寻真性方面得分较高,在系统性、分析性、好奇心、自信度方面得分较低。本次实验数据与2013年房岩岩扬州大学文理学生,2010年刘义某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思辨倾向测试结果相符。英语专业学生在认知成熟度方面成绩较好,而在自信度方面测试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被试学生自信度不高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由于强调谦虚,中国学生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自信。而被试学生在系统性、分析性得分不高反映出其对问题缺乏有组织、有条理的探索精神;不重视对证据的论证,不能预见事情的结果。被测学生在开放性、寻真性得分较高与其专业与年龄特点相关。被测学生均为90后,其成长受到新思想的冲击,其勇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挑战传统思想。而该专业学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思想较开放。而认知成熟度得分最高主要和大学生心智发展的成熟有关,与学校教育相关性不大。

(3)各年级学生思辨倾向的差异性:从表3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平均分为211.2分,大二被测得分210.4分,都展现正向的思辨人格倾向。大一学生得分稍高于大二学生,得知,该专业学生思辨倾向在入学后处于下降趋势。从表4看出,大一新生在寻真性、认知成熟度方面得分较高;而大二学生在分析、自信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究其原因,学生的认知成熟度和思维发展、教育息息相关。大一学生在中学时代各门课程的学习中,辩证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但在进入英语专业后,整天学习的都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外语材料,练习的核心都是英语基本技能,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能在高中水平上继续发展,二年级学生认知成熟度反之较低。相反,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被测在自信度上有所提升,这是因为该专业学生受到英美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对自身及判断更自信。

结语

从上述研究中,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针对该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被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倾向总体偏弱。从表1看出,被测思辨倾向成正向分布,但平均分刚过标准线(210分),并不具有积极思辨人格倾向(280分及以上)。这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关。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辨人格倾向。在大学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思辨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性、案例性,研究型的模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3]。(2)被测院校学生思辨倾向各向度发展不均衡。从表2看出,该校被试思辨倾向各维度得分不理想,没有一个达到较强的水平(得分在40分及以上),各向度得分也不均衡。相对较强的认知成熟度主要与学生大学的心智成熟相关,与学校教育相关性不大。英语专业学生要发展思辨能力,就不应局限于技能的练习,而应涉猎不同学科、科目,培养对问题的研究精神与能力。(3)学生思辨倾向随学习时间的增长有下滑趋势。这主要与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相关。该专业需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其培养目标中,合理安排技能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相关课程,建立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技能课程、专业课程,开设边缘学科、逻辑学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彭美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9期。

[3]汪福秀:《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结构性分析——基于一所省属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问卷调查》《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80页。

陕西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现状研究 第4篇

据统计,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1],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陕西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国家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2],这里所讲的能力包括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提升成为陕西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对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力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就业力概念的界定

就业力,即就业能力的简称。英国的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后来这一概念传到了美国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对工作任务和环境变化的预料和反应。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第二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在一个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成功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3]国内外学者对就业力从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对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定义。本研究认为,就业力就是获取某种职位、赢得认可和具备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3 就业力结构及其变量的界定

3.1 就业力结构的界定。

陕西民办高校的教学层次属于高职与三本,以利于学生就业为前提,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提升就业力不仅要求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因此,本研究认为陕西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3.1.1专业能力。通过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在该专业领域内对知识的应用、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获取、并胜任某一特定职业的基础能力。3.1.2通用能力。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职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3.1.3个人素养。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品质、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修养,是学生实现工作目标、获得事业成功的综合要求。具体表现为:责任心、自信心、工作热情及职业道德等。

3.2 就业力结构变量的界定。

本研究根据对就业力结构的界定,初步确定其每个维度的变量,并形成测量量表,如表1所示。

3.3 量表有效性的测量。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量表的项目,首先采用KMO测度判断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然后进行因子分析,取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因子作为量表测量项目,放弃特征值小于1的项目[4]。根据调查的300份学生问卷和156份企业问卷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其结果为:专业能力、基本能力和个人素养的KMO值分别为0.768、0.773和0.852,接近于1,适合做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的因子旋转后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子都可用。

4 陕西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4.1 陕西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现状调查分析本研究在对就业力结构变量界定的基础上,形成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现状问卷调查表。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5份,回收率为88.3%,被调查对象中,陕西民办高校学生占76%,用人单位占24%,基本符合本研究的要求。在变量测量上使用5点李克特法,并且量表的测量使用两极的形式,从具备到完全不具备。本研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从而分析陕西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存在的问题。其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综合表2的调查数据,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力现状分析如下:a.专业能力。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创新能力较差。b.通用能力。通用能力的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总体要,比专业能力差,其中,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较差。c.个人素养。从得分情况来看,个人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不足,并且缺乏自信心。

4.2 陕西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力现状形成因素分析

4.2.1教育观念落后。陕西民办高校大多处于职业教育阶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培养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文凭的取得,并且在专业技能培养上,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4.2.2实践环节薄弱。实习、实训和实验等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关键,目前陕西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校内实训基地设施简陋、实验室设备高新技术含量不高等。究其原因在于经费投入不足,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很难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4.2.3“双师型”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既能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能为学生技能训练、实践操作进行指导,“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基础[5]。陕西民办高校教师主要由退休老教师和高校毕业直接执教人员组成,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掌握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N].光明日报,2011-2-23.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

[3]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陕西民办高校 第5篇

[关键词]陕西高校湖北高校CSSCI期刊社会科学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6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社科期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迅猛发展。作为担负着传播知识、积累文化、传承文明使命的高校社科期刊,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逐步在指导思想上臻于成熟,出版理念上日益更新,编辑出版的实际操作上逐步完善,历经发展,成效显著,在中国期刊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截至目前,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共有一千三百多种,这些高校社科期刊是否入选CSSCI是当前判断该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CSSCI(ChineseSa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是高校社科研究人员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力大小的重要体现。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同时,论文是学术水平和知识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基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2010-2011年的来源期刊,从地区差异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陕西和湖北这两个文化大省高校CSSCI期刊发展分布,并探讨其较大差异性原因,从而为陕西地方高校社会科学期刊发展进行一定探索和提供有益建议。

1陕西省高校CSSCI社科期刊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陕西高校社科期刊依托陕西独特的出版资源,规模逐步壮大,结构日益完善,竞争力不断增强,已成为陕西文化建设及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为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陕西地区高校数量众多,共有78所院校,数量居于全国前列,而且类别齐全。既有一本、二本、三本院校,也有高职专科院校。既有985、211等多所公办院校,也有不少的民办院校。由于陕西高校的学术资源丰富,主办的社会科学期刊数量众多,在此,我们对陕西省高校的社会科学期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来反映陕西省社会科学期刊总体的发展状况。经过调查统计得出,在这70多所高校拥有的社会期刊中,属于CSSCI期刊的有11种,见表1(表1和表2是我们根据陕西湖北两省高校的教育资源网站统计所得)。另外有55种期刊属于普通期刊。在陕西的70多所高校中,拥有社会科学期刊的高校占陕西高校总数的75%以上,其中有23所高校没有社科期刊,这23所高校中有部分高校由于其性质是工科或医学院校,只有科技类期刊,没有社科类期刊。另外众多的高校则是由于资金、资源缺乏等原因没有学术类的社科期刊。这些核心期刊共同撑起了陕西社科期刊的发展空间。

2湖北地方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现状

湖北省也是一个文化大省,其高校数量包括民办院校共有130多所。这些高校的社科期刊是中国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期刊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北期刊出版充分依托湖北作为科教文化大省的丰厚文化资源,开始形成学术精品和大众期刊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并以此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发展成为覆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学术理论、生活保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信息传播等各个领域和学科门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读者多方面需求的具备相当质量和势力的期刊群体。在学术精品期刊方面,湖北产生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地球科学》《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社会主义研究》《数学物理学报》等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术理论期刊。

近年来,面对国内国际期刊业的激烈竞争,湖北高校社科期刊积极应对挑战,采取各种措施,发展优势,整合各种资源,使湖北高校社科期刊获得了长足发展,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经济实力上看,湖北高校社科期刊都是大省和强省。

湖北高校社科期刊按照学科大类划分,可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占期刊总数的46%以上,这之中有80多种分布在湖北省包括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各所高校,其中属于CSSCI期刊的有24种。如表2所示。

3陕西、湖北两省地方高校CSSCI期刊发展比较

通过以上对陕西和湖北两个文化大省拥有的CSSCI社科期刊数量分布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省份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的不平衡及其两者之间的较大落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CSSCI期刊数量的较大差异

湖北省有26家CSSCI高校社科期刊,陕西省只有11家CSSCI期刊。高校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要增加一家CSSCI期刊,是非常不容易的,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是靠高校期刊的编辑人员、作者群体及其广大读者群体长期坚持学术求精的结果。陕西和湖北期刊数量的差距,不是一两年能赶上的。

3.2CSSCI期刊高校分布的较大差异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湖北省的学校数量和规模近几年发展很快,陕西省原来高校数量第三的桂冠也已不复存在。另外湖北省部属高校数量多于陕西省,仅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三所985院校拥有的CSSCI期刊数量就有15家。陕西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985院校仅仅是西安交通大学一所高校有两家CSSCI期刊,西北工业大学的社科版期刊表现较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社科期刊只是排在2010-2011年CSSCI扩展版中。

3.3学术影响力的差异性

从人文社科期刊的影响力方面来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社会主义研究》等都是在全国高校非常有影响的社科期刊。陕西省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影响力较大,其他期刊只是进了CSSCI期刊队列而已,在CSSCI期刊队列里的学术影响力和表现都很一般。

3.4国家社科基金数量比较

仅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上的201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数量来源做一简单比较,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湖北省不论是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数量还是重点项目的数量都远远在陕西省之上。国家社科基金数量和CSSCI期刊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有非常重要的间接关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很多精品文章、质量上乘佳作的重要来源,同时国家社科基金数量也反映了一个省份的社会科学研究理论的强弱。

4陕西省地方高校社科期刊的发展对策

4.1提高期刊质量,建立期刊品牌

质量是期刊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期刊的立身之本,是创建精品期刊的保证。高校社会科学期刊要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读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高校社会科学期刊刊发的论文要质量最优、学术水平较高、品位较高、并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作者要选择那些学科带头人或专家权威,对来稿要认真编辑,仔细校对,保证刊发的论文观点正确新颖、富有创意,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有真正的精品才能对得起读者的信赖,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其次,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正确把握社会和读者的需求,认真进行选题策划,不断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满足读者需要、富有特色的选题,想方设法提高刊物的内在质量。第三,实现标准化管理。要按照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统一在期刊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数字文字、量和单位、图表的用法、参考文献的标注等编排格式、努力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坚持出版“三审”制度,严格审读,严格校对,确保期刊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加强印刷质量管理,提高印制质量,保证优良的印制。第四,提高期刊知名度。在努力提高内容质量的同时,期刊要准确把握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捕捉市场热点焦点,紧跟发展潮流,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提高期刊知名度。

为此,陕西高校社会科学期刊应从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入手,提升期刊的内在竞争力。以“陕西大报名刊培育工程”作为主要载体,推进品牌建设,提高质量水平,力争经过3年至5年的努力,形成体现陕西特色的品牌期刊群体,使全省高校社会科学期刊整体水平和产业实力位居西部前列,成为陕西“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要按照“全国知名、省内前茅或者行业领先”的标准,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等优秀高校社会科学期刊列为首批培育对象,在现有特色基础上明确培育方向,鼓励各高校出版社继续发挥良好发展势头,紧紧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深挖教育及科研潜力,加快改革步伐,继续走专、精、特、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在全国叫得响、在世界有影响的品牌期刊。

4.2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增强期刊业发展活力

中央提出分阶段推进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制定了三年分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鼓励期刊出版社深化改革,进行资源整合重组,大力培育期刊公共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期刊出版产业。2009年,陕西召开了全省加快报刊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报刊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措施;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建立产业化经营的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选择并公布了首批“陕西大报名刊”培育对象: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和扶持强势期刊群体,努力形成陕西期刊产业群。

李海明提出高校社会科学期刊的两种补偿方式:一是直接补偿,即期刊消费者直接向办刊者支付办刊成本:二是间接补偿,即高校社会科学期刊的价值和效益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了有形或无形的社会财富,国家应从税收为基础的财政中以拨款方式将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科学期刊的投资。所以针对高校社会科学期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定期向其拨付一定数额的出版基金,用以保证高校社会科学期刊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并引导其与其他产业加强合作,向市场融资和招商引资,以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经费保障。给予大刊名刊使用资源、参加创先评优、推荐文化精品项目等的优先权;在新闻出版行政许可项目内对调整业务范围、扩展经营领域等,予以免审或者从简审批:期刊社优化结构,要求申请调整期刊类别、品种的,从快办理行政许可;发展态势良好的期刊申请加快出版周期的,从简予以行政许可;期刊社开设网站、网络版、电子版、手机报刊、网上发行等,均提供新闻出版行政许可。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减免税金和期刊增值税返还等优惠政策。

4.3改善经营模式,建立严格的市场淘汰机制

在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背景下,高校社会科学期刊传统的经营模式显然已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所以,高校社会科学期刊必须积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高校社会科学期刊业除继续发展纸介质传统出版外,还要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积极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数字处理等新技术,对期刊现有的内容生产方式、编辑加工手段、信息传播途径和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造,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传统出版传播向数字化出版传播转型。有实力的期刊社要加大新技术投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尽快开设网站,开办电子期刊、手机期刊、开展网络出版、网上发行、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积极介入相关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出版业态,扩展经营空间。

建立陕西高校社会科学期刊制度性的淘汰机制是遵循市场法则,优化高校社会科学期刊结构,保证高校社会科学期刊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社会科学期刊的特殊性,有些期刊社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有些期刊社靠卖版面、拉广告赞助过日子,有些期刊社违规违纪现象不断,对这些期刊,管理部门大多采取处罚或警告的手段,很少有停刊退出市场的,刊物只生不死,难以被淘汰,市场很难被优化。这就出现了陕西的社会科学期刊结构既缺乏主管部门的主观调控,也缺乏市场的客观选择的局面,期刊结构的优化自然也就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建立制度性的淘汰机制,对期刊实行动态优化管理。对于那些不具备办刊条件、学术水平低、编辑力量不达标者一律吊销刊号,革除事实上存在的刊号终身制,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布局合理、数量适中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结构。

参考文献

[1][5]宋嫒.时代变革的挑战与学术期刊的回应:2010年高校社科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暨学术报告会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吴文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生产力发展和分布:基于1998-2007年CSSCI发文数的分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3).

[3]吴乐平,詹学伟30多年来湖北期刊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出版科学,2009(6)

陕西民办高校 第6篇

1998年黄源深的一篇《思辨缺席》引发了外语界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关注。文秋芳、孙有中、李莉文也从实证、理论角度对该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作了研究。研究表明,思辨能力包含思辨人格倾向和思辨技能两个向度。思辨人格倾向指的是人们对思辨活动的信念、价值、态度与意愿,是人们习惯性的动机。思辨技能是指人们思辨活动中的核心技能,比如阐释、分析、推论、评价、解释、自我调控技能。积极、正面、健康的思辨人格倾向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本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实证研究陕西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人格倾向状况,为民办高校该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提供少许思路。

西安外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思辨人格倾向实证研究

1.实验对象

本实验的被试来自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英语系13、14级英本各三个班的学生。13级被测78人,14级被测65人,两个年级受测人数共143人,除5份测试卷因答案不全被判定为无效问卷,项目组对138名被试的答案进行了数据分析。项目组选择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因素:(1)从被测的年龄和性格特征来看,其思维水平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他们对待事情有较理性的思考与判断。(2)大一新生身上反映其中学时代的思辨能力。刚进入大学,可塑性较强,明确其思辨倾向,有利于后期培养其思辨能力。(3)大二学生经历一年的学习,被试者在思辨倾向上有所变化。作为本专业基础阶段的转折点,二年级学生思辨倾向测试便于学生调整自我,更好完成高级阶段的学习。此外,从选择的13、14级学生的高考、专四考试中可以看出,各级学生英语水平相当,两个年级主要课程由同一组老师所教授。项目组认为他们适合做本研究的实验对象。

2.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课题组采取了彭美慈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中文版)》,该测试将思辨倾向分为七个向度,分别为寻真性(渴望探求真理、勇于提问)、开放性(开放、容忍不同看法)、分析性(机敏应对问题,预见后果,重视证据)、系统性(有组织、有条理性)、自信度(对自己的推理有信心)、好奇心(注重广博的见识、渴望了解事物的原委)、认知成熟度(经反思、深思熟虑作决定)。该量表共70道题,每维度10道题。每题的选择采用Likert scale测量尺度,1=非常同意;2=同意;3=不确定;4=不同意;5=强烈不同意。要求被试者20分钟完成测试。试题单向维度分值在10-50分之间,七维度总分在70-350分之间,七维度总分在210分及以上,可判定被测对象拥有正向的思辨人格倾向。

3.实验过程与数据讨论

(1)被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人格倾向总体状态:被试两个年级学生共138名,平均分210.9分(大于210分),被测学生拥有正向的思辨人格倾向。

(2)思辨人格倾向各方面发展的协调性:由下表看出,在思辨倾向七维度分项测试中,学生在认知成熟度、开放性、寻真性方面得分较高,在系统性、分析性、好奇心、自信度方面得分较低。本次实验数据与2013年房岩岩扬州大学文理学生、2010年刘义某地方综合型大学学生思辨倾向测试结果相符。英语专业学生在认知成熟度方面成绩较好,而在自信度方面测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被试学生自信度不高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由于强调谦虚,中国学生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自信。而被试学生在系统性、分析性得分不高反映出其对问题缺乏有组织、有条理的探索精神;不重视对证据的论证,不能预见事情的结果。被测学生在开放性、寻真性得分较高与其专业与年龄特点相关。被测学生均为90后,其成长受到新思想的冲击,其勇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挑战传统思想。而该专业学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思想较开放。而认知成熟度得分最高主要和大学生心智发展的成熟有关,与学校教育相关性不大。

(3)各年级学生思辨倾向的差异性:从表2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平均分为211.2分,大二被测得分210.4分,都展现正向的思辨人格倾向。大一学生得分稍高于大二学生,得知,该专业学生思辨倾向在入学后处于下降趋势。从表3看出,大一新生在寻真性、认知成熟度方面得分较高;而大二学生在分析、自信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究其原因,学生的认知成熟度和思维发展、教育息息相关。大一学生在中学时代各门课程的学习中,辩证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但在进入英语专业后,整天学习的都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外语材料,练习的核心都是英语基本技能,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能在高中水平上继续发展,二年级学生认知成熟度反之较低。相反,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被测在自信度上有所提升,这是因为该专业学生受到英美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对自身及判断更自信。

结语

从上述研究中,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针对该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被测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倾向总体偏弱。从表2看出,被测思辨倾向成正向分布,但平均分刚过标准线(210分),并不具有积极思辨人格倾向(280分及以上)。这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关。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辨人格倾向。在大学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思辨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型、案例型、研究型的模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2)被测院校学生思辨倾向各向度发展不均衡。从表1看出,该校被试思辨倾向各维度得分不理想,没有一个达到较强的水平(得分在40分及以上),各向度得分也不均衡。(3)学生思辨倾向随学习时间的增长有下滑趋势。这主要与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相关。该专业需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其培养目标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彭美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9期。

陕西民办高校 第7篇

截止201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81所,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等学校16所,军事院校7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50所。陕西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要从2010年128万人提高到2015年173万人。民办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对这一目标的完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高校陕西省共7所。本文主要以这7所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为例,研究陕西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问题。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11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主要是依据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星级排名评价结果,运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的原则,面向中国民办院校遴选2013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进入一流民办大学排行榜的陕西高校有2所。表2是《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民办大学排行榜的前十强及分值统计,陕西2所民办高校位列其中。进入民办高校排行榜前二十强的陕西民办高等本科高校共有4所,包括西安外事学院和西安翻译学院。

2 陕西省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机遇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推进实施以及陕西省实现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担负着特殊而崇高的历史使命,民办高校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1.1 陕西民办高校办学环境良好

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省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经济发展带动教育发展,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新世纪以来,陕西省GDP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教育等为重点的民生支出逐年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发展正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方面的保障。陕西民办高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各种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第二,陕西省有着非常好的办学资源环境,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能健康发展提供了教学资源保障。西安是13朝帝王古都,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众多学子愿意选择到西安上大学,这一优势为陕西民办高校提供了生源保障。陕西省高校众多,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为大规模的民办高校提供了充分的优质师源。

2.1.2 政策法规及资助政策对民办高校促进作用增强

陕西民办教育地方法规与规章的颁布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陕西省先后出台了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民办学校设置标准等法规、规章、制度,在立法工作中,走在了全国前列,依法保障了民办高校的管理行为和办学的行为。

国家和省上利用公共财政资助政策为陕西民办高校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目前,陕西省18所民办高校全日制国家统招生有15.6万人,每年接受国家各类资助已达近亿元。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民办高校自身的不断完善,今后国用于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项目和资金会越来越多。

2.1.3 陕西民办高校定位特色

陕西是个高教大省,拥有众多的教育资源。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欧亚学院等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校在三秦大地扎根、发展、壮大,陕西也以其品牌竞争多元化的发展形式,成为中国民办高教最具魅力与活力的地区之一。

数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及各民办高校官方网站,有些空白是因为数据无从核实。

数据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9815259.htm

在人才定位方面,民办学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公办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合理补充。既满足了社会对多层次多结构教育形式的需求,又为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很多民办学校在校园规划、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实训基地等设施建设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兄弟院校之间形成相互竞争、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群体办学优势,这也是陕西省民办院校区别于其它省市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学科建设上,民办学校坚持以专业特色为抓手,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结合,注意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推动学科综合化。如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学校,以经济类、语言文学类、管理类专业见长,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的工科专业被社会认可。

2.1.4 陕西的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品牌集团

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认为,借助地理上接近、高教资源集中等优势,陕西民办院校既竞争又协作,逐渐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个专业化、多样化的办学体系,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整体稳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陕西的民办高校规模大、实力强,西安翻译学院拥有四万多在校生的规模和十多亿元的校产,陕西还有其他几所万人高校,从规模和实力来说,陕西的民办高校客观上已经成为品牌集团。

2.2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 生源数量不断减少

据教育部有关调查统计,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几年累计下降了数百万人,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随着学生总数的减少,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持续下降,尽管高考录取率逐年有所上升,但是由于报考数量下降程度远高于录取率的上升,所以全国高校录取的总人数是呈下降趋势的。下图是1999-2013年全国高校生源数量变化图。

陕西民办高校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从1984年至2009年,陕西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更是达到了27.54万人。但自2010年起,在校生数首次开始下降为25.53万人。下面是近几年陕西省参加高考人数统计表和趋势图。

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出如下趋势图。

为此,2009年起陕西省就对民办本科高校的本、专科招生人数进行结构性调整,逐步加大本科招生计划,适当减少专科计划,使其向以本科办学为主过渡。

2.2.2 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学生整体水平下降。近年来,生源数量不断减少,而高校录取数量持平的情况下,高考录取率也逐年提高。

陕西省2012年参加高考37.53万人,录取人数为28.59万人,录取率为76.24%,2013年参加高考人数36.65万人,录取人数28.198万人,录取率为76.94%。而江苏、山东、内蒙古、黑龙江录取率高达85%,贵州为86.05%,辽宁则为87%。这就导致学生整体水平不断下降。

2.2.3 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完全适应

经济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的,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敏锐扑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保障,同时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前提条件。社会发展、经济进步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民办高校要敢于并且善于为企业、为生产一线培养人才。

2.2.4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竞争对手增多、领域扩展、强度加剧

根据五力模型,要考察陕西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应该从五个角度考量,一是学生及家长对高校的选择能力,二是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选择能力,三是公办高校对民办教育的替代能力,四是潜在民办教育进入者行业壁垒的难易程度,五是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对手民办高校之间竞争。其中最直接的要素就是要看陕西民办高校与其他省市民办高校在数量、规模、生源吸引力方面的差别。

总之,陕西民办高校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好西部大开发、西咸一体化等地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要正视困难和挑战,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专业特色,不断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立法、经费、管理政策

合理有效的政策环境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影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采取相关的减免税收、发放低息贷款等政策,并且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应该首先重点考虑少数发展态势好、教育质量较高的民办高校,资助的内容应以学校的教改和科研为主,以点带面,增强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性,最终促使民办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在招生政策上也要有所改革,努力营造公平的氛围,使民办与公办高校能够站在平等的层面上,通过合理竞争来赢取学生的数量。

3.2 注重品牌建设,靠质量和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张晋峰提出倡议:“建立民办高校示范校。民办高校要把重点放在品牌建设上,注意提高教学质量,以品牌院校带动行业发展。”

陕西民办高校应该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唯一”而非“第一”,走着一条差异化发展的特色创新之路。如西安翻译学院推行“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其专业设置也紧跟社会发展与行业趋势,目标是培养“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

民办高校品牌创建、保持、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有长远科学的品牌战略发展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自身存在问题。

4 结束语

民办教育将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民办高校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通过对社会环境、目标市场、自身优势的分析,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培养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华梅,陈蕾.西部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01)

陕西民办高校 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部控制,COSO五要素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已经成为我国高教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而在民办教育中,陕西省在全国各省份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甚至一度成为全国民办教育的领跑者。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的群体优势并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在其蓬勃发展之际,民办高校在管理中的众多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比如管理方式陈旧、办事效率低下、个人崇拜严重、资金周转不规范等,而这些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源,都可以归结于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甚至缺失。内部控制这一概念的出现,旨在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而民办教育因其出资人中民间资本的因素,使其也具有企业的性质,因此,服务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样也适用于民办高校,一个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对优秀人才是否有吸引力、招生就业的顺畅与否、在社会上口碑声誉的好坏,虽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最终都受制于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程度。因此,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是陕西省民办高校进行内部修炼,实现自我提升的根本途径。

然而,我国民办高校实施内部控制当前正处于摸索阶段。从文献搜索的结果来看,关于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数量较少。在实践中,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多表现为,就某一方面的管理而制定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设计有着各自为政的特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规范性。根据COSO对内部控制的描述,内部控制可以从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这几个方面进行概括。这一观点已被企业甚至公办高校内控建设普遍采纳。本文也将借助COSO的观点对陕西省民办高校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如下。

1 陕西省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现状

1.1 控制环境不佳

控制环境是其他内控要素的前提和基础。控制环境涉及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责权限、经营风格、员工素质等,通过控制环境的创造可以对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执行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由于陕西省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多样,其治理结构相较公办院校更为复杂,在机构设置上会出现比如关系户的现象,结果导致因人设岗,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同时,这些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稳定性较差,加之管理方式缺乏人性化,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明显不高。因此,在内控环境上,陕西省民办高校得分不高。

1.2 风险重重

据了解,陕西省30所民办高校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学生缴纳的学费。随着我国大学生生源的日益萎缩,给陕西省民办高校带来的首要冲击是因生源不足而带来的学费收入风险。除此之外,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现金流来源于学生学费,因而限制了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而若通过借贷融资,因其投资回报期较长,又会带来财务风险。同时,陕西省民办高校的管理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来自于公办院校退休的领导,对学校的管理方式还是停留在公办院校的管理风格上,未能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灵活性,也会给这些民办高校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1.3 重点控制环节失效

目前高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面,更体现在科研方面。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内控制度设计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事实上,有关资金、财产安全的隐患,更多出现在比如基建、后勤管理等环节。陕西省的民办高校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层呈现“近亲化、专制化”的倾向,在此环境下,由于人情关系的存在,难免出现个人利益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的现象,对基建、后勤的控制常常有失效的时候。

1.4 信息沟通不畅

内控的效率取决于信息沟通的畅通程度。陕西省民办高校更多表现为集权管理,层级的繁多,会导致信息传递减慢。同时,由于学校中各部门信息自成体系,信息难以共享,也容易造成重复工作甚至出错。

1.5 监督缺位

处于成本的考虑,民办高校甚少设立内审部门。对其经营全过程的监督,基本上是依赖外部审计来完成,但是,在外部审计中,由于委托人和被审计人是一体,审计的独立性很难保证,真正的监督无法体现。陕西省民办高校内外监督力量的薄弱,以致个别学校出现“违规办学”、“挪用办学资金”等违规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基于上述对陕西省民办高校内控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普遍比较薄弱。溯本求源,只有找出问题根源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为完善陕西省民办高校内控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 陕西省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管理层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

陕西省民办高校的管理层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公办院校返聘来的教授,从经营方式和管理风格上,大多是依据之前在公办院校的工作经验进行,缺乏系统或专业的管理培训,因而,对现代管理思想核心的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甚而会对内部控制产生误区,管理层若不能充分认识内控对一个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制度的设计及执行方面必定导致流于形式。

2.2 制度的设计缺乏全局性

陕西省许多民办高校有内部控制,但是,这些内控更多表现为零散的规章制度。其结果是容易出现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甚至有些情况下,部门间的管理会产生冲突,非但不能使内控产生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降低学校整体的工作效率。内控在设计上只有满足全局性和系统性,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在整体的框架下形成,并保证其衔接性,才更有利于部门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

2.3 权力越位现象严重

由于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导致在其管理中具有类似家族管理的色彩,人情关系有时会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致使内控在某些重要的控制活动中失效,比如学校的基建、后勤管理、教材教学设备的采购等等。而学校设立内控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学校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但是,再完美的内控在执行中若让位于人情时,内控形同虚设,更何况内控本身就存在缺陷。

2.4 人员素质不高

内控作用的发挥不仅仅取决于决策者、设计者,还取决于执行者。然而,前文提到的决策层对内控的意识淡薄,本身就是管理素质不高的一个体现。同时,由于陕西省民办高校管理层有很多都是出资者家族人员、本校毕业留校的大学生,所以,和公办院校相比,其整体素质有待提升。而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内控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上述原因,不难发现对内部控制的完善,应该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结合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从宏观上构建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是研究陕西省民办高校内控建设的首要问题。

3 陕西省民办高校内控体系的构建

3.1 内控建设的原则

依据内控基本目标,建立并完善内控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合法性原则

民办院校建立内控应该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进行,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最根本的前提,其次,要遵循教育部的相关方针政策,最后,再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控体系。

3.1.2 创新性原则

民办院校虽然也接受国家教育部统一管理,但,由于其资金来源为自筹的特点,给民办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更灵活的空间。民办院校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在建立内控时,要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内控体系,进行高成效的控制。有些民办院校采用照抄照搬公办院校的做法,不仅与自身发展不匹配,而且有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

3.1.3 全员性原则

内控的设计和实施,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要号召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内控体系的建设,献言献计。而且,建立的内控对每一位员工都具有约束力,所有人都要服从并落实制度安排,不能出现个别人凌驾于制度之上的情形。除此之外,内控执行的过程,全员都有监督的权利。

3.1.4 制衡性原则

制衡性原则强调内部相互牵制。建立的内控通过职责分工、授权审批等程序,实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真正体现内部控制的精髓。

3.2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3.2.1 内控环境

民办院校应该在全校师生之间培养诚信意识和道德价值观,为内控的建设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完善权限和职责分配,尤其是把关键岗位作为重要控制点。比如,重大事项的审批程序、不相容岗位的分离、轮岗及保密政策等。最后,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尤其要避免根据亲疏关系来安排岗位。创造人性化的管理风格,并借此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3.2.2 风险评价

随着民办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方式多元化,其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民办院校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民办院校应建立风险评价机制来鉴别各种风险因素。风险评价机制的的实现可以由这些部门来完成。比如,由财务监督部门来进行财务风险的鉴别和评估,由教务部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风险的鉴别和评估,由招生部门进行生源风险的鉴别和评估,由高级管理层进行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鉴别和评估。

3.2.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贯穿于民办院校各项业务领域和管理活动中,是内控的核心构成要素。控制活动应主要着眼于常规的财务活动、教学活动。财务活动的控制应主要体现在明确合理的授权审批程序、细致的财务收支审核、科学规范的预算控制、严格的固定资产控制和货币资金控制。教学活动控制包括专业和课程建设、学籍与成绩管理、教材管理、实践教学控制以及兼职教师管理。

3.2.4 信息与沟通机制

良好的信息传递能大大提高内控的效率与效果。民办高校内部信息传递与沟通是双向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可以采用发文、批示、教职工大会、群发电子邮件等实现;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可以采用收文、签报、专业会议、信息定期提交、举报等方式实现。校园网平台可以整合各部门信息,公开管理事项、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果,使管理过程处于全员监督之下,增加管理透明度。

3.2.5 监督

监督有助于发现、纠正内控在执行过程中的疏漏和偏差,有助于内控健康良好的运行。但,前提是,监督必须是持续的而且是有效的。对内控运行的监督应由独立的部门来完成,比如内部审计。而目前陕西省民办高校前五名中,只有西安外事学院设置了基建审计监察办公室,其余的大部分民办高校,处于成本考虑并未设置内审部门,显然是不适当的。内部审计在确保内控健康运行的同时,其自身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体现,因此,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保证其监督评价的独立性,是陕西省民办高校完善内控不可或缺的一环。

3.3 反馈体系

对内控执行情况的监督结果,必须给予及时的反馈。反馈环节应包括对内控实施过程的评价和及时改进。评价指标要明确,赏罚分明。同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激励,从而使内控运行处于一个良好的循环中。在内控运行中发现的疏漏,要及时修正,不断完善内控,以使内控充分发挥作用。

内控体系构建的框架图如图1。

4 内控体系实施效果分析-以M高校为例

为调查陕西省民办高校内控建设情况,本次研究以陕西省30所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按50%的比例抽取样本,共抽取15个学校。每个样本发放调查问卷10份,向样本学校的财务处、资产处、基建处等各职能部门搜集数据。调查问卷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被调查部门根据所在学校特点来给予相应评分,每个学校的回收问卷得分进行平均。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后,调查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评价等级最好的只有一所学校,而该校正是在陕西省民办高校中发展状况一直名列前茅的M高校。M高校是陕西省民办高校中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建校30年来,M高校的招生规模、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M高校无论是学校的内部管理还是社会声誉,在陕西省民办高校中都当属领先者。在我国民办教育整体遭受瓶颈时期,M高校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不说与其内控体系的建立和良好运行有着密切关系。在2011年M高校更换领导班子,全面推进学校改革之际,内控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学校通过认真学习会计法和企业内控规范,全面、系统地建立并完善了内控体系。尤其是为响应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型的号召,M高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不仅提升了风险应对能力,而且在内部经营上,新的领导班子倾向于民主化、人性化管理,学校的内控环境有很大改善。而且,学校2013年利用专项资金建立校园信息化平台,使校园内各部门间沟通更及时通畅。M高校在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中的一枝独秀得益于其深厚的内功———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而M高校在内控体系建立和完善方面的成就,完全可以成为其他民办高校建设内控的有益参考。

陕西省民办高校若想解决其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足发展,只有在内控体系框架之下,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才能最终实现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沈烈.论高校内部控制的转型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0.

[2]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M].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闫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

“武当文化高校行”走进陕西 第9篇

5月20日,由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主办的“武当文化高校行”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落下帷幕。武当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古建筑艺术、美学、武术、太极、养生、道家思想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武当武术是中国两大武术流派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文化强国的希望。武当文化走进高校,对加强文化与人才的对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武当山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武当文化进高校”活动推向全国,在全国各大高校掀起“武当风”,让莘萃学子了解武当文化,使武当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据悉,“武当文化高校行”活动先后在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五所大学校园里举行。启动仪式在长安大学举行,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杨丹华在启动仪式上对武当山旅游业进行了推介。

陕西民办高校 第10篇

关键词:统筹科技 陕西高校 科技机制 创新

1 概述

2009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批,《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明显。所以,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是在国家层面被寄予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的厚望,是国家赋予西安的重大课题,国务院规划能够明确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实际上也是对西安雄厚科技资源基础的一种肯定。

统筹科技资源,不光是政府的事情,也是高校科技人才的重大“利好”。纵观世界名校发展的历史,都与产业界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比如提到硅谷,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因为有人评价:“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也有人赞誉:“斯坦福大学是牵引硅谷前进的火车头。”硅谷的发展离不开斯坦福大学,而硅谷的发展也让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名校。著名的雅虎、思科、惠普、谷歌都是斯坦福的老师或学生创办的,谷歌的核心技术是在斯坦福大学研发的,斯坦福大学拥有技术所有权,谷歌每年要向斯坦福大学缴纳专利许可费用,斯坦福还拥有谷歌的股票;惠普公司给斯坦福的捐款就达到数亿美元,真正达到了企业、学校双赢的局面,斯坦福大学甚至被称为“最赚钱的大学”。我觉得硅谷的崛起和斯坦福大学的提升,正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因此,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统筹科技资源将自身的资源向市场转化,从而也将带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的发展。另外,科技人员不但要创新,更要创业、创富,在统筹科技资源中实现自我价值。西安的众多院校及科研工作者也在积极地探索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最佳路径,西安交通大学有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在西安高新区创业,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2 存在问题

根据陕西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结果,2009年全省有高等院校77个,其中开展R&D活动的高等院校45个,R&D人员1.85万人,R&D经费20.85亿元,R&D项目研究1.95万项,研究机构241个,机构R&D人员0.4万人,其中博士和硕士0.27万人,发表科技论文4.73万篇,出版著作0.12万种,申请专利3134件,其中发明专利2033件,获得专利授权1276件。据省科技厅资料,2011年,全省共申请专利32227件,居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第13位,其中发明专利13037件,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共获授权专利11662件,其中发明专利3139件,居全国第10位。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有效发明专利8197件,居全国第11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件,居全国第8位。科技成果产出总量高,但转化率低、就地转化率更低。如,2008年西安高校承担国家863计划148项,其中成果转让的仅有29项,不到项目总数的20%。2009年西安高校共实现项目技术交易3.35亿元,而西安本地单位购买技术实现交易的仅为1.0亿元,占29.9%。通过对这一现象分析,从高校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2.1 我省高校以学术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为主,普遍存在着“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更加关注的是进行科研创新,以及培养拔尖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对于服务地方社会的认识仍不清楚。人才资源利用上存在“一少,两多”。即投入到地区经济发展的专项科研人才数量少;人才总量和从事单打独斗式的地下科技服务人才数量较多;这源于目前高校考评体系和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轻服务经济。

2.2 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排名、评估等指挥棒影响下,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重纵向、轻横向”,“重科研成果、轻成果转化”;高校对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成果评定注重向获得层级较高认证的权重分配、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项目往往遇到轻视。

2.3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共享程度低,绝大多数平台资源与地方产业结合不够紧密。西安地区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9.5%集中于部属院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体系中,“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仅占20%权重。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对设备共享的责任、费用收取、利益保障等没有具体规定,共享程度很低。而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地方产业发展而开展的研究不多。

2.4 高校服务地方的“对接”机制尚未形成,校地关系松散。由于信息不对称、技术经纪活跃度不高、复合型人才缺乏以及工作经费少等方面原因,西安科技中介机构发育还不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2.5 风险投资滞后,成果转化资金缺乏。目前,西安从事科技企业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15家,注册资本金23亿元;截止2009年,仅有7家科技企业进入风险投资(4.25亿元)。而大多数高校科技成果靠政府与学校的计划完成,当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由于较高的中试费用和较大的风险而搁置。

3 对策建议

3.1 创立多元化的高校评价体系。在上级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评价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考核机制。兼顾高校特点,把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作为考核内容,建立一套以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

3.2 创新高校教师晋升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在完成好本职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对高校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科技奖励、人才计划选拔等方面保证适当的比例。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允许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向企业作价入股,可按科技成果评估价金额的20%至30%折为股权鼓励给技术人才。对拥有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科技人员,根据市场效益情况给予资金奖励,高校在评定职称时优先考虑,充分调动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的积极性。

3.3 探索产学研联盟的教学科研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政府也可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扛扞引导高校在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4 促进高校平台资源对外开放。通过制定和完善科技平台对外开放交流的管理机制;制定科技平台对外开放共享的方案和管理考核办法;规范科研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的职责、权利、义务;修订和完善有关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实验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为实验室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5 落实国家政策与支持。充分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的契机和国家关于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先行先试的政策,大胆创新,加快科技资源大市场建设,争取纳入重大平台建设规划布局,逐步建成科技资源共享、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平台,促进我省及全国科技发展,突现我省高校的科技实力。

参考文献:

[1]魏少平.构筑统筹科技资源体系,引领关天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2]陕西省统计局.统计报告第20号,2010.4.19.

[3]岳华峰.统筹科技资源推动跨越发展,求是,201107.

[4]张旻.西安高新区统筹科技资源实践路径研究,特区经济,2011.07.

陕西民办高校 第11篇

全球性高新技术纷至沓来, 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 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共享使得传统教育和教育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使教育国际化成了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 而且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民办高校充实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各民办高校都积极尝试引入国际化教育理念,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引入留学生等方式提高办学水平, 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陕西作为全国民办高校的大省、强省, 应该大胆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 让陕西的民办教育早日走向世界。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安德鲁斯教授中提出的。“它是一种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 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2]SWOT分析法自形成以来, 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分析。近年来, SWOT分析法也被其他行业广泛采纳, 进行行业的自我诊断与评估。鉴于此, 本文试图将SWOT分析法引用到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中, 通过分析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外环境, 优势、劣势与机遇, 以提出适应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1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SWOT分析

1.1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Strength) 分析

(1) 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 教育自主权大, 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

和公办学校相比, 民办高校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灵活的办学体制, 能及时根据市场信号的反应调整办学定位, 调整专业设置, 能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引入国际教育。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民办高校会根据市场的需求, 学生的要求而设立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陕西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西京学院为例, 西京学院为了推进国际交流,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同时也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对英语基础很差且将来有意向出国深造或毕业后打算在外企工作的学生实行“第二外语替换英语课程”学习模式。对这类学生从入学之日起, 就要求以第二外语 (韩语、法语、德语、俄语等) 替换英语学习。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毕业条件, 方可申请留学或毕业。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学校会为他们开设雅思培训, 英语专四、专八培训, 英语口译与辩论培训等以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走得更远。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模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国际交流。

(2) 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理念、特色专业促进了国际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而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 如何让民办教育在众多高校中占据一席之地, 那就是走特色办学之路, 坚持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均衡发展。例如:西安外事学院早在办学之初就提出“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 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 全球招聘校长, 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3]目前有数百名留学生来校就读, 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西京学院从成立之初坚持“以工科为主, 走特色办学之路”。并于2011年首批获得民办院校研究生招生资格。在教学管理方面, 西京学院施行“学院+书院”的学生管理教育模式。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将学生编入不同的书院。想要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学生, 会被编入考研书院, 突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研课程的专项辅导;对毕业后直接创业的学生, 学校会将他们编入创业书院, 突出其专业知识、创新技能训练;对有意向出国学习的学生, 学校会将他们编入国际交流书院, 强化外语学习, 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国际交流的机会。实践证明, 这种特色办学理念, 特色教学、特色管理模式极大地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1.2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Weakness) 分析

(1) 校领导及师生国际化意识不够。

陕西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都提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 但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微不足道。绝大多数师生们的国际化意识不够, 部分老师认为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出国学习或访学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还有相当多的学生, 由于英语基础较差, 也从未对出国学习产生过幻想。从学校领导层面来看, 由于办学资金不足, 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投资甚少。另外,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传统课程设置。由此可见, 从教师到学生, 从管理到教学, 国际化意识较为淡薄, 更谈不上达到国际化标准。

(2) 学生自身能力不强, 教师国际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 相对公办高校而言, 整个民办高校生源较差, 学生英语水平较低, 雅思, 托福考试通过率极低, 这就给国际交流带来很大障碍。再者, 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且规模发展之快, 师资队伍中具备国际教育经验的教师匮乏, 加之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单一, 学校投入在教师出国培训和学习方面的经费微乎其微, 因此, 教师出国交流的机会奇缺, 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上述因素势必给国际化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3) 出国学习费用相对偏高。

与国内公办高校学费相比, 出国学习的费用相对较高。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学费更高。据了解, 赴英、美国家留学每年的费用约16-18万人民币左右, 赴韩国留学, 每年费用约7-8万人民币左右。然而对于品学兼优, 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学校和外界的赞助与支持, 他们只能望而却步了。然而, 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 往往在英语学习方面, 雅思、托福考试方面又存在一定困难。

1.3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y) 分析

(1)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加速了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

2009年6月, 国务院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发布赋予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称号, 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4]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立, 需要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理念、国际化人文环境。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强省, 承担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民办高校,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因此, 陕西民办高校更要抓住这一契机,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才能在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陕西教育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3年9月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发表重要演讲, 倡议中亚各国与中国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 地处我国东西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 连接着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西安又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是全国铁路六大枢纽中心之一, 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 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陕西经济、教育、旅游等各行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陕西将凭借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绝佳的发展机遇步入外向性、国际化发展之路。

(3) 政府政策支持为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5]次年12月, 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除了对民办高校提供空前的政策支持外, 还建立专项发展资金, 用于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府一系列措施为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带来了新的机遇。

1.4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威胁 (Threat) 分析

(1) 社会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 优质生源少、留学生人数少。

民办高校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信誉, 但是, 近几年由于生源减少, 民办高校受到很大冲击, 部分民办高校因经费紧张而导致办学不规范, 给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致使社会上仍有很多人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很多优质生源宁可重读也不愿意选择民办高校, 另外, 由于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不明显, 学校缺乏国际影响力, 国外留学生对民办高校了解甚少, 因此, 能来民办高校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这严重阻碍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

(2) 适龄人口下降, 生源竞争压力大。

由于适龄人口数量下降, 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将随之减少, 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的加剧, 近几年, 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会选择让子女出国留学。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 “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52.37万人, 同比增加6.39万人, 创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 2014-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24, 552人, 较前一年增长12.7%, 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6]适龄人口下降, 普通高校大力扩招, 民办高校面临着严重生源不足的压力。生源减少会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育收入, 更会影响到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2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对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 笔者拟提出以下策略:

2.1 学校各级领导要树立教育国际化意识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是不可抵挡的世界潮流。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 可以引入进境外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 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可以分享境外的教育市场, 吸引各国留学生, 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 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因此, 越早进行国际化探索, 收益就会越多。学校各级领导要有国际化意识, 要清醒认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学校各级领导在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或决策时, 充分考虑到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要有国际化意识。[7]

2.2 构建国际化的管理体系

国际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 民办高校应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国际化管理体系, 及时解决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如:上海复旦大学特别重视从体制上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 2002年由校领导亲自挂帅, 成立了国际暨港澳台合作与交流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由科研处长、教务处长、院系领导及学生事务处长组成, 委员会根据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召开外事会议, 积极协调各部门工作, 解决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民办高校也应该借鉴这种国际化管理体系, 首先从政策、管理方面给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2.3 重视语言学习,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要想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 学校要适当开设双语课程, 组织雅思、托福或其他语种的培训。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 也要与国际接轨, 适当开设涉外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中可以开设诸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跨文化交际等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 以增强学生对国际政治形势, 外国的经济政策和文化习俗的认识与了解, 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 可以开设国外技能证考试替换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如:取得BEC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 证书可以替换商务英语课程学习等。

2.4 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

(1) 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

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 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因此, 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讲学或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 民办高校还要聘请国外专家、教授到本校来讲课, 参与学术交流。教师只有通过相互交流, 才能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2) 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

目前国内民办高校的学生交流形式单一, 基本上是海外短期游学、暑期带薪实习项目。而且学生交流大多数都是“单向交流”形式。即:只向国外大学输送学生, 而很少引进国外学生。因此, 民办高校在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的同时, 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教学水平, 提升国际知名度, 另外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 了解学校, 传播中国文化, 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同时, 招收留学生也能增加学校经济收入, 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3)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各国只有不断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才能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应积极鼓励师生参与高水平国际会议或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参加国际会议, 与国际知名专家交流学习使师生更好地了解前沿学术动态, 培养师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举办国际会议, 除了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生们的学术素养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2.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与境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院所合作, 开展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也能从教学、科研组织、教材建设、项目合作等各方面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但是, 目前陕西多数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大多停留在考察访问、外事接待方面, 缺乏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原因是各种学历证书在国际上有一个被认可的问题。因此, 国家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应给民办高校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在在学分、学位证书相互承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取得更大的突破。

2.6 增加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民办高校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民办高校董事会、校长在制定学校的顶层设计时, 要按照国际化发展规划要求, 合理制定经费投入计划, 重点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水平。对于经费不足的民办院校, 还可以设立校友奖学金、校长奖学金, 广泛吸纳政府、企业、机构的赞助, 千方百计增加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支持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提高民办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2.7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的氛围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还需要主动营造国际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除了加强双语课程建设,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之外, 学校还要定期举办一些国际文化活动, 积极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邀请留学生到校举行联谊活动, 邀请曾经参与国际交流的校友回校作报告等。另外, 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标语、宣传册等资源宣传学校国际化发展动态,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从而扩大民办高校国际影响力, 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

2.8 经常开展有关国际化战略发展的研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 民办高校还要结合自身国际发展情况开展专门的国际化研究,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形式, 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除了负责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之外, 每年要开展国际化发展专题研究, 要及时掌握国际化发展新动态;另外, 国际交流合作处还要与国外或境外合作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化方面的课题研究, 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院校实际的教育国际化规律, 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内涵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 陕西民办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要善于抓住机遇, 以更开放的心态, 更广阔的视野, 大胆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 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1) .

[2] (美) 迈克尔·古尔德, 安德鲁·坎贝尔, 马库斯·亚历山大.黄一义译.公司层面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01) .

[3]西安外事学院官网.[EB/OL].http://www.xaiu.edu.cn/xxgk.htm.2016-7-1/2016-9-8.

[4]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25/content_11601737.htm 2009-6-25/2016-8-25.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2年) [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2016-8-20.

[6]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高招调查报道[EB/OL].http://www.eol.cn/html/g/report/2016/report1.shtml#baogao1-32016-6-2/2016-8-25.

上一篇:护理教学效果论文下一篇:国防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