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2024-07-07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精选7篇)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做MSCTA的眩晕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2例, 女68例, 年龄19~62岁, 平均 (42.0±2.5) 岁, 临床主要症状是眩晕。

1.2 方法

选择西门子公司16层螺旋CT机器作为检查机器。扫描检查的范围包括自主动脉弓平面至Willis环平面。扫描参数:电压120 k V, 电流240 m As, 每层厚度1.25 mm, 螺距1.75 mm, 速度0.8周/s, 床速35 mm/s, 显示野 (FOV) 为250 mm, 矩阵为512×512。首先, 运用Ulrich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肘部静脉注射氯化钠溶液, 速度4 ml/s, 氯化钠溶液中碘含量370 mg/ml, 碘帕醇60 ml+30 ml 0.9%Na Cl溶液。注射同时开启智能扫描, 等到主动脉对比剂密度达到临界点时开启正式扫描, 延迟19~25 s[2]。对于重新建构的数据, 使用ADW4.2进行容积再现三维成像 (VRT) 、多平面重现 (MPR) 、和最大密度投影 (MIP) 。

2 结果

200例患者经过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而成的图像清晰的表现了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颈外动脉、横突孔、颅内椎以及基底动脉。根据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观察200例患者椎动脉情况, 其中一共78例椎动脉变异 (3种类型) , 占39%。 (1) 椎动脉口径变异:一侧椎动脉血管变细的有38例, 占19%, 血管没有被压迫, 因而可能为血管痉挛导致或者先天生理情况 (图1) ; (2) 椎动脉起源变异24例, 占12%, 从主动脉弓开始变异; (3) 椎动脉行径变异16例, 占8%, 穿入位置高于第6颈椎, 在3~5颈椎不等 (图2) 。

3 讨论

MSCTA是通过横轴扫描三维来采集数据, 具有多方位成像的特点。多层CT不仅能够显示血管三维立体形态, 还可以利用透视来显示表面与深层架构的关系。在三维立体重建中, 运用软件可以处理掉密度较高的骨骼, 从而只剩下血管组织成像。MIP技术是极其重要的技术, 观察分析不同部位血管的三维成像可以通过MIP技术来实现, 精准去除骨骼密度, 显示血管之间的空间层次关系。VRT的空间感很强, 借助染色法能够独立地显示瘤体, 但有缺点, 对细小的血管图像显示效果比较弱。MPR可以根据研究诊断的需要全方位呈现图像, 甚至可以重建斜面或者曲面[3]。曲面重建技术可以重建血管的全过程, 从血管的最大径开始重建, 如今已经应用到颈动脉、颅内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等主要大动脉的成像中, 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本研究中, 200例眩晕患者中78例椎动脉变异 (3种类型) , 占39%。椎动脉口径变异主要成像是一侧血管先天性狭窄, 两侧动脉粗细程度不同, 左侧动脉全程狭窄。本研究中有38例都是先天性椎动脉狭窄变异患者, 由于左侧动脉狭窄, 从而导致血流速度降低, 诱发椎动脉供血不足, 甚至会导致左侧动脉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 从而加重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起源变异有24例, 占12%, 这种变异在我国算不上少见, 据统计椎动脉起始部变异患者占健康人群3.84%。这种变异中, 主要是左侧椎动脉直接起始于主动脉弓, 本研究中24例患者均属于此种。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弓, 血管压力就会比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的压力大, 血液供应就会更加充足, 理论上减小了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 但若是椎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的压力就会导致椎动脉破裂或形成肿瘤的重要原因。第三种变异是椎动脉行径变异, 本组患者中椎动脉行径变异16例, 占8%, 穿入位置高于第6颈椎, 在3~5颈椎[4]。此种变异中, 椎动脉颈段行径异常, 得不到横突孔的保护, 当头部运动过激时就有可能产生旋转移位, 从而压迫椎动脉, 造成椎动脉痉挛, 引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

综上所述,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有着较强的诊断效果, 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椎动脉先天变异情况, 有利于尽早诊断并治疗患者, 因而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奎志, 杜丽霞, 柴秀琴, 等.16层螺旋CT在椎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 2006, 15 (2) :140-141.

[2]邵刚炯, 徐达君.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椎动脉变异的临床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7) :813-814.

[3]崔大勇.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7 (16) :51-52.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第2篇

1一般资料

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共128例。其中生活能自理者83例,生活部分自理者45例,男性患者101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89.5岁。

2护理干预措施

2.1病区环境的管理

2.1.1病房在设计时应结合老年人的特点,空间宽敞,陈设简单明了,地面使用防滑地板;灯光应选用明亮的白色灯,夜间应打开地灯;床单位应选用加长型床档且可任意调节床高的床,桌椅沙发应配备防滑垫;重点活动区如卫生间、淋浴房应配备扶手及呼叫器,以备必要时使用;衣服、鞋子准备数量足且型号全,根据患者体型和鞋号发放合适的衣裤及防滑拖鞋。

2.1.2合理安排病房搞卫生时间,病房拖地时间应设在每天7:00至8:00期间,此段时间即是患者开饭时间又是病房通风时间,不仅可以防止因地滑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有利于地面水分的快速挥发。打扫卫生及拖地时如地面潮湿应放置警示标识提醒患者注意。

2.1.3制作精美的防跌倒知识宣教卡片,摆在病房最显眼的地方,如床头柜台面上,让患者和陪护人员时刻能看到,不知不觉中学习防摔知识。卡片内容通俗易懂,重点介绍具体的防摔措施。

2.1.4高危跌倒标识醒目,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中评估项目每项为1分,对于评估总分大于等于一分的患者,即确定为高危跌倒患者,在其床头放置“谨防跌倒标识牌”,提示各级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便于病区医生、护士、清洁工、家属在患者活动时给予必要的协助,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以防止跌倒发生。

2.2陪护人员的管理

2.2.1陪护人员确定后,责任护士应向其讲解陪护在患者疾病康复期的重要性,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陪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运用实例告诉陪护人员,好的陪护能促进患者较快的康复;陪护不认真容易使患者跌倒、摔跤,造成患者骨折、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2.2.2责任护士应告知陪护人员其主要职责及指导陪护人员正确的陪护方法。VBI高龄病人体位的摆放,尤其是颈部摆放位置应正确。患者眩晕发作时应使患者保持平卧位,避免摇动患者,避免颈部扭转活动及弯腰动作。

2.3患者本人的管理

2.3.1新入院的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入院当天责任护士应向其讲解跌倒、摔跤的危害性,让患者本人认识到陪跌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护人员还应从患者的年龄、肢体活动能力、有无头晕史、坠床史、摔跤史及现有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劝说其实行有床陪伴。

2.3.2对于不同病种的患者,防跌倒知识宣教内容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日常活动不受限制的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应向其详细介绍防摔知识内容:穿脱衣服时采取坐位,动作要慢,迈步要稳,要注意防滑、防绊倒,特别是体位改变时要防跌倒。日常活动时动作宜慢,如入厕后起身、上下床、弯腰捡东西等不宜过快,尽量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的动作。走动前要先站稳、站直后再起步;无人搀扶时最好使用拐杖、助步器等。

2.3.3对于能活动但生活又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需重点宣教,在患者活动时必须有陪护在旁协助,在陪护人员不在时,应减少活动或尽量不活动,需要帮助时打呼叫器护士协助。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虽然同意陪护,但是平时活动时又不愿麻烦陪护人员,这时要认真做好患者本人的思想工作,杜绝安全隐患。对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应指导陪护人员正确的搬动患者。在需要帮助时,叫护士帮忙。

2.4护理人员的管理

2.4.1新入院患者由责任护士对其行全面评估

行入院评估的同时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以确定病人是否为高危跌倒患者。采用香港医院普遍使用的评估项目,虽然此量表缺乏特异性或过于敏感,但信度和效度好[2]。评估项目采用表格式,填写时打钩即可。评估内容主要包括:①认知行为是否受损,如意识混乱、意识恍惚、烦躁不安、焦虑等。②不稳定的步态或不平衡的坐姿。③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可能。④对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构成威胁,有拔出管道如鼻导管、吸氧管、输液管等的可能。⑤患者是否使用了引起头晕、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⑥患者有无肢体的运动、感觉障碍。⑦患者是否年龄过大、生活不能自理等。填写评估表的要求:①对所有患者或转科患者进行评估,将此项评估列为常规护理工作内容。②评估分为0,不需再续评。若病情发生变化,或使用如麻醉、镇静催眠、抗焦虑抑郁、降压与利尿、降糖、导泻、扩张血管等药物,继续进行评分,每周评估1次,直至患者出院。

2.4.2做好环境准备工作

向新人院的患者以及家属做好详尽的入院环境宣教,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扶助患者亲临各处,包括医护办公室、餐厅、污物间、治疗室等处,给予提醒安全防范之处。病房里每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也应详细讲解。

2.4.3患者入院当天晚上护士应重点关注

夜班护士必须查看床护拦有无安装牢固,位置是否合理,有无擅自撤离。值班护士了解患者的排尿方式,无陪伴者建议床上使用尿壶,坚持下床入厕者嘱其使用呼叫器。夜间入睡差及频繁下床者,夜间应加强看护。对有陪护者应检查护工责任心及入睡的位置。

2.4.4结合患者病情,对于高特灵、哈乐胶囊等α-受体阻断剂类药物,能引起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应保证患者是在临睡前床上服用,加双侧床档,备好尿壶,并告知患者夜间不起床。晚间镇定催眠药物如思诺斯、氯硝安定等药物会引起患者头晕等不适症状,此类药物护士应协助其在床上服用,加双侧床档,备好尿壶,且保证患者夜间不起床。

2.4.5患者外出检查时,对于活动不便或近期有眩晕发作者必须有护士陪同,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杜绝安全隐患。

2.4.6对不愿合作者,医护人员应告知可能发生的意外风险并让患者在病历上签字。定期给医护人员开设法律知识讲座,可加设案例分析讲座,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依法,减少安全隐患。

3结果

入院时在院外发生跌倒9例,其中致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头皮血肿1例,皮肤软组织损伤2例。所有患者从入院当天即实施护理干预,至出院时发生跌倒1例,且未发生不良后果。与入院前比较,跌倒发生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O1)。

4总结

由于高龄患者生理各功能下降,对事物反应的敏感性明显下降,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等安全问题较一般患者高[3],而VBI的高龄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又明显高于普通高龄患者。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高龄VBI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保证了住院患者的安全。

摘要:目地:探讨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防跌倒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128例高龄VBI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其临床特征,结合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从病区环境的管理、陪护人员的管理、患者本人的管理、护理人员的管理四个方面,对预防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跌倒的发生采取护理干预。结果:与入院前比较,跌倒发生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四个方面对高龄VBI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保证了住院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高龄患者,预防跌倒,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蒋超.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西南国防医药,2005;15(6) :657~658

[2] LAu A.Possible factors of falls in elderly patients[J].Hong Kong Nurs J,1995;84(69) :33~35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第3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VBI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55~76岁, 平均 (67.16±4.65) 岁。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56~75岁, 平均 (65.60±4.63) 岁。病程均1~15 d,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眩晕, 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复视、动则加剧, 或伴有共济失调、眼震、一过性昏倒或短时意识障碍等。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临床表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辨证依据:眩晕时作, 头痛, 神疲乏力, 气短自汗, 口唇紫黯, 健忘, 心悸, 失眠, 舌质紫暗, 有瘀点或瘀斑, 舌底脉络迂曲, 脉细涩。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 均经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脑梗死, 并通过经颅多谱勒 (TCD) 检测, 确诊为VBI并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纳入观察范围。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两组均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 ml联合盐酸丁咯地尔0.1~0.2 g静脉滴注, 并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10 mg。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定眩汤治疗。处方:党参、鸡血藤各15 g, 白术、川芎、白芍各10 g, 丹参、女贞子各12 g, 地龙、甘草各6 g。1剂/d, 水煎服, 2次/d, 150 ml/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 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标准[1];血液流变学及TCD指标包括左椎动脉 (LVA) 、右椎动脉 (RVA) 和基底动脉 (BA) 变化情况;同时监测血尿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情况。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评定[2]。

1.7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51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33例, 有效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2.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6.52 P<0.05。

2.2 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3.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

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 多继发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低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及颈椎病等基础上, 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痉挛或舒缩功能障碍, 同时因血液黏度增高, 流动迟缓, 造成脑干、小脑或大脑枕叶缺血、缺氧而出现眩晕等临床表现。

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的血管活性药物, 能非特异性地阻滞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能α受体、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且使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 有效提高脑循环灌注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氟桂利嗪为钙拮抗剂, 能选择性的扩张脑血管, 改善脑循环, 并具有轻度镇静作用, 使患者情绪稳定, 更好的控制眩晕, 增加治疗效果。

3.2 祖国医学认为: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无虚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近代的血瘀致眩理论, 以内伤致病为主, 病位在脑, 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临床常分多种证型, 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益气活血定眩汤中的党参配白术补气升阳;川芎、白芍、丹参活血化瘀;鸡血藤配地龙补血活血通络;女贞子滋阴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党参有扩血管作用, 能改善脑循环[3];川芎能显著增加兔脑血流量, 改善脑膜微循环和流态, 增加脑血管搏动性血容量, 对慢性微循环有明显的调整作用[4];地龙在多个层面对血液的凝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从而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度[5];芍药有扩张血管作用[6]。本研究结果证明, 中西医结合方法对VBI引起的眩晕有良好的疗效, 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VBI 眩晕的一种切实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楚怀, 卓大宏.颈性眩晕病人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8, 13 (6) :247-2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3:24.

[3]姚莉萍.益气养阴化痰泻浊法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8 (4) :68.

[4]郑虎占, 董泽宏, 佘靖, 等.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学苑出版社, 1991, 646:3909.

[5]万迎之, 朱慧之.开心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瘀阻证30例.陕西中医, 2006, 27 (11) :1324.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第4篇

关键词:眩晕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氟桂利嗪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感觉性幻觉, 是机体对空间定位和重力关系体测能力的障碍, 呈旋转感、摇摆感或飘浮感, 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临床上一般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 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是中枢性眩晕的常见原因。VB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是脑血液供应减少的一类疾病, 以眩晕为主, 伴恶心、呕吐、耳聋、耳鸣、肢体麻木, 记忆力减退, 睡眠障碍等症状,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可有短暂、轻微的神经系统体征, 多伴有高血压或眼底动脉硬化。该病如不及时治疗, 脑循环障碍可逐渐加重。近年来, 我院应用眩晕宁片治疗VBI,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住院治疗的96例VBI病人。按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年龄35岁~72岁, 平均55.4岁;病程0.5年~11年, 平均4.5年。对照组46例, 男24例, 女22例;年龄36岁~78岁, 平均54.6岁;病程0.5年~10年, 平均3.5年。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1989年WHO推荐的VBI诊断标准[1]。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或不稳感, 多因头位和 (或) 体位改变而诱发;眩晕同时至少尚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 如眼症状 (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 , 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厥等;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 如角膜和 (或) 咽反射减退或消失, 调节和 (或) 辐辏障碍, 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眼球震颤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病因明确, 如颈椎病、颈椎外伤、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低血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除外脑梗死、出血及肿瘤所致的眩晕。

1.3 方法

治疗组予眩晕宁片 (桂林三金制药有限公司) , 每次2片, 每日3次, 饭后水吞服, 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氟桂利嗪 (西比灵) 5 mg, 每日1次, 睡前吞服, 15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 测定椎动脉 (VA) 、基底动脉 (BA) 血液流速, 并检查血流变学、血脂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体征消失, 客观指标恢复正常, 3个月未复发;显效:眩晕明显减轻, 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50%, 不影响工作, 客观指标改善;好转:眩晕好转, 但仍不能恢复工作, 或虽有好转, 但不稳定仍反复;无效:经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 症状和体征消失<50%, 各项检查复查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采用SSP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变化 (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50例中痊愈12例, 显效23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0%;对照组46例中痊愈6例, 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76.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由动脉硬化, 颈椎病致使椎-基底动脉受机械性压迫或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 从而造成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脑血流降低而引起, 加之血液黏稠度增高, 循环血量降低, 血细胞流速缓慢, 动脉血管痉挛而致缺血[2]。再加上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 脑部缺血缺氧导致局部有氧代谢障碍, 酸代谢物堆积使局部小动脉收缩, 使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减少, 血液调节中枢受到影响, 局部微循环障碍形成, 更加重脑细胞的缺氧, 临床上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 直至脑梗死[3]。

眩晕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清窍失养或清窍被扰, 在引起眩晕的各种致病因素中, 常以肝肾不足, 痰湿中阻居多, 临床上表现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类病症。眩晕宁是在融汇祖国诸家医学大家对眩晕发病病因病机研究的基础上, 发掘古方、验方治疗眩晕症的经验精制而成,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在研究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基于以上药理研究发现和临床观察认为, 眩晕宁作用的机制是通过解除脑血管痉挛, 改善血液循环, 提升血流速度, 增加脑血流量, 显著改善眩晕体征;有效降低眩晕复发频次。并能双向性调节血压, 降低或升高低血压, 降低血小板聚集力, 防止脑缺氧后神经细胞水肿, 减轻神经细胞损害, 还可增加耳蜗内听小动脉的血流量, 改善前庭微循环, 抑制前庭刺激, 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 可改善胃肠功能, 消除眩晕症伴有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如恶心呕吐;在眩晕症发作期有良好镇静安定作用, 使眩晕症状得以控制。还能消除可致眩晕前庭器官炎症, 增加椎基底节动脉供血, 降低血脂, 改善微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眩晕宁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疗效明显优于西比灵, 用药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得到改善, 见效快, 服用方便, 安全有效, 未见明显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一果, 郑海成, 李文华, 等.双氢麦角碱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3, 22:170.

[2]江慧, 陈雅敏, 刘秀利.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40例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 (4) :55.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第5篇

1 临床资料

37例患者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 颅脑CT无明显异常或有腔隙性脑梗死征象。经颅多普勒 (TCD) 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男24例, 女13例, 年龄43岁~79岁, 平均年龄58.4岁;初次发作30例, 反复发作7例, 有8例兼有颈椎病。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均选用盐酸氟桂嗪 (西比灵, 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 10 mg/d口服, 加阿魏酸钠 (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300 mg, 1次/d静点, 2周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治疗标准

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 可有头昏、头沉, 不伴有视物旋转, 生活可自理;有效:眩晕减轻, 但活动时仍感头晕、视物旋转, 生活与工作受限;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痊愈22例, 显效9例, 有效4例, 无效2例, 有效率94.5%。

4 讨论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第6篇

关键词:丁咯地尔,椎-基底动脉,眩晕,微循环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常以眩晕、恶心、呕吐起病, 因起病急, 故常作为急症就诊。本文收集我科2006年5月-2008年2月收治的12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 68例应用丁咯地尔治疗, 并与丹参注射液治疗的86例相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年龄40~75岁, 头颅CT排除出血, 无急性心肌梗死。入选病例随机分组:丁咯地尔组 (治疗组) 68例, 其中男32例, 女36例, 年龄40~75岁, 平均52岁;对照组52例, 其中男24例, 女28例, 年龄41~75岁, 平均53岁。两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差异 (P>0.05)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1]: (1) 年龄在45岁以上, 有眩晕、走路不稳, 伴恶心、呕吐、眼震、昂白征阳性等椎- 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相关症状或体征。 (2) 仰颈、转颈诱发试验阳性。 (3) 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 排除中毒性、耳源性眩晕及颅后凹占位、炎症、梗死、出血。

1.2 给药方法

治疗组: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 (海斯欣达) 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静点, 1次/d, 10d 1个疗程。对照组: 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静点, 1次/d, 10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辅检指标 (血、尿常规, 血流变、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及TCD) 。

1.4 疗效评价

治愈: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消失, TCD正常或近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及TCD改善>50%。无效和效差:症状体征及TCD改善<50%。

2结果

两组药物治疗起效时间 (以好转标准判定) 和治疗结果见表1。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四肢灼热感, 1例出现心悸, 减慢输液速度后症状消失;丹参组有2例上腹不适, 2例出现发热畏寒。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未发现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的异常改变, 血流变均有好转。

3讨论

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急症, 发作时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不敢睁眼, 不能活动, 痛苦异常, 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由于动脉血管痉挛和微栓子栓塞致脑干、小脑缺血所致。动脉硬化和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丛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节,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均可使椎-底动脉痉挛, 治疗则以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氧张力为主。丁咯地尔通过阻滞α-肾上腺受体, 抑制血小板聚集, 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及非专属性钙拮作用而改善脑血管血液循环, 并加快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脑供血[2], 这已通过同位素示踪观察及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得到证实。然而, 丁咯地尔优于其他血管扩张剂的是没有脑内盗血现象与再灌注损伤[3]。本组未见到病情恶化与加重, 这可能与此有关。此外丁咯地尔能提高改善前庭系统供血, 促进内耳微循环, 减轻内耳淋巴缺血性水肿, 对耳源性眩晕亦有良好疗效[4]。本组临床观察发现该药起效快, 疗效好, 副作用轻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 治疗结果显示, 眩晕通常在2d后减轻或消失, 总有效率94.12%, 而对照组82.69%, 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同时, 因起效快、疗效可靠稳定, 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降低了费用,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江顺.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与听觉脑干反应的应用 (J) .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学分册, 1994, 18 (6) :344.

[2] Vrgzali Z, Pacher P.Fluoxetine dilates isolated small cerebral ar-teries ofrats and attenuates constrictions to serotonin, norep in-ephrine, and a voltagedependent Ca2+chanbnel pener (J) .Stroke, 1999, 30 (9) :1949.

[3] Greeberg JH, Uematsu PD, Araki N, et al.Cytosolic free calici-um duringfocal ischemia and the effects of nimodip ine on calciumand histologic damage (J) .Stroke, 1990, 21 (12suppe) :72-74.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20例,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 (1) 明显眩晕, 视物旋转;倾倒或躯体不敢活动, 伴或不伴耳鸣, 恶心呕吐, 构音障碍, 复视等;有或无震颤, 两眼视野完全或部分缺损, 偏侧肢体麻木无力。 (2) 发作过后症状和体征消失。 (3)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 (TCG) 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 血流缓慢。 (4) 除外耳源性眩晕、颈椎病、脑干、小脑、枕叶出血或梗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男30例, 女30例, 年龄47~78 (63.2±5.8) 岁, 病程5h~17年。对照组男28例, 女32例, 年龄45~81 (65.4±7.6) 岁, 病程8h~17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舒血宁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桂哌齐特200mg稀释于生理盐水250ml中, 常规速度静脉滴注, 每日1次, 14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眩晕消失, 伴随症状消失, 在疗程中未复发。有效:用药后眩晕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轻度头晕, 疗程中未再加重。无效:眩晕未减轻, 伴随症状存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100.0%, 均高于对照组的73.4%和9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2组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反复发作, 椎—基底动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形态的、机能的异常, 产生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导致供血区突然产生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最常见的症状为阵发性眩晕, 伴有恶心、呕吐, 很少出现耳鸣。

桂哌齐特是一种具有腺苷增效作用和钙通道阻滞作用新型心脑血管制剂, 主要作用机制有: (1) 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抑制钙离子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流, 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2) 抑制磷酸二酯酶, 使环磷酸腺苷数量增加, 增强环磷酸腺苷和腺苷的作用, 腺苷激活A2受体,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 缓解动脉硬化, 延长血管扩张时间, 加强扩血管强度; (3) 促进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激活Na+-K+-ATP酶活性, 防止细胞内钙超载, 稳定膜结构, 减轻细胞中毒水肿, 提高抗缺氧能力, 保护细胞功能[3], 该药的弱钙离子阻滞作用使其发挥作用时不影响血压和心率, 本研究显示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安德明, 战士发, 徐萍.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3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3 (4) :221.

[2]王笑中, 焦守恕变.神经系统疾病症候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90-192.

上一篇:干扰信号的产生下一篇:建筑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