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发展范文

2024-06-02

复苏发展范文(精选12篇)

复苏发展 第1篇

一、当代中国书法是一个风格多样化的格局

随着老一辈书法家的相继谢世, 新的书法群体, 活跃在当代书坛的以中青年为主流, 尽管这一部分人有的已经过早离世, 大部分也是花甲之年。但是, 他们在中国现代书坛基本是实力派角色, 他们的探索是富有成果的, 在民国书法单一的碑帖书学基础上, 既对流传文献作研究, 又深入到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出土文字的研究, 基本涉猎中国古文化、古文字的各个领域, 开拓出风格纷呈的书法样式。而在边缘, 更为前卫的青年书法家在对中国古代书法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 吸收西方现当代艺术营养的基础上, 把书法文化从以往纯视觉的领域解放出来, 实验性地将书法引入更宽泛的艺术可能, 宏阔地预见了书法艺术的兴衰和多元变异的方向。

西方艺术理论和西方美学在艺术院校的风靡, 无形中被引入中国书法艺术之中。书法不再是案上的挥毫, 墙壁上的观赏, 把书法艺术单一的艺术趋向, 导入多元的文化境遇, 而更深层地体现了中国“书法文化”博大的精神内涵。当然, 由于对西方文化与艺术的理解仅限于浮表,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更是一知半解, 又急功近利地名于轰动效应, 使这一先锋的文化实验只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前瞻性, 并没有留下更为深远的意义。

三十多年中国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而文化上却在前现代社会的迷墙上打转, 书法艺术同样。曾经为中国书法带来一片生机的中国“书协”, 已经成为书法生态场不光彩的角色。但是, 他们却代表着主流, 代表着话语权, 使书法艺术这个本来就弱小的生态园出现了怪异的现象。一些根本不懂书法的“行政书法家”们在畸形的经济社会氛围里, 赚其不义之财, 又可笑地担当着“书法艺术”的捍卫者, 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又有很多写了几部小说的所谓“作家”, 一些语无伦次的无良吹鼓手式的评论家, 摇身一变也成为知名“书法家”, 为书坛增添了五光十色的斑斓。

二、书法研究在中国的集群

1. 以传统经典书法为楷模并追求超越的群体。

这是现当代书坛的主流书法集群, 被誉为“书法新古典主义”和“新文人书法”。

经典传统书法集群, 以精研学习深入古代经典碑帖为毕生之事业, 而观念更新又使他们少有门户之见。融碑冶帖, 汇于一炉, 在长期的学术道路上苦心孤诣, 渐成自己面目。如林散之、沙孟海、沈鹏、黄惇、孙晓云等。

周俊杰提出“书法新古典主义”, 这一主张是对传统作全面深入的学习吸收, 并将千余年来书法的触角更广泛地延伸至“二王”以前, 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挖掘。

所谓“新文人书法”, 是对中国隐逸文化深刻理解的前提下, 具有书法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基础上, 又借鉴“流行书法”集群中的元素, 不墨守成规。这是一种立足于书法本体, 又比古典传统更有生命气息的观念改革, 原有的士大夫“不计工拙、逸笔草草被一种全身投入并代有一种刻意的严肃态度所取代。郭子绪、王镛、何应辉、沃兴华等的创作实践是其代表。”

2. 学院派书法集群。

近一二十年, 以中国美院陈振濂、王冬龄等先生新倡导的学院派书法集群, 随着其他艺术院校的介入, 其方兴未艾之势, 开书法专业化主流方向, 这一集群的特征在于除全面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美学等方面知识外, 又借助工艺、装饰手段, 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性, 使书法的写意性与装饰性形成了对比, 构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

3. 现代派书法集群是受日本前卫书法的影响, 而试图对

中国书法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等诸方面进行改造的一个勇于尝试的集群, 他们不惜以牺牲传统书法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代价, 融入新的文化元素的创新之路。前卫型书家不以书法的传统物质基础为准绳, 只取其各种文化的内在元素的聚合精神。在这个书法集群中, 不乏勇于探索的勇敢者, 当然也不乏胸无点墨的投机家。因此严肃的创作态度是这一集群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4.“行政书法”集群。

如前所述这一集群有晚年进入书法行为的老干部, 有已经成名的作家、评论家, 这一集群中有相当数量的人, 尽管与书法无缘的用毛笔书写着, 但是他们的能量和号召力却往往是巨大的, 是“书法行政化”的一大特征。这一集群中的一些人往往借助多年身居要职的优势或其他学科的附加值, 在促进“书法大众化”普及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这种作用作为书法艺术的发展, 并非有利于正常的发展。

5. 江湖杂要“书法”集群, 这一集群在社会上人数众多是

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为突出的一个社会现状, 我们不妨称之为“伪书法”, 如有手不用而用脚用嘴写的, 用勺子、用叉子写的, 用拖把拖着满地跑的,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上电视, 作专题, 满足了“大众文化消费”的猎奇欲。殊不知书法是骨子里的贵族精英文化, 当大众在哄笑惊叹声中, 高雅的书法被“模糊”为庸俗的市场文化了。如果这一集群仅仅在“天桥”摆摆场子也就罢了, 而一旦被媒体作为主流宣传, 其对书法的破坏性就是巨大的。

三、中国书法的应有特点

1. 传统性。

继承传统将是中国书法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书法所依靠的物质基础除传统的笔墨纸砚外, 而最根本的是中国的汉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是靠中国的汉字传承的, 中国书法是与汉字俱生而来的, 书法的生命力来自于汉字, 汉字延续性则紧紧依靠于中国书法, 这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事实。五四时期的企图使中国汉字拉丁化倾向和现代派书法忽视中国书法的物质基础在意识上颇有共通之处, 这也注定其生命力的短暂性。当然续承传统, 并不是千百年来, 书法向我们走来的模式一样, 一成不变走下去, 时代在进步, 中国书法同样在进步。书法从案上书到壁上书, 由壁上书再到展览大厅, 其视觉效果发生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代合拍, 因此注重形式美的展现, 强化书法的视觉效果, 显然成了书法的主要功能。

2. 多样性。

现代美学所产生的观念更新使书法形式有更加丰富而多样性的表现, 今后的书法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会以形式为重, 而不是以文字的可识可读性为重, 这是今后书法与传统书法在“写字观”上的明显区别。今后的甲骨文书法, 篆书书法, 大篆书法, 狂草书法, 以及厦门大学钟家骥先生提出的“类书法”, 可望有长足的发展。钟先生提出的“类书法”是从造型艺术的主场出发, 以书法审美效应为前提, 主要取材于汉字“字素”———“偏旁、部首”的非汉字组合进行艺术创作, 期间不排除汉字的掺用。这种创作方式与中国古代的西夏文字和日本的假名书法有相类似之处。随着汉字的进一步简化, “类书法”的概念拟或会成为中国书法的一脉。

3. 专业性。

书法专业化发展方向, 是今后书法生存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专业化似以两大集群为主体, 一是长期从事书法活动的各级书法组织的管理干部, 这部分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在从事书法教育、培训、活动组织方面乃至各种书法展览、大赛中自成主角, 这对于推动书法的发展自然功不可没, 作用重大, 另一集群即为各大艺术院校开设的书法教育专业, 招收培养书法本科生和研究生、博士生, 这些人会有大部分成为专业化书法的从业者, 中国书法艺术由于他们而增添了新的活力且经久不衰。

现代中国书法在经由民初的双峰对峙继而碑帖融合, 再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低迷到十年浩劫的厄运, 当步入八十年代复苏以后, 迎来百花齐放的良好文化生态, 是经过无数书法学人的努力换来的。在中国当代书法的今天和明天, 随着政治氛围的进一步宽松, 中国当代书法的前途是光明的, 作为汉字艺术的存在, 华夏文明也会因中国书法艺术的独树一帜的发展而更加灿烂夺目, 并建树起辉煌的业绩。

摘要:如今,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 已经自觉地开始进入自在自为的生态, 当代中国书法是一个风格多样化的格局。文章介绍了书法研究在中国的集群和中国书法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书法,集群,特点

参考文献

[1]陈振濂.现代中国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 1977.

[2]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孙晓云.书法有法.知识出版社, 2001.

复苏发展 第2篇

回望2013年中国煤炭行业,煤化工无疑是绕不过去的重要名词。争议颇大的煤化工,在2013年迎来了“开闸放水”至关重要的一年。但也是在这一年,结束“黄金十年”的中国煤炭行业,煤价一路下跌、企业面临巨大经营危机。

作为全球能源消耗第一大国,2012年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约为66%,预计2013年我国全年原煤产量约为37亿吨左右。

新型煤化工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上马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项目乃大势所趋”。

2012年我国煤炭生产总量约为36亿吨,但实际生产能力高达40多亿吨,明显处于买方市场。而经济的滑坡导致各行业对煤炭的需求也相对减少,与往年年底煤电油等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相比,今年供应明显宽松。

受到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雾霾治理等因素影响,当前中国电力发电的煤炭需求基本保持平衡,整体需求不会超过38亿吨,而且进口煤还会继续增长。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煤炭物流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从整个供需平衡来说,煤炭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但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经济增速的平稳也使得煤炭需求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复苏发展 第3篇

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GDP增长8.7%,中国经济顺利完成“保八”目标。2010年中国GDP预计增长10%,CPI同比上涨2.5%左右,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将会大为改观。IMF预测中国将引领世界经济复苏。2010年,中国应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继续实行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着眼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和食品价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

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同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自11月份由降反升,至12月全面大幅反弹。12月份上涨至17.7%。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将逐步复苏。

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2.4%,四季度增长18.0%。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9.7%、12.1%和15.5%。西部地区增幅速度显著。

汽车企业历经“再库存化”的过程,其制造商产销率呈回落趋势。

过去的2009年是名副其实的汽车丰收年。全年汽车产销总量分别达到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乘用车产销双双超过10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1038万辆和1033万辆,同比增长54.11%和52.93%。其中,交叉型乘用车销售增长幅度最大,销量为195.05万辆,同比增长83.39%。这一数据正说明了去年车市供不应求的红火景象。

交叉型乘用车成为2009年市场亮点,同比增长83.4%。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同比增长48.1%;多功能乘用车(MPV)同比增长26.1%;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同比增长83.4%。

房产业在宽松的政策基调下,积累许久的刚性需求、投资性开始释放。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2009年70个大中城市在12月房价同比上涨7.8%,创2009年新高。其中一季度为负指数1.3%;二季度由负转正增长至0.2%;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8%;第四季度同比增长7.8%。

当前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内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面对困难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形势,我们要坚定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的较快发展。

广告的发展与变革

目前正值中国广告业结构变革、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当前的经济危机形势下认清局势掌控方向,对广告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予以全面的剖析,无论是对于中国广告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广告行业在具体工作中的突破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据权威市场研究公司CTR发布的广告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广告市场呈现出一波“先抑后扬”,全年广告总投放同比增长13.5%,突破5000亿大关至5075.18亿元人民币,为2009年交上完美答卷。

CTR副总裁田涛先生说:“2009年中国GDP‘保八’成功,中国广告市场处变不惊,继续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考虑到相关政策对于广告业产生的影响,我们预测2010年中国广告市场将同比增长10%。”

广告花费——媒体

电视媒体作为吸纳广告投放的龙头,2009年广告投放监测以同比增长20.4%的增幅高于整体市场同比增长19.7%的平均水平,并远远领先于其他媒体。饮料对电视广告投放增长贡献率最大。根据2010年61号令的深入实施,将掀起电视广告市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优质电视广告资源将倍加抢手,寻求新的广告形式和合作方式将成为2010年电视媒体的主要策略。报纸监测广告投放同比增长4.6%,受“家电下乡”政策刺激,家电生产和销售行业广告投放增长明显。杂志广告投放增长3.7%,化妆品以及汽车行业对杂志广告投放增长贡献最大。电台广告投放同比增长6.8%,汽车以及金融行业对其增长贡献最大。户外广告投放同比增长9.2%,商业及服务业和金融行业对其增长贡献最大。互联网广告投放同比增长12.9%,凡客诚品是互联网广告投放中贡献最大的品牌企业。其中网络服务类较之往年依然着保持良好的成长态势。

广告花费——行业与品牌

行业方面,五大行业(化妆品,浴室用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食品、饮料、邮电通讯)广告投放持续增长,其中化妆品、浴室用品行业广告投放尽管高居榜首,但增长幅度对比2008年降低一成(15%至6%)相比去年同期增长率交通以101.5%的增长速度成为2009年增幅最快的广告行业。玉兰油和保洁成为全年电视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品牌与广告主。

品牌方面,玉兰油以5%的花费降幅退居第二,让首位于涨幅达65%的欧莱雅。娃哈哈、康师傅大打换装牌,成为2009年饮料行业广告投放的两大明星品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渐消退,以及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正式实施,2009年中期市场即呈现出复苏形态,其中,中国移动是横跨三种媒介形式的明星品牌。

新生儿复苏发展及应用 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复苏,发展

1987年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开发了新生儿复苏项目(NRP)并向全世界推广,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2004年7月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2004~2010年为项目的第一个周期,2011~2015年为项目的第二周期。第一周期内,项目取得了很大成绩,在20个项目省工培训110659名参与分娩的医务人员,降低了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资料与方法

2005年制订了新生儿复苏指南的复苏流程如下:

婴儿是否足月妊娠?羊水清?有呼吸或哭声?肌张力好?如果是,给予常规护理:保暖,清理呼吸道,擦干;如果不是,则要保持体温,摆正体位,清洁气道,如有必要,擦干全身,给予刺激,从新摆正体位,评估肤色。评估呼吸、肤色、心律,如果呼吸暂停,心律<100,进行性正压人工呼吸;心律>100且肤色红润,观察护理即可。如果心律<60,进行性正压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如果仍心律<60,使用肾上腺素。

2010年后修订新生儿复苏流程图如下:婴儿是否足月?有呼吸或哭声?肌张力好?如果是,给予常规护理:保暖,清理呼吸道,擦干;如果不是,保持体温,摆正体位,清洁气道,擦干全身,给予刺激。是否心律<100次/分,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如果是,PPV,氧饱和度监测,矫正通气步骤;如果是不是,实施复苏后护理。如果心律<60次/分,考虑气管插管、胸外按压、与PPV配合,静脉纳洛酮、肾上腺素。

根据复苏流程,形成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标准。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标准如下:

1.1操作准备

医生(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戴无菌手套

1.2用物准备

桌子、导管、手套、吸引器、吸管、氧气管、听诊器、氧气面罩、肩垫、毛巾、气囊、毯子胎粪吸引管、功能良好的喉镜和镜片、气管导管、金属芯。

1.3复苏初步步骤

1.3.1将新生儿放在预热的辐射保温台上;

1.3.2摆正体位;

1.3.3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先清理口后清理鼻;

1.3.4将全身擦干后将湿毛巾拿开,给予新生儿刺激,将体位重新摆正;

1.3.5评价皮肤颜色、心率、呼吸,确定需采取的措施。

1.4复苏气囊和面罩的使用

1.4.1选择气囊,接上氧源,面罩型号要保证合适;

1.4.2对气囊进行检查;

1.4.3立于新生儿头部,将其头部放置于鼻吸气位;

1.4.4在新生儿面部放置面罩和气囊,对气道密闭性进行检查。

1.5胸外按压

用100%氧开始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30秒后,心率<60次/分,需要实行胸外按压,方法如下:

1.5.1手的正确位置在胸骨下1/3处(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

1.5.2拇指法(两个拇指可重叠放置或并排放置,拇指第1节应弯曲,垂直压迫,双手环抱胸廓支撑背部);

1.5.3应稍短于放松时间,节奏每秒按压3次呼吸1次,频率为120次/分。

1.6复苏药物使用

选择纳洛酮进行注射,对羊水以及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理,给予吸氧,马上断脐,保留20以上的长度cm,将脐带用酒精进行消毒,接着实施静脉穿刺,选择22G1IN长塑料外套套针,成功穿刺后在脐静脉内送人外套管,将脐带与套管借助无菌丝线进行固定,利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接着在2m15%的葡萄糖中加入0.4mg纳洛酮,一次性经脐静脉完成注射,一分钟后如果没有恢复呼吸,将纳洛酮剂量调整到0.2~0.4mg。

1.7复苏后护理

复苏后将胃内的内容物吸出,将球形吸引器放置在床边;做好保暖护理,将新生儿放入保温箱,根据体温变化调节箱温,保持患儿肛温在36.5~37℃;感染预防,选择10万U青霉素常规肌注,每天2次,如果重度窒息,联合肌注0.15g氨苄青霉素,每天2次,如果必要,静脉滴注;密切监测皮肤颜色、体温、尿量、呼吸、心率、血压、电解质紊乱情况、血氧饱和度、神经系统症状等,对用药后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填写好护理记录单。

2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16万余名参与分娩的医务人员接受了培训。经医学会批准,建立了新生儿复苏学组。

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发生率,2003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6.32%,2008年下降到2.94%;2003年新生儿窒息分娩死亡率为7.55/10000,2008年下降到3.41/10000。第二周期的数字尚未统计。

3讨论

新生儿非常容易出现窒息,常见原因有:(1)分娩后护理:新生儿喂完奶后把宝宝仰面来放,吸进胃内的空气将奶汁漾出,呛入气管内而造成突然窒息;人工喂奶时奶嘴孔太大使奶瓶中的奶汁流速过快,呛入新生儿气管。(2)分娩:脐带绕颈或者受压等;没有顺利进行胎头吸引、臀位助产、高位产钳等;产程中没有适当使用各种药物。(3)胎儿:巨大儿以及早产儿等;畸形婴儿;吸入胎粪或羊水堵塞呼吸道。

如何防范新生儿窒息:如果宝宝喜欢吐奶,禁止佩戴塑料围嘴,避免堵住口和鼻,另外要喂完奶后轻轻拍后背,等到排出胃内空气后,放回床上,婴儿睡熟后,家长还需要继续守护一段时间;夜间喂奶时让宝宝坐起来,确保在清醒状态下完成喂奶,等到婴儿睡着后,才能离开。

参考文献

[1]卢维城.新生儿医学的热点问题[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06):7-11.

[2]朱小瑜,张谦慎.重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问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04):217-220.

心肺复苏课件 第5篇

一、教学理念

结合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实践操作中把实训室转变为“医院病房”;在学生角色上把学生操作转变为“护士操作”。先做后学,引入情境模拟,激励职业梦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处理

本次课心肺复苏术选自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学好此操作也为下一步学习给患者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次课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心脏骤停的病情判断,学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学习、课后反思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观目标:具有仁爱精神,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3.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心肺复苏作为临床常用的一项急救技术,其操作步骤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以此我将它列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安全的过程中复苏的有效性尤其关键和重要,因此我将正确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列为本次课的难点内容。

三、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关注现实生活,是伴随信息时代成长的孩子。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因此我将利用利用微课、QQ群、微信群,扬优势、弥劣势,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教法

放手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良药,点拨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笔者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在这里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以激发兴趣为最大前提,启发诱导贯穿始终。通过视频播放,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引入课堂;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教师演示,强化感官刺激。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

3.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反思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为解决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课后反思中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啃透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的目的,从而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4.课前准备

良好的课程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课前我制作微课并上传QQ群,下发导学任务书。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组取自己的组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总结出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准备的教具学具有:教材、护考辅导书、多媒体教室、模拟病房及心肺复苏的相关用物。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播放、问题驱动(3分钟)

首先,我将播放一段社会热点新闻以此来布置工作任务,以任务促技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如果大家身在现场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们体验上课即上班,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求策略、展示目标(2分钟)

求知的欲望是前进的动力,明确的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所以此时我及时地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三)互动探究、感受新知(15分钟)

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一: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的病情判断?引导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进行类比思考,然后采用分组讨论,让各组选代表出来阐述讨论结果,如果不全面,教师加以引导,最终得出答案。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其次,给出任务二:心肺复苏的用物如何准备?这是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前提,此时让同学们先进行思考,选择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来给大家准备并进行介绍,以生教生,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讲解得到锻炼,赢得自信。

再次,继续给出任务三:心肺复苏有哪几个步骤组成?这也是本次课的重点问题,先让学生们通过微课总结出操作流程,在课堂中通过观小组讨论去探索、完善操作流程,以此学生们对操作流程形成了清晰的脉络。

(四)模拟演练、小试牛刀(15分钟)

学生熟悉了操作流程,此时已经跃跃欲试了,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先做后学,在复苏模拟人上进行演练,体验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要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时,相互探讨,实现“做中学”;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实现“做中教”。在模拟演练中暴漏了很多问题,有利于下一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示教,同时也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五)示教训练、强化技能(50分钟)

由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要求,教师的规范示教必不可少。接下来我将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进行完整的示教。由于心肺复苏中心脏按压的手法和人工呼吸的方法是本次课的难点问题,我将采用近距离演示的方法,同时把速度放慢,把关键动作进行分解的方法进行示教,从而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以此学生不仅对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实践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了技能,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由于护理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所以接下来我安排学生们分组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可以进行组内互助探讨,如果解决不了,教师及时进行指导,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此过程中以先会带动了后会,也发挥了小组合作的能力,进一步的巩固了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接下来进行技能比武,看看哪位同学能正确实施心肺复苏,由组员之间互相考评,升华练习气氛。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实时摄录视频,课下可以反复研究,强化技能,同时教会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通过本次复苏实操练习,同学们对护理工作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体验了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责任感,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谈谈对护理工作的体会,适时进行职业情感渗透。课堂活动进行到此,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均已达成。

(六)小结评价、布置作业(5分钟)

最后我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上课情况予以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选出技能之星、合作小组,并颁发荣誉奖章。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我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

教学反思

本次课,笔者将课堂活动设计着眼于学生职业的发展,情景设计推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紧密关联学生的专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模拟+实战”使学生加强了技能的培养,通过“诱导+练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灵活运用微课、QQ、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改进措施:把手机作为学习及拍摄工具来使用,还需进一步给予引导。

复苏发展 第6篇

前一种观点,很明显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的经验产物。不可否认,在过去两次危机中,中国确实表现出了较好的抗传染性。表面上看,这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外部“防火墙”(如资本账户不开放、金融市场与外部世界隔离等)发挥了隔离作用。

但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个高度依赖外需的新兴经济体而言,有两点是决不能视而不见的:一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美、欧经济;二是200t年的衰退虽然发生在美国,但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极短,只经历了两个季良——据统计,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的幅度仅为-0.16%,且私人消费依然呈现正增长态势。

一旦中国经济遭遇到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当主要出口对象欧、美、日无一幸免时,经验主义便靠不住了。如果以1978年至1998年中国GDP9.85%的平均增长率作为潜在增长率的下限,那么则从去年第三季度9%的增速开始,中国GDP增长率已回落到潜在增长率以下;而第四季度6.8%的增速已显著低于潜在增长率3个百分点,由此也使得中国决策层不得不将“保增长”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最高目标。显然,美欧经济急转赢下带来的外部冲击,是中国出口下滑和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而后一种观点由于尚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只能从逻辑上去剖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9%,推动整个正半年增长率跃升至7.1%。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相对较低,一个大致可接受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已触底回升,只要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逆转,全年实现保八目标基本无虞。

鉴于美、欧、日等全球主要经济体最近两个季度同比依然是负增长,说中国经济很可能已率先实现复苏,问题应当不大。但随之而来的两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复苏了,是否必然就会拉动全球经济复苏呢?再深^一步,如果全球经济未来一年内难以实现复苏,或者将经历+~曲折的复苏进程,那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将继续高歌猛进呢,还是会因为失去支撑而跌落云端?

最理想的境界,自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同步复苏,一国的进口扩张等于其他国家的出口扩大,由此形成一种正外部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率先复苏,理论上也可以拉动周边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但很遗憾,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美国,无论是中国、欧洲、日本或印度,目前还都难以担此重任。

首先,以往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主要在于美国国内旺盛的消费力,可以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出口产品;而目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力远不足以与美国相提并论一事实上,即便中国加上日本和德国,消费总量也及不上美国。因此,奢望仅占世界经济总量不到5%左右的中国来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无异于让一匹小马去拖动一辆大车。

在上半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都来自转移支付。根据一般经济学常识,这种临时性的转移支付通常不会被理性的居民视为持久性收入的增加,而更可能转化为新增储蓄。此外,当前各级政府在刺激消费方面较多使用的手段不外乎发放消费券、农机和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短期效果固然有,但其可持续性令人生疑。显然,要想真正使居民敢于消费,还是要回到社保、医保、教育收费、房价等根本问题上来,若这些后顾之忧不得到解决,中国高储蓄、低消费的格局就很难有实质性改变。

其次,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库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无疑是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但投资很难成为长期持续的力量,并将不可避免地引发财政透支、资产泡沫、产能过剩等一系列棘手难题;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4万亿元蛋糕中最终能惠及外资的部分也极为有限。

再次,从中国的进口构成来看,要想拉动外部经济增长有两个可能的途径:一是能源、矿产品等原材料的进口,二是零部件、中间产品和生产设备的进口。前者的受益方主要是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少数资源国,但从反面效果来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甚至有可能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和海运价格,对于其他国家的复苏未必是个好消息;后者受益的主要是处于东亚价值链体系上中游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但在中国出口难以得到切实改善的情况下,这些经济体所期待的“复苏”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中国经济复苏,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最大的作用,恐怕还在于将其视为一个积极的外部信号,以提振国内信心。但问题是,若这些国家迟迟无法找到—种自我修复动力,则中国经济复苏不仅不能拉动他们的增长,反而自身也可能因为投资、出口后劲不足而使经济增速重新趋缓。

从各方面迹象来看,特别是美、欧各国已宣布不会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情况下,未来一两年内全球经济复苏很可能将呈现出一个慢热过程。对于中国而言,首先不必轻率揽下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从现在起认真落实“扩内需”和“调结构”的任务,只有真正降低对外需的依赖,中国经济的复苏才是可持续的。

从黄金美元到低碳美元

李国旺

由于金本位的路径依赖,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即第一代世界货币中心的美元,可以称其为“黄金美元”,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例关系(以固体物品为基础),其他货币与美元间的相对固定比率关系,为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创造了稳定的货币体系的基础。

这种以黄金储备为背后力量的货币体系,加上美国主导下的欧洲振兴规划——马歇尔计划,美元随着欧洲振兴计划而大量外输到欧洲,欧洲美元因此产生,并开始在西欧游荡。北约国家因此从经济上紧紧地与美国捆绑在一起成为美国综合国力的加盟力量,形成了牢同的战略同盟关系。而美元也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舆论等综合实力的体现。

黄金美元存在了约30年后,由于美国滥用铸币税而扩张美元,美国国库已无法承担美元一黄金的固定汇兑关系。随着重化工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控制石油成为美国头号战略利益。金融资本与石油资本共同导演中东战争,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人类历史由此开始围绕石油和美元为核心运转(以液体物品为基础)。美国因为掌控了石油的主要控制权,美元从黄金为内在价值保障成功转换成以石油为内在价值的保障,美国因掌握了石油而掌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动权。

由于现代农业离不开石油,掌握了石油资源,美国五大公司也从此掌握了世界粮食生产与供应的大权。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正式形成美元、石油、粮食为点的圆形运动。

自石油美元为世界经济核心开始,可

以解析美国最近三十年的政治、军事、科技的目标以中东为指向的原因。但是,毕竟主要产地在中东,同时存在未来石油资源开采完的问题,寻找替代能源并由美国直接掌握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新世纪美元内在价值保护的战略任务。依托于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核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等新兴能源技术的掌握,美国可以主动调控粮食、石油价格,从而为本身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服务。

今天,所有的新能源技术,都围绕低碳概念进行。低碳概念不仅与石油资源的枯竭有关,更与美国主动掌握的相关技术有关,特别是美元内在价值的外在依附物体的转换有关。从黄金为内在价值的美元体系看,汇率是相对稳定的,经济连续30年的繁荣因此得以保障。以石油为内在价值的依附物看,汇率是波动不定的,70年间经济的剧烈波动均与此有关。特别是日本,在经济强烈依赖石油与美元汇率强烈波动的双重作用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从快速增长的国家系列中退出。

现在可以预期的是,以低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新能源,将为疲软的美元注入强有力的能量。掌握新能源技术的美国经济,有可能重新排列世界经济体的“价值”创造指标。由于新技术是“复杂”劳动的体现,美国因此可以在新技术的开发、交易中获得超额收益。为了让新能源低碳技术能够顺利推广,按照资本增值的逻辑,美国将在石油产地制造事端,将石油为代表的老能源价格再次炒高。要炒高老能源,必然向市场注入资金,要注入资金必然制造危机,要制造危机,必然让老百姓消费不起,要让老百姓消费不起,就得降低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事实上,2001年至2006年间,美国劳工阶层的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不仅是因为WTO的历史性扩大的原因,更是美国垄断资本利益安排的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在此大胆预期:在奥巴马政府首期执政进入第二或第三年的时候,为了促使以新能源为号召的低碳概念(气体)顺利转换成美元的内在价值依附物,美国垄断资本必然会在老能源如石油和煤炭价格上大搞一把。因为只有让石油等垄断资本大捞一把,才会允许奥巴马政府放手实施新能源战略。同时,在低碳美元形成的过程中,会造成美元本身的阵痛,国际间汇率可能急剧波动。美元的趋势可能先大幅贬值,再因为低碳美元成功转换而大幅升值。

复苏发展 第7篇

在1949年后,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内地的整个文学环境、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变。而通俗小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与此前不同的发展道路, 它也被卷入了当代中国政治与文化、文学的风云突变。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1949年后中国内地与港台长期处于不同的政治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下, 中国内地与港台的通俗小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上看, 当地中国内地的通俗小说经历了压制、复苏再到繁荣的阶段。

一、压制: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与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内地的文学走向了政治化、统一化的道路。国家政权直接领导文学界的活动, 全国的文艺创作、文学接受与批评都要积极地、甚至直接地响应国家的各项方针与政策。可以说, 政治意识形态话语成为文学中的主流话语。而在这一时期的主流小说中, 工农兵成为主要表现对象, 并重点塑造革命斗争或社会主议建设中的英雄形象, 表达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甚至献身的思想, 以此达到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人民大众的目的。而以娱乐大众为目的, 以婚恋中的男女或英雄侠士为主角的言情、武侠等通俗小说显然与这一新时代的主流话语难以达成一致。所以, 在这一时代, 通俗小说成为了被批判甚至被取消的对象。如武侠小说被批判为“无聊文人所写的神怪剑侠的作品”, 认为这种小说不仅无益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反而宣扬了反动的封建思想;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则被认为是黄色文艺或表现小资产阶级的落后文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党中央、文艺领导机构多次要求整肃通俗小说。如1955年, 依照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文件, 对通俗小说进行清理、查禁, 北京、上海等地的通俗小说被大量销毁。与之相关的是, 通俗文学作家绝大多数被排斥在正统文艺机构之外, 从前的文学创作难以延续, 此外, 在这种一片口诛笔伐中, 也没有人再敢写通俗小说。所以,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时期是通俗小说开始被压制、打击的时期, 在当时的中国内地文学界, 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小说创作已停滞, 从前的作品也大多丧失, 文学史对这一类创作基本上只字不提。

但在这一时期, 虽然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小说已消失, 但通俗小说的踪迹并未在文学界彻底消失, 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一些主流小说中, 或是以政治化的面目重新出现, 以获得合法化的地位。前者如曲波的《林海雪原》、知侠的《铁道游击队》等, 这些小说在显在文本中叙述的是无产阶级战士在革命战争中的艰苦而坚决的斗争, 但潜在的文本中却构筑了带有一些传统意味的、符合大众理想的英雄形象, 讲述富有传奇色彩而又曲折动人的故事, 这些可以说是对通俗小说的一些继承。而后者则以肃反、反特小说为代表, 这类作品可以说基本属于中国通俗小说中的公安法制小说类型, 但它们除具有传奇惊险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悬念之外, 依然显示出鲜明的政治色彩, 它们旨在通过描写各行业反特、擒敌、锄奸的故事表现出公安英雄和人民群众的坚定勇敢、大智大勇, 以此达到对新社会新时代的颂扬, 这可以说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达。

在随后的文革时期, 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左倾路线在此时被推向极端, 而文学也被卷入其中, 大批的作家被迫害且丧失写作权, 绝大多数的作品被禁, 文学的写作、接受、批评被完全纳入国家政治轨道。但在这样的一个文学受到激进政治钳制的时代, 却仍有一些“异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着, 而这就是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由于‘文革’期间特殊的政治状况, 此期间的文学, 实际上分裂为不同的部分。一个部分, 是公开 (公开的文学活动, 和作品在公开出版物上刊发) 的, 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另一部分, 则是隐在的, 秘密的, 分散的。” (1) 在这一时期公开的文学界中, 对通俗小说延续了前一阶段的否定、压制的做法, 但在处于秘密状态的地下文学中, 却活跃着一些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通俗小说。如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等, 可以说是对前一阶段肃反反特小说的继承与发展;而《少女的心》 (又名《曼娜回忆录》, 原作者不详) 则以大胆直白的情色描写成为那个时代在青年人中广泛流传的“性爱启蒙书”。此外, 一些在现代文学时期创作的通俗小说也在读者间秘密传阅, 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无名氏的言情小说《塔里的女人》, 以不带政治性的情爱叙述吸引了众多读者。可以说, 这些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被激进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所压抑、遮蔽的大众民间话语的表达。而在“文革”结束后, 这种被压抑着的话语形态开始得到表达甚至膨胀起来。

二、复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76年, “文革”结束, 文革时期对文学的一系列激进的极左做法也逐渐被更为宽松的政策所取代, 文学艺术的自由为国家政权公开认可。而在这一时期, 伴随着文学的解放, 对通俗小说的压制做法也被放弃。“民众的文化饥渴感使通俗文学隐伏着一种潜在的生机;而‘文革’的‘政治恶作剧’使一部分人产生对政治的疏离感, 加上经济大潮的快节奏都在呼唤文艺的娱乐功能……上述种种原因, 在大陆形成了一个‘反弹的合力’, 使沉寂了30年的通俗文学在一夜之间就大行其道。” (2) 通俗文学, 当然也包括其中的通俗小说, 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复苏, 并很快在大众读者中流行开来。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首先在中国内地大众读者中获得肯定与流行的是港台作家的作品。这主要是由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的断层, 加之老一辈的通俗小说家大都已谢世, 因此内地通俗小说的创作水平较为低下。如创作者不知道哪些题材适合做通俗小说, 也不知道哪些创作手法适合。但当时的市场需求量已经很大, 甚至惊人, 而港台通俗小说的传入正好填补了这一短缺, 并形成一股热潮, 如“金庸热”、“琼瑶热”。相较于五六十年代时期的肃反反特小说、文革时期带通俗小说性质的手抄本小说, 这些港台的武侠、言情小说并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而是毫不遮掩地强调其娱乐性及可读性, 以一种世俗化的表达体现出大众化的品格。可以说, 这样的一种小说的传入和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塑造了中国内地受众对真正的通俗小说的阅读习惯及爱好, 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通俗小说的接受群体, 带动了大陆通俗文学市场的繁荣。

在这一阶段, 除了港台作品的流行外, 内地作家也开始了通俗小说创作上的尝试与探索。而对于不少在这一阶段开始走向通俗小说写作的内地作家来说, 港台的作品正是

WENJIAOZILIAO

一个可资借鉴与模仿的对象, 可以使得他们较为迅速地把握通俗小说的内在文化品格及创作方法。所以, 在八十年代, 出现了不少带有“港台味”的作品。如曾获得读者欢迎与肯定的武侠小说《武林传奇》、《一剑平江湖》, 在其中都可以看到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子。在八十年代末, 四川作家雁宁、谭力在出版商的鼓动与策划下以“雪米莉”为笔名, 发表了他们的“雪米莉系列”作品, 这些小说借鉴了港台通俗小说的一些手法, 将悬疑、言情、暴力等多种元素组织于小说中, 虽然情节常有漏洞、语言不免媚俗, 却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度在市场上热销, 而作家与出版商由此获利颇丰。可以说, 这些小说是中国内地作家及传媒业试图把握正在日益壮大、兴起的大众文化市场的一次尝试。

这一时期虽然内地的通俗小说的创作及市场得以复苏, 并逐渐呈现出繁荣之势, 但在为精英话语所把持的理论界、批评界看来, 通俗小说仍然是不入主流的, 依然被视作低俗而无太大价值的作品, 有时甚至被指责为降低大众文化、审美水平, 或麻痹大众, 使其丧失深度思想及批判意识的“有害之物”。面对着这样的一些批判、指责或是漠视, 通俗文学界并没有出现有效的反驳或抗争, 而对通俗小说的研究也在这样的氛围中举步维艰。

三、繁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社会各方面改革逐步深入, 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 而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也影响到文化、文学层面。从前精英文化所强调的历史使命感、终极关怀等显然不再为这一时期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所重视, 而具有娱乐化、商品化、平面化特征的大众文化却更加符合这一新时代人们的要求。因此, 大众文化逐渐取代了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关的是, 作为大众文化表征的通俗小说在此时也越来越强烈地冲击和挤压着精英文学的“阵地”。与难以适应文化市场的精英文学相比, 本身就具有突出的商品性、消费性的通俗小说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越来越发展壮大。此外, 从前被贴上“低俗”标签的一些作家作品在此时被不同程度地经典化。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经典化的动力既不完全来自于精英知识阶层的推动, 也不完全依靠政治力量的引导, 更多的则是依靠大众的认可与热捧, 在这种接受、传播热潮的帮助下进而逐渐进入部分精英知识阶层的视野。可以说, 在这其中体现出的是这一时期大众与市场的强大力量, 精英话语的权威性被大大削弱, 通俗小说可以不再纠结于精英话语的批评, 在大众文化市场上的成功与否才是重要的判断标准。

在创作方面, 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逐渐摆脱了对港台作品的生硬模仿, 而且具有了自己的特点。此外, 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并出现了不少突破旧有通俗小说类型的创作。如海岩在九十年代发表的一系列小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爱人》等将公安法制小说与言情小说融为一体, 并加入了时尚的气息, “侦破故事、爱情故事纠缠在一起, 其中散发着时尚的气息, 这就决定了海岩的小说一般是三维结构:侦破故事结构、爱情故事结构和时尚故事结构, 其中侦破故事构成小说的纵向结构, 爱情故事构成了小说的情节结构, 时尚故事构成了小说的风格面貌。” (3) 这三者的融合共存使海岩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快感, 也使其在市场上畅销。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出版面世的《上海宝贝》以对性的大胆而直接的描写、糜烂而时尚的气息而引人注目, 并很快在文坛上刮起了一阵“美女作家风”、“宝贝风”、“身体写作风”。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以“写情”为主, 但它们却不像从前的正统言情小说一样专注于缠绵悱恻、山盟海誓的爱情, 而是赤裸裸地展现人的情欲, 表达世纪末不断膨胀的中国都市中新一代青年人不同于传统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等。在艺术方面这些小说虽然不乏一些“高雅小说”的特点, 但这些作家却又主动而又纯熟地将自己的作品, 甚至包括自己, 投入到市场的运作中去, 在一片或骂或赞中名利双收。此外, 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 社会热点话题、时代焦点被迅速地纳入到作品中, 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热销一时, 这些小说拓展、丰富了中国内地的通俗小说。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与西方社会交流增多, “出国淘金”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而在九十年代初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以亲历者的姿态描写了一个既繁荣自由、灯红酒绿但又处处危险的西方社会与现代大都市, 也写出了迈出国门寻找财富梦想的中国人既有成功但又充满艰难与失落的奋斗历程。这部小说可以说非常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出国淘金热”, 满足了国人对西方发达社会、大都市的好奇幻想, 因而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而随后《绿卡》、《上海人在东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陪读夫人》等小说出版面世, 一度形成了“留洋小说”的写作、阅读热潮。此外, 在九十年代, 中国内地出现了空前的商业、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浪潮, 而在这其中, 个人生活方式、人生理想、价值理念等都面临着新的改变, 通俗小说家们把这些带到了笔下, 形成了“商战小说”, 虽然这种题材的小说也一度受到港台作品的影响, 但在九十年代, 出现了不少具有中国内地自身特色的“商战小说”, 如《股海搏杀》、《股海亡灵》、《非常档案》、《潮起潮落》等。而九十年代的通俗小说中, 描写官场腐败、表现反贪反腐斗争的“反腐小说”也曾在图书市场上畅销一时, 而这些小说表达了大众对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官员腐败、社会不平等的关注与不满, 同时也可以说这些小说继承了清末民初流行的谴责小说的风格, 是官场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再一次发展。

在这一时期, 值得关注的是, 通俗小说在不断扩展的当代大众传媒的刺激下出现了一些新变。如通俗小说与影视业的互动, 在图书市场上热销的通俗小说很多被改编为影视剧, 如海岩的多部小说、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陆天明的《大雪无痕》等, 这些小说本身在读者中的成功可以作为收视率或票房的一个有力保证, 而影视剧的热播又反过来促使小说的进一步流行。另外, 二者的互动也使得通俗小说的创作手法产生变化, 如小说中对影视艺术蒙太奇手法的借用, 甚至一些小说彻底地“脚本化”。而在九十年代末, 世纪之交, 网络的普及又给通俗小说带来了新的变化,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上分类, 网络小说属于通俗小说”。 (4) 网络小说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通俗小说的一些因素, 另一方面, 它又迅速地改变了传统通俗小说的面貌, 如玄幻小说可以说是神话、武侠, 甚至科幻的结合, 而穿越小说可以说融合了历史、言情、梦幻等元素。另外, 网络小说在语言与情节方面可谓自由不羁, 甚至悖逆了传统小说语言的特性及情节的结构方式。而通过网络, 读者与写作者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及时、更频繁, 而这也改变了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 网络小说是通俗小说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新形态。

摘要:1949年后,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内地的整个文学环境、文学发展方向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而以娱乐大众为目的、具有显著的世俗化特征的通俗文学在此时也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走上了一条与1949年之前有所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上看, 随着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及文学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初至今, 中国内地通俗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压制、复苏、繁荣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通俗小说,压制,复苏,繁荣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汤哲声主编.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范伯群.中国大陆通俗文学的复苏与重建[J].韶关学院学报, 2002 (11) .

复苏发展 第8篇

一、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征

从目前情况分析,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将有所改善, 国民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1年世界经济的预测, 全球经济增长为3.1%, 发达国家平均增长为1.3%,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将高达5.1%。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调控方面, 通过各个国家通力合作, 金融机构房贷信心和市场融资功能得到了有效地恢复。通过采取政府主体投资、政府入股银行等等模式和手段, 外贸企业流动性瓶颈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尽管如此, 可以看到, 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间社会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因素相互交错, 旧有的矛盾进一步深化, 新的利益的博弈开始显现, 促成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新的演化趋势:

1. 主要经济体寻求自我发展倾向增加, 体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缓慢走向复苏, 各经济体经济外部化程度不一样因此受危机冲击的程度也不一样, 从而导致缺乏国际间合作基础, 经济体之间利益很难协调。在国内就业压力和政治力量博弈下, 主要的经济体 (国家) 自主发展趋势明显, 各国或经济体将解决自身体内就业、社会稳定、基础产业的发展等问题作为首要问题, 陆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 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

2. 中国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进入者增加,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出口面临更大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发达国家将重振制造业作为就业出路之一, 不惜进入一些能效低、规模大、利润薄的低端领域, 希望通过扩大出口规模来缓解国内就业率低迷和总体贸易赤字的问题。另外, 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逐渐提高,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 有可能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加速争夺低端产品领域的国际市场。未来, 中国将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强有力的挑战, 而在低端产业领域同时面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

3. 能源价格可能再次攀升, 国内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数据预测, 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产品的需求将有所回升, 为应对金融危机, 各国政府多采取为低利率等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增加和主要货币汇率走低, 能源类大宗商品作为保值和投资的渠道之一, 交易价格可能再次攀升。能源价格上涨将带动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 (霍达等, 2009) 。另外, 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将被消弱, 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4. 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全球经济力量博弈的重要手段。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 是指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 还有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或试验程序, 从而形成事实上的贸易障碍。随着世界贸易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传统关税壁垒和数量限制措施在当前已经相对采取的较少, 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领域重要的非关税壁垒。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 从1995—2007年, 各成员方向世贸组织通报的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达23 897件, 这其中涉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则的事件达到16 794件, 占总量的71%。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环境的新特征

从国内经济看, 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同时, 伴随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体现出来。

1. 经济增长对政策拉动形成依赖, 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 今年来, 中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线性增长特征。政策拉动的外部效果就是透过政府的投资, 国有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 从而挤出了社会投资。社会投资受到对市场信心降低、国外需求不足、融资门槛过高、相关市场准入性限制措施等影响无法实现有效地增长机制。体制环境内缺乏从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研究甚至表明, 投资过快增长对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的是抑制作用 (吕冰洋、余丹林, 2009) 。另外, 国内消费增长也同样是靠政策引导和补贴, 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 大多数国民可支配收入没有显著的改善, 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就很难形成。还要注意的是, 在政策拉动的机制下, 政府体系的投融资平台贷款将积累大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出于融资和保障基础性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 建立了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 后者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之后再将贷款转贷给相关的企业或项目, 使债务转而信贷化, 债务风险隐藏于贷款中。近两年来的新增贷款的增量就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2. 环境性约束持续刚性、自然灾害增加, 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比较脆弱, 在人口压力和粗放型经济等多种因素作用下, 目前中国生态安全形势已十分严峻。加之, 自然灾害频仍, 经济增长的资源支撑能力下降, 经济发展的未来空间收缩。2008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造成贵州、湖南、江西等地的经济损失,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和工业等损失严重。两次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 516亿元和8 451亿元。研究表明,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 000亿元~3 000亿元, 约占GDP总量的3%。

3. 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 劳动力流动性下降。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 促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劳动力传统输出大省, 现在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本地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与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竞争局面。2009年有7个省已经对最低工资标准作出了调整, 其中最高档平均调整幅度达到17%左右。还有20个省计划将在2010年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希望借助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增加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人力资源的供给来看, 劳动力的流动性意愿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一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的比重明显增大。而“80后”、“90后”出生的所谓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多是独生子女, 较父辈所受教育水平更高, 对工资回报和个人发展空间更为重视, 就业选择往往集中在几个较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今年年初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在沿海发达地区“用工荒”矛盾再度尖锐的同时内地企业招工也出现困难。

4. 经济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

国内经济发展结构中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深化,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依然与结构性问题相伴随 (高帆, 2010) 。需求方面, 国内消费增长长期处于启而不动、后劲不足的尴尬中。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是影响消费后劲的根本性因素。数据来看, 中国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6%, 处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家中的最低水平。供给方面, 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复杂性增加。受金融危机和外贸需求降低的冲击, 以制造出口为导向的产业链条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明显。数据显示,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近2亿吨,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约5亿吨, 铝化工、造船业、煤化工等等行业也均存在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此外, 受流动性过剩和投资意愿增加的拉动, 各地新材料、新能源及相关制造设备等新兴产业项目密集上马, 市场尚未培育成熟已经形成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 产业产能过剩调整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考虑到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规划、附属企业的生存、区域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多种因素。

三、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优化路径

应对经济复苏期内外部环境新的变化趋势,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 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的环境路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不断调整优化, 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项关键性任务:

1. 逐步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心, 建立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双动力增长引擎。

把经济增长的基础放在内需即潜在庞大的国内消费需求上, 同时坚持稳定外需、增强经济的外向性, 实现扩大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为辅的经济增长双驱动。经济的发展一定是结构质态上的演进 (刘伟, 2006) 。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质的突破, 创造性地利用结构调整这一契机, 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技术的自主创新及后发优势, 通过精细发展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以创新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 狠抓改革转机制增活力, 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来突破发展瓶颈,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2.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

改善民生环境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通过增加就业渠道、调低国民税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鼓励社会服务事业发展, 为国民消费创造动力源泉。通过政策带动性消费和激发居民自主性消费, 双管齐下。应对消费结构升级的特点和趋势, 促进产业投资的高端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约化、市场经济的有效化, 从而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系统发展的理念出发, 增强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对当前发展的热点问题比如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密切关注, 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 加大政策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 降低国民的消费不确定预期。

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把战略性

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规划引导。研究表明, 新兴产业将成为影响中国今后十年的产业发展方向 (厉以宁, 2009) 。如何有针对性的推动新兴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实现突破, 使之成为中国经济未来主要的增长动力, 就必须下更大力气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明确发展的重心。从未来发展的整体战略的考虑, 服务业的发展应分为三个重心:以服务生产为重心, 集中在现代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系统等等产业;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重心, 集中发展现代旅游业、创意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方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力。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和降低能耗、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为导向来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提高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公共系统的支撑能力, 同时降低其能耗水平。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趋势, 以城市群为中心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区域合理布局。

在经济增长动力的环境路径优化方面则要做好: (1) 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积极调控好人力资源市场, 消除各种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建立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推动城镇化和发展小城市, 吸引农民工落户成为真正的市民。 (2) 区域经济统一布局的优化。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为主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重视发掘各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统一区域要素市场, 通过不断缩小国内的区域差距和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提升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 (3) 优化农村经济环境。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科研方面的投入, 优化农村经济的要素资源配置, 保证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4) 消费环境的优化。进一步整顿消费市场秩序, 加强消费品的质量安全监管, 培育信贷消费和绿色消费, 让人们有能力消费、放心消费、健康消费。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向[N].经济参考报, 2009-11-17.

[2]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 2006, (1) .

[3]吕冰洋, 余丹林.中国梯度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率的增进——基于空间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9, (6) .

[4]霍达, 李芸珊, 王建东.能源价格与国民经济成长[J].中国软科学, 2009, (1) .

[5]高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何以成为可能[J].探索与争鸣, 2010, (1) .

[6]王炜.产业生态集群创新及其政策选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

复苏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问题,发展对策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 科技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国内医学科技期刊作为医学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载体, 同样也面临着国际期刊业“优胜劣汰”的严峻竞争与挑战。我们必须理性的看待分析问题,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找准出路、狠抓质量建设,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在世界医学期刊之林稳占一席。笔者从自身的工作体会出发, 以《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为例分析科技期刊可能存在的问题, 探索发展的策略。

1 存在的问题

1.1 编辑部运行、管理体制落后陈旧。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是主管单位依托某高校或科研机构成立编辑部来主办并负责编辑出版工作, 地域分布比较分散, 而且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不一, 往往被看做是教辅部门, 投资力量弱, 规模较小, 设施简单, 人员稀少, 往往只有一间办公室, 几张办公桌和几位工作人员, 编辑出版工作流程不能做到精细化分工, 常常是“编校合一”、“全能编辑”, 难以形成规模化, 流水线生产。这种状况本期刊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变我国医疗科研工作落后、获取前沿知识渠道较少的局面, 卫生部创办了《国外医学》系列期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国外医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直到2006年才统一规划, 明确主管单位、主办单位, 更名为《国际》系列, 但是各个期刊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抱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 工作缺乏积极性, 面对市场经济体制, 面对期刊体制改革, 长期生活在事业单位体制下的期刊编辑部更觉无从应对, 前怕狼、后怕虎。这些矛盾势必会影响期刊的健康发展。1.2栏目设置单一、期刊影响力不足。《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创刊主要目的是向国内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时介绍国外先进的科研医疗技术, 介绍麻醉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新动态, 主要栏目是综述、编译、文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凸显, 期刊不能再设置“编译”和“文摘”栏目, 势必会导致信息量锐减, 前沿性受阻。加之“综述”类文章不属于一次文献, 国内对期刊的评价系统均以一次文献信息为准, 国内各个医疗机构对期刊的评价和认可也以是否为“核心期刊”为主, 无形间给期刊以巨大的压力和阻碍。2006年改版更名以后,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对栏目进行了重新设置, 增加“论著”类等一次文献的刊登量, 经过期刊编委会的努力和广大麻醉界同仁的支持, 08年本刊已被列为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但是起步较晚, 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心中还没有形成规模, 期刊影响力还不足 (07年度期刊影响因子0.584, 总被引频次1285) , 与国内、国际优秀期刊相比还差之甚远, 加之医疗机构对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期刊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 国内医疗科研机构又以科研人员发表文章是否被SCI收录等作为评价奖励的基准, 导致大量优秀稿件外流, 国内麻醉界的研究新成果首先发表在外国期刊, 这无疑对国内期刊, 特别是向我们刚刚起步的期刊今后的质量建设、品牌建设设立了一个严峻的考验。1.3编辑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人员构成混乱、工作积极性不高、优秀人才缺乏。大部分医学期刊都是依托医学高校或科研机构主办的, 编辑人员往往是在本专业工作学习过一段时间, 熟悉本专业知识,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 但对于编辑学来说, 大都是“半路出家”, 虽然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 但是编辑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由于主办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教辅部门身份的编辑部人员构成中, 许多属于退休职工返聘人员, 更有甚者聘用临时工来充当编辑角色, 编辑部成了“休养所”。而由于编辑部从业人员待遇较低无法吸引优秀编辑出版人才的加入。

2 对策与出路

2.1 转变观念, 寻求健康的办刊模式。

新的形势给期刊的生存提出了新的要求, 造成了新的挑战, 但同时也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打破那种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 更新观念, 提高竞争意识, 发挥优势、主动出击, 寻求健康和谐的办刊模式。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改革新形势下, 如果我们仍然固步自封, 保守观念, 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摔得粉身碎骨;只有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大胆主动、分清优劣, 加强制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 才能把握方向盘, 引领科技潮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务实创新, 责权到人, 奖罚分明, 拓宽经营渠道, 走集团化模式, 依靠固有的优势与经验, 寻求社会化的办刊模式, 扩大规模, 形成专有市场, 在市场经济大浪潮中认清发展动态, 找准发展时机, 实现双效双赢。2.2加强期刊内涵建设。要想启动期刊的良性循环, 期刊自身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2.2.1活跃栏目设置。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 适当更新栏目设置, 譬如, 增添“知识更新讲座”, “病例讨论”, “述评”, “随笔感悟”等栏目。可以加快麻醉界知识更新速度, 激发麻醉医师的讨论热情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 通过与老专家的约稿, 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述评, 并分享自己从业一生的感悟, 以能让年轻一代了解国内麻醉专业的创立与起步, 发展与艰辛, 秉承老一辈的开拓精神, 树立信心, 坚定信念, 为我国麻醉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终身。2.2.2加强编委会建设。编委会对于学术期刊是尤为重要的, 他们起着学术质量把关, 期刊方向把关的重要作用, 并参与组稿、审稿、定稿的每一个环节, 承担着发现作者、培育新人、宣传期刊的责任, 因此在遵守《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的相关规定下, 还必须遵循一定的组建原则:学者化原则、学术影响力原则、开放性原则、学科平衡原则、责任化原则、动态化原则。并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 试行聘用制, 采取激励约束机制来正确发挥编委会的作用。2.2.3扩大宣传力度, 提高期刊的影响力。随着期刊改革的日益临近, 我们不应该再死守阵地, 应该走出去主动组稿, 不要“等米下锅”, 吸收优秀稿源, 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水平, 提高发表文章的引用频次, 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另外, 期刊也应加强对外交流, 积极参加本学科各种学术会议, 依靠编委专家的学术影响力, 大力宣传, 建立不断发展壮大的作者、读者群, 巩固期刊在本学科领域的坚实地位。2.2.4加强编辑部软硬件建设。一流的学术质量理应配以一流的编辑出版质量, 这就对当前期刊编辑部的建设提出了跟深层次的要求。首先是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编辑部要重视编辑队伍的培养, 尽可能的通过参加各种出版编辑相关培训班进行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编辑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提升编辑队伍的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信息感知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能力, 使其能适编辑岗位责任。其次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编辑部的改造。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纸质作业已日趋淘汰, 迫切需要对编辑部原有设施的更新换代, 建立期刊网站, 实行网上作业, 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知识更新交流频率。另外改革编辑部管理体制, 奖罚分明, 端正工作态度;改善员工待遇, 提高工作积极性;处理好各种关系, 形成团队力量。

3 结论

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期刊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 我们要逐步转变办刊观念,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认清形势、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抓住机遇、开放思维、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准确定位, 在日趋激烈的期刊竞争中, 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敬远, 曾因明.《国外医学》系列期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编辑学报, 2003, 15 (8) :288-289.

[2]颜帅.论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J].编辑学报, 1994, 6 (4) :230.

[3]吕建峰.加强规范化管理, 提高办刊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5) :139-140.

[4]陶范.伦科技期刊编委会的组建原则[J].编辑学报, 2004, 16 (6) :403-404.

[5]陈朝晖, 谢明子.如何正确发挥科技期刊编委会的作用[J].编辑学报, 2007, 19 (3) :205-206.

[6]中国编辑学会,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 (中级)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7]陆宜新.学术期刊编辑部管理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编辑学报, 2005, 17 (5) :369-370.

复苏发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抢救的5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组标准[2]: (1) 患者在入院前便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症状; (2) 急救120已经实施必要的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措施; (3) 均为超长心肺复苏患者; (4) 治疗前取得患者家属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中男38例, 女14例。年龄7~79岁, 平均 (44.31±37.25) 岁。患者发病原因中心脏病骤发18例, 急性呼吸衰竭13例, 脑血管意外11例, 急性中毒8例, 一氧化碳中毒1例, 电击伤1例。患者的发病先兆为:晕厥15例, 胸闷13例, 昏迷12例, 呼吸困难12例;有42例患者具有原始疾病, 高血压11例, 心肌梗塞18例, 恶性肿瘤13例。将2012年4月—2013年1月底期间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 (45.1±37.3) 岁, 将2013年2月—2014年4月间采用心肺复苏器进行复苏的患者29例作为观察组, 平均年龄 (44.3±36.5) 岁, 两组患者心脏除颤以及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 患者在性别 (χ2=0.735, P=0.497) 、年龄 (t=1.008, P=0.428) 、发病前兆及原始疾病 (χ2=0.034, P=0.548) 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即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 患者在急诊入院后, 开始进行标准胸外按压, 按压深度控制在4~6 cm, 由两个医护人员轮流操作, 5 min/次。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器进行复苏, 复苏机型号为美国密歇根公司生产的1007型Thumper心肺呼吸机, 在心肺呼吸器安装好后, 完全使用机器进行心肺复苏。复苏机的安装方法:背板置于患者的胸背部, 插入复苏机的主机底板, 软垫紧贴胸骨柄中下段1/3的皮肤处, 氧气接口接入氧气插孔, 通过按压按钮调节按压深度, 具体的按压深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两组患者同时给予高频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氧气浓度为100%, 呼吸频率为20次/min, 呼吸潮气量为每千克体重7 m L, 同时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常规药物, 适当进行电除颤, 心肺复苏5 min后, 给予5%碳酸氢钠125 m L。

1.3 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有效率以及存活率, 记录在实施心肺复苏10 min、30 min后, 患者血气分析变化。

1.4 评价标准

(1) 存活:抢救后, 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心律, 恢复自主呼吸, 大动脉可以触及波动, 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均能够恢复患者之前水平, 并且无生命危险指征。 (2) 成功: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心律和自主呼吸, 大动脉可触及波动, 在生命支持下, 存活时间能够超过24 h。 (3) 有效: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心律和自主呼吸, 大动脉可触及波动, 收缩压达到80~100 mm Hg, 在生命支持下, 能存活30 min以上。 (4) 无效:在实施心肺复苏1 h以后, 患者仍然不能恢复自主心律与呼吸[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心肺复苏急救后,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2, 其中在治疗10 min后, 两组患者在Pa O2 (k Pa) (t=3.275, P=0.028) 、PaCO2 (k Pa) (t=-2.449, P=0.036) 、Sa O2 (%) (t=4.661, P=0.006)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抢救30 min后, Pa O2 (k Pa) (t=4.389, P=0.007) 、Pa CO2 (k Pa) (t=-3.468, P=0.030) 、Sa O2 (%) (t=5.943, P=0.003)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见表3, 经过治疗后, 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成功率和存活率方面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患者无效率方面比较, (χ2=10.529, P=0.00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时, 进行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 通过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 帮助患者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功能。传统的徒手CPR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复苏时到达心脏和脑的血流非常少, 所以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最终多数仍是死亡。有研究资料报道, 徒手CPR仅能提供相当于正常生理情况下10%~20%的血流给心脏, 20%~30%的血流给脑[4]。心肺复苏器, 是采用心肺复苏机械设备进行CPR, 使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脏和脑的灌注血流量, 避免心脏和脑进入不可逆转的死亡状态, 并逐步修复心脏和脑脏器官工作机能, 并为后续的除颤、静脉用药、血管重建等起到桥梁承接作用。

袁伟安[5]对68例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成功成功率可以达到30.9%, 在该研究中, 采用心肺复苏器总有效率 (有效率+成功率+存活率) 可以高达82.8%, 要高于徒手复苏。在该研究中, 观察组使用心肺复苏器在行心肺复苏10 min、30 min后, 在动脉血气分析及总体治疗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看出在使用心肺复苏器进行心肺复苏, 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存活率, 尤其在超长心肺复苏患者中,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动脉血气分析是评价患者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6], 能够有效评价机体组织的氧供与耗氧情况。Pa O2能够反映组织的供氧情况, 其压力高低, 能够反映机体心肺功能和缺氧程度。同时Pa CO2是机体产生的CO2在血液中溶解后所产生的压力, 其程度随着肺泡通气量的变化而反向变化, 能够反映肺泡的通气效果。Sa O2能够反映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 水平高低, 能够反应机体是否缺氧。采用心肺复苏器进行复苏, 由于按压节奏规律, 有效提高了血液中Pa O2和Sa O2水平, 降低了Pa CO2水平, 同时从研究结果 (表1) 中可以看出, 随着复苏时间延长, 观察组改善动脉血气效果越明显。

心肺复苏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点: (1) 最大限度节省人力[7], 提高急救的速度和效果, 为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保证效果, 能够严格保证每次按压的有效性, 降低了脑缺氧损害程度, 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 (3) 按压深度连续可调, 可以根据患者身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优于徒手心脏按压, 有效保证了收缩压[8]; (4) 互不干扰, 不影响其他设备的工作, 可以自动达到通气与按压的最佳配合。从表2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心肺复苏器总有效率 (有效率+成功率+存活率) 可以高达82.8%, 患者总有效率方面比较, (χ2=10.529, P=0.00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采用心肺复苏器效果要远远优于徒手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器在行胸外按压时, 采用“胸泵”原理[9], 相对于徒手心脏按压能够实现有节律、连续有效的心脏按压, 是心脏恢复自主心跳, 改善脑缺氧状态的关键,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有效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以及存活率。同时医务人员还可以避免进行超长时间持续胸外按压的体力消耗, 在人手不足且时间宝贵的前提下, 能够行心电监测、心电图、气管插管以及电除颤等抢救工作, 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效率。

综上所述, 应用心肺复苏器实施心肺复苏, 能够提高心输出量, 增加心肺脑供血, 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冯传杰, 宋根红.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与徒手心肺复苏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8) :63-64.

[2]黄强.急诊心肺复苏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1) :62-63.

[3]李鹏.心肺复苏机用于超长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4) :155.

[4]胡晓璐, 王占科, 陈自力, 等.THUMPER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比较[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52 (1) :75-76, 80.

[5]袁伟安.68例心肺复苏成败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8) :125-126.

[6]丁劲, 赫为, 邬兆国.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 2014, 26 (3) :345-346, 349.

[7]刘礼杉, 魏蔚.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救治中的疗效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12) :84-86.

[8]杨进兴, 赵国江, 欧阳其适.心肺复苏患者80例的抢救体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 :69-70.

松下复苏 第11篇

松下同样曾经在消费电子行业的“红海”进行拼杀,曾辉煌,也曾代价惨痛,2009-2013财年(松下2009财年指的是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以此类推),集团5个财年经历4年亏损。2012年,新社长津贺一宏一上台,就果断推进产业领域调整,剥离非盈利部门,拓展具有竞争力的事业领域,方才“止血”成功,在2014财年实现净利润120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4亿元),2015财年盈利预计将增至1400亿日元,重新进入增长轨道。那么,松下如何从消费电子的残酷竞争中走出阴霾?制造业巨头准备如何革新体质,避免重回反应滞缓的老路?

“一鱼多吃”

松下曾经一度是领先的消费电子产品公司,其电视业务尤被公认为王牌产业。2011财年,消费电子产品业务集中的数字AVC网络、家用电器两大事业群,合计营收4.58兆日元, 贡献集团营收的53%,占据半壁江山。仅仅三年后,2014财年,两大部门合计业务收入2.77兆日元,营收占比已缩减至35.8%,贡献营业利润的占比为16.4%,预计至2008年创业100周年,其消费电子业务营收将缩减至20%。

营收结构的转变,直接源自“壮士断腕”式的改革计划。松下果断停止等离子面板业务,削减了电路板制造业务,放弃了消费智能手机的开发,重组了空调和数码相机事业规模,将重点转向高成长的车载、住宅和B2B解决方案等事业领域,两年间,松下的产业版图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造。“电视等竞争激烈的品类不再是重点,不过公司不会完全退出消费业务,拓展的重心会放在健康、美容、烹饪等领域。”大泽英俊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

同时,汽车电子和机电系统(Automotive&Industrial Systems)、环境方案(Eco Solultions)事业群正成为松下增长的动力,其业务涵盖了太阳能面板、LED照明以及汽车锂电池等一系列成长性事业。两大事业群2014财年合计贡献180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占集团营业利润的60%。这些部门成为松下重新复苏的希望。

松下事业结构的转型,一方面得益于管理层的果断和坚定,另一方面,进行积极的技术和产业储备,一样功不可没。

据大泽英俊介绍,松下集团一直有意识将优势性技术扩展到专业的细分领域,比如,松下的锂离子电池技术过去主要用于电脑、智能手机等方面,其后延展到电动汽车;其焊接技术之前主要应用于造船业,日本造船业萎缩后,开始向汽车和农业机械领域提供焊接机器人服务;静电式透明触摸屏技术曾全部用于消费电子领域,现在也扩展至汽车导航领域。

有意识的技术迁移策略成为推动松下事业拓展的重要动力。今后4年,松下将为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供应20亿块车用锂离子电池;在航空机舱的音响娱乐系统方面,其一家独占80%的市场份额;PC产业竞争高度白热化,松下专注研发坚固型笔记本电脑TOUGHBOOK,主打防震、防尘、防水概念,适用严酷环境,在企业级和政府市场谋得一席之地。

同时,松下未雨绸缪,实施前瞻性的业务并购和技术整合。松下B2B事业的强化,直接受益于2010年8184亿日元收购的三洋电机和松下电工,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和LED照明技术,即来自于被并购公司。完成并购后,松下善于整合体系内在电器终端、控制系统和能源管理的综合优势,打造全面的解决方案。比如松下从高市场占有率的冷链领域出发,提供远程能源监控解决方案,并进一步衍生到店铺照明领域,提供店铺整体的“EMS能源管理系统”,然后将成熟解决方案再迁移到民用住宅领域,实现了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一鱼多吃”。

去中心化

松下刻下的业绩复苏,应归功于为亏损产业“止血”以及成本节约措施。2014财年增加的1442亿日元营业利润中,982亿日元来自于固定成本的缩减,属于权宜之计。欲使新确立的核心B2B事业持续增长,有赖于管理体制的改造。

传统日企普遍存在拖沓、官僚制等“大企业病”,“现在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做事不能够有任何的犹豫,必须要果断,下定决心,果断推进,想到就要做到。”大泽英俊说。

松下从2012年开始下放总部权力,赋予各事业部门更大的自主性,7000人的总部如今只保留150人左右,其余的员工全部分散进各一线部门。在住宅、车载、家电和元器件领域分设四大事业公司,将原来的88个事业部整合重组为49个事业部,将资金平衡表下放到所有事业部,要求事业部承担起研发、制造、销售的责任,而且严格业绩考核制度,要求所有事业部门的营业利润率达到5%。

纵向事业部体制在强调权责和执行力的同时,横向区域管理上,松下也正突破以日本为中心的窠臼,强化经营的本地化管理。

2014年,松下宣布设立“海外战略地域推进本部”,海外战略地域主要指中国、印度、中东等新兴高成长区域,加快实现产品本地研发、生产、销售的全功能化,专门任命副社长山田喜彦负责战略的执行和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其常驻地位于印度的德里。同时,执行方面进一步放权给各地域的总代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松下也有反思,过去的决策往往一切以日本为中心,由总部进行统括,反应速度跟不上高成长区域的节奏。”大泽英俊说。

大泽英俊本人自上任以来,也一直在着意加速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上任之初,他发现中国籍员工非常安静,不愿意在会议上发表意见,总是静静听从日籍上司的安排,在员工恳谈156人次、业务拜访94次的同时,他将部分中方管理人员提升为事业部门的负责人,比如,松下在华家电营销公司和元器件营销公司的总经理都是中方人员。在大泽英俊看来,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业绩,关键是取决于本地化的程度,“一定要调动本土员工经验、情感以及人脉等众多因素。”

而本土化的效果业已初显。比如,松下中国家电营销公司曾经长期亏损,中方总经理上任一年即实现盈利;松下空气净化事业部门在广东顺德的制造工厂,2011年实现自主研发、设计后,连续推出原创性的加湿空气净化器,助推两年间2.5倍的业绩增长。

复苏发展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急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98例,均无心肺复苏的禁忌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男性24人,女性25人,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6.4±5.7)岁;对照组男性26人,女性23人,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为(40.3±3.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意识丧失,在对患者家属进行确认后,进行心肺复苏。

1.2 急救方法

常规进行气管插管,对照组患者行徒手心肺复苏术,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进行操作,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深度在≥5cm,每次按压后保证患者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由多位施救者轮换操作,轮换2min/次,持续30min;于此同时,对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频率为15-20次/min,调节其氧浓度为80~100%;观察组患者行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选用苏邦心肺复苏机进行操作,对心肺复苏机进行调整,按压深度5cm,频率为100次/min,同样对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频率为15-20次/min,调节其氧浓度为80~100%,持续不间断的体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长为30min[1]。大于30min以后的不纳入评价。

1.3 观察和评价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急救效果。患者在抢救后肌张力增加,出现挣扎,恢复自主呼吸,患者的唇、皮肤颜色转红润,已散大的瞳孔缩小,睫毛反射恢复,患者的收缩期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视为有效;患者无自主呼吸及心律,意识丧失,瞳孔放大固定,心电图呈直线,宣布患者为抢救无效,死亡[2]。患者急救成功率=成功例数/总例数×100%。对患者心肺复苏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病患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选择(±s)代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救有效率

研究中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83.67%,对照组患者急救有效率为65.31%,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61%,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1,P<0.05),如表3所示。

3 讨论

急诊抢救中,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现象,必须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持续有效,对抢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心肺复苏是心脏呼吸骤停急救中的重要核心技术、常用技术,及时有效的胸外按压是挽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命的关键[3]。心肺复苏对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的急救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最为常用,急救效果较好,但对急救者的熟练程度、按压频率、位置、程度等要求较高,急诊科急诊患者较多,急救人员配置不足时有可能贻误抢救时机,影响急救效果,因此,心肺复苏机在急诊抢救中被广泛地应用,它能够为患者提供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对心肺复苏机调适合理即可对患者进行急救,简单有效,用力均匀,能够持续保证按压频率和深度,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术,临床应用广泛。

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尤为重要,相关报道中称,心跳、呼吸骤停4-6min会对患者的脑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在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要尽快取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实施心肺复苏,恢复患者脑部细胞的供养,促进患者脑部功能的恢复[4]。徒手心肺复苏术为人工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按压力度不均,深浅不一,导致心肺复苏效果不佳,心肺复苏机在使用前对其进行调试,可对按压深度进行固定,保证按压深度,同时,不间歇地提供心肺复苏,可以有效避免人工操作中的间断和用力不均,因此,复苏效果较好。在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由多名急救者交替进行,不可避免地出现暂停,不利于对病患的抢救;观察组使用心肺复苏机持续进行,中间无交换休息,复苏过程无间断,保证最大可能地为心搏骤停后的机体提供了持续的血供、氧供[5]。在对患者进行心脏按压的同时,为患者进行有效的人工通气,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保证急救效果。尤其是一些特殊病情需要较长时间甚至数小时心肺复苏的患者,心肺复苏机更是第一选择。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83.67%,对照组患者急救有效率为65.3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61%,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证实了心肺复苏机复苏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急救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实施急救后患者并发症较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较小,对患者的身体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机复苏相比于徒手心肺复苏术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肺呼吸功能,在调试合理、运用娴熟的情况下,心肺复苏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需要长时间心肺复苏的个别病例尤为重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光显.分析Thumper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4,4(10):1030-1031.

[2]李秀娟,徐月娥,李自强.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9(12):991-992.

[3]施琳.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7(12):234-235.

[4]林红.心肺复苏机在早产儿心脏停搏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110-1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复苏发展】相关文章:

心脏复苏07-20

复苏抢救08-16

经济复苏政策06-19

心肺复苏指南06-21

液体复苏治疗07-18

春天复苏诗句08-02

复苏室情况简介06-02

徒手心肺复苏考试08-01

徒手心肺复苏讲义08-01

徒手心肺复苏流程08-02

上一篇:专科实习下一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