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论范文

2024-08-27

国际评论范文(精选3篇)

国际评论 第1篇

国际新闻及评论不同于以叙事为主的消息、报道和特写, 其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 新闻要求最快捷地传递事件主要内容, 这就需要译者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段, 不受原文形式的限定来改译原文。面对网络所提供的海量即时新闻, 译者要想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的新闻资讯, 如果完全按照原文全文翻译的话, 一是翻译量大耗费时间, 二是所占版面太大, 会挤掉其他重要内容刊出的空间, 造成报纸所载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和信息覆盖量小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 编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翻译手段, 这样既减少了翻译的工作量, 又能保证报道的时效性。另外, 对于同一新闻事件, 常常有多家媒体的多种报道, 内容庞杂, 形式多样, 甚至在某些非主要内容上还会有出入。这就要求仔细地辨别和分析, 对事件以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取舍、组织和整合。这是翻译不能做到的, 必须借助于编译。

本文理论结合实践, 探讨了国际新闻及评论这一文体的编译原则与方法。在编译过程中, 译者要掌握的方法如下:

慎重处理政治言辞, 避免误导

新闻属于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 它必定要为一定的阶级服务。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人们政治、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等观念的不同, 因此在不同的语言中某些词语的说法也不同。尤其是在一些带有政治倾向的关键词的说法上, 中英文有着很大的区别。英文新闻评论中, 政论占绝大部分, 而当今国际社会, 制度不一, 追求各异, 党派混乱, 新闻及评论各抒己见, 为各自的党派或政府充当喉舌。在编译过程中, 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报道立场的不同, 原文中的某些内容不宜见报, 否则就容易犯错误。译者在新闻编译中一定要根据新闻政策、报道内容、国家利益进行一定的加工, 删减、挑选、概括相关新闻材料, 补充背景知识。对政治性言辞的翻译尤其要谨慎, 对于不符合我国方针政策的、在特定时期的敏感的、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的、格调相对低下的内容, 要树立内外有别的政治立场, 视情况, 要予以必要的修正、删减和补充等, 使读者不致被误导。

甄别信息, 突出主题

每篇国际新闻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是所有材料的纲。在编译前, 译者经过一定的编辑, 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随后的编辑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该主题, 进一步深化。由于外国媒体竞争激烈, 很多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内发表独家报道, 往往牺牲新闻的真实性, 在没有经过深入调查求证的情况下而将消息发布到网站上。因此, 在编译过程中, 为了使对某一事件 (尤其是重大事件) 的评论报道更有针对性, 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译者务必访问多家媒体或网站, 就同一事件的多篇报道进行鉴别筛选, 删除有出入的部分或文章的枝节, 选取所需的信息, 调整原作的结构, 集多篇原作的精华于一篇报道, 形成一篇新闻评论的“强化版”。这既是对原文内容的提炼, 又可以起到帮助读者理解的作用。例如:2004年夏季, NBA掀起了一股转会风潮, 美国各大媒体争相热炒大牌明星的转会新闻, 其中当洛杉矶湖人队的中锋沙克奥尼尔转会迈阿密热队的消息出现在某媒体网站上时, 为了确保编译的真实性, 译者先后访问了洛杉矶、迈阿密当地各大媒体网站、NBA官方网站以及美国各大媒体网站, 多方求证, 确保编译真实可靠。

此外, 如果原文较长, 译者可摘取一些重要的、能够传达原作精髓或对我们有价值的部分作为翻译对象进行翻译。在删减方面, 译者不能畏首畏尾。《参考消息》及环球新闻网转载的外国媒体的评论, 几乎都有删减现象, 有些文章近三分之二的内容都被译者删除。

补充背景, 方便受众

在翻译国际新闻时, 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作, 同时也必须对译文的受众有所了解。由于翻译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 不同语言的受众在接受来自异文化的信息时会把信息给予者的信息加以增加、减损或错认, 从而导致理解障碍甚至交际失败。因此译者进行新闻编译过程中应该增补有关的信息作为观众理解的背景, 这样做可迅速激活观众自身已有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使观众处于积极主动的收视状态, 最终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AndyRoddick became the youngest American and second overall to finish year-end World No.1 in the history.He won a hattrick of consecutive titles at Tennis MastersSerieseventsinMontrealand Cincinnati and at the US Open.该体育新闻可以译为:罗迪克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第一, 在ATP历史上仅次于休伊特, 在去年北美硬地赛场他连续获得了三个冠军。该例较好地反映了编译中增补信息的益处, 由于网球在我国并不普及, 人们对其相关背景不熟悉。上句中的“overall”直译意为“全部的”, 意思模糊, 需要补充该词在此处的所指, 即“整个ATP历史上”或“世界男子职业网球协会史上”, 这样, 人们会对罗迪克在网坛的地位有准确的了解。原文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三项著名赛事, 对北美观众而言耳熟能详, 但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只是陌生的地名, 因此译者增译了能帮助观众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背景知识“北美硬地赛场”, 同时将具体的赛事名删去。

重设标题及导语, 引人入胜

在新闻报道或评论中, 中英文标题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标题一般倾向于“重点化”, 即用精练的文字提炼出最重要的事实来吸引读者。而中文新闻标题倾向于“全体性”, 它不仅有主标题, 还可以有眉题来交代事实背景或用副标题补充主标题的不足;不仅可用单句, 还常用对偶句揭示意义和烘托气氛, 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表现手法上, 则讲求轻松、活泼、入情。因此, 中文新闻标题人情味较浓, 写得轻松活泼, 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视听兴趣。鉴于此, 译者在编译时应根据中文新闻标题的特点, 结合英文新闻稿的内容, 对标题进行改写。以2004年6月27日欧洲杯一场球赛的标题《Dutch beatSwedish to enter semi-finals》为例, 该标题的译文为“橙衣军团打破点球宿命晋级四强”。这则体育新闻英文标题简明扼要、平铺直叙, 中文标题则根据中文的特点全部进行了改写。译文采用单句形式, 内容上与原文接近, 但风格已大相径庭, 极具感情色彩, 具有煽情作用, 而且, “橙衣军团”这类行话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标题的色彩感和异国情调, 还拉近了与球迷的心理距离。

导语是整篇新闻稿的灵魂, 新闻是否引人入胜取决于导语是否精彩。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如果原文没有导语或导语不是很明确, 译者可以灵活变通, 在译文前增加议论性导语, 用来统领全文。译者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增加导语:1.“全面法”, 通读全文, 充分理解主旨, 总结出点睛之笔, 即中心思想。2.“忠实法”, 直接将原文其他段落中散落的此类句子合在一起, 译者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来加以选择。例如在《卫报》的一篇关于声讨伊拉克战争的文章中, 原文并没有导语, 但译者在编译过程中增加了题外议论。比如在标题的正上方, 加上一段话:“英报载文说, 现代世界极权主义、种族冲突、野蛮行径与发展中的世界共存, 这一事实已经成为西方生活中一种常理, 而西方却有一种打着文明的旗号去征服其他人种和其他文化的愿望……”

重组结构, 突出文化视角

结构重组必须基于信息受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期待心理。英语新闻句式简明, 关系清晰, 主要目的是服务大众读者群, 突出记者写作风格;中文读者则习惯于文体功能明显的辅助性词句。而且译者经常会拿到有关同一主题新闻的多则报道, 这些报道视角不一, 风格各异, 而新闻播出时间有限, 在这些情况下须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组。经验丰富的译者会在仔细阅读后总结自己的思路, 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原文的句式结构, 尽量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如多用短句、多用动词等, 使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去粗存精, 保留看点, 添加适当背景, 再按中文的新闻模式和文体风格编译成篇。例如国际新闻评论文章《Next troublesome missile test:Taiwan?》。原文为Such attitudes present a dilemma for the US, which is reportedly urging Taiwan to back off its missile program.US diplomacy in the region is a balancing act between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 and restraining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on the issue of Taiwanese sovereignty.In this context, ahomegrown missile primed to strike the mainland could be a red flag to China.编译后的文章名为《美报:亚洲下一个麻烦的导弹试射是台湾?》。此段话译为:这样的态度让美国陷入两难。报道说, 据传美国正敦促台湾取消导弹研发计划, 美国在台海的外交政策向来是在吓阻中国大陆进攻台湾, 以及限制陈水扁就台湾主权议题之间求取平衡。在这样的架构下, 台湾自制可以攻击中国大陆的导弹, 无异于对中国大陆发出危险信号。

首句Such attitudes present a dilem-ma for the US译为“这样的态度让美国陷入两难”, 加入“让”、“陷入”两词, 句子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原文中的长句在译文中都分成了用逗号隔开的小句子, 简洁扼要。

统一译名, 不生歧义

国际新闻中涉及各个国家的大量人物、地名、组织、专业机构等, 很多名称复现率很高, 这就要求译者注意译名的准确性和统一性。曾参考严复译名的得失提出厘定译名的原则, 认为译名首先要符合科学性原则, 即译意正确, 译音准确 (或基本准确) ;界定清楚, 不易误解, 专业译名应符合专业特点, 不生歧义。其次译名要符合实用性原则, 应易懂、易念、易写、易记、易用, 不要用古奥生僻字。以人名翻译为例, 在翻译高尔夫名将Tiger Woods的名字时, 不能想当然地译为“泰戈尔”、“泰格尔”或“老虎”, 而应该在查证的基础上, 将其译为“泰格”或昵称其为“老虎伍兹”。在一些译名不能肯定时, 须查人名字典、查找以往的同类新闻资料或通过请教专家等途径进行查证。

统一性不仅指媒体的译者要做到前后一致, 而且还要与其他媒体报道中使用的名字尽量相符, 即符合约定俗成原则, 以免给观众的理解增加额外负担, 甚至造成误会。如2004年6月举行的UEFA Cup被两家国内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台分别译为“欧锦赛”和“欧洲杯”, 仔细看看内容才知报道的是同一赛事。UEFA Cup的准确译法为“欧洲联盟杯赛”, 简称为“欧洲杯”倒也说得过去, 可是译为“欧锦赛”难免让人联想到“欧洲足球锦标赛” (The EuropeanFootball Championship) 。

传播学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新闻报道的特点为针对性、新鲜性、显著性和生动性, 也同时决定了新闻编译的特点。新闻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希望达到调动观众的视听兴趣的目的, 因而在这种翻译活动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 除了语言代码转变外, 这一活动的主体人为地掺入了大量的变码, 即采用了大量的增加、删除和重组的方法进行编译。这种做法虽有悖于传统的“信”的翻译标准, 但得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的有力支持, 该学派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 进而影响到译文应具有的功能等系列环节。因此, 在国际新闻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 根据具体媒体受众的特点, 确定翻译的整体风格, 并结合具体的编译技巧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的时效性与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版。

[2].唐若水:《编译技巧初探》, 《贵阳师专学报》, 1998 (1) 。

[3].陈明瑶:《浅论英语新闻编译加工》, 《中国翻译》, 2001 (5) 。

[4].文军、宋佳:《论报刊英语新闻评论的编译原则》,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3) 。

[5].仇园园:《摭谈电视英语新闻翻译的特殊性》,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0 (1) 。

[6].杨雪:《电视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 (4) 。

[7].袁锦翔:《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亚投行设立的战略考量及国际评论 第2篇

由中国主导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今年底就将宣布正式成立,并投入营运。截止2015年4月15日,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达到57个,其中包含37个亚洲区域内国家,以及20个亚洲区域外国家,遍及全球5大洲。由于申请加入意向创始成员国具有广泛性,亚投行的筹建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引发各方的热评,其中毁赢参半。针对“亚投行热”现象,本文理性地分析了中国倡导设立亚投行的战略考量,并进一步思考了亚投行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国际社会对亚投行设立的相关国际评论。亚投行未来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亚投行设立的战略考量

(一)弥合“一带一路”战略基础设施投资的缺口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基础设施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不仅可以降低地区间中间投入要素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输出的便利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吸引社会生产要素的持续流入,形成“集聚效应”。为此,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溢出效应。为了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追赶,消除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重要的突破口和主要路径。

但是,无论从全球还是亚洲地区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首先,从全球层面来看,根据巴塔查亚等(2013)的测算,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目前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为0.8-0.9万亿美元,但未来10年这一需求额每年将提高到1.8-2.3万亿美元。目前,为这部分投资需求进行融资主要来自于政府预算和传统的私人投资部门,以及发达国家的官方援助和国际发展融资体系提供的贷款,但每年仍然存在着高达1-1.4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其次,从亚洲地区来看,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2010-2020年,其成员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年均需求额将达到8200亿美元。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成员国自身能够提供的大约4000亿美元;二是亚洲开发银行为成员国提供最多不超过200亿美元的贷款;三是世界银行和其它发达国家提供的小部分的贷款。为此,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的资金需求缺口接近4000亿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开始陷入困境,地区内许多国家的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减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得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已明显不适应当前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也均远低于国际标准。地区内落后的基础设施,已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亚投行的设立不仅能够较好地缓解亚洲地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需求,更好地为成员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而且可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建设步伐,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形成有效的支撑。

(二)破解中国外汇储备低收益的困境

根据汤森路透2014年的数据,中国2014年第四季度外汇储备38430亿美元,占全球的33.6%,占亚洲的53.5%。全球大部分的外汇储备均用于购买发达国家的货币资产。据IMF的统计,2014年第四季度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2.9%,欧元为22.2%。由于中国连续多年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外投资需求旺盛,对外净资产快速增加。国际投资头寸数据显示,2004-2014年中国对外净资产从2764亿美元上升至1776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4%。虽然中国拥有巨额的净资产,但由于投资领域和渠道较为狭窄,一直受投资净值负收益问题的困扰。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对外资产中,低收益的外汇储备资产占到61%,而对外负债中高收益的直接投资占到58%,这导致在国际收支中的投资收益出现了599亿美元的逆差。

另外,由于中国对外资产主要是美元资产,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元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承受着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中国对外投资陷入了所谓的“美元陷阱”。即如果不继续增持美元资产,那么持有巨额的存量美元资产就会随着美元的贬值而大幅缩水;但如果继续购买美元资产,则将会进一步加深对美元的依赖。亚投行的设立可以通过区域内及跨区域的金融合作,将中国持有的低收益美元资产转换成区域内高收益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对外投资的收益,摆脱对美元体系的依赖,而且可以向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供融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三)助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与中国经贸环境出现双重心的转移。首先,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21世纪初在全球GDP增长构成中,发达国家贡献了80%,其中G7国家贡献了61%,其它发达国家贡献了19%,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仅贡献了2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复苏缓慢,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则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使得全球经济增长构成发生重大的逆转,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3年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19%,而新兴经济体的贡献高达81%。其次,随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国对外经贸增长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从出口方面观察,中国出口增长结构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中国增长最快、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贸易伙伴。

与此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决策权和投票权与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严重不匹配,难以反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为此,要求改革IMF和世界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要求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迫切性更是与日俱增。迫于压力,2010年IMF通过了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以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IMF的投票权和影响力。方案的主要内容为:(1)由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超过6%的份额;(2)欧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两个执行董事的席位。但该改革方案由于未获美国国会的批准,最终未能实施。亚投行的设立,可以看作是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一次最直接的撞击,表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开始从跟随者、参与者向倡导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转变。另外,亚投行的设立基于“增量改革”的新思维,希望在新规则和新框架下推动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其向更加符合广大国家利益的方向转变,也体现了中国对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贡献。

二、亚投行未来的主要挑战

(一)亚投行的定性

中国在提出创建亚投行之前就强调,亚投行是一家新型的多边金融机构,而非发展援助机构,这就意味着亚投行需要坚持商业化的运作规则,并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根据最初的筹建方案,亚投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定位于亚洲落后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一般而言,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存在着建设周期长、融资额度大、盈利不确定、开发性援助意味浓烈等特征。在当前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经济风险突出的情况下,相关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风险,投资建设项目甚至存在着“血本无归”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仅将收益回报作为项目投资主要的考虑因素,那么就会使亚投行进行项目投资时变得更为谨慎,这必将导致一些经济发展落后、政局不稳的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项目的投资,也将与中国发起设立亚投行的初衷相悖。另外,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和投资的边界经常较为模糊,往往是以援助促进投资,或因政治需要而把投资转化为援助。但亚投行是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多边金融机构,而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因此,如何管理一家以赢利为目的的多边金融机构,不仅需要思维上的转变,还需要手段上的转变。中国要在确保取得亚投行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赋予亚投行更多的独立性,如果亚投行最后从一个中国政府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沦为中国政府政治需要的附庸,那么亚投行存在的意义将会饱受质疑。

(二)决策机制和标准规则

亚投行作为一家多边金融机构,在治理及股权方面拟采用国际通行的三级治理结构:理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其中理事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根据亚投行章程可以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一定的授权。亚投行根据成员国各自GDP的规模按比例分配股权份额,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唯一的倡导者,自然而然地成为亚投行第一大股东。根据创始成员国签署的《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左右,实缴资本为初始认缴资本的20%。另外,为尽快启动亚投行,中国将在认缴初期最多可以提供500亿美元,占到股权份额的50%。但随着以后成员国的增加,中国的股权比例将会下降。在投票权方面:按照利益平衡原则,亚洲区域内成员国拥有75%的投票权,区域外的为25%。另外,确定投票权分配方案的关键是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从目前来判断,亚投行采用“混合式”投票权分配方案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中国而言,如何能够在亚投行里发挥最大股东的影响力,同时,又要避免“一票否决”的投票权威,是中国政府在投票权分配方面面临的主要考验。

此外,亚投行的治理标准规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亚投行的标准规则,已多次遭到美国的公开质疑,并要求亚投行提高现行的标准。由于标准与效率间存在此涨彼消的问题,因此,如果标准提高了,那么将意味着要降低效率。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中标准过高,导致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地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才促使中国组建亚投行。不过中国也应该认识到,较高的治理标准有助于亚投行获得更高的国际评级,这将有利于亚投行提升声誉,降低资金的募集成本。

(三)潜在的风险

亚投行的设立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并且随着“朋友圈”的逐步扩大,亚投行也从一家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升级为一家全球性多边金融机构,已远超当初的筹建预期。但是为了避免被亚投行筹建过程中的胜利冲昏头脑,要倍加清醒的注意到亚投行在日后运转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的风险。

首先是和中国设立亚投行的初衷渐行渐远的风险。中国设立亚投行有两个初衷,一个是在经济上为亚洲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另一个是在政治上削弱日本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的影响力,强化中国在亚洲政治、经济新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中美两大国的角力,以及中美欧日等全球地缘政治的博弈,亚投行正在被媒体和参与者们赋予一些原本不应承担的义务。在日后运转中,如果亚投行偏离了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融资的经济目的,被媒体炒作或异化为用来改变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工具,或者在政治意义上被强行拔高到中美在亚洲争夺区域主导权的高度,那么亚投行存在的正当性将会大打折扣,中国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风险。

其次是运转过程中的管理失控风险。随着亚投行的升级,相应的内部管理机构设置、股权结构设置、运营管理风险等也会随之大幅提升。亚投行虽然是中国主导设立的第一家多边金融机构,但这又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57个国家参与的庞大机构,而且以后还可能继续接受新成员,如何既平衡各国诉求,又保持中国的主导地位,将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最后是资金安全风险。在亚投行成立之初,就已有评论指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要中国政府愿意做供应方,达成协议并不难,但真正的难题在于资金的风险管理。然而,在投资风险管理上,不仅中国政府缺少经验,而且作为潜在投资对象的亚洲国家也普遍存在信用不佳的现实,在国际评级机构对各国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中,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信用等级均不高,甚至有些国家未能进入到评级。因此,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绝大多数最需要基础设施投资的亚洲国家,政治社会都极不稳定,法治也呈现真空的状态,政府决策经常朝令夕改,对亚投行而言,如何能够保持可控的资金安全风险,这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运营挑战。

三、亚投行设立的国际评论

设立亚投行的倡议提出后,关于亚投行设立的诸多问题立即成为广大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关注和热评的焦点。现对这些相关国际评论进行归纳总结,为更好地发挥亚投行的作用提供信息。

第一,对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影响。萨默斯(2015)认为,亚投行的设立可以被看作是对美国敲响的警钟,美国应该对其全球经济战略进行系统检讨。弗雷德·贝格斯滕(2015)认为,美国的敌意使中国愈发认为美国的战略是遏制和压制中国,美国应该调转对亚投行设立的态度,说服国会同意美国加入亚投行,并鼓励其在亚洲和欧洲的盟友加入亚投行,这样可以帮助美国共同反对中国采取的不利行动。罗伯特·卡恩(2015)指出,奥巴马政府曾努力打消了很多国家加入亚投行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德、意这几个美国传统盟友加入亚投行的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显示了美国对亚投行的立场正陷入空前孤立。勒高尔(2015)认为,这次亚投行之争证明了中国能够从内部分裂西方国家阵营,美国在这次加入亚投行事件中的外交是失败的。罗伯特·布莱克威尔(2015)呼吁美国不能再协助中国崛起,并将亚投行的设立看作是中国崛起对美国全球影响力的挑战,美国有必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华战略以压制中国力量的上升。

第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肯尼斯·罗戈夫(2015)认为,中国已经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注入了大量资金,尽管渠道常常很不透明。如果亚投行能让一部分中国的发展援助变得正常,并让中国接受发达国家成员的监督,那么亚投行的存在倒是一件好事。肯尼思·拉波扎(2015)指出,依托亚投行,中国通过资助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可以达到向这些国家输送“中国制造”的商品,或对这些国家进行投资,转移中国过剩的产能。越南、马来西亚,甚至印度期待着中国对它们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其中,印度新政府推出“印度制造”产业发展政策,亟需大力引进中国企业在其北部地区建立制造业基地。

国际评论 第3篇

美国洛杉矶时报:对牙买加选手博尔特的巨大期望。博尔特在100米决赛中的最后20米玩起了杂耍却依然跑了9.69秒,打破了自己在本赛季创造的世界记录。博尔特今年才开始练习100米,对于200米更有经验也更有热情。世界记录19.32秒的创造者迈克尔·杰克逊在两个月前说过:“我已经准备好和记录说再见了。”两届世界200米比赛奖牌获得者,今晚决赛中将与博尔特比赛的Wallace Spearmon说:“我现在没有办法超过他。”“我希望获得两枚金牌,但200米对我意味着更多,”博尔特两周前这样说。博尔特的身高是6英尺5英寸,使他比通常的短跑者高,使他的步伐很长从而在他累的时候能帮助他,Spearmon说。1996年的奥运会200米冠军法国的Perec说:“博尔特两者兼备,他有矮个选手的爆发力和步频优势和高个选手的步长优势。博尔特是天生的百万分之一的赛跑者。”尤赛恩·博尔特在还有20米到达终点时就开始了世界最快之人的庆祝。如果他一直跑向终点,他的成绩会好于9.69秒,但是他仍然创造了世界记录。博尔特有一个强大的起跑并轻松跑完全程。关于他的庆祝,他说:“那没有经过计划。我不是在庆祝,我那是高兴的。”“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真好”获得银牌的Richard Thompson说,“我认为当他那样跑时,没有人能够战胜他。”同样来自牙买加的Asafa Powell说:“他是最好的,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他应该能更快。”博尔特因其在预赛中的表现而被寄于厚望。在第一轮中,他起跑很糟糕———这是他一直的缺点———但是轻松地追上了并在比赛后半程慢跑。他在第二轮跑了9.92秒并在后半程左顾右看。他在半决赛中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并跑出了9.85秒。在决赛中,当他冲向终点时,离他最近的选手在他后面还有两步的距离。“我不知道我会跑那么快,”博尔特说,“但我是冲着冠军来的,现在我是了。”田径、奥运会和运动世界星期三晚上目睹了历史性的一刻,博尔特重新书写人类运动的可能性。不像星期六的100米决赛,博尔特在最后20米开始放松,这一次,博尔特径直冲向终点,没有四处看以确定自己的领先。因为奥运会前,博尔特已经有100米的世界记录了,五月份跑了9.72秒。但是200米,他的个人最好成绩比约翰逊的记录慢了0.35秒。博尔特说“我告诉自己‘如果我想获得世界记录,我得在这获得’。”“步伐太好了”美国前跨栏世界冠军Renaldo Nehemiah说,“他不像是野兽在奔跑。他是瞪羚……他意识到了抓住时机的责任,并且他做到了。”如果博尔特是干净的,他的运动天赋将使他成为体育界的救星,体育界以前充斥着兴奋剂丑闻。仅仅四天,一切都变了,对于博尔特、牙买加以及田径。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以两个篇章展开论述, 即英国广播公司:博尔特以新记录赢得比赛, 美国洛杉矶时报:对牙买加选手博尔特的巨大期望等, 旨在从建构主义看国际体育新闻评论的形象营造分析视角, 理解体育媒体理论与实践进程。

关键词:体育媒体,竞技体育,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黄璐.媒体政治建构奥运神话的宏观作用机制[J].体育科研, 2010 (6) :78-82.

[2]黄璐.体育政治传播学案例分析[J].新闻知识, 2011 (11) :41-4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际评论】相关文章:

电视评论与图像评论分析论文04-13

评论写作05-20

电影评论05-26

在线评论06-20

诗歌评论07-16

报纸评论08-11

评论专题09-16

话剧评论07-31

外国评论08-28

评论有用性06-01

上一篇:SDH传输系统下一篇:和谐社会的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