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原因范文

2024-09-08

创办原因范文(精选6篇)

创办原因 第1篇

袁世凯个人的意愿

我们眼中的袁世凯, 大多数人认为是和汪精卫差不了多少的角色, 有人认为, 袁世凯办《北洋官报》, 实际上是为了迎合政庭新政, 并非完全为民主考虑。的确, 专制统治、复辟帝制、订立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 这些理应谴责, 但在其复辟帝制之前, 袁世凯也为民主革命做了一些好事:1905年, 他和张之洞提出, 永远废除科举制度, 他所管辖的河北省, 所办的新式学堂最多;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 河北也走在当时的前列;在经济方面, 京张铁路的建设、工商企业方面的发展, 袁世凯的功绩着实不小。因此, 这样一位积极推进、赞成君主立宪的人物, 办一份报纸, 也就不足为奇了。袁世凯在天津河北狮子林集贤书院旧址内创办了北洋官报局, 并派人到日本选购先进的印刷设备, 聘请日本精铜版、石版、照相制版及印刷者任技师, 又从上海雇活字版印刷工人从事印刷, 对这份报纸花费了不少心血。尽管这是一份官报, 以宣传政府的政策为主, 但在开启民智方面,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时局的逼迫

1900年, 以康梁为首的辛亥革命运动失败, 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在国内,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遭到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排挤, 义和团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政府的联合镇压, 国内形势一片混乱, 人心惶惶, 此时的国家实权掌握者慈禧太后尽管一心想镇压革命派, 但也不得不适应时局的变化, 选择新政以挽回丢掉的脸面, 缓和内忧外患带来的双重压力,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 《北洋官报》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它是在后辛亥革命时代, 宣扬民主思想、鼓吹立宪政体的一个有力工具。

报纸的功能

在20世纪初, 报纸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 同以往的官报相比较, 《北洋官报》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固定的报名

以往的官报往往只是停留在政府文书、公文方面, 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官报, 大多数官报甚至没有真正的名字, 如《开元杂报》《邸报》等等, 它们大都是从官文书中游历出来的原始报纸。

2.自采的新闻, 自己的评论

以往的政府官报是清一色的政府公文, 有的仅仅是贴在皇城墙上的一张纸, 百姓大都不愿意看, 最主要的是, 以往官报没有自采新闻这样一个现代报业所应有的采编过程。《北洋官报》在袁世凯的主持下, 拥有了自己的新闻采编系统, 甚至可以刊登不同方面的评论, 这在中国的报业史上, 可算得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3.信息量大、发行量大

从1903年7月24日至1904年2月15日, 《北洋官报》隔日发行, 每次寄发平均为2173份, 月寄发总量为32600份。自1904年2月16日起, 《北洋官报》改为每日出版, 每次寄发平均为3091份, 月寄发总量为92730份。1903年清政府鉴于《北洋官报》试办成功, 决定在全国推广, “依照北洋章程妥酬开办”, 因此确定了《北洋官报》在全国的地位。 (摘自《民国报业史》) 那么, 它在报业史上的地位如何, 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袁世凯在最初申办《北洋官报》时, 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了一本奏折, 提出十条建议, 其中一条标题为“开民智”, 建议“宜通饬各省, 一律开设官报局”, 目的是启发民智, “庶几风气日辟, 耳目日新, 既可利益民生……且可抵制各处托名牟利之洋报。”那么, 《北洋官报》到底有没有开民智呢?观其报道, “以政府公报为主, 但却不一味地迎合政府, 也比较系统地介绍外国社会的情况, 介绍新思想、新知识, 评论中国的不足之处, 提出革新措施, 成为洋务派的宣传工具, 凭借官方传播渠道, 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所刊登内容包含圣谕广训直解, 本省政治、学务、兵事、近今时务、农学、工学、商学、兵学、教案、外省新闻、各国新闻等, 设有宫门钞、奏议录要、析法摘要、文牍要录、畿辅近事、外省新闻、各国新闻等栏目”。 (引自《民国报业史》) 从这样一份资料来看, 《北洋官报》确实起到了“启迪民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 也促进了近代报业的发展, 为其后的民主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结合《北洋官报》创办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中国时局的影响做了简要分析。时局的逼迫诞生了这样一份报纸, 但它对民众的影响, 以及在推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方面, 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北洋官报,开民智

参考文献

模拟公司创办心得 第2篇

注册模拟公司心得

我们小组进行了模拟公司注册,使用书中的表格作为整个模拟注册的表格。熟悉并掌握公司注册流程的各个步骤及其具体操作包括了解公司章程,了解公司设立登记书,了解了工商注册政策法规、银行业务相关知识、税务登记相关政策法规。使我们对公司注册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并掌握了公司注册的基本操作内容。这是本次实习的目的!

以前,我对公司注册的完全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个体工商户和公司的区别。下面是公司注册的流程: 租赁办公场所。租房后签订租房合同,并要求房东提供房产证的复印件。

申请公司名称。按照流程,我们首先填写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指定代表的证明,之后等待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

撰写公司章程。公司名称通过审核后编写好公司章程并由各股东签字确认。

存入注册资本。联系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领取一张“银行征询函”再让所有股东带上自己入股的那一部分钱到银行,带上公司章程、工商局发的核名通知、法人代表的私章、生份证、验资的钱、空白咨询函表格,到银行开立公司验资账户。

注册模拟公司心得

领取验资证明。带上银行出具的股东缴款单、银行盖章后的询证函,以及公司章程、核名通知、房租合同、房产证复印件到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验资报告。

公司设立登记。到工商局领取公司设立登记的各种表格,包括设立登记申请表、股东名单、董事经理监理情况、法人代表登记表、指定代表登记表,填好后连同核名通知、公司章程、房租合同、房产证复印件、验资报告一起交给工商局,便可以领取执照了。

刻制公司印章。到刻章店刻制公司印章、法人章、财务章。办理机构代码。到质监局政务大厅办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所需资料有《企业代码申请表》、营业执照原件以及复印件。

开设银行账户、办理税务登记。到银行开设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税务局核发税务登记证,这之中要办理国税和地税。

基本户的开立、社会保险的办理。到银行办理开户许可证,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取企业社会保险登记证。

通过模拟公司注册让我认识到单单办一个公司就很不容易。感觉自己要去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感觉自己经过这次训练也学到了很多,成熟了许多,也让我感受到创业成功的幸福感与成就感、明白了创业的艰辛。小组成员积极地参加这次的模拟板块,从组建公司确定项目和公司成员,到股权分配,公司前景规划和公司章程,再到公司的验资报告,每个步骤,每个公司的决策和参加模拟板块都让我们更

注册模拟公司心得

创办假日农业基地 第3篇

随着城市实行双休日及节假日的增多,“假日经济”已成为市场消费的醒目亮点,假日经济的浪潮正把无限商机推向乡村。许多有商业头脑的人,已成为“假日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开办“假日农业生产基地”就是开发假日农业的典范。

二、经营举例

姚建平是一个住在城郊区的青年农民,他想到了如今城里人假日多,许多人假日里无去处等情况,产生了开发“假日农业基地”的念头。他将家里的0.46公顷(7亩)薄田,分成202块,每块20平方米,每块地以150元/年的价格租给城里人,让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来此耕地,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他推出这一项目后,从城里来的求租者络绎不绝,不到10天就全租出去了。0.46公顷薄田通过这样一变,就轻而易举地给他带来了3万多元的收入。

还有一位农民将自己的大片果园划成若干块,然后租给城里人,让他们寓劳于乐,亲手种上自己喜欢的果树,然后交给这位农民统一管理,当果子成熟时,他们又可以亲手来摘自己的劳动果实。

创办“假日农业基地”的方式很多,如把鱼塘分隔成若干块租给别人养鱼,然后统一管理。有位农民想到了如今随着休闲项目的不断发展,爱好垂钓的人越来越多,可是许多人都找不到垂钓的去处。于是这位农民把自己家的山塘和水田开发成一个垂钓园,然后划分成若干块租给城里人自己养鱼后再来钓自己养的鱼。此外,他还为这些人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享农家乐、体验农家生活提供服务,使他们能当场吃到自己钓的鱼,真可谓意味无穷。

开发“假日农业生产基地”的路子还有很多,只要能抓住其实质,把资源巧妙地开发、利用,其商机到处都是,其财源定会滚滚而来。茶场、养殖场、花草种植场等,都不失为开发“假日农业生产基地”的好地方。

三、经营须知

据调查,许多人参与假日生产的主要理由是:1换一种生活方式和环境进行娱乐休闲。2学习新知识,发现新文化。3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4带领小孩参加劳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5收费低廉。

创办规划专业 第4篇

现代规划的发源地是英国,首先是Abercrombie做的“大伦敦计划”,后来是波兰人做的“大华沙计划”。这都是战后最初几年的事情,是真正现代化的东西,当然现在看是不够了。它那个时候的现代思想,和我回来要做的规划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它那些原则—道路、功能分区、卫星城镇(卫星城镇那时候还要靠后一些)……,基本可以讲是现代规划的开始。这里面特别要提到华沙的规划,是现代规划思想主导的。因为它战后破坏得很厉害,伦敦还没有那么厉害,因此建设比伦敦要早,这个规划很急,做起来赶紧就实施了。当时我刚回国,全世界只有四五个院校设有规划专业。

虽然Architecture这个词的本身意义逐渐扩大,但是对它内容的理解每个学校不同。就像维也纳的T.H.学校,虽然它仍然是Architecture,但是为什么它对规划特别有说法呢?这可能与我们的学校关注工程技术方面有关。我们同时还有“工程师”的职衔,考试都挺严的。对一些现代城市规划需要的工程等而言,理性的思考就更多些了。另一个可能是与直接教授我们规划的老师对早期现代规划的认知有关,是他们把现代规划的一些基础知识带给我的。所以我对规划的这个认识还是从学校来的。

现代规划思想也是一步步发展完善的,从Le Corbusier发起组织CIAM所讲的现代规划,到我们后来所认知的规划,它的现代程度和着重点其实并不完全一样。另外,就算是同样的时代,柏林工大出来的人对规划不一定很重视,维也纳工大出来的人对规划则比较重视,这还是存在差异的。

建筑Architecture这个字,过去就只包括城市规划和园林,后来包括的内容膨胀起来。我们也是这样,逐渐膨胀后,非要把它变成一个单独的专业不可。现在,全世界上千个规划院校,为什么第一次国际规划教学大会是在中国,在我们同济举办?不管怎样,是大家选的,它应该是有道理的。我们的机遇跟人家不同:世界上最初创办规划专业的四五个学校,关闭的有两个,因为没有这个需要了;中国既需要发展,同时又是到处破破乱乱的,每个地方都要规划。城市为了保持、为了发展,都需要规划,因此我们头一届的规划毕业生出去一看,要到多少的城市去搞规划啊?规划的事情搞不完。

创办城市规划专业

我们当时提出创办独立的规划专业,大家都不赞成,就算不反对也都是摇头。现在来看,历史证明我是对的。对外说是向别的国家学,那是当时的政治历史气候,其实,我并不是以哪个国家为榜样学它的,我们同济1950年就已经有学习城市规划的学生了。到了同济的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正式成立的时候,全世界也只有四五所学校有这个专业。我讲他们十分清楚“规划专业该怎样办”,也不见得。什么道理呢?每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像波兰,华沙被炸得一塌糊涂了;德国有两个城市也是被炸得比较狠的,莱比锡是一个,还有一个我记不起来了。他们遇到的问题不一定相同,不需要都用专业来解决,可以用建筑解决的就不用规划了。面对的问题不同、水平不同,要求就不同了。所以相对来说,有这个专业的学校比较少,我们那时是非要不可了。因为中国不光是打仗打得一塌糊涂了,本身自己的城市就已经落后了很多,肯定需要发展。你不早作准备怎么行啊?所以我当时非常主张要建立规划专业。这是一个城市要不要规划的问题。

另外一个考虑是,过去所谓的“规划”都是建筑师加一点其他知识来做的。这个水平在近代之前是可以的,现在就很难适应了。因为有些东西,已经超出建筑师所学的范围了,面对那些比较现代的城市工程,我们很多建筑师都有些茫然。比如地下管道,因为过去没有规划,随它去做。你现在既然知道这个东西,就应该把各方面组织起来了。过去的城市建设—改建也好,新建也好—表面看到的都是“建筑”的问题啊,所以是建筑师为主,其他是补充了。但是在当时(指创办规划专业时)的情况下,这样不行了—建筑师知识不够。“规划”不等于“建筑”外加“一点东西”就够了,加不上去。为什么加不上去呢?因为建筑师的基础是建筑啊,建筑的有些东西可能会强烈影响他思考问题了。所以我主张不是加一点,而是要从一、二年级开始就培养规划的人,和培养建筑的人不一样。从一、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念、视野才能一步一步地深化。

但是这个想法很多人不能接受,当时就觉得不行。我完全理解那些不理解的人。那没办法。但是不理解也不应该阻碍这个专业的发展啊。开始虽然没有大阻碍,但是在“全国教学计划会”上没有人赞成我的想法。他们大概想不到我们这个专业居然后来有这么大的作用,但当时就是不赞成。我与他们激烈辩论,到最后他们说“你们学校最后决定就是”。实际上是这样—做着看,其实我们带的班在1955年已经毕业了。那时候还没有讲“全国教学计划”,自己设什么专业自己决定。“全国教学计划”那个时候提出设专业,你反对,我已经毕业了,那思想上大家就只好算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非常不赞成设立这个专业的。这个影响是不同的。没几年以后,情况就两样了。因为看得出来,规划是很重要的,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更证实了我们城市规划专业的成立,那时正是时候。

我不是凭空突然之间想起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我对规划就已经有了基本的看法,另外看到1949年后一下子要大量建设,我想肯定是有很多需要发展的。其实我回国后就一直想把规划纳入业务之内,不过那个时候谈城市规划实在是太早了,真是有点幼稚,哪里有那么大的机会可以让你发展啊。不过我们在1950年就有了学城市规划的学生,又过了几年,时机就差不多了,结果我们1956年创立规划专业就先走了一步。如果没有前面的底子,忽然之间怎么可能啊。所以讲那时推动这事的是我和金经昌,那没问题。

要说清楚的是,“认识现代规划”不等于“认识现代规划有必要成为专业”;规划专业成立的早晚,又与需求的早晚不同;对规划师的需求,又与城市成形的早晚、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增幅以及经受的战争等因素都有关。

谁从哪儿来的问题,哪个的观点比较新、哪个的观点比较旧的问题,我脑子里清清楚楚。不清楚怎么行呢。可是你太清楚不行啊!太清楚,这“弹性”摆什么地位啊。每个人都还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的,所以我觉得“弹性”这个问题,从学术上看很重要,我总是把金经昌、钟耀华、程世抚找在一起。讲到正式创办规划专业,金经昌是非常热衷的。那么正好我那时候是系主任,所以我具体负责为这事而争,在全国建筑学委员会里争,当然是由我出头了。既然我这样争,当然脑子里先要有一套想法及安排才能有说服力,这个我觉得是我们一桩蛮大的事。你看20世纪50年代在各地真正主持城市规划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这儿毕业的那一批批人,我是指做出成绩的。

第一届规划毕业班

我大概对很多事情都不太满意,都满意还行吗!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欠缺了一点:没有讲出我们这个城市规划专业的成立是全国头一个,也没强调我们是世界上的第四五个。

在这儿建立起城市规划专业,可是不简单的。“全国教学计划”中,我们是少数派。为了争取得到批准成立这个专业,我们1956年去北京参加全国建筑系的教学计划会。当时全国只有7个院校设有建筑系,那时候,我、黄家骅、王吉螽3个人去争这个事。其实,城市规划教学本来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1950年,我和金经昌在同济土木系高年级提调出了30多个学生组成了“市政规划”组,我在那儿教“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其他的课基本上都是金经昌教的。那30多个学生,后来休学一年去治理淮河,1952年7月回来后编入建筑系,当时学苏联,那个专业已经改名为“城市建设与经营”了。我还是教他们那两门课,教授主要还是我和金经昌两个。那批同济学城市规划的同学,1953年毕业后,大部分都被当时的系领导分去专业不对口的施工单位了。30多个学生哪,好像都没留校。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那时明明是师资很缺乏的啊,为什么不能留下几个呢?专业不对口,后来很多同学就被政治运动迫害,废了一生。真是岂有此理!不应该这样整我们的学生啊。据说他们后来只有3个人搞城市规划了,最后也只有何孟章在建筑方面发展得很好。

1956年城市规划专业没正式成立之前,我们还继续在做1950年就开始的这个工作。不过,我们那时是让学生一进校就直奔这个专业教育的了。我们带学生做过南湖嘉兴规划。到1955年,已经有27个人的毕业班了,陶松龄就是这班的,李锡然、邹德慈、徐循初、李铮生、汤道烈、张绍梁、严仲雄都是这个班的。

那一年,我们接到3个任务,便将6个学生分3批,分别把这3个实际设计工程作为毕业设计。我们特别请钟耀华,带严仲雄和李铮生做苏州河边的一个规划,金经昌带着徐循初、汤道烈做嘉兴的一个规划,我带着邹德慈和李锡然,做的是上海肇家浜路成街规划,大概做了有半年。那个班其他同学的毕业设计,都是另外一个统一的题目,我们当然也关心的。

后来我们把这个毕业班分成两批,各由一个教授和助教带出去做毕业实习,金经昌和邓述平带了一批学生去了浙江省金华市,我和董鉴泓去的是甘肃省兰州市,大约有十几个同学,我记不太清了,说是有李锡然、陶松龄、严仲雄、陈业伟、李铮生、唐健、钟汉桢、胡康珠、林莘初等。我们在那儿冒着风沙,喝着黄河水,呆了两个月左右,做的是兰州晏家坪规划。当时为了说服受苏联规划思想影响、想把一切都铲平成一整块地的某些人,我花了不少工夫去解释。当地主管部门的任震英等人都很好,他们支持我们的方案。我的设计理念是:尽量保护原来的地形地貌,利用原来发大水时候造成的冲沟,在两边种植绿化带,然后将不规则的地块组织起来。我们在那儿的生活虽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还是蛮热忱的。

其实这个班27个学生都非常好,我们是紧盯着的。当然主要还是金经昌,他的课程有很多,道路、上下水和部分城市规划的课程,都是由他教授。对于成立规划专业,他一直非常热情。我们很合得来,他可以说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了。

那个时候正好我们的国家在发展城市建设,所以我们的毕业生到了全国各地。正式成立这个专业是1956年,但实际上第一届学规划的学生1955年就毕业了。那个时候是多么需要城市规划的人才啊!假使没有他们这些人,中国所有的城市就都呈现出像苏联专家赞许的那种放射状、“摊大饼”的样子。没有一套我们那个想法,比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道路分类等现代的东西,不敢想城市会成为什么样子!

中国高校创办时间 第5篇

年代

大学名称

全国排行(2011年数据)

1893

武汉大学(985、211)

前身--自强学堂

1895

天津大学(985、211)

学(北洋大学)

1896

上海交通大学(985、211)

四川大学(985、211)

西安交通大学(985、211)

北京交通大学(211)

西南交通大学(211)

1897

浙江大学(985、211)

1898

北京大学(985、211)

华中农业大学(211)

1900

苏州大学(211)

1901

山东大学(985、211)

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6 12 19 45 48 3 1 44 55 16

1902

南京大学(985、211)

北京师范大学(985、211)

东南大学(985、211)

西北大学(211)

南京农业大学(211)

太原理工大学(211)

山西大学

贵州大学(211)

南京工业大学

1903

湖南大学(985、211)

华中师范大学(211)

1905

复旦大学(985、211)

中国农业大学(985、211)

1906

西南大学(211)

暨南大学(211)

四川农业大学(211)

1907

同济大学(985、211)

34 38 4 25 46 63 100 24

1909

兰州大学(985、211)

中国矿业大学(211)

华南农业大学

1911

清华大学(985、211)

1915

河海大学(211)

1917

上海财经大学(211)

1919

南开大学(985、211)

1920

哈尔滨工业大学(985、211)

燕山大学

1921

厦门大学(985、211)

南昌大学(211)

1922

上海大学(211)

云南大学(211)54 77 14 17 90 20 72 64 67

东北大学(985、211)

1924

中山大学(985、211)

中国海洋大学(985、211)

新疆大学(211)

1928

广西大学(211)

安徽大学(211)

1929

重庆大学(985、211)

193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1)

1933

华南师范大学(211)

193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211)

1937

中国人民大学(985、211)

1938

西北工业大学(985、211)

湖南师范大学(211)

32 68 71 59 8 29 62

北京理工大学(985、211)

1941

中央民族大学(985、211)

1944

陕西师范大学(211)

1945

合肥工业大学(211)

1946

吉林大学(985、211)

东北师范大学(211)

194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11)

辽宁大学(211)

1949

大连理工大学(985、211)

中央财经大学(211)

1951

华东师范大学(985、211)

长安大学(211)

东华大学(211)

195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85、211)66 11 43 80 94 27 89 23 50 69 22

华南理工大学(985、211)

北京科技大学(211)

华东理工大学(211)

中国地质大学(2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1)

南京师范大学(211)

中国政法大学(211)

东北林业大学(211)

西南财经大学(211)

1953

华中科技大学(985、211)

中国石油大学(211)

南京理工大学(211)

哈尔滨工程大学(211)

北京林业大学(211)

浙江工业大学

1954

首都师范大学

1955

北京邮电大学(211)

1956

电子科技大学(985、211)

9 41 49 59 65 96 91 58 47

郑州大学(211)

北京中医药大学(211)

1957

内蒙古大学(211)

19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85、211)

北京化工大学(211)

福州大学(211)

海南大学(211)

华北电力大学(211)

1960

北京工业大学(211)

首都医科大学

2000

中南大学(985、211)

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工业大学组建而成。

武汉理工大学(211)

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组建而成。

2001

江南大学(211)

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组建而成。

》》部分非100强高校

1905

江西农业大学

183

前身--江西高等农业学堂

1923

江西财经大学

1927

广州大学

1933

温州大学

1934

广东商学院

1940

江西师范大学

1941

赣南医学院

1952

南昌航空大学

1956

东华理工大学

195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186 173 285 330 179 509(18校并列)237 200 424

江西理工大学

223

赣南师范学院

389

井冈山大学

474(18校并列)

景德镇陶瓷学院

---(排名>600)

1959

江西中医学院

1960

华侨大学

1971

华东交通大学

1977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1978

黄山学院

1981

汕头大学

1983

深圳大学

1986

宁波大学

1994

集美大学

创办三峡库区名校 第6篇

秭归实验中学作为县义务教育阶段窗口学校,它肩负的使命责无旁贷,不仅要立足全县教育未来发展,更要与时俱进,与各兄弟学校携手发展,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中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实验中学掌门人的刘劲松,上任之初就深刻认识到,实中要从正在奋进的市级示范学校变成一所高质量的现代化名校,一所让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改革是关键之招。要革故鼎新,浚通教育水脉,建三峡库区名校,必须在美好教育理想引领下,遵循教育规律,推动全体教师一起行动,坚定教育改革信念,要不断往前走,坚持创新式发展。

打造一所让师生浸润其中的现代化校园,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体现教育和文化的意义

实验中学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这里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由于三峡工程兴建,学校于1998年从归州镇搬迁到茅坪镇。2008年8月,37岁的刘劲松被教育局选拔到实验中学担任校长。

他发现,学校搬迁后发展缓慢,发展面临几大难题:校园整体设备需要更新,文化建设需要内化和提升,教师队伍老化、活力下降,课堂模式陈旧,留守贫困学生增多……刘劲松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对着校园里一颗生机勃勃的柏树,他在心里默默立志,一定要把学校建成一座有活力的现代化家园,让孩子们快乐幸福地成长。

刘劲松开始调研,走访原先的校级领导班子,有时间就和教师、学生聊天,了解学校情况。正踌躇满志之时,县教育局派他到苏州十中去挂职锻炼一个月。他为难地对时任教育局局长说:“我刚来,还要熟悉情况,要不另外派一个校长去吧!”局长坚定地说:“你要在苏州十中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然后融入到实中!你没来时,实中不会垮;你走开一个月,实中也不会垮。”

抛开顾虑,刘劲松来到苏州十中,一下子被这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百年老校彻底征服。十中的校园真美,无论从哪个点上望都是一幅画,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够触动人思考。这种意境是教育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师生生长于斯,内心都充满诗意和感恩情怀。

这次学习直接促动了他开启实中教育改革发展之门。从2008年到2013年,围绕校园硬件建设、文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等,刘劲松密集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继承传统又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刘劲松和团队确定了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将发展总目标定为:坚持改革创新,着重内涵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办成有特色、成为秭归县一流、宜昌市知名、省内有影响的开放性、现代化学校。在此理念指导下,确定了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内涵,设计了校徽、校旗、校歌。

学校邀请全国知名园林专家,“三峡濒危植物保护者”冀学刚为校园绿化进行规划设计:注重以绿色为主题,突出花园式、层次感、季节性的特点。

校园文化布局,以传承屈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设有屈原文化墙、传统文化回廊、家乡文化宣传栏、校园文化展示厅,四大文化板块交相辉映,形成了以环境熏陶人、以思想引领人、以文化教化人为内涵的人文校园。

2010年,学校实现了天网、地网和校园网的无缝对接,班班通进教室,配有电子白板。学校为所有专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建立了网络工作平台、学校网站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

历经五年打造,一座现代化“城中花园”初具规模。校园里,雪松参天,树木成林,绿草成荫,鸟语花香,各种景物相得益彰。美丽的校园成了无声的课堂,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内涵。学校被授予宜昌市花园式学校、宜昌市绿色学校。

“当时的想法很现实,计划在三到五年内,首先改变校园整体环境,大力改善教学条件,为下一步课程改革奠定基础。”回顾这段摸索前行的改革旅程,刘劲松欣喜地对记者说,“改革最初的步伐是缓慢但稳健的,是由内到外促进的,又是由外至内来革新的。我们集体协商,层层推进。”依靠团队的力量,来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这是刘劲松的宗旨。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使教育突破空间、时间、教材、教师等僵化的边界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各地教育系统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实践,推动课程改革。

这是时代趋势。实中要发展,唯有紧跟时代步伐,迎难而上,切实抓好课程改革。刘劲松打出的第一记改革“重拳”就直指课堂教学模式。“破茧,很痛苦。但没有痛苦,哪来卓越?”

在客观冷静分析实中学生数量多、生源复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和教师工作量大、教学压力偏大的实际情况后,刘劲松和团队提出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和管理模式来应对当前困难。

但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对学校实施的课堂教学改革,他们顾虑重重。

对此,刘劲松在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上作主题报告,主持制订《高效课堂研究实施方案》,将高效课堂研究由校本教研课题提升为学校追求改革创新发展的全局性中心工作。学校成立高效课堂研究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每周推门听课至少四节,并实现一课一评。分管校长每学期搞两次经验交流和质量分析会,把课堂练兵纳入过程管理,设立教师“教学过程优秀”奖、“教学创新”奖等。教务处每月编辑一期教学简报,刊发优秀教案、课堂设计和教学反思,促使老师们加强研究……

刘劲松还在会上分享了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的话,“唯一办事聪明的是裁缝。他每次总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抱着旧尺码不放。”他诚恳提醒教师们,在改革中要成为聪明的裁缝,心中装着学生,用心丈量学生的诉求和聆听教育未来的呼唤。

上一篇: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下一篇:“单招”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