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论文范文

2024-05-07

涉农高职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涉农高职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集中体现了院校专业设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提出的预期, 课程体系的设置则决定了学生能否实现这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预期, 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 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服务、生产、销售、管理等一线岗位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制度下的社会需求, 具体表现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满足动态发展的劳动市场的需求。然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迅速扩大规模, 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未能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相互不能适应的偏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者的关注。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点

现代农业呈现循环经济的特点, 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生产、能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现代农业各个岗位的工作均具有综合性特点, 即使是单一的工作岗位, 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多项知识和技能, 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集中体现为“交叉复合”的特点。

(一) 多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的交叉复合

现代农业将淡化区域的界限,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 各种农作物需要交叉种植, 因此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例如, 温带作物种植区内多种温带作物产品需要轮作, 要求掌握多种作物种植核心技术来应对农业的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就要求园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花卉、蔬菜、果树等作物核心种植技术以外, 还要懂其他温带作物的种植技术。同时, 要掌握各种植物的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新品种选育等核心技术。

(二) 种植技术同农产品的深加工、贮运、营销等技能的交叉复合

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性特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 体现为农工商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为确保食品安全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全程要素追踪。例如, 种植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种植技术之外, 还要学习食品加工知识、食品质量控制技术, 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加工专业课程之外, 还要学习销售、企业管理、储运等方面的知识。现代农业下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管理、质量控制、营销、企业管理等综合技能, 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 “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交叉复合

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将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与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型农业高度结合, 为充分开发人才发展潜力, 涉农专业除了掌握核心种植技术以外, 还应该学习经营与管理相关知识, 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这样也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不确定性的现实。

(四) 专业技术人员与农业创业者的交叉复合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 最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也大力支持, 使得农业创业成本非常低, 并且技术相对成熟, 市场需求也非常广泛。农业创业可以利用荒山、林地、旱地承包经营, 投入低, 风险小, 当年投入, 当年见效, 因此创业门槛较低, 自主创业成为涉农专业毕业生的首选。

高职院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 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交叉复合”特点。根据涉农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以一项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 兼顾几项或多项技能, 实施综合技能交叉培养。

二、涉农高职专业如何建设课程体系

(一) 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使学生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

笔者在讲授专业课时, 凡提及与专业课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时, 极少数学生表示已经学过, 有的学生回答说没学过, 有的说学过但不记得了, 有的干脆说不知道。但是, 笔者通过启发式教学、细致沟通, 发现学生的思维和反应比较活跃, 逐渐能够回答出来。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经常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 现在的涉农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原因如下。

1. 学生文化基础太差, 学习能力较弱。

现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互相联系和综合运用的要求。

2. 部分学校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排课

先后顺序和课时安排不合理, 专业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还未接触。

3. 基础理论课程有些内容较深。

例如, 有些基础课程是其专业课的浓缩;有些课程较抽象, 作为独立学科讲授, 因知识点多, 内容枯燥, 学生提不起兴趣, 大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知识,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由此, 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制订合理的课程计划, 使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相互呼应, 同时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间的联系, 在课程设置时应保证足够的重复, 只有满足量的重复才能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为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学习打好基础。

(二) 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应凸显基础课与专业课交叉融入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 一般先开基础课, 然后开专业课, 采取以学期为单位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没什么错, 但在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中, 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因素, 遗忘以往学过的基础知识的现象经常出现, 学生往往感觉基础课与专业课不相关联或关联不大, 在实践课中还需要补充原有知识, 不利于实践课中对学生能力的强化。根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建构交叉融入式课程教学方式, 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基础课中融入穿插专业课的相关技能与知识, 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基础课相关内容, 使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穿插与贯穿, 这样就可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得益彰和交互强化。如, 讲动物解剖时, 把牛、马等的相关知识交叉在其中, 专业课交叉进行教学, 从而形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交叉和融入, 使学生通过专业课训练挖掘、展示其潜能, 并因其目的性较强, 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 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相互交融, 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 明确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 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 体会基础课知识的重要性。

(三) 在涉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 专业知识转化技能应注重理论与技能不断强化

传统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 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理论知识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要求和规范比较模糊, 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在课程结构方面, 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 强化理论铺垫, 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 仅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附属;在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方面, 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 实践过程依附于理论学习, 往往是在课堂学习之外, 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实践, 重视程度不高;在课程评价方面, 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未根据学生的行动结果评价, 理论考核重于实践考核。

涉农专业非常适合项目化教学, 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整合理论与实践,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教学能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讨论总结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真正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一体、理论和实践一体、教学性和生产性一体。

以养猪技术为例:胎儿—仔猪—保育猪—育肥猪, 这是一个自然流程, 是许多猪场高度认可的生产模式, 产供销一条龙。如果从饲养管理流程讲, 实际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胎儿和仔猪的饲养, 管理主体实际上是母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饲喂管理主体是一致的, 是直接创造利润的猪。在养猪技术这门课程中, 可以根据母猪的饲喂管理和保育猪、育肥猪的饲喂管理划分任务, 进行教学。

实现不同工作任务完成, 达到知识点、技能点重复教学和学习, 使学生达到重复学习, 重复练习, 进而实现技能形成及熟练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乐彩珠.浅论高职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 (05) .

[2]骆世明.农业生态挑战与生态农业建设[N].农民日报, 2012-09-11.

[3]尹昌斌, 周颖, 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01) .

涉农高职论文 第2篇

豫办﹝2016﹞28号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53个贫困县(38个国定贫困县和15个省定贫困县)同步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十三五”时期我省脱贫攻坚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大统筹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涉农资金使用机制,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提高涉农资金配置效率,形成全方位帮扶合力,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试点目标。通过试点,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激发贫困县内生动力,支持贫困县围绕突出问题,以摘帽销号为目标,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三)基本原则

1.渠道不变。攻坚期内,对《意见》明确的中央和省市级财政安排的相关涉农资金,除个别有特定用途不宜统筹的外,全部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省市级有关部门仍按照原渠道下达,由贫困县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工程。

2.充分授权。将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的中央及省市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由贫困县围绕脱贫攻坚规划集中统筹使用。省有关部门和省辖市不得限定资金在贫困县的具体用途,不得干扰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3.精准使用。贫困县要结合当地实际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做好与上级脱贫攻坚规划的衔接,以规划引领投入。资金使用要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着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4.提高效益。贫困县要围绕当地脱贫攻坚规划,制订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方案和统筹整合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规范高效使用统筹整合资金,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的主体责任。

第三条

整合资金范围

(一)中央财政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按照《意见》确定的范围执行,共20类共61项资金及省级相应安排的配套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在优先保障试点任务圆满完成的基础上,将中央相关部门安排的试点类项目资金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以后新增归属于《意见》确定的20类中央和省级配套资金,也纳入统筹整合范围。

(二)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部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保方面的13类共28项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在优先保证试点任务圆满完成的基础上,将属试点类的项目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

(三)市县本级财政安排的相关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市县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本级安排的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逐级明确可统筹整合用于脱贫攻坚的资金范围。鼓励市县将省本级财政安排、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等相关项目资金在县级层面开展统筹整合。

(四)支持贫困县统筹结余结转资金用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各项要求,推进结余结转资金的统筹使用。攻坚期内,对财政净结余资金和结转一年以上未用完的结余资金,由项目所在地(贫困县)财政部门收回,优先用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对不足一年的结转资金,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可按规定履行报备程序后,由贫困县收回统筹用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第四条

整合方式

(一)中央财政及省级相应安排的配套资金整合方式

1.实行项目法分配的资金。凡属中央相关部门审定或需报备中央相关部门确定的投资补助类项目,在本办法下发之前,项目已确定或已实施的,仍按原渠道分配下达资金,按原项目规划组织实施;在本办法下发之前下达的属于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项目资金,仍按中央确定的项目兑现贴息、奖补资金。凡属项目审批权限在省级的资金,项目已确定或已实施的,仍按原项目规划组织实施。今年尚未分配下达及以后中央安排的由省级确定项目的资金,省级不再确定具体项目,由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由其统筹使用。

2.按因素法切块下达的资金。对于中央相关部门直接计算到县的财力性补助资金,仍按原渠道下达由贫困县,由其统筹使用。对于中央相关部门按因素法切块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在本办法下发之前,已分配下达的,按原分配下达的资金额度由县级统筹使用。今年尚未分配下达及以后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由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切块下达贫困县,由其统筹使用。

(二)省级财政安排的项目资金整合方式

1.实行项目法分配的资金。在本办法下发之前,项目已确定或已实施的,仍按原项目规划组织实施。今年尚未分配下达及以后安排的资金,省级层面不再确定项目,由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按因素法切块下达贫困县。

2.按因素法切块下达的资金。在本办法下发之前,已分配下达的资金,按原分配下达的资金额度由县级统筹使用。今年尚未分配下达及以后安排的资金,由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按因素法切块下达贫困县。

为体现资金分配向贫困县倾斜,省市有关部门在向贫困县分配纳入整合范围的中央和省市涉农资金时,要确保用于贫困县的资金占比高于以前补助贫困县的资金比例。

第五条

指标下达和列支

(一)专项转移支付下达。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专项转移支付,由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按原预算支出科目切块分配至有关贫困县,指标文件注明“可统筹使用”,由贫困县围绕脱贫攻坚规划统筹使用。统筹整合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支出,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教育支出”相应明细科目,其余统一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1305扶贫”相应明细科目。

(二)财力性转移支付下达。纳入统筹整合范围内的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等财力性转移支付,由省财政综合考虑贫困县财力、当年脱贫任务等因素分配至有关贫困县,由贫困县围绕脱贫攻坚规划统筹安排使用。统筹整合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支出,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教育支出”相应明细科目,其余统一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1305扶贫”相应明细科目。

建立补助贫困县资金单列安排制度。为便于对贫困县资金投入情况统计和考核,今后中央和省财政下达市县所有转移支付资金(包括未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资金),凡涉及贫困县的,省级有关部门在分配时应单独核定相关贫困县补助额度,下达指标文件时单列贫困县补助数额。

第六条

资金使用管理

(一)加快资金拨付。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提前下达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转移支付预计数比例,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额相对固定的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预计数比例要达到90%,其他专项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预计数,原则上不能低于上执行数的70%。对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安排资金,分别在中央资金到位后和省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内一次性切块下达到县。贫困县要加强脱贫攻坚项目储备,加快相关涉农资金安排进度,项目成熟一个资金到位一个,计划的建设任务应在接到上级转移支付后一年内完成,确保不出现资金滞留问题。

(二)规范使用资金。贫困县整合的涉农资金要严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脱贫目标走、目标跟着脱贫对象走的原则,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范围内,围绕“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以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易地搬迁扶贫为重点,制订包括脱贫目标、具体建设任务、资金安排使用、部门分工、操作程序、监管措施在内的统筹整合资金实施方案,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后认真组织实施。贫困县不得将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以外的支出。统筹整合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确定的工程建设投资标准和定额。

(三)创新扶持方式。贫困县政府要优化财政涉农整合资金运作方式,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资产受益扶贫等机制创新,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收益补偿、风险补偿、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各贫困县政府要加强与开发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投资机构、信贷担保、农业保险等方面的合作,为贫困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项目提供金融和投资服务。

(四)加强绩效考评。省市扶贫、财政、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绩效评价,将其纳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以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通报。对试点工作成效好、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地方,在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时给予奖励和倾斜;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第七条

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有关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确定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支持政策,取消限制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管理要求。贫困县要制定统筹整合后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时研究处理具体操作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向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报告。各级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注意积累可借鉴的经验,发掘可复制的典型。

(二)加强规划衔接。各级发展改革、扶贫部门要科学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脱贫攻坚规划要求及时调整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实现脱贫攻坚规划与部门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保障完成脱贫任务。部门专项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不一致的,应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准。

(三)严格监督检查。贫困县要在本地政府门户网站和主要媒体公开统筹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来源、用途和项目建设等情况,并实施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要把贫困县履行监管职责、整合资金使用绩效纳入贫困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各级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将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作为监管重点,重点检查统筹整合和盘活存量情况、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等落实情况、有关资金安排和项目绩效情况,以及不执行试点政策、继续限定财政涉农资金具体用途或干扰统筹整合使用资金,造成资金不能及时发挥效益的问题。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要深度参与涉农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监督。

附件:1.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中央财政及省配套资金目录

2.省级财政安排的主要涉农资金目录

附件1

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中央财政及省配套资金目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精神,目前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中央财政及省配套资金目前主要有:

一、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扶贫发展、以工代赈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二、列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建设补助资金。

三、列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现代农业项目县建设资金、畜禽标准化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补助资金、园艺作物标准化和渔业标准化资金。

四、列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的测土配方施肥补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高产创建补助资金、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资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资金和现代农业示范建设资金。

五、列林业补助资金的中央财政林木良种补贴资金、中央财政造林补贴、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湿地和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资金。

六、列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的土地治理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基金化改革部分除外)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试点部分除外)。

七、列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传统村落保护资金。

八、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

九、列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资金的农村环境整治补助资金。

十、列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十一、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含奖补资金)。

十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资金。

十三、产粮大县奖励资金。

十四、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

十五、列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的耕地地力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渔业资源保护补助资金。

十六、支持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资金。

十七、列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资金的抗旱规划小水库建设、江河湖库水系综合整治资金(水系连通)、中小河流治理资金,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

十八、全国山洪灾害防治经费。

十九、中央财政旅游发展基金。

二十、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建设部分资金,包括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油茶产业发展、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农村小水电项目、农村沼气工程、林木种苗工程、草原防火、渔政项目、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续建项目。

附件2 省级财政安排的主要涉农资金目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精神,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省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和暂不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主要有:

一、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省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

(一)财政扶贫资金。

(二)列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

(三)列农村社会发展资金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

(四)列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补助资金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五)列水利发展资金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及新技术推广资金、水土保持建设补助资金。

(六)列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的农村人居环境奖补资金、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补助资金。

(七)列土地整治治理资金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助资金。

(八)列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的普通高中改造项目资金。

(九)列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的学前教育以奖代补资金。

(十)列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的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建设补助资金、林木种质资源建设资金、林业科技兴林资金、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十一)列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资金、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农村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农作物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补助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体系建设资金、农作物种业发展资金。

(十二)列农业综合发展资金的水产业发展与产品质量监管资金、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农机合作社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

(十三)列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资金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专款。

二、暂不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省本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

涉农高职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涉农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新世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如何针对“三农”问题,有效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业型“领头羊”,以带动广大农民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等,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区域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涉农类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与践行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根据区域人才培养需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2009年,在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明确要求把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立了“宽基础、活模块、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两专业本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分别构建了“五阶递进、学用交融”、“三年三循环”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第5学期,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与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二、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回乡创业的梦想与激情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强弱将会是影响学习成败的关键性因素。针对部分学生“学农但不爱农”,引导学生树立以服务“三农”为荣、“在基层也可以干一番事业”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为抓手,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娄底农业局、林业局、人社局领导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宣讲国家支农扶农政策及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创业欲望与激情,点燃创业思维火花[1];同时,不定期邀请企业家特别是农林行业成功创业人士走进校园走上讲坛,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过程、创业体会及经验教训,以通过企业家零距离现身说法打消学生在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与神秘感,体会企业家们切身的创业历程与可贵的创业精神,分享他们们成功后的喜悦,以增强创业勇气和信心。

三、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环节和主渠道。课程体系设置上我们按照“三通一特”、“三同二优”模式来安排[2]。“三通一特”即公共选修课全院打通,通识公共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专业核心课开出特色。“三同二优”即公共选修课全院各专业学时标准相同,通识公共基础课同学科门类学时标准相同,专业基础课同专业类群学时标准相同,专业核心课设置求优求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要求优质合理。《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农业企业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通识公共素质课模块基本内容之一,置于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所有涉农专业大类开设,旨在使学生正确处理好成才与择业、就业与创业的关系以及懂得一些必要的农业企业管理知识。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开设《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班,同时开设创业心理学、社交礼仪、投资理财等公共选修课,给学生储备足够的创业知识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

四、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

为使教学内容能够紧密契合生产实际,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力争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每年寒暑假,专业教师都有轮流安排下企业实践与参加师资培训,三年一轮回,走出去亲临生产一线,开展实际岗位任务调研并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类,以便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强化训练任务或项目。同时学校也鼓励与鞭策教师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彻底摒弃“满堂灌”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课程的特征与性质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如在《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等采用现场教学与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到现场去直观接触,以调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技术》这类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

五、打造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创业实战平台

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最好途径就是打造创业实战体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创业意志品质,训练创业技能等。我们校内实训基地采用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金设备的模式“引企入院”,建成融“技能教学、技术培训、创业体验、职业技能鉴定”四大功能于一体;校外实训基地率先在全国实施“院村合作”,目前与娄星区小碧乡十字村(湘村黑猪养殖基地)、双峰县印塘乡铁马山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湘中黑牛养殖基地)、市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土猪、土鸡、经济动植物养殖)等全面开展了合作。这些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为学生全过程积累创业实战经验提供良好平台,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造良好条件。

娄底职院涉农类专业从2009年开始推行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表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较好的专业技能,学生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成功创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探析 第4篇

一、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2012年12月我校以现代农业工程系2011级和2012级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10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大一学生有52名, 大二学生有51名。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配合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 了解学生学习倦怠的深层原因。问卷采用的是由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该问卷计20个题目, 分为3部分:情绪低落, 反映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习中的问题, 表现出倦怠、沮丧等消极情绪;行为不当, 反映出大学生表现出的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和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 反映大学生因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体验到的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低成就感受。各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 5级评定, 其中反向题反向计分, 被试得分越高, 表明他的学习倦怠程度越高。答题方式根据题意采用单选形式。

根据问卷的结构特点和得分情况, 得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 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 介于40分和60分之间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明确学习倦怠者有59名, 占59.74%, 不存在学习倦怠者有3人, 占3.09%, 状态不确定者有62人, 占63.86%。

结合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发现, 在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症现象, 并且较为严重, 调查结论与高于任怡、龚芸等人的测试结果。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以及行为不当三个方面上, 以行为不当得分最高, 其次是成就感低, 再次为情绪低落;从性别来看, 男女生在学习倦怠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习倦怠情绪有递增的现象这一结果与龚芸等人测试结果是一致的。

二、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 个人因素

1.专业目标不明确。

调查统计, 40%左右的学生不安心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习;32%的学生回答是父母和亲戚要他 (她) 来读的, 特别是我校大一学生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是干什么的一点都不了解, 入学后才发现对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 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目标。

2.学习动机不足。

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基础薄弱, 缺乏信心;学习兴趣缺乏。

3.人格特征因素影响。

由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不够, 很多高职学生都存一定的人格障碍。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尤其是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重大挫折时他们很容易心理失衡, 陷入极度的失望和自卑, 变得缺乏信心、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4.错误归因, 低自我效能感。

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将自己没有考入理想学校的原因, 归结为社会不公, 家庭不幸, 学校教育不当, 自己时运不济;或自己智商低, 不是学习的料等。不能够正确归因, 自我效能感低, 行为消极。

(二) 社会环境影响

1.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并不高, 学生没能考上本科院校, 才来读高职, 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 导致厌倦情绪的产生。

2.就业压力过大。

由于行业、专业等因素的限制, 其出路相对较窄, 就业难度更大, 就业对口率低。而家长们看重的主要就是毕业后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 学校教育因素

1.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脱离实际。

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 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对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重视不够。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 设备陈旧, 数量不足, 实训教师水平不高, 导致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严重不足。通过访谈得知, 学校现在的教学模式, 与学生“学一门技术”的初衷相差甚远, 这也是造成部分同学学习倦怠的原因。

2.教师授课水平。

在访谈中一些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主动更新知识, 照本宣科, 教学内容陈旧,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部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差, 对学生缺乏亲和力。学生对老师教育形成了抗拒的心理, 逐渐产生学习倦怠。

(四) 家庭因素

我校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成绩普遍较差, 是多数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 使得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相对较低, 一旦考上高校, 家长就认为孩子已经完成了任务, 甚至有些家长只要孩子在学校“不出事”, 顺利毕业就心满意足。

三、改善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探讨

(一) 重视对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当大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使他们陷入失望、苦恼、郁闷等不良情绪之中, 如果长期持续下去, 会危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学习、生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来说, 积极的个性特征对压力源以及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有着很好的预防和抵制作用。因此, 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帮扶机构。

(二) 适当地调整学习动机的强度。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认为, 动机强弱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可以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形曲线”。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因此高职学生要尽量调整自己抱负水平, 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根据自己的能力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不要太高。

(三)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必须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树立以育人为本, 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狠抓教学质量。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求知欲。

(五) 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 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要引导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要进行各种素质准备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 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 积极创业。

摘要: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配合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 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症现象, 并且较为严重。文章从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因素等方面对学生学习倦怠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涉农专业,学习倦怠,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杨丽娴, 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 2005, (62) :54-58.

[2]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 2005, 37 (5) :68-72.

[3]任怡.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高职院校的测试[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3) :120-122.

[4]龚芸, 贺建新, 周旺东.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0, (04) :102-103.

[5]胡志海, 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29 (6) :112-116.

涉农专业问题调研 第5篇

一、学校概况

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县委县政府建设的有眉县教育局主管的集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成人科普培训、劳动力资源开发与转化为一体的了农村职业教育基地。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以次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实际,立足市场,服务“三农”,积极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构建起一中心(职教中心)、八个辐射点(八个乡镇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123个村农技校的融职教、成教和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为一体的,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为核心的大职教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168名,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占地面积203亩,建筑面积57466平方米,学校建起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教学设施和实习实验场所。职教中心多方开发职教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搭建农民与农科专家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科技引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学校注重涉农专业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宝鸡金果公司联合开办职教为农服务基地,投资13多万元建起植物组培室及“农民远程科技教育网”,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到2012年,此科技示范基地为全县培育高产无病毒草莓种苗10万多株、大田生产种苗100多万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草莓业发展,出现了槐芽、小法仪“草莓乡”等杂果栽培规模乡镇。同时,职教中心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依靠科技推广,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猕猴桃、大樱桃、苗木繁育不断上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学校不断探索职教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搭建农民与农科专家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科技引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农”政策推动下,我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科教兴县连创佳绩。全县“科技示范户”、“示范园林”发展到600户,有1895名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1900名农民取得“绿色证书”。金果园艺公司等二十多家园林企业、三十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万名,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立足“三农”,以农业实用技术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为已任,走出了一条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眉县职业教育立于“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农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省级 “文明校园”、“绿色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二、课程改革情况

“涉农类” 专业开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

1、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推动了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鼓舞了学生和家长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如何转产转业,发展高效农业,从有限的土地

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农民面临的涉及生计的重大问题,人们认识到有技术、懂经营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成功的关键。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大的市场

开设“涉农类”专业能更好的促进我校的专业建设,扩大我校的办学规模,而对就读“涉农类”专业的学生,国家给予学费全免,有利于我校招生。

2.开设的“涉农类”专业需合理、合情

专业的开设关健在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表明,我县在种植、园艺、园林、养殖行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还需要更多的一线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担负着这一重任。我校作为我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我县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校开设涉农类专业势在必行。

经调研综合分析得出,比较适合我校开设的是园艺专业。一是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较广,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生物技术应用、草坪生产和养护、食用菌,比较切合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结合招生市场需求对专化方向作出灵活调整。二是我校生源地的群众主要从事和园艺专业相关的农业生产,且已认识到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的收入,更愿意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相关技术,有利于招生。三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低。我校建有农业

实习、实训基地,且我县果业和园林种植规模较大,可与种植户们合作,聘请他们做技术指导教师,也可租用他们的农业设施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这些因素为我校以较低的成本、更好的条件来开设涉农专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开设的“涉农类”专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1)师资:目前我校的“涉农类”师资比较缺乏,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农业实践操作水平有待提高,这会直接影响我校开展“涉农类”专业教学的成效。

(2)设备:我校涉农专业起步较晚,导致“涉农类”专业教学设备和实训设施都比较落后,这将严重束缚我校“涉农类”专业教学的长足发展。

(3)经费:要办好“涉农类”专业,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但目前我校的经费十分紧缺,维持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无法投入更多的经费到“涉农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这是我校“涉农类”专业开设的较大阻碍。

三、教材使用情况

学校涉农类专业教材以全国自学教材及中职大专教材为主,同时开发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县本教材和校本教材。先后开发了《素养》、《农业实用技术汇编》、《外出务工手册》、《猕猴桃栽培》、《礼仪》等以及农民素质教育读本《做一代新型农民》。在使用中教师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但不利于规范的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标准的把握。

四、教材规划及建议

学校将在原有国家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县近年来农业产业格局的变化,再进一步完善。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编写新型涉农专业的教材,力求时效性、实用性、专业性、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编写中将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我县农民的现实情况,降低教材的理论难度,增大实际应用的篇幅,实践操作实训的教学内容。

五、组织形式

以专业组为龙头,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分学科编写。先讨论课程提纲,再搜集各学科专业素材,以科学性、发展性、拓展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为原则。

涉农资金整合县级样本 第6篇

柞水县,这个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的农业小县,却在涉农资金整合上做了一篇大文章。作为陕西省集中连片贫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不足八分。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49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县,通过资金整合,2007年到2011年,人均纯收入由1620元提升至5358元,增长了2.3倍。建成了汇生源等6大农业示范园,七坪等三大流域万亩标准核桃园。建设了小山岭罗庄等10个新农村,完成20个扶贫开发村。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多次获得财政部、陕西省和商洛市的表彰,2007还被财政部确定列为国家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自主县。

它的实施经验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有权有位才能有为

为了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柞水县从上到下成立了三级管理链条。在县级层面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副书记、副县长(主管农业)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审计、监察等局局长任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在财政局成立由财政局长担任主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负责资金整合的日常工作;在整合项目区成立有乡镇长任组长的财政支农资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与农民的协调工作。

其中,财政部门以资金管理为主、涉农部门以项目管理为主、审计监察部门以监督检查为主,这样就形成了从上到下,从项目到监察的立体化管理网络,为整合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柞水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中,“柞水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县松散的、临时的组织不同,我县的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是固定的常设机构,有级别、有编制、有拨款。它的主要职能是编制整合资金年度计划和制定实施方案,审核论证申报项目,对整合项目进行管理、对项目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柞水县财政局农财股股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副主任陈敬宝介绍道。

为什么设立这个固定的机构?陈敬宝说,“有权有位才能有为,才能更好地开展和承接资金整合工作。”

谁的事归谁管

建立了涉农资金的常设管理机构,接下来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

众所周知,资金整合工作最大的难点不是资金量的多少,而是部门之间利益的协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资金整合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因为整合是在整合其他部门的利益,是动其他部门的“奶酪”。

陈敬宝介绍说,在整合之初就确定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部门利益不变,二是坚持项目管理主体不变。在这两个原则下,各涉农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是暂时存放在整合专户中,财政部门只有管理权没有使用权,使用权还在部门手中,没有损害部门利益,这就是谁的钱归谁用。同时,项目的招投标、监理、日常管理、后期维护的权限还在部门手中,这就是谁的事归谁管。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财政“夺权”问题。

“部门涉农资金和项目按规划投入到整合区域中,取得的效果比单独做项目强得多,而且容易出成绩,促使这些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都提高了,办事效率自然上升。”陈敬宝说。

创新整合方式

如何调节支农资金的供给总量,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陈敬宝介绍,柞水县主要在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一在整合领域上拓展。原先是财政部门的农业专项资金和涉农部门的简单捆绑,发展到现在的以上级资金为基础,地方配套资金为辅助,引导金融信贷,结合企业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新方式。扩大了三农资金投入总量,做大了支农资金的蛋糕。2011年,全县整合资金总量为29718万元,其中财政切块资金仅仅1400万元(包括中省奖励资金500万元,市奖励资金100万元,县配套800万元),整合其他单位项目资金11584万元,自筹资金16734万元(包括企业投入7910万元,银行贷款7200万元,群众自筹1624万元)。整合比高达1:20,在全国极为少见。

二是整合方法上把关。坚持“三整三不整”原则,对于救灾救济资金、民政优抚资金、农民直接补贴资金不整合,除此之外的产业类项目资金、基础设施类项目资金、培训类资金一律纳入整合范畴。

三是整合模式上延伸。从按内容延伸到按产业区域板块整合。最初的整合只是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后期根据全县经济发展要求开始向产业整合;根据自然条件开始区域整合;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向板块整合。带动“三农”的全方位发展与进步。

四是整合规划上统筹。县级每年编制年度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向社会公示,吸收社会意见。聘请有资质机构进行论证,组织专家评审。提请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这样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制度硬约束

用制度管人,用机制干事,是柞水资金整合一直遵循的不二法则。柞水将资金整合的主要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用制度方式固定下来,并编辑成册,发放到各涉农单位,作为其工作指南。柞水资金整合规范共有13个办法,涉及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绩效考评、项目组管理、资金报账管理和实施细则、工作考核、议事决策规则、资料管理、办公室职责(整合)、项目验收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资金整合工作所有方面。

柞水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工作人员高涛说,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具體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了约束激励措施后,可以更好激发整个工作的活力和干劲。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保证整合工作的规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

好的设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陈敬宝介绍说,一是建立整合考核机制。将项目效益、资金效益、带动作用等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年终统计出结果在电视上公示,接受群众质疑和监督。二是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从项目管理、工程管理、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审计结论等对整合项目进行评价。三是建立干部奖惩机制。县整合办对每个项目派驻项目管理组和财政联络员,这些人员的工作与项目实施情况挂钩,同考核奖罚挂钩。四是设立奖励基金。对完成任务的县政府给予奖励。对完成较好的,县政府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费。

问题待解

尽管柞水资金整合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陈敬宝并不掩饰。他说,目前主要有几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项目主管单位只注重项目建设,不注重后续管护,致使建成后的项目效益大打折扣。二是基层财政单位只注重资金监管,忽视质量监督,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三是地方财力有限,上级奖补资金总量偏小,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对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延缓了三农建设步伐。四是有些项目与“三农”的贴合度太低,没能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实际需求,建成后农民受益有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效益与公平的问题。柞水县农业局副局长刘显珠接受采访时说,上级批项目时要求,只有具备了基本条件,才有获得审批的希望。柞水縣水务局副局长王春生也表示,整合工作只能因地制宜,如果条件不具备,这就限制了一些地区的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柞水县财政局主管农业的副局长周成蛟认为,一是延伸现有项目产业链。他说,“当年之所以要整合资金主要是为了改变‘便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财力办大事。现在我们虽然对资金进行了整合,集中投放。但对项目的后续开发,不论是管理还是资金都严重不足,无法保证这个项目长期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继续在一个项目上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才能不断把这个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果一个项目没完善就改做其他项目,势必形成第二次‘撒胡椒面’现象。”

二是继续做大资金整合这块“蛋糕”。各单位要加大向中省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同时,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纳入整合范畴,增加整合资金总量。

三是完善资金拨付管理。使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挂钩,变为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项目管理、工程质量同时挂钩。以资金手段来约束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改事后监管为事中监管。

四是提升验收水平。增加项目验收组中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提升绩效评价的水平,使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出资金整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坚持效益优先的同时兼顾公平。政府要通盘考虑,根据不同地域发展不同的产业。以此来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

六是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调查研究。工作人员要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开展调研,切实了解广大农民的需求。

涉农高职论文 第7篇

1.1 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历史新高, 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难就业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转变了就业观念, 积极利用国家的创新创业相关优惠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与创业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 少数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人的行为[1]。社会在发展中总会催生出一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化趋势越来越烈, 创新的理念不仅仅是创业者需要考虑和具备的, 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员工也应该具有创新理念, 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岗位的战略布局调整。而农业在所有的行业中始终是处于劣势和弱势, 所以学农的尤其是学农的高职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涉农类专业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虽然涉农类专业如作物栽培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不是很迅速, 农业较其他行业发展较缓慢, 但只停留在校园学习的知识中, 恐怕几年就会被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所淘汰。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 几年前, 智能温室、冬暖大棚在乡镇寥寥无几, 可随着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大力宣传、培训及相关助农、惠农政策的精准帮扶, 如今智能温室、冬暖大棚在乡镇遍地开花, 现代化、高效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设施迅速的占领了市场。从农事操作工具的使用情况而言, 以往的牲畜力、人力应用较为广泛, 如今高精准、多用途、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已大战江山。作为涉农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 不断跟随知识的发展进程, 不断学习与实践, 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农事操作中, 及时的找到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使农业生产高效化、集约化、规模化,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 培养涉农类专业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与举措

2.1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2.1.1 在职业规划类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 并将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纳入到基础课程中。此类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找准自己的兴趣及能力所在, 为就业做准备工作, 让学生对今后的毕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打算。现如今创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就业形式, 创业理论知识是实施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 是对创业活动的积累和准备。应该在职业规划类相关课程中, 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并纳入学分管理。针对涉农类专业的学生, 还应该就目前农业生产领域自主创业的方向和成功案例进行介绍, 提升学生创业的信心, 充实学生的创业、创新理论知识, 为今后的创业、创新做好打好扎实理论基础。

2.1.2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通过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学习, 对创新创业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识, 应把创新创业的一些能力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涉农类专业课程中, 结合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实习、实训项目如设施蔬菜种植技术、花卉栽培、植物栽培养护等分配给学生, 让学生在完成相关分配的实训项目时先撰写项目计划书、分析成功的可能性、项目的可行性, 在项目的具体实训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应对出现的错误和各种突发情况[2]。实训项目完成后, 要完成总结报告, 对整个实训项目完成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 使课程学习与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能力培养相互融通, 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无形的提升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

2.2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可以开展创业知识竞赛、“互联网+”创新项目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 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 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 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 树立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涉农类专业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可以借助全国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的契机, 在学院内部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大赛, 由学生通过设计软件设计出效果图, 评选最佳、最优效果图,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2.3 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目前, 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不足, 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努力在营造学生的创业氛围上下功服, 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办公场地、实训场所、创业孵化设备、创业专家服务团队等优势、就近资源开展创业活动,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提高创业意识, 为毕业前做好创业准备[3]。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 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 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

2.4 充分运作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布局调整[4]。目前, 多数企业都倾向于与相关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 通过合作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充分运作“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 结语

做好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要从意识做起, 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认识到创新与创业能力对于今后创业、就业的重要。再从课程中不断渗透, 注重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雷玉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学周刊, 2016, 05:200.

[2]田蕾.试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求知导刊, 2016, 44:15~16.

[3]李颖.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 2016, 05:134~135.

涉农高职论文 第8篇

1 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1.1 涉农专业学生存在的专业思想问题

1.1.1 专业意识淡薄

各院校一年级的课程基本上以文化素质课为主, 学生与所学专业接触较少, 专业认知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开设的专业, 很多学生不清楚就业面向和职业岗位要求, 缺少职业远景规划, 对未来感到迷茫。

1.1.2 专业思想不稳定

涉农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待遇不高, 而工作地点大多在城郊甚至农村, 环境较封闭、艰苦。有些学生录取的不是第一志愿, 而是调配的专业[2], 觉得涉农工作不够体面, 产生心理上的排斥, 导致一进校就想换专业, 没毕业就想转行, 缺乏学习动力;还有些学生在填报志愿时, 被一些院校夸大的招生宣传所迷惑, 而没有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做很好的了解, 进校后心理落差较大。

1.1.3 学习目标不明确

进入大学后, 有的学生一下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认为成绩及格就行, 整天混日子;也有部分学生希望学好专业, 将来找到合适的工作, 但不清楚学习的目标、重点和学习方法。

1.2 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但因缺乏全面系统性, 取得的实效并不理想。有的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安排专业思想教育内容, 入学教育结束后就不再重视;有的专业思想教育方法简单, 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没有重视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教育;有的专业思想教育形式化, 其教育的效果如何并不复查。这些情况都难以使专业思想教育收到好的效果, 难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收专业培养, 也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和思路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显得尤其重要。专业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规划, 全面落实, 保证实效。首先, 把专业思想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使之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 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高职学习的全过程, 稳定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再次, 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把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及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最后, 建立专业思想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及时反馈信息, 完善专业思想教育体系。

3 专业思想教育体系构建的方法和途径

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不仅要重视专业培养的客观软硬件条件的创建, 还要重视学生在接受专业培养方面的想法和困惑[3]。因此, 要培养用的上、留得住的涉农专业人才, 必须多层次、全程贯彻专业思想教育。

3.1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 要为学生介绍专业的设置背景和发展历史, 让学生了解专业的课程特点和办学特色, 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介绍专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消除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学习顾虑,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专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3.2 安排新生进行专业体验

新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直观印象。随着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涉农专业的工作环境已经有了质的提升。以大型奶牛场为例, 生产区全部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牛群及牧场管理系统, 极大地解放了人力。生活区集住、食、商、体、娱、教等综合功能, 确保员工生活方便、丰富、愉快。学校在开学初安排一周时间带领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参观体验, 对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使其了解现代农业生产, 摒弃对农业的偏见, 热爱现代农业, 并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

3.3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仅靠承担专业思想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和辅导员是不够的, 需要广大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把专业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师要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 在授课时, 一方面要有意识的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 树立专业目标。另一方面, 以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折服学生,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到专业学习的愉悦,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 掌握学习方法, 巩固专业思想。

3.4 就业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入学教育中接受了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后能进一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 增强专业意识, 培养专业兴趣, 端正专业思想和专业态度, 明确学什么, 怎么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把现在的专业学习与将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增强就业信心, 提高就业能力。这些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课时等可以根据专业思想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来考虑, 以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3.5 聘请行业专家讲学引导

积极地聘请行业内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专家举办学术讲座, 让权威专家给学生讲国家政策、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讲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等, 使学生明确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使学生改变观念, 做到“我选择, 我喜欢, 我无悔”,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便将来在行业内能更好地就业、立业、创业。

3.6 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

建立优秀毕业生信息库, 详细记载毕业生的基本信息、从业历程、创业成功经验等, 并经常和优秀毕业生联系, 以更新资料。在新生入学阶段或选择就业过程中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 讲学习经验、工作体会,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业历程来激发在校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创业热情。

3.7 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

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 农业企业文化进校园, 体现“三农”发展方向, 坚定师生“学农、爱农、服务农业”的专业思想, 创造出适宜培养服务“三农”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对农业高职院校来说, 突出“农”字特色, 不仅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需要。

3.8 专业思想调查机制

从新生入学就开始进行专业思想情况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专业思想成熟程度。针对实际情况, 设计适合的专业思想教育菜单, 为专业思想教育提供可供参考的模式。按照所提供的建议实施专业思想教育计划。每学期调研一次, 通过对比研究归纳总结专业思想教育的得失。

3.9 实习单位评价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收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 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思想。对毕业生三年内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研究涉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规律, 检验专业思想教育的成败。

4 小结

加强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营造和谐与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环境,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农专业思想教育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农业未来发展等方面,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涉农专业的理解, 使他们正确认识专业、对待专业, 成长为热爱农业、服务“三农”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俊强, 蔡炜, 王忠朝.构建全程专业思想教育, 培养合格口腔医学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 :244.

[2]刘向蕾, 何美仙.论高职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与良好学风的树立[J].河南农业, 2011 (11下) :42-44.

涉农高职论文 第9篇

当前我国涉农专业中女生一直占据着较高的比例,每年均有大量的应届高职涉农专业毕业女生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到形势本就非常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她们不仅要面对本科女生甚至女研究生的竞争,还要与相同层次的男生以及往届毕业生竞争为数不多的就业岗位,由于在学历、身体素质以及工作经验等各方面均不占优势,在这场就业角逐中,高职涉农专业女生面临着非常不利的就业环境,各种冲突和矛盾凸显。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缓解和调和涉农专业女生的就业矛盾,是涉农专业办学中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1 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冲突和矛盾

1.1 涉农人才流失与农业人才紧缺的冲突

当前我国的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等逐渐在农业中运用和发展,预示着我国的农业正逐步走向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其转化为促进农业发展的生产力,满足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然而,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大量涉农专业大学生望而生畏,即使有些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也在工作不久之后逃离,真正愿意扎根农村、农业的大学生并不多,女生就更少了,涉农专业人才的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1]。

1.2 高职女生就业意识形态和企业用人实际情况的冲突

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是技术工人,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另外,企业的目标是盈利,因此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能人尽其才,最大可能发挥出员工的作用。但是很多高职女生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读了10多年的书,进入社会之后却要从底层做起,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被作为技术工人的角色定位,因此工作中在接受任务、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导致降低工作效率,最终影响企业效益。

1.3 业能力不足与社会创业型人才缺乏的冲突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完成这个目标,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需要大量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农业类科技人员[2],由于农业创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工作环境艰苦,高层次农业创业型人员短缺,我国科技创新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沃土,但是从当前高职学生的情况看,基于各种原因毕业后愿意进行农业创业的高职学生并不多,女生创业的就更少了。

1.4 高职女生与用人单位双方选择的冲突

婚前男女工作中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基本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婚后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将面临怀孕、生育、哺乳等过程,这是与男性在性别上最明显的差异,这也是造成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与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高职女生对事业的追求之心相对会弱一些,因此毕业两三年内结婚的比例非常高,二胎政策的实施,使女性婚后面临的生育期比过去更长,这也迫使用人单位必须考虑降低用人成本而选择男性,这就使女性求职者在职场中更处于弱势了。

2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冲突和矛盾的调和策略

2.1加强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扎根农业行业

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业行业,扎根农村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职业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个人主义倾向,没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在涉农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通过专业课程合理安排,设计农业职业价值观综合教育体系,强化专业认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唤醒其专业尊严,激发其理想,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使涉农专业毕业生真正做到扎根农村,服务农业,从而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行业的发展[3]。

2.2 构建和完善高职教育发展平台

发展高职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事,同时需要政府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首先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市场对涉农人才的需求情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性和用人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扶持涉农专业,打造专业建设品牌,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第三,完善校企合作,一方面把高职院校的知识和技术带给企业,同时企业吸纳毕业生实习就业。最后,毕业生个人应该有准确合理的职业定位,扎根农村,服务农业[4]。完善的高职教育发展平台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个人共同营造和构建,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合理发展。

2.3 培养创业复合型人才

当前国家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社会也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改善,涉农专业在改善人们生活品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涉农专业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自主创业。适合女生创业的涉农专业,比如商品花卉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花店、婚庆公司等;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承包大棚种植有机蔬菜、瓜果,还有目前大受欢迎的多肉植物等;而食品营养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开设西饼屋等。通过创业既实现了就业,实现自身的价值,又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2.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高职女生就业

2013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必须严禁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并指出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要严格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在高职生,特别是高职女生就业过程中,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打用人单位侵犯女性平等就业权利的不法行为,同时充分发挥妇女权益保障组织等机构的监督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和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为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提供有效保障,减少就业歧视和性别歧视。

摘要: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中面临着与社会、家庭、用人单位等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可以通过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高职教育发展平台的完善、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等方法来调和。文章对高职涉农专业女生就业突出矛盾与调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涉农专业,高职女生,就业,矛盾,对策

参考文献

[1]姚丰华,张钰.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三农”择业观的培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9):71-74﹒

[2]张志平.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4(5):58-61﹒

[3]陈学忠.高职涉农学生为何要加强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6):37-38﹒

涉农高职论文 第10篇

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主要以培养农产品流通领域中采购、营销、物流、管理、中介服务等一线经营管理岗位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涉农职业技能, 保证“用得上”, 更需要对农业具有深厚的感情, 既能“下得去”, 也能“留得住”, 甘愿服务于现代农业。但现实情况却十分严峻, 毕业生真正愿意去涉农行业工作, 以涉农职业作为主要职业目标选择的非常少。其影响因素是复杂的, 但最根本的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发生变化, 了解当今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与特点,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培育, 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通过采用舒伯 (Super) 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 分别对湖南商务职院、安徽财贸职院、广西经贸职院、浙江经贸职院等四所院校涉农的市场营销、农产品经纪与代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 以班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量表和问卷1 107份, 回收有效量表994份、问卷937份。同时, 随机抽取了285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一、学生职业价值观整体情况

学生职业价值观整体情况主要通过职业价值观量表测试来反映。量表将职业价值分为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和变异性等13个价值尺度, 每项价值尺度包括4个问题, 每个题目都有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很不重要等5个备选答案, 分别计5、4、3、2、1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1) 。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 总的来看, 各职业价值尺度的平均得分都在12.0以上, 且分差不大, 也就是说被测试者在职业选择时认为这13项都重要, “鱼”和“熊掌”都不愿放弃, 这一方面表明尽管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 但就业期望值依旧攀升, 反映出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不成熟;另一方面表明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方式趋于社会化、多样化的同时, 其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价值尺度的各项对比来看, 被测试者认为最重要价值观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经济报酬, 排名最后三名的分别为美感、社会地位和管理, 表明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在择业中更看重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 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较强, 崇尚物质享受、讲究实用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进一步对各年级进行对比, 利用方差分析表明 (见表2) , 一、二、三年级在美感、变异性、社会交际等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在智力刺激、管理、人际关系等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p≤0.001) 。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 一年级学生更看重智力刺激、社会交际和管理, 而三年学生更看重经济报酬、变异性和舒适。另外, 在对待利他主义方面, 虽然在得分上各年级间并无显著差异, 但在重要性等级次序上差异明显, 在一年级中排名第7位, 三年级则排在第10位。相对而言, 一年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更加倾向于“自我价值实现”, 更多的表现为“理想主义”;三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因素, 更多的表现为“现实主义”。

二、学生对涉农职业的认知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 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70%以上是因“高考失利”, 22%是为了获得文凭, 而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在专业选择上, 有79%的学生仅凭个人喜好和家长单方面意见, 没有进行深入的咨询与了解, 所以专业和职业认同度普遍不高。一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基本上是盲目的, 认同度只有17.8%, 二、三年级学生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 对专业、职业的认知和认同度也逐步提高, 三年级达到57.4%, 且大部分同学认为涉农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 在回答“毕业后是否直接选择涉农职业”的问题上, 一年级学生选择“是”的高达61.3%, 而三年级学生只有11.6%。虽然认同专业, 但不愿把它作为自己目标职业的选择, 这种对专业与职业认知的不一致与矛盾, 反映了学生对涉农职业价值判断的困惑与盲目。矛盾性是当前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最根本的特征, 它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在职业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

(一) 学校的正面教育与社会消极腐败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 学生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 知道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要立志服务于现化农业;另一方面, 又因看到现实社会中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以及某些消极腐败的现象, 而对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怀疑, 因而在职业价值判断与选择上表现出困惑、徘徊、甚至失望的矛盾心态。

(二) 职业教育现实主义与农业职业价值观理想主义的矛盾

职业教育主要遵循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谋求个人生存手段为重点, 较明显的表现为“现实主义”。但目前, 作为艰苦行业与弱质产业的农业, 不仅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更要求具体远大的理想抱负, 具有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 有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的境界, 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在职业价值观上更多地表现为“理想主义”。

(三) 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矛盾

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主要以培养农产品流通领域基层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然而, 从目前专业就读的学生来看, 大部分来自农村, 90%以上不明白或者不能接受这一目标定位, 毕业后不愿回农村就业。其原因, 表面上是因为农村条件差, 经济收入较低,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历史文化。现在,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达到了大众型水平, 但精英教育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读大学仍然意味着“跳农门”, 就是为了找一份自己满意而轻松的工作, 不愿到基层去, 不愿干艰苦的工作。

(四) 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动的矛盾

其一, 在未来职业选择上, 既表现为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报效祖国、追求理想的一面, 又表现为在行动上拒绝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去工作, 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切身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其二, 在职业准备上, 既表现为重视学习, 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又表现为在具体事务的践行上, 存在不踏实、不认真, 甚至破坏规则、投机取巧的行为;其三, 在职业实现上, 既有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特点, 也有坐等父母、贪图安逸、看重“有能力不如有好家世”的倾向。

(五) 学生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一般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期望在追求较高报酬和社会地位的同时, 能将社会需求与自我需求相结合, 实现人生理想。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等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相形见绌, 在实际职业选择时不得不较多地选择个人现实利益标准。同时, 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矛盾、差距也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 经常处于矛盾压抑中。有的因此不得不降低对就业的期望, 放弃专业对口和个人爱好的要求;有的甚至妄自菲薄, 过于贬低自我价值, 不能准确地自我认知与定位, 只注重短期效益, 缺乏长远的思考, 从而加剧了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与不稳定性。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当前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矛盾性、功利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 在择业中更看重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 崇尚物质享受、讲究实用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这与涉农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 在当前我国农业转型的特殊时期, 有必要构建以“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 通过以“知”为基础, 开展职业认知与职业技能教育;以“情”为动因, 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以“意”为重点, 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以“行”为关键, 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 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进行引导, 培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学忠.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职业能力结构模型化研究——以农产品经纪与代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 2013 (3) .

[2]田晓媛.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9) .

涉农企业如何抱团发展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种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又出现了一次发展高峰,企业之间纷纷自由结合、抱团发展,甚至利用微信群、私募、众筹等各种新型合作模式,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涉农协会之河南经验

企业如何发展?面对普遍低迷的经济现状和风云突变的国内外市场,这是每一个企业家都异常关心的问题。特别对于“周期长、见效慢、低收益”的涉农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为了降低风险,提高自身抵御能力,也为了开拓市场,强大自己,抱团发展成了企业不谋而合的一致选择。而行业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正好是将各个企业聚集在一起的最佳载体。

在林林总总的社会组织中,不管是联盟还是行业协会,其发挥的社会作用,基本是一致的。而经历30多年发展的行業协会,在社会中受到的关注度自然更高一些,其功能也较为齐全和强大。

如今,行业协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变化当中的新生主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能够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企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往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协会,往往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有的甚至成为解决本部门离退休老领导待遇的一种途径,与现代化治理的行业自律南辕北辙,工作中作用发挥很小,运行也缺乏规范,有的甚至变相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那么,涉农行业协会应该如何袪除积弊,更好地给企业提供服务,让他们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呢?在这方面,河南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近两年,随着全国上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渐重视,涉农行业协会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对于涉农行业协会,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河南食品点多、线长、面广,去年5月以来,政府就不失时机地努力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培育市场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做一些突破。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新型协会的建设,引导和扶持一批活跃在政、企业、社会之间的中介力量,它们不带官方色彩,可以一行多会,互相竞争,逐步改变以往官气十足的变味儿的协会,真正在政府、企业、消费者间架桥铺路,在同业同行中推进自律,维权代言,共荣共赢。”河南省食安办副主任张红林告诉记者。

他表示,目前,河南力争用3年时间在食品领域建成多个行业协会,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社会、消费者五个轮子同转,五力齐发的健康发展态势。可以预想,随着社会力量以各形式组织起来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更多的人从批评、抱怨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者、建设者,河南的食品安全监管将会为之面貌一新。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正在积极筹措经费,抓制度设计,抓典型试点,抓指导培育,已经出现诸如芽菜协会、腐竹协会、天然联盟等新型行业协会雏形,虽还是星星之火,但一定能够燎原。”张红林说。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企媒合作试验田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前,全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作为中小企业,“抱团发展”肯定胜过“单打独斗”。在中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受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在这种困境下,如果这些企业继续各自为战,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恶性竞争只会自取灭亡。只有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才能使中小企业团结互助,共同开拓市场,迎来发展的春天。

鉴于此,许多企业便以联盟的形式活跃在市场之中,扮演着和协会同样重要的角色。2014年10月,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等多家媒体联合涉农企业发起的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堪称全国农产品行业的试验田,一开始就吸引了雏鹰农牧集团、河南瑞阳集团、河南奈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民权九鼎葡萄酒有限公司、新郑市佳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100多家颇有影响力企业的参与。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总编辑、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秘书长杨秋意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的‘三农期刊,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联合广大涉农企业发起成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共同树立农产品安全品牌形象,架起了一座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成立联盟的目的,就是通过行业自律,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只有从源头上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这点上讲,中原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盟的成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我们要通过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使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成为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

在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筹备会上,雏鹰农牧集团副董事长、首席质量官侯五群被推选为联盟首任会长。他认为,成立联盟首要是体现出“好”和“善”。好在哪里?对消费者来讲,要把安全的理念灌输给大家;对做农产品的企业来说,联盟要成为一个好的组织,把企业展示出来,把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好的品质宣传出去,联盟企业遇到问题,可以有好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得到有效解决。“河南是粮食大省,农产品品类多、数量大,如果通过联盟把河南的农产品推向全国,贡献将是巨大的。”

杨秋意表示,安全联盟要统筹规划,打造一个互相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出一批河南优秀涉农品牌企业,邀请有信誉、重质量的农业企业和科研、规划等行业精英加盟,使联盟的服务功能增大。

路在何方

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民间团体组织,目前尚未在民政部门注册,也没有任何行政职能。

如何发展?如何吸引更多的农企加入到组织中来?这是摆在杨秋意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在没有任何行政职能的前提下,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服务好涉农企业,才是联盟的魅力所在。”杨秋意说,“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与推广前提下,融资和产品销售是企业家们共同关注的大问题,这也是联盟努力的方向。”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成立后,在中原大地上接连又出现河南健康食品安全联盟、河南涉农诚信企业联盟等。

“对于联盟的未来,我很看好!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的将来,会像一些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一样,架起企业同政府沟通的桥梁,为成员企业共同发展贡献力量。”杨秋意说。

张红林也对这一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权威专业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智力和信息等优势,联合农产品领域既有战略合作伙伴,牵头组织农产品安全联盟,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在这里,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如果运作规范,就能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彰显社会责任,对新老客户做深度服务,拥有更加稳固的会员单位和固定的读者群;而加盟的各涉农企业也能抱团发展,抱团维权,严格自律,从而加快形成行业自治,形成农产品安全與发展相互促进、期刊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格局。

张红林还特别提醒:农产品安全联盟在建立之初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把经念好,切不可搞花架子;要多做实事,善做善成,一步一步地把这种协作自治和合作协作功能体的各种功能释放出来,成为在全国农产品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企媒合作试验田;要在推进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在激励媒体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探索创新,提供更多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更大的发展舞台

7月初,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正式出台,这标志着讨论多年的协会“去行政化”终于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这对于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这样的社团无疑是个好政策。

其实,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行业协会“去行政化”都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政府可以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而企业也能放开手脚,轻装上阵。

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实现政会分开。此次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就是厘清二者职能边界,实现协会“去行政化”的关键一步,将对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建立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的新体制产生积极作用。

方案明确,脱钩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与其主办、主管、联系、挂靠的行业协会商会。方案还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二是坚持法制化、非营利原则;三是坚持服务发展、释放市场活力;四是坚持试点先行、分步稳妥推进。

涉农高职论文 第12篇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课题组选取了浙江省内87家有代表性的涉农企业,采取与调研单位领导和业务骨干座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采集数据,并用SPSS管理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与建议。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涉农企业对商贸类专业毕业生在人才需求结构以及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对涉农企业和商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岗位迁移等方面进行深入访谈调研,掌握商贸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岗位层级,为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构建与实施提出建议。问卷调查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的名称、所在地、资产规模、员工人数、行业分布、企业性质等信息,重点了解调研对象的规模和行业分布,以及与商贸类人才需求的关系。第二部分,涉农企业商贸类人才需求现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对商贸类人才的数量、学历、专业、性别等结构性需求以及对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和职业素质等内在质量方面的需求。第三部分,涉农企业商贸类人才开发。了解涉农企业在商贸类人才获取、使用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对高职院校商贸类人才培养的期望。

(二)调研对象和调研方法

调研对象限定为涉农企业,主要包括省内从事农产品种养殖、加工及流通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采取分层抽样方式选取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省内涉农企业进行调查。

二、数据与分析

本次共调研87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对象为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业务骨干。根据调研数据的统计结果,从企业规模和性质上,涵盖了大、中、小型企业,其中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数占89%,基本反映了省内涉农企业的规模分布和所有制性质;从业务类型看,除了未涉及粮油作物种植业务外,基本涵盖了省内涉农企业的主要业务类型。

(一)涉农企业商贸类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笔者从涉农企业商贸类人才的现有存量、商贸类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程度展开分析。

1. 企业商贸类人才和员工数的存量分析。

统计显示,浙江省87家涉农企业中拥有商贸类人才数量5人及以下的有46家,6至10人的有13家,11至20人的11家,21人至50人的5家,51人及以上的3家。企业平均员工总数为115人,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商贸类人才9人,商贸类人才仅占员工总数的8%。

2. 企业对商贸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调查显示,在回答本企业是否缺乏商贸类人才的问题时,有62家企业认为缺乏,占71%,25家企业认为不缺乏。说明大多数调研对象由于业务发展、管理提升等原因对商贸类人才有较大需求。对商贸类人才性别的要求方面相对较低,但对商贸类人才的学历和专业要求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企业在用人学历方面的要求集中在大专(高职)与本科文化程度,并偏向招聘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类专业。

3. 对商贸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重要性分析。

(1)知识结构要求分析。调查显示,涉农企业对商贸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要求,主要集中在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方面,其次是人文基础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说明在涉农产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企业对掌握相关岗位操作技能,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商贸类人才需求最为迫切;企业在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方面期望值较高,希望员工进入企业时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87家企业中,有64家企业都选择了两项及以上的知识结构要求,占73.6%,由此可以看出更多企业期待的是复合型商贸类人才。

(2)职业素质重要性分析。在判断调查问卷所列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承受挫折、沟通表达、积极主动、灵活应变、责任心、服务意识、职业道德与忠诚度10项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时,大多数调研对象都对所列的10项职业素质给予了重要或非常重要的选择。统计结果表明,爱岗敬业、责任心、团队协作、职业道德与忠诚度是最为重要的4项职业素质。

(3)专业能力重要性分析。在对调查问卷所列的9项(市场开拓、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客户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连锁门店管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重要性的判断上,从专业能力重要程度的均值显示,最重要的5项专业能力分别为市场开拓、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客户管理和财务管理。围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有63家企业在专业能力判断中选择了市场开拓能力。认为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客户管理、财务管理的专业能力非常重要的企业分别有43家、42家、35家和23家企业。

(4)对商贸类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商贸类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中,独立工作能力、拓展能力和交际能力最为重要。其中54家企业选择独立工作能力和拓展能力,占69.2%;43家选择技能水平和交际能力,占49.4%;31家选择持续学习能力,占35.6%。这反映出企业对于商贸类人才在持续发展中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拓展能力最为关心,希望员工在入职后能迅速独立开展工作,并不断拓展工作内容和工作领域,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这与调研对象大多为中小企业有重要关系。

(二)涉农企业商贸类人才开发途径分析

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涉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人才匮乏的制约,涉农企业大都采取了社会招聘与自主培养的方式。

1. 企业商贸类人才开发中的现实问题。

调查中几乎所有的企业均认为在商贸类人才开发方面遇到一些困境,并由此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其中79.3%的企业认为“人才来源渠道不畅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难找”是其遇到的最大问题。其次是人才信息沟通不及时和对员工培训的成本高问题,各占8%。最后是人才流失严重问题,占4.6%。

2. 解决商贸人才需求的途径。

面对人才匮乏的制约,涉农企业大都采取了社会招聘与自主培养的方式。其中,有47家企业选择到人才市场直接招聘,占54%;37家企业选择自主培养,即把企业内部原其他岗位人员逐步培养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连锁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占43%。位居第3位的是主动求职者,直接到大专院校招聘员工的在9个招聘渠道中列第4位。与高校在商贸类人才合作开发的意愿方面,59.8%企业选择愿意,这一方面说明涉农企业在和院校合作开发商贸类人才方面有一定的意愿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大专院校和涉农企业在人才合作开发方面需要加强,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吸引更多的涉农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来。

三、结论与建议

1.商贸类专业群设计要与涉农企业的人才现实需求相对接。调查显示,涉农企业需要的是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与忠诚度较高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商贸类专业设置基本能够满足涉农企业的人才需求,其中93%的企业认为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能满足企业商贸类人才需求。另外,在实地调研中,涉农企业对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人才也有较大需求。因此,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基于农业产业产、加、销一体化要求,高职院校应对商贸类专业进行重新归并,形成能够有效地为涉农企业提供实用人才的专业群。

2.专业课程设置要与涉农企业工作岗位相衔接。从调研对象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对市场开拓、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客户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能力相当重视。究其原因,本次调研所涉及的对象与浙江省内涉农企业的规模分布相一致,大多为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培养涉农企业人才的商贸类专业,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同时要考虑“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不仅要加强市场调研、推销与谈判、市场营销策划、财务管理、门店运作与管理、客户拓展与渠道开发、农产品网络营销等课程的设置,而且要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增设实践教学的课程,通过实战训练让学生懂得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学会认真做事、诚信做人,提升职业道德。

3.校企合作要与双方需求相契合。首先,高职院校要真正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深入涉农企业开展人才需求的调研,创新校企合作利益共享、双方共营、激励约束的管理机制,实现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其次,引企入校,建立农字号的“校中公司”、“校中商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和农产品销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农产品营销实践能力,也助推涉农企业开拓农产品营销新渠道。再次,学院根据涉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有条件地选择一定数量的涉农企业建立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提供平台。最后,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借助学院师资优势和企业资源,开展课程建设、员工培训、课题研究等项目的合作,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教授,浙江杭州310018;张西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2-01-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2012-02-01.

上一篇:民营企业传承下一篇:政治文化与比较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