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教学

2024-06-05

中国民间舞教学(精选12篇)

中国民间舞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教学功能,运动潜能,文化视野,舞蹈语言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基础,在建国以后得到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民间逐步走向了舞蹈教学领域。当它逐步走入教学领域时,大家只一味的对它的教学法,对它的文化等进行研究,却忽视了对它的教学功能的思考,而在当今的舞蹈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去教学生,我们更要明白学生学习它有什么作用,在学习它的过程中还学到了什么等,都是它的教学功能之所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范畴,是舞蹈学中一门兴新的边缘性学科,其教学任务,注重了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整体认识以及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地域、结构、动律、音乐、服装等的分析和研究,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授给学生,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个宝贵的财富很好的传承下去,使它在弘扬中国文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移情入境,促进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教师在新课进入时应该把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风格以及表演形式对学生做大致的描述,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语言的启发,把学生逐渐引入到一个想像意境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开始就有一个情感的依托。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并使之成为舞蹈动作之时,他就能很快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了。比如说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训练,教师在体态上要求学生双脚站大八字步,左手叉腰,右手握鞭,抬头挺胸眼看前方,同时提示想像意境,让他们设想自己置身于广阔无垠的草原,有豁达的性格,豪放不羁的气度等,这就有助于舞蹈的完成。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律、情感等有内容的东西是教师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所以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电视、投影仪、电脑、多媒体等现代设备运用到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接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从而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把学生领入到舞蹈的情境中。比如在学习藏舞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者碟片将藏族的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神圣伟岸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优美娴静的纳木措和随处可见的玛尼堆,身穿藏服载歌载舞的藏民……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很快很准确地把学生领入到所要学习的民族舞蹈的情境中去。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服装、道具是极其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通过对他们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创设出民族民间舞蹈中不同的地域情境,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民族民间舞蹈的中的不同风格、动律,从而促进学生在舞蹈中的表现力。

(二)开掘人体运动潜能,强化身体的整体协调性

民族民间舞蹈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和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抒发情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体系是属于多种舞蹈风格并存的训练体系,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体系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在强化身体多部位的可塑性和整体协调性方面的优势。

民族民间舞蹈的自然本性是人的生命意识最直接、最自然、最原始、最热烈的表达。它最初出于人类生存本能的盲目宣泄活动。我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藏族的弦子等都是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舞蹈,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有很强的自娱性,从而产生了无拘无束、变化多端的舞蹈动态。从民族民间舞蹈的外形动作看,其结构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对训练学生各部位的力度转换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及应变控制能力,都是极有价值的。比如:东北秧歌的前踢步的整体协调训练,是自下而上波及式的。脚下的艮劲带动、波及上身,形成不断流动的柔美劲。脚下的艮,上身的浪,手臂的快绕、慢进再配合脚下及上身的动作,其训练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三)感受民族精神风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民族民间舞蹈是群众愿望、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它是传统文化的遗传,同时也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艺术。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在我国的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内涵又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这使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有着深刻的社会作用,又各自代表着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点。比如:民间的社火、秧歌等都具有民俗色彩,寄寓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祥和幸福的愿望。不同的民族由于人们对生活的认识不同以及他们长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差异,使他们在体态心态的表现形式上都留下了生活的痕迹。比如:藏族和蒙族,同是游牧民族,同信喇嘛教,但是,由于各自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史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心态。由于心态的不同,体现的身体的形态上,也是大相径庭的。蒙族舞后靠的体态,横的动态是与他们曾经有过的英雄历史,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彪悍性格分不开的。藏族舞前倾的体态及向下的节奏感,是与他们长期居住高原牧区,长期受政治合一的统治等因素分不开的。

(四)启发学生的舞蹈“语言”创作意识

这里的“语言”是指舞蹈语言,就是能表现一定思想感情内容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它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础,是舞蹈作品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1]。舞蹈作品的内容最终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舞蹈艺术语言,才能成为具体存在的舞蹈作品,没有舞蹈语言就无法形成舞蹈形象,没有舞蹈形象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在舞蹈艺术领域中,各民族民间舞蹈间之所以千差万别、各具风采,就在于它构成的舞蹈语言的舞蹈动作、姿态在形式、节奏、动律和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所体现的构成方式主要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为依据的,原生态的舞蹈极其构成方式,是关在课堂中想不出来的,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众多的典型性的训练组合,其材料布局合理,段落清楚,轻重缓急,层次分明,起伏变化错落有致,既有训练性又有艺术性,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素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各种素材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是很重要的,能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动作的连接方法,掌握各种连接技能,为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得到了舞蹈编排方面的初步知识。所以启发学生舞蹈“语言”的创作意识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要的一个功能。

中国民间歌曲》教学教案 第2篇

授课教师 王小丽

授课班级:初二年级1—3班 课 时:1课时 教 具:多媒体

课 型:情境模式单一课(欣赏)

(一)教学原则目的

1.我国汉族民间歌曲从体裁分类的角度讲授,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和歌种。

2.要求学生对中国民间歌曲具有一定的听辨和音乐和分析能力。3.通过对民间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博大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

(二)掌握要点:

1、民间歌曲的定义

2、民间歌曲的社会功能;汉族民歌体裁类型的划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3.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 1)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 2)维吾尔族的情歌 3)藏族的箭歌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通过多媒体播放各个民族的图片让学生来认认说说这是哪个民族?(这样能让学生从不同民族的服饰来感受不同民族的特点)

2、我国有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但是56个民族如同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请从《爱我中华》中体会。二. 依据民族的分布不同讲民歌作品

民歌即民间歌曲。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1、民族风格独特西藏新疆音乐

(1)西藏民歌(教师提问:西藏民族献给敬重的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哈达。)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劳动人民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创作了许许多多的代表性歌曲如:《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的金山上》 《青藏高原》 《天路》(2)维吾尔族歌舞相伴的形式

《掀起你的盖头来》《玛依拉》《青春舞曲》 2.中北部地区

(1)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 《赞歌》

(2)陕北信天游:《白羊肚手巾三道兰》《山丹丹花开红艳艳》(3)东北民歌:特色音乐《二人转》、《摇篮曲》、《小拜年》

3.中部地区

(1)四川民歌 《黄杨扁担》《太阳出来喜洋洋》《八月桂花遍地开》

(2 河北民歌 《小白菜》《回娘家》《茉莉花》

(3)陕北民歌 《绣荷包》《走西口》《兰花花》

4.南部地区

(1)撒居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玛依拉》(2)高山族《阿里山的姑娘》《》

三、教学评价

中国民间舞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渗透

0 前言

传统的素质教育注重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素质教育,其教学内容上以民族民间舞蹈为主,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有利于学生形体的塑造和气质的培养。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民族民间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实质性认识,缺乏对学生气质、内涵的培养,致使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未能达到教学要求,对于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不够,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失去其实质意义。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将民族文化更好地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1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体现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基于对中国民族舞蹈的认识。中国民族舞蹈种类多、内容丰富。在多种肢体动作的变换过程中,体会到了各民族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是对人生的一种释然和豁达。[1]通过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讲解和示范以及与舞蹈相关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解说,丰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

例如,对蒙古族的舞蹈来说,其产生于民间,节奏感强、动作热情奔放,伴随着蒙古族特有的语言特色,具有独特的风格。女子的动作多为抖肩、翻腕,以表达蒙古族女子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大多舞步豪迈,舞姿挺拔,展现出蒙古族男子的阳刚之美和体态的健硕。这也是蒙古族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一种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对抖肩动作进行练习时,深刻体会动作的优雅和动作带来的身心上的释放,在蒙古族舞蹈矫健的舞姿和步伐中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奔放,深刻体会蒙古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上的体现,进而加深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

2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渗透现状分析

2.1 缺乏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教学,对舞蹈动作进行肢体的示范,缺乏生动性,由于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不够,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乏味,因此降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的热爱,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2]在对舞蹈肢体动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建立起学生对与民族民间舞蹈背后蕴藏的文化知识的认识,学生体会不到每个动作背后的寓意,对其文化背景了解甚少,往往学生在舞蹈学习结束后,仅仅掌握舞蹈动作的学习,而对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一知半解,对动作所传达的民族精神也是了解甚少,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达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根本目标。

2.2 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实质性认识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提升学生素养上的认识不够。认为当前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然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发展型人才炙手可热,因此,要更加重视对人才内在素质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然而,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过分强调舞蹈动作的重要性,在教学理念上,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没有将民族民间舞蹈的实质意义融入教学中,缺乏对民族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蹈的融会贯通,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3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

鉴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要认识到当前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的现状,并对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积极寻求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并实施,以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3.1 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为更好地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要求教师在对舞蹈进行教学时,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

例如,教师在进行朝鲜族舞蹈教学时,向学生讲解朝鲜族的人文历史及舞蹈的由来。朝鲜族舞蹈具有农耕的象征,体现出朝鲜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3]通过手足动作的示范,让学生体会动作的含蓄,委婉,从而体会朝鲜族文化的含蓄表达,有利于自身文化内涵的提高。

3.2 将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中去。为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教师应将民族文化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融合在一起,使民族文化更好地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4,5,6]

例如,在学习藏族舞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藏族文化,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去藏族民间体验生活,体验藏族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将民族文化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4 结论

总之,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改革,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民间舞蹈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渗透,以更有利地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王奇.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J].通俗歌曲,2014,14(04):164-165.

[2] 崔莉.浅谈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知识文库,2016,02(03):225-226.

[3] 贺群莲.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3(19):109-110.

[4] 李晓君.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02(Z1):221-222.

[5] 冯玲玲.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黄河之声,2015,16(06):164-165.

浅议中国民间舞教学的规范化 第4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国际间文化相互理解、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加强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种艺术流派和理论的引进与渗透,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不言而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教学是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主要方式, 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规范化的教学。

二、中国民间舞的特点

1、古代文化的积淀

中国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 民间舞蹈的参加者即是表演者, 在舞蹈进行中互相学习, 即兴创作。其中积淀着中国各民族的古代文化, 又包含着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就成为中国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

中国民间舞蹈非常讲究舞蹈队形的排列与场面的变化, 其中也积淀着古代文化。例如:汉族秧歌群众场面变化的图案, 有百种以上, 每个图案都有一定的名称、人数与套路。

2、歌、舞、乐相结合

三者结合, 是中国民间舞蹈又一特点。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歌舞、跳乐、鼓舞、以乐伴舞等。这儿种形式既可独立表演, 又可交叉进行或融于一种形式之中。歌舞, 是古代民间舞蹈踏歌的遗风与发展, 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又可分为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等。跳乐, 亦称“跳月”、“跳弦”, 是舞者持乐器边奏边舞, 或参加合着所奏乐曲跳舞的形式。鼓舞, 可分为以鼓伴奏和击鼓而舞两种, 鼓以特有的音色、节奏在舞蹈中起重要作用。以乐伴舞, 这种形式在蒙古、藏、维吾尔、朝鲜等民族民间舞蹈中比较常见。

3、使用道具

道具舞蹈, 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所使用的道具与表现形式都极为广泛、多样, 人们通过道具扩大了表演手段, 以达到中国古代即己形成的“缘物寄情”、“托物取喻”的艺术手法, 表达人们的意愿, 寄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中国民间舞教学的规范化

1、教学规范化的含义

规范化教学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 老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目标明确的、有科学依据的、最适合具体条件的教学安排, 其目的是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中提高学生水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果, 将教学效率提高到最大可能。

2、中国民间舞的规范化教学 (1) 教材的规范化

课堂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材的科学实用性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民间舞课间教材建立在民间素材基础上, 通过对民间素材的挖掘、整理、提炼, 突出个性特征, 美化艺术形象, 提高表现力和艺术层次这样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发展的过程而形成。首先将教材分成典范型教材和辅助型教材两类, 典范教材作为教材主干是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的。在风格韵律鲜明的基础上, 增强规律性的体现, 浓缩民族或地区特色。辅助型教材应选择具有个性特征表现价值与开发潜力的教材。

民间舞的教材要准确的把握民族文化“根”性的东西, 即能传达出民族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的东西, 代表和保存着民族个性的东西。

(2) 教学语言规范化

课堂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民间舞课堂语言, 专业术语所占比重低于芭蕾舞课堂。“白话”是主要的民间舞课堂语言, 这和民间舞形成历史以及民俗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白话”语言运用上, 应将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放在首位, 尽量减少语言误差。

身体示范教学是民间舞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舞蹈的动律, 韵律和语言难以表达的身体形象, 主要是通过身体示范教学完成的。身体示范教学优化之关键所在是示范的准确性和示范方法的合理性。

(3) 课堂组织的规范化

课堂组织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对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和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堂组织包括:课堂气氛调节;教学内容实施的课堂组织;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能力的合理运用与调整;教师自我调节;学生心理矛盾调节;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教学手段、方法、措施的科学选择应用等。课堂组织的规范化准则是课堂气氛符合民间舞教学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计划组织严谨教学时间的利用科学合理, 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 教学手段、方法、措施的选择运用科学合理, 教师与学生保持最佳教学与学习状态等。

四、结语

教学是一种交流, 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科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 把前人认识转化为自己认识的过程。教学规范化是对教学过程的改良,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提供正确途径, 教材的优化提高了教材的自身价值和科学实用性。课堂语言和课堂组织的规范化为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教与学关系的优化, 充分认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对教学的主要作用, 以及如何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 对改良灌输式教育有重要意义。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发展,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教学规范化是完善民间舞教学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第1版。[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1版。[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1版。

[3]詹晓南:《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处境》, 《改革与战略》, 2004年第5期。[3]詹晓南:《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处境》, 《改革与战略》, 2004年第5期。

[4]平心:《试论舞蹈教育的本体价位——兼谈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4]平心:《试论舞蹈教育的本体价位——兼谈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

中国民间舞教学 第5篇

教案

《中国民间歌曲》教学教案

授教师:宋皓包头3中

e-ails:ngiashi@163

授班级:初二1—10

时:1时

具:计算机

型:情境模式单一(欣赏)

(一)教学原则目的

我国汉族民间歌曲从体裁分类的角度讲授,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由于程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和歌种。

2要求学生对中国民间歌曲具有一定

的听辨和音乐分析能力。

3通过对民间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博大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

(二)掌握要点:

、民间歌曲的定义

2、民间歌曲的社会功能;汉族民歌体裁类型的划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3.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

2)维吾尔族的情歌

3)藏族的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与《诗经》。《诗经》风,雅,颂《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充满了生活气息。也称十五国风。基本都是北方民歌本所涉及的民歌大多近百年的作品。

.我国有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但是6个民族如同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请从《爱我中华》中体会。

二.依据民族的分布不同讲民歌作品

民歌即民间歌曲。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族风格独特x藏x疆音乐

x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

维吾尔族歌舞相伴的形式

《掀起你的盖头来》《玛依拉》

2.中北部地区

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

《赞歌》

陕北信天游:《白羊肚手巾三道兰》

东北民歌:《摇篮曲》

3.中部地区

四川民歌《黄杨扁担》

河北民歌《小白菜》

陕北民歌《绣荷包》

4.南部地区

撒居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高山族《阿里山的姑娘》(选介)

三.小结

中国民间舞的发展走向 第6篇

关键词:民间舞 发展 原生态 走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中国民间舞作为负载着华夏各民族人民生活苦乐和审美理念的艺术之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勃勃生机。随着商品社会逐渐渗透,文化科技及都市文化的迅速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民间舞蹈该如何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民间舞的概念及特性

1.中国民间舞的概念。中国民间舞人们常把之称为“艺术舞蹈之母”,它是一种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民间舞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来源,并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传承,它古老而年轻,情贯古今,是舞蹈界的一颗“活化石”。民间舞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斗争、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民间舞蹈最直观的表现该民族人们的风俗习惯、性格特点、气质内涵、生活方式、物质文化、生活状态、健康水平乃至宗教信仰等等。真可谓是含义丰富,形式多样,简直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件瑰宝。

2.中国民间舞的特性。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性。继承性使民间舞蹈仍然保留着我国古老的艺术特征,它通过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和传承,使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群众性。比如大秧歌、广场舞、蒙古舞蹈等。这些民族舞蹈是由广大劳动人民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创作出来的,因此它还具有自娱性。由于是自己创作的作品,自己来演绎,使民族舞蹈更具有大众魅力,经久不衰,并且舞蹈的形式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模式,随意发挥的地方较多,表演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具有即兴性。另外,民族舞蹈适合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艺术表演,它没有严格的动作要求和服饰限制,每个公民都可以参加进来,适合各种人群,所以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民族舞蹈伴随历史的发展,以历史题材为背景,充分展现时代特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由于我国领土较为广阔,民族种类众多,不同民族的艺术彰显各自的风格,所以民族舞蹈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二、中国民间舞的发展及走向

1.中国民间舞的发展要与现代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我们非常喜欢那些比较原生态的民间舞。尤其是那些来自大草原或大山上的那种纯粹的原生态民间舞,它是我们国家民间舞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任何一套完整的艺术作品,都取代不了它的位置。正因如此,中国民间舞才能发展到今天,才能长盛不衰,越舞越旺。首先,我们对原生态的民间舞必须进行创造性理解。这里的创造性指的是经过系统的、科学的优化和创新,不是机械地修改或盲目的创造,必须符合民间舞的艺术特点,符合人们的艺术追求和表演需要,符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要赋予民间舞更丰富、更深刻的艺术内涵。因此,舞蹈编导不能只研究舞蹈,他还要研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这样才能弄清楚某一舞蹈的产生过程、其中的思想感情、影响其形式和风格的生活方式等等。最后,要尽力在舞蹈中体现现代的形象。即用许多民间舞的形象来概括和综合创编成表现现实生活的舞蹈。如《舰上的节日》《游击队员》《两个五一节》等等,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深受人们的欢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舞上传至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不仅为艺术界人士提供创作的范例,更有利于民间舞的长久发展。

2.中国民间舞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莫伊谢耶夫曾经说过:“民间舞并不是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停滞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民间舞蹈艺术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丰富自身也日趋完美。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地区,它的民间舞发展就较快,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民间舞的发展速度也就会较慢。莫伊谢耶夫把民间舞看做是变化的艺术,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传承了民间的原汁原味的元素,创新了时代发展的信息,致使民间舞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逐步完善,逐步提高。

3.民间舞的发展需要时空的关照。民间舞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达到目的的,所以民间舞本身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回眸我国民族舞蹈的历史长卷,不难发现,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民族舞蹈的形式都会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传承的同时都会有创新,凸显了时代特征,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时代感。例如,汉族的东北大秧歌、舞狮子、双龙舞,藏族传统的锅庄,蒙古族经典的安代、查玛,傣族美丽的孔雀舞,苗家的芦笙舞等等。这些民族舞蹈传承着中华古老的文明,是我国艺术上的一朵朵奇葩。各种民族舞蹈均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舞姿艳丽,服饰精美独特,美轮美奂,各种舞蹈简直叫我们美不胜收,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民族舞蹈在以昂扬的阔步不断前进着。

总之,民间舞的发展是靠多种原因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的。我们舞蹈者只有真正理解民间舞的真谛,把握好民间舞的特征,结合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实现中国民间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刘建.无声的语言.民族出版社,2001.

中国民间舞教学 第7篇

然而在历史中发展过程中,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道理, 也是我们的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时时刻刻都要面对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 相对稳定的根基部分, 是我们不能背弃的, 比如一些风格性强的保留组合 (或称传统组合) , 它们决定了舞蹈本身的性质, 因此不仅要“守”, 而且还要“严守”。相对的, 有“守”就要有“破”, 在不同的艺术精神的影响下, 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也要有新的、时代因素增加一些鲜活的东西, 就好像遗传学中的“变异”一样。而中国民间舞教学中的“守”与“破”, 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所要论及的是我认为在现阶段应该做到的基本部分。

一、“守”——继往

由于民间舞教学的建设基础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 因此有些民族历史传统积淀下来的动律, 风格等标志的因素, 是教学的基础, 要保证不同民族迥异的特色, 就不能放松对这些标志性的因素的把握, 要坚守、严守。中国民间舞教学的稳定性, 首先体现在一套相对稳定的民间舞教材, 有了这样一套教材就“有法可循”, 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参考、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 对于把握教学原则、教学要求、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都是有意义的。众所周知, 舞蹈教学最突出的特点“身教”不象自然科学中有严整的规律、定律、法则去依循。舞蹈教学中夹杂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往往有时候, 教师的个人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正确或错误的舞蹈观念都有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去, 因此需要教材给师生一个依托的基点。同时, 有了比较稳定的教材内容, 对教学质量、教学计划等等都会有所裨益。所以, 我认为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对民间舞教材的认识程度, “守住”教材的基础地位。我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绚丽多彩, 如何寻来一定性和代表的教学规律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纵观民间舞蹈学科的发展历史, 从最早的“代表性教学”到从“根元素”入手, 通过“元素——短句——组合”的教学, 以及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和基本动作直到体现风格和编排典型组合”的教学等等, 无不体现了对民间舞教学体系中本质的把握。对于课堂训练的组合来说, 要遵循各民族民间舞特有的编排规律, 即动律特征、风格特点等。以“云南花灯”女生教材基础动律组合中的“春茶山”为例。其核心动作为正崴和反崴, 要通过组合训练来让学生有效掌握和核心动作的动律运动路线和上身的灵活分辨能力, 根据这个原则在编排训练组合的辅助动作, 更容易让学生把我云南花灯的风格。因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我们应该“守住”的。当然“守”不是“保守”不是只“守”不“破”, 在坚守的同时, 我们还需要有所突破。

二、“破”——开来

与世隔绝“世外桃源”在现今世界上的恐怕越来越不太可能, 我们时时处处受到信息的冲击, 也正是这些信息的冲击, 才让我们能够更快、更新的了解周遭的社会, 借鉴、吸纳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东西。我们的民间舞教学不可以闭门造车,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 但是如果完全依赖于此, 忽略现代信息社会的时代要求, 我们的民间舞蹈教学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纷纷尝试“破”的快感, 这也使我们的民间舞蹈教学越来越有惊喜和活力。民间舞蹈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就应该具备课堂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素质”。其实很早以前我们这方面就已经比较前卫了, 因为我们的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的基本功训练就打破了东西的界限——以芭蕾为基础。可以说, 我们的民间舞蹈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性的一面。芭蕾对舞蹈身体的训练, 可以说是比较科学的, 为学生打下了比较好的身体基础, 同时这样的训练也使课堂教学的民间舞蹈与原生态民间舞蹈有了一定的区别。科学的基本功训练, 解放了肢体, 使它能够投入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训练中去。为了追寻民间舞蹈教材的高性能, 许多老师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方面, 都作了有益、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原有的课堂训练组合在保持风格性的基础上被重新整合, 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随着舞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培养单一型的表演人才到综合型的表、教、导人才, 新的教学观念也在逐渐形成:在课堂上, 不只是注重身体上一招一式的模仿, 还加强教学法的渗入, 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这一点在今后的民间舞教学中, 应当是被重视的。在民间舞的教学中, 另一个被打破的最明显的是传统的编创意识, 由于各舞种之间的互相影响, 特别是80年代以来, 西方现代舞的影响, 人们传统的编创观念发生了改变。随着对民间舞蹈原生态的节律形态、构成形态、韵味形态的全面解禁, 不少优秀的编导在恪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舞种风格限制中, 成功的创造优秀的舞蹈作品, 在那些中国民间舞蹈创作的成功的范本中, 即有传统的文化传承意味, 又有时代的穿新意味, 可以说是“味道好极了”。对于民间舞蹈原生态因素的成功拆解和重构, 使其成为民间舞编创的新的舞蹈素材。从万素老师的《扇妞》、《家长里短》运用解构后的民间舞蹈原生态因素, 重塑“民间舞形象”, 到高度老师的《一片绿叶》《读梁祝》对“胶州秧歌”这一原生态因素的新的逻辑结构, 折射了民间舞蹈的教学的新的突破。

舞蹈不是孤芳自赏的, 中国民间舞蹈教学也没有唯我独尊的狂妄, 现代舞对于身体解放及创新意识, 对于中国民间舞蹈教学同样有可取之处。只有不断的吸纳新鲜血液, 我们才可以获取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 一门学科从建立到规范到完善, 就是在经历着一个“守”与“破”并蓄的过程, 中国民间舞蹈学科建设与规范同样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中国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个厚重的历史文化概念, 对于它的传统与创新, 是任重而道远的。在这个“守”“破”的过程中, 我们要放正自己的心态:对于“守”, 要守得对, 守得好, 对于“破”要破的新, 破的准。一直以来, 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既有保持传统教学特色的一面, 也有结合时代需求大胆创新的举动。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教与学的相互沟通等方面还是应该再放开一些, 既然舞蹈的传承本身就是具备突出人文性, 我们就该做好、做足这方面的文章。在整个中国民间舞蹈学科建设中, 不管是怎样的“守”与“破”, 都要以学科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为核心, 这是多年以来, 中国民间舞教学从业者、关注者最根本的坚持, 也是年轻的后继者要把握的基准。

参考文献

[1]于平.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创作态势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0, (3) .

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变与不变 第8篇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民族民间舞一直是我国舞蹈界的骄傲。单拿傣族舞蹈来说, 就分为水傣、旱傣、花腰傣等类别。可以说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甚至不同的民族经历都给予了各民族舞蹈无法替代的地位和魅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产物。虽起源于民间, 却是人类生命意识最直接、自然、原始的艺术显现。中国民族民间舞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各种类型的舞蹈无不包含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因素和古文化遗存, 无不包含着独特的地域民间舞蹈表演技巧与审美价值观。民间舞作为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 以其传统的表演形式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 使自己得以不断发展, 从而成为深邃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例如, 同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汉族的舞蹈含蓄委婉, 藏族的粗犷朴实, 蒙族的自豪剽悍, 维族的诙谐挑逗, 朝鲜族的平和安详, 傣族的妩媚悠然等。

民族舞蹈的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舞蹈动作, 更有民族的音乐, 民族的服饰, 民族的信仰在其中, 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才能构成一支有血有肉的民族民间舞。而上述的这些特点, 都是由民族所处的地域性决定的, 拿我们熟悉的藏族舞蹈来说, 藏族舞蹈分为弦子、锅庄、踢踏、热巴等部分, 舞者身穿藏族特有的半肩长袖或是将双袖盘系于腰间, 信仰佛教的藏族人民也将这样的信仰带进舞蹈中, 在藏族舞蹈中我们常常见到藏族朝拜的动作 (俗语称跪拜) , 即使不懂舞蹈的观众看到这些特点, 也知道舞者表演的是藏族舞蹈。所以说, 民间舞蹈的精髓和魅力恰巧就在于一个民族的“根”, 一个民族与众不同的故事和特点。

杨丽萍创作的《云南印象》、《藏谜》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我想这不仅仅因为编创舞剧的人是谁, 而是对自然和民族之根的崇敬和对原生态的期待与感概。我一直认为, 就如地方特有的方言一样, 地方民族舞也是地方的代表, 地方的名片, 它不仅可以诉说历史、生活的背景, 更可以拉近舞者与观者之间的距离。但当所有的民间舞都汉化了, 都商业化、市场化了之后呢?我们还剩下什么, 观者与舞者之间的交流还剩什么?是不是只剩下单纯的形体形式上的审美, 还是只剩下没有意义的“娱人”精神?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尴尬

民间舞之所以是舞蹈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除了它具有代表性之外, 全面的训练性才是重中之重。在民间舞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完成教学训练的目标, 不得不对民间舞进行若干层的转换。在学习或接触一个民间舞动作的时候, 我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好不好看”, 它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预先设定的标准, 同时还要求它具有我们认定的特殊性, 训练性, 代表性。但这样的选择也带来很多弊端。

1.动态风格与文化氛围的剥离。当民间舞蹈进入课堂, 民俗部分几乎被彻底删减, 这使民间舞成为一种纯碎的人体动态, 为了不丢失各民族舞蹈的特点, 其民族舞蹈中的主要动态特征将得到强调以示与其他动态风格的区别。

2.动态风格的逻辑关系得到梳理, 这使得民间舞动作的排序秩序不依据心理接受的惯例, 而是首先考虑到生理运动的适应性与视觉的审美效果。舞剧间的内容故事必须人为的去设计, 这使得本来有血有肉的动作失去了光彩。

3.不仅要让教学对象掌握某种动态风格, 而且要使之成为教学对象训练身体运动的有效手段。当训练次数累积到一定的程度, 虽然学生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兴趣却相对的跌入谷底, 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也局限于所学习过的组合和剧目。

4.相比西方芭蕾舞的天堂式审美,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圆、拧、扭、曲则是亲近大地的平民审美。学生在接触学习的时候难免会觉得不够大气, 有贬义的乡土气息。尤其进入到汉族舞蹈的训练部分, 更是有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难道是汉族民间舞蹈没有魅力吗?

上述四点导致了现阶段民族民间舞“以点盖面”式的教学和表演形式, 在教学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大纲制定的时候, 我们已经确定好什么动作是必须掌握的, 什么动作是可以简化甚至省略的, 这就造成了民族民间舞蹈学习和表演上舞者的理解和表现都显得很局限片面。比如有的学生学习了蒙族顶碗舞, 就觉得蒙族舞蹈的表现形式无外乎徒手和顶碗两种, 在这样有选择的教学手段作用下, 我们渐渐培养出了千篇一律的舞蹈人才, 各类舞蹈比赛中这样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大部分民族民间舞似乎已经成为了单纯形体形式上的审美供给体, 舞蹈本身的内涵故事和与观者之间的交流已经被忽略不见。

三、变与不变

民间舞艺术要升华和发展, 就必须有所舍弃, 但重要是“度”的把握, 这个“度”应该是以当地民族历史背景, 民族审美为主的, 而不是根据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喜好去做剥离和舍弃。

1.所谓创新

我个人认为, 相对古老传统的民间舞蹈而言, 创新并不是指在动作上的再整理再修饰加工, 而应该是在音乐、服装、表演形式、训练搭配等部分勇敢的尝试新鲜的组合。以孙龙奎创作的朝鲜族男子三人舞《海歌》为例, 孙龙奎发现在朝鲜族舞蹈最典型的“古格里”节奏中, 其由呼吸制导的“柳手鹤步”动态, 与大海的“呼吸”——潮汐有着某种十分明显的对应关系。于是孙龙奎将朝鲜族舞蹈动律与大海这一自然物象的运动结合起来, 并且, 依据自然物象的运动逻辑来调整朝鲜族舞蹈的动律风格, 进一步扩大了舞蹈形象的内涵。

再如朝鲜族舞蹈《扇舞》, 它并不是在朝鲜族舞蹈审美意识下产生的现代朝鲜族舞蹈, 而是她的动作取材并非来自朝鲜舞中“扇子舞”, 而是来源于“闲良舞”中小生的形象, 在陪上老者微醉的步态与流动曲线, 塑造了一位在半梦半醒之中, 自我陶醉, 感叹世态炎凉的艺人的形象。

所以说变的前提是要依据民族文化和当今的现实生活情况, 改变之后的体态不是一定要紧紧贴合民族体态的审美, 但是舞蹈本身所流露出来的精神和情感, 应该是得到那个民族的认同。我们应该追求的“解构”后“重构”的升华, 因此我们怎样“解”也就同等程度上的决定了我们能怎样“构”, 如何“构”也就决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变与不变中的审美定位。

2.留住“根”的文化

在学院派教室与都市化的大舞台上, 再也看不到本质的, 土色土香的教材与作品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做的, 不是继续讨论如何能使民间舞更长久更好的发展, 而是必须重回民间, 重回田野, 面对实地, 重新的收集、理性的加工修饰。

民间舞教学变与不变, 如何变, 都成了当下必须要解决的紧要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审美中国民族民间舞离民俗民风越来越远, 但却离舞台更近了一步。

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迁, 面对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维模式的磨合与冲撞, 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传承性与舞蹈形态似乎像一块难以涉足的禁地, 革深了, 分道扬镳、数典忘祖;革浅了, 徒劳而返, 新瓶旧酒。不革它, 历史文物, 脱离时代。

不变, 并不是只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我所指的不变, 是对于民族舞蹈的传承精神, 外在形态民俗特点而言没有大的变动。例如潘志涛教授对山东鼓子秧歌中“劈鼓子”动作的改动。在几乎不改变原创动律体态、动作风格的基础上, 又注入了一份顶天立地, 气吞山河的厚重与雄浑。将本来鼓子秧歌中动作平均颤颠的节奏时间值拉长为带符点的节奏, 通过慢抽、突端的节奏处理, 产生视觉上的力量塑造的变化, 体现出山东汉子的坚忍与执拗。

四、结论

中国民族民舞要回归传统, 首先应当从课堂教学的改进开始抓起, 教师在选定和理解教材的同时, 除了要考虑到动作的训练性、整体性、表达性以外, 更应该注重这些特性背后的文化保留与教育, 水有源, 木有本, 文化也有根, 只有源远才能流长, 固本才能发展。以当前的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为例, 应让每一位学生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 明白其之所以能成为传统的训练价值及文化价值的所在。

摘要:社会大众的审美焦点一直在变, 人文领域也从同一性、整体性、稳定性向多元性、间断性和模糊性逐步转变。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逐渐走上了一条混乱尴尬的路, 这样的局面到底是与时俱进的跨越还是舍根忘底的倒退?对于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 民族民间舞教学要不要变?需要怎么变?如何“扬”“弃”, 保持其有血有肉的姿态和生命力?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遇到的问题和一些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民俗,创新,根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中国民间舞教学 第9篇

一、浅谈在普通高校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超越对物质的需求, 人们开始培养起对艺术的审美情操, 舞文化流行起来后, 与舞蹈相关的培训师也如雨后春笋般大力发展起来, 各大高校也响应时代号召纷纷建立起艺术院校, 开始专门的舞蹈课程。但是就是在这样激进的发展中, 暴露出了一些客观存在的缺陷。首先, 教师在课堂的运用中, 千篇一律地习惯性用现成的伴奏带, 不能较为熟练地使用民族乐器进而配合动作的完成, 学生只有在临摹中靠悟性去感悟民族舞蹈原始的美, 不能很好地掌握好节奏和乐器之间的配合度, 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其次, 在教学的过程中, 有些老师的理论知识本身不够过硬, 对于动作的解析一知半解, 对于理论概念性的东西又领悟不透彻, 造成学生越听越糊涂, 越听越枯燥, 使得学生的理解力下降, 教学质量也跟着降低。二、

提高普通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 在教学中添加一些趣味性强的内容。学生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遵循这个规律, 开展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增添趣味性的内容, 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适当的补充课外知识, 这样做能够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 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其采用传统的单向式教学 (模仿) , 不如采用一些活波的教学方式, 比如说鼓励学生对课堂所内容的探讨, 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三, 教学内容重点的制定。由于民间舞蹈是由各个教学组合组成, 所以要合理安排各教学组合之间的层次关系。

第四, 激情教学式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 把激情带入肢体语言的示范中去, 为诠释民族舞的内涵增添一份灵性的美,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更好地把用情带舞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第五, 适时地重复教学, 虽然重复教学不像学习新的舞蹈一样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 但是针对教学的重点部分多次反复的去练习还是能达到预期教学的目的。

第六, 教师要做到准时上下课, 合理安排上课内容, 不做不切合实际的授课内容, 在学生能吸收消化的范围之内, 严格控制好时间, 如果教师强行拖占学生们的休息时间, 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 不利于对当堂课所有内容的整理和吸收, 长期以来, 也会对教学效果起到消极的影响。

三、普通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激情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民族民间舞的激情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培养审美情操。“情”集中体现了民族民间舞的灵魂、内涵与韵律, 教师在进行激情式教学时, 应尽可能对舞蹈的思想感情进行流露和表达, 让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动情”。

民族民间舞的激情式教学实施首先需要教师对舞蹈创造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进行充分的感受和理解, 从而表现出极具感染力的动作体态和肢体语言, 并带动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 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得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充分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同时视听和心灵。其次, 学生通过“情”的激发将“情”贯穿到每一个舞蹈动作, 并在舞蹈动作中投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并积极地向原创者的情感靠拢, 从而营造出相应的舞蹈情感氛围。

四、结束语

教师和学生作为舞者, 担负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因此进行有效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提高高校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 通过人文素养和内在情感的培养, 才能跳出富有感染力、生动的民族间舞蹈, 实现舞蹈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杨林.谈民间舞蹈中赣南采茶舞蹈的教学内容设立[J].歌海, 2012, (6) .

中国民间舞教学 第10篇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以剪纸及其他艺术形式为载体的传统图形一直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和生活用品的设计中。但近年来,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过于强调西方文化和日韩元素, 照搬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 忽视了对民间传统图形的认知和使用, 无视传统图形与艺术设计之间长期以来的血脉关系。这样做, 容易导致学生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离, 使其设计作品缺乏个性, 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员,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指导学生运用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对中国传统图形进行有效的应用。

1. 民间传统图形的概念

民间传统图形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图形, 它是由民间劳动者运用特有的观察与思维方法创造出来的。传统图形是传统文化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 它不仅仅包括剪纸、刻纸、木雕、彩陶、漆器、石器, 以及青铜器上具有传统意味纹样和装饰, 还包括民间艺术的方方面面, 以及书法和绘画, 等等。

几千年中华文明延续、发展、沉淀和积累, 造就了资源丰富的中国民间传统图形。在其发展过程中, 它们既各有特色, 又有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精髓, 显示出独特和浓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早在远古时代, 中华民族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这些图形经过不断的优化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传统艺术体系, 这一体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的结晶, 也是我国所特有的艺术精神的体现。

2. 民间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意义

人们接触艺术设计, 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设计作品中的图形表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并引起了共鸣。民间传统图形历史悠久、一脉相承, 其设计元素来源于生活, 体现了一定的中国民族特色,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说民间艺术中部分传统图形的实用功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出不足和劣势, 但是大部分的民间传统图形都是劳动创作的结晶, 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成果, 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美学价值。运用民间传统图形的艺术设计能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 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同时, 由于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根基, 受众很容易对采用民间传统图形的设计产生和设计者一样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产生类似的心理和情感诉求。

民间传统图形的特征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具有一定共通之处。民间传统图形以简洁的艺术形象表达一定的意义, 表达一定的思想, 受众能够非常直接地感受其丰富的内涵特征, 这和现代艺术设计所寻求的“在简洁形式语言中蕴涵深刻内容”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的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传统图形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不应该完全看重西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元素, 而忽视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启示作用。虽然说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的应用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但在发展和创新的同时, 我们要不忘继承和发展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继承, 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 继承就失去了发展的支撑。中国传统图形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 还是在文化的内涵上, 都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在艺术设计中引用中国传统图形, 可以为设计者提供新新的设计元素, 同时传统文化也可得到传承与发展。

3. 民间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民间传统图形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应用

标志设计是艺术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设计课程。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 它以精练的形象设计表达一定的涵义, 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 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设计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强势符号, 能够启发受众的联想和想象, 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广阔的艺术空间。

据我观察, 在标志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由于受到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 往往习惯让学生去尝试做各种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 并且在设计完成后也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毫无疑问, 现代性是标志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没有时代特色, 设计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市场价值。但具有时代性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丢弃自己的传统和民族特色, 我们要从传统图形和现代设计意识的关系中找出标志设计的新路。在标志设计的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内涵、表现特征和表现形式, 对其进行解构与再造想象, 将民间传统图形自然地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中, 以现代设计语言反映传统文化, 创作出传统意韵与现代感相结合的标志作品来。

3.2 民间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应用

商品的包装被称为“无言的推销员”, 是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商品包装不仅在销售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令人瞩目, 而且包装还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个对外流通宣传的形象。一个好的包装, 不仅可以提升品牌价值, 而且可以提升企业形象。

现代的包装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包装视觉上的美感, 更多地侧重于将商品的内涵完美地展现出来。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如何准确地将这些传统民间文化再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 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包装作品, 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民间传统图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生存土壤, 不仅具有丰富的形式, 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传统的剪纸、书画、雕刻、刺绣等艺术中的图形都可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 这些能使产品更富于民族风韵, 体现产品的文化内涵。但是包装设计应该具有文化特色, 而不是简单地采用一幅古画或民间纹样的图案就行了。因为商品包装为一定的商品服务的, 它不是单纯的商品表面装饰和保护, 更是商品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一种说明和推销。

因此, 在包装设计的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强调的是:包装设计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绘画创作, 而是把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强化包装的实用目的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良好的商品形象, 传达商品信息, 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

3.3 民间传统图形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广告, 有广而告之、昭告天下之意, 其目的在于推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引起关注, 促进消费的达成。在科技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师,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全新的视界来认识和利用传统民间图形, 将其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中。这样既能增加广告的文化底蕴和意境, 又能使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到发扬光大。

当然, 我们提倡民间传统图形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并不是要固步自封, 闭门造车, 而是要在坚持中国民间特色的基础上, 融合世界先进的广告文化和广告设计理念, 将现代的、国际的广告理念与广告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巧妙结合, 这对提升我国的广告设计品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 也能使广告具有浓郁的中国气息。

4. 结语

中国民间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是现存的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难以替代的。在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继承中国传统图形优秀元素, 将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延伸发展, 打造新的符合现代时代特征、具有市场价值的表达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要能熟练掌握在继承民间传统图形优秀设计元素的基础上, 利用外国先进的设计理论, 将民间传统图形的内涵和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技能, 创造出既有民族元素, 又具有时代感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白雪松.再谈包装设计中传统图形的运用[J].包装工程, 2009.7.

[2]李云慧, 李征, 梁婧.论中国民族传统图形的起源及其特征[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

[3]刘小艳.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的关系[J].企业导报, 2010.3.

浅谈呼吸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舞者 呼吸

日常生活中,呼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动作,但是却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在舞蹈艺术中,呼吸也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舞蹈中有了呼吸,使用肢体动作表演的舞蹈才变的更加鲜活生动,舞蹈作品才更加具备生命力和感染力,舞蹈中的呼吸就像生命中的呼吸一样,是舞蹈艺术的生命线。

一、生理呼吸和舞蹈呼吸的概念

1、生理呼吸,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肺呼吸,是使用口鼻器官经过气管和支气管从外界吸进氧气,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实现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泡中交换的过程。

2、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呼吸,我们把它称为艺术呼吸,是指舞者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把握、控制、处理呼吸节奏和方式方法,使呼吸从舞者表演过程中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的支配及其运用,要求呼吸的节奏和方式方法与舞蹈的动作、韵律、风格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二、呼吸在民族民间舞中的重要性

运用呼吸是民族民间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赋予了民族民间舞蹈生命,塑造着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讲求“以心带情,以情带动”,是指心与形的统一,而这里的心是与呼吸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族民间舞的呼吸方法一般有吸气、提气、屏气、呼气四种形式,他们在民族民间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吸气是为民族民间舞关键步骤“起法儿”做准备,这“一口气”对整个舞蹈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而这“一口气”就是这个“头”。如维族舞蹈中有很多提气的部分,女生摆出任何一个向上的造型时都要提气,从而将高昂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屏气是帮助舞者收紧、戛然停止,如东北秧歌的“顿步”,每三步一倒时,第三步就要踮脚,并屏气,这样就将秧歌中的俏丽表演的活灵活现;呼气与吸起相配合贯穿与舞蹈的始终,是为了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呼吸在民族民间舞中的合理运用,使民族民间舞的舞者形象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是民族民间舞的生命之源。

三、呼吸在民族民间舞中的运用

1.在藏族民间舞中的运用

藏族群众居住在地域辽阔、海拔高的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习惯和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步伐弦子基本步、平步、靠步;手臂动作:撩袖、摆袖、献哈达等韵律节奏慢而沉,延绵而有力,舞者与之配合的呼吸方式也是慢吸慢呼,尽量延长呼吸时间和节奏,这体现了藏族舞蹈呼吸的主要特点,所以我们感受到的藏族舞蹈是豪放而沉稳、悠然而生动的。如藏族舞蹈“尤子巴母”组合中的“弦子”动作,当双脚点颤时,呼吸缓慢均匀,动作显得流畅,有重量、脚下仿佛有根;“屈伸”动作,屈和伸时与吸与呼相对应,使动作显得自然延续,如行云流水延绵不断。

2.在朝鲜族民间舞中的运用

朝鲜民间舞蹈中呼吸的运用在众多的民间舞中最为典型,最为广泛。朝鲜族舞蹈以柔带刚,以静带动的特点十分明显,与之配合的呼吸方式收放自如,贯穿舞蹈的始终。以“古格里表演组合”为例,舞蹈动作重点以下肢屈伸动作配合呼吸完成,准备拍在半蹲上,先快吸入半口气,同时膝盖配合吸气向上延伸,然后呼吸瞬间停顿,瞬间“刹住”的间歇中屏气,然后把留存的后半口气慢慢吸入,膝盖随之伸直。吐气时要求与呼气一样,膝盖弯曲时快吐气,再屏气后慢吐气。朝鲜族舞蹈的这种快吸、屏气、慢吸;快吐、再屏气、慢吐的呼吸方式给人呈现出舞蹈本身的动静、刚柔结合,使人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朝鲜族舞蹈的柔美和朝鲜民族含蓄的民族个性。

3.在蒙古族民间舞中的运用

蒙古族舞蹈多以呼吸带动动作的起伏,以流畅自如的气息体现动作的轻重缓急,大小强弱、抑扬顿挫。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主要是重拍慢吐气、弱拍快吸气。重拍慢吐气可以表现蒙古民族彪悍、健壮、粗犷的个性;弱拍快吸气可以表现出蒙古民族沉稳、豁达、洒脱的形象。以“弹拨手”组合为例,双腿跪地,身体微微后靠,胯前弹手时为弱拍快吸气,胯前拨手时为重拍慢吐气,快吸气时身体后靠,慢吐气时身体横拧。在蒙古族民间舞中也有短小呼吸形式的运用,如双肩、笑肩、等体现欢乐情绪的动作中都运用短小呼吸。

4.在汉族民间舞中的运用

汉族民间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要属秧歌,而东北秧歌是汉、满两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东北秧歌的主要舞蹈特点是“艮、俏、浪”,需要靠呼吸协调配合才能得以充分体现,通过呼吸使动作的放与收、动与静、强与弱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强烈的外在动作瞬间转为内在的韵律,将风格、节奏、情感溶为一体。东北秧歌中的呼吸方式和技巧是不拘一格的,如“片花组合”中多运用了平稳、柔和的呼吸方式,无论是站立“片花”还是下蹲“片花”这种呼吸方式一直贯穿始终,气息的饱和与均匀度完全由舞者自己把握,从而体现东北秧歌“稳、美”;“跳、十字步”组合都运用快呼、快吸的呼吸方式,无论是脚下的踢步,还是上身的扭、摆动律,都运用了短、小、快的呼吸和提气加以控制,以方便将动作完成的干净、利落,这集中表现东北秧歌的“浪、俏”;将“片花组合”与“跳、踢步”结合起来,舞者根据舞步的需要,合理运用不同的呼吸方式和技巧,就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美”的特点。当然在汉族民族民间舞中,我们也要掌握胶州秧歌的快呼、快吸和云南花鼓灯的慢呼、慢吸的呼吸方式。

综上所述,呼吸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不可缺少的,它与舞者的动作和舞蹈表现的主题紧密结合,呼吸可以改变舞蹈动作的质感和情感,使舞蹈动作显得更加丰满、更具张力,使用观众更能体会舞蹈的内涵,体会舞者的用心和思想,让舞者与观众之间达到心灵融合。呼吸在民族民间舞中的运用是广泛而深入的,它在民族民间舞中的作用犹如鱼与水的关系,民族民间舞离不开呼吸,充分发挥呼吸在民族民间舞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使我们的民族民间舞源源流畅,随新而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民间舞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民间造型方式,民间构图样式,民间色彩特点,大写意简笔山水画风

齐白石16岁拜师学做细木匠“小器作”,做雕花木工长达十多年,是誉满乡里的雕花名手。齐白石27岁才拜师学画,60岁改变原有风格毅然开启“衰年变法”成就当代大家。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画路人皆知,但是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知之者甚少。他早期临习芥子园画谱,40岁齐白石游历大山河海,对山水画产生了很大兴趣。在此期间应友人胡廉石所请,作《石门二十四景》,在这组命题式创作作品中主要将民间木雕的山水图式与命题意境相结合,独辟蹊径而情趣盎然,确定了其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向。1905年游历桂林时,船行于青山秀水间,极大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画了很多写生稿,桂林山水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山水造型符号与意境取向得以确立。1910年,他把远游期间所得画稿整理重画,完成了50余幅《借山图册》的创作。这套作品以写生所得的意象为依据,融合民间图式,运用大写意笔墨方式,跳出文人山水画程式窠臼,不入派别而傲然独立于画坛。然而这批作品饱受世人诟病与市场排斥,知音者寥若晨星,50岁以后全部倾力于花鸟画创作,只是偶尔应友人所求而画些山水画作品。1921年的《山水册》和1927年的《自临借山图册》,在以前的基础上艺术特色更加明确与完善,到达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几十年后才逐渐被今人认识其中蕴藏的艺术价值。这些与齐白石早年的民间木匠生涯是分不开的,青年时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对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观察方法和造型意识的形成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他的山水画创新过程中对民间艺术形式语言元素的吸收与应用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一、充分的吸收民间木雕的造型方式

湖湘民间木雕造型主要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对造型形象的夸张提炼使之高度符号化,形象中注重生动细节的堆砌和整体造型的夸张概括,这种由细节之“似”与整体之“不似”的强烈反差所构成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特征对齐白石的山水画艺术造型产生深刻影响。他在五出五归的山水游历中曾在桂林暂居半年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山头喜作馒头型,用阔大的笔触侧壁写出,几乎不作皴擦染点,成为他极其独特造型符号;再如他画松树时,树干的画法并不采用传统的鳞片皴,而是以类似于解索皴的粗笔勾画,这种方式也是前人所没有的。这些山水符号与组合在《借山图册》中反复使用,尽管有着极强的程式化特征,但只要用心体味,就不难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湖湘民间木雕造型特点之二是形象简炼有力,富有内涵。齐白石画《石门二十四景图》明显借鉴民间木雕艺术形式,构图取景简洁大气,形象朴素简约,大写意山水风格初现端倪。其中第二十四图的《甘吉藏书图》,全图只在右下角画藏书楼一角和几棵柳树,留下大片空白,以虚衬实,给读者以想像的余地,于空白处最见充实的中国画传统和艺术的辩证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大写意简笔山水于单纯中藏内涵,能用极少笔墨表现极复杂事物,画面布局往往出奇制胜、奇崛大胆,富于生活情趣。

二、巧妙的借鉴民间木雕的构图样式

民间木雕构图简炼有趣,采用自由散点透视、平面空间布局为主。这种构图样式中景物摆脱自然事物常规的大小比例与空间位置关系,山水、树石、楼阁等是作为一些自由的造型符号,可以非常主观而灵活地经营画面位置,在平面空间中依势生发,具有更强的现代构成意味。白石老人正是具备将这种民间形式与文人绘画相结合天才型画家。1922年作品《烟雨人家》,远处画云山,近景画丛树村舍,再配以小桥,层次简洁而分明。其山水画构图奇绝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对于画面构图的安排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惨淡经营后而经得起仔细推敲的。而且每次获得好的构图总要勾摹留作底稿,反复琢磨与发挥,这也是一直沿袭他做民间木匠时的工作习惯。

三、大胆的运用民间木雕的色彩特点

中国民间色彩的有一句常用的画诀:“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这说明民间美术色彩特征主要是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喜用石绿、石青、大红、明黄、金色等色彩,构筑了其绚丽丰富的色彩乐章,代表大众对红火生活的向往。齐白石晚年变法独创“红花墨叶”形式,就是将民间浓郁的色彩对比应用于大写意花鸟画中。用此法他在山水画色彩方面也同样取得突破。1924年作立轴《烟雨秋山》,其中民间色彩的主观意象特征展现的十分充分。此图忆写长沙岳麓山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画面中心被红叶围绕的小亭便是爱晚亭,那是枫叶最集中的地方,它与山头上那一簇簇红色的“云团”点醒了整幅作品,使在红叶映衬下的长沙城出落得更加迷人,在写意山水画使用浓艳的民间色彩体现出他的过人的胆识与创造能力。

结语

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将早年木匠生涯中熟悉的民间艺术特点和大写意画笔墨方式相融合,唤醒骨子里面沉睡着的民间情愫,结合文人画的思想底蕴,实现了个性化的创造。他的艺术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体验,来源于内心情感表达的强烈需求,来源于对民间艺术形式语言大胆的借鉴与突破,这对当下的山水画创作与教学都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著.齐白石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2]张宝林编著.齐白石画集[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乙酰丙酮比色法下一篇:博弈中的创新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