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024-07-19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精选12篇)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1篇

一、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教态自然, 面带微笑。教师的微笑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 每多一些鼓励, 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而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和氛围变成愉快的学习动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 从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出发,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乐于参与其中, 从而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引出问题, 把学习过程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索, 集思广益, 积极倡导并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才华,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自主”就字面理解, “自”即自己, “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做主”。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 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让他们不仅能自己提出问题, 而且还乐于思考问题然后去亲手操作解决问题, 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科学、爱科学的动机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器材和实验器材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 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描述、操作、实验以及一些生动活泼, 趣味性、实验性强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乐于投身于其中,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 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 教师在多媒体中出示图片“三支蜡烛”, 一支没有罩杯子的蜡烛, 一支是罩着小杯子的蜡烛, 和一支罩了很大杯子的蜡烛, 老师同时提问:“同学们猜一下哪支蜡烛会先熄灭, 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在自己没有亲自做实验的情况下猜测哪一支蜡烛会先熄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说完后老师做一下演示实验, 实验证明第二支罩小杯子的蜡烛先熄灭, 由演示实验三支蜡烛哪一支先熄灭引出“空气中有什么”。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 激动不已, 学习兴趣以及实验兴趣已经很强烈了。老师讲清实验注意事项让同学们亲手进行试验操作得出结论, 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在教学中强化科学实验, 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 科学课的标准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 在此过程中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这样学生的潜能会有极大展现、调动、开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困惑, 发现解决问题时的兴奋、疑虑、惊讶, 问题解决时的愉悦之情, 这些情感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设计, 有层次、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亲自实验, 在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信心, 以更好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进一步学习。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明确实验目的; (2) 明确操作流程; (3) 注意操作事项。小学五年级《简单电路》一课中出示一棵圣诞树上面点缀好多小电珠, 灯光忽闪忽闪的, 光彩夺目, 引出情境圣诞树是怎么亮的, 是怎么做成的, 如果同学们有小电珠, 你们怎么能把它连接亮?给学生们发放一些实验材料, 引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这时同学们很兴奋, 自己亲自动手的想法强烈, 快速并积极地动起手来制作。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组装方法, 并主动在一起讨论其中不同的组装方法和其中的奥秘, 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 自行设计操作过程并讨论, 在亲自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 并很好地去接受, 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营造良好科学氛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而科学中处处都包含着问题, 所以科学这门课程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学习, 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既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引领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 对学生们在此门学科中的学习表现和实验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激发学生求知和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有疑难问题的学生进行点拨, 并以自己良好、优秀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一个点头, 一个手势,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每个教师都应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起, 自己作为引导者, 学生是主体,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得他们亲近科学,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 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科学》这门学科强调以细微的观察入手, 到对某种事物做出某种解释以及得出结论为止, 最后落脚点自然是知识, 这样也可让学生遇到问题时科学地去解决问题。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2篇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树立新的正确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要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而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更新知识观念,明确知识在本质上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过程。怎样取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处理知识,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改变重优秀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解内容中涉及到科学原理和重大发明等知识时,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等热爱科学、献身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同时要抓住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延伸、扩展有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科技内容,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通过质疑、模仿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气。

就实际而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交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补充现代与未来科学中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适应学生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上准备的知识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选取“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要有创新评价的意识。评价语言讲究民主,对学生不挖苦、不伤害;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多元化,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欣赏中认识自我表现,从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创造气氛与环境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如可在显要位置张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可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座右铭,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及教师力图通过外在环境与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

新课程理论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是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位置,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创造思维:

1、创设情境与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初探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创设学习情景,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让教材中插图发挥好作用。”教材为学生“闻之”提供了前提,插图则为学生“见之”提供了保障。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社会教材中配有大量彩图、图片,合理利用好这些插图,既能培养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快捷形象地认识社会,提高学习效率。

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引起应有的注意,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如对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写了有独到见解的作文,制作了有创意的玩艺时,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在其《论语·学而》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前提。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更长,即使遇到搓折,往往也归结自己的努力不够,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另一方面,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失败次数越多,创作或制作兴趣越下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找到新问题,并在小组内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尝试与练习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事实上,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慢慢尝到了甜头,兴趣产生了,自信心增强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 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

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片段写作”、“短剧表演”“自由辩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课堂气氛更活跃,形式更活泼,极大地解除了束缚在学生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绳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再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和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感性观察转变为理性知识。

创设师生互动机会,促成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创新学习课堂中,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通过讨论、辩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质疑,开发奇思异想,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使其思维活跃,勇于、乐于展现思想火花。

3、激励学生动脑,培养思维习惯与能力。

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开放学生的头脑。许多优秀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的思维去遐想,去回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去思考、去想象,让学生去创造;组织学生在矛盾的语言或因果关系中去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现有信息及知识点进行思维创造,解决文章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或情感思想展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题本身,便是学生在思考之下打开创新之门的开始。教师要凭借敏锐的发现与感悟积极寻找知识中的创造教育点,采用启发、引导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很大好处。

4、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在做中学。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技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除让学生自然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外,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社会周围的不如意的事物,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把不如意的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传阅、参观、思考,再启发学生如何把不如意的事物加加、减减、改改、拆拆,从中引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小设想、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和原来的《自然》相比它所包含着的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更加的丰富。在这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各方面学习中都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科学课的教学与实验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教态自然,面带微笑。教师的微笑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每多一些鼓励,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和氛围变成愉快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从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出问题,把学习过程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集思广益,积极倡导并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才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做主”。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让他们不仅能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还乐于思考问题然后去亲手操作解决问题,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科学、爱科学的动机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器材和实验器材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描述、操作、实验以及一些生动活泼,趣味性、实验性强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乐于投身于其中,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教师在多媒体中出示图片“三支蜡烛”,一支没有罩杯子的蜡烛,一支是罩着小杯子的蜡烛,和一支罩了很大杯子的蜡烛,老师同时提问:“同学们猜一下哪支蜡烛会先熄灭,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在自己没有亲自做实验的情况下猜测哪一支蜡烛会先熄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说完后老师做一下演示实验,实验证明第二支罩小杯子的蜡烛先熄灭,由演示实验三支蜡烛哪一支先熄灭引出“空气中有什么”。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激动不已,学习兴趣以及实验兴趣已经很强烈了。老师讲清实验注意事项让同学们亲手进行试验操作得出结论,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在教学中强化科学实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的标准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学生的潜能会有极大展现、调动、开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解决问题时的兴奋、疑虑、惊讶,问题解决时的愉悦之情,这些情感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设计,有层次、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亲自实验,在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更好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进一步学习。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明确操作流程;③注意操作事项。小学五年级《简单电路》一课中出示一棵圣诞树上面点缀好多小电珠,灯光忽闪忽闪的,光彩夺目,引出情境圣诞树是怎么亮的,是怎么做成的,如果同学们有小电珠,你们怎么能把它连接亮?给学生们发放一些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这时同学们很兴奋,自己亲自动手的想法强烈,快速并积极地动起手来制作。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组装方法,并主动在一起讨论其中不同的组装方法和其中的奥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自行设计操作过程并讨论,在亲自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并很好地去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营造良好科学氛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而科学中处处都包含着问题,所以科学这门课程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学习,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4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曾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要再续辉煌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创新的民族, 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 为此, 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1]人们已普遍意识到学校素质教育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实践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1 什么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发现、发明、创造的总称, 侧重于“再创”, 侧重于宏观的变化过程。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实践能力一般是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把知识和理论用于实际的能力。

所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破旧立新, 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超越自己、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的精神和能力。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主要方式有改革师生关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思维定势、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个性七种。[2]

2.1 改革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改革的突破口,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创新性都谈不上。而传统的师道尊严, 阴魂不散, 教师总是居高临下, 以操纵者、主宰者的身份出现, 有些教师甚至错误的认为, 教师越严厉, 课堂纪律才会好, 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师生关系, 必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因此, 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温馨、愉悦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是主持人、导演、医生、教练、服务员等。而学生才是主人和上帝。

概括地说, 就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亦师亦友”。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出问题、陈述观点。好教师会艺术地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 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科学的质疑乃至辩驳, 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平等合作关系。事实上, 这种师生之间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的争辩, 对于发展师生情谊、促进学生人格和智力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只有这样, 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 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2.2 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本上是教师滔滔讲, 学生默默听, 即使是提问, 不是齐声喊对, 也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包办, 而且教师讲的时间起码是半节课以上, 这样几乎等于剥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减少了学生增长智慧的机会。因此, 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压缩下来, 给学生有更多的学的“时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 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 才会有学业的进步, 事业的成功, 发明创造的出现。因此, 教师要使学生主动参与, 全员全程参与,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滔滔不绝地讲加以分解取舍:精讲关键的地方, 画龙点睛, 学生看书可懂的内容, 则不讲。变以学生的听记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读、思、议、练为主的学习方式, 同时, 把各种感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 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比单一感官学习效果更好。只有这样, 才可能开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新局面, 以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

2.3 改革思维定势。

传统的思维定势多注重右脑思维的开发, 多注重收敛思维, 求同思维的训练, 而科学研究表明, 左脑是知识“司令”, 它的职责是以分析思维、集中思维为主, 进行智力开发的;而右脑才是创新“司令”, 它的职责是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扩散思维为主进行智慧开发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左脑思维训练, 开发右脑功能, 注重组织各类教学活动, 如情景教学、暗示教学、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把现代教学技术引进课堂, 实现人机结合,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右脑潜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 还要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4 开放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 把教学内容封闭在教本中, 尽管教本中的基础知识, 学生必须学会掌握, 但社会发展如此迅猛, 人类知识呈指数增长, 而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与新知识的距离会愈了来愈大, 因此创新型的教学必须正视这种现实,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开放教学内容, 红引进与学生教本联系紧密, 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内容, 新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会上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开放教学时空。

传统教学囿于学校, 囿于教室的做法, 很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 应该让小课堂变大, 向图书馆、阅览室延伸, 向大自然和社会延伸,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 师生达到情感交融, 这时, 学生特别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 教师便可以更直接的观察、了解、研究学生, 从而取得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教育教学效果, 而学生可能在自然实践的环境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创新灵感的突发。

2.6 开放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过程往往是:“问题———解答———传授”的封闭式过程, 许多教师忽视了概念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结论的归纳过程, 方法的思维过程, 而将传统强求学生死记硬背, 反复操练, 学生学习过程变成“接受———存储———再现”的过程, 这样无疑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幼苗;因此, 必须构建:“问题———讨论———分析———总结———提出新问题———再讨论———再探索……”发散性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充分感受, 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开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质疑, 勇于实践的习惯, 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问题对了就相当于一半的创新完成, 我们要从小学教育起就培养学生树立起创新求异的观念。对学生来说, 他们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有所疑问, 有所领悟, 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的发展价值, 而不是它的社会价值。

2.7 开放教学个性。

传统教学注重共性, 强调“一致”, “规范”, “齐步走”, 很少研究个性, 研究差异, 扼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 同时也扼杀了许多教师的个性,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创新的土壤是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 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有个性的人, 才善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也要优化自己的个性, 发扬自己的优点,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的个性, 而不是封杀学生的个性。要因材施教, 千万不要把敢于提不同意见的学生当成“捣蛋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创新, 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才能真正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结语:创新实践使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得到磨练从而迅速成长起来。学校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 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学校教育在重视理论教学和一般的实践教学的同时, 还应重视创新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把创新实践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 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时, 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

摘要:创新并不是一种新现象, 它是伴随着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虽然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它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因此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蓬勃兴起, 创新向人们展示了其空前强大的生命力, 它成了时代的中心话语, 成了时代精神的突出表征。创新已经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翁庆余.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 2002 (5) .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5篇

以下类型的文件由学院(中心)存档,保存时限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人员管理类(人员调配、任免、考核、培训、职责等); 实验教学类(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日志、实验报告、实验室的各种记录本、实验室开放材料、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制度等);

仪器设备类(有关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申报材料、使用记录、设备图纸说明书、自制设备材料等)。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实训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适合高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校外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建设实习基地的原则

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第6篇

培养创新精神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发明创造者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学校积极宣传人类社会伟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利用广播、板报、专题讲座、社会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科技创新对经济巨大的支撑作用。

1.提供人人参与科技发明的机会

学校聘请科技界、企业界、专利发明人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科普知识,科技发明的成功方法及效益。让学生们在形象生动的事例中引发思考。面向全体同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形成创新的意识。

2.利用创新发明活动,锻炼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定时举办科技周、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战胜自我、战胜困难、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

激发发明创造兴奋点

通过开展科技活动,职校学生有扬眉吐气之感,在创新活动课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奋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注意提高学生的信心

在活动课中,教师应以平等身份来参加课题研究,参与学生的讨论。对于某些学生不完整的、分散的,但有创意的想法,辅导老师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提高学生坚持创造发明的信心。

2.鼓励学生

当学生有一些怪异的想法时,辅导老师不要嘲笑他们,而应该注意认真听取,耐心分析、指点、引导他们改善和改造,引导学生探求科技知识,从而激发探索科技知识奥秘的兴趣。

1.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

在创新课中,提出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例子,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就有许多的专利发明素材,而最容易入手的是身边的小发明,如:学习用具、小家电产品等等。学生听完后,思维活跃起来,很快地投入创造发明的活动中来,由此,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而引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2.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胡思乱想,想不到好的办法出来。因此,在活动课中,应注意教会学生创造发明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其实,创造发明的方法很多,如:情报分析检索法(首先,定好发明题目,然后围绕题目收集与发明题目相关的资料。),迁移法(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新原理、新技术、或是在其它物品上的功能、结构、组合,把你的发明题目移植上去。),逆向思考法(一时不能想到的办法,可以换个角度,逆向思考一下。),缺点例举法(可以从使用角度:安全、方便、节能、环保、科学,也可以从特殊使用人群的角度如:残疾人、老人、小孩找物品的缺点,甚至可以从物品的功能结构上找缺点)。总之,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创造发明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3.适时点拨

教师在整个活动课中,应随时注意给学生必要的指点,防止在学生空想、乱想,偏离发明的题目,同时教师参加学生的讨论,适当时候要点拨、启发学生,让学生的创造发明可顺利进展下去。

4.动手操作参与发明创造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7篇

教育应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以培养能力为导向,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促使受教育者个性不断得到发展, 形成适应经济、科技, 和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1. 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为此, 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三个基本要求:要有较广的知识基础;要有优秀的思维品质;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人类和科技的发展就是知识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知识, 没有积累, 就没有发明创造的基础, 而只有积累, 没有批判性的继承, 也不可能有创新的基础。所以, 要有所发明创造, 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 二要有批判性的精神。学习是掌握知识、挑战知识的基础, 学习已有的知识, 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 并且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批判和质疑, 才能有所创新。学习是知识的基础, 也是创新的基础。

2) 思考是创新的关键

恩格斯有句名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是人类的智慧, 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他强调不仅要思考, 而且要独立思考。学与思是一个有机结合的过程, 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控制过程:学是输入, 就是对信号的采集;思就是对采集信号的调理、分析、判别、总结的过程, 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严密的逻辑思维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开放的形象思维能保证思维的原创性, 只有具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统一的思维品质的人, 才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 思考是关键, 是创新的关键。

3) 实践是判别思维正确性的标准

有了作为基础的学习, 作为关键的思维品质, 而没有实践等于没有一切, 就像“控制过程”缺少输出执行环节一样, 不可能判断整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确、稳定、可靠。认识的正确性, 取决于实践的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查学习、思考的难度、广度、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2. 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人才应具有各种能力, 其中很重要的核心能力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大学生若不能进行有效的自身能力培养, 锻炼自己的核心能力, 就失去了竞争力。本文重点论述下面的几种能力:

1) 自学能力, 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是能否不断进取的关键。不管学生进入大学时如何, 但毕业时应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这样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地适应, 迅速的积累新的知识。否则大学的学习是失败的学习。

2) 实践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检验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要重视实践, 重视实践教学, 这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 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石。要树立明确的实践意识, 能力的核心价值在实践、在创新, 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在大学学习的始终。

3)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又是个性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意识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 提供各种创新的土壤, 形成制度, 形成风气, 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积极思考, 有所发现, 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3. 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对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渠道, 高等学校人才聚集, 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 也是科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必须从时代大背景出发, 在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 采取各种教育手段,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体系。

现在很多大学生经常向老师问这样的问题, “老师学这门课程有什么用”, “这些课程到工作岗位上有用吗”。学生认为到大学学习主要是为了到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学到的知识应该是能直接变成工作需要的, 这是学生的误区。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我们在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要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思维推理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这些误区, 首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学习的目的,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 同时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看做是大学生必备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营造一个使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 使学生敢于表现个性, 敢于创新。

创造性思维也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 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各种实践中, 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 动手能力一定要在实践中培养才能形成, 通过学习知识, 消化知识, 再经过实践反复锻炼而形成的。实践中培养的能力, 除课程中开设一些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模仿型实验, 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还应开设一系列自立设计型实验, 让学生自主选题, 自行讨论方案, 自己组织实施。鼓励同学进入实验室, 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工作或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 帮助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理解, 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极其重要, 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把创新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利用大学这个学生最依赖的平台, 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在人才培养中,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重视实践, 培养创新精神, 把实践教学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摘要:教育的社会作用是提高人的能力和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人才培养是实践教育目标的唯一途径。人才培养应适应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总体要求, 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胡涵锦.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的调研及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2 0 0 1, 1 (3)

[2]万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其优化[D].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周家伦.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09, (3/4)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8篇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 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 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包含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 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1]。实践能力只有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 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时间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社会实践、工作中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由此可知, 把实践能力理解成“动手能力”或某一技能是对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2]。

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特征

创新能力具有两个特征: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综合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结构优化性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 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实践能力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实践性是实践能力的核心特征。实践能力孕育于实践活动并只有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情境性源于实践能力以“现实问题解决”为特征, 而现实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综合性表现为现实问题本身是综合的, 其解决也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外显性特征表现在实践能力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其发展水平也要通过主体实践行为来判断3]。

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表现形式很多, 并且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多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 比如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科技竞赛, 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理论教学体制改革。

(1) 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师方面, 改变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单向理论知识传播过程的方法, 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模式, 活跃课堂学生积极讨论氛围,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 鼓励学生课堂讨论,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知识, 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本专业当前技术发展趋势, 存在问题, 研究热点等, 倡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 敢于质疑, 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2)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从教师考核评价方面, 考核包括授课模式、授课方案、技术前沿、课堂氛围等, 变革目前我校“督导制”的传统督导方式, 督导不仅仅督导教师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案、大纲、讲义等进行课堂教学, 更应该督导理论性创新式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性和学生的动手参与性。从学生考核评价方面, 教育离不开考试, 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有一套考评体系, 关键问题是“如何考评, 考评内容、考评形式”等。改变传统记忆、背诵考试模式, 鼓励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改变考试题型和考试形式, 试卷达到书本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水平, 从而也避免了考试过程中学生作弊的问题。

2. 实践教学体制改革。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环节, 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 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 围绕某一门课程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 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 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 (论文) 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绩的集中检验, 也是对学生在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科研项目是生产实践和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向结合,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能够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维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有较大帮助。

3. 科研活动体制改革。

科研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高等学校以院系为单位创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平台, 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 鼓励教师将优秀学生融入自己的科研团队, 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在教学体制改革中融入一种科研创新体制。

4. 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改革。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能力培养、品格培养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内容应该更广泛, 包括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坚持与时俱进, 强化资源意识, 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 有效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数量,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

5. 保障措施。

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新形势下继承我校的光荣传统, 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保障措施”, 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 理论教学考评体系, 学习离不开考试, 考试形式和内容是一根“指挥棒”,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记忆型”考试形式, 出台教学效果和考试考评细则, 从政策、制度上转变目前的教学模式, 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体制。 (2) 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出台政策制度, 鼓励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性生产实习、创新性课程设计、实践性毕业设计, 形成一种“不怕失败、鼓励创新”的实践教学体制。 (3) 科研创新活动考评体系, 科研活动是一种长期性创新实践活动, 也要对尚未取得成果的科研活动进行一定形式的表彰鼓励, 更能形成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4) 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社会实践形式、内容丰富多样, 只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我们都应该提倡和鼓励, 并出台政策制度, 给予一定的鼓励。

摘要:本文讨论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概念特征, 建立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根据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探讨了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途径, 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玉华, 付士远.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 2007, (10) :38-39.

[2]仇静莉, 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76-79.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随着高效课堂的逐步构建,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 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 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下面, 我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看法, 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 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从兴趣入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随着高效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赞可夫的教学实验证实: 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 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么, 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呢?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如果学生对一门课没有兴趣, 就根本谈不上认真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说,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相信学生, 创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氛围, 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生充分信任,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 坚信每个学生都能行, 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感、惧怕感。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心灵的窗户一旦打开, 就会与教师倾心相交, 就会全力地倾心于课堂学习中,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认为, 要实现高效课堂, 就必须突破“教师问, 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 从而营造出“学生问, 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 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 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 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 然而, 有时很令人费解, 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 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 让我们一起探讨。”于是, 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 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 作者这样结尾, 用意何在? 《孔乙己》是一幕悲剧, 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 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 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样, 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 提出了疑问, 就会主动思索、研究,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 面对同一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同理, 对于同一个问题, 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扩散思维, 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创性, 有鲜明的具备个性色彩的独立创见, 不是人云亦云, 步人后尘, 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 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 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例如,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在归纳主题时, 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者写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 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看法。这时我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利用所学知识寻找问题答案, 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语文综合素养, 仅靠一本语文书、几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重视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 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引导学生主动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发展, 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学语文。

1.打造“开放的课堂”, 引领学生读书。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形成, 光靠课内的学习是不足够的,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基于这个思想, 教师可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既增长了知识, 又开阔了视野, 还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投身社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体验, 学会选择。教师可根据语文教材要求及学生特点, 设计各种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堂中学习语文, 提高语文素养。

谈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第10篇

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至九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是“空中楼阁”, 不论是创新理论或是现代名词, 姑且不谈, 但就从实际意义上讲, 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培养, 要让学生有“不耻下问”、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情感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消化, “温故而知新”。只要学生在接受和完全领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有所获得就足够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瞬间灵感, 使学生思维空前活跃, 也应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注重“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这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漫长历程中, 被实践证明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强化记忆和积累知识的最佳时期, 学习重点是打好基础, 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不可有丝毫的懈怠。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总是显得有些不切合实际:本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清楚明白的常识, 还要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早已被科学家证明了的“定律”又要让学生再来一次“探究”, 而恰恰忽视了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师让学生做一些模型设计制作, 搞一些评奖活动, 以资鼓励, 殊不知学生耗费了课外多少时间, 只做表面文章, 追求场面的热烈, 白白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要说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也只能是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中做一些了解而已。真正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的教学不是基础教育学校的任务, 应该让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一级学校去完成。要说把应该正常开设的学生实验课、活动课、校本课等视为是对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算是在理论上、要求上提高了档次, 但是, 这实际上还是“双基”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需要低调一些, 实际一些, 尽量能使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易于把握, 易于操作, 易于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人为本”是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要牢固树立;“两全”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方针是每个教师施教的基本思想, 不可淡化;学会欣赏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教师挖掘教材, 体会编者意图, 认真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课堂教学原则不能丢;“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法的精髓, 要学会应用;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出是在全局和整体意义上的指引, 但在具体某个年级段的教学中就应有所不同, 不能机械地搬用, 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理论上的创新需要实践者的灵活运用。

摘要:自古以来就有“先生是引路人”的说法, 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单纯靠学生去思考, 学生在学习中走的弯路太多, 代价太大。“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新理念, 要牢固树立;“两全”方针是每个教师施教的基本思想, 不可淡化;学会欣赏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教师挖掘教材, 体会编者意图, 认真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课堂教学原则不能丢“;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法的精髓, 要学会应用;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技术 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如沿海经济工业主要以原料加工为主,知识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只赚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还如制衣行业,几亿件衣服还不值一架波音飞机。技术可以推动经济的突飞猛进,培养当代青少年的技术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不但要注重学生各门学科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而且更要注重新的知识的建构和综合学习。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

为了创设丰富的通用技术学习环境,营造丰富的技术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每节课要求学生课后通过看新闻、上网查资料或阅读报刊杂志列举两到三个有关技术的实例,日积月累,使学生开拓技术视野,了解更多与技术相关的知识,从而能理解技术,甚至应用技术,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活中的技术。

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理论和实际结合。例如:“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的长度,用系统的观点解释,就是部分影响整体,也反映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说明系统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再如学习了“经典结构的欣赏”后,要求学生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赏析丹麦设计师雅布森的作品“盖里椅”,通过启发,学生能够说出“盖里椅”结构上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有流动感,功能上和其他椅子相同,从文化角度看,“盖里椅”结构传达出一种盘旋上升、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形成了优雅的浪漫主义设计风格;如“结构与设计”中的起重机在起吊重物和不起吊重物时都不至于翻倒,寻求平衡力应满足的条件时注重物理知识的运用,根据力矩平衡原理启发学生找出平衡力应满足的条件等。

学习情境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动力。经常配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技术设计和发明创造的典型案例以创设技术情境,呈现技术与设计的过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技术价值及其重要作用。如“我爱发明”节目。还根据教学需要尽可能自制教具,通过直观的教具模型进行示范,还将历年来同学们的优秀制作作品拿来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启迪创造思维。

高中通用技术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个供学生设计的空间,也是其成为设计师的台阶,在学生设计方案之前,给学生补充一节作品欣赏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技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既向学生传授了技术基础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作品评价示范,作品来源于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高中生凭借着已有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能说出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材料”等等。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来写设计方案,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把握知识点、运用知识点解决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每一个方案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每一位同学的设计都有可能存在疏漏之处,通过讨论交流,仔细思考,从而不断改进,不断优化,达到一个较全面、客观的结果,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创新与实践研究 第12篇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效果的测评至关重要。对“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中,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高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依托、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目标、高职教育以实践教学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2. 1 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2. 2 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 “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 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2. 3 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于市场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校企合作模式沟通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 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 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国内研究现状,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2. 3. 1“企业引入” 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 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 3. 2“设备共享” 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2. 3. 3“技术推广” 模式

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 ( 企业产品) ,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 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员工的目的。

2. 3. 4“岗位承包” 模式

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2. 3. 5“校企共训” 模式

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2. 3. 6“培训移植” 模式

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 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 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2. 3. 7“实训承包” 模式

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国外研究动态,职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校企双方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的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各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称,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日本称之为“产学合作”,德国称之为“双元制培训”,英国称之为“三明治工读制度”。

( 1) 德国的双元培训制。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兴起的职业学院模式,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学校要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 为一般性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生产见习等提供师资、设备和场地方面的保证。

( 2) 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其基本做法是,将中学毕业生招进企业,然后采取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与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即用一种工读交替的所谓“三明治课程”或“三明治计划”来密切企业 与职业学院的合作,具体采取的实施方式是职业教育与工厂实习时间各半的5种不同排列组合方式。

( 3) 日本的产学合作。在企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明显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且学校的教学多半是利用工余时间,其特点是重点多放在科学研究的合作方面。

( 4) 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在组织实施上,坚持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由学校从培养学生的现实出发,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的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和报酬签订合同,确定学生的劳动任务、职责、时间和报酬等,开展与企业的合作。

现阶段辽宁省的高职院校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模式有以下五种形式。

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办学机构、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设计工作室、各专业冠名班。这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构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的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利益,充分尊重企业的选择,实现了学院、学生、企业等多方共赢。

随着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寻找适合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每一个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影响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强兄弟院校办学经验交流及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并为高职院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的建设中提供参考与建议。

3 结 论

上一篇:立体种植论文下一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