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选修范文

2024-08-17

公共艺术选修范文(精选12篇)

公共艺术选修 第1篇

一、分析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特殊性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和老师对此课程的理解。依据学生的想法:学生不重视此类课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是公共选修课,极其不重要,并且没有负担,轻松就能获得学分,多数学生选择此课程是为了顺利毕业而已。然而,作为教师,决不能因此懈怠,对此存在误区:从教师自身讲:多数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教师因课程为选修的原因而不太重视;从授课对象上讲:选修的学生多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兴趣;从教学内容上: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性,针对非专业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困扰。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此类课程具有一定的的特殊性。

(一)有选择性

此类课程均为选修课程,对广大学生而言,其课程设置具有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上课时间、地点的选择性。为便捷学生合理安排自我时间,更好地进行学习,针对学生所在校区的不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选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的学习氛围。2.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涉及领域范围之广,包括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等内容,且专业性强,每个学科还包含具体专业的学习,因此,学生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自主选择学习。

(二)有针对性

对于教师而言,其授课对象为非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1.教学语言的针对性。课堂气氛的好坏源于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浓度。然而,学生兴趣浓度必须基于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课堂上,针对授课对象的基本特点,有针对性的简化专业性的教学用语,以便于每个学生理解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心智、心理特点,适当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例如本人以公选课《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中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本人教学经验不足,毫无针对性的准备了过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以至于祠堂课程的失败。事后经过自我反省与反复思考,终于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给予改正。

二、教师自我认定是引导学生的必要准备

面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特殊性,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正视面对自身问题,端正自我态度。首先,即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授课教师的重新定位: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丰富、大量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教授此类课程的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体系,还具有时代感、责任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其次,针对非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寻找与学生的契合点,力求将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再次,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实施,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此外,能够担任艺术公选课的教师,可谓全方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引以为荣。自信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用语的应用当中。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上,学生的状态直接反应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体现,不仅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还应包括教师的个人魅力,这一名词主要指的是一名教师的自信心,有了足够的信心,这是师生相互信任的第一步,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针对公共艺术选修课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兴趣广泛,课堂秩序自由、无拘束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决定着学生对此课堂的第一印象,这是尤为重要的。

三、教师课堂教学引导性的体现

公共艺术选修课有别于普通的专业性课堂教学,这一点主要体现于其授课对象。普通的专业课堂,课程为必修课程,且学生均为本专业的学生。然而,选修课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选修的此课程,多数为非专业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教师的引导性十分关键,主要表现为:

第一、教师教学方法的统筹。首先,为了较完善地展现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教师应有一套专门的、且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同。但应遵循以下几点:1.师生互动原则。在公共艺术选修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教学中最困扰的难题,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则要通过师生互动为途径,进而提高学生兴趣,正确的引导学生。2.运用教学资源。教师除了掌握与学生互动的节奏,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的运用是艺术公选课堂的必要手段,视觉效果可以给予学生更直接、丰富的感官冲击,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教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艺术理论课堂必然有其专业、系统的教学内容,然而,针对公共艺术选修课堂,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时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还要以时代作背景,跟上时代步伐。正如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所阐述过的,“艺术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人类全部本质的一个方面,它不能脱离人类的生活,而是永远与其全部内容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因此,艺术是属于世界人民的:艺术,作为传播世界文化的媒介,沟通心灵的纽带、更是联结世界文化相通的桥梁。针对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师就是要通过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如何聆听、赏析,进而寻求真正受用于自己的知识。

摘要: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已普遍实施, 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教学, 意识到教师课堂教学引导的重要性。作为任课教师, 更应该肩负此课程的重任, 通过教师自身不断地思索、改进, 力求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进而完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关键词: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特殊性,教师自我认定,教师引导性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人民音乐》2003年第12期

公共危机管理(选修3学时) 第2篇

▼判断题

(每小题4分,共40分)

第 1 题.分类制度是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基础。(A)

A 对

B 错

第 2 题.危机管理是高层领导的事,一般公务员不需要危机管理能力,发现问题上报即可。(B)

A 对

B 错

第 3 题.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混合体,即它不仅带来巨大威胁,同时蕴藏发展机遇。(B)

A 对

B 错

第 4 题.突发事件是突发性、不确定性极强的事件,对突发事件进行计划没有太大必要。(B)

A 对

B 错

第 5 题.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决策往往不是一个完全理性决策,而是一个有限理性决策或直觉决策。(A)

A 对

B 错

第 6 题.危机的发生是必然的,触发是偶然的。(B)

A 对

B 错

第 7 题.应急预案是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行动手册,突发公共危机管理就是“按图索骥”的预案落实过程。(B)

A 对

B 错

第 8 题.根据危机事件本身特有的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经济危机四大类。(B)

A 对

B 错第 9 题.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对于各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救助,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A)

A 对

B 错

第 10 题.一般危机不能转化为公共危机。(B)

A 对

B 错

第 11 题.公共危机,主要是指企业(私人部门)层面上的危机。(B)

A 对

B 错

第 12 题.公共危机教育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对象、方法、内容都有所不同。(A)

A 对

B 错

第 13 题.公共危机管理评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发现问题,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发生。(B)

A 对

B 错

第 14 题.危机沟通的第一要求是诚实,告诉公众真相是赢得信任、化解危机的第一步。(A)

A 对

B 错

第 15 题.对于政府而言,面对危机,最主要的战略选择,除了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还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处理问题。(A)

A 对

B 错

第 16 题.用一句话概括,危机,就是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非均衡状态。(A)

A 对

B 错

第 17 题.危机风险评估是指对即将发生或刚刚发生的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或损失进行的评估活动。(A)

A 对

B 错第 18 题.在我们的政府危机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那就是危机事件的防范意识。(A)

A 对

B 错

▼单选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

第 1 题.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B)是我国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

A 各级政府的社会救助部门

B 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

C 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

D 社会慈善机构

第 2 题.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快速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表述不当的是(D)。

A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和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B 有助于与事件相关的地区和群众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进行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C 有助于使人们了解事实真相,减少各种猜测、传言和谣言,引导舆论,稳定人心

D 新闻的及时发布还要求管理者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全部告知给公众

第 3 题.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C)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A 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

B 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

C 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

D 监测、预警、预控、应急处理、评估、恢复

第 4 题.危机决策的有限性主要是指(A)的有限。

A 所需信息和人力资源

B 所需信息和物质基础

C 所需能源和人力资源

D 所需能源和物质基础第 5 题.危机管理,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正在发生的危机,进行(C)的一种战略手段。

A 事先妥善处理、事后预测防范

B 事先识别处理、事后评估恢复

C 事先预测防范、事后妥善处理

D 事先评估恢复、时后识别处理

第 6 题.有效地开展社会演习、开展危机情势模拟是危机管理哪个阶段的有效手段(B)。

A 危机管理应急决策期

B 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建设期

C 危机管理善后恢复期

D 危机管理评估期

第 7 题.从程度上看,纽约的断电事件比北京的暴雨事件严重,但纽约政府的反应却显得沉稳,关键在于(C)。

A 及时公布信息,而且信息透明

B平时的危机意识教育,一些市民已经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C 有成熟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

D 民众的从容应对

第 8 题.危机教育的落后,与(B)互有因果关系。

A 危机防御

B 公众危机意识的缺乏

C 危机的应对

D 每一个人道德水准

第 9 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 舆论的热点事件都是危机事件

B 舆论的消长和危机的发展是互相影响的,二者有阶段上的对应关系

C 为保持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政府要逐步加强对媒体传播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D 依据传播学理论,可以把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总结为看守功能、决策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等四个方面

第 10 题.危机事件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每一级别的危机事件,都有(D)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A 发展和减缓

B 发生、发展

C 发生、减缓

D 发生、发展和减缓

第 11 题.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主要包括(C)等。

A 信息搜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

B 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C 信息搜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D 信息搜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第 12 题.(C)还包括冬春灾荒的救助。

A 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管理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C 自然灾害管理

D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管理

第 13 题.根据危机事件本身特有的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B)。

A 全球性危机、国际性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

B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以及经济危机等

C 突发性危机、演变型危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

D 内生型危机、外生型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等

第 14 题.从危机事件通常遵循的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可将危机事件总体上划分几个阶段(B)。

A 预防期、识别期、发展期和善后期四个阶段

B 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四个阶段

C 预警期、爆发期、事故期和善后期四个阶段

D 潜伏期、持续期、解决期和善后期四个阶段

第 15 题.公共危机管理是(C)的一种特殊形式。

A 危机管理

B 企业管理

C 公共管理

D 自我管理

第 16 题.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期的主要任务是(A)。

A 防范事件的发生,尽可能控制事态发展

B 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C 调查评估并从事件中获益,其关键在于善后学习能力

D 及时控制与处理危机事件并防止其蔓延

第 17 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安全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A)不属于经济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A 国际贸易

B 金融风险

C 财政风险

D 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第 18 题.全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总体框架中不包括(D)。

A 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B 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C 地方应急救援体系

D 部门应急救援体系

第 19 题.公共危机的评估机制就其评估的内容来看,不包括(C)。

A 危机风险评估

B 危机影响评估

C 危机组织评估

D 危机管理评估

▼多选题

(每小题5分,共30分)

第 1 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对网络的主要主体包括(ABCD)。

A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B 非政府组织

C 企业

D 志愿者及社会公众

第 2 题.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是指(ABCD)。

A 重大案件

B 涉外危机

C 恐怖袭击事件

D 规模较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 3 题.加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有(ABCD)。

A 完善机构,建立常设专门危机管理应对机构

B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媒体舆论监督

C 完善紧急状态法规建设,提高危机管理规范化水平

D 建立危机应对网络,增强社会自我危机应对能力

第 4 题.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是(ABC)。

A 法律框架脆弱, 综合协调机构缺乏

B 危机应对网络松散,社会应对能力薄弱

C 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专家咨询队伍薄弱

D 危机意识薄弱,信息透明度低第 5 题.我国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综合性的公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危机状态下的(BCD)制度缺乏统一规划,资源亟待整合。

A 信息调查

B 信息收集

C 信息分析

D 信息披露

第 6 题.从时序上看,危机管理包含哪几个层次方面的内容(ABCD)。

A 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危机感

B 建立危机的预测监测机制

C 重视公众的的公共危机教育

D 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从经验教训中改进危机管理

第 7 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D)。

A 提供公共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B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力是公众委托的权力,受公众制约的权力

C 公民的权力和国家的权力在本质上是对立的D 公民的权力与国家的权力必须严格界分,才有利于法治的实现

第 8 题.对公众开展的危机意识教育主要包括(ABCD)。

A 危机的关注意识

B 危机的防范意识

C 危机的道德意识

D 危机的科学意识及危机的心理承受意识

第 9 题.公共危机事件一般具有的特点有(ABCD)。

A 突发性和紧急性

B 高度不确定性

C 危机的无序性

D 影响的社会性

第 10 题.当政府危机发生后,解决危机一般有哪些程序可以灵活运用(ABCD)。

A 准确界定危机的性质、类型和程度,从全局的角度,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处理问题

B 政府要在危机处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C 加强舆论监督以提高传播的公信力

D 危机结束后,政府还要及时地进行危机总结,以便亡羊补牢

第 11 题.公共危机的善后管理其意义在于(ABC)。

A 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

B 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 为了解决危机,消除危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而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 程

第 12 题.我国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主要有(ABCDE)。

A 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B 行政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C 人民内部矛盾复杂

D 传统道德文化体系失稳

E 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

第 13 题.与常规性、程序化决策相比,危机决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ABCD)。

A 非程序性

B 时效性

C 有限性

D 主观性

第 14 题.当代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有(ABCD)。

A 职能目标设置多元化

B 工作流程专业化

C 绩效考核标杆化

D 危机应对平民化

第 15 题.影响危机恢复的主要因素有(ABCD)。

A 危机的范围和破坏程度

B 可利用资源状况

C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程度

D 危机预测及计划程度

第 16 题.我国危机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BD)。

A 危机意识淡薄,预警能力不足

B 行政效率低,缺乏危机快速反应能力

C 缺乏信息公开机制,舆论监督不力

D 缺乏统一危机管理法规,条块分割

第 17 题.危机后的恢复主要包括(ABCD)。

A 危机物质损失的恢复

B 组织形象的管理和恢复

C 人员心理创伤的恢复

D 社会秩序和组织连续性的恢复

第 18 题.公共危机善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 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建立独立调查制度

B 危机后遗症的处理,危机后的学习机制

C 危机后的组织变革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特征 第3篇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高校拥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而言,声乐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声乐课不仅是为了培养和提升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68-02

我国从2008年开始,普通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同时也将公共艺术选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中。有高校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选修一门2学分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才可毕业。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理解力和表现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歌唱可以起到一定缓解情绪的作用,一些励志的歌曲还能能起到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作用。

一、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如《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知识》、《歌唱方法》等。但是由于各学校的教学硬件不同,这项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特别是当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更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有的学校艺术选修课根本没列入教学计划,因此,公共艺术选修课在个别学校还存在时断时续、随意性大等问题。近年来一些重点院校纷纷成立了与公共艺术教育有关的组织机构,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都先后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

注重艺术选修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要求,才能使艺术教育变得更有层次、更科学、更具合理性。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它应该有艺术教学本身的情感性、创造性特点。同时,它也应该给予教师更开阔、更解放、更具艺术性的教学思路与创新空间。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作为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层次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创造力和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起到了陶冶情操、激励鼓舞的作用。

二、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综合性特征分析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中基本形式中的一种,作为艺术课程,它所具有的语言性、表演性和歌唱的表达性等特点使其与其他艺术课程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普及声乐艺术,使大学生们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世界各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唱技巧。

(一)歌词的文学特征

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同时也是艺术歌曲产生的源头,很多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因为艺术歌曲的不断传唱而得以保留下来。因此,音乐的发展离不开诗歌,诗歌的传承脱离不了音乐创作。古曲《阳关三叠》的歌词就是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珠联璧合的效果。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门类,石惟正先生认为:“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它是自己内心的印象、认识、感情、愿望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一种抒解,一种信息的输出。”②歌词具有传达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情感的作用,从而能与大家产生共鸣。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不仅是如何唱歌的问题,它更是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文化标志。

(二)音色的美感特征

选修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声乐基础的,许多学生认为,谁唱的音量大,谁唱的音调高,谁的水平就好。因此,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柔美的歌唱音色。

音色是无法用个人的喜好决定的,起决定因素的是个人的生理和声带条件。比如,男低音的音色特点是低沉、深厚,音域宽广,在歌剧的表演中,主要以抒情性或戏剧性的特点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男高音的音色特点是高音区具有明亮的音质色彩,中低声区形成特有的刚健有力的特点。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既没有女低音的低沉,也没有女高音的明亮,但是音质色彩较浑厚,伸张性较强,比如音乐作品《军港之夜》演唱者苏小明。女高音音色特点是声音宽广明亮而不缺乏细腻,以演唱流畅起伏的歌曲为主,如《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在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让大家理解和辨别各声部音色特点,体会不同声部以及声部混合后所形成的声音的美感,同时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定位自己不同的声部唱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歌曲的时代特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文化,通过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进行传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音乐作品的魅力,同时也使大学生认识世界各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作品了解其产生的背景以及歌曲所具有的不同风格,培养综合性人才,这已是我国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以我国著名音乐家刘炽所创作的《我的祖国》为代表的歌曲,歌唱的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了解歌曲音乐文化和创作背景,不仅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作用很大,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三、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音乐基础是各不相同的。在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增强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由于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较低,因此,教学模式应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个别课为辅。集体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为学生们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锻炼,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而小组课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以节目编排为目的训练。在演唱的过程中加入形体表演和队形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合唱、重唱的特点。个别课的教学形式,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为他们打造适合自己特色的演唱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于已经在声乐方面受过训练的特长生或较有潜力的学生。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知识普及的教学,应采用集体课的教学方式,而小组课教学又可以弥补集体课单一性及枯燥乏味。所以,应根据高校对于声乐课程的相关配套设备、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基础,将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的结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形成统一的教学整体。

声乐作为情感艺术的一种,它通过感性的理解和科学的方法运用,通过优美的旋律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们内心感情的。同时,音乐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

在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使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声乐作品进行亲身体会,增加欣赏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课堂教学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教学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必然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完善,同时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声乐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不仅促进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而且也是现代化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加快高校公共艺术学选修课声乐教学改革,也为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 释:

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②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

参考文献:

〔1〕崔颖.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袁志正.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现状与对策[D].陕西教育,2012,(7).

〔3〕蒋娟全.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声乐选修课教学之我见[J].安徽文学,2011,(10).

〔4〕梁娜.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知识+欣赏+学唱”的教学模式探究[J].音乐大观,2013,(1).

〔5〕曾南英.谈歌唱表演艺术中的思想感情表达[J].新课程学习,2011,(6).

〔6〕耿彩芳.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7〕马爱聪.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存在的问题探讨[J].金田,2012,(9).

〔8〕汪莹.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高职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第4篇

一、高职公共选修课程定位

高职公共选修课首先要培养合格的公民, 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在合格公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成为学生谋求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自我竞争力的拓展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不是对专业必修课的狭义补充和延伸,不是专业必修课的附属,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公共选修课程设计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的内涵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新,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生活方式。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就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懂得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懂得如何做事,如何更好地做事,增强团体意识与合作意识。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 。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即实现基于讲为中心向基于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以课本为中心向以活动为中心的转变; 实现以课堂为中心向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课堂教学组织要注意满足职业能力需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3.坚持 “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

社会需求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和依据, 经济发展对培养方案提出了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要求,为此,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必须进行充分社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工作情境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以适应社会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高职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可将公共选修课划分为以下九类:

1.公民素养类 。

旨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及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宽容心。建议开设活动类及社会实践类课程,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2.历史 、文化修养类 。

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以及分析事物内在联系、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建议开设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历代帝王、现代军事问题与热点介绍等课程。

3.文学 、艺术修养类 。

旨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学修养,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建议开设如名家诗词100首、书法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 、插花艺术、家庭水果拼摆艺术等课程。

4.方法策略类 。

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独立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开设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化课程。

5.职场发展类 。

旨在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为学生走向职场打好基础。如涉外交际礼仪、商务礼仪、礼仪与应聘技巧、高效沟通与社交能力、自我管理与领导能力、企业文化建设、电子化交易等。

6.外语应用类 。

旨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在生活中应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外语学习需求。这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人生、职场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导向。

7. IT应用类

旨在培养学生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Internet操作、多媒体技术、网络维护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从而提升 职业竞争 力。建议 开设如Flash动画入门 与进阶 ,Dreamweaver入门教程、Excel高效办公、现代信息资源检索等课程。

8.专业拓展类 。

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基础性准备。建议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开设旅游类、经贸类和教育类的相关课程。

9.实用技术类 。

旨在培养学生外显的动手应用能力,具备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建议开设如西点烘焙、拍摄技术、调酒知识、多媒体技术、书法、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面点制作、室内设计水电知识、茶艺、插花、水果拼摆等实用课程。

四、重要的保障条件

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能否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 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程定位和课程开设原则。若要实现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教育目的效能的最大化, 校园人文环境的创建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校园人文环境的创建 ,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

(1)创建公平公正的环境

公平公正的原则通常被人忽视, 很多学生之所以有逆反心理,通常是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因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弱,加上没有合理引导,容易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首先保证给学生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让学生了解每个人发展个性的空间是相同的。

(2)创建诚实守信的环境

目前考试作弊现象很常见,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够得当, 学生甚至已经不再把考试作弊当做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在专业方面,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引导,让学生认清考试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检测手段, 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营造互相监督、以考试作弊为耻的良好氛围,做到即使没有教师监考也能自觉诚实地完成考试。

(3)创建关爱奉献的环境

关爱奉献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学生只有切身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做到以校为家,关心和爱护自己学校的一草一木。学生以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为荣,学校同样以拥有高素质的学生为荣,形成良性互动,快速推动学校发展。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勇 于创新 。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生本”意识,避免“保姆”、“放养”式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把学生发展成教育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实行自我教育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 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基于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彻底转变观念。

公共选修课注意事项 第5篇

3(一)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注意事项

本学期公选课,从9月18日(个别课程17日)开始上课。请各位老师自行到教务管理系统中打印学生名册(不方便的可以到教务处打印)。

一、教学管理

1、修读学生应按规定时间、地点准时上课。无故缺勤超过本课程总时数 1/4或欠交作 业1/3者,取消考试资格。

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考勤(以每学期第三周打印的学生名册为准),统计缺勤,填写《公共选修课教学日志》(上课前到物业办公室或教学准备室填写)。教学进程和安排不得随意变动。任课教师因故需调课者,应按学院《调课与代课规定》执行,并负责通知学生。另节假日冲掉的课程也需找时间补课,并报教务处备案。

3、学生因教学计划安排外出实习或其他教学活动无法回校上课者,应提前一周经所在系证明(可查看各系教学进程表),向任课教师请假,返校后继续上课;任课教师对照各系教学进程表查看学生实习情况,学生因此而耽误课程考核的,任课教师应予以另行安排考核。

4、考勤表中没有名字的学生若要听课,经任课老师允许,可以旁听,但不计学分,第一次上课时请明确告诉学生(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必须对全体学生考勤一遍)。

5、每班可以指定1-2名学生为临时负责人,协助教师做好教学管理。

6、公共选修课的考核要求(题型、题量)、教师教学资料缴交同必修课。

二、成绩和学籍管理

1、考核结束后一周内,任课教师将学生成绩登录学院教务管理系统,打印成绩表签字后交教务处,并将学生的考核材料(试卷、论文、评分标准等相关资料)和平时作业5套装订后交教务处。

2、学生在校期间未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公共选修课学分数的不予毕业,具体参见《xxx学院学分制的规定(试行)》。

3、公共选修课考核不及格不予重修,不计入留、降级或退学的课程门数和学分数。

教务处

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探讨 第6篇

关键词:课程;公共选修课;文化素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5-02

一、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

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源于单向的、以系统专业理论教育为主的做法,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构成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程对于优化和组合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之现状

1.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有在校生9827人,本院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修课程,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23个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以本学期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为例,共开设公共选修课程142门,课程涵盖自然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生物科学与医学类、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

2.公共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

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专业公共选修的课程设置是和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一起列入教学计划,全院性公共选修课则由任课教师自由申报,系、部主任审批,再经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批后方可开课。

3.选课流程

学生选课前,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会印发《选课指南》,提供给学生参考,《指南》上的每门课程都有简介、修读要求及主讲教师的介绍。目前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由学生通过网络,进入选课系统自行选择。由于开班人数的限制,采用“随机筛选”、“先到先得”及“试听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上课学生的名单。“随机筛选”与“先到先得”相结合的方式可避免选课学生因网络、电脑等资源的优劣造成选课机率不均的问题。“试听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有效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需求而选择课程,并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公共选修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缺少全盘规划

学院在2011年修订的教学计划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如下描述:“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体现专业知识的延拓性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互补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修课程,以扩大专业知识面,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看,专业公共选修课程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延拓性,没有从优化、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面来设置课程。再从学院近几年的学院公共选修课程表来看,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可供学生选择的优质课程不多。尽管在选课管理上,“随机筛选”和“先到先得”的原则及“试听制度”的结合,从有限的选课资源上尽量做到选课机会均等及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就目前而言,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缺少规范、科学的全盘规划,未能作为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建议:要解决公共选修课程资源缺乏及优质课程不多的问题,就必须要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要准确定位公共选修课程,对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有科学、规范的全盘规划。如果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全院性公共选修课程只会沦为教师增加工作量的途径,学生视为增加学分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应当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出发,设置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从而真正达到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

2.因人设课,没有严格的课程遴选程序

目前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缺乏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程序,仍处于因人开课的阶段。申请开课的教师多是资历较浅的教师,或是为了增加教学工作量而开课的老师,课程容易开成普通的科普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初衷背离。

建议:院、系各层领导应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学院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课程遴选制度,各系要积极推荐能反映自己学科特点、学科位置的课程,并由本系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主讲教师来面对第一次来接触这个学科的学生。学院组织专家对各系推荐的课程进行严格、公平的评审,严格根据遴选制度确定增加或淘汰课程,逐步推出一批具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名师名课。

3.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秩序难管理

公共选修课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大课室上课,学生迟到、早退、缺课难以掌控,课堂上不少学生边听课边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其他课程的书、玩手机等,课堂秩序不好管理。

建议: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公共选修课程的健康发展,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是保证。要提高公共选修课程课堂秩序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学院管理部门要加强选课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建设好一批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从根本上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三是管理部门也可采用“教学信息员”制度,对每个教学班,选一名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其负责“教学日志表”的反馈及协助任课教师课堂考勤等工作。考勤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譬如新华学院课堂秩序比较好的一些班级用到的考勤方法:诚信签到、对号入座法、下课前提交课堂作业或心得体会等方法,都值得推广;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质量的保证,任课教师除了把课讲好,还是有责任去维持一个正常的课堂秩序。

4.激励机制缺乏

该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一般是2学分,32学时。课程学时不多,教师在32学时内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想、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真正上好公共选修课程的难度比上好专业课程更难。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难以有动力申报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

建议:既然公共选修课程在学院的人才培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学院管理部门在课程的酬金计算方面应该要有所偏重,教师才能有动力开设好高质量的课程。同时对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成绩优秀的课程,应当要给予奖励,不能让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5.某些学籍管理制度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

该学院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有规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可在系主任和老师指导下自行选课。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建议:可考虑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提早开始让学生选修素质教育课程,让学生更早的能接受到素质教育课程的熏陶。而专业公选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延拓,学生需修读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方可选读,则可按学籍管理原规定在学生二年级时才开始选修。公共选修课程应和其他性质的课程一样参与学分绩点的计算,并应在成绩记载中对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目前,新华学院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绩点制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共选修课程不参与绩点计算,如果学生没有对公共选修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该课程不重要的错觉。就各学期任课教师提交的成绩来看,不同课程的平均成绩差别很大,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就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不公平,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务部门应该对公共选修课程成绩的分布作具体要求。

四、公共选修课程规划、建设的思路

1.重视规划建设

学院领导重视是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在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的效果。目前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在学院审查这一环节比较薄弱,建议成立专门的分学科的委员会来负责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规划、设置、建设和管理,委员可由主管教学院长、各系、部主任、督导等专家组成,也可由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担任。高效的委员会,对科学的、规范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起到直接的作用。

2.建设好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不需要一味追求开课的数量,课程可以少而精。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体系课程的整体发展,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中建设有学院特色的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能使课程的开设形成梯队,可促使文化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精品课程或核心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必须严格要求,对其课程的质量要求要比专业主干课程还严格,方能起到发挥课程真正的作用,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转知成智的作用。

3.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应加大力度对公共选课程体系任课教师的培养: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教师加入到公共选修课程的行列;组织名师集中培训该类师资,同时让年轻的教师参与优秀课程的教学观摩;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依托母校学科齐全、师资雄厚的优势,在母校聘请各学科的名师、优秀教师担任公共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

五、结语

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关系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与传承,是一个学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在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还需要继承和发展,更需要创新。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议题,有时教师素质要求比母体学校更高,因为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具体应用。因而,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但需要重视和规划。

参考文献:

[1]龙莉,刘济科,李延保.中山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公共艺术选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问题,对策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的要求,各高校需在人才培养方案进度表中突出公共选修课的学分及分配比例,这就要求各高校都必须开设公共选修课,然而在实际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教学质量在大幅度的下降,下面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1 公选课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公选课的开设随意

公选课大部分由老师自愿申报,教学主管部门审批,但目前普遍存在“凡报必开”的现象(只要学生选课人数达到40人),这就导致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科研研究的方向或个人的兴趣爱好,而目前随着体制的改革和学生规模的上升,使原本淘汰机制取消,课程也没有系统的调研,规范的指导目录,导致公选课开设很随意。

1.2 对教学的质量监控不高

公选课一般突出时效性、有的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爱好、时事新闻而设计的,让教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困难,学生无课本,自然会降低对教师教学资料的审核。另外,因教学资源有限,公选课往往安排在晚上授课,这个时间正好是教学督导休息时间,很难安排督导员随堂听课,这就出现了对教学质量监控的空白,同时也很难考核公选课教师的教学质量。

1.3 学生选课盲目

根据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专业发展来选择公选课,而目前我校每学期固定一个时间段开放教学平台让学生选择课程,由于平台的局限性,无法介绍课程的内容,导致学生盲目的选课,在我校“你对选择的公选课满意吗”报告中,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选到了所期望的公选课,这就造成公选课对于满足学生需求、拓展知识面、个人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精神所起到的作用大大的削弱,降低了学分制改革的初衷,也不利于良好学分的树立。

1.4 学生到课率差

大部分学生认为公选课到课率低的原因如下:(1)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太空,学不到实质的东西,来上课就是浪费时间;(2)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年级,老师不可能每节课点名,学生有空子可钻,不来上课照样可获得学分,不来上课无所谓。

1.5 评优成绩的不均衡

同一个班级,学生选择的公选课不一样,最终每个人获得的成绩标准也不一样,这就给学生评优、优秀干部的选拔等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我校在进行学生评优环节,将公选课的成绩不纳入其中,这无疑造成学生对公选课的轻视。同时也不把学生对公选课教师的评价纳入教师教学体系考核的指标中,这大大降低了公选课的考核及学生成绩的获得。

2 公选课教学管理需要改进的措施

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管理者和教师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要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措施和改进的方法,以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2.1 规范课程的审核流程

大学教育是培养素质人才和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必须开设一批高质量,高深度的公选课。这就要求在公选课开设时,一方面要对全校上公选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审批流程的监督,不主张“凡报必上”的原则,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在初审时要严格把关,不仅要从课程的设置上,还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主管教学单位也要参照学生评教指标、到课率情况进行审批。

2.2 考试方式的改革

高校的成绩管理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这就要求对于公选课成绩考核上面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一是改革公选课大作业考试的形式,要求公选课也必须采用集中考试的方式;二是公选课的考试签到、评分标准、试卷的批阅、试卷的归档参照必修课的要求进行,对于一些实践课程采取录像刻盘的形式保存,主管教学管理也随机安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公选课的卷面进行批阅审核,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并择期改正。

2.3 课程种类的多样性

该校在原有的理论课、实践课课程种类上,增加了“创意工作坊”课程,“创意工作坊”类课程要求凸显创意性、成果性、实效性和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范围以制作民间工艺品制作为主,随着这类课程的开设,学生不仅快速的融入到课堂,到课率也大大提高了,这类课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技能、体验职业氛围及加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同时也为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教师进行技术研发提供项目设计和制作平台,根据学校“工作坊”成功引入,也会继续加大公选课课程的多样性,真正的解决公选课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

[2]杨靖,蔡明.湖北经济学院公共选修课学习状况调查报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

公共艺术选修 第8篇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二、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三、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沿袭着专业艺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完全放在艺术史论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艺术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把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艺术、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和传承结合起来,既是高校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又是丰富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五、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公共艺术选修课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在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塑造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浅议 第9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也在不断进一步加快,它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是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出并实施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

如今,全社会都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也渐渐成为传道授业者追求的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等学科交叉传授,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文、史、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这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学生的业务、心理承受和创新等综合能力。[1]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选修课是面对目前社会对复合型的急迫需要而开设的,主要授课对象是全校本科生(专科生不作要求),开设是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进行的一项选择学习。我校自2003年开设公共选修课以来,课目范围和数量都在不断上升,教学管理者对公选课管理力度也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校要求文科学生至少选修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理科学生至少选修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而使学生融合了跨学科知识内容,大大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2 公选课在建设过程呈现出来的问题

随着公共选修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日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设课目少,冷热门课“待遇”差别大

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每学期选修一次,一般开设的课程数量30左右,而且都明确限选了人数。而我校有12000多名学生,每学期至少有2000多人要进行选课,这样就出现“僧多粥少”的窘境。另外,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迫使学生选择一些对自已就业有用课程感兴趣,一些冷门或比较难懂课程则无人问津,如物理类、政史类的学科。而一些热门的课程学生爆热,而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只好另改选他课以达到学校规定的选修课门数,出现了很多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不能完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的目的。加之热门课程教师开课有限,同时选修课程对选课人数的限制更加剧了这种结果。

2)公共选修课在部分教师和学生当中没有引用足够的重视

部分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严格,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因而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部分学生并没有打算从公共选修课里学到知识,只想着要是“混”过这门课,顺利拿到毕业证。

3)教学管理不完全规范,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校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审批、选课制度、教学监督和选课成绩等方面还没有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之上课时间均安排在周末白天,使得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很难到位,经常出现随意调、停课的现象。由于选课学生人数多,出现100人以上课程比比皆是,甚至有不少超200以上的课程,这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管理和考核。所以出现了许多只选课,不听课,混学分的现象,使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4)公选课难以选订到适合的教材

公选课上课内容一般是当前学科前沿或科学热内容,更新知识内容比专业课快,一般教材内容更新周期较长,远跟不上公选课内容变化的速度,而且未知选修人数也给订购公共选修课教材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在缺少教材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听课效果。[2]

3 公共选修课建设策略

鉴于目前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建立公共选课管理机制,加大公共选修课软、硬件投入,积极开发更先进的公共选修课平台。以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从我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内容审批、细化选课流程到教学质量监督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1)丰富开课资源,优化课目结构

充分利用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鼓励各系、部教师多开设一些有关科技前沿学科和研究热点内容的选修课程,特别是鼓励高水平的教授和专家为学生开课。还可以引进其它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一些高水平专家来我校开设公选课,实现多种形式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解决公共选修课开设课目少的问题。另外,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依据学生兴趣制定培养目标,科学有效地设计公共选修课程,按一定的比例开设各类课程。可根据我校目前课程量,有针对性地增加应用类课程和热门实用课程数量,如适量地增加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计算机组装等热门方面的课程。这样就可以避免冷热门课程差别大的现象。

2)做好课程内容介绍和公选课宣传

开设公共选修课就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一些前沿科学和热点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并使学生意识到未来社会人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消除“混”学分的消积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心态投入到公共选修课的学习中来。建议编制《公共选修课选课指南》手册并发放给学生或在网上公布,及时在网上公布临时调整的课程,减少随意和盲目地上课。加强宣传,引导学生在选课时要坚持拓宽知识面与强化个人兴趣相结合、自主选择与教学规划兼顾的原则。

3)提供教师课件资源和教学大纲供学生下载

可以将公选课的内容提前放到网上并供学生下载,让学生提前预习学习的知识,可以减少缺少教材对公选课带来的一定影响。学生通过教学大纲了解该课开课目的,明确自己学习目标。

4)规范教学管理,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监督教学过程,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来评估教学质量。

对公共选修课从开设课程审批、选课流程、课堂考勤和管理、考核、成绩认定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建立适合我校校情的公选课质量评价体系,成立由校教学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开课院系领导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估组,评估组根所质量评体系的关键指标,对公共选修课课目进行随机抽查、每学期定期检查和每学年的综合评估相结合,评估优秀的课目给予表彰和奖励,不合格的课目通报批评,连续两次不合格取消其开课资格。

5)加强课程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公共选课精品课程建设活动,对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反应好的课目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公共选修课教学,可尝试安排部分课程在7、8节或晚上,以最大限度地缓解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考试占用公共选修课教室的情况发生。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也紧跟着加快。二十一世纪社会更注重人的全面均衡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许多高校推出了公共选修课,它不但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待遇差别大、教师重视不够等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丰富开课资源、明确开课目的、建立先进教学管理机制等相应策略。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志峰,薛武强.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与探讨[J].校园之声,2007(1):107.

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的探讨 第10篇

1公选课的教学水平和考核方式

(一) 课源及师资不足

高等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为了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而部分高校限于教师专业的特点, 开出的课程, 一是与自己专业课相关, 二是根据教师的个人兴趣开设课程。开设的课程盲目, 不规范, 由于课源不足, 授课学生人数众多, 需求量大, 因此针对申请开设的课程, 教师、学院审核不够严格, 基本全部通过。基于上述的局限性, 所开设出的公选课不能起到向宽口径, 厚基础, 综合化, 素质化方向发展。针对以上不足, 我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 鼓励教授、名师开设公选课, 以提高公选课的师资水平, 提高公选课的授课质量。使学生感受和领略不同学科的名师风采, 接触到不同专业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法, 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外的了解, 丰富学生的视野。

(2) 高等院校可以聘请外校高水平, 宽视野的教师, 来院授课, 以补从自己学院师资不足的缺陷,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在聘请外校师生时, 应严格把关, 优先考虑各高校评价较好、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授课。

(3) 根据自己学院课源的不足, 选择可以弥补之不足的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 该课程是尔雅通识教育重点打造的国内一流通识课程。课程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各学科领域名师亲自授业解惑, 经过精良的后期加工制作, 为学生呈现出最优质的通识课程。向学生开放,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了解不同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 为学生就业、走向社会, 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考核方式

大多数高校公选课的考核方式采取考查的方式:以一篇论文作为考试题评定考核或写调研报告给修课成绩等等。在缺乏统一的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时间的情况下, 使得学生的学习不认真程度加深。考核时所使用的论文也通过网络任意下载使用, 平时成绩也不加入最终的考核成绩中, 并且在试卷的评阅中, 部分教师把关太松, 随意给学生送分, 使得学生缺乏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混学分现象严重, 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更加松散。因此亟需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与平时成绩挂钩, 加强日常课堂纪律管理, 对于缺乏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应取消其考试资格, 通过这种严格的规定来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学习, 通过做好考试关, 避免学生的各种作弊等不良学习现象。

2学生方面

(1) 学生盲目选课

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 学生选择课程往往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口碑好容易通过的课程。选择教师考勤少, 考试容易通过的课程选修。大部分学生愿意选修实用型课程或比较轻松易学的课程, 如艺术类、人文学、地理类科类, 特别是热衷于电影欣赏类课程, 选修的热情高涨, 门门爆满。但是, 对一些真正具有意义的课程, 学生缺乏兴趣, 不愿选。针对学生盲目选课, 及避重就轻等情况, 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宣传公选课的教育理念, 使其明白公选课的学习不是为了计算机、英语的过极, 不是为了欣赏地理知识。

(2) 学生不准时选课

往往有这样一部分学生, 并不按照教务处的相关规定, 在规定时间内选课。而是在选课开始后, 或到期末时, 再来强调自己没有选课, 导致一学期没有课程可以上。还有部分学生"选而不学", 考试时交篇论文, 混学分。针对上述学生, 必须加强管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从教务到辅导员, 督促学生按时选课, 并且认识到不按时选课的后果。另一方面是抓好任课教师对学生管理质量, 建立平时成绩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注重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水平、课堂反应等情况。

(3) 学生上公选课逃课现象严重

公选课几乎都是130多人的大班授课, 学生缺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学生热情洋溢的选课, 选课后又不认真上课。这种极度反差。主要原因在于任课教师监管不够, 绝大多数的公选课上课的时间正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下班时间, 对公选课的教学检查不能保证。因此为了改善上述现象, 还是应该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部门及任课教师的双重管理, 严格按照"凡缺课1/3即取消考试资格"执行,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旷课的后果。

总之, 大学公共选修课是重要的课程模块是高校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选课的开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各高校教学中公选课存在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 只要我们从学校努力, 从教师努力, 对公选课高度的关心和重视, 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 加大教学质量监管力度, 严格公选课的教学规范, 最终必将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大学公共选修课是重要的课程模块, 是高校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公选课的管理中, 存在很多的问题, 本文根据我在这个岗位的亲身体会与实践, 总结了公选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相应的解决策略, 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存在问题,教学

参考文献

[1]汪明春, 张丽霞.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干预对策[J].教育探索, 2011 (06) .

公共艺术选修 第11篇

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与研究型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区别,职业技术教育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内容突出素质与技术教育,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及课程内容研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应用性和趣味性,用好课堂教学的前言后语,形成良好学风,实现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目的。

关键词:

组织管理 公共选修课程 课堂教学

公共选修课程是为通才教育而设置,旨在培养适应未来变化的、个性和共性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目的明确为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不同学科交叉,在研究性大学这点表现较突出。但对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的学生,公共选修课程考虑实用性与趣味性要比学科的交叉性及全面性显得更实际。应用技术大学,尤其是民办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差,自律能力较弱,学习公共选修课程目标模糊,只求完成毕业学分。因此,公共选修课程逃课的现象严重,原因:1)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面对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2)学生人数多考勤难度大,教学组织管理很难到位,提供了学生逃课的机会:3)学生与任课教师不在一个学院,教师很难了解和认识所教学生,逃课不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也成为学生逃课的又一因素。这样导致选修课程从满足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的需要,实际成为不良学风的滋生土壤,改变这种现状对职业技术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重点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式,以广东白云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形象设计》为例。

1.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授课时间学生能够专心听讲,没有迟到早退的现象,下课后学生围着教师不肯离去,这是大学正常的学习状况,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比专业课程这一愿望不难实现。而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基础差的学生选课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只是为了一个学分,能够不上课又能够获取这个学分,是很多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普遍现象。

如何让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程从只求学分不求学习,从完成学分到实际需要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必须对不同学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公共选修课程。对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开设应用性强的公共选修课程,是重要的改革途径。如《形象设计》课程,从提高学生的素养角度,选择实用性强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课程,可以普及非艺术生的美学修养,使《形象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果受益于更多的学生。白云学院把这门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程后,出现难得的蹭课现象,选课的学生很多,不少学生为自己能够选上这个课程备感幸运,没有选上的感到遗憾,证明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在应用技术大学层次的学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开设应用性强、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课堂组织管理加强考勤是值得研究的方式。传统的点名方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太多,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关键,教师督导作用显得特别必要,考勤是重要手段。但一般公共选修课程是大班上课,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是关键。如《形象设计》课程面对120多人的教学班级,采用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成绩考核小组共享。即减轻了学生购买(化妆用品)学习用具的经济负担,又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便于学生互相监督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便于考勤。每六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一堂课宣布小组名单,以组号重新安排座位,帮助学生加强联系记住组号,后面上课老师只叫组号不点名,小组同学举手示到,发现人数不齐,在点名册上做个记号,下课后要求缺到的小组与老师联系,缺课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样即使是上百号人的班级,每次考勤不到一分钟就完成,缩短了考勤时间,提高了考勤效率,杜绝了以往老师抽检学生侥幸不被查的心理。看上去第一次上课考勤所占时间较多,但是学生的侥幸机会没有了,后面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增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有效教学时间增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里充分体现出来,为良好的学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每次上课的出勤率有了很大改观。

最后并举过程考核,考勤分纳入平时成绩,明确缺课三分之一不给成绩。平时成绩占考评成绩一半以上,最后的随堂考核只占一半,改变以往公共选修课程有的学生一头一尾露面,只拿学分不上课的不良风气。

2.注重课堂数学设计,做好课堂数学前言后语

课程教学的前言后语是教学管理的又一具体方式。精确简明,针对性强的前言后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所谓前言,就是课程开讲的第一堂课,也包括每次上课前几分钟的教学组织管理。在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所占比重不大,但处理得好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引航作用。学习动机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前言》的内容准备到位,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一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对未来活动起到准备作用;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到促进作用。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对学习孜孜不倦进行的原动力,如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情感、以及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愿望、信念、理想等。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前言》是教师作为外部条件,把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考核方式阐述清楚,提出非常明确的学习要求,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成绩考核突出过程以比分显示,达到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因素的作用。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的那样“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如缺课三分之一就没有成绩,这是让学生克服上课与其他事物发生矛盾时的动机,其中启发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困难,体验由于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生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艺,以便尽管对该作业没有兴趣,但仍然坚持获得必要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是课程《前言》的重要任务,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选修课程只是为了一个学分,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注重艺术的讲解,形象的演示,根据学生的专业、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程目标教育,是前言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后语是指课结束时教师简短的小结。当代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是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是激发这一心理特征最有效形式之一。组织管理有效纳入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努力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的形成。每堂课结束时,从出勤人数、课堂发言、小组配合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小结,教师对学生过程中的整体表现,给予种种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还能体验到成功之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又能通过这种信息反馈了解学习的不足或弱点,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克服缺点,战胜困难,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拚搏努力。对个体表现突出的学生也要重点鼓励。同时不够好的方面也要及时批评,引起学生重视,争取克服和纠正。

总之,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前言后语是非常关键环节,所占时间不用多三言两语即可,但一定要客观、正确。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目的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习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虽然看上去“前言”、“后语”与专业知识内容关系不大,但同样体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古理。

3.多媒体辅助数学,提升情趣共享社会资源

公共选修课程大班教学,教师讲课的内涵和形式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像《形象设计》,让学生掌握形象设计中的化妆技巧,提高形象的审美水平,使学生掌握不同服饰装扮的妆容表现技巧,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以往这样的课程,只重技能忽视美育,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手把手地示范教学,不适合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为这一本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扩大示范视觉效果的媒介,利用化妆视频录像教学光盘,借助化妆名师的技艺,解决大班课程时空教学的限制,即便是上百号人的大班教学,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化妆技能的示范教学,而且在学生实践练习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示范,使学生能够突破难点,克服影像与实际操作脱节的远程教学缺点,配合视频录像讲解化妆造型课程的概念及基本理论,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化妆和头发造型与服装整体搭配的基本方法及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美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艺术设计理论中的美学知识在化妆技术中的应用,配合技能教学作为一体,按小组以项目带动整个教学。改变传统的技能课程照葫芦画瓢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克服了学生人数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弊端。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兼顾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教学组织管理的需求,保证大班的教学质量。及时购置时尚流行的化妆录像视频光碟,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示范技术下,可视面增加,教师的精力放到课堂管理,帮助学生解惑疑难环节,抓住重点提示学生,克服了单纯放视频学生无人管理的以多媒体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的缺点及局限。利用现代多媒体集成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超越课堂空间,形象直观的演示化妆技巧,能够突出重点排除难点。

4.结束语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的油画选修 第12篇

一、油画诞生前的西方绘画

在西方绘画中不得不提到曾经长时间盛行于西方画坛的马赛克壁画、湿壁画、干壁画以及蛋胶画,这些绘画形式被看作是油画艺术形式的前身,因为他们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许多处理手段为油画的诞生起到了铺垫作用。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画,在拜占厅时期尤为盛行,主要是用于制作大型的宗教壁画,艺术家们将各色大理石碎块用石灰浆粘贴在建筑物上事先描绘好的画稿上,这种用色块并置来进行绘画的方法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19世纪印象派绘画的兴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湿壁画、干壁画同样也是中世纪欧洲教堂壁画的主要形式,只不过制作的材料和过程有所不同,湿壁画是在尚未干燥的三合土墙上,将画稿上的人物形象的边沿用针扎成小孔,然后将其铺在墙壁上,在有针空处扑上深色的颜料粉末,取下画稿时,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色粉在墙上留下的图像轮廓了,然后趁着墙面为干的时候用水调和颜料进行绘画。干壁画则是在不潮湿的墙上作画,但是由于三合土墙面的碱性很重, 对用色很限制, 而且画作只能依附于建筑.

对于油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蛋胶画, 这是一种以鸡蛋的胶质为媒介调配颜料作画的绘画形式,在我国被音译为丹培拉。它的绘制方法如下:(1)将麻布粘贴到打磨好的木板上,再对其表面用胶、水、石膏粉的混合物均匀的刷上,干透后砂纸打磨平,此工序反复几次;(2)在纸上画出精细的画稿,然后把画稿复制到木板上;(3)用深褐色把轮廓描绘好,然后在进行罩染。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看出,这种绘画不论是其表现方法还是最后的效果都与后来的油画非常接近。但是它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如受潮后颜色易脱落,再有就是木板太笨重不易搬运,所以人们盼望有种更为便于操作的、更为理想的技法出现。

二、早期的油画起源

公元15世纪,以油作画的艺术家开始多了起来,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艺术家们只好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颜料进行调配处理,这些试验关键是为了解决:一是如何使油能干燥的较快且稀稠适度,从而在使用时得心应手;二是如何使油料干燥后仍能保持坚硬的表膜和长久保持色彩本身的鲜亮。

乔托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由他发展了绘画中人物面部的立体造型技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更加接近自然,同时他又运用透视方法,使画面的空间能够消失于一点。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逐渐从神权的阴影下挣脱出来,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迎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兴盛。同时期,凡艾克兄弟终于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调制油剂的方法,于是油画正式诞生。

三、文艺复兴时代的油画

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性变革,这场运动在改变了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的最伟大的集大成者。他在油画方面所做的大量革新和探索对欧洲近代油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抹灭的影响和作用。他所生活的佛罗伦萨成为了欧洲油画艺术的重要中心,产生了佛罗伦萨派。这个画派崇尚自然,追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那个时代的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明暗交界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达芬奇的“薄雾法”的油画技法,他极其擅长用细腻的层次和微妙的明暗关系去烘托画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由于外轮廓的变化虚实有致,使他笔下的人与物无论从体积和塑造还是空间关系的表达,都更接近真实的感觉,从而更完美的体现出活生生的人的思想感情。

四、17、18世纪的油画艺术

17、18世纪是油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油画艺术的语言已经脱离了早期那种对大自然景物进行精雕细刻被动式的绘画,艺术家们分别以自己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将油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代表画家有格列柯、鲁本斯、哈尔斯、伦伯朗、委拉斯贵支和华多等接触的代表人物,格列柯是最具有个性风格的艺术家,他总是以一种特有的夸张变形的手法去作画。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从真实的解剖、结构出发,而是一种更为符合一种主观的意蕴和画面结构的需要。华多的油画作品主要是描绘王宫贵族们的骄奢淫逸的生活,风格是一种纤巧浮华,并成为18世纪的主流,画家都采用直接画法,画作传达出一种轻佻、柔美、梦幻般的抒情情调和华丽、优雅的美感,这实际上也是向下一世纪印象派的兴起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19世纪以后的油画艺术

近代光学理论的问世,绘画的色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到来,这些都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对景写生,去捕捉瞬间变化的光影色彩,不在评记忆作画了。19世纪也是现实主义绘画发展的最高峰,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库尔贝,他的艺术朴实无华,描绘的就是日常所见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到了19世纪末照相技术的出现,使艺术家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怎样逾越准确的造型、空间、解剖、透视、质感这些内容,也正式此时,印象派运动兴起了,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变革,同时也是近代西方艺术发展史上、近代思想史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标志着原本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写实主义和文化传统遭到了挑战,同时它又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文化时代到来,从此以后,“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等。各种旗帜鲜明的艺术主张的艺术运动从此风起云涌,西方绘画艺术开始展现除了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风采。

摘要:在艺术院校中, 油画课程的选修为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是以欧洲油画艺术的发展时期及代表为线索, 通过阐述典型性作品的介绍, 加强学生对油画的认知, 同时也说明了油画选修在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中为了丰富其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拓宽了空间。

上一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下一篇:齐鲁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