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2024-09-18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精选12篇)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第1篇

一、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

1.国外研究的发展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经历了经验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几个阶段, 大概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研究的历程来看, 西方的教育管理研究沿着以教育为起点的归纳总结研究以及以管理为起点的移植演绎研究两种路线, 逐渐的融合多种理论科学形成多元融合的综合教育管理学理论。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自二十世纪初通过借鉴学习西方的管理学理论, 到现在也不过百年发展历程, 而发展期间在五十到七十年代研究又被中断, 但之后我国在教育管理上的发展取得的成果是现代教育管理学理论形成并发展的有力证明。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内在变革历程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随着工业革命后教育活动的日益复杂而形成起来的, 它主要有三方面的推动力:第一, 现代教育发展的推动, 十四世纪后的文化复兴, 新教改革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教育的迅速普及和类型层次的多样化使教育逐渐本身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 也因此社会迫切需要新型教育管理理论。第二, 现代管理理论的推动。十八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使得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竞争性, 争相发展了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等新型管理理论体系, 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优势, 这些管理理论被迅速引入教育管理领域中, 促进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推动, 十九世纪末的新科技革命引发了世界上各生产领域和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 各种技术不断融合到教育管理体系中, 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在这三大推动力的影响下, 教育体系从引鉴其他领域管理理论到逐步实现创造出适应教育实践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而且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蓬勃发展也取得了有效地教育成果。

2.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包含三方面:第一, 在吸纳中融合发展从它的发展历程来看,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在借鉴其他领域的管理理论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不断地吸纳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并融合了自身的需要从而达到发展的过程。第二, 在层级整合中提升,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一个充满新旧管理理论交替作用整合而成的新理论, 根据教育的需求对各种理论进行精选加工改制, 逐步提升自身的优势。第三, 在服务实践中创新,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另一重大特征就是它本身的创新性实践, 根据人们对社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 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新的理论来使自己获得新的发展, 这就促使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不断地的创新实践, 进而形成了符合人们发展需求的教育理论。

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教育的管理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必须适应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创立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体系, 不断地整合容纳社会上新的管理理论, 在融合多元化理论的基础上创立新的理论体系;形成系统的学术体系, 不仅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清晰地分析更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外延拓展, 有系统化的学术体系;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包括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 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并落实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 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为现代的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育在不断地进步, 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也在同步变革创新, 现代教育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关研究人员必须借助现有的学术资源和教育平台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并逐步落实到实践中去,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仅对我国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禹露.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2:66-68+103.

[2]禹露, 魏斌.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6:119-121+145.

[3]刘丽.以现代教育管理的变革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 2008, 20:184.

[4]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 2004, 11:9-14.

[5]安世遨.教育之对话本真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14, 04:19-23.

职业教育发展管理论文 第2篇

新时期国家提出发展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

本文首先介绍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然后阐述“后示范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再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最后从自身来思考青年教师如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一、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

尤其在20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20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由于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总存在一种被视为次等教育的偏见,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社会大众对高职毕业生认可率低。

在《决定》中,国家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创新发展路径,即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推行一部分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并逐渐规划培养专业硕士,甚至博士。

以此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视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自19黄炎培先生与各位先贤创建中国职业学校以来,“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办学思想始终贯穿着整个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认为职业教育的伦理起点是“不劳动者不得食”。

在工业化推动经济模式的时期,经济社会的根本是“多劳者多得”,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目前工业与第三产业并行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以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国际教育变革浪潮,蜕变成为服务于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现代职业教育。

现今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教育模式,其实正是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传承与延续。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起到了支撑作用,并且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手段。

“互联网+教育”将加速职业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以及教学模式、组织、理念上的创新。

MOOCs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与全世界教师同台竞技的机会。

当“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将倒逼“互联网+教育”的全面实施。

而高职院校将如何应对教学新型的需求,如何应对国际同行的挑战,如何做到个性化培养,都是放在眼前最迫切的挑战。

二、“后示范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

“后示范时期”是指在经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后的时期。

在优秀高职院校“示范”、“骨干”称号的成功验收后,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设迫在眉睫。

在各高职院校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一流”的体现应首选在学生的发展。

要做好这一点,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软硬件、社会服务、鲜明专业特色等。

那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的新机制,形成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常态,同时还要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信息化素养,以便优化素质教育和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首先在“建”,即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次在“诊”,即自我诊断,再次才是“核”,即诊断复合。

而诊改工作的重点是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而不是复核。

那么学校层面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定位要科学明确,其次专业规划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

诊改工作应从目标标准开始,基于质量改进模型,制定的诊改方案要体现办学特色。

为保证办学质量,诊改工作应做到常态化。

三、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院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就少不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旋律。

不论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解读,都是从本质上体现出现代高职教育的成功发展关键在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产学结合”之所以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高度,是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

一方面,学校本位的关键在于学生在校接受与用人企业要求所匹配的优质教育。

建设教学资源库应该深度挖掘企业资源,而目前的绝大数现有资源库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那么,在高职院校今后建设品牌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最应该依据专业调研报告,而专业调研工作的开展必须从相关企业中展开。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由于以知识点链接的知识逻辑与工作过程中的任务逻辑的不同,使学生往往觉得学了很多知识但工作用不上。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这恰恰是学校所提供的实训无法提供的——真实的工作环境。

当学校和企业相互认同,两者便形成了育人共同体,所以现代高职教育应是“学校本位”+“企业本位”。

目前的高职教育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训过程应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过程,而且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从细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学校要切实落实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必须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同步设计、同步培养、同步考核。

四、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在于教师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跟不上。

而教师发展的关键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二是教师本身。

现今院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在于办学质量的竞争,而办学质量体现在教师的每一堂课中。

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育心理学与教学论的融合。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如何正确使用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必须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活动,而优质的教学活动体现在上好每一堂课教师的课堂要做到让学生满意,首先,学生所学应该是学生所需。

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都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具体行业中的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做到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缩短学习和就业的距离。

其次,每一堂课学生能够学有所获,那么教师在教学伊始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语手段,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

教师在授课中应该以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出发点,合理运用现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而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知识点都应该灵活选择与学生情况所适应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即“教无定法”。

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都不应该流于形式,需要在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反复摸索,这样才能准确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说“贵在得法”。

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仅“上得了一堂好课”,还要“干得了一手好活”。

即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积累,还有兼备过硬的实践能力。

对于教师本身的发展,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积累,还要深入行业、企业,培养过硬的时间能力,向“双师型”发展。

另外,高职教师就需要尽快设定明确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娴熟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学实践的又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决定着一位教师能否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教师要从绝对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尽快转变为“教练型”的新型教师。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青年教师应该尽快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投入到对行业与企业的了解中去,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

总之,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转型升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应对世界工业革命的不二选择。

高职院校真正的改革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最终决定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决定着其工作重心与工作方法,落实到实际中来,就是要依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进行改革。

作者:杨博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基于战略视角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路径——兼论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中亟需关注的若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7)…

[2]…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3]…孟庆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现实性与特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信息化、教育发展与教育应急管理* 第3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教育差距;区域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07—04

引言

互联网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学习革命,促进信息飞速传播。多媒体在线课堂、数字化实验室、远程网络教学、E—book、新媒体招生广告发布等,在引发创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带来新式具有爆破力的社会突发事件传播效应。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在加速。教育领域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发展不平衡现状,认识教育发展不均衡实质上内联着信息发展不均衡,以此导致社会突发事件频发。为更好地加强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本文将以基础教育为例,就信息化和教育差距与日益需要的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浅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适合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教育应急管理模式,更好地预测和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概述

1.信息化与教育发展差距分析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选原始数据均取自2000年至2006年公开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年鉴》。从中选取了有关基础教育发展和信息化普及率方面11项指标所发布的窗口统计数据进行测算。采用窗口统计数据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区域之间信息化与教育发展差距的相互关系。

2.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采用了4种有关差距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为:①线性相关分析法;②极差分析法;③环比率法,测算一定长时段内变量增长的速度;④标准差分析法,计算数据分布离散程度。如此选择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比较客观全面多角度地认识信息化与教育差距之间的关系。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差距的特征

1.学校数减少引发学校规模布局调整,学校承受应急情况能力下降,教育安全成为问题

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总体看,采取的教育政策调控集中了教育资源,教育信息聚合功能加强,中小学校数量在减少,未来多元化的主流信息教育方式变得单一化。学生存在差异性,数量在逐年稳步增长。由于教育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在下降,这些地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紧迫问题。

2001—2005年间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数量从2001年的571705所减少到2005年的444190所,总体数量逐年呈现减少趋势。伴随着学校数量减少,学校的承载能力在增强,“名校效应”在扩大,校中校、网校、分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所引发的择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的安全、校园突发事件防范应急管理成为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中重大有影响力的社会议题。

2.信息化影响学校承载能力和毕业率

信息化在提升中小学校承载能力的同时,网络文化开始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信息化教育改革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率产生重要的影响。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中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网络应用知识教学,与日新月异的IT文化发展相比较,有关信息化教育亟待加强。

3.与时俱进,调整信息化教育理念利于提高学校应急管理能力

所示毕业率与信息化相关性看,在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教育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改变,提高学生毕业率。随着信息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由于政策调整、财力投入的变化因素,出现“单峰投票”以至信息不对称现象,学校会固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知识教学方法产生识别疲劳或“审美疲劳”,如此效应累积会影响到学生对主流课业知识的认知,结果导致毕业率下滑。这就如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普遍面对突发的艰苦条件时忍受力下降一样,采取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探索引入新的学习理论,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均成为现阶段城市教育发展当务之急。

4.加强专业化教师培训,促进信息传播,提高校园突发应急处置能力

师生比与信息化相关性来看,信息化促使教师规模扩大,其东、中、西部2005年环比增长速度3.15%、3.93%、2.08%,比2004年有较大提高。但专任教师随着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专业师资紧缺。信息化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出现了结构性转变,补充教师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突发问题进行应急管理的专业教师稀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一旦发生校园内部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酿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是通过内部系统化培训,抑或是外在引进人才来积累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规模?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扩大专任教师队伍的需求,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具体结合实际来实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政策调整。

东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量环比增长速度相对平稳减速,从2004年的0.19%降低到2005年的0.09%;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以扩大规模促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粗犷经营方式,其中西部地区专任教师队伍环比增长速度从2004年的0.36%增长到2005年的0.40%。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信息化发展较匮乏,仅仅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难以实现,现阶段只能以引进大量信息化教师、扩大队伍来完成现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初步建设。

5.利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决策能力和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教育政策宏观调控促进了信息化均衡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向均衡布局方向发展。图4表示了中小学专任教师比逐年分区域极差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专任教师比例差距在缩小。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科教优先政策及相关中央财力持续支持的结果。目前需要进行后续政策持续支持,以稳固西部大开发前10年的成果。然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流动人口格局变化,基础教育进入突发应急管理的高峰时期,需要引入知识管理,转变信息化管理方式,尤其要注意对师资流失、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生源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控。

所示,我国在2001至2005年基础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差距正在扩大,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遵循的基尔法则和摩尔定律导致信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加快、信息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缓慢,两者差距拉大。教育应急管理需要注意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影响。

三、结论与探讨

1.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将会牵制教育发展速度,影响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方式选取

面对日益频发的校车交通安全事件以及其它形式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教育领域突发事件,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出于官僚层级汇报制度、需要会商决定的时滞效益,往往是习惯选择“一堵、二捂、三被动”的说辞来搪塞敷衍,以延缓事态过激发展,或者持保守态度,违法封闭信息,做被动处置;事实上完全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正确姿态,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采取开放科学民主的协商方式,以先进的话语权和客观上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方式处置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不同的策略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不仅要建设切合实际的应急管理预案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加强营造开放宽容、透明的信息流通环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采取应急管理措施会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

2.基础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需要加强,以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信息化发达程度高低,取决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加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中小学校教师应用计算机网络能力的培训,对提高中小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有针对性地优化选择应急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有关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亟需立法规范保护

简述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4篇

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管理理论运动”开始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美苏两国及其所代表的阵营在各个领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苏联人造卫星首先上天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震动, 认为杜威等发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导致教育落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源。于是, 科学管理重新得到了重视, 不同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所重视的是管理科学和教育管理科学的建设, 而其理论基础则是实证主义, 强调以理性为本。在教育管理领域, 率先把实证主义运用到管理理论中的是美国学者西蒙。此后哈尔品运用范式的方法把科学研究的规范引进到教育管理中, 以其独特的经验和技能, 把新观念清晰而生动地移植到教育管理领域中。格里菲斯的《行政理论》一书有助于人们理解该理论及其实证主义基础。正如他所说, 5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的研究趋向已着重于理论的探索, 不再单纯注重实用而把科学原则排除在外。”“这种理论的探索已经不再是个别的摸索, 而已经通过全国性的组织从事集体的研究。”

再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学术背景。当时, 教育管理的课程一直由担任过督学的教育行政领导讲授, 教学内容几乎都集中于“应该是什么”和“如何做”这些实际问题, 体现出明显的经验描述和实践导向的特点, 缺乏理论基础、理论指导和理论概括。1923年, 在哲学家石里克的领导下, 诞生了维也纳学派, 兴起了众所周知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理论和科学的观念与过去的观念大相径庭, 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演绎性、更看重理论、更强调数量, 概念也更为结构化和标准化。二战前夕, 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一股研究热潮, 理论的追随者们坚定信守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的三项基本规定。第一, 科学理论应有一套环环相扣的可观察的客观主张所构成的有机体系。第二, 所有主张都可以通过经验加以检验。第三, 所有重要的理论术语都应赋予经验性定义, 要给予可供操作的界定。

管理学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西蒙认为传统的古典组织理论是建立在不能测量的、简单的格言上。他率先把逻辑实证主义运用到管理理论中, 他的《管理行为》把逻辑实证主义的原则作为决策理论的起点, 发展了巴纳德的组织理论。该著作在40年代为管理科学引入到教育管理中提供了直接的渠道。格林菲斯和其他一些持结构功能主义主张的学者倾向于将自然科学的原理直接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去。由于深受著名管理学家西蒙《管理行为》的影响, 格林菲斯将稍加变动了的西蒙观点整体迁移到了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理论》一书中, 他首先提出“什么是理论”这一根本问题, 提出理论不是空想或是某种无根据的推断, 不是涉及价值问题的哲学。盖茨尔斯是最早运用系统理论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的学者, 盖茨尔斯模式也即盖茨尔斯社会系统理论结构有三大主题, 第一研究个体人格的复杂性, 第二分析教育组织中正式与非正式组织, 第三是个体价值与团体价值。该理论对学校、学区、课堂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教育实践和研究都产生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在其《教育组织范式论》中所推崇的———卡伯特森教授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核心思想所作的概括:理论的功能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现象, 但不规定现象。教育管理理论和科学不回答“应该是什么”而关心“实际是什么”。这场理论运动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1) 事实与价值是分离的, 教育管理科学只应关注和研究纯粹的教育管理事实, 有关管理和管理者应做什么的陈述不应包含在科学理论之中。2) 传统教育管理学对理论的界定和理解过于模糊, 理论不应被理解为别的什么, 而应被理解为一种假设—演绎体系。3) 科学理论并非来源于教育管理实际, 而是来源于先行一步的社会科学。4) 科学理论除了其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外, 还能从根本上改造教育管理实践。5) 科学理论的作用是超时空的, 应该具有广泛的可应用性和操作性。6) 科学理论重视量化研究, 重视测量和数据统计, 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偏爱借助于图表和模型来说明问题。

最后, 援引格林菲德的“组织说”和霍基金森“价值说”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述。格林菲德认为, 组织不是物, 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而是一种被发明的由人创造的社会现实。既然组织是人创造的存在, 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组织理论;如此也就不能用数学的和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教育管理问题。霍基金森认为教育管理学必须抵制盛行于教育管理科学理论中的管理主义, 教育管理中的人不是被动的毫无情感的可以任意操纵和控制的机器, 而教育管理学也必须抛弃那种在教育管理科学论中广泛接受的纯粹技术性、应用性工具学科的谬见。对霍基金森来说, 科学处理的是与价值陈述截然不同的事实性陈述。既然管理实践无法避免地根植于价值, 那么就不存在一种适当的和完整的管理科学。他还说:“所有的人类组织, 不论它们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其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根源于人类的愿望或价值”。

摘要: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以逻辑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 向传统的教育管理学提出严峻的挑战。理论运动提出了管理事实与价值分离、假设—演绎系统、科学理论再造教育管理实践等一系列核心观点。理论运动对教育管理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局限性。该文着重回顾了理论运动的起因、背景, 并对其核心思想、缺陷等进行了扼要阐述。

关键词:理论运动,教育管理理论,实证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昆辉.教育行政学[M].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社.

[2]Getzels, J.W., Lipham, J.M., www.51lunwen.com&Campbell, R.F.,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as Social Process, (New York:1968) .

[3]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4]Evers, C.W., Lakomski, G., (1993) , Know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P.166.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根据县政协关于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视察工作的要求,下面就我县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幼儿教育常规管理情况、学前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和建议做如下汇报:

一、我县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我县自2011年启动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学前教育工程纳入县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制定了全县三年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了学前教育事业。目前,我县已实现《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的目标,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4年秋季统计,全县3—5周岁幼儿16500人(3周岁5490人、4周岁5397人、5周岁5613人),在园幼儿13645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82.7%,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前的59.6%提高了23.1%,学前一年在园幼儿5546人,入园率98.8%,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前的86.4%提高了12.4%。制定了《东至县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对幼儿教育机构进行清理整治,对一些未经批准而具备办园条件的,督促其办理审批手续,对一些未经批准而不具备办园条件的予以取缔,确保幼教事业健康发展。为规范公办幼儿园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县教育局和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公办幼儿园财务管理的意见》(东教计〔2013〕5号)。一是强化预算编制管理,二是强化财务收支管理,三是强化收费及票据管理,四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我县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为每学期700至1000元,据实收取。在编教师工资由国家拨付,支出主要有:幼儿园园舍维修,幼儿园设施设备购置,幼儿园教师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装备,幼儿园聘请人员工资,日常办公经费等。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为每学期500至1000元,主要是按物价部门核定标准收取保教及膳食费,支出主要有:保教人员工资,膳食费,房租、水电、日常办公等其他费用。

(二)重视队伍建设,解决发展瓶颈。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幼教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一是积极鼓励符合相关条件的小学教师转岗到学前教育,为学前教育增添有生力量。二是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几年来,二十多名幼儿园园长和二百余名教师参加了各种层次的培训。三是通过招考充实保教队伍,两年来我县共招聘了39名幼儿教师。四是充分发挥县直等公办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活动,缩小学前教育师资差距。五是县教育局组织开展了《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题培训,培训范围覆盖所有公民办幼儿园、看护点和乡镇中心校,有效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三)推进改革试点,落实科学保教。我县组织实施省级“建立规范办园行为,实施科学保教长效机制”试点项目,成立了以县教育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具体负责的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资深幼教管理者和业务骨干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组成员,负责项目调研、项目推进落实等工作。贯彻落实了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树立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智力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从主题内容、集体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自主游戏、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创新游戏和生成活动等方面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安排给出了较为具体和明确的指导,对幼儿教师进行科学保教给出了较为系统化的引领,解决了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困惑。从2012年9月起,全县各幼儿园逐步深入开展科学保教活动,规范办园工作有序推进。

(四)多种形式办学,化解入园难问题。积极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缓解了入园难问题。通过加大对民办园管理指导和帮扶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创造条件扩展学前教育办学规模。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完善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开展了民办幼儿园专项整治行动,对未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加强指导,限期整改,逐步规范;对卫生条件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的幼儿园予以关停撤销,三年来我县共取缔c类看护点52所。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弥补了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难以满足城乡群众需要的矛盾。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三年来,我县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为46394平方米,总投入8631万元(含征地、设施和设备添置),目前到位资金3276万元,占资金总额的37.96%,缺口资金达5335万元,占资金总额的61.81%。由于资金实际到位率较低,多数建设项目靠施工企业垫资实施,迟滞了幼儿园建设工程的实施。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第6篇

一、乐学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热爱生活和生命,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探知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可以称为乐学教育。因此,乐学教育也是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它和传统的教育工作比较而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传统的教育观念主要以学习为主,但在实际的小学教育工作中,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乐学教育则主要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理念,它主要是加强了学生和教师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实现乐学教育的目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乐学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策略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乐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也符合了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从而建立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小学生应必备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因此,这就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可以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思维模式比较活跃,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就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学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过程中,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否则,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依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学生、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主动学习,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不仅要时刻向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教师来说,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引导学生走属于自己的道理。

总之,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及其他必备的优秀品质,有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有利于学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第7篇

一、冲破传统管理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1. 少一些威严, 多一些平等

“严师出高徒”一直是传统教育模式下被众多教师推崇的管理信条。学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整天处于恐吓、高压的氛围之中, 它破坏了学生的情感、真诚和自信, 养成了学生驯服的性格。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体验到的是平等、友善、宽容、互动, 同时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和感化, 从而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少一些威严, 多一些平等”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的首要因素。

2. 少一些约束, 多一些自由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 部分班主任过分崇拜这个信条, 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日常规。他们认为制度越多, 班级就越平静, 孰不知正是这些规章制度, 使课堂沉寂得像一潭死水, 把学生束缚成为逆来顺应、人云亦云, 毫无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小绵羊”。面对新的教育形势, 我们关注的是每个学生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发展, 因此我们提倡少一些约束, 多一些自由, 为每个学生打开一扇快乐、健康发展之门。

3. 少一些斥责、多一些鼓励

在应试教育环境之下, 初中生不上高中是一种失败, 因此教师把学生的发展目标瞄准到学生的考试分数上, 使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 背负起沉重的身心负担。由于按学生考试成绩给教师排队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现实,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学生一次考试分数的下滑, 一个名次的下降, 换来的是教师的训斥、家长的责骂。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创造,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变“狠脸”为“笑脸”, 变“斥责”为“鼓励”, 让学生在充满希望、快乐进取的和谐环境中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二、探究现代管理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 民主决策, 自订组规

自主管理不等于不要规章制度, 但是有规章制度不一定都会遵守, 经验告诉我, 一个人自己独立作出的选择才可能真正对它负责, 由于负责, 才会认真勇敢地面对, 不怕挫折、不畏艰险, 才会自我压束、自主管理, 所以我放手发动学生自己给自己制定管理制度, 由组长整理、全组讨论、拟定组规。

2. 开启思路, 争创先进

实行小组管理后, 将班级事务化整为零, 人少有利于管理, 共同特点多, 认识便于统一, 有利于整合。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我也发现组规虽然是自己制定的, 时间长了也会麻木, 这是就要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 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增加学生生活中的调味剂, 这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和刘国钧精神专题教育活动, 实行班干轮换制, 在小组中开展“人人争标兵”竞赛活动, 每周评比一次, 先进个人, 先进干部, 并在班级中进行表彰鼓励。

3.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自我认识是新时期学生自觉性培养的基础, 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潜力所在, 因此开学初我就发动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学生组内自我评价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自评、他评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随时调整发展中的不足,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学期结束时要求每个同学挖掘自己的闪光点, 通过小组认定和评价, 并颁发各个方面的荣誉证书。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第8篇

近年来, 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凭借小学规范化建设, 以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工作中心、重心, 努力追求学区各校教育质量优质、学校发展均衡、各校特色鲜明, 为实现“每一所学校都精彩”奠定了扎实基础, 实现了高效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实施“四个环节”工作方法

提出符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标准。学区细化教委对各项工作的要求, 引导学校规范落实、创新发展, 发挥好教委手臂和眼睛的作用,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树立发挥示范作用的品牌典型。在明确标准的同时树立各种工作典型, 形成榜样就在身边局面。鼓励各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特点, 找到办学的优势和提升空间与途径, 通过培养有特色的教师, 形成有特色的学科, 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创设独特的育人氛围, 培养有特色的学生, 凝练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尽力满足家长、社会的需求。

提供贴近学校需求的支撑服务。充分尊重各校的办学自主权, 调动学校自主发展能动性, 鼓励并支持区域各校在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上实现新的突破。及时为各层次学校搭建展示平台, 分享各校办学成果, 强化干部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积极协调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适时指导学校克服各种困难。

实施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督评。坚持学区对小学规范化建设的过程性督导评估, 以督促建, 以督促改, 以督促发展。学区督导评估小组的学期和年度评估工作重点放在年度实施计划的制定, 督促学校调整目标, 抓住重点, 精心筹划, 清晰步骤, 监控各校及时与全区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对标, 落实各项规范建设措施的效果。

二、实施“四层结构”管理模式

扩大优质规模。垂中心是一批示范校, 先后整合垂三小、接收垂四小全部和水南庄部分学生, 并开办金都校区, 目前一校三址, 50个教学班。劲四小是全国艺术教育先进校, 拥有两个金帆团和一个朝花团, 整合和平小学后, 也是一校三址, 48个教学班。南磨房中心整合双龙小学, 一校两址, 30个教学班。劲松三小从17个教学班到23个, 垡二19个, 沙小20个, 以上6所学校都是首轮示范校, 如今都发展或保持了示范作用, 服务190个班级占332个教学班的60%, 使5700名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我们要确保优质资源的巩固提高。

整合消灭弱小。水南庄小学因生源和质量以及位置;和平小学因拆迁造成队伍不稳和质量下滑;双龙小学因干部水平;垂三小、垂二小、松榆里二小因学校密度规模, 先后被撤并。目前我们18班以下学校还剩三所, 劲一、劲二、垂四, 根据发展情况我们要适时提出新的方案。

改进末位学校。田华原是农村校的基础, 垡一是吃老本被同伴超越的老校。改造的开端是调整干部, 教委选派校长, 学区逐步帮助校长重组班子, 除选派两位有经验又实干的教学副校长, 又调出三名主任, 派进二名主任, 本校新提拔年轻干部四名。新组建的班子结构合理, 专业性加强, 正在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进取、高效, 群众满意的领导集体。两所学校办学质量紧跟垂杨柳的团队步伐,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我们要持续关注这两所学校的发展。

拉动普通学校。发展示范校、整合薄弱校、改进末位校的实际效果是拉动了三所普通学校, 武圣庙、松榆里、平乐园均是20班以上规模, 在办学上也不乏成功之处, 某种意义上他们的紧迫感更强、目标定位也瞄准了“让社会高度满意”。我们要确保这三所学校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推动区域“三个共享”

“三个共享”是实现硬件设施、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1. 设施设备资源共建共享

切实发挥“教辅中心”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教辅中心在助力学校课程实施、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特殊职能, 有效支撑学科拓展和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的深入开展。

切实支持“基地学校”资源建设。我们已经初步建起了四个基地校, “科技教育基地”、“体育活动基地”、“艺术教育基地”, “劳动教育基地”, 既为区域各校提供共享资源, 也是基地学校提供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地校范围。

切实鼓励各校贡献资源使用资源。区域内教育资源统筹利用, 相互融通, 深度整合, 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的大资源观已经建立起来。我们还要把一些零散资源深度挖掘利用。

在先进设施设备资源整合共享方面, 学区构建了以“教辅中心”为主体, 特色学校“活动基地”为辅助的设施设备资源共享模式。“教辅中心”的建立, 为区域内各校提供了一定的特色教育设施设备资源。由于一些学校的优势特色项目资源不可能校校都有, 也不可能都由教辅中心提供。为此, 学区在教育资源共享的大资源观指导下, 建设了“科技教育基地”、“体育活动基地”、“艺术教育基地”, “劳动教育基地”。学区内所有学校均可提前预约报名参加基地的活动, 实现了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 相互融通, 深度整合, 大大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2. 优秀人力资源盘活共享

构建骨干教师交流模式。实行“学区主导”下的自主流动。为均衡学校骨干力量, 丰富教师成长经历, 落实重点培养计划, 学区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安排, 建立了区域内教师互派的跨校交流机制, 有计划地每年都要拿出5%—10%的骨干教师进行合理的流动, 分步试点, 逐步推开。

构建骨干教师工作模式。市区骨干教师、学校特色教师在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 在学区内跨校送课、送教、带徒, 以便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 使基础薄弱校的师资结构得以在短期内得到较大的改善。

构建骨干教师教研模式。成立以年级、学科为单位的跨校教研组, 实现同年级教师跨校集体备课, 构建合作型、开放型的新型教研文化, 优质教学资源在学区网络平台上实现共建共享。

3. 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开设“课程超市”, 盘活课程资源。学区开设“课程超市”, 盘活资源。以教辅中心为基地, 建设垂杨柳学区课程资源中心, 从14所学校161门校本课程中精选出若干门选修课, 供各校选用。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处于一种无固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及学习结果的“三无”状态, 没有现成的操作经验, 各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和困难。学区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 帮助各校贯彻落实三级课程计划。组织教师研发了《朝阳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手册》和《教辅中心“资源包”》, 已分别供给全区、学区各校自主选用, 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丰富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的同时, 也为突破课程资源开发共享、课程实践平台建设、课程评价等重、难点问题奠定了基础。

帮助学校整体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打造学科课程德育、德育课程教学、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教育以及社会综合环境育人等五个平台。在为国家课程补充相应资源, 为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开发相应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优化整合, 构建了能够初步满足学校育人需要的校内外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框架。

共享特色教师, 扩大优质教育总量。教师由课程资源中心的教师和特聘的学校特色教师、外聘特色教师共同担任, 所有垂杨柳学区的中高年级学生每周都会有一次机会到这里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走校选课, 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四、建设学区信息管理平台

强化学区信息管理平台的资源平台功能。进一步丰富设施设备资源、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学校之窗、班主任工作室、培训资源等板块资源的量与质, 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需求。

强化学区信息管理平台的管理平台功能。在及时反映资源建设情况的同时, 要加强预约、反馈、统计等功能的管理流程监控。

强化学区信息管理平台的交流平台功能。学校可以根据平台上提供的资源情况,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自主选用, 体现“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资源理念。学区通过资源供应和资源选用情况评选促进各校不断完善、丰富课程, 实现区域课程建设的均衡化。

强化学区信息管理平台的展示平台功能。学校之窗是展示学校的基本情况、特色与文化、学校活动、获奖情况上板块, 各校可将学校的特色、组织的活动及获奖情况上传到平台当中, 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 学区可以整体把控各校的基本情况, 对学校予以必要的指导、服务。向社会整体反应区域教育现状。

五、引领区域队伍建设

我们认为, 学区在两支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体现在给校长发展提供机会, 同时带动中层干部成长, 其次是为骨干教师提供不同于学校的关注, 尤其是对品牌教师的打造, 还应该对新教师的成长付起引领责任。

1. 开办“垂杨柳学区校长讲坛”培育专家型校长

开办“垂杨柳学区校长讲坛”。每学期组织两期校长讲坛, 以此助推专家型校长队伍的成长。根据教委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 每期确定不同主题, 梳理各校规范办学管理经验, 挖掘和阐释学校“改进”的策略方法, 展示学校特色办学成果。根据校长研究实践的需求, 聘请专家近距离进行点评和指导, 强化学习。在反思梳理中分享智慧, 形成区域骨干校长团队, 追求人人进取, 校校精彩。

2. 按照“四个坚持”选拔培养中层干部

坚持学区对中层干部制度管理。坚持学区对各校新任干部的任前考核, 避免在选人用人上的偏差;坚持学区对中层干部的两年任期考核, 支撑学校建立干部聘任管理的动态机制;坚持学区各部门工作的台账管理, 督促各校规范改进工作, 为校长指导干部提供内容依据;坚持学区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党总支有计划地安排干部流动, 有目的的让个体在培养基地接受锻炼, 发展能力。通过学区对中层干部的管理, 为各校形成和谐高效的领导班子保驾护航。2010年我们还将围绕规范化建设重点工作, 加强对全体干部的培训, 提高管理实践能力。

3. 培养骨干梯队打造区域品牌

按照《垂杨柳学区名师骨干教师管理办法》, 建立学区骨干队伍, 形成结构合理的骨干梯队, 实施分层管理。要求学校建立骨干教师后备队伍信息库, 建立公平、公正、分层推进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探索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 按照教师总量、学科比例, 评选骨干的办法, 鼓励骨干教师流动, 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郑丹娜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 建立班主任工作带培制度。组建工作室专家指导团, 举办学区“班主任骨干学员班”, 打造学区优秀班主任群体,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班主任队伍。

学区除了树立全国优秀班主任郑丹娜这个典型, 还先后推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飞、韩洁, 市级学科带头人涂桂庆、韩雪红等先进模范。

4. 建立新任教师跟踪培养机制

成立新教师培训学校 (一年至三年) 。建立新任教师跟踪培养机制。学区成立新教师培训学校, 吸纳工作不足两年的新教师为学校学员, 聘请专家、名师为指导教师, 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活动, 视情况最多延至三年。

强化“五个追踪”培养制度。培训学校强化“五个追踪”制度, 即考勤、学习、指导、培训、考核制度, 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力求每个新教师通过一年的培训在管理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上都得到提升。

六、推动区域学校特色建设

点燃活力, 激励每一所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实现一校一品, 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是我们工作的核心。

学区在特色校建设中, 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调整《垂杨柳学区特色校建设方案》及《垂杨柳学区特色校建设评估标准》。2、聘请专家指导团进行培训、调研、诊断, 提出特色评估和发展建议。3、协调和争取各方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人、财、物等支持帮助。4、积极为学校搭建平台, 宣传、展示、交流、推广学校特色建设成果。

运动休闲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第9篇

一、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特点

本专业注重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培养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健身养生、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熟悉各国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体育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发展

目前所能看到的材料表明,1961年出版的《苏联体育组织学》是较早论述运动与休闲管理问题的专门著作。1965年苏联编写了适合于体育学院学生学习的教科书,并进行了试用。1971年根据教学工作实践的经验和新形势的要求,将《体育运动组织与管理》作为课程列入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1974年改为《体育运动管理学》。1977年由苏联库林科维奇教授、依凡诺夫和教育学硕土契科诺科夫等人集体编写并出版了新的《运动与休闲管理》教科书,经苏联部长会议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供体育学院学生使用。这本教科书从发展苏联体育运动事业的宏观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体育运动管理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苏联体育运动的管理体系,包括它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研究并叙述了体育运动计划管理、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干部培养使用以及体育宣传等问题。可以说是一本包含了体育运动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比较完整的教科书。

在我国,运动与休闲管理是一门处于初创阶段的新兴学科,虽然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有些学者曾编写和讲授过《体育行政》,但严格地说它并没有涉及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育运动管理理论的研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处于空白的状态,特别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但至今仍没有系统地总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一些体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发表了部分有关体育管理的文章、论文,有的体育学院已先后开设了体育管理专题讲座,对我国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运动与休闲管理同工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卫生管理学一样,属于部门管理学。它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宏观的体育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

运动与休闲管理既是现代管理科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分支,又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运动与休闲管理与普通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概括, 它研究整个社会管理的共性问题。而运动与休闲管理主要研究体育部门在发展体育运动过程中管理活动的规律。相对于普通管理学来说, 它只解决非物质生产领域中体育部门的特殊管理问题。因此, 普通管理学是运动与休闲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对开展体育运动管理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运动与休闲管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它很不成熟的阶段, 需要广泛地吸收和借助普通管理学的理论来丰富自己, 同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 促进管理科学更加深入广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来.《体育经营管理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

发展社区教育创新社会管理 第10篇

社区教育是在社会与教育机构协作下完成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建设的不断完善使社区教育涉及更多的社会管理部门, 这有利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进程。对社区教育进行不断推进与完善有利于加速社会组织的成熟, 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 有利于发展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因此现阶段对社区教育进行创新对实现社会管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稳定发展。

社会学家认为当社会出现各方面的变革时, 就应对相关的制度性原则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发展, 以适应现有的社会发展状态。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社会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就成了理所当然的措施。现阶段的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基层工作, 对基层工作进行落实与管理; 二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1.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发展壮大社会组织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些问题也显露了出来, 社会居民的素质参差不齐, 没有民主自主权的意识, 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 对社会基本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够重视。要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 必须将社会组织作为创新改革的主体, 有效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 提高公民自身的素质, 努力发展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公民。创新社会管理应把握好社会组织和公民这两个主体, 社会组织是由共同需求的群体构成的稳定组织, 加强社会管理的人性化与全面化有利于社会组织的稳定发展, 提供公民的基本服务, 满足公民所需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现阶段社会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区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之间的矛盾, 这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来源之一。当社区民众的供需不足时, 就会加剧社会组织的矛盾, 造成的民生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加强社会管理就是为了解决最主要的民生问题, 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 不断壮大社会组织, 有效地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加强民众之间沟通与交流, 减少民众矛盾的发生,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并且也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意义。

2.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管理

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对社会组织与民众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社会管理并不是把广大民众当作被管理者, 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社区教育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去, 关心社会事务, 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将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 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社会管理就是引导民众对自身的言行进行自控, 使之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它是引导民众自律的一个过程。如果广大民众都能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 将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 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有效地监督并维护社会秩序, 那么很多社会问题与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发展社区教育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社区指的是具有相同特点的群众的集合, 社区成员之间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社区中的民众之间都会存在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交集, 互相之间的利益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保证社区整体利益, 实现民众之间的和谐社会交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而发展社区教育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的素养, 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那么社区教育是如何促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呢?

1. 发展社区教育可以培育社会组织

传统的社区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现状, 社区管理模式应该更加灵活化与人性化, 加强上层与社区民众的交流与沟通, 利用多种社区活动牢固社区民众的关系, 社会与教育机构需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体系, 使社区教育广泛覆盖社区民众,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服务提供给民众, 促进公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教育当中。通过有效的社区教育, 广大民众的社会行为能够被约束与规范, 社区教育也有力地解决了不同教育规范造成的复杂性问题, 为社区民众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 在进行社区教育的同时引导社区活动的开展, 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创造出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 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

2. 发展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参与管理事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社区公众整体素质不够高, 不具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与社会管理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实施科学社会管理的前提是提高广大公众的整体素质, 使社区教育能为广大公众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与途径, 提高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综合能力。目前由于地域经济与文化的差异性, 很多民众普遍缺乏受教育的机会, 致使广大民众在就业与生活上呈现较大的差异, 因此造成了一些民生问题, 而社区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促进民生的改善, 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 使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

三、发展社区教育,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与措施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需要转变社会管理的理念, 把促进社区民众的发展作为社区管理的目标,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到因社会变革而变化的民众需求, 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体制, 激发社区民众的学习主动性, 尊重民众的思想, 促进社区的稳定发展。社区教育也要抓好基层工作, 全面协调好民众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作出贡献。下文从三个方面对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措施。

1.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服务社区居民

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构建与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把握正确的方向, 利用有效的措施促进社会活力, 进行社会管理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应不断完善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 发展并强化基层组织与基层力量, 建立完善的基层服务体系, 为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奠定基础。应加强对扶贫事业的投入, 尽量缩小社区民众之间的经济差距, 努力提高老龄服务的质量, 培育并壮大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组织。

社会应增加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的社会组织, 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将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作为目标, 有效配合社区教育进行社区服务的优化, 努力解决社区民众的基本问题, 提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 比如就业咨询、法律咨询与援助、相关技能的培训等; 创造更多的有利于社区文化发展的活动, 为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提高居民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广大民众有效、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事务当中。

2. 创新社区教育模式, 普遍提高居民素质

社会应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 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模式, 推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创新。参与社会管理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而很多居民并没有具备良好的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区管理的进程。对广大民众进行社区教育是提高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 社区教育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还有效地增强了公民责任感, 在多方面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素养, 有效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技能与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有利于广大民众参与社区、融入社会文化当中。

社区教育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心理与道德教育多个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培养, 在实际中社区教育应重视运用多级平台的教育模式, 优先落实教育, 充分促进就业, 将居民收入保障等民生问题作为基础问题进行解决, 还要努力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 全面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 有效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与质量, 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 创新弱势群体管理服务,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为了实现公民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中, 社会应将民生问题当作解决的关键。目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来源主要是民众的需求到不到满足, 因为利益分配而导致的社会纠纷加剧了社会矛盾, 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有效地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 努力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管理是以社会安定为根本目标, 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 应重点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 不断完善弱势群体的管理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 给予弱势群体更多、更有效的帮助,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 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对于属于流动人口的弱势群体, 可以通过社区网络平台进行社区管理, 以社区教育为前提, 建立健全管理和服务机制; 对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可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 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比如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书屋, 为其提供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途径; 对于收入较低的毕业生, 可以将其发展为社区教育兼职人员, 有利于毕业生将自身的知识文化运用于社区建设当中, 有效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 对多种社会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与社区公民的管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起色。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 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要在国家领导人与政府的引导下进行, 不断发展社会组织, 提高服务人民的质量; 利用社区教育提高公民自身的素质, 让公民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 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银红玉.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D].长沙:中南大学, 2013.

[2]童少颖.试论发展社区教育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略[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24—27.

[3]张晓琴.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教育发展形势分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 :58—61.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发展策略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发展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高职院校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文将重点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

1.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职学生的生源受到了严重影响。高职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只想学习一门技术,无意继续深造,所以在求学阶段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方面也比较松散;加之网络的普及大大冲击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育教学的管理比较松散,同时也缺乏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监督与严格的考核机制,学生逃课、作弊现象严重,学不到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对于学生的生活管理不够重视,学生中存在着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等,学校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与切实的约束机制,辅导员也视而不见;再次,对于学生的思想问题缺乏正确认识与合理疏导。

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其中有一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内部招聘而来,他们缺乏教学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由于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学生管理经验,自身都带有一股“学生气”。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资历高,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却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教条主义严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考评机制不完善,一些教学水平不过关或者是思想水平不高的教师依然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学生思想懈怠问题有待改善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考上好的大学,有些自卑,于是产生了懈怠情绪,认为上高职只不过是为了学一门技术来就业,不一定要学得多好,尤其是文化课,更是没必要上,逃课现象十分严重。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改善对策

1.改善管理意识和理念

意识与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与理念,才能有正确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加大学生管理力度,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潜能,把学校当作学生发展的平台,使教育管理成为学生发展的垫脚石。

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时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不同。因此,在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上,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创新,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等建立教育教学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手段辅助管理。

3.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为人师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典范,是学生学习与超越的榜样,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以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促进现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职人员的培训,增进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加强对教师的选聘工作,尤其是新教师的招聘环节,一定要严格把关,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现象;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完善激励机制,赏罚分明,对于教学水平高、技术技能强、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要多予以鼓励,对于教学水平低、思想素质不过关的教师要加强培训与考核,依然不过关者,要予以辞退或换岗。

4.加强对学生意识的正确引导

学校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更要引导学生的意识,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疏导、调整,端正学生的思想与态度,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此外,教育发达的国家在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教师聘用机制、师资队伍结构、师资待遇等方面均有非常先进的经验,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以上几点策略的同时,应分析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三、结语

现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已经蔓延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思想,端正态度,积极改革,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渐积累,才能不断形成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管理理念,构筑符合高职发展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培育体现高职精神的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向前推进,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保持竞争力与生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3).

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 第12篇

就渝北区而言, 为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区委区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按照要求给予农村教师生活补贴, 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培训机会, 给予贫困学生以爱心午餐、生活补助, 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等。这些工作为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的教育差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适龄孩子“上不了学”的问题, 也为渝北区在2014年成功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合格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教育质量上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异, 教育管理规范上的良莠不齐, 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较为缓慢, 不同学校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学生的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上的巨大差距等诸多问题还相当突出。这是渝北区在教育基本实现“硬件”均衡之后所面临的更为艰巨的“软件”均衡问题。

如何解决“软件”的均衡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 基础教育的“均衡”不应是“平均主义”, 解决的途径也不应该简单的“削峰填谷”, 应该是形成适应学生成长、社会发展需要的普遍的优质的教育局面。既然如此, 怎样才能形成一个优质均衡的教育局面呢?措施无疑有多种, 我认为优化管理是关键。就如同一个农村土地生产责任制的实施, 人还是那些人, 效果却迥然不同。但是优化教育管理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有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心, 有冲破藩篱的勇气, 有一抓到底的执着和坚韧。

1 优化师资人事管理机制, 让教师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真正动起来

城乡基础教育的失衡, 根本性的原因是师资素质的失衡。基于此, 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已经纳入了议事日程, 教育部已经提出了教师交流的意见, 各地也正在进行各种有效地尝试, 这为教师队伍这潭死水注入了活力, 为师资均衡进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拉开了攻坚克难的帷幕。然而, 教师如何交流, 更好地形成良性流动的局面呢?就区县层面优化人事管理机制而言, 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破除城乡二元编制体制, 建立城乡无差别编制标准。按师生比编制教师数量导致城市教师数量相对较多, 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因学生数量少而教师编制数量不足, 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没有解决相应的编制。破除城乡二元编制体制的举措是所有教师编制纳入区教委统一管理, 各校按需聘用。这样有利于及时整合教师资源, 解决超编、缺编引起的教师资源闲置和紧缺等问题, 促进城乡师资均衡。

二是制定城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可根据渝北区实际情况, 设立若干个学区, 教师在同一学校的工作时间达到10年以上的, 应在学区内交流。同时激励优秀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但必须注意避免学校拿出“问题教师”交流, 并享受了骨干教师补贴的负面导向。“树挪死、人挪活”, 这样既有利于不断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 增加学校的活力, 教师在同一学区交流后也能兼顾家庭, 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 同时骨干教师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得以更充分发挥。

三是设立教师聘用中心。组织全区学校的教师聘用工作, 对在原学校没有工作岗位的教师进行有效调剂, 同时开展对应的岗位培训, 增加其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技能, 使其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为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 优化专业技术职称管理机制, 让教师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焕发工作激情

“哀莫大于心死!”国家为专业技术人员制定职称制度, 无疑是正确的, 对焕发教师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工作激情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大量的学校没有专业技术职称指标, 没评定或晋升职称的教师没有希望;有的学校虽然有职称指标, 其评定方案带来的正面导向也参差不齐;有的老师一旦评定了职称就开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与此相伴, 带来责任心下降、师德没落、不潜心于钻研教育教学等诸多问题的产生, 制约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鉴于此, 提出优化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聘任和管理的三条意见。

一是破除职称岗位以学校为单位设置的模式, 建立全区统筹设置职称岗位等级及其职数的新机制。教师身份从“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型, 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与此相适应, 必须破除职称岗位以学校为单位设置的模式, 所有职称指标由区教委统一掌握, 按照城乡统筹、公平均衡的原则, 每年拿出适当的指标开展评聘工作, 不暴饮暴食,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设以业绩为导向的量化考核评审机制。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方案不科学, 是制约教师发展, 影响教育质量均衡的重要因素。因此, 应按照师德师风、工作量、工作业绩、教研教改成果, 尤其是学生学业质量和素质水平等方面科学设计, 统一制定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方案和考核办法。革除校自为阵、质量严重失衡的弊端, 建立各学校符合条件的教师均可申报、全区公平竞争的新机制。区教委参照区级骨干教师量化打分的办法, 制定职称量化考核标准, 并组织专家按照量化考核标准进行匿名评定分值, 业绩优秀的分高者上, 业绩低劣的分低者下, 杜绝拉关系、走后门和暗箱操作等现像。从而以择优评聘的激励机制焕发教师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建立评聘适度分离机制。设立不同职级教师基本的工作量、工作业绩、教研教改要求, 对于连续几年未能达到的教师, 给予高职低聘;设立数量较少的低职高聘指标, 对于长期工作量大、工作业绩突出、教研教改成绩显著, 又因种种条件不符合评定高一级职称或职级要求的教师根据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方案评选, 进行低职高聘, 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多做贡献。

3 优化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机制, 让管理人才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建功立业

“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校长, 无论是对于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而言, 还是对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而论, 其重要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区教委对此高度重视, 而今校长的城乡交流已正式启动, 无疑将会为校长队伍带来生气, 也将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应看到, 当前校长面临两个方面的尴尬处境:从行政身份角度说, 校长是干部, 有处级、科级等行政级别, 但又享受不了行政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从专业身份角度说, 校长是教师序列的专业人才, 有不同层级的专业技术职称, 但一般都未从事教学工作, 常常遭到教师的质疑。鉴于此, 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学习上海, 设立校长职级制。国家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同时, 又颁布了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意味着将来校长既不走行政级别的道路, 也不走教师职称的道路, 而是走校长专业职级的道路。根据渝北区到华东师大培训的校长们了解的情况, 上海实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 从三级校长到特级校长, 每级又分为三个层次。上海已实行多年, 效果较好, 表现为既使校长实现了“去行政化”改革目的, 又避免了校长评定教师职称却不从事课堂教学的尴尬, 进而激励校长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实现专业化发展, 其经验值得借鉴。

二是建立科学的校长职级晋升办法。校长职级晋升, 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环境、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领导课程教学、调适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入手, 制定科学的晋升标准、晋升程序, 把校长职级制落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实处。

三是完善督导评估中的校长考核办法, 参照校长职级晋升办法, 制定与之配套的校长年度考核办法, 对校长工作进行每年评估。与此同时, 把校长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从所在单位剥离出来, 由区财政单列预算, 区教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实施办学水平年度考核评估, 按考核评估等级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 激励校长在办学治校育人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优质均衡、特色创新的道路。

4 优化教育巡查监督管理机制, 让监管制度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落地生根

巡查制度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 也是党政机关发现问题、改进作风的一项必要工作内容。教育系统作为国家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从教育部到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优质等方面的要求, 下发的文件不可谓不多, 但落实情况并不如预期那样理想, 其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监管。为此, 提出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建立教育巡查制度。对学校师德师风 (尤其是九条禁令) 、劳动纪律、日常工作等进行巡查, 及时发现诸如工作懈怠、歧视差生、体罚调皮学生等违背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问题, 并进行梳理、反馈和通报, 促进学校落实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办好每一所学校, 关注每一个学生,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发挥巡查组的“耳朵”作用。积极收集学校、师生、家长对学校、上级部门以及政府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的良好建议, 并将建议反馈给学校、上级相关部门直至政府。譬如, 对教师的违规行为, 及时反馈给学校;对学校质量低劣的问题, 及时反馈给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学校布局不合理、城市学校大班额等严重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 则及时反馈给政府。

三是注重巡查结果的运用。将巡查的结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之中, 增强办学的过程检查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 上好每一堂课, 教好每一个学生;引导学校开好每一门课程, 管好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段的质量;引导教育行政部门贯彻教育方针, 办好每一所学校, 推进每一项改革;引导政府依法行政, 规划好区域教育布局, 按城乡人口规模及时配套建设学校。综合运用巡查结果, 调动教师、学校、部门以及政府各方面、各层级的积极性, 促进基础教育从“有学上”的低水平均衡向“上好学”的高品质均衡转型。

上一篇:教学优化分析下一篇:涉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