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教育

2024-06-28

中小学科技教育(精选12篇)

中小学科技教育 第1篇

一、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 取得的成绩

调查显示, 中小学教师具有基本的科技教育意识, 80%以上的教师愿意参加科技教育交流研讨及相关学术活动;50%以上的学校有意向将科技教育列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并视其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学校科技教育管理工作总体良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科学或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65.4%的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 半数以上的学校制定了科技教育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科技教育评价方式上呈现多元特征;学校具有自筹资金办好科技教育的意识和行动;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绩;涌现出一批对科技教育持积极态度、具有较强责任意识的教育管理者和领跑者;科技教育社会氛围良好。

2. 存在的问题

(1) 科技教育管理机制不顺, 教育督导失范

(1) 组织管理机制不顺。目前, 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 往往是多头管理, 又多头不管;机制不顺, 分管部门推动工作往往需要协调其他部门才能实现;工作到了学校层面, 只好分别应酬。就科技辅导员管理而言, 各区 (县) 有的由教育局德育科负责, 有的由中教科负责, 有的则少年宫负责。实际上, 这些部门大多只是布置工作, 并不也难以承担对科技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培训以及组织管理。

(2) 教育督导失范。目前, 我国尚未将科技教育质量明确纳入考察、考核中小学教育质量、现代化标准和校级领导干部的内容和指标。教育行政部门只是倡导科技教育, 并没有对科技教育水平提出硬性要求, 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处在相对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 发展很不均衡。由此影响到科技教育也未能引入校内评价机制, 科技辅导员和教师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属“额外工作”, 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晋级和评优时往往得不到认可。

(2) 仍然存在轻视科技教育的倾向

在一些中小学校中科技教育仍没占一席之地, 科技教育只是一个抽象、理性的概念, 缺乏明确、具体的认识, 由此造成学校科技教育乏力。调查发现, 仅有40%的学校能结合春、秋游、夏令营, 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23.6%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市性的科技传播活动;科技教育活动课程有大纲无教材;科技选修课课时少或根本不开;校本课程开发率较低;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 让学生读科学, 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只有38.4%的学校为学生建立了科技教育管理档案;仍有近10%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该类课程。

(3) 学校科技教育资源匮乏

在所调查的六个区中, 科技教育设施设备等物质资源的拥有程度情况不平衡, 有的区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有三个区集中反映了科技教育设施设备问题。在学校需要补充哪些硬件设施设备的多项选择题中, 78.0%的学校选实验仪器, 80.8%的学校选科技教材, 59.4%的学校选电脑、视频等设备, 多数学校都存在对科技教育必需品的需求。必要的科技教育配套设施的不齐全, 严重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实施效果, 使得一些学校科技活动实践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4) 师资配备不足管理不到位

调查显示, 平均只有23.04%的中小学校拥有专职科技辅导员, 个别县区占比仅有5.44%;市区、郊区和县区这一比例呈逐渐降低趋势, 分别为58.90%、40.79%和17.39%。即使配备的辅导员其学历也不完全达标, 其中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比例为87.7%, 县区校为82.5%, 均低于某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90%的要求。相应的师资问题突出, 县区仅有38.52%的学校能为科技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此外, 组织科技教育研究及活动观摩课很少, 且多数教师缺少参与的机会。科技辅导员的业绩与其晋升挂钩不够, 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5) 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1) 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

目前, 中小学校主要是依据国颁或市颁课程要求开设相应的科技教育课程, 但中小学校际之间科技教育发展很不均衡, 一方面, 重视科技教育的学校把科技教育当作特色来发展, 其成效显著;而另一方面, 不重视科技教育的学校则科技教育十分薄弱。调查发现, 仍有近10%以上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该类课程, 一些学校无专职科技教师, 采取由其他学科教师代科技教育课的方式, 常常是学科课程挤占了科技教育课程, 其结果是科技教育有其名无其实, 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2) 城乡之间不均衡

一是经费不均。在六区中, 仅40%以上的学校能提供专款用于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其中城市学校占64.05%, 乡村学校占30.99%。区县之间的差别显著, 经费投入学校最多的一个区与最少一个县区相差了66.3个百分点。多数区 (县)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设立科技教育项目账户, 未在学杂费中单列“科技活动费”项目, 更没有标明其所占份额, 因此, 学校科技教育经费的划拨与使用均缺乏制度性保障。提出经费问题的在郊、县区学校所占比例很高, 由于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普及与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是设备不均。无论从校内科技教育硬件资源配备、可利用的科技教育资源的交流、使用以及科技教育经费来源等方面, 市区学校普遍好于郊县学校。例如, 在有固定科技活动室并配备动手活动所需设备器材的调查方面, 市区学校、郊区学校和县域学校的比例分别为50%、35%、29%。在学校计算机配置的调查中, 农村边远学校的计算机拥有量还不能达标, 有的县区只有37.2%的学校实现了计算机配置。

(6) 校外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 有86.8%的学校周边没有可资利用的科技教育资源, 例如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设备资源。有71.1%的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没有和外校合作, 仅有35.0%的学校在科技教育实验器材和设备上存在资源共享。许多区县特别是农村地区专门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场馆缺失, 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极为有限, 其对科技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此外, 除了科技教育硬件资源学校之间缺少共享之外, 学校之间科技教师资源共享也很少, 仅有23.1%的学校组织或支持科技教师和外校之间进行科技课程、科技活动等的经验交流与互动活动。

二、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面临的新要求

1.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认识、管理、体制三个方面。

从认识上讲, 部分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 怕开展科技教育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 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从根本上讲, 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 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爱好, 增强动脑和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是由此起步的。学校开设科技教育课程和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不仅不会影响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科技教育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它能使书本知识更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学习内容, 也是文化学习不能替代的。当然, 提升学校领导的认识, 还有赖于整个教育改革的进步, 如, 高考招生在内容上加重科技比重, 会对这些认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管理上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技教育课程及其从业人员 (辅导员或教师) 的考核、晋升等缺少规范性的操作办法, 由此决定了学校对科技教育课程及其教师的管理缺少依据。从体制上讲, 中小学校与其他学校特别是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 以及中小学校对其他地区的科技教育资源的利用等, 都缺少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加以保证。

2. 科技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对每一个适龄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 必须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同时, 必须全面提升中小学的科技教育质量,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达到一定标准的科技教育。因此, 适时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标准化建设, 实现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是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教育组织机制

正像发展教育主要是政府职责一样, 发展科技教育, 首先需要建立起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组织机制。一是建立市、区 (县) 、学校三级科技教育综合管理部门, 确定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二是强化学校科技教育责任意识, 明确其科技教育的责任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积极性, 把科技教育质量作为督导学校现代化建设、教育质量和校长业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强化科技辅导员组织管理和学术交流, 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自对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组织责任, 同时组织科技辅导员学术团体开展活动。

2. 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制定省、市、区 (县) 各级科技教育政策法规, 明确科技教育各部门的职责, 改变科技教育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尴尬局面。二是市、区 (县) 、校分别制定科技教育发展规划, 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以中长期为主, 学校以年度规划为主。三是建立科技教育工作奖励、考核机制。从事科技教育的教师和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均列入评价系统。科技辅导员在个人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应在晋级评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方面有所体现。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取得的成果记入其档案, 作为评定成绩、获奖评优的依据之一;可以通过开办科技特长班、科技特色校的形式, 对在科技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在升学时予以“特招”;在条件具备时将科技活动中的成绩纳入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指标。

3. 建立合理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

一是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时, 同步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标准化建设:将科技教育标准化建设指标与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以及与高中现代化建设标准进行整合, 同步实施科技教育达标评估;对义务教育现代化已经确认达标的学校, 均应实施科技教育标准化专项评估;对科技教育标准化建设尚未达标的学校, 暂缓其现代化达标确认。二是发挥教育评估的规范、约束和督导作用, 推进科技教育评估制度化、常规化;把科技教育作为考核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学校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和指标, 将科技教育考评纳入对学校的常规考评机制。三是建立中小学校科技教育激励机制, 把科技教育的实施效果与学校的各项荣誉及经费的拨发联系起来, 激励和促进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四是完善学生科技教育考评方法, 将传统考试方法与科技竞赛等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促进师生科技教育意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4. 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科技教师岗位管理。在完成各级政府关于科技教育政策法规制定工作的基础上, 规范学校科技辅导员管理工作, 包括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聘任标准、聘任制度以及职称评定和相关待遇。二是加强科技教师培训。将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列入计划, 推行科技教师和辅导员名师工程, 加强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科技名师交流、互访活动。三是扩展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建立相关法规要求。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以上专职科技辅导员, 并根据需要和参考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中师生配比标准, 配备相应数量的校内兼职辅导员。同时建立校外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以上校外兼职辅导员。此外, 积极拓展校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 聘请科技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教育顾问, 广泛吸引大学生、研究生、科普志愿者担任兼职科技辅导员, 积极探索中小学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科技实验基地、实验学校等科技教育新途径。

5. 加强科技教育经费投入与资源配置工作

一是建立专项财政投入制度, 将科技教育经费在财务部门单独列项、独立核算, 专款专用, 特别要加大对县域学校科技教育的扶持与经费划拨力度。二是建立科技教育多元投入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为科技教育募捐资金, 政府在税收政策、企业荣誉等方面给予投入科技教育的企业相应的回报, 鼓励建立以企业命名的科技教育实验室、实验校或实验基地。三是加强科技教育资源配置, 从科技教育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各学校科技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订购以及建立科技实验室。四是加大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

6. 加强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一是鼓励学校根据教学资源条件, 开发、开设有特色、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的校本课程。利用教育信息网络, 介绍相关知识、全国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及课程资源, 以资各中小学校学习借鉴。二是推动科技教育课程的校际交流, 形成校际教研网络, 促进优秀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推广及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的高效利用。

7. 推动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一是建立优秀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构建科技教师交流机制和选拔标准, 合理安排交流教师的岗位和考评主体, 建立教师交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不断提高交流教师的待遇水平。二是建立区域学校科技教育设备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开发适合中小学校科技教育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运作、管理机制, 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保障体系。三是建立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区域中小学科技教育网站, 使之成为中小学校等教育主体共享科技教育资源的平台, 成为科技教育资源的储存、交流、共享的载体;作为区域科技教育的宣传窗口和服务平台, 为本地区提供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科研导向、教改探索、经验推广等服务。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热情教育管理案例 第2篇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XXXXXX

XXXX

XXX 案例背景: 案例过程:

RON CLARK从北卡罗莱纳前往纽约大都市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师生涯。他年轻充满热情富有创造力。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革新式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个调皮的小捣蛋,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即使刚从肺炎中解脱出来,CLARK马上投入到他的调皮学生当中。

学校中的题材永远挖不完,我们知道中国的教育精髓,我们看过鬼冢的日式狂放教育,但是我们没有见过美国学校中如此热血的CLARK,年轻的学生有着各式各样烦恼和天赋,尖锐叛逆,在美国这个倡导自由的国家里CLARK和学生究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何况出演主角RON的演员可是在Friend和The West Wing的Matthew Perry哦。

克拉克没有退却,他第一堂课就教育孩子们要有梦想,说自己和学生们是一家人,自己永远不会离开。

也许影片做了艺术加工,电影中克拉克的学生在班级的表现,我们都是无法想像的。这简直是菜市场,根本不像是教室,学生都像小痞子,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克拉克充满热情的想要去改变这些学生们,但是,学生们根本不买账,到了第六天,看到教室一片狼藉的景象,克拉克决定放弃了,他无奈的对学生说,你们赢了。

就在这时,克拉克的女友鼓励他不要放弃。于是第二天,学生意外的发现,被他们气跑的克拉克居然还在教室里。接下来,克拉克一条条的制定班规,从行为规范入手,严格要求,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在面前放满了几十罐酸奶,他告诉孩子们:“如果你们能认真听我讲话15秒,我就喝下一罐巧克力酸奶”。就这样,为了孩子们能专心听讲,一堂课下来,他硬是喝下了几十罐酸奶;他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学双跳,切实的走进孩子心中,赢得孩子的信任;他自编说唱词,带着孩子载歌载舞蹈记美国历史知识,巧妙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在快乐中学习。尽管病得很重,他仍然坚持上课,结果晕倒在黑板前,住院了,他也舍不得放下孩子,他让女友帮他摄像录像,放在班级的电视里进行视频教学。

克拉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好成绩歌唱跳舞庆祝;

学生们运用他们学的诗,把她称作是他们的“光”,露安(米歇尔菲弗)决定留下来;

克来门特老师要走了,学生们被校长关在教室里不让送行,于是一架架纸飞机从教室的窗户里飞了出来,上面写着对老师的祝福和感谢;

基丁经过教室去收拾自己的东西,学生们一个个都站到了桌子上,高喊“船长,我的船长!” 霍兰德先生退休那天,三十年来他教过的学生们都来为他送行,坐满了整个礼堂,在这里,他指挥演奏出他这一生最伟大、最壮美的一个乐章

2012年2月2日下午,“班主任尖峰论坛”群友湖南刘海美老师推荐了美国教育电影《热血教师》(the Ron Clark Story)。因为上班,所以只是现在网上搜索了解了一下,《热血教师》由马修·派瑞(Matthew Perry)主演,改编自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Ron Clark)的真实事迹。影片选取了克拉克只身来到纽约执教于黑人区一所学校的一段典型经历,讲述他的为人师表、鞠躬尽瘁,将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教导成了全校成绩最好的一个。原形克拉克当老师属于半路出家,他的经历非常丰富,是个干劲十足思维活跃的家伙。当老师后,摸索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强调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以及和家长的良好沟通,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规范,学会尊重他人,以求在学校以至社会中容易被接受和交际。他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他用了种种方法,他编写有关历史的RAP歌曲,甚至有时不惜让自己出丑。他将他的教育经验写成了书——《教育的55个细节》(The Essential 55),书问世后大受欢迎,高居2003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七位。

然而,Clark老师完全出于自发有目的的家访。最后,他虽然遇到了不欢迎、不信任、不合作的家长和家庭,但是,Clark老师还真的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学生信息,比如,他了解到了胡里奥的调皮;了解到了泰肖恩跟坏孩子鬼混和绘画的潜能;了解到了莎美卡12岁就是3个孩子的母亲,放学后无瑕完成功课的现状……这样,家访极大地帮助了他对他的学生迅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见面第一节课,学生就不买帐,称呼Clark老师为“白痴”,和他对着干,打赌他最多周五就会辞职,下课后,学生无序混乱地离开教室。如果是在中国,我想很多的老师都会被教室的此种场景气疯而掉头就跑。但是,Clark老师极富爱心,没有去计较这些“需要”教育的孩子,而是满怀信心、耐心地去教育、帮助他们,去“转化”(我们常用的词)他们。他在教室里用两张大纸书写着“Dream Big, Take Risks”(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贴在教室墙上(美国教室的周围都摆放着电脑、模型、仪器、书架等教学用具,墙壁上根据需要都张贴着很多教育教学资料,相比我们的黑板报等多数情况下用于宣传的目的要实用得多),激励学生怀有梦想,努力去追求,去实现。每个人都应该种下梦想的种子,并去努力实现梦想!他向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Rule 1 We are a family(我们是一家人);Rule 2 We respect each other(我们互相尊重);Rule 3 We will follow the line to enter and exit the classroom or dining room(进出教室餐厅要排队)。这不仅仅是班级的要求,而且是为人处世和在公共场合的基本规范。育人在课堂,也应该延伸至社会!

教师必要时找台阶下,学会反思、调整、改变十分重要,值得学习!在讲枯燥的语法时实施“苦肉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Clark老师每讲15秒钟,他就叫调皮的胡里奥提醒他停下来喝一杯巧克力奶,让学生等待观看他吐的窘相。学生们自然开始了安静地期待着Clark老师的第一次课。课后,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Clark老师和学生打赌,他向学生学双跳,师生一起跳长绳,Clark老师开始时笨拙地摔过很多次跤,后来逐步熟练,最后快乐地和学生们一起游戏。师生关系渐渐开始融洽。这时,我问身边一起看电影读小学一年级的6岁半的儿子Gary, “你喜欢Clark老师吗?” “喜欢。”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老师能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而且他很幽默,不怕丢丑(因为Clark老师喝巧克力奶时喝得想吐,跳长绳时多次摔跤)。” 是啊,一个6岁半的孩子也喜欢这样的老师,幼小的孩子说的都是真话。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喜同乐,风趣幽默,表现自然,毫不做作的老师不正是学生所喜欢的老师吗?

他将学生难懂的美国历任总统编写成了节奏感极强的Rap歌曲,带头和学生们边唱边跳,不一会了,全体学生就攻克了这个难点。教师也要学会创造性地改编整合教材内容,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学科渗透,指导学法,帮助学生快速、有效、高兴地学习知识。不巧,学生的统考迫在眉睫,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之时,Clark老师积劳成疾,染上肺炎,在讲解重力时倒在了教室白板下。Clark老师生病住院期间,也没有忘记他的学生们,他在玛丽莎的帮助下,每天录制4个小时的录像课,播放给学生看。电影中出现了两个特写镜头,Clark老师在录像中提醒正在嚼口香糖的阿丽塔,提醒朝后面坐着的胡里奥转身向前听讲,Clark老师对学生们日常生活细节特点的观察做到了极致和神奇,距离考试一周了,Clark老师终于回到了孩子们中间。学生们的作业令他失望地当着学生的面给丢到了身后。但是,他耐心地做着学生的考前心理调适,回忆他们为了统考一起奋斗准备三个月的互相学习经历和收获,打消他们“我们是失败者”的悲观思想,教会他们藐视考试。Clark老师一直把学生送进考场。电影的最后是一个完美的喜剧结局,Clark老师在有家长参加的毕业典礼上颁发各科最高奖项的时候,特纳校长来喜上加喜宣布从教育部获取的信息:该班取得了全州统考最好的成绩!家长、学生、老师沸腾了,欢快地又跳起了Clark老师编排的美国总统RAP歌曲。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没有梦想,不敢有梦想,孩子们自暴自弃,但是电影结尾他们确实实现并超越了特纳校长提出的州统考成绩优异的梦想。正如获得整个街区英语和数学两个满分的莎美卡发表感言时所说,“是你鼓励我们敢于梦想”。老师,应该给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老师,应该托举起学生让他们高高自由地飞翔。

Ron Clark老师虽然是一位优秀的美国教师,也让我们也向他学习吧!多一点关爱,少一些责备;多一点和风细雨,少一些暴风骤雨;多一点平易近人,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点鼓励帮助;少一些大声呵斥 案例分析: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下,作为新理念教育改革背景的“新教师”,我认为,对待后进生,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坚持采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用发展性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我们认为应做到这几点:

一、坚持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传统思想

施旭东,张苏(2008年)提出当代中国正在致力建设和谐社会,必然要 求教育充分体现公平原则,不仅使边远乡村、落

后地区和弱势群体享受入学机会的均等,、尊重个体,做到有教无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万世宗师孔子曰:“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这样,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视学生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千万不要奚落、嘲笑、侮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最渊博的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接受才可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发展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关爱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成为我们的办学宗旨,实施“全员转化后进生”的活动。使学生从扬长开始树信心,从信心的树立起改陋习,从师生沟通之中感受师爱。

2、关爱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二、坚持关爱学生的教育原则,包容差异,特别是后进生

不會、調皮、有問題的學生特別需要老師教。耶穌說,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與其說Ron Clark是一個樂於挑戰高難度學生,春風化雨的良師益友,倒不如說他是一個耶穌基督教導的現代實踐者。

三.关注问题学生,以心换心 钦佩于他的敬业和对每个学生的了如指掌,比如说一句话不同学生的反应,谁的好奇最大,谁擅长涂鸦,谁有领导力……他赢取了学生的尊敬,源于他的执著、观察力、信心,并始终抱着许三多式的不放弃精神,不断地给予学生是最棒的,是让我为之骄傲的心理暗示。当学生放弃时,当学生说我们是最落后的,他说不,是领先的,不是失败者。领队人不能放弃,执著如此。

更钦佩于他对问题学生的关注,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而且孩子更多的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有领导力的萨美卡疲于照顾弟妹,克拉克与其母谈心肯定了其的聪明潜质,说服家长信任自己并让她孩子继续上学多花点时间在功课上。寄养的汉肖姆与老师冲突不断,喜欢涂鸦,卡拉克充分肯定,并鼓励给他补课,当他抱着被打伤躺在下雨小巷中的孩子,感动不已。

热血教师,趁着我对于教育的热情尚未熄灭,趁着我骨子里不服输的干劲,在信仰的名义下,调整方式和心态,我也许不会那么痛苦和彷徨…… 克拉克点燃孩子们热情,指引他们方向,激发他们的兴趣,由此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好学的潜力无限的,我们呢?

三、做好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周华(2012年)提出,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表现在师爱的实施上,教师平等地

关爱学生,用心地培养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付出,认

同教师的劳动,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引领,遵循教师的要求。而 师爱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谢禾华,袁海林(2010年)提出在教学中,热爱关心 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民主的教 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充沛的感情感染学生,启

发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每一 个学生健康成长。

克拉克老师要做的是放下老师与成人双重的架子,争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与信任。克拉克让孩子们教他跳绳作为交换的条件,他教他们之时,当然,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克拉克学会了跳绳,一是孩子们必须认真听讲。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他所要告诉孩子们的是,他克拉克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和孩子们是彼此平等的,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教与学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双方向的。克拉克向孩子们学习跳绳,孩子们就是老师,克拉克就是学生;而克拉克向孩子们讲授知识时,才恢复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这种双向的师生关系,是很难得的,教与学不是简单的此端与彼端,他们是相互的,教中有学,学中有教。

四、坚持因材施教

克拉克将这一群孩子慢慢“驯服”之后,教学渐渐走上了正轨,下面所要针对的是孩子们的个别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克拉克所要做的就是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们想自己选定的方向努力发展。

最后的大考将近,克拉克已经很了解这群孩子的能力、实力和潜力了,因为以前的失败的阴影,孩子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而克拉克害怕的就是孩子们的胆怯与紧张会让他们不能正常发挥。他最后所要给予孩子们的就是勇气与自信,这比知识更重要。无疑的,克拉克成功了,孩子们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五、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李艳华(2010)年提出,“多元智力所内含的积极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但不同智能的发展水平是不相同 的,此时教师就应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择其优势智能

再开发适合其优势智能发展的有效教法,从而扬长避短地使其得到发展”

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

六、坚持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周总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巴金“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污垢”,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去鼓励他们奋发、努力,用各种奖励制度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出版各种专栏,张贴学生获奖光荣榜使他们学有榜样。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与体育节为学生展示才艺提供了平台,燃点了他们头脑中创造的火花。

七、转化思路

二.贴近学生,兴趣引导。

此点很高明,很重要,要能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克拉克老师虽然最初屡屡碰壁甚至甩门而出,但是其信仰和朋友的鼓励使之继续回到课堂,然后就改变了方式。

方式一,自虐,为了让学生耐心听课,每安静15秒就喝一杯巧克力,喝到反胃。

方式二,运动,参加别的老师都不屑的双跳,与学生打成一片,虽然在学生面前摔得四仰八叉,但是很可爱。这点似乎丁老前辈就做过。

方式三,奖惩分明,奖励为主,及时表达,听到他说的最多的就是“I AM PROUD OF YOU”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学生得了A的一根棒棒糖、学期末的小金人颁奖等。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 创新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使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小不断地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信息品质,提升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不可忽略和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以提高自身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然而,在我国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增强提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能力。

二、设立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从科学的角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要以三个不同的方面为出发点,即信息技术学科、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方面,才能够真正达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侧重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同时略微顾及社会的需求,然而却忘了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以中小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中心和重点。为此,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必须着力扭转以前甚至当前存在的错误理念和思想,重点创建一个先进的、全新的分领域和分层次且具有动态性的目标体系。具体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分三个子目标和层次来分别实现,即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在这三个子目标中,不分主次和先后,在具体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三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发散和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创新性,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很多中小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中很多人仍然采取传统的讲练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意识和感觉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与众不同。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法、分层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自主研究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将任务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础性任务,第二类是提高性任务,第三类是拓展性任务。这样才能兼顾班级中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难度层次不同的任务,避免“一刀切”,防止打击偏差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兼顾基础良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合理和科学。又如, 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发挥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PowerPoint2000时,先设计好一个符合学生爱好的动画、模板文稿,在上课时先给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出这样一个优秀的PPT。

四、革新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一改传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赋予信息技术的特色。在编排和设计评价内容的时候,要根据计算机教学目标,全面囊括认知、技能、情感等方方面面。在评价方式方面,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唯一评价方式的现状,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评价方式。同时,不仅要注重教学成果的评价,更要重视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机制更加健全和科学。在信息技术的成果评价中,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小论文、小制作、学习感想、演示文稿、小老师等任务,作为某一教学学段和教学内容的小考核。这样既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掌握情况,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和创造性思维。

五、结语

本文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对策。要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率和质量,首先要设立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其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最后要革新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徐万胥,刘向永.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 中国远程教育, 2012(06):58-60,79.

[2]孙西朝. 区域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02):43-45.

[3]马晓娟. 试论面向素质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1):65-66,78.

浅谈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义 第4篇

一、中小学科技教育是时代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目前正在进入信息化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当代社会,多数国家都在大力投资,为培养自己的具有良好科学技术素养的劳动大军而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个生产、流通领域,乃至文化、卫生、教育等各个产业部门,对其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要高级的技能,要求人们会学习,会创造性思维,会解决问题、会操作技术。进行广泛的科技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因此,在当代社会,进行科技教育是培养现代劳动大军的奠基工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人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休闲娱乐日益科技化,生活、交往、娱乐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一个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随着学习社会的到来,更加需要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科学技术素质。

二、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历史的抉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着眼21世纪的长远战略构想。邓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科技,最终要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是顺应历史的发展,是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

三、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进行符合其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科技教育,而对青少年来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特殊时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最敏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对于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中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素养,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参加科技活动锻炼,形成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创新精神,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从国际教育的比较来看,在科技教育上,大多数亚洲国家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西方国家则更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科学的过程,通过探索式学习,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努力抓好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

四、中小学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深刻的改革、根本性的改革,涉及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央明确指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目前,我国国民的科学技术素养还不高,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建设的需要。国民科学素养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重应试技巧,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知识灌输、知识掌握,轻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重标准答案,轻多途径探索和探究性学习等。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工作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实验科学的体系,从而使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实验探索的倾向,存在着大量的违背科学精神的东西。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不仅应大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更要深化科技教育改革,从科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途径、教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五、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几个奖项,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技能和创造能力,这才是重要的教育目的。

1. 为积极贯彻科技教育,将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及科技技能作为其基本目的这一指导思想,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探索科学的奥秘。

另外,还可以结合其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如组织低年级学生讲科学家故事、看科幻电影;组织中年级学生读科普书籍,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写观察日记等;组织高年级学生听科普知识讲座,动手制作各种模型,考察乡水土资源、土壤成分、环保状况,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等。这样,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使学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质。

2. 为便于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采取多种方式为中小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一是各学校要为科技兴趣小组提供活动场所,并购置必备器材;二是本校现有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在课余时间向科技活动小组开放;三是积极协调,充分利用驻地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室、车间等,供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参观和实验。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根据当地情况,就近选择科技含量高、适合学生活动的种植养殖场所、企事业单位等作为科技教育基地。

3.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如组织好每年的科技周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及机器人竞赛活动”、“中小学航天模型比赛活动”、“七巧科技活动”等,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鼓励各地各校举办科普活动。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科普活动;围绕《2006~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年度主题和对中小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开展宣传教育和调查体验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开展好“科技活动进校园”系列活动等。

4. 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科技教育工作。

科技教育组织网络要健全,要有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有科技教育工作规划,科普设施要完善,要有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有科普宣传栏,内容要更新及时;科技教育活动要扎实有效,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3次以上科技教育活动,师生参与率高;要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科技类课程。

5. 各中小学要加强科技教育组织建设。

中小学科技教育 第5篇

二、余杭区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成绩

自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三年来,余杭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迅速,范围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科技竞赛项目从无到有,活动普及率不断提高,科技竞赛成绩已跻身于杭州市各城区前列,科技教育活动亮点纷呈,提升了全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从这次52道科技测试题看,内容主要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能源、环保、医药卫生、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平均答对率达59.66%,是相当好的,大多数人对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较好的认识和了解。

1、领导重视,相关部门配合,活动机制比较健全。主要有:一是区教育局有分管领导负责,有关科室(普教二科、教研室)落实专职人员(科长和教研室教师)具体负责,每年有活动方案并按计划实施,对学校的检查考核中科技教育占8分;二是每两年举办一次余杭区中小学生科技节(竞赛项目达十几个大项,几十个小项),每年举办科技常规项目锦标赛,开展评比科技教育示范学校16所,现已建立余高、瓶窑中学、余杭镇中、塘栖二中科技教育基地4所;三是将科技素质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高考、中考加分的要求;四是区教育局逐年增加科技教育活动的专项经费,从2006年的3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6万元;五是区教育学会在区科协的指导下,围绕教育的热点问题(其中不少是提高学生科技素质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活动;六是区教育局主动与区科技局、区环保局、区科协、团区委等部门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比,与区科协每年在中小学举办科普日或科普周活动,定期评比优秀科技辅导员和优秀作品,与区体育局组队参加每四年一次的杭州市体育运动会青少年科技运动项目竞赛(由区体育局提供训练器材和比赛经费),与区环保局共同举办环境教育科技征文评比。区电视台、《城乡导报》“走进校园”等栏目及时报道科普情况和优秀辅导员事迹。全区中小学已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落实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任务。区教育局重视《科普法》的贯彻实施,余杭区率先在全省开始课程教育改革后,推行素质教育,区教育局将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要求各科课程共同参与,教师全员参与,共同抓好科技教育。教育局每年检查学校是否严格执行新课程教育计划,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活动,开设乡土教材,探究地方特色的科技信息,探究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其次是从2004年开始,对中考的科学考试,在考试时间(120分钟)和卷面分值(200分)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实验考查。2005年开始,将“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测试内容;三是区教育局不断增加对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实施的配备,各类中小学实验室仪器设施的配备,校园网建设,计算机配备,图书藏量和电子图书藏量均达到或超过省示范中小学配备标准,同时注重开展劳技和科技活动的设施配备,还有部分学校单独建立科技实验基地(有余杭镇中、良渚镇中、勾庄小学的模型室,博陆中学的科技角,五常小学的乐农园,双林小学的机器人实验室等)。四是不少学校抓科技教育亮点纷呈,如余杭高级中学抓科技教育和培育创新文化相结合,余二高抓科技竞赛与拔尖人才培养相结合,余杭镇中与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相结合,塘二中抓创造发明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博陆中学与培养学生绿色理念、增强学习幸福感相结合,临平三中抓航模运动与争先精神培养相结合,勾庄小学开展科技活动与培养特色学生相结合,中泰小学“竹乡笛韵”科技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等,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

3、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区教育局结合国家大事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一是利用学校晨间谈话、读报时间、班团队活动时间、暑期或假日社会活动时间,利用学校建设的科普画廊和科普活动室,结合各类重大节日,如“爱国卫生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禁烟日”,“禁毒日”,“艾滋病宣传日”等宣传普及科普知识;二是利用重大现实社会活动,如抗非典、汶川地震、神舟六号和七号发射成功、建国60周年、“2009国际天文年”、“迎世博”等为主题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从科技素质测试的数据分析看出:对中国能源、耕地、气候、环境等16道题答对率为52.79%,对自我保健、科学安全膳食等19道题答对率为60.0%,对遇有突发灾害(雷、电、火灾等)如何自我保护6道题答对率为72.42%,均比预期比例高;三是积极参加“全国科普宣传周”,举办学校的“科技活动周”,“校园文化节”等引导学生投身到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之中,科普进班,科普进学校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车模、航模、建模竞赛,优秀科技作品展、科幻画竞赛的活动中去;四是发挥已建立的全区长乐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良渚博物院、江南水乡博物馆、科技馆,解放军驻余部队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2008年,组织全区100所中小学、幼儿园参加省农业厅,省少儿出版社发起的“十万个孩子田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种植、栽培和收获玉米、番茄、向日葵、瓜果等,在身体力行中,分清“五谷”,体验运用科学技术的喜悦和感悟,也播撒了科学精神的种子。五是注重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或组织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喜人。各学校从资金投入、扩建活动场地、遴选科技教育辅导员、制订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科技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区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和竞赛成绩跻身于杭州市各城区前列。近四年来,有余杭镇一中等4所学校被省体育局定为“我爱祖国海疆海模通讯赛定点学校”;余高等50所学校在省、市海模、空模、车模、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和机器人比赛、科技实验装置设计竞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佳绩。在第十九届至第二十一届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全国团体、个人,金、银、铜牌奖15项,省级奖150多项,市级奖180多项(不完全统计)。乔司职高学生设计制作的“立式自动上车担架”项目获省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组二等奖。临平职高王建忠同学荣获2007年MOS世界杯中国赛区word高中组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奥兰多进行的全球总决赛。2009年,余杭区参加杭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成绩优异,获市科技节团体优胜奖,其中在市未来工程师大赛上,乔司镇中,勾庄小学参赛,均获集体一等奖;在市电子制作竞赛上,良渚职高获青年组全能团体第一名,闲林职高获青年组现场电子制作单项团体一等奖,勾庄小学获儿童组全能团体第二名;勾庄小学,舟枕小学分获空模第三、第四名,瓶窑小学获两个单项一等奖,临平三中,良渚中学获四个一等奖,在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成绩斐然。

4、重视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已初步形成一支辅导能力强,富有奉献精神和一定数量的辅导员队伍。一是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各学科教师为骨干,全员参与科技教育的队伍,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基础力量;二是选任一批懂行肯干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区教育局教研室结合省、市开展各项目竞赛的要求,每年举办空模、海模、车模、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电子百拼)、科技创新(小发明)、科技论文、科技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科技活动和辅导员培训,仅2009年,辅导员培训开班6期,参训达460多人次;三是注重外请全国和省市知名专家、学者到余杭指导,提高辅导员的辅导水平;四是建立了激励机制,区教育局对各学校在开展科技教育的先进集体和成绩突出的个人(连续三届市科技节获奖)进行表彰奖励;五是区教育局利用暑假,举办科技辅导员夏令营,培训学习,交流经验,并外出参观考察取经,到目前为止,已形成有100多位教师为骨干力量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并涌现出一批敬业精业、克难攻坚的辅导员,往往一所学校取得科技活动好成绩,背后都有一位或几位默默奉献优秀辅导员的身影。至2009年年底,全区有2位辅导员获“优秀科技辅导员”奖。

三、开展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

1、提高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科技素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靠教育、科技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照《科普法》、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和余杭区的《实施工作方案》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在全区上下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普及科学技术教育的良好风尚,如何进一步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思想体系引领青少年,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进一步发挥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落实《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责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目前尚缺乏相关责任人定期或不定期的及时磋商机制,进行沟通、协调,落实工作方案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开展科技教育的宣传、普及力度远远不够,被调查对象中没有参加过、没有听说过或不知道学校有科技周(节)的学生占72.91%,比例还是较高的。

2、部分各学校之间对科技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教师没有将科技教育有序整合和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认为这是科技辅导员的事,有将科技教育边缘化的倾向。小学初中的劳技课时有被其他学科挤用、占用情况,即使课上了,操作实验分量不足,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升学应试教育轻科技教育;重课堂轻实践;重知识体系传授轻科学探索的引导;重少部分参赛学生的培训,轻大多数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升。调查中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科技周活动的学生仅占13.04%,听过科技讲座的占21.20%,参加达科普运动的占43.5%,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面不够广。特别是结合余杭农村实际开展面向农村未成年人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科技培训开展很少。

3、科技辅导员队伍门类不齐,数量不够充足,一些学校还出现空白,校长只能望洋兴叹。有的骨干教师退休了,后继乏人,出现断档。代表科技竞赛项目水准的创造发明、科学论文、智能机器人、模型运动提高级项目等出现滑坡。

4、开展科技教育是一件费钱耗时的工作,要求配备实验室、试验室、实践基地、转移训练场、专用仪器设备和损耗器材,这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目前学校尚无此项专项经费。

四、几点建议

开展面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实施工作方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重在提高学校各学科的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建设“经济强区”,“创新型城区”的需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

1、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支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基础工程是对重点人群之一的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要进一步发挥区“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建议建立相关部门的长效协调机制,帮助解决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中难点问题,落实各部门职责,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网络,落实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必需的场地设施和活动经费。将全区的科技教育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形成余杭区“科技兴区”、“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智造”的良好氛围,为提高中小学生科技素质提供一个利国利民的大环境。新闻媒体在全方位展示余杭科技进步的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学校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质的关注。要充分发挥“五老”的作用,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优势,开展科技教育。利用余杭区农业特色园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地、科技教育基地和各类博物馆的作用,组织未成年人(中小学生)开展就地就近的科技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加强对《科普法》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建议将全区中小学生科技节办成全区性科技运动会,像抓全区运动会、艺术节一样有规模、有声势,力争成为余杭区在全市乃至全省一张有影响的名片。

2、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落实《余杭区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动各学科每位教师,挖掘各科教材的科学内涵,引领中小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发现该知识体系中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把提升科学素养的主根深扎在课堂教育之中。激励青少年追求真理、热爱真理、忠于真理,培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基本精神特征,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和科学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开展科技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所在,真正把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科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处理好科技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处理好科技教育与发展学校内涵的关系,处理好培训少数学生竞赛能力和提高大多数学生科学素质的关系。

3、在大力提升全体教师的科学素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科技教育的落实除了经费器材、场地的保障外,关键靠一线的科技辅导教师,往往会有因几位得力的学科辅导教师打开某个学校的一片新天地的情况。要加大培训力度,提供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科技辅导员培训,增加学习交流机会;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对成绩突出的辅导教师在评优、晋升、评职等方面给予与学科竞赛,体育、艺术相当的奖励;建议区教育局再适当增加科技教育的专项经费,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必需的科技活动室、劳技教室、通用技术试验室和活动器材。建议把有无校内外科技实验基地纳入教育现代化和学校考核评价的指标之一。

谈中小学素质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 第6篇

一、素质教育富民强国之大略

自1989年始,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先后下发文件,多次强调部署在少年儿童和中、小学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尤其在1989年11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通过音乐教学,应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族音乐的语言,接触外国的优秀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歌唱的表现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小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历经多年的讨论和实践,其意义和作用已毋庸质疑,也无须赘述。那么,怎样理解人的素质呢?虽然从不同学科解读众说纷纭,其核心还是大同小异。我认为:人的素质无外乎由一个个体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主要表现在人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能力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天下无正音,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行为是人追求自身生存、生活理想化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人对自身生活价值观念、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都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和追求。几十万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不断地向自身生存的空间和人类自身的探索,积累下几千年来人类的有文字记载的文化,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这样,至今对人的素质的评价和要求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绝非小事儿,也绝非易事;小则可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命运,大则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论断,也是古之先哲早就明了的事情。“真、善、美”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激励人对理想的无限地追求,不断地鞭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去毕生地追求理想的境界、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与和谐。不同国度国民素质的异同是一个国家发展状态的核心,是关乎国之命运的大计。

二、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还在人们音乐教育的理念上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有不少地区和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乐艺术教育地位与理论地位还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

1.因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教育者和教学人员以及受教育者对音乐艺术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和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以及教材的构成还不适应目前音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需要。

3.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还远不能达到目前音乐艺术教育科学性教学目标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滞后的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单纯完成教育任务上,还不能扩展和延伸到音乐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更广阔的素质教育的需求。而在教学中规定的教学课时还经常被主要学科挤占。

上述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如长期不能得到解决,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将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和发挥。

三、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中,应注意对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意识、丰富健康情感的培养

1.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音乐艺术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认识中的倾向,而不是活动中的倾向,活动中的倾向叫作爱好。兴趣与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着的。兴趣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是巨大的,兴趣可以被看作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实践证明,当着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就会引导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这方面的认识,开阔他的眼界,丰富他的精神世界。这一点,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儿童都是如此。即兴趣在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在人的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大量生活实践证明:兴趣,是人们成就伟业登堂入室的第一块基石。牛顿是这样走过,爱迪生、肖邦、达芬奇等人都这样走过。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对幼儿、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从“我学唱歌”,到“我要歌唱”,产生对艺术追求的冲动和渴望,激发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向往。

2.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艺术性的熏陶,培养艺术的科学发展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渗透传导相适合的艺术理论知识,使学生逐渐的走向在科学知识指导下学习的必然状态。

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和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音色、情感,发音的位置、气息的运用、乐音与噪音、共鸣的产生及其原理,以及科学的发声练习的基本要求等基础的乐理知识。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产生基本的艺术概念,变学习音乐发展到学习音乐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冲动,引导学生追求艺术理论,让学生形成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学习的理念,产生科学学习的发展观。这样激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不断追求,用丰富的内涵充实自我。

3.在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对于生物来说,畏惧死亡,厌弃僵死的一切,厌弃伤生的一切,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见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传导我们于欣然充满无私快感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者的行为是“为了高贵本身,因为那是美德的目的”。中国的先哲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已。”。“高贵”与“卑鄙”这两个词通常相对于“美”和“丑”,与“善”与“恶”相联想。一种美和高贵的行为是值得表彰的行为,而卑鄙和丑的行为是所受到斥责的行为。美国伦理学家P.蒂利希说:“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正如在柏拉图那里),完美是具有等级的:自然的——个人的——社会的”。费尔巴哈对人的美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对象上面向你显现出来的,对象是人的显现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

伟大的音乐家德辽斯说过:“音乐的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物性,那就是情感。”之所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因为它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美的意境产生,是听觉艺术形象感受的最高境界。古人说的“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生活是美的,美无处不在。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的文明高度发展,同一种美又有程度的不同。科学以思想来表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艺术则以情感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审美功能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产生对美的无限追求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念,去努力不断地学习,去创造美享受美的生活。

四、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置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枢纽,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改进的评价体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全面贯彻了这一评价理念,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音乐学习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我认为: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

2.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3.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4.由教师评价发展到自评、互评与人评。

中小学科技教育 第7篇

由于当前学校办学功利化以及依法治教的缺乏, 学校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的做法较为强硬, 学校教育跟不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急促呼唤“宽容”教育, 必须用宽容教育完善我们当前的教育。

一、社会环境与宽容教育的关系

无论是饮血茹毛时代还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类社会都是一个依赖宽容创建起来的和谐的有机整体, 如果这个有机整体闹分裂, 等待这个有机整体的就只有解体和死亡。从这点看, 宽容可以说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基础, 无论任何组织, 小至家庭, 大至社会、国家, 要和谐共存, 都离不开宽容。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 对事物的见解也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宽容的意识, 人人固执己见, 哪里还能在一起共事?又何能谈得上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呢?所以, 宽容也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品质。从我国历朝历代的分分合合来看, 宽容总是和繁荣、昌盛、进步联系在一起, 而偏执、独断、专制总是和战争、不幸、灾难不分家。

社会的宽容, 首先体现在构成社会细胞的每个人的宽容, 提倡宽容的意义重大, 可以说它是我们社会和谐的基石。现在社会人们的交往离不开你、我、他, 宽容精神是你、我、他之间的润滑剂。如果我们的社会和教育都具有这种宽容的氛围, 定将越来越和谐, 社会不会因缺少“关爱”“宽容”而没有谅解;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也不会变得矛盾四起;城里人不再为城建拆迁上访;农民不再为保卫家园聚众;民营企业不再为产权抗争;民工不再为工资泣讨;学生也不再为反叛而辍学……

为此, 我们的宽容教育呼吁良好的社会环境, 呼吁社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的氛围。其实, 社会环境与宽容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环境影响着宽容教育的实施;宽容教育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

二、宽容教育———中小学教育急需修补的“补丁”

我们国家正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现在的青少年不缺乏物质上的东西, 而是缺少理解人、宽容人的心胸与精神。当前, 我国青少年主要形成了几个弊性:一是“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家庭宠爱。现在的学生, 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就在娇宠和溺爱中长大, 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 受了一点委屈便不能容忍。二是商品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受社会上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 很多孩子自私、狭隘、缺少朋友。三是在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体前缺乏免疫力, 往往从其中吸收的是暴力、怪癖、冒险以及血腥等异于常人的心态。也许正是什么东西都有, 什么都来得太容易, 优越的物质基础使青少年缺少了许多只有在磨难中才能懂得的道理。当面对种种不顺心、欲望得不到满足、在困难中别人没有提供帮助、他人做错了事给自己造成麻烦、遇到文化差异和互不理解的矛盾……情况时, 总是责怪他人的多, 反省自己的少, 缺乏平和的心态, 总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本来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矛盾, 非用针尖对麦芒的方法以武力对待, 结果问题就越发难以解决。

要改变青少年的弊性, 是现在教育急需着手解决的问题。“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智则中国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和谐社会的建立, 必须要求青少年拥有宽容大度的心态, 这必须从中小学教育入手。因此, 宽容教育便构成了大千世界、万般人生、生命相关相连、维系你我他和社会万物的急需的教育。

三、中小学实施宽容教育的几点做法和意见

国家要创建和谐社会, 宽容教育一定要先行, 从小培养宽容意识是根本。学校实施宽容教育, 全社会应普及宽容意识, 为学校进行宽容教育创建条件。而学校教育应该乘着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春风, 从方式方法上切实做好宽容教育工作。

1.在制度上的宽容

包容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包容教育是当代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价值层面。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应该是:认同差异、尊重多元、协同发展, 而不是重智力开发轻德育, 办学急功近利, 不顾及学生的发展与未来。因此, 学校出台的校纪校规以及学生的行为规范要以人为本, 避免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出现;对待学生的错误, 要以教育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循循善诱, 禁止采取“暴力”和“冷暴力”方式处理。学生一旦犯错, 出现了“污点”, 教师要以关心、爱护、帮助为出发点, 采用治病救人的目的教育学生, 千万不要放弃学生。应多给学生机会, 尽最大的努力施予教育, 避免将学生开除或把学生晾在一边的简单粗暴的做法, 着力打造温馨宽容的教育人文环境。

2.在认识上的宽容

教育是复杂的塑造人性格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三心”:一是爱心, 二是细心, 三是恒心, 要把“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牢记心中;无论是管理还是教育, 都要时刻清醒认识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在学校期间犯些幼稚的错误, 要着力教育, 塑造好其人格, 提高其素质, 宽容地对待。

3.在态度上的宽容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慈祥的, 因为学生是你的学生, 要像慈母般热爱和教育他们。当批评教育学生时, 遇到个别学生态度蛮横、出言不逊地顶撞, 作为教师应做到不要发火, 即使学生的过错大大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并伤害了你的自尊心, 你也必须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应牢记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 要冷静地处理问题, 用教育加宽容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人性化与和谐社会构建之时, 在我们进行伟大的民族复兴之际, 宽容教育是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 宽容教育应该是我们每个为人师者永远实施、探讨的环节。让我们共同努力, 融宽容教育于和谐社会之中, 为新世纪增添靓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张家军.论教育宽容的本质、意义及实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3) .

[2]姚桃林.教育规训与教育宽容[J].中学课程资源, 2009 (9) .

教育部要求书法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 第8篇

据《光明日报》消息, 教育部日前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提出, 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 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个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毋庸讳言, ‘汉字危机’已成不争事实。当下, 最重要的是, 我们应当冷静, 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去做, 尽快去做, 有效去做, 以应对乃至最终化解这种危机。”作为语文教师的严寅贤建议:化解“汉字危机”, 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则这样认为:文字不是简单地传播一种信息, 不是仅仅把语言书面化。文字是一种文化载体。一切都机械化了, 没有审美, 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而书法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 这一举措有助于中国传统书法在青少年中的弘扬。

中小学科技教育 第9篇

一、书法教育的重要功能

从德育上, 气质雅俗、人品的高低直接决定他在书坛的地位。书法作品是书法内心的写照, 道德价值的体现。因而, 书法艺术对人格的培养具有很重的意义。学习古人书法, 心仪古人做人之风范, 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做人意识, 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

智育上, 书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能为一体的学科, 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科。学习书法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提高学生的智育, 书法教学要求有非常精准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反思总结的思维能力。俗话说练字就是练眼。书法作品中有横竖撇捺笔画, 每个笔画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这些都需要学生做出仔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总结。长期的临摹, 学生就可以掌握运笔的规律与技巧, 从而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美育方面, 书法艺术是抽象的线条造型艺术。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特点, 如篆书的古朴圆润, 隶书的古雅遒劲, 楷书的严谨端庄, 行书的灵活隽秀, 草书的奔放豪迈, 传递给人不同的审美情感。书法取法自然, 它通过黑白两色线条和虚实空间的运动把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抒发出来,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颜真卿通过《祭侄稿》排解失去亲人的悲愤之情。可见书法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 培养较高的去俗取雅审美水平。

劳育上, 学习书法对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的书写姿势对于正在发育的中小学生来可以促进骨头和神经肌肉的协调发展和充分发育, 防止近视; 练习书法要凝神静气, 摒弃一切杂念, 修养身心;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练习书法使人情绪得以发泄, 缓解学习压力, 增进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 书法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书法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部门也做出一些举措, 在中小学生开设书法课。

二、中小学生书法教育问卷结果

通过对太原市42 所中小学问卷调查, 得出以下结果: 中小学书法教育没有全面普及。438.1﹪的学校开设有固定的书法课, 但是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 小学书法课教师由语文老师兼任, 与语文课同时进行, 书法练习只是写生字; 中学由美术老师兼任, 中学书法课程包含在美术课程中, 实践课程只是钢笔字练习;42.9 ﹪的学校书法课主科老师占用, 甚至还有19 ﹪的学校未开设书法课程。书法教育已经被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 重视书法教育, 不能是纸上谈兵。

其次, 学生对汉字笔顺的认识:

选取五个容易笔顺出错的汉字, 其中”火”字出错的比例相对低点, ”凸”字出错的比例达到53.7 ﹪, 这种书写错误是很难发现的, 因为老师一般考察的是字的正误, 并不会把精力花在教学生笔顺的事情上。《中小学书法教育纲要》规定, 必须书写规范汉字, 所以该问题应予以重视, 老师必须教学生写规范汉字。

三、针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采取的对策

1、高等院校

1) 从思想层面上重视书法教育

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学书法教师的专业团队, 肩负的是中国未来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高等院校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的培养, 现在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已经出现严重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的专业不对口。据统计, 如果全国中小学实现书法教育普及, 所需的书法教师数量很庞大, 而目前具有书法专业院校毕业文凭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这个缺口。

2) 从招生制度上

高等院校生源的输送是通过教育部门的考试选拔, 选拔的标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质量, 更是影响中国书法未来的希望, 所以学校应该放高门槛, 提高标准。高质量的选拔激发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的动机, 为以后升学打好基础。其次, 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 更重要的学生对书法的情怀, 对书法是否热爱, 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书法的学习动力。

2、学生自身

首先, 学生作为未来教育的主体, 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 转变就业观念, 投身中小学书法教育中, 发挥育人价值。教师作为书法教育的实施者, 其自身的文化水品以及书法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成效. 其次, 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作为一名书法专业学生, 技近乎道是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书法创作需要书法理论知识作为正确指导, 二者相辅相成。在各种书法创作中总结经验, 特别是要加强多个院校之间的沟通, 互相进步, 各取所长。必要时多参加中小学的教学实习, 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祸福相依, 高兴的是, 书法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 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 大家都期待书法教育普及。堪忧的是, 中小学书法教育出现的问题不容乐观, 从根本上存在很多紧迫性的问题, 我们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为此, 我们只能呐喊, 唤起人们的觉醒。

摘要:在文化软实力迅速提升的今天, 我国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引起了我的忧虑和深思。忧虑的是, 中小学书法教育遇到的问题, 深思的是, 一直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改变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书法艺术,书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9.

[2]周德聪.高等书法教育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中小学科技教育 第10篇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教育行动研究就是通过实践来提高工作质量,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行动研究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教师自主地反思,并通过合作、交流,针对问题列出计划、验证,从而得到研究成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导向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主动参与,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提出来,通过专家与教师的共同合作,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协同研究

新课程的改革对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课堂,加入教育行动研究,让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有利于促进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反省思考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懈怠,认为自己只需要教好学生就行,对自身并不需要太大的提高。教育行动研究能够让教师提升自我意识,明白学无止境,增加教师的职业性与教学的乐趣。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

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行动研究来说,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可以分为“问题”“计划”“行动”“反思”这四个环节进行研究,我们一一进行分析。

(一)问题

“问题”主要是要分析出当前教育的现状,要明白哪些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哪些教学模式是需要不断改进的。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我们应对问题进行分析,每位研究者在分析问题时都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看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碰到了相同的问题,尽可能地使研究问题更加具体化,对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以及会造成的影响进行说明,使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直观。

(二)计划

在找到科研问题时,我们要对解决问题制定相关的计划,让问题的解决有理有据,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大家就抛之脑后了。制订计划应该包含两点:计划的内容与计划的要求。计划的内容应使计划实施后能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也要对计划的时间及步骤进行合理的安排,其中包括实际工作者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改进,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中要让自身不断提升,对自己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在课程的实施中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反馈成果。计划的要求主要有三点,首先要保证计划的可行性,不能够制定一些教研人员根本无法完成的计划;其次要对计划的内容明确具体,让教研人员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严谨高效,通过合理的计划不断完善研究成果;最后,计划要具有灵活性。只有与时俱进的计划,才能够在实施过程中不让教研人员有后顾之忧。

(三)行动

行动环节指的是行动者在获取了一定的资料后,进行自我的理解与一定时间的考察,有目的、负责人、按计划进行的步骤。行动中一般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行动进行考察,一般会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考察方法对行动进行一定的数据支持。在考察中,要注意不能够脱离计划设定的构想,在遇到不同的新问题、新感想时也要具体分析,及时对新情况做好记录。

(四)反思

对于教研行动的开展,不论研究结果是否真正能使教学质量提高,我们都要在这次研究过程中进行反思。对有关原因进行解答。对计划实施的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也是一个“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过程。教研人员要对这次的研究成果写出自己的感想,做出报告让下一次的教研行动提高准确性。

三、教研行动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教研行动具有不同的层次

教研行动可以是教师单人的研究,也可以是一个年级组、学校为单位的合作研究。其中教师担任研究,与科研人员和教师合作研究是教研行动的两个层次,在进行教研行动时,最好能够有教研人员、教师、行政领导三方的合作研究,增强研究的力度,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准确性。

(二)行动研究的课题没有大小之分

每一个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拿出来进行讨论研究,它可以是针对一个班的某一位学生、某一个特定事件进行研究,也可以是对一个班集体或是整个学校突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还可以是整个城市因为国家政策的创新进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对研究课题进行选择,可以从小课题开始,慢慢往大课题深入研究。每一所学校都不应该忽视小课题的意义,应该对小课题也给予一定的重视,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鼓励。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积极性,对本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用到许多方法来找到问题的答案。随着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应不断加快。学校应该重视教育行动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参与进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这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安全,刘飞.中小学教师教育行动研究中的问题及其消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3(4):73-77.

中小学科技教育 第11篇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未将职业素养、技能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一环,导致在技能人才培养、职业素养等方面增加了学生就业难度,甚至影响到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本文认为,通过构建国家层面政策导向(宏观)、各级教育部门规定指导(中观)、学校层面策略落实(微观)、社会各界尤其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监测评价政策体系有利于引导中小学参与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小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20-03

为适应广东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广东积极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通过“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链的纵向衔接;通过普教——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横向贯通。目前,广东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职教大省,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285万[1],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然而,从广东乃至全国的经验来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起点都是立足于中职教育,往上贯通。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未将职业素养、技能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得中职学生在接收职业技能教育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和底蕴,部分学生甚至还未做好接受职业教育的准备。关于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界已有相当程度的思考,但缺乏必要的办学实践。因此引导中小学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其义非凡,十分必要且非常迫切。

一、引导中小学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无论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需求还是外部社会基础来看,将中小学基础教育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具备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一)有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质上看,是技能技术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仅涉及到初、中、高三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开发,更是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过程。从图1[2]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还应该有作为一个教育类型,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由此可见,中小学教育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进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贯通”是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

这就需要将中小学教育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基本劳动技能教育,从而完善初等职业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参与职业教育,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二)有利于打通多层次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个性特长和职业倾向是在普通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始萌发和发展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了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生活有了初步憧憬。在教学内容上,按照中小学生年龄特点,适度增加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指导和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按照国际经验来看,在中小学开着职业素养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更早的接纳职业教育,为将来毕业分流到职业教育体系接受教育做好铺垫。此外,职业素养教育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在中小学开设这类课程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学生个人和社会的普遍需要

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它要使未来的公民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也应当包括职业教育。对国家而言,无论哪一级教育,学生毕业后都会面临职业问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一部分学生中小学毕业后,也会面临就业问题。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大多从事的是最基层、“零技能”、工作环境恶劣的工种,以慢慢积累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从而增加自身未来在劳动力市场的议价能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中小学期间,若开设一些基础性的劳动技能课程,有利于这一些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从社会来看,职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无论普教序列的学生在哪一级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凭借中小学期间掌握的初级技能,都能在社会上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有利于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二、国外中小学开展职业教育的状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融合中小学教育初探

20世纪以来,在国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中小学职业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

德国:从四年制的小学开始进行相关学科、职业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至少要掌握一种职业技能,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线路从基础教育开始,延伸到终身教育。待他们小学毕业后,将被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尽管这些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不尽相同,未来的升学渠道也不一样,但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轨。在毕业前,都能够接受良好的职前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的技能岗位证书,进入劳动力市场[3]。

而北美地区,以美国为例,其《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六岁开始。从小学阶段教育开始,有针对性的开设职业素养、生活技能、劳动技能课程。同样,加拿大也规定中小学的职业技术课程实行一贯制,从小学到中学,由1年级到12年级。学生中学毕业时至少要掌握两门技术,否则不予毕业。课程设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职业指导,二是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这些基础课程的实施,能够让这些学生即使中学毕业,也能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又为他们未来进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提供了储备,有效降低了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有利于缓解教育体系的升学压力,经济压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也能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的选择未来的职业。

日本为把职业指导引入中小学校教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和试验。1927 年 11 月,文部省正式发出了“关于尊重学生个性及进行职业指导”的训令,从而把职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正式地引入了学校。

三、广东省中小学实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著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在《小学职业陶冶》中提出:“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陶冶……,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4]他倡导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和职业指导,使儿童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

20世纪80年代后,再次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广东也在引导中小学开展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试点,如从化县的“燎原计划”,但与国外比较,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1定位有偏差

职业教育定位还局限在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且往往被片面地固定在诸如动手实验、小制作等一些在已有模式上的缺少创意的重复性活动,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职业技能教育课程。而职业素养方面,更是被泛化,缺乏有针对性的职场礼仪、工匠精神等文化价值影响。

2普职被分离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实施的是普教与职教体系的完全分离,普教从事升学教育,职业教育从事就业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普教体系内部的教学内容分离。在普通教育课程中鲜见职业课程的影子,从而造成我国多数中学生职业素养匮乏,不知自己到底喜欢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将来能干什么。相反,职业教育中融入了通识教育、人文艺术教育,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素养进行熏陶。

3教师缺意识

中小学教师在大学接受的师范教育和职前、职中培训,普遍职场经历单一,担任教师之前没有从事其他工作的经验,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和不同岗位、工种的了解,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培训。这就使得绝大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意识,更谈不上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4环境较封闭

为方便管理,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是相对封闭的环境,校内生态环境与社会相对脱节,虽然阻挡了一部分社会不良习气对学校的侵染,但也同样阻挡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途径。而且由于学校、学生都面临升学压力,在潜移默化中加大了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难度,职业教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学生少有亲身体验。

5评价不科学

我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评价还沿用以往应试阶段的结果考核,通过考试代替“过程诊断”,这样导致了教学往往偏重结果,而非过程。相反,职业素养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教学元素,需要通过教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进行熏陶,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和对社会的认知上。但目前来说,普通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只起应景作用。

四、引导中小学实施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

1构建中小学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必须要构建国家层面政策导向(宏观)、各级教育部门规定指导(中观)、学校层面策略落实(微观)、社会各界尤其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监测评价政策体系。首先,国家宏观方面,要尽快出台有利于中小学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将职业素养、劳动技能和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到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其次,从中观层面来看,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也要指导本地区学校按照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类型、历史文化特点开设一些职业教育课程。第三,微观层面,各个学校要根据师资结构特点和学生来源,开设一些职业教育课程,扩大学生视野,甚至聘请社会人士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此外,可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参与到中小学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接收来自企业的直观感受,增强教学效果。

2分段定位,循序渐进开展职业教育的启蒙、引导、探索

根据中学和小学的性质、特点,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上进行分段定位,小学阶段确定为“职业启蒙”、初中为“职业引导”、高中为“职业探索”(大学以后可以视为“职业体验”或“职业实践”阶段)。依据不同阶段再制定不同的职业教育目标。小学“职业启蒙”阶段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为核心;初中“职业引导”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品质;高中课程目标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素质、创业素养和职业生涯与人生规划能力。

3课程开发合理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源

职业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学校、课堂,更要关注社会发展和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市可以统筹开发,如深圳市就由政府采购中心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面向社会采购《深圳市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读本》研发项目。

4普职紧密互动,加速引导职业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实施开展

针对职普分离的教育现状,推进实施职普融通教育模式。普教中小学校与职业学校紧密互动,在课程开发方面寻求合作,为职业素养教育在普教系统开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5/01-27/7010211shtml

[2]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R/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3]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99

中小学科技教育 第12篇

1913年, 华生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 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1930年以后,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逐渐取代了早期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 强调对具体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精确的描述, 代替心理学中描述主观世界的含糊不清的概念。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 外部环境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因此行为是可以通过各种外部强化的方式来塑造和改变的。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强化分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是在一种情境中出现或加上某些东西, 则某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消极强化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撤销某种事件, 则某种反应的概率增加。消极强化不是惩罚, 惩罚是撤销积极的刺激或出现消极的刺激以阻止某种反应的出现。斯金纳主张避免使用惩罚, 认为惩罚不能去除学生不适当的行为, 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 却不能减少反应的总数。

新行为主义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行为的改变, 它推崇科学, 主张将严格的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强调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细致而科学地设计和控制教育环境来改变学生的行为, 实现行为目标, 使他们为承担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责任做好准备, 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使学校的理论和实践都具备科学精神。师生关系上, 斯金纳主张教师和学生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学生需要学习, 需要受到控制, 教师作为学生行为的设计者和控制者, 既拥有权威, 又要为学生负责。他提出用强化理论来控制学生行为, 还提出了程序教学 (指把教材内容按照逻辑顺序系统地加以编排, 使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自动的教学模式) , 在程序教学过程中, 影响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对于正确反应的强化、对于学习材料所做的细致的、合乎逻辑的安排。斯金纳还发明了教学机器 (指装有程序教材, 能够显示问题, 指出正误, 并提示下一步如何学习的机器) , 它突出了教学的自动化过程, 用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代替人进行教学。

二、新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1.强化理论对师生关系发展的意义

中小学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师生关系在中小学学生学习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皮革马利翁效应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指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结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说不行, 就不行, 行也不行) 反映出教师的注意这样的强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 会使学生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 向学生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学生自暴自弃, 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异常明显, 受教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 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而受教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的各种强化物将会对学生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成就学生, 当然教师的不当行为同样也可以摧毁学生。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大多源于老师、源于尊重。在中小学可以普遍发现一种规律, 如果学生喜欢某科的教师, 其成绩及表现也会相对好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认知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合理利用强化理论有利于更好地建立师生关系。在此意义上, 教师的言行、注意等对于学生就是很重要的强化物。在教育过程当中, 教师合理地运用强化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强化理论下, 当所期待的反应出现以后立即给予强化, 这就加强了重新出现这种反应的倾向, 使之保持很长的时期。对于现今很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对学习有很强的厌烦情绪这种情况, 如何提高该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意义重大, 教师对这类学生合理利用强化物可以有效引导这类学生的学习行为, 使其重归课堂。

2.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我国因特殊的人口大国特征使得中小学班级大班化, 一个班学生人数多, 教师不能给每位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 这会大大减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永远不能代替教师, 它们只能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 比不了有血有肉的教师, 不能够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 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但是它的出现对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程序教学的逻辑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避免了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置于教育者的设计与控制之下, 大大提高了掌握知识的效率。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设计要求程序的设计对学习者的反应作出直接的、即时的反馈, 这就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一点对于传统的教师教学方法有着重大突破, 传统的教师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做不到及时的反馈, 因此可能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知识的掌握, 不能及时纠正。现代教育中辅助教学工具等都沿袭了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思想, 在教材编排及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 都能够看到程序教学的影子。它不仅引起了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巨大变化, 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使教学工作更为精确化、客观化、科学化。传统的教师的教搭配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合理运用, 对于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48-178.

上一篇:数学课标下一篇:渗透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