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中心范文

2024-05-26

伦理中心范文(精选9篇)

伦理中心 第1篇

关键词:日本,平安时代,女性,伦理,《源氏物语》

长期以来, 研究者们认为日本古代并未产生成型的伦理思想, 其实不然。平安时代, 是日本古代贵族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在文学领域, 贵族女性创造了假名, 从而使用假名创作了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管窥到当时贵族社会中普遍的女性伦理。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 出身中层贵族, 幼时随父学习汉学, 饱读诗书, 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青年晚嫁, 中年丧夫, 随后进入宫中成为皇后的陪读, 随后创作了惊人绝世的《源氏物语》。就是这样一位才女, 她的人生轨迹却并不如意。

《源氏物语》中出场的贵族女性, 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的有二三十人。尽管她们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举世无双的光华公子 ---- 源氏的青睐, 但她们的一生与紫式部一样, 并不幸福。正是平安时代社会普遍的女性伦理思想, 使得这些女性如樱花一般的生命, 凄美短暂。

一.女性教育伦理思想

平安时代的女性教育并未形成社会化的体系, 像紫式部这样出身于中层贵族家庭的女子, 通常只学习假名书法、和歌创作及音乐技法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嫁到皇宫或摄关贵族家中为荣。《源氏物语》中源氏自小抚养的紫姬便受到了这样的教育。

源氏公子将年幼的紫姬当做女儿一般抚养教育, 以期将来其能成为温文尔雅, 柔顺服从的正妻, 这体现了一般贵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紫姬后来成为了源氏的正妻, 尽管源氏在外处处留情, 甚至建造了六条院供养女三宫、花散里、明石姬等妻妾及玉蔓、秋好中宫等养女, 紫姬也保持柔顺隐忍的性格, 最终出家获得解脱。

这就是平安时代的女性教育伦理, 便是以琴棋诗画来培养温柔顺从、风雅高贵的女性, 以期长久地留在贵族男性的身边获得安定的生活和贵族的荣耀。

二.夫妻伦理

《源氏物语》中描写了源氏与多位女性的夫妻关系, 这些女性或嫁其为妻, 或互通书信, 或仅一面之缘。其中反映出了平安时代的夫妻关系, 即女性婚姻家庭伦理。

据考证, 中国最早的一部宣扬儒家妇德伦理的训诫书——《列女传》大约在9世纪 (唐代) 时期传入日本。[1]在仿效中国而制定的古代律令中, 也已经明显的融入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源氏物语》中贵族男性希望女性对自己柔顺服从、忠贞一生, 对待丈夫多情行为心胸宽容, 这种心理便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严守贞洁的妇德伦理。

三.女性的政治伦理

受男尊女卑的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 日常生活中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女性对于国家政治的参与度。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谈到 :“作者女流之辈, 不敢侈谈天下大事。”可见对于政治, 女性一般是持观望态度的。但作者仍然以敏锐的视角觉察到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作品中描述的在政治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女性有弘徽殿女御, 左大臣之女葵姬。

弘徽殿女御就是《源氏物语》中一位典型的有政治色彩的女性。她是右大臣的长女, 嫁为桐壶帝女御, 她出于嫉妒打击源氏一族, 促使天皇将源氏降为臣籍。之后又抓住源氏与右大臣六女儿 --- 胧月夜偷情的把柄, 逼迫源氏离开宫廷, 自贬须磨。最后弘徽殿女御的儿子—朱雀帝即位, 右大臣一族荣华至极。弘徽殿女御的政治手段可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另一位与政治有关的女性葵姬则为了家族的荣誉而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左大臣为了与右大臣争夺皇室外戚的权势, 将女儿葵姬嫁与了降为臣籍的源氏, 期望源氏能给家族带来荣耀。但是葵姬和源氏貌合神离, 生活并不幸福, 最后葵姬产后身亡, 结局甚是悲惨。

四.小结

平安时代“女流文学”真实地还原了并再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生活画面, 可以管窥到儒家妇道伦理在女性身上的印痕。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 武家进一步强调女子的顺从和贞操的道德教化, 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2]女性的伦理思想也逐渐被儒学的妇德伦理所取代, 从开放自由的观念逐渐过渡到对女性妇德的严格束缚, 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妇德理论更加成为男性控制女性的工具。直至今日, 日本的女性社会地位仍然与直接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这与自古以来发展的历程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布川清司, 近代日本女性伦理思想史 (1) , 神户大学发达科学部研究纪要, 5 (1) :217-230, 1997年9月。

伦理中心 第2篇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思考--以生态伦理学为视角

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总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做出的人对环境态度的一种价值选择.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并不意味着人以外的自然存在物具有人类同样的权利.从科学的角度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延续的`生存载体;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主体的一部分,人类将自然作为目的性内容本身倍加珍视实质上是对人性健康发展的关注.

作 者:魏良琼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武汉,430062刊 名: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年,卷(期):21(3)分类号:B82-069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环境 伦理思考

伦理中心 第3篇

一、徽州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与意义

面对曾经富甲天下、人文昌盛的徽州留给我们的中国农耕社会完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大量古村落群,想必人人都无不惊叹和称奇,它们不仅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而且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然而,古老的徽州人是如何造就这个光辉典范的?这恐怕要追根溯源到古代徽州人充满智慧的生态伦理观念。总体上说,就是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精神与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这一点儒家和道家都是认可的。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尽心上》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礼记·郊特牲》说:“阴阳合而万物得。”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地人的协调、和谐,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由道而生,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道家以其天、地、人、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构筑起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所以,秉持“天人合一”,达到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实现自然、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一直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最高的生命追求和理想境界。

这在徽州古村落建筑群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甚至可以说徽州古村落建筑群在根本上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境界的现实化和具体化。总体上,徽州古村落给人一种独具魅力的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这种特殊风格的徽派建筑艺术,实际也正是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特征和旨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外在表征。比如徽州古村落的择址和民居建筑都有与其地理条件相适应的布局特点。一般说来,徽州古村落大都结合徽州独特的丘陵地貌结构: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因此,比较注重以天然山水为依托,讲究枕山环水,随坡就势,择高台建筑,应合了堪舆学所说的“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趁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1]P96在古徽州,察山川地势,依山旁水,择吉地建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案例比比皆是。它们大多都是按照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等生态伦理观念和民间堪舆之术择地而建的。比如古黟宏村,枕山面水,背靠黄山余脉雷岗山,面临新安江末支西溪,以卧牛为形状,并根据牛的生理特性来进行村落的规划和建设,先将村中一天然泉水窟扩展成半月形的月塘 (即月沼) ,形为“牛胃”;然后,引西溪以凿圳绕村屋,其长川九曲,流经十弯,形为“牛肠”,并相互连接贯穿。此后,又在西溪河羊栈河、双溪河架起四座木桥,俗称“牛脚”。这样形成了以“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此后宏村的建筑,全部围绕“牛肠”和“牛胃”来建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村落规划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2]P2这样,整个村庄既水脉环绕,湍流不息,又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同时也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清洗、灌溉和消防等实际需求。由此不难看出,徽州村落不仅富有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而且这种特殊的意境,使得徽派民居建筑群落的古村庄很好地与自然保持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既充分认识、服从于自然力,又对自然很好地加以利用与开发。

同时,为了保护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徽州的很多古村落都特别重视保护植被和土壤,并且制定了不少村规。其中,有的村落以“保龙脉,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山木”为由,严禁村民砍伐后龙山的风水林。绩溪龙井胡氏就有禁伐之族规:“堪舆家示人堆砌种树之法,皆所以保全生气也。各族阴阳二基宜共遵此法,尤必严禁损害。”[3]P14另据《橙杨散志》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徽州府歙县颁布告示,严禁在溪口山冲要脉等处“采伐”、“开凿”、“挖煤采石”,“倘敢故违。立拿从重究治”。[3]P14又据《白杨源志》记载:“各村祠下之山林,赖祖栽未向理,斧斤不时入伐,……若不经理严禁,恐做尤不堪设想,故今邀集公众议决,将山场树木,概行严禁……如违照章重罚,觉不宽容。”[3]P15从上述宗规、府令和议章可见,当时徽州人对自然界的山石草木、土壤植被是非常珍视的,认为它们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宗族命运息息相关,所以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禁伐禁凿,以保护民众聚居地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尽管徽州古村落林林总总、形态各异,但其总体特征却是显著的、鲜明的,它们大多依山傍水,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一方面充分认识、服从于自然,另一方面又对自然很好地加以开发与利用,从而保持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以及自然、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体现了古徽州人充满智慧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全球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它正在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它所拥有的丰富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智慧对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和借鉴意义。

二、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在建设生态文明中面临的挑战

今天,充分肯定徽州古村落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孕育而成的具有农耕社会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工业化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徽州古村落的原生态文化存续的基础已开始遭到破坏,原来古村落所具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限也开始受到冲击,甚至被打破。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意义,增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所带来的古村落现代生态失衡与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分析徽州古村落现代生态失衡的表现和根源,探讨和解决传统生态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徽州古村落建筑群的总体风格基本上表征了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但这又不是后者可以完全解释的。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从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古代的徽州村落业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而是靠境外的徽商和徽籍官僚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反哺乡里来保持繁荣,是典型的寄生型村落,其经济形态属于资源寄生型。村落的主人是那些累资千万、富可倾国的大商人或出将入相、主政一方的大官僚。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财富, 衣食无虞,无需向徽州本土索取生活资源,从而能够有足够的条件超越一般的农民意识和现实需求,而陶醉于对自然的欣赏与吟咏,流连于天人合一的精神之域,追求人道合于天道,营造宁心怡情的和谐世界。”[4]P49这就是说,徽州古建筑群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及其生态伦理思想是有其经济的富足作前提保障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像是古代徽商或徽籍官僚们的“后花园”。但随着徽商的衰落,徽州古村落的生态和谐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资源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慢慢地被打破了。特别是改革开发后,一方面现代文明以其裹挟的技术优势、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和物质产品的诱惑,正在形成一种快速地解构着农业文明的摧毁力,另一方面当代的徽州古村落正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地向现代文明转型,以至从前的富商返乡享乐、仕绅退隐休闲的文化园林变成了现时代的旅游的生产基地,以前的资源寄生型的经济形态变成了现时代的资源内耗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村落的主人也由过去的富商、绅士变成了地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村吃村的平民了。所以,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这种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转变在破坏着徽州古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的同时,也考验着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在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的生命力。

总体上,徽州古村落及其体现的生态伦理观念是适在应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之需要而建造起来的,它的空间形态、内部结构、材料质地、环境容量等均与农业文明条件下能量的消费方式和人均消费总量相一致。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现今的人们生活消费的能量形态 (种类) 、消费方式、消费条件、消费量均大大突破了传统社会的规模,因此,现代生活必然对古村落生态系统整体产生不可抗拒的破坏性力量。同时,徽州古村落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行程中,缓慢地产生了维护古村落生态的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急速变迁,特别是旅游业的直接刺激,现今的古村落里的人们已经没有先辈那样的热情与自觉意识去维护村落的生态环境了。这势必进一步加剧徽州生态文明的危机,同时也挑战着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在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的生命力。所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徽州生态伦理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意义,增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意识。现在“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已经由国家文化部批准正式挂牌设立。它标志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特定时段典型代表的徽州文化,其保护、承传和弘扬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所带来的古村落现代生态失衡与破坏。所以,对徽州古村落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要有一种当代的问题意识。而当前问题的关键是:农耕社会的生态伦理思想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转化、重建,与工业社会实现有机对接,从而在当下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汪昭义.徽州村落视野中的生态文化意蕴[J].黄山学刊, 1998, (4) .

[2]金艺辉.中国老村——宏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李俊.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M].合肥:合工大出版社, 2005.

环境伦理作为责任伦理 第4篇

环境伦理作为责任伦理

环境伦理学到底是关于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的.学说,还是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伦理学?既然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国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问题,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那么,我们是否需要环境伦理学?这些困惑和怀疑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建构环境伦理学?本文认为,环境伦理学只有被理解为一种责任伦理,才能既获得理论奠基,又发挥其应有的实践指引能力.

作 者:罗亚玲 LUO Ya-li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刊 名:道德与文明 PKU CSSCI英文刊名: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年,卷(期):“”(1)分类号:B82-058关键词:环境伦理 责任 未来责任 共同责任

伦理中心 第5篇

关键词:生态,代际,伦理,生态批评

一、引言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大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也飞速发展。然而,在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的环境下,人类不断追求着个人物质利益和满足的最大化,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被破坏。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建设,经济实力大幅增长,但同时水土流失量巨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森林功能退化、空气污染急剧恶化、农药化学品的滥用,食品、饮用水安全遭到破坏等等。当人类的发展和繁荣已经到了影响自身的健康和生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的存在方式和我们的观念思想。正是在这样深层的反思和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生态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便开始关注生态危机。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用生态学原理揭示了农药的危害性,为人们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1972年,成立于意大利罗马,旨在未来学研究的民间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他们认为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征服的同时,正在掠夺子孙后代的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正在缩小,自然灾害将空前地增多并趋向恶化,整个人类的生存面临困境。这些早期的文学著作和论述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于自身发展方式、生存环境进行观照和反思的生态意识。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人类要反思我们对待自然和对待自身周围环境的方式,这标志着人类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大时期。作为一个人类整体,在人类文明给我们带来如此绚烂的景观又带进如此破坏境地的危机之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今天人类在整个大自然、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现如今要思考的首要问题。生态伦理学正是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系之中得到彰显的。

二、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

1、生态伦理到代际伦理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上半叶自西方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旨在通过确立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准则,为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也是企图寻求一种可以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环境破坏以及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等等的人类生存问题的理论基础和伦理支持。[1]

代际伦理的研究始于二战之后的代际关系问题研究,社会的代际关系是由美国社会科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提出的新的研究视野。最具影响力的代际关系研究著作当推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1970)值得一提的是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关键词“前喻文化”主要论述的是青年一代对前一代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经历科技革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代际冲突、代际关系的表现尤为突出。代际冲突或者代际伦理呈现出无处不在的态势,而伦理学以往关注的多是“横断面”、“共时态”的关系,而作为“纵截面”、“历时态”的代际关系研究尚属新的维度。这里讲的“代际”的外延,既包括不同代际间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关系以及群际伦理关系。[2]

2、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

生态伦理是伦理学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应该用一种生态伦理规范来规范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生态伦理首先突破的是它肯定了自然、生物圈和整个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尽管生态伦理学内部存在诸多的派别,就对自然以及整个动物生物界的认识以及人类在生态圈中的位置和责任等等问题仍存有争议,然而就生态伦理学的提出以及它所关照的生态健康以及人的生存问题来说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它扩大了伦理关怀和伦理思考的范围。

生态伦理基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横向的关系发展问题,然而同时生态伦理也必然包含了某些代际关系问题。比如人与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涉及代际间的关系;生态伦理肯定自然界的权利,而自然界的权利义务关系实质上也是人与自然界的道德关系的一个方面,这种道德关系从根本上的意义上来讲是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周围的自然界、自然资源作为人类劳动实践的客体,作为人与人以及代际之间关系的纽带和中介。所以生态伦理的深层关系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从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看待他人的问题延伸到本代主义或本代利己主义。因此,从生态伦理的本质上来说,核心问题并不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以及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在自然资源分配上的关系问题。[3]

三、生态批评与代际伦理

1、生态批评的伦理内涵和跨学科特性

生态批评自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提出,按照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的提法“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然而它直到90年代初期才得以确立为一种文学研究流派。生态批评是把生态维度纳入文学观照的视野,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点建构新型的批评理论形态,它是社会、文学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的生态批评译介和著作始于90年代末,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段,正如其他西方文艺理论一样,生态批评如何转化为中国话语,仍有许多亟待厘清的理论体系问题。然而作为对人类共同的生活进审美观照的批评形态,必然地要求参与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构活动中,同时生态理念是人类所共同关注和推崇的议题,因此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建构也是必然的选择。生态批评的主导思想之一是生态主义,生态主义的理论中心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4],生态批评的核心是建构和倡导生态伦理关系。

生态批评是一个关注人与自然关系,揭示生态危机的人文根源,表现生态情怀和生态理想的一种文艺研究思潮,研究范围包含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界对于西方生态批评译介和研究、对于中国古典生态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对于中外生态文学作品的追踪和评论、对于生态批评理论形态的探究和建构等领域。中国学者韦清琦认为:生态批评正是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

2、代际伦理责任与生态批评关系综述

代际伦理作为伦理学的一个理论维度,当它围绕代际伦理与生态伦理的关系的研究之时,同时也是惠及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以说代际伦理是存在于生态伦理之中的,并且是深深的根植于所有的文化当中的。作为人类整体我们也应该肩负一种代际责任,即如何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公平的环境。这就要我们思考如何把这种代际责任引入每一个人的观念中。

作为一门跨学科性突出的批评样式,生态批评的方法具有扩张性。生态批评从文化学方法、女性学方法、阐释学方法等等常见的文艺学方法中汲取营养。因此伦理学、代际伦理也成为新的生态学批评的方法和角度。例如,女性视角与生态视角相结合的生态女性批评;还有“心理分析”“环境体验”主张将环境心理分析融入到生态主题的作品分析中。例如,从生态文学或包含生态内蕴的非生态文学或“准生态文学”中探寻人与人的关系以至人与他人、以及本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并寻找和谐的和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代际关系,最终升华人们的生态伦理道德等等。以代际责任,代际伦理的维度讨论生态批评,这一研究在国内亦属于空白的领域,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论证和阐释,也需要以具体的作品为例说明代际责任为出发点和研究视角的的生态批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生态批评问题上我们并非要完全沿袭西方的文化路径。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现实让我们必须坚持生态公正的观点,也即代内公正。生态伦理不能沦为生态至上的纯粹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文化议题,必然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来讨论。总之,代际伦理对于生态批评和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和丰富有着切实的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并为生态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角度。

参考文献

[1]王妍,《对生态伦理本质的哲学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卷第4期

[2]廖小平,《代际伦理:一个新的伦理维度》,《伦理学研究》,2003年5月

[3]廖小平,《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伦理论证维度——兼论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的关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

伦理概念与伦理学 第6篇

一、伦理概念

伦理由“伦”和“理”复合词组成的,需要对“伦”和“理”进行了解,“伦”的本义是辈,古文中对伦字有不同的认知,伦除了指原始的数量之外,同时和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不同辈分、同类事物间的顺序,其二指的是道理。“理”则指的是治理,根据纹理知识可知,整治和打理等是伦理指标的具体要求,都是以名词之义为主,指的是事物内在的条理和道理。从伦理的字面意思可知,伦和理之间指代的是各自名字的含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伦理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名词意义上,需要考虑到同类事物间的主次关系,按照道理准则以及基础性意义指标的要求,对道理进行了解。从整体上来说,伦指的意思更为宏观一点,理指的道理更为细密,考虑到人伦关系的具体要求,要及时对人际管理和规范指标进行了解,伦理指的是人际关系的条理。古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都是具有一定的条理可循的,伦和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针对同类事物间的特殊性,要对自然形成的关系属性进行分析,明确其中的内蕴和道理准则[1]。

伦理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有的道理可以分别为三类,其一是物理、其二是事理,其三是情理,物理是自然事物之理,以自然现象为主,以天文知识为例,在追寻天理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要掌握天体的具体变化,数学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物而求数之理,天文学把天体视为一物而求天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天体变化之理。事理指的是人事之理,以人为主,重视的是人积极参与到其中去,社会科学以认知为基础,政治学家将社会政治变化和权利的变化作为认知的关键所在,如何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成为重点所在。法学家则是以法律制度形式为基础,对事理有另外一番认知。情理则是人类情感的代表,伦理学以其为代表和认知对象,对事理进行认知和分析。情理更注重的是天下之心,以情感为主。认识情理比较困难,不仅需要以理智为主,同时需要对物理和事理客观性进行分析,考虑到逻辑关系的具体变化,要用理性的眼光思考问题,考虑到智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伦理概念教育和评估。人伦关系中蕴含的道理是个体情感要求,这种普遍认同的、无撼的情感作为“中道”或伦理的规则以裁量、规范个体或过或不及的情感,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人伦关系的和顺及人伦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就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这就是本义上的“伦理的学问”[2]。

二、伦理学

在近代化发展阶段,对伦理学有了新的认知,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对道德指标等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明确“善”于“恶”“是”于“非”,其本质是增加对道德哲学的了解,要分析和评价道德规范标准,处理各种道德问题。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关心是双重的任务,考虑到现有认知形式的具体要求,可以从人的行为、思想和语言规范等方面入手,对规范性质进行评价。规范伦理学的任务是当前关注的重点所在,在道德指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好于坏进行鉴定,以该标准形式为基础,满足评价规范的具体要求。伦理学界定的内容比较多,同时伦理学也是研究道德善恶是非的关键所在,能提供有效的道德标准,整体应用范围比较广。针对伦理学界定内容以及指标的具体要求,要将伦理于道德、道德和哲学等进行对比分析,用道德诠释伦理。道德指的是人们行进过程中,对中心对道的认知,针对内在伦理知识和固有设定理念的具体要求,要按照其中蕴含的条理和规律准则要求对其进行设定。个体的外在行为、内心观念和内在品质等对群体生活指标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对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掌握哲学内容的本质要求,最大程度的贴近政治学和法学[3]。

伦理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社会的一切规范、惯例和规章制度等,伦理是客观存在的,表示的是人居住的生活风俗和惯例等,考虑到规则生活模式的具体要求,必须对现有的伦理生活方式进行分析,按照现有伦理形式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分析。考虑到现有文化形式、时代特征和传统习惯的要求,可以将其和伦理指标结合在一起,对人际行为标准进行分析,更多的是掌握主体行为和品质间的具体联系,进而突出其应用重点,满足伦理研究领域的要求。古希腊语ethos和拉丁语mores二者在风俗习惯、规范的意义上基本是相同的,但“伦理”和“道德”决不是两个词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4]。

三、结束语

伦理和伦理学存在本质性的差异,伦理以理论性概念为主,伦理学则是以学科研究为主,在风俗习惯和规范意义落实和了解的阶段,需要对伦理指标进行比较,掌握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具体要求。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属于不同的领域,同属于伦理学,实践过程中,要对专有名词进行了解,进而增加对伦理和伦理学的认知。

摘要:伦理指的是人伦关系和内蕴的条理、道德和规则等,伦理是物理事理相区别的情理所在,需要认识人伦关系中蕴含的各项内容。从古到今,无数个个体情感对情感有不同的认知,普遍认为没有遗憾的情感作为伦理的基础所在。基于人伦关系和秩序形式的具体要求,要以稳定和和谐为基础,对伦理学进行分析,区别出道德和伦理。本次研究中对伦理概念进行论述,并对伦理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伦理,伦理学

参考文献

[1]焦国成.论伦理——伦理概念与伦理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2):22-28.

[2]方薇.中西翻译伦理研究:方兴未艾还是根基未稳?——兼论国内的“翻译伦理”概念界定[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4(01):86-95.

[3]方薇.翻译伦理研究:需要走向更为开阔的视阈——国内“规范导向”翻译伦理研究反思[J].外语研究,2013,04(13):70-75+112.

伦理氛围与主动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第7篇

随着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 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仅仅依靠管理层对员工进行直接指挥已经远远不够, 如果一个组织的员工仅仅按照上司的命令来工作, 那么这个组织的竞争力很快就会丧失。企业应积极激发员工的主动伦理行为。主动伦理行为研究近年来备受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

1 伦理文化和伦理氛围

组织和员工伦理行为的改善不仅与组织的规章制度、教育培训、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与组织是否存在塑造、支持与鼓励伦理行为的组织气氛密切相关。商业伦理的实证研究中不难看到伦理文化和伦理氛围这两个概念。伦理氛围与伦理文化有些区别, 但在相关研究中可以概念互换 (Trevino, 2004) 。Victor、Cullen (1987) 将组织伦理氛围定义为组织在处理伦理问题上的特征, 是组织成员在什么是符合伦理的行为和应该如何处理伦理问题两方面所形成的共同感知。Victor、Cullen (1988) 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际调查将伦理氛围归结为五种类型, 即自利型伦理氛围、关心型伦理氛围、基于规章制度的伦理氛围、基于法律和职业守责的伦理氛围、独立型伦理氛围。学者对伦理氛围前因 (个体变量、组织管理变量和社会变量) 、后果、影响路径 (主效应模型Main Effect Model、冲效应模型Buffering Effect Model和调节效应模型Moderate Effect Model) 的研究也趋于成熟。组织伦理气氛的塑造不仅有利于诱发与改善员工的伦理行为, 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感, 而且可以提高组织绩效, 进而推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 主动伦理行为

2.1 主动伦理行为

主动行为研究近年来备受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学者的关注, Griffin (2007) 等将之描述为员工自发地采取行动对工作系统进行改进或对自身角色进行扩展, 通过激情和努力来改变自身和环境以实现理想中的结果 (如组织公民行为、帮助行为等) 。主动行为强调个体行为的自发性、改变导向和前瞻性 (Grant et al., 2008) 。主动行为中的建言行为和揭发行为与组织中的伦理问题直接相关, 统称为主动伦理行为, 并与组织公民行为一起被学者当成是亲社会行为或自愿行为或称角色外行为。

2.2 建言行为

建言行为指基于合作动机而对与工作相关的想法、信息及意见的表达 (Van Dyne et al., 2003) 。建言的内涵包括对组织内伦理问题的关注但更为广泛。建言行为分为促进性建言和抑制性建言。促进性建言指个体主动提出改善工作单位或组织运作情况的新想法或新建议, 倾向于增强那些能提高组织生产率的因素的正面效果;抑制性建言则指个体大胆指出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如有害的行为、无效率的程序、规则或政策等) , 倾向于减弱那些阻碍组织生产率的因素的负面效果。因此, 建言行为既能促进伦理行为也能抑制非伦理行为。

2.3 揭发行为

揭发行为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其先后被学者界定为:亲社会组织行为、角色外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一般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内不道德、不合规则或违法实践活动的越级披露 (Near&Miceli, 1985) , 包括内部揭露和外部揭露 (Miceli&Near, 1992) 。外部揭露预告了组织潜在的陷阱, 可能阻止组织公共地位和名誉的损失, 降低诉讼成本或者其他方面的损失, 因此受到组织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但在重大危机发生之前, 外部揭露对组织造成不利影响, 一般情况下组织只鼓励内部揭露。大量实践也证明, 组织中的揭发行为是组织有效的伦理管理工具之一。建言和揭发同为职场进谏行为 (Workplace Voice) (Klaas, Olson-Buchanan&Ward, 2012) , 都是风险性的、自愿性质的角色外行为, 有挑战现状、使上级难堪、人际隔阂、被孤立和报复, 甚至被迫离职的风险。因此, 建言和揭发行为的产生具有复杂的背景。

3 主动伦理行为产生因素

3.1 组织情境和个体特征

已有研究从组织情境和个体特征两个角度区分了主动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有组织氛围 (如伦理氛围、威胁与报复) 、组织支持感、组织信任感、领导特征 (如主管的支持、伦理型领导) 、与犯错者的接近程度等;个体特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人格、认知风格、道德发展水平、控制点、自我强度、心理安全感、道德哲学等。

3.2 伦理氛围是首要因素

在情境因素中, 伦理氛围最具包容性。Trevi O等 (1998) 认为, 组织成员的行为离不开所处的组织环境, 组织伦理氛围是组织伦理环境的体现, 因而伦理氛围被列为影响员工伦理行为的首要因素。Falkenberg (1995) 对影响组织成员伦理行为产生的正式系统与非正式系统的效能进行了研究, 结论认为非正式系统如组织伦理氛围和组织文化的影响比正式的伦理准则和规范系统更显著。Malloy (2002) 等对伦理氛围影响员工伦理决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组织伦理氛围影响员工的心理知觉结构, 使员工了解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与目标, 以及在此背景下自身应遵从的行为规范体系和遭遇伦理困境时的应对选择, 进而影响伦理态度和行为。

4 伦理氛围对主动伦理行为的影响方式

已有实证研究发现, 不同类型的组织伦理氛围对组织成员的影响不同, 积极的组织伦理氛围能促进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 反之则加强组织成员的不道德行为。Vardi (2001) 发现, 组织伦理氛围不仅影响组织成员伦理方面的行为, 而且影响组织成员的离职、欺骗等不当行为。因为建言行为和揭发行为都是风险性的自愿行为, 当员工在做出自愿行为之前主要思考两种可能性:是否产生效能和有没有不好的后果, 这种风险的产生来源于环境, 与组织伦理氛围有直接联系。

4.1 各类伦理氛围对伦理行为的影响

Wimbush等 (1994) 的研究发现, 关心导向与规则导向的组织伦理气氛与员工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 相反, 自利导向的伦理气氛则容易导致非伦理行为的发生。李成江、杨东涛 (2011) 对国内收集的485份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 也发现独立型伦理氛围与员工主动行为成正相关关系。段锦云、王重鸣和钟建安 (2007) 以361名长三角地区17家国有企业白领员工为样本进行了研究, 发现公平的组织氛围有利于员工建言行为的产生。Edwards等 (2008) 综合运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研究发现, 组织氛围对员工沉默行为和揭发行为产生影响。Miceli和Near (2008) 用15家组织的8600份随机样本研究了组织氛围对员工内部和外部揭发行为的影响。结论指出, 如果员工感觉到组织似乎依赖于不法行为并且可能威胁和报复, 就会采取对外揭露的行为。Zhang等 (2008) 对中国背景下银行业雇员的揭发决策进行了研究, 发现组织的伦理文化在道德判断与揭发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 组织积极的伦理文化氛围对这一关系起促进作用。

4.2 伦理氛围从多层面影响伦理行为

伦理氛围是组织层面的变量, 而伦理行为是个体层面的变量, 组织伦理氛围对员工伦理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简单而直接的, 而是通过一些变量的中介作用产生影响, 为此,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如, Konovsky (1994) 的研究表明, 组织伦理氛围通过影响个体对领导者的信任而影响个体伦理行为。Wickham等 (1996) 的研究认为组织伦理氛围通过影响群体凝聚力和士气而影响员工行为和绩效。Dickson (2000) 的研究发现, 组织伦理氛围通过影响员工的公平感 (程序公平与分配公平) 和伦理行为期望, 最终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以及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Schminke (2005) 的研究发现组织伦理氛围通过影响领导者的道德认知发展和运用水平对员工的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感和离职意向产生作用。一些学者从领导或主管的角度对影响员工主动伦理行为产生的中介机制进行了研究。如李锐等 (2009) 的研究指出上司不当监督影响员工组织支持感以及心理安全感, 在它们的中介作用下影响下属建言行为。李锐等 (2010) 还对上司支持感与建言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上司信任和组织心理所有权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吴隆增等 (2011) 实证检验了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 发现心理安全感和领导部属成员交换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Zhang et al. (2009) 等的研究发现组织的伦理文化加强了雇员对揭发行为的预期效能, 从而引发雇员的揭发意愿。

5 结束语

近年来, 随着企业所处环境日趋动态复杂, 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员工面临着技术上、人际上和道德上的挑战越来越多。仅仅关注制度化伦理系统的建设是不够的、单一的, 应该更多地从诱导员工主动伦理行为方面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组织伦理气氛的塑造就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如果组织关注伦理环境或伦理气氛的塑造, 实施效果要优于单纯的组织制度化伦理系统建设, 若将两者有机结合, 其效果会更好。因此, 塑造积极的组织伦理氛围, 对企业良性发展、避免出现道德失范事件,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摘要:近年来, 我国社会变革正处于攻坚期, 人们价值观多元化, 在对自身的利益肯定和诉求下, 企业责任失控、利益失衡、经济失信等事件层出不穷。因此, 如何改善组织和员工的伦理行为是企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伦理氛围、主动伦理行为及其关系深入研究, 从而帮助组织营造积极的伦理氛围。

关键词:伦理氛围,主动伦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夏绪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取向[J].企业经济, 2004, (10) :39-40.

[2]A.M.Grant, S.J.Ashford The dynamics of Proactivity at work[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8, (28) .

[3]Griffin, M A, Neal, A, and Parker, S K.A new model of work role performance:Positive behavior in uncertain and interdependent contex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02) .

[4]张桂平, 廖建桥.国外员工主动行为研究新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03) :58-64.

[5]莫申江, 王重鸣.国外伦理型领导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 32 (02) :32-37.

[6]李成江, 杨东涛.员工授权知觉与主动行为关系研究:独立型伦理氛围的中介作用[J].软科学, 2011, (04) :91-95.

[7]李锐, 凌文辁, 上司支持感对员工工作态度和沉默行为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05) :31-39.

[8]赵曙明, 黄昊宇.企业伦理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6, (16) :4-15.

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判断与伦理提升 第8篇

一、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因素

企业市场行为过程中的伦理价值附加,首先起步于企业市场行为决策。市场行为决策首先是一个经济行为,目的是通过企业产品销售获得利润。但是这样一个经济行为,其背后却有着企业基本伦理理念作为支撑。从程序上看,市场决策是企业存在决策需求和决策供给间的匹配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市场伦理需求与伦理供给间的匹配过程;从实施上看,市场决策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受到决策系统设计特征和决策实施特征影响,而这两个方面特征所内含的伦理价值含义也直接影响到决策实施的最终伦理效果,也即企业意图通过市场行为所实现的伦理目标是否可以通过市场行为决策的实施得以满足。

(一)决策需求

决策需求是企业在进行市场行为前所认识到的必须作出何种市场行为选择的考虑。影响决策需求的伦理因素包括决策者、决策环境、决策障碍等不同方面所内含的伦理价值因素,这些方面的内在伦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市场行为决策的最终伦理结果。

1. 决策者。

市场决策者对于企业市场行为中所内含的伦理价值含义的认识水平决定了其在决策过程中是否能够进行全面的产品市场价值考虑,即能够同时认识到企业产品所实现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而这一认识能力来自于市场决策者即往的工作经验和正确的认知方式。因此,对于企业市场行为即有的伦理管理经验和在此方面接受过相应的培训并由此带来的对于企业市场行为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市场决策者进行正确伦理决策的重要基础。

2. 决策环境。

决策环境是企业进行市场行为决策时所面临的社会和自身存在状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企业市场行为必然提出不同的伦理价值要求;企业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和产品间的差异性也对企业市场行为提出了不同的伦理要求;而市场决策的较高时效性进一步限制了产品在市场传播过程中的伦理价值选择空间,提出了更高的市场决策需求的伦理价值合理性要求。

3. 决策障碍。

决策障碍是企业在进行市场行为决策时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在伦理价值管理层面上包括数据合法性、决策者知识水准和结构性等方面。数据合法性是指企业用以进行市场行为决策的数据在获取上的伦理合法性,包括合法取得决策数据、合理使用等,这方面的伦理约束会很大程度造成市场决策困难,但不予考虑则可能带来更大损失;决策者知识水准是决策者关于企业伦理价值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在管理上的应用能力,这方面的缺陷无疑将带来决策障碍;结构性是指决策者在面临企业与社会、不同产品与市场、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等各方面复杂的结构性伦理价值矛盾时所需要跨越的决策障碍。

(二)决策供给

企业市场行为的决策过程包含许多成熟方法,如市场模型、市场信息系统、市场决策支持系统、市场专家系统、市场案例分析系统、市场创造力支持系统等等,但是这些较为成熟的市场决策方法在企业伦理价值管理上都不够完善,主要是较为全面地考虑了经济角度的市场行为效率而甚少考虑企业在市场行为中的伦理价值的实现,所以在企业市场决策供给上,除了要充分利用已有较为成熟的方法之外,还需考虑产品在市场实现过程中的伦理价值附加。从决策供给的角度看,主要应注意决策人员、决策信息和决策程序三个方面的伦理合理性。

1. 决策人员。

决策供给人员由于掌握着决策的供给权力,因此其本身的伦理素质很大程度影响着其所提供市场决策的伦理价值取向。在这方面,要保证决策供给人员自身具有较好的伦理素质,熟练把握企业基本的伦理价值理念,并且能够在决策思考过程中合理运用所掌握的市场伦理和社会伦理知识,综合运用,以产生符合企业伦理价值要求的决策供给。

2. 决策信息。

决策信息是企业市场行为决策的基础,如前面提到的,企业决策人员在运用决策信息进行市场行为决策时,首先要保证其信息来源的合法性和道德合理性,不合法的和不符合企业伦理价值要求的信息来源,即使暂有利于企业利益,也应避免使用,否则必将招至长远的损失。另外,在决策信息使用上,应注意信息使用的合伦理性,对于不符合一般社会伦理或可能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使用应尤其注意,以免在信息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伦理价值冲突。

3. 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是企业决策人员在制定市场行为决策时所遵循的过程步骤。在传统的决策过程中,这一步骤是纯粹的经济效益过程,而在企业伦理价值管理中,这一步骤增加了伦理价值检验的环节,即在考虑市场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时更要考虑其伦理合理性。另外,决策程序本身的伦理合理性也影响着决策实施的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行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决策制定程序中所涉及的企业内不同部门、组织和个人之间,以及企业和社会、产品与消费者等之间的伦理关系,以保证在正确社会伦理指导下的企业内伦理决策过程。

(三)系统设计特征

系统设计特征是企业市场决策系统在设计上的总体特征,在企业伦理价值管理的角度,其各项特征均带有一定的伦理价值特性。

1. 信息质量。

系统信息质量的伦理特性是指其获得来源的伦理合理性和使用过程中的合伦理性。由于信息质量是系统设计质量的基础,因此,系统信息的伦理质量也决定了从系统设计到决策形成的最终伦理质量,即该设计是否能够达到企业伦理价值管理要求。

2. 系统内容。

系统内容是该项市场行为决策的主要内容,除去一般经济层面的含义,系统内容包含决策的主要伦理价值内容,虽然这一内容时常是隐含的,但却能从系统内容的整体和各个细节上反映出来。整体上实现伦理合理性的决策内容能够保证企业在其市场行为中的伦理价值目标的基本实现,而在各个细节上的仔细雕琢却能使企业伦理价值管理达到最高水平。

3. 系统适应性。

系统适应性是企业市场行为决策系统能够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变化的适时适应程度,在企业伦理价值管理的角度上,系统适应性是企业市场行为决策系统所内含的伦理价值含义和取向是否能够适应周围社会环境中的伦理价值取向,是否能够在不同客户间保持合理的伦理价值弹性,是否能够根据企业内部调整的需要适时作出相应转变等等。决策系统的伦理价值适应性决定了决策实施中的价值柔性程度,影响着决策实施的有效范围和效率。

(四)实施过程特征

企业市场决策的实施涉及领导层、工作层和客户层等,不同层面的伦理价值特征都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企业决策的实施。

1. 领导层。

市场行为决策的实施主要为市场管理人员操作,这一操作过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实施程度等可能会遭致不同的企业领导层态度,而领导层态度的统一是决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伦理价值层面上,企业领导层的伦理价值取向不仅决定着市场行为决策的制定,也直接影响着市场行为决策的实施过程。可以说,企业市场行为决策的实施是企业领导层伦理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2. 工作层。

工作层是企业市场行为决策的直接实施者。工作层自身的伦理素质和市场伦理价值的理解和管理能力都影响着企业市场行为决策中伦理价值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个市场团队来说,要取得良好的市场伦理价值管理成果,就应加强团队市场伦理理念的培养,使每个成员都能够理解自身所承担的重要伦理责任。同时,成员应经常保持交流、沟通,对于不同环境因素引起的伦理问题及时发现、思考和解决,在具体市场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伦理素质,同时也实现企业市场伦理目标。

3. 客户层。

客户层是企业市场决策实施的对象和市场目标实现的载体。不同的客户层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时间、地域区分,其所特有的伦理价值状态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决策实施的结果人。企业在具体实施其市场决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物质、经济需要,更要充分考虑不同客户层与企业间在伦理价值层面的契合程度。企业对于客户的伦理价值需求不应是一味地迎合,而应是有所区分。对于伦理素质较高的客户群应寻求沟通、理解和相互包容;对于伦理素质相对较低的客户群应注重在伦理价值层面的积极引导以培养正确的产品消费人群;而对于由于宗教、民族、历史等原因形成的、情况比较复杂的伦理冲突,则应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不能简单化地加以处理。

二、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判断

市场行为决策的制定给出了市场行为的努力方向,但在实践中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行为的伦理判断,以检验市场行为在实践过程中的伦理合理性。市场行为决策过程中伦理目标的制定,是市场管理者在充分认识企业市场义务的前提下,受企业市场意图和伦理环境的影响,对企业市场行为作出伦理判断,并最终形成伦理目标的过程。

(一)市场伦理意图

市场伦理意图是市场行为决策者对于行为伦理性指向和适度的自选选择。和共同的经济目标指向不同,在伦理意图上,市场管理者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目标,选择截然不同的伦理指向,一般包括伦理化意图、中性化意图和非伦理化意图。

1. 伦理化意图。

伦理化意图的市场管理者追求合乎一般人类伦理准则的市场行为和结果,在伦理价值与经济价值相冲突时,优先选择伦理价值的实现。这一类型选择一般出现在市场较为成熟、运行较为稳定、具有一定规模和历史发展经验的传统企业中,而新兴企业由于面对残酷的生存压力,以及企业自身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不成熟,较难作出伦理化的市场意图选择。

2. 中性化意图。

中性化的市场意图追求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平衡,期望能够同时满足市场经济与伦理价值两方面的要求。大二者发生冲突时,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市场管理者一般会优先选择市场伦理价值,市场短期利益的牺牲是为了换取更长期的市场优势。

3. 非伦理化意图。

非伦理化的市场意图单纯追求市场经济价值,不在乎违反一般人类伦理准则,为了市场经济价值不惜牺牲企业伦理价值。这一行为是典型的企业短期行为,一般容易出现在企业创业或危难时期,目的是渡过难关,先求生存。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这一行为将直接危害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二)市场伦理环境

从环境性质上区分,市场伦理环境可区分为职业伦理环境和组织伦理环境。职业伦理环境和组织伦理环境分别从职业性质和组织性质两个方面对市场行为者提出特定的行为伦理要求。

1. 职业伦理环境。

职业伦理的区别来自于职业间不同的职业性质和行为指向。生产企业由于生产不同产品,其产品适应性必定相互差别很远,具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要求;而非生产企业的客户人群、服务目标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都会对职业者产生不同的伦理要求,从而生产不同的职业伦理环境。可以看出,职业伦理环境是构成市场伦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大程度影响着伦理判断的倾向。

2. 组织伦理环境。

组织伦理环境是不同的企业组织对其员工提出伦理行为要求的伦理背景。如果说职业伦理环境是纵向比较,那么组织伦理环境则为横向比较。不同的地区、时间、规模、文化背景等均能产生不同的伦理环境,而不同的组织伦理环境必然给出不同的伦理行为参照。组织伦理与职业伦理一样重要地影响伦理环境的形成,二者共同构成伦理环境的二维框架。

(三)市场伦理义务

市场行为的伦理判断和伦理目标制定,应以基本的市场伦理义务为基础。市场伦理义务是一个常态企业在市场链条中所应主动承担的行为责任,以此构成一个合理的市场生态,保证市场中各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独立运行。市场伦理义务包括多个方面,如价格、销售、信息、产品、个人和其它方面等,以下仅就基本内容作简单罗列。

1. 价格。

在价格制定上,企业应明确区分产品自身成本和额外附加成本,进行合理市场定价;即使占据较强的市场资源和优势,企业也不应该实施市场价格操纵,更不应该使用掠夺性市场价格策略。

2. 销售。

在销售上,应使用合理、合法的销售渠道,不应使用不当手段建立或维护销售渠道;不用采用高压操纵或人为误导的市场销售策略,应避免通过欺诈或操纵而获得销售提升;生产企业不应对销售商正确引导,不应施加不恰当的影响或压力。

3. 信息。

企业应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合理获取,以此作为市场决策依据。考虑一些信息的特殊性,企业应保守信息机密,维护匿名权;市场销售过程中,应保证产品广告的真实有效,避免使用虚假或误导广告;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提供欺骗性的产品或服务信息,以此换来企业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发展。

4. 产品。

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应符合安全和实用的需要;应努力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如实披露任何与产品相关的潜在风险;应努力提高产品的实用性,不应为了谋利而人为操纵产品功能;应如实披露任何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或消费者购买愿望的产品组成替代,以保证消费者的合理选择。

5. 个人。

个人应遵守一切现行的法律和规则,在现行法律和规则允许下合理经营;个人应信守诚信,以良好的信誉履行其社会义务和经济责任;个人应如实代表其所受教育、训练程度和所具有的经验水平,不应出于利益考虑而隐瞒或浮夸;个人应诚实服务于消费者、顾客、员工、供应商、销售商和社会公众等。

6. 其它方面。

市场经营者应及时履行合同中规定的责任、义务和相互间协议,确保市场合约的正常执行;对待所有供应商和顾客应一视同仁,不应有任何区分或歧视;市场经营者应以实际行为支持职业伦理规则的实践和提升,不应因利益考虑而牺牲市场伦理规则。

三、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提升

市场评价(Market performance assess,以下简称MPA)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市场行为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要考虑影响市场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即市场战略、企业状况和工作环境。市场管理者在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MPA设计特征,并最终影响到MPA效果。企业管理者针对市场评价的主要因素、设计特征和实施效果中的伦理价值因素及其取向,参照企业伦理价值管理目标,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目标评价,在伦理价值层面检验企业市场行为的合理性,从而实现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提升。

(一)市场战略

1. 市场目标。

市场评价必须围绕市场目标进行,否则难以保证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在对市场资源和市场成效等方面的评价上偏离正确的市场目标。市场目标的合理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目标上,同时也更表现在市场伦理目标上。市场伦理目标的评价应优先于市场经济目标,因为只有伦理合理的经济目标才会给企业带来长远的价值。

2. 竞争手段。

市场竞争手段是市场评价的主体,只有突出市场竞争手段才能确切评价市场行为本身,对市场竞争手段的忽视必然会造成市场评价主体的缺失,从而造成市场评价上的主观和不准确。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竞争手段的评价就是市场行为合理性评价,这是由市场竞争行为的属人特性决定的。市场竞争手段的合伦理性评价能够检验和保证企业市场行为沿着即定的伦理价值轨道展开,避免因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而背离企业伦理价值目标。

(二)企业状况

1.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其市场行为数据的难易程度。Morgan等人认为,信息获取能力对于市场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市场目标和竞争手段(Morgan,N.A.,&Piercy NF.:1996)。对于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同样依靠充分的信息获取能力。由于市场行为中的伦理取向与含义经常具有较强的隐含性,因此只有通过对于一些基本市场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才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

2. 评价需求。

评价需求标志着企业对于其市场行为效果进行评价的需要情况。传统的企业市场行为评价多为市场经济效率评价,而在企业伦理价值管理中,市场评价更包含伦理评价的含义。对于企业市场行为伦理评价的需求情况因不同企业而异,只有个有较强企业伦理价值意识的企业才会具有较强的伦理评价需求,也才能更好地进行市场伦理价值管理,而市场伦理价值管理是现代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须手段。

3. 评价自主程度。

评价自主程度是指市场管理者除了按企业领导层要求汇报有关市场信息外,能够自主设计MPA系统参数的弹性空间。评价自主程度决定了市场管理者对于市场评价的的有机参与程度。适度的弹性空间既可保证市场评价的准确程度,又不至导致市场评价的过度自由化。在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中,由于市场伦理行为具有较强的隐含性,非直接操作人员很难全面、确切地把握其伦理意图,因此只有较大的评价自主程度才能保证市场伦理评价的准确性。

4. 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目标和企业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联系的不同群体,包括股东、员工、顾客等(Ford,J.D.,&Schellenberg.D.A.:1982)。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不同行为标准的选择、重要性和实施程度以及对于行为标准的评价参照和评价定位等(Morgan,N.A.,&Katsikeas.C.S.:1997)。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不能单纯以企业市场行为本身为标准,而应参照市场行为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客户关系、合作伙伴等,脱离现实的市场伦理评价不仅是机械的、唯心的,而且在具体企业市场实践上也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三)工作环境

1. 环境不确定性。

环境不确定性是指管理者对于其工作环境的可预知性。Jaworski认为,环境不确定性是组织与市场控制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Jaworski,B.j.:1988)。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行为结果的测量成本将会提高(Eisenhardt,K.M.:1985),同时也使得用以进行行为评价的市场数据信息变得不可靠(Govindarajan,V.:1984),而这一切都将影响MPA系统的质量。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较为明确的伦理价值问题应尽量趋同,而对于一些暂时难以明确或具有较强游离性的伦理价值问题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持一定的伦理价值弹性。

2. 产业发展阶段。

这里产业发展阶段是指不同阶段市场行为过程的时间跨度。不同产业之间,从资源需要产生、资源配置实现、市场绩效提升,直到最终产生经济效益可能

经历截然不同的时间跨度,而不同的时间跨度必然对企业MPA系统特征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要求。另外,MPA系统的应用也可能影响和改变产品或组织的生命周期(Eccals,R.G.:1991)。在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上,应考虑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企业产品可能给消费者、企业组织和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相应调整评价方法、程序和标准,以保证评价的实用性。

3. 竞争者特征。

竞争者特征是指企业市场环境中竞争对手的行为和品质特点,MPA系统会由于这些特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Day和Nedungadi认为,在对企业市场行为进行评价时,应特别突出竞争者特征因素,因为竞争者特征是企业市场行为的重要驱动力(Day,G.S.&Nedungadi,P.:1994)。在面临威胁性竞争时,MPA系统在对企业市场行为评价中会更加倾向于零起点、冲突化的评价过程和特征(Clark,B.H.:1998)。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应充分考虑竞争者特征,对于不同竞争状态下的市场行为不能简单套用固定不变的伦理评价模式,而应加以区分,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评价。

4. 客户特征。

客户特征是用来描述市场客户的行为和品德特点,这一特征对企业MPA系统具有本质的影响。同样的市场行为面对不同特征的市场客户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市场效率。Day和Nedungadi认为,强调市场行为评价过程中客户特征因素的影响,能够使市场管理者着重注意到客户群体对企业市场绩效的影响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市场组织的针对性和市场行为的有效性(Day,G.S.&Nedungadi,P.:1994)。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特征,这是因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合伦理性应与合经济性相结合,不同的客户群体应待之以不同的市场策略,因此在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上也应有所区别。

(四)MPA特征

1.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MPA系统在市场行为评价中所采用的基本标准,一般包括组织效率标准和市场战略标准。组织效率标准包括顾客支持率、利益相关者支持率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市场战略标准包括顾客标准(顾客满意程度、保持率等)、竞争标准(销售增长、市场份额等)、内在标准(企业盈利能力)等。Day和Nedungadi等人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一般首先强调市场评价的内在标准,但同时内存标准又是和顾客标准、竞争标准紧密联系的(Day.G.S.&Nedungadi.P.:1994)。在企业伦理价值管理上,应在市场评价过程中加入伦理价值标准,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行为评价的合理性。

2. 参照系。

参照系是MPA系统实施评价功能的比较坐标系或是参照平台,包括多种选择,比较典型的有市场旧有业绩、市场竞争表现、市场目标完成,甚至是市场管理者的理想期望值等。市场参照系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评价的观察角度和观察值(Cameron.K.:1986)。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管理者、员工等会有不同的市场参照系选择,Eccals研究发现,选择市场竞争表现为参照系的企业一般比选择内在目标完成的企业具有更好的经济状况(Eccals,R.G.:1991)。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同样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和评价不同,伦理评价应更多地选择一些社会公共标准作为参照系,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伦理价值标准加以进行,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

3. 时间跨度。

时间跨度是指在多长时间范围内对市场行为加以评价。Chakravarthy认为,对于企业市场行为的监测,不仅应了解其过去和当前的行为表现,更应考虑其潜在的长期发展能力(Chakravarthy,B.S.:1986)。传统的会计评价方法由于只能反映已经发生的市场行为,因此不能满足对于长期市场发展潜力的预测需求。只有考虑时间跨度的市场评价方法,才有可能排除市场滞后或累积等因素造成的市场预期失真,从而提高市场评价的效用(Day,G.S.&Wensley,R.:1988)。因此,时间跨度的合理把握是企业MPA系统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同样应根据时间跨度加以区分,不同的时间跨度不能机械套用同一评价模式,而应根据市场行为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加以评价。

4. 报酬一致性。

报酬一致性是指MPA系统在市场评价结果和个人工作报酬间的一致性。在行为控制中,报酬系统是任何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Jaworski,B.J.&Kohli,A.:1993)。以适当的方式和特定的目标建立个人评价与个人报酬间的联系,能够有效改变员工的行为(Gupta,A.K.&Govindarajan.V.:1984)。因此,管理者通过建立报酬系统与MPA系统间的联系,便可以有效传递组织要求和组织目标信息,从而很大程度提高组织战略的实施效率(Floyed,S.W.&Woolridge,B.:1992)。对于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来说,由于伦理价值具有特殊的人文特征,因此不能在市场评价中简单建立经济性与伦理性之间的联系,而应根据企业伦理价值要求,从经济报酬、社会地位、个人荣誉、影响能力等各个方面建立报酬一致性联系,全面实现市场行为伦理评价目标。

(五)MPA效果

1. 战略实施效率。

有效的MPA系统应该能够支持企业市场战略的顺利实施(Daft,R.L.&Macintosh,N.B.:1984)。如果不能将市场战略目标与市场行为评价、市场报酬系统等相联系,则市场战略目标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落实(Eccals,R.G.:1991)。MPA系统不能有效支持市场战略的原因主要有:未能建立MPA系统与报酬系统间的联系,以至于在评估与报酬之间发生错位等。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不仅支持市场伦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也通过这一实现提高整体市场战略的效率,支持整体市场战略的实现。

2. 使用者满意程度。

行为评价不具有绝对性,除了抽象的目标数字考核外,也受到系统使用者自身期望、竞争参照等因素的影响(Clark,B.H.:1998)。使用者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MPA特征的选择上,MPA结果与MPA特征的吻合程度愈高,使用者的市场期望值愈能得到满足,其满意程度也就愈高。虽然使用者满意程度作为MPA效果评价项目可能引起争议,但是由于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本身较传统的经济评价手段缺乏可定量性,因此使用者满意程度在此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取性。

3. 组织学习进步。

组织学习进步是指由于接触新的知识和观点而使组织行为改变和绩效提高(Sinkula,J.M.:1994)。Slater和Narver认为组织学习进步有两条途径:适应型学习和发展型学习。适应型学习是指新的知识或观点仅仅局限于组织环境假定范围;发展型学习是对组织环境假定范围的突破(Slater,S.F.&Narver,J.C.:1994)。正确的MPA过程能够通过其对于系统环境内外各种不同影响因素的正确认识分析,同时强化这两种组织学习能力。企业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价应考虑企业组织通过具体市场伦理行为的实践和学习过程而产生的进步,无论是适应型或发展型的学习效果都应视为市场伦理管理所取得的成效。由于组织学习是组织能力进化的基础,而组织伦理价值方面的学习进步更是组织能力进化的深层原因,因此MPA系统的伦理提升不仅对于当前的市场行为评价,同时对于未来市场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企业市场行为是企业产品的市场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实现的不仅是企业产品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产品伦理价值的附加和实现过程。企业伦理价值的市场附加过程包括从市场决策、伦理判断到市场评价、反馈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于市场决策的伦理因素,通过市场行为的伦理判断和市场评价的提升等过程,最终完成企业伦理价值在市场行为中的产品附加过程。

伦理中心 第9篇

从古至今,伦理都是现实的社会的伦理,从来没有超越时空的伦理观念和制度存在。国家政权主导和制定伦理观念和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护其政权的合理性、稳定性及长期性。由此,它有选择性的宣扬和制定伦理观念和制度。对于一些合乎人性要求但却有悖于政权需要的伦理观念和伦理制度,它要进行适当的删减;相反,对于一些可能未必合乎人性或者违背人性需要但却有利于政权需要的伦理观念和制度,则要进行强调。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所主导和制定的伦理具有先天的不足和缺陷,是一种有限的国家伦理,不再是超越的道德观念的现实体现,而是深深打上了现实政治的烙印。古往今来,许多违背人性的伦理理念和规条之所以得以流行和贯彻,其原因莫不由此。

在艺术领域里,主流艺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国家伦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主流艺术都深深受其影响和左右。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主流艺术之所以得以成为主流,其深层的原因正在于它潜在地满足了国家伦理的需要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主流艺术成为宣传国家伦理的喇叭和喉舌,成为了辅助国家政权稳定的工具和助手。相比之下,民间艺术受其影响和制约则相对薄弱,而且还能弥补国家伦理的不足和缺陷。其补充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在伦理的官方来源之外开辟了一个民间源头,使伦理资源多样化和丰富化,防止官方基于政权稳定考虑的狭隘动机和出发点所导致的伦理资源内容贫瘠化、单一化的现象。2、民间艺术以其民间性特征,体现和反映了伦理的大众本位,抗拒伦理的政治化倾向。

这样的补充作用是通过对主流艺术的疏远进行的。在内容方面,民间艺术疏远主流艺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部分,疏远国家政权出于政治需要对艺术价值取向的干涉和伦理主题的选择。相对于主流艺术对国家伦理的趋附来说,民间艺术在伦理的选择上则更多的倾向于对基本伦理的追求和表现,换句话说,它更多地倾向于表现那些不为政权更替所左右的、“永恒”的伦理追求。在艺术体现的伦理价值方面,民间艺术的时代性和阶段性是模糊的。这一模糊性的原因是,其在反映所谓时代的伦理主题方面往往是“落后”于其所处时代的,它对其所处时代重大伦理问题的反应往往是迟钝的。它往往不厌其烦地陈述和表现某一个“陈旧”的故事和主题(因为这个原因,在要求文艺成为现实政治的宣传工具方面,民间艺术实在是“不大合格”的一员)。但是,其“落后”于时代的伦理观念恰恰折射和反映了伦理的普世性的“永恒”的一方面,反映了伦理的超越现实政治而作为人性基本需要的一方面。在外在的艺术形式方面,民间艺术也以其“落后”、“僵化”甚而“抽象”的形式疏远政治色彩,形式上缺乏变化,几十甚至几百年上千年,几乎一成不变。但是,犹如其“不变”的内容一样,这因袭不变的形式恰恰折射和反映了伦理的普世性和超越性——无论任何时代,作为人,都有共同而基本的伦理需求,反过来说,无论任何时代,伦理都应该有其基本的不为现实政治所左右的内容。而其抽象性的形式正是对伦理本然和自然状态的揭示,正是对陷入复杂政治、世俗处境中的伦理本质的揭示。当艺术接受者面对这样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其感觉往往是新鲜和陌生的。正是这样的陌生和新鲜感使接受者超越和摆脱了现实的伦理处境而得以直接面对伦理的本然和实质。

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特点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民间艺术特有的创作方式和特殊的创作者所决定的。民间艺术的创作方式一般来说是较为“原始”的、自然的、身体性的劳动(对音乐来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高的是自然的“肉”声;对美术来说,是具体的手工劳动)。它更多地接近和保留了艺术原初的创作特性;其创作者也大多不是专职的艺术创作者,而是兼具艺术工作者和生产劳动者的双重身份。这一不脱离具体生产劳动的艺术创作者身份和具体的手工创作方式使民间艺术创作者更多地保留了新鲜、活泼的创作心态。在这里,人以所有的感官去感觉:以眼睛去看、以耳朵去听、以鼻子去嗅、以四肢去触,人的所有的感官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句话,人以身体的全部“自然”去感触自然对象。人对对象的观照不是“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人的感官不是社会之感官而是自然之感官。另外,民间艺术的创作更多源于创作者的自觉自愿和闲暇的时光,其功利性色彩是相当淡薄的(商业运作下的除外),这使创作有了更多的自由。这几方面使民间艺术创作者更多地关注艺术与劳动的根本性的始源性的关系,更多地思考艺术与人的基本关系,而不是艺术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次生性关系。民间艺术在伦理价值取向和选择上也更多地倾向于对基本的伦理观念和制度的选择和强调。

民间艺术是“民间”的艺术。在空间上,它仅仅限于一地一域——具有一定的空间有限性;但是在时间上,它却取得了亘古性的时间性存在一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就这个意义而言,民间艺术则未必仅仅是“民间”的。相反,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可能恰好是真正的主流。民间艺术的“民间”的另一面是“艺术”,是居于“民间”的“艺术”。民间艺术正是对超越时空的普世性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诉求和持守使它穿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而长存至今。民间艺术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艺术的多样化的形式,而更多昭示了不为空间时间所限的普世普时的伦理价值观念,更多昭示了艺术对人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伦理中心】相关文章:

试论政治伦理与行政伦理的互动09-12

宗教伦理05-24

伦理机制05-31

伦理体系06-02

伦理观念06-06

伦理对策06-14

伦理原则06-16

伦理审视06-21

伦理美学06-28

规范伦理07-04

上一篇:氯吡格雷抵抗下一篇:幼儿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