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原因分析范文

2024-07-01

动作原因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动作原因分析 第1篇

(2) 接地不当。如中性线重复接地、自耦变压器接地点分流、零序电流互感器回路中有金属管电缆时其金属管接地不当引起误动作。对此, 应加强接地管理, 防止发生上述情况。

(3) 内外过电压。当电路中发生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时, 由于过电压频率很高, 故对地电容阻抗很小, 以致充电电流很大, 往往会引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作。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应换为延时型或冲击电压不动作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或者在触点之间并联电容、电阻以抑制过电压。此外, 也可在线路中接入过电压吸收装置。

(4) 电磁干扰。当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附近有磁性设备接通或大功率电器开合时, 所产生的磁场会引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作。在这种情况下,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安装位置应远离上述设备。此外, 当剩余电流继电器的零序电流互感器和脱扣线圈分开装在两处时, 如果两者的连接导线过长, 又位于强电场或磁场附近, 则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也会发生误动作。此时应尽量缩短连接导线, 并绞合在一起穿入铁管, 或者采用屏蔽导线, 而屏蔽部分再行接地。

(5) 环流影响。当两台配电变压器并联运行时, 如每台配电变压器的中性点各有接地线, 则由于两台配电变压器的内阻抗不可能完全相同, 接地线中会出现环流。若环流很大, 就会引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作。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应拆去一根接地线, 使两台配电变压器共用一个接地极。此外, 当同一配电变压器通过两条并联回路对用户负荷供电时, 由于两个分支的电流不会完全相等, 故在回路中也会形成环流, 引起回路中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作。在这种情况下, 应将负荷分成两组, 分别由两个支路供电, 尽量避免两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并联运行。

(6) 水银灯和荧光灯回路的影响。当水银灯或荧光灯与其镇流器分开安装时, 由于灯与镇流器的距离大, 对地电容较大, 而灯管电压又是高频波, 对地阻抗小, 因此充电电流增大。若回路中这种灯较多, 充电电流就会引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作。此时, 应减少回路中水银灯或荧光灯的数量, 缩短灯与镇流器的距离, 或者采用一、二次侧绝缘的镇流器, 而不采用自耦式镇流器。

(7) 工作中性线的绝缘电阻过低。若甲分支和乙分支都装有零序电流互感器, 乙分支三相负载平衡, 甲分支三相负载不平衡, 其中性线上有较大的工作电流流过, 使工作中性线有一定压降。如果两个分支的中性线对地绝缘电阻过低, 则甲分支的中性线工作电流的分流经过大地流向乙分支回路, 此时, 从两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上都能测出剩余电流, 所以两只保护器都动作。因此, 必须重视工作中性线的绝缘水平。

向动作分析要效益 第2篇

进行动作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无效的动作,以最省力的方法实现最大的工作效率。这些动作几乎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包饺子会比一般人快很多?为什么有的人插秧会比一般人快很多?那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诀窍,能够用最科学的方式,以最经济的动作来完成包饺子和插秧的动作。

具体而言,动作分析要遵循动作经济原则。动作经济原则包括:

·能用脚或左手做的就不要用右手做

因为右手的工作量非常大,尽量使用左手和脚,能减轻右手的负担。

·尽可能双手同时作业,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有研究表明,双手同时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故应该尽可能让双手同时作业,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不要使双手同时休息,空闲时尽量想办法让它做点别的工作

经常保持双手的运动,有助于双手灵活性的提高,故要想保持良好的状态,就不要使双手同时休息,空闲时应尽量想办法让它做点别的工作。

·尽可能用小的动作去完成

与其用躯干来完成动作,不如用臂、腕和手指来完成动作,手的动作越简单越好,这样动作量就会减少。动作越小,意味着花费的力气越小,这是动作经济的基本表现。

·合理配置和摆放材料

材料和工具要尽量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并按照基本作业要素的顺序确定适当的位置,

“伸手能拿到的地方”,就是以人体中心线为轴,手的臂长为半径,在这个范围内,就是伸手能拿到的地方。在人体的胸前这一块操作,眼睛看、手拿是最方便的。

·基本作业要素的数目愈少愈好

排除不必要的动作,动作距离要最短。这个原则的出发点在于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动作,尽量提高效率。

·减少工人基础工作量

把两个以上的工具结合为一个,或者利用便于取材料和零件的容器来减少工作量。通过以上方式,能够尽可能地利用工具来减少人的工作量。

·必须利用保持器具

要想长时间地保持物与人的良好结合状态,就必须利用保持器具。因为人体的耐久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想保持一定的工作状态,就需要一定的工具加以支持。保持器具就是人在特殊工作情况下可以利用的工具。

·确定动作顺序

把动作的顺序确定下来,才能保证动作有节奏地、自动地进行。有节奏、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对称动作

使双手同时朝着相反方向进行动作,不可同时朝着相同的方向活动叫对称动作。研究表明,进行对称的运动,不容易疲惫,所以尽量进行对称的动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尽量利用动力装置

要利用惯性、重力、自然力等,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动力装置。尽量利用惯性、重力、自然力和动力装置,而不是依靠人力,当然可以减少人的疲惫,从而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为了减轻疲劳,作业点要保持适当的高度

为了减轻疲劳,作业点要保持适当的高度,而这个高度是可以测出来的。通过测量和精心计算,就能够使动作尽量地舒服一点,也能够减轻工作的疲劳。

判别学生动作的原理分析 第3篇

我们姑且先完全抛开教的错误和学的错误来谈论学生自主学练投篮动作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练习投篮,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可能小时候学过(学过的动作也未必是正确的);有的学生以前从来没有玩过篮球;有的学生通过观看篮球比赛后而亲自体验过投篮;有的学生看、听过,却从来没有去体验过投篮;如果以上假设存在,那么,针对这些客观事实,我们怎么去判别呢?

笔者认为,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学练投篮,并且要求连续投篮10次,自己检测命中率。假如某些学生在10次投篮中投进5次或5次以上,作为老师你一定会认为“这个学生不错,是个玩篮球的人才”;假如某些学生连续投篮10次以上,却一次都不进,作为老师你一定会认为“这个学生不行”;假如某些学生的命中率在0-2次之间,你的评价也很一般。按常态,我们一定关注那些投篮命中率高的学生,顾不上评价其投篮动作是否规范、合理和正确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学生有“命中率”。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在比赛中同样呈现出高命中率,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又能说什么?因为教师本身的示范也未必是正确、合理和规范的。因此,判别初中生投篮动作是否正确,投篮“命中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选择的投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最适合自己的运动实际,这种适己性原理,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功和喜悦。

二、学生动作的普遍性原理

尽管有部分学生在玩球过程中始终能保持一定的投篮命中率,但是,依然改变不了有些学生投篮动作的不规范、不合理和不正确性的现象。正如我们前面所言的适己性原理,每一个人的运动技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还是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那就是普遍性原理,如果班级教学中的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错误动作,那么这些动作即使具有个人特质的、有较高“命中率”,也需要教师去纠正。如在篮球投篮教学中我们普遍发现有单手肩上向前推球投篮、双手脑后向前投抛篮球、双手胸前向前推球投篮为代表的三种错误投篮方式,对于这种普遍性投篮错误方法,作为体育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和合理的单手肩上投篮和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应在第一时间里纠正与消除这些错误动作,依靠最权威的NBA或CBA等篮球网络视频来组织学生观看和模仿。教师自己还必须认真做好动作示范,让学生去反复模仿正确的投篮动作,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建立正确的投篮动作表象。

三、学生动作的个别性原理

与普遍性原理相对应的是个别性错误动作的判别,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学生喜欢用单手投篮,尽管这种个别性比例甚少,但也同样需要我们去发现错误、共同析错和纠错来解决动作。针对单手投篮的学生,起初最好不要强迫让他改变,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观察他的投篮,并且从观察中尽快的寻找到单手投篮的错误动作如推手投篮、肘不抬、蹬地展体不充分、手臂没有伸、没有拨球动作,然后给他提出一些纠正方法,让他养成正确的举球、抬肘、双脚蹬地、展体、伸臂、屈腕、食中和无名指拨球出手动作习惯。这种个别化教育会让学生感到教师能设身处地地为自己着想,从而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情景。教师还可专门性安排一、二节投篮比赛,形式可以是限时定点投篮淘汰赛以比出最终的胜利者,通过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和体验来反应不同投篮方式所取得的不同测试成绩,让学生自己明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投篮技术动作,才能赢得最后的比赛。

四、学生动作的差异性原理

差异性是课堂教学的永久主题,没有差异性的课堂就如鱼儿离开了水,因此差异性教学的存在让体育教学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就大班级化教学而言,学生同时学练同一种运动技能,也会产生着不同形式与类型的错误动作,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实施差异性教学,如同样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单元教学中,虽然教授的是同一种技能,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有的是单手肩上向前推球投篮,还有的是单手把篮球放在肩上、脑袋后、额头正前方和双眼处进行向前推球投篮的错误动作,另外还有双手脑后向前投抛篮球、双手胸前向前推球投篮等错误,因此,只有在教学中静心、细心和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练生,从整体中发现个体错误动作的差异性,从整体中发现普遍错误动作的差异性,从同一技术动作中发现不同错误动作的差异性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和有效地帮助、指导学生分析错误动作,直至纠正和解决错误动作。

五、学生动作的来源性原理

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判别学生错误动作的来源性,才能在纠错和解错中抢得先机、赢得实效。也许有些学生的投篮错误动作是模仿教师,或许是模仿自己的运动同伴、父母、亲戚朋友等,针对这些从不同途径学到的错误的、不规范和不合理的错误动作,教师无需批评嘲讽,重要的是找到错误动作的来源,并耐心、用心地在教学中指出他们存在的错误动作,然后加以指点与纠正,直到每一个学生建立正确的投篮技术动作为止。

一起距离保护动作分析 第4篇

距离保护由于受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影响很小, 保护装置运行灵活、可靠, 性能稳定, 躲过负载电流能力强, 故主要用于电网结构复杂、运行方式多变的高压输电线的保护。然而, 在实际应用当中, 会出现由于线路短路故障持续时间较长造成距离保护处于动作边界, 从而引起保护动作的情况。

本文以某站110k V线路发生AB相间短路故障为例, 运用阻抗测算的方式来识故障类型, 继而通过A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和AB两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 验证了这两次故障皆由故障发展和保护逻辑判断所引起, 为故障维修提供了可靠参数。

1 故障概述

2014年5月20日13时58分12秒, 某站110k V线路发生AB相间短路故障, 开关保护相间距离I段13ms出口, 重合闸1088ms出口, 6218ms后保护整组复归;2014年5月20日14时17分00秒, 该线路再次发生A相接地故障, 持续308ms后, 发展成为AB两相接地故障, 其开关保护相间距离I段348ms出口, 超过定值要求 (0ms) , 重合闸1419ms出口, 6574ms后保护整组复归。

2 故障前运行方式

故障前该站2#、3#主变110k V侧并列运行, 110k V母联断路器在合位。该线路断路器在合位, 带负荷。

3 保护动作情况

3.1 保护动作报告 (表1)

3.2 保护动作时序图

第一次动作 (图1) :

(1) 该线路发生AB两相短路故障; (2) 相间距离I段出口; (3) 三相跳闸故障切除; (4) 重合闸启动; (5) 重合闸出口; (6) 三相开关重合。

第二次动作 (图2) :

(1) 该线路发生A相接地故障; (2) A相接地故障发展成AB两相接地故障; (3) 相间距离I段出口; (4) 三相跳闸, 故障切除; (5) 重合闸启动; (6) 重合闸出口; (7) 三相开关重合。

3.3 保护测距

4 保护动作分析

判断故障位置是否位于距离保护动作范围内, 必须计算故障时保护安装处的测量阻抗。这里以第二次故障为例, 计算故障时的测量阻抗。

4.1 A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

选取故障后第一个周波电流, 按照图3所示方法, 用尺量取其峰-峰值之间的垂直距离, 并转换成故障电流幅值的有效值, 转换公式如下:

同理, 量取故障后的电压峰-峰值并转换成故障电压幅值的有效值。最终, 经过转换的故障电流幅值为:71.197A, 故障电压幅值为:18.02V。

然后选取故障相电流的一个波峰, 作一条过波峰顶点垂直于时间轴的直线, 找出故障相电压距该线最近的一个波峰, 作出同样一条平行线, 量取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图4中从左到右的波形, 依次是A相故障电流波形, B、C相电流波形, 零序电流波形和A相故障电压波形。上面红色横线的是A相故障电压波峰垂直于时间轴的直线, 下面的是A相故障电流波峰垂直于时间轴的直线, 可见故障电压超前于故障电流。

利用下列公式算出故障电压与电流相量之间的相角差: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 以故障电流相量为参考相量, 故障电压超前47.9°。所以计算测量阻抗使用的故障电流相量为71.197∠0°A, 故障电压相量为18.02∠47.9°V。由于是单相接地故障, 所以零序电流相量基本等于故障电流相量。

为了计算测量阻抗, 还需要零序补偿系数Kz, 利用下式计算Kz:

式中, R1, X1是线路的正序电阻、电抗参数;Kr, Kx是线路的零序电阻补偿系数和零序电抗补偿系数, 均可以从定值单查找。经过计算得到Kz=0.4448∠-8.22°。

根据单相接地故障时, 测量阻抗计算公式:

其中, Uφ和Iφ是故障相电压相量和相电流相量, 利用前面的计算结果, 带入上式, 可得A相故障接地时, 保护处的测量阻抗Zc=0.177∠50.37°Ω。

4.2 AB两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

按照前面叙述的方法, 从故障录波图上量取AB两相接地故障时的A相故障电压相量、电流相量, B相故障电压相量、电流相量的幅值和相角差。

以A相故障电流为参考相量, 得到故障时的A相故障电流相量为73.635∠0°, A相故障电压相量为19.547∠0°, B相故障电流相量为46.634∠150.48°, B相故障电压相量为16.641∠-52.2°。

根据两相故障时, 测量阻抗计算公式:

其中, Uφφ和Iφφ是故障线电压相量和线电流相量, 利用前面的计算结果, 带入上式, 可得AB两相接地故障时, 保护处的测量阻抗Zc=0.138∠43.22°Ω。

由以上算法及结果, 可知道13时58分12秒时, 110k V线路发生了AB相间短路故障, 通过录波图数据计算出保护测量阻抗为0.143Ω, 相间距离I段定值为0.2Ω。测量阻抗位于动作区内, 相间距离I段无延时动作, 而在14时17分00秒, 该线路再次发生了A相接地故障, 通过录波图数据计算出保护测量阻抗为Ω, 接地距离I段的定值为0.1Ω。测量阻抗位于动作区外, 接地距离I段不动作;A相接地故障发展为AB两相接地故障后, 通过录波图数据计算出保护测量阻抗为Ω, 相间距离I段的定值为0.2Ω。测量阻抗位于动作区内, 相间距离I段无延时动作。

由上可得出结论: (1) 这两次故障中, 该线路开关距离I段保护均系正确动作; (2) 第二次保护动作, 相间距离I段出口在349ms时动作, 虽然在时间上超过定值要求, 有所延迟, 但究其原因, 是因故障发展和保护逻辑判断所引起。

5 总结

结合上述110k V线路发生AB相间短路故障类型, 通过A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和AB两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 发现这两次故障皆由故障发展和保护逻辑判断所引起。鉴于此, 我们可以结合这一分析结果, 在解除故障时注意以下两点, 以期保证顺利排除故障:

5.1遇到距离保护动作时, 特别是在时间上有所延迟时, 首先应当根据录波图计算测量阻抗, 判断保护是否为正确动作。

5.2当故障转变时, 因保护软件中逻辑单元判断中有一个识别的过程, 故在时间上会造成有所延迟。

摘要:以一起110k V距离保护动作为例, 判断了该保护装置是否为误动作, 并分析了引起距离保护I段出口延时动作的原因, 说明了在某些系统故障的分析中不能忽视测量阻抗以及保护逻辑判断识别过程, 否则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关键词:距离保护I段,测量阻抗,动作,分析

参考文献

[1]曹雪兰, 王二军.一起35k V线路距离保护动作分析[J].河南科技, 2014 (10) .

[2]席佳伟, 贾蓉蓉, 林楠, 贾荣兴.故障电阻对距离保护动作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9) .

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第5篇

在上体侧倒时,有些学生过于低头。由于低头会反射性地引起上、下肢屈肌及腹部收缩肌紧张性加强,背部及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造成含胸收腹而形成屈髋、屈臂、冲肩、两腿侧绕手翻不经倒立等错误动作。

2.出现倒立时塌腰的主要原因是:在手撑地时,有些学生抬头过大,甚至头部后仰,由于抬头时反射性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腹部收缩肌力量减弱,使四肢伸直、挺胸,但有些学生腰腹肌力量较差,不能控制住摆动腿的方向,使脑关节打开过大而造成倒立时塌腰错误,不能完成动作。

3.造成摆腿无力、翻转不畅、不能有力地推手抬起上体的错误原因是:

幼儿基本身体动作学习现状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幼儿 身体动作学习

1.掌握正确的技术是打基础的关键

1.1对幼儿体育基本身体动作学习的调查分析

本文通过北京市十所幼儿园的调查问卷,以及查阅以前学者的研究数据,得出幼儿体育日常教学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球类、田径、体操技巧、武術跆拳道。如图一,小、中、大班 100%的教师都选择了“球类”内容,可见球类运动是教师最容易组织和使用的教学用具,当然也是 3-6 岁幼儿比较适宜开展的体育活动。小中班老师选择“田径”内容的人数都占到 90%以上,大班老师占到100%, 幼儿集中注意力时间短,以跑跳为主的田径内容具有竞赛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操技巧同样是幼儿教师普遍接受的内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平衡性大幅度增长,肢体配合逐渐协调,体操技巧类的内容能够开发幼儿肢体功能,所以体操技巧类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跆拳道类的教学相对前边三个项目要少,小班教师只有60%的接受这一类的内容。

2.幼儿体育基本动作内容及特征

幼儿,指年幼的儿童,一般指三到六、七足岁的小孩儿。幼儿基本动作,即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例如走步、跑步、跳跃、投掷等。这些动作是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基本要求。

2.1走的内容和特点

走,是人的最基本的移动方式,也是身体锻炼的好手段。通过锻炼可以提高走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增加体能,是一项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发育的锻炼内容。3 岁幼儿走步时,步幅小,速度不均匀,落地较重,左右脚力量不均,身体摇摆,注意力分散。 这时幼儿主要学习从指定的方向走(找玩具的游戏),培养注意力,举高手走(长颈鹿回家的游戏)发展平衡协调能力。4—5 岁的幼儿,步幅相对稳定,动作较平稳,有一定的节奏感。5—6 岁的幼儿,走的动作已比较协调自然,初步形成个人走步的姿态。具有了较强的节奏感,能够完成快速的走步练习。

2.2跑步的内容和特点。

跑也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然的移动方式和锻炼身体的手段之一。跑的活动不仅是发展速度和耐力的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平衡力和灵敏性的重要手段。跑步能培养孩子的耐性、忍受艰苦的能力。各年龄阶段跑步的特点:3 岁左右的幼儿跑步的特点是小碎步跑,缺乏节律,脚步沉重,方向掌握不好,脚离地面动作差,落地时往往是全脚掌着地,手脚动作不协调,腾空动作不是很明显。5 岁以后的幼儿开始能逐步掌握跑步的基本特点。跑步能够轻松、有节律、动作较协调,控制跑的能力显著提高,在跑中转身、停、躲闪都比较灵活。

2.3跳跃的内容和特点。

对于幼儿来说,跳跃是幼儿最喜爱的运动方式之一。由于起跳需要运用全身的爆发力,腾空和落地需要全身的协调和控制力,所以是发展幼儿力量、协调、果断和勇敢素质的重要内容。

各年龄阶段跳跃的特点:3 岁以前的幼儿很少能正确地跳,他们动作的协调性还没有得到必要的发展,缺乏平衡能力,缺乏支撑运动器官的成熟水平。3—4 岁的幼儿一般能掌握双脚向上、向前跳等简单的动作。5 岁以后,幼儿跳跃能力发展较快,起跳逐渐有力,动作日益协调,平衡能力得到提高。6 岁以后,已能初步地掌握立定跳远、单脚跳、跳高、跳远等基础性的跳跃动作。

2.4投掷的内容和特点。

投掷与走、跑一样,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技能,是幼儿喜欢的一项运动。运用灵活的方法不仅可以不断激发幼儿对投掷练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幼儿有机会探索和掌握这些投掷物的性质,以及使参与投掷的小肌肉群得到更精致的锻,促进上肢、腰、腹、背部肌肉的发育,发展力量和协调性,锻炼目测的准确性。

各年龄阶段投掷的特点:3 岁以前的孩子一般就已学会了简单的接物和抛投物体的动作。进入幼儿期后就逐步地掌握了抛、接、投、拍、击等各种投掷动作。小、中班的幼儿掌握较少,动作不够协调,多余动作多,力量小,不精确。6岁左右的幼儿投掷能力发展较快,他们已能初步掌握传接球、走动拍球、侧面站立肩上投掷等技能。

3.对幼儿体育的思索:从动作技术到基本技能

动作技术指所要学习的内容和框架,基本技能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动作技术的水平。学车容易,驾车难,了解幼儿体育基本动作学习在大量资料文献中早已提到,如何让幼儿真正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真实水平才是对幼儿体育思索的关键。本文将以跳跃类项目为例,讲述从幼儿跳跃技术学习到掌握跳跃技能的过程的认识和思索。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速阶段,但认知和接受能力都处在启蒙阶段,培养幼儿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幼儿体育课开始的关键,体育游戏就成为课程开展的动力剂。

4.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幼儿体育的创新也在飞速进行,改进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完善幼儿体育课程标准,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使幼儿体育成体系化,使幼儿的体育课程有科学性,有原则性,有发展性。真正的能够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帮助,为幼儿的体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莹. 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实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3): 133-140.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

断路器重合闸未正确动作的原因分析 第7篇

关键词:重合闸,三项不一致,断路器

1 前言

超高压输电线路故障中, 90%以上为单相接地故障, 而单相接地故障中约有80%为瞬时性故障, 因此, 采用单相自动重合闸, 能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及供电可靠性, 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某运行中的220kV线路A相瞬时故障, 两侧断路器跳闸, 线路一侧的保护单跳单重, 动作正确。同时线路另一侧 (以下简称为A变电站) 线路的保护装置单跳出口, 线路边断路器保护单跳单重, 中断路器保护三跳出口。显然, A变电站故障线路的中断路器保护本应单跳单重, 现场断路器重合失败, 三跳出口, 存在问题。

2 现场情况

A变电站220kV开关场采用的是一个半断路器接线方式, 故障位于线路-变压器串上的线路上。故障线路现场配置了南自PSL 603G 系列保护屏, 中断路器配置了南自PSL 632C数字式断路器保护。2008年7月17日20时32分, A变电站220kV线路A相瞬时故障, 差动保护A跳出口2841、2842A相断路器跳闸。随即2841断路器保护重合闸动作成功, 2842断路器保护重合闸未动。

3 不正确动作原因分析

通过查阅PSL632C数字式保护装置故障报告和故障录波, 分析保护误动作的逻辑情况, 故障线路A相瞬时故障, 24ms中断路器A相跳闸动作变位, 42ms中断路器A相跳闸位置变位, 63ms综合重合闸起动, 2092ms中断路器B、C跳闸位置变位, 2109ms综合重合闸整组复归, 说明重合闸未动作前已有保护出口动作跳开断路器B、C相。通过检查定值发现, 中断路器重合闸时间为3s, 本体三相不一致时间为2s, 断路器保护屏三相不一致时间为3.5s。基本可以确定中断路器不正确动作由重合闸时间与三相不一致时间配合不当所致。

4 模拟故障试验

保持保护原定值不动, 模拟中断路器线路单相瞬时性故障, 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时间为2074ms, 综合重合闸整组未复归, 中断路器保护三跳出口。现将中断路器保护定值重合闸时间改为1s时, 中断路器三相不一致时间整定为3s, 再模拟中断路器线路单相瞬时性故障, 保护单跳单重, 动作正确。经调查及试验证明: 220KV 中断路器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时限设定值 ( 2.0s) 小于单重时限 ( 3.0 s) , 是造成单重拒动的原因。此次事故暴露了断路器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在动作时限上与线路单重时限存在不配合的问题。

为了解决 220KV 断路器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动作时限与线路单重时限的配合问题, 建议:

1) 暂时退出2842断路器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 按照调度下达通知单要求设置定值, 并按公司反措要求完善回路、通过试验确证相关继电器及其回路满足公司反措要求后方可投入该保护。

2) 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定值必须以调度下达通知单为准, 现场无通知单的应及时与调度中心联系, 避免因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与重合闸失配导致的重合闸动作不成功事件再次发生。

5 结束语

线路重合闸时间的整定是系统稳定分析和继电保护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合理整定重合闸时间不但可以保证在瞬时性故障时重合闸的成功, 还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重合闸装置的正确使用, 对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及防止过电压都至关重要。此次事故是由于断路器本体三相不一致保护在动作时限与线路单重时限不配合。使得重合闸不能正确动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规定汇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2]云南电网公司反事故措施[S], 2008.

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原因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差动保护,误动

0 引言

差动保护是当前电力系统中主要电气设备的主保护, 是按照循环电流原理——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制成的, 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电压等级 (一般是220 kV及以上) 的输电线路, 大容量的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 110 kV及以上母线等重要设备的主保护。作为主保护, 差动保护承担着快速反映各种故障类型和动作跳闸的重要任务, 因此其能否正确动作, 将直接影响到被保护设备的安全。在实际使用中, 电力系统虽然采用了各种防误动措施, 差动保护误动作还是不断发生[1,2]。因此本文对几种主要设备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影响原因进行分析, 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1 线路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原因

线路差动保护是近年来逐步推广应用的, 逐渐取代高频纵联保护, 被越来越多的用于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 以及存在距离保护困难的110 kV电压等级线路。线路差动保护的原理与其他元件的线路保护相同,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 线路端点少, 一般为两端, 需要各侧之间的配合, 因而在两侧均要装设差动保护, 而在变压器、发电机、母线等主设备中仅存在1套差动保护, 可以直接将各侧电流引入差动保护; (2) 线路的距离长, 不能像其他主设备保护那样直接连接, 必然存在各侧保护之间信息传递的通道。因此, 线路差动保护的不正确动作问题, 特别是误动、拒动等严重问题, 往往与通道和信息传递有关。

信息传递的首要问题是同步, 如果不能保证两侧信息的同步, 则必然会存在角度误差, 较大的角度误差会直接导致差动保护的误动作。其次是信息传递的可靠性问题, 如果不能可靠稳定的传递信息, 出现信息的终端或数据丢失, 则会导致差动保护的拒动或者延迟动作, 这在高电压等级的线路上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虽然当前的线路差动保护广泛采用光纤通道, 有效地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但是仍要注意通道连接的可靠性, 以避免线路因通道原因而失去主保护。

2 母线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原因

与线路保护截然相反的是, 母线往往存在较多的端点, 且各端点都存在同一变电站内。因此, 母线差动保护不存在通道问题, 但多个电流直接引入母线保护, 非常容易出现TA极性反接等问题。在接线时需要特别注意, 并在投入运行时保障接线以及电流方向的正确性。

大量实践表明, 虽然区外故障导致TA饱和问题, 也会使母线差动保护出现误动作, 但只是在极端条件下, 而母线保护误动作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是TA极性问题和接线错误问题。此外, 母线保护拒动的情况极少发生, 这与母线极少发生故障有关, 但是一旦母线保护发生拒动, 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例如原本只需要1条母线退出运行, 但由于母线保护拒动可能导致双母线断电的情况。因此, 需要对母线差动保护继续提高重视。

3 变压器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原因

差动保护和瓦斯保护均是变压器关键的主保护, 其中变压器差动保护主要是用来避免大容量变压器绕组内部及其引出线上的各种相间或接地短路故障, 以及变压器单相匝间短路故障。以双绕组变压器为例, 变压器两侧均装设电流互感器, 共同进入变压器保护。从理论上讲, 正常运行以及发生外部故障时, 差动保护的回路电流为零。然而实际上, 由于电流互感器的特性、变比、型质等原因, 使得在正常运行和发生外部短路时, 仍存在不平衡电流。在选定两侧电流互感器变比且接线方式正确的情况下, 由于微机型变压器保护的自动角度转换、自动调节等功能, 不平衡电流值很小, 差动保护可以不发生动作;而当变压器内部发生短路时, 流入继电器的电流大于差动保护的动作电流, 差动保护动作跳闸。

对于变压器差动保护, 励磁涌流仍然是当前影响其正确动作的最主要原因。励磁涌流的产生是由于变压器铁芯的严重饱和, 在等值电路中表现为励磁阻抗的大幅降低。变压器的电流和磁通不可能发生突变, 必须经过一定的过渡才能达到稳定状态。然而当变压器投入运行时, 铁芯中的磁通落后电压90°相位角, 此时铁芯严重饱和, 励磁涌流达到最大值, 约为额定电流的5~7倍。最严重的励磁涌流一般发生在合闸的瞬间, 此时单相电压为零。对于三相变压器而言, 无论何时合闸, 至少有两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励磁涌流, 导致不平衡电流的产生, 极易引起差动保护的误动作。

为了解决励磁涌流的问题, 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当前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励磁涌流闭锁技术, 当发生励磁涌流时, 及时对保护进行闭锁, 防止差动保护误动作。常用的消除励磁涌流的方法有二次谐波制动和间断角制动方式, 对于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压器, 一般要求装设2套保护, 对2套保护分别采用二次谐波制动和间断角制动。然而, 由于2套保护的制动原理不同, 在励磁涌流情况不同时, 很容易出现一套保护有效制动而另一套保护未能有效制动的状况, 仍然会导致差动保护的误动作。针对变压器投运时的保护误动作, 特别是由于二次谐波制动以及二次谐波制动系数整定值不合理而造成的误动作, 不同厂家在变压器差动保护利用二次谐波进行制动时采取了分相、或门、三取二制动等方式, 并对相应方式的二次谐波制动系数进行了合理性地定值取值, 有效的减少了涌流误动。

4 发电机差动保护不正确动作的原因

发电机差动保护的技术多年来发展缓慢, 未能适应发电机性能、规格的快速发展。在实际中发生发电机差动保护误动的情况并不罕见, 如文献[3]、[4]对实际发生的发电机差动保护误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差动保护整定不合理、穿越性励磁涌流、TA暂态饱和等问题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文献[3]根据事故原因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了修改保护定值的处理措施, 并对电流互感器的选型及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献[5]以某电厂母线对变压器充电而引起发电机差动保护误动的事件为例进行了分析, 认为和应涌流造成相邻发电机差动保护的误动, 提出在发电机的整定计算中引入相邻变压器的励磁涌流和和应涌流等因素。由于发电机差动保护装置两侧的电流互感器型号及特性不一致, 在长时间和应涌流直流分量的作用下, 最终产生差动电流并达到保护动作值, 导致保护出口跳闸。发电机差动保护误动作的问题较为常见, 但大量研究人员和开发设计人员却无法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只能依靠现场人员通过整定等方式来解决,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电机差动保护的正确动作率。发电机 (特别是大型发电机) 是电力系统中较昂贵的设备, 一旦发生故障, 其差动保护能否快速动作, 将给故障处理和修复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其差动保护技术。

5 结语

差动保护的原理很简单, 但在应用中却存在大量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由不平衡电流引起的, 其主要表现为TA饱和导致的不平衡电流、励磁涌流等。由于无可代替的性能, 差动保护必将继续作为主保护而长期存在和应用, 只有深入细致地分析影响差动保护正确动作的因素, 并与现场运行人员和研究、开发设计人员通力合作, 进一步将其存在的问题分解和处理, 才能使差动保护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飘红, 余彬, 韩荣杰.浅析励磁涌流引起的主变差动保护误动[J].浙江电力, 2012 (3)

[2]连杰.厂高变差动保护区外故障误动原因分析[J].电工技术, 2012 (1)

[3]杨涛, 车军浩, 吴跨宇.TA饱和引起发电机差动保护误动的分析及对策[J].浙江电力, 2011 (7)

[4]艾合买提.发电机差动保护误动作原因分析及处理[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8)

母线差动保护动作跳闸原因分析 第9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母线差动保护,跳闸,处理措施

0前言

母线差动保护基本原理.用通俗的比喻, 就是按照收、支平衡的原理进行判断和动作的。因为母线上只有进出线路, 正常运行情况, 进出电流的大小相等, 相位相同。如果母线发生故障, 这一平衡就会破坏。有的保护采用比较电流是否平衡, 有的保护采用比较电流相位是否一致, 有的二者兼有, 一旦判别出母线故障, 立即启动保护动作元件, 跳开母线上的所有断路器。如果是双母线并列运行, 有的保护会有选择地跳开母联开关和有故障母线的所有进出线路断路器, 以缩小停电范围。

1母线差动保护动作跳闸的分析及处理

1.1母线差动保护动作跳闸的原因

母线差动保护动作跳闸有以下十项原因:母线上设备引线接头松动造成接地;母线绝缘子及断路器靠母线侧套管绝缘损坏或发生闪络;母线上所连接的电压互感器故障:连接在母线上的隔离开关支持绝缘子损坏或发生闪络故障;母线上的避雷器、及支持绝缘子等设备损坏;各出线 (主变压器断路器) 电流互感器之间的断路器绝缘子发生闪络故障:二次回路故障;误拉、误合、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或带地线合隔离开关引起的母线故障;母线差动保护误动;保护误整定。

1.2母线故障跳闸的处理

1.2.1母线故障时, 故障电流很大。在母差保护动作的同时, 相邻线路/元件都会启动或发信, 故障录波器因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必然启动;如果相邻线路/元件保护不启动或很少启动, 故障录波图上没有明显的故障波形, 则可认为母差保护有误动可能或因其他原因造成非故障跳闸。此时, 值班人员可在停用母差保护、排除非故障原因并确认该母线上所有断路器均已跳闸后, 要求调度选择合适的电源并提高其保护灵敏度后对停电母线进行试送, 试送成功后-逐一送出停电线路。

1.2.2利用备用电源或合上母线分段 (或母联) 断路器, 先对失压的中、低压侧母线及分路恢复供电, 并优先恢复站用电。

1.2.3对跳闸母线的母差保护范围内的设备, 认真地进行外部检查。检查有无爆炸、冒烟起火现象或痕迹, 瓷质部分有无击穿闪络、破碎痕迹, 配电装置上、导线上有无落物, 设备上是否有人工作等。

1.2.4若发现有明显的故障现象, 应根据故障点能否用断路器或隔离开关隔离、能否及时消除, 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拉断路器或拉开隔离开关进行隔离或消除故障。检查母线绝缘良好, 导线无严重损伤, 再合上电源主进断路器, 对母线充电正常后恢复供电, 恢复系统之间的并列及正常运行方式。汇报上级, 由检修人员处理设备故障。若故障不能消除, 且不能隔离, 对于双母线接线, 可将无故障部分全部倒至另一段母线上, 恢复供电;单母线接线, 只能将重要的负荷倒旁母带, 尽量减小停电损失。无上述条件, 只有停电检修以后, 再恢复供电。

1.2.5双母线运行, 两条母线同时停电, 若母联断路器未断开, 应立即断开母联断路器, 经检查排除故障后再送电, 要尽快恢复无故障的母线运行。对故障母线不能恢复送电时, 应将不能恢复的母线所带负荷倒至另一条母线运行。

1.2.6若未发现任何故障现象, 站内设备未发现问题, 分路中有保护信号掉牌, 可能属外部故障, 或因母差保护电流回路有问题以致误动作。应汇报调度, 根据调度命令, 暂时退出母差保护。将外部故障隔离以后, 母线重新加入运行, 恢复正常运行方式。汇报上级, 由专业人员检查母差保护误动原因。

1.2.7对3/2断路器接线方式的母线故障跳闸, 若跳闸前, 串均为合环运行, 则母线故障后, 不影响对线路及变压器设备供电;但若在故障前, 断路器处于检修状态, 母线故障跳闸将引起线路或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跳闸。

1.2.8若未发现任何故障现象, 站内设备无问题, 跳闸时无故障电流冲击现象, 母差保护动作信号不能复归。应检查母差保护出口继电器的触点位置、直流母线绝缘情况、保护装置有无异常。

1.2.9当母线本身无保护装置时, 或母线保护因某种原因已停用, 母线故障时, 其所接的线路断路器不会动作, 而由对侧的断路器跳闸, 这时应联系对侧进行处理。

2母线失压的分析及处理

2.1造成母线失压事故的原因

造成母线失压事故有以下六项原因:误操作或操作时设备损坏;母线及连接设备的绝缘子发生闪络事故, 或外力破坏;运行中母线设备绝缘损坏, 如母线、隔离开关、断路器、避雷器、互感器等发生接地或短路故障, 使母线保护或电源进线保护动作跳闸;线路上发生故障, 线路保护拒动或断路器拒跳, 造成越级跳闸, 线路故障时, 线路断路器不跳闸, 一般由失灵保护动作, 使故障线路所在母线上断路器全部跳闸, 未装失灵保护的, 由电源进线后备保护动作跳闸, 母线失压;母差保护误动;因上一级母线故障跳闸造成本级母线失压。

2.2母线失压的处理

2.2.1发现母线失压现象时, 首先应排除Pt次级空气开关跳闸或熔丝熔断、表计指示失灵等情况, 为防止各电源突然来电引起非同期并列, 值班员应按规定在失压母线上各保留一路主电源线的情况下, 迅速拉开该母线上其他所有断路器, 等候来电, 并与有关调度保持联系。

若经检查发现母线失压系本站断路器拒跳或保护拒动所致时, 应尽快地自行将失压母线上的拒动断路器与所有电源线断路器拉开, 并报告值班调度员, 然后利用主变或母联断路器对失压母线进行充电。

2.2.2根据事故前的运行方式、保护及自动装置动作情况、报警信号、事件打印、断路器跳闸及设备外观等情况判明故障性质, 判明故障发生的范围和事故停电范围。若厂用电失去时, 先倒厂用电, 夜间应投入事故照明。

2.2.3将失压母线上各分路断路器、变压器断路器断开, 并将已跳闸断路器的操作把手复位。

2.2.4若因高压侧母线失压, 使中、低压侧母线失压。只要失压的中、低压侧母线无故障象征, 就可以先利用备用电源, 合上母线分段 (或母联) 断路器, 先在短时间内恢复供电, 再处理高压侧母线失压事故。

2.2.5采取以上措施以后, 根据保护动作情况, 母线及连接设备上有无故障, 故障能否迅速隔离, 按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2.6若属于母差保护误动, 本站无故障录波, 微机打印报告也无故障波形, 则应请示调度恢复对母线的送电。

2.2.7若因上一级母线故障跳闸造成本级母线失压, 则应通过调度与对侧取得联系, 尽快恢复送电。

3结语

母线发生故障, 会直接导致对用户供电的中断。首先正确判断、迅速隔离故障点, 对减少负荷损失、停电时间十分有益, 这是处理母线故障的原则。再就是使用一些先进的保护装置, 比如微机母差保护, 其保护功能比起传统的母差保护更加完善, 动作更加可靠, 一旦发生故障, 可以迅速、准确的动作, 不会因为保护装置的自身问题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以及拖延停电时间。最后, 应减小人为因素的影响, 避免误操作、保护装置误整定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万顺.电力系统故障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8.

[2]张全元.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过电流保护误动作分析 第10篇

1. 相关概念

过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当流过系统的电流值超过过电流保护装置整定的动作值, 且经过一定的时间延时后使保护装置动作, 切断故障电路, 这就是过电流保护的动作原理。

过电流保护接线方式:过电流保护的接线方式是指保护中电流互感器与继电器的连接方式。正确地选择保护的接线方式, 对保护的技术、经济性能都有很大影响。其基本接线方式有三种:三相三继电器的完全星形接线方式, 两相两继电器的不完全星形接线方式, 两相一继电器的两相电流差接线方式。其中三相三继电器完全星形接线方式, 对各种形式的短路都起保护作用, 且灵敏度高, 而两相两继电器不完全星形接线和两相一继电器的两相电流差接线方式, 只能对三相短路和各种相间短路起保护作用, 当在没有装电流互感器的一相发生短路时, 保护不会动作。

2. 过电流保护误动作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2.1 励磁涌流与和应涌流的影响

励磁涌流实质上是断路器操作时引起的电磁暂态现象, 是由于变压器内磁通饱和而引起的。此外, 自动励磁调节装置的自激振荡和一次设备的铁磁谐振等因素也会造成间隙性励磁涌流, 励磁涌流的大小与合闸角有关, 当合闸角为零时, 变压器铁芯处于高度饱和状态, 励磁涌流可达额定电流的6~8倍, 即使不是合闸角为零的极端情况, 也有可能使过电流保护误动。对于这种误动, 一般采用带有二次谐波闭锁功能的电流保护, 以防止励磁涌流导致电流保护误动。

当变电站有2台以上主变时, 一台变压器空载合闸, 会产生励磁涌流, 而如果涌流较大, 将使得并列运行的其他变压器中产生和应涌流。和应涌流具有以下特征: (1) 合闸变压器电流始终具有涌流特征, 但涌流衰减速度不一致, 前面很快, 取决于系统与变压器电阻之和, 后面很慢, 仅与两台变压器的原边等效电阻有关; (2) 系统电流大小与涌流大小相关, 开始几个周波有涌流特征, 随着和应涌流的出现, 系统电流逐渐对称起来, 涌流特征消失, 同时期衰减速度很慢, 与此时变压器涌流衰减的速度一致。和应涌流由于具有涌流特征, 因此其幅值也很大, 且其持续时间较长, 容易造成保护误动, 对于这种情况, 考虑提高电流定值或引入电压闭锁元件, 防止过电流保护误动。

2.2 不平衡电压、电流的影响

当系统故障为电机三相绕组的中心抽头错误接地所引起的时候, 电网对地电压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如此不平衡的电压加在电机三相绕组上, 就会出现过电流保护误动作。对于这种情况采取将绕组中心抽头的地线改接电机外壳, 使中心抽头悬浮即可。

2.3 谐波电流的影响

由于系统中有谐波分量的电力机车等设备运行时, 会向系统注入一定的谐波电流, 电容器组是谐波电流的主要负荷支路, 电容器的等值阻抗比正常方式要小, 因此电容器流过的谐波电流比正常方式要大, 经过TA转变到保护装置的二次电流波形发生严重畸变, 谐波与基波幅值叠加后, 出现尖峰值较高的电流, 当系统中的继电器采用静态抗饱和型电流继电器时, 由于其原理是检测电流峰值, 则电流波形畸变程度越大, 该继电器感受到的电流有效值比基波电流有效值大很多, 则可能造成过电流保护误动。对于这种情况, 一般采用将静态抗饱和型电流继电器换成电磁型继电器来防止误动作。

2.4 冲击电流的影响

电厂用电在与备用电源切换的过程中, 在合闸瞬间会产生冲击电流, 冲击电流是一个衰减极快的电流, 它的大小与合闸速度有关, 合闸时间越快, 其残压衰减的越小, 因此, 备用变压器母线电压和电动机残压的压差也越小, 这样其合闸冲击电流也越小。当冲击电流大于备用电源变压器过电流保护整定值, 就会使过电流保护误动。对于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 采用快速断路器; (2) 尽可能快地投上备用断路器; (3) 备用变压器过电流保护加一定的时间延时以躲过冲击电流。

除以上的原因之外, 还有变压器环流的影响、电机启动电流的影响、弧光接地故障引起的误动、系统振荡的影响、、运行维护上不到位、制造部门责任等因素, 这里不再赘述。

3. 结论

过电流保护装置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动作的正确与否对系统能否稳定运行有重大影响。因此,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 防止过电流保护装置误动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在装置合理设定其动作值和延时时间, 以及在装置中加设振荡闭锁, 或电压闭锁装置等措施之外, 今后发展的趋势是研制新型继电器, 利用系统在故障时流过电路的电流的其他特性 (如电流的不对称性等) 作为保护的信号源, 提高过电流保护的可靠性, 以保证过电流保护在不该动作的情况下不发生误动, 从而保证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摘要:电力系统在运行时常常因为系统中的过电流保护发生误动作而造成事故, 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该文针对过电流保护误动作进行分析, 且针对各种情况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并提出了过电流保护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过流保护误动作,励磁涌流,谐波,振荡闭锁

参考文献

[1]贺家李, 宋从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5

瓦斯保护动作原因及处理方法浅析 第11篇

关键词:重瓦斯保护  故障分析  事故处理

中图分类号:TN948.53;TM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082-01

1 瓦斯保护动作原因

1.1 变压器内部故障

当变压器内部严重故障时,必然会有强烈的气体产生,变压器内部压力突然增大,内部

油流冲向油枕方向,当流速达到整定值,启动继电器直接跳闸,切除故障。当继电器内聚集气体超过30 mL时,只报警发信号不跳闸,即轻瓦斯动作。变压器内部故障主要有匝间短路、铁芯过热损伤、接触不良、铁芯多点接地等,这些内部故障都会导致热量突增,分解出可燃气体,启动瓦斯继电器。

1.2 附属设备异常

变压器附属设备主要有呼吸器、净油器、冷却器等,这些附属设备与变压器内部相通,其油路不通、堵塞、进气等原因均可导致变压器瓦斯保护动作。总结变压器运行情况,其附属设备异常主要有:

呼吸器不通畅或堵塞,此时会引起变压器轻、重瓦斯动作,并伴随喷油或者跑油现象。

冷却器密封不严漏气,特别是新投变压器时此现象会引起瓦斯频繁动作于轻瓦斯。此外,在变压器新安装、大修等工作后,冷却器阀门未打开均会造成瓦斯保护频繁动作。

潜油泵异常时在烧伤潜油泵的同时会使油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引起瓦斯继电器动作。

当变压器密封垫老化、焊接处砂眼、法兰盘结合面不吻和时可能造成变压器本体进气,这种情况主要使用于轻瓦斯发出报警信号。

检修、新安装时误关闭油阀口,当气温下降时,变压器内部油面下降缺油得不到及时补充,会在油箱内或继电器内形成负压,导致继电器动作。

新安装、大修后,变压器油枕、净化器气体未彻底排出,或者密封不严,使空气进入变压器均可导致轻瓦斯动作,发出报警信号。

瓦斯继电器在下雨时,雨水进入接线盒,接通跳闸回路,当出口电压达到整定值,重瓦斯将启动,引起变压器跳闸。

1.3 保护动作跳闸

大修、新安装变压器需排气时,运行人员操作方法不当,快速将打开阀门,油枕压力突然降低,油箱的油快速流向油枕,导致保护动作跳闸。

1.4 瓦斯保护动作

除上述3种原因,变压器由于安装不当、瓦斯继电器部件设计不合理在运行中均可能造成瓦斯保护动作。

2 瓦斯保护动作判断

2.1 监控人员通过后台机信号判断

后台机“重瓦斯保护”动作,主变各侧开关闪烁,电流、功率等指示为“0”;若备自投装置投入,此时备自投装置动作。从上述现象,监控人员可以判断主变重瓦斯动作,主变跳闸。

2.2 运维人员检查

(1)核对现场运行方式是否与监控一致,保护屏信号与监控一致、备自投动作情况与监控一致、开关变位情况与监控一致。

(2)现场检查:对主变本体进行检查,瓦斯保护范围为主变本体内部,在现场检查主要内容为:油温、油色、油位变化情况;释压器是否动作,有无着火、喷油等现象;检查变压器外壳是否有变形;透过瓦斯继电器观察窗检查瓦斯继电器内是否有气体;检查防爆管膜是否被冲破。现场人员通过上述现象进行是否是重斯斯动作。

运维人员在现场通过瓦斯保护范围内的现象进行检查,通过上述现象,运维人员可以判断瓦斯动作情况。在检查中,运维人员必须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不得在检查造成人身伤害,或者扩大事故。在瓦斯保护动作的同时,可能会伴随差动保护动作,此时,运维人员要对差动保护范围内的设备进行检查。

在现场检查中,若主变压器本体没有上述异常及故障痕迹、瓦斯继电器亦无充满油、冒泡、其他设备和线路亦无故障动作信号,此时,要查阅直流系统是否有“直流接地”信号发出,若有说明是直流多点接地引起的保护误动作。

2.3 试验人员对变压器内部故障的判断[1]

试验人员主要通过现场取样,对油中溶解气体和继电器中自由气体的浓度进行分析判断。

自由气体含量与实测值比较,若结果相等,且故障气体各组分含量偏少,可以

判断变压器无异常。

自由气体含量与实测值比较,若结果大于实测值,可以判断变压器存在早期潜

伏性故障。此时,可以采用特征气体法、三比值法、产气率来分析故障的性质和变化速度。

自由气体与油中溶解气体比较,若小于溶解气体,可以判断该台变压器内部不

存在潜伏性故障,可能是主变压器附属设备造成。

在试验中,若发现自由气体中氢气、氧气含量偏高,但总烃含量低,可以分析

出存在漏气,有空气进入。

3 处理方法

在处理瓦斯保护动作时,要分析动作原因,判断到底是内部故障或是附属设备导异常引起,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下面以运维人员现场处理经验对变压器重瓦斯动作处理进行研究。

在事故处理中,运维人员根据调度命令进行处理。首先按调度命令将故障变压

器由备用转为检修,不建议运维人员在此时采集气体;等待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气体采集、检查、试验。在试验人员给出试验合格的结论后,汇报调度,在调度命令下将变压器投入运行。

運维人员在事故处理中,若现场备自投入使用或者备自投未成功动作,此时,

运维人员按事故处理程序,将失压母线上所有开关转为备用,并检查另一段运行母线负荷情况向调度申请,通过分段对失压母线进行送电,出线投入情况按调度对负荷控制进行投入。在此运行方式下,监控人员要加强对运行变压器负荷、油温进行监视,不得越限运行,扩大事故。[2]

参考文献

[1] 陈化钢.电力设备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手册[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男子举重抓举技术动作分析 第12篇

1 男子举重抓举简介及进行技术动作分析的重要意义

抓举是是奥运会的一种举重比赛方式, 它是指一个将快速连续不断的将杠铃从举重台提起两臂, 然后在头山伸直的动作, 其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 运动员走上举重台, 走至杠铃前, 将两足分开站立, 双手握杠上提, 当杠铃与运动员胸部同高时, 迅速将自己的身体下蹲, 从而使运动员的整个身体位于杠铃之下, 并用双臂牢牢支撑住杠铃, 保持其稳定, 尽量保证杠铃重心与运动员中心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 然后收回双腿, 将腿和手臂完全伸直, 保持两足站在同一条横线上, 并保持身体躯干与杠铃在同一锤面上, 并保持这一动作一段时间, 直到裁判员判定运动员已经站稳, 并顺利完成了整个举重动作, 发出白灯信号, 此时, 运动员可以将杠铃放下, 标志着抓举完成。在整个抓举过程中, 一定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第一, 举重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是否与杠铃中心始终保持一致, 以及杠铃的速度变化。第二, 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 作技术动作时,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技膝关节、髋关节的活动是否符合生物力学规律。通过对抓举技术动作的深入分析, 尤其是运用了生物力学的方法, 能够深刻揭示抓举技术动作中的一些重要技术特征, 为教练员提供了许多培训举重运动员的重要经验。通过对抓举运动训练中对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深入分析, 了解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中的共同特征, 这对于指导普通运动员的训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文主要通过对整个抓举过程动作的深入分析, 了解优秀运动员在人与杠铃重心运动轨迹、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运动变化特征, 从而得出整个抓举过程的动作规范。

2 对运动员的对比分析

2.1 运动员动作阶段划分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细致地分析抓举技术动作, 需要将抓举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以便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第一是预备阶段, 运动员两手伸直宽距抓握杠铃挺胸抬头, 两腿自然分开的准备提铃阶段。第二是提铃阶段, 它主要包括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两个阶段, 其中伸膝提铃阶段, 此动作从杠铃离地开始, 到膝关节角度最大结束。膝关节角从引膝最大时刻到伸膝最大时刻结束, 是引膝提铃阶段。第三是发力阶段, 从膝关节引膝最大时刻开始, 到杠铃到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结束, 是举重动作中的最大发力阶段。第四是下蹲支撑阶段, 在杠铃向上运动时, 迅速作出支撑动作, 此过程从杠铃速度最大时刻开始, 到杠铃到达落点速度结束。第五是起立阶段, 从下蹲到全部站起结束。第六杠铃放下阶段, 从完全站稳阶段开始, 到放下哑铃结束。

2.2 抓举动作的主要指标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其抓举过程, 我们从抓举动作中解析出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分别是杠铃中心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 各动作阶段的速度、膝关节角速度、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3 杠铃运动曲线

下面我们将对优秀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的人/杠重心曲线, 对整个举重动作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优秀运动员在整个举重动作过程中, 人/杠重心几乎一直处于同一位置上。而一般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则发生了较大的偏移。通过以上以上对比我们知道, 运动员只有采用了比较合理的技术动作, 头部稍后仰, 小腿胫骨紧贴杠铃, 两腿自然张开, 才能顺利完成抓举动作, 其中两人引力接近垂直向上, 若出现发力后杠铃向身后有所倾斜, 则会造成用力效率下降, 从以上可以看出, 用力方向不垂直是导致用力方向不垂直的主要原因, 一些力量浪费在水平方向上, 导致抓举成绩下降。其中啊、发力阶段是以提踵耸肩为标志, 要以快速蹬腿伸胯为基础的, 他是提铃阶段的最后用力, 起作用就是将铃提到可以下蹲做好支撑动作的高度, 一般是提到身高的7 0%处, 此时, 杠铃的加速度突然加大, 表现在速度曲线上就是斜率突然加大。

从以上可以看出, 速度低、发力较差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 这与教练员平时训练中的感性认识是一致的。从下蹲速度来看, 五名运动员中有四名超过了自由落体速度, 可见运动员下蹲动作还是比较积极地, 运动员下蹲速度快, 一方面是因为运动员的积极主动下蹲, 另一方面是因为运动员发力后, 肩部继续带铃, 杠铃以反向作用力作用于运动员造成的,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两名二级运动员的下蹲速度在在自由落体速度附近, 其他运动员下蹲速度都较快, 可见, 运动员的下蹲速度可以成为评价一个抓举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指标。

2.4 膝关节随时间变化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在抓举技术当中, 从杠铃离地开始到运动员接杠铃为止, 运动员的膝关节角度在时间变化曲线中呈现出双峰加一谷的形式, 其中波峰对应着发力动作, 波谷对应着引膝动作, 其中引膝动作非常重要, 直接对后续动作的完成。其中第二个波峰的开始与运动员发力及速度斜率的加速上升是相对应的, 当膝关节的角度达到第二个波峰最大时, 对应着速度的最大, 其中伸膝动作完成的越好, 腿部力量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第二次发力所做准备也就越充分;若伸膝动作不够充分, 且速度不够快, 那么后面的技术动作的发挥将受到影响, 因此必须加以改进。

2.5 髋关节随时间变化

在整个抓举技术动作过程中, 髋关节角度是始终增加的, 从开始到结束只出现了一个高峰, 在整个抓举过程中, 髋关节的角度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充分伸展直接决定了第二次发力的效果。通过对比研究, 笔者发现, 髋关节的打开效果, 是第二次发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他的打开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整个动作的顺利完成。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优秀运动员的第一发力阶段是从伸膝动作开始的, 也是完全由伸膝动作来完成的, 躯干变化不大, 指导深吸动作开始, 髋关节随之一同打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 髋关节的从离地到第一发力阶段, 髋关节角变化较小, 变化比较平缓, 从第二发力阶段开始, 髋关节角变化速率迅速增大, 同时杠铃的垂直中心速度、膝关节角和髋关节角同时迅速增加, 说明在第二发力阶段, 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充分伸展对于运动员的发力具有重要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抓举的过程中, 需要抓住以下要点:首先, 在抓举各阶段要在充分发挥肌肉力量的前提下, 尽量缩短各环节的阻力臂。其次, 杠铃重心要尽量沿着人体重心所在垂直方向运动, 通过有节奏地、快速、爆发向上用力, 在举杠铃的过程中, 最有效的发挥肌肉力量, 在举杠铃的开始阶段尽量快速的降低身体重心, 通过缩短杠铃的上升距离;在举杠铃的结束阶段要快速的做好支撑姿态, 以便稳固的承接和支撑杠铃。

摘要:本文根据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的对比, 进行分析, 得出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优势, 为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提高日常训练水平, 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比, 笔者发现, 从整个抓举过程来看, 优秀运动员每一个动作都要比一般运动员准确的多, 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阻力臂, 通过每一个动作的扎实完成, 保证整个抓举动作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重心,抓举,速度,运动生物学

参考文献

[1]Chengck, Chenhh, Chencs, etal.SegmentInert ialPropertiesof Chinese Adults Detemfined FromMagn eticResonanee h11agiIlg[J].Clinical Biomeehanics, 2010 (150) :559~566.

[2]贵敏, 张绍礼, 张萍, 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39 (7) :52~58.

[3]章旌红.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

[4]陆爱云, 庞军, 伍勰.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4 (3) :58~61.

[5]刘北湘, 龙望春, 覃宪勋, 等.主要特征点数据在抓举技术诊断中的作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 (11) :51~55.

上一篇:金融风暴影响对策研究下一篇:涉农犯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