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育

2024-07-26

幼儿园音乐教育(精选12篇)

幼儿园音乐教育 第1篇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 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 幼儿难以接受。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方法力求生动、新颖。例如:教《春天》一歌时, 事先在黑板上画好一棵大树, 然后随着口唱“春天天气真正好”, 画出太阳, 地上长出小青草, 画出一些小草, 树上小鸟吱吱叫, 画出在树上唱歌的小鸟, 花儿都开了, 在地上画出正在开放的花朵。这些简单生动的画面不仅揭示了歌词的内容, 也能引起幼儿对自己所感受的春天景象的联想。对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 如: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 可让幼儿边唱边表演, 边唱边游戏, 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 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感受音乐的情趣。为此, 在音乐教育中, 应采用愉快活泼的音乐游戏活动, 如《动物的叫声》, 让孩子模仿动物的叫声、走路的姿势, 使他们有兴趣随着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游戏。引导幼儿准确地随音乐变化做游戏, 使他们感受动中的欢乐, 静中的优美。幼儿在听听、动动、玩玩中, 培养和发展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二、进行节奏训练, 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 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 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 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 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同时在活动室内, 布置音乐角, 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 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 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 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 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 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要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 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歌曲《大鼓小鼓》, 准备一个大鼓, 一个小鼓, 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练习。通过练习, 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 是不一样的, 大鼓的声音大而强, 小鼓的声音小而弱, 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过有节奏的训练, 联系大鼓小鼓的音色, 强弱特点, 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三、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 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 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 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 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曲之前, 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 系上小绳, 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 取出后, 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 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 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 并做实验, 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灵加上水, 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 玩吹泡泡, 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 既拓宽了知识, 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 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这样, 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结合, 互相渗透, 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使幼儿多方受益。

四、运用优美的旋律, 使常规教育“艺术化”

(1) 组织教学活动音乐。在组织教学活动前, 我常给小朋友欣赏一些安静性音乐如《小杜鹃》。在《小杜鹃》音乐欣赏中编上一些情景指导性语言, 如:小杜鹃开始唱歌了, 你们听……这样幼儿就和着歌曲的节奏开始一边拍节奏一边演唱。当幼儿跟着老师有表情地把歌曲唱完之后自然也就安静下来了, 很自然地过渡到主题教学当中来。 (2) 午餐音乐。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主要播放一些缓慢的、优美的中外名曲作为背景音乐。在欣赏这些音乐的同时, 我配了一些指导语的用语:今天的音乐十分优美, 老师看看哪位小朋友表现最棒, 不破坏这优美的旋律。 (3) 排队音乐。幼儿在集体活动的时候, 老师会要求幼儿一切行动听指挥, 《我叫小小解放军》是很好的排队音乐。在音乐中我加入了一些指导语用语:老师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有情况, 请解放军赶紧排好队, 我们一起去侦察一下。这样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地把队伍排好。

幼儿园幼儿音乐教育目标 第2篇

前言:由于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通过我园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更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歌曲、律动、器乐、欣赏和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来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审美的能力。

(一)总目标

1.初步感受、欣赏环境、生活和音乐作品的美。2.喜欢参加音乐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艺术的敏感性。

3.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发展艺术表现能力。

4.能通过多种感官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用不同的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5.在音乐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能理解、接纳、欣赏、尊重他人的创作与表现,喜欢欣赏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幼儿音乐领域阶段目标

1.小班上学期(1)歌唱活动。

①喜欢参加歌唱活动。

②尝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听前奏整齐地开始,音域一般在cl~g1。

③尝试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2)韵律活动。

①愿意参与音乐游戏和有简单舞蹈的活动,尝试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②尝试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并随之变换动作。③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3)节奏活动。

①愿意玩弄打击乐器,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

②感受手铃、串铃等打击乐器的音色。

③学习随熟悉的音乐合拍地演奏,能参加两种乐器的齐奏,尝试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④尝试用乐器演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4)欣赏活动。

①愿意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②尝试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摇篮曲、进行曲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乐意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

④尝试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2.小班下学期(1)歌唱活动。

①喜欢参加歌唱活动。

②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歌唱、正确的姿势歌唱,能听前奏整齐地开始,音域一般在cl~g1。

③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④愿意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部分歌词,体验创造性地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2)韵律活动。

①喜欢参与音乐游戏和舞蹈活动,能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②能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并随之变换动作的力度和速度。

③尝试用简单的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体验韵律活动中表达、创造和交流的快乐。(3)节奏活动。

①喜欢玩弄打击乐器,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

②进一步感受手铃、串铃、碰铃、木鱼等打击乐器的音色,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模仿各种声音感受其变化。

③继续学习随熟悉的音乐合拍地演奏,能参加两至三种乐器的齐奏,学习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④鼓励幼儿大胆地用乐器演奏表达自已对事物的感受,体验节奏活动的快乐。(4)欣赏活动。

①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②能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舞曲、劳动音乐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喜欢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进行多种方式的创造性表达。

④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3.中班上学期(1)歌唱活动。

①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演唱自己喜欢、熟悉的歌曲。会听间奏,音城一般在c1一al。

②初步学习接唱、对唱等演唱形式。

③喜欢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歌词并尝试将创编的歌词填入歌曲。(2)韵律活动。

①学习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喜欢参与韵律活动。

②学习用相应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基本能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等。

③引导发现律动中的动作组合规律,初步学习创编韵律动作。

(3)节奏活动。

①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学习用几种乐器演奏简单的固定节奏型。

②自由探索和尝试几种打击乐器(铃鼓、圆舞板、鼓等)的演奏方法,学习简单的打击乐合奏并保持自己节奏型。

③会集中注意看指挥,在集体中学习保持与音乐、与他人协调一致。

④尝试用乐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节奏型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认识。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4)欣赏活动。

①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②学习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作品的感受。

④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比较集中注意地倾听、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4.中班下学期(1)歌唱活动。

①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歌唱,学习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演唱。

②乐意独立或与同伴合作演唱,能自然地进行接唱和对唱。

③积极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创编歌词,并尝试将新编 的词替换到歌曲中演唱。(2)韵律活动。

①继续学习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②尝试用眼神或身体动作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和节奏的变化规律。

③鼓励幼儿独立或结伴表演自己熟悉、喜欢或自已创编的韵律与动作组合。激发其大胆表现。(3)节奏活动。

①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继续学习几种乐器的演奏,学习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

②自由探索和尝试几种打击乐器(增加沙球、蛙鸣筒等)的演奏方法,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打击乐合奏并保持自己的节奏型。

③能对指挥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提高合作意识、演奏水平,并积极尝试做小指挥。

④大胆地用乐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节奏型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认识。进一步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4)欣赏活动。

①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②能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进一步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能用多种方

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④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和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5.大班上学期(1)歌唱活动。

①积极地参与歌唱活动。

②用自然、饱满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会听间奏,音域一般在cl—c2。

③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学习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较恰当地表现歌曲情感。

④学习基本独立地即兴编、即兴唱。(2)韵律活动。

①初步掌握几种舞蹈的基本语汇和律动的组合形式,积极参与韵律活动。

②基本能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节奏型、难度等。

③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组合表现音乐的结构及其形象、情感和内容,积极使用动作、表情、体态与人沟通。

④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积极参与创造性韵律活动。

(3)节奏活动。

①积极参与节奏活动,学习更多乐器(三角铁、双响筒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②积极尝试自制乐器,辨别乐器的音色。

③初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节奏型配臵的表现规律,积极参与尝试集体设计演奏方案。养成对集体和乐器负责的积极情感。

(4)欣赏活动。

①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②进一步深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③进一步学习使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参与欣赏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现音乐情趣的能力。

④初步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习惯。6.大班下学期(1)歌唱活动。

①积极地参与歌唱活动。

②能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会听间奏,音域一般在c1~c2。

③继续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能较自如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较恰当地表现歌曲情感。

④基本独立地即兴编、即兴唱。(2)韵律活动。

①进一步掌握几种舞蹈的基本语汇和律动的组合形式,积极参与韵律活动。

②能较准确地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节奏型、难度等。

③学习用身体动作组合表现音乐的结构及其形象、情感和内容,积极、熟练地使用动作、表情、体态与人沟通。

④进一步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积极参与创造性韵律活动。

(3)节奏活动。

①积极参与节奏活动,学习更多乐器(钹、锣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②主动参与自制乐器,辨别乐器的音色。

③进一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节奏型配臵的表现规律,积极参与,集体设计演奏方案。进一步养成对集体和乐器负责的积极情感。

(4)欣赏活动。

①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②进一步深入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劳动音乐的特点。③能够大胆地运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参与欣赏活动,表达自已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现音乐情趣的能力。

④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习惯。

铜仁市实验幼儿园保教处

2011年制

铜仁市实验幼儿园 幼 儿 音 乐

教 育 目 标

走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误区 第3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音乐活动 幼儿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以其符合幼儿好动等特点的活动性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孩子们的热情参与,而幼儿教师在此方面的不断实践与总结,使得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一些与幼儿音乐教育有关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在老师的头脑中形成了定式。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幼儿,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

随着音乐教育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单纯的音乐教育很难让孩子享受到它的快乐,何谈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因此如何改革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幼儿园幼儿音乐素养,达到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 音乐教育活动存在的误区

1.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教材的分析和幼儿音乐技巧的关注。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借音乐能动情的特点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只是随着教学的开展,我们对幼儿音乐教育达标与否的评价标准是看结果,每评价一个活动就看是否达到了制定的目标,而对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置之不理。如幼儿对音乐作品情感的领会,往往是停留在歌词表面的了解;在发音咬字上,很多孩子是扯着嗓子在吼歌,不会正确的发声歌唱;在音乐欣赏中不能真正地去体会那种意境等,违背了新纲要的基本理念——重过程轻结果,忽视了在音乐活动中的音乐享受、审美感受和表现力。

2.活动结构模式单一,环节连接不紧密。我们所调查的音乐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三段式,开头有时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有时随便做一个律动或唱歌;中间教孩子新的内容;结尾回顾与复习或讲一讲下次活动的内容。很多教师导入部分甚至是和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不相关的,结尾也没有评价,所以整个活动看起来较分散,重点不突出。音乐活动的知识线索和人文线索没有连续,教师的随机性很强,活动环节只停留在感知体验上,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创造环节和评价与反思环节。

3.幼儿的学习主体性不突出。音乐教育活动应该偏重于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的激发,让幼儿有机会感受、表现、创造,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但是,我们所了解的现状是高标准化的模仿和高控制化的指导。如一个小班的音乐活动,在幼儿初步熟悉歌曲后,教师并没有给孩子消化与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歌曲,而且在音高上要准确、强弱等表情要做到、甚至动作也要到位。其实是要求幼儿完全地模仿教师。当幼儿做不到时,教师就立即手把手地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孩子成了训练者与被训练者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看哪个小朋友唱得最准确”成了评价标准。

对于表现音乐“准确”的追求,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往往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同时还不得不采取高控制化的方法。教师的这种高控制化的指导与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之间形成了反比关系:教师干预得越多,控制程度越高,幼儿越被动,幼儿主体性发展就越受到抑制。教师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效果去训练幼儿,也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我们了解到,教师让孩子表现音乐时,孩子的状态是紧张的,表情是严肃的,生怕出错误,一旦出了错误,教师就马上来纠正。这样,注意力全在具体的音准节奏上,而忽略了孩子对音乐的整体把握,忽略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从而使幼儿对音乐的创造也受到限制。

4.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5个相对独立又相联系的领域: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而调查中我们发现,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角区的音乐活动通常是孩子随音乐表演舞蹈、唱歌;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也都是以教一首歌、一个舞蹈或律动为主,至于打击乐活动、音乐游戏与音乐欣赏活动却很少见。只有两位老师分别组织了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音乐欣赏用在音乐活动的开头和结尾,其实只是起到辅助歌舞活动的作用,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欣赏。

一些教师反应,歌舞表演活动好组织,又容易出成果,资料又多,所以歌舞活动多一些,而其他活动难易程度不好把握,组织起来较难,孩子容易兴奋而收不回来,资料又少,教师们都尽量不组织。幼儿园领导也有同感。目前并没有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做内容上的具体指导与规定,教师们可以自行安排,必然会出现教师擅长什么就上什么,怎样省力又有效就怎样做的现象。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没有具体规定,什么内容占多大比重,但是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里强调的是多种的艺术形式,这里强调的是幼儿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音乐活动就不应该只是按部就班的歌舞表演,而是应该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提供给幼儿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

二、让孩子享受快乐的音乐

走出误区是为了更好地改革我们现阶段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更多、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人才。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科研工作。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施教者,老师们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学前音乐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构建适合音乐教学活动设计要求的教学结构,将其与相关的教学策略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幼儿园音乐教学课程模式。

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参加进去,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进行大力的支持、鼓励和调研,并展开相关音乐教学活动的评选活动,包括征集音乐教学活动改革的论文和教学案例等。从整体上形成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科学探索的良好氛围,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课程模式的不断改进,引导幼儿园音乐教育科学探索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2.注重教师音乐素养、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可以说教师对音乐的态度决定着幼儿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幼儿园,要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深层次的进修和学习,多向幼儿音乐教育专家、幼儿园音乐名师学习,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的音乐素养。同时要组织教师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和音乐教学观摩,从理论上接受了先进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有的放矢地进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全园音乐教育观摩活动、评选优秀教師等方式,检验音乐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改革成效。

3.掌握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们创造性的劳动,对于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应该使其变成僵硬的教条。教学指导中的过于具体的指示、规定只会妨碍、限制教师们表现他们自己的才能,夹住了他们发挥创造力的翅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艺术教育的解释也是给教师留有很大空间的。但基本原则应该要有,如教学中教师和儿童是“互动”、互相促进的关系;音乐活动应该有艺术气氛,有游戏性。6岁以前的幼儿意志薄弱,他们既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也不能很好地主动设计、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如果活动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是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变化。教学的领导者不必强调教学采用什么固定的程序。教师可以在他们的知识范围、所了解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要使用的方法,并且考虑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爱好和所接受过的音乐训练。“教师要了解教育的本质,这是最重要的。同样还要了解所选择方法的每个步骤和目的。这样教师才能依据他们自己和幼儿的特点、所使用的教学材料的特点,实施他的教学方法。”

4.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过分干涉,应该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敢于创造;通过教师与儿童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保证儿童在温暖亲切、轻松愉快的艺术气氛中学习和创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富有创造性,懂得使用创造性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要重视艺术活动的过程必须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强调学习过程和培养的能力,而不注重儿童最终学到了什么;应讲究教学方法,如情感渲染、多渠道感受理解、多形式尝试表现,环境熏陶等等。这些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而应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让幼儿在适度愉快、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5.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近年来教师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经常被专家和园长们提到的问题。教师在学习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之后,要会“扬弃”,要会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反思,是让幼儿教师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必经之路。因此教师要学会在幼儿园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你就会发现:原来枯燥无味的节奏练习可以通过拍屁股、摸鼻子就能学会;整堂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音乐原来也可以用嘴唱出来,而不只是磁带、光盘等现成的音乐;以前老师在音乐活动中说得太多等等……经过教学反思能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

幼儿园音乐教育 第4篇

一、充分领会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主体性

幼儿园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所谓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它是在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主体特征;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是身心或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主要表现为主观性、自主性、自卫性、自律性。

(二)创造性

幼儿园音乐教育应是一种以创造为灵魂的创造性教育。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就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音乐活动中应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由大胆地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想象。

(三)综合性

幼儿园音乐教育应是一种以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音乐教育应从培养幼儿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入手,倡导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发挥音乐内容的整体审美效应,同时将文学、美术、科学方面的内容加以渗透,提倡各个领域的相互整合。

二、激发兴趣,充分把握教学策略,让幼儿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人

(一)建立平等的心理环境,孕育兴趣

平等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如今,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成为孩子们信任的大朋友,让孩子在轻松、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有兴趣去主动学习。

(二)采用开放式的组织形式,增强兴趣

1.创设与音乐意境相一致的情境,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充分地体验音乐。如在欣赏、学习有关春天的乐曲、歌曲、舞蹈时,可以以绿色为基调,在活动室里装点一些幼儿自己制作的柳条、桃花等等,将活动室布置得充满春天的氛围。

2.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唱新歌时,可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分句教唱的模式,通过玩游戏的方法,让幼儿记住歌词,轻松地学会歌曲,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3.尊重幼儿对音乐的个人理解与表现,让幼儿用自己特有的童心和纯真去感悟音乐。由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个体素质不同,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理解、感受及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同一首乐曲,幼儿在听完后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认为是小鸟在唱歌,有的说是小蝴蝶在采花蜜等等。对此,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而不是要求幼儿给出统一的回答。

(三)做到积极评价、恰当鼓励,巩固兴趣

评价是音乐活动中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幼儿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的知识与技能,如歌曲是否会唱、乐队的节奏是否整齐等等——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发掘者,而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激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例如,有个幼儿提出:“乔乔画的太阳不对 !”我一看,哦,原来她把太阳画成了尖尖头。但我没有轻易进行否定,而是让乔乔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她慢条斯理地说:“我没画错,我听了音乐后想到的是去海边玩,在船上看到日出,我画的是太阳从水里跳出来的时候,下面有点尖的。”这时其他幼儿都认真地听她讲大海上升起太阳的情景……由此可以看出,评价中要重视发现幼儿的独特见解,培养幼儿与教师讨论的勇气。教师应接纳所有幼儿的音乐创作方式,接纳所有幼儿的音乐创作作品,鼓励幼儿大胆创新,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兴趣培养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将每一个幼儿带进绚丽多姿的音乐世界中去,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使之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陶冶幼儿的性情,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摘要:幼儿园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基础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一门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艺术学科。准确把握学科特点,让幼儿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真正的主人,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是获得良好教育成效的关键。

幼儿园音乐教育心得 第5篇

我的大儿子快满12岁了。从他出生到四岁的那四年里,“该不该让孩子学钢琴?”这个话题一直反复出现在我家的饭桌上。为什么要给孩子学琴?学了琴对孩子有什么好处?这个答案不难找:从小给宝宝一份艺术和音乐熏陶,有助提高孩子的情商、想象力和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一直坚信学琴有百利而无一害,如条件允许父母让孩子学琴或其他乐器不是件难做决定的事。

2、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学钢琴?

回想当大儿子刚满三岁时,我就有点跃跃欲试了,然而去咨询了专业老师后发现,太早学钢琴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孩子的手还没有发育成熟,对手指小肌肉的控制力还较弱,万一把手型练坏了,以后就很难再纠正。然而这并不影响让孩子接触音乐,对音乐的兴趣可以在学琴前就开始培养了。比如,小儿子一岁时对唱歌表现出极大兴趣,又喜欢模仿哥哥“瞎弹琴”,于是三岁后,我就带他去参加朱宗庆打击乐兴趣班来培养他的乐感,学习节奏,开始识谱。所以熟悉音乐欣赏音乐可以趁早,但学琴则须遵循孩子的身体发育规律。

3、学琴为了情趣培养,还是为了考级?

学琴的过程对大人是体力和精力的挑战,对小孩,更是身心的煎熬。以什么目的去引导孩子学琴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日后对音乐的悟性。去年大儿子的钢琴老师组织了一次年度钢琴表演会,参加的孩子从4岁到12、13岁不等。在小朋友的介绍手册上渲染最多的成绩是每人考过钢琴几级。然而听完整场音乐会后我心里却充满疑惑和怜惜。大多数小朋友都已经能流畅地弹奏出较有难度的曲目了,但是乐感普遍较弱,其中最缺乏的是孩子对音乐的陶醉。他们像是被放入了一个考级的“牢笼”中,更多的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另外一次不同的经历是我去参加儿子学校的年度音乐会,他是学校乐队打击乐手。在这场音乐会上,所有乐队的孩子都陶醉在自己所要呈现的乐句里,轻松里充满了互动。当轮到儿子的那一段时,我能体会到儿子的投入和自豪感,他在用音乐表达自己,用音乐与其他乐手交流。

在两场音乐会上,同一个孩子我却看到的是对待音乐的不同态度。这也提醒我们家长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音乐带给孩子欢笑,还是苦恼?

4、孩子不想练琴了!怎么办?

两个礼拜前,小儿子开始正式拜老师学钢琴了。他现在对钢琴的迷恋已经达到了前阵子对奥特曼小人的热烈程度了。然而可以预料的是:当短暂的热情过去后,当孩子接到老师的练习曲作业时,他的热情还能维持下去吗?他可能会说:“妈妈,我不要弹了!”此时,妈妈才真地遇到麻烦了。当孩子还是4、5岁时,强压政策会有点作用;当孩子8岁时,强压会碰到强烈反弹;当孩子过了12岁后,强压政策必然会加强这个年龄段孩子固有的叛逆心理。因此家长该怎么办?我们必须寻找第二条出路:如何吸引孩子对音乐始终保持最初的那份热情?

首先,家长必须自我定位清楚:学琴是为了丰富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从小学习一份自娱自乐的爱好,让他在成年的日子里多一份自我的快乐。因此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入音乐活动,比如准备一套音响,挑选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音乐CD带,带孩子走进音乐厅,聆听现场音乐演奏的魅力……逐渐让孩子感受到音乐是与生俱来的欢乐,就像吃饭洗澡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这份爱乐的习惯,学琴也就更自然了。

其次,充分发挥偶像的作用。我的侄女学了很多年琴,由于学业繁重停了半年。有一次,我带她去听李云迪音乐会,然后去后台见到了李云迪并合影留念。回家后,她立即告诉妈妈:“我好喜欢李云迪弹琴,我要继续学琴。”让她重拾学琴的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愿意再坐回到钢琴前练琴了。所以,妈妈们可以为孩子找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偶像,让孩子爱上偶像,爱上偶像做的事,然后对他讲述偶像刻苦训练的经历。

5、我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怎么办?

许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情结。我个人认为“天赋”二字中的“天”字很大程度上是指天赐的,与生俱来的才能。所以,当孩子仍年幼时,父母无需太急功近利,因为“天赋”是急不来也求不到的。“很多孩子会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然而当学习进行到一半后,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天赋”,这时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份不是“天赋”的兴趣,还是停止学习去寻找另一份“天赋”?我想,孩子可以不是姚明,但可以成为一个篮球爱好者。这份兴趣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说不定他的终身事业都跟篮球相关。

学习音乐应该成为孩子享受自我、认识自我的一个修养途径。不成为郎朗不要紧,但如果让学琴成为孩子终身拒绝音乐的理由,那么孩子将失去一项人生的美好体验,那么父母逼孩子学琴的“罪责”就犯大了。其实,只有让孩子爱上音乐,他才会在困难时以音乐来自我陪伴人生。

Jane‘s Tips:

1. 巧妙设计激励机制。所谓“巧妙”就在于这种“激励”并不是基于“物质”层面的奖励,而是精神上的。例如,为孩子召开一个小party,制造机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露一手,瞬间孩子便会有当上“偶像”的感觉。孩子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得到激发,学琴自然也就有了动力。

2. 除非你的孩子有特殊“音乐早慧”迹象而需要妈妈协助,原则千万别把自己的人生“赌”在孩子的学琴生涯里。

3. 音乐学习只是孩子心智发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可取代其他学习和熏陶。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撰写 第6篇

例如:中、大班歌唱教育活动《懒惰虫》的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演唱歌曲《懒惰虫》,能较自然地唱出“弱起节奏”,以表现歌曲的幽默感。(侧重于让幼儿获得歌曲演唱的知识和技能)

(2)在教师和同伴的启发引导下,探索出与众不同的体态表情、声音与动作,以此表明:“我不是懒惰虫!”(侧重于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3)用带有幽默感的方式体验对“懒惰虫”的否定情感。(侧重于让幼儿领悟对“懒惰”行为的否定态度)

由上可见,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活动目标的撰写有一定的顺序,教师据此科学设计并有效施行集体音乐教育活动,可保证幼儿从中获得有效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活动目标的撰写顺序和内容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和内容来确定和撰写每一个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

第一步:提出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与音乐感的发展的目标(即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

第二步:确定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的目标(即幼儿学习素质的发展)。

第三步:描述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极的情感、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的目标(即幼儿做人素质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的表述方式

教育活动目标所期望的结果应是可观察到的,在表述方式上,通常应该采用“行为化”的目标表述方式。

如前述的歌唱教育活动《懒惰虫》中的三条活动目标就是以幼儿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的。“学习”“演唱”“表现”“探索”“体验”等行动,都是幼儿所发出的,尽管作为主语的“幼儿”两字在文中并未出现,但三条目标所用的主语是统一的,而且是一目了然的。此外,目标陈述中也清楚地表明了要求幼儿学习演唱的是歌曲《懒惰虫》,而且在演唱时还要能较自然地唱出“弱起节奏”,以表现歌曲中暗含的幽默感;要求幼儿探索的是怎样用体态表情、声音与动作来申明“我不是懒惰虫”;要求幼儿体验的是对“懒惰虫”的否定情感。而“初步”“较自然”“在教师和同伴的启发引导下”等词语,则是表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很可能是缺乏自信心、独立性和技巧性的,因而幼儿在尝试和探索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也是可以被允许的。而“用带有幽默感的方式”这样的附加条件语则表明:教师在帮助幼儿体验“懒惰虫”的否定情感时不是采用教诲的方式,而是希望幼儿在体验到了幽默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自然积淀下对懒惰行为的批评态度。

三、活动目标的撰写方法

(一)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感发展目标的撰写

以下以中班歌唱教育活动《在农场里》为例,来比较、分析说明该发展目标的撰写方法。

由上分析可知:当我们在撰写音乐教育活动的第一方面的目标,即“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感的发展”目标时,我们首先应该审视音乐教材中所蕴涵的音乐、舞蹈知识技能;其次应该思考、体验这些知识技能在该作品中的审美含义;最后,还必须慎重推敲在何种程度上操作,才能使得这些富有审美含义的知识技能对本班幼儿产生真实意义上的挑战。

(二)学习技能、策略与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的撰写

仍以中班歌唱教育活动《在农场里》为例,来比较、分析说明该发展目标的撰写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我们在撰写音乐教育活动的第二方面的目标,即“学习技能、策略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目标时,我们首先应该审视音乐教材:该音乐教材可以使幼儿获得哪些能力的发展?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其次,教师应该努力寻找有效的“教的策略”来帮助幼儿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问题;最后,教师应从“学”的角度来撰写目标,且努力使目标的表述“行为化”和“可操作性”,从而使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并使幼儿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音乐学习也是一种学习。因此,一般的学习态度是必须建立的,一般的学习规律是必须遵守的,一般的学习技能或策略也是必须学习的。诸如集中注意、观察、模仿、练习、思考、创造性表达以及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是应该也是可以在不同的音乐学习中不断积累和相互迁移的。所以,当我们在撰写“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目标时,不要仅限于考虑幼儿的创编能力(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创编配器方案等),也不要仅限于发展幼儿的记忆、模仿等学习能力,而是应该将其他各种学习都纳入我们的目标之中。

如大班歌唱教育活动《数羊群》中的第二条目标:借助教师的动作及图片的提示,记忆相关歌词内容;知道动作或图片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该目标关注的便是幼儿注意并能有意识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动作策略和图片策略来支持自己的记忆活动,从中体验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并且认识到,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尝试使用有效的策略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问题。显然,幼儿获得这样的认识远比仅仅学会唱一首歌曲更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

(三)价值观念获得与积极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目标的撰写

以下以小班韵律教育活动《小鸟飞》为例,来比较、分析说明该发展目标的撰写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我们在撰写音乐教育活动的第三方面的目标,即“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极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时,教师首先要牢牢将“音乐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媒介”这个核心问题放在心上,不能在设计音乐教育活动时,只关注传授音乐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情感体验与表达、自我认识与管理、社会交往与协作,以及社会责任感、道德感等诸多与“做人”有关的问题。其次,教师应该分析本次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引发幼儿哪些有关对自己、他人、集体、环境、生活的态度,获得哪些处理各种关系的适宜技能与方法。最后,对上述各种“可能性目标”进行筛选,从而将“做人素养”的目标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方向与策略 第7篇

一、感受音乐的第一步—聆听

谈到对音乐的感受, 聆听是最基本的一步。首先通过听来感受音乐的美好, 体会音乐的意境。对幼儿心灵的陶冶和听觉的发育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让他们尽量通过综合多样的游戏活动去触摸、去感觉、去聆听、去体会, 体验所有的高低、大小、强弱的自然音律, 感受音乐的张弛有力。通过听让幼儿体会音乐的色彩变化、强弱变化、声音的高低变化、长短变化等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 为幼儿听觉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听觉意识的培养是律动、歌唱、游戏、音乐创作的基础。听觉意识又是注意力的基础, 听觉意识既是天生又是可培养的。这是教师在幼儿园音乐课程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音乐环境创造

环境设置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专用的音乐活动室对于音乐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 能一定程度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注意力和兴趣。音乐活动室 (或音乐活动区) 应配备相应的音乐教学设备等。幼儿乐器, 黑板、白板, 音乐挂图、拼图、教师用乐器都应配备。

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应能较熟练演奏钢琴并边弹边唱歌曲, 组织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让音乐时刻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当中, 可以用音乐表现幼儿的日常行为, 比如, 起立、放椅子、如厕、收玩具、散步、回座位等等, 这都是音乐活动策略中必不可少的。

三、以节拍感觉与节奏训练为起点的活动策略

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规律是, 节奏比音高更早被感知, 应注重幼儿通过自己听音乐感知其中相应的节拍, 一般情况下幼儿会不经意间感知到音乐的节拍重音并随其扭动身体作出相应有节奏的动作, 这是幼儿对节奏最基本的内在感知, 这在其听觉发育过程中同样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内在节奏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相关有趣和有意义的节奏活动来提高和发掘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对其听觉发育是有相当意义的。

节奏活动的组织教师可多方位地去考虑, 最基本的常用地方法是教师引导幼儿边朗读歌谣边拍手或拍腿、传球或边唱歌边用手拍节拍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在钢琴上弹出长短不同的音符让幼儿辨别其长短并用肢体形式表现出来。还有用不同的打击乐让幼儿随音乐演奏或教师带领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简单的乐曲都是好的尝试。单一的节奏活动, 教师要有多方位组织形式, 只有丰富的活动形式才能使幼儿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成功和愉悦感。

四、具有综合意义的唱歌活动

首先, 教师应对所选歌曲做大量的前期案头知识储备工作。其次, 教师要熟练演唱和弹奏歌曲, 包括音准, 吐字, 声音等, 总之用美的声音把歌曲表现出来, 在活动设计上教师一定要仔细考量, 既要提高幼儿音乐能力又要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还应该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而在教育活动方向把握上下大量功夫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切忌不可就唱歌而唱歌, 在音乐活动组织形式上一定要有多样性。

五、幼儿体验音乐的良好方式———律动

(一) 在律动中激发幼儿对音乐节奏的良好体验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 游戏是他们的好伙伴, 游戏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体验。将音乐贯穿于游戏活动之中, 能让幼儿在玩耍中轻松愉快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学会歌曲、掌握舞蹈等。如扮演小鸟时, 需要跟随音乐节奏模仿鸟儿的鸣叫、小鸟飞翔、捉虫、嬉戏场景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角色表演感受节奏的变化。

(二) 在律动中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强弱变化

在这里我们要谈到的是声势律动, 通常也称之为体态律动。就是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做不同的乐器, 把音乐中的感受、体验, 如节奏、速度、情绪情感等用身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律动中, 在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的同时, 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体验乐曲的强弱、快慢及情境变化, 用声势律动让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乐段之间的过渡及不同变化。

(三) 通过集体舞让幼儿感受音乐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集体舞是深得幼儿喜欢而且百跳不厌的, 也是幼儿感受节奏和旋律的一种良好方法。喜欢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也是他们最喜欢的,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 使之大胆想象、创造、表现音乐。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表现欲, 极大满足幼儿参与音乐表现的愿望, 从而学会合作, 促进与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 将音乐的强大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第8篇

1) 学令前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若以十七岁人的智力发展为一百, 则儿童四岁时已具备50%, 八岁时达到80%, 剩下的20%是从八岁到十七岁的九年中获得的。”可见3—6岁的幼儿时期, 正是这些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在幼儿园除得到语言、美术等方面的教育外, 其中音乐对儿童在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外经验:一九五七年, 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美国社会受到极大的震动, 为了寻找差距, 培养人才的问题再一次被认真地进行研究。在有关专家讨论自然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时, 他们发现, 音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 而这恰恰就是今后音乐教育的目的和重点。于是他们首先在一些大学开展综合性的音乐训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并逐步向中学、小学、幼儿园推广, 其效果比大学更好, 尤其是幼儿园, 因为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年龄期。这种通过音乐学习, 重在培养学生思维与创造力地方法, 最终形成闻名于世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而受到各国的借鉴与学习。美国的科技水准也由此逐渐走向世界的最前列。

3)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文化发达与否, 在某种意义上说, 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一些文化教育发达的国家, 音乐已成为学校与幼儿园一门重要学科。一个人的修养, 不能缺少音乐, 今天人们对此观点的认识, 比孔子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更加丰富, 更加深刻, 更注重人的发展。通过音乐教学, 尽量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来提高孩子们鉴赏能力;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在听与唱的过程增强音乐记忆力;在感受、欣赏的过程中陶冶情感;在想象、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联想和创造力;愉悦的音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初步培养、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 使其在快乐的氛围中, 体会音乐的乐趣, 使音乐成为孩子们心灵最美好东西, 使“美育”、“素质教育”能在入学前的幼儿期, 得到相应的重视。

一、现状

由于多种原因, 幼儿教育, 特别是音乐教育, 却存在诸多不足, 了解社会上不同幼儿园的办学情况, 有待我们在不断改善办园条件的同时,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现有条件下的音乐教学质量, 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最近的教育实习期间, 我走访了我们宝鸡市的一些幼儿园, 并在两所幼儿园实习, 经了解和实际考察, 对整个市区幼儿园的情况, 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些幼儿园的社会身份不同, 办学规模, 教学设备、师资结构、师资待遇、特别是音乐设备的差别, 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宝鸡市区共有幼儿园近百所, 其中归教育系统管理的公立幼儿园有四所, 如建国路幼儿园, 西街幼儿园等;属部队、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十余所, 如八一幼儿园, 三八幼儿园等;剩下的近八十所均是私立幼儿园, 如慧佳智能幼儿园, 萌芽幼儿园等等。

1) 在音乐设备方面:公立与部队、企业幼儿园 (以下简称公立) , 均建园较早, 规模大, 基础设施好, 由于国家等方面的早期投入, 音乐设施相对比较齐备, 整个教学具有或部分具有公益的性质。比如教学用的钢琴、电子琴、风琴;可供幼儿练习的打击乐器有鼓、钹、锣、铃鼓、碰铃、响板、串铃等;可供演出的服装、道具等;可供欣赏、排练用的音响、影视设备等等。而私立幼儿园由于规格大小不同, 且多以赢利为目的, 除多有可供教学用的电子琴与风琴外, 其它设备均很有限。

2) 在音乐教学方面:从小班到学前班的四年期间, 公立幼儿园教学与音乐活动的安排, 多以学生为主体, 都有相对系统的计划性和可行性, 常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条理性, 实用性和创新性。而私立幼儿园的教学则参差不齐, 有的尚可遵循音乐教学常规, 与公立学校的差距正逐步缩小。有的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主体, 虽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但功利性较强, 独立、随意成分多。

3) 在幼儿结构方面:公立幼儿园的孩子, 多为干部、城镇职工子弟, 在婴儿期多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私立幼儿园, 除个别具有“贵族”“专业”特色的幼儿园外, 一般为干部职工子弟与城乡结合部的农家子弟和进城打工人员子弟, 这些孩子的音乐素质因家庭环境的区别而各有不同。

4) 在教师结构方面:公立幼儿园的师资, 多源于大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 在音乐方面, 多具备吹、拉、弹、唱、跳、创、编的能力, 综合能力强。而私立幼儿园的师资, 有些仅经过短期培训, 综合能力差。虽近年也补充了幼儿专业的毕业生, 但待遇偏低, 工作不够安心, 所以音乐师资的整体素质, 尚待进一步提高。

二、提升策略

全国政协委员, 复旦大学教授葛建雄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国家应重视学前教育,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对重点群体给予保证, 建议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十二五”期间, 国家对国民教育的投入将达到国家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随着举国教育环境的改善, 幼儿教育也必将在政府部门与有识之士的支持与关心下, 步入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 更多的孩子, 将在歌声、笑声中健康地成长。

1) 基础设施:要提升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 各类幼儿园, 首先要想方设法提供可供幼儿上好音乐课的教室。教室可布置具有示范与认知类的音乐挂图;安置可供幼儿形体、律动练习的把杆;有教学用的键盘乐器;有可供幼儿唱歌、唱游、律动、创编用的各种小道具及打击乐器等等, 为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 师资建设:在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同时, 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克服技能单一的现象。可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以老带青、以优带差, 在学中提高, 在做中提高, 不仅提高专业技能, 更要在实践中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具有优异的感知能力, 才能带领学生在音乐情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逐步深入。要逐步提高教师的音乐鉴赏水平,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 音乐教育是情感体验教育, 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体验能力, 才能启发、引导孩子分享音乐的美感。还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审美能力, 审美修养。要尽量缩小师生间的音乐距离, 增强孩子们的向师性, 进而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 并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积淀美, 对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

3) 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业务能力。要重视以学生为主的音乐教学设计, 能根据幼儿特点与课题内容, 设计课型、确定目标、选择教法、因材施教、安排教学时间, 使整个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学习积极主动、难易适当, 利于接受。防止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或单纯“模仿式”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参与、发现、表现、创造欲望受到抑制。

4) 活动开展:要适时开展有组织的音乐活动和必要的演艺活动, 且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孩子们体验、感受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除在园内举行“六一”等专场演出活动外, 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孩子们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经受锻炼。比如建国路幼儿园和西街幼儿园均在我市每年一度的“两节一会”的大型演出中, 多次参演, 受到各界好评, 既为市上的文化建市、旅游建市做出了贡献, 也使孩子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并从另一方面促进、肯定了这两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

5) 洋为中用: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还要在幼儿音乐学习的所有教学过程中, 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 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 有取舍的灵活运用。如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 (其中的手势最有特点) , 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 (也称儿童音乐教育体系) , 日本的“铃木教学法”, 瑞士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这些教学法, 均注重对幼儿的综合训练, 从不同角度入手, 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孩子们的音乐反应、学习兴趣, 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推广、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值得我们借鉴。

6) 网络学习:教师还要注重网络信息的收集, 通过网络, 搜集有关幼儿音乐教学的各种资料, 使成型的音乐资源、信息, 能够在合理采纳的过程中予以储存和运用。

三、教学建议

音乐教育, 简单的说就是教音乐和学音乐。教学时应该倡导体验、模索探究、合作、及综合性学习, 强调学生在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 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是值得在幼儿园推广或试行的。这一切, 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 怀着探究的兴趣, 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尽管在学习过程中, 孩子的音乐能力存在差异, 但只要我们重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每个孩子都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 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与实践中来。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觉得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听: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 是为了唱, 因此要在听好的基础上唱。只有听好了才可能唱好、唱准。听, 还可以分辨不同的情绪、音色, 对开拓幼儿的音乐视野, 丰富音乐想象力都有帮助, 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不仅可以听优秀的器乐曲, 如《龟兔赛跑》, 《在钟表店里》, 还可以听乐曲、歌曲中他们熟悉的喇叭、火车、鸟叫、鸡叫、牧笛、雷声流水、钟声、风吹树叶等等, 并鼓励他们多留神听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丰富他们对声音的感性经验。在听不同题材、体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音乐情绪与内容的关系, 为表现音乐作好准备。

2) 唱:当新生儿处于婴儿期的时候, 会在临睡前听到妈妈唱给他世界上最美的摇篮曲 (民间称为哄儿歌或口歌) , 也许妈妈轻声唱出的旋律并没有完全的音准, 但它给了孩子最初的音高体验和积累。当幼儿呀呀学语喊妈妈的时候, 其音调接近音乐中的小三度。当小孩学会玩耍的时候, 在玩过家家、搭积木等游戏的时候, 他们嘴里会自发的不停哼哼唱唱, 并以此表达内心的喜悦。所以, 爱唱是孩子的天性。进入幼儿园的孩子, 所唱的歌曲, 多为他们熟悉的小动物、植物花卉、自然现象、与生活相关的事物等等。学唱前, 老师可以根据内容, 巧妙的用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氛围, 来提高学唱兴趣和欲望。从一个人唱到集体唱, 老师应积极引导孩子轻声唱, 重在童心应有的感情表达, 并在唱的过程中, 巧妙贯穿歌唱技巧, 并用老师的范唱, 来启发、纠正音准、节奏上的错误。学唱过程, 要注意放大学生的优点, 在鼓励中减少失误, 使整个过程生动而快乐。

3) 动:平时生活中的孩子多活泼好动、手舞足蹈, 音乐教学过程要让他们安安静静、正襟危坐是不可能的, 只有将孩子们这种健康、愉快、随意、天性中本能的肢体动作, 运用到歌唱过程, 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歌唱过程可以随速度用拍手、拍腿、跺脚来表现音乐中的强拍、弱拍、次强拍等;可以随音符的长短以走、跑、跳来感受节奏;可以根据内容中的情节来模仿生活中易于表现的动作:如打鼓、摇铃铛、吹号、摘果子、小鸟飞、骑马、洗手绢、点头、打舌、响指等烘托效果, 增加气分。这些动作来源于自然的生活状态, 可与呼吸、心跳相结合, 简单易行, 且能与音乐的整体情绪协调一致, 孩子兴致高, 课堂气氛好。这种动, 不要求所有动作整齐划一, 只要能恰当表现音乐即可。

4) 跳:这种跳与上面的动不同, 是集体在老师的编排组织下跳。其形式可以是能够表演的幼儿舞蹈, 或者是娱乐性的集体舞一类。这些舞蹈结构简单, 动作统一, 可边唱边演, 用歌声和动作来传情达意, 在动作、队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表现力、感受力、协调感, 并使听觉、视觉、动觉, 在团结友爱的表演中得以提高。选材应以注解式——动作直接表现内容, 意思明确, 动作明了;情绪性——热情活泼、节奏明快、宜于雀跃起舞;情节性——有人物、角色、情节、过程, 以境入情。也可采用表演唱的形式, 动静结合, 说唱结合。一般过程为熟悉音乐、学习动作、进行表演三部分。

5) 奏:襁褓中的婴儿, 有声响的玩具最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当他们的抓握能力提高时, 会拿起摇动, 随之摸摸、碰碰、晃动、敲打, 并在不同的声响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进入幼儿园后, 已积累了一些简单的节奏掌控能力, 因此, 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 有节奏的在音乐声中敲打打击乐器, 是他们最乐意的活动。幼儿打击乐器主要是:木鱼、碰铃、双响筒、玲鼓、三角铁、响板、串铃、沙球、小锣、小钹、小鼓等等。有时还可以加入音高的铝板琴、木琴。初期可以仅为歌曲、舞蹈伴奏, 提高活动气氛。逐渐可以进行简单的打击乐组合练习;可以让他们在音乐中表现不同的场景、现象、速度、强弱时, 自选一样相应乐器去伴奏, 在练习中认知这些乐器的音色与效果。

6) 创:是在多听、多想、多记, 幼儿有了一定生活、音乐积累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即兴创作活动, 应该是幼儿教育教法创新、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让幼儿创作音乐来表现游戏中的滑滑梯, 他们很可能在钢琴上用音阶上行来表现上台阶, 用刮奏或下行大跳表现滑下;表现狮子, 他们会选择低音区的音;表现小松鼠, 他们会选择高音区的音;表现小兔跳, 他们会选择音程中的小跳或大跳等等。只要老师命题在他们所接受的范围内, 孩子们的好奇心、观察力、表现力会立即调动起来, 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 一定要坚持以肯定、表扬为主, 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可适当组织幼儿观赏一些动画片, 根据其中人物所用音乐, 来理解音乐形象, 使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得到提高。

以上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 每次学习、练习时间不宜太长, 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我们应注意克服以教师为主, 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 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想象, 给学生一段音乐让他们去倾听, 给学生一个概念让他们去发现, 给学生一定条件让他们去锻炼。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为主,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让幼儿有心智的主动参与, 尊重他们的音乐感受, 在快乐的观察体验中学习, 不但能有效的学好音乐, 更能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合理发展。定会使幼儿园音乐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是祖国的未来。在音乐甘露的滋润下, 这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在九年义务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全社会的关心下, 幼儿教育的春天定会早一天到来。

摘要: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 良好的音乐教育, 更能促进幼儿全身心的协调、健康发展。但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教学环境及音乐教学与音乐活动的开展, 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 要改善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 就需要在完善音乐教学设备与师资队伍的同时,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并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开展切实可行的、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现状,提升策略,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 (美) 格力卿-彼尔.《幼儿园的音乐学习》.

[2]马淑慧.《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3]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音乐教学法》.

幼儿园音乐教育 第9篇

一、音乐如阳光, 普照幼儿的一日生活

音乐审美的情趣能使人感到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境, 更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在园的任何时候, 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 我们因势利导, 利用音乐的审美效应让音乐如阳光般撒向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点点滴滴。

1. 借助音乐变化, 转换活动环节

我们科学地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及音质各异的乐器乐曲, 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离园等活动环节播放, 使园内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音乐。如早上来园时, 我们播放轻快的音乐迎接幼儿的到来, 让幼儿一入园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音乐气息, 从而心情愉快地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在明快的儿歌、童谣、故事RAB中孩子们进行晨间锻炼;一曲《铃儿响叮当》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他们停止活动, 相互提醒开始整理收拾器械;“红星闪闪, 放光彩, 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激昂有力的《红星闪闪》在园内响起, 孩子们就会迅速地排好队伍, 踏着音乐的节奏, 情绪昂扬地来到场地上, 准备做操;经过一个上午紧张有序的学习和游戏, 教师和孩子们在悠扬抒情的《蝴蝶找花》中, 进行午餐前的准备工作, 动静交替, 消除了活动带来的疲劳,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舒缓的《致爱丽丝》是午睡的信号, 孩子们在音乐中平静情绪, 准备上床;起床时, 活泼有力的《哆来咪》响起, 孩子们伴随着欢乐的节奏穿衣下床, 以饱满的情绪开始了新的活动。现在我园的幼儿一听到熟悉的乐曲就犹如听到教师的口令, 自觉地进入相应的活动环节。

幼儿享受着美好音乐的熏陶, 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时就该干什么了, 随之也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当一组乐曲幼儿熟悉一段时间后, 再换一组, 幼儿在三年生活中可接触大量的歌曲和乐曲, 从而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同时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游戏时的各项常规, 我们都尽可能用音乐指挥, 起立、坐下、搬椅子、排队形都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掌控。随着音乐的律动, 孩子们井然有序地完成教师的指令, 在欢乐、自由的氛围中, 体会、欣赏、接受特定的信号。在教师用心设计和精心安排下, 幼儿的一日生活沐浴着音乐的光辉, 舒展着身心的愉悦。

2. 改编歌曲内容, 凸显活动个性

为了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鲜活活动环节, 我园各班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各活动环节的内容要求, 对幼儿喜爱的歌曲内容进行改编, 在每个活动环节开始时唱起来, 使每项活动都充满了情趣。如中二班的孩子喜欢唱《快乐拍手歌》, 老师引导幼儿创编, 巧妙的将歌词置换为环节要求:洗手时唱“好朋友, 好朋友, 我们一起来, 一起快来洗洗手”;游戏时唱“好朋友, 好朋友, 我们做准备, 准备好一起做游戏”;散步时唱“好朋友, 好朋友, 我们拉拉手, 拉着手一起去散步”……孩子一边唱着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歌曲, 一边自觉地开展活动, 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

3. 妙用音乐背景, 营造进餐氛围

午餐是一日生活中备受家长和教师关注的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体成长。医学证明, 人边用餐边欣赏优美的音乐, 不仅能增进食欲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因此, 在餐前我们让幼儿听听轻音乐和故事, 使情绪趋于稳定, 同时教师轻轻向幼儿介绍今天吃什么菜, 喝什么汤, 这些饭菜对身体有什么好处等, 并适当让幼儿参与交流。幼儿进餐时, 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抒情浪漫的散文, 把孩子大脑皮层的倦意驱散, 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 轻柔的音乐使幼儿动作也轻柔起来, 他们慢慢细细地咀嚼, 品味饭菜的香甜, 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食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4. 枕着文学静卧, 伴着音乐入梦

让幼儿从小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仅能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会将真善美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播入幼小的心田。如果选择与主题相吻合的背景音乐, 可以极大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 激起孩子对作品的共鸣, 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有了以上的认识, 我园开展了午睡前半小时的配乐文学欣赏活动。如:诗歌《梦》选用了《梦幻曲》, 故事《桃花瓣》选用《爱的礼赞》等, 声音由强到弱, 幼儿心情放松地在曼妙的艺术享受中, 安然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如今各班幼儿一听到午睡的音乐就会很快地躺在小床上, 安静地等着教师为他们播放优美动听的配乐文学作品。

5. 听着熟悉歌曲, 带着快乐离园

幼儿离园前的那段时间, 是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应该让幼儿在平静有序的环境中度过。为安稳幼儿的情绪, 让他们以愉快的心境结束一天的活动。我园将歌曲欣赏融入了此环节, 教师将幼儿会唱的歌曲全部放在电脑里, 让幼儿按学号依次自由点歌, 教师在轻松、优美的歌曲声中整理幼儿的穿戴, 发放物品, 处理特殊情况。这是一天中幼儿最自由的时间, 最快乐的时刻。

二、音乐如轻风, 吹启幼儿的智慧

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不再是每周开展1~2节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应融入主题教育活动里, 整合到其它领域的教学活动中, 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渗透。因此, 我们尝试着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将音乐融会贯通于环境和各种活动中, 发挥音乐的感染力和鼓舞性以及表达表现的作用, 借助音乐开启幼儿智慧之门, 使他们更充分地认知、理解与创造。

1. 创设情景, 将无声的环境音乐化。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年龄小, 他们有一对音乐的耳朵, 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各班都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欣赏天地”, 提供了演唱演奏磁带、VCD光盘等, 尽量多地让幼儿接触音乐, 引导幼儿只要有空, 就去“欣赏天地”。动听的歌曲, 悠扬的旋律, 把孩子们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哼唱、舞蹈, 尽情地亲近音乐, 释放音乐, 享受音乐。

2. 注入音乐, 把无形的情感有形化。

情感是先于知识的, 可以说, 幼儿期的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音乐的音响效果可以形象展示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帮助幼儿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在综合活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中, 在幼儿欣赏动物一家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景时, 教师配上了动画片《狮子王》的音乐, 借助缠绵而舒缓的音乐, 动物之间的爱深深地印在了幼儿的心头, 幼儿在音乐中具体感受了“爱”这一抽象的、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

3. 借助音乐, 使枯燥的学习趣味化。

将音乐渗透学习中, 可以让枯燥的学习活动变的很有趣味性。如在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中, 教师在活动的开始、转换及结束部分均插入了音乐活动, 使得整个教学动静交替, 充满吸引力。在巩固阶段, 教师借助《找朋友》的旋律, 将最后一句歌词改编为“相同的图形握握手”, 幼儿根据自己手中图形去找拿相同形状的幼儿握握手, 幼儿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活动的既定目标。

4. 音画结合, 变抽象的音乐具体化。

我们发现, 孩子在纸上涂鸦, 玩捏粘土或进行其他美术创作时, 常伴随轻浅的哼唱, 表现出一定的通感能力。因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进行涂色训练时, 准备一些幼儿喜爱的体形和速度悬殊的动物卡片, 幼儿听到高音时就给小鸟涂色, 听到低音时就给大狗熊涂色;听到快音时就给小兔涂色, 听到慢音时就给乌龟涂色;听到长音时就给老牛涂色, 听到短音时就给小猫涂色。幼儿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 音画结合, 把抽象声音具体化, 既增添了活动趣味, 也培养了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欣赏音乐, 表现音乐的能力。

5. 设立区角, 让幼儿活动自主化。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音乐角, 让幼儿在音乐角这个小天地里学习音乐, 满足初步探索音乐, 感受音乐, 享受音乐, 理解音乐的需求。我园为幼儿开设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区角活动, 如声音探索区、节奏探索区、音乐欣赏区、乐器演奏区、表演区等, 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乐器、服装、各种头饰供幼儿自由选择, 自由探索, 自由操作。既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又让他们在区角活动中享受快乐, 建构音乐知识经验。

三、音乐如清泉, 浸润幼儿的心灵

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部分幼儿心理出现了不健康的信号。如自私、自控力弱, 缺乏爱心, 同伴间合作、交往意识不强等。因此, 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 能给幼儿带来快乐, 其蕴涵的优美旋律和丰富的情感, 能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如何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10篇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

1.音乐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音乐先驱对于音乐的重视程度就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古人去评价一个人的才能基本以“六艺”为标准,其中就有一条是对音乐的掌握,因此可见先贤对于音乐的重视,因此在当前的个人自身素养的培养中,也就不难理解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将音乐这门课程的学习列入幼儿的学习范围中。但是随着应试教育在我国逐渐推广,一些地方教学工作者片面地重视学生主干课程的学习,将音乐课程的教学时间不断地人为缩短,导致孩子们无法享受基本的音乐学习,甚至在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音乐这门课程。所以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要想将音乐教学的有效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音乐教学都无从谈起。另外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在一些地方也比较缺乏,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不利的,音乐教育的改善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以及幼儿主动争取,去共同承担,并不是改善教学环境就能够取得成效的。

2.音乐教学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在幼儿园的音乐学习中,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其对于基本的音乐乐感的感知能力和相关的理解力相对于教师而言必然是比较差的,但是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对于音乐的教学还是主要围绕音乐教材去传授相关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主要是因为这样的音乐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作为艺术范畴的一部分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如果只是单一地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就会限制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想象空间,这对于部分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而言是不利的。所以当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方式需要从教学理念以及音乐的基本属性出发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改进的重要因素。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改进的基本途径

1.音乐教学主要遵照音乐的基本属性

幼儿园阶段音乐的教学范围虽然只是基本的音乐乐理的讲解,但是哪怕是简单的乐理知识都包含音乐先贤们的智慧和善于发现的精神,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孩子们主动去发现生活,探索自然现象的基本意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充分地了解音乐的起源和音律的基本规律,还能够让其很好地理解音乐歌曲谱曲和作词的基本背景,这是音乐教学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大要点;另外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向孩子们透露出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由于幼儿群体自控力在该阶段本来就比较弱,其自身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需要去督促孩子们去抵制一些消极因素,并且能够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显然对于音乐本身而言,其毕竟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只有教师和孩子们充分地认识到音乐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产物,并且基本了解其基本属性,才能很好地进行相应的创新教学。

2.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孩子们一定的音乐理解认知能力

在音乐的学习中,首先需要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整体认知能力。具体来讲,孩子们对于一首歌曲的词、曲以及演唱方式是否能够快速地记忆并且基本理解这是音乐学习中的核心问题,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力直接决定了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能否快速有效地将某堂音乐课重点传递到具体对象,因此孩子们对于教学信息的反馈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态度将会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幼儿而言教师并不可能完全要求其在每一堂音乐教学中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理念,但是对于孩子们而言,能够准确地获取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对于其后续的音乐学习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不断地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比如对“1、2、3、4、5、6、7”这七个音符的掌握就是音乐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因为这几个音符可以说是所有音乐谱曲的最为基本的要素,显然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儿童而言,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奥秘对于音乐教学的学习将是十分有帮助的。

总体来看,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教师从音乐特性和音乐的发展史出发去进行基本的教学思维的转变,而对于儿童而言,音乐的学习需要自身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乐感。自身对于具体的音乐元素的把握和分析是否能够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伸性,也就是说,孩子们对于音乐词曲的认识理解能力是否可以进行利用甚至自身能够灵活运用再加工,这也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希望看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革新,宋二华.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3).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支持情景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19-02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引下,幼儿艺术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唱歌和舞蹈教学;选择内容疏于分析,生搬硬用;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幼儿音乐感受方面的引导,方法枯燥单调,机械灌输;幼儿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感受理解,影响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出现这些方面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艺术修养,片面理解音乐教育内涵,忽视幼儿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审美能力的特点,只重视对教学内容的传授,缺乏对幼儿音乐的感受能力的引导;只注重幼儿机械模仿,缺乏培养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只注重幼儿掌握的熟练度,忽视幼儿情感抒发的需要;导致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学习,不利于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如何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布置音乐环境,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学习艺术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表现愿望。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对幼儿是一种熏陶,有助于教师与幼儿的有效互动,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持久的铺垫。也是让幼儿对音乐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

教室的墙面布置融合音乐元素,如:可以在墙面上布置一些乐器图片、趣味无线谱;在自由活动区域,放上三角铁、双响棒子、铃鼓、沙锤等常用乐器,供孩子自由触摸探索;设置音乐活动角,放置播放器,储存幼儿熟悉的音乐内容,供孩子自由欣赏乐曲和歌曲;生活活动时轻声重复播放一些同一作品不同表现风格的经典音乐作品,如:古筝、小提琴、钢琴演奏的《梁祝》、《渔舟唱晚》、《牧羊曲》、《高山流水》、《花好月圆》、《二泉映月》,老师有意识的营造氛围,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幼儿置身于有效的音乐氛围之中,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二、创设表现情景,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作为人类对于一种客观的事物或者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幼儿有效学习的最大动力源泉。为了能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们尝试选择熟悉且适合幼儿表现的作品,同时在表现过程中融入情景游戏、舞蹈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从而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

教师事先营造出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情境,让幼儿不知不觉融入到音乐活动中,在拟人化的意境中熟悉旋律、感受作品所表达的直观情景。

例如:按常理,欣赏《梁祝》,对于年龄只有2—3小小班应该非常不适合,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描绘了两幅图画,一幅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美丽的蝴蝶飞舞着,一幅同一场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蝴蝶不见了。第一次欣赏时,老师边放音乐,边出示图片边用孩子理解的语言编制一个蝴蝶小故事,前奏部分说:(太阳出来了,花儿睡醒了,它们笑眯眯的说:太阳公公您早。)A段音乐(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它们闻闻这朵花,闻闻那多花,在花从中跳舞)。B段音乐(乌云来了,闪电来了,雷公公也来了,蝴蝶飞走躲雨去了,花儿也撑起了小雨伞)。回到A段(雷公公走了,乌云散了,太阳又出来了,蝴蝶也飞回来了,他们又在花丛中跳舞了)。

故事、图片与乐曲融合,很自然地把孩子们带入到花园的情景中,他们感受着音乐的幽雅与涤荡。

过些天,再次播放同音乐,孩子们会自言自语的说音乐情景。根据小小班孩子的特点,老师适时地把音乐情景编成游戏,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做做花,做做蝴蝶,孩子最喜欢做花,老师就做蝴蝶在他们手心里“传花粉”挠几下,这样孩子不仅欣赏音乐还满足肌肤的交流。如果喜欢做蝴蝶,那就动起来,和着音乐说说音乐情景,尝试跳一跳蝴蝶飞舞的动作。

创设反映乐曲内容,符合幼儿理解水平的情景,能充分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兴趣 。

三、挖掘主题活动中的音乐素材,尊重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意愿

在预设的音乐教学内容背后,蕴藏着许多可以生成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表现信息,从中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段,引导幼儿进行审美体验。

如;在中班的《端午节》这一主题中,有关于端午节的欣赏曲和歌谣,当男孩子们被《赛龙舟》欣赏曲的气势深深吸引,并且跃跃欲试时,老师可以适时启发,如何表现出赛龙舟这个曲子的气势,通过讨论得出:需要有道具——龙舟和浆,老师可通过提供恰当的材料,让幼儿探索操作,完成后进行表演。

当女孩子被朗朗上口的《过端午》歌谣吸引时,同样以引导的方式,怎样将这个歌谣表现得丰富些,除了念还有什么来替代歌谣的欢快节奏,商量得出可用教室中现有乐器辅助后,老师适时地对乐器演奏的节奏,节奏表现形式进行引导,以达到对作品美的表现,进一步推动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愿望。

当男女幼儿有将两个作品合作表现的愿望时,老师更应认真思考,适时把握,将两个作品有机结合,体现不失去原作品的风格与幼儿表现方式的融合,男孩子听《赛龙舟》的前奏部分,作为赛龙舟表演出场的准备音乐,女孩子接着念歌谣,演奏乐器为男孩子赛龙舟表演营造热闹、激烈的竞赛场面。

利用主题活动中的音乐素材,尊重幼儿表现意愿。能真正使幼儿自主探索、自主表达和自我调整,体验到能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的成功感。

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是要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和手段引导的,从实际教育对象的基础出发,探求音乐教学内容形式对幼儿的作用,从而提升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沈颖洁.《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歌唱教学的再思考【J】2013(6)20页.

[2]王秀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教师专业性【J】2013(3)34页.

幼儿园音乐教育 第12篇

游戏强调顺应幼儿的发展, 教学强调将幼儿的发展纳入到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游戏没有功利性, 它强调过程、幼儿表现和幼儿的自主性。而教学, 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 为让幼儿在教学中学到某些知识技能, 具有传承音乐知识的任务, 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

综合教学实践来看, 音乐教育活动中, 游戏和教学不是简单的并列和综合关系, 游戏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更应是教学的内容, 只有当他们在更高层次上有效统一, 音乐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2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结合

从形式上分, 游戏和教学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

分离式结合方式是,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 一段时间为纯游戏活动, 另一段时间为纯教学活动。

插入式的结合形式, 是将游戏加入到教学, 或将教学加入游戏。游戏可作为教学的先导, 让幼儿在游戏中积累教学所需的知识, 进而在教学中将知识加以巩固;游戏也可作为教学的后续, 幼儿在教学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 进而在后续的游戏进行运用。当幼儿游戏时, 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和了解幼儿, 将合适的教学活动加入其中, 使幼儿在玩的基础上学到知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切游戏和教学的结合, 都是根据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践需要来决定的, 优化的结合就是在一定的场合和情景下选择出游戏和教学的最合适比例。

3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应用实例

3.1 游戏与幼儿园歌唱活动的优化结合。

理想状态下幼儿园歌唱活动是能发展幼儿歌唱能力的活动。能使幼儿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 舒适的、有感情的进行歌唱的活动。以《拔萝卜》为例。

《拔萝卜》由于其歌曲内容的操作性强, 情节有趣, 容易展开,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向度图上偏向于纯游戏活动, 更注重幼儿自然发展。因此游戏和教学的结合中游戏所占的比重应大一些。

3.2 游戏与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优化结合。

理想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是能发展幼儿的器乐操作能力、合乐性、合作性及创造性等能力的活动。使幼儿能掌握基本的乐器演奏方法以及与和谐的与音乐、他人协调的能力。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操作性强, 但一定形式上还是有游戏性与教学性的区分。以《大雨和小雨》为例。

《大雨和小雨》是伴有歌词内容的音乐, 其歌曲内容简单, 节奏型简单, 以它为内容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时, 过程的体验就更为重要, 由此其在向度图上偏向于幼儿的自然发展。

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播放多媒体“打雷”的声音, 将幼儿带入要下雨的情境的当中, 教师可以根据儿歌的内容创编出一个简短的故事, 播放“大雨”“小雨”的声音, 使其衔接上过渡自然, 让幼儿分辨哪个是大雨, 哪个是小雨。之后通过播放一次《大雨小雨》, 得出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的认知。其后, 根据乐曲内容, 让幼儿跟随做身体动作表演, 为之后乐器的抓握及使用方式奠定初步的基础, 之后, 由家长朋友配合教学, 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 使幼儿面朝家长坐于其腿上, 随着乐曲, ‘大雨哗啦啦’时大幅度抖腿, ‘小雨淅沥沥’时小幅度抖腿, 两者要有明显区别。‘哗啦啦’时大幅度抖腿, ‘淅沥沥’时小幅度抖腿, ‘大雨小雨快快下’时边摇晃幼儿边使其躺平在腿上。使幼儿感受大、小力度的不同, 为打击乐器演奏时, 力度使用大小奠定了基础。其后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使用了奥尔夫乐器沙锤, 根据游戏时手的方位及动作、力度, 进行沙锤的演奏。此时打击乐器演奏要领及配合度就会大大增高, 使得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

3.3 游戏与幼儿园韵律活动的优化结合。

幼儿园韵律活动, 是幼儿跟随音乐有节奏的利用身体做出某些动作的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以及利用音乐和身体进行交流的能力。韵律活动是一种运用身体去表现的活动, 本身吸引幼儿。以《朋友舞》为例。

《朋友舞》属于韵律活动中的邀请舞, 它有与他人的互动, 中途会交换舞伴, 具有的游戏性较强。朋友舞的开展是以集体的形式, 两人跟随音乐, 牵手向前走四拍, 然后面对面后退四步, 原地换脚跳三次, 立定拍手三次, 然后二人手臂想环做正反的转圈, 后自由交换舞伴, 在整个朋友舞的教学当中, 基本以游戏为主, 教学部分仅为动作、规则学习时, 其教学可在游戏活动中渗入。

3.4 游戏与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优化结合。

《欢乐满山谷》的音乐欢快, 整首几乎以“ta ta ti ti ta”的节奏型为音乐背景。课程旨在让幼儿了解节奏型, 熟知出现的动物, 还有体验歌曲欢快的情感。这些都是和游戏分不开的, 因此, 在向度图上, 其游戏与教学几乎参半。

首先教师播放多媒体, 现出森林的图片, 对幼儿进行提问:这是哪?然后“请出”幼儿认知中知道的森林动物 (例:小松鼠) , 使其带领大家进行“森林郊游”。去“郊游”前, 由小松鼠为大家演奏一曲, 请大家仔细聆听欣赏, 然后教师对幼儿的感受进行提问, 分析乐曲的情感, 幼儿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 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后, 让幼儿根据音色猜测小松鼠的其他动物朋友, 幼儿猜到大公鸡、羊、鸭子、小猫、小狗。之后教师插入游戏, 再次播放音乐, 使幼儿对所听出的动物进行排序, 并将教师提前预备的动物头像按照先后顺序从上到下的顺序贴于“森林”上。之后教师组织“猜猜谁来了”的游戏, 做出动物头饰, 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播放音乐, 每组幼儿听到音乐后自行安排出场顺序, 扮演相应动物的同时, 还要做出具有该动物特征的动作和声音。

摘要: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促使幼儿能顺应自然发展。教学促进幼儿的发展, 使幼儿的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的轨道。本文从我国音乐教育中, 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关系进行分析, 合理分配游戏与教学的比例进行结合, 使得游戏与教学达成最优化结合, 使幼儿教育活动更易展开和有效性更高。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游戏,游戏与教学优化结合

参考文献

上一篇:阅读空间下一篇:合作反思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