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训练

2024-07-10

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训练(精选11篇)

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训练 第1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宜春市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中的总共22名教练,148名参训学生为研究对象。

1 .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的信度、效度检验是采用重测法检验。

对问卷的信度检验,主要采用重测法。问卷调查14天后,再次对同一调查对象采用二次问卷调查法进行信度检验,从而证明调查问卷体系的可靠性。计算出相关系数R=0.8435,此数据为有效数据,因此本次研究采用第二次测试的数据最为有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教练员基本情况

2.1.1 教练员的学历及职称情况

调查统计得知,两所学校的田径课余运动训练的教练员共有18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练员有4名,只占到调查总数的约22.22%,本科学历的11人,约占61.11%,专科及其他3人,约占16.67%,高级职称教练员3人,约占16.67%,中教一级职称10人,约占55.56%,中教二级5人,只占27.77%。

2.1.2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和运动经历现状情况

由统计结果得知,教练员的年龄段以31~40岁和41~50岁年龄段的人数居多,这两个年龄段的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多趋于执教1~3年和执教4~6年间,20~30岁的教练员在18个人中只有2个,比例极少,而且执教年限只在1年以下,而执教年限多的教练员年龄又趋于41~50岁和51岁及以上间。

2.1.3 教练员参加田径课余训练的动机情况

从表1可知,无论是第一位还是总体排序,“对田径的爱好和兴趣”都是教练员参加训练的首要动机,而“学校工作需要”和“有利于评职称和提高收入”分别为教练首选行列和次选行列中的第二名。为国家后备人才培养的动机只占5.56%和23.94%,都排在第五位。

2 . 2 运动员基本情况

2.2.1 学生参加田径课余运动训练的动机情况

由表2调查结果得出,学生参加运动训练的动机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考入理想的大学”,比例占30.85%;“兴趣爱好”,比例占29.14%;“家长的期望”比例占19.02%;这个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的训练动机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思想的存在,使学生过多的考虑从自身利益出发,势必会影响到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

2.2.2 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情况

调研得知成绩优异的同学占总人数的8.3%,成绩良占42.4%,成绩一般占31%,而在所有不论成绩好与坏的同学心中认为训练对文化有影响的比例占大多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成绩优异的同学认为训练对文化有一定影响的比例占80%多。

2.2.3 参训学生的生源情况

田径运动员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体育特长生,入读前有过长期训练经历,运动成绩好,但文化成绩比较薄弱,这类运动员占调查总数的72,72%。第二类是通过文化考试达到一定分数线后入学,而又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21%。第三类则是文化成绩不高,运动水平也不够拔尖的学生通过高额付款入读,占总调查人数的6%。

2 . 3 运动环境基本情况

2.3.1 训练场地器材和经费情况

经费紧缺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训练经费是课余训练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学生的营养、服装、奖金、竞赛活动等;场地器材的增补和维修、科研活动和器材的购置等等都需要经费的保障。经考察,很多学校没有标准场地,也因此易给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除了场地,一些基本器材的缺乏也普遍存在。

2.3.2 参训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对田径课余训练的支持情况

据调查中,他们的支持程度得出有50%的学校领导并非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当中,而另外有40%的家长比较支持学生参加田径课余训练,持有一般态度的就占41%多,持反对态度的只有19%多,但是据家长对支持学生参加训练的动机一面看,有40%的家长是为了孩子的升学率,为了孩子增强体质和掌握一技之长的家长也占了20%,大约有20%的家长持反对态度。

2.3.3 训练过程科学化和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情况

调研统计得知132份问卷中回答每周训练的次数在3~4次的有70人,每周有5~6次训练的有4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3.0%和31.0%,这说明大多数每周训练的次数集中在3~6次之间;其中依情况而定的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3%,虽然比例较小,但也反映出此现象是存在的。

学校教练员不会制定训练计划的占总人数的40%,而制定了计划的教练员中,其计划不按年龄,不分运动水平统一执行同一计划,这对中学生来说,势必造成“有的饥饿,有的肚胀”的结果,学校领导和参训教师只求业绩以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选拔人才也主要依据学生竞赛成绩的高低,这样造成了基层学校和参训老师主观上追求成绩的片面性。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1)普通高中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教练员偏少,教练员的科研能力不足;(2)学校领导及教练员对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3)训练计划的不科学性;(4)场地、器材和经费的不足;(5)学生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冲突;(6)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训动机的“功利性”。

3. 2 建议

(1)学校领导及高层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可引进年轻有潜质的教练员,重视对教练员的学历和经验的培养,增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和体育系统互利共赢的局面。

(2)学校进行合理的制度创新,在学校行政拨款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广开渠道,积极自筹资金,从而解决器材场地的问题。

(3)体育教研组做好监督和辅助教练员制定计划,对于课余训练计划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的体质问题,并在训练中有机结合。把课余运动训练作为重点来抓,为课余训练制定完善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课余训练的评估体制。

(4)要端正参训学生的训练动机,在训练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加强对运动员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肯定自我价值,建议教练员对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控,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对学生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摘要:为进一步促进宜春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宜春市高中的调查研究,分析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两所学校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教练员偏少;家长大多支持孩子进行课余训练,但理由有80%是为了升学率,而教练员和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研究结果还显示出教练员和参训学生的参训动机都趋于“功利性”。

论合川区中小学课余田径训练现状 第2篇

论文类别:中学体育

【摘要】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发现我区田径课余训练出现了教练员敬业和奉献精神的流失、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态度问题、训练方法问题、科学选材意识不足、管理问题、小升初摇号升学问题和比赛机会少等一些攸关田径发展的问题,经过一番研究分析,提出了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加强对运动员思想教育、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加强科学选材、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增加比赛机会等改进办法。

【关键词】合川区、课余田径训练、问题、办法

中小学课余田径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开展课余田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丰富校园生活,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具有积极的意义。自2008年成立一、二体校以来,我区中小学的田径运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近两年来,涌现出了如彭虹庆、宋维、陈圆洪、欧芹源、何阳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参加全国、重庆市级比赛中屡获佳绩。但是,我区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为我区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提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练员敬业和奉献精神的流失。

高度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是课余田径训练教练员完成长期枯燥的训练和竞赛任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能激励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原合川中学的杨正荣、张琦等老师,现在的张正华、杨国均、张小波等老师都可以说是爱岗敬业的典范。现在相当多的教练员就是缺少这种精神,他们带队训练,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能够参加比赛”的任务而已。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教

练员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更应该大力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使教练员成为训练、比赛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二)教练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是保证训练成败的关键。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一般由体育教师负责,如果教练员不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收集与田径训练有关的最新体育科技信息则很难跟上现代田径训练科学化的步伐。据了解,部分教练员没有接受过带队必备知识培训,依靠自己仅有的经验开展课余训练。有些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术水平不容乐观,田径运动中的跨栏、三级跳远、跳高等项目的动作技术不能完成,口述也很含糊。严重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效果。

(三)训练计划不合理。

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都已证明,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经过多年艰苦训练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整体的规划。多年计划对、阶段和周期,甚至对训练周、日和课训练计划的制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指导意义。而有的教练员不懂得训练计划制定的重要性,没有对训练进行系统的安排和规划,因此,他们的训练是盲目的。

(四)科学选材意识不足。

“选材的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早就成为各国教练员的共识。而我区部分教练员却少有关注,或许是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科学选材的重要性,也或许是压根就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选材。他们选择队员的标准还停留在“同一年级里跑得快、跳得高、跳得远”的层面。特别是常年没有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学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他们的目的就是参加区运会,根本没有考虑选苗子、出人才的问题,这就造成许多优秀苗子被埋没,不利于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五)教练员工作量的计算不合理。

据了解,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地位要低于其他学科教师。其实课余训练工作量很大,强度很高,取得成绩却并不容易,要培养一个优秀运动员那更是“可

遇不可求”。然而在工作量计算和奖励上,各校普遍相对文化课教师要低。更有甚者根本不计日常训练工作量,只看比赛结果,取得团体名次才给予象征性的奖励;也有只计日常训练工作量而不给予比赛奖励的。这极大的打击了体育教师进行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不利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六)小升初摇号升学,招收特长生被取消。

从2014年开始,我区小升初实行摇号升学,全面取消特长生招收指标,导致选拔出的优秀后备人才招不进来。造成各中学初中田径队无人可练的境地,这对我区基础本来就不厚实的田径运动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七)比赛机会少。

原本一年有两次比赛(体育局主办的中小学生田径锦标赛和教委主办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机会,2015年由于体育局与教委主办的比赛合并,就把原来由体育局组织的中小学田径锦标赛取消了。这不利于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和我区田径水平的提高。

二、改进的办法。

(一)全面提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

我区各中小学主抓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学习和交流、对田径训练的发展趋势和训练规律缺乏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训练观念和方法手段相对陈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区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相关部门必须继续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教练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推动我区训练工作的全面发展。可以采用自我学习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二)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促效益,管理出质量。学校要加强对田径课余训练各环节的科学化监督管理,就要建立一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如教练员管理制度、运动员管理制度及奖惩制度等。从训练计划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从运动员选材到运动员的出路,建立健全运动员档案,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采取激励手段,对优秀运动员在经济和学习条件上给予更多的帮助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使田径课

余训练能够有序的发展和提高。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人性化管理。

50年代,周总理在送乒乓球运动员出国参加比赛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技术上出现失误,我不责怪你们;但你们政治上出现失误,我不能原谅。”运动员的思想品质教育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俗话说:思想决定高度,运动员的思想若达不到一定的水准,势必会制约他的发展,就算他有再高的竞技水平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课余训练运动员生活的环境、成长的经历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做思想教育时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做到“一匙一锁”的原则。

(四)加强学生的文化学习,促进智能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的科学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没有相应的文化基础,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也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更不可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为了促进课余田径的智能化训练,教练员不仅要与班主任和文化学科教师多联系、多沟通,了解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的情况,而且要随时随地的亲自监督和检查学生的文化学习。对那些因参加训练和比赛而落下的课程,要想办法安排补习。

(五)加强科学化选材。

综观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离不开“天才”运动员的贡献。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和对运动员成材规律的研究表明:国内外优秀的田径运动员都从12~15岁开始进入系统的田径训练。也就是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工作也应该从此时或更早的时间抓起。因此,我区中小学的课余田径训练都应注重运动员的选材问题,要在成百上千个儿童少年中把那些天赋条件优越、适合田径运动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各学校要逐步完善选材、训练、竞赛及升学等培养人才的“一条龙”制度,提高运动员的成才率。

(六)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

各学校要真正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有关法规和文件精神,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地位,解决教练员课余训练的报酬问题,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七)保障优秀运动员升学。

在我区小升初摇号升学的情况下,不应该取消特长生的选拔。其实,特长生本是有特殊长处的学生,他们的升学与其他普通学生本就不应该一样。他们肩负着我区竞技体育提高的重担,他们的成长过程要比普通学生辛苦得多,为了他们的成长,就应该把优秀的特长生集中到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培养提高,促进我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

(八)增加比赛机会。

我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举行一些综合的、大型的、中小型的比赛及学校之间的对抗赛、邀请赛等,增加各学校田径课余训练队实战的机会,这是检验训练队发展水平的有力平台,也是各代表队、各教练员交流学习的平台。在比赛当中,会尽可能多地发现优秀的体育人才,并加以培养,促其成才。

我区的田径课余训练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曾成绩辉煌。虽然近几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相关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相信我区的田径课余训练一定会开展得有声有色,会发现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重庆市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作出贡献。也希望笔者提出的见解能为我区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壮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资料]: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田径课余训练作为传统体育训练的重要项目,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但是由于田径课余训练的娱乐性差和枯燥性强等原因,其发展势头相对较为缓慢,因此,针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解决對策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现状

1.管理工作方面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方面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化的管理体制将课余训练与管理工作相分离,没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资料显示,部分中学尚未成立专门化和统一化的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机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管理人员往往以兼职为主,在抓田径课余训练的同时兼管其他职位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及其相关教育工作者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足,田径课余训练的目标工作定位不准。

2.带训教师方面

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带训教师学历较高,一般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受教育层次较高,田径课余训练的专业性较强,但是部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设定方面,存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带训教师的职后训练程度不一,绝大多数教师从事的是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专项的体育训练任务实践经验不足,入职后参加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工作较少,对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课余训练基础设施方面

首先,在训练过程中,部分中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进行有效分配,影响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部分中学的经费不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依靠学校拨款完成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最后,在医务监督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完善的医务监督系统,专业化的医疗人员队伍建设进程滞后,相关的保健器材设备不完整,有的学校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严重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

二、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制度对课余训练质量的重要性,将管理工作与课余训练的日常训练工作相分离,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低下。部分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田径课余训练的成绩,没有从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片面追求成绩,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缺乏创造性和前瞻性。同时,中学的奖惩制度不合理,难以充分调动带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训练质量不高。

2.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带训教师没有从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训练理念过于传统化,缺乏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和细致的认识,这对带训教师的训练方法和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带训教师由于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科研的能力不足,中学学校相应的科研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带训教师训练的积极性。

3.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

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突出,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则是田径课余训练时间的减少,并对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课余训练会减少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并对自身的作息时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困扰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问题。

4.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中学由于训练经费不足,导致其难以正常开展田径课余训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田径课余训练的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各方面难以有效和稳定地落实,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学校没有标准化的田径课余训练场地,在遇到雨天、雪天、冰雹等恶劣天气时,课余训练难以正常开场,特别是硬化场地极易对在训学生造成身体伤害。

三、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1.建立健全田径课余训练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制度,使其朝着科学化和健全化的方向发展。中学教育管理者要对田径课余训练进行有效的项目评估,调动多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田径课余训练项目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评估。建立明确化的管理制度,将管理与课余训练紧密结合,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其的日常管理,做到上行下效,保证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除此之外,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带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训练质量。

2.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要全面提高带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带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田径专业项目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培养的思想教育素质等多个方面。同时,中学要加强体育科研,加强对带训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完善相关的培训与教育制度,提高带训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

中学要重点解决田径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突出矛盾,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形成体教结合的训练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田径课余训练。体教结合的训练培养模式,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将教育与训练紧密结合,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保证学生学有所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未来之路的多极化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训练的良性循环。

4.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

中学要完善田径课余训练的基础设施,要加强与社会及教育部门的多方联动,不断加强对田径课余训练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学要与相关的教育结合加强联系,形成良好的统一整体,建立畅通性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对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财力投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解决中学长期以来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其标准化建设,提高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田径课余训练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从教师、管理制度、时间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管理,形成良好的田径课余训练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青.沈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05).

[2]熊晓红.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S1).

[3]徐利民.区域内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2).

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对策探讨 第4篇

一、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1.1管理工作

管理意识不强, 缺乏对管理就是训练这样一种认识, 认为运动训练就是身体素质和技术的训练, 把管理撇在一边;有的把管理和训练分割开来, 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的事, 在训练中不抓管理, 放松思想教育, 训练作风松松垮垮, 纪律涣散。据调查, 所有的体育传统项目中学都有不同规模的学校田径代表队, 即使不是传统校和试点校的中学, 也在积极的创造条件开展此项工作。负责课余训练的管理机构, 一般由主管副校长负责, 在主管体育领导的领导下, 由校办、教育处、总务处、财物处和体育教研组等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 并通过领队实行班主任、带课教师和带训教师同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训练方面的工作。一些基层学校追求暂时的名利, 没有从长远眼光出发, 而主办单位的竞赛规程, 比赛体制也是以成绩为标准的, 仅仅满足于参加市级或校际比赛, “出校名、扬校威”, 对田径课余训练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和前瞻性。

1.2田径课余训练训练经费和场地设施建设

训练经费是课余训练能否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训练经费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所必需的维修、添置器材、设备、服装、营养补贴、参加比赛、聘请高水平运动员的物质保证。经费不足, 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势必成为“无源之水”, 充足的经费和可靠的资金来源是田径课余训练必要的物质保证。调查发现中只有极少数学校有社会资助开展课余训练, 八成以上的学校仍然依靠学校拨款。另外, 虽然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场地的建设, 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课余训练的需要, 调查发现有近1/3的学校至今还没有的标准室外田径场。

1.3在训学生文化课学习

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在青少年课余训练中一直是一对矛盾, 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是困扰我国课余训练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调查发现:学校课余训练主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近9成的学校安排的田径课余训练时间是2小时以上, 从时间上来讲这对于高水平训练应该来说是够了, 但是这势必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武汉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研究2.1体教结合

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 田径课余训练工作开展较好的地方主要是采取三集中的办学模式和“三合一”的办学模式。其模式是由重点中学、业余体校, 传统项目学校结合在一起办学, 即由体育局、教育局、学校三家联合办体育, 其特点是:第一, 优势互补;第二,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改善训练条件, 拓宽经费来源;第三, 妥善、科学地解决训练与学习的矛盾。

“三合一”的办学模式, 很好地体现“体教结合”。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应做到优势互补, 而不是相互脱节, 中学开展课余训练, 既可以为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服务, 也可以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现阶段体校招生困难, 生源质量下降, 更应考虑发挥中学课余训练的优势, 解决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 为青少年成才提供更多的选择。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应齐抓共管, 共同磋商, 降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门槛, 改变以往高校仅仅为退役运动员或没有专项前途的运动员提供学业机会的做法, 以激发起高校承办竟技体育的机会, 在教育系统形成另一支竞技体育队伍, 真正形成多强对抗的格局, 教育系统形成层层衔接的人才输送体系, 吸引有才华的青少年走上体育成才之路。

2.2科学管理

科学评估项目效益, 调整项目布局, 组织专家对武汉市田径课余训练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确定优势项目, 对优势项目和重点扶持项目,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对中学课余训练的项目进行科学的布局, 对按规划开展课余训练的学校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重点扶持项目成长性较好的学校, 并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投入的效益, 建立滚动验收制度, 对不符合条件的学校予以剔除。

2.3改革制度

有足够的经费投入, 是保证课余训练的系统性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 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得效益的。积极推动训练体制向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化方向发展。打破课余训练体制的现有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级学校应该以多种渠道谋取最佳方式, 达到最佳效果。应该尝试把课余训练推向社会, 挖掘体育市场的潜力, 使课余训练与体育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极调动社会各种力量, 使各个系统、各个部门、多个企业、个人进行投资,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办好业余训练。

三、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情况提出了改善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对策, 但是并不是说有了对策所有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而是要求各级学校、教育部门积极重视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斌.教体结合抓好农村学校的课余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5; (2) :4

[2]方吉泉, 王瑞芳, 姚修荣.我国中小学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9; (1)

[3]浙江市体委群体处, 浙江市教委体卫艺处.浙江市“教体结合”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模式研究.1999

小学课余田径队心理训练之我见 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田径训练; 心理素质

一、意志品质的训练

田径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训练的内容包括坚定的目的性、顽强性、主动性和自控能力等。目的性就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但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力争达到目标;顽强性就是要求运动员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日常训练,必须具有坚持不懈,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精神;主动性就是教育运动员应该有创造优异成绩的强烈愿望;自控能力就是教育和培养运动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握好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强度,并在比赛前能有效地调节因渴望胜利和害怕失败带来的不平衡心理状态。田径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的心态很不稳定,所以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经常采用正面教育,多启发、多鼓励、多帮助,以增强其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等。

二、理性认识训练

训练中,要想提高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学生能自觉地去学习和训练。接合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田径及训练的理性认识,树立奋斗目标,建立训练信心,有不怕困难不怕苦的顽强决心,有学会动作的恒心,教育培养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心理积极性。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訓练手段的灵活性,语言刺激性,示范质量性,可改变训练的条件,允许队员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利用对比法、比赛法等其它各种教法手段来提高学生训练的情绪,提高兴奋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专项心理素质的训练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专项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中掌握动作的好坏与记忆动作表象成相互依存关系。学生只有在正确识记各种动作和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而清晰、鲜明的动作表象又促进了记忆的发展。采用念动法来强化巩固动作概念。念动训练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过程。它以意识动作为基础,反复进行思维表象,同时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心理训练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可帮助队员从对自己最佳技术动作的回忆和对老师示范及同学成功动作再现的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训练中加以弥补,借以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细的肌肉感觉,实现体脑结合。

四、解决好学生心理障碍

(1)在日常训练中,学生抗拒训练,顶撞教师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一些老队员取得了一些成绩,自命不凡,不爱听老师的话而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家长作风严重而又较独裁的老师的强制而形成的逆反心理;也有学生尽管从表面上不敢这样,但她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表现为练习动作时不用心、照自己的想法乱做,这也是一种抗拒训练的心理表象,潜意识是说我已很累了,还要做只能是乱做一通。解决这种冲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谈心。同时老师要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力争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2)训练中表现出抑郁彷徨,胆小沮丧。有些学生常常情绪多变,训练质量随情绪的好坏而波动;还有些学生总把训练或比赛的胜负、成败结果看得太重,唯恐别人会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嘲笑。因而陷入彷徨和沮丧。此时,老师应和学生间建立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相信不论胜负、成败,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鼓励他们,获得运动员的信赖,从而卸去学生的思想包袱,促使其充满坚定的信心,以稳定的情绪投入训练和比赛。

(3)克服胆怯的心理。在田径训练中,特别是跳高跑训练,学生特别害怕,尤其是新队员,一听到跳高跑,下意识得就会感到害怕。这是训练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遇到此类问题时,老师应采取有效地方法来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

首先,树立完成动作的信心。如在跳高训练中,除必要的讲解之外,准确、完美、轻松的示范动作也很要紧,同时发挥老队员的榜样作用。这些都是克服害怕心理的有效途径。其次,消除错误的视觉表象。一些观察力和协调性差的学生,常常忽视动作的某些重要结构特点,不按照老师示范去做,而是想当然,致使产生错误的视觉表象而完成不了动作, 针对这些情况,训练中应用语言提示的方法突出示范动作的特点,要求队员记准动作名称,以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 再次,鼓励学生的自尊心和求胜心及加强辅助性练习。在训练中常会遇到平时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某一动作练习时出色地完成,此时应加以表扬,并由他们来做示范,借以激发其他人的勇气和斗志,从而使害怕的学生受到鼓舞,克服胆怯心理,较快地掌握动作。另外,必要的辅助性练习也是克服学生害怕心理的有效措施。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珍惜它、利用好它,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

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几点思考 第6篇

在学校业务田径训练中,不论是对初级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还是对较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都应是教与学的关系。教练员越是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就越要掌握教学过程中目标教学的理论。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最新的教学理论把人类的学习比作计算机的操作过程,运动员学习训练技术的过程好比计算机接收和处理好信息的过程。因此运动员在训练中必须了解学习运动技术的目的,技术的要领和技术的原则等基本信息,为此教练员讲授时,一定要思路清晰,并向运动员提出具体的有关技术动作的要求,示范动作做到无误,不管教练员,还是运动员的示范,反馈的动作技术与讲授的内容应是天衣无缝,因此,必须实施如下教学目标。

一、 学生在训练中的层递效果

运动员进入田径队开始训练,应是经过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水平的过程。动作由不规范逐步过渡到规范化的过程。由动作的泛化—巩固—达到动作的自如阶段的过程,如做高抬腿时上体正直稍前倾和抬大腿的角度,跳远运动员助跑与踏跳,跨栏运动员的栏间步都会自动的进行熟练的调整训练。这个阶段教练员的作用是对运动员进行具体的方向性指导,使运动员能逐步独立进行练习。运动员的类型不同,实施的要求就不一样,属于封闭技术型的运动员, 是由教练员手把手教出来的,他们在训练中,在比赛中离不开教练员。这就要求教练员教会运动员在练习中不断完善技术动作能力,形成一套自立的技术经验;而另一类型的运动员则是有规律地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不同技术作出不同的反应,运动员在学动作时容易偏离目标技术的要求,教练员要及时反馈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运动员抓住运动技术的有关因素,而抛弃无关因素,将技术学习的关键导入正确的教学训练中去,使运动员尽早的达到自觉化程序,教练员还可以发挥老运动员的成熟优势,使他们在训练中代替教练员去指导新手运动员,并成为新手运动员的学习榜样, 起到了以老带新的作用,形成目标教学上的良好循环。

二、 利用视觉和本体感觉优化训练手段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主动充分发挥与本体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强化正确动作。消退错误动作,因为初级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主要是依靠视觉来学习技术。教练员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必须有助于运动员充分利用视觉的能力来进行练习。如: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飞越横杆时目视到臀部和腿是否触及横杆,及时地挺髋收腹举腿。看技术录相,留察同伴及优秀运动员的动作,对着镜子或在太阳下跑步时看着自己的影子来纠正错误动作,都是通过视觉和本体感觉器官来完成的。通过2~5年训练的运动员有能力运用内部动作反馈来改善技术动作,而初步运动员则要教练员帮助检查、提醒,甚至通过皮肤感觉与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如:推铅球在做出手动作时容易出现在左肩后撤的错误动作,教练员可在学生推球出手的瞬间, 用手顶住学生的左肩,以帮助运动员体会正确的肌肉感觉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动作,背越式跳高的辅助练习“桥形”仰卧姿势的训练时,教练员可在练习中帮助改进其动作要领。这些对于技术强的运动员其视觉和本体感觉的作用也有些不同,但必须达到既能看又会做动作的能力。这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性。

三、 通过记忆储存并组织和再现信息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记忆和运用是相互联系的,教练员必须完全了解在特定的环境下,运动员要如何掌握储存和使用信息的整个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关键在实践,组织观摩并接触好的技术,使这些技术有系统性地进入长时记忆,有些运动员因看不到先进的运动技术,对一些识别不清的错误动作加以模仿和学习,在脑中出现的是长时性错误记忆过程,吸收的错误动作,形成的是错误动作的动力定型,教练员无法去纠正他们的这些已根深蒂固的错误动作。因为这些“外来的技术”影响深远,运动成绩达到一定水平,这些错误动作不改,运动成绩就无法提高。因此教练员的指导方法要及时、精练,尽可能的引导运动员处理技术和有系统性地进入长时正确的记忆,做到技术上循序渐进。

四、 加强测验和考证,提供信息起到强化和激发动机的作用

这一点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定期定目标的测验是对身体机能及各个专项素质技术的提高掌握情况的分析和综合,它不仅使运动员知道离各种目标教学要求的差距,从而及时的强化训练导入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成绩,也是对训练成绩阶段的检验,使运动员从中获得鼓舞。对于初学者,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厚。这时教练提供知识和信息的判断必须是真实和具体,有利于运动员取得信心,如果运动员在测验和考证中遇到技术上、思想上的障碍,技术停滞,运动无法得到进展。他们的激情和动机受到阻碍, 教练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是不是目标制定太高以致达不到要求? 运动员是否操之过急, 因而丧失信心,特别是对于跳跃性及长跑运动员等,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找出训练中失败的原因,给予心理上的安排,再提供技术上的正确信息,有一个教练员对一个在运动成绩上暂无建树的运动员说:“之所以你接受动作技术缓慢, 跳高成绩上不来, 就是因为你的“头脑不发达”,这个运动员听后伤心的哭了,连续几天没有参加训练, 对跳高丧失了信心。后来换了一个训练环境不到一年时间就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高二被大学特招进高水平运动队,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前面那位教练员在使用的教学方法上有问题,没有做好该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提供的不是正确的技术信息,而盲目去追求运动员的生理责任,这样不会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因为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很大程度上与自觉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运动员意志消沉, 潜在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改善动作技术、掌握动作就会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而出现心理、技术上的障碍。

五、 训练“量”与“质”同样重要

在高强度的大运动量训练中,要不断的改进技术,这的确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有的人在训练中采取的大运动量训练就注意不了质量要求,运动员做了许多盲目的练习,使动作得不到及时提高和改进,运动成绩上不来,比如:短跑运动员在训练高抬腿, 有些只讲次数,不讲抬腿的角度;标枪投掷运动员引枪时人体超越器械的能力不够,随着动作的熟练和本身素质的提高,应该建立一个更新更难的动作程序和节奏,动作幅度的大小、频率、速度,都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教练不是死搬硬套的技术训练者,应使运动员在训练的发展上更新更美的完善技术动作, 即训练数量要上去,质量也要上去。

六、 讲究整体, 分解动作练习时要巧用

衡量运动技术是否进行整体训练还是分解训练的标准有两条:如果动作太长、太复杂,最好进行分解训练,如我在训练一名学生三级跳中,发现第二跳“跨步跳”上不来、“摆不起”、“跨不出”,第三跳团身落地差,而比赛只有两周的时间,在这两周的时间内要想取得好成绩,只有改进第二跳和第三跳,我采用了分解法训练,即注意技术的整体性的基础上训练第二、三跳的技术动作。经过第一周的分解动作练习,第二、三跳的技术得到明显的改进,第二周侧重进行完整性的训练同时, 稍注意第二、三跳技术动作连续运用,通过这“一改一练”, 将原来的三级跳远成绩提高三十公分, 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第二名,教练员在指导学生分解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完整性,局部动作分解和整体动作的关系,是整体训练动作的连续性的继续。

七、 重视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效果

训练良好的心理是体育训练中极其可贵的品质, 属于智力因素的范畴,运动员通过技术和身体练习后产生的加快和联想,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利用想象,进行思维模拟的脑内训练,即在赛前、赛后训练中仿佛看到自己所进行的成功动作,这种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实际动作时准确无误,直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动作成功之后,因这种心理训练,从思想上强化了刚刚做过的正确动作,在脑内多次重演。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采用心理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心理训练对神经系统产生的高度刺激,对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直到了完整性、连续性、准确性的作用,并规划着活动中的行为调节,一般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过类似的方法,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有留心观看优秀运动员的动作,回到训练中进行回想和模仿性的训练才能更新自己的技术,提高各种技能水平。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高是在多“想”中产生刺激物,这样对人体相应机能产生变化作用,从而加强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巩固。

八、 实现训练肯定与否定的完美统一

初级运动员刚进入训练时,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讲解、示范和直接体力上的帮助。这些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掌握动作,发挥体能和精神力量的三部曲。但另外在教育方法上应该采取的是肯定———否定———肯定的指导方法。对运动员既要指出错误,又要纠正其错误,在指出纠正错误同时,也要肯定运动员正确动作和接受动作能力的闪光点,目的是在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在强化运动员动作技术时,要征求运动员的意见和想法,取得运动员的信任, 使学生本身的思想激情得到发挥,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既对运动员指出问题,又要用肯定方式去表扬运动员的长处,因此:肯定动作的正确或纠正动作的错误都是同等重要。

浅析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新举措 第7篇

1农村初中生课余田径训练开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生课余田径训练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学生课业负担大,训练不够系统。一方面学校所布置的课余作业非常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参加课余田径训练认识不够,家长的传统思想认为,孩子学业第一,文化课成绩好就可以,参与其他的活动是不务正业,是没有出息的,对孩子的课余活动并不支持, 左右孩子参与课余训练,影响了课余训练的系统性。第二,重视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对初中生的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学校对学生课余活动的组织不够,各科文化课老师的传统应试思想等等,严重影响到农村初中生参与课余田径训练的积极性。第三,教师专业性不强,学生训练效率不高。许多田径课余训练的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体育学院或学校毕业,而是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其他科目教师兼任体育教师,从而使得他无暇顾及学生的课余田径训练,而对学生的课余田径训练都草草了事。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是很高。第四,田径训练方法落后。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在学生田径训练中总是重复地让学生们练习后蹲跑、高抬腿跑、小步跑等技术,而据调查发现,专门练习这三种跑步技术对其田径比赛帮助不大。

2农村初中生课余田径训练新举措

2 . 1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提升训练内容的趣味化

根据《中学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应该为学生组织各种课余体育训练,比如开展体育比赛等活动,从而储备优秀体育人才。对于学生课业负担大、田径课余训练不够系统的问题,应该采取“体教结合,促进各方面协作”的措施。学校必须加强体育教学跟其他科目教学的结合,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其中不能让其他文化科目占用体育课的时间,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跟其他科目教师的沟通和协作,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课余的时间,从而激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与田径课余训练。应该加强教师跟家长的合作和沟通。必须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增加孩子学习压力的危害性,减少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放宽孩子的课余时间,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田径课余训练活动。同时,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提升训练内容的趣味化,教学内容应该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 应该跟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在中学田径课余训练中做到趣味化、游戏化、简易化彼此结合,促进农村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效率的提升。

2 . 2加大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 明确田径训练的意义

针对农村初中田径课余训练存在的“对课余田径训练重视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大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明确田径训练的意义。首先,应该加强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加大对课余训练的投入,完善课余田径训练制度。其次,学校应该把课余田径训练列入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给田径课余训练系统训练提供保障。再次,在课余训练开始时,教师必须讲清楚课余训练的价值,让学生明白课余训练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同时,应强调把学生的课余训练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自觉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加强家长对田径课余训练重要性的认识,让家长了解田径课余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让他们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田径课余训练活动。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田径课余训练的参与热情。

2 . 3必须处理好专项训练与身体全面训练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课余田径训练中,必须处理好专项训练与身体全面训练之间的关系,提升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首先,中学运动员进行大量严格的身体全面训练,是将来获得专项成绩的可靠保证。其次,中学生运动员专项技术的训练,要以基本技术为主,完整技术为辅,要狠抓基本功训练,千万不要追求一时成绩影响整个技术质量。中学生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就要十分重视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和正确的技术规格,训练中严格要求不能脱离正确的技术要领,否则一旦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严重影响到今后的训练及未来他们从事竞技能力的发展。另外,在技术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能超越他们身体能力的基础,和对他们提出过高的不能达到的技术标准。再次,专项素质的发展,不同的田径项目,所需的专项素质也不同。因此,专项素质的发展,必须在身体全面训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地、保质保量地训练来获得。最后,身体全面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比例应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水平的提高而递减,但对中学生运动员来说,不应低于60%。比如,男子12岁以前不必定专项,身体全面训练为100%,13~14岁应占80%,15~17岁占60%,12岁以上的女子, 比例应略低于男子。同时,学校在组织课余田径训练过程中,不得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课余田径训练,必须选择熟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训练,从而保证课余田径训练技术的专业性,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

2 . 4训练中必须因材施教, 实行差别性教育

在农村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以挖掘具有潜力的运动员。尤其是对于男女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必须区分对待,减少女生的运动负荷。同时对于学生中不同体质的学生也进行差别式指导,适当增强每个学生田径运动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千万不要实行“一锅煮”的训练策略。一个运动队,不管队员项目、年龄、运动能力,不分运动水平统一执行同一计划,这对一个年龄跨度很大的队员们来说,势必造成“有的饿肚,有的胀伤”的结果。因此,实际训练中还需贯彻“因材施教, 实行差别性教育”的原则。第一,必须根据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要认识到农村中学生田径训练跟专业队的训练是具有较大的差距的,所以在安排农村中学生训练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的教育规律、教育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对学校学生的客观条件和其运动规律进行考虑。第二,对于学校运动队的田径训练,必须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实行“扬长避短”的训练策略,突出个人的训练重点。第三,在训练方法上也应该实行差别性对待,比如在短跑中,有的队员主要是通过加大步幅来发展速度,而有的队员则主要是通过增加步频来发展速度。对于他们的训练不能一致对待,而应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区别训练。第四,在训练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必须让运动员们充分参与,切实地了解他们的训练意见,将训练计划的贯彻执行转变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运动。

3结语

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训练 第8篇

一、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开展状况

1. 在训运动自然情况分析———性别比例合理, 运动员等级不高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的运动队, 就要根据比赛项目和任务, 以及不同性别、年龄、水平的运动员, 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 进行分层次训练, 便于运动员的轮换、递补和衔接, 做好运动员梯队的建设工作, 使运动队新陈代谢旺盛, 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了解参训学生的运动等级, 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城市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水平。被调查的30所学校中, 男田径队员总数687人, 占总参训人数的56.1%;女田径队员总数538人, 占总参训人数的43.9%。可见, 运动员男、女生性别比例较为合理。从调查数据还可以看出, 男子健将级、一级、二级运动员分别占男运动员总数的0、1.0%、19.5%。女子健将级、一级、二级运动员分别占女运动员总数的0.2%、1.3%、17.3%。而通过调查发现, 两城市被调查中学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高水平队员较少, 在大赛中难创佳绩。经走访还了解到, 哈尔滨市高水平队员多数集中在省、市体校, 普通中学和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则很少。

2. 在训运动员训练动机分析———兴趣爱好、健康意识在运动员心里占主导地位

恩格斯说过“就个人来说, 他行动的一切动力, 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 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及动机, 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制约着运动员训练的目的、态度和习惯的养成, 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动机的产生由两种因素决定, 一是需要, 二是诱因[2]。如果参训队员能对课余田径训练产生认同感, 那么, 他的身心潜能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实现培养投入的高效产出。当各自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诱因不出现, 则支持训练的动力就会丧失, 将直接导致训练中止。因而, 研究和了解参训队员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动机, 则便于教练员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并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对课余田径训练的喜爱程度, 这对推动课余田径训练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 初中田径运动员把“想锻炼身体”放在第1位的占73.0%, “爱好”放在第2位的占61.4%, 这说明了中学生对训练本质的认识及对健康重要性的理解;而高中田径运动员把“爱好”放在第1位的占80.1%, “锻炼身体”放在第2位的占77.7%, 反映出兴趣爱好、健康意识在高中生的心里占主导地位。初、高中在训运动员又都把“升学就业”排在了第3位, 则反映出部分参训学生对此项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3. 在训运动员生源状况分析———令人担忧

生源素质的优劣是影响课余田径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3]。生源素质差, 则训练起点低, 难有理想的运动成绩。由调查数据可知, 42.2%的学校田径生源逐年减少;32.7%的学校没有什么变化。调查问卷还反映出, 被调查学校田径训练的生源虽有增加, 但运动员的成绩不理想, 其中有11所学校运动员成绩有所下降, 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21.2%;只有1所学校生源虽减少, 但运动员成绩有所提高, 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1.9%。调查得知, 田径基点校一般都集中在省、市示范性初高中。按照市教委规定:小学升入初中, 不是本校招生区域, 可以采取收议价 (校方与家长协商双方同意的价格) 或参考文化课分数破格录取的办法进校学习;初中升入高中, 市级比赛单项前3名、团体前2名的主力队员、省级比赛单项前5名、团体前2名的主力队员或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 文化课成绩加90分。即使有这样的政策也会出现虽然田径成绩优秀, 但若不在招生区域内 (初中) 或文化课成绩达不到破格分数 (高中) 的队员, 就很难进入理想的学校学习、训练, 致使田径生源受到影响。由此可见, 各学校田径运动员的来源令人担忧。

4. 场地设施的现状——不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专项水平的提高

对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而言, 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都是重要的物质条件[4], 充足的场地、器材将会给顺利开展课余训练创造有利的条件。场地、器材是开展课余训练的基本保证, 如果连最起码的条件都不具备, 那么要想使课余训练顺利、健康地开展起来也是不太可能的。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是开展课余训练的一大障碍, 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普通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开展和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田径运动训练最低要求应该有田径场, 如果训练场地不平整、石子等硬物较多, 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初中队员来说,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均未成熟, 一次意外的受伤就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以致影响今后的继续训练。被调查的30所中学中, 有6所学校有塑胶跑道, 占调查总数的20%;有400米环形跑道的占5.8%;有200米环形跑道占42.3%;无田径场地的占调查总数的7.3%;无健身房的占84.6%。健身房是队员身体素质练习的重要场所, 黑龙江省属于寒冷地区, 所以冬训准备期对健身房的利用率较高, 没有健身房对队员身体的全面发展有一定影响。且30所中学中有30.8%的场地是水泥面, 部分学校还是炉渣跑道, 遇到下小雨或大雨过后, 由于场地的湿滑, 有时几天都不能进行训练, 经常中断训练。这种训练环境不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专项水平的提高。

5. 训练效果及管理情况调查——师生沟通效果不佳, 部分教练疏于对运动员的管理

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沟通是两者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 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丰富教练员的训练经验[5]。被调查的1225名参训中学生, 56.7%的队员与教练很少有技术及心理上的沟通, 70.4%的队员没有训练日记。课余田径训练主要是由教练员和训练队员构成, 参训队员是课余田径训练的主体, 教练员的各种指导信息, 最终都要体现在他们身上。只有及时地沟通交流训练心得, 才能更多地了解训练的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以便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对请假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 因故不能训练向队友请假的占8.9%, 不用请假的占2.9%, 这表明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管理不是很严格。据班主任教师们也反映, 现今的中学生本身自觉性较差, 如果教练再不加强管理, 运动员队伍没有纪律的约束, 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是否得到提高。

二、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发展对策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 我国城市中学田径男女运动员的比例较合理, 训练条件不能满足训练需要, 田径场地情况不理想, 多数家长和教练员表示不满意, 初中、高中多数田径参训队员分别把“锻炼身体”、“喜欢”放在第1位。对体育人才都比较重视, 对体育特长生的入学有较大的倾斜政策, 高中入学体育特长生大都集中在省、市示范性高中, 这有助于鼓舞学生和家长对课余训练的热情, 但是田径生源及质量有下降趋势, 教练员管理责任心不强。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资金投入, 改善训练设施条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加大对学生及家长的体育意识培养, 营造良好的课余运动训练社会氛围。呼吁尽快建立教练员进修、培训制度和教练员考核制度, 鼓励教练员参加在职培训, 提高训练管理水平和体育理论知识水平以及用科学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的能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形成“一条龙”式课余田径训练的链条并给予相应政策, 使队员的训练具有持续性且能缓解升学的压力, 减少队员的流失。加强课余田径训练的管理与监督, 对教练员进行量化管理, 训练成绩与利益挂钩。

参考文献

[1]熊永昌, 包巧菁.对中学田径教学训练与健康第一”有机结合的几点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3) .

[2]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15.

[3]宋广林.大学田径课余训练的研究与实践.体育学刊, 2001 (4) :85-86.

[4]闫井科.如何搞好农村中学的田径训练.中国学校体育, 2008 (1) .

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训练 第9篇

一、研究对象

参加河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田径比赛的非市区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 比较法

2. 资料法

三、分析与讨论

1. 参加河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田径比赛的非市区运动员详细资料

2. 从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数量上比较分析

从统计数据中得知, 平山县运动员数量为8人, 辛集市7人, 栾城县3人, 藁城市2人, 其他县市无运动员入选。原因有二, 一是运动员成绩差, 二是对河北省青少年田径管理中心的注册情况不了解, 参加不了比赛。这与各县市中学生田径基础训练人数多少有正比关系, 平山县五所高中均有田径队, 每所高中每年都能从初中特招几十名运动员。辛集市体育底蕴深厚, 招生遍布周围县市, 多少年来一直称雄甲组, 但近两年有衰败迹象, 已有二年没有夺得石家庄市田径运动会高中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栾城县和藁城市体育底蕴也较深厚, 运动员以本地为主。

3. 从参加比赛的项目和分组上比较分析

从运动会图表中可以看出, 平山、辛集运动员参赛项目较全, 甲组、乙组均有运动员参加比赛, 而栾城和藁城则差一些, 这与参赛运动员数量成正比关系。其他县市没有运动员参赛, 也就谈不上项目全不全了。

4. 从参加比赛单位所获成绩上比较分析

作为四年一届的运动会, 各地都非常重视, 辛集市作为老牌体育强市, 对参加河北省全运会轻车熟路, 所以成绩非常优秀, 共夺得5块金牌。

5. 从参加比赛单位专业教练上比较分析

平山中学、栾城一中、藁城九中均没有专职田径教练, 平山中学与藁城九中有近十个体育教师, 四个教师边上课边训练, 栾城一中所有体育教师都是教练, 辛集一中有二个专职田径教练, 其他县市均没有专职田径教练。

6. 从参加比赛单位2010年石家庄市中学生田径会团体总分上比较分析

在2010年石家庄市中学生田径会上, 高中甲组团体总分前三名是栾城、平山、藁城, 辛集虽是第四名, 但与第三名藁城市只差一分, 初中甲组团体总分前三名是辛集、平山、藁城。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石家庄市17个县市重点中学中, 专职教练太少, 执教能力一般。

(2) 各县市教育局与体育局协调沟通不够通畅。

2. 建议

(1) 教练培训定期化, 让中学体育教师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2) 沟通与交流常态化, 使教育局和体育局争相为全面提升石家庄市田径成绩做贡献。

(3) 奖罚制度透明化。

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训练 第10篇

摘要: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五所中学田径课余训练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五所中学领导不重视、体育器材不充足是影响陕西省西安市五所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开展不好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为陕西省西安市中学更好的开展田径课余训练提供一些理论性参考。

关键词:陕西省;西安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

本次研究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市五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西安市五所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开展的情况,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更好的推动西安市中学课余田径运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共五所中学2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经过咨询专家和反复修改问卷的内容后,设计了《陕西省西安市五所中学田径课余训练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为了保证学生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问卷都是在学生班里面对面进行发放。

1.2.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我在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全国相关文章10多篇,为本文研究顺利进行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1.2.3访谈法

对西安市五所中学学生、教师进行访问,获得了有利于本文研究第一手资料。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一般的EXCEL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目的

西安市五所中学参加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的学生占15.5%,这一部分学生大多都是在考入中学后才由普通学生转向田径课余训练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都是学习成绩优异,体育方面特长比较突出的学生。参加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目的是为了特招入学的学生占28%,这部分学生以大多都是体育特长降分录取的学生,运动水平很高,他们把参加课余训练,提高运动成绩视为获取升学条件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训练上非常刻苦。参加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目的是为了考试加分的学生占45%,这一部分学生多数是体校的学生,这些的学生文化成绩比较差,运动水平也一般,所以,来参加学校课余田径训练考上理想的学校是他们的唯一希望。参加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目的是为了愉悦心情的学生占11.5%,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通过课余田径训练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是这部分学生的主要目的,参加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信的学生占8%,在参加课余训练时,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测试,如果成绩好,学生就比较有成就感,所以,参加课余田径训练是为了获得自信是这部分学生的主要目的,参加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目的是为了获得羡慕的学生占11.5%,由此可见西安市五所中学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将自己的未来升学和特长联系在一起。这种强烈的上进意识是学生自身求学的要求,这种意识无形中促进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进程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会阻碍运动训练进程。因此,只有让参加田径训练的学生端正训练的态度,学生才能更加自觉积极、认真刻苦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为此,体育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正确的引导学生,逐步端正在训学生训练目的,更好地体现出中学课余训练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目的。

2.2学生运动等级调查分析

西安市五所中学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学生中国家一级运动员学生占0%,達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的学生占18%,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学生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等级标准的学生占48.5%,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学生没有到到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的学生占33.5%。由此可见,西安市五所中学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学生整体运动水平普遍偏低,这与当地学生的素质和学校体育老师训练水平有很大关系

2.3中学选拔田径运动员方法

西安市五所中学体育教师选拔学校田径运动员方法还是以参加田径比赛成绩来选拔为主,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成绩是不够的,所以,在学校田径选材方面还应考虑学生身体形态特征、身体素质特征、身体机能特征、心理特征、性成熟及年龄特征、遗传因素等各方面因素,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选材方法和训练手段,针对学生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进行训练,最终才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成效。

2.4学校领导对学校课余田径态度

西安市五所中学学校领导对课余田径训练缺乏重视,然而学校领导对课余田径训练的重视程度又是学校能否顺利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重要因素,从访谈中还了解到西安市五所中学仍是片面的追求学校升学率,奖励政策倾斜于其他学科,导致学校对课余田径训练建设投入不足,所以,为了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各学校体育教师应该在学校多开展田径比赛,以引起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

2.5中学体育器材情况

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对中学体育器材的配备做出了明文规定,研究发现西安市五所中学体育器材还需改进。如果学校体育器材不充足,就会直接影响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开展。由此可见,体育器材的缺失在西安市五所中学普遍存在,在访谈中还了解到,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在课余田径训练态度是积极地,对于课余田径训练工作能够尽心尽职,由于体育器材的缺失影响到体育的正常教学。所以,改善西安市五所中学体育器材缺乏的状况是当务之急。

3.结论与建议

结论

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与自己的未来升学和特长联系在一起,而为增强体质明显不如前面的特招入学和考试加分重视程度高。这种外显的功利意识是学生自身的利益要求,它既可以促进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发展,又会阻碍运动训练进程。中学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学生整体运动水平普遍偏低,这与当地学生的素质和学校体育老师训练水平有很大关系。中学体育教师选拔学校田径运动员方法还是以参加田径比赛成绩来选拔为主。中学学校领导对课余田径训练不是很重视,从访谈中还了解到西安市五所中学追求学校升学率,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对课余田径训练建设投入不足。

3.2建议

浅谈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 第11篇

1 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意义

目前,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队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 一是从在校普通大学生中选拔出对体育热情高、基础好、具有一定专项技术特长的学生, 以参加高校比赛为主要参赛目标的课余训练队;另一类是采取单独招生录取的体育特长生组成的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运动队代表了学校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 其作用不言而喻, 但普通学生课余训练则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总体水平。普通学生运动员是学校体育运动的精英、学生体育运动的骨干分子, 是带动学校体育运动发展必不可少的催化剂。高校普通学生课余训练的开展, 有利于推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营造学校整体体育运动的氛围,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 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在学术风气盛行的大学校园中, 高校自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学中, 体育的教育地位就相对较低, 很多高校在搞体育教学时更多注重课堂上的训练, 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要求明显不高, 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了对普通学生课余训练的投入严重不足, 从根本上制约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

另一方面, 普通学生体育训练队与高水平运动队相比, 在重视程度上肯定远不及后者, 而且由于其投入产出效率低, 学校也势必会将更多的资源倾向于高水平运动队, 这就使得普通学生课余训练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从当前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现状来看, 重视程度不够是最大的问题。

2.2 训练经费有限

高校普通学生课余训练不同于专业队那样在训练经费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 加之本身高校经费紧张, 分配给体育方面的资金更是有限, 因此大大制约了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此外, 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仅仅依靠高校专项经费也很难维持普通学生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2.3 训练时间难以保障

普通学生训练在时间方面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首先, 由于普通学生来自于各个学院, 课程时间相对较分散, 所以课余的训练时间很难集中和统一, 这就给常规训练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们知道, 体育训练是一个不断深化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一套系统性和科学性强的训练方案, 如果训练时间难以保障, 即便运动员的个人素质再好, 其运动能力也势必会逐渐下降。所以保障训练时间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是高校普通学生课余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此外, 由于体育教师本身就承担着大量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任务, 也很难有足够的额外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普通学生的训练中去,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

3 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解决对策

3.1 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要实现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性发展, 必须对课余体育训练进行重新审视,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建立新的理念。要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提升体育学生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仅增强了体质, 还能在体育中的得到发泄, 取得良好的成绩时能够得到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促进各方面的学习, 在今后的工作中, 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另外, 开展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通过体育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感染高校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 课余体育训练在高校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必须加强对其重视, 加大对其宣传, 这样才能够积极推动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只有从思想上进行了转变, 才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在体育课余训练落后的现状。

3.2 积极开拓资金渠道

体育训练显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无论是场地的建设还是体育训练器材的投入, 每年都是需要投入不菲的资金, 在高校本身资金经费就相对紧张的前提下, 一方面, 应加大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拨款力度, 另一方面, 在行政拨款的前提下, 高校应走社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积极地自筹资金。具体说来, 通过组织体育团队和社会团体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或者将一些体育团队进行产业化, 帮助这些体育团队能够获得社会资金, 从而发展这些体育项目。另外, 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高校的体育产业, 通过社会公共基金或者募捐的方式来扩展体育经费, 从而发展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

3.3 探索创新训练模式

高校课余训练有其特殊性, 普通学生不可能像专业队那样在训练时间、训练经费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 因此传统的训练模式可能并不能适用在普通学生课余训练中。针对其特性, 高校应主动探索尝试新的训练理念, 创新训练模式, 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主动式的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热情。同时, 高校应做好基础性训练保障工作, 按照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建立健全课余训练体制, 对课余训练过程进行全方位管控, 有效管理训练项目, 做好训练损伤防护和监督工作。与此同时, 还应做好学生在训练后的体能恢复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 研究交叉学科训练方式, 提高训练的效果。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主动式训练是有效解决普通学生在训练时间不统一、难以集中的方法之一。此外, 完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评估体系,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自我主动性训练, 从而推动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高效开展。

4 结语

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 而且对学校体育工作全面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提升高校体育竞技水平、学生体育成绩、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此高校要积极应对当前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各种问题, 从思想上重视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 开拓新的资金来源渠道, 创新训练模式,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主动式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从根本上解决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 从而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积极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陈钧, 杨铁黎, 李训锦.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3:103-105.

[2]王铭杨.探究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3:195-196.

[3]魏振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及改革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5:220.

上一篇:内在激励下一篇:交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