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浅见

2024-06-07

初中英语教学浅见(精选12篇)

初中英语教学浅见 第1篇

现在的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期,由较强模仿能力时期逐步过渡到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阶段,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绝大部分还建立在十分感性的基础上,兴趣爱好依然是学习的最好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教学材料的内在的兴趣。所以,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引入,实施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导入,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欲望。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学新的知识。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在每节课教学开始前,我都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事先做好的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成品。学生看着这些美丽、奇妙的作品,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我说:“同学们,这个作品好不好呢?”学生回答:“好。”“那好,这节课老师就教你们做这个作品,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比老师好!”这样的导入我完全能够使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使他们在上课时保持一种新鲜和兴奋的状态,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引导铺设,独立探索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上,我注重制作方法的讲述和指导,让学生明白制作的方法与相关的步骤,并让学生逐步完成。在学生了解了制作方法和步骤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主体探究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学生设计”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插上想象的翅膀,自主发挥。

初稿完成后,我让学生相互交流,彼此找出不满意的地方,然后进行修改,我巡回指导,最后确定保存。

最后,我会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创作能力。

三、激励评价,合作探究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激励性的评价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把激励性的评价贯穿于整节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一开始,我对学生作品的评价都是比较客观的。可是发现客观的评价却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并没有制作出什么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时候,学生满心喜悦地接受我的点评,可是评价后却变成一脸沮丧,火热的心常被我浇上冷水。经过反思,我明白了,我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十二三岁的孩子。尝试着多给他们表扬之后,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地加强了,而且奇思妙想也更多了。他们作品中的创意更是千奇百怪,有时候我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脑子。同样的素材,他们却能做出许多种不同的有趣的作品。由此看来,教师的表扬真的是给学生最大的礼物和褒奖。那教师就不要吝惜语言,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的最好”,“真棒”,“好样的”等。我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可谓一举多得。

我每节课都会从学生作品评出前三名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也可以让同学来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让获奖的学生感受到一份成就感,也让其他学生以后更加努力。

四、鼓励创新,学以致用

教师可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身边生活中,等等。例如:用自选图形设计本班的班徽,用艺术字设计本班的班训……上学期我校某班学生自发组织利用计算机编辑排版他们自己的题为《晨晖》的班报,很有创意。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的劳动。

五、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如解压缩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视频播放软件等,以及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的展示,教师拓宽这些基础应用知识,能提高学生对电脑系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学生独立运用电脑打下坚固的基础,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灵活应用能力的发展,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反复探究过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能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自信心进一步加强,能培养探究的精神。

初中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浅见论文 第2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要学会流利的朗读课文,然后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展自己的.视野,在这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同时要求学生学会针对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想法。此外还要学会领会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语文阅读的学习之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的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来充实自己。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语文阅读是语言学习与思维锻炼的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会读懂课文,重点是学会根据课文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目前.初中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标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目前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目标都以考试内容为主。学生不能拓展思维缺乏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许多学生对阅读课产生抵触心理。尤其老师仍然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而且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应对考试上,将阅读当成了机械的分析题,忽视了阅读的过程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也是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表现,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

学生只读不讲,只悟不练。初中学生的想法和观念都不太成熟,生活经验不足,而且他们的语言底子差,课外阅读较少,所以对初中生来说掌握文章的核心和精神比较困难,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偏差,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对文章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实际上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的过程,然后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学生只读不讲,只悟不练的现状急需改善。

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师生缺少互动。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文章都是课文.课文的数量是有限的这使得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读水平难以提升。阅读不仅要靠课上老师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来体会其中的W妙。其次,目前的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没有交流的机会,这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知识,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老师可以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比如老师可以应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文中的意境通过声音、动画、视频以及图片等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通过读写结合的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人性的真善美。

如,在讲解《我的老师》一课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让为学生设置以下情境,如果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写些什么。通过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体会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的心情,同时学生也能开拓自己的思维,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2.实行小组合作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学生提高自由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挥好引导作用,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格的特点,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有所差异,此时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而且阅读教学本身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和题材多种多样,所以除了课上的学习老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课下多阅读,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只是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重视课堂评价、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时一个整体,而每节课也是一个小小的整体。要想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系统化、科学化,课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课堂评价不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老师在进行点评时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阅读、对生活保留期待和探索的欲望。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即使学生有错误是也要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初中化学教学浅见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质量 创新

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不断与时俱进的学科,是一种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初中教育来说,化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接触化学,对这门学科认识性不足,也缺乏基本的学科常识。因此作为教师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感性思维比较发达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的学生在化学的学习方面会感到力不从心;而对于理性思维较为发达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既有趣又相对简单的科目。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尽量避免这种两极分化的产生,从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好化学。

一、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备课能够体现了教师对于工作的认真态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负责。好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对于化学备课来说,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按照课程目标制定好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并根据课时和计划准备教案。

(一)钻研课本

俗话说:教师本身有一缸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瓢,这就充分体现出教师知识储备的重要性。想要上好一节化学课只是浏览一下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备课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尤其是对于化学这样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科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其中充斥的大量概念性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将这些概念弄懂,并且将其中拗口难懂的程式化文字转化为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讲解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将教材弄懂,更要弄熟、弄透,这样才能在上课过程中信手拈来,举一反三。

(二)了解学生水平

作为教师,备课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有所了解。由于遗传或后天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对化学有兴趣或基础较好,因此上課时比较积极,成绩也好;而有的学生则相反。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现实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备课,一切按照课本要求走,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辛苦一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味的用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束缚学生。

二、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结合,而教师上课就是对“教”这一环节的具体体现。因此上课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作为教师想要上一堂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就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的方法。

(一)做好“开场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这门科目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一点在上课开始就唤起学生的胃口。如在讲化学实验或化学反应时可以给学生设下一个悬念,以这条悬念为线索一路牵引着学生去探索将会发生的化学变化,让学生在提出问题与寻找答案之间游走,这样既可以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随者教师的讲课,还能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二)控制好课堂氛围

好的开场是一节课顺利进行的基础,那么合适的课堂氛围则决定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变换课堂气氛,控制好课堂氛围。对于化学来说,有些概念性内容比较难懂,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进行分析讲解,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严肃安静的课堂环境。而有些内容比如课堂实验等,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以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和互动交流习惯的养成。

三、做好课后督导

化学是一门客观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上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好课后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还要在课后根据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反馈回来以便做好课后督导工作,包括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定期进行知识检查。

(一)布置课后作业

作为初中生,课后作业是家常便饭,对于化学来说课后作业贵在精而不在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结合当天所学知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作为当天的家庭作业,另外在布置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的不同来分层次布置作业。这样既达到了巩固所学的知识,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目的;还可以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到了合适的锻炼,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得到加强。

(二)定期知识检查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其抽象性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概念性,公式性的内容相对较多,这就使得理解性、记忆性的知识占绝大多数。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更能理解,学以致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接受状况不断带领学生温故知新,定期进行知识的复习与检测,如定期出几道代表性的试题进行一个小小的测试,这样既能达到不断复习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也能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做好知识的补充,更能让学生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知识掌握状况有所了解。从而引起心理上的重视。

(三)组织课外活动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化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更要拓展到实际生活之中,所谓的学以致用,学的目的就是要用于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生活中所体现的、用到的化学知识,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使他们放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化学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除了上述的一些方法之外,相信其他教师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自己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和接受情况的反馈,灵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浅见 第4篇

一、改善教学, 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只有先有了兴趣, 才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 他们才能乐意主动地、由衷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 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 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 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 渐渐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以提高。

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最好的范文,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从中掌握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写作方法和写法技巧。这样, 习作时才不至于杂乱无章, 不知所云。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 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 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 精心设计作文题目。了解学生心态, 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尽可能地使题目说出学生的心里话。这就要求我们平常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引导学生用心观察, 对熟悉的场景进行小练笔, 或让学生认识掌握结构形式的规律。使学生习作时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如写一处景点可以引导学生用描述的方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按顺序叙述, 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展开联想, 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从形态、声色等方面把景物写得形象丰满、富有情趣。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 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 同时与学生心理的成熟保持同步、有科学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循序渐进。

二、感悟生活, 获取素材

解决作文内容的问题是消除惧怕作文的关键。叶老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学生要写作, 首先要有素材, 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作文言之无物, 没有时代感, 没有生活气息, 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 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作生活的主人。

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作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无话可说, 时间长了, 写作给学生的心上加上了沉重的枷锁, 周围的生活在他们眼前觉得很平常, 没有新意,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 更多的学生则为了完成该任务, 东拼西凑, 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实性。问题是学生生活在一种较闭塞的环境中, 接触面窄, 见识有限。所以作文教学时, 让他们去了解事物, 感受生活, 使他们的心也随着新鲜的事物“活”起来。只要学生有一种写的欲望, 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 写出来的内容也是活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开展一些能体现现实生活的活动。

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跋山涉水、沐浴阳光、赏花观月。带领学生去参观访问, 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意观察景物的声、形、色, 领略自然美和人情美。这样一来, 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 陶冶了情操, 又使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使作文内容有了着落。如汶川地震后, 电视广播中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素材, 但写作文又不能面面俱到, 我就结合学校的捐款活动, 让学生仔细观察, 写一篇习作, 题目自拟。由于此事触及学生心灵, 大多数学生写得有真情实感, 文笔真挚, 催人泪下, 使人奋进。对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场景用细致、生动的笔触予以描写。描绘时要抓住特征, 抓住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 精雕细琢。描写方式可多样, 如对人物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场景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要争取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用文字按其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大多数记叙文的雏形, 以后只需略加修改提炼即可成为一篇记叙文。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印象给人以鲜明的感受, 在内心中引起强烈的不同于一般的瞬间感觉, 应把这种瞬间感觉及时记录下来。例如, 深夜归家的那种寂静: “我听见自己的脚步游向夜色深处, 一枚钥匙插入锁孔, 夜, 被轻轻开启, 又轻轻关上。”生活现象时常会引人思索, 发人深思。把这些思索记下来, 即是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往往是独特的、人无我有的人生感悟, 深思细品, 可写成大文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记录下来, 怎么想就怎么写, 直抒胸臆, 不伪饰, 不矫情, 类似于日记中的心灵独白, 快意倾吐。久而久之, 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 不断强化积累行为, 长期坚持, 就会形成积累习惯, 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到那时, 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初中英语教学浅见 第5篇

内容提要: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营造学习氛围;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学习;走出教材课堂,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作者: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中吴仲益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显而易见,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在“应试”这根魔杖的指点下,紧紧围绕着升学率这座大山,忙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把教材上的知识要点罗列成册,要求学生重复不断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这样的结果是: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阻碍了农民子弟语文素质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发展。”如何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现状,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因此,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短缺的情况下,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和作用。教师们若能彻底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理解新课程新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必将收到始料不及的效果。

本文将就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以下几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营造学习氛围

新课程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结合便就叫语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不断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作一定安排。早晨上课前半小时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使学生在听觉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课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绘自然风光、忆自己童年、讲家庭亲情、说有趣笑话、诵优美诗词。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还可组成学生评委,对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记入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单;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校广播室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诗词评讲、散文欣赏等。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无形的课堂上得到潜移默化、坚持不懈,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听说能力,积累词江,为写作打下基础。

二、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广泛阅读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可号召学生从家里、亲戚或朋友处借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通过适时的课外阅读,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具体指导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倡学中求疑。如在阅读世界名著《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性?为什么称:“变色龙”?围绕这一系列疑问,仔细阅读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如:成语接龙,名著朗诵,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

笔者认为: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手段和方式与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主要区别于现代化教学设施方面,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语文课程资源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如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等都是学生的用武之地,我们把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写作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培养农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走出教材课堂,拓宽学习视野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语)。农村语文教师的身边,还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情风俗、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色。

例如在教学了《珍珠鸟》一文后,我们可组织学生去调查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珍贵的动物?它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有没有遭遇人类的迫害?在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作好记录,拍摄照片,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语文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

初中牛津英语阅读课教学浅见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牛津英语;阅读教学;基本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16-01

语言教学其主要宗旨在于为阅读与交流服务,因此,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人想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企盼得到同仁们的指教。

一、初中牛津英语阅读课的总体要求

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采用课文整体化教学,运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既侧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又重视文章结构的分析;尽可能多地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二、初中牛津英语阅读课的基本环节与做法

初中牛津英语阅读课的基本环节分为:读前,读中,读后和作业布置。

1、读前

主要为单词和词组的导入,导入内容要尽可能选择学生所熟悉或了解的内容,以便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建立或激活学生的已有相关知识,初步感知阅读内容,为正式阅读做好准备。导入要做到自然、简洁,避免生硬、复杂。要防止喧宾夺主。

主要方法有:

(1)生活话题导入法:所选话题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焦点问题与阅读内容,尽可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

(2)背景介绍导入法:要以西方文化背景以及东西方文化比较为主,目的在于扩展学生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扫清学生阅读和理解中的障碍。

(3)头脑风暴导入法:既要注意激活学生的已有词汇积累,又要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4)音像播放导入法:所选音像材料尽可能生动,要与所学内容联系密切,并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中

主要分为快读、细读和研究性阅读。下面介绍三种阅读方法的具体运用。

(1)快速阅读要求整体理解所读语篇的主旨大意和篇章结构,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和在阅读中快速捕捉有关信息的能力。如运用跳读、寻读的方法。以及针对不同文体设计不同的阅读目标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之前确定阅读的目的和要求,并规定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初次接触的、比较复杂的任务或者活动,老师最好给出一至两个示范。常用方法有;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引导学生运用跳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的大意进行概括或推断;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主旨句;指导学生善于判断、发现每个段落主旨句的位置;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层次划分,这项任务对于理解篇章结构,故事发展情节和作者思路将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细节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捕捉具体信息及重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语篇中细节的理解。结合阅读材料不同段落或层次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培养学生对信息搜索、归纳、概括等简单处理能力。常见方法有:问题导读(可以给学生提供yes-no问题或者wh-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在文中寻找相关答案);归纳阅读(指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信息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提炼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排序阅读(一些阅读材料中有叙述比较复杂的事件,可要求学生对已经打乱顺序的事件结合对课文的快速阅读重新进行排序,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

(3)研习性阅读是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进一步研究和理解。如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及运用,以达到深层理解语言现象和语言知识的目的。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和比较典型的语言研习材料。常用方法有:猜测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并学习其用法(要交给学生猜测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同义词、反义词、同位语、插入语以及相关的构词法知识对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进行猜测);对精彩段落结构的赏析(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所赏析段落的精彩之处,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他们的看法);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文章寓意的理解(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文中的事实或细节、作者的语气等,分析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寓意,属于深层理解)。

3、读后

读后任务体现在足够语言输入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输出。可设计口头或书面练习,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作者观点进行评价,并交流各自的看法,使知识的学习升华到运用的高度,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常见方法及要求:找出关键词,进行课文复述;给出话题,通过小组讨论,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同座位之间对文章内容进行问答活动;采访教师指定或设置话题,同座位或小组之间进行采访,准备后进行现场演示;分角色表演,引导学生针对戏剧剧本或其它文体中相关的情节分角色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对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进行改编等。

4、作业布置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之浅见 第7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的技巧:

1. 自由讨论法:

比如在讲授新课时, 先让学生小组的形式陈述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慈善组织, 然后讨论这些组织有什么作用和功能, 从而引人新课, 了解更多的慈善组织。

2. 背景资料铺垫法:

如讲一文, 先介绍一些1999年台湾地震的相关背景资料, 引起学生对那次地震的兴趣, 从而顺利引入新课教学。

3. 故事导入法:

给学生讲述一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 引起他们进入新课学习的兴趣。

4. 音乐欣赏导入法: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作为背景, 让学生在音乐中愉快地学习。比如讲授十二月份和季节的相关词汇时, 正好有儿歌相配, 学生在边学边哼唱中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5. 图片比较引人法:

图片具有直观性, 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图片,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授Natural disasters时, 出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 如洪水、雷电、火灾、地震等图片, 很直观很震撼。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 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的兴趣, 这样才会保证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一种活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1. 英语课堂气氛的构建, 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不但在人格地位上的、而且在心理感情等方面的平等理念和合作默契的课堂教学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才真正做到积极参与。

比如, 在新授课一文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他们所知道的慈善组织, 积极发言。有的说到嫣然基金, 谈到李亚鹏和王菲;有的提到一元基金, 说到李连杰。这些慈善虽然不是课本上所要求学习的东西, 但是学生从对这些慈善机构的了解, 有了更多的兴趣去了解更多的慈善组织, 学得轻松愉快。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英语课堂带来的活跃因素。比如在呈现一些图片时, 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单词短语。在新授课时, 除了可以呈现各种天气图片, 更可以出示中国地图, 给出各大城市的天气状况, 让学生任意选择城市, 分小组对话演示天气预报。学生乐学易学, 很轻松得掌握了有关天气状况的单词, 并且学以致用了。

3. 和谐平等的原则下教师要随机应变。“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 如教师的失误、学生的恶作剧等。面对这种现象, 要随机应变, 其方法技巧随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出错了要及时纠正, 诚恳接受学生的指正。这么做的结果不是丢面子, 而是在学生心中树立更高的形象, 教师也是普通人, 和学生平等。遇到学生爱表现, 不妨让他表现。在一次Free talk中, 一位男生说他的爱好是唱歌, 并且想和好朋友一起唱一首歌, 于是笔者给了他们机会一展歌喉, 唱完了学生们都高兴得鼓掌了。这样的课堂是活跃的、轻松的、愉快的。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是激发有效课堂的保证

1. 不失时机的采取激励措施。

每堂课如果能加入竞争机制, 那么学生会更加积极。比如在新授阅读课时, 在规定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然后合上课本抢答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积分。最后评出优胜组, 只要在黑板上的小组积分处画上红花或者星星或者小红旗, 这个小组的学生就很兴奋, 兴趣高涨。其他小组有失落的, 这时老师积极引导, 于是大家又摩拳擦掌等待下次机会好好表现。

2. 进行积极评价, 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需要肯定、褒扬, 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一些离奇想法加以批评、指责、训斥, 学生的心理将会受到压抑, 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进行鼓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 不要马上说“No, you are wrong”, 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 并走到学生身边, 轻轻拍拍他的肩膀, 示意他坐下。这样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了, 也不会感到很难过。

3. 进行分层评价, 更好的培优补差。

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对于优秀学生, 可以设置难度大的问题, 给予严格的高要求的评价。对于学习基础差点的学生, 降低问题难度, 给以肯定、鼓励的评价,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一堂课, 保证了人人有事做、人人参与, 课堂不是少数优等生的课堂, 而是大家的课堂。只有把各种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课堂才是成功的, 有效的。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的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它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仅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浅见 第8篇

初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学常识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与其它学科不同, 初中思想政治课侧重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认知行为的初步形成, 在教学上应有其不同的方法。初中生有着与小学生、高中生不同的特殊性, 他们生理上处于成长中, 开始关注自己,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但自我定位不清晰;心理处于变动时期, 内心涌动着探索的欲望, 但不接受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不定型的知识结构, 渴望得到指导, 但反对枯燥的说教;渴望拥有展示自我的空间, 但又倾向于心理设防;有着独特的个性, 很容易接受群体意识但又缺乏进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曾有一位政治教师兼心理辅导员在上课时发现一名学生在低着头轻声哭泣, 这位老师正在讲心理学知识, 便走下讲台关心地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哭呀?”该学生抬起头来反问教师:“你不是政治老师吗?你不是懂心理知识吗?那你就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哭, 还来问我?”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可爱的初中生, 不了解他们的心理, 就不可能实现和谐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使我们的政治教学存在着许多心理不和谐问题。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现象

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 是学校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渠道, 其地位十分重要。但在传统教育下, 政治课在升学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加之社会的偏见, 学生普遍对政治课不重视, 认为学不学无所谓, 心理上在学前就留下了严重的“学科阴影”。进入教学后, 最初是进行品德教育, 内容相对简单, 部分学生易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政治课太简单了, 不学都会, ”开始对政治课有了轻视心理。到了法律常识学习时, 难度增加, 学生心理却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 对这一时期的政治课学习开始失去信心。到了爱国主义的学习, 道理相对空泛, 大部分学生更加不感兴趣, 有的甚至开始放弃学习。从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来看, 很容易对该学科产生不良情绪。素质教育提倡改善师生关系, 但有一个问题被忽视了———师生关系的改善是靠教师一厢情愿地推动, 还是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现有的师生关系的改善大多表现为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讨论, 与学生谈话等“互动”形式, 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是从学生的心理考虑。可以说这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学生在内心对这一方式缺少主动接受的意愿。教师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有基本定型的心理结构, 与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状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一般来说, 教师都是按自己的设计模式来接近学生与学生交流, 不太注意个人的心理转换, 使学生不能真正地与教师交流, 很少产生师生间的心理共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必须注意学生渐长的“成人意识”、展示自我的谨慎心理, 避免学生封闭心理的形成。所有教学法的运用, 若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 就会造成心理的不和谐。然而,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考虑这一问题, 教师如不能解决好学生的心理不和谐现象, 就不能真正实现和谐教学。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之浅见 第9篇

一、在实验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提出问题, 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 亲自动手实验, 动手探究, 通过去粗取精, 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内部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1. 落实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

(1) 预习:每次学生实验前,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 了解实验步骤, 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笔记。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 其实验内容便成竹在胸, 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

(2) 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认真操作, 细心观察现象, 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

(3) 写好实验报告:通过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的实验教学从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1) 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教师可选择些简单的实验, 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 由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去独立查阅资料, 独立制订实验方案, 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分析, 解决问题的设想,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去解决, 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2)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模式更有利于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若教学中先把一些已有知识, 结论当作本知理论对待, 变原验证性实解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 经过思维活动过程寻求其结论, 则会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方法和思维能力,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 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将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给学生人人动手的机会, 便可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或感受到实验现象, 获取直接的实验信息, 有利于强化记忆和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在实验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规范实验教学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通过实验, 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而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每一节实验课的成功关键。

(2) 要制定严格的实验室规则和各种制度

为保证学生在实验室上好实验课, 制定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3) 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要正确操作要规范

保证观察, 实验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使用仪器, 设备方法正确, 操作规范。这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品德教育都是必需的。

2. 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在科学教学中,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正确指导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 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 探索各种自然规律, 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

(2) 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和问题,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出与纠正, 保证实验成功进行。

(3) 指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结论

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找出事物本质特性和规律。现象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 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事物规律, 要靠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拔。在实验探讨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提高了实验能力, 学到了基本知识, 还提高了分析, 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

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浅见 第10篇

首先, 《初中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 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其次, 中考记叙文阅读大致包括以下题型:

(1) 理解记叙的要素。

(2) 理清记叙的线索。

(3) 说明记叙的顺序。

(4) 分析记叙的详略。

(5) 概括全文内容。

(6) 划分文章层次。

(7) 领会全文主旨。

(8) 感受人物形象。

(9) 理解的中心句。

(10) 理解文中的过渡句。

(11) 概括事件内容。

(12) 感受人物语言。

(13) 理解词句的含义。

(14) 对表达方式及文段作用的理解。

(15) 对文中疑难之处的辨析。

(16) 对文章艺术特色的欣赏。

我们在记叙文阅读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根据《标准》的要求, 扣住考点, 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对语文课常保持一种期待心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整体感知。

记叙文阅读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其步骤大致分为: (1)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这样一来,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故事中的人物, 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全都明了, 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 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 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 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 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 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 叙述完了, 仍按顺序叙述。 (3) 理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在写人叙事中都会有一个纲, 把事件串在一起, 这就是记叙文的线索, 抓住了线索, 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 掌握文章的结构, 理解文章的主旨, 感受文章的情感。记叙文的线索有多种, 如以时间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见闻感受为线索, 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等。

下面以《背影》为例来说明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时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 要求学生在自读课文后, 查资料,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概括出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其中作者重点写了哪件事?

第二, 主要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要求能叙述出来。

第三, 弄清记叙的顺序及叙事的线索。

第四, 弄清事与事之间的关系, 从而理解文章所写的“背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出现的, 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浓浓的父爱。

(二)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对重点文段的鉴赏, 以便更加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产生共鸣。

仍然以《背影》为例。在整体感知中, 学生已经明白,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望父买橘”, 而“回家奔丧”, “送我到车站”只是为写“望父买橘”作铺垫。重点分析“望父买橘”的每一个细节, 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爱与儿子对父亲的感情。重点文段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尽量能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结合文段重点词句, 能用自己的语言, 表达出来。

(三) 在整体感知和重点文段鉴赏之后, 再回头理解作者如何处理材料的, 包括文章的选材、剪裁、详略处理等。

如对《社戏》这篇课文, 要研究作者选材的匠心, 就要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社戏的,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待学生讨论后, 再让学生思考平桥村是乐土, 是因为哪些事, 等学生答出是四件事 (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钓虾放牛可以看到社戏) 后就引导学生研讨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三件事。讨论之后, 学生们就能认识到, 这些乐事为看社戏作了铺垫, 突出看社戏是在平桥村的最大乐事。同样《背影》一文在重点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之前, 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质, 以及父亲亲自送“我”到车站?让学生明白, 那是为描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也是为描写“背影”作铺垫, 让“背影”出现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事件中, 这样更能打动读者。

(四) 分析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有:

(1) 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用词语、句子或段进行过渡, 然后要了解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

(2) 照应:内容与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有伏笔, 后有照应。

(3) 欲扬先抑或欲抑后扬。

此外还有衬托、铺垫、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五) 分析关键词句的作用, 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如《背影》一文中写“我”流泪的四个句子, 父亲过铁道去给我买橘的动作描写的词语, 都要作认真的分析。

(六) 主题和写作借鉴的归纳。

概括文章主题时, 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件, 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及事件的社会意义。如《背影》望父买橘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歌颂真挚无私的父爱。

归纳写作借鉴时, 一定要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感受得到,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出来。如《背影》中倒叙手法的运用, 渲染和铺垫, 细节描写等。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之浅见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激发兴趣;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化學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如何充分挖掘农村的办学条件,做好农村的化学教学,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农村九年级学生而言,刚接触化学,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化学颇有兴趣。农村中学生与城镇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更能吃苦耐劳,但对于化学实验的实践操作相应薄弱,有做不好、不小心弄坏实验仪器的心理障碍,致使他们不敢做实验。然而恰恰相反,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前提,通过实验可以培养他们对科学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可让他们深深感受到化学实验是科学的基础。用实验轻轻拨动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心弦,让他们感觉到其实化学是很有趣的,学习化学其实并不难。

化学课堂调动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做实验,要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愿望,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过程的内在美和探究的乐趣,这样学生不需要强化记忆,就能轻松记住并理解掌握知识要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化学是一门实际生活再现的课程,化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现实”的理解,如讲到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时,根据红磷的着火点低于白磷的性质,让学生了解“鬼火”的产生缘故。而且这现象只会产生在温度较高的夏天的晚上。如讲到乙醇时,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有关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为何会醉酒;酒精对人体的刺激作用;饮酒过量有那些坏处;为何混有工业酒精的假酒会造成死人”等等知识。在许多枯燥的理论教学时,也可以引入一些生产生活事例,使得理论教学更加的生动,更加形象,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课堂气氛好,课堂效果也会好。让他们感觉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生活在化学之中。比如讲到醋酸时,可以让他们说说醋酸的作用,列举平时在家煮骨头时加入一点醋酸更容易煮烂的例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当的引入这些知识,并进行适当的讲解,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的喜欢化学,了解化学,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三、以“口诀”为途径,指导学生科学记忆

通过一定的化学学习后,学生会感觉到在短短的时间里需要记的,掌握的很多,很吃力。有的学生兴趣低落下来,甚至会放弃不学了。所以上完一章后,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出来。

比如,电解水中,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产生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把“负极氢气多”记为“父亲多亲”。这样学生容易记住,且记而有趣。例如教学化合价时,我可以把它编成口诀:“一价钾钠银和氢;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五、七氯铁二、三;硫有二、四、六;通常是金属显正价,非金属显负价”这样的口诀学生记忆轻松、方便。还有一些化学口诀是通过它的谐音,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再如,在地壳元素的含量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把它编成“养闺女贴给哪家美”。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树立保护环境,做地球主人的意识

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可以用化学的知识来解释,例如CO具有毒性,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为什么冬天常常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向他们解释其原因(是CO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它不能与氧气结合,人体缺少氧气。)这样学生会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会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止不必要的事故发生。讲到煤燃烧时,就联系到酸雨的形成,那么学生就会问,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对环境和人有什么危害?怎样预防?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这时,在教学中就直接补充:就是当煤燃烧时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饮用酸化物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害。

如何减少酸雨的发生?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社会和公民应采取的措施有:(1)气或天然气代替烧煤;(2)处处节约用电(因为大部分的电厂是燃煤发电);(3)用乙醇汽油代替原来的汽油(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4)包装简单的商品(因为生产豪华包装要消耗不少电能,而对消费者来说包装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5)支持废物回收再生(废物再生可以大量节省电能和少烧煤炭)等。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给化学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农村初中的化学教学水平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贾晓萍.也谈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J].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06期.

[2]花勇.初中化学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教育,1998年09期.

初中地理个性化教学策略之浅见 第12篇

一、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一直以来, 中学地理课程依然在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传承, 从国家到地方, 都在推行统一制定的课程方案。而在人文社会背景下, 这种课程模式无法与区域差异相适宜, 对于个体化教育的实施, 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为了与个性化教育潮流相适应, 就必须要实施个性地理课程模式, 重点应改革以下方面:

1.课程个性化

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建立个性化的地理课程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通过个性化的地理课程的设置, 实现自由化和个别化的教学。可通过与初中生的特长和兴趣相结合, 减少必修课, 增加地理活动课和选修课, 使学生能对课程自由的选择。

2.课程乡土化

中学地理课程可依照学生特点和本区域的地理环境, 在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指导下, 对校本课程和地方性课程进行构建。在课程的统一安排下, 留出一定的比例, 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安排, 从另外一种途径, 对地理课程的个性化进行加强。

3.课程综合化

伴随着日益凸显的现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实现中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发展的重要保障, 就是课程的综合化。而在这一领域中, 应重视融合和交叉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并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譬如, 可通过对以地理为中心的“超越学科的学习单元”课程设置, 利用课程的综合化, 补充和强化课程的个性化, 对综合化的活动课程进行构建。

二、教学策略个性化

课堂教学过程是初中地理教育的核心环节, 所以, 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阵地, 就是教学策略的个性化, 它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灵活的设计教学空间

为了能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育, 应在教学环境中, 有意识的渗透教育意图, 这是在地理教学中所不容忽视又非常重要的。为了能为师生的活动、研讨、学习和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氛围, 可将地理教室布置成一个活动中心, 合理的布置和安排教学材料、道具、设备、工作区域等, 将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方式用马蹄形、圆形、方形和模块性等布景代替, 为初中生提供一个自由而又民主的学习空间。

2.有效的设计地理图表教学

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 学生对一些有较大思维容量的示意图缺乏关注, 而仅仅是感兴趣那些有较强直观性地理图的现状。教师可设计梯度问题, 并以问题引领为主导, 改变学生在阅读地理图表的过程中, 仅仅是获取表层信息, 而对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缺乏一定能力支撑的现象。

例如, 在“世界的聚落”这一课时, 在分析北非和东南亚地区居民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时, 可由浅入深的围绕北非及东南亚居民景观图, 层层展开问题设计:

问题1:读“北非民居”和“东南亚民居”图, 请对它们各有的特点分别进行分析。

问题2:两地民居在门窗大小、墙体厚度和屋顶形状等方面, 差别很大, 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请同学们将这两个地区的位置在“世界政区图”上标注。

问题3:我们的房屋的用途主要是用来遮风挡雨和防暑御寒的, 那么当地自然环境中哪个因素会对房屋的特点带来影响呢?

问题4:与世界气候分布图相结合, 请说说当地气候对两地的这种民居特色有什么影响。

利用地理图, 将这一过程清晰的形成一条对“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的主线:民居特色———地理位置———民居与自然环境 (气候) 关系。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过程, 可初步得到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路:在居民所处的地理位置上, 得到了怎样的居民特色特征, 通过比较居民特征, 找出之间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居民特色形成的原因, 总结自然环境会如何影响人类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经历了提取有效信息, 综合归纳有效信息的思维过程, 既掌握了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 也对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地理思维方式进行了内化。

3.实施教学行为主体化的教学行为策略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教学方法可采取探索式和启发式, 避免学生盲目的记忆和被动接受知识, 以及知识练习过程中的过分繁琐。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中心的主体, 通过研讨、提问和设疑, 实现师生间的多向交流, 使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能有充足的机会去发展和展现。通过课堂教学,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学活动的民主化, 是教学行为主体化的前提。教师应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和与众不同的质疑充分尊重, 使课堂成为个性融合和智慧撞击的场所。在地理教学评价上, 取代传统的将知识掌握的精确度和数量作为标准的方法, 而将教学评价标准改为综合衡量学生个性全面和健康发展的作用程度。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中国地理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是《中国的行政区划》, 它密切联系着八年级下册及后面各章节, 所以, 它也是解决后面问题的关键。只要学好这部分内容, 后面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这部分内容学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它不但要求学生能将各省的全称、简称、省会记住, 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将它们的位置标出。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可按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的顺序, 编一个顺口溜, 帮助学生按历史上六个大区的划分来记:

津京冀晋内蒙古, 辽吉黑为东北区;

闽赣浙皖沪苏鲁, 豫鄂湘粤桂下数;

云贵渝川藏西南, 陕甘宁青新一户。

这六句话对大陆上30个省区的位置顺序进行了概括, 很容易进行记忆, 通过采用这样灵活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本节课的内容。

上一篇:科学区域活动下一篇: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