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性疾病

2024-05-23

过敏反应性疾病(精选9篇)

过敏反应性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疑似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1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0例,女400例;年龄范围为4~78岁,平均年龄为(25.3±5.6)岁;患者病程时间为3周~30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0.3±1.2)年;存在个人过敏史的患者412例;患有两种以上过敏性疾病患者316例;存在家族过敏史患者201例。在疾病类型方面,荨麻疹患者120例,湿疹患者206例,接触性皮炎患者16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341例,哮喘患者110例,异位性皮炎患者25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Mast系统过敏原检测分析仪进行相应的检测护理。观察血清当中的35种过敏原,搜集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指标[2]。首先,选择美国生产的Mast系统过敏原检测分析仪来完成检测工作,仪器型号为MASTCLA-1型。其次,对患者的血清进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检测方法为体外检测。第三,共检出过敏原35种。具体操作方法为:抽取患者的静脉血2ml,按照3000rpm的频率,对患者的血清,进行10min的分离处理,吸取0.4ml的血清,将其放入到反应管当中,反应100min,冲洗液清洗后,加入结合液进行反应,时间控制在16h,应用清洗液进行彻底清洗处理,加入底物/指示剂,于0~90min内,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3]。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将过敏原与固相载体相互结合,倘若患者的血清中,存在过敏原的免疫球蛋白E,即能够与过敏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同时,加入具有酶标记的抗免疫球蛋白E抗血清,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为固相载体-过敏原-免疫球蛋白E-酶标二抗。以此来作用于特殊的底物,并且发出相应的荧光。检测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荧光的吸光度,换算出免疫球蛋白E含量[4]。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将免疫球蛋白E的含量作为衡量标准,如果含量大于0.19kU/L,判定为阳性。分级评定如下:荧光吸光度<0.06kU/L,表示可能为无;荧光吸光度为0.07~0.18kU/L,表示可能为极低;荧光吸光度在0.19~0.67kU/L,表示可能为低;荧光吸光度为0.68~1.96kU/L,表示可能为中等;荧光吸光度1.97~3.50kU/L,表示可能为高度;荧光吸光度>3.51 kU/L,表示可能为极高。

2 结果

经过临床检测与分析,发现在1200例疑似患者中共有819例患者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其血清中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均表现为阳性,总体阳性率为68.25%。经过临床分析,在819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其过敏原检出率依次为为青霉菌属(50.1%)、芽枝菌属(42.1%)、曲霉菌(36.6%)、粉尘螨(33.5%)、屋尘螨(32.2%)、黄豆(30.6%)、蟑螂(28.3%)。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通过实施过敏原检测护理,能够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针对患者的过敏原情况展开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均具有较大积极意义。

3 讨论

近几年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的增高,对很多患者的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医学界认为,该病的发病率提升与大气污染、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的广泛应用具有密切的关系。从临床上来分析,很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在发病后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对患者的临床治疗、预防等,产生了相对严重的影响。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过敏原开展检测,能够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同时,在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时,能够更好的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是否恶化等。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实施过敏原检测,具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疾病可能的病因、疾病恶化程度。第二,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最有针对性的参考和指导。第三,针对疑似患者,提供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同时避免误诊、漏诊的出现。经过医学界大量的讨论与分析,认为在理想条件下,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检测和皮肤试验的结果高度一致,而皮肤试验会受身体内多种因素和药物治疗的影响,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检测为体外检测,不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尤其适用于小儿和过敏性休克的患者[5]。

综上所述,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临床实施过敏原检测,能够在多方面了解到患者的疾病情况,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具有较大积极意义,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王茜,解松刚.扬州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体外过敏原检测与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3(4):197-198+200.

[2]苏萍,惠艳.生物共振治疗仪对15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新疆医学,2010,12(11):15-19.

[3]黄宝山.徐州地区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过敏原检测与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183-184.

[4]张燕,史学娟.808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敏筛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3,10(11):1142-1145.

过敏反应报告 第2篇

关于请求解决卓尼县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疫

工作中动物过敏反应死亡补助的报告

州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

2012年我县春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兽医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动物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在防疫过程中动物注射疫苗时发生过敏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养殖户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给防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同时给群众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过敏反应发生后,对出现过敏经解救无效导致死亡的,畜主在家畜禽死亡后2小时之内报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尽快派人进行了调查,并将死亡情况上报了我局。我局在接到报告后,委派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会同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防疫

人员现场诊断鉴定,填写诊断鉴定证明,并逐个进行了照相登记存档,同时填写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过敏死亡牲畜登记表。据不完全统计,春季动物防疫共发生过敏反应牛28头,羊45只,猪22口,过敏率分别为0.18%,0.23%,0.45 %;过敏反应死亡牛6头,羊8只,猪13只,过敏后死亡率分别为13.3 %,17.8%,59%,直接经济损失达4.5万元。

为提高免疫质量,确保免疫注射密度,降低免疫过敏死

亡后给防疫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现恳请上级部门解决我县动物疫病免疫工作中过敏死亡牲畜补助,尽可能减少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损失。

附:2012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中疫苗反应死亡牲畜统计

卓尼县农牧局

二O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药物过敏反应及其对策 第3篇

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所以患者在用药期问,必须对药物过敏反应保持高度的管惕。

下列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及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使用时必须加以注意。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苯巴比妥、眠尔通、氯丙嗪,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吗啡、度冷丁、尼可刹米、普鲁卡因、阿托品,氨茶碱、咳必清、安络血,奎宁、黄体酮、催产素、胰岛素、抗毒血清、类毒素等。

药物过敏反应有以下特点:①除血清制剂外,以前均有用过该药的历史:②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于用药后4~20天机体即呈致敏状态,若再次应用同样药物就会发生过敏反应;③为可逆性反应,停药后症状可逐渐消退,再用同样药物症状又复发;④过敏试验阳在;⑤反应与药量无关,⑥反应与药理作用无关;⑦用抗过敏药治疗效果好。

由此可见,在怀疑自己发生药物过敏而考虑过敏源时,万万不可将过去常用的药物排除在外。一旦确定致敏源,便应防止再度接触,因第二次的过敏将会起病更加急骤。每次看病时,都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对什么药物过敏。杜绝乱用药物是预防药物过敏的最好方法,尤其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应盲目应用有特殊作用的药。应尽量避免反复间歇用药,这种用药方法既影响疗效,又易致过敏。对易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用前一定要做过敏试验。停用3天以上重用,还要重做过敏试验,千万莫存侥幸心理或图省事,以免招致严重的过敏反应。有些药物在化学结构上相似,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链霉素和新霉索、异丙嚎和氯丙嗪、四环索和新霉素等,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对易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等),用后病人应在医院停留15~3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性休克发生,一旦发生也便予尽快抢救。

轻型的过敏反应,停用致敏药物,多饮糖,盐开水以加速排泄,服用扑尔敏、强的松等,即可治愈。重型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应它即送往医院治疗。

解读过敏反应 第4篇

1.概念。

过敏反应是指免疫过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特点。

①发作迅速, 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具有破坏性;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二、过敏原

1.概念。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2.举例。

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三、过敏反应类型及发生的过程

1.过敏反应类型。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 主要是药物过敏, 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甚至休克, 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2.过敏反应发生的过程。

四、比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和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五、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

因为过敏反应是由于过敏原引起, 所以远离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有时我们很难找出过敏原, 可通过医生咨询或医学检测来寻找过敏原。

2.治疗。

极轻微的过敏可以不治疗, 分散注意力, 一段时间就可消失;较轻微的过敏可静脉注射含钙药物或口服扑尔敏治疗;严重的过敏须上医院对症救治。

六、题例分析

1.过敏反应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 反应强烈, 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分析:A、D对过敏反应的特点理解不清楚。过敏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可发生在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多种器官或组织。故答案为B。

2.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与过敏反应抗体的不同之处是 ( ) 。

A.来源 B.作用 C.分布 D.化学本质

什么是药物过敏反应? 第5篇

药物过敏反应又称之为变态反应, 是致敏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抗体反应或激发致敏淋巴细胞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该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病人身上, 和药物已知作用的性质无关, 和剂量无线性关系, 反应性质各不相同, 不易预知, 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初次接触时需要诱导期, 停止给药反应消失, 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易发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的过敏反应, 某些疾病可使药物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包括速发、迟发等4种类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对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者, 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

为了预防过敏反应, 有关部门规定, 有些药物如青霉素等应用前必须做皮试。但是有少数人皮试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有时皮试可能出现假阴性, 极少数皮试阴性的病人也能发生过敏性休克;个别敏感患者甚至在别人注射青霉素时闻了一点气味, 就发生了休克。特别要注意的是, 许多没有规定作皮试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其他物质有过敏史的人, 使用任何药品时都要非常谨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在就医时, 一定要把情况告诉医生, 避免再服用同样或类似的药品。

药物过敏反应不容忽视 第6篇

1、常见的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①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②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③催眠药、镇痛药、抗癫痫药:鲁米那、眠尔通、泰尔登、苯妥英钠等。④各种疫苗、血清制剂: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⑤其他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各种碘制剂、细胞色素c等。⑥中药及中药制剂: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青蒿、防风、丹参、毛冬青、益母草、鱼腥草、紫珠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1]。

1.1临床表现:

由于药物反应可累及到各个系统和器官,范围广,有全身的亦有局部的。本节只讨论部分典型的药疹和少数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1.1.1变应性药疹

这是药疹中种类最多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多形红斑样、结节红斑样、玫瑰糠疹样、紫癜形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等。

以下分别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2]:①固定性红斑(固定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的致病药物为磺胺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者斑上有一至数个水疱或大疱。②猩红热样红斑皮疹发生突然,常伴以寒战、发热(38℃以上)、头痛、全身不适等。③重症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 syndrome)此系严重的大疱性多形红斑。④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这是1958年在国内首次见到的一种药疹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但相当严重。

1.1.2其他类型药疹及药物反应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类型较多,兹择其要者分述如下:①全身剥脱性皮炎型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本症的特点是潜伏期常在20~20日以上。整个病程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a、前驱期,表现为短暂性皮疹,如局限于胸、腹或股部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伴发热,此为警告症状,若此时即停药可能避免发病。b、发疹期,可缓慢地逐渐从面部向下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或快或慢地波及全身,伴畏寒与发热。c、剥脱期,这是本症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红肿开始消退,继而呈鱼鳞状至大片形脱屑,鳞屑晨可布满床单并且反复脱落。d、恢复期,鱼鳞状脱屑变或糠秕状,继而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②短程锑剂皮炎型其特点为:a、患病率高,一般在30%~40%以上;b、潜伏期短,均在开始治疗后2~3日内发病;c、均在锑剂用量达到0.3g后发疹;d、夏季多见;e、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颈、手背和手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③乳头状增生型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溴剂等引起。④皮质类固醇型反应若激素应用的剂量较大,时间较久,常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它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有:a、继发性细菌或真菌感染:最多见;b、胃肠道:“类固醇溃疡”,甚至并发出血、穿孔;c、中枢神经系统:欣快、易激动、头晕、头痛、失眠等;d、心血管系统:心悸、血压升高、血栓形成、心律不剂等;e、眼:视力模糊、眼压增高、白内障及青光眼等[3]。

2、诊断

鉴于药物反应范围广泛,表现复杂,且多于特异性,要确定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对于药疹的诊断,目前仍以临床病史为主要依据,再结合皮疹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实验室检查方面,发皮肤划痕、皮内试验常以检测患者对青霉素或碘化物有无敏感性,对防止过敏性休克反应有一定价值,但对预防药疹的发生意义不大。体外试验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rnt test,RAST)等已用于致敏原的检测。

3、小结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新药的开发越来越快,临床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飞速增长,但人们对药物大都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小病”就自己进药店购买使用,这就给合理安全用药带来极大隐患。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更增加了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所以我们应多了解用药的一般知识,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一定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杨林,刘光辉.药物过敏发病机制及体内外检测[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2,06(2):152-157.

[2]程娟,马华林,郭娟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2):211-213.

随时警惕“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第7篇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和用量过程中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有害反应, 进而造成机体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药物过敏反应”是指特异体质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多种异样临床病态表现, 与药物剂量无关, 有时极小量药物可引发严重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属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需有两个因素, 一是患者为“过敏体质”, 二是接触药物。过敏体质是遗传决定的, 人数占总人口的1/3左右。此类人常易发生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等。在所有药物中, 有些药物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称之为“致敏药物”。在使用某些“致敏药物”时,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 在有“过敏体质”的体内又有特异“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 进而激发致敏淋巴细胞引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药物过敏反应就发生了。

常见的几种致敏药物:1.抗生素药物;2.磺胺药;3.解热镇痛药;4.安眠药;5.抗癫痫药;6.血清制剂;7.疫苗。中药亦可引发过敏反应 (益母草、防风、葛根、天花粉、丹参、板蓝根等) , 中成药 (牛黄解毒片、六神丸等) 。

二、药物过敏反应的特点

1.异样临床病态表现多种多样, 可为全身反应, 亦可为某系统、某脏器受损。

2.药物过敏反应发生或进展的快慢不一, 快者易引起注意, 慢者不易被发现和诊断 (见例1) 。

3.药物过敏反应病情轻重不同, 重者少见, 且可引发不良后果。

4.药物过敏反应与原疾病并存时, 诊断过敏反应往往可遇到困难 (例2) 。

5.某药物先期使用时可无过敏反应, 在停用此药一段时间后再度选用时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6.药物进入体内的方式不同 (如口服、肌注、静脉滴注、灌肠、喷雾、滴入等) 。

7.患者对某类抗生素过敏, 改用其他类抗生素仍可发生过敏反应 (例3) 。

8.在药物品种、用药方式、给药剂量完全相同情况下, 不同患者所发生过敏反应表现可各具特点。

9.同一患者口服某药时无过敏反应, 改用该药控制时可发生过敏反应。

三、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寒战、高热、低热或体温正常, 心中难耐, 烦躁不安, 周身乏力等。

2.皮肤:局部或全身水肿, 局部或全身汗出, 各种皮疹 (荨麻疹、斑疹等) , 大小不等紫癜或出血斑、黄疸、发绀等。

3.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意识欠清、抽搐等。

4.心脏呼吸系统:心悸、气短、胸闷, 呼吸困难、哮喘、喉部气流受阻等。

5.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血等 (便血可来自结肠或回肠末段) 。

6.肌肉关节:关节肿胀、疼痛、肌肉痛等。

7.泌尿系统:尿少、无尿、尿血等。

8.淋巴系统:浅表淋巴结肿大 (颌下淋巴结明显) , 深层淋巴结肿大。

四、药物过敏反应诊断过程中要做的体检

1.测量体温;2.精神意识状态观察;3.监测血压;4.查看皮肤变化;5.重视浅表淋巴结的触诊;6.心肺听诊;7.胸腹部叩诊;8.尿量记录;9.喉部检查 (必要时) 等。对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体检要尽量全面并及时做记录。

五、药物过敏反应发生后要做的辅助检查

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 依诊断和鉴别诊断之需进行以下诸多项目的选择。

1.三大常规;2.肝肾功能;3.凝血功能;4.C反应蛋白;5.血沉检查;6.胸X线片;7.B超检查;8.淋巴活检;9.急诊胃镜;10.急诊肠镜;11.胸水常规;12.腹水常规;13.CT检查;14.肝脏穿刺;15.其他。

六、几点提醒

1.寻找是何种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有时很困难, 医生、患者、家属合作, 细心耐心地回忆可能有帮助。

2.静脉用药时更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

3.过敏反应试验患者可能表现为“迟发反应” (例1) 。因此, 过敏反应阴性者亦需密切关注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4.要重视患者不适症状的表述, 如静脉输液后患者即感“心中难受不止”, 虽无发热、皮疹等表现, 亦应暂停输液观察 (例4) 。

5.皮试时患者可立即发生“休克”。因此, 做任何皮试时要准备好抢救药物在身旁。

6.全面仔细询问病史, 认真体检, 这对过敏反应的诊断特别重要。异样临床病态出现后更需连续、密切的临床观察。

7.药物过敏反应要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诊治延误, 往往是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急会诊、院外会诊、有时会有助于病情地判定。

七、病例介绍

例1男, 52岁, 因黄疸拟做静脉胆道造影, 检查前做了“碘液过敏试验” (左眼部) 为阴性。注入造影剂后2小时患者出现烦躁不安, 血压下降, 无尿等, 当即诊断为造影剂过敏反应。抢救3天后病情好转, 尿量增多 (多尿期) 左眼部出现充血、水肿。

点评:1.眼部过敏反应试验为迟发反应, 这虽少见, 仍应引起大家的注意;2.本例过敏反应发生快, 诊断和抢救均及时, 预后良好。

例2女, 18岁, 中学生, 因午后发热半月入院, 经多方检查和会诊, 发热原因未明, 因与肺结核同学有较多接触, 会诊后决定进行抗结核试验治疗 (链霉素0.5ml, 每日2次, 雷米封, 乙胺丁醇) 。治疗开始后每日午后发热变为每日出现两次高热伴寒战 (上午10时, 下午5时) , 几日后右侧颌下淋巴结迅速增大, 病理活检报告示反应性增生。试验治疗两周时因无疗效而终止。停药后次日体温突降至35~36℃, 以后未再发热。最后诊断: (1) 结核感染 (部位不详) , (2) 药物热 (SM) 。

点评:1.年青人;午后发热, 勿忘结核感染之可能。2.当使用链霉素 (每日9时, 14时各注射0.5g) 后1小时出现寒战、高热, 这种发热病情的变化应警惕“药物热”之可能。3.药物过敏反应除寒战、高热外, 浅表淋巴结肿大, 颌下淋巴结迅速增大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若肿大淋巴结病理报告为“反应性增生”。则更应考虑“过敏反应”之可能。4.两周的抗结核治疗, 从体温看结核病已得到治疗, 改药后几个月的抗结核治疗一直无发热现象。5.本例发热原因一直未明, 抗结核试验治疗后体温反升, 这使诊断更为困难。当停止原治疗后, 体温突降至正常时方明白了原患者发热和试验治疗后体温变化的原因。

例3女, 53岁, 因肺炎伴高热入院, 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 医生改用“红霉素”治疗。几天后呼吸道症状消失, 但体温不降反升, 经会诊考虑可能为红霉素引发的“药物热”。停用该药后体温降至正常, 改用其他口服抗生素治疗几天, 病愈出院。

点评:1.青霉素与红霉素并非同类抗生素 (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改用他类抗生素时仍需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2.红霉素治疗过程中正作用和副作用平行出现, 此时医生在鉴别时易发生错误, 应以此为鉴, 提高警惕。

例4女, 50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在急诊室行抗生素静脉输液。在开始治疗后不久, 患者即感心中难受, 周身不适, 痛苦万分, 治疗次日颌下淋巴结快速增大, 在用药第3天症状更重, 经会诊, 停止了药物治疗, 随访3天, 病情逐日好转而痊愈。

点评:1.静脉使用抗生素时, 若患者即感不适, 甚至难以耐受时, 要警惕“过敏反应”已经发生。2.本例虽无皮疹等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但颌下淋巴结迅速增大是一重要体征, 若不停止原治疗, 其后果尚无法评估, 笔者经验建议停止或改变治疗, 密切观察良好。

例5男, 52岁, 宴会后不久突便鲜血而住院, 急诊肠镜未见直结肠内任何病变。入院第3天静脉输入“血浆”后立即出现寒战、高热, 约45分钟后再次便血, 剖腹探查见回肠末段9 0 c m内回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散在浅溃疡, 会诊后认为“过敏反应”是便血原因, 对症治疗后病愈出院。

强制免疫应激过敏反应的处置 第8篇

1 免疫应激的分类及临床特征表现

1.1 一般应激反应

(1) 注射部位的红, 肿, 热, 痛等炎症反应;

(2) 伴有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呕吐, 减食或短暂停食;

(3) 泌乳减少, 产蛋率的轻微下降。

1.2 严重应激反应

(1) 站立不安, 卧地不起, 呼吸困难, 口吐白沫, 倒地抽搐;

(2) 孕畜流产 (含早产) , 高峰期蛋鸡产蛋急骤下降, 产蛋鸭完全停产;

⑶过敏反应死亡, 家畜在免疫注射时, 针头没有拔下就倒地死亡。

2 应激反应发生的原因

2.1 疫苗因素

(1) 疫苗的过敏反应:疫苗中含有的致敏原, 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 IgE抗体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致敏细胞活化后释放组胺, 缓慢反应物质A等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粘膜水肿, 血压下降及呼吸, 消化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临床反应, 出现过敏反应症状;

(2) 疫苗中的杂质引发的应激反应:不同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品名疫苗, 免疫后的应激反应不同。有人报道过灭活苗的甲醛超标, 抑制雌激素的分泌, 抑制产蛋;

(3) 接种失误导致应激反应:接种实施过程中失误导致的应激反应, 疫苗注射的量过大, 对局部的刺激越大。

2.2 动物本身因素

(1) 动物的品种, 年龄, 血源关系, 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抗应激能力不同。品种越纯, 抗应激的能力越差。皮特兰猪, 斯格猪应激性较高, 易发生应激反应。年老、体弱、幼小抗应激能力差。猪45日龄免疫器官发育成熟, 30日龄以内的猪抗应激能力差。如有应激反应发生, 同一窝的猪发生几率较高。家禽产蛋期抗应激能力差。家畜怀孕后期抗应激能力差;

(2) 动物的注射应激反应:动物对注射的恐惧和疼痛而非疫苗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3) 偶合症:动物在接种疫苗时, 正处在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 接种偶合发病的情况。

3 免疫应激的预防

3.1 疫苗方面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严格遵守疫苗免疫注射操作规程。有条件的兽医防疫机构应先进行小群接种试验, 确认安全有效后再做大群免疫。

3.2 动物方面

(1) 免疫接种前做健康检查, 凡是发病的, 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 年老体弱, 幼小、怀孕后期动物不予以接种或暂缓接种;

(2) 对产蛋高峰期的家禽, 在没有疫情威胁的情况下, 不予以接种或暂缓种;

(3) 对应激性较强的纯种畜禽, 可于免疫前3~5天在饮水中添加速溶多维或VC、VE等降低应激反应。免疫前后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 提高机体免疫力;

(4) 对免疫后的畜禽一定要留有应激反应的观察时间, 一般在2小时左右。王石镇东艾村某养殖户, 注射猪瘟疫苗后, 天就黑了, 没有仔细观察, 第2天早晨发现死亡3头猪。

4 应激反应的治疗

4.1 一般应激

一般应激不需进行任何处理1~2天可自行消退。

4.2 严重应激

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 第9篇

1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类型

Ⅰ型过敏反应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最常引起的一类过敏反应, 其发病急, 可迅速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腹痛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一般认为中药注射剂作为全抗原或者半抗原进入特应性个体, 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附着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 使机体致敏。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与IgE结合, 沉积在相应的器官或使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 引起一系列过敏症状。多见于鱼腥草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双黄连制剂等中药注射剂。

Ⅱ型过敏反应:中药分子进入机体后, 附着于细胞膜上, 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在细胞膜上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细胞破坏。药物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是该型变态反应常见的结果。

Ⅲ型过敏反应:中药分子进入机体, 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 当抗原抗体两者呈一定比例时, 则在体液中形成不易被吞噬的中等大小的复合物, 在适当的条件下, 即可沉积于组织的血管基底膜上, 导致相应组织的损伤, 常见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和肺炎等。

Ⅳ型过敏反应:中药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 使之致敏。当同一药物抗原再次接触已致敏的淋巴细胞, 可激发致敏淋巴细胞释放介质而导致组织损伤。这类反应没有抗体参与, 发生较慢, 一般在接触后24 h或更长时间才出现临床表现。药疹、接触性皮炎等属此类过敏反应。

2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

2.1 中药提取工艺不够完善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提取工艺还不够完善, 对非药用成分不能完全去除, 导致混有部分杂质及植物蛋白。引起过敏反应可能是有效成分本身, 也可能是混入制剂中的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物质。

2.2 中药剂型的多样化

中药注射剂比口服剂型更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改变给药途径后, 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也随之改变, 半抗原类物质可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 导致过敏反应增多。

2.3 中药质量标准门槛过低

部分中药注射剂特别是早期收载于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的注射剂, 其质量标准门槛过低, 基本没有过敏反应检查等项目, 有的甚至连热原、异常毒性都未作要求, 大大增加了高危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的隐患。

2.4 临床配伍及个体差异

临床上药物配伍注射发生过敏反应较多。可能是注射剂本身微粒较多或药物未完全溶解;中药注射剂的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蛋白质等, 以胶体形式存在于药液中, 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反应或由于溶剂的极性、pH 值改变, 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 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2.5 其他原因

此外, 配药或输液过程中的污染、输液的滴速和时间也都与过敏反应有直接关系;特殊人群如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的成人, 随意加大注射剂量可增加上述人群出现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3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检测技术

3.1 直接检测过敏物质 若能确定药品中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则可通过凝胶色谱法、ELISA法等分析技术进行相应的检测, 在中药质量标准中可通过应用HPLC法检测绿原酸、黄芩苷等杂质的含量以控制过敏物质的量。

3.2 主动皮肤过敏试验 是目前对皮肤接触性药物过敏进行评价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对于中药注射剂, 要求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实验一般采用家兔等作为受试动物, 通过观察药物接触完整皮肤或破损皮肤一段时间后, 受试药物组与阴性及阳性对照组动物的皮肤过敏情况进行评分和比较, 以此反映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

3.3 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一般采用大鼠 (或豚鼠或小鼠) 作为试验对象, 先以卵蛋白混悬液或受试中药作为抗原制备抗血清, 注射于动物皮内, 经过一段时间致敏后, 各组动物静脉注入含1%伊文思兰的上述溶液进行攻击, 处死动物后, 取出致敏各点皮肤, 直接测定致蓝斑直径;或剪碎浸泡后在一定波长处测吸光度, 作为反应强度的指标, 与不注射抗血清的空白组进行比较。已有学者证实该方法比较适合于评价药物半抗原-血浆蛋白复合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3.4 主动过敏反应检查法

3.5 回肠条或气管条收缩试验

3.6 腘窝淋巴结试验

3.7 细胞因子和蛋白检测法

3.8 体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试验

4结语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特别是过敏反应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相信随着对中药致过敏反应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必将会对中药致过敏反应的原因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 中药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新的过敏反应检查技术的开展和应用, 也将促使更多的中药致过敏反应得到早期发现和控制。

上一篇:铁矿石期货下一篇:土壤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