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目标范文

2024-08-16

教育工作目标范文(精选12篇)

教育工作目标 第1篇

一在新生入学伊始, 围绕“激发意识”展开相关工作

“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 说的是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不给学生讲明形势, 不给学生讲透重要性, 只是一入学就生硬地让学生树立目标, 这样的思路不符合教育规律, 也不符合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规律。因而, 从迎新开始, 东北大学就通过一系列宣传栏, 包括“识读大学”“我的梦·大学梦·中国梦”“新生目标教育工作”等几大主题, 启发新生思考大学阶段的梦想与目标。紧接着, 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报告会中, 向学生讲明“大学不是玩乐的天堂, 而是新的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 “大学毕业后的去向来源于大学入学初的选择”, “必须以思考的姿态读大学”等道理。同时, 学校还用利用迎新晚会这样的平台寓教于乐, 以歌曲、小品、短片的形式启发新生思考大学, 思考自己的目标, 让新生“自动自发”起来。

二在新生入学之初, 围绕“树立目标”展开相关工作

目标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目标也不是人云亦云抄袭出来的, 目标是在分析内外在环境的基础上科学确立的, 制定目标的过程就是规划的过程, 因而目标在规划中树立。基于这种认识, 东北大学不断创新载体, 帮助学生“知己”“知彼”与“决策”。在不断完善“院长报告会”“名师导航”“学长辅学”“我的大学”学业规划主题团日等传统载体的基础上, 东北大学还开展了“梦想微信”“主题舞台剧”等活动, 实实在在将“目标”两字植入学生心田。

学生有无目标, 这只是工作的基本, 学生有没有更高的目标, 这才是工作的关键点。作为“985”高校, 必须教育学生不能有小富即安的心理, 不能有满足现状的心理, 而是要有勇于站立时代潮头的抱负, 要有时刻担负国家责任的决心。

三在新生入学之初, 围绕“导向实践”展开相关工作

目标确定之后, 重要的是行动。学校必须为学生实现目标而搭建平台, 让学生的行动有着力点。高等数学是大一新生普遍反映的学习难点, 为此, 东北大学实行“高数二次授课”制度, 邀请专业教师在固定时间来给学生重新讲解知识点。对于民族生, 东北大学还专门为他们开设了英语补习班、高数补习班, 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除了在专业学习上搭建平台, 东北大学还在能力提升上为学生搭建平台。培养新生表达能力, 是东北大学“六项能力提升工程”中对一年级工作的具体要求。近年来, 学校相继举办了“博辩青春谁与争锋”辩论赛、“我的梦·中国梦”团支部诗歌朗诵大赛、“说出你的精彩”口语表达大赛、“激情畅谈‘语’众不同”口语表达素质拓展活动、“学会表达”表达能力培养主题团日等活动。2013年学校更是全新打造了“新生讲坛”这一崭新载体, 让新生登上讲台, 讲给新生听。仅在活动开展的最初几个月里, 来自文法、材冶、机械、理学等专业的9位大一新生就带来了6场报告和2场沙龙。光明网曾以《东北大学开设“新生讲坛”:大一新生展风采》为主题进行过报道。除了培养新生的表达能力, 东北大学还通过团干部培训、“青马工程”培训、素拓活动、“我观察我思考我创新我收获”科技创新月、新生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 来培养学生们的规划能力、创新能力。近几年对即将升入大二的新生调查显示:经过一年的大一生活, 新生的适应能力、表达能力、规划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在大一下学期, 围绕“调整反馈”展开相关工作

某县教育工作目标计划 第2篇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县委十一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国家级基础教育阶段均衡发展试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全力推进教育事业新发展。****年**县教育工作目标具体如下:

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工作,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重点抓好控辍保学、“两支”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和质量及校园安全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城乡中小学入率学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为零。

二、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使用学校公用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落实校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

三、继续加大教育布局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协调规划、勘察、监理等部门做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中小学校舍改造(更新)项目、27所双语幼儿园、教师周转房、新建小学、双语教师培训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各项工程的检查、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积极完成“班班通”远程教育项目的准备、实施任务;并对全县中小学实验教学及远程教育工作检查评估面达100%。

四、进一步加大扶贫助学工作力度,继续完善“四免一补一助一奖”工程,以确保本县户籍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努力完成高中阶段招生任务,完成高中阶段招生人数4488名,其中:普通高中2988名,职业技术学校1500名;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1%。继续扩大双语学前幼儿义务教育覆盖面,年内完成学前幼儿招生9600名,确保两个年龄段的幼儿入园率达到60%以上。

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教研活动、撰写教研论文等形式提高教

师的专业技能,完成1000名中小学教师各类培训;同时要大力推动民汉、城乡学校的交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全力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素养内涵高、进取意识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六、不断规范学校常规管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来落实,着力提高校长及教师的质量意识,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长效机制,加大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力度,通过质量检测、送课下乡、调讲赛等形式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确保的高质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和目标,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七、扎实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实现民语言学校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学,初中启动双语教学,高中试点双语教学。加快合格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不断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基础上,加强民汉学校的学习交流、支教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双语办的指导、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双语教学工作指导、跟踪管理、督查制度,至少开展一次基层学校“双语”教学工作专项督查,年内检查面达100%,对“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面达30%;加强学校领导对双语教学的指导能力,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确保全县整体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八、充分结合我县发展实际,通过走校校结合、校科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打造石油化工、化工工艺等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趋势专业。利用企业和现有人才进行师资整合,配齐配强师资队伍,满足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并将扫盲和实用技术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脱盲人员和剩余文盲每月5天的集中培训制度,全力巩固脱盲成果,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九、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以服务大局和改革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规范基层组织生活,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结合“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形势任务教育,做到学习形式多样,扎实有效,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动摇,不断完善学校领导班子民主集中、谈心谈话、定期自查情况等制度,加大学校党建工作考核评比力度。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营造清廉风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做好46名党员发展,1所“六好机关党支部”,19所“五好学校党支部”创建工作;

十、认真抓好学校的学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以开展好教育系统“中华民族一家亲,天山南北中国人”及“感恩教育年”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促进“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和“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地深入展开;继续深化教育系统文化核心内容和校园文化建设,认真组织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等学习教育活动,加大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督察及对广大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和民族团结工作的考评力度,进一步筑牢广大师生思想防线,不断增强教育系统广大师生抵御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渗透能力,确保教育阵地一方净土。

十一、进一步细化安全职责,明晰安全责任意识,通过专题讲座、实地演练等形式,加强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自卫能力,教育局每学期将对各学校至少进行2次安全督查,并下发督查通报。同时要落实好校方责任保险,确保学校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

十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积极做好各项创建工作,巩固德育教育成果。按计划创建1所自治区德育达标学校,做好1所自治区级德育达标学校复验工作;创建2所地区级德育达标学校,创建1所县级德育示范学校,做好31所县级德育达标(示范)学校巩固复验;

十三、创建地区级“花园式”学校15所,县级“花园式”学校15所。

十四、创建地区级“绿色学校” 2所;创建县级“绿色学校” 4所;

十五、创建地区级文明单位2所、县级文明单位5所;

十六、创建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1所、地区级卫生红旗单位2所、县级卫生红旗单位4所;

关于高校教育工会工作目标管理探究 第3篇

【关键词】高效教育工会;工作目标;问题

随着高校改革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变,高校的劳动关系越来越僵化,需要改变传统的工会模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高校工会中的问题,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工作。高校领导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工会组织的重要地位,并积极的配合高校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工会组织在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后,应该使用新型的目标管理方法,突破传统的工会组织工作,提高高校工会组织的工作质量。

1.高校教育工会组织以及目标管理的相关概念

1.1高校教育工会组织相关概念

我国的教育工会与其他工会性质一样,都是属于群体组织,对于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会来说,其是我国全国总工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它工会一样,教育工会组织由高校教职工人员自发组成,其基本的履行职能也是保护广大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的教育工会分为国家教育工会、省级教育工会、市级教育工会、县级教育工会以及学校级别教育工会,而我国的高校教育工会属于第五级教育工会组织。

高校教育工会组织有其特有的职能,除了具有于其它工会组织相同的基本职能外,还具有维护教职人员、教书育人、民主管理以及教职人员思政工作四个职能。

1.1.1维护广大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

高校的教育工会组织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广大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有效并合理的保护教职人员的根本利益,是教育工会的首要工作。教育工会组织履行维护职能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维护广大教职人员的民主权利和具体利益。

1.1.2履行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能

因教育工会的特殊性,其主要组织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会组织必须具备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能。教育工会组织履行该职能时必须参与到高校的教书育人活动中,建立基本的群众基础。工会组织对该活动中的教职人员的合法权利实施维护,并激发广大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1.3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职能

我国的高校事业,因其具有的社会主义特点,使高校需要实施民主管理,教职人员有参与到高校管理的基本权利。所以,高校教育工会必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高校组织实现民主管理形式,让每个教职人员都有管理的参与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

1.1.4履行思政教育的工作职能

教育行业不仅承担着工人阶级的使命,而且还具有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工作使命。教职人员的思政水平会对接班人的素养造成影响,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会组织必须提高教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该工会组织必须从其自身的特质上着手,把握住教职人员的群众特点,发挥出群众团体组织的教育功能。

1.2目标管理相关概念

目标管理的理论提出是由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从另一个层面上又可以称为成果管理,其设立依据是所有人员必须参与到工作目标的制定过程,并确立共同的目标方向,对其目标的执行进行管理。目标管理要求制定目标时必须使目标具体性、超前性、平衡性以及逻辑性,每个工作人员对其目标实施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注重的是结果,而并不满足于行动的过程表现。

2.高校教育工会实施工作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工会组织在使用目标管理时,某些工作做得很到位,比如有些高校工会组织领导与教职人员的距离较近,关系较为融洽,但是不可否认,对于高校组织来说,制定具体的目标管理体系的高校数量并不多,高校教育工会组织实施目标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2.1没有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组织的职能

对于大多数高校组织而言,其工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文娱活动以及发放员工的福利,没有发挥出其维护教职人员权益以及教职人员的参与权等,这导致了其实施目标管理的片面性,没有将工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2.2不具备开展工会活动的相关条件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教育工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场地以及办公条件非常有限,因此,组织高校教职人员进行活动时的条件也缺乏,教育工会组织的经费投入并不充足,使得教职人员的福利发放以及活动奖品也偏低。

2.3对于教职人员来说,教育工会不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

在高校教职人员的眼中,教育工会组织的角色就是走过程,具体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达不到其期望值。此种现象的产生,究其本質原因是教育工会组织并没有全面的落实目标管理,导致各种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无法有效的实施。

3.高校教育工会组织有效开展目标管理的措施

3.1提高工会组织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其职能

高校的教育工会组织要发挥出职能,必须提高工会组织的整体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建设高水平的工会组织,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将组织需要的人员配置到位,并规范任用组织干部的程序。此外,需要加强工会各级干部的知识学习,提升整体人员的业务技能,并转换其陈旧思想,不断创新观念,用新的方式和手段来实施目标管理。

3.2更新教育工会的制度

教育工会组织要适应现代的学校体制和环境,必须及时更新工会组织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学习制度、开展活动的制度以及日常工作实施制度等,要以新的视野改正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及时的调整制度中的相关内容,推行新型的教育工会工作制度。

3.3掌握科学观念,依靠相关法律来发挥工会的保障功能

高校教育工会组织要想发挥出保障作用,必须持有科学的人本观念,实事求是的解决教职人员的问题,最大限度的维护教职人员的合理利益。此外,高校的教育工会组织应该依靠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广大教职人员的根本权益,学习并研究《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教师人员,提升教育工会组织在教职人员眼中的形象,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增加教职工对其的信赖度。

4.结束语

高校的教育工会组织,要正确的理解工作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原则,全面的实施目标管理,避免其存在的目标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不断更新工会的制度内容,并提高工会组织的整体素质,利用科学的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汤超.高校教育工会工作目标管理研究[D].2013.

高校目标层次性的教育工作探析 第4篇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标层次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规划构建大学德育体系必然要求, 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举措。

1 目标层次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标层次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由两部分构成, 首先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作对目标进行分层的理论根基与基本依据, 在此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分层, 实现目标层次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研究既可理解为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发展时期、不同现有水平, 有侧重、有特点的对受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既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旗帜鲜明、具体明确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涵与工作方法,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 顺利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 目标层次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分析

2.1 目标边缘化于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边缘于现实生活一方面是指, 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于大学生活,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育人育才, 保持先进的优异功能, 缺乏实效性;另一方面, 现实上的大学生边缘化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某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 甚至出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严重现象, 在追求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的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于没有深入高校实际, 不能有效针对受众群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能贴进受众, 了解受众, 进行实质性的层次划分, 不能够制定出具有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2 重视群体而轻视个体

群体教育无法适应个体多样化的需求, 群体教育并未区分教育对象而进行层次教育, 无法适应教育个体的多方面, 多层次要求。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多地强调群体意义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功能与价值, 致使大学生个体体验缺失, 不能真正有效地接受相关工作的引领与导向, 造成了个体价值的不明确甚至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模块化、统一化, 不区分层次,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失去了个性特征与鲜明特色, 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预期中的差异。

2.3 目标实现方法失当

在我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当现象, 突出表现为过程的弱效化与结果的效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往往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将书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最主要途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的重任也单纯的变为教师的任务而非教育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不贴切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实际, 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授过程中也取得不到预定的效果。教育对象只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视为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而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导致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弱效化与浅层性。

3 目标层次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3.1 理清教育价值定位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既要源起于社会的客观要求, 更要体现并落实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对象———个人的成长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以国家社会的客观需求为最终指南, 其落脚点是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目标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社会价值作为根本落脚点, 同时社会价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层次和根本保障。

3.2 健全教育体制机制

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 形成一套能够及时有效应对不同对象差异化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实施、保障体系, 促使目标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在实际培养过程中, 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层次和觉悟水平拟定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建立“全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分别对应进行“认同———觉悟———信仰”的个体对象分层教育模式。所谓认同, 就是使全体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接受和认可, 将自身实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 内化为自身的要求, 自觉进行自我思想改造。这一层次的要求是个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培养的基本要求;觉悟是处于认同与信仰之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 是一个对事物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素质, 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对自身体会能力的提升。这一层次为其下一个阶段———信仰提供积极的思想支撑;所谓信仰, 是深深的仰慕并以此为自身行为处事的准则。在党员干部中优先进行信念教育, 使之具有崇高的信仰, 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主体内显层面的最高表现。对教育个体的进行分层目标培养是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增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3 合理运用教育方法

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良与发展。首先, 构建平等的主客关系。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 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体验者。其次, 从“填鸭式”的传统方式向“对话式”现代方式的转变。“填鸭式”教育容易导致教育对象的反感与抵抗, 只有从“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对话式”的教育模式, 才能体现教育双方的平等地位和双向沟通, 进行心理、思想、情感、知识等方多面体验。最后, 树立“合作共享”理念。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从大学生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吸收新颖的思维模式和他们的精神生活理念, 大学生则从教育者身上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其他优秀的品格与智慧, 二者教学相长, 共同成长。

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活动载体与隐性教育手段, 着力推进“隐性化”教育, 做到“此处无声胜有声”之功效。首先, 课外实践教育的层次应从关照大学生身心成长为切入点。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原则, 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为手段, 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怀大学生的生活需求实际, 搭建人文平台为重要补充;其次, 凭借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搭建大学生成长成才, 施展才华与锻炼本领的平台。活动的开展要由团委领导与把关, 尽可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活动中去, 将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增长才干的“第二平台”;最后, 进行有益于社会、有利于锻炼自身能力及情操的社会体验活动,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实践活动中。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从中体验社会责任感、并学有所用, 将自己课堂所学、兴趣爱好及自身思想品德应用于社会实践, 深入社会、感受社会、回报社会。

摘要:巩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首要步骤和关键程序之一便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阶段的目标、层次以及内容。目标层次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眼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立、实施过程、达成后果中所存有的缺陷与误区分析, 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原因分析, 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区分寻求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因材施教,需要层次论

参考文献

[1]王曦.对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政治性归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01) .

[2]甘为, 成华.基于层次思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次目标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02) .

2011教育工作目标自查报告 第5篇

崇义桥学校

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学生832人,教职工40人。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是在新都区教育局具体指导下,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的发展思路,以“农民工子女接受现代化教育”为目标,确立了以教师的发展为保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积极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促发展,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本,我们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等角度入手,辅助必要的硬件建设,以此塑造了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了学校威信,学校有了良好的声誉。保证了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有所成”。使在校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根据《2011年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工作主要目标责任书》和《2011年成都市新都区镇(街道)、学校教育工作主要目标年终考核评分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本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现将自查自评结果汇报如下:

基本目标

一、学校各项管理

(一)常规管理

1、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要求,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充分考虑教师的能力、特长,安排任教科目。每学期在正式上课前2天就排好新课程总表和教师分课表。并要求教师在开学一周内上交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班务工作计划,在计划中要详细分析学生的上学期成绩和后进生的情况,并附有后进生转化计划。

2、学校制定了《崇义桥学校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对照学科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从学生实际出发,既备书又备人。每个月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检查由教导处组织,各教研组长参与,对检查的结果做详细的评价,并且在检查后向每位教师做具体的反馈。

3、学校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和分学年(期)的教学活动计划,教师每年制定了教师个人任教学科的分学期(年)教学计划。

建立了教学流程管理实施细则和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细则,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设计到备课,上课、学生的作业和导优辅差、教研活动等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4、学校建立建全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让优秀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引领者,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5、学校每月举行月检,总结阶段工作中的成绩,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实现阶段工作的整体推进与提高,同时为下一步工作安排及期末总结工作提供参考与依据。

6、切实抓好各种资料档案的管理工作。为抓好各种资料档案的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派出专人抓好各种资料档案的归档及财产的保管工作,保证各种资料档案齐全,财产不受损失。教导处负责师生、学籍档案、教学档案及教育教学设施的管理工作,总务处负责财产档案、财物的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二)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卫生教育常规管理

1、认真落实体卫艺工作条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卫生教育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开足音乐、体育、美术、卫生课。认真搞好“

六、一”和“冬季运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目前,各种体育器械及设施逐步完备,逐步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的活动的需要。定期为学生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做好常见病、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预防工作,保持校园和个人卫生。

2、认真搞好卫生保健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法,建立健全了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了学生健康档案的管理,组织学生进行了体质检测,切实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认真做好学生近视、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和矫治工作。

(三)校园常规管理 学校初步形成了教学区、活动区两大布局,校园环境优雅、常年绿树成荫、校舍配置合理、功能室齐全的框架。在保持校园整洁美观方面,我们按照“校园花园书香怡人,学园乐园健康成长”的目标进行管理。

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校风校训系列核心内容,精心建立了文化长廊、宣传板报、校园广播等校级宣传教育阵地;班级布置体现班级特色;开展内容系列、形式新颖的少先队活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教育功能发挥较好。

二、质量效益

为控辍保学,防止生源的流失,彻底改变学校的薄弱落后的面貌,学校班子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把控辍保学工作当作了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了领导,坚持贯彻“依法治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扶贫控辍”的总体思路,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动员和组织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努力控制辍学率控制在0以内。各年级成绩稳中有升,在新都区民办学校中(贵族学校除外)名列前茅,毕业班毕业率为100%。

三、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教职工编制,我们合理设置学科教学岗位、后勤岗位,制定出岗位职责,推行岗位责任制。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性较强;各部门分工明确,奖惩明晰。要求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注重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比较高质量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长期坚持做好“教师集中学习安排表”工作,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都按计划落实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增加时效性;坚持例会组织学习与专题自觉学习相结合;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教师们提升自我搭建舞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师德师风的学习,促使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行为、严格工作纪律。探索学校内部的教师评价机制,既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又有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师德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建立了符合教职工工作特点的考勤管理制度,实行上下班签到制度、病事假履行请假制度,教师的考勤管规范。

四、安全工作

(一)、综合治理

为了全面贯彻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学校领导和每个教师从实践出发,把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为此成立了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并且制定了《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职责》,在职责中明确规定: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负责与当地治安机构街道办事处、社区合作,及时对学校周边环境予以整顿和清理;加强学校内部的治安值班工作的检查和落实,积极采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加强门卫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成立了治安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制定了《治安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在职责中明确规定:治安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安排好学校的工作和假节日的值班护校工作;及时向学生和教师了解有关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经常性地与派出所互通情况,并在派出所的指导下,做好治安防范工作;收集学生向学校提供的治安状况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学校和教师签定了《学校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通过机构的成立、职责的制定及签定目标责任书,各位教师都能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发挥各自的职能,使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整体情况良好。

(二)、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我校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安全工作措施和安全应急预案,工作责任落到实处,符合要求,为一切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出保障。

2、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

我校对“安全第一”的教育和措施检查等工作抓得很紧。每学期都有固定的安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时刻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坚持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3、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学校落实值班人员,加强巡逻,正常执行门卫值班制度和巡逻制度,定期检查对校舍、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认真履行组织校外集体活动报经教育局批准的手续;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排除安全隐患,做好记录。

4、实行事故报告制度

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工作规程,相关记录齐全,无瞒报、漏报、延误报告事故现象发生,事故发生率控制为0.(三)、消防交通工作

消防、交通安全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安全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学校进行了全面的安全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1、建立健全了各项安全工作制度,组织领导健全,实行了安全责任制。

2、对学生进行了防火、交通、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积极开展主题讲演、火灾逃生演练。增强了自我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师生自护自救和自我防范能力。学校无责任事故发生。

3、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学校无校车,校门口交通秩序良好。学生上、下学时段,有值班教师在校门口值勤,加强了对家长接送学生行为的管理,提醒学生安全乘车、文明乘车,坚决杜绝学生乘坐无牌无

证车辆,同时,通过家长会或致公开信等形式,告知学生家长,发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监督。

4、对教室、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等进行了消防检查,严格按照长效机制达标建设要求,制订了消防制度和消防预案,配齐灭火器和应急照明等设施,并确保处于完好状态。

6、对教室、办公室、等室照明线路进行了彻底检查,线路规范,符合安全用电标准。无安全隐患。

(四)学校收费 工作按上级规定,做好本学期的开学收费工作。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要求教师不得巧立名目向学生乱收费,不准巧立名目增设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不得擅自搭车收费。

学校利用橱窗将上级教育部门下发收费标准及时的进行了公示,并公布了监督方式和监督电话,学校严格规范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收费票据,没有发生一起利用学校教育、教学场地、资源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收费培训、补课的行为;没有发生一起学校、教师举办或与社会办学机构合作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行为。从未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强制学生接受有偿服务的行为。由于学校按物价局核实的标准收费,家长吴任何意见,更没有一起上访事件。

(五)、考风考纪工作

加强考试工作的组织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规范化了考场建设,做好了考前培训和准备工作;巡考与定点督考相结合,强化考试过程的监控;及时处理违纪事件,加大了成绩异常试卷的处理力度;严肃考试工作纪律,严防违纪现象;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和考试监督机制。

五、其它工作

(一)、校园文化建设

走进校园,一块块标语牌在温馨地提示着你,你会感到赏心悦目,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学校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缩影,校园文化成为学校一大亮点。

营造优美环境,突出人文精神,体现办学水平,是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紧抓机遇,加快学校基础建设,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位。

一、是对校园壁画、教室、功能室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布置,班训、班级公约、名人名言张贴整齐规范,表册齐全,摆放有序,鼓励学生创作班训,书写名人名言,黑板报内容每周更换一次,少先大队部组织检查评比。

二、是在操场两侧、花园等醒目的地方安插好标语牌,对学生的品德修养、纪律安全、保护环境起教育启迪作用。

三、黑板报定期更换,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四、不留空角落,文化建设延伸到教师办公室,师生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对创作的绘画、书法作品精心布置,让校园、办公室既美观大方,又增添浓郁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法多样,措施得当,让墙壁会说话,让花草会提示;让一草一木会与师生交流,既扮靓了校园,美化了育人环境,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愿望。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教师专业能力

为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指导思想正确,培养目标明确,培训内容实用,培训形式灵活,这些都为开展好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实施方案计划性、操作性强,培训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且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培训活动,逼一逼教师学点有用的东西,提升专业水平。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人都有惰性,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学习方面更是如此。但是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改变。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对培训提出了一些要求,逼着让有惰性的教师学习。从培训的过程和结果看,全体教师都能按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完成培训任务。

为使培训不流于形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采用了人们最常用的办法:学学、考考、比比、评评。在学、考、比、评中显出优势,找出差距。培训内容是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探究教学、教师反思、创设情境五种专业能力。通过扎扎实实的培训与考核,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创先争优

结合学校实际,精心制定活动方案,认真落实活动目标任务,借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做法,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教师队伍为重点,突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主题,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对创先争优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创先争优活动一开始,我们就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年级创先争优活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指导,并建立了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制度,确保了创先争优活动全面、系统、有效地开展。召开党员大会,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氛围。

学校班子成员带头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推进教育改革、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制定干部教师发表论文与文章奖励办法,大力营造学习研究的氛围。要求干部定期写出工作总结与报告,交流讨论,开阔思路,相互启发。拓宽学习的平台,编写简报,举办干部教师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学习性组织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努力打造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以岗位学习为主导,以校本研究为主要形式,校内、校外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丰富经验。不断拓展交流的平台,不断深化交流的内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到达学生成长、我进步的可喜局面。

总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始终抓紧这条线不放松,不断加大管理措施,使崇义桥学校成为新都区有一定影响力、口碑的民工子弟学校。

成都市新都区崇义桥学校

教育工作目标 第6篇

(一)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2年必须落实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具体项目、地点、改扩建或新建面积和资金来源。各地要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结合本地三年行动计划,抓紧研究部署今明两年的任务。

要积极争取国家“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的支持,制订具体政策措施,扶持好城市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园和普惠性、低收费、有质量的民办幼儿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积极推动各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这是我省承担的国家试点任务,各地必须给予高度重视。2011年底,省里业已制发《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解决办法,各地要抓紧推进落实。要重点面向社会招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对转岗的中小学教师要严格考核,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随着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管理难度剧增。要纠正“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逐步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建立起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依据法律规定,要通过审批、年检、评估和督导等方式,强化动态监管,着力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和保教工作。

(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继续坚持“区域统筹、县域推进、改造薄弱、促进均衡”的原则,全力落实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备忘录和省政府与各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保完成建设400所标准化学校,实现年度阶段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任务。

进一步明确基本均衡的评价标准和工作要求。各地要依据这一评价标准,按照责任状确定的建设进度,统筹好各方面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要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的认定验收。为此,各地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严格按照确定的建设进度,统筹安排各方面资源,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快建设步伐,确保按规划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教育部验收。及时解决好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在县域内科学、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网点。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部署,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建好必要的教学点,坚决防止和纠正因学校布局调整出现学生就学困难、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要贯彻“县域统筹、倾斜薄弱”的原则要求,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缩小县域内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在教师、校长交流上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省里要制发推进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障,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2012年要召开17个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试点县工作推进会,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牡丹江现场会。

(三)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要在2011年良好布局开局基础上,继续以推进高中教育普及为目标,进一步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一是以市地为单位,对全省普通高中进行普查,对未达标的薄弱高中由地方政府制订整改计划,全面加强普通高中达标建设。二是深化区域和学校改革试点工作,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机制,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内涵发展定位,凝练学校文化,培育办学特色,形成一批“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年底拟召开试点地区和学校现场会。三是落实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要求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依托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加强和规范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强化审批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国际班办学行为。从规范招生行为着手,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

(四)依法推进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民族教育工作方面。全面贯彻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以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少数民族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继续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继续抓好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建设;加强扫盲教材建设,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扫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工作方面。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学模式,力争年内取得相应科研成果,形成一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指导各学校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力度,组织优秀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评选。

—— 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贯彻执行好义务教育新课标。

为认真贯彻执行好新课程标准,一是要统筹设计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学习培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透彻理解、深刻把握新课标,内化行为,创造性地贯彻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省里要按照国家新课标的精神,研制我省《地方课程标准指导意见》;三是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大力推广普及地方课程;四是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创造性落实好高中课程方案。

继续创造性地深入贯彻实施我省的《普通高中课改方案》,以课程实施为重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完善“课程模块修习考核”、“学业水平考试”、“高校招生考试”以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三考一评”制度建设。要按照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求,加大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设力度,实行分类规划与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和人生规划指导,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深化教与学改革。

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改的核心环节,深入探索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广大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索与创造,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局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四)全面加强教研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转变教研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和基层学校以校为本、基于网络、上下联动、由点到面、覆盖全省城乡的各级教研功能互补的教研模式,强化“研培一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省里要制发《中小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各地各校要抓住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一重要任务,全面提升研培能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机制。

(五)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各地要把信息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继续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加快推进“班班通”建设,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加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 强化教育管理,努力缓解热点难点问题

(一)关于抓好“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

一方面,各地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另一方面,各地要按照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政策要求,深化“两为主”为“两个全部纳入”,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

(二)关于抓好规范办学行为工作。

一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全省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意见》和教育部要求;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构建小学、初中与高中有机衔接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校长的工作成绩。二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治理人民群众反映还比较强烈的乱办班、乱补课,择校乱收费,教辅材料滥散以及基建、招生、采购等领域还时而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三是切实推进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各地要切实落实好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要求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同时,继续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改制校工作成果,对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后的运行情况逐校进行排查,发现问题迅速纠正解决。

(三)关于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措施,突出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搞好校园安保。二是健全安全制度,依法划定安全责任,广泛推广校方责任险,同时也要避免因噎废食、不敢组织任何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必要安全常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安全演练,使师生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四是定期进行安全排查工作,开学在即,要对校园关键场所、重点部位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五是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文明习惯。六是加强校车管理,会同当地交通公安管理部门对非法黑校车进行集中整治,确保学生交通安全。七要注意化解各种矛盾,防止群发事件,妥处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教育工作目标 第7篇

一、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的依据, 也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出发点。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 又不同于中等专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 是“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 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按职业、岗位要求开展教育活动, 全程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全面审视高职学生特点与高职辅导员工作现状

(一) 高职学生特点。

从高职学生整体来看, 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从个体看, 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 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 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认知与行为之间的不统一, 学生追求理想, 但动机趋向功利化, 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 使他们缺乏奋斗的动力, 对就业充满疑惑, 对前途缺乏信心。

(二) 辅导员队伍工作现状。

1. 工作内容日趋泛化、复杂而工作能力相对不足。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要求辅导员拓宽对学生教育的覆盖面, 工作职责具体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行为引导、活动督导、事务管理等方面, 辅导员要巧妙地在“良师”与“益友”间转换角色。但由于辅导员多由新毕业大学生担任, 辅导员队伍非常年轻, 存在社会阅历不够、知识积累不丰富、能力水平缺乏的不足。

2. 应对大量事务性工作而无暇顾及自身能力建设。

随着高校内部改革、机关行政人员编制不断缩减, 一些面向学生的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心理安全等事务性工作也直接或间接地由辅导员承担, 而且这些工作涉及多个部门, 需要辅导员多方协调, 甚至重复性劳动, 辅导员面对大量事务性工作, 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到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难以有时间去补充、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往复循环, 辅导员逐渐退化成了“办事员”。

3. 心理压力大, 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

工作强度大、责任重、地位低, 使辅导员岗位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他们甚至只是想把这个岗位作为一个跳板, 想方设法地改变身份———做个专职教师或进入机关, 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博转教师上来, 对学生工作应付了之, 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对待,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 就会信心不足、无所作为, 要明确辅导员在服务、管理学生的同时兼具思想政治教师的身份。大部分辅导员在工作3—5年后即很快进入瓶颈期, 难以向成熟期发展, 缺乏外界的职业引导力的推引, 更无从获得自身的职业发展动力, 造成整支队伍生机不足, 缺乏实干与创新精神。

三、把握辅导员队伍发展趋势, 转变辅导员工作理念

随着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 现实要求学生工作转变理念、提高水平, 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 遵循辅导员队伍“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的建设思路。在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三化”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等显得十分重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研究、持续发展”的学生工作理念,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以人为本, 尊重、关心、理解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 立足本职岗位, 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工作中, 若想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知识, 同时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 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解决高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工作中要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学专业及教育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指导, 明确对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专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素质的要求, 通过个人学历的得升、相关专业系统培训与取证、学院组织交流等, 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以敏锐的眼光和体验度, 做到“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 掌握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 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学生, 因势利导,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管理和服务。

(二) 德育为先,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辅导员要积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 要充分认识到“德育为先”的理念。长期以来, 辅导员工作由“以政治辅导员为主”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事务管理并重”转变, 而逐步让位于“服务于学生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服务理念日益得以确立。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误, 包括学生需要在人际矛盾、学习、就业、生涯规划、心理等方面咨询时, 辅导员往往会表现出无助、无为, 工作方式简单, 方法缺乏艺术性, 甚至是命令主义。尤其是学生对今后自己要成为“第一线技术工人”感到压力, 缺乏自信心时, 辅导员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新方法, 在育人过程中注重时时融入企业元素, 指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所以辅导员要主动到企业一线去感受、学习和领悟企业文化, 学校也可以有计划地分批安排辅导员到企业进行3—4个月的工程实践锻炼, 每个辅导员每三年至少进一次企业, 使辅导员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具有相应的企业背景, 以能有针对性地联系行业、企业实际,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要求、精神风貌、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态度、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 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前景, 不同职位的素质要求及薪酬、晋升, 学生个体的职业定位、发展空间, 创业机遇和就业信息, 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合理地设计职业生涯, 找准自己的就业、创业和发展空间, 全面提升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 主动参与科学研究, 培育研究型辅导员。

研究型辅导员的培育要求对辅导员工作的相关实践环节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在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时表现出“实践性”, 又在面对复杂的专业实践时表现出突出的“反思性”。在学科发展方面, 既要继续深入发掘辅导员工作的学科资源, 要从多个学科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美学、管理学等学科) 发掘有利于丰富辅导员工作理论的学科资源, 又要努力整合学科资源, 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学科化理论, 从而经由学科化实现相对成熟的专业化, 如《辅导员校本培训教材》的开发等;在主体发展方面, 辅导员必须有意识地将所学理论与本职工作联系起来, 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接受, 培养运用理论的能力, 逐步创新实践性知识, 工作立足于问题的预防, 针对不同年级开展符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实践创新活动项目。

(四) 创造良性的学术生态保障, 扶持辅导员队伍持续发展。

学院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课题立项的制度化与经费倾斜, 专门性培训研讨的制度化、经常化, 对辅导员考核、激励和分流等方面的研究能力、研究特长的重视, 为辅导员队伍持续发展提供了良性的学术生态保障。辅导员要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特长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加强自身业务专长能力提升, 并形成业务专长倾斜, 发展成为专家化的辅导员, 不仅仅要成为理论性的专家, 更要成为实践指导的专家。在此基础上, 创建辅导员研究型群体, 轮转原有分工标准, 由单一型专家向复合型专家方向努力, 选择不同的发展途径, 形成灵活稳定的流动效应, 建立起辅导员队伍的动态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戴锐.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3.

教育工作目标 第8篇

一、英国教育标准化

英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政府将教育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当问及英国首相其政府发展目标的重点是什么时,回答是:教育,教育,教育[1]。

1. 英国教育改革

西方教育在经历了“进步”“平等”“卓越”的三大标志性进程后,由“经济动力”“社会动力”“政治动力”的驱使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较为彻底的教育改革时期。英国则在1988年正式颁布了著名的《教育改革法》(Education Reform Act)。该法案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2]。

(1)国家课程。有详尽的课程内容说明和对7岁、11岁、14岁、16岁学生的评估安排。

(2)地方学校管理委员会。把经费和资源管理权移交给学校管理团体和学校的员工,并由此大大消减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

(3)开放式入学。去除对学校能力的人为限制,使家长能够为其孩子选择就读的学校,只要学校的物理容量允许即可。学校的预算经费与学生数量紧密关联,鼓励学校为维持或提高其经费收入而竞争生源。

(4)学校可以“不接受”地方教育当局控制而成为直接拨款的条件。直接拨款从基金代理机构获取经费和资本预算,该机构的成员由教育大臣任命。

(5)引入国家控制的督导制度,该制度将确保所有学校每4年接受一次督导,督导的标准由“教育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简称Ofsted)制定。

在此之后,英国政府又于2002年颁布了《传递结果:到2006年的战略》,它全面勾画出英国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见表1)。

从上述这些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与措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此次改革的重点突出表现在标准化、经费放权、关注学生能力等几方面。

2. 英国教育标准化方向

英国中央层面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机构就是前面提到的教育标准局Ofsted,它的全称目前已经改为教育、儿童服务及技能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但是仍沿用Ofsted这个英文缩写名称。虽然Ofsted并非一个政府机构,却对英国的教育行政决策和教育管理事务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Ofsted的主持人是由教育大臣任命的皇家总督学[3]。

英国Ofsted注重的是以学生成就为核心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反映学生成就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4]。

(1)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根据该标准,在学生学完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后要进行学业成绩测评,测评科目主要是英语、数学、科技知识3科,其目的是评价学生学业成就质量的优劣。

(2)教师专业标准。根据该标准,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测评,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用以保障学生的学业成就质量。

(3)国家课程质量标准。根据该标准,Ofsted要对7岁、11岁、14岁、16岁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业成绩进行检查,检查方法包括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形成性测评和QCA(教育质量局)组织的全英统一终结性测评。

(4)学校质量标准。英国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成就,学校系统改革的关键不在于结构变化而在于关注学生的成就标准。所以学校质量标准仍然仅包括这些内容:①学生学习质量,包括课堂获得的知识和胜任学习的能力;②学校效率,即学校是否充分利用了资源;③学校总体质量标准,反映学生纪律、文化、精神、道德发展情况;④教学质量。

3. 英国基础教育标准化特点

通过对上述标准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基础教育标准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制定的标准是为目标取向的。所谓目标取向是说政府仅对通过教育使学生所应达到的目标进行标准制定,而对可能达成这一目标的各种条件几乎都不进行标准规定,即标准化不是条件取向的。在针对基础教育的各类标准中,除了教师专业标准外,我们看不到对学校规模、设施设备、教学环境等办学条件方面的标准化规定,即使在学校质量标准的规定中也都反映出对最终目标的追求。目标取向的教育标准化就如同目标管理责任制,不管以什么样的条件为基础,也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只要能够达到规定的建设目标即可,仅对是否达到了所规定的目标建立标准和依据此标准进行测量评价。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目标取向的标准化是科学的,它经历了历史的磨炼,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英国教育装备标准化

“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课题组在英考察期间与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British Educational Suppliers Association,简称BESA)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中英教育装备的标准化问题展开讨论。相对于中国教育装备的配备标准和质量标准,中英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英国不存在教育装备的配备标准,而教育装备的质量标准就是产品的工业标准,由行业和企业对其进行规定。英国教育更加注重目标取向的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而对条件取向性的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并不关注。

二、我国教育装备工作定位分析

2016年7月13日我国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一[5]3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自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1999]11号)》之后又一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 教育装备标准化工作定位

对于教育装备的作用与其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意见》强调指出[5]:“教育教学装备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和“标准引领、专业支撑。以课程标准规定、装备标准体系和规范工作机制为引领,强化法治意识、规范意识和专业意识,坚持推进装备规划、实施、管理的制度化和专业化。”而对于教育装备标准建设的种类,教育部发布的解释文件《加强中小学装备工作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指出:《意见》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立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相协调,与国家课程标准相匹配的国家装备配备和质量标准体系[6]。同时,《意见》还特别提到:加强装备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5]。

对上面教育装备标准化工作的定位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我国的教育装备标准化具有条件取向的性质。

(2)我国教育装备标准具有法律文件的属性,执行配备标准是依法治教的具体体现。

(3)我国教育装备标准主要关注配备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两种。

(4)实施教育装备标准化配备是推进教育均衡性和公平性的重要举措。

2. 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及其取向属性

配备标准是教育领域所特有的,并且我国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所涉及的标准几乎都属于配备标准。一般,人们容易把对配备标准的理解仅局限于学校理科、文科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标准化配备方面,但实际上学校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标准、房屋建设(教室、实验室等)标准、图书配置(图书馆、图书等)标准、运动场所建设(跑道、风雨操场等)标准、教室条件建设(课桌椅、黑板等)标准、班级环境建设(照明、空调、通风系统等)标准、辅助设施建设(食堂、校园文化等)标准以及地方性的各种学校建设达标标准等一系列标准都应该属于教育装备配备标准的范围。

上述林林总总的配备标准是对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条件的标准化规定,所以它们具有明显的条件取向的特征,于是我们可以认为,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是条件取向性的标准。而我国教育标准化则更多的是关注这些条件取向的标准建设,对目标取向的标准问题研究和重视不够。况且,教育装备的配备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否能够发挥良性作用还是值得怀疑的,美国(American,简称A)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英国(British,简称B)2006年KCL和UCL的相关调研以及中国(China,简称C)2016年的全国基础教育装备调研(以下合并简称“ABC调研”)都显示出:教育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业水平不具有相关性(详见表2)[7]。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规定条件性的工作繁杂而无效,规定目标性的工作倒有可能产生好的效果,所以目标取向的标准化优于条件取向的标准化在很大可能性下是成立的。

教育装备标准化由条件取向性向目标取向性转化是必由之路。目前,各种各样的配备标准已使教育装备工作不堪重负,而且配备标准的规定正在逐渐失去其现实意义,人们不再重视它的作用,“一校一标准”甚至“一班一标准”的现象普遍存在,配备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面临挑战。教育装备工作必须开始研究和建立目标取向的统一标准,教育装备元标准就是典型的目标取向性标准。教育装备元标准对教育装备的教学适用性做了严格规定,而教学适用性的本质是教学有效性,即要求教育装备必须能够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良好的作用,必须经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际检验。规定和测评教育装备教学适用性是教育装备元标准的核心内容[8]。教学适用性或教学有效性的规定与ABC调研的结论并不矛盾,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ABC调研的中国调研中有一条结论,虽然教育装备对学生学业水平(中、高考成绩)不产生作用,但是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的确呈现出具有显著相关性。

(2)不得不考虑,在此之前的教育装备配备是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适用性或有效性设计、检验、认定的,而经过这些处理的教育装备就应该会对教学效果发挥作用。

(3)ABC调研是对教育装备整体表现进行的判断,并未对逐个装备的教学有效性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所以具有教学有效性的教育装备存在的可能性是有的。

3. 标准化文件的法律属性分析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政府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国策,教育领域则提出了相应的“依法治教”策略,教育装备管理部门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将“依法治教”落实到装备管理工作中,在《意见》中强调通过“标准引领”体现教育装备工作的“依法治教”。这无形中就将课程标准、装备配备标准等标准文件定位在了法律文件上面。于是,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是否真的具有法律文件的性质便成为我们现在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法国思想家、法理奠基人孟德斯鸠认为:在君主国里,教育的法律的目的应该是荣誉;在共和国里,应该是品德;在专制国里,应该是恐怖[9]。可见孟德斯鸠将教育的法律定位在了更加接近道德的层面上。

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对人进行约束的精神,但是道德讲求自律,法律则强调他律;道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而法律则规定人们不应该做什么。从法权关系角度分析,法理规定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法权关系,如: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人(此处为人格)与物之间也可以建立法权关系,如:人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但物与物之间无法建立法权关系,我们不能说“此物占有彼物”。再来看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它规定了何物必须放在何处,此物与彼物之间如何关联,所以该类标准不具有法律文件所应具有的一些特征,不能归入法律的范畴。倒是教育管理部门颁布的一些与教育装备相关的限令(或禁令)反而具有法律文件的性质。有关教育装备限令的讨论,将在本文第三部分展开。

4. 教育装备产品质量标准分析

教育装备产品质量标准是对产品质量三方面的规定:性能质量、安全质量、功能质量。

(1)性能质量标准

性能质量标准是指产品在几何结构、物理、化学、生物、电气等特性上的技术指标规定,它是由生产该产品的行业进行认定的,因为教育装备基本都属于工业产品,所以它们的性能质量几乎都是由相应的工业标准规定。在教育装备领域人们热衷于建立几乎所有装备产品的性能质量标准,但是由于教育装备的“非限定性”特性[8],使得其他任何领域的装备都可以拿到学校里作为教育装备使用,若给它们都制定一个性能质量标准是不可能的,其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据粗略统计,教育装备中除了通用产品(如:计算机、电视机、工具类产品、化学药品、玻璃仪器等)外,专门用于学校教学的仪器产品就有514个品种(注:每个品种又有许多类型和型号);根据《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 0386)和《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 0388)中描述的情况,仅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理科实验室教学仪器就有1 471件之多。

一台用于校园网的交换机与用于其他领域的商用机在技术参数上是否应该存在差别呢?网络交换机的技术指标需求由它所工作的网络环境决定,网络的吞吐量、无阻塞、可靠性等要求决定了包转发率、背板带宽、可扩展性、冗余度等技术指标方面对网络交换机的选型。相同的技术环境下对交换机提高或降低技术要求标准,以及制定一个完全相同的标准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2)安全质量标准

安全质量标准是指产品在涉及使用者(或消费者)个人、生态环境、社会与国家安全方面的规定,它是由国家进行强制认证(如:3C认证、QS认证等)的。同样,为用于学校的产品再去做一个完全相同的安全质量标准也没有任何意义。

(3)功能质量标准

功能质量标准是对产品在教育教学适用性、有效性方面的规定,必须由教育领域的相关部门进行科学测量和认定,但它还仅处于研究阶段。教育装备具有8个方面的教学适用性问题,分别是在对教学主体所具有的生理、心理、认知、教师、学生、时间、空间、文化方面的适用性[8]。

例如,基于Pad形式的电子书包是在苹果公司i Pad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乔布斯的设计理念是尽量简化用户对使用这一电子产品的操作,用单击图标的动作代替了几乎全部相关操作指令。这样的设计理念或许对于具有西方文化使用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毫无影响,因为他们毕竟只有26个字母需要记忆。但是对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学生来说,由于有成千上万的汉字需要记忆,乔布斯的设计必定会对他们产生适用性方面的问题,长期使用电子书包而造成“提笔忘字”的现象是该类装备在文化适用性方面不匹配的典型表现[10]。如果我们必须要给中国学生使用的电子书包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的话,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其文化适用性的功能质量标准。

5. 均衡性与公平性的取向特点

加强装备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5],均衡性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而公平性则是针对高中与高等教育提出的。

(1)教育均衡性具有条件取向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此处特别指出了国家各级政府要为义务教育采取各种保障措施,教育的均衡性就是让全国各个地区学校的这些保障措施(或教育教学条件)尽量达到一个平均、一致、标准化的水平。所以,教育装备配备标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这是因为如前文所述——配备标准是具有明显条件取向性特征的。

(2)教育公平性具有目标取向性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对教育公平性的关注度非常之高,而且主要表现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的缺乏和获得高等教育后的利益使得它成为人们追求的焦点,而教育公平应表现为获得高等教育的同等机会方面。其实,人们对同等机会的理解是这样的:即无论身处全国的任何地方,无论什么样身份的家庭背景,只要满足报考高等学校条件,那么他所在的那个地区或学校都具有高等教育普通学校、重点高校以及名校的相同考中比例。这是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公平性是具有明显目标取向性的。但现状是考中高等学校的机会集中在一些城市中的重点高中,于是使得能够进入这些重点高中的机会又表现出教育公平问题。对于一所高中校,教育装备投入量是否均衡人们并不关心,人们最关心的是它的学生考入重点高校的比例,而且ABC调研的结论说明了教育装备投入其实对学生高考成绩没有贡献,所以高中校的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在目标取向的公平教育需求下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三、教育装备限令的作用

限令(ordering)或禁令(injunction)是政府颁布的法律文件,起着限制或禁止从事某项活动或使用某物的规定作用。教育限令是政府在教育领域颁布的法律文件,是“依法治教”的具体体现。教育装备限令则是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装备的推广使用所做出的法律规定。英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不存在教育装备配备标准的,体现法律作用的是一些必须颁布和执行的限令。

前一段时间,我国一些学校出现的“毒跑道”事件,学生家长怒发冲冠,社会各界反应强烈。而其产生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可能超乎想象[11]。该事件对教育装备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或在事先就能够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的办法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文件。与此相关的法律文件有两种形式:一是制定标准,二是颁布限令。

1. 制定相关标准的困境

对于塑胶跑道这个产品,当我们对其在中小学校表现出的安全质量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测试时,制定能够满足学校适用性的标准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首先,我们并不知道像《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GB/T 22517.6-2011)的第6部分《田径场地》与《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T 14833-2011)等这些标准所规定的那些对于成人可以适应的材料是否同样能够适用于中小学生,或者说成人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使用同一个标准文件。另外,在采购、施工与验收时,原来适用于其他领域的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小学校这个环境。制定一个具有教学适用性的产品标准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对以次充好等奸商行为用制定标准的办法约束也是无济于事的。

除了制定相应标准外,证书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英国使用塑胶跑道的学校占全部学校(大中小学和学前班)的比例不足1%,而学校田径跑道的实施必须具有证书,申请证书的新跑道或需要重新测量的跑道必须在有官方机构授权的测量师监督下,通过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12]。在英国田径协会收到所需的全部手续后,将会递交给国家/地方设施统筹机构,该机构将会派出评估员进行参观评估。根据评估报告的建议,将颁发相应水平的证书。证书一般自检查日起有效期5年[12]。

2. 颁布相关限令的有效性

“毒跑道”事件出现后最有效的补救办法不是修订标准,而是颁布相关限令。塑胶跑道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产品,而且这种产品在中小学校中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也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课题组在英国进行考察时发现,所参观过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操场都没有铺设塑胶跑道和塑胶草皮,而是使用真草皮。

在中小学校中使用一个新产品必须慎重,应经过科学的需求和安全论证,需求分析必须充分,安全认证一定可靠。当所有这些都不具备时,出现问题后教育管理部门应立即发出限令,禁止中小学校使用此类产品。同样,对于一种未经检验的产品或技术,在中小学校推广使用之前一旦发现苗头应立即颁布限令。例如,目前校园网室内无线路由器的载波频率普遍使用2.4 GHz的,新产品则开始使用5.8 GHz载波频率。其中2.4 G是成熟技术,其安全性经过检验,而5.8 G安全性还有待考验,在中小学校盲目推广使用5.8 G产品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出现此类苗头时,相关部门应颁布限令,在中小学校目前阶段要禁止使用5.8 G产品才对,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教育装备工作中真正体现出依法治教的精神和科学管理的态度。

四、结束语

教育工作目标 第9篇

(一) 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2年必须落实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具体项目、地点、改扩建或新建面积和资金来源。各地要根据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 结合本地三年行动计划, 抓紧研究部署今明两年的任务。

要积极争取国家“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的支持, 制订具体政策措施, 扶持好城市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园和普惠性、低收费、有质量的民办幼儿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 积极推动各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这是我省承担的国家试点任务, 各地必须给予高度重视。2011年底, 省里业已制发《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 明确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解决办法, 各地要抓紧推进落实。要重点面向社会招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 对转岗的中小学教师要严格考核, 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随着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管理任务更加繁重, 管理难度剧增。要纠正“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 逐步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 健全学前教育教研制度, 建立起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二) 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继续坚持“区域统筹、县域推进、改造薄弱、促进均衡”的原则, 全力落实教育部与省政府签署的备忘录和省政府与各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 确保完成建设400所标准化学校, 实现年度阶段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任务。

进一步明确基本均衡的评价标准和工作要求。各地要依据这一评价标准, 按照责任状确定的建设进度, 统筹好各方面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 要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的认定验收。为此, 各地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严格按照确定的建设进度, 统筹安排各方面资源, 整合人力、物力、财力, 切实加快建设步伐, 确保按规划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 并通过教育部验收。及时解决好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要在县域内科学、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网点。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部署, 从实际出发, 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 科学调整学校布局, 建好必要的教学点, 坚决防止和纠正因学校布局调整出现学生就学困难、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要贯彻“县域统筹、倾斜薄弱”的原则要求, 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 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 缩小县域内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在教师、校长交流上加大改革力度,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省里要制发推进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指导意见, 各地要结合实际, 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保障, 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2012年要召开17个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试点县工作推进会, 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牡丹江现场会。

(三) 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要在2011年良好布局开局基础上, 继续以推进高中教育普及为目标, 进一步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一是以市地为单位, 对全省普通高中进行普查, 对未达标的薄弱高中由地方政府制订整改计划, 全面加强普通高中达标建设。二是深化区域和学校改革试点工作, 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机制, 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内涵发展定位, 凝练学校文化, 培育办学特色, 形成一批“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年底拟召开试点地区和学校现场会。三是落实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 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按要求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 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依托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 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加强和规范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强化审批和管理, 进一步规范国际班办学行为。从规范招生行为着手, 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

(四) 依法推进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民族教育工作方面。全面贯彻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 以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为依托, 加快少数民族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继续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继续抓好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全面启动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建设;加强扫盲教材建设,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扫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工作方面。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大力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学模式, 力争年内取得相应科研成果, 形成一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指导各学校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力度, 组织优秀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评选。

———深化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 贯彻执行好义务教育新课标。

为认真贯彻执行好新课程标准, 一是要统筹设计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学习培训,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 透彻理解、深刻把握新课标, 内化行为, 创造性地贯彻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省里要按照国家新课标的精神, 研制我省《地方课程标准指导意见》;三是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 大力推广普及地方课程;四是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资源, 开发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 创造性落实好高中课程方案。

继续创造性地深入贯彻实施我省的《普通高中课改方案》, 以课程实施为重点,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完善“课程模块修习考核”、“学业水平考试”、“高校招生考试”以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三考一评”制度建设。要按照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求, 加大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设力度, 实行分类规划与指导, 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和人生规划指导,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 深化教与学改革。

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改的核心环节, 深入探索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贯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 激发学生好奇心,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鼓励广大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 遵循教育规律, 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索与创造, 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局面,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四) 全面加强教研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转变教研服务方式,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和基层学校以校为本、基于网络、上下联动、由点到面、覆盖全省城乡的各级教研功能互补的教研模式, 强化“研培一体”教研制度,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省里要制发《中小学教研工作指导意见》, 各地各校要抓住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一重要任务, 全面提升研培能力,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机制。

(五)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各地要把信息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继续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国家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 加快推进“班班通”建设,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继续以农村为重点, 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络, 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强化教育管理, 努力缓解热点难点问题

(一) 关于抓好“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

一方面, 各地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等突出问题, 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 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另一方面, 各地要按照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两为主”的政策要求, 深化“两为主”为“两个全部纳入”,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并融入城市生活。

(二) 关于抓好规范办学行为工作。

一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全省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意见》和教育部要求;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制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 构建小学、初中与高中有机衔接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不得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校长的工作成绩。二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治理人民群众反映还比较强烈的乱办班、乱补课, 择校乱收费, 教辅材料滥散以及基建、招生、采购等领域还时而发生的违纪违法问题。三是切实推进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各地要切实落实好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要求, 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按要求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清理工作。同时, 继续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改制校工作成果, 对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后的运行情况逐校进行排查, 发现问题迅速纠正解决。

(三) 关于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教育工作目标 第10篇

目标管理, 系统的阐述者是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 德鲁克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判断是“这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 每一个个体都是管理者, 目标管理犹如给每一个管理者一个灯塔, 使得管理的过程有一个力量的牵引, 组合优势资源到达灯塔的所在地。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 如何将目标管理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高职) 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试图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目标管理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在高职班级的管理过程中, 本文认为有三种主要的管理者, 分别是辅导员、班委和学生自身, 目标管理对这三类管理主体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

(一) 对于辅导员,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如何将时间和精力进行

很好的分配才能使得在繁琐的工作中不至于迷失最终的方向?一个具体的收益是认真的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 具体的操作是做好时间记录, 每天检视自己的时间, 进一步对时间做好调整。

(二) 班委是高校班级进行自我管理的主力军, 目标管理使得班

级的具体管理事务可以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好进行衔接, 这样, 班委在整个的日常管理中即有目标引导又能将宏观的目标与具体的班级情况结合在一起。

(三)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管理者, 这种说法借用于德鲁克

认为知识型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 班级中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 在学校期间就应该树立起管理意识, 更好的管理自己, 完成自我塑造的成才使命。

由此, 目标管理的主要思想和方法在班级管理中会起到积极作用。

三、目标管理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基础

目标管理是建立在对具体班级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之上, 其中学生基本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信息, 主要涉及到下面一些:

(一) 家庭结构:家庭人数、组成、单亲/双亲。

(二) 父母的健康状况。

(三) 父母的工作:公务员 (事业单位) /个体。

(四) 父母的政治面貌。

(五) 父母的教育程度。

以上的一些变量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中经常被用来推断研究对象的经济资本、教育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 同样的逻辑在对高职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这些变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 目标管理强调目标的设置, 认为目标本身会对成员产生激励性且目标设置越具体越好, 而目标的设置一定是建立在个体的需求信息基础之上的, 那么, 本文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其次理论分析学生的需求。

基础需求

(一) 学习成绩方面

因为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课的“主课”心理作用, 专业课的上课率与过关率相对其他选修课要高, 而且英语的挂科率很高, 但是与学生在平时交流时发现有些学生对英文的影视剧和歌曲特别的熟悉, 甚至可以很流利的说英文台词, 也可以唱英文歌曲。

(二) 纪律方面

不管是自律性还是他律, 都是女生明显好过男生。对于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 也常常能听到一些学生的抱怨, 男生的越轨行为也普遍多于女生。

三、高层次需求

(一) 奖励

得到奖励是一种很直接的被认同的表现, 在这个班级里奖励主要有纯名誉的和名誉与物质兼具的。在这个班里名誉的奖励如果这个学生是被他 (她) 所认同的人去颁发, 这个学生会很愉悦的接收, 至于物质的奖励, 在这个班普遍表现的比较冷漠, 笔者的观察他们更注重做的过程中情愿和愉悦的状态, 反倒对最后的奖励分配不是很在意。

(二) 眼界

A班学生的视野相对比较开阔, 在平时的互动中他们所涉及到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技术的、时尚的等等的内容有时会让笔者视野大增。这里之所以强调眼界是因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开拓思维, 而认同的需求其实某种程度由人的思维方式决定。

(三) 政治认同

在大学里政治认同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入党, 总体上A班的学生对此相对比较冷漠。但是, 有一位学生在推选入党积极分子时, 他严肃地问了笔者一个问题:“老师, 你怎么看入党和信仰?”, 笔者当时异常地赞叹和欣赏这位学生, 因为在笔者看来政治认同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需求, 因为真正的政治认同需要不仅是工具理性更需要价值理性。

四、目标管理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应用的突破

传统班级管理中管理者对学生的认知, 借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医生———病人”的视角, 管理者的合法基础是拥有绝对的权威, 不容学生对此有挑战, 学生要绝对的服从。为了突破这一传统, 我们试图从目标管理的精要中找寻出路, 辅导员工作中有两个重要前提:

第一、辅导员要能够实现自我管理

(一) 时间管理

时间是稀缺资源, 辅导员的时间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不要将其变成别人的, 这个重要的是意思是辅导员一定要梳理好自己的时间, 分配好时间, 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高效率解决问题。

(二) “能够贡献什么”的理念

身处组织中, 组织的对自我的束缚与释放是一个悖论的存在, 如果要能自由地存在就必须回答清楚自己能够贡献的是什么?

第二、沟通的重要性

有研究显示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是用在了沟通上, 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同样也面对这个问题。任何层次的管理者只有解决了“能够贡献什么”的问题并且真正实现了贡献, 才能够与组织的他人实现有效的沟通, 辅导员同样也是。

纵向的沟通———上级, 学生。

横向沟通———各个部门、同事以及学生家长。

基于目标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辅导员在平时的管理中具体怎么做?学生所持有的价值观更多元化、更个性化, 这种背景势必要求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切断传统的“医生———病人”简单思维模式, 回归到管理对象本身才是面对多变环境的最为可靠的路径, 如果非得要给这种转变后的路径一个名称的话或许可以称为是“目标协商式”管理, 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

(一) 使得学生具有“知识型社会”所要求的持续性的学习能力;

(二) 基于持续的学习能力, 辅导员应该培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自觉意识;

(三) 在积极参与的氛围中, 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的核心目标, 并且将核心目标操作具体化为具体的目标;

(四) 组合实现班级目标的资源, 监控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的理念中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这样使得学生在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到很高的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摘要:目标管理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性应用, 有助于突破传统班级管理的模式。在实践中, 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出发, 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构建出一种“目标协商式”的班级管理文化。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职,辅导员,学生

参考文献

[1]钟碧双.目标管理法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 (1) .

[2]冀丽.塑造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27) .

[3]郭献芳.目标管理理论及应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 (3) .

[4]赵翔安.情感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没有教育目标就没有教育生活 第11篇

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为他们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想请一位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他们抱着小狗来到朋友家,安然坐下,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那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

夫妇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要能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中财产的守护神。

这对夫妇就是美国的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和他的妻子迪帕。他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

做一只狗都要有目标,何况人?因此,做老师的人常常教育学生学习要有目标。我曾记得我的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做星星,就算落下来也比树高。可是做老师的人,特别是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师,自己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有目标?当你们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备课、上课、作业、考试,你们的工作是否只是一种机械重复?当你们百无聊赖时,是不是感觉度日如年?当你们发现一事无成时,是不是又感觉度年如日?是不是有时会觉得心力交瘁,有时又会觉得烦恼苦闷?

我们很多教师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越教越不知道为什么教,越教越厌倦教,究其原因是职业倦怠和职业麻木造成的,而职业倦怠和职业麻木的产生有复杂的原因,从客观上讲,主要是当前僵化的教育体制造成的,从主观上讲,则是因为教师缺乏目标,不思进取。

目标对于教师有什么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有个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力、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是: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达到,生活状态稳步提高,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60%的模糊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今天的生活状态不是由今天决定的,它是我们过去生活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也不是由未来决定的,它是我們今天目标实现的结果。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目标对于教师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至关重要,一个成功和幸福的教师必定是有目标的教师。

那么,教师应该树立哪些目标呢?

1教师要有事业目标

《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简单地说,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这个就是事业。

事业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寄托,是他一生执着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目标的活动。爱默生说:“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的事物,是他的事业。”教师要热爱教育,要有终身从教的目标,准备干一辈子,而不是干一阵子,教育就是教师的生命。同时,教师要在从事教育中享受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教师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光辉就光辉在教师像太阳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孜孜以求于学生成长,不孜孜以求于个人名利,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学生成功为骄傲。

事业具有开创性,永远会给人一种无法扼杀的激情。因此,有事业心的教师其教学必定不是低层次的重复的简单劳作,而是常教常新,教师教授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不是经验而是智慧。教育的事业不会使教师日渐平庸,而会使教师眼光更敏锐,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高涨,能从寻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寻常的发现,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中洞见教育发展的方向。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家,他们都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对事业有着永无缺憾的钟爱,对自己钟爱的事业有着不遗余力的投入,以身相许,至死不渝,能够做到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事业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有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有着“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的伟大胸怀。

2教师要有职业目标

所谓职业是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鲁迅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有云:“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同样,教书也有职业的教书和嗜好的教书。嗜好的教书是教师的事业,职业的教书是教师谋生立世的手段。但是教师的事业和教师的职业是不可分的,不能脱离事业谈职业。职业使人安身立命(命运),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使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我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的发言:教师也是人,教师也有家,凭什么教师一定要奉献?教师的工作主要还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没有义务回报人民回报社会。和其他谋生职业一样,教师工作不是别的,就为了钱,这有什么不妥吗?这种割裂教师事业与职业关系的观点,不仅是对教育神圣性的亵渎,也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教好书,必须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并以此奠定自己的职业地位和赢得良好的社会地位。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划分,职称视角: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成就视角,这是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实际成效来划分: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生涯视角:任教适应——任教成熟——任教再发展——任教更新再发展;经验视角:适应期——成熟期——创造期;教学视角:讲得清——讲得好——教得活。

教师还要通过职业的发展保证自己有安定和有尊严的生活。教师要讲奉献,但不片面讲牺牲。有位教师说得好: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学生发展、教育发展与教师发展是可以和谐统

一的。教师不孜孜以求于名利不等于教师不要名利。在过去,“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教师是清贫的代名词。今天,教师追求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是基本的职业追求,这也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的国家和社会对教师应该有的承诺,因为在一个教师长久清贫的国家和社会,要想保持教育稳定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3教师要有育人目标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識放在首位。”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现在教师的育人目标上。一个学生跟我们学习一年乃至数年,我们每位教师在教授之始就应该思考: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到什么程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我们很多教师有教书意识,而没有育人意识,他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培养成考试的机器,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他们很少思考学生对知识是否能够运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

其实,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活动,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在他掌握了学科基本理论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爱因斯坦还曾经提出:“言词是永远的空洞,人格不是靠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既要进行言教,更要重视身教。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学生的表率。同时,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的成效,不能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要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行动完善人格,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种认可和尊重又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其实,不仅在中年,在人的整个一生,只要我们树立了目标,或者我们没有丧失目标,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心灵就得以充实,情感就得以张扬,潜能就得以激发,思维就得以拓展,就能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体操教育课程目标研究 第12篇

1新时期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分析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的体操类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掌握体操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够从事学校体操、健美操、舞蹈教学和指导大众健身锻炼;基本掌握体操类教材的重点内容,了解教材内容的延伸内容,并初步掌握开展学校体操活动与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这一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些目标细化为课程目标,以此提升我国体育院体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1 . 1满足现实人才需求

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急需的人才,特别是随着各类学校人才观念的不断增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而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必须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满足现实人才需求作为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目标,主动适应中小学以及各类中等专科学校的教育需求,在体操教育课程中添加体操教学、体操训练、课外指导、组织竞争、教学研究等教学内容,努力为中小学及各类中等专科学样培养专业体操教师。

1 . 2突出“三基”教学

掌握体操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三基”目标,是《指导纲要》对体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三者既独立又关联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因而必须把“三基”作为体操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要加强对“三基”内在联系和重要性的认识,在体操教学课程设计方面应进行一定的改革,既要将“三基”独立设置课程,更要着眼于强化“三基”的内在联系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操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使学生掌握体操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掌握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特别是要学生处理认识和处理“三基”的关系,提升综合素质。

1 . 3强化学生职业发展

从根本上说,绝大多数学生接受体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还是从事表演工作,或是从事组织管理工作都能够通过努力予以实现,真正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因而必须把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作为体操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既要让学生学习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使体操教育课程更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1 . 4推动学生创新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是《指导纲要》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体操教学与整体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适应未来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对体育教育课程进行优化设置,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思维的渗透,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实例教学,布置具有创新性的创新作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应该作为体操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

2体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路径

2 . 1转变体操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现上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就必须首先在转变体育院校体操教育理念上狠下功夫,特别是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重新定位体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目标,改变过去“重技能、轻运用”、“重传统、轻创新”、“重专业、轻职业”的狭隘观念,应将体育教育课程目标进行有效拓展, 不仅要通过体操教学教会学生体操技术动作,更要通过体操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让学生掌握体操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2 . 2完善体操教学内容

要想更好的实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就必须在完善体操教学内容上狠下功夫。因而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从其目标出发,既要进一步丰富理论教学,又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更要进一步强化管理教学,而重中之重的是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完善体操教学内容,还必须更多的吸纳延伸性和拓展性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将广播体操以及体操等级动作纳入体操教育教材当中,增加教育类、管理类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

2 . 3改进体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在改进体操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重中之重的是要改变过去以技术动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和“综合性”方向发展,特别是要积极探索竞争教学、互动教学、游戏教学、创新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体操教学方法,还应采取“分类教学”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

2 . 4优化体操教学评价

实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必须进一步优化体操教学评价,特别是要在加强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化方面狠下功夫。随着体育院校体操教育课程目标的不断发展,过去那种将技术动作完成情况作为术科成绩评定的唯一标准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必须对现行的体操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将技能运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重视对教师教学创新、前沿理念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来推进体操教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3结语

总之,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目标应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进行明确和细化,特别是要从满足现实人才需求、突出“三基”教学、强化学生职业发展、推动学生创新发展出发,进一步转变体操教育理念、完善体操教学内容、改进体操教学方法、优化体操教学评价,努力推动体操教育课程目标的最优化。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实施,对教育课程目标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对我国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学入研究,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本文对新形势下体育院校的体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就如何实现体操教育课程目标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上一篇:供应链风险评估下一篇:形成学生数学思想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