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2024-07-12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精选12篇)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1篇

关键词:ASP.NET,农业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农业企业, 特别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企业产业化后, 对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改造的需求, 与日俱增[1]。国内外, 专为农业企业定制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 甚至ERP系统已经不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非农企业投资农业成立了农业中小企业, 但管理层人员较少, 下属基地比较多而分散, 管理人员不足, 投资者和管理层员工与各生产基地相隔遥远, 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能力有限, 不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又导致市场中现有产品难以适应管理需要。因而依据自身需求与企业实际情况, 构建一个便于移动办公、集中维护, 网络资源占用少, 能实现远程操作, 安全而可靠的Web应用程序来进行信息管理尤其必要。

1 开发背景

该文的研究是基于重庆祥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该公司是一家集种、养、加工一条龙, 产供销一体化, 产业+基地, 公司+农户的地方农业企业, 目前几个主体经营单位位于重庆的一些远郊区县, 且随业务发展还会在更多地方设立分公司。公司中、高层管理团队远离其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及其销售分公司, 各个基地之间也相隔遥远, 各个生产基地的生产管理人员只具备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 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能力有限。因此, 祥云公司希望能构建一个Web应用程序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

2 系统的需求分析

根据对重庆祥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地考查, 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访问后, 明确了本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要达到如下功能:

1) 按区县、乡镇、社组三级区划组织管理农户信息, 管理业务合作单位信息。

2) 管理区县、基地中的员工、主营的农业生产品种及其对应的产品种类、生产资料信息。

3) 以在区县下设立的产业基地为主体, 与农户进行种养合同签订, 制定种养计划。

4) 在种养合同基础上, 依据种养计划的实施确定对农户种养生产提供初期资金、生产资料的扶持管理。

5) 对生产出的产品、扶持农户的生产资料等进行采购、收购、销售、扶持等出入库管理。

6) 能实现多维度的查询及容错修改。

7) 能实现基于用户角色进行系统权限的分配与管理。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主要分为:用户及权限管理、农户管理、生产及农户扶持及产品采购销售与库存管理四个部分系统, 选用SQL Server 2005作为DBMS。其中生产及农户扶持部分主要包括:sc_HeTong (合同) 表、sc_PinZhong (品种) 表、xs_ChanPin (产品) 表、sc_ZhongYang (种养) 表、sc_FuChiHeTong (扶持合同) 表。图1为该部分表结构及关系图。

4 程序编码实现

本系统采用B/S作为体系结构, 可为今后数据库和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改造打下良好基础。在B/S结构中, 只有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浏览器实现, 主要事务逻辑在Web服务器端处理, 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 形成所谓三层结构。具有无需开发客户端软件, 可以跨平台操作, 易于和Internet连接等优点[3]。

微软公司推出的ASP.NET是用于形成Web的应用程序的内容丰富的编程框架, 提供创建动态Web应用程序的全新编程方法, 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比以往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功能。作为.NET框架的一部分, ASP.NET在任何安装了该框架的地方都可以使用, ASP.NET不再是一个附加部分, 而成为一个标准设置[4]。本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2005作为开发平台, 采用C#作开发语言, 该版本中的ASP.NET 2.0引入了一组新的功能, 以减轻开发Web应用程序的编码工作。其增强功能包括:更有效的ADO.NET数据访问, 对最新Web服务标准的支持, 以及基于设备的开发的扩展功能。

4.1 系统的用户权限控制

本系统的主界面采用框架布局, 任何操作都在一个主页面default.aspx中调用其他子页面完成, 使得站点中页面的名称不致外泄。在default.aspx页面的左侧, 采用导航控件ViewTree进行页面导航, 控件的各个Item, 由后台程序代码根据登录的用户名、用户所属的角色、角色对应的权限表动态生成, 有效实现了根据权限显示ViewTree菜单项, 达到用户权限的控制, 增强系统安全性。下面为动态加载用户菜单的方法代码。

4.2 子页面的多功能布局

为了杜绝频繁的页面调用与跳转, 增加系统的用户体验效果, 本系统在各个子页面中充分发掘了Menu、MultiView及GridView服务器控件的组合使用的强大功能, 实现了类似Windows程序中的选项卡功能, 并用类的私有字段flag记录不同的操作状态, 轻松实现了数据库中同一种对象的添加、查询、修改与删除功能能够集中在同一个页面进行处理, 而不致错乱, 同时还实现了数据的组合条件查询。

比如, 在“员工管理”页面中, “添加新员工”与修改一个已存在的员工信息是页面的同一部分完成的, 而“查询员工”则是另一部分实现, 但这两个部分却是位于同一个子页面中, 采用两个不同的View容器控件进行界面布局, 两个控件又同时位于一个容器控件MultiView中, 通过Menu控件的事件代码来控制两个View控件的显示, 从而实现了“选项卡”功能。同时, 利用页面类的静态变量flag的不同状态值加以区分, 并控制整个页面的.cs隐藏代码的运行流程, 实现不同的功能。图2为选项卡的运行效果截图。

5 系统性能测试

1) 测试用例

在本系统的代码编程过程中, 即对各个页面的功能进行了测试, 因此在此只论述系统的集成测试。

在本次系统集成测试中, 假定公司在合川区古楼镇开办的枇杷生产基地, 与100多户农家签定枇杷的种植合同, 合同约定每记种植一定数量的枇杷树, 承诺五年内, 以保底价方式收购农户收获的枇杷, 并在签约初期由基地向各农户提供一定金额的起动现金, 一定数量的农资物品实物进行生产扶持。

2) 测试运行

系统测试按如下流程进行系统测试:以管理员slsun的用户名进行系统登录后, 管理区县、乡镇、社组;管理基地、户主、产品、品种;管理合同、种养计划、扶持合同;进行生产资料采购入库;进行扶持兑现出库;进行自营产品收购入库;自营产品销售出库。图3为种养计划测试运行截图。

3) 系统性能分析

通过在程序编码过程中的页面功能测试, 以及根据前文所述的系统集成步骤进行数据测试后, 程序运行流畅, 程序界面统一、协调、美观, 结构紧凑, 代码重用率高;程序通过IE浏览器运行时, 其URL地址始终显示为同一页面地址, 具有一定保密性。基本能满足前文需求分析中所设定的系统功能, 比较适合中、小型农业企业进行生产、销售及农户基本信息方面的管理,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

6 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 该系统运行基本稳定, 能满足重庆祥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本系统具有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 功能适中、流程简单, 技术较先进、可扩展性强, 安装部署方便, 运行维护工作量小, 重要设备便于集中托管等特点, 适合西部地区农业中小企业的企业信息管理应用方面。因为时间、人力因素限制, 本系统难免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对企业的需求调研还比较单一, 没有很详细地对系统抛出的各种异常进行分类处理, 执行效率的考虑还不够等,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建.ERP在现代农业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 2010 (10) :62-63.

[2]吴再海, 张增武, 张书金, 等.NET技术B/S结构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研发[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 (9) 32-38.

[3]鲍学阳.ASP.NET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2) :17.

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论文 第2篇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16):142-144.

[2]杨慧.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Z1):185-186.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 课程体系 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IN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1-01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 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5).

[2] 张社民,刘敏.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教学.[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7).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4篇

一、高度自动化

财务管理部门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部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财务核算的基本数据一般由企业的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比如原材料的购买等数据信息由后勤采购部门提供,生产过程的基本数据由生产部门以及设备部门提供,有关固定资产的基本数据由管理设备的部门提供,销售业绩的基本数据由销售部门提供。处理财务信息应当通过填制各种凭证、登记账簿等相关过程。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基本数据以及记账凭证必须由人工进行收集,然后将其输入原始凭证之中。这个过程所要花费的时间相当之长,也需要多个会计人员进行操作,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把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数据收集、记账等功能进行替换,从而完成对整个企业财务数据的归纳、组合以及预测,既极大地缩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农业企业的成本,也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农业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管理预测能力很强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之内发布并获取充分的商业信息,能够将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不仅如此,企业还能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进行反馈披露。由于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减小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大量时间,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因而,企业的会计核算将呈现出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方面发展的趋势。财务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能够有效提高管理预测能力,从而进行决策和控制功能。因此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推广将有利于农业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决策,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更全面的信息披露

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中,财务信息使用者会让企业财务部门发布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现状以及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不管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的,或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农业企业财务部门都应当对其披露。这些举措能够让公众对企业会计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认识。然而基于有限篇幅的限制,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非数量化信息,更不能准确反映会计报表数字处理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与之截然相反的是,通过在线数据库的使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把企业会计及非会计信息予以包含在内,还可以通过网上报告的形式,对会计报表及附近的信息予以扩大容量。农业企业内外的信息需求者能够采用在线访问的形式及时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为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提供了一个桥梁。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需求者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获得会计信息,也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

四、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步处理

在单个电脑工作的情形之下,农业企业会计部门通常来选择固定的某些电脑来做好某项工作,从而使得这些电脑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然而,随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某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被分割为若干线程,每个线程由网络上不同的电脑共同来处理。比如,对于那些凭证录入耗费人力的公司来说,应该按照一致的格式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同时进行凭证录入,财务管理系统的网络版可以将其自动存进网络文件服务器。在多个电脑上进行录入,在一个服务器上进行储存,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及时录入凭证,而且还能确保进行统一储存数据,最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个电脑所产生的数据冗余。

不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有何种优势以及何种特点,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农业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最终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作中,除了网络系统自身能否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取决于既懂计算机网络,又了解财会运作的高技术人才的加入。具体而言,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过硬的网络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由于很多财务人员队伍的专业知识欠缺、水平较低,还不能符合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运行的要求。所以说,加大对农业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其综合素质,是摆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卫清.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2]包喜军.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5篇

0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评定对象 第三章 评定指标与等级 第四章 评定机构与程序 第五章 信用等级管理 第六章 罚则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贷款企业的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依据国务院关于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有关政策和总行关于贷款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发行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与管理是指农发行对贷款企业执行政策、经营和资信状况按统一指标和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和定级,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信用等级,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企业在贷款方式、贷款条件上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第三条 农发行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统一标准、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章 评定对象

第四条 信用等级评定对象是:向农发行提出申请,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已在农发行开设基本存款账户的企业。

第三章 评定指标与等级 第五条 根据贷款企业执行政策、经营状况、封闭管理指标完成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设置定量与定性两大类指标,根据各指标对企业信用风险影响程度设置不同分值。

第六条 信用等级评定实行百分制。其中:定量指标90分,定性指标10分。

第七条 定量指标设置(90分)。

(一)执行政策指标(20分)

1.无违规多头开户(5分);

2.无违规降价销售(5分); 3.无新发生挤占挪用(5分);

4.坚持出库报告制度(5分);

(二)企业经营状况指标(30分)

1.资产负债率(5分);

2.流动比率(5分)

3.存货周转率(5分);

4.购销比率(5分);

5.销售货款回笼率(5分);

6.销售利润率(5分);

(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指标(40分)

1.新发放贷款与新实现收购值比率(6分);

2.贷款归还率(13分);

粮食企业:粮食贷款归还率(13分)

棉花企业:棉花贷款归还率(13分)

其中:新棉贷款归还率(10分)

陈棉贷款归还率(3分)

3.贷款利息归还率(13分);

4.不合理资金占用下降率(8分);

第八条 定性指标(10分)。

1.企业贯彻落实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情况(3分);

2.企业及时报送报表,接受、配合农发行信贷监管情况(3分);

3.企业领导政治业务素质及经营管理能力(2分);

4.企业内部制度建设情况(2分)。

第九条 信用等级的划分。根据企业得分高低,贷款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C五个等级,其中:

AAA级企业 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

AA级企业 得分在80分~89分;

A级企业 得分在70分~79分;

B级企业 得分在60分~69分;

C级企业 得分在60分以下。

第四章 评定机构与程序

第十条 评定机构。各级分支行都要成立由行长或主管副行长任主任,信贷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的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审委员会,负责辖内企业信用等级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贷部门,具体负责信用等级的初审、上报推荐、确认和发布评审结果等工作。

第十一条 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审,采取“开户行初评,省、地两级分行评审确认”的办法。具体程序如下:

(一)企业申请。企业向开户行提交评定申请,填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申请表》,同时提交企业基本情况、库存情况、技术装备情况。企业领导者及职工素质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等相关资料。

(二)开户行初评。根据企业提出的书面申请,开户行信贷部门对企业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评审委员会按照评审内容进行测算评分,依据得分结果提出初评意见,写出初评报告,上报地级分行评审委员会。

(三)审查定级。地级分行评审委员会对县级支行上报的初评结果及时进行审核,并对AA级(含AA级,下同)以下企业进行评审定级,同时将评审结果上报省级分行备案;对AAA级企业,根据县级支行提供的企业基本情况、评审测算数据以及初评意见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上报省级分行评审委员会。

(四)审核并确认。省级分行评审委员会对地级分行评审委员会推荐的AAA级企业进行审核并确认。

第十二条 评定时效。企业信用等级每年评定一次。评定的信用等级有效期1年。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每年6月底前公布。

第五章 信用等级管理

第十三条 按照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总体要求,对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企业在贷款方式、贷款条件上实行区别对待,进行分类管理。对中央、地方储备粮油贷款企业,按中央、地方储备粮油贷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对AAA级企业,棉花企业的收购贷款,粮食购销企业的非保护价收购贷款以及粮食调销贷款原则上采用信用贷款方式,棉花企业要有1~3天的收购铺底资金。棉花调销贷款采用担保贷款方式,原则上要具备合法、可行的购买和销售合同,并具有所需贷款额20%的自有资金。

第十五条 对AA级企业,棉花企业的收购贷款采用信用贷款方式,但企业必须有3~5天的收购铺底资金。调销贷款采用担保贷款方式,并要求企业具有所需贷款额30%的自有资金;粮食购销企业非保护价收购贷款以及粮食调销贷款采用信用贷款方式时应从严控制,对具备条件的可积极采用部分或全额担保方式。申请调销贷款,必须同时具备合法、可行的购买和销售合同。

第十六条 对A级企业,棉花企业购销货款采用担保贷款方式,申请收购贷款必须有5~7天的收购铺底资金。申请调销贷款,必须同时具备合法、可行的购买和销售合同,并具有所需贷款额50%的自有资金。粮食购销企业非保护价收购贷款及粮食调销贷款原则上采用担保贷款方式,对少数经批准采用信用贷款方式的,企业必须具备占申请贷款额20%以上的自有资金,同时具备合法、可行的粮食购销合同。

第十七条 对B级及以下企业,对棉花企业原则上不发放贷款。对粮食购销企业除发放保护价收购贷款外,原则上不发放非保护价和企业自主经营购入粮食所需贷款。

第十八条 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后,开户行每半年应复测一次企业信用等级。对信用等级发生明显下降的企业,开户行要分析原因,加强监管,并及时向上级行报告,必要时可重新评级并报审批行同意后调低企业信用等级。对出现多头开户、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的,要报审批行同意后取消企业原定信用等级。

第十九条 省级分行要对辖内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核实。对评级结果不准确的,要作相应调整。

第二十条 各级行要建立、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管理档案制度。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为维护信用等级管理的严肃性,对贷款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信贷制裁。

(一)对企业用虚假资料骗取较高级别信用等级的,信用等级评定行要立即取消其评级资格,并实施信贷制裁。

(二)企业发生新的挤占挪用行为,要立即停止发放新贷款,并收回其挤占挪用贷款,撤销原定信用等级,一年内暂停其信用等级申报、评审资格。

(三)企业参与哄抬价格的,要撤销其信用评级,并停止贷款。

(四)企业不按质检程序收购粮棉,或掺杂使假的,要撤销其信用评级,并停止贷款。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农发行总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改。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6篇

【摘要】文章针对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以及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特色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详细的论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技术特色

第一,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系统的设计思想。在企业设计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时,其应保证企业各个部门和机构的每一个客户端都能通过IE浏览器访问各类应用软件,用户登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这一系统确定用户身份的过程,之后用户便获得了执行相应模块的权限。系统由企业各个部门分别录入统计报表信息和台帐信息,而企业便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整体的职工教育统计报表。其中,统计报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职工的在职培训情况、在职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统计表、职工教育统计表、职教干部队伍、典型岗位达标和非典型岗位达标等内容;而台帐数据则包括了各项台帐的录入、修改和删除等内容。另外,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还应具备管理者可以实时监控、统计和管理各项台帐数据的功能。

(二)系統的结构。下面我们便以某企业为例,其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如下:

(三)系统的功能。(1)培训台帐管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所颁布文件中的要求,在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对八种台帐和三种福建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并且应将相关的台帐数据导入到信息数据库中,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它们分别是:《职工教育培训履历表》、《职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状况表》、《新职、晋升和转岗职工的考核登记表》、《送外培训登记表》、《自办培训登记表》、《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登记表》、《教育资源情况登记表》、《职工教育培训证书登记表》、《教学日志》、《师徒合同》以及《教育设备设施使用情况登记表》,系统应具备对这项台帐和附件的查询、修改、统计、增加、上报、打印和删除的功能;(2)统计报表的管理。在建立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以下11种日常统计报表是必须要做到系统中的,它们分别为:《企业职工培训统计报表》、《企业各级培训机构培训条件和培训情况统计报表》、《企业中典型岗位达标统计表》、《企业中指导岗位达标统计表》、《企业中非典型岗位达标统计表》、《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统计报表》、《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统计表》、《企业职工在职学历教育统计表》、《企业职工在职培训情况统计表》、《企业职教干部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以及《企业职工教育专职机构、人员和费用使用情况统计表》,系统应保留人工修改报表的功能,对违反逻辑关系的填记差错,应设置报错和提醒功能,可根据临时需求生成报表,并具备对报表的查询、修改、保存和打印的功能。(3)系统设置管理。主要包括人员管理、系统设置和权限管理等功能,人员管理应包括对系统使用者的修改、添加和删除的功能;而系统设置则是指可以对人员数据库中的编号、职位、文化程度、岗位、工种和技术等级等内容进行查询、修改和录入等操作;权限管理则是指应具备操作人员设置、操作人员权限设置以及密码设置等功能。

第二,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特色

(一)系统安全运行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职工教育数据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分别为单位员工的数据和职工日常培训的数据,而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那么在硬件上应采用双机运行,并将RAID5磁盘阵列技术引入到数据盘中,用户应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根据相应的部门和机构分为各级管理用户,对于不同级别的用户应分别设置查询内容和修改的权限。

(二)系统设计中采用的方法和技术。系统所采用的设计模式为MVC,这样应用程序在进行输入、输出以及处理等操作时就是相互分开的,从而各自处理自己的任务。M:模型采用的为Servlet、JavaBean等组件处理业务数据和业务规则。一个模型就可以为多个视图提供数据,并且其与数据的格式也是无关的;在模型中应用的代码只需要写一次就可以被重复使用,大大的降低了代码的重复性;V:视图采用的为B/S+FrameWork的方式。用户的应用界面是由JSP和HTML元素这两部分组成的,其能够为用户提供各类数据,用户输入数据时也是可以自己操作的;C:在用户输入数据完成后,控制器就会快速的给出反应,其会立即调用系统中的相应视图和模型去完成用户的需求。如果用户只是想发送HTML表单或是单击Web页面中的超链接,那么控制器就是不会进行任何处理的,它在接受到用户的需求后,会立即调用相应的模型构件,同时确定相应的视图来显示模型处理返回的数据。

(三)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为B/S,其应用平台采用的是WEBLOGIC,而数据采用的则为ORACLE,并且后台数据库对用户是透明的。采用这一方案后,系统对硬件设备是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便于推广,并且有效的避免出现了多平台开发和维护的问题。

(四)系统的使用情况。在某企业应用这一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一段时间后,其使用效果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用户普遍都认为这一系统具有非常简单的操作方法和清晰明了的显示方式,同时其所设置的各项功能也很好的满足了各类用户的实际需求。

通过以上的论述,在企业成功的应用了这一职工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后,传统的职工教育信息管理模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企业全体职工教育信息数据真正的实现了集中和共享,报表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传统的纸张和电话等人工操作方式所产生的费用都被节省了下来,可以对职教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了,真正的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保证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金一强.《面向服务的现代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7篇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信息化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1,2]。农业海量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是围绕现代农业生产、流通、管理开展信息资源整合、处理与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平台,为农业用户更方便地获取、利用和发布信息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

1 农业海量信息资源管理平台集成框架

农业海量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海量、分布、异构资源的分类组织,存储和访问服务,为上层农业应用提供可视化资源管理、基于Web Service的访问接口和个性化农业业务服务。其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设施层根据不同地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特点,建立现代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远程服务链路和互动服务通道,实现多业务内容的统一运营服务、内容播控与分发;信息资源层根据各类现代农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元数据管理、数据建模和数据库适配,建立数据源中心,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存储、访问、转换和统一管理;业务逻辑层根据现代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的需要,构建农业信息服务源中心,通过业务构件、基础构件、中间件和应用服务封装实现业务资源和应用的有效整合与交换共享;应用层根据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综合管理、农户咨询等不同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访问与服务环境,面向农村信息化各类应用,通过数据共享服务标准接口,提供农村专题信息、地理信息、数字图像、多媒体等多项数据共享服务。

2 农业信息资源存储与管理技术

平台下农业信息资源规模大,分布分散,采用分布式的组织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管理效率。传统农业资源管理一般采用传统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来存储和管理农业数据,其存储能力受制于所依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因此本文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云存储架构适应性改进基础之上[3,4,5],采用分布式、分层结构,通过资源元数据管理、存储服务管理、节点服务管理,将资源分布存储在多个不同地区的节点集群服务器中,同时北京主服务节点统一对分布式的集群节点服务器进行调度和管理。平台资源的更新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网络搜索引擎抓取、农情监测设备获取等方式。其中用户资源注册过程是基于平台元数据分类,将资源分类以及元信息存储为XML文件,同时通过调用平台资源存储接口完成资源的分布式存储,注册完成后可以对注册的节点进行参数设置以及存储状态的监控。

2.1 农业信息资源元数据管理

本文在分析农业科学叙词表、农业专业分类表、FAO农业多语种叙词表等已有农业信息分类编码基础上,定义了资源元数据。元数据由{领域类别,数据格式,资源地址}确定。领域类别指对农业信息资源体系按照农业学科标准分成若干领域,数据格式则按资源类型分为文本、多媒体、数据库、空间数据、图片等,资源地址指在构建知识库时所赋予某一知识元的唯一位置坐标。即每种元数据分类对应一种元数据描述,用户上传资源中首先要确定分类,填写该分类下规定的对资源的描述信息,在对应目录生成一个XML文件,同时在数据库中写入进行统计、检索时所需的字段信息,及资源的物理文件的下载地址,如图2所示。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特点是使标记更加灵活,语义明确,Schema是描述XML文档的结构语言,用XML和Schema来描述元数据,使现有Web中的信息更加有用,可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数据,提高了元数据读取和使用的效率[6,7]。

资源元数据管理采用基于XML Schema的元数据表示规范以及与元数据分类相适应的Schema文件组织管理,并按照元数据分类来组织和管理农业海量数据。元数据分类在服务器端使用XML文件存储,每个节点有四个属性:Text(文本),ID(节点ID),FID(父ID),MaxRe(此分类下资源最大编号),root的MaxID属性表示分类的最大编号,XML文件结构片段如下:

元数据的Schema文档表示采用分割式的设计方式。Schema文档的整体结构包括声明、根元素、命名空间、简易元素的定义、属性的定义、复合元素的定义、元素与属性的综合和注释几个部分组成。例如元数据的Schema表示片段如下:

2.2 农业信息资源逻辑存储描述框架

由于海量农业信息资源的复杂性,平台采用自上而下的分类方法进行农业信息元数据组织,将农业海量异构分布的品种、土壤、气象、栽培和饲养等数据库,及包含不同权威农业专家知识的大规模知识库、模型库等各类数据资源进行统一描述。

本文在农业信息资源逻辑存储描述框架中引入索引技术,建立资源信息的全局索引表,其维护了资源信息的基本字段,可实现快速检索。用户注册知识资源时,需选择资源元数据分类并填写元数据所对应的资源描述字段,一方面将在该元数据对应的管理区域内建立资源信息XML文件,另一方面将注册信息加入资源索引表,建立关键描述字段、领域分类、元数据分类、物理存储位置之间的关联。另外,农业信息资源逻辑存储管理中每一个资源描述信息必须包含元数据类别字段和农业领域类别字段,如图3所示,分别指定资源信息必须符合的资源描述规范,以及在农业领域层次分类中的逻辑位置。这两个字段从两方面建立了资源间的关联关系,可有效提高资源信息检索灵活性和有效性。

2.3 农业信息资源物理存储

平台分布式资源管理采用Hadoop框架中的Map/Reduce算法实现底层海量资源的分析与提取[8]。存储数据时部署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9,10,11],承载平台海量农业数据中的文件数据,为获得更高的海量数据文件的访问效率,将文件的部分元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对数据文件的索引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服务层访问时直接读取数据库以提高效率,文件访问与存储接口如表1所示。

3 平台业务服务资源定制

在海量农业资源基础之上,集成应用农业核心业务构件库,实现农业智能系统、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和农情监测系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定制过程包括基本信息定制、功能界面定制、生成系统框架、资源内容填充和系统发布应用等,如图4所示。

例如定制某个农业智能系统,用户在定制时需首先确定智能系统的中英文名,智能系统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以及智能系统的创建者和版本以及时间等信息。然后再定制农业智能系统的类型、功能和界面,一方面是对其的人机界面部分进行配置,包括该功能模块的运行方式、菜单位置以及背景和字体等界面属性的配置,另一方面,对其调用的功能构件进行配置,选择替换功能模块中的功能构件或对功能构件的属性进行配置等,如推理机构件、数据访问构件等。生成的应用系统配置文件平台中以数据表和XML文件两种方式进行存储,两者可以进行转换。

系统定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填充知识与资源内容,该项工作由知识工程师完成,流程如图5所示。平台根据知识工程师的需要在知识规则定义过程中推荐平台下相关资源,例如病害诊断规则定义过程中,知识工程师可以获得平台下相关病害图片、防治方法、最新的农药、相关防治技术等信息,并根据需要导入系统中,或者建立系统与资源的关联关系。

以上流程完成后,配置文件的合法性由集成引擎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系统可在平台下发布。

4 平台实现与应用

平台基于组件模式开发实现,以Web Service和XML技术为各模块交互、资源存储管理的标准,在HDFS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云存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北京为节点中心,覆盖到北京、陕西、宁夏、天津、山东、河北等6个应用节点,每个应用节点均部署了高容量的节点服务器,北京节点部署了7台节点服务器,作为海量农业资源的物理存储空间,1台高性能的平台节点管理和调度服务器负责对整个存储平台进行任务调度和控制。如图6所示。平台提供农业信息资源智能检索、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门户和多终端定制与个性化推送等功能,面向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农业生产监控、生产决策服务、生产履历管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技培训等灵活的资源应用服务。

用户可通过文件目录、专题数据库等形式获得检索资源,对于私有资源可通过访问其元数据获知资源来源、描述、所有者、上传时间、大小等信息,对于共有资源可下载实现共享。目前平台已管理18 998个资源描述文件,农业知识资源2.1 TB,实际存储3.2 TB,并拥有注册用户350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用户120余个。基于本文提出的基于索引技术的资源逻辑存储框架在检索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检索效率而且在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也得到提高。

随机抽取几个关键词,并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与一般的检索方法在检索效率上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注:A.一般资源管理与检索方法;B.平台下分布式管理与检索方法

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一般检索方法与平台采用的方法检索时间的比值平均达到1.73∶1,另外通过平台方法能够更多地获得平台下相关资源,平均提高资源利用率达17.7%,且资源查准率平均提高5%。这表明平台的海量资源组织管理方面比传统的方法在资源检索、利用效率方面获得较大提高。

5 结语

本文采用基于XML Schema的元数据表示规范以及与元数据分类相适应的Schema文件组织管理方式,并给出了基于索引技术的农业信息资源逻辑存储描述框架,在HDFS云存储架构适应性改进基础之上,设计实现了农业海量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海量、分布、异构资源的分类组织、存储和访问服务,资源跨区域共享,为多源异构农业信息集成提供保障,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提出了基于云存储的海量农业资源逻辑和物理存储机制,提出基于XML/XML Schema的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描述框架,将XML描述与元数据约束相结合,采用层次化管理结构实现元数据与资源信息的有效组织,有效解决了海量数据管理存在的扩展性差、数据格式单一等问题。在海量资源应用过程中,不仅提供了高效的检索机制,同时在农业业务系统定制过程中为知识工程师定义知识规则提供了管理信息资源推荐,提高了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8篇

1农业灌溉统计现状

“十五”国家统计信息化建设规划指出, 目前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信息应用开发滞后, 特别是基于农村基层网络的应用开发严重滞后, 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统计数据库体系建设不足, 尚未建设统一、规范的支撑统计信息运行全过程的统计数据管理、处理、保存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平台。

1.1灌溉统计信息管理建设缺乏, 基层统计数据来源可靠性低, 不规范

目前农业灌溉统计指标的收集分析, 指标与方法多年来一成不变。一些资料指标解释概念模糊, 有些指标看似是定量的硬指标, 但却脱离乡村实际, 在统计过程中难以从供水资源取得真实资料, 定量统计。在灌溉统计方法运用中缺乏管理技术, 统计信息资料收集不全。当前农村灌渠的水利建设仍跟不上大农业发展, 部分重点任务推进缓慢, 农田灌区渠道改扩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明显落后于大江大河的治理, 不具备抵御常遇洪水的能力, 依然是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主要薄弱环节。乡村灌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水毁和待建工程信息资料缺乏, 农村水利统计工作建设明显滞后。大型灌溉水工设施续建配套未补全和渠道渗漏严重, 工程项目建设投入与需求差距大, 灌区的病险水库数量多、分布广、问题复杂, 除险加固任务依然繁重。农业灌溉统计调查制度不健全,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 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 基层统计部门灌溉水况统计分析往往仅以同期数据相比较为主, 未进行有针对性、倾向性、建议性的深入分析, 缺乏参考价值。不重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严肃性, 也不根据考评或其他需要随意变动资料的口径、时间。对档案资料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信息数据库建设, 灌溉统计数据未能建立统计信息的软件设计开发, 统计方法单一, 管理目标简单。

1.2灌溉经济信息缺漏, 统计指标陈旧

基层呈报的农田灌溉统计报表中, 发现与灌溉项目相关的文件和图表资料不齐全。例如:工程概况、水工建筑物投资规模及构成、项目前期及审批工程统计信息、灌溉计划投资安排和项目完成进度等统计信息缺漏。另外, 拟建农田灌溉项目的审批信息和资料尚未整理建库, 前期工作的统计管理台账尚未建立, 优化整合规划管理的信息资源也未完成。灌溉基层统计管理人员缺乏, 兼职多, 统计队伍建设不完善。农水统计方法大多采用层层上报的统计报表制, 基层的统计报送则是由农水供灌单位向各级水利部门报送统计数据。目前, 许多农村小型水库基本上没有水管单位, 水管员的工作也无法到位, 涉及灌溉运行及乡镇水利设施供水运行的统计指标数据, 基本上是在多年前的统计资料中, 由灌溉部门统计人员根据掌握的情况, 根据阶段内的变化相对估算, 进行增减或推测, 造成统计数据准确性较低。灌溉统计信息服务同大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表现为农业灌溉水利信息产业和农村信息市场的不发达, 未能认识农村经济统计的重要性[2]。

1.3标准化、规范化的统计计划和管理系统亟待建立

农业资料统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系统欠缺, 导致统计信息管理与监测不准, 统计基础不强同样反映在农水灌溉工作上。例如:规划计划处掌握的节水灌溉、蓄雨节水灌溉面积和灌溉农水处掌握的不一样, 同从灌区报上来的各数据也不一致。工程统计指标概念不清。比如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与实际建成的耕地灌溉能力不符, 灌溉统计数据反映的仅仅是有效灌溉面积, 实际灌溉面积远大于此数据。再如农田地小尾渠供水数据缺乏, 仅按实际田亩推测估算, 或直接按一定田亩上交水费数评估灌溉供水效率。指标设计不完整, 农田灌溉统计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具体统计调查停留在原有基础上, 数据抽样率太低, 造成灌溉统计调查单位的数量急剧增加, 特别是自负盈亏的水管基层单位, 难以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 且对统计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下降, 虚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 主管农业水利统计部门获取真实统计信息资料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在对灌溉统计报表的规范上, 还需不时核对校正。

1.4统计信息管理人员缺乏, 业务素质不高

灌溉统计机构缺乏, 给统计信息建设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统计工作人员更换频繁, 具体管理职责不清, 任务不明。灌区有关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不能认真理解、严格掌握, 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业务员没有较强的统计理论知识, 不懂科学的统计方法, 更不知道怎样搞好统计分析, 只能从数字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粗浅的对比, 对统计信息处理重视不够, 更谈不上统计信息的建设管理。农业水利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 大多数由只熟悉一般统计知识业务的财会专业人员充当统计工作, 或由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临时统计, 人员的知识面窄[1], 既满足不了各地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 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1.5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尚未建立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模式

灌溉信息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系统的管理, 统计信息建设和监管缺位, 与国家经济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信息管理技术创新滞后, 安全性和风险性较大。未认真梳理、整合水利灌溉统计网站各服务事项, 登载与农田灌溉事项、办理统计信息流程相关的农村服务内容, 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路径和办理流程。

1.6灌溉统计信息管理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经费本身就紧, 不能满足平时各方面需要。加上现有灌溉工程设施不很齐全, 水工程配套设备和更新改造、扩建的经费缺口大, 资金需求量大, 统计工作管理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未能得到根本重视。

2对策与思路

2.1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灌溉统计管理信息软实力

农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尽早建立农业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和应用配合模式, 建设农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管理系统和信息沟通系统[2]。具体拟采用Microsoft平台数据统计管理软件实用模型, 数据交换编辑监测、查询、分析评价农业灌溉新技术, 运用Passport信息管理服务的统计新方法完善基层的统计服务体系, 并尽量采取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灌溉数据统计分析、均值比较。最近一些省份农科统计人员结合农业水利实际, 会同信息技术人员创新研制开发了一种SIMS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Multisource Spatialdata) ——数据格式集成转换系统的统计软件, 服务于农业灌溉领域数据库建设。SIMS实际上是一套运行于网络环境下, 基于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融合C/S、B/S结构于一体, 以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方法为核心, 支撑统计信息运行全过程的统计数据管理、处理、保存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平台。它是基于统计系统现有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 开发支持各级统计机构统计业务数据处理工作, 该软件包同时集报表数据处理的设计 (定制/布置) 、数据采集 (输入/审核) 、整理 (汇总/计算/查询/输出) 等功能为一体, 并将逐步成为统一规范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统计数据传输、分析、处理、监测中, 对推动农村灌溉统计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起到很大作用。

农业灌溉统计信息智能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开发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灌溉统计信息服务的硬件和软件, 引进和普及高科技的信息设备是我国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大统计信息建设项目申报, 增加资金投入, 解决好统计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 为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2.2开发创新, 保障灌溉统计信息服务质量

统计信息的管理是统计工作的生命[3]。统计信息质量建设与科学管理, 体现在统计数据的搜集、加工整理、保存、分析和开发研究全过程, 因此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有用性和简便性应成一体, 用以综合衡量灌溉统计信息是否满足用户需求[4]。从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看, 高质量的原始统计信息资料, 通过高水平的加工整理, 才能形成高质量的统计信息, 农田灌溉部门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 紧跟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 整合和完善农村水利灌溉统计程序[2]。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农业水管单位要以农村灌溉信息模式创新为核心, 着力推进农业重点领域的农田灌溉技术创新, 开发科学适用的统计产品。

2.3加强统计信息数字化建设, 提高统计数据管理规范标准

统计数字化建设是实现灌溉统计信息管理现代化中的关键核心技术[4], 通过数字化建设, 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 这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并要求灌溉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通过建立以高科技数字方式存储的农业水利统计数据库, 也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使灌溉基层单位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2.4夯实灌溉统计基础, 健全基层统计工作

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变化要求, 关键看农村基层统计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统计管理人才队伍, 必须加强农水部门统计人员各种管理技能和各种素质的培训, 不断提高农业灌区统计分析能力[5]。要对统计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提高统计效率。针对当前灌溉基层单位统计队伍力量薄弱的状况, 要着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加大管理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 稳定基层统计队伍, 提高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的认识。

2.5开发灌溉统计信息交流渠道, 创新农业信息建设管理平台

网络正成为农业水利统计信息的主要工具, 互联网和数字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发展了现代农业的统计信息网络, 加强了统计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灌溉统计信息软件的建设、选择要以实用性为主, 具有先进性, 以信息分析、处理、存储为先。灌溉统计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带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时间性, 因此软件管理技术要不断创新发展。

3结语

解决农业灌溉统计中的信息管理和建设问题, 研究建立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灌区水利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可靠、高效的现代灌区水利统计体系, 完善适应现代管理的灌溉统计制度和方法, 强化统计执法监督, 努力提升灌溉统计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灌溉统计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显得十分必要。灌溉管理统计工作就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农业水源利用供需的规律和实际效果, 灌溉水利统计信息管理正越来越多地和其他农业信息管理联系为一体。做好灌溉统计信息管理和建设也是发展和创新灌溉水利的必要工程。灌溉统计信息管理与建设应成为农业水利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管理目标。

摘要:水资源和水土环境资料的整理分析, 是农业水利灌溉中一项细致复杂的统计基础工作。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的各项指标、经济整体与灌溉水环境影响因素, 定期撰写农村灌渠水土环境统计分析报告, 及时提供灌溉指标数据, 实现有效信息交换与共享, 更新完善灌溉统计数据库, 建设统计信息智能网络化平台, 健全灌溉信息通报机制, 充实基层统计队伍, 提高灌溉统计信息分析、监测量化和服务管理能力, 是实现农业水利统计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要求。

关键词:灌溉工程,信息管理,统计信息智能化

参考文献

[1]黄小恒.谈花凉亭灌区水利基本建设统计[J].江淮水利科技, 2011 (4) :7-24.

[2]金荣丽, 孟照辉.选择统计信息管理软件应注意的问题[J].统计与咨询, 2001 (2) :27-29.

[3]陈小虹.灌区统计工作问题与对策的探究[J].统计研究, 2011 (6) :111-112.

[4]黄艳芬.试析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方法和途径[J].天津科技, 2003 (3) :332-334.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9篇

近年,根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皖南烟叶公司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新模式,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全面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烟区生产条件;通过发展职业化烟农、现代烟农等新型种植主体,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程度;通过建立育苗、机耕等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技术的集成化,提高集约化经营能力。

但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业务部门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难于满足业务精细化、痕迹化管理的要求,无法对现代烟草农业新思路及新内涵形成有效支撑。为提高烟叶信息化管理水平,皖南烟叶公司分别于2005年、2010年推广应用了国家局烟叶基础软件及烟站(单元)烟叶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单元系统”),但烟叶基础软件只是起到了规范收购管理、提高收购效率的作用,而在科学生产、决策支持、技术推广等方面尚缺乏应用支撑。与此同时,单元系统的上线运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地单元的管理水平。但其毕竟是一通用版本,系统功能与实际工作流程存在一定差异,且无法满足皖南烟叶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

综上所述,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必然是现代烟草农业进程中需探索和解决的一个课题。

1 建设思路

1.1 建设思路

烟叶基础软件和单元系统均为国家局自上而下统一推广的行业信息系统,是满足行业宏观调控,实现烟叶共性业务管理的通用版本,是行业烟叶业务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皖南烟叶公司烟叶信息化建设必须与行业信息系统实现有机融合,建设思路如下:

在充分借鉴云、贵、川等烟叶产区信息化建设经验及成熟应用基础上,立足国家局单元系统,结合业务管理现状,实现单元系统的应用扩展与提升,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管理需求,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助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

1.2 建设阶段

系统建设总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夯实基础、应用扩展、决策提升。

夯实基础:以单元系统为基础,实现烟叶基础软件、物资系统与单元系统的全面融合,统一烟叶业务管理平台,满足“数据互通共享、业务无缝衔接”的系统建设要求,满足国家局《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四个统一”的要求。

应用拓展: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管理需求,做好相关模块的应用适应性扩展和完善,确保行业信息系统更好落地,打造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烟叶业务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决策提升:在基础业务数据信息健全的前提下,逐步强化决策管控的应用支撑,全面提升辅助决策及业务管控的能力。

1.3 建设原则

战略主导:紧密结合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设计与行业烟叶发展和行业信息化发展相一致,建设规划符合皖南烟叶业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

注重实效:以“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开发商等资源基础,注重系统应用实效稳步推进,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能够带动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 建设目标

2.1 技术层面

围绕烟叶业务“一体化”闭环管理的设计思路,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信息互通共享、资源高效整合、业务有效衔接”,满足国家局《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四个统一”的要求。

2.2 业务层面

在平台统一的前提下,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业务管理现状,对行业信息系统进行应用功能拓展,确保单元系统有效落地,全面提升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

3 系统架构设计

为实现企业信息化与行业信息化的有机融合,系统技术架构应遵循行业信息化标准与规范,故本系统与单元系统技术架构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

系统构建基于J2EE、SOA等技术,采用分层提供服务支持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基础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展现层。系统从最底层开始,逐层向上提供服务,整个层次保持相对的稳定。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各个层次、各个组件进行优化和完善,在不改变系统框架的前提下即可完成系统的改进。

3.1 基础层设计

主要为系统应用提供底层的运行环境,包括PC终端、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施,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软件环境,建设时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3.2 数据层设计

数据层就是常说的数据源所在的层次,数据层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可运行于DB2、ORACLE、SQLSERVER等主流数据库之上;

2)使用联邦数据库技术;

3)数据业务处理(交易)、数据查询、空间数据分离。

3.3 平台层设计

平台层由界面集成、业务集成、服务集成、业务构件、数据集成、支撑平台等几部分内容组成。

3.3.1 界面集成

界面集成从单点登录、组织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菜单管理、应用组装、Portal展现等七个功能点来做全面的界面集成。

3.3.2 业务集成

通过应用开发技术和工作流引擎等工具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集成,实现系统松耦合、组件化和标准化,支撑烟叶系统之间信息共享、流程编排、业务交互。

3.3.3 服务集成

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建设,实现内部服务的通信与整合,构建服务注册及管理机制。

3.3.4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包括在各应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主要有:

1)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的建立。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是应用系统数据整合和业务整合的基础。建立行业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是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的基础。

2)基础数据信息库。以基础数据使用规范为标准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用以实现信息共享,服务于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

3)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以数据交换管理规范为基础,建立应用系统之间交换数据的软件平台。

3.4 应用层设计

业务应用覆盖烟叶生产经营的主要业务,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生产过程管理、收购管理提升、调拨仓储管理、烟用物资管理、电子结算、主题分析等七个模块。

3.5 展现层设计

在展现层将统一用户权限,面向企业不同层次的业务角色,如:领导、管理人员、烟站微机操作员等用户,通过统一的门户,访问不同的应用模块,业务操作、数据查询、数据分析。

4 系统功能设计

结合业务部门的实际应用需求,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4.1 客户关系管理

4.1.1 目标定位

以CRM管理理念的为指导,实现新型种植主体档案管理及等级评定,为差异化服务及散烟收购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同时增加客户回访及投诉等关联功能,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4.1.2 功能描述

1)基础档案管理:实现各类种植主体基础档案管理,并可根据预先设定的类别归属条件(如种植面积),对烟农进行自动归类。

2)客户星级测评:建立评价方案,明确评价指标(如种植面积、合同履约率、烟叶交售等级结构、技术到位率),开展对种植主体的星级评定,实现对种植主体的分类测评,为差异化服务奠定基础。

3)客户投诉管理:记录烟农对服务人员及相关人员提出的投诉,并对投诉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跟踪。包括烟农投诉记录、投诉处理意见、处理结果跟踪。

4)客户回访管理:根据客户回访方案,对客户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全面收集客户反馈的问题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从烟农中收集有关烟叶生产相关信息,对有价值的部分信息分析处理后分送到有关部门和领导。具体功能包括:回访方案制定、回访结果查询及分析。

4.2 生产过程管理

4.2.1 目标定位

以生产报表自定义的形式,实现生产动态信息的高效采集、快速统计和及时传递。健全烟叶生产环节信息,为质量追溯奠定基础。

4.2.2 功能描述

1)生产报表定义:根据生产需求,对生产报表的格式进行定义后下发至烟站进行数据填报。烟站可结合本级管理需要对报表进行细化定义。

2)生产报表填报:根据上级下发的报表格式,进行生产过程相应数据的采集与填报。采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工录入数据,另一种是利用手持终端设备进行采集。

3)生产报表查询:实现烟站上报报表的多维度查询(按时间、按组织结构等)。

4.3 收购管理提升

4.3.1 目标定位

在原有系统功能基础上,增加散烟收购的信息支撑,提高收购工作效率;同时根据收购业务管控需要,对烟叶收购的时间、比例、重量、票据等关键要素进行密切监督和预警,实现对收购全过程的实时控制。

4.3.2 功能描述

1)散烟收购应用

收购类型设置:实现烟站各条收购线收购类型的设置(散烟/把烟),以区分烟叶收购类型。

收购报表提升:结合烟叶收购的形态特征(把烟/散烟),对相关烟叶收购报表进行相应提升,实现收购报表数据的分类统计和查询。

散烟补贴核算:包括补贴方案制定、散烟补贴核算、散烟补贴查询等。

2)收购业务监控

单秤交售重量异常监控:对单笔烟叶交售的重量超出电子秤重量峰值或者超出合理值范围的数据进行监控,确保收购业务规范。

交售等级结构异常监控:设置上、中、下等烟比例最大值,对超出或即将超出该值的收购等级比例数据进行监控预警。

连号票据等级、重量相同监控:对连号票据等级、重量相同的数据进行过滤展现,有效分析数据异常原因。

单据冲红监控:设置票据冲红的最大值,对超出该值的票据数据进行过滤展示。

收购时间段异常监控:依据烟叶收购运行要求中的收购时间段为标准区间值,对超出该合理区间内的收购票据数据进行展示。检验是否有超时收购。

4.4 调拨仓储管理

4.4.1 目标定位

实现烟叶物流进、销、存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数据采集时效性和准确性。

4.4.2 功能描述

1)调运计划管理:用于内部调运计划及销售调运计划的制定和分解。内部调运是指收购站点的烟叶调往中转仓库,调运不受购销合同控制,销售调运计划是中转仓库或烟站的烟叶销售调运到烟厂,要受购销合同控制。

2)烟叶入库管理:实现烟站烟叶的入库信息采集。

3)仓储作业管理:包括移库管理、库存盘点、变质烟管理、烟叶出库管理、仓储资源管理等。

4.5 烟用物资管理

4.5.1 目标定位

整合现有物资管理系统,增加物资需求管理、验收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模块,实现对烟用物资的购、销、存精细化管理。

4.5.2 功能描述

1)物资需求管理:包括物资需求目录、物资需求摸底、物资需求制定等。

2)物资验收管理:实现两级物资验收的电子化操作。

3)采购分配:根据需求及合同进行分配,同时与购肥指导单等单据进行关联,保证分配的合理性。

4)供应商管理:建立物资供应商基础资料档案库,并结合供应商的服务、产品质量情况,对供应商等级进行划分,建立供应商首选名单及黑名单。

4.6 电子结算

4.6.1 目标定位

采用电子结算的方式进行烟叶交售款、物资款的结转,提高结算效率,保障资金安全。

4.6.2 功能描述

1)账户管理:对所有涉及资金往来的帐户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帐户录入、在线开户、帐户销户等功能。

2)审核支付:接收收购系统提交的支付或扣款信息,由银行转账系统完成资金的支付和扣除操作。

3)对账查询:包括银行对帐、付款总帐查询、付款明细帐查询等功能。

4.7 主题分析

4.7.1 目标定位

结合不同层面的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纬度的主题分析报表,以更好地满足决策分析的需要。

4.7.2 功能描述

主要包括生产主题分析、收购主题分析、仓储主题分析、综合分析等。

5 结束语

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对行业信息系统进行适应性应用功能拓展,搭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对种植收购合同的精细化,生产过程痕迹化、收购程序化的管理,实现了原烟从生产、收购、调运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并为烟叶质量追溯打下基础。

1)实现烟叶业务闭环及标准化管理,提高烟叶业务工作效率。通过对烟叶各业务流程梳理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形成烟叶计划、合同、生产、收购、调运、业务的闭环管理,实现烟叶业务管理顺畅,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2)建立综合查询分析平台,提升烟叶决策分析水平。使用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出一门,并且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及不同的展现方式,为各级人员分析、统计、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3)建立物流追踪体系,为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奠定基础。通过对烟叶生产经营各环节节点信息,特别是生产过程动态数据及仓储调拨数据的准确、实时、全面采集,为烟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夯实基础。

4)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通过对生产过程管理、烟用物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的拓展和完善,为烟叶生产流程化、精细化、痕迹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烟叶生产,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摘要:从皖南烟叶公司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新模式入手,通过对烟叶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就皖南烟叶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功能特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给出了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在行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模式。通过对种植收购合同的精细化,生产过程痕迹化、收购程序化的管理,实现了原烟从生产、收购、调运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分析,设计

参考文献

[1]王道支.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与实践[M].合肥:合肥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烟站:单元.烟叶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资料[C].厦门中软海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0.

[3]聂和平.我国烟叶信息化的构思和设想[J].中国烟草科学,2003(4):9-11.

[4]赵鑫春.南阳市烟叶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23-29.

[5]张敏.浅析安徽省现代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95-97.

[6]王晓丽,郭利,陶新国.现代烟草农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探索性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8-11.

[7]杨祝军,阚宏伟,韦建玉.中国烟草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9(9):228-231.

[8]赵志明,李佛琳.现代烟草农业体系内容建设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15-116.

[9]彭细桥,王江伟,李宏光,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2):145-147.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10篇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不仅将会促动农业的管理发生变化,更有可能会使农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正如2011 年6 月麦肯锡研究院(MGI)发布的《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研究报告所说“大数据将会是带动未来生产力发展和创新以及消费需求增长的指向标”。因此,在当今数据驱动的大数据时代里,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将农业核心业务数据更好地掌握在手中,才能打造我国现代农业核心综合竞争力。

1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内涵和重要性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是指一组方法、规程、技术及解决方案,用于保证现代农业核心业务数据在农业行业范围内的一致性、完整性、相关性和精确性。而纳入到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体系中的数据是现代农业核心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在整个农业行业范围内具有高价值、需多个领域和系统进行共享等特征。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将会给农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是农业大数据构建的基础

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无疑数据是海量的,如何将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有序的组织,这就需要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来支撑和保障。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大数据按照数据的体量和类型有效串联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大数据应用效果和价值。

2)实现农业多方面业务价值提升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能够实现农业企事业单位统一数据访问标准,构建集中内容丰富与干净的农业数据中心,为各行各业提供一个一致、完整的现代信息共享平台,为业务流程和经营决策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支撑载体,从而实现农业多方面业务价值的提升。

3)增强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灵活性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可以增强现代农业信息化结构的灵活性,构建覆盖整个现代农业范围内的数据管理基础和相应规范,并且更灵活地适应现代农业业务需求的变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实现了许多自动化播种、收割、病虫害防治等,但与发达国家信息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农业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主动拥抱大数据,走资源节约、信息化综合利用程度高的道路,以实现低成本生产、运营的常态化,确立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在国际中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

2 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对现代农业信息的规划、开发、管理和应用需求,探索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核心数据科学管理与应用的方法,也是为构建现代农业大数据综合平台的基础性工作。

2.1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的地位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是现代农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现代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当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体系要为构建现代农业大数据综合平台作铺垫,要能统领整个大平台的建设,同时考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的综合应用,为整个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提供支持,在整个农业信息化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图1所示:

2.2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框架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主要包含了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应用标准以及详细分解,管理标准中又结合现代农业特征,将现代农业信息分为两大类:即用于管理的信息和用于经营的信息,如图2所示:

现代农业信息划分为2 大类,即管理类和经营类,而各类信息又是按照现代农业职能进行划分的。现代农业职能是指农业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本文根据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结合大数据理论,将现代农业信息划分为5 个管理类现代农业职能和3 个经营类现代农业职能,划分基本覆盖了现代农业横向信息与纵向信息管理和应用需求,能够描述现代农业资金链、物流链和信息链的相互贯通。通过现代农业职能的划分,现代农业管理者在实践中更能够实现农业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现代农业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现代农业管理工作。

5个管理类现代农业职能即为:农业机构管理、农业时空管理、农业学科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农业网站管理;3个经营类现代农业职能即为:农业采购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销售管理。

大数据时代里,实现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需将现代农业管理的能颗粒度进一步划分,划分越细,意味着越精准,但考虑到信息的管理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ABC管理法,将8个现代农业职能进一步按照ABC划分。

ABC管理法内涵及其意义:

1)ABC管理法内涵ABC

ABC管理法是在现代农业职能划分下的进一步划分管理方法,主要用于区分管理的颗粒度大小。ABC管理法内涵如下:

A类职能管理对象:这类职能对象是指在应用系统中不单设信息编码库表,在体系中信息编码表寓于主题数据库表之中的信息分类编码对象。A类职能管理对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对象,如农业学科、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员等。

B类职能管理对象:这类职能对象是指应用系统中单独设立编码库表的信息分类编码对象。B类职能管理对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是较为重要的对象,一般能够在体系构建中一次性完成,如国家行政区域、职称、学历等。

C类职能管理对象:这类职能对象是指应用系统中有一些编码表短小而使用频度很大的编码对象,这类职能管理对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是不太重要的对象,如人的性别、婚姻等,但是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有时候也需要共享和交换,因此也要纳入统一管理中。

2)ABC管理法意义

采用ABC管理法进一步对现代农业职能进行管理,是基于一种颗粒度大小划分的管理方法,是为了提供现代农业应用系统开发的效率和运行效率,减少因信息交换而映射对照产生的资源开销,最终实现大数据平台型的精准农业。

2.4 现代农业职能管理对象分解

现代农业信息管理对象分解是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是根据管理体系框架构建,将现代农业职能按照ABC职能对象进行划分,明确其地位和作用。限于篇幅,本文分别给出每大类其中一种现代农业职能的相关ABC职能对象分解,事实上,在实施过程中这种分解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体系也是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1)农业机构信息管理ABC职能对象分解

2)农业生产信息管理ABC职能对象分解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业科技显得越为重要。本文从大数据背景下,从如何构建精准农业,实现现代农业信息横向和纵向的共享与交换,提出了国一套现代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体系构建方案,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课题组将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农业主数据管理、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林.国家农业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6(12).

[2]高复先著.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忠富,杜克明.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

[4]许世卫,王东杰.大数据推动农业现代化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5(17).

[5]孟详宝,谢秋波.农业大数据应用体系构架和平台建设[J].广东农业科学,2014(14).

农业管理与企业信息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产规模也与日俱增;企业资产能否科学的管理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完整安全也密切相关,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的有序发展和经济效益都建立在良好的资产管理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力类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管理控制能力,在上级企业层面看,基层企业的资产信息统计延迟过长,不能及时的监察和管控;在基层企业层面看,企业实物资产价值评估难以实时更新,经常导致实物价值和账目价值不符,引起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2)分析能力,现代企业的规模不断增大,企业资产管理中需要分析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分析过程的复杂程度与分析维度的单一程度不符,不能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问题,进而不能对管理决策提出有效建议。(3)部门配合能力,企业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较多、管理流程复杂,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职责不明,引起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的问题。(4)信息共享能力,资产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资产信息在部门和系统之间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导致信息系统间数据协调难度加大,难以实现信息的无延迟共享。

二、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1.管理流程契合程度不够,职责不清。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特点就是管理线条复杂、涉及部门较多、各个环节流程环环相扣,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管理系统的失控,出现管理信息的孤岛,进而带来资产管理风险。

由于企业资产涉及众多领域,各领域的工作流程各有不同,上层部门的流程监控常常会忽略下级部门管理上的细节需求,各部门在制度和流程方面被人为的在管理和逻辑层面割裂开来。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很多部门更加在意生产效能的形成和保持,认为企业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任务,只要部门内部的企业资产在进出过程中不出错误,就已经完成了本部门的资产管理任务,更进一步的管理细节并不属于本部门的管理范围。这就造成了在资产管理方面,财务部门基本上承担了整个企业的资产管理任务,无法在微观程度上细致的做好整个企业的资产管理。

2.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不吻合。电力企业的设备相比于其他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备维护、元件更新和管理精度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现在还有很多电力企业沿用上世纪的资产分类目录,这种目录管理方式是以财务系统的资产管理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在某些资产管理过程中,不符合电力企业专业人员对设备的分类习惯,专业管理人员对这种目录的接受程度不高。在企业资产定义方面,由于电力设备更新换代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资产的分类和命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资产管理目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的资产管理口径不够细致,账面上记录的某一资产条目,具体对应哪一实物不能清晰的体现出来,一致后续资产管理困难。而且,电力企业的工程物料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一般会通过对其进行编码的方式进行辅助管理。但是在资产编码的过程中编码规则不够规范,往往是前端采购部门根据经验对其进行惯例式的编码,有时不会考虑在后端运行及后续过程中的一些变化。设备元件和最后形成的具体资产间可能没有明显的联系,使得在后期资产报表时需要重新制表,导致大量重复性工作和更多误差。

3.管理系统支撑功能欠缺。目前,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一般都已经有ERP系统作为支撑技术。但是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各个电力企业对ERP系统的使用效果还不是很好,主要问题是不能发挥系统的资产自转功能。ERP系统的设计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系统来实现企业内各部门、各流程之间的资产自转,实现在资产交付时,立即建立详细的资产信息卡,保证会计数据的时效性和管理有效性。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ERP系统的资产清单和原有资产目录缺乏有效的对应联系,各个元件设备的建档不畅,企业运行过程中资产转移备案流程复杂,规模巨大的资产运转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没有发挥系统的自转功能,产生了很多资产转移但是信息更新滞后的问题,已经更新的数据和未更新的数据无法良好区分,容易出现资产管理的混乱局面。

在资产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开展更具标准性、精细性和信息管理特性的資产管理信息平台,不断探索更新的资产管理模式,实现符合企业资产运转周期和信息管理方式的规范化、信息化的资产管理系统。建设一体化的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

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目标

资产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增强对企业资产的管控力度,及时了解企业资产变化,由此做出更加合理的管理决策。平台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实现横向信息交流,帮助不同部门间的信息更加顺畅的交流,形成统一的企业资产信息平台,解决数据对接和流通方面的问题;二是实现纵向的不同阶段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实现企业内部资产信息的完整档案;三是实时掌控企业资产使用周期内的各阶段信息,把资产、运维、税务、风险分析等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企业数据的整体监控和分析;四是完成企业内的多维绩效评价,在纵向加强资产监管,横向业绩对比清晰,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激励员工高效作业。

四、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内容

(一)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现代资产管理理论,将资产使用周期展示和资产应用相结合的技术构架,构建资产使用周期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绩效系统,形成“双系统管理”结构。资产展示部分通过资产的报表分析、综合管理、绩效评价、地图巡查、全景演示五个部分来展示企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应用部分包括资产的管理审批、使用周期管理、废弃资产处理、资产转移记录、重要资产管理几个部分;双系统的管理平台在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展现了资产管理平台的深度和广度。

nlc202309081109

(二)“双系统管理”结构——资产全周期管理体系

1.资产全生命周期展示。包含“资产全过程监测和成本分析”、“资产管理分析报表”两个模块,在项目规划、设备采购、资产运维、报废处理等阶段详细分析资产使用情况,随时监测资产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执行效率和规范性,达到对企业资产全周期的实时更新、核查及监测。

2.资产定位查询。资产定位查询系统改变了传统财务部门只能掌握企业资产价值数据的情况,而不能实时了解实物信息和位置情况。通过资产管理系统和射频识别技术结合,在系统内随时掌握资产的价值信息、实物数据和位置信息等,在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内展示和分析资产在使用周期内各个阶段的价值变化情况,形成基于智能定位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3.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产使用周期的管理要在项目和资产管理、系统操作性、资产绩效分析几个方面,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资产检修管理、项目进度管理、资产处理成本管理、资产流通审批等方面的详细规范和相对应的系统功能,形成完善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将管理规范作为业务执行的依据,在系统内实现各项规范的实用化功能,为资产管理以及处置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

4.资产转移监控。资产监控主要技术支撑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手持设备,利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等对企业资产进行标记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通过实时监测企业资产的转移情况,改变了过去资产不能实现定期盘点的问题,改善了资产账目的实时性。

(三)“双系统管理”结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1.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标准。分别从业务规范、资产运营和盈利三个方向来进行各单位的资产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各单位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管理业绩,使上下级单位间的资产管理控制关系更加清晰,实现企业内部资产的垂直管理。

2.资产综合管理指标展示。管理指标的可视化主要是将电力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和资产管理数据进行展示,以便于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及资产管理情况。

3.资产管理数据审核。为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效率和企业资产信息的可靠性,在规范性、合理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几个方面设计审核标准,进行企业内部资产管理信息的审核工作。通过数据审核,既保证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效率指标,又强化了财务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在资产管理数据方面的沟通,实现了更高效的资产管理信息同步,规范了企业内部资产业务。

五、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成效

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先例,在电力企业业务特点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当前技术水平和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制定出可行的平台建设方案,从企业规定、资产信息、系统设计等方面开展工作,最终以期达到以下几方面目标。

(一)全生命周期内的实时监控,多维度资产管理分析

资产权使用周期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企业资产管理模式。首先,使项目规划、项目施工、设备运维、企业财务等部门的沟通更加流畅,让资产在使用周期内各个阶段的信息在一个平台内贯通,其次,能够清晰的监控资产权使用周期内的各个环节,实时了解资产的运行状况,实现信息的实时查询和监审。最后,在实时监控周期内资产运行成本的情况下,在更多维度分析资产管理效率。

(二)应用定位盘点技术,达到资产实时跟踪

一是建立资产身份卡,实现企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资产、实物台账和资产台账一一对应的效果,是资产全过程管理的数据基础。二是提高了资产盘点周期的效率和数据可靠性。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资产盘点减少了人力消耗、缩短了盘点用时,提高了企业资产盘点效率。同时在盘点过程中,减少中间环节的人为操作步骤,提高了盘点数据的可靠性。三是盘点数据与账目的一致性大幅提升,能够摸清企业自产的基本情况,并且及时发现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资产、数据、账目等数据的质量。

(三)结合GPS定位系统,实施展示资产动态

通过与GPS定位系统的集成,完成了资产价值、资产追踪、资产位置查询信息的结合,实现了资产信息的查询功能。通过资产身份卡和定位追踪系统可以进行正反定位的双向查询,让资产在帐、物、卡多个方面完成实时查询,并且在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上分析、展示资产运维成本,构建了基于地理定位的多维度资产管理分析模式。

(四)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率

构建资产规范、资产运维、资产盈利等方面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及时通过科学的评价,发现各个资产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升管理水平。从发现短板、建立体系、实时监测、考评改循序渐进的路线上,螺旋式地完成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强化纵向分析,加强垂直管控

企业资产绩效评价的指标都可以从企业整体、分支部门、资产类别、单项资产的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评价,管理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企业资产的层层查询,达到实时管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针对整改的完整管理体系,强化了纵向分析和垂直管控的能力。

六、总结

通过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运用,能够让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有质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管理平台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首先,要实现项目资产流转资料的在线上报,提高资产流转效率;其次,进一步完善资产的射频识别存储功能,实现射频识别技术在资产购入、投产、运维、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再次,将资产盈利和资产权使用周期成本作为分析数据,利用资产使用周期内盈利和成本来评估设备情况,实现企业资产优选;最后,要利用管理信息平台收集的大量资产数据,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模型,预测企业未来的资产购入、运维和处理等数据,帮助企业做出合理决策。

参考文献

[1]朱永現.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初探[J].中国外资,2011,(7):149-150.

[2]周翔.电网生产管理一体化系统规划与实施[D].云南大学,2010.

[3]张勇,魏玢.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J].电力技术经济,2008,20(4):62-65.

[4]王啸枫.集团型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D].复旦大学,2008.

作者简介:裴柏雅(1979-),女,江苏睢宁人,就职于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会计。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 第12篇

一、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重要的运作方式

毋庸置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企业的运营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根本性的改变, 相比以前的技术革命而言, 信息技术使得通讯成本进行了下降, 所以, 在这个经济领域里, 信息技术同样被广泛进行使用;第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不仅使生产流程得到了重组的机会, 更提高了效率;第三,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更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更带来了新产品的诞生, 并且这份发展不仅仅是短期的发展, 而成为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的信息化, 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改变, 使得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有了相应的调整。可以说, 信息化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成为企业的命脉。而信息化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对现代化进行管理的一个过程, 因此, 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的工作重点。企业信息化, 实际上是使信息技术在技术、企业生产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是使信息资源开发效率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 同时也是对信息经济效益进行获取的一个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大量被采用, 使得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物资流、人员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方面进行强化和改进, 同时对企业固有的管理模式以及经营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并且有了根本性地改变。

二、现代企业管理要面临的几个问题

在这样的信息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需要面对几个问题, 这些问题是:1) 怎样使生产力得到提高;2) 怎样才能使管理效率有效提高;3) 怎样才能提高响应速度与服务水平;4) 如何使市场竞争力有效提高;5) 在管理模式上如何与国际接轨。不过, 虽然面临这么多困难, 但是最关键还是要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而要使经济效益进行提高, 关键还在于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交换以及反馈等等, 不仅如此, 对企业的整体运营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信息的运用, 而科学管理以及决策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目前的情况下, 世界的五百强已经有90%以上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并且管理软件也是统一的。由此可以说明, 为了使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只有对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 并且提高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国外的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仍存在几个不足, 即在资金、对产品的科研、激励经营机制方面, 都达不到国外企业的水平, 对于信息化的技术水平以及在管理基础以及信息技术化水平方面, 也逊于世界先进国家。

三、企业信息化及企业管理创新是其最佳的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球化竞争日益严重,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 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呢?无疑的, 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虽然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能完全解决时下所面临的一切困难, 不过, 至少能够使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内容, 企业资源计划不仅能够对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起到帮助作用, 最重要的在于, 企业资源计划可以代表着现阶段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思想, 通过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可以进行业务、组织、管理各个方面的重组, 对于我国企业原有的落后、粗放的局面, 可以进行重大改变, 同时建立能够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模式。

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进行创新, 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这就是为啥很有名气的企业集团也在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的原因, 可以说, 这些集团有着雄厚的资金, 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之所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实际上是企业资源计划所包含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其起着很强的吸引力, 而企业资源计划, 不仅可以把企业内部的生产制造所包含的流程、外部客户的需求以及供应商资源三者进行整合, 并且进一步体现把客户奉为至上, 并且进行经营整合的宗旨。这些集团之所以要进行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 是从根本上考虑了几个问题的存在, 第一, 集团的整体战略思想的管理信息系统, 要与国际的先进水平保持一致;第二, 随着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 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跟不上集团的发展;第三, 随着国际竞争市场越来越强烈, 集团只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进行创新, 更是对企业进行深化改革的需求。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 只有进行体制改革, 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要进行体制改革, 首要任务就是使产权明晰, 并且在利益、责任与权利方面分工明确。当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之后, 面临的则是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要怎样才能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水平有相应地提高呢?由此, 对企业资源计划进行实施, 并且以此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不仅可以使企业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 对自身的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从而使企业在强大的竞争市场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从企业组织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创新管理等几个方面, 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并且在强大的竞争面前处于领先地位。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实现了一体化, 而电子浪潮同时席卷而来,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 要力求在流程规范以及经营管理方面, 跟得上国际水平。企业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 在企业的信息化以及管理上进行创新, 并且积极进取,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走向成熟, 也才可能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处于不败地位, 无惧于外来强大的竞争力, 从而引导企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走向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并且, 企业的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有着重大的影响。为此, 对于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重要运行方式进行探讨, 同时, 阐明企业的信息化及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前.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障碍与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 2008.

[2]王卫东, 巩君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企业管理, [J].技术经济, 2007.

上一篇:纪检监察医疗卫生分析下一篇:测试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