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与学

2024-07-24

初中生物课堂教与学(精选12篇)

初中生物课堂教与学 第1篇

一、学是教的前提和基础, 要以学定教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编制导学提纲, 使学生学习有纲可依

过去我们常常忽视对学生自学问题的预设, 课堂上泛泛要求, 学生盲目看之, 往往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 预设学习目标, 精心编制导学提纲, 使学生学习有纲可依。

2. 明确学习要求

必须做到四明确:明确学习目标任务、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习有的放失, 事半功倍;明确学习时间,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全力以赴、聚精会神地学习, 紧张高效地学习。明确要求是指学生对学习任务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明确方法是引导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学法, 使他们会学能学。如有的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总结了“先自学后听课, 先理解后记忆, 先分析后解题”的学法, 使他的学习走向主动, 走向成功。

3. 营造氛围, 激励学习

课堂上采取多样的课型、灵活的教法、手段, 把爱心带进课堂,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带进课堂,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有兴趣就会勤奋, 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达到忘我的境界,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充分发挥导学提纲的导向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 初步完成学习目标, 并对重难点进行深入探究, 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教材中懂和不懂, 以及似懂非懂之处, 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巡视中, 不仅做好预习指导, 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是对学的引导和促进, 要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新课程同时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起主导作用。我们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发挥其主体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淡化教师的教并不排除教师的教, 而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明确教的内容

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时, 教师应及时参与到学生中去, 通过巡视、提问、讨论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成果, 查看学生解答情况, 最大限度地搜集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使课堂成为“暴露问题”、“发现问题”的课堂。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 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的问题, 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确定那些该讲那些不讲,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师应该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 即讲学生自学交流后还不能掌握的问题, 讲学生提出的倾向性疑难问题, 讲那些易混易错的问题;学生没自主学习之前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不讲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可以学会的不讲。

2. 明确教的方式

(1) 教是点拨, 以教导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要围绕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 精选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当学生不会回答或理解有偏颇时, 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也不能立即教、讲, 更不能说课后再讨论, 而是要勇敢的面对, 适当给予点拨、恰当给予引导, 保证课堂讨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力争经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使课堂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 这样的课堂因学生有疑难问题而精彩, 因教师恰当地引导点拨处理了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富有成效。

(2) 教是精讲, 以教促学

一节没有教师精讲的课, 一定缺少深度。

精讲要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对那些学生回答不出通过点拨仍也不开窍的问题;对那些学生答错经过讨论仍不得要领的问题;对那些能开启学生心智、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的问题, 教师要讲在关键的疑难攻克处, 讲在知识网络的梳理构建处, 讲在思维的激活提升处。

精讲要有代表性、启发性。大多数学生不明白的, 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出现一些课本外的知识时,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补充。

精讲要有直观性。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一定要利用多媒体等手段, 即可以教准、教懂、教活、教精, 又可提高课堂活力、效率。如在循环系统的教学中, 用模型演示心脏, 教师易讲学生易懂;用“CAI教学软件”演示血液循环这个动态连续的生理过程, 把抽象的具体化、把复杂的简单化, 减少理解的难度,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巩固, 提高课堂效率。另外, 精讲要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废话, 减去不必要的重复, 较少低效率的教学过程, 力争字斟句酌, 环环相扣, 准确精炼。

(3) 教要适时适度, 以学定教

有些知识, 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 但教要适时适度。每节课, 教师该讲几分钟, 该讲多少内容不能硬性规定, 要根据学情而定。如问题少、容易懂就可以少讲;如问题多、学生难懂, 就一定要多讲。不同的学校、班级, 不同的课改现状, 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方法、时间也就各不相同, 应随机而变。

3. 明确教的要求。

要不折不扣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不是就题讲题, 而是要一类一类地讲, 由个别到一般, 寻找出规律,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然后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他们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三、辩证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决定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正是对教与学关系的最好概括。教师应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与学的比例, 把教与学和谐统一起来。课堂上学生学习迷茫时, 该指点迷津就指点迷津, 该旁敲侧击就旁敲侧击;该理直气壮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但教师的讲绝对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要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思、思中创,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真实体验, 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应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逐步将教师的教最小化, 将学生的学最大化提高课堂的实效。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思考论文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为使调查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本次调查涵盖区域内所有九年级的共38个教学班,被调查的班级均采用平行形式分班,生源均为自然状态下形成,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家庭孩子,包括一定比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在学生独立完成问卷的情况下,对103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其中男生521份,女生513份。问卷涉及授课教师24位,其中女教师19位,男教师5位;教龄小于5年的3位,介于5-的5位,介于10-的7位,教龄大于20年的9位。

二、问卷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们在编写问卷时尽可能体现其学科特点,以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问卷将预设的问题和分析角度相互穿插、糅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这样便于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对教学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喜欢化学课的兴趣点是什么?问卷分析显示,学生喜欢上化学课的主要原因是化学实验,该比例为34.2%,其中女生在该方面的比例高出男生11.0个百分点;其次是“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冶的选项,占26.3%;选择“喜欢科学类学科冶的学生比例为20.0%,其中男生在该方面的比例高出女生9.3个百分点。因“老师人格魅力/讲课精彩冶的原因而喜欢化学的只占16.4%。可见,学生喜欢化学的兴趣点在凸显化学实验的前提下,注重化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健康,调动了学生立足生活实例探究化学问题的热情(见图1)。图1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从教龄角度分析,“化学实验冶对学生的诱惑力与教师教龄成反比,教师的魅力/讲课精彩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教龄成正比。由此可见,年轻教师的热情、细致及对做实验的热衷是调动学生喜欢化学的主因,老教师娴熟的教学手段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喜欢科学类学科冶比例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长(教龄小于5年的教师除外),说明随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娴熟的教学策略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思想,影响着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教龄小于5年的教师出现异常现象,反映出新入职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多地拓展教材以外的科学知识(这一点在听取不同教龄教师随堂课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加之新教师更乐于与学生密切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演示实验完成率情况分析

化学与实验的关系密不可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化学知识的“发源地冶。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化学演示实验,就能够提升课堂效率[2];演示实验还可以生动地阐明化学原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教会学生使用仪器,培养技能,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3]虽然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各异,但问卷显示,演示实验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主动力,这表明作为立足实验研究问题的学科,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问卷中,有95.0%的同学认为演示实验会提高自己的听课兴趣。而对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老师如何对待冶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差异较大,选择“几乎都做演示冶、“做大多数演示实验冶的同学占62.5%。随机抽取5位教师统计数据分析(见图2),发现即便是同一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所选答案也各异,如A、B教师所任班级,有超过五成同学认为老师“做大多数实验冶,但还有约25.0%的同学认为老师只做少部分演示实验;E教师的统计数据更是感觉自相矛盾。说明有限的演示实验难以满足学生对实验演示的期望,学生不仅希望演示所有的实验,甚至希望教师额外增加演示实验或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偶有未演示的实验就感到失望。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生学习化学的途径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方式分析

学习效率存在有个体差异[4],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教学实际,问卷主要对课上获取知识的形式和课后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调查。

1.课上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形式分析学生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完成其教学行为的主渠道。问卷数据显示,30.0%的同学认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讲、板书演示,其中女生在该方面的比例比男生高出8.0个百分点;36.0%的同学认为利用实物投影、PPT等电教手段获取知识的效果优于其他手段,其中男生在该方面比女生高出6.5个百分点。可见,对于新知识“言传身教冶、“视觉冲击冶等触及感官的教学手段令学习者印象深刻。同时也看出性别差异对传授知识的形式要求有差异,获取新知识途径上有所不同。仅有13.0%的同学认为课堂上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获取知识的效果好。可见,在常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占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即便是依托电教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也是通过课前教师预设行为传授知识的,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学生合作的环节,以利于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多角度落实教学任务。问卷中通过试卷讲评获取知识的比例不足10.0%,可见,对于接受新知,简单的自我预习、自我思考远不及通过教师的预设与系统的教学行为接受得快捷、细致、全面、深刻。

2.课后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教师一般认为学生在处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的理想途径是通过教师的分析,将教师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解题方法。但实际数据显示,只有17.0%的同学能做到请教老师,45.5%的同学采取了“与同学相互讨论冶的形式解决问题。也即课上依靠老师传授为主,课后出现问题依靠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最理想途径。可见,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如果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则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28.0%的同学选择了“自己查书、笔记或是其他资料冶,这部分学生可能是碍于面子不愿把自己的问题摆在同学面前,也可能是惰性使然,所以教师有必要硬性要求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给学生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创造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性别差异明显。“主动请教老师冶的男生比例(25.0%)明显高于女生(10.0%),而“与同学相互讨论冶女生比例(50.0%)明显高于男生(39.0%)。体现了男生张扬,乐于和老师探讨,甚至于问一些自己想当然的问题;女生内向,更侧重于把问题交给自己的交际圈解决。同时还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教师教龄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可见,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度、教师的教学行为等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进一步印证了学生具有交流合作的欲望,但也渴望平等。当在交流中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时,约28.0%的同学选择了借助笔记或查资料解决问题,比例远高于请教教师。

(四)多媒体使用情况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更需要信息技术辅助。调查发现,化学课上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比例较高(见图3),且对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帮助。有72.9%的同学选择了“老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包括PPT课件、视频播放、电子白板等)冶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选择“老师经常使用电教手段冶的同学中有49.0%的同学认为电教手段有利于自己学习效率的提高,而有51.0%的同学并不认同信息技术在获取知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同样的教学行为,因学生自身内在的因素不同而导致接受知识的效果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设计多形式的教学行为,既能防止单一教学形式引起学生思维疲劳,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还能从不同角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但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还是存在有诸多问题[5],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调查显示,作为新兴的电教手段———白板,选择比例极低,可见虽然现代化达标配备了设备先进的白板系统,但因教师使用频率低,没有真正发挥白板服务教学的优势;多媒体使用情况教师个体间差异较大,与教龄相关性不大,说明与教师的教学习惯、风格有关,或与学校的行政推动力度有关。图3化学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五)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分析教师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见图4)。学生理想中的.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依次为“讲解知识生动、细致入微冶、“幽默、课堂氛围活跃冶、“知识面广、课内外拓展丰富冶、“严格要求、思路严谨冶。但学生对现实教学中的教师评价排在第一位的是“严格要求、思路严谨冶,与学生理想的比率相当的是“讲解知识生动、细致入微冶。教师的幽默度、课堂活跃度与学生期望值要求甚远,相差近20.0%。现实中教师的知识面、课内外拓展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图4理想中的化学教师与现实中教师对比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与教师的教龄有关(见图5)。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长,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在提高,能生动细致地把问题讲清楚,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拓展知识面。特别是在对知识的讲解方面,新老教师的差异明显,所以年轻教师要46多听老教师的课,从老教师那里汲取经验、精华,使自己迅速成长;要多与学生交流,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利于自己在教学中及时更正;要在备教材、备知识、备学生、备教学环节等方面多下功夫,备足原材料,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教龄就是功夫茶,下功夫能缩短自己成长的历程,功夫到了,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有了。

三、对课堂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演示实验对教学的影响、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问卷调查,针对上述分析结果对教学进行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实验事实说话比简单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实验教学,让实验成为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化学科学的主阵地。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不甚理想,在下校听课课间,随机与学生聊天中得知有“说实验冶、“看实验冶、“读实验冶、“记实验冶的现象,即教师说现象、学生看录像、书上读一读、本上记笔记。因此,建议学校管理层有必要随时督促实验教学的落实,确保按课标要求开齐开足实验,甚至有必要立足教材拓展实验教学课程[6],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潜力,调动学生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实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热爱科学知识的动力源。

(二)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促进教学互补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被教师广泛采用,因而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理论与实践也趋于成熟。[7][8][9]化学学科问题探讨机会多,完成实验操作也需要互相合作,教师有必要因教学需要随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其中,既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又有学生之间的合作;既有课上合作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活动,又有课后问题的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生生合作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性格特点,结成学习小组,给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相互讨论问题的平台。借鉴已有实践经验[10],建立组内监督机制,形成互查、互问、互学、互助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因男女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最佳途径不同[11],讨论问题的角度和课堂生成的立足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组建小组时应考虑男女生搭配,达到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最佳合作效果。

(三)教学中适当考虑个体差异设计教学环节学生个体因性别、先天因素等原因,接受知识的能力和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落实教学任务[12],以迎合不同类型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手段的需求,避免单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在用PPT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恰当的板书与屏幕内容相呼应,既有利于对知识点的强调,又能避免学生因长时间注意屏幕而产生视觉疲劳,还能借助简炼的板书归纳课堂小结。因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潜能各异,教师有必要设计恰当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点评讲练等活动,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其中,眼手口耳并用,激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潜能。

(四)结合校情做好教师培训方案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教育体制也应该应势而变。教师的意识、理念跟不上变革,必然会继续穿新鞋走老路。即便组织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也还是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13]一斑窥豹,从化学学科课堂状况可知,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幽默风趣、讲解生动、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校既要组织好专业知识的校本教研与提升培训,又要做好课堂文化建设培训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教学辅助工具有机结合的能力,鼓励教师创设和谐、活泼、高效课堂氛围,以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如何结合校情做好师资培训顶层设计方案,是学校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不论获取知识及课堂教学的形式如何丰富多彩,现实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预设与引导。化学课堂因化学实验的特殊地位,更需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因此,作为教学设计者与实施者,化学教师要发挥优势设计教学环节,以弥补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建构好化学实验—课堂互动—辅助教学三者的关系;针对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不同,处理好独立思考—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关系。教学大环境也在影响着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学校管理者要设法营造积极向上、合作有为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致谢: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罗海红、成翠、王春芳、于荣、张敏等老师协助完成了问卷组织工作和大量数据的整理工作,在此对参与课题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刘补云.中学阶段各学科相关系数差异分析及教学建议[J].考试研究,(5).

[2]徐锡有.实现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2).

[3]楼启正.如何提高化学演示实验的效果[J].化学教学,(6).

[4]连四清,马淑杰.高中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个体差异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

[5]曹贝贝,李纯.数字化时代教学改革的支持系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

[6]吴飞飞.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拓展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6(3).

[7]郝琦蕾,姜凌娟,王建保.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8]刘炜,方兰,李秋元,等.化学课堂“教冶与“学冶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0).

[9]杨胜武,欧启学.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4).

[10]黄芳葵.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6).

[11]钟君.天津学生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4).

[12]高虹洁.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辨析[J].发现(教育版),2016(9).

试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教与学 第3篇

纵观中学教师和学生对生物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生物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前途不容乐观。由于前些年生物没有被列入中考范围,所以生物学科在我国初中教学中一直被定为是“小学科”,是教师眼中的“豆芽科”,是学生眼中的“副科”。基于这样的认识,应该如何改变生物教学现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呢?现在,核心问题就是纠正教师和学生的错误观念,摆正生物学科的地位。

一、认识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性

由于前几年全国上下大兴素质教育,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初中升学不再考生物学科,只在初二下学期结业,本学科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许多学校生物专业教师纷纷改行,生物学科成了“捎带”“搭配”,以至于教师和学生忽视了生物学习的重要性,致使生物学科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虽然近年来,在中考中加入了对生物学科的考查,但重视度依然不够,在教学中,教师的功利性太强,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中考生物的分数,在对学生的讲解中不求甚解,有时候甚至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必要的结论。这在根本上制约了学生的生物思维,使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对生物的兴趣。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

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1.深读课程标准,深钻课程教材,设计教学方案

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备课时要精选那些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高效率的必要前提,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条件,照搬他人的方案和沿用自己的旧方案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及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大纲规定,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纯粹地向学生灌输生物结论,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要得当

教学方法的灵活生动、教学思路的明晰、训练步骤的高效,这才是较完美的课堂教学。当今的生物学教学已经渐渐超越了限于知识传授的结论式模式而转向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转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亲历问题研究,总结相应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获得未知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策略。

3.教学过程注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生物课堂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了要掌握的知识的印象。如在讲生长素的时候,就向学生讲,盆栽的花的茎总是弯向光源,为什么呢?这和生长素的分布有关。生长素的分布受日光照射的影响,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很少,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得快,反之则慢。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也就记得比较主动了。再如,讲无籽西瓜时,先提示学生:我们吃西瓜时,讨厌的是它里面有种子。怎么办?想办法让西瓜不结种子,就是培养无籽西瓜。接着向学生讲述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样学生一见到西瓜,就会想起讲过有关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对无籽西瓜的一些知识掌握得也就较扎实了。

4.强化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第4篇

新课程理念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深入渗透, 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采用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开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建立教与学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提高以下几方面,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一、课堂教学的效率———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

课堂教学的质量由学生反映出来.课堂教学的效率, 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 即学生能否把注意力和思维集中到所学专题的最关键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上.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课堂结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课堂目标进行数学实践和思维, 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索精神和独立实践的能力.教师如能在课堂引导学生做多思考、探索、讨论、实验、小结、归纳等活动, 教学质量是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的.

二、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决于教师的教法和合理的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 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 被兴趣所左右, 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在兴趣中学习, 思维最主动、最活跃, 智力和能力发挥最充分.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 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主动的气氛中学习.因此, 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提高.

三、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系统的知识, 防止两极分化

为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对概念、定理、法则的教学一带而过, 而把精力放在它们的应用上, 通过大量讲解例题, 学生反复练习;另一种是把精力放在知识结构方面, 让学生对概念、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有充分的理解, 明确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内容的联系, 最后才是通过适当的距离和练习以达到概念、定理、法则的进一步掌握和熟练运用.我们认为第二种方法是更为科学的.

教学大纲对学生的一切要求都寓于概念、定理、法则的教学之中.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系统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把教师、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仍普遍存在着: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 心理压力过大, 而思维训练过轻的现象.如何切实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又不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则成为我们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而言, 作业量繁重, 内容难度高, 给学生在课余相对自由的时间增添了新的压力, 导致其完成作业的心态失常, 易产生抵触心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压力过大对于提高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思维能力都起到反方面的作用.

而对于教师而言, 全收全改学生的作业, 占了教师课外的大部分时间, 不少学校实行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检查教师的工作态度.这是值得商榷的.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两个程度相差不大的班, 一个班是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 另一个班则采用通过对答案, 学生及时知道作业的结果, 并对错误之处自己立即改正的做法.相隔一段时间之后, 同一份学生做过的作业题目再让学生做, 发现作业全收全改的班的成绩及错误改正率都大大低于另一个班.这个试验的结果说明后一种做法是符合有效的学习心理原则———及时强化原则的我们认为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 是学生对课堂接触的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认识.因此一定要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 了解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是否正确, 让学生学习的信息及时反馈, 有利于纠正学生学习的某些缺陷, 达到及时强化的目的.但是是否就一定要通过对作业全收全改的方式呢?我们可以通过 (1) 师生共同检查、 (2) 抽查批改、 (3) 据答案进行订正、 (4) 分析、讲评等方法的使用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去了解学生, 去帮助后进的学生, 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五、结语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创新教法, 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才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质量.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应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单纯的知识传递, 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到激发, 使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育论文汇编——1984年第二届 (中学) 年会特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10.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06.

[3]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08.

初中历史教与学反思 第5篇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

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

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

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

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

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

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

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记忆法。

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

第二,趣味记忆法。

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浅议情景课堂下的初中英语教与学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情景课堂 教与学

语言方面的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其学习需要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和语言气氛下进行大量实践与练习。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不多,没有学习汉语那样优越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气氛,从而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要远比汉语学习难。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英语的学习环境营造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效率高与低。情景教学是最快的营造课堂英语学习氛围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通过感知情景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一、让课堂口语练习和情景相结合

口语练习一直都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学生口语能力的高低是其课堂学习效果强弱最直接的体现。然而,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两大阻碍学生口语水平发展的因素,一是学生处在一个高度汉语化的语言环境中,学到的英语知识很难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英语对话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只有在英语课堂中才能进行英语口语方面的学习,因此口语能力提升较慢。二是学生自身的认识误区,认为对教材中的对话内容进行诵读就是英语口语练习,学生对这样的练习通常都不感兴趣,因此读过之后,一段时间后便很难再记起当时的课堂练习内容。同时这样的练习太过于死板,学生不能灵活地在不同场合运用合理的对话内容,学无以致用,那么练习的意义也不大。在口语练习中融入情景能妥善地解决以上两大难题。学生要在高度汉语化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口语,首先环境氛围的营造必不可少。情景便是一种营造英语氛围的最佳模式,其富有感染力,并且远比英语知识更加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能够把课堂知识通过情景对号入座的方式运用于生活场合。因此初中英语课堂口语练习中,教师通过设置情景教授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情景学习知识,课堂情景则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中间媒介。例如在学习打电话的单元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日常中打电话会有哪些常用语言,教授学生这些常用语如何用英语表述,并让学生通过英语与周围同学练习教师选定的生活中常见的电话场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英语课堂学习状态,而且能削弱学生对课堂英语知识灌输的排斥心理,并且能灵活地将英语课堂中的口语对话运用到合理的生活情境中。

二、让学生通过模拟情景的方式学习英语

语言性学科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从小时候模仿大人说汉语,到现在模仿教师说英文,学生在模仿中不断纠正自己,在模仿中一点一点地完善自己在语言方面的不足之处。模仿是一种最基础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一些影视音乐情景模拟还原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这些音乐影视作品可以是英文版,但有时英文翻译后的汉语作品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大话西游》这部喜剧片,想必大部分学生对这部电影的剧情和人物形象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有些经典的剧本台词学生更是能脱口而出。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小组各成员结合中文剧本发挥创意,利用已学词汇将电影情节中一些人物间的经典对话进行简单翻译。在碰到知识有限翻译不出来的地方,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搜索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或者可以对相关内容稍加修改绕过翻译难点。小组翻译完毕后,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剧情中相应的角色,模拟电影中相应人物的神情语气,将剧情重现在英语课堂上,向同学及教师展示小组讨论合作成果。毋庸置疑,这样课堂氛围远比传统课堂教学要更加活跃,同时能为英语课堂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升英语水平。歌曲的情景模拟是英语课堂中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平时背英语课文时,反复诵读多次对课文内容还是有错背漏背的情况,而一首英文歌曲却只要听几遍便能将歌词掌握七八成。这是音乐独特的节奏感与情景感染力给学生带来的记忆方面的功效,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这一魅力,通过音乐情景学习英语,从而增强学生英语语感。有些英文歌的歌词简单易懂,同时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是教师塑造英语情景的上好素材。例如trouble is a friend就是这样一首鼓励学生把困难当做朋友,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歌曲,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歌词进行理解和熟悉,学生渐渐把歌词读通以后,再让其跟着音乐旋律进行演唱,让学生充分融入音乐情境中,从情景中体会英文歌曲魅力。通过模拟音乐情景学习英语,能让学生通过自身与原创之间的对比发现自己发音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掌握一些英语口语方面的连读技巧。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考试中遇到与“trouble”有关的英语作文题目时,则可以适当添加一两句歌词为作文增加亮点,达到考试加分的目的。

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掌握程度决定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而情景课堂便是一种增强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能力强,教师教学的兴致就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婷婷.谈初中英语情景教学[J].科技信息,2010(25).

[2]王杰.初中英语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6).

初中生物课堂教与学 第7篇

纵观目前英语学习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我们不难发现,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得机械又被动, 他们只习惯于跟在老师身后按部就班, 不知道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不知道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也不知道视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调整, 更不善于利用各种工具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方法的科学和高效方面存在极大的问题。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 他们也可能成为不善于学习、不能较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人。

再来审视一下当下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过分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讲得认真到位, 但教师对学生学了多少、怎么学不关心, 对教学是不是教到学生的兴趣点上、是不是教到学生的心坎上、是不是教到最进发展区不讲究。课堂上知识点讲过了, 复习题做过了, 就当任务完成了, 学生怎么想、怎么学、究竟学到了什么就不太注意了。究其实质, 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和引导作用的一种缺失, 甚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 寻找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的方法或平台已是形势所需、迫在眉睫。为此, 我校英语学科在初一、初二年级着手进行了以“助学单”为载体的“全程助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已初见成效, 现与各位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点浅见。

二、“全程助学”及“助学单”的概念

学习不只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事情, 它应该和课前、课后密切关联, 基于这种理念, 我们采用了“全程助学”的教学模式。“全程”指的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即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以助学单为载体, 以问题设计为核心,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课前预学, 组织课中展示、前置问题回授、互助交流讨论、检测反馈, 指导课后复习、补缺等一系列活动, 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像造房子, 需要脚手架的帮助才能一层层地架上去。学生的学习也需要教师为他们设计好一个个台阶, 搭好一个个架子, 帮助他们在有效的路径引导下一步步向新目标前进, 而我们找到的支架就是“助学单”。它把整个教学任务进行了分解, 分解到可操作的地步, 然后逐步地让学生完成, 积少成多, 积小溪为大河, 慢慢养成综合能力。

它具体指导学生课前了解本课时教学目标, 做好重点词汇短语的预习工作, 进行前置问题的自我思考, 并为课堂交流活动做好必要的笔记;指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探索;指导学生在课后及时反馈所得所失, 巩固所学。

三、英语“助学单”的编排设计

“助学单”伴随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过程, 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学习方式, 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为方法, 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活动化的师生共用文本, 是教师助学和学生自学的脚本。助学单在编排上遵循“强调课前预习、凸显重点难点、精练重点难点、以学定教”的原则, 每一课时设为16K纸一面, 设置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前尝试”、“课堂学习”、“当堂训练”、“课后巩固”、“学后反思”七大版块。 见样稿如下:

Go For It Book 2A

Unit 6第2课时 (Section A 3a—4) 全程助学单

(课前自助单)

执笔人 周玲 审核人 宋悦雯

学习者:

学习目标:

(一) 语言知识

1. 能理解并识记下列重点词汇:as, way, both, hers, physics, however, more than, in common, be good at

2. 能运用形容词的原级来描述相同点, 如: both...

3. 能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比较、判断事物的差异, 如: ...than...

(二) 语言技能

1. 能对不同人物从外貌到个性特征进行描述。

2. 能对不同人物从外貌到个性特征进行比较。

(三)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正确评价他人, 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品质。

学法指导:

1. 跟磁带大声拼读P33单词。做到:读对发音、了解词意和词性。

2. 查阅重难点词汇both, be good at的基本用法。

3. 细读课堂学习部分, 了解活动内容并在notes中做相关准备记录。

课前尝试:

1. 理一理: 你一定非常熟悉自己的好朋友吧!你能用哪些学过的形容词从以下两方面描述一下他/她呢?

Appearance (外貌) :

Personality (性格) :

你能用than结构来具体比较一下你和你朋友的外貌、性格吗? 要用到上面的形容词哦!

(各两句)

Appearance (外貌) :

Personality (性格) :

2. 找一找:你能在3a短文中找出含both 和than 的句子吗? (各两句)

含both 1

2

含than 1

2

想一想:表示两者相同之处 (the same) 要用到 , 表示两者不同之处 (the different) 要用到 。

3.用一用: 请说一说你和好朋友之间外貌和性格的相同与不同, 要用到both 和 than哦!

(至少五句)

课堂学习:

Go For It Book 2A

Unit 6第2课时 (Section A 3a—4) 全程助学单

(课中互助单)

执笔人 周玲 审核人 宋悦雯

学习者:

(一) 基础巩固

根据句意及所给首字母完成下面短文。

Dear Mrs Chen,

Now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Liu Ying and Liu Li. They are twin sisters. As you can see, in some ways they look the s , and in some w they look different. They b have black eyes and black hair. Liu Ying is more outgoing, and Liu Li is q and smarter than Liu Ying. She's good at p and chemistry. H , they both enjoy going to parties.

Yours

(二) 合作交流

Group work:

Tell your partner the differences and same things

between your friend and you.

(三) 拓展运用

Group work: Which is a better place to have a good time?

1.Discuss in your group, find out the same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information.

2.Give a report, help make a decision and tell the reason.

Example: In our group we think ... is a better place to have a good time because it's ...

Go For It Book 2A

Unit 6第2课时 (Section A 3a—4) 全程助学单

(课后拓展单)

执笔人 周玲 审核人 宋悦雯

学习者:

(一) 课后巩固题

1.基础题

Level 1: Finish Exercise (2)

Level 2: Remember the phrases and retell the article in 3a.

2.能力题

Level 3:Please write down the report about which place is better for the teacher and why.

“Which place is better for the teacher to relax herself?”

(二)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三) 教师点评:

四、英语“助学单”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公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助学单”,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学习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符合课标, 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几方面展开, 语言表述要规范到位。应根据课型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从Section A 的听说对话课到Section B的阅读写作课, 应该是理解识记—初步运用—进一步运用—熟练运用的表述, 让学生对每一课时该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概念。

(二) “学法指导”的确定涉及学习策略的指导, 语言表述切忌大、空、泛, 越具体细致越好, 越有操作性越好, 成为学生一看就能懂、一看就能做的爱不释手的东西。比如:针对Section A 的听说对话课, 可指导学生利用拼读音标或跟读磁带的方法读会生词, 或指导学生通过图片、关键词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 为听力练习做准备。针对Section B的阅读写作课, 可指导学生利用观察title, topic sentence来了解文章的main idea , 利用topic sentence、transition sentence、ending等来掌握写作的框架结构, 为阅读、写作作好方法引导。

(三) “课前尝试”主要布置学生的前置学习任务, 即预习任务, 是全程助学的前沿阵地, 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渠道, 应该多一些启发思考、探索的问题, 少一些作业的痕迹。所设计的任务可以围绕新知作一些回顾和总结以激活旧知, 让语言学习更连贯、更系统;也可以围绕课时的重点语言现象让学生尝试独立地总结归类、探讨发现;还可以针对课时的难点, 把学生将面临的一些疑难困惑加以呈现, 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互相讨论等不同途径加以解决。

(四) “课堂学习”设计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 面向学生的助学单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教学流程和步骤, 着重描述学生要参与哪些课堂活动、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如何。以此为前提, 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的准备, 并在Notes栏目作好记载, 从而帮助全体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交流运用中去。面向教师的助学单可以理解为教师的备课教案, 一方面有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环节的共性设计, 另一方面更要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的体现和记录。

(五) “当堂训练”是精选的、针对关键的随堂练习, 分基础巩固、合作交流、拓展运用三部分。基础巩固是为了落实基础语言知识, 如:重难点词汇、短语、句型的运用, 一般采用单词适当形式填空、单项选择、句型转换等操作省时的笔头作业形式, 是必须人人过关的作业。合作交流是为了充分创造语言交流运用的空间, 实现学生人人开口、小组合作而设计的口头作业, 它们应该体现书本活动和自编活动的有机结合。拓展运用是为了最终落实语言目标和能力目标, 实现两者的综合运用, 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可根据课型设计成说篇章或写篇章的任务。这样, 由基础到能力, 层次分明且层层递进, 在一种梯度设计的帮助下, 学生循序渐进, 扎实有效地实现各个目标。

(六) “课后巩固”是对课后作业的一个布置, 可分Level A、Level B、Level C三类以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巩固、因材施教。“学后反思”是来自学生的反馈, 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小结, 具体可反思两方面: 一是学生自学的成果、收获理一理, 二是自学的困难、疑惑提一提。

五、英语“助学单”的合理使用

如果说有一份高质量的“助学单”是全程助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那么, 如何把“助学单”用好、用实、用到位则是实现全程助学既定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以下三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 加强指导培训, 规范操作使用

对学生而言, 在起始阶段要有一到两周时间去了解、熟悉“助学单”的结构、内容、要求等, 故而, 教师要加强指导培训, 让学生短时间内能养成正确使用“助学单”的基本习惯。如:课前必须通读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 做到心中有数, 并自觉按照提示进行各项准备和尝试活动;课中运用所预习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合作活动、交际活动;课后能及时写下所感所惑, 反思总结。

对教师而言, 除了对学生的指导培训工作, 更要规范自己对“助学单”的操作使用。比如:“助学单”必须在授课前一天下发, 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工作;对“课前尝试”、“课堂学习”的Notes部分要在课前进行检查或批改, 以便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实况, 才能以学定教;课后对“当堂训练”、“课后巩固”、“学后反思”部分也要及时回收检查, 以便发现学生可能还存在的漏洞并及时给予反馈。

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助学单”作为一个物化的东西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才能让师生双方产生全程相随、共同关注的感觉, 才能全力发挥它的支架作用。

(二) 着重落实与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自然融入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助学单“何时助”、“助什么”、“怎么助”是教师要花费大力气、精心思考的三大问题, 只有找好恰当的切入点, 才能使两者自然相融、有机结合。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采用下列作法较为有效:

Leading in 部分, 可利用课前尝试的激活旧知题来复习回顾, 承上启下, 或利用课前尝试的重点语言现象尝试归类、探讨发现题来引入话题。Presentation 部分, 可利用“学习目标”、“学法指导”, 对单词、短语、重点句型的预习掌握情况, 对新授内容迅速铺开并进行相关操练。While-task部分, 可利用课前尝试中呈现的学生将面临的疑难困惑, 或展示学生自查的资料辅以合作讨论等不同途径, 再结合 “当堂训练”, 由基础到能力, 来达到目的。Task部分, 可利用“课堂学习”学生对classroom activities 了解和准备, 结合“拓展运用”, 面向全体学生, 大张旗鼓地进行语言运用。在整个过程中, 都要注意环节之间过渡紧凑, 衔接自然, 特别是不能有一种做课堂练习的明显痕迹, 要做到有意设计、无意呈现,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状态下, 沿着教师搭建的台阶, 一步一步登堂入室。

(三) 突出个性化教学, 彰显个人风格

同一张“助学单”, 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 由不同的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 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 但在某些具体细节上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 不束缚个人风格。比如:“助学单”上同一个小组合作活动, 教师可以视学生程度或预习情况, 在语音语调的流畅、好词好句的运用、表述内容的多少、挖掘程度的深浅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再比如:“助学单”上多个相同的小组合作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整合, 并寻找合适的点融入。所有这些都将影响一节课的风格, 从而体现个性化教学。

六、取得的成效

以“助学单”为载体的“全程助学”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体现在一张纸上。在教学合一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助学单”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支架, 全程帮助学生尝试自学。

“助学单”就像一双无形的手, 牵引着学生一步一步进行课前热身, 又像一根无形的线, 指引着学生融入教师的教学思想, 更像一个坚实的支架, 为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学习习惯上:由于“助学单”上每一课时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和课前尝试题的明确标示, 给学生指明了预习的方向和途径。半个学期下来, 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 能在课前自觉跟读磁带, 背诵相关单词, 并就相关语言知识或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尝试题进行自我解答。在课堂上, 由于预习到位, 尤其是单词障碍减轻后, 在接受和反应上更快, 自觉参与各项小组活动的意识增强, 有主动展示预习成果习惯的人越来越多。

学习态度上:课前导学使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 既预先感知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 又对即将遭遇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一番思索, 课堂学习显得轻松易懂, 学习劲头越来越大, 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 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以这样的方式学英语。

学习质量上:听写质量明显好转, 基础语言点的掌握和巩固率较以前也有了明显提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已日渐步入正轨, 学业考试成绩普遍提高。

“师也昭昭, 生也昭昭!”教师循循善诱, 学生心领神会。在以“助学单”为载体的“全程助学”教学模式的指引下, 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必将得以迅速提升, 真正实现师生双赢。

摘要:以“助学单”为载体的“全程助学”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体现在一张纸上, 教学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全程助学的教学模式, 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中学生物教与学结合点的思考 第8篇

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环境、学校氛围、教师素养、同伴关系、个人家庭背景等等, 也就是说对教学现象的期待, 要适合“皮革马利翁”效应。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 只能在适度的前提下, 使教法和学法达到最佳结合点, 才能达到理想目的。

面对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中学生物教法和学法将如何发展, 才能使其达到最佳结合点:

首先, 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更新观念, 转换思想, 彻底扭转在教学中的“重教法, 轻学法”的现象。

在传统教学的情形下, 教法和学法表现为教师的训导方式对学生进行言语说教, 这样的教、学法衔接生硬, 教学效果不理想, 甚至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 从而遭到漠视, 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鱼, 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如果教不得法, 天才也会泯灭, 教而得法, 顽石也会变成真金。从这个意义上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 教法和学法的最佳结合取决于教师。

教师自身认知策略的素养, 平时的施教过剩、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均深刻影响着学生。不断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学习, 使教师具有现代的教学观念, 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念, 将教学目标列为学生能力的发展上, 并使其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 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习得效果。反之, 如果教师以知识传递为唯一教学目标, 那么学生得不到恰当的机会去锻炼, 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就可能会产生高分低能现象。

其次, 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会学。

学生的学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教师的言传身教, 手把手做示范, 学生做模仿。 (2) 学生独立摸索、探讨、学习。 (3) 教法和学法有效结合,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自学、会学, 并有自己的创新。

中学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其知识体系是千百年来科学家对生物界、自然界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积累的经验, 其主要特点是它的生命性和活动性, 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个动态协调的稳定状态。生命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衍后代、变异进化等独特特征, 这使得生物教学法有别于其他学科。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 它是具有活性的。在学法中, 尽量使学生做到课前要预习、自学, 能经常地自学质疑, 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不断激发其质疑的意识, 在与同学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的基础上, 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 发现和明确, 制定计划去检验、验证, 并予以表达交流。这样通过学生对学法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就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巧妙结合, 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 强化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试教学”的吹袭, 使生物教师对实验活动的思维训练逐渐忽视了, 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 总是机械记得“实验仪器、步骤、现象等”, 把活生生的实验变得呆板, 乃至学生做完实验后, 脑子一片空白, 有的根本不做实验, 为了省事, 让学生靠死记硬背, 来对付实验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不能使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

其实,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实验, 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的真实性和实验性。2.亲身经历实验, 使学生体会到实验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3.学生实验是过程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会掌握初步的生物学实验技能,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语文的教与学 第9篇

一、确定研究课题, 构思实验过程

陈旧的教学方法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教师苦教、学生死学、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现象十分普遍,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语文教学中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态势, 我确定了新的研究课题, 教师怎样教, 学生怎样学, 教法和学法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结合。在研究中, 我构想了三个方面内容: (1) 整体研究上, 要经历三个层面; (2) 学法上, 要指导学生掌握六类学习方法; (3) “双基”上, 要求学生完成12项指标。试具体分述如下:

l、整体研究的三个层面, 用公式可表示为:变教为学———会教会学———善教善学。

层面一:

变教为学。这是优化结合教法与学法的基础, 其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变“纯接受式”为“自我消化吸收式”。研究的重点是“变”的途径和方法。

层面二:

会教会学。这是优化结合教法与学法的承继步骤, 其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 以训练为主线教, 会教;学生亦愿学, 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一个“会”字, 使其本质地体现在教与学的活动里。

层面三:

善教善学。这是优化结合教法与学法的最佳境界。其中要求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 切实做到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并逐步使语文教学活动向课外、校外延伸, 从而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实在的和谐统一。研究的重点是个“善”字, 使其真正落实到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中。

2、指导学生掌握六大类型的学习方法。

我归纳出六类学习方法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努力去摘取善学的“王冠”。

第一类:

巩固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已有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法指导的起跑线。

第二类:

基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好所有“材料”, 如字词典、课本、辅导读物等, 把教学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

第三类:

功利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复习、解题、应考方法等强化培养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非智力因素, 进而使之品味到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的甜头。

第四类:

扩展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想的能力, 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和学习意向, 以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五类:

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使其求异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获取独特的认识。

第六类:

迁移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把学法延伸到课外及其他学科中, 借以巩固和扩充, 并力求能灵活运用。这是已臻成熟的学习方法, 是教法与学法最优化结合的硕果。

3、要完成大纲规定的12项指令性目标。

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听、说、读、写、想等12项大纲规定的硬性指标, 也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内容。研究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结合, 目的不仅在此, 更是想让学生在对其掌握过程中领会更深一层的方法性东西。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最优结合方案, 着重提高课堂效率, 以局部之组合成整体之优

只有优化每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并形成序列化之后才具有整体意义。因此, 我的基本思路是:改革教法+导学法+最优化结合教法与学法。每一节课的最优化结合方案, 如图所示。为达到最优化结合教法和学法的效果, 我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备课时着重设计教法, 同时将部分意图渗透到学生的先学中, 对学生指出先学要求, 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要根据教材和教师提出的先学要求选择恰当的学法, 进行先学活动, 当然有部分要求已进入教师的备课。在课堂上, 学生先学之前, 教师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学有方向。在学生先学之前,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好预习题、读中提示、注释等材料并不断调查学生先学情况, 其中调查重点应集中在差生身上, 然后,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讨论的后教阶段。教法与学法经过碰撞与缓冲和实施后教学, 以使教师的教法变为学生的学法, 变成学生会学善学, 师生研讨结束后, 教师再伺机质疑, 经过信息反馈迫使自己灵活调整教学, 并促进形成新的循环回路, 这就是以学促教。

三、启动教法与学法的最佳结合点是教师要高质量地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

教学要突出“五主”, 即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以教材为主据, 以提高素质为主旨, 此为准确地把握教法与学法的最佳结合点。

慕课背景下高职微生物教与学的改变 第10篇

关键词:慕课,高职学校,微生物教学

一、慕课的含义及发展

现在慕课所广泛使用的特征, 一是信息量大;二是在线学习人数多;三是注重兴趣的培养, 不分国籍, 只需一个邮箱, 就可注册参与;四是学习时间自由。随后, 许多推崇计算机教学的教育学家开始大力推动慕课的发展, 将慕课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但是我国在慕课方面起步比较晚, 直到2013年清华大学作为国内第一所高校加入慕课在线教育平台, 此后国内各个高校争先加入慕课在线平台, 开创了我国慕课的新时代, 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 教学理念先进

国内各所高职院校追求的理想教育理念是教育公平化, 而慕课教学理念恰好推崇的是公平教学理念, 当前高职院校微生物的授课环境和授课器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有的高职院校依托于某个大学, 因此微生物操作环境和工具都有较好的条件, 相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还是处于独处的位置, 那么该校的学生无法享受优质的高职教育, 慕课教学资源完全开放, 慕课资源平台注重的是学习交流而不是强调教学背景与学习基础, 体现了公平民主和自由的教学理念。同时, 慕课强调以学生为本, 高职微生物普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带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讲解内容的印象, 缺乏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慕课的“翻转课堂”把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全部打乱重新排列组合, 加大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翻转了学生和教师的位置, 让学生成为学习上实际意义的主人。

(二) 课程内容丰富

高职微生物教学的特点是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更加强调的是实践理论结合, 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以了解微生物基本的特征, 但是现在百分之八十的高职院校缺少对实验课程的设计, 百分之二十高职院校微生物实验设计沿用课本原有的实验, 利用重复的思想加深印象, 课程内容的死板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征及产物的运用特点。而慕课平台交流中有国内外著名高校微生物方面的专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习规律和兴趣寻找教学专家, 通过学习发现自己需要弥补的地方, 然后再把没有见识过的内容通过自主实验进行验证, 真正做到实践理论相结合。

(三) 授课方式灵活

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板书教学或者有的院校运用PPT的方式进行授课, PPT授课中最大的优点是图像和内容相结合, 但是授课内容多与杂已经成为PPT授课的瓶颈, 而慕课在线教学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把板书讲课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到一起,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性。

三、慕课对高职微生物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 转变教学理念

首先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环境都不一样, 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高职院校微生物的教学任务繁重, 因此教师在完成课程任务之后已经没有时间安排学生互动学习和个性化的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采用慕课线上和线下的混合教学, 从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样不仅减少课程任务量而且节约时间成本, 微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慕课学习任务,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 最终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课堂的讨论形成, 这样反复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二)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高职微生物的知识点细小, 通过PPT或者是板书的方式解决不了课程效率的问题, 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运用动态的动画或者视屏帮助学生了解各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形态、结构和生活周期等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微生物的慕课或者微课, 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在使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过程中, 教师切不可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 造成多媒体教学的滥用,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 授课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 应注重对绪论的讲解, 绪论是课程学习的第一步,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 因此在介绍绪论的时候, 教师可以采用慕课中名师的讲法或者请年级学科带头人讲课。微生物课程章节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习惯,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章节, 设计章节时以核心知识为设计主线, 简单的内容学生可以课下完成, 课上讲解的主要内容是难懂和复杂的知识点, 采用这样的内容设计可以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共同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 慕课已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及内容整合在一起, 不断创造和释放网络教育的新能量, 面对新事物, 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对自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积极认真思考,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志芳.依托慕课理念探索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21) :170-173.

高中生物教与学的感悟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感悟 教师角色 课堂互动 情感熏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8

现在的课程标准,可谓是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历经生物教学也有几个年头,尝到了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

一、转变教师角色

课程新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完成实验、进行独立技术操作、探讨一些新学科问题并完成相关的学习报告、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拓展性学习方式等多项课题学习任务,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引路人”。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互动

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互动”在教学中受到了高度关注。“师生互动”的出发点是要对的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和培养。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不应该直接予以回答,可以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予以点拨,对于学生中好的做法和思路应予以展示和分享,对于学生间共存的疑问,我们教师再集体教授。例如,有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内容时,课前,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去探究温度、水、空气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联系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种子萌发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互相就自己所设计的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就学生讨论的情况,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学生没有涉及的地方,再适当地予以补充和延伸,尽可能实现教材、自然、生活环境立体式的融合。最后再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实现知识的自我提炼和梳理,将本堂课所学与原有的知识表象有机的融合。

三、加强情感熏陶

直接影响认知水平往往是情感在作祟。人在高兴时,就容易通过接受外界信息,人在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见而不入眼”“听而不入耳”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被限制在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上。除此之外,师生之间没有更深层次的沟通。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轻松探索生物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其他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对知识点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书本知识,并倡导自主学习的精神。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生物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增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热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生物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的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提高兴趣和信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整合教与学, 构建高效课堂 第12篇

一、认真投入, 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

每一堂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都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 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 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备课中。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准备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为了实现有效教学, 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除了准备相关的教学内容外, 还要备好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备课中,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学习内容,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需要, 重新整合和编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实现知识的简化、有序化、网络化, 确保学生明了知识结构。高中历史课程的开设主要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的历史探究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 学会分析历史, 总结经验, 做到古为今用。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优化教学设计, 强化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对历史结论的分析, 做到学为己用。在讲授《鸦片战争》的时候, 以往传统的备课设计, 无非包括以下内容:鸦片战争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 罗列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鸦片输入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是面面俱到, 每一个知识点也讲解得非常全面, 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没有被调动起来, 学生只是一味追随老师的脚步, 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是不会自己分析。为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处理问题。为此,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以突出学法的引导: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从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一员, 为什么要领导禁烟运动, 农民阶级为什么还支持他?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中国战败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从更深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做到追本溯源, 为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更加有效, 更能提升学生概括、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

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最为关键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 在这么重要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一定要渗透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要做到分层教学, 注意问题的设置梯度, 做到难易适中, 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具体的教学中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美国的外交政策时, 需要学生掌握不同时期美国采取的对外政策。如果使用传统的讲授法, 历史教师一一向学生介绍“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 学生虽然掌握了主要的学习内容, 但并不了解美国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政策, 以后又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根源到底是什么, 找不到问题的依据。如果教师能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去分析美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过程,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原来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 是依据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思维和学法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

三、优化课外辅导, 强化学法指导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素材是很难把历史真相和历史事实讲清楚的, 这就需要教师增加一定的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打开思维的视野, 有益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了在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学法的积累,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 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教师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 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 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语文下一篇:舆论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