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诱因范文

2024-05-30

内部诱因范文(精选7篇)

内部诱因 第1篇

目前, 我国大学内部院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 不同院系在硬件设施和空间资源的占有、教师收入、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学内部不同院系之间的“贫富分化”导致院系的发展状况呈现多元的图景: 一些院系拥有丰富的资源, 它们的发展前景广阔; 而另一些院系的资源贫弱, 它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造成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大致可分为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外部诱因是指大学组织之外的政府的政策偏好和诱导所造成的大学内部院系之间的“贫富分化”, 这是大学与政府相互博弈的结果。内部诱因是指由于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禀赋, 导致与这些学科相关的院系在获取市场机会上存在差异, 进而造成了不同院系之间的“贫富分化”。

( 一) 资源依赖: 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 的外部诱因

资源依赖理论是组织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 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之后被广泛应用于与组织关系相关的研究之中。1978年, 费弗尔 ( Pfef- fer) 和萨兰奇科 ( Salancik) 出版了《组织的外部控制: 一个资源依赖的视角》一书, 该书成为资源依赖理论的代表作。书中所阐释的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主要包括四个重要假设: 一是组织最为关注的是生存; 二是没有任何组织能够完全自给自足, 组织需要通过获取外部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 三是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发生互动, 而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它组织; 四是一个组织能否控制与其它组织的关系不仅是其能力的体现, 而且还是其生存的基础[1]。由此可见, 外部环境因素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外部环境中的其它组织。然而组织对外部环境中相关因素的获取并非是无条件的, 并由此产生了组织的外部控制。此外, 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外部资源对维持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是资源持有群体控制资源分配和使用的程度; 三是替代资源的可获取程度[2]。组织间的依赖关系通常是双边的, 但是彼此之间的依赖程度不同。与依赖程度高的一方相比, 依赖程度低的一方所拥有的控制力相对较强。

与其他组织一样, 大学也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它必须通过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中, 经费是大学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失去了经费来源, 大学将难以为继。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政府拨款外, 还包括学费收入、学校校办企业和有偿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无偿捐赠等[3]。总体而言, 我国普通高校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学生缴纳的学费和杂费为第二渠道, 其他主体 ( 学校和社会团体) 的投入为第三渠道的三足鼎立格局[4]。2005—2009年这5年间, 中国普通高校经费来源中, 政府拨款、学费和杂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 2005—2009年这5年来, 政府的财政拨款所占比例约为45% 左右, 它在大学的几几项项经经费费来来源源中中所所占占比比例例最最大大, , 是是大大学学生生存存和和发发展展必不可少的经费来源。学生缴纳的学费和杂费约为30% 左右, 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对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而言, 这部分很难继续增加。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所占比例均不到1%, 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的传统和土壤, 增加这两部分的经费来源难度较大。

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0年各年度数据

由此可见, 在我国大学的经费来源中, 除政府财政拨款外, 难以寻求其它可替代经费来源。根据资源依赖理论, 政府和大学之间彼此相互依赖, 在大学无法寻求其他替代经费来源的情况下, 这种依赖关系便具有了不对称性。那么在政府与大学的博弈中, 满足依赖程度较低的政府的要求, 则成为保证依赖程度较高的高校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即政府在博弈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并具有相对较强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它可以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自身偏好在不同学科间进行经费分配。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上具有显著的政策偏好和政策诱导, 不同学科间的经费分配并不均衡, 处于优先发展领域、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所获经费数额较大, 而在大学内部与这些学科相关的院系则成为受益者, 并导致了大学内部不同院系之间的“贫富分化”。

( 二) 学科属性: 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 的内部诱因

学科是指在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 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 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孙绵涛等人认为, 学科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属性; 学科的活动形态是学科的基础, 学科的组织形态是学科的表现形式, 它们是与学科的知识形态相关联的非本质属性[5]。由此可见, 作为学科的本质属性, 学科知识形态的不同是形成学科之间本质性差异的原因。有些形态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容易融入现实生产生活之中, 并能够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而另一些形态的知识相对“内敛”, 其实用性较弱且时效性不强, 并不能在短期内直接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 但这种形态的知识的效用内化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 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不同的学科知识形态形成了不同的学科组织和学科活动形态, 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禀赋。学科禀赋的差异不仅使不同院系所涉及学科的性质、核心技术、作业方式和任务结构不同, 而且也限定了院系在市场竞争中的初始位置。学科禀赋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越高, 与该学科相关的院系在市场竞争中的初始位置越有利, 该院系就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并获取更多的资源。此外, 学科禀赋所塑造的价值系统还决定了院系对市场机会的敏感性和动员市场机会的管理能力, 有助于院系把市场潜力变为资源增加的现实[6]。可见, 学科属性和学科禀赋是造成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的另一个原因。

二、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的危害

大学对政府的资源依赖以及学科属性和学科禀赋带来的院系市场机会的多寡造成了大学内部院系之间的“贫富分化”。一方面, 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考虑, 政府对与能源、材料、环境、信息等关键领域紧密相关的学科给予了充分的经费支持, 与这些学科相关的院系可以获得充足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 在学科属性和学科禀赋方面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 与这些学科相关的院系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占据优势地位, 也可获得较多的经费来源。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学科既无法得到政府的青睐, 也无法通过市场竞争获取充足的经费, 比如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 而与这些学科相关的院系则处于“贫富分化”二元结构的尴尬境地。大学内部不同院系之间“贫富分化”趋势的蔓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危害。具体而言,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 一) 导致与“贫困”院系相关的学科领域人才外流和后继乏人

与大学内部的其他院系相比, “贫困”院系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工资收入相对较低, 这导致一些中青年教师放弃从事该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转而投向具有优厚的工资和生活待遇的其他行业, 与“贫困”院系相关的学科领域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此外,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院系的生源状况堪忧, 即便在“贫困”院系就读的学生也普遍较少关注本学科和本专业的学习, 却把大量精力花费在会计、金融等第二学位课程的学习上, 这导致与“贫困”院系相关的学科领域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结构状况呈倒金字塔形, 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科的后续发展。与“贫困”院系相关的学科领域人才外流和后继乏人可能会影响我国高校内部的学科多样性, 使高校的学科结构发展趋同, 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优化与发展。

( 二) 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大学内部的“贫困”院系多数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一方面, 人文社会学科通过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揭示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发展方向, 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支撑, 并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指明方向。另一方面, 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意志品质, 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都与人文社会学科息息相关[7]。人文社会学科的没落, 会导致社会发展中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流失以及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盛行, 会使整个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进而导致社会的过度发展和不可持续发展。缺少了人文关怀, 人的发展会陷入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境地, 个体道德水准会因此滑坡而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会危机频现, 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趋于崩塌[8]。

高等教育在性质上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它一方面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又追求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繁荣作出贡献[9]。高等教育的双重性质使其始终具有相辅相成的两翼: 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振兴经济、发展科技之类的功利主义价值; 同时, 高等教育作为“人”的养成教育, 又具有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高等教育实现“两翼齐飞”的前提是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因此, 缓解大学内部院系之间的“贫富分化”已迫在眉睫。

三、缓解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的方法途径

大学通过各种外部渠道获取的经费在大学内部经初次分配之后可划分为私人经费和公共经费。私人经费包括专款专用的科研项目资金、学校提取的管理费用等, 这部分资金的归属权明晰, 由各个院系掌握和支配, 其分配也相对简单且较少存在争议。大学内部的公共经费由大学中枢管理当局支配, 大学中枢管理当局的偏好和决策决定了公共经费在不同院系之间的分配方式, 大学内部的各个院系会围绕这部分公共经费展开博弈。大学中枢管理当局公共经费的分配方式直接关系到大学内部各院系获得经费的多寡。那么, 探寻合理的大学内部公共经费配置方式不失为解决为大学内部不同院系之间“贫富分化”的一条路径。

( 一) 缓解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应坚持的公共经费配置原则

欲探寻合理的大学内部公共经费配置方式, 必先确定有效的经费配置原则。唯有如此, 大学内部公共经费的配置才能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关于高校内部经费配置的原则, 王善迈指出, 教育经费在高校内部分配的原则包括四个: 一是保证学校的共同管理正常运转, 二是满足各学院及科学研究机构教学研究的基本需要, 三是支持学校的发展, 四是教师的激励[10]。此外, 还有学者提出了大学内部公共经费配置的公开性、稳定性和合法性原则 ( 顾远飞等, 2007) 。这些原则, 尽管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都始终围绕着两个核心问题: 公平与效率。

公平是公共经费配置原则的基础, 以至于约翰·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提出应赋予公民享有公平的权利参与资源的配置[11]。大学内部的公共经费配置, 就是要追求学术价值的最大化, 而公平公正恰恰成为高校追求学术价值最大化的起点。大学内部公共经费配置原则的公平性主要涉及大学内部各院系在经费配置规则制定过程中参与权和话语权的公平, 在经费配置规则知情权方面的公平等。所谓效率, 是指如何使大学内部既定的公共经费产生最大效益, 时间、空间和数量是大学内部公共经费配置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要素, 大学内部公共经费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数量分布状况决定了经费的配置状态。那么, 大学内部公共经费配置原则也就要求对经费配置的时间、空间和数量这三个要素进行合理谋划和有机组合, 进而确定经费的使用方式和经费的配置规则。

公平与效率在逻辑上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在确定大学内部公共经费配置原则的过程中, 要努力使公平与效率在相互交替促进中实现动态平衡。因为只有实现经费配置的公平, 方能提高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的水平; 只有提高经费配置的效率, 方能减少造成“贫富分化”的几率。

( 二) 缓解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应采取的公共经费配置方式

从本质上来讲, 大学内部公共经费的配置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 有资源配置的共性。而资源总是稀缺的, 大学内部公共经费的配置过程即按照一定的经费配置原则确定稀缺公共经费的使用方向并合理划分其数量比例的过程。公共经费配置的目的在于提高稀缺公共经费的增量, 以取得大学内部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满足各个院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础上, 缓解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可采取变“增量预算”为“硬化预算”的公共经费配置方式。

目前, 我国大学内部通常采用“增量预算”的公共经费配置方式。在确定各院系的年度经费预算时, 往往以上一个年度的经费预算为基准, 在此基础上做适当调整。因为既有标准的存在, “增量预算”的经费配置方式操作相对简便。但操作上的简便性恰恰暴露了“增量预算”的弱点: 首先, 各院系以往年度的经费预算未必合理, 若坚持既有的经费预算标准, 则难以改变“贫富分化”的现状, 违背了公共经费配置中的公平原则。其次, 在既有预算标准存在的基础之上, “增量预算”的经费配置方式无法激励各院系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而且各院系预算增量比例的不同会导致院系之间矛盾频发, 从而增加交易成本, 使大学内部公共经费的配置效率低下, 违背了公共经费配置中的效率原则。

“硬化预算”与“增量预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个方面。首先, “硬化预算”的编制以经过各院系认可的经费分配规则为基础, 这套经费分配规则由大学中枢管理当局根据学科属性和禀赋、院系规模和师资结构等制定, 是大学中枢管理当局在审时度势和准确判断之后做出的综合权衡, 大学中枢管理当局在“硬化预算”编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硬化预算”的编制程序改变了“增量预算”根据既有预算标准编制预算的弊端, 经费分配规则的重新制定使公共经费在各院系之间的配置更加公平, 为缓解大学内部院系之间的“贫富分化”提供了契机。其次, 在“硬化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各院系可以就经费的分配比例与分配规则同大学中枢管理当局磋商, 避免了“增量预算”中因各院系预算增量比例的不同引发的矛盾, 而且这种公开透明的针对分配比例和规则的磋商远比各院系之间的讨价还价更加节约交易成本[12]。

“硬化预算”为大学中枢管理当局重新制定大学内部公共经费分配规则提供了契机。以公平和效率原则为导向, 大学中枢管理当局一方面通过预算规规则和政策的倾斜对“贫困”院系进行支持以维持公公平, 另一方面又通过严格的预算执行提高大学内部部公共经费在各院系之间配置的效率, 确保分配给““贫困”院系的经费能够及时到位。由此可见, “硬化化预算”是缓解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的一种种种有有效效的的公公共共经经费费配配置置方方式式。。

参考文献

[1]Pfeffer·J&Salanick·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2]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1) :117.

[3][10]王善迈.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在学校内部的分配[J].教育与经济, 2005, (3) :1.2.

[4]杨明, 赵凌.论普通高校十年扩招中经费投入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9) :167.

[5]孙绵涛, 朱晓黎.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 2007, (12) :31.

[6]郭海.大学内部财政分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77-178.

[7]纪宝成.要重视人文社会可续[J].人民论坛, 2002, (4) :43.

[8]丁国祥.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现象历史成因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85.

[9]王义遒.我国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 :2.

[1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 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302.

校园暴力诱因透析 第2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社会,家庭

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的原因, 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 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从客观方面看, 学习本身的局限性是校园暴力的诱引之一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而学习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 而这种努力, 都要伴随着高度的精神紧张, 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 加上学习是一项长周期的工作, 见效慢, 并非一朝一夕就会完成, 时间长了, 会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心理上产生无聊和压抑, 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想入非非、性格孤僻不合群, 一旦不能正确引导, 极易诱发学校暴力事件。因此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面前不要过分地焦虑、紧张, 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宁静才能致远, 要用平静的心态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去享受, 不要看成一种任务去负担, 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休息和娱乐交往的关系, 做到劳逸结合;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体验学习, 在学习中享受生活, 达到学以致用。从而使无聊、压抑、孤僻、厌倦、仇视等由于学习自身而诱发的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逐渐清除。另外, 学生对其所学习的课程不感兴趣, 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 教学过程缺乏一定的激情也同样是导致学生厌学、逃学最后诱发校园暴力的因素之一。

二、“新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

学费高、就业难使许多家长和学生不谋而合地产生了读书没什么用, 大学毕业还不过是打工的想法。在这种认识支配下, 家庄主观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和管束, 对孩子的将来缺乏足够的信心, 从心底认为供济孩子上学是为了免责。与学校、教师缺少积极主动的沟通, 孩子在懵懂中放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淡化了精神的上进和道德上的修行。

实际上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 将来即使外出打工, 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 所以知识改变命运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希望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水平的讲道德、重修养的人, 摘除孩子或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近视眼镜”同样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扼制校园暴力事件。

三、对孩子溺爱

“溺”在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横溢泛滥起来则会淹没孩子, 这就是一种溺爱、一种失去理智的爱。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 父母对他们投入更多的爱是可以理解的, 但仔细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 溺爱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泛滥成灾。说它是教育的灾难是因为溺爱关照的并不是孩子的心灵, 更多的是孩子表面对物质的追求和满足, 养成了孩子不断追求满足物质需求的不良习惯, 一旦有一点一滴的不到位, 在他们认为已经是精神上受到创伤、是受罪, 在家长看来不致使孩子如此遭罪, 一切由家长大包大揽, 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及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施以溺爱的父母只是慰平了自己的心田, 却对不起孩子。因为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自私、冷漠、颓废、叛逆、能力低下和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人, 这样的人很容易被社会边缘化, 极易滑向暴力的深渊。因此作为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们一定要和社会、学校积极配合, 在家庭生活中要寓教于谈话、家务劳动、情感交流、人格示范等方面, 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在爱的沃土中滋养生命、健康成长。

四、网络游戏中的色情和暴力因素

网络在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青少年网络成瘾。据统计近10年我国出现了30多万未成年人网络成瘾者, 另有300多万具有网瘾倾向。未成年人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 心理、生理都尚未成熟, 最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而沉迷其中, QQ论坛、网络游戏、凶杀暴力、淫秽书刊、成人声讯台……未成年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刺激与兴奋, 同时也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 把虚拟世界中的刺激带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 并逐步演化到暴力边缘。因此青少年朋友必须要要正确对待网络, 戒瘾不戒网。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查询信息, 拓宽知识面, 给自己的现实生活确定一个奋斗目标, 给自己一个理智的网络生活, 每当有上网的冲动时可以找一些事情去做, 转移注意力,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融入到班级生活中去。

另外, 青春期的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没有这种好奇心反而是不正常的, 所以说青春期的青少年接近异性的情感渴望非常强烈, 对漂亮女生更是关注, 在青春的萌动下, 喜欢在女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吸引对方注意自己, 往往把纯朴的友情误当成爱情, 他们对接近异性的情感渴望往往会发生冲撞, 迸发出战斗的火花, 演化成校园暴力事件。独生子女时代的家长和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摆正心态, 正视问题, 大大方方和孩子们探讨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和问题, 有选择地订阅一些性教育方面的报刊, 帮助孩子走过性好奇, 给他们一个获得青春期知识的“绿色通道”。

五、健康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每个家庭围绕经济发展和创收殚尽竭虑, 长期外出务工成了最普遍的增收渠道, 因生活的需求致使外出打工的夫妻发生婚变引发许多家庭出现变故, 留守在家的孩子不但无法得到正常的温暖, 其心灵还遭到严重的伤害, 孩子们终于发出了:“爸爸、妈妈, 你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呀?为什么要抛弃我们!我不想有更多的钱, 只希望你们不要分手, 我们不要分开, 我们不要彼此伤害。”孩子们几尽凄凉的呼救, 社会各界为之高亢的呐喊, 但认为感情确已破裂的夫妻双方将分手早已在心中定位, 离异终究成了永远挽不回的事实。这种伤害如晴天霹雳, 给好奇天真、积极上进、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当头一棒, 性格、心理、心态发生严重扭曲, 甚至变态。仇视、孤僻、冷漠, 与人为恶反而成为他们的正常心态, 从而逐渐滑向暴力的边缘。更有甚者, 有些家长肆无忌弹、毫不避讳地怂恿孩子打出一片江山来, 宁可拿钱平息事态, 也不苦口婆心对孩子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受害的一方只要拿到钱, 孩子的“硬”伤不是十分严重, 抱个息事宁人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

高端轻卡扩容有“诱因” 第3篇

按照资深汽车评论人杨再舜的观点,2003年是中国轻卡市场的“井喷”期,在那一年,中国轻卡实现了29%的同比增长,成为了中国轻卡近10年来的一个增长最高点。如果以客户6年平均置换的速度来看,中国轻卡市场的又一次繁荣恰好就在今明两年。在他看来,市场总量的不断扩容,让中国轻卡产业迅速形成一个接近两百万辆级的大市场。高端轻卡即便只占比7%,市场的总量也将超过14万辆。显而易见,这是企业涉足其中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让这些企业逐鹿高端轻卡——这个以往他们并不看好的细分市场。

最浅显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公路货运的巨大需求。

虽然当下,我国的物流成本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20%)已在逐年下降,但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国相比,却依然高出了近一倍。为了要降低这种成本,高端轻卡的需求就必然会越来越多。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毕竟,高端轻卡的投入产出比会比中低端的轻卡产品要高出很多。按照郑州日产总经理郭振甫的说法就是:任何先进的东西都要代替落后的。而从“挣钱机器”的角度来看,高端轻卡也注定会比普通的轻卡产品更具有技术的先进性,燃油的经济性、排放的环保性以及质量的可靠性。而从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高档轻卡虽然购车时一次性的投入比较高,但却也物有所值,它不但可以节省很多的维修费、燃油费和误工费,综合的使用成本也明显低于中高档以下的轻卡产品。也许,不久的将来,轻卡客户在购买汽车时首先考虑的价格因素会持续下降,取而代之的将是安全、节能、环保与高效。而要达到上述要求,高端轻卡则是必然的选择。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对上述观点持赞同态度。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国际卡车节油大赛的颁奖典礼上,徐长明告诉记者,2009年,中国轻卡的增量结构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轻卡将向新材料、轻量化、数字化、智能化、舒适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低噪声、安全、可靠、易维修。其中,节能、低排放以及新能源的使用,将成为未来轻卡研发的趋势。与此同时,轻卡市场正面临着一轮新的消费升级,以往,轻卡同质化的竞争也将转向差异化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轻卡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向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除去在理论上找原因之外,专家们也更关注产业政策对细分市场的变化与影响。

内部诱因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例骨梗死累及24个骨骼, 包括肱骨2个、股骨14个和胫骨8个;男性9例, 女性7例, 年龄14~60岁, 平均37岁。9例患者有因白血病、骨髓移植、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而应用大量激素史, 经临床MRI随访诊断, 其中7例患骨区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仅2例患骨区疼痛不适。7例患者无大量激素应用、长期酗酒、潜水作业或全身重大疾病等病史,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其中4例患骨区疼痛不适, 3例拍X线片偶然发现。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和MRI检查, 二者检查间隔时间<7 d。X线片采用患骨的正侧位投照成像。MRI检查采用Siemens 1.5 T超导型MRI设备和体线圈或膝关节表面线圈行患骨纵轴和横轴面的SE T1WI (TR 420 ms, TE 20 ms) , 快速SE T2WI及其频率选择性脂肪饱和抑制T2WI (TR 2000 ms, TE 90ms) 。

1.3 影像学评估

由2位资深的骨关节影像专业医生独立阅片并记录其征象, 协商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2 结果

2.1 激素性骨梗死的影像表现

9例应用大量激素患者MRI检查显示25灶, 除1例显示1灶外, 其余8例均为2灶或2灶以上 (图1) ;25灶在MRI上T1WI和T2WI上表现为环状低信号带, 脂肪抑制T2WI在环状低信号带外侧见环状高信号带;其中, 16灶中央区表现为正常的黄骨髓信号, 灶周骨髓无水肿信号;9灶中央区信号不均匀, 表现为在黄骨髓信号的背景下混杂斑片状长T1稍长T2信号, 灶周骨髓无水肿信号。在X线片上, 19灶骨梗死表现正常, 另6灶表现为地图样骨质硬化区或环状骨质硬化带。9例患者中7例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例合并关节面软骨下骨的局限性坏死。

2.2无明显诱因性骨梗死的影像表现

7例X线片和MRI检查均为单发病灶 (图2) 。7灶在MRI上T1WI呈不均匀低等信号, 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 呈地图样外观, 病灶外缘见T1WI和T2WI环状低信号带, 脂肪抑制T2WI在环状低信号带外侧见环状高信号带, 无骨髓水肿。在X线片上, 7灶表现为骨髓腔内形态不规则骨质硬化, 多呈地图状或条带状, 无患骨形态改变。

(a:膝关节侧位X线片示正常;b:膝关节矢状位T1WI示梗死灶中央区呈脂肪样信号, 周围绕低信号带;c:脂肪抑制T2WI示梗死灶中央区呈低信号, 周围绕高信号带)

(a:髋关节正位X线片示股骨粗隆间区密度不均匀的骨化区, 周围绕硬化边;b:髋关节冠状位T2WI示梗死灶中央区呈低高混杂信号, 周围绕低信号带;c:脂肪抑制T2WI示梗死灶中央区呈低高混杂信号)

3 讨论

3.1 骨坏死的分类

骨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局部骨组织血供中断而发生的骨髓内造血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先后死亡。继而随着病程进展, 坏死周围正常的肉芽组织逐渐向坏死区爬行替代坏死骨而进行修复, 在坏死修复过程中, 坏死骨与正常骨的交界区会形成肉芽组织条带及其在外侧成骨的硬化带[2,6]。骨坏死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分为发生于骨端或骨骺的缺血性坏死和发生于骨干或干骺端的骨梗死[4]。笔者也认为, 当骨坏死灶较小, 局限于关节软骨下方且骨性关节面缘作为病变部分边缘时可视为剥脱性骨软骨炎的早期改变, 因随着关节软骨断裂后, 关节软骨与其下方的坏死骨则一同脱落入关节腔内形成典型的剥脱性骨软骨炎表现。

3.2 骨梗死的分期

影像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骨细胞坏死和骨修复过程的病理变化, 目前有关骨坏死影像学分期的文献主要针对X线片和MRI检查[7,8,9]。早期骨梗死处于细胞性坏死为主的阶段, 骨质的密度无明显变化, 在X线片上无异常;MRI则因周围正常肉芽组织逐步爬入梗死灶内进行修复而引起含水量的变化, 导致MRI信号的不同, 表现为硬化条带低信号围绕的单纯脂肪样信号或脂肪-肉芽组织样混杂信号。晚期骨梗死时, 随着骨坏死修复程度的增加, 较多新生骨形成和骨髓钙化, 在X线片上出现梗死区内骨质密度增高, 相应MRI上出现高低混杂信号。

3.3 激素性骨梗死的临床影像表现

骨梗死除常见于潜水作业人员外, 较常见的病因是大量激素的应用。因激素对全身骨髓内血管和脂肪均产生影响, 骨坏死常出现于多个骨骼多个部位, 包括骨梗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剥脱性骨软骨炎早期改变。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激素引起骨坏死的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警惕性, 常在骨坏死较早期即被MRI所检出, 此时, 修复骨量的增加尚不足以被X线片所显示而表现为假阴性, 本组25灶激素性骨梗死中19灶X线片表现正常。

3.4 无明显诱因性骨梗死的临床影像表现

此类骨梗死患者无明显诱因, 多无临床症状或体征, 常因X线片检查而偶然发现。患者就诊时骨梗死区多已处于明显修复期, 骨坏死区内骨化和钙化明显, 在X线片上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成骨区, 相应MRI上T1WI、T2WI均呈低信号。

总之, X线片上的环形硬化带和MRI上的环形低信号带是诊断骨梗死的特异性征象。有无诱因的骨梗死因患者就诊时所处的骨坏死时期不同, 其X线片和MRI检查表现有所不同。具有激素应用的骨梗死患者通常临床就诊较早, X线片常呈阴性, 需借助MRI做出早期诊断;而无明确诱因的骨梗死患者就诊时通常较晚, X线片多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参考文献

[1]孙西河, 王滨, 常光辉.骨梗死的临床与MRI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 (1) :72-75.

[2]莫旭林, 杨健.骨梗死的X线、CT和MRI对比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28 (3) :462-463.

[3]周山, 张小安, 张振勇, 等.骨梗死的X线、CT和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16 (3) :199-201.

[4]程克斌, 屈辉.骨梗死的病理和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3) :319-320.

[5]刘红光, 刘晓亮, 卢明花, 等.非潜水性骨梗死影像学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3, 4 (3) :143-145.

[6]高振华, 王猛, 胡晓书, 等.股骨头坏死的MRI、CT与病理表现对照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1, 20 (4) :280-283.

[7]崔光彬, 王玮, 宋立军, 等.骨梗死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 (5) :724-726.

[8]程永远, 徐经薇, 贾海龙.早期骨梗死的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9, 20 (9) :726-727.

消除诱因,预防低血糖 第5篇

吃饭和药物不合适

对于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来说, 低血糖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胰岛素剂量过大常会引起糖友出现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常出现于糖尿病治疗的初期和糖尿病的强化治疗期间, 其中少数人是因为自己或医务人员的计算错误, 如100u/mL人胰岛素误为40u/mL的动物或人胰岛素, 从而致胰岛素剂量的抽取过量。除此之外, 糖友视力障碍偶也可导致剂量抽取错误。

口服降血糖药物也可以引起低血糖。这些药物引起低血糖的程度与药物半衰期、代谢速度等有关。特别是氯磺丙脲, 如迅速加量, 则较易诱发低血糖, 大多数病人在服用一周内出现。服优降糖的糖友可在剂量不变、几周甚至几个月后出现低血糖。当糖友有饮食减量、肝肾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时, 均应警惕出现低血糖的可能。

不适当的食物摄取也会引起低血糖。注射胰岛素或者服用降糖药物之后, 糖友若未按时进食或进食减少是胰岛素治疗的糖友发生低血糖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这可发生在糖友外出就餐或在外旅行时, 此时糖友可随身自带一些干粮以防止低血糖;生病时食欲不佳应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或者是口服降糖药的剂量, 如不能进食应静脉给予补液、葡萄糖。

其他物质的影响

许多物质与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增强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进而诱发低血糖。常见的包括:

乙醇:乙醇可抑制肝脏的糖原异生作用, 空腹时血糖的维持主要依赖肝糖原异生的作用;另外, 饮酒可掩盖低血糖的警觉症状, 因此, 糖友尽可能避免饮酒, 尤其应避免在空腹情况下饮酒。

水杨酸盐:水杨酸类药物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曾一度被用作降血糖的药物, 但因其获得降血糖作用时的剂量大及与大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而被停止用作降血糖药物。该类药物的降血糖的机制不十分明确, 可能与其大剂量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肾脏排泄有关;另外, 它们可置换与蛋白结合的磺酰脲类药物, 使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糖友低血糖发生的机会增加。如糖友需同时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进行解热止痛, 应从小剂量开始, 并注意监测血糖。

β受体阻滞剂:应用β受体阻滞剂, 尤其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糖友, 低血糖发作的机会可能增加, 在某些患者可导致严重低血糖。β受体阻滞剂导致低血糖的机制主要可能由于其抑制交感神经的刺激或肾上腺素的输出, 从而抑制肝糖的输出所致。由于β受体阻滞剂阻断了低血糖时肾上腺素的反调节作用, 常使低血糖的恢复延迟。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由于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了低血糖时肾上腺素能介导的心动过速和心悸等重要的体征和症状, 从而降低了患者对低血糖的警觉, 因此, 对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糖友应给予适当的注意。

其他:有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妥英钠、三环类抗忧郁药物、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等与降血糖药物联合应用也可能导致糖友低血糖发生的机会增加。

运动过量

在长时间运动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生低血糖, 特别是当体内葡萄糖水平不足以支持体力消耗的时候。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头昏眼花、思维混乱、疲劳、饥饿、头痛、发抖、易激动、出汗、心跳过速、脸色苍白及出冷汗等。糖友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生上述症状, 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而判断是否是低血糖发作的方式是在进食或饮用含糖饮料后, 症状消失。

在非糖尿病个体, 运动可明显增加肌肉组织葡萄糖的摄取, 但其葡萄糖利用的增加可通过肝脏和肾脏等葡萄糖的产生增加来代偿, 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的抑制, 故一般不至于发生低血糖, 但这种情况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不存在, 如运动量过大未及时调整胰岛素常可因此导致运动后低血糖, 尤其当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有关的肌肉附近部位时, 还可明显促进胰岛素吸收。

因此糖友运动时, 切不可盲目。应避开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血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 同时应避免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 以免胰岛素吸收加快, 出现低血糖。另外, 胰岛素注射部位应避开运动肌群。一般运动时间选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运动前或运动后可酌情减少胰岛素剂量, 同时在运动前、后或中间也可酌情增加饮食, 以免出现低血糖, 也可在运动时随身携带些饼干或水果糖, 以防低血糖发生。清晨运动的病友, 请勿在空腹运动前使用降血糖药物。

运动一段时间之后, 可补充点心, 如:一份水果或主食或牛奶一杯。同时还要注意, 外出运动应避免选择偏远、人烟稀少的环境, 能携伴运动是最好。必要时佩带住院证, 注明疾病、个人资料, 以便意外时, 方便他人协助。还要避免短时间突然剧烈运动, 以免因突然剧烈运动导致的应激性血糖升高。但活动量过小, 时间又短的活动对降低血糖没有显着的作用。

几种特殊的低血糖

疾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 低血糖的发生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当糖友反复出现低血糖, 却又确定不了病因时, 应考虑到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存在。

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环境变化:注射胰岛素后进行热水浴可促进胰岛素吸收, 注射胰岛素过深进入肌肉组织, 胰岛素吸收加速。

合并肾功能不全:肾功能恶化时, 胰岛素的灭活和清除减少, 肾糖原异生减低, 同时可能伴食物摄取的减少, 应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

糖尿病胃瘫痪: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胃排空延迟, 常使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发生餐后低血糖。

应激:机体各种应激状态下如感染、手术、创伤等或精神应激常导致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以控制高血糖, 一旦应激状态缓解或消除, 胰岛素剂量应及时恢复至应激前的剂量, 否则易致低血糖。

并发低皮质醇血症:1型糖友偶可合并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并发腺垂体功能减退而导致血皮质醇水平降低, 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且易发生低血糖, 胰岛素的需要量应减少。

城市燃气事故及诱因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燃气,火灾事故,原因,危害

0 引言

近年来,因使用燃气方法不当或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故障造成回火引起燃气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燃气的爆炸往往会造成前方的控制阀失灵,使得当时无法进行关闭操作。其结果则导致大量燃气喷出,引发人员伤害或大规模的爆炸事故。同时我国城乡有较大部分居民和餐饮业使用罐装液化气,在灶具、燃气热水器及其他燃气设备不正确使用或在特殊条件下,当液化气灶具回火时更会造成减压阀和气罐的爆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情况也十分复杂危险。

1 城镇燃气的分类

城镇燃气主要有3种: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

1.1 天然气

天然气一般可分为4种:气田气(或纯天然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田气和煤矿矿井气。

1.2 人工煤气

1)固体燃料干馏煤气。利用焦炉、连续式直立碳化炉和立箱炉等对煤进行干馏所获得的煤气称为干馏煤气。这类煤气中甲烷和氢的含量较高,是城镇燃气的重要气源之一。

2)固体燃料气化煤气。压力气化煤气、水煤气、发生炉煤气等均属此类。压力气化煤气的主要组分为氢和含量较高的甲烷,发热值在15 100 kJ/nm3左右。

1.3 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是开采和炼制石油过程中,作为副产品而获得的一部分碳氢化合物。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在燃气事业中,发展液化石油气投资省、设备简单、供应方式灵活、建设速度快,所以液化石油气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我国城镇燃气中最主要的气源。

2 城镇燃气事故及其危害

2.1 城镇燃气事故

随着城镇燃气的迅速发展,城镇燃气事故也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主要是由于燃气泄漏后引起爆炸或中毒,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2.2 城镇燃气事故的特点

1)群发性。事故发生后,造成的中毒或伤亡人多面广,在同一时间、同一区域会有许多人受到伤害。

2)社会性。这些泄漏的毒物会污染空气、水源,甚至影响燃气事故造成大量的毒物泄漏,2001年4月~5月某浅层天然气公司在卧龙河沟到事故以外的区域造成事故灾难。造上钻井,井喷后着火,每天烧毁天然气数十万立方米,火灾持续近两个月,方圆2 km内的农作物被烤焦,颗粒无收,10 km以外的居民都被硫化氢毒气熏得不能入睡。

3)突发性。燃气事故发生往往都很突然,这使得企业及有关部门猝不及防。

4)复杂性。燃气事故发生火灾、爆炸及中毒,往往还伴随着机械伤害、腐蚀伤害、高温灼伤等,给救治伤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城市燃气火灾事故原因

3.1 管道燃气

采用管道方式供气的主要气源是天然气、煤气。这种方式供气设备通常由管道、门站、高压站、调压装置及管道上的附属设备组成管网体系。由于管道属隐蔽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变化、管道的老化及其他不可预见等原因都可造成空气进入管内,载体介质本身易燃易爆,并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因此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我国每年发生的管道燃气爆炸事故较为频繁,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管道设备老化、腐蚀严重。部分管道使用几十年从未进行检测维修,其安全可靠性无法确定。

2)载体设备上的泄压装置、防爆片、防爆膜等不起作用,危险区域的电气设备不防爆,无防雷、防静电或虽有但不起作用。

3)安全责任和管理措施不落实,安全组织和规章制度不落实,违反操作规程等。

3.2 瓶装燃气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常见原因

1)灌装超量。灌装超量即超过气瓶体积的85%以上。此时瓶体如受外界因素作用,易发生破裂,以致液化气迅速泄漏扩散。

2)瓶体受热膨胀。由于液化气对温度作用较为敏感。当温度由10℃升至50℃时,蒸汽压由0.64 MPa增至1.8 MPa。若继续升高,将导致瓶体爆炸。

3)瓶体受腐蚀或撞击,导致瓶体破损漏气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4)气瓶角阀及其安全附件密封不严引起漏气。

5)瓶内进入空气,如使用不留余气,导致空气进入气瓶。在下次充装使用时,可能引起气瓶爆炸。

3.3 人为因素

1)粗心大意,在人员长时间离开厨房时忘记关闭阀门或关阀不严导致大量燃气泄漏。

2)犯操作错误,习惯于“以气等火”,不遵守“以火等气”;导致在点火前漏出燃气。

3)用户在更换液化气钢瓶时,不仔细检查调压器的★形胶圈是否老化脱落或将手轮丝扣连接错误。

4)管理不严,违章储存,使用不当。尤其是一些火锅餐饮经营场所。

5)从事燃气经营的作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有些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或没有定期培训。

4 结语

城市燃气具有易燃、易爆、有害的特性,并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各级燃气主管部门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城市燃气重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4.1 严密规划,协调工作

燃气管理工程是一项全社会的基础工程,客观上要求规划、城建、市政、劳动、电力电信、消防等部门密切配合。规划部门在编制市区发展规划时,要充分听取和论证市政、电信、电力等部门的发展计划,以便制定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的规划。

4.2 严格选材,严把工程质量关

施工前,劳动、技术等部门要联合对选用的管材设备进行检测,特别是对将要作高压管线的材料更要严格筛选。工程验收时,规划、城建、劳动、消防等部门对不符合要求的工段要坚决返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

4.3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后期管理

加强有关法规、技术标准的学习,提高认识,克服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增强安全意识。建立严格可行的管理体系和工作程序,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完善的有关燃气管道的设计、安装、使用、检验、改造等各项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GB 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S].

[2][德]A.库尔曼.安全科学导论[M].赵云胜,译.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浅析校园暴力的诱因与对策 第7篇

一、案例回放

2009年5月, 云南孟连一中发生一起学生打架事件, 初三女生罗某 (该县某副县长之女) 伙同7名女生, 把初二女生颜某拉进学校公厕, 用拳脚及高跟拖鞋殴打颜某头部及身体, 并抢下颜某手中的外衣扔到厕所蹲坑, 随后把两张未使用过的卫生贴到颜某脸部。

2009年7月, 网上又出现了一个肇庆某中学的女学生被打视频, 画面上几名穿校服的男女学生和社会人员对一名拿书包的女中学生疯狂殴打, 击打的部位包括头部、肩膀、腿部等, 所持“凶器”有扇子和扫把等, 殴打地点从公园草坪到厕所门前, 情景“惨不忍睹”。

2009年10月, 先是陕西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二中初二 (九) 班校园“暴力照”事件, 接着, 上海“暴力熊”的视频又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这段用手机拍摄的5分多钟的“暴力熊”视频中, 充斥着抽嘴巴、飞腿踢腰、脚跺腹部等暴力镜头, 更令人发指的是, 打人和被打的两名女生均是中学生模样。

进入2010年, 类似案件仍时有发生, 仅以4月为例:4月5日, 南海九江中学一名高三男生, 只因怀疑同班女生造谣, 就残忍地将该女生割喉致死。4月9日, 广东陆丰一名初二男生蔡某某, 又因与同学发生口角, 就将硫酸泼向同学, 造成18人灼伤。4月16日, 福建闽侯上街一名初一女生连续4晚在厕所内遭同学围殴2小时。

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 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来形容的花季少年, 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校园暴力已成为影响学校安全的重要因素, 成为威胁青少年生命与健康的重大隐患。作为一名已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二十多年的政治课教师, 我深感痛惜, 在此, 谨就校园暴力的诱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二、诱因分析

1. 社会暴力文化的泛滥是诱发青少年实施校园暴力的深层社会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现象。近年来, 相对于书本的说教, 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等, 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 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 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 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着一种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这就对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心理暗示和不良影响。

2.家庭教育的缺失是诱发青少年实施校园暴力的家庭原因

(1) 家长教养方式不当, 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 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很少, 关心不够, 尤其是独生子女常被过分溺爱, 使得其心理成熟期推迟, 自控能力差, 容易导致孩子情绪激动、争强好胜、性格偏执及行为习惯不良。

(2)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孩子学习压力大、负担重, 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经常逃学, 甚至因辍学而误入歧途。

(3) 家庭氛围不良, 如由于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经济贫困等负面因素影响, 父母无心或无力营造一个被孩子认可的家庭氛围。这些孩子从小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 节假日更得不到家庭的监管, 经常到处游荡, 与社会不良青年结识, 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 即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 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3. 学校教育不当是诱发青少年实施校园暴力的关键因素

现在不少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校管理不到位, 惩戒功能丧失, 教育资源不公, 校园周边治安混乱, 应试教育阴魂不散、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生理教育几近空白等诸多问题。现在, 举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 倡导和谐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 禁止开除学生、体罚学生, 使教育逐渐失去了必要的惩戒功能而又没有其他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代替, 有的学生因为没有了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利剑”, 变得有恃无恐, 一些原本收敛的恶行又变本加利地公然露面。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讲师宋雁慧的调查, 学校中涉及校园暴力学生的比例, “薄弱校”是“重点校”的一倍。同时, 由于校园周边治安存在漏洞, 流浪学生集结社会青年恐吓、殴打在校学生, 给校园安全也带来很大的威胁。

4. 学生价值取向偏差

不可否认, 当前广大中小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在少数学生中还存在着诸如理想淡薄、缺乏感恩之心、讲究攀比、诚信缺失、厌倦读书等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尤其在校的“非正常群体”中, 这种偏差更为明显。

“非正常群体”学习成绩差, 行为价值得不到学校与社会的重视与承认, 进而极易产生行为偏差和心理扭曲。如前文所述陕西西安阎良区西飞二中发生的“暴力照”, 经过调查了解, 得知这些照片都是学生“摆拍”的。就是平时经常在一起打闹玩耍的几名学生, 受到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响后, 突发奇想, 自己导演一起“殴打”事件。肇庆四中女生被打的视频也是一些“问题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恶作剧, 挂到网上, 骗得网友们的眼球, 赚取观众的错愕和愤怒。通过这些“搞怪”行为, 展示一下自己所谓的“价值”。

三、对策建议

从以上诱因分析可以看出, 应对校园暴力, 必须建立立体的防御机制, 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方面入手, 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家庭情感功能、社会导向功能、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齐抓共管, 共同遏制校园暴力高发态势, 打造和谐校园。

1. 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深化开展校风建设, 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对“非正常群体”实行“个性化管理”, 加强引导, 尽快使其融入学生主流群体。老师应正视学生青春期“叛逆、早恋”的心理特点, 多和孩子沟通, 应理解他们渴望独立、倾诉的心理。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主动和老师、家长沟通, 不与不良分子交往,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广大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 法制教育应统筹安排, 绝不能流于形式。要建立健全学校法制教育体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授一些民事、刑事、行政、经济等法律知识, 让他们知道维权的正确途径与方法, 认识到违法与犯罪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从而提高其依法受教、依法维权、依法律己的意识与能力。

3. 要设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 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会等多种途径, 传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 使家长认识到, 作为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并言传身教, 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4. 推进校园社区警务建设

校园也像一个小社会。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在不断增多, 校园不应排斥警察, 校园治安需要警察, 校园社区警务建设可以消除滋生犯罪及诱发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 减轻学校师生的恐惧感, 预防和控制暴力事件的发生。

5. 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营造良好氛围

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弱化“升学率”考核指标,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资源真正的公平, 从根本上取消“重点校”制度, 硬起手腕, 完善教育惩戒功能, 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家庭、留守儿童、失学儿童、流浪儿童等社会问题, 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上一篇:新中式风格应用于室内下一篇:图书馆工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