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复习范文

2024-06-24

诗歌复习范文(精选11篇)

诗歌复习 第1篇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第2篇

第一课时

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课时安排:4课时 明辨题型: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第一课时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思妇、游子、英雄、隐士、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步骤三:名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答题模板:

诗歌描写了一个XX(特征)的XX(身份)形象。诗句用了XX手法写出了XX。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了XX感情。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一、导入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2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理解景物诗的方法: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示例2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示例3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第三课时、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 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 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 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第3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技巧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为6分,自2002年至2007年,一直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要想把握住出题人的赋分点,必须花大力气吃透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出题的。以2006年江西高考题为例,命题者让考生阅读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其二是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第一个问题是在要求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就是指挥棒,考什么则讲什么。要想把“诗歌鉴赏”这个单元复习好,主要应该分三步走,深挖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

高考复习切不可抛开教材,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诗歌42首(不包括附录)。其中唐宋以前为8首,唐宋时期为23首,现当代为8首,外国诗有3首,唐宋诗歌占了半壁江山。

教师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这42首诗歌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多读多背,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旦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42首诗歌,那么,在接下来将要复习到的名篇、名句默写中也占据了先机。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整合出许多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

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景,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所展示的故国萧索之景;可以是诗人自己,如陆游《书愤》中老当益壮的作者;可以是诗人心目中的别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刻画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当然,不管是写景、写物还是写别人,诗中刻画的形象多为诗人的感情寄托。

诗歌的语言注重修辞,姜夔《扬州慢》中一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反映了人们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句“金戈铁马”则用借代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惊心动魄;李白《将进酒》中一句“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人生短促之叹。

诗歌的语言也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以一“自”字和一“空”字道出了诸葛武候身后的寂寞;而《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则以一“坼”字和一“浮”字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宏伟壮丽。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山居秋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竹喧”来写“林静”;《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李煜的《虞美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虚景,以实衬虚,把读者带进作者的亡国哀思之中;杜甫的《登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惨淡的画面不正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旅夜书怀》则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否定,一句肯定,道出了作者不受重视的苦闷。

另外,《秦风·无衣》运用赋的手法写了秦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道出了弃妇由伤心到坚定的性格变化轨迹。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山林之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束全篇,表达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杜甫的《兵车行》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通过温习高中三年所学的诗歌,可以起到强化“考纲”意识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鉴赏诗歌的知识体系。

第二步,借鉴名家的鉴赏方法,积累鉴赏术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鉴赏辞典”,涵盖非常广,选摘了自先秦一直到现代的诗词,请名家写出鉴赏评论文章。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老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鉴赏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借鉴。

浪漫主义诗人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而现实主义诗人则多采用形象和具体的手法来反映民生疾苦。《唐诗鉴赏辞典》中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倦夜》,分别由何国治与何庆善写出了鉴赏评价文章。

白居易的诗清新通俗,李商隐的诗华丽、含蓄。可以选白居易的《观刈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孟浩然为山水田园诗人,岑参为边塞诗人。可以选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柳永为婉约派词人,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人。可以选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为北宋词人、一为南宋词人,从他们的词中可以体会到时代的特征与两种流派的不同风格。

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宋诗鉴赏辞典》有何满子对此诗的评论;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作为一首元曲小令,明快清新,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共选择十篇鉴赏文章给学生阅读,阅读量约为一万五千字。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到鉴赏术语。如在形象方面有生动、雄伟、萧瑟、清幽、凄清、浩渺等;在语言方面有清新、庄重、含蓄、明快等;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喜悦、愉快、悲苦、孤苦、乐观、悲观等。从而在答题的时候做到语言规范。

第三步,归纳解题方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解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做起题目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第一,细读诗歌。所谓“细”,意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先看作者,属于何朝何代,诗歌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以李清照为例,前期的诗词多明丽、雅致,后期的诗词多凄清、洗练。再看题目,通过题目,多可“猜”出诗歌的体裁,像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送别诗(如《赠汪伦》)、思乡诗(如《旅夜书怀》),诗歌体裁不同,主题有差别。三看诗句,诗歌讲究“起”、“承”、“转”、“合”。首句多点题,次句则承接第一句而写,第三句多是为第四句作铺垫,因此,“诗眼”一般是在第三句。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重要的是,读者要能够解释诗句的含意。

第二,弄清楚命题者究竟问的是什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的时候,多会要求考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答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卷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对“一片伤心画不成”和“谁谓伤心画不成”作简要分析,高蟾说“画不成”,韦庄说谁谓“画不成”,原因在哪里?

第三,条理清楚地答题。命题者有时连提几问,考生一定要清楚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按照次序来,切不可打乱步骤,胡乱回答,让阅卷者无从给分。

第四,答案必须落实到诗句,切忌扣“大帽子”。

考生积累了很多的鉴赏术语,这是一件好事,但乱用便成了坏事。如“深化了主题”,深化了什么主题,没有写;“表现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也没有写。或者是写了深化什么主题,表现什么情感,但不作任何分析,脱离原诗句作抽象的回答,自以为答案很精练,实则空洞无物。

诗歌鉴赏题复习教学之我见 第4篇

一.诵读是基础

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 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 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本切入点, 是通向审美的必由之路。诵读的直接效果是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的音调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诵读的次数多了, 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 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如鱼之游于大海之中, 自有无穷乐趣。教师可以在读法节奏、速度、轻重音、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示范, 或指定个别学生朗诵表演。比如在教学《登高》中, 就颔、颈二联的朗诵, 可做这样的指导:颔联写远望所见, 要读得气势开阔, 有包容宇宙之意,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 “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 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 “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 “病”、“独”二字要重读, 以加重悲苦情绪。这样, 学生在诵读中就已经感受到了诗中沉重的感情基调。

二.读小注明诗意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 虽短短几字, 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 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 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 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解题的难度, 实际上也就给出了学生思考的线索和答题的角度。如《望秦川》中的 小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 离别长安, 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注释说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本诗由“望”字入手, 描述了长安附近, 渭河平原一带, 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旭日东升, 登高一望, 号称八百里秦川尽呈眼底, 正东方的山峰起伏嵯峨, 在初日的映照下, 山形尤显清晰。四周环顾, 远近层峦叠嶂, 泾渭纵横, 山河互映, 都显得明亮洁净, 而长安都城则随山势而逶迤曲折, 尤显气势雄伟。这四句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 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 而眼界广阔, 山河明净, 正是秋高气爽时节观景的特点, 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见。下四句即转而着重写秋。无数竹丛在寒风中摇曳, 瑟瑟作响, 一派秋声, 五陵苍松翠柏, 虽然不像其它树木那样黄叶凋零, 但其森然凛冽, 透露着浓重的寒意。写秋亦全然由具体的景物来作渲染和衬托, 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诗人是借具体的秋景来作渲染和衬托, 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 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

三.强化模拟训练

有了扎实的课内基础, 适当的课外补充和理性知识的铺垫, 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就易于落到实处, 收到良好效果。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第5篇

一、常用诗句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如学习李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讲到人的奉献精神时,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得分也会高些。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的兴奋,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恶水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学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能描绘出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挂帆小舟孤独地漂泊在江中,诗人坐在船头,倾听琵琶女诉说心中无限事的哀婉画面,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初中英语语法“诗歌”型复习探究 第6篇

一、可数名词的复习

在复习可数名词的复数这一语法点时,以o结尾的名词的复数形式有两种:一种在词尾加-s;另一种在词尾加-es.在做练习时很多同学混淆不清,针对此情况,我编了一句顺口溜:英雄的黑人喜欢吃西红柿和土豆(hero Negro tomato potato),其复数形式加-es,其它的在词尾加-s ( photo kilo zoo eg.)。学生觉得新奇而又好玩,效果出奇好,此后再做这类练习,错误率为零。

以-f、 -fe结尾的名词的复数形式,绝大多数都是改f、fe为v再加es,到底是哪些词呢?我要求学生记住下面这首小诗:

贼、狼、刀;(thief wolf knife)

小牛精灵啃面包;( beef )

妻子生命轻轻叶;( wife life leaf )

书架自己一半高。(shelf self half )

二、冠词的复习

1. 定冠词的用法

特指双熟悉,上文已提及;

世上独无二,序数最高级;

某些专有名,习语及乐器。

“特指双熟悉”用于特指某个(些)人或某(些)事物,用在谈话人双方都熟悉的人或事物之前。例:This is the hill where we are going to climb up. Close the door,please.

“上文已提及”用来复述上文提到过的人或物之前,例:There is only one window in my room. But the window is big enough.

“世上独无二”用在表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之前,例:The moon is as round as a plate.

“序数最高级”用在形容词、副词的最高级之前,例: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 He is the first man who landed on to the moon.

“某些专有名”,一些专有名词如江河名、山脉名、海洋名、国家的全称、报纸名称等,其前面习惯上要加上冠词,例:the Yellow River, the Tianshan Mountains, the Pacific (Ocea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ople’s Daily.

“习语及乐器”指一些习惯用语、乐器前要加定冠词,例:in the morning,by the way, at the same time, play the piano/ guitar/ violin.

2. 冠词的省略

专有名词不可数,学科球类三餐饭:

复数名词表泛指,两节星期月份前;

颜色语种和国名,称呼习语及头衔。

“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街名、广场名、公园名、大学名前一般不加冠词,例:Li Ping, Shanghai, Nanjing Road, Tian’anmen Square, Baiyun Park, Beijing University.

“不可数”指物质名词、抽象名词前不加冠词。

“两节星期月份前”,两节指节日和季节,例:May Day,spring,winter.

称呼语、习惯用语或头衔前面常不用冠词,例:Mother, Father is back. at night, at noon, at home. He is head of the factory.

三、序数词的复习

基变序,有规律,末尾加上th;

一、二、三特殊记,词尾字母t,d,d;(first, second, third )

八减t,九去e,f要将ve代替;(eight-eighth, nine-ninth, five-fifth, twelve-twelfth)

结尾是y变ie,词尾再加th;(twenty-twentieth, thirty-thirtieth)

要想表示几十几,只变个位就可以。(twenty-four→twenty-fourth)

四、修饰天气的形容词的复习

thick冰厚 thin冰薄;

strong 风大 gentle小

heavy雨雪树飘摇;

light到来静悄悄;

bright晴空艳阳照。

形容风大用strong /strongly,和风吹送用gentle;形容雨大、雪大用heavy /heavily /hard,雨小、雪小用light /lightly.

诗歌复习 第7篇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诗歌题,情感分析类的题目年年都有所涉及。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三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学生必须对结句“摇曳碧云斜”的“碧云”意象的特点准确把握方能回答此题。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同样必须对“门掩”、“簟便”准确把握,才能回答“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相近的答案。而第三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把握住“静山”、“馀花”、“好鸟”等意象,才能理解闲适平淡的意蕴,把握住“门掩”、“忘筌”,才能理解难忘世事,幽愤不平的情感特征。2014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二题:“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隐者形象往往是借助具体意象来体现。2015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三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也需从诗歌“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意象把握住新居环境特征,理解“认得诗人在此间”的含义,再从情感方面作答。

通过分析发现,如果能准确的把握意象,就为情感题的解答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复习现状

众所周知,诗歌是为抒发情志而进行的创作,读懂一首诗的标准之一就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志,包括感情、思想、志趣等。中国古典诗歌大都是借助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情志。这需要我们在诗歌复习中将把握诗歌意象作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般的高三一轮复习用书,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这样的章节设置虽然知识点明晰富有条理,但是却割裂了两者的重要联系。通常的复习思路就是按照复习用书设计的板块一块块进行下去。这就不能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借助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考虑如何将把握意象和理解思想感情两个主要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诗歌复习,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

三、教学设想

在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复习中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角度,以集中阅读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充分体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

辛弃疾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变迁、武人到文人的转变、为官与罢黜的浮沉,丰富多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是投入收复故土的斗争,抒写爱国情怀,表现对异族统治者入侵的愤恨,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对投降派的抨击。辛弃疾是北方人,表现对沦陷区的父老乡亲同情,对故土的怀念留恋;辛弃疾南归以后,经常处于被冷落、被猜忌的境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深沉的痛苦;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农村近二十年,表现对农村生活的赞颂,对农民质朴品格的赞美。但总体上说,他的思想感情是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借助他诗歌中的意象对他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把握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思想感情。在《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有相关文章及专题,同学有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设计

1. 意象分类。

围绕借助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感情这样一个教学主题,根据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将他的代表诗歌的意象分为四类:第一类军事题材类,如“吴钩”、“弓”、“剑”、“连营”等与战争军事相关的;第二类山水题材类,如“清江水”、“青山”、“烟雨”,《生查子·独游西岩》中的“青山”、“明月”等与自然山水相关的;第三类农村生活题材类,如“茅檐”、“青草”、“黄犊”、“荠菜花”、“稻花香”、“蛙声”、“茅店”等与田园生活相关的;第四类日常生活题材,如“白发”、“酒”、“醉里”、“梦”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意象。

2. 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课堂设计第一部分是有关军事题材类意象的诗歌情感。以学生熟知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为例,要求学生找出军事题材类的意象,再把握相关意象的情感,不难发现通过“吹角连营”、“麾下”、“沙场”、“的卢”、“弓”等意象,突出他抗金复国的豪壮情怀。当然这首词的情感还不止于此。我们可以借助“挑灯看剑”这样的事象初步感知他壮志难酬的愤懑。此外,诗歌中还有“醉”、“梦”这样的意象出现,可以在日常生活题材类意象里再具体结合分析。

由此联系他的另外一首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中“把吴钩看了”的“看”“吴钩”这个意象,去理解辛弃疾虽有建功沙场的雄心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这样,涉及到军事题材类的意象从两个方面对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理解和把握。

课堂设计第二部分转入到自然山水类题材的分析理解。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为例,赏析“落日”、“断鸿”、“游子”意象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的象征意味:“落日”象征了南宋国势的衰退;“断鸿”是作者自比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落日断鸿”能引起了作者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找出“清江水”、“青山”这样的自然界的意象,引导学生抓住本词的比兴寄托手法。由“清江水”联系起“行人泪”,表现了词人对时局危艰的痛心,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对入侵者的愤恨之情;再联系下片的“东流去”,表明百川东流,自然所向,是必然的趋势,代表着正义所向,比喻求和派无法阻挠抗金的潮流。由“青山”遮不住,理解“青山”象征了现实中的重重困难和阻碍,是收复中原的种种困难,也可以是朝中求和派的阻挠。不难发现,辛弃疾借助自然山水,往往利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蕴。

课堂设计第三部分是农村题材类的意象。以学生熟悉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为例,“茅檐”、“青草”所展现的优美宁静的农村风光,词中“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无赖”等画面展现了农村闲适淳朴的生活;《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中的“陌上柔桑”、“邻家蚕种”、“平岗细草”、“黄犊”、“荠菜花”等意象所表现的是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生生不息的力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中“稻花香”、“蛙声”等所展现的是期盼丰收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感知以上几首作品,自然能得出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一情感倾向。但是需要学生注意一点,那就是对把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不能够替代作者心中为国效命、收复失地这样的政治理想与诉求,这就引出了第四类题材,即日常生活题材的意象。

第四部分日常生活题材类的意象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醉”、“酒”、“梦”、“白发”等意象,这和作者后半生抑郁不得志的经历不无关系。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为例,军事题材类意象结合“醉”、“梦”和“白发”意象,发现除抗金复国的豪壮情怀外,作者将醉酒之情、梦中之境与现实之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悲愤,也从侧面批判了南宋王朝不思复国的投降国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中,作者有“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的词句。扣住“白发”、“酒”两个意象,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情感基调,就可以发现虽然全诗着力表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和闲适古朴的农村生活,但是作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无成而年齿陡增,不由产生了惆怅之情,这首词是一首以乐景衬哀情的作品。

综上所述,结合这几类意象,基本上能把握辛弃疾的主要情感倾向。

3. 课后拓展感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的几点尝试 第8篇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方面, 一是精心挑选并出好题目。根据考点, 从近几年高考真题和名校的模拟题中精心挑选40道题,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感情各10道, 制成四张试卷, 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二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选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分组时, 各小组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 使各小组学习水平相当, 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学生方面, 一是早自习时间读一篇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在开学初, 建议学生买一本诗歌鉴赏类的书籍, 并制定好计划, 每天早上朗读一首诗歌的鉴赏性文字。学生通过朗读, 可以了解一首诗歌的含义, 还可为写作储备素材, 恰当地引用诗歌可以增添文采。二是对课本进行梳理、归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能清楚看到, 试题与教材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省的考卷为例: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第二小题,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答案是“齐人有一妻一妾”, 来自于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第二小题,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化用而来, 请比较两者的异同?题目中提到的《虞美人》一词也是课本上的;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 也出现了多达12处的这类题目。可以说, 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联系是越来越密切。因此, 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诗歌, 对诗歌进行分类整理是做到了回归教材, 以本为本。

二、课上———精心组织实施

在课堂上, 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 安排一位学生上讲台来讲解早上所读的诗歌鉴赏内容, 要特别强调不能照搬书本,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诗歌的主要内容讲出来, 教师进行简要的点评, 以鼓励为主。通过讲解, 学生对所讲诗歌会产生比较深刻的理解, 同时其他学生也有了一些积累。再加上教师的表扬, 还可激励后面的学生讲得更好, 这其实也可促使每个学生去认真思考自己所讲诗歌, 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二阶段, 学生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从第一张试卷 (诗歌的形象) 开始, 依次类推, 一直到完成这四张试卷。先把各小题分配到各小组, 一个小组一道题, 重点讨论诗歌的主要意思和解题思路, 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台来讲解。分配好任务后, 各小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大约十分钟后, 按小组顺序来讲解。这时教师再明确小组代表讲解的流程:一是带领全班同学把所讲诗歌朗读两遍;二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 把诗歌的大意将出来, 侧重自己的理解;三是分析题目, 把审题的过程讲出来, 同时注意答题规范。一堂课结束后, 对由其他小组成员评出本次讲课的“最佳小老师”予以表扬, 营造出各小组争先恐后创佳绩的良好氛围。

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在听了其他同学的分析讲解后, 慢慢地就有了兴趣。同时从学生的视角来讲怎样审题、答题, 注意答题的要点、规范性等, 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 尤其是讲得特别精彩的小组, 经常引起阵阵掌声。当然, 教师也能从中收获良多,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目前学习的实际状况, 以便改进教学, 做到教学相长, 师生共同提高。

三、课后———努力学以致用

每节课后教师布置两道课后作业, 一是任选两篇诗歌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赏析性文字, 要求写出诗歌的大意, 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等。二是各小组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四大块内容 (形象、语言、技巧、感情) 各命制一道试题, 形式与高考试题一样, 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再安排时间来展示、练习。写赏析性文字, 是练笔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来命题, 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考考点, 领会命题人的意图, 培养审题、解题能力, 学以致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命制好一道题目, 必须要清楚题目考查的目的, 做题的方法, 解题的思路, 可以说, 让学生命制好一道题目的效果远远胜过解答一道题。

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 课堂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成绩也得到了提升。笔者所在学校每次月考都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 每次阅卷后, 学校都会统计出各班语文各小题的得分情况统计表, 这样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每道题做题情况。通过比较, 笔者发现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学生做得相对其他班级来说更好。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的有效性探讨 第9篇

一般语文老师在给学生做高考复习计划时, 都会以高考专题的形式进行时间的合理安排, 至少会分为两轮, 甚至三轮, 第一轮复习往往是以各专题基础知识点的夯实为主, 到了第二轮便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从而突破各个专题板块的重点难点, 可以说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高考成绩的多少, 而高考诗歌鉴赏的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读懂诗歌为前提

古代诗歌鉴赏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古诗语言极为精炼, 古诗作者生活的时代与现在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 古人情感思想与今人有差别等, 因此很多学生心生畏难情绪, 有些学生为了答题而答题, 连诗歌内容都不读, 就以第一轮复习的某些知识点胡乱答一通, 导致失分严重, 像这类学生就必须让其学会对诗歌的浅层含义, 即素读诗歌, 像文言文一样翻译诗歌, 而大多数学生我们则要求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对诗歌鉴赏根据学情有实效的提高。

(一) 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

实词推断——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 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 读懂诗歌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①解读题目:诗歌鉴赏, 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 如暗示了诗歌的体裁、内容、背景等。

②解读作者: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③解读背景:有时注释也是一种背景介绍。

④解读题材:弄清诗歌的题材, 我们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⑤解读意境: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⑥解读内容: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 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 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 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 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 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 只能从诗作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⑦解读语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是意蕴、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风格有关。如李白诗自然, 王维诗清新, 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 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⑧解读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 表达了什么内容, 达到了什么效果。

⑨解读情感: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要从诗词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⑩解读主题:古诗词的主题常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另外还有生活杂感, 主要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写昔盛今衰的感慨, 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 写青春易逝的伤感, 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 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二、审好题干是关键

高考诗歌鉴赏一定要过好审题关, 因为只有审对题了, 才能保证答题时思考方向的正确性, 并且正确地运用相关知识点来答题, 如何才能审好题呢, 关键就是要审好题干, 在题干中, 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与方向, 围绕题干信息去思考, 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 才能保证答准、答全题目。

(一) 审题干中的表范围的词语

所谓的表范围的词语其实就是题干中对答题区域的要求, 例如2015 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 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 并简要赏析。又如2015 年安徽卷中,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这两题的题干中的“颔联”“最后两句”就为考生答题划定了范围, 如果考生审题不认真, 把“颔联”看成“颈联”那就完全偏离了问题要求, 答非所问了。当然, 也有些诗歌答题区域在全诗, 例如2015 年浙江卷中,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这道题就既要找出上片中对琵琶演奏的描写, 又要找出下片中对琵琶演奏的描写, 缺一不可, 否则答题不全面。

(二) 审题干中的表题型的词语

诗歌鉴赏题型莫过于形象、手法、语言、情感主题等, 只有明确了考试题型才能在考场上联系相关知识点答题。例如2015 年福建卷中, 第二联写景精细, 请简要分析。此题“写景”中“写”为描写, “景”为景物, 从描写景物角度答题。学生答题的思考过程中就应该联系相关描写景物技巧的知识点来答题, 即描写角度——远近高低等;描写方式——听觉、视觉、嗅觉等;描写方法——正侧、动静、虚实、点面等。又如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审题中“什么方法表现感情”其实表现情感就是抒发情感的手法。要想答好此题就要联系相关抒情方法的知识点: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三、规范答题最重要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 学生在诗歌鉴赏题中得分差异较大的原因, 不仅在对诗歌阅读能力的高低、对知识点的掌握多少, 还在于学生答题过程中是否规范, 好的学生会更多地运用答题术语进行答题, 表述清晰通畅, 而差的学生却只是自己随意编造, 表述混沌不清, 因此在答题过程中, 学生只有规范答题才能获得较好成绩。

其实诗歌答题原则不外乎这么几点:问什么答什么;结合诗意答题;运用答题术语;最后书写工整有条理, 而在诗歌规范答题中术语的运用就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点, 大致来讲, 诗歌鉴赏答题常用术语有:

①人物形象类的: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寂寞愁苦、归隐田园等。

②题材方面的:咏物言志 (情) 、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

③主旨表达技巧方面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生、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④反映诗歌语言特点的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等。

⑤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起承转合、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呼后应等。

⑥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等。

⑦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⑧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表达……的向往、寄托……的情怀等 (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

当学生做题时充分运用这些术语答题, 才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试题的要求并能准确回答问题, 也才能体现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严谨性, 从而获得高分。

诗歌复习 第10篇

例如, 白居易的《夜筝》这首诗出自我们的一次模拟考试卷中, 问题是这样设置的:简析两个“自”字的妙处。答案应是表现弹筝女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 把演奏者灵感到来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而学生答题时绝大多数都将弹筝女误认为是作者自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很多古诗歌都是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的, 学生只是按照惯性思维去做, 却忽略了诗中提示性词语“紫袖”。首先从“紫袖”推断演奏者一定是女性, 但学生还会认为装饰华美的衣服不限于女性, 依据是屈原作品中“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这些都是以比喻性的手法来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 由此可见衣饰不是判别性别的唯一依据, 而且这种香草美人的写法自屈原开创之后无承继者, 尤其是在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而不能作为辨识人物性别的依据。况且在古代服饰本身就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平民只能穿布衣, 而朝中一品大员着红色或紫色, 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现在当我们说某人大红大紫时即取其富贵发达之意。白居易被贬着青色, “江州司马青衫湿”, 从作者的生平经历看他并没有跻身显赫之列, 由此可以断定不是作者自己。

由此可见准确解读诗歌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的服饰文化, 课外相应的知识储备是很重要的。因为文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诗歌更是精要地记录了不同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要通过诗歌准确了解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 就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语文学科的学习要有大视野, 课外阅读尽可能范围要广一些, 才可能应对诗歌中出现的生活常识。同时更应该具备多角度、多层次的解题意识。诗中的“暗低容”可以理解为惆怅的、哀怨的, 也可以是灵感到来时沉浸在美妙乐曲中的一种精神状态。要准确解读只有把握全诗, 结合试题指向灵活运用对应的方法,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文以载道, 诗以言志”, 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无论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 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在有些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 有整体与局部之别, 虽然有的局部感情与全篇一致, 但有的也不尽相同, 要正确认识整体感情与局部感情的关系, 应本着“词不离句、词不离联、句不离联、句不离篇”的原则, 由局部到整体方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在此以《冬夜闲居》为例来说明:“忽忽寒光早, 闲居水上村。病疏当世事, 贫负故人恩。黄叶深樵径, 荒烟淡荜门。凭谁论出处, 短褐信乾坤”。中间两联是写所居环境的萧瑟, 诗人境况的不如意, 很多学生据此就得出诗人是在感叹自己人生的不得志, 这种解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限于这两联而没有整体意识, 理解自然是错误的。如果结合题目和尾联整体来看, 诗人要表达的是安贫乐道的情怀, 因为题目中的“闲”即为闲适之意, 而尾联中的“信”可理解为随意地、自由自在地。从这些隐含的信息中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学生做题时只关注局部, 就事论事, 是导致误读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诗歌训练中, 强化学生要有整体意识, 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同类型的题, 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同步让学生做王维的《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 处处菜菱归。”设置的问题是: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学生很快就能从“嫩竹”“新粉”“红莲”“采菱归”这些可爱的景物及人们满载而归的场景中, 得出表达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要整体把握作品的感情, 就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遣词立意, 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 从而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

另外, 要以点带面, 以对课本的复习带动面的铺开。我们常说考题在课外, 但知识点立足于课本, 因而对课本上诗词的复习梳理也很必要。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说明, 复习要重点落实虚实结合的手法, 上下两片由实到虚有什么好处, 如果没有下片的虚写效果会如何, 从这些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 就会领悟虚实结合, 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 又显得含蓄蕴藉, 意味无穷, 而与此相关的表现手法课本中还有《陌上桑》, 其中对秦罗敷的出场堪称是侧面描写的典范,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头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将这两篇从表现手法上加以归类, 让学生再次体味实与虚的区别及二者结合的好处, 然后以相关的练习来巩固这个知识点。《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让学生分析诗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就易如反掌了。再以咏史怀古诗来说明复习方略, 这也是诗歌中的一大类, 复习这块时不应盲目大量做题, 而应立足于课本, 回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总结梳理就会发现这类诗表达的感情常见的就是怀人伤己、怀人伤今、理性反思这几类,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等, 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再去做此类型的题才会更有针对性。诗歌创作讲究含蓄, 讲究意蕴, 因此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 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 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 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典型的例证是《春游》:“春城儿女纵春游, 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 若何无个解春愁?”对于诗中“春愁”的具体含义, 学生都能答出惜春、伤春之情, 不过还包含对现实的隐忧, 这点学生有疑惑, 对现实的隐忧从何而来, 在此应启示学生从“落花”的角度去思考, 因为“落花”有繁盛必然就有凋零, 这是自然规律, 那么由此引申社会人生也是如此。针对诗歌本身的特点, 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读。

诗歌鉴赏题复习教学之我见 第11篇

一.诵读是基础

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本切入点,是通向审美的必由之路。诵读的直接效果是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的音调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诵读的次数多了,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大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教师可以在读法节奏、速度、轻重音、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示范,或指定个别学生朗诵表演。比如在教学《登高》中,就颔、颈二联的朗诵,可做这样的指导: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样,学生在诵读中就已经感受到了诗中沉重的感情基调。

二.读小注明诗意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注释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实际上也就给出了学生思考的线索和答题的角度。如《望秦川》中的小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注释说是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写的。本诗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长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带,秋风萧瑟、凄凉寥落的景象。旭日东升,登高一望,号称八百里秦川尽呈眼底,正东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显清晰。四周环顾,远近层峦叠嶂,泾渭纵横,山河互映,都显得明亮洁净,而长安都城则随山势而逶迤曲折,尤显气势雄伟。这四句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广阔,山河明净,正是秋高气爽时节观景的特点,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见。下四句即转而着重写秋。无数竹丛在寒风中摇曳,瑟瑟作响,一派秋声,五陵苍松翠柏,虽然不像其它树木那样黄叶凋零,但其森然凛冽,透露着浓重的寒意。写秋亦全然由具体的景物来作渲染和衬托,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诗人是借具体的秋景来作渲染和衬托,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

三.强化模拟训练

有了扎实的课内基础,适当的课外补充和理性知识的铺垫,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就易于落到实处,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要明确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向。从2005年江苏自主命题至今,历时八载,诗歌鉴赏题目的命制稳中有变,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说考试材料的选择,《江苏考试说明》强调: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纵观2005年至今八年高考素材,实际上考查的主要是唐诗宋词(06年例外),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有利于考生备考和高三教师组织复习,这样安排也是符合实际的,也是人性化的。第二要精选高质量的材料,适量训练。要力求用科学、严密、新颖而富有针对性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练不在多而在精,要讲究以少胜多式的高效训练,反对题海战。目前高考训练用书很多,一定要选。选的标准,一是诗好,一是题好。诗好,学生才爱读,才能激发读诗的兴趣,品出诗歌的“味道”;题好,做了才有益,才能领略诗中的底蕴,找到鉴赏的“感觉”。第三要注重当堂训练、当堂讲评。当堂训练的好处是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当堂讲评、快速反馈是最有效的讲评形式,学生印象深,记得牢,特别是到了冲刺阶段,这种“短平快”的训练形式更富实效。

上一篇:实验检测管理下一篇:钢-混凝土组合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