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道微创术范文

2024-09-12

软通道微创术范文(精选8篇)

软通道微创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共62例, 其中男44例, 女18例, 年龄38~7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要点[1], 即以下6点: (1) 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 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 病情进展迅速, 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 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 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 (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6例, 丘脑区5例, 皮质下8例, 小脑3例, 其中破入脑室者35例, 血肿量 (不包括脑室内出血) 按多田血肿计算公式估算 (长轴*短轴*层面*π/6) 15~100 mL。其中15~30 mL者3例, 均为小脑出血患者, 31~60 mL52例, 60 mL以上7例。意识按GCS评分, 13~15分20例, 9~12分36例, 6~8分6例。发病到手术时间为6~24 h 31例, 24~48 h25例, 48 h以上6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CT片, 选择血肿量最多层面, 一般取最接近血肿中心处为穿刺点, 避开侧裂血管及重要功能区, 定位画线。必要时行CT下定位。常规剃头、消毒、铺巾。局麻。切开头皮约5 mm, 颅骨钻孔, 刺通硬脑膜, 用12#引流管垂直穿刺进入血肿中心, 根据预先测量的血肿深度决定引流管管头位置, 退出管芯, 然后缓慢、轻柔的用注射器抽吸血肿, 待抽吸较为困难则立即停止抽吸。术后当日及次日复查头颅CT, 观察若引流管位置满意 (必要时调整引流管深度) , 无新鲜出血则经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 每次注入5万U, 闭管2 h后开管, 注药2次/d。术后头数日每天复查CT 1次。血肿清除约80%即拔管, 通常留管时间2~5 d。

2 结果

该组62例患者, 术后出现血肿量增加改开颅清除血肿者6例。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价预后, 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10例;Ⅱ级:可对立生活或部分恢复, 20例;Ⅲ级:扶拐行走或需他人帮助, 18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清醒, 9例, Ⅴ级:植物生存, 0例。死亡5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已有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2]。其中,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血肿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3,4,5]。

我们认为: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血肿与开颅清除血肿,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手术目的是引流血肿, 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继而降低颅内压, 预防血肿毒性物质释放。与开颅血肿清除相比, 穿刺引流术廓清血肿虽缓慢, 但于出血3~5 d水肿高峰期到达时血肿已基本得到引流。该研究同意李耀华等[5]提出的微创穿刺引流标准: (1) 发病相对缓慢, 发病时间6~7h以上者; (2) 出血量较小, 在40~60 mL之间, 伴有脑室系统受压, 但中线结构居中或中线结构偏移<1 cm者; (3) 抽出部分血肿后复查CT占位效应明显减轻者; (4) 神志清醒、嗜睡或浅昏迷者; (5) 年龄较大不能耐受大手术者。

另外, 在实践中, 对此种手术的常见问题我们有几点体会: (1) 关于手术时机:该研究大部分选择离发病6~48 h之间, 因为80%血肿继续扩大均在发病6 h内, 24 h后降至0[2]。若患者意识障碍发展迅速则宜尽快开颅清除血肿。 (2) 关于首次抽吸血肿量:该研究认为, 只要抽吸顺利, 可考虑多抽出些血肿, 不必拘泥于所谓首次抽吸血肿百分比或数量, 若出现抽吸困难则宜停止, 我们试在抽吸中试旋转或深浅调节管子以抽吸血肿。经实践, 事实上, 只要手术指征把握好, 只要操作得当, 发生新鲜出血的几率并不大, 上述62例患者出现术后血肿增加改开颅者仅为6例, 再出血比例并不高于直接开颅者。该研究甚至有4例患者一次性廓清血肿90%以上, 未注尿激酶直接拔管。 (3) 关于引流管:均未使用专门的软通道引流装置。该研究使用12#硅胶管, 要求柔软、壁薄并带刻度, 使用方便、经济, 便于在基层使用。 (4) 对于较大血肿的操作:根据血肿形态及位置, 情况允许者, 我们于血肿前后方各置一管, 分别抽吸血肿、分别注药, 能大大缩短清除血肿时间。 (5) 关于颅骨钻孔:颅骨钻孔是手术的关键之一, 若操作不慎则宜损伤脑皮质造成继发出血, 我们选用带限位器钻头, 先用电钻钻通骨外板, 再用手锥锥开剩余骨质, 然后刺通硬膜。与单纯使用电钻相比要安全, 比单纯使用手锥要省时、省力。

综上, 只要操作得当、只要把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方法 对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 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62例患者, 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价预后, Ⅰ级10例, Ⅱ级20例, Ⅲ级18例, Ⅳ级9例, 死亡5例。结论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关键词:微创软通道,高血压脑出血,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赵雅度.脑出血疾病的外科处理.见: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64-871.

[3]郑大炜.软通道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2) :73.

[4]李玉庆, 商建勋, 赵清伟, 等.微骨孔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3) :186-187.

软通道微创术 第2篇

关键词:硬通道;软通道;微创技术;脑出血;血肿穿刺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7-487-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7.015

我科于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开始应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技术作为治疗脑出血(小脑出血除外)主要方法,取代了以往多采用的小骨窗及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并根据病情需要及血肿不同类型,选择或联合应用硬通道、软通道两种微创技术共治疗自发性脑出血5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4例,女18例,男:女=1.9:1。年龄38~91(平均64.8±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7例,病后高血压48例。手术前意识状态临床分级[1]: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18例,Ⅳ级20例,V级6例;GCS评分:13~15分7例,9~11分20例,3~8分25例,平均7.9分。

1.2头部CT扫描及血肿分型

所有病人均行头部CT扫描检查,血肿量(不包括脑室、池内积血)以多田氏方程估算。(1)壳核出血30例(30~49ml6例,50~79ml13例,80~99ml7例,≥100ml3例);

(2)丘脑出血11例(5~14ml4例,15~24ml5例,≥25ml2例);

(3)皮层下出血4例(30~49ml1例,50~79ml3例);

(4)皮层下出血+壳核出血2例(50~79ml2例);

(5)脑干出血1例(8ml);

(6)原发性脑室出血4例,丘脑、壳核、皮层下、脑干1例。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38例。

1.3手术方法及选择

(1)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根据头部CT扫描确定血肿中心为靶点,以血肿距离皮层最近部位(避开重要功能区及大血管、额窦等重要结构)为穿刺点,选择不同长度型号穿刺针(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万特福”牌“YL_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3.0mm、5.0mm、5.5mm三种型号)。接电钻直接锥颅进入血肿腔,建立硬通道抽吸出血肿的1/3~1/2,必要时应用血肿粉碎器协助排除血肿,后接引流器,分次行尿激酶注入逐步清除残留血肿。对于大量脑出血及不规则型、分叶型、血肿形态为纵长轴/横短轴>3的脑出血,结合CT扫描图象,选多个靶点采用双针法及多针法治疗[2]。应用此项技术治疗壳核出血26例,皮层下出血4例,壳核+皮层下出血2例。

(2)软通道——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根据头部CT扫描图象选取最大层面,手锥锥颅,经穿刺点,穿刺方向对准血肿中心将引流管(我院均应用山东福瑞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凯思特”牌“一次性使用体外引流器”的8号、10号两种型号引流管)置于血肿腔的远端,离血肿壁0.5~1.0cm建立引流的软通道,引出血肿的液态成分后接引流器,分次行尿激酶注入逐步清除残留血肿[3,4]。应用此法治疗丘脑出血11例,采用一侧或双侧额部“侧脑室常规穿刺点”[5]应用此项技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5例,继发性脑室出血24例,壳核出血4例(出血量<50ml,血肿距皮层距离>2cm)。

(3)硬通道、软通道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壳核出血、皮层下出血并继发性脑室出血17例,采用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壳核、皮层下出血,同时应用软通道——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

2结果

患者血肿基本清除(80%以上)的时间24h~5d,引流管、引流器放置48h~7d。本组患者出院45例,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3例,无变化5例。死亡7例,院外3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15.4%。门诊或家庭随访:42例随访时间1~10个月,按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Barthel描数(BI)记分:ADL1 12例(28.6%),ADL2 11例(26.2%),ADL3 12例(30.6%),ADL4 3例(7.1%),ADL5 3例(7.1%),失访3例。

3讨论

近年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由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易行,手术适应征范围广,医疗资源消耗少,治疗费用低且疗效较确切,更易被广大患者及家属接受,而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临床上最多采用的两种方法: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软通道——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本文作者在临床操作中认真评价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并进行灵活选择,综合应用取得满意效果,有如下体会:

(1)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优点:能快速清除较大量血肿,缓解颅高压,缘于①硬通道密闭性好,负压抽吸时管腔无塌陷,对血肿的抽吸力强。②钢制薄壁穿刺针管前端锐利,呈“梅花状”结构对固态、半固态血肿有一定的切割作用。③血肿粉碎器有一定加速血肿液化排出作用。因此采用硬通道技术一次性可清除血肿总量的1/3~1/2,减压效果明显,即使大量血肿甚至发生脑疝及分叶状、不规则形状血肿而采用双针法或多针法均能取得很好疗效。缺点:①灵活性较差,一旦进针后不能调整和改变方向。②部分病例残留血肿的引流效果不理想,因穿刺针不能改变形状和方向,残留血肿偏离穿刺针而引流不充分,必要时需另行穿刺治疗。③相对于软通道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大。

(2)软通道——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优点:①“一次性使用体外引流器”的颅内引流管为优质硅胶材料制成,其前端为带多个侧孔的盲端,进管时对脑组织及神经纤维起分离作用,引流管质地柔软,对脑的损伤性更小。②使用灵活性好。③引流管有良好的变形性,不随血肿腔的缩小和变形影响引流效果。缺点:由于密闭性差,管腔易塌陷,只能清除血肿液态成分,不能抽出固态或半固态成分,一次性清除血肿量较少,不利于迅速降低颅内压。

根据病情及不同血肿类型更加合理选择手术方法: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更适用于意识障碍较差,颅高压症状明显,充分发挥其一次性清除血肿量较大,快速解决颅内占位效应,缓解颅高压的优势,有效提高手术成活率。更适用于血肿量较大,部位相对表浅的缓解颅高压的壳核及皮层下出血。软通道——定向置管颅内血肿吸引术更适用于血肿量较小,占位效应不明显,部位深在的出血,通过分次尿激酶注入,逐步清除血肿达到治疗目的。充分发挥其引流充分,创伤更小,远期疗效更佳的优点。更适用于丘脑出血,脑室内出血,血肿量<50ml,血肿距离皮层>2cm的壳核出血的治疗。沿血肿长轴方向置入引流管,靠近血肿后壁,使血肿引流更充分,血肿清除时间更短,疗效更理想。

必要时采用硬通道、软通道技术联合应用取得更好效果,对于较大量的壳核、皮层下出血破入脑室,引起脑室铸型和脑脊液循环障碍的病例,采用硬通道技术清除血肿,解决颅内占位,同时采用一侧或双侧的脑室的软通道——定向置管引流术解决脑脊液循环梗阻,两种微创技术联合应用,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可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硬通道、软通道微创技术亦可应用于小脑出血治疗,但因血肿量多偏小,部位深在,角度特殊,准确定位较困难,且血肿多距离脑干、静脉窦较近,穿刺危险性较大并难以有效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需术前行脑室穿刺引流,因而未得神经外科专业学者普遍认同[5]。采用枕下骨窗、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能快速清除血肿,解除脑干受压,同时多数情况下可有效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疗效满意,患者多预后良好,本文作用更倾向于采用此种方法。

急性脑干出血手术疗效多不理想,通常较少考虑直接手术(清除血肿)[6],本组收治脑干出血(8ml)1例,并发三、四脑室出血。术前已深度昏迷(GCS4分),采用软通道——右侧脑室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术后进入ICU病房,行气管切开术并采用亚低温治疗[7],患者于术后72小时内死亡。

【参考文献】

[1]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编著.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32-234.

[2]贾宝祥,李志和,张清忠,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临床应用培训教材[M].北京: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全国研究与推广协作组.2003,21-26.

[3]刘振川,王大明,翟乐乐,等.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501.

[4]刘振川,赵任欣,程宗平,等.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82.

[5]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2:866.

[6]纠智松,彭玉平综述.脑内血肿手术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35(1):50-51.

软通道微创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90例, 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软通道组与硬通道组, 每组45例。软通道组中男24例, 女21例;年龄49~70 (51.61±2.43) 岁;高血压病程3~10 (5.33±1.62) 年;出血量30~60 (40.32±2.95) ml。硬通道组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51~72 (53.92±2.34) 岁;高血压病程2~9 (5.16±1.57) 年;出血量25~65 (40.06±3.53) ml。2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软通道组方法:使用手锥钻将头皮、颅骨、硬脑膜逐层切开, 经CT定位, 引流管于导丝的引导下缓慢插入到血肿的中心部位, 在置管中通过注射器缓慢将血肿抽吸, 采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变淡或抽出总血肿量50%左右时停止操作[2]。硬通道组方法:采用直径3~4mm电钻将颅骨及硬脑膜穿透后, 行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式穿刺针, 缓慢进入到血肿中心位置后, 将侧管及粉碎针器连接牢固, 随后将液态血肿缓慢抽出, 直至抽出的血肿量达到总量的50%左右后, 采用生理盐水对粉碎针器进行反复多次的冲洗, 直至流出液变浅。2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放置引流管, 配以引流袋, 给予尿激酶、肝素、透明质酸钠治疗。

1.3 观察内容及疗效评价

观察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及治疗结果。通过头颅CT为患者确诊, 分为完全清除、清除50%~99%、清除<50%, 共3个等级。疗效评价标准[3]: (1) 显效: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 功能缺损评分在90%以上; (2) 好转:病残程度为1~3级, 功能缺损评分在46%~90%; (3) 无效:临床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或功能缺损评分在18%以下。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肿清除率比较

硬通道组血肿完全清除率为51.11%, 高于软通道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硬通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软通道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8, P<0.05) 。见表2。

注:与软通道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类型, 属于脑血管疾病, 据调查研究资料显示, 75%左右脑出血患者多由于高血压所致, 该病具有发病速度快、进展快、并发症多等特点, 易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 在合理的时间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对策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上采用的开颅手术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出血量较多, 对预后易造成不利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创手术开始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接受认可, 以硬通道与软通道2种方式为主。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针对收治的90例高血压丘脑患者展开研究, 分别给予硬通道与软通道治疗, 结果显示:硬通道组血肿完全清除率为51.11%, 高于软通道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硬通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软通道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硬通道组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软通道组, 分析其原因是在采用硬通道对血肿抽吸时不仅具有良好的密封闭性, 对于血肿抽吸还具有较强的能力。另外, 由于穿刺针具有其独特的构造性能, 在对固体或半固体血肿进行抽吸时可凭借其强效的切割能力达到尽可能抽取的目的[5]。相比之下, 在进行软通道对血肿进行抽吸时, 由于引流管较软, 在抽取期间易出现塌陷的情况, 使得血肿的抽取能力较差, 无法保证将血肿完全抽出, 特别是对半固体血肿及固体血肿进行抽取时, 临床效果更差, 易导致血肿发生残留, 部分患者甚至需二次手术或预后受到不良反应,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6]。综上所述, 采用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软通道, 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90例, 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软通道组与硬通道组, 每组45例, 均给予微创介入术治疗, 观察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及治疗结果。结果 硬通道组血肿完全清除率为51.11%, 高于软通道组的33.33% (P<0.05) 。硬通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软通道组的73.33% (P<0.05) 。结论 采用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软通道, 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软通道,硬通道,微创介入,高血压丘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刘宏伟.硬通道、软通道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24) :154-155.

[2]孙巧丽, 琚冬梅, 邱茜茜, 等.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 :69-70.

[3]王雷平.经额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6) :840-841.

[4]张龙, 漆松涛, 冯文峰, 等.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38 (8) :469-472.

[5]陈天宝, 古磊, 甄云, 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烦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3) :29-30.

软通道微创术 第4篇

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自发性的脑实质内出血过程,年发病达(60~80)/80万人,占脑卒中的10%~15%[1],有很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发病后30 d的病死率为35%~52%[2],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应用软通道微创治疗脑出血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患者,男39例,女28例,年龄37~77岁,平均56.9岁,均有高血压病史。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

意识状态GCS评分13~15分13例,8~12分48例,8分以下6例;单侧瞳孔散大2例,病理反射阳性39例。CT检查:基底节区出血39例,丘脑出血11例,额颞叶出血9例,枕叶出血8例。

1.3 手术适应证

肢体肌力≤3级或伴有较重的意识障碍;脑叶出血≥30 ml,壳核出血≥20 ml,丘脑出血≥10 ml,小脑出血≥10 ml;自发性(原发、继发性)脑室出血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脑室铸型。排除凝血功能障碍。

1.4 手术时机

本组患者从发病至手术时间为4 h~5d,超早期<6 h 2例,早期7~72 h 44例,延期≥3 d 4例。

1.5 手术方法

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手术操作要点:在基础加局麻下进行;血肿的定位以颅脑CT为准,根据CT片中血肿面积最大层面,按照三维定位,确定血肿中心的头颅体表位置;头皮切口与钻孔部位避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一般采用头皮直切口2 cm,颅骨钻孔直径1~1.5 cm,十字形剪开硬膜,电凝皮层,脑穿针穿刺定位血肿,可见血块涌出,用5~20 ml空针管辅助缓慢抽吸;拔除脑穿针,用带有针芯的硅胶引流管沿脑穿针穿刺方向置入血肿中心,退出针芯,空针管辅助抽吸并以冲洗液等量置换冲洗,一般引流液颜色鲜红者使用含去甲肾上腺素1 mg的生理盐水500 ml作为冲洗液,注入保留1 min,可达止血目的。缝合硬膜,引流管固定于头皮并从原切口引出。

2 结果

经CT复查和腰椎穿刺术,5~7 d拔除穿刺针,本组67例患者中,存活58例,病死9例,存活率为86.58%。死亡原因:再出血脑疝形成2例,继发脑干损伤2例,并发严重感染2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的颅内高压往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3]。许多研究证实,血肿中的活性成分(血红蛋白、凝血酶、血浆蛋白等)对脑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导致脑水肿,加上血肿的占位效应,引起颅内高压。单纯内科治疗有一定困难,且致残、致死率高达50%~60%[4]。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死亡原因多由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受压,水肿明显,血肿较大引起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形成脑疝,脑疝是急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直接死亡原因[5]。因此,对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尽量清除血肿,减轻脑水肿,解除颅内占位效应,使被压迫的脑组织尽早恢复功能,清除脑内肿,防止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许多医院采用金属引流管硬通道引流,金属引流管的缺点是置入或拔除引流管时对脑组织损伤大,血肿引流过程中,随着血肿排除、脑组织移位,金属硬通道不能随之移位,对脑组织造成损伤。而采用细软硅胶管软通道引流避免了上述缺点[6]。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内径约2.5 mm的细软硅胶引流管,用细克氏针做导针,引流装置用输血器改装后与无菌引流瓶连接,手术成功后引流装置通过三通或直接与细软硅胶引流管连接。

通过本临床观察表明,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满意,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148.

[2]王庆斌,杨文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观察.河北医药,2008(30):71-72.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6.

[4]Basali A,Mascha EJ,Kalfas I,et al.Relation between perioperative hypertention conal in tracranial hemonhage after craniotomy.Anesthesiology, 2000,93:48-54.

[5]唐桂益,石家庆,吴国财.微创清除术在救治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右江医学,2009,37(2):196.

软通道微创术 第5篇

关键词:微创软通道引流术,高血压性脑出血,满意度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80岁, 且男性所占比重较大, 多发于春、冬季。高血压容易引起脑底小动脉发生病变, 在小动脉管壁上会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异[1], 导致缺血和坏死的发生, 患者情绪激动、过度用脑和剧烈运动等因素都会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 引发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了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本院对实行微创软通道引流术的2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0例, 年龄43~75 (57.6±2.6) 岁, 病程2~25 (15.7±3.8) 年;观察组男17例, 女12例, 年龄40~63 (50.3±4.3) 岁, 病程2~20 (14.3±2.8) 年。发病到入院时间2~24h, 意识清醒24例, 嗜睡20例、昏迷10例、深度昏迷4例, 入院时均进行了血压测量, 血压均在150/95mm Hg以上, 甚至有高达245/130mm Hg者。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瘫。出血部位:壳核10例、丘脑24例、脑叶22例、小脑2例。根据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得出:30~55ml38例, 55~75ml20例。

1.2 治疗方法[2]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软通道引流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 密切监控病情变化, 行止血、控制血压等一系列处理措施,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施行前, 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 明确血肿大小、位置、形状等基本情况, 选择最优的CT断层, 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穿刺时需要避开皮层血管及重要的脑功能区位, 穿刺深度以血肿最大的层面中心与颅板的最近距离为准。进行常规消毒, 对患者施行局部麻醉, 在头皮处开口0.5~1.5cm, 用直径为3~4mm的T型螺纹钻刺破硬脑膜, 吸取血肿。在血肿吸取过程中需要注意每次清除的总量, 如吸取过多则可能引发继发性颅内出血。当继发性颅内出血不可避免时可用浓度为0.6%去甲肾上腺素和冰盐水反复冲洗, 应用止血药加以辅助。最后, 在12h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 放置引流管。术后5h进行常规复查, 了解颅内血肿残存量和引流管的位置, 根据治疗后患者病情状况制定开放引流方案。

1.3 评价指标[3]

痊愈:进行手术治疗后, 身体指标恢复正常, 术后恢复时间短, 生活自理能力与常人无异;好转:手术治疗后, 病情出现明显好转, 虽术后恢复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但在生活上基本能够实现自理;无效:治疗后, 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经过传统手术治疗后, 痊愈11例, 病情逐渐恢复14例, 恶化4例, 总有效率为86.21%。观察组痊愈20例;好转8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6%。两组治愈人数对比, χ2=5.61,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效和无效例数比较, 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 具有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 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可高达55%~70%。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重点是清除血块, 解除血块对脑部的施压, 减少继发性疾病的发生几率, 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

微创软通道引流术能够迅速清除血肿, 设备简单, 易操作, 费用较低, 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即可进行手术,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其在清除血肿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替代开颅手术[4]。但是, 这种治疗方式也受到了手术时机的限制, 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在Ⅰ、Ⅱ、Ⅲ、Ⅳa级的患者需要在发病8~71h内进行;生命体征不稳定且意识在Ⅳb级的患者需及时进行微创软通道引流手术。在患者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后再进行微创软通道引流术效果更佳, 在治疗时需要严格控制血压, 避免血压过高造成再次出血发生。血压的最佳值为115~165/75~90mm Hg。微创软通道引流术的优点: (1) 快速清除血肿。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 微创软通道引流术能够快速清除血肿,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组织受损的程度,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2) 感染率较低。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 引流手术能够降低术中的感染几率, 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3) 安全性好。高血压性脑出血多为中老年人, 抵抗力较低, 而微创软通道引流术具有极高的安全性能, 术后并发症少; (4) 手术操作简单。手术过程中, 麻醉要求低, 不需要输血和大量使用抗生素类药, 手术时间短; (5) 应用较为广泛。微创软通道引流术对手术场所和技术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 应用广泛。

微创软通道引流术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出血、颅内积气和颅内感染。术后出血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因素, 导致术后出血发生的原因不仅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还与评估效果、术中吸附压力过大、定位不准、情绪激动、癫痫发作、冲洗不当等因素有关。为了避免术后再出血情况发生,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取最佳的手术时机; (2) 进行精准定位; (3) 注意血压的控制; (4) 抽吸的速度和吸取量要适度; (5) 密切监控引流液性状的变化; (6) 注意术后药物的使用。

术后颅内积气现象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头痛、呕吐等现象, 避免此类并发症出现的有效措施有: (1) 术前认真检查设备的封闭性; (2) 抽吸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保证出量与入量的平衡; (3) 确保穿刺通道的密闭性; (4) 护理过程中避免引流管意外脱落情况的发生。

颅内感染的诱发原因是脑脊液渗漏。微创软通道虽然具有微创的特点, 但是还是破坏了血脑屏障, 细菌极易侵入, 拔管后经常会导致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发生, 脑脊液渗漏是颅内感染的核心原因, 因此, 避免脑脊液渗漏是避免颅内感染的首要任务。解决方法有: (1) 密封颅内外的通道; (2) 将引流袋调节至适宜的高度, 防止回流; (3) 利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减少拔管过程中发生脊液溢出; (4) 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 (5) 中药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 微创软通道引流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清除血肿, 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微创、疗效显著的特点, 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霞.软通道微创引流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 2011, 32 (5) :742-743.

[2]孙翼, 黄锦秀.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6例[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1, 30 (2) :180-181.

[3]吴长武.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8) :44-45.

软通道微创术 第6篇

关键词:颅脑出血,软通道微创,高血压颅内出血,治疗效果

高血压颅脑出血属于脑血管疾病中一种高致残率与病死率的疾病, 而超过50%的脑出血都是基底核出血[1], 具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式在现阶段还未有统一意见。选取4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对其实施软通道微创介入颅脑出血清除术治疗,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4例2012年4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 男23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为 (57.1±10.6) 岁, 平均高血压病史为 (15.2±4.1) 年, 对患者实施头颅CT检查发现, 有19例患者为右侧基底核区出血, 25名例患者为左侧基底核区出血, 将两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治疗对比, 差异性不明显,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均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脱水、控制血压及降低颅内压等临床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微通道微创介入颅脑出血清除术治疗,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颅内出血肿粉碎穿刺治疗。具体治疗方法, 抽吸患者血肿液态部分时, 必须控制抽吸量为血肿量的40%左右, 在将尿激酶 (40000 U) 注入患者体内, 3 h左右的夹管, 以实施开放引流, 1次/d的尿激酶引流。并对两组患者实施CT复查, 标准为清除80%的血肿。夹管1 d后若患者未发生头痛、呕吐等症状, 可对其拔管, 并认真缝合患者穿刺部位, 避免渗出脑脊液。

1.3. 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分, 依照患者QOL评分与ADL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进行疗效评分, 同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 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表示差异性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应治疗后,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急性期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都比较低, 其差异性比较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治疗后两组患者ADL分级与血肿清除情况对比, 差异性不明显, P>0.05,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QOL评分比较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软通道微创介入颅脑出血清除术在患者床边就可实施操作, 所以不需要移动患者身体, 有效防止了患者出现血压波动, 因为此治疗方式是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在麻醉后出现不良影响。此外, 软通道微创介入颅脑出血清除术对患者脑组织损伤比较轻, 因此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比较快[2]。

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 外科治疗是其重要治疗方式, 必须对患者手术适应证予以全面掌握, 对患者手术治疗方式与时机进行合理选择, 并针对患者出血量以及出血时期, 遵循个体化原则, 对患者实施软通道微创介入颅脑出血清除术, 对其实施综合性整体治疗[3]。以保证用最小创伤将患者脑内血肿及时清除掉, 以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残率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软通道微创介入颅脑出血清除术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颅内出血,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晓华, 黄万龙.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治疗与开颅手术治疗对比分析[J].江西医药, 2011, (6) :185-186.

[2]赵振波, 温秋婷, 李姗姗.微创治疗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1) :120-121.

软通道微创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8例,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7.2岁。入院时患者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嗜睡或昏睡8例,浅昏迷28例,深昏迷32例,GCS评分3~5分32例,6~8分16例,9~12分12例,13~15分8例。入院时有不同程度偏瘫56例,失语7例,入院时已发生脑疝4例。

1.2 CT检查

基底节出血52例,其中破入脑室24例,丘脑出血8例,颞叶出血6例,顶叶出血2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20~30m L 4例,30~60m L 44例,60~90m L 12例,90m L以上8例。

1.3 手术时机

超早期(≤6h) 4例,早期(7~48h),其中7~12h 58例,12~24h6例。

1.4 手术方法

术前CT定位,根据CT图象确定穿刺平面及穿刺点,以血肿形态确定穿刺入路。如血肿形态为肾形或椭圆形,以前额入路,如血肿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或血肿接近颞侧,以颞侧入路。使用金属标志物法作CT扫描确定穿刺点。在手术室或ICU床旁完成手术。术前如躁动给予适当镇静,监测生命体征,常规消毒铺布,局麻后予专用头皮弯刀切开头皮约0.5cm,予手动颅骨钻钻开颅骨,三棱锥刺破脑膜,置入特制的软通道引流管约7~11cm,离血肿远端约1.5~2.0cm(使用一次性使用颅脑引流器,威海鸿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穿刺成功后,缝合头皮伤口,固定引流管。接20m L注射器抽吸血肿,清除血肿的40%~50%,并予生理盐水反复等量冲洗,接三通阀接引流瓶,关闭开关。如破入脑室,有较多积血,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4h后给予生理盐水反复等量冲洗,然后经三通阀注入生理盐水3m L加入尿激酶5~8万单位后关闭引流管,2~4h后开放引流。术后引流瓶悬挂于离外耳道水平高度10~12cm。每4~6h冲洗一次,术后定期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血肿清除90%以上即可拔除引流管。最早拔除引流管时间为术后26h,最长5d,平均3d。拔管后常规予甘露醇脱水3~5d。

1.5 疗效标准

治愈:意识清楚,血压平稳,肢体及言语功能恢复较好,能自理生活,可遗有轻度神经损害体征;好转:意识清楚,肢体及言语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植物生存状态:无意识,对外界无反应,仅留存脑干功能(呼吸、心跳、血压等)。

2 结果

68例患者治愈2例,好转58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6例,病死率9.0%(死亡原因:2例脑疝,1例再出血病情恶化,2例脑干功能衰竭,1例肺部感染)。对62例存活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根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级评价疗效:Ⅰ级15例,Ⅱ级24例,Ⅲ级21例,Ⅳ级5例,Ⅴ级3例。

3 讨论

近年来,脑出血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而应用微创方法治疗脑出血特别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渐渐成为主流的手术方式[3]。相对于开颅手术,微创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疗效好的特点,现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导管性质区分,微创方法分为软通道及硬通道,硬通道技术应用较早,但因YL-1粉碎穿刺针为较锋利钢针,对脑组织损伤较大,而且只能颞侧入路,对大量血肿清除效果差,冲洗操作不便,易引起气颅,且复查CT时有伪影影响观察。而软通道微创技术更科学、更微创,对脑组织损伤小,冲洗方便,辅以尿激酶冲洗,清除血肿更彻底,复查CT无伪影,显影清楚[4,5]。本组患者68例,经前额引流60例,经颞侧引流8例,术后3~5d复查CT血肿清除率90%以上,无1例穿刺损伤出血,病死率仅9%。

脑出血发病后约30min形成血肿,1~2h达高峰,6~7h后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等一系列变化。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7~24h内血肿相对稳定,脑水肿相对不重,再出血概率低,早期手术可尽早解除血肿压迫,减轻占位效应,效果较好。

影响微创手术效果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1) 术中或术后再出血,这与血压水平有一定相关性,目前主张控制血压在140~160mm Hg90~100mm Hg之间。另外,术中及术后患者烦躁可加重出血,需适当镇静,辅以适当止血治疗。 (2) 术前对血肿精确定位,根据CT扫描确定基线(OM线)及血肿最大层面特别重要,术中放置引流管位置准确,血肿清除才能彻底。 (3) 首次抽吸血肿需缓慢,约抽吸血肿量的40%~50%即可,无需强求抽吸彻底,以防压力骤减诱发再出血。 (4) 定期冲洗,予尿激酶5~8万单位,相对剂量较大,液化血肿效果好,同时出血率低。术后在ICU监护,加强综合治疗,防治各种并发症,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总之,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总结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科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68例脑出血患者, 根据血肿部位及形态, 选择合适的入路给予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及尿激酶冲洗治疗。结果 68例患者治愈或好转60例, 植物生存状态2例, 死亡6例, 病死率9.0%。结论 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及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 相对开颅手术有较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脑出血,软通道,尿激酶冲洗

参考文献

[1]谢兴安, 曾凡川, 杨天成.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7) :435-436.

[2]张吉去, 姚占海, 王河君, 等.定向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1, 33 (2) :154-155.

[3]孙全发, 陈洪芬.微创穿刺硬通道及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8例[J].中原医刊, 2006, 33 (21) :42-43.

[4]范波胜, 邱茜茜, 赵玉荣, 等.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5) :89-90.

软通道微创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男17例, 女8例, 年龄54~75 (64.4±6.8) 岁, 颅内血肿量 (41.7±6.7) ml;对照组男15例, 女10例, 年龄57~72 (65.1±7.2) 岁, 颅内血肿量 (42.2±7.1) 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 (1) 病人发病24h内就诊, 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3]; (2) 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研究组:行立体定向-改良软通道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给予安定镇静, 出血对侧卧位, 利用立体定向技术, 以血肿中心为靶点选取穿刺点, 行局部麻醉, 避开大血管或重要功能区, 局麻, 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一次性使用颅外引流器 (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手动钻入颅骨达硬脑膜后, 导丝引导将软引流管缓慢刺入血肿中心, 退出导丝, 见暗红色血液流出, 接引流袋并将引流管固定, 首次引流量不超过血肿的50%~70%, 向腔内注入尿激酶2~4万U, 闭管4h后开放引流, 术后复查CT。

对照组:行传统骨窗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于耳前发迹内颧弓上方作6cm左右直切口, 游离颞肌, 行直径3.0cm左右的骨窗, “十”字剪开硬脑膜, 进入血肿腔, 清除血肿后缝合硬脑膜并还纳骨瓣, 术后复查CT。

1.3 评价标准

近期疗效: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4]。好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远期疗效:ADL分级: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5];Ⅱ级基本恢复自主生活能力;Ⅲ级可借助拐杖活动;Ⅳ级为卧床休息, 有清醒意识;Ⅴ级为植物人状态或病死。优良率= (Ⅰ级+Ⅱ级+Ⅲ级)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痊愈率、总好转率、死亡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好转率为88.0%, 高于对照组的56.0% (P<0.05) ;研究组死亡率为4.0%, 低于对照组的32.0% (P<0.05) 。见表1。

注:两组患者总好转率比较, χ2=6.3492, P<0.05;死亡率比较, χ2=7.8780, P<0.05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术后6个月, 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Ⅰ级6例、Ⅱ级5例、Ⅲ级4例, 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为60.0%, 高于对照组的32.0% (P<0.05) 。见表2。

注:两组患者总好转率比较, χ2=3.9452,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 该病的发生与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玻璃样变性有关。另外, 高血压还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 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产生出血[6]。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反应明显, 以头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躁动或昏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进行合理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具有积极意义。内科保守治疗大量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往往不佳, 且病死率高。脑出血的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血肿直接或间接损坏所导致, 及时有效的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是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法。手术时机的选取对治疗效果也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为短暂性出血, 血肿扩大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损伤, 故而实施超早期手术可降低脑部受损程度[7]。研究表明, 超早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预后[8]。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常有的术式包括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术和传统骨窗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主要优点是: (1) 手术适应证宽, 不受年龄、病情、全身情况、麻醉等严格限制; (2) 手术损伤小, 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3) 有效地引流血肿, 缩短术程时间; (4) 手术操作简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包括硬通道颅内血肿清除术 (硬通道技术) 和立体定向-改良软通道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术。相对于硬通道技术, 立体定向-改良软通道技术对脑组织的损伤更小, 更利于血肿引流。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传统骨窗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旨在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远近期疗效, 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研究组好转率、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分别为88.0%、60.0%, 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死亡率为4.0%, 低于对照组的32.0% (P<0.05) , 同王玖飞等[9]研究结果一致, 证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骨窗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

综上所述,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提高好转率和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改良软通道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远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 研究组患者行立体定向-改良软通道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骨窗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总好转率、死亡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好转率、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分别为88.0%、60.0%, 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死亡率为4.0%, 低于对照组的32.0% (P<0.05) 。结论 立体定向-改良软通道微创介入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患者近期好转情况、死亡情况及远期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传统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骨窗开颅

参考文献

[1]刘洪章, 杜建新, 徐庚, 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显微外科微创治疗效果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3 (10) :1627-1628.

[2]陆业平, 赵文旭.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 :49-50.

[3]莫浩伟, 唐伟泰, 黄焜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 :60-61.

[4]易振恒.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4 (23) :78-80.

[5]叶路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 :72-73.

[6]孙永, 孙辉, 姚凯华.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1) :2534-2536.

[7]覃宗华, 成庆辉, 潘国斌, 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8) :29-30.

[8]张运超, 宋依奎, 丘永平.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5) :3170-3171.

上一篇:三维数字技术下一篇:智能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