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思考发展

2024-08-12

职业教育思考发展(精选11篇)

职业教育思考发展 第1篇

在我国近代“废科举、兴学校”, 学习西方创办新学校时, 职业教育在学制上曾占有一席之地 (当时曾称为“实业教育”或“实业学堂”) 。一些有识之士, 为了创办职业教育也曾经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访学, 为创办职业教育多方奔走, 费尽了心血。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可以作为代表。但他们的一切努力, 在当时都未能如愿实现。究其原因, 除了在思想上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或重道轻艺的影响外, 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 缺少对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 缺乏社会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 在1951年的新学制中, 不仅设有职业教育, 而且将高中的任务定为: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二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但其施行的结果, 还是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最终促使高中毕业生只走升学的一条路, 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考中多种问题的出现, 由此而进行的高考改革就成为屡改不解的问题。此后虽出现了“三个分流”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 但都未付诸实行即夭折。

“文化大革命”中又来了一个中学生全部上山下乡进行劳动锻炼, 保送上大学的措施。虽不无收获, 但它带来的弊病和问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也是当时知识青年所深有体验的。“文化大革命”后恢复了高考, 在77级和78级的学生中, 一批既有社会经验又有知识储备的一代青年脱颖而出, 成为各个岗位上的有生力量。但高考的问题又随之出现, 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最近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对教育改革做了许多重要指示, 其中不少是有关于择校与考试的改革规定, 这些规定是完全必要的, 而且是适时的。

改革考试, 是为高考开路, 而不是修路, 还不能彻底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应是大办职业教育, 包括中职和高职。当前办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使教育为现代化和为城镇化服务, 这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过去所缺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现已具备。创办职业教育, 不仅要政府办, 还要企业和事业单位来办, 形成一个办职业教育的高潮。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外国, 特别是德国兴办职业教育的经验 (附后) , 可供参考。办好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中等教育阶段, 普中与职中是两类各自独立的学校, 应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合理的比例, 不能偏向, 否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都不利。但这两类学校也不是绝对无关的, 它们之间可以互利和互补。如曾有“综合中学”的创办, 就是这两类学校结合的产物。另外, 普教可以支持职教的基础课程的教学, 职教可以为普教提供实习和实验基地。

在我国今天广大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 除了根据“三农”的需要创办职业学校外, 还应在普通中学 (特别是高中) 适当增加职教的因素, 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广开门路。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具体建议。

(1) 继承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高中阶段的两个任务。在高中阶段 (甚至可以延伸到初中) , 适当增加职教因素。如对学生讲解职教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本课程中, 增设职业教育一课, 提高学生对职教与发展生产的关系的认知。在中学通过数理学科的教学, 加强科学技术和劳动实践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要建设和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职教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内容。同时, 依据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中适当加入职业辅导和生涯规划部分, 让学生了解职业, 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在变革传统课程的同时, 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发与设置相应的新课程。

(2) 系统地安排生产劳动课。本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 将生产的基本原理与劳动技术结合起来, 全面系统地安排学生的生产劳动学习和活动, 并结合社会服务和参观实习进行。学习借鉴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经验, 从手工劳动做起, 到科技活动做全面安排。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应不断提高和加深生产劳动的内涵。北京顺义杨镇中学服务“三农”的教育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该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方面, 如培育良种、科学种田等, 都做出很好的成果, 值得学习和推广。

(3) 组织和安排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参观和实习。使教学与生产部门做到科学结合, 把课内与课外以及校外活动广泛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参观实习中增长才干和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参观和实习, 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通过与工人农民的接触, 通过老工人和老农民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 不仅可以了解生产实践, 而且可以学到工农的优秀品质, 对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大有裨益。深入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也是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总之,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科技实践是普教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们要很好地把它实行起来。

(4) 除了上述的一些活动外, 还有必要对高考落榜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 根据当地工农业的需要延长一段学习时间创办培训班, 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创办这样的培训班, 最好同企业部门合作, 共同创办, 便于学生的就业安排。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有的地区曾经实行过在初中毕业后延长学制一年, 增加对农业科技学习的农业中学, 一度很受欢迎, 但最后没有坚持下来。今天生产发展的情况不同了, 是否还有必要创办这类学校, 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对于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做些回顾和总结。

总之, 对于普通中等教育来说, 在实现为高一级学校准备生源之外, 增加一些职教因素, 为学生就业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大军做准备, 能够为改革当前中等教育, 为工农业生产发展, 为生产科学化, 为农村城镇化以及学生的就业广开道路;也是解决高考问题和择校问题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解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问题的根本措施。

为创办职业教育提供参考, 我们整理了一份德国创办职业教育的资料, 附于本文之后, 供大家选用。

附录

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秘密武器”。它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的教师培训制度和配套的教育法规, 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19世纪末德国进行教育改革, 率先发展以面向社会、联系实际为主要特征的实科教育。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建构了人本主义教育学的陶冶理论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新框架, 也是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1]。20世纪初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起步。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德国又不断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一、法规保障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

德国重视立法, 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颇为周密, 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也是通过立法不断加强和调整的。如在1969年, 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 内容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教师资格、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 正式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而后又于2005年、2007年对该法进行了多次修订, 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其与企业实际训练的关系进行了明确说明, 也使公众重视职业教育并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重视实践性

在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 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 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分工合作, 双管齐下。企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柱。如德国按照与《职业教育条例》配套的《职业教育框架教育计划》,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传授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 (社会、法律、外语、体育等) , 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实现对企业学习必要性的系统性补充[2]。

企业为职业教育配备当前正在使用的先进设施和设备, 减少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也保障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重视实践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 对其实践性的要求也远高于普通高等教育。

三、加强职业教育研究,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进行, 德国也加强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科研支撑也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如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大学研究所以及地方与其他研究所对社会职业需求、职业教育结构以及具体培养目标等进行研究, 使其受教育者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拥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如大部分州规定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和本专业实际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 两个条件具备才能聘用。职业教育教师待遇高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如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 享受公务员待遇, 免交社会保险[3]。且根据德国的法律规定, 职教教师也需要不断进修。

四、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一般说来, 德国高职院校的入学条件是宽松的, 但是教学要求十分严格。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不断进行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后, 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考题由考试委员会共同审批通过, 考试通过的学生则由工商联合会统一颁发合格证书方可就业。

现在, 世界各国将德国的职业教育视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样板, 我国对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借鉴和引用也已经初见成效。但德国职业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如体制僵化、失业率高、人才缺乏等。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之下, 如何从德国职业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与学习其经验教训, 转变人才价值观念、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如加强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未来职业预测、课程改革等) , 如何将德国双元制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 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而非照搬德国经验, 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仍需相关职业教育的从业者和职业教育的科研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艳玲, 吴雪萍.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2) :73-76.

[2]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3) :6.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状 发展思考

摘要:做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面临着职业教育的新环境和新形势,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准其发展的根本对策,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范畴也是经济范畴,其经济地位将日益显现。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面对的现状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也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是职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职校最近几年盲目扩张,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局面,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于是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由于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培训也有一定时间及过程,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使得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民办职校的发展更是若不堪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他们常常受到了些“土政策”的歧视,民办职校往往连初中的校门都难得进,更不用说宣传招生了,发展了。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政策层面”逐渐好转。

第五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的讲话,要把职业教育提高普遍教育、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国务院做出要把百亿资金投向职业教育的大手笔决定,而我国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计划也提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种种信号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由上而下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大有迎来职业教育“第二春天”之势。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经济的活跃,那种只看重学历不重视实际能力的落后观念必将被淘汰。我国未来的发展,定位是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中最关键的是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专业化人才,只有职业教育才能担当这个重任。可见职业教育是科技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2、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地位将日趋凸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入世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生化经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未来劳动就业的格局客观上的构成了庞大的就业培训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要有效的整合资源 治理无序竞争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私立学校甚至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办学模式要转变,并突出实用性。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减免职校贫困生的相关费用。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到学生家长找关系、走后门上职业学校的局面。

4、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和提高教师的待遇。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啬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硬件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积极有效的经费投入,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有利于这支本来就不稳定的队伍的持续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5、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第3篇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的性很强,其旨在培养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新技术、新工种逐渐取代了那些传统的工作,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等,这些新工种的出现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难以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容易造成学生就业难问题。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既要对已有劳动力加强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工作性质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改革,结合时代背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劳动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1、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在发达国家中,针对职业教育有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业学校、企业的职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如针对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社会企业带着歧视眼光,企业比较倾向于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从而使得职业学生难以顺利就业,使得职业教育不被认可。故此,我国应当学习发达国家,针对职业教育,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学校、政府、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快办学标准化建设,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2、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在现代社会里,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得票变形能力方面。就当前职业教育来看,其依然偏向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校,没有结合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进行人才培养。在这样背景下,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小学应当最大限度的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要多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2]。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教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承担着,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故此,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职业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多安排教师进入先进的企业中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还必须强化职业教师素质的教育,为职业教育培养职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3]。

4、做好就业指导

就当前职业学校来看,其发展的重心依然是在专业知识及爱与和技能的培养,对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其最终结果是要走向社会,虽然决定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择业却成为职业学生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道门槛,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迟迟不能顺利就业,从而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故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就当积极的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学生顺利就业,职业学校对外树立好的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源。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学校要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一方面要引导做好就业规划,另一方面要教导学生择业技巧,使学生择业的过程中临危不乱,从容应对,从而顺利就业。例如,学校可以临摹招聘现场,通过模拟招聘现场,来观察学生的择业技巧是否科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4]。

5、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职业学校作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地方,学生能力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职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知识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考核,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故此,在职业学校中,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能力考核工作,要督促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定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中找出学生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循序渐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让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认可,促进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5]。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能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同时还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要强化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28-33.

[2]王凤君,张晓刚,张秀霞.新时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深度思考[J].职业技术,2012,12:23-31.

[3]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8-60.

[4]侯晓光.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19-124.

发展山区教育的思考 第4篇

发展山区教育的思考

山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大山区的偏僻村落,还相当落后。那里大山重重,除粮食作物、林木和茶园外,自然资源有限。市场信息不灵,也使山区经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大山里的土特产品(如茶、果、香菇等)产销脱节,增产不增收,农民脱贫又返贫。山区的贫穷落后,还与教育的严重滞后有关。如何克服难点,发展山区教育?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想法:  上下重视。山区社会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的因素,以握高人的思想首选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上下领导要形成共识,得视抓教育。再困难也要把教育抓上去,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在福建省福安市城阳镇后楼村小学,我看到住宿在校的小学生睡的是地铺;小学生为了把椅子集中给村委会开座谈会使用,竟站站上课。看到这一幕,我眼睛遍润,一阵心酸。我想,制作几张床铺和几张木头椅子,在出产木材的山区应该不是一件太难办到的事。就是花钱也花不了多少钱,为什么就忍心让小孩受苦呢?说明,当地一些领导对教育的重视还不到位。  以点带面。应在教学条件、区位条件比较好的行政村建立中心小学,指导、带动附近教学条件较差的行政村小学。教学条件较差的行政村小学可作为中心小学的分校,只负责小学一年级、二年级或三年级的教学,三年级后集中于中心小学学习。分校的教师由中心校管理、委派、培训。根括区位条件,一所中心校下可以设二至三所分校,有条件的较大的`自然村也可以没分校。这样,有利教师统筹安排和培训、指导,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儿童就近上学。笔看认为,这是适应山区特点、因地制宜的办学方式,而不宜采取并校形式办学。并校固然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但不利儿童就近上学。有的儿童在本树上学都需步行五六公里,并校后在他村就学,路程至远,辽对七八岁的儿童来说是很困难的。  多方合作。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民族未来,振兴教育,各方面都要积极负起责任,热心赞助。除保证财政足额拨款外,城里、乡村都要努力想办法。要发动市、乡镇企事业单位和民营走业家定点、对口帮困,扶持、赞助贫困的山区小学。即便是赠送几本书、几支笔、几张桌椅,也是一种难得的赞助。也可以考虑在城里发行“发展山区教育彩票”,募集山区教育基金,确保山区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几年来,发行“体育彩票”已有成功经验,发行“发展山区教育彩票”,其重要性不亚于“体育彩票”,完全可以参照实行。  师资支援。可组织市区、乡镇小学教师支援山区小学,期限为一学期或一年,工资由支援学校发。教育主管部门要给提供师资支援的学校增加编制,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把教师支援山区小学作为职称评聘、评奖、评先进的必备条件之一,形成规范和制度,常年坚持。  城里就学。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山区中青年大量到城里务工、经商,要在政策上鼓励山里人在城里购房安家落户,如有产权住房和职业的,要允许迁入尸口;要允许在城里务工、经商者的子女在城里就学(不要以种种理由拒绝农村户口子女在城里就学),城里的基础教育要把外口子女的教育列在规划中,切实加以解决。这是“水到渠成”、不必投巨资的“造福工程”,也是城市对农村教育的一种支援形式,使进城的那部分农村子文能在城里接受比农村好得多的教育。如果城里的教育之门不同他们打开,那么,不仅不利于发展农村教育,也有悖“义务教育”的“义务”之称,不利城市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师资培养。师范院校在中小学师资培养上支援山区,或给予山区中小学定向委培,不收或减收委培费;或鼓励应届毕业生到本省缺少教师的中小学任教,任教期限三至五年,期满后后允许调到城镇中小学任教。根据山区农村中小学缺少教师的状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将其列入当年毕业生就业计划,动员、鼓励各院校毕业生应聘。同时,制定相关待遇政策,使这一做法规范化、持续化,以保证山区农村中小学稳定的师资来源。  如此抓下去,相信山区教育必有更大成效展现在人们面前。

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第5篇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关系到培养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也关系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对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教育技术 支撑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3-0012-03

目前我国正承受着大量劳动力过剩与熟练技术工人匮乏的双重压力,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职业教育观念陈旧、教学体系封闭、公平性和效益性低下。自2005 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技工和高级技工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更加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更能彰显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因此,倡导职业教育广泛应用教育技术,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教学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益势在必行。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现实可行性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力丰富但教育结构却不够完善。一方面,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1.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转变

目前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职业院校的实习场地、设备、培训教师还有待完善。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实习培训途径的重要补充形式。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很多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从而大大降低了培训的费用。

2.教育技术可以促进职业教学方法变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技术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方式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力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教育技术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跨时空的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4.教育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工具

以计算机为例,社会上许多行业,如维修、装潢等都把计算机用作职业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需要,学校要专门开设计算机课程,如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影视编辑制作、网页制作等课程,旨在让学生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的内在特性要求教育技术为其做支撑

1.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要求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全球科技以每年20%的速度更新,职业种类以20%的速度被淘汰,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这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过程较短,学生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自学和变通能力增强。

2.职业教育的观念陈旧性,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

在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为学习者终身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职业院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学生需要的职业课程和大众教育。按照AECT94定义的划分,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包括: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开发:是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运用: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

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评价:是对一个事物价值的确定。

3.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增强其操作性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拟真的实践机会,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实时技术,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职业教育中的学科很复杂,凡是社会需求都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很多,如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文学艺术知识以及书本以外的各类知识。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职业教育的课本却相对落后,如果职业教育的学生们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学科,将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因此,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信息素养。

4.职业教育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效益

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制约,传统职业教育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教学效益,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5.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多样化,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我国财力有限,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施更新跟不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少数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所购置的少数高档先进设备,却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从总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三、职业院校推广教育技术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运作的关键要素。教师的观念、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前提。为了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这种方法同样也适合对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培养起教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由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加强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质量评价

虽然教育技术的理论框架中包含有教学媒体的实施、管理与评价的内容,但在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中,这种工作几乎是空白。我们似乎已经接受并习惯了这样一种假设:只要我们利用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和技术手段,以优秀教师的经验或某种学习理论为依托,就能够设计开发出完全有效的教学媒体。至于媒体的有效性的验证似乎没必要去做,更没必要将其包含在被研究的范围之内。

3.学校要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开发和应用机制

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要从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规划和软件开发计划。软件开发产业化是当前的趋势,教育软件开发也是如此。

4.加强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自我反馈。

5.多媒体课件开发和网络应用

职业院校首先要加强对专业课件的开发,要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项资金,要保证课件应用的必要性和开发质量。其次,要加强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使校园网内的用户都可同时使用,进行备课、自学、复习等,这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此外,加强网络应用要建设好校园网,要做好规划,科学建网。要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网络维护、安全和软件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网络教学、管理等应用系统,提供资源服务和教学服务。这不仅仅是职业院校宣传自己的工具,还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6.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教育的制高点,谁掌握了它,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优势地位。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对此认识还不够,缺乏紧迫感,一些教师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诱惑力常因技术问题望而却步,因此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须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例如对参加视听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与制作的人员适量地计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定期举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奖,对优秀软件开发人员进行奖励,对此纳入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并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依据;对某些重要课题可以纳入科研计划申报,学校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投入等。这样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以教育技术作为支撑来全面解决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利益、办学的实践与理论、工作的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这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途径,为实现教育的大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4-60.

[2]管德明,姬玉明.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代化[J].教育与职业,2002(9):8-10.

[3]王哲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国发[2005]35号.

[4]张家祥,钱景航.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职业教育思考发展 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其职业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也有了较大的差别, 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布局已各具特色。如江苏省推进的集约化职业教育;山东省加强政府统筹的城乡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上海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每一个区域, 都在根据其特定的社会需求及职业教育自身的需要, 选择或寻求最佳的区域职业教育模式, 努力探索各自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 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让中等职业教育走上低投入、高效益的发展路子, 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这是因为发展的时代性使我们不能再照搬外地的模式去发展, 而要结合甘肃的实际情况, 探索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才能更好地为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在外在的市场需求与内在教育规律作用下表现出的不适应。

一是与市场需求变化的时间差问题, 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化来看, 在前一个阶段, 出现过一种周期性的现象, 就是当某些专业的市场需求旺盛时, 职业学校的这些专业就“热”起来, 大家都来办这些专业。结果是大多数学校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或是因为培养的周期比较长, 等到学生毕业时, 市场上对这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 或是由于同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大大超出市场的需求, 学生就业很难, 或是由于专业“上马”快, 有些学校办学条件不够, 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低, 市场适应性差, 导致毕业生无法就业。

二是学校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 从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来看, 在前一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走进了一个“怪圈”———职业学校跟着市场走, 学校的教师要跟着学校转, 就是说职业学校的教师要什么都能教, 可主观上作为专业教师要很快适应变化去承担新教学任务, 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这个矛盾使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了专业设置, 要用的专业教师没有, 现有的专业教师又用不上了, 就必须进来一些、出去一些, 专业师资出现经常性流动。

二、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如果按照就业导向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我们认为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有三条路子。第一条路子是在宏观上作出有效的市场需求预测, 按计划需要指导学校办学。但问题是这个预测谁来做, 让一所学校去对市场需求作出预测是不可能的, 要由行业来做这件事才有可能, 可目前行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的程度在甘肃省还很低, 经济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指导机制尚未形成。

第二条路子是实现按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从理论上讲, 合作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诉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解决了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问题。由于甘肃省的工业企业用工少, 使得大部分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困难较多, 部分学校不得不依靠中介组织或联办学校去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见, 甘肃省校企合作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要比发达地区多, 许多问题目前较难解决。

第三条路子是既要向发达地区输出毕业生, 又不能完全按订单去培养的办学模式, 为减少办学盲目性, 降低办学的不稳定性, 能采取的可行性措施就是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路子。首先,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 发挥规模效益。同一个专业, 在一个地区的几所学校都开设, 其结果是资金投入分散, 办学条件都不强, 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学校间相互抢生源, 造成恶性竞争, 职业学校内耗严重。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 实现师资、信息、学分、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其次,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双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发展卖方市场,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员。企业为学校提供奖学金, 提供实习实训条件, 学校为企业提供“零距离”岗位人才, 互利互惠, 必将有力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最后,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质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教师可以到企业学习, 提高动手能力;企业可以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将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理论探讨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集团化, 目前有二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专业为纽带, 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参加的教育集团;一种是以市 (地区) 级办学行政管理机构为主, 组建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集团。

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是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依托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或示范性高职, 以专业为纽带, 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参加的教育集团, 以校企间“目标一致、自愿参加、权责对等、优势互补”作为组建原则, 集团成员之间在信息、设备、师资、技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 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 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陕西省组建了机电、电子、化工、经贸、现代服务五大职教集团。这五个职业教育集团分别以省内办学规模大、实力强、质量高的知名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 联合有关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组建而成, 加盟这五个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共计88所, 在校学生30多万人, 企业 (企业集团) 105个, 科研单位及中介服务机构21个。据统计, 目前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已达190个左右, 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学校达2000多所。

由于甘肃省经济总量小、企业少、用工需求不旺,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以外出就业为主, 因此以专业为纽带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对大部分地区是有一定困难的。从甘肃省现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情况以及经济发展实际出发, 为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 甘肃省在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战略上要通过提升管理层次的改革, 要从以县为主办中等职业教育的体制, 向以市 (地区) 办学为主的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发展。各市 (地区) 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依托所在地区的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或示范性高职, 组建一个或几个中等职业教育集团, 在集团内实行“三段式”办学模式, 就是“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骨干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 通过建立职业学校联合 (分段) 办学实现紧密联合, 走以市 (地区) 所在地的中心职业学校为骨干、城镇职业学校带动所辖县 (区)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

对于兰州市这样的中心城市, 则可以组建以专业为纽带, 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参加的教育集团。我们认为建立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集团, 在现阶段是适合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辽源市农机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职业教育,吉林辽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农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农机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农机教育阵地得到巩固[1]。吉林省辽源地区有3所农业机械化学校, 基本实现了基地建设标准化、教育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从1990年到现在, 每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5 500人次, 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 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特别是农民购机补贴款的增加, 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空前高涨, 为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城乡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机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开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武装农机队伍, 更多地培养农业、农机实用型人才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逐步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 提高种植业、运输业和城乡副食品加工机械化水平, 完善多种农机服务体系, 是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和保证[2]。

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 在辽源市的青壮年农民当中, 文盲、半文盲占10%, 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5%, 在农机操作人员当中, 知识匮乏、缺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能等问题非常突出, 现有2 000多名农机修理人员需要进行中、高级修理工技术培训, 现有2 500多名农机系统和非农机系统待业青年需要进行岗前培训, 现有3 500多名拖拉机、农用运输车驾驶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现有数以万计的农民工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因此, 大力开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但办教育需要资金, 发展教育更需要相应的投入。因此, 必须根据学校自身实际, 多渠道筹集资金, 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不断发展, 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各农机教学单位要拓宽办学路子, 打破专一培训农机人员的格局, 凡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翻番富民、农业发展的各项改革措施, 都要大胆地进行探索。树立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社会、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办学理念。解放思想, 打破自我封锁和部门束缚, 走社会化办学的路子。进行横向联合、全方位服务。建立健全培训服务网络, 扩大教育培训领域[3]。采取成人学校与职业学校、普通学校联合, 学校与厂矿企事业单位联合、学校与科研技术推广机构联合的多种办学形式, 扩大教育范围, 充分发挥农机成人教育方向性、速效性、多样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人才, 以适应发展农村发济的需要。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需要, 开设对口专业。针对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学员的特点, 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单一的或几种“短、平、快”的致富知识, 实现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上突出农业科技的特色, 在专业结构上以拖拉机、汽车、摩托车修理、种植、养殖等高新实用技术专业为主, 带动相应专业如加工、营销等同步发展, 要有明显的农工贸综合性, 充分发挥当地的农工贸一体化服务综合优势, 为更好地发展农业提供人才保证。

教学过程重实践,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的专业要有相应的实习基地, 在做中教, 在做中学。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 校内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校外基地主要是企业生产单位, 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际生产技术, 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一技之长。在教学形式上, 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长、短班相结合, 不拘泥于固定的学年制。学生一次学不会, 下次可免费重学, 直到学会为止。

在农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 根据农业、农机人员培训对象的不同, 分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提高[4]。管理干部要掌握党在农村、农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岗位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 懂得现代领导管理科学和农业、农机化技术经济理论, 了解农业的发展趋势,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宏观决策能力。农业、农机科技人员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农机知识, 了解国际农业、农机发展动态。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引领农民致富。

农机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农机职业教育要坚持“务实”的精神, 确定实际的培养目标, 建立好自己的实习基地, 保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壮大自己, 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打开人才通往农村的路子, 为繁荣农村经济,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华梅志.新时期农业职业教育对“三农”的认识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6) :81-82.

[2]倪慎军, 王群生.充分发挥农广校优势助推现代农业发展[J].河南农业, 2010 (3) :46-47.

[3]尹汉学.发挥农业职业教育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74-76.

金融危机下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职业教育,发展

一、广西职业教育现状

(一) 目前广西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趋势

1. 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有了较快发展, 职业教

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目前, 全区中等职业学校约500所, 在校生约70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50多所, 在校生30余万人。全区共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 (工种) 163个 (专业点4023个) , 专业覆盖农林、资源与环境、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商贸与旅游和社会公共事务等12个事业领域;高职教育共设有298个专业 (专业点1302个) , 涵盖了三大产业的19个行业大类, 专业门类基本覆盖了广西产业结构。目前, 广西有自治区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0多所,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0多个, 自治区级示范专业点140多个。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计划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为8所国家重点培育高职院校之一。

2.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一定改善, 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

通过实施《广西职业教育攻坚期间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干部培训 (培养) 工作规划》和启动《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2008~2010年自治区级培养培训实施计划》, 拓宽了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渠道, 扩大了培训规模。通过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启动“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实验学校”项目, 推广“教学工厂”的实训模式, 指导职业学校面向企业等用人单位开拓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渠道, 组织开展全区学生技能比赛, 以比赛为平台促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实训方式改革等等, 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 职业教育培训取得一定成绩。

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开发培训工作中发挥了主阵地作用。新生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明显提高, 有力促进了城乡就业, 为改善民生作出了贡献。自治区利用李兆基基金赠款1500万元, 组织了13个市的54个县中职学校承担5万人培训任务, 培训合格率98.3%, 培训后转移就业43507人, 就业率87%。

(二) 目前广西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广西通过职业教育攻坚, 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与经济和职业教育发达的省区相比, 广西的职业教育无论在思想认识上、办学规模上还是在经费投入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 广西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发展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全区尚未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各地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理解不透, 呈现出国家、自治区一头热而县、市一头凉的不利局面。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民生的观念还没有普遍树立。部分市、县政府未能按照职业教育攻坚决定的要求及责任状的承诺来推动工作。一些地方把职业教育攻坚看作是一项负担, 存在等、靠、要意识, 对发展职业教育不主动, 缺乏统筹规划, 投入不足, 保障不力;一些地方在筹划扩建、新建职教校区以及旧校区置换时, 各市、县都遇到用地指标、报批手续、征地费用以及置换土地等环节的困难;一些地方犹豫观望, 迟迟不能下定决心推进职业教育攻坚的实施, 存在“先攻坚、先吃亏”的错误认识。

2. 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重点不够突出。

很多市、县政府的承诺投入未能如期拨付到位, 尤其是学校筹集和社会投资存在相当大的缺口。一部分原因是各县市认识不足外, 更主要的就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区及各地市经济发展明显放缓, 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力有限。同时广西在本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未能集中财力, 有重点地扶持和发展一批有一定影响、有特色、上规模的学校。

3. 办学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 规模偏小, 教师编制严重紧缺, “双师型”师资更是缺乏。

学校规模小、建筑面积少、专业教师少、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在广西仍大量存在。目前, 广西职业院校执行的编制标准仍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旧标准。现在职业院校师资数量相当紧张, 专业教师更是极其缺乏。特别是在扩招之后, 全区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教师短缺的严重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达到29∶1, 距离实现生师比16∶1的目标, 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广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比较偏低, 特别是广西许多职业院校是近两年从中专学校转型过来的, 许多教师还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广西职业教育的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广西经济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像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会较同期增幅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部分工矿企业和外贸出口企业会受较严重影响。同时, 经济增长减速将对广西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正常实施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挑战。

(一) 金融危机对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1. 影响广西职业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 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能力和信心大幅降低, 很多市、县政府的承诺投入无法如期拨付到位, 学校筹集资金和社会投资力度也大大降低。同时大量农民工失业, 收入减少, 影响农村家庭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职业教育80%的生源来自农村, 农村生源的减少, 直接影响广西明年职业教育扩招任务的完成。

2. 影响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

虽然我国的城镇就业未受明显冲击, 但城市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广西职业教育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区内就业外, 大部分流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受金融风暴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 金融危机下广西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将面临困境, 就业率会大大降低。

3. 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发展。

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减弱、职校自身筹资渠道不畅、就业面临竞争压力和困难导致职校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等等因素, 都将使职业学校, 特别是基础比较薄弱的职业学校发展困难, 生存成问题。

(二) 金融危机为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 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机遇。

1. 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金融危机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届时对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 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会加大, 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实用型人才提供了机遇和市场。同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将迫使职业教育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应对就业竞争, 提高就业率。职业学校只有通过整合资源, 调整和优化布局, 集约财力, 建设品牌职校, 发展品牌专业, 培养品牌教师, 才能应对危机,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发展壮大。

2. 有利于吸收国家资金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

为刺激消费与投资, 国家将加大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 将推出经济刺激方案,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 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在政策导向下, 国家将会有很大一笔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广西可积极主动设计项目, 争取中央的资金投入。

3. 为职业教育培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据2008年第四届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年会透露, 截至2007年底, 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规模达到了3000亿元, 其中职业教育培训市场正在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金融危机对经济不是好事, 对培训来说却是很好的机遇。金融危机导致农民工失业, 广西今后几年平均每年有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针对这部分人员大力开展短期培训, 既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增进就业, 又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

三、金融危机下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应对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 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调动各方面力量, 共同协力配合, 深入调研, 分析形势, 主动采取有效措施, 变被动为主动, 才能化危机为机遇, 确保广西职业教育健康平稳发展。

(一) 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 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种惠及面最广、促进就业、强技富民的实用性教育, 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 它更直接、更明显地影响到国民素质和从业人员水平。德国把发展职业教育当作复兴强国的秘密武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 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术人才。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浙江、安徽两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工业化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必备一环, 两省结合省情分别提出“职教强省”、“职教大省”的奋斗目标。可见职业教育不是末流教育,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 它同样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广西,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人们的观念中, 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算是人才, 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不算人才。必须端正对人才的正确认识, 中高级实用技术人才, 正是目前广西在发展工业的起步阶段急需的, 跟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一样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只有摆正人们的认识, 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才能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 发挥省级财政的杠杆和导向作用, 加强广西对职业教育的实际投资力度

落实实际投资到位率, 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财政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 并形成长效机制, 规范和约束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稳定投入。

第二, 建立健全鼓励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机制, 通过财政拨款、民间办学、委托培训、有偿服务、校办企业、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职业教育经费;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效益评价机制, 建立投入效益评价体系, 提高职业教育资金利用率。

第三, 设计好职业教育发展项目, 从国家扩大内需资金中争取一笔资金投向广西职业教育。如可以申请建设职教园区及向教育部申请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 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为广西产业发展、经济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三) 结合广西区位特征, 打造具有特色和品牌效应的职业学校和教育园区

结合广西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区位特性, 完成上述目标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 重点建设南宁职业教育园区。南宁将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和广西的“首善之区”。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南宁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南宁职业教育,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以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南宁市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点发展会展、物流、服务及东盟小语种等技能型人才。

第二, 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教育基地。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重点建设的石化产业基地、现代钢铁基地、林浆纸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轻工食品工业基地、海洋产业基地、铝深加工基地和精细化工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建设职业教育基地。特别是加快石油化工、造纸、冶金、轻工食品、海洋、机械制造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结构能充分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 建设以服务工业为主的柳州职业教育园区。柳州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 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的四分之一。全市现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 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 化工、制糖、造纸、制药、建材、日化等产业并存的工业体系。构造面向全国、重点服务泛珠三角经济区、匹配柳州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蓝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能型人才支撑。

第四, 建设以旅游、服务为主的桂林职业教育园区。以着力打造广西旅游大省为出发点, 重点建设以旅游、服务、餐饮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园区。

第五, 打造广西桂东南以引进东部产业转移为主的职业园区。玉林、贵港、贺州作为广西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 要重点围绕服务东部产业转移企业为着力点, 建设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中高级技能人才。

四、结语

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晴雨表。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 面对经济发展减缓, 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倒闭, 大量工人下岗, 就业形势严峻等等不利形势下,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是广西职业教育正值步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正轨之际, 如何最大程度降低金融危机的冲击, 变危机为机遇, 走出困境, 发展壮大广西的职业教育, 值得思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广西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08~2009年广西经济发展分析预测与对策建议[Z].2008.

[2]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习考察团赴浙江、安徽省考察职业教育情况报告[R].2008.

关于发展电力行业职业教育的思考 第9篇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并且是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早,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职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到现在他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共同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衔接性和终身性等。

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以下中国特色:一、以就业为导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最基本的职责都是促进学生就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就业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 是和社会需求脱节的。二、全面贯通、多元立交:多层次的人才需求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 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需要贯通中职、高职、本科以及研究生的衔接培养, 打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间的界限, 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 实现教育的终身性。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途径, 职业教育院校只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实现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 才能健康发展。

2 如何发展电力行业职业教育

我国电力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中等专业技术型人才, 为我国的电力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原有的专科职业教育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如何发展电力行业职业教育, 在有限的生源中吸引优秀学生到电力职业院校学习, 为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需要从上到下一系列的改革与重建。

2.1 顶层设计, 有机融合, 创新电力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提出:“到2020年,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以, 从顶层设计开始, 积极探索, 加强高职、专升本以及研究生培养的连续性, 构建高职、专升本和学位教育相互衔接与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对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 可以吸引优秀学生到电力行业职业院校学习。

培养目标的衔接融合:电力行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力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接受教育后, 具有电力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和知识, 能尽快找到工作岗位并适应工作岗位, 既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又具备较强的岗位迁移和再发展能力。专升本的培养可以使专科类职业学生向较高层次扩展, 成为具有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思维能力。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则定位在更高层次上, 以本科为基础, 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

就业需求的融合衔接: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 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力行业传统的职业岗位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新的职业岗位也将应运而生, 因此, 电力行业教育应设置与就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协调好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生产实习与就业发展的关系, 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2.2 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同步推进, 创新电力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电力行业是服务行业, 也是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行业, 因此电力职工既要有高的职业技能, 也需要有高的综合素质。所以, 电力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同步推进, 才能培养出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职业教育应该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教授系统化的理论专业知识, 系统化的实践技能训练, 可以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此外, 素质教育是一个学校文化特色的体现, 电力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是要到电力行业工作, 培养的学生也应该具有电力企业的文化特点, 具有电力企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所以政治教育、职业道德、职业习惯、情感教育等职业素质培养, 应该贯穿整个学习阶段, 以培养出具有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较高的人文素养的毕业生, 使之成为思想上积极健康、能融入集体适应社会、既具有高的工作能力又有高的学习能力的人才。

2.3 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创新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养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电力职业教育应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 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现场式、案例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相关学习资料, 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动手能力。为以后的自我学习打基础。教学方法上还可以结合课程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 把复杂的知识用动画展示出来, 把生产设备的照片以及一线生产过程或维修过程的小视频带进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掌握工作技能的能力。

电力行业对生产安全性要求很高, 不可能接受太多的学生到现场实习。同时, 由于生产过程复杂, 生产设备昂贵, 受资金、场地等因素的限制, 教学设备不可能和所有的生产现场一致, 难以建立真实的生产环境, 所以重视仿真系统的建设和运用, 是提高职业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4 强化校企合作, 提升电力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电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以就业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最终要走上工作岗位, 满足企业的需求, 为企业发展服务。因此强化校企合作, 对学校而言, 需要掌握企业对人才在素质和知识技术方面的要求, 并且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 培养出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毕业生;对企业而言, 可以提供实训、实习的技术和环境, 还能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培养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以通过强化校企合作, 可以实现合作共赢, 事倍功半的效果, 进一步提升电力行业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芳.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及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3) :381-382, 384.

[2]董刚, 杨理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27) :8-9.

职业教育思考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改革 发展 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国的职业教育近年来在不断扩大规模,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基础不够稳健。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继续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中国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要在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创造一条新的职教之路。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陈至立同志指出: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劳动就业的需要,要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相结合,要加强职业教育四个方面的服务功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就业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这段话指出了现在的职业教育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把培养目标放在应用型人才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做出了新的调整,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现代的市场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很多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这些应用型人才对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使命,从原来的重视理论教育向培养专业技能过度。加强学生的实训,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职业道德。

2.加强校企合作,促進与市场的融合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校企关系。在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的机制,开凿一条“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之路,使学校和企业结合一体,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校企联姻可以使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了解市场需求,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对学生来讲,一方面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启发.尽快树立起专业思想、明确学习方向,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有效的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之路做好铺垫。对企业来说,则可以扩宽人才来源的渠道,预选优质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学校可按企业的要求做订单式培养,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定,把企业的思想与文化在教学环境传达给学生。这是企业培养、选择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方式。企校联合办学,我们应多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办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模式、联合国劳工部的MES模式、美国的综合高中模式、中国的多元整合模式等,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所突破。学生在今后工作环节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快的胜任工作,缩短适应期。这是我们职业教育一直努力追求的的目标.也是现代人才市场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3.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

职业教育促进了人才需求多样化,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将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的主力军,但高素质与高学历不能画等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高度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优势,因材施教,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现象,教育就是通过正确引导,增加学生的各方面的优势,克服学生的不足之处。一个学生的培养不单是技能式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学生素质和学生思想上的培养。我们要制定出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高素质人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引导学生养成适应职业需要的道德行为的好习惯。把为人民服务为道德基础、增强集体主义意识、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贯彻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根据我国国情,创业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职业学校中的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自己解决将来的生存与发展的自主创业意识。

4.加强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是职业学校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包括给学生提供信息服务、组织服务和跟踪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做好信息服务。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和其他相关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各省地可建立本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就业信息网,建立人才供求沟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宣传职业教育发展动态,把毕业生信息与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有效的结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做好组织服务。职业技术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机构,配备得力的人员从事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努力做好开拓、疏通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做好跟踪服务。学校将毕业生分配到就业岗位之后,做好跟踪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做好毕业生就业档案,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为维护其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为岗位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弥补性培训等。

5.改革职业教育的计划体制

计划体制是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有效的控制和调节的方式,要使职业教育正常地运转,我们就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计划体制。我们要根据市场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正确地制定一个计划,包括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数量、规格、层次和专业结构等等内容,确保职业教育有序的协调发展。依据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重点和速度,搞好师资、房屋、设备、经费等办学条件和学生来源的综合平衡,把培养人才的总任务分解到各个职业学校,求得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规模、质最、效益和地理分布上趋于合理,依据人才需求的轻重缓急,把职业培养的人才,输送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出他们的优势。职业教育结构应当逐步改革,形成一个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05,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11.

职业教育思考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创新

1 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1 学校数量方面

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将近1.2万所, 招生628多万人, 在校生1 800多万人, 专任教师86.3万人, 其中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 92%的毕业生在城镇就业。从学校数量看, 县级以下职教中心占到学校总数的1/3;从农林牧副渔专业来看, 招生数不足40万人, 占整个中职招生总数的6%多一点。

1.2 政策方面

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免学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助政策从2005年开始, 那时实行国家助学金, 每个学生给予一些生活费。2009年以后, 对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 这个政策到2012年扩大了范围, 从涉农专业扩大到只要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均可享受这个免学费政策, 一年是2 000元。截至目前, 享受免学费的范围占到在校生的91.5%, 也就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有90%多上学是不用交钱的。

1.3 改革方面

农村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现在也在推进。2005年至今, 我国的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共10个。这些实验区多多少少从不同角度都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 比如提出要探索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提出应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等。

1.4 培训方面

农民工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大力开展。2014年, 人社部印发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 主要是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每年要培训110万人次。2014年, 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 目的是大力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此背景下, 很多地方开展了一些试点或者项目。

2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5个方面, 一是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数量在下降, 四是涉农专业学生规模在萎缩, 五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

3 农民职业教育的创新思考

3.1 理念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的理念, 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即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2 管理体制创新

当前,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分散办学、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 必须尽快构建一个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的新型管理体制, 彻底打破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格局。

3.3 教育模式创新

要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积极走“职校+公司+农户”这种产学结合道路。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 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

3.4 教育体系创新

新型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以高等职业 (成人、继续教育) 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 (农业中专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 为骨干、农村中小学教育为基础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有了这种具有一定层次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完整性的教育体系, 再配合“日校加夜校, 一师兼两教”的教学方式, 就能够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证[1]。

3.5 内容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来设置, 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 以便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能够与新农村建设同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步。

总之,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使农民带技能转移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双重任务。谁来种地, 如何科学种地,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食品安全谁来保障, 农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课改反思下一篇:省级电视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