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结局范文

2024-07-14

爱情结局范文(精选8篇)

爱情结局 第1篇

经济学以人类的自私本性为假设,是研究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人们如何做出理性选择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学科。从经济学角度看,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运作如同其它物质资源一样也遵循着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1宝玉的爱情市场

宝玉的爱情市场,从《红楼梦》中可看出,不是只有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除了这两个主要的主体外,还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等。可见,宝玉爱情市场主体是多元化的。在爱情市场上,爱情的产品是“爱”与“情”,供应方生产“爱”与“情”,需求方消费“爱”与“情”。爱情市场,男女双方既是爱情的供应者也是爱情的需求者,当供求双方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状态时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宝玉的爱情市场上,是众多的女性主体向唯一的男性主体供应爱情同时渴望能消费到这唯一男子供应的爱情。宝玉供应的“爱”与“情”对爱情市场上的女子来说是稀缺的。稀缺资源,人人都想拥有的,更何况爱情这种特殊的稀缺资源。因此,宝玉的爱情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而是众多女子角逐贾宝玉供应的爱情。

所以宝黛爱情,从头至尾都是三人行或多人行,只是在黛玉退出爱情市场时,表象上呈现了贾宝玉与薛宝钗两个人的“爱情”。

自薛宝钗、史湘云等女性先后进入贾府即进入宝玉爱情市场之后,宝黛爱情面临着暗流涌动的竞争局面。“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谁主谁次,一时难分上下,直到宝玉的“诉肺腑”才奠定了黛玉在宝玉爱情市场上的地位——唯一知己。

《红楼梦》这部小说,从头至尾无论明线暗线都在描述宝黛惺惺相惜的爱情,他们是彼此爱情的供应者和需求者,是爱情的产权人,却不能主宰属于自己的爱情命运。因为宝玉的爱情市场上,除了爱情的供应者和需求者,还有其他参与主体——家长,这一主体的行为与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贾府爱情资源的配置。

诚然,宝玉是一心一意爱着黛玉的,在他的爱情世界里他认为他的爱情只有黛玉才能与他匹配,但他却不能如愿得到黛玉,与之结为连理。

总而言之,宝玉的爱情市场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供方与需方的关系,还牵涉到第三方家长,甚至第四方比如北静王。

2宝黛的爱情走势

2.1从效用最大化角度分析

宝黛爱情走势受其市场主体影响,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爱情走势呈现双向性。

在爱情市场上,贾宝玉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对市场上其他女性爱情的选择权。宝玉所要的爱情是与他志同道合的爱情,这个爱情在众多的女子中只有黛玉可以提供给他。他所认识的大家闺秀都以读四书五经科举为正经,唯有黛玉不曾说过类似的话,不但没有说过这样的“混账话”,还和宝玉一起身躲在大观园看当时的禁书《西厢记》。如此叛逆的黛玉,正是贾宝心中所渴求的爱情伴侣,这样的伴侣在宝玉看来才会给他带来最大幸福。宝玉对爱情的选择是对个人爱情效用最大化的选择,从他的角度来讲是理性的、经济的行为。同样黛玉也渴望拥有一个与她思想境界相同的爱情,而这个爱情在她认识的男子中唯有宝玉可供应。宝黛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彼此性情相投,知已知彼,可以说双方的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宝玉如果放弃了黛玉,放眼爱情市场,再也难找到黛玉这样的知已,机会成本趋于无限大,但放弃了其他女子,他可以再寻找类似的女子替代,可黛玉在当时的爱情市场上是绝对稀有的,一旦失去,再寻找与之类似的爱情,成本太大,另外能否达到知已知彼、心心相印就更难说。这样的情况也同样适合黛玉。所以不论宝玉还是黛玉,为实现自身的爱情效用最大化,选定彼此作为自己的爱情伴侣是最理性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小说中二人的感情随着彼此认知的加深,由两小无猜发展成为男女的恋爱之情并且最终趋于成熟与稳定,从经济学效用最大化角度看这是必然的。

2.2从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

宝黛的爱情虽最终走向成熟与稳定,但他们的爱情能否开花结果,还取决于爱情市场参与主体家长的态度。作为贾府家长会有什么的态度,取决于宝玉婚姻的成本与收益。在家长看来,宝玉的婚姻成本包括寻找成本、聘礼、结婚的各项支出,这些对于贾府而言是可以承受的,更何况在他们眼里宝玉的婚姻预期收益要远远大于付出的成本。宝玉的婚姻可以挽救岌岌可危的贾氏家族,可以兴旺贾氏人丁,还可以娶回一个会打理家务的女子。但前提条件是与宝玉结婚的对象一要门当户对,二要身体健康,三要会打理家务,能把已经势微的贾府管理的井井有条。只有符合这样条件的女子与宝玉结为婚姻,宝玉的婚姻预期收益才会远远大于成本。很明显,黛玉不是这样的女子。所以,对于贾府而言,如果宝玉结婚的对象是黛玉,成本与别的对象基本相同,但收益却大打折扣。黛玉嫁入贾府,受益最大的只是贾宝玉,贾府的收益微乎其微,甚至没什么收益,不但没有,反而可能因为黛玉一向怯弱的身子而日日贴进些许银两。既然宝玉娶黛玉预期收益如此小,而宝玉又有更好的选择,比如选择与宝钗结为婚姻,就会实现贾府家长理想中的预期收益。如此,无论从经济学角度看,还是从家族利益最大化角度看,贾府家长为宝玉另谋爱情与婚姻是合乎经济学原理的,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2.3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Becker在其著作《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说:“一个有效的婚姻市场总是有完全相称的婚配,高质量的男子与高质量的女子结婚”。“高质量的男子”与“高质量的女子”都属于婚姻市场的优质资源,他们的结合,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容易实现帕累托最优,更能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由此可见,在爱情与婚姻市场中,男女个体资源匹配相当的爱情与婚姻更能使得爱情双方的成本与收益达到均衡状态,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婚姻效用最大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的描写,无论结局是喜是悲,归根结底都与男女双方资源是否匹配有关。比如《西厢记》中,落难公子张生与相国之女崔莺莺一开始因爱情婚姻资源不相匹配而被棒打鸳鸯。后来张生金榜题名,他的地位、身份、收入都改变了,与崔莺莺的爱情由门不当户不对变成了门当户对,他们爱情婚姻的成本与收益也由开始的失衡状态转变为均衡状态,老夫人也由当初的不接受转为接受。这一切的变化,均源于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婚姻资源相匹配了。

宝黛爱情婚姻成功与否,也取决于他们的爱情婚姻资源是否相匹配。

宝黛无论家庭出身还是文学才华都属于当今所说的“高富帅”、“白富美”之流,他们在这两方面是完全匹配相称的。但婚姻市场上,男女对伴侣的选择不仅看出身背景与文学才华,还要考量身体素质、生活习惯、性格等,甚至还会因为自己在某方面不足而要求对方这方面呈优势状态。黛玉在这些方面与宝玉相比是处于劣势的,她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成日疾病缠身,导致性格抑郁乖张:最主要的是宝玉缺乏管理贾府的能力,而她偏偏也不具有持家管财的能力。黛玉的劣势到了宝钗那儿,全成了优势。宝钗身体棒、性格好,管理能力强。综合比较,从资源上看,宝玉、宝钗是优于黛玉的。贾府家长舍黛取钗完全符合帕累托最优的选择。

3宝黛的爱情结局

宝黛爱情最终是以二人被迫分离的悲剧结束,这无关乎宝玉的情愿不情愿。贾府的人都知道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份量,但还敢于为宝玉另谋婚姻,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传统的婚姻市场新郎与新娘本身不参加婚姻的寻觅,寻觅的成本即选择的权利都由签约的父母承担;二是家长替宝玉选择婚姻是从家庭利益角度出发的。当家族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时,牺牲个人利益实现家族利益,这恰恰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宝黛的爱情恰恰牺牲在这个理性之下;三是从家长的角度看放弃黛玉的机会成本很小,甚至是零。所以,宝黛的爱情只能止于爱情,想开花结果,在中国传统的婚姻市场基本实现不了。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宝黛二人联合起来抗争,他们就有可能会走到一起,结为婚姻。抗争这一行为,很难说叛逆的宝玉没有想过,但为什么他没有行动。作为一个理性的主体,他势必也仔细考虑过,抗争的手法没有通过其他手法让家长同意效果更好。如果抗争,面临两种结果,一种是家长同意他与黛玉结为婚姻,但很可能有附加条件。综合小说内容,附加的条件可能是只给黛玉妾的地位,这个条件纵然宝玉同意,黛玉誓死估计也不会同意的,否则她也不会对“金锁”、“金麒麟”那么敏感在意了;又或许是让宝玉认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再回家迎娶黛玉。这是宝玉无法接受的,即便宝玉接受了,林黛玉也不会再爱宝玉了,那样的宝玉也不一定会再爱着不变的林黛玉。因为他们爱情交易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宝黛二人能够彼此吸引,就在于他们双方都有叛逆精神,这是他们爱情的基石,一旦双方有一个丧失了这种精神,他们的爱情也就结束了。无论哪种附加条件,对于宝黛爱情都是成本巨大,收益微小甚至为负。抗争的另一种结果就是家长不同意。宝玉知道,如果他与黛玉的爱情公之于众,一旦遭到拒绝,他与黛玉的爱情也就死了,黛玉将很快由贾家做主嫁与他人。这样的结局,贾宝玉是不想要的。无论这两种结果的哪一种结果,都说明了抗争的成本是大于收益的。权衡之下,宝玉不会选择抗争,黛玉也不会抗争,虽然他们心里着急但也只能寄希望于贾母,希望能凭借着贾母对他们的宠爱,能够让他们顺理成章地结合在一起。但贾母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忽略了贾母再宠爱他们,但当他们的行为或做法与贾氏家族利益相冲突时,贾母会坚定不移地选择支持后者。

宝黛爱情无论抗争与否,注定只能以悲剧结束。这不是社会的因素,也不是宝黛个人因素造成,是爱情与婚姻市场规则决定的。爱情与婚姻市场的理性化选择,让一对彼此拥有美好爱情的两个个体最终抱憾而去。

参考文献

[1]段培相.婚姻的经济学解析[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2(6):13-18.

[2]吴王格非.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爱情传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120-121.

[3]贝克尔,王献生,王宇.家庭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100.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2.

[5]郭磊.婚姻的经济学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2(6):42-45.

[6]陈旭.关于爱情的经济学分析——婚恋视角[J].河南科技,2013(1):227.

[7]江亚丽.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7(5):39-40.

无言的结局爱情诗歌 第2篇

岁月的缅怀不再奢求那美丽的结局

真情的交错是青春季节最美的赠予

默默走进梅雨即将肆虐的秋季

面对迷茫绝不留下一声叹息

即使毫无预见的相遇

总是意味着别离

即使赴汤蹈火

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霹雳,霹雳

散发着核能的威力

苍天的怒火排山倒海般在头顶云集

火红的激情燃烧着充满甜蜜的痴迷

却在月上柳梢的时刻

无法自由呼吸

面对全世界的挑战我毫不畏惧

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法消弭内心的叛逆

没有了你的气息

我的生存已经失去了意义

那么,就让这场无情的天火

爱情的结局 第3篇

她在保定读书的时候,一晚,忽然有人高喊:“地震了。”整幢宿舍楼的人顿时像炸窝的蜂群般大乱。她迷迷糊糊地跟着人流跑到操场上,夜深如水,她赤裸的双脚冻得时不时地摩擦取暖。良久,也不见那楼有倒下来的迹象。

她困得要死,又不敢回到七楼去睡,恍惚记得一楼有间寝室是本班女生的,便沿着漆黑的楼道摸索而进,往床上一歪。

迷迷糊糊醒来之际,只见一方绿军被盖在自己身上,她大骇跳起,一把撩开蚊帐,一个男生转过脸来……面面相对,仿佛山水遭逢刹那。——她摸错了房间。

而他随着同学回寝室后,看见陌生女孩睡在自己的床上,便为她盖好棉被,不声不响地在床边坐了半夜……

三年后,她嫁给了他。

可是另一位女子的故事却饱含泪水。

寻常的中午,她在二十层报社大楼的十五层看小说,朝夕相处的男友与同事们在打牌。谁偶然一抬头,发现电话线正无缘无故地轻轻摇荡,荡过来,又荡过去,大家看呆了,半晌猛地警醒过来:“地震了。”

她正看得全神贯注,没听见。只觉得轰隆隆一片声音,整个办公室跑得精光,也不惊心,信手又翻过一页。等她一部小说看完,虚惊一场的同事们说笑回来,看见她:“咦,你怎么还在这里?刚刚地震了你知不知道?”

她大吃一惊,反复盘问心爱的男孩:“你怎么不喊我?”

“我以为你知道。”

“那你也没发现缺了我?”

“发现时,已经下到楼底下了……”

有一幅漫画是这样说的:“你能在大雨里捧着花在我面前等待吗?你能在千人万人的海滩里认出我游泳衣的颜色吗?你能在众人目光里坦然为我洗袜子吗?你能在大难来临时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吗?”

画面上,先是如林密举的手臂,一排一排地放下了,到最后,唯有空白……

你坚信爱,爱就会绽放。你敷衍爱,爱就是空白。

试论穆时英小说中的爱情结局模式 第4篇

一、爱情结局模式

模式是“隐匿于现象组织后面的一种格局, 一种框架, 或者一种普遍遵从的规范”。[2]要发现“模式”, 应先分析“现象”。笔者对穆时英小说的爱情故事进行一番梳理,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爱情故事都没圆满的结局, 而以分离告终。“分离”成为穆时英爱情故事结局的“规范”。由此, 生成“分离”模式。穆时英小说爱情结局的“分离”模式可分两种:以恋人死亡为结束的死亡模式和以双方分手为结局的分手模式。

1. 死亡模式

有的小说家认为以人物死亡作为结局最干脆, 既是故事的结束, 又是对读者完整的交代。[3]死亡意味着不言而喻的分离。穆时英小说有些爱情故事就是以死亡方式作为结局, 死亡模式又可分“一死一生”和双方殉情两种模式。

“一死一生”模式, 指爱情因一方的死亡而结束。《生活在海上的人们》讲述了“我”和翠凤儿的爱情悲剧, “我”和刚死了丈夫的翠凤儿坠入爱河, 但由于她贪图财富, 向官府告密, 导致起义失败, “我”便亲手将她杀死。《莲花落》诉说两个流浪男女的乱世爱情, 两人相依为命二十多年, 可最近她死了, 一直“两个人”变成只有“我”一个。《公墓》中爱情的起点在坟墓, 爱情的终点也归于坟墓, “我”在墓地结识患肺结核的玲姑娘, 并爱上她, 但“我”因怯弱, 迟迟不敢向她表白, 等后来敢告白时玲姑娘已经死去, 留给“我”无限的惆怅和悔恨。《贫士日记》描写一对贫贱夫妻相依为命, 却因夫妻间的不信任和意气用事, 造成妻子把丈夫告上法庭、两人离婚、妻子病死、丈夫被关进监狱的悲剧。

在“一死一生”模式中, 死亡的一方都是女人 (如翠凤儿、流浪汉的妻子和玲姑娘等) , 活着的都是男方。在笔者看来这应不是巧合, 而是反映了穆时英的“女性嫌恶症”, 他曾说:“我是一生下地来, 就憎恶女人的。” (见《女人》)

死亡模式的另一种是双方殉情。1930年出版的《交流》, 讲述了雄霄与霞玉的爱情悲剧。雄霄与霞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几年后再度见面时二人爱得无法自拔, 然霞玉已和雄霄的同学俞天福订婚, 为不违背“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两人约定不再见面。痛不欲生的雄霄为了逃避、为了复仇而参加革命。后来在霞玉的婚礼上, 已是军官的雄霄枪杀媒人谢老儿并自杀, 霞玉哥为成全雄霄和霞玉射死霞玉, 这对可怜的恋人最终死到一起。双方殉情模式在穆时英小说里并不多见, 四个小说集中都没有这种模式。这样看来, 虽然穆时英有时恨极了一切生物和无生物, 但还是“挚爱着世间的”, “不愿意自杀” (见《我的生活》) , 不会让自己的代言人男主人公轻易死去。

2. 分手模式

分手模式即恋爱双方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各分东西。《黑旋风》里汪国勋和小玉儿青梅竹马, 眼看就要结婚成家, 可学生的出现破坏了二人的关系, 面对诱惑, 小玉儿选择了学生, 与汪大哥分手。《南北极》中于尚义和玉姐儿两小无猜, 但第三者玉姐表哥的出现拆散了这对恋人。《被当做消遣品的男子》诉说了蓉子和“我”的爱情故事, 蓉子谈恋爱纯粹是为了寻找刺激, 把男子当作消遣品, 所以“我”只能是失恋, 成为和手杖作伴的寂寞男子。《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的郑萍为恋人林妮娜愁白了头, 又因她没把歌谱退回头发变黑, 最终恋人还是弃他而去, 他气得咬碎了嘴唇, 头发又白了, “胡髭又从皮肉里边钻出来”。《空闲少佐》讲述了空闲少佐和黎姑娘的爱情悲剧, 日本军人空闲少佐因打仗受伤得到黎姑娘的照顾, 二人产生感情, 但由于空闲少佐是日本人, 且有家室, 二人不得不分手。《Pierror》中潘鹤龄与琉璃子相爱, 把她当作自己灵魂的绿洲, 可琉璃子和《被当做消遣品的男子》里的蓉子一样, 把爱情视为游戏, 是个“卑贱的淫妇”, 这样的爱情自然没有好结果。

分手模式中, 有些陌生男女为摆脱寂寞、追求感官刺激而走到一起, 一旦游戏结束便各奔东西。《夜》写水手和茵蒂的一夜情, 一个为买醉、买刺激, 一个逢场作戏, 只知有今晚、不知有明天, 两个被生活压扁的流浪者得到短暂的安慰, 第二天又各自继续流浪。《墨绿衫的小姐》中一对陌生男女只为一时肉欲享受, 连彼此姓名都不知道, 更谈不上什么感情。即使在《黑牡丹》中, 黑牡丹成为圣五的妻, 可她舞娘的身份随时会被揭穿, 或许等休息好之后自己会再次回到充满诱惑的灯红酒绿的世界, 因为她去圣五那是为“休息”。《红色的女猎神》中, “我”在囚车里猎获“奇丽的Diana”, 可出了囚车呢, 素不相识的他们最终还是要分离的。

总之, 穆时英小说爱情故事的结局有一定模式, 以“分离”为主, “分离”模式可分为死亡模式和分手模式两种。在穆时英小说中, 不管恋爱的过程如何, 外在世界多么热闹, “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的人不得不面对爱情的失败, 爱情的结局只会是分离。那么, 为何会形成这种“分离”模式?

二、“分离”模式的原因

穆时英“在精神和气质上都是一个道地的都市作家”, [4]他的作品是“上海这个都市文明的产物”。[5]没有现代化的上海就没有穆时英的作品, 就不会存在“分离”模式。作为一个都市作家, 穆时英肯定会关注都市人的情感生活, 他的小说里的故事差不多全部是自己亲眼目睹的 (见《公墓自序》) 。因此, “分离”模式是大都市上海的产物, 是现代人情感关系的再现。

三十年代的上海, 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世界性的大都会, 有着“东方巴黎”之称, 当时的东京也难以匹敌。大量西方现代性的精神、物质源源不断涌进上海, 而当时中国人更容易接受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层面而非精神, 对物质接受过程有一个典型的步骤:初则惊, 继则异, 再继则羡, 后继则效。[6]于是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等在上海受到欢迎。上海是“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既是“光明的城市”, 因其启蒙教育、杂志出版、文学革命和社会变革;又是“黑暗的城市”, 因为它是污秽、堕落、性关系混乱和道德腐败的温床。[7]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道德方面逐渐松弛, 经过五四运动解放了的男女很容易地甩掉延续了几千年的道德枷锁, 变得“身子乍然一轻”, 他们竟然“飞离了应有的道德束缚, 并且很快地将自由畸化为享受人生、游戏人生甚至作弄人生”。[8]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情欲, 爱情也变得异常简单, 两个男女凑巧相遇, 各自说点漂亮话, 于是就进酒吧、上旅馆开房间, 再分手。这速配、闪电式爱情,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社会变成一个大舞厅, 人们都来寻求刺激、买醉, 玩弄爱情, 无责任感可言, 所以也不会对爱情负责任, 分离在一开始就注定了。

穆时英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保尔·穆杭等的影响下, 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 表现都市现代人的情感生活, 关注他们“极度的失落感、疏离感和危机感”。[9]当时大都市有很多“分离”模式的爱情, 这些故事自然会成为穆时英描写的对象。

然而, 大都市的堕落并不能解释穆时英早期作品 (主要是小说集《南北极》) 的“分离”模式。“分离”模式还和穆时英那“难以摆脱伤感的心理”[10]有关。穆时英作品大多以个人经历与情感经验为线索, 而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经验并不乐观。穆时英作为一个“中产人家的破落弟子”, 短暂的一生以16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6岁之前, 他从不知道人生的苦味, 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他在《父亲》中写下了那段美好的时光:“每天有两桌客人的好日子, 打牌抽头抽到三百多元钱的好日子, 每天有人来替我做媒的好日子。”那时, 穆时英养尊处优、无忧无虑、处处鲜花笑脸, 是众人的宠儿, 是赞美的中心, 被客人们誉为大富大贵的福相之人。16岁那年 (1927年) , 穆时英家里发生变故, 父亲的黄金交易所破产, 屋里不再有打牌的客人、谈笑的客人, 穆时英的“丈母”也全没了, 只能偶尔听到某某小姐出嫁的令人酸涩的消息。这些给他带来沉重打击, 让他感觉天塌了下来, 而且是塌到他一个人的脑袋上面。

从无忧无虑到家道中落, 穆时英有了“失败情节”、“自卑心理”, [11]于是对爱情也就不怎么自信了。穆时英在12岁时, 家里曾给他订了一门亲上加亲的婚约, 但上大学之后他坚决要退婚, 为此还曾离家出走。上大学时, 他被女生当做消遣的对象, 《被当做消遣品的男子》就记录了那段经历。[12]后来, 穆时英与舞女仇佩佩恋爱并结婚, 过着无节制的生活, 夫妻感情也不见得好, 如《贫士日记》中的夫妻。他们经常吵架, 还曾分居, 穆时英曾为挽回夫妻关系剃个光头跑到香港, 在别人看来是“活该倒霉”。[13]穆时英死后, 仇佩佩谈他当年的事情时“感情半点也不激动”, “像讲着别人的趣事那样轻松”, 让人感到意外, 这也是穆时英的悲哀。[15]穆时英因家庭变故而自卑, 情感经历也不幸福, 对爱情没什么好感, 对爱情的结局也就更没信心, 从而出现了“分离”模式。

在个人不幸与社会道德松懈等因素的作用下, 穆时英“失去了一切概念, 一切信仰;一切标准, 规律, 价值全模糊起来” (见《白金的女体塑像自序》) , 变得心无可托、路无可走, 只好“在笔下漏出”些作品, 宣泄自己的无奈, 描写更多的是分离、悲剧。

三、“分离”模式与“革命加恋爱”模式的比较

新感觉派其他作家在讲述爱情故事时, 也存在“分离”模式, 如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风景》《残留》等, 施蛰存的《鸥》《薄暮的舞女》《雾》等。这些作品表现现代人“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 [15]人们沉迷物质, 为摆脱寂寞、追求感官刺激玩起爱情游戏, 游戏结束各奔东西, 爱情不可能是归宿, 也不可能真正消除内心的寂寞。分离之后, 死的死, 寂寞的照样寂寞, 只好再次陷入玩弄爱情的怪圈, 再次投入爱情的怀抱, 继续下次的分离。

在二三十年代, 存在另一种爱情叙事模式, 即左翼的“革命加恋爱”。当时左翼知识分子受到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影响, 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要求文学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加恋爱”模式是“大的革命背景和商业文化同时制造的产物”, [16]代表作家有蒋光慈和茅盾等, 代表作品有《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和《蚀》三部曲等。“革命加恋爱”小说有三道公式, 小说一般先是描写革命事业与浪漫情欲之间的“冲突”, 解决“冲突”的方式是应以革命大局为重、放弃儿女私情。“冲突”公式之后是“互惠”公式, 小说里面的革命不再是爱情的阻碍, 而是一种诱导, 促使恋爱双方同心协力, 共同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互惠”公式之后, 是“革命至上”公式, 革命不再是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条件, 革命就是爱情。[17]穆时英热衷表现爱情与死亡的主题, “分离”模式也可以看做是“爱情加死亡” (这里的“死亡”既是恋人的死亡, 即死亡模式, 也可以指爱情的死亡, 包括死亡和分手模式) , 爱情就是死亡。

在“革命加恋爱”模式中, 爱情的结果是革命, 追求爱情就是追求革命, 当爱情是为革命时, 恋爱本身就是政治。而“爱情加死亡”模式, 结局走向死亡, 没有出路, 传达的是幻灭———爱情的幻灭、人生的幻灭, 在人生与时代的十字路口, 穆时英等人不知道何去何从, 对现实不满却无法改变现状, 只好把满腔苦闷倾泻于作品当中。两种不同的模式, 表明了两种不同的追求, 两种不同的结果。

通过对穆时英小说爱情结局模式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分离”模式有着社会和作家个人的原因, 体现了穆时英的追求, 与当时左翼的“革命加恋爱”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从而也暗示了他们之间不同的政治倾向。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有爱情就有结局, 不同结局传递不同的信息, 从爱情结局模式的角度切入当下文学, 将会有重大意义。

摘要:穆时英爱情故事的结局以“分离”为主, “分离”模式又可分死亡模式和分手模式两种。穆时英的“分离”模式, 是作家个人对爱情的不自信和追求感官刺激的社会风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当时左翼“革命加恋爱”模式相比, “分离”模式结局是死亡, 追求的是幻灭。

没有结局的爱情说说 第5篇

2) 有点落寞,我不懂该怎么说,让它在无声中逝去,我走了,其实它没有来过,只是夜晚心异常柔软。

3) 如果爱不曾来过,如果梦不曾碎过,如果心不曾疼过,那么我,是否还是你认识的我?

4) 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5) 闭上眼,飞花铺天盖地地涌过来,像是谁的回忆,突然从天而降。

6) 不是我的终究不是我的,我终归是你的一个过客。

7) 我不敢奢求太多,只想把瞬间当成永远,把现在都变成回忆,一点一滴。

8) 他拼命忍住,紧闭着双唇,跟孩子似的把呜咽哽咽下去,可是眼泪还是涌上来,亮晶晶地挤在眼圈边上,一忽儿功夫两颗大泪珠离开眼睛,慢慢地顺着两颊流了下来。

9) 记忆像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

10) 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11) 如果爱不曾来过,如果梦不曾碎过,如果心不曾疼过,那么我,是否还是你认识的我。

12) 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13) 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14) 飞机场的骚乱一会儿就停止了,这里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方向的,匆匆地起飞,匆匆地下降,带走别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回忆。

15) 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了一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16) 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17) 这么多年过去,原来还是一样,有些事情依然没有改变。

18) 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19) 灯影浆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萧萧扬花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20) 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21)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

22)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23) 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24) 当孤单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心在流泪寂寞只是一个人的悲伤悲伤却是所有人的痛苦。

25) 没有人能够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

26)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27) 这一生,遇不到彼此最寂寞。遇到了,还是寂寞。

28) 我背对在你的世界之外,这里只剩下沉默,前所未有的恐惧,原来,我的勇气就这样不堪一击。

29) 静静的生活,慢慢的老去,人生面临的生死,谁又不曾有,仰望天空,藐视人生,幸福不会停止在那里。

30) 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31) 爱一个人不是要拥有他,只要在远方默默地注视他,也就心满意足。

32) 地表聚集滚烫的空气。末日般辉煌美丽,又悲壮的夏天。

33) 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34)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35) 处在这不悲不喜的状态,笑,却无头绪,伤,已不在悲,自我的微笑是心灵的静化剂,安静在自我里。

36) 钻心的疼痛又一次向她袭来。她两手紧紧抠住车厢,摒住了呼吸。她脸色白的像一张纸。冷汗把额头、鬓发都湿透了,紧闭的双眼已含满泪水,以致瑟瑟抖动的长睫毛像在水里浸泡着一样,紧紧咬着下唇渗出一缕血痕。

37) 如果我从没遇见你,如果我从没爱上你,如果我一开始没坚信,也许我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自己。

38) 还是火柴说的好啊,她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那些男人口口声声对你说给你下半生的幸福,其实是说给你下半身的幸福。

39) 我站得太久说的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听不懂?我写的太多了写得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看不懂?

40) 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41) 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42) 如果我从没遇见你,如果我从没爱上你,如果我一开始没坚信,也许我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自己。

43) 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44) 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45) 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

46) 摊开掌心对着天空,掌心里有阳光,那是我想你时莞尔的笑容;掌心里有雨滴,那是我思念你偶尔滴落的泪水。

47) 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

48) 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49) 那些说给树听的话,嵌在树的年轮里,随流年一点一点长成参天的回忆。

50) 我站在人群里,伤心的感觉如同灭顶,我的眼泪大颗大颗地滴下来,滴在他们牵手走过的红毯上。

51) 当我流着泪向你说再见,你只是冷漠的向我告别,不感看你的冷漠的眼,心已碎成千片。

52)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53) 爱来过,也走过,痴过也恨过,伤过才会懂,一切皆是错。

54) 有些故事不需要讲给别人听,有些悲伤不是谁多会懂,其实每个的生活都多少有点苦涩,我只想少点悲伤,多点快乐。

55) 我做的一切都是默默的,有苦有甜,更多的是自己咀嚼心痛。

56) 我的脑子好似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思绪,从自己决定放弃那一刻,不会再想任何关于你的一切。

57) 我喜欢站在一片山崖上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一副一副奢侈明亮的青春泪流满面。

58) 牵着你的手,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感觉像是在朝天堂奔跑。

59) 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经来过这里。

残缺爱情的惊悚结局 第6篇

1

浴室的毛玻璃门里,映出吴曼一丝不挂的身体,流水声时紧时缓。但是,现在能让赵川产生感觉的是另一个女人,而浴室里皮肤松弛、出现赘肉的吴曼已是他的负累。他有外遇了,他想离婚,但吴曼坚决不离。

浴室里的吴曼也并不平静,她默默发着狠:赵川!你想和我离婚平分家产,休想!除非二八开,不然我就拖死你们。

很可惜,到现在吴曼也不知道那个小妖精究竟是什么模样。

吴曼湿着头发出来时,意外地发现赵川没有苦大仇深的表情,相反地他在笑,但吴曼总感觉他的笑里泛着寒意。

“今天难得好心情,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赵川清清嗓子,煞有介事地开始讲故事:“曾经有个男人,他要和早无感情且水性杨花的妻子离婚,可是妻子坚决不离,因为她舍不得她的家产,她必须要二八开,这是男人万万做不到的,你猜他会怎么做呢?”赵川挑衅地看着吴曼。

吴曼也挑衅地回敬他尖刻的眼神,谁不明白赵川意在指她呢?

“他杀了那个死缠烂打的女人。”赵川阴森森地说:“他是用装疯的办法杀人的,事先他花钱开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书,然后他故意发起疯来,将女人推下了楼,那个女人摔得好惨,脑浆迸裂像豆腐一样,浑身的骨头没有一块不是碎的。你是知道的,精神病人杀人是不负刑事责任的,哈哈,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是不是像个疯子?”

昏暗的灯光下,赵川的笑狰狞恐怖,仿佛这个故事就是他的杰作,他现在的确像个杀人的疯子。吴曼后背发寒了,手忍不住哆嗦起来:“你在研究杀人吗?你要杀谁?”

赵川诡异地一笑:“这个明天再告诉你,相信我,明天我的故事会更有新意,晚安,你最好开着灯睡。”

赵川得意地走了,屋内只剩下吴曼一个人,她脸色死灰,努力抑制着恐惧,她明白赵川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他在威胁她,可是,他敢说到做到吗?

2

“那个老女人一直怀疑男人想杀她,可她总是不信男人敢说敢做。”赵川坐在沙发上,晃着二郎腿,在他对面的,是惊惶如鹌鹑的吴曼,这是赵川的第二次开讲:“没几天后,女人就失踪了,可是谁也找不到她的尸体。后来,男人热情地款待了前来调查的警察,给他们吃了鲜美的狗肉。谁也不知道,女人失踪的尸体就在他们的肚子里,那些狗肉就是用女人的尸块喂大的,男人把她跺成碎块喂了狗,然后再喂人,你说,这个男人是不是很聪明,这种处理尸体的办法是不是很妙?”

吴曼面色惨白,仇恨地望着赵川,赵川轻佻地摸摸她的下巴:“故事会继续的,明天会更精彩,也会更残忍。”

赵川没有闲情再去理会这个他早已厌倦的女人,他要奔向另一个女人的怀抱,那个情人有由内到外散发的青春,还有让人欲罢不能的风情,而且,她还有一个更令他迷恋的本事:她很会讲故事。这些故事全是情人教给他的!也是她蛊惑他去讲给吴曼的,这真是个聪明的逼迫吴曼离婚的办法。

此时街道已霓虹点点,下班的人群穿梭流动,一位年轻女郎推着一辆小车,上面堆满了书,她像贩卖点心一般边走边叫卖。

书贩迎面撞上了美体归来的吴曼,她热情地走了过去:“小姐,买本书吧!”

很久没有人称呼自己“小姐”了,吴曼身体不由轻飘飘了,她一眼瞥到了小书贩手里的那本书,书的作者是“浪尘”,也很久了,自己再没有买过书,但今天她对书贩的书有了兴趣。

3

夜很深了,门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一步一步向吴曼独居的卧室走近,可是脚步偏偏就停在门口不动了,周围死一般的宁静。吴曼屏住了呼吸,门外站着的到底是鬼还是人?

門开了,但是没有人,夜静得吓人,天黑得无底,吴曼感觉背后生起了一根根芒刺,每一根都扎得她痛彻心扉。

一张鬼脸猛然从门边闪出,吴曼“呀”地惊叫一声,由于心脏承受不住,她几乎要呕吐出来。

接着,鬼脸“嘿嘿”地鬼笑起来,换成了赵川的声音。

摘下鬼脸,赵川拿着一把尖刀,冷笑着向吴曼走近:“知道吗?残忍的死法有很多,其中最残忍也最有趣的莫过于把人吓死了,刚才我的样子可怕吗?如果家里真的藏着一个这样的鬼呢?呀!那里有东西在动……”赵川一惊一乍地指着角落,已如惊弓之鸟的吴曼恐惧地向那边张望,那不过是夜风掀起了窗帘。

“不,不,鬼不要找我。”吴曼神经质地用被子捂住了头,瑟瑟发抖。

赵川像得逞的小孩哈哈大笑了,他想:楠楠的主意真是不错,折磨一个人比杀掉一个人更有趣,当吴曼被这些故事折磨得快发疯时,她会妥协主动签字的。

为了把戏演得更加成功,他又戴上了鬼面具,玩弄着手里的尖刀,阴阳怪气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出来吗?其实我就是僵尸呢,我和你住在一起,总有一天会吸了你的血,要了你的命,哈哈哈……”

吴曼显然是快要疯了,她从床上蹦了起来,迅速打开门、慌不择路地向楼梯间冲去。赵川戴着鬼脸怪笑着一路跟来,他一蹦一跳地蹦下楼,在黑暗中活脱脱是一具复活的僵尸。

突然,伴着男人的一声惨叫,楼梯上的脚步变成了沉闷的撞击声,滚落的刀子直直地插入了赵川的胸膛。

赵川体重八十公斤,身高1.82米,沉重健壮的他翻下了楼梯,使他的脖子断了,还有那把闪亮的尖刀,它完全能要赵川的命。

吴曼抱着还有最后一口气的赵川说:“亲爱的,你何苦要戴上鬼面具让你的视力受阻呢?又何苦要在楼梯上一蹦一跳?我只不过刚才在楼梯上放了一只很滑的塑料袋而已。告诉你,我也看了关于杀人的故事,今天我刚看到浪尘的小说章节‘先下手为强’。”

赵川被定义是失足摔死,没有人去注意那轻飘飘飞下楼底的塑料袋。

4

客厅正上方,赵川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放着,虽然吴曼早对他深恶痛绝,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照片上的赵川的确英俊迷人,可惜他如此薄情寡义,自己当初到底图他什么呢?吴曼忍不住暗自叹息,她抿了口绿茶,想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变得平静。

有人敲门了,是那个卖给她书的书贩。吴曼很奇怪,她怎么会找上门来?其实,她应该感谢姑娘卖给她“先下手为强”的书。

“您好,我叫杜媛媛,是来向您推销新书的。”姑娘笑吟吟地说:“这也是悬疑作家浪尘的作品,可以让我先来朗读故事前引吗?”

吴曼按捺着内心的思潮起伏,邀请杜媛媛坐下了。

杜媛媛很认真地摊开了手里的书,这时吴曼才发现,那不是什么书,而是一个陈旧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上写着很大的两个字“浪尘”,看到这两个字,吴曼内心像被火灼似的颤抖了一下。

杜媛媛清清嗓子,开始阅读了:

1994年,我的第二春终于来了,我爱上了年轻美丽的她,我叫她曼曼……

吴曼的脖梗硬了起来,瞪大眼睛看着对面神态自若的姑娘。

杜媛媛继续念道:

是曼曼给了我甜蜜和幸福,于是,我们结婚了,她让我有了创作的灵感,可是曼曼说,我总写恐怖、谋杀的悬疑类小说,她不喜欢。慢慢地,我们渐行渐远,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她爱上了一个年轻英俊的男人,他叫赵……

吴曼端着绿茶的手剧烈地抖了起来,茶几乎要倾倒出来,她哆嗦着摸到一张纸,漫无目的地涂着鸦,以遏制自己的慌张。

杜媛媛眼睛盯在日记本上,继续念:

我终于发现曼曼给我下了慢性药,想让我慢慢死去。我爱她,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远在国外前妻那的女儿,她就是我的最爱,我情愿为了爱情死在她的手里,在死之前,我涌起了创作的灵感,于是我写下了这最后一本书《残缺的爱情故事》。

杜媛媛的声音停止了,她抬起了头,眼神冷若冰霜:“我原名叫康楠楠,这本书是父亲的遗作,他留给了我,从中我知道了父亲死去的真相,所以我利用了赵川,让他给你讲杀人故事,又卖给你父亲从前写的书,教你以牙还牙,我想:有什么比曾经相爱的人互相残杀更有趣的呢?”

吴曼睁着惊恐的眼睛,伸过颤抖的手来:“拿来,我要看。”

杜媛媛坦然地递了过去。

日记本上果然是浪尘熟悉的字体,吴曼心像被掏空了一般不知落向何处,杜媛媛神情淡淡的:“现在,父亲的遗作终于可以发表了,不过我会帮他改写结局,是罪有应得的结局。曼曼,你痛苦吗?你后悔吗?你怀疑你喝过的茶水吗?你相信你早已喝下了和我父亲一样致死的慢性药吗?你相信我已经知道你是杀死赵川的凶手了吗?”

扔下惊恐万分、瑟瑟发抖的吴曼,杜媛媛平静安然地离开了。

5

七天后,人们在吴曼家发现了神智不清的她,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被送进去时,她一直喃喃自语:“浪尘,你这个疯子,你为什么要害我?为什么?”

十五天后,杜媛媛准备把父亲的遗书出版了。其实,她早就利用赵川给吴曼喝下了让神经紧张、心跳加速的药物,这不是毒药,可当一个人精神极度压抑惊慌时,它会产生至人疯癫的效果,吴曼是杀人凶手,她当然会很紧张,事情被揭穿后,她的紧张会达到极点。

杜媛媛攤开《残缺的爱情故事》,她要跟电脑上自己打下的电子版进行最后一遍校对,然后加上自己添加的结局,送给出版商。

一张纸条掉了下来。什么时候夹进去的?这本日记只有吴曼一个人看过,难道是她?

“浪尘是个作家,他编写故事走火入魔时会把自己也编进去,他的所有故事全是假的,他只不过在把我和赵川捉奸在床时,心脏病突发而死。”

向来镇静的杜媛媛无法平静了,到底父亲的故事是真还是假?父亲的确是个为了写作而疯狂的人,第六感让杜媛媛有种直觉:吴曼没有撒谎。

可是现在,假的故事也变成了真的,真相只有去问阴间的父亲,可他是个疯子,他能说清楚吗?

责编/昕蓉

爱情结局 第7篇

关键词:爱情,中西方,悲剧结局

鲁迅先生说过, 悲剧就是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确实是为数不多的关于悲剧最经典的阐释之一。在《呼啸山庄》和《家》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两段被毁灭了的曾经美好的爱情。这两部作品都描写了一段阶级社会中超越阶级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这一点, 将两部国别、年代、风格都迥然不同的文学作品联系在了一起。

一、两个爱情悲剧的相似之处

两部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 发生在两对恋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1.从个人悲剧到社会悲剧

首先, 无论是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 还是觉慧与鸣凤, 他们的爱情悲剧都已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悲剧层面, 而是上升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悲剧。

作为《呼啸山庄》背景的维多利亚时代, 资本在高度累积、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缺陷, 对金钱、权利的膜拜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身份低贱, 没有金钱权利的希刺克厉夫注定无法与身份地位高于他的凯瑟琳小姐自由结合。同样的, 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也决定了在旧中国封建大家庭中没有自主恋爱婚姻权利的少爷觉慧和没有独立人格的仆人鸣凤之间的爱情到头来以悲剧收场。

2.出自天性的互相吸引

其次, 无论是凯瑟琳还是觉慧都在彼此的恋人身上找到了自己天性中一直向往和追寻的东西。

呼啸山庄与世隔绝、远离文明社会, 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形成了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狂野粗暴、自由不羁的性格, 这种人之初最原始、最自然的天性, 注定了他们间的相互吸引, 注定了他们任何一方于对方来说都是无可取代的。他们是互为你我的。凯瑟琳把希刺克厉夫看成是自己本身的“存在”, “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 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 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而希刺克厉夫同样把凯瑟琳视作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的归宿。听到凯瑟琳的死, “他把头朝着那多节疤的树干撞”, 像一头被刀和矛刺得快死了的野兽般吼叫:“没有我的生命, 我不能活下去!没有我的灵魂, 我不能活下去啊!”【1】

而觉慧和鸣凤之间也存在着共通之处。觉慧是“五四”时期进步青年的代表。他接受了民主、自由新思想的强烈影响, 重新审视并发现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毒害有多深多重。他看透了封建大家庭中埋藏于光鲜外表之下的肮脏、混乱, 看尽了这“吃人”的礼教、“吃人”的制度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他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 而这样的思想让他更易于亲近下层劳动人民, 鸣凤无疑就是觉慧最特别的发现。鸣凤身上那与他司空见惯的所谓上层社会的人所不具备的真诚、纯朴、善良、可爱, 深深地吸引了他。在她身上, 他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东西。

3.第三者的介入是悲剧的直接导火索

凯瑟琳在一次出游中误闯入了画眉山庄, 也第一次接触到了与希刺克厉夫相比, 仿佛是另一世界人的埃德加·林敦。她出于种种考虑最后接受了林敦的求婚, 这也直接导致了希刺克厉夫的离家出走、复仇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而鸣凤也正是由于抗拒老太爷的送礼、不从于太太的逼婚, 才被迫投湖, 和深爱着的觉慧少爷阴阳永隔。

二.两个爱情悲剧的不同特点

爱情作为人类亘古不变和常写常新的文学母题, 跨越了种族与地域的局限具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因着中西方社会制度、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的不同, 《呼啸山庄》与《家》中的这两段超越阶级的爱情悲剧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1.不同的爱情模式

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爱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的爱, 是一种脱离了肉体之外的纯精神之爱。“我就是他, 他就是我”这份不容于世人眼中的爱在暗夜里深沉如海, 在静默中汹涌澎湃。他们彼此镶嵌在对方的灵魂里, 他们彼此, 是比各自更接近内在真我的那个存在。在以门第、财富等等功利条件为爱情附庸的人间, 简直不配拥有这样的爱情。所以, 在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彻底解脱了人间的一切时之后, 他们的灵魂, 才终于能够自由相拥。

而觉慧和鸣凤之间的爱情则要更世俗和现实得多。年轻的少爷爱上了美丽聪慧的丫环, 却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势力的阻碍无法自由结合, 最终处于弱势的丫环在各方力量的压迫之下无奈选择用生命来捍卫爱情和尊严, 只留给了爱人无尽的怅惘和思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模式。

2.不同的悲剧根源:性格、社会制度

《呼啸山庄》中的悲剧, 是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 是阶级压迫下的社会悲剧, 更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悲剧。狂野不羁的天性、孤儿的身世、苦心追求爱情却不得的打击使希刺克厉夫备受精神折磨。【2】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和周围人的厌恶与欺侮, 也使仇恨的种子早早地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幸得此时他拥有凯瑟琳的爱, 这份弥足珍贵的爱也让他像一般的少年一样, 常常陷入带着忧愁的甜蜜之中, 对未来对人性还怀有朦胧的希冀与憧憬。凯瑟琳的背叛则彻底的摧毁了希刺克厉夫心中仅存的最后一抹温情和最后一点良知, 他个性中的原始野性开始疯狂爆发。而凯瑟琳的性格也是导致悲剧的催化剂。儿时的凯瑟琳叛逆、粗暴、不受拘束, 自然而然地被希刺克厉夫吸引。但和林顿结婚后, 为了与文明家庭和谐地相处, 她只好隐藏起真实的自己, 来做一个符合上流社会身份的优雅的女士。但这种违背本性的生活却令她的精神和心理都饱受压抑的痛苦, 所以在得知希刺克厉夫回到了呼啸山庄后, 文明的“超我”和原始的“自我”间的选择, 就像当初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间的选择, 再一次折磨着凯瑟琳。

与此相比, 觉慧和鸣凤的性格就要简单得多。然而, 社会等级、身份地位的差异也不是导致这一对恋人最终分离的唯一原因。在鸣凤死后, 觉慧曾做了一个关于她的梦。在梦中鸣凤变成了一个和他有着相似家庭背景的小姐。他们本以为这一次爱情再没有了阻碍, 可天有不测风云, 鸣凤的父亲又要把她嫁给一个中年官吏, 以贪求多的聘金和一官半职。两个相爱的人最终也没能逃出封建家长的魔爪。同时, 梅的悲剧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阻碍年轻人幸福生活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她和觉新虽没有了身份地位的差别, 一对有情人仍旧不能终成眷属, 生生被分离了。显而易见, 问题又回到了社会制度的层面。

三.中西方悲剧精神差异

在探寻了悲剧根源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 两段爱情悲剧的结局也是迥然不同的:数年后, 当希刺克厉夫再回到庄园时, 对扼杀他幸福的人进行残忍的复仇, 使辛德雷、埃德加和他们的下一代都受尽折磨, 或凄凉死去或无辜受害。复仇虽然成功了, 但他却并未从中获得幸福, 他依旧痛苦终身直到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而觉慧在失去鸣凤后则更进一步看清了封建制度残忍、“吃人”的真正面目, 毅然决然离开家庭, 投身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斗争洪流中。因此, 鸣凤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觉慧是有促进作用的。于是, 我们在为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香消玉殒而唏嘘感慨的同时也为着一个新青年的重生、为着一个社会新希望的诞生而奋发激扬。而在不知不觉中, 鸣凤之死的悲剧氛围早已淡化, 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这个少女死得有价值。

一悲到底和破茧重生, 两种不同的风格显而易见。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意识产生之时就确定了讲究悲彻全篇、一悲到底的传统。作品往往以毁灭收尾, 以人物生命的终结来结束全篇, 震撼人心。就如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莱特》。整部戏结束时, 几乎所有人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黑暗势力得以铲除, 但许多正义的形象, 甚至许多看似原本与这件事毫无关联的人们亦被卷入, 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几个人所造成的悲剧竟要以如此血淋淋的结局做代价, 让人在同情感慨的同时不寒而栗。

而中国的文艺作品, 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却很少有这样深厚惨重的毁灭性结局。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缺少悲剧、缺少悲剧精神, 而只是中国文人用他们特有的笔触锁缔造着另一种境地的悲剧。这种悲剧色彩正是滋长于结局的乐观美好。追求完美, 却自始至终不完满。我们在读那些悲剧作品时, 读出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之外, 更能体会到作者对所处的现实社会的无奈悲哀。这样的悲剧精神, 就是让我们能在痛苦之中看到快乐, 在失望之中感受希望, 在黑暗之中探索光明。

总之, 无论是与古希腊悲剧一脉相承的西方现代悲剧, 还是继承了中国古典悲剧文学的中国现代悲剧, 它们都是社会不可调节的矛盾的产物, 所反映的社会矛盾都是永远的悲哀。真正的悲剧都是为了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 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印记, 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 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对社会的思考, 对人性的思考。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的意义及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0.

[2]、尹晓东.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扭曲性格的形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 (2) .

[3]、巴金.巴金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4]、袁慧生.谈巴金小说《家》的人物塑造[J].天津党校学刊, 1994, (1) .

[5]、王玲.《家》与《呼啸山庄》中主仆恋之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12) .

[6]、靳新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巴金《家》中的受害三女性[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

[7]、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 1986.

笨女生的爱情,笨女生的结局 第8篇

再后来,他们常常通过QQ聊天,她偶尔问他要一些电影啊,音乐什么的,要不就是请教一些打球的技巧问题,他回复得也很及时。他在QQ中总爱打击她,是那种带调侃性质的“打击”,比如“教你打球比教马戏团的猴子都累”,但他很少主动给她QQ信息,除非是喊她打球。还有,他有机会就会跟她开玩笑说:“你该减肥了。”

再到后来,公司组织出去玩,坐大巴,他刚好在她后面坐,又闲聊了好一阵,但却没有实质性进展。他带了一个数码相机,因为各部门分开活动,所以每每在景点偶尔碰见,他总会给她拍几个镜头,可是她对自己的外表不自信,总是会躲。所有的交往就这些了,他从没有主动约过她出去玩。有一次打球,刚好过两天就是端午节,公司放假,她问他假期怎么过,其实有点暗示的意思,他居然说:“在家睡觉!”

大概情况就是这些,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甚至连他是不是有女朋友,她都不知道。而他们在一起从相识到现在,已经超过半年了,他每天都会喊她打球,她总是在孤独的时候独自回忆和他打球的时光,一切是那么快乐,但再以后呢?

我不忍告诉她再以后的事情——再以后,如果她一直被动地等下去,也许某一天,那个男孩子真会向她表白,但那是哪一天呢?是明天还是后天还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也许等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她和他就这样错过了,有一天他可能会带来一个女朋友,她会像往日一样温柔地对他说些玩笑话或祝福的话。她就这样虚度了自己的青春,而他——或许他在经历过其他女人的伤害以后,会偶尔想起她,就是这样了。

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懂的。在我25岁的时候,我也做过笨女生,很笨很笨的那种——直到有一天,一个年长的女人对我说,生为女人,虽然在很多时候你不得不非常被动,但你必须学会控制局面,恋爱是一种病,和所有的病一样,得了就不要拖——所以做女人最要不得的品质是“患得患失”——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不敢有所举动;又因为不敢有所举动,所以眼睁睁地任时光流走。一个女人有几个25岁啊?大不了就从此少一个陪你打球的男人,怕什么呢?你要的并不是一个能陪你打球的男人啊,你要的是感情,是爱,如果他不能给你,你留着他做什么?打球,和谁打不一样?

责编/彭艺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爱情结局】相关文章:

没有结局的爱情句子10-04

一场没有结局的爱情11-15

爱情是文字最美的结局12-18

没有结局的结局美文05-22

临床结局06-30

产妇分娩结局07-15

治疗结局影响07-20

结局唯美语录07-14

无言结局范文05-20

早产儿结局08-06

上一篇:GPRS移动通信下一篇:大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