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德育教育论文

2024-06-07

小学数学德育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德育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 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为了使每一节课都能高效轻松, 我认真钻研教学理论、课程标准, 品读名家教学,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课的设计都反复修改, 尽量让每一个设计都更贴近学生, 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问题的设计要反复推敲, 是否让学生主动思考质疑了, 是否能尽可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 是否对学生的训练到位了,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什么, 面对每一种回答要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合作。我努力让课堂上充盈着赞赏的语言、亲切的笑容。作为教师, 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信任、赞赏的眼神中, 做学生忠实的听众, 在倾听中润物无声。看胆怯的眼神燃起自信的火苗, 看迟疑的小手终能如林般举起。是的, 学生是快乐的小鸟, 而教师就是引领这群小鸟在知识的天堂中自由快乐飞翔的“领头雁”, 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教师的幸福。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优秀的教学能力来自厚积薄发的功底, 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课堂, 必须有艰辛的锤炼。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要多学习, 例如, 我订阅了多种教育教学杂志, 稍有空闲时间就细细地一页页地品读, 细细咀嚼精神食粮的甘美。有用的抄写或粘贴在读书笔记本上, 之后让新的理念、方法流动于课堂上。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培训、听课, 我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学习中, 会给予教师很大的震撼, 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努力把新的理念自然地与自己的教学有机结合,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既不生搬名家的课堂, 又要吸取名家的精髓运用于课堂, 在反复实践中,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三、建立竞争学习机制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都想让教师和家长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果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获得的点滴进步能及时地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 那么就会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促进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这一特点, 利用学生间的竞争, 建立竞争学习机制, 使全班学生形成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竞争环境下, 好学生的学习会更好, 中等生和差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 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有了上进心, 他们会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继续努力。例如, 我在教学中就采用了这种竞争学习的方式,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组间的成员都互帮互助, 在较短的时间提高了数学成绩。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我要求学生一周比赛一次, 看看哪个小组的数学成绩最好, 并评出最优小组和进步最快小组。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他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必须强调, 这是“互助”“友好”的竞争, 而不是“敌视”和“保守”的竞争, 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教师可以设立评价制度, 以“小红花或五角星”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 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 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优缺点何在, 在班上居何位置, 从而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四、教学设计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 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对教学的预设。但传统的教学设计过于强调静态预设, 教师以其主观教育目的和愿望为依据设计了导入、展开、小结、作业、板书等流水线似的教学过程, 设计出了精细的提问, 预定了标准答案, 准确计算好一节课在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这样的设计成了剧本, 课堂成了彩排的场地, 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这使得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变得沉闷和枯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严格依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意图, 严格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上则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新的课程改革观认为, 课程不再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 即文本课程, 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和体验, 即体验课程;课程也不再是教学前的计划和目标, 即制度课程, 而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课程, 即过程课程;课程也不再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 而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建构过程。相应地, 教学也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的计划和方案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实施、开放和创造课程的过程, 是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五、教育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思想

在知识方面, 我个人不赞成提前让孩子温习课本内容, 单从数学方面来说, 只要孩子会写0-9十个数字就足够了, 空闲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练习数数, 如果能数到100, 说明孩子的数学水平已经不错了, 一时数不到100, 可以练习数到20。从我个人教学感觉来说, 一旦突破了这个“段”, 就象孩子从爬到学会了走, 不用教孩子就自然数到100了。即使孩子数到20有困难, 家长也不必急于求成。数数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需要孩子慢慢物化, 操之过急容易结成“死结”。关于辅导, 按照规定, 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不能布置书面作业的, 但这不是说孩子回家后家长就不用问了, 要让孩子把书本拿出来, 让孩子给你讲讲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家长看看孩子的本子上做了什么, 如果孩子把当天所学的知识都掌握了, 家长就不要追着问。看完了, 要让孩子按顺序把书和本子整整齐齐地放回书包, 然后再看另外一门功课, 这个习惯必须养成, 不要一到家就把书包翻个底朝天, 时间长了, 孩子必定丢三落四。针对学生学习用品的准备方面, 建议学生的书包不要买大的, 既浪费钱财, 又让孩子遭罪, 课桌根本放不进去。在上学之前, 学生要检查书本、文具是否带齐了。

总之,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奠基, 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要在教学中好好教育学生, 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要勇于克服, 对学生真心付出, 就一定有收获, 会结出教育的累累硕果。

张娜 小学数学与德育教育 第2篇

新市镇江店中心小学 张娜

“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由其是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往往大为膨胀,而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数学教学和其他各学科一样,加大渗透德育教育的力度,突出数学教学的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逐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如:在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中,统计算出全体师生捐款的数目总额;另外,再计算出同学们日常买零食浪费钱财总和。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应该

把勤俭节约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是教师利用日常生活实践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新课学完后,又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以激发同学们学好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从而达到教学的最大化。

二,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教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召学生,教师要用高尚的行为教育学生,用真诚的语言感染学生,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教师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比语言的教育更直接,比活动的教育更持久,比书本的教育更全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谨言慎行,为学生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的目的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会用算筹计数,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些能够从数据上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练习题,让学生读写,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练习:一分钟内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能做好多事情,结合《明日歌》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历届夏季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数量设计成统计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比较,体会出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奉献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实践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亦有道德光芒的闪烁,在师生交互中促使学生德育养成。数学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教育艺术性,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做法。

1.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地位,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是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考虑小学生学习能力,阐明数学知识用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内在驱动学生学习,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发展德育智慧,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笔者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开展有目的性的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辩证启蒙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教育计划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包括结合数学教材,开展爱国教育;结合数学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奠定高素质发展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将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刺激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2.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辩证性与客观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教育内容,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因素,掌握数学科学体系,梳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数学中德育教育脉络。总之,挖掘数学知识中德育内容,发掘数学德育教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收获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通过切割、拼接对比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比较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转化、联系、比较等推导,获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

3.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方法等衡量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是小学数学进行德育教育主途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谦虚好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活动和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如,《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易方程ax±bx=c的解法,明白简易方程计算道理,能够正确解析方程,提高学生简易方程的计算能力,渗透方程中蕴含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教学中,笔者书写板书:4x+3x=(4+3)x,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未知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简易方程的计算过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情况:(1)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2)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學生的思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计算结果均正确。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结,简易方程中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加减,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根据方程式意义,相加或相减未知数前的因数,再乘以未知数,计算结果。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联系与区别意识,是德育品德养成的过程。

4.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

数学学科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均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增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社会,用数学服务社会,增强德育能力。

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植树问题。案例: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上,让学生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两端均栽树,一共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思考,因为两端都要栽树,因此栽树棵数与间隔数相差为1,那么得出:100/5=20棵。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德育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立足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德育教育计划,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实施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迈入社会,塑造心灵,播种明天,托起希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参考文献:

[1]赵淑鹤. 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 学周刊,2016,08:73.

如何衔接幼儿数学与小学数学教育 第4篇

1. 教学内容的对比

幼儿园大班数学知识的教学阶段明确.

(1) 学习10以内数连加、连减动算.

(2) 学习1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3)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4) 学习20 以内不退位减法.

(5) 认识体 ( 圆柱体、球体) , 初步了解面与体的关系. 并能够分解二等分, 四等分, 八等分.

(6) 认识日历, 认识时钟, 了解整点和半点.

(7) 20 以内的单双数. 数列排序, 看算式比大小.

(8) 认识个、十、百、千位, 并会认读多位数.

(9) 三位数加减, 混合运算.

(10) 多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 凑十法的运算方法.列式计算, 竖式摆列.

(11) 应用题训练. 会看图并且口述自编应用题, 并能用算术表示.

看完了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内容, 再来看一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 掌握10 以内各数的组成, 会读、写0 ~ 20 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 以内的减法.

(3)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认识符号“>”、“<”、“=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 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 初步认识钟表, 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 从教学内容来看, 幼儿园阶段的一些内容已经涉及到了小学阶段的内容, 如认识各种体 ( 圆柱体、球体) .

2. 教学形式的对比

在幼儿园教学阶段, 教师教授内容的形式主要是以游戏教学为主, 让学生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采用这种形式教学的灵活性大, 对孩子的约束力和规范比较少, 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学、感知数学, 没有太高的成绩要求, 学生差异性比较大.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讲解法和谈论法, 这种形式的教学课堂氛围比较紧张,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1], 教学过程中使用游戏教学的形式会大大减少, 而且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较高,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标.

二、幼小数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1. 教学内容不能超纲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虽然要做到与小学数学衔接, 在一年内基本完成幼儿园教育纲要所规定的教育任务, 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基础, 但是也不能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内容, 这样做不仅影响幼儿的正常心理发展, 还会给他们上小学带来不利因素[2]. 如果硬把一年级的内容放到幼儿园大班来进行教学, 会使得学生丧失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有些孩子在上一年级之后, 会因为重复学习幼儿园已经学过的数学内容而对产生厌倦感,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做作业不肯动脑思考, 在升到二年级时就会不适应, 所以幼儿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超纲, 要按照幼儿园教育规定纲要进行教学.

2. 注重培养幼儿的计算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计算智力的培养要做到: ( 1) 从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出发, 采用生动活泼、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形式, 灵活运用操作法、游戏法、比较法、讲解演示法、寻找法、类推法多种方法以保证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 2) 为幼儿创设探究的条件. 如材料可以多备一点, 幼儿如果做错了可以有备用材料接着做; 所提的问题稍微转一个弯, 可以让幼儿思考; 留给幼儿探索的时间充裕一点, 可以多寻找几种方法等[3]. ( 3)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及最好的方法.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 但多种方法中, 教师要告诉幼儿哪一种方法最合理, 帮助幼儿找到最佳途径和方法.

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要做到: ( 1) 培养幼儿良好的兴趣. 幼儿兴趣不是天生的. 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 重要的是随时注意幼儿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 及时采取措施, 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 2) 注重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意志的强与弱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幼儿意志的培养. 以生活制度为例, 规定合理的制度, 要求幼儿必须遵守, 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是十分重要的. ( 3) 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幼儿成人后能否成为有用之才, 与性格有很大关系. 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8 位考生特点的研究表明, 他们的共同特点为学习有毅力、勤奋、刻苦、独立思考, 碰到困难能不被困难打到. 由此说明, 必须从早期抓好幼儿性格的培养.

3. 做好衔接教学管理

首先是遵守时间的训练: 训练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其次是独立性的训练: 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 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最后是规则意识的训练: 要求幼儿听上课铃声准备上课, 听下课铃声再去小便、喝水、自由活动等. 在日常生活中和课堂中, 也反复强调严格遵守行为规则, 课堂规则.

总之, 幼儿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循序渐进, 幼儿园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慢慢过渡, 最后在进入小学后能够适应小学数学教育的形式.

摘要:如何衔接幼儿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本文从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对比来阐述衔接幼儿数学与小学数学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育,衔接

参考文献

[1]祁加萍.怎样衔接幼儿数学与小学数学教育[J].数学大世界, 2010 (3) :36.

[2]刘涛.浅谈农村幼儿计算教育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河北: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 2013.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第5篇

中岭小学 周林芳

三年级第七单元检测过后,照例是一节试卷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张梓焓同学就低着头在下边翻看什么。我停下了分析,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其他同学的目光也集中在他身上,他却全然不知。在同桌的提醒下,他才醒悟过来,抬起头,看到我严厉的目光,马上把身子坐正。我说:“张梓焓同学这次考得很好,在班级中成绩很突出,大家要向他学习”,我以为我的鼓励能让他好好听课。我就继续分析,可不一会,他“旧病复发”,再看其他同学,有的也趴在桌子上,像在听,其实并没有听。我想杀一儆百,于是高声喝到:“张梓焓,你在干什么?刚表扬你几句,你尾巴就翘到天上了,骄傲自大!”他涨红了脸,低着头说:“老师,这些我都会了,我不想听了。”我更生气了:“不想听,就离开教室。”想不到,他拿起刚才翻看的那本书,就向教室外走。这突如其来的一招,我的火气更大了,让他把所有的书都带出教室。他可能是对刚才的行动感到后悔,只是站在门口一动不动。由于试卷还没有分析完,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平和地说:“你不想听,就到老师办公室去坐会儿!”于是他磨磨蹭蹭地向办公室走去。由于刚才这一幕,同学们听课的状态比先前好了一些,但我还是能感觉到有的学生是人在教室心在外,没有真的认真听。

课后我找他谈心,“你知道怎样尊敬老师吗?尊敬老师,首先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本次模拟后,45个同学的试卷,我一张一张、一道题一道题地分析统计,为了讲评试卷这一节课,我花费了多少时间。可你倒好,上课不注意听。”他一直低头不语,直到最后,他才说:“老师,我可以给你提个建议吗?”我点了点头,他说:“以后上课,学生会的问题就可以不听,行吗?”

“会的问题就可以不听”这一句话,一连几天回荡在我耳边,经过认真反思,我终于明白了:课堂上,学生会的问题,老师反复讲,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于是在一节自习课上,我向全班同学作了自我批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引来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张梓焓同学后来也悄悄地对我说:“对不起,老师。我也太没礼貌,太骄傲了。”

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以后课上,同学们会了的,老师不讲,不会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老师也要尊重学生,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同学们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贯彻数学思想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对于发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归根到底,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数学思想是数学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造就思维的条理性、逻辑的严密性、方法的创新性和行动的准确性。本文试图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贯彻数学思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等)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思想是数学中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质的概括,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又高于知识与方法,居于更高层次的地位。它指导知识与方法的运用,使知识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

数学思想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主体作为一个执行认识功能的系统,是知、情、意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各种意识要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认识活动,并对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认识活动总是表现为把原有的认知模式延伸并运用于将要认识的客体,认识结构不同,对客体的理解就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性就造就了不同素质的人。数学的理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使人们容易形成严谨求实、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道德品质。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运用的规范性,可以培养人们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品质。数学中使用数字、图形、公式以及大量符号,这些简明的表意符号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处处体现着数学的抽象艺术美。如著名的黄金分割点揭示出当一个物体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是0.618时是最美、最和谐的。因此,数学思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和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课中贯彻数学思想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具体落实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贯彻数学思想

一是重视培养抽象思维。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以符号、概念代替具体事物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锻炼抽象思维。如“1”这个数字,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一支笔、一把尺、一本书”等等。但要教导学生“1”的数字意义不是指具体的展示物品,而是这些物品所共同代表的“一”的抽象概念,它不仅是“一支笔、一把尺、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辆车,一间房、一栋楼”等等。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深理解。逐步掌握。教学时,要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正确使用数学术语。

二是重视逻辑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逻辑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三是重视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数学思不同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关键是它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种世界观。为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一种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差异化教学活动,如对一些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编成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或作一些简单的统计,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重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要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肩蒙教育。根据数学运算严谨的特点,教导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那时要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树立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学志数学的历史、思想和方法哈尔滨出版社1990

2周立泰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思想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 第7篇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心理学上认为,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追求、探索。我们知道:相当部分的数学知识, 理论性及系统性强, 概念、法则、定理、推论等往往比较抽象, 有些公式颇为枯燥。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务必要逐步培养, 持之以恒。

1. 以疑激趣。

教学中, 如果能巧妙设疑, 创设良好的情境, 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先在黑板上写出“3、30、300”三个数, 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这个问题, 学生感到有兴趣:“300总比30和3大, 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 有的说:“3元=30角=300分”, 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 笔者又深入一步问到:“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 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 思维更加积极, 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 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最后笔者接着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 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 用数学美感染学生。

美能使人产生愉悦, 产生欲望和激情, 给人树立为之奋斗的目标。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 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它体现在具有数学倾向的美的因素、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方法等各个方面。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的美, 以美启真, 以美添趣。引导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 在美中陶冶心灵、增睿智、壮豪情、促发展。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的求知欲一次一次地得到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活。

如教“圆的认识”时, 笔者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 最美的是圆形”,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 再逐个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 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究活动中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 笔者用“圆满”一词总结全课, 以鼓励成功, 增加美感。

二、联系生活学数学

数学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的, 同时,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需要借助数学的工具来解决。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需要数学。因此, 数学教学需要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1. 联系生活, 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切,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年、月、日”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爱读的儿歌“太阳大, 地球小, 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 月亮小, 月亮绕着地球跑”引入;也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大家好, 我是笨笨熊, 今年满12岁, 可只过了3个生日, 真倒霉, 你能猜出我是哪天出生的吗?”设置悬念引入。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既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蕴藏在日常生活中,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

2. 凭借生活, 产生例题。

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 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如“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 (1) 抓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产生例题。如“信天翁是一种善于飞翔的海鸟, 每天能飞行420千米, 3天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2) 抓住学生喜爱的游戏, 如现场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等, 产生例题。再如“时、分的认识”的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票据——电影票、汽车票、商业零售发票、银行存款单等, 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根据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播出时间以及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 将其编成例题让学生解答。这样从生活中产生的例题, 学生感到熟悉、自然, 对数学的亲切感也就油然而生。

三、合作交流学数学,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陶行知认为:“小孩最好的老师是前进的小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一个人同时也在教育别人时, 他自己才能更好地受到教育。”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是静坐听讲, 二是独立练习, 没有教师的允许, 不能“乱说乱动”。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只能“单干”。这是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缺陷问题之一。

活动教学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将“尽可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条教学原则。事实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许多优越性, 并能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

刍议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第8篇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位小学教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只有将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知识容量越大,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大,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抓好基础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更重要的一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包括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小学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体会到小学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类比联想,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就可猜想两个对象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即由特殊条件下的结论去猜想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的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考,也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

2. 数形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把数形结合起来,就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能由感而发,猜想到问题的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我们往往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成功。我们应总结失败的教训,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恰好符合发散思维的特点、特征。所以,我们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一题多解,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3. 借题发挥,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4.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教师应将一些题目进行变化,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通过改编题目的求解,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手段

创造开始于研究,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生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小学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从而体会到小学数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一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问题情景要切合实际,要生动有趣,有挑战性、刺激性、诱导性,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信息,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和行为;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面对问题,如果有征服的欲望,就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通过感知信息—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证明反思”等活动过程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每节课都应有创新教育的目标,合理选择并设计有益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和问题,在进行创造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小学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教师要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主动运用小学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换言之,即让学生能自觉地用“小学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小学数学的头脑”去思考和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 第9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实施创新教育, 就是营造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下面, 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备课中创新

1. 教学目标要创新。 教学目标的确立, 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同时, 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教材, 敢于突破自我。这样的教学目标, 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学过程要创新。 创新意识, 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 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 主动探求知识, 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 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 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 学生的“会学”是升华, 是创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 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 喜欢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积极思考。

二、教学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主要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 思维就越活跃, 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因此,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自己去发现规律, 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比如, 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 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 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学生很快想出四种折法, 这时教师告诉学生除了有这四种基本的折法外, 还有其他折法。实践证明:这样设置悬念, 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练习中创新

创新意识的增强, 是在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笔者是这样做的:一是层次分明, 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 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 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又要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 使学生认识到:认真思考, 反复实践, 才能解决问题;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练习还要注意形式多样, 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如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交叉, 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等等。

四、评价中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课改提出, 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 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解析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方法的应用 第10篇

一般而言, 数学研究结论的得出或是问题的解决是先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发现问题或是关于数学的一些规律后, 再分析, 并得出不完全归纳的结论, 最后还要通过实际的案例对假设的定理或是规律进行验证, 因为只有通过了实践才能了解到所得出的结论是切合实际的和正确的. 另外在验证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漏洞, 造成结论不成立, 因此还需要纠正其中的错误点或是不完善的地方, 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得出定理. 从数学定理的研究过程就可以了解到, 数学是很严谨的, 结果只会是一个, 没有模棱两可的结论, 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也应该抱着严谨的态度分析问题, 根据先观察再归纳的流程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教师也应该根据数学思想来制定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 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方法的应用分析

1. 科学的数学方法应用. 数学研究遵循的就是科学的原则, 数学教学也应如此, 教师不能单纯的讲解知识点和告诉学生原理, 就让小学生死记硬背下来, 以便以后的答题,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不科学的, 因此还是需要采用观察、论证和纠正的流程来学习. 例如, 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和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 等式不变这一定理, 就需要教师先通过多出习题来引导小学生理解等量之间的关系, 看看结果是不是跟结论相符, 也让学生自己练习几题, 从而再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其探索和分析能力.

2. 图文结合的数学方法应用. 数学问题一般都属于抽象问题, 对于刚接触数学不久的小学生而言, 在理解方面难度就相对较大些, 尤其是对于应用题方面的问题, 可能对已知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都存在理顺不了的情况,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的画图形, 线路来显示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 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问甲乙双方对向而言, 按照不同的速度, 在何时相遇的问题, 如果不画出线路图, 有可能有的学生就会搞混淆, 另外教师在讲解数形结合的集合问题时, 也是需要画图才能将问题解释清楚, 计算出结果,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分析, 提高分析问题的效率.

3. 化归的数学方法应用. 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是通过转化问题来得出解决的思路, 简而言之就是化繁琐为简单, 如, 讲解数的大小比较问题, 刚开始学习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字是有数位的, 数位不同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再让学生学习整数大小的比较, 位数多的比较大, 如果是在相同位数的情况下, 就要从高位数开始比较. 经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途径, 通过讲解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后, 小学生自己就可以延伸到更多位数的比较了, 因此通过化归的方式, 能让学生明白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而且也能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4. 逻辑性思维的数学方法应用. 小学生数学学习也是需要有一定逻辑性思维和联想能力的, 因为数学是作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一项工具, 所以说数学方法中的逻辑性思维是很重要的. 如, 一只呆在井底的青蛙, 白天向上爬5米, 晚上下降3米, 在40米高的井里, 几天能爬出去, 可能很多学生会认为是20天, 因为向上爬和下降的数据差是2米, 也就是每天是爬2米, 40除以2就是20天, 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等到最后一天的时候, 青蛙已经爬出去井外了, 所以是不需要再下降了. 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 小学生的数学不是简单的告诉他们加减乘除的运算, 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思维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要注重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多采用引导或是讨论的教学方式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5. 类比的教学方法应用. 小学数学主要是学习数字的计算, 图形的运算以及简单的公式应用等, 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 有些相似的知识点可能会弄混淆, 因此需要数学中的类比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 如, 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 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乘以边长, 但是对于比较相似的平行四边形而言也会认为其面积是长乘以宽 , 其实不然, 教师要做出对比和比较后再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是长乘以高, 所以需要通过比较才能了解到其中的差别, 才能真正收获到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希锋.几种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 (14) :52.

[2]王俊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法及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2) :89.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生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人生教育;杨贤江;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81-01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说:“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张对青年应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一、人生教育的意义

人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就会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孩子的人生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的问题就根本不需要担心,绝对会学得很好。其实在应试教育学习的哪一点东西,相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来说那就再简单不过了,如果会有学习不良的情况,那就要想想是不是教学错了,或者是孩子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存在问题,以及家庭和学校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行为教育。当然,也不能排除孩子智力有缺陷的这种可能,一般很少有孩子有这个问题的。反之,如果只注重数学教育,忽视人生教育,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大多数学生将无法学好,就算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成绩,他们学的肯定会非常的辛苦。而且,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人生教育,即使他们学习成绩很好,也可以说是一个没用的人。

二、目前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的人生教育,而是恰恰相反的把教育中最不重要的的事情,读书,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作为孩子人生成长中唯一的教育。就好像全国各地的家长一起开过会商量了一样,统一了对如今孩子教育原则的认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都对孩子说:孩子你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好好读书,别的一切事就不用你操心!学生们大笑,都心领神会这句家长念了多年的教育经!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这句几乎所有家长都在用的教育格言,也就象征着孩子未来生活的坎坷,家庭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从这样一句教育格言中,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就和机器一样的读书,看不见学生们的青春朝气和活力,看不见学生们生命的成长,更看不见现实的社会。因此才会出现北大才子去买肉,南京博士去做乞丐,武汉博士自杀,马家爵们杀人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还有考上大学开学一个星期,因为嫌学校的饭菜不好吃,觉得这样的日子没办法再过下去而选择跳楼的大学生,甚至有小学生就因家长不给他钱给同学买礼物,就以自杀示威的。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因我们只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人生教育而频繁发生。更多的学生是只会读教科书,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也不愿意去做。存在一大批大学毕业生,甚至有很多名校出身的孩子,他们曾经承载着家人的骄傲和希望,而现如今却在父母的黯然伤神的注视下,躲在屋子里虚度时光,赶都赶不出去。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人生教育

数学教育是通过课程来教授的,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把人生教育融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从走进学校的大门的那一天起,就要把人生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去,融合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学生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时时刻刻,就连吃饭和睡觉,都要有专业的老师陪伴在一起,并且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的指导孩子们的人生观点。数学教师,要学习各种专业不是最重要的的课程,而是人生观科学,心理学,认知学和人生观合理的调整。不管老师是教什么课的,人生教育课程,是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学习的,而且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型学习,讨论式学习,心理辅导式学习,甚至我们的老师还会自费花很多钱参加名师的人生教育培训课程。所有的教师,都要非常注意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思维模式,使之符合良好人生观的要求。当然,他们也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真正指导孩子们的人生教育。

教育的真正任务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人,是让孩子身体、心里和人生模式都健康地成长后顺利融入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什么?当然就是人生观教育,是人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树璞.数学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意义[J].教育基地,1995,(1):22~24.

[2] 齐殿有.人生教育[J].北京.人生教育出版社.1993.

[3] 马新民.小学生人生观培养教育[J].余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12篇

小学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从最简单的加减开始,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第一, 合作——加法的力量。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加法的时候, 就让学生明白加法的意义。由于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进入正式的学习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个性强一些的孩子会欺负比他弱势的孩子。于是我在教学1+1=2的时候, 告诉他们我们现在要学习和别人合作相处。就拿扫地这种小小的事情来说, 一个小朋友扫完一间教室需要扫四组很长时间, 如果两个小朋友一起扫, 那么一个人就只扫两组。是不是很快就能把地扫完了?孩子们快乐的告诉我———是的!我就告诉他们, 这就是加法的力量。从那以后, 孩子们之间的打闹少了很多, 数学课结束之后, 孩子们总是围在我的身边, 我们就是一个由32 (学生) +1 (我) =33的整体。我把每个孩子的快乐记录下来, 用加法给他们进行集合, 每周有一次快乐成长活动。孩子们在分享自己快乐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他小朋友的快乐, 小脸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第二, 和谐———三角形的作用。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时候, 我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泥巴三个桩。只有形成稳定的三角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相处。同学们之间也是这样, 三人为众, 三人在一起就是一个小团体。如果说其中有一个人拆台, 那么其余两个人也就不能稳定了。孩子们听了之后还扩展开来, 有的孩子说:“老师, 我明白了, 如果父母离婚了, 我们的家庭就散了, 不稳定了。”我顺势引导, 是的,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乖孩子, 不能让父母因为我们自己而影响了三角形的稳定结果, 我们要努力让家这个三角形更加稳定。这之后, 小家伙们常常三个一群讨论学习, 谈心聊天。在开家长会的时候, 家长们对孩子们的评价也很不错。卫华的父母曾经闹离婚已经两年了, 最近表现得很乖巧, 而且经常做一些父母感动的事情。这个家庭现在已经平息了风波, 卫华的妈妈说, 看到孩子这样懂事听话, 自己有义务有责任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当然, 这不一定仅仅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作用, 但是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们能够深切的体会到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的神奇效果。

第三, 减压———减法的效力。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上了五年级, 在教学四则运算运用题的本分, 我感觉到学生开始有了压力。我调查了一下孩子们的具体情况, 发现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于是我专门用了一节课用数学的思维对孩子们进减压训练。我以数学为例, 让他们把自己觉得不懂的或者压力大的本章知识点进行罗列, 然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对照, 然后和同桌用减法的方式把简单的知识点减去, 留下难度最大的两人都不会的知识点报给我。结果真正上报的只有两个组, 我再把这两个组的难点板书在黑板上, 其他会的小组上来给他们讲解。最后, 这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全部被我们用减法拿下。这个方法还不错, 在后面的章节的学习中, 尤其是“实践与综合应用”我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都运用上这个方法, 效果真的很好。

上一篇: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下一篇:电子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