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学排行榜

2024-08-14

世界著名大学排行榜(精选5篇)

世界著名大学排行榜 第1篇

关键词:一流大学,排行榜,重点大学

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背景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动源自于20 世纪90 年代。自1995 年11 月开始,国家启动“211 工程”前两期的建设,力争在21 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1998 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教育部决定实施“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985 工程”。2008 年,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大学时进一步要求,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2010 年国家颁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继续实施“985 工程”,要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之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指出,“到2020 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2011 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系列重要政策文献,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既要奋勇追赶世界一流,又要引领全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部属重点院校在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与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当前我国大学需要在哪些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缩短差距?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方向是什么?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三项著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进行分析,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二、我国大学在三项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及指标表现

QS公司“世界最佳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报- 高等教育专刊(THE)“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是三项目前全球知名度最高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本研究将从我国大学在排行榜中所处位置以及我国高校在具体评价指标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得分差距进行对比分析。

(一)QS公司“世界最佳大学排名”

QS“世界最佳大学排名”由QS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推出。该排行榜采用学术声誉(权重为40%)、雇主声誉(权重为10%)、师生比(权重为20%)、国际化(权重为10%)、教工人均论文引用率(权重为20%)作为评价指标。至今为止共考察过2000 多所大学,并对其中700 多所大学进行了评估,每年评选出世界前400所最佳大学。在2012 年世界排名前400 名的大学之中,有83 所美国大学、45 所英国大学、35 所德国大学、22 所澳大利亚大学、19 所法国大学、16 所加拿大大学、16 所日本大学、12 所荷兰大学、11 所韩国大学,而中国大学则有9 所。

该排行榜中,排名前10 位的高校分别由美英两国的大学所分享,其中美国有6 所、英国有4 所。我国有5 所大学进入前200 名,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南京大学。从总分来看,我国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大学与排在第10 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相差16.3 分。从指标得分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在“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上的得分和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校差距并不大,甚至在“雇主声誉”方面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得分高过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但在其他4 个指标的得分上都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5 所高校在“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上的得分均未超过60 分,而世界排名前10 位的大学在这两项上的得分大多在90 分以上,足见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而在代表一所学校学术能力的指标“教工人均论文引用率”上,我国5 所高校的得分与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校得分存在很大差距,见表2-1。就科研产出能力而言,虽然我国高校在发表论文的总量上可能并不差,[2]但相比之下论文发表的整体学术水平和质量在世界范围内还不够强。

(二)英国泰晤士报- 高等教育专刊(THE)“世界大学排行榜”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从2004 年起每年进行世界大学排名,这个排名是由汤姆逊 •路透集团所开发,用于评判大学在教学、研究、知识转移以及国际化等方面的表现。该排行榜采用的一级指标为:教学(权重为30%)、国际化(权重为7.5%)、企业经费(权重为2.5%)、研究(权重为30%)、论文引用(权重为30%),见表2-2。

注:* 这些数据在原始表格中未有显示,呈现“数据保留”状态。

该排行榜前3 名中美国占据2 所,前10 名分别由美英两国的大学所分享,其中美国有7 所,英国有3 所。我国大学进入前300 名的有5 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南京大学。在总分方面,北京大学是我国在该榜中排名最靠前的高校,其总分与第10 名相差20 分(在公布的数据中,仅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看到具体得分)。在“企业经费”这个分指标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得分均高过排在前10 名的大学,这说明我国重点建设的一些“985 高校”从社会和企业界获得的经费是非常充足的。在“教学”指标上,清华和北大与排在前10的高校相差10~15 分。而在“国际化”指标上,与多数进入前10 名的高校相差20~30 分。在 “研究”及“论文引用”方面,我国清华、北大两所高校与排在前10 的高校差距在30~40 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QS排行榜的相关得分不谋而合,再次提醒我国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学术水平和质量上还有待大大加强。

(三)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于2003 年首次在网上公布,此后每年更新。该排名采用的一级指标为:教育质量(权重为10%)、教师质量(权重为40%)、科研成果(权重为40%)、师均表现(权重为10%),见表2-3。其中,教育质量以“诺贝尔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Alumni,权重为10%)作为二级指标;教师质量以“获诺贝尔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Award,权重为20%)和“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Hi Ci,权重为20%)作为二级指标;科研成果以“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N&S,权重为20%)和“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PUB,权重为20%)作为二级指标;师均表现以“上述5 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PCP,权重为10%)作为二级指标。

注:* 这些数据在原始表格中未有显示,呈现“保留”状态。

该排行榜中前10 名分别由美英两国的大学所分享,其中美国有8 所,英国有2 所。而我国高校进入该榜前300 名的有5 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其总分均为保留。从指标得分来看,我国上榜大学在“科研出版物”这个指标上的得分界于52~63 之间,与排名前2~10 名的高校相差最多为17 分,高于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的得分。其他指标上,我国上榜大学的得分均低于20 分,与排在前10 名大学的差距明显,见表2-3。

三、三项排行榜的排名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在三项排行榜中出现的次数统计

共有13 所世界大学进入这三项大学排行榜前十的名单之中,尽管三项排行榜所采取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但仍有7 所大学在三项排行榜中均位列前三名。由此可见,这些大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流大学的代表。同时,三项排行榜的指标也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准确地反映出世界大学的发展情况,如麻省理工学院在三项排行榜分别排名为第一,第五,第三,剑桥大学的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七,第五,见表3-1。

表3-2 是我国部分大学在三项排行榜中出现的次数统计。从中可见,我国有部分大学已具备同时接受国际和国内评价的实力,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的排行榜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且名次相对稳定。

( 二) 我国部分大学2012 年、2013 年进入三项排行榜的对比分析

为全面了解我国部分大学近几年在上述三项世界大学排行榜排名变化的情况,以2012 年、2013 年两年为例(2012 年之前的数据不齐全,且排名页面发生了变化,目前无法获得历史数据),对我国部分高校的入榜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3-3 和表3-4。

注:因为相关页面被删除,所以未能完全统计出QS排行榜2012 年我国大学的上榜情况。

从我国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的高校数量来看,两年变化不大,在QS排行榜有10 所,在泰晤士报排行榜有9 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排行榜分别有28 所(2012 年)和29 所(2013年)。从排名情况看,基本都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高校位置更加靠前;从排名的层次来看,也变化不大。唯一的变化是泰晤士报排行榜2013 年比2012 年多了一个学校(清华大学)进入前50 名,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排行榜2013 年比2012 年多了一所学校进入前151~200 名。因而,2012 年和2013 年我国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情况并无显著变化,这也似乎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我国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看到有更多的高校进入这些排行榜,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则可能需要5 年、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部分高校与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的确存在较大差距,重点表现在教师的学术成果方面,即论文发表与论文被引用方面。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高校特别是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高校的学术研究与世界主流学术研究仍有距离,具体表现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5,6]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传播能力亟待加强,由于我国大量的学术成果并非以世界通用的语言来撰写,导致有些学术成果质量很高,但由于语言障碍而并没有被世界同行所知晓,更谈不上被引用了。同时,不可忽视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性,在国际化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上还应有所突破,特别是要吸引国外优秀教师和学生来到我国的高校中开展教学、学习和研究。

四、对策建议

不可否认,我国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既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让时间白白流走。针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状况及如何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合理确定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追赶目标和追赶指标。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中的成员,我国高校应采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评价指标来进行大学自身建设,当前特别是重点加强学术方面的建设,加大对一些国际通用指标的建设,如学术声誉调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总数、篇均引用次数、人均引用次数、国际教师与国际学生指标等。应当仔细研究分析近年主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分阶段确定不同的追赶目标、追赶的指标,重点关注和自己排名接近的高校,仔细分析研究每一阶段追赶目标的经验做法,然后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不断的进步。在追赶的过程中,要注意建设以学术研究为核心的高校文化,这种文化以崇尚学术自由、尊重不同学术思想、共享学术成果为特征,并将这种文化全面贯彻到学校的各项政策制定、机制创新之中去,以此来激发全校师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创造性,并以卓越的学术成果服务于社会,引领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是大力建设学术研究平台。学术研究平台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平台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相关高校要充分把握2012 年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带来的重大契机,挑选若干个在国内同类高校中有鲜明的特色、实力较强、水平较高,且有突破潜力的学科、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努力构筑一批综合型、开放式、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大平台或协同创新中心,在资金、条件建设上予以重点支持,使它们率先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水平。以高水平的平台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吸引和留住一流的学术工作者,以此形成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的“磁场”和加大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孵化地”,通过一流人才来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优秀人才在校内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让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起来, 减少无谓的相互竞争,加强学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形成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合力。

三是积极抢占学术制高点。在追赶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学术竞争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国大学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争取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占据制高点,在世界上形成重要影响力,使相关的学术成果为国际上的同行所关注和认可。在这方面,相关高校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把握一些国际交流平台所提供的机会,参与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内的知识合作研究与成果分享、研究方法的创新、知识成果的创新,以尽快缩小差距,赢得追赶的时间。

四是积极推进学术工作的国际化。这里的国际化指的是学术研究要立足于全球的视野,要以国际通用的标准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交流,既要借助国外优秀的智力,也要让我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此外,还应当积极通过各种学术研究平台如协同研究中心、高水平的国际会议、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等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吸引国际上的教师和学生来我国大学进行教学、研究或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对方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把我们的优秀研究成果传播出去,并不断拓宽传播的范围,提高我国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 第2篇

US News发布了全球最佳大学排名。至此,高等教育界的“四大金刚”今年的排名任务已基本完成…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并列为世界四大大学排名 。这份排名榜单是业界最有权威和影响力的榜单,每年大家申请学校时都必不可少的需要参考最新的排名。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考察来自全球共74个国家的1800所大学,考核的范围之广,在四大排名榜内算是顶尖,并且将前1250所大学陈列出来。具体指标即比重如下:

排名算法

排名指标权重全球学术声誉12.5%地区学术声誉12.5%论文发表10%图书2.5%会议2.5%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指数10%论文引用数7.5%“被引用最多10%出版物”中被引用数12.5%出版物占“被引用最多10%出版物”的比率10%国际协作10%代表领域在“所有出版物中被引用最多前1%论文”中被引用论文数5%出版物占“所有出版物中被引用最多前1%论文”比率5%>和去年的榜单一样,哈佛、MIT依然位居冠、亚军。

10月30日,USNews发布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1250所知名大学入围,其中中国高校161所。

中国161所高校上榜

中国共有161所高校入围 USNews 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排名表现不俗。其中内地高校130所,香港高校7所,澳门高校1所,台湾高校23所。不过,相较去年,中国高校整体排名有所下降。

今年,中国内地上榜高校相比去年减少6所。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50位,比去年进步14位,居内地高校第一。北京大学紧随其后,排名全球第68位,居内地高校第二。清华和北大也是仅有的2所入围全球前100名的中国高校。

除清华和北大外,中国内地还有6所大学进入全球200强,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8名)、上海交通大学(145名)、复旦大学(159名)、浙江大学(165名)、南京大学(179名)。其余排名靠前的高校还包括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中国香港地区共有7所高校上榜,排名最高的是香港大学,居全球109位。中国澳门地区仅有澳门大学1所高校上榜,位居全球612位。中国台湾地区共有23所高校上榜,其中排名最高的是台湾大学,排名全球166位。

世界著名大学排行榜 第3篇

2003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首次公布,法国高校整体排名靠后。此后,法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高校合并、组建科研基点、筹建高校共同体等,旨在提高法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其世界大学排名。2012年后,法国高校排名情况有所提升,但仍明显不敌英、美等国家的高校。

对此,《世界报》发表评论,直指上海交大排行榜评价指标重科研轻教学。上海交大排行榜评选标准比较侧重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及教师人数,突出某学科领军研究员人数,强调在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上文章发表数量及被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等,这使得12年间位居排行榜前20名的大学几乎完全被美国、英国的大学所占据。此外,无法用上述标准对文科实力突出的欧洲院校,以及以“大学校”为代表的小规模、高专业性、重教学型法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给予公平和充分的评价。

尽管高校排行榜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副产品”,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法国也无法对此视而不见,不少高校将排行榜视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根据今年1月欧洲大学联合会调查结果,在欧洲39个国家171所大学中,86%的高校表示关注全球高校排名情况,70%的高校在进行决策时参考排行榜标准,80%高校认为排名数据是吸引有潜力的研究者和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著名大学排行榜 第4篇

(一)大学排行榜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影响

当今,世界各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大学排行榜。大学排行榜已成为高等教育全球竞争的一个体现,深刻地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作。大学排行榜正被一些国家及地区作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和建立精英大学的政策工具。“世界一流”一词开始出现在高等教育的讨论、高校使命的陈述以及政府教育的政策中。

在欧洲,全球大学排行榜具有重大影响。尽管欧洲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欧洲大学处于国际大学排行榜顶端的数量却很少。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全球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只有2所欧洲大学进入前20名,而美国是17所;进入前50名的欧洲大学也只有11所。同样,欧洲大学在《泰晤士报·高教副刊》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中也处于劣势。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中的表现引起了欧盟层面和各个国家层面的政策反应和行动。在欧盟层面,“里斯本战略”是提高高等教育绩效的主要手段,其目标是将研发(R&D)资助提高到GDP的3%,将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提高到GDP的2%;增加研究生总数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数;减少人才流失;增强高等教育和科研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最近的预算分配包括向欧盟第七个R&D项目提供为期7年、总额为500.5亿欧元的总预算,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向创新和突破性基础研究提供为期7年、总额为75亿欧元的预算。[1]

在国家层面,各国通过集中资源和提供额外资助采取了各种行动以提高该国教育和科研的全球竞争力。英国的研究评估制度(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和新西兰的基于绩效的研究资助(Performance-based Research Fund)都是为了鼓励和奖励研究的卓越成就。突出的例子是德国的一流大学建设,各大学通过全国竞争获得额外资助,以成为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精英大学。丹麦则对现有大学进行合并,以产生规模大的、实力强的大学。在荷兰,3所理工大学联合形成了一个全国性联合体。在我国,尽管教育部表示不支持对大学进行排名,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力争在21世纪初使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二)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发展的影响

1. 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的影响

许多大学在确定战略发展方向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大学排行榜的刺激,将“成为全球最佳大学之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2005)列为学校的使命,或提出“成为世界真正的优秀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007)、“21世纪世界顶尖大学”(首尔国立大学,2006)。[2]一些大学还明确地将提高排名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并将资源分配、人事聘用和其他决策与该目标联系起来。例如,200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校长将该校的战略定位确定为“(使该校)成为世界前3名研究型大学之一”。[3]澳大利亚的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计划到2014年该校建立50周年时成为澳大利亚最好的8所大学之一和世界最好的200所大学之一。[4]英国的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宣布到2015年该校建立50周年时要成为世界最好的50所大学之一。[5]日本的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也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进入世界前30名一流研究型大学行列。[6]

大学排行榜也是各高校大多数高层会议的重要议题。MHE/IAU的研究[7]表明,56%的受访院校已经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内部机制,以审查学校的排名和地位。大多数高校运用大学排行榜设立目标或基准,根据实际的绩效对指标进行分析和定位,以识别学校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资源分配,向各院系/部门分派关键性绩效指标。可以说,大学排行榜为高校进行根本变革、加快改革和追求特定目标提供了证据或标准,它使高校的管理更加商业化。根据丹尼尔·莱文(Daniel Levin)的研究,[8]许多大学校长为了提高排名都突出强调某一方面:88%的校长强调在校生的保持率;84%强调校友捐赠;75%强调毕业率;71%强调入学分数;63%强调教师津贴;31%强调生师比。

2. 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人事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大学排行榜正在影响高等教育组织的形态。一些高校对一个系或整个学校进行合并、重组与整合,在校内组建外部组织。或者相反,通过成立半自治的研究所/中心或研究生院而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活动分离,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追求更高效率,而是通过重要的质量指标体现学校成绩的显著性,如更多的研究人员、更具竞争性的研究资助和更显著的科研产出。

许多高等院校正在将其招生、市场宣传和公关活动进行专业化,设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这些事务,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或扩展国际事务办公室,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因为国际学生的人数正是一些大学排行榜的一个指标。许多高校专门成立了院校研究办公室收集数据,监控学校的绩效,更好地向公众或其他官方公布学校的数据。

大学排行榜还被用于一些高校校长的任命或解聘。[9]例如,在2001年,因数据报告错误导致霍巴特-威廉·史密斯学院(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在2000年《美新排行榜》的名次比预料的低,对这一错误负有责任的高层管理者被该校解聘。[10]同样,马来亚大学在《泰晤士报·高教副刊》排名中的名次下滑80名后,该校副校长也被解雇。[11]

大学排行榜影响到高校的人事决策,尤其是教师招聘和聘用。例如,由于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强调教师的获奖,爱尔兰和英国大学纷纷招聘诺贝尔奖获得者。[12]《美新排行榜》将教师薪酬作为一个指标,所以很多高校聘用更多的非终身教师,这样可以省出资源提高终身教授的工资。[13]

3. 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资源分配和资金募集的影响

大学排行榜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领域,促使国际学生的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不断发展。最大的变化是促使大学重新平衡教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活动,向那些更具有生产力和能产生更好绩效的领域重新分配资源,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受到影响。

大学排名还影响一所院校的财政决策。首先,可以影响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资。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2007年批准了一项合同,如果该校校长能提高学校的排名,将获得1万美元奖金。[14]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规定,如果该校副校长能提高学校排名,将获得10万澳元奖金。[15]大学排行榜将教师工资作为指标将促使高校增加教师工资,这样就会相应招聘和留住优秀教师,其潜在的结果是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

其次,由于一些大学排行榜考虑生均开支,迫使高校作出关于财政分配优先性的困难决策。如果高校削减生均开支,将可能消极影响学校的排名,这样就很难保持学费不上涨。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公共财政的削减,而对于高等教育的问责持续增加,高等院校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大学排行榜鼓励提高生均开支将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

最后,排名会影响高校的资金募集。高排名能够提升学校的形象,对捐赠者也更有吸引力。排名还会影响高校募捐的目标对象。例如,《美新排行榜》只考虑校友捐赠的比例,有些高校就将资源用于提高校友捐赠比例,而不是获得最多的捐赠资金。[16]

4. 大学排行榜对学生择校和大学招生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行榜确实影响到学生入学人数、申请者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而排名的变化则对申请者和学生的入学决定起着重要影响。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在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和声誉成为许多学生选择入读该校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国际学生尤其如此。[17]英国的一项研究[18]证实,92%的国际学生认为英国大学排行榜对他们选择就读学校重要/非常重要。61%的英国学生在作出择校决定前参考了大学排行榜,70%的学生认为大学排行榜重要/非常重要。在美国,大学排行榜对优秀学生、第二代学生和亚裔背景的学生很重要。麦克多诺(Mc Donough)等人[19](1998)认为,虽然只有40%的美国学生使用大学排行榜,但有11%的学生认为排行榜是影响他们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克拉克(Clarke)[20](2007)引用英国、德国和新西兰的经历,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有可能使用大学排行榜作为择校参考,高排名导致院校申请人数的增加。

在美国,高等院校招生极大地受到排名的影响。蒙克斯(Monks)和埃伦伯格(Ehrenberg)[21](1999)发现,在大学排行榜和学生申请人数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因为“学生选择性指标”(student-selectivity indicator)(通过申请学生被录取的百分比、注册率、入学新生SAT或ACT平均分数以及录取新生在高中班级中排名前10%的比例进行衡量)是《美新排行榜》的关键指标,所以高校会采取各种招生策略以提高自身的排名。在美国,高校一般通过3种方式提高录取学生的注册率。一是增加“提前录取”学生的比例;二是增加优才资助的数额,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三是大力投资宿舍、光纤计算机网络、体育及休闲运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优秀学生。大学调整招生政策来提高排名,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多样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高校强调SAT分数时,通常对少数民族学生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不利;更多的优才资助意味着减少贫困资助,同样对处境不利的学生不利。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排行榜的反应

高校对大学排名的反应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积极应对大学排行榜的影响,调整或改变学校的战略和运作以获得更好的排名;对大学排名不理会;对大学排行榜进行公开抵制与反对;运用一些手段和策略对大学排行榜进行影响。

由埃伦·黑兹尔克姆(Ellen Hazelkorn)开展的国际调查[22]显示,56%的受访院校都有一个对其排名位次进行评估的正式内部机制,通常由副校长或校长负责(55.8%),也有由董事会负责的(14%)。学校的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排名结果,将其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机制,对学校进行重组以争取更好的排名。一开始,大学排行榜并未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通常采取不理会的态度。当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对一些高校产生了不利影响后,部分高校便开始对排名活动产生抵制或反对。1999年,东京大学声明不再向《亚洲周刊》提供数据,19所中国大学也发出同样声明。随后,《亚洲周刊》放弃了大学排名。[23]2006年,11所加拿大大学表示不再参与Maclean杂志的排名。[24]2007年春天,美国24所文理学院的院长在一封公开信中签名批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提供误导性的信息,拒绝《美新排行榜》。[25]2007年,12名美国大学校长表示将不再参加《美新排行榜》的同行声誉评估,也呼吁其他院校响应。最后,签名响应公开信的高校达到65所,占美国授予学士学位高校的1/4。关于美国高校反对《美新排行榜》的原因,教育保护组织(The Education Conservancy)在公开信里谈到:“我们相信,这些排名正在误导未来的大学生,在帮助未来的大学生选择大学方面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利益。关于其他原因,我们相信这些排名意味着一种错误的精确度和权威,因为所使用的数据不能保证这种精确度和权威性;一个单一的等级标准不能反映不同高校教育使命的重要差异;这些排名没有提到或很少提到学生在特定的高校的实际学习情况;这些排名鼓励高校为了提高自己在排行榜中的位次而浪费开支和采取一些虽不违规但并不光明的行为;大学排名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声誉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降低了学生选择大学的过程的教育价值。”[26]

排行榜的流行和影响力也会导致高校试图对排名活动进行干预与影响。美国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还故意虚增SAT分数和毕业率。有的高校请求校友进行名义上的捐赠,以提高校友捐赠率,鼓励学校并没有意向录取的学生提出申请,以降低录取率。一些大学对涉及排名的重要数据还进行人为操纵。例如,通过去掉最低分数或不报告国际学生的分数,以试图提高学生的平均入学分数。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就通过不计算那些曾在该校上学但没毕业的学生来降低校友的数量,从而提高校友捐赠率。[27]

三、关于大学排行榜的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大学排行榜的作用

大学排行榜自产生以来,无论在数量和影响力方面都不断增长,可见,排行榜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首先,大学排行榜为学生、家长及其他关心和希望了解高等院校的各方人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填补了高等院校与公众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信息真空”。其次,排行榜的流行和强大影响力使得高等院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高等院校再也不能无视外部公众的态度和反应,这无形中给高等院校施加了一定的外部压力,迫使高校通过战略规划和战略变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第三,大学排名不仅给大学排出了先后次序,而且其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常能诊断出大学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帮助高校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与其他同类高校的差距,便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对策。第四,大学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识别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科技创新的水平和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及实力。

当然,排行榜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不同的大学排行榜都偏重于一些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对某些类型的高校极为有利,但对另外一些院校却很不公平。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招收了美国45%的专科和本科学生,但却没有一所社区学院列入《美新排行榜》。《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对《美新排行榜》过去2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美新排行榜》并没有为所有竞争者提供一个公平的竞技场,其排名标准压倒性地偏向私立院校。[28]再如,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全球大学学术排行榜》主要依据高校教师及校友获得顶级学术奖励和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成果的数量,这对重教学而科研不突出的高校显然是不利的。

批评者认为,量化排名不能确切反映高校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或它向学生提供的教育的质量;排名影响处境不利学生的入学机会;对科研过分强调,导致科研与教学失衡;全职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失衡;以关键排名指标的改进取代院校综合性的战略规划;以牺牲大多数院校的利益重点资助少数一流大学;排名中一些因素的权重不公正,而且与高等教育的使命相悖;大学排行榜以对政策目标产生消极影响的方式改变大学的行为,排名所运用的标准并不完全与公共政策的目标一致,尤其是在教育平等和多样性方面。就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而言,大学排行榜使高校丧失了控制其品牌和成功条件的自由和独立性,将不同大学放入了一个模子,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因此影响到高校的决策和日常运作方式。

(二)努力避免大学排行榜的消极影响

如何提高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其消极影响,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对于这个关键问题,大学排行榜的设计和发布者责无旁贷。目前,大学排行榜的发布者主要包括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和网站)、中介机构和学术组织(包括大学)内设研究机构。由于各机构都是基于自己的一套指标体系和标准进行排名,因此有必要加强各大学排名机构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在一些关键指标和评价标准上取得共识,增强大学排行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中心和华盛顿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成立了国际大学排名专家小组(the 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IREG)。2006年,该排名专家小组讨论确立了《关于高等院校排名的柏林原则》(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29]该原则一共包括16条基本原则,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高等院校排名的目的和目标;排名指标的设计和权重;排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排名结果的发布。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既不能无视排行榜的存在,也不能让排行榜牵着鼻子走,片面迎合排名而偏离自己的使命、目标和办学特色。大学排行榜之所以受到社会的热议和学生及家长的青睐,是因为在高校和社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学排行榜不过是较好地满足了公众对于高等院校相关信息的需要。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发布、招生宣传和设立校园开放日、加强高校与学生及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增进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大学的了解、理解与信任,减少或避免各种大学排行榜因信息不全面、方法指标不科学等对高校产生的不利影响。

世界著名大学排行榜 第5篇

(2011-05-10 13:25:04)

标签:

杂谈

哈佛大学前身为剑桥学院。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每年拨款400英镑(对应于当时经济情况)。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1638年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9名。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学校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大学。1721年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1727年设立数学和自然科学教授职位,1780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同年扩建成哈佛大学;1816年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以后各学院相继在19世纪成立。教育学院成立于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学院(1966年命名为J.F。肯尼迪政治学院)。1966年以来,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生院,即文理、商业管理、设计、牙科医学、神学、教育、法学、医学、公共卫生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牙科医学、医学、公共卫生等3个研究生院设立在波士顿,其余各学院均集中于剑桥。各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哈佛历任校长坚持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这三个原则英文词第一个字母均是A)

(此为历史资料片)

上一篇:控制命令下一篇:数字化制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