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教学范文

2024-08-03

篇章教学范文(精选12篇)

篇章教学 第1篇

一、篇章修辞的特征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篇章学习能力,要求在掌握了基础的词汇、语法以及基本句子结构的同时,还要对文章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构成技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篇章修辞的目的,是让文章有更好的布局谋篇,同时让语言更加丰富、具有艺术性,让语篇表达出来的效果更加有效。因此语篇教学应围绕对学生篇章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为中心,并通过语篇教学的实践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交际能力。

篇章修辞的作用主要是使整篇文章在语言结构以及连贯性上更加得体、恰当和衔接一致,优化篇章的整个构架,让英语语境的表达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展现出言语修辞的潜能。篇章修辞具有艺术性的特点主要反映在篇章结构和篇章内容上。通过篇章修辞,对语篇思维结构和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让行文更加流畅、更有节奏感,强化文章的表达效果,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篇章修辞的艺术性也是文章修辞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其次,篇章在句与句,或者是段与段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体现了篇章修辞在语义间所反映出的一种逻辑性需要,充分反映了文章中的各种内在联系。另外,篇章还体现了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是语篇不同组成部分根据修辞策略所安排的布局的一致性。

二、如何在高职英语中进行有效的篇章教学

1.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和习惯

在高职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容易将句子直接与所学的汉语进行相互转换。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也无法清晰把握文章的大意。而且在转换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打乱自己的思维,最终导致对文章整个结构和主旨无法掌握。而通过篇章教学,逐渐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进行阅读的习惯。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开始阅读前,首先找出语篇中的关键词,并找出段落之间的过渡句,或者是能体现全篇的主题句。通过找这些词和句,让学生站在段落、整个篇章的主旨理解的层面上把握语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语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这样一个句子:“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it’s about learning to dance in the rain.”其中,要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waiting for the storm和learn to dance。在对这几个词的理解上,再结合整个句子来解读语篇,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进行语篇阅读的习惯。

2. 通过语用维度来开展语篇教学

语用学是对特定情境中的语言的一种理解和语篇应用规则意义的理论。很多时候,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并非其表面之意,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所以,在语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的深层次内涵。而这种理解无法仅仅通过对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的理解来实现,而是要通过篇章修辞来对语篇的上下文所具有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进行学习,并对不同组篇的语篇应用的目的进行探究。在高职英语语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词、句、语法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语篇的整体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例如“Although the sun shine,leave not your cloak at home.”这句话,如果单纯从词句方面来看,其意思是:“虽然阳光普照,但不要把你的外衣在家里。”但事实上,在英语的语用学的应用下,这句话含义为“未雨绸缪”。这种言外之意也是语篇中所要表达的交际作用。

3. 引导学生更好地对社会文化语境予以理解

民族的语言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映射。所以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来对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从语言中认识其文化,并通过文化来更好地学习语言。篇章教学的过程离不开语言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对一个社会和民族文化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理解,那么其在语篇教学中,就能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并不断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谈论东西方饮食差异时可以说:“In China,we prefer noodles,rice,jiaozi as the main course.We set up the tables,put the dishes on the tables and sit together.But in western countries,people like eating hamburgers,chips,pizza as their main course.They eat them with vegetable salad and they eat with separate plates.”如果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那么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结束语:

综合英语篇章教学中的口语训练方法 第2篇

综合英语篇章教学中的口语训练方法

综合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口语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靠口语课完成.本文主要介绍在进行综合英语篇章教学时,如何根据篇章的内容和体裁将口语训练以恰当的方法融合其中.

作 者:张莉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刊 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综合英语   篇章   口语训练  

物理教学的新篇章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微课 课堂教学

微课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提出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然后传入其他地区。二十一世纪,各种技术发展成熟,传统教学模式遭受了挑战,我们从“网易公开课”等的成功可以看出,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认可。新世纪,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不仅限于广度,还追求深度。微课以自身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根据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重难点进行具体而深入的讲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满足更加深入化和具体化的学习需要。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高考的重点科目,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物理由于其本身难度太高,导致很多学生学不好,甚至慢慢失去兴趣。微课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微课作为一种较新的形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微课视频还能根据一个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化的讲解,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有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

微课视频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一段视频的容量很小,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和具体的讲解,这样的形式更加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要。高考考的知识点是比较深入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深入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突破重难点,使学习更有成效。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块内容对于高一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视频。针对“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这一结论,教师可以使用力的分解演示器设计“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调节角度,调节拉引力距离,并且重复多次”的实验进行验证。然后讲解一些经典的有针对性的关于力的例题,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块知识,有效突破重难点。

2.趣味化的视频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要应对高考这一大关,其内容本身也是理论化比较强、较为无趣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觉得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物理这一门课程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和阻碍,这可能导致学生慢慢失去对物理的兴趣。微课这一教学形式是比较新颖的,以视频为载体,能够给枯燥的高中物理课堂注入一丝活力。微课视频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直接,也比较具体,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物理知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渐渐体会到物理之美,从而逐渐培养物理学习兴趣。视频教学形式不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能够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习节奏更加自由,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3.内容丰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微课视频是以网络资源为依托的,因此资源和内容都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视频的内容,然后制作成微课视频,供学生学习。丰富网络资源可以为教师所用,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微课视频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物理教学模式,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能够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学习更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二、微课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课设计物理实验,辅助教学。

物理是一门很注重实验和探究的学科,许多实验学校没有条件现场操作,口头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微课视频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设计物理实验,既形象直观又具有针对性,能够较好地辅助物理教学。例如,在上电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有关电流实验的微课视频,学生通过针对性地学习视频,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比依靠书本和老师的讲解有效得多。同时,通过视频的方式观看实验过程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够让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少犯错误。

2.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微课视频的运用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考验,教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还要熟悉多媒体技术,能够录制微课视频供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的学习提出一些指导和建议。在微课视频的编写和制作上是很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教师要懂得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视频,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师一定要花充足的时间备课,设计好一整节课的课堂内容。

3.教师要把握课堂节奏。

微课视频虽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节奏,应该在微课视频后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探究的时间,而不是一节课都用来播放视频,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可以在讲解重难点时插入微课视频,看完视频后再让同学们自己探究这一物理问题,然后做好归纳总结,这样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微课视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尝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形式,为高中物理课堂注入了活力。微课视频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设计好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把握课堂节奏,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对物理学习产生切实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王塔娜.西部素质教育,2016(03).

合作教学倡导语文教学新篇章 第4篇

素课之美美在课堂环境。明亮的窗, 洁白的墙, 干净的课桌, 光滑的黑板, 透明的光线, 构成课堂物理环境;学生手捧一本教材, 教师手拿一支粉笔, 执一根教鞭, 师生时而凝神沉思, 时而热烈讨论, 时而书声朗朗, 时而奋笔疾书……这是一幅多么惬意而和谐的青春读书图。

上这样的课, 可以享受到一种素课之美。

素课之美美在教师语言。返璞归真, 诗意语文。教师语言是语文课的第一要素。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声情并茂的文本美, 启人心智的知识美, 独抒性灵的情感美, 岂不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曼妙的唯美, 情趣的魅力, 智慧的仁爱。

素课之美美在教师板书。教师适时适量地用粉笔将师生的共同成果誊写在黑板上, 黑底白字, 方方正正的汉字, 涓涓秀笔或粗犷的行草, 既醒目又醒脑, 岂不是世间最美妙的图。

素课之美美在师生心境。“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素课陶冶性情, 使人心灵淡泊空灵, 纯净自然。放飞想象, 无限联想, 视通万里。而课堂多动症、浮躁症, 只见热闹, 不见沉思, 只见热烈, 不见冷静。

素课之美美在教学高效。语文课可以用课件, 但要用得适当。说明类文章宜用课件, 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用之。如有一位教师将柳永的抒情诗词《雨霖铃》, 用多媒体将清秋景、离别态渲染得淋漓尽致, 将寒蝉鸣、情人咽烘托得扣人心弦, 把别后虚景“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得惟妙惟肖。一堂好课就这样被糟蹋了。“愁”是要用直觉感悟的, 试想,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世界上又有什么样的图能比得上直感呢!文学还是要用文本来说话的, 咬文嚼字、涵泳体味才能得他滋味;奇特联想、大胆想象才能生成意境。

“诗仙”李白说过,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盛赞了朴素美。

然而, 当下课堂空前繁荣, 有音乐之乱耳, 有美图之劳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 红杏枝头春意闹。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美人美图“粉墨登场”, 大有“无图不成课”的趋势。电脑操作, 手忙脚乱, 以图代读, 架空文本。音乐美图压迫了文字, 消减了文学形象, 梗阻了学生的想象力, 增强了师生的审美疲劳。

一篇美文的所有优点得以充分展示, 不是靠急功近利的教育技术, 也不是靠花里胡哨的形象直观, 而是得力于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其一生研习的真功夫。

(淮安市楚州区施河中心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学生学习方式时,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标的精髓。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必要条件。如何认识并付诸于实践, 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下面, 就本人对合作教学的认识和实施谈谈粗略的想法。

一、什么叫合作学习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 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 更要有合作的精神, 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合作学习就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兴趣, 诱发思维, 同时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学习方式。

二、合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 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 教学进行不下去时) , 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 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往往是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 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 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 (以教师为中心) 。这种小组讨论,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2) 自由放任, 缺乏监控。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有的教师退至教师的一侧耐心等待, 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 汇报完毕, 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可有可无, 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3) 少数人学习, 多数人休闲。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少数人学习, 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 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 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 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二是少数人学习, 多数人搭车。

三、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的作用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现代的学生知识面广, 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 必须有更广阔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化素质,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生动、活泼的授课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

(1) 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策划”的角色地位。注重学生质疑, 培养自主探索精神。“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学有所疑, 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寻求解决, 力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指导;学生能思考的, 教师不暗示;学生通过探求交流, 可以自己理解, 教师不替代。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 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

(2) 授人以渔, 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授人以鱼, 仅可享用一时;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无尽。因此, 教师不但要讲究教法, 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 并帮助、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受家庭、个性、经历、智力等方面的影响, 对学习的感悟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 教师的责任, 是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 达到积累知识, 提高能力, 砥砺智力的目的。

(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 检验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 并将检测结果同激励评价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结合起来。

四、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几种实施方式

(1) 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 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 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 亲自从事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场所, 是学生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这样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正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所应该积极探寻的。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爱好, 激活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培养自信心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使整个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使学生从“苦学”进入“乐学”的境界。通过十几年的探索, 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敲击兴奋的鼓点

戴尔·卡耐基说过:多数人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 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学生身上的潜能更是惊人:首先, 强烈的上进心, 极强的可塑性, 好奇心与求知欲望, 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不可限量的“潜力股”, 我们不能在后天把“它”泯灭。其次, 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足够的学习能力, 关键是老师放不放心锻炼他们, 给他们或多或少的机会。许多老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 解答问题时喜欢请成绩好的同学, 孤立成绩差的同学, 使课堂成了少数人的协奏曲。另外,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 只有发挥主体作用, 各种目标才能实现。

二、谱写自信的乐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奥秘是什么?就是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 以一种赏识的目光面对他们, 使他们在赏识的激励中从平凡走向成功。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 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赏识, 是为人之道, 也是为师之道。在升学率的竞争下, 在家长的高要求下, 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罩下, 多了一份挑剔, 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 少了一份呵护。像医生一样执著地“诊断”孩子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 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 转换视角, 学会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而且, 随着岁月的增加, 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一个信任的微笑, 一回肯定的颔首, 一个激励的眼神, 一句鼓动的话语, 都可以驱散他们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 都会让他们从心底升起一股无形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使他们在胆怯中放下思想包袱, 从而敢去大胆地去想象、实践。

三、激活自主的旋律

(1) 提供素材, 自主发现。课堂上, 教师起主导作用。数学课中, 教师善于提供一些材料或者问题,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自己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在刚刚结束的苏教版第十一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单元教学中, 由于刚刚对立体图形进行探究, 我在揭示顶点、棱长和面这几个概念之前, 从学生经常接触的球体入手。我让学生每人带来了一个乒乓球, 闭上眼睛, 用手在球的表面摸一摸, 问他们什么感觉, 学生都感觉很光滑, 有的学生还说出了摸到一个弯曲的面。这就为下面学习长方体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接着, 我让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 同样闭上眼睛, 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 然后问感觉和摸球的感觉相同吗?你在长方体上摸到了什么?大家都感觉反映不同, 长方体的表面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光滑, 我趁热打铁, 你们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摸到了上面有角。”“我们摸到了上面有边。”“我们摸到了上面有面。”我将同学们回答的“面”“角”“边”板书在黑板上, 告诉他们, 这个面就是长方体的面, 这个“角”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这个“边”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方体就是由面、棱和定点组成的, 从而很直观地揭示了长方体的组成。

(2) 敞开课堂, 自主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牛顿从落下的苹果这件事中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 富兰克林从日常的雷电现象中搜集到了电, 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 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 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 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 当完成了圆的面积推导公式后, 我故意问学生:“学了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你们有什么疑问呢?”略一沉默, 许多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我一一耐心地听了他们的回答, 大致罗列了几条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面积公式都能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能不能从别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趁热打铁:“你们大胆推测一下, 圆的面积还能从什么图形中推导出来同样很简单?”这时, 有学生想到了三角形, 我就势让他们自己动手, 看自己能否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 学生动起手来就兴致盎然, 情绪十分高涨, 同学们跃跃欲试, 思维十分活跃。很快, 他们就得出了另一种推导方式, 并且激动地欢呼起来, 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想, 这样的学习效率是高的, 留给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更为重要的是, 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敢想敢做, 动手实践的能力, 受益匪浅。

总之, 相信学生, 赏识学生, 激励学生, 让学生从心底升起学习的热情勇气和力量, 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园!

(盐城市实验小学)

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 思维活跃, 在研讨、探究、辩驳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 评价鉴赏。即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 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品头论足、评价鉴赏, 阐明自己的观点, 进行研究性学习。

(3) 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努力阐明理由, 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4) 质疑问难。即在学习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 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大家讨论解决。

(5) “专家”研讨。即让学生就某方面问题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 撰写研究报告, 在“专家研讨会”上, 进入专家角色, 展开研究学习。

(6) 社会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 让学生发现问题, 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 进行研讨。

(7) 学科融合。即抓准本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融合点, 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 大量涉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 展开专题研究活动, 撰写研究论文。

夜的篇章作文 第5篇

那天,我最好的知己背叛了我,我一路上双眼无神,仿佛丢了魂似的,可以用“欲断魂”来形容。“凭什么?”我心痛欲裂,泪珠在眼眶里徘徊,但还是没落下来,我走得很慢,回忆着和她的点点滴滴,想抓住那回忆,却不知它在何方。“咻――咻――”尖锐的风声吹得树木“沙沙”作响,草木萧条,河面上泛起阵阵波浪,雨淅淅沥沥的打在我的身上,寒冷,躲进我的身体,我真想找个地方痛哭。

我终于回到了家,全身没有一块是干的,狼狈极了,妈妈很困惑:“你怎么了?没带伞就跑快点啊!”“没事,我只是想安静一会儿。”说完便走进了书房,把门反锁上了。总有人说你变了,却没人知道你经历了什么?

我愈想愈烦,便随手从书架上抄出一本书来,翻到其中一页,随便一瞅,不小心捕捉到了一句话:“如果不知道为谁坚持下去,就为自己坚持下去吧!“我愣了一会儿,感到心中得到了安慰,便继续往下看,又看见了一句:“你要记着别人对你的好,不要记着你对别人的好,人心里不要装太多东西,才会快活自在。”我顿时不那么伤心了,回想了一下:爷爷对我好,奶奶对我好,父母对我好……是啊!这么多人对我好,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啊?我感觉自己模糊的双眼明亮起来,“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毕竟没有几个人会感谢你。”看着纸上跳动的文字,我似乎从黑暗里又回到了春天中,我决定要重新振作起来,我要为自己绽放!

横竖撇捺,奏响书写教学新篇章 第6篇

【关键字】激发兴趣 指导方法 保障时间 养成习惯

“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这是蒙曼教授在“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说过的一段话。也许我们无法理解汉字所承载的历史,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却担负着传承祖国文字的重任。小学阶段是汉字教学的关键时期。可现如今的识字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学生的识字量较之以往大大增加,但书写却越来越糟,令人深感担忧。

一、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书写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经过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书写姿势不正确;二是汉字笔画书写的规范性不强;再是作业中错别字接二连三。

(一)正确的姿势持续不久

正确的书写姿势应从小养成。据不完全统计,我校一年级111名学生,握笔姿势正确的有60名左右,坐姿相对正确的有31名,而握姿和坐姿都正确的只有20名左右。虽然这只是某所学校的书写情况,但谈到书写,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就是握姿和坐姿问题,几乎5分钟一提醒,效果还是不理想。

(二)汉字笔画书写不够规范

我们常说,书写时要记住“ 从左往右,从上到下”的规则。可观察孩子书写时,却发现他们的笔顺书写问题很大:怎么方便怎么写。如“口”字,正确的笔顺是“一竖二横折三横”。学生为了方便,将后两画连着写,即第三画“横”从右到左书写。再后来,索性就画了个圆。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

(三)错字别字接二连三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将运用自己学过的文字,使其成为完整的句子或篇章。而集中出现的问题便是接二连三的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中,一部分是音形义容易搞混的字,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缺胳膊少腿”。这个字少一点,那个字加一撇,这样的情况,都是学生平时书写不扎实而导致的问题。

二、学生书写问题背后的原因

上述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问题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难发现,书写问题的集中出现和家长的早教、课堂作业时间不足及教师的素养有密切的联系。

(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作祟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正因如此,从小学一年级才开始的书写教学,被“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再提前。我们知道,书写指导是相对专业的指导,而大部分家长“只要求会写,不讲究姿势”,忽视了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同时,低段老师面对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除了口头提醒,缺少有效的手段,顺其自然,逐渐形成“坏”习惯,导致提醒一次,正确的姿势一般也只能持续五分钟的情况。

(二)课堂作业时间保证不了

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和写字。虽有多种形式的认读,却容易忽视分析字形。教师的侧重点一般又放在品词析句、理解分析课文上,留给学生书写的时间少的可怜。而课堂作业的布置往往是接近下课,或者干脆下了课才布置,造成学生作业马虎,不讲书写要求,匆匆完成的情况。

(三)汉字规律掌握甚少

教师在课堂识字写字教学中,缺乏汉字构造规律、笔画笔顺等指导,导致书写指导在同一层面上低效的重复。其次是教师书法教育意识淡薄,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辅导缺失,导致孩子书写无耐心、无兴趣。同时电脑的普遍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疏于动笔,对于汉字的规律也越来越生疏。

书写现状中出现的问题,也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汉字教学有不少变化,重点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针对出现的问题和新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汉字书写指导呢?

三、汉字书写的横竖撇捺

在日常的书写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我们提出了书写指导的四部曲:激发横竖撇捺的兴趣,指导横竖撇捺的方法,保障横竖撇捺的时间,培养横竖撇捺的习惯。

(一)激发横竖撇捺的兴趣

汉字的书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学习需要的不是强制。”要让学生认真书写,喜欢书写,那就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1.故事激趣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关于名人书写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学生书写前,通过这些名人的故事来激发他们的书写兴趣。如王羲之练字时,错把墨汁当酱油,闹笑话的同时,一个勤奋练习书法的少年王羲之跃然纸上;而在“米芾练字”中,五两银子一张纸的价格让学生惊讶,同时也明白了落笔时要心中有数的道理。故事中主人公勤奋练习的精神也感染了学生,从而让他们受到启发。

2.活动激情

活动的开展,是很好的助推器。小学生好胜心、荣誉感极强,总希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可安排一些比赛活动。如“现场书写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教师对书写或听写优秀的孩子给予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像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他们写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指导横竖撇捺的方法

俗话说“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书写指导,如果只注重书写的数量,没有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归纳,就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因此,对学生的书写指导,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还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

1.写好基本笔画

虽然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但每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写好基本笔画是写好字的基础。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八种。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做到“横平竖直,撇有尖,捺有脚”。在每个偏旁的练习中,可安排典型字例进行巩固。教师还可通过不断示范,让学生逐渐体会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等过程,为今后的书写指导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2.了解偏旁规律

小学阶段是识字书写的重要阶段。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汉字,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学到的。除少部分的独体字外,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果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触类旁通,使字的结构安排更为合理,也使书写更加美观。如在教学“机”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交流,发现变化。然后将“木字旁”书写进行简单归类: “木”字当偏旁时要把捺改为点。教师还可就以前学过的相同偏旁的生字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3.观察字形结构

低年级书写,一般都在田字格中进行,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横中线和竖中线”,学会观察字形结构,也就是会“看帖”。观察字形结构,可以从看高低、胖瘦和笔画三方面入手。

(1)看高低

左右结构的生字,我们可以看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绿”字,我们可以看“绞丝旁”和旁边的“录”。相对而言,左右两部分上面差不多高,下面则左边要稍微低些。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书写。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摆放左右两边的高低,进行评价,逐步引导,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此时,教师还可出示带有此偏旁的生字,如“组、练、级、给、红”等字,发现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就可以进行归纳这个偏旁的书写特点。这样,以后学生遇到这个偏旁的生字书写时,就有章可循,有律可找了。

(1)看胖瘦

不管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每部分的“胖瘦”都是有区别的。如“口字旁”的生字就非常明显,左边部分瘦小,右边部分较胖。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吃、喝、唱”等字都具有同样的特点。以此类推,就可得出规律“口字偏旁的生字,左瘦右胖”。具有这个特点的还不止这个偏旁,像“足字旁”、“竖心旁”、“日子旁”也有相似特点。又如上下结构的生字“雪”,我们可看到“上胖下瘦”。但并不是有这个偏旁的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霜、霹、需”等字就属于“上瘦下胖”。因此,我们即使了解了规律,还是需要仔细观察。

(3)看笔画

教师指导书写,经常会用田字格的横竖中线作为参照物。这个字摆放在什么位置才好看,往往就看哪个笔画在这些中线上。如“青”字,想要写得漂亮,位置摆放很重要。这个字的第四画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画写在竖中线上,整个字在田字格中才显得不高不低,不偏不倚。若是将第二画写在横中线上,整个字就掉下来了,显得很别扭。又如笔画较多的生字,这个位置的摆放就显得犹为重要。如“意”字,上下结构,学生很容易将它拉长而“跑”出田字格,如果学生找准在横中线上的笔画,就能较好地避免这样的情况。

各种结构形态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时,我们不见要让他们写好横竖撇捺,而且要明确同一类型汉字的结构特点,归纳出书写要点,才能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书写规律,为写好字打下基础。

(三)保障横竖撇捺的时间

学生书写出现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书写指导和实践时间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确保课堂指导时间和补充课外练习时间入手。

1.确保课堂指导时间

学生的书写指导,主要来自于教师,来自于课堂。《修订稿》中明确指出,书写指导是“随堂练习”,也就是说,在语文课上,要围绕课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写字教学和训练。崔峦老师曾说:“低年级就是指导孩子在田字格内工工整整的写字,中年级写词语句子,高年级可以誊抄段落,不仅如此,中高年级课堂的小练笔及课堂的其他的书写作业,都应视为课堂10分钟的内容。”不少专家也提出:课堂中的书写指导识字课,应不少于10分钟。而教师既是这个要求的执行者,也是监督者,因此要确保课堂指导时间。

2.补充课外练习的时间

常说“行动着的人最接近上帝。”学生虽在课堂中接受老师的指导并进行了实践,但毕竟时间有限,需要在课余补充练习的时间。教师可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书写速度快、质量高的,可每天练写生字词语或者是简短的诗句;对于速度较慢、学习相对吃力的同学,则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在质的基础上再提出量化的要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不仅学生的作业速度加快,写字的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

(四)养成横竖撇捺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横竖撇捺的习惯,不仅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督促做好书写准备。

1.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关键时期。姿势不正确,不仅影响学生的书写速度与书写质量,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尽管在就读一年级时,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不良的书写姿势, 教师还是要不厌其烦的提醒他们“手离笔尖一寸高,眼离纸张一尺远,身离桌边一拳远。”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并且要联系其他各科老师以及家长,大家积极配合,共同教育督促学生按正确姿势写字。

2.督促做好书写准备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书写速度很慢。书写时,不是找橡皮,就是翻书包,总是静不下心。其实,那是准备工作不充分造成的。教师应指导学生,书写前准备好书写工具,如削好铅笔,准备好橡皮;使用后要及时整理,为明天的书写做好准备;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工具的使用,如写了一会儿要把铅笔转一下,铅笔不容易钝掉等。

在端庄的方块字里,记载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汉字向我们证明了他顽强的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担负起传承祖国文字的重任,指导学生写好横竖撇捺,奏响书写教学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文化思考》http://xiaoxue.eol.cn 2013-10-21

[2]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崔峦《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 2012-09-15

[4]周一贯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 2008-10-18

运用多媒体谱写阅读教学新篇章 第7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进入了我们的课堂,从形式上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绘画、图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资料结合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多媒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说,多媒体谱写了阅读教学的新篇章。下面是我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浅显看法,仅与大家共勉。

传统教学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知识性较强,学生对此感到陌生,缺乏学习兴趣,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学生很难对此产生兴趣。可是运用多媒体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多媒体教学综合了形、色、声、光的效果,创设了多种灵活多变、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能够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够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够让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给学生营造了自然愉悦的课堂氛围,正是凭着它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极投入了教学活动, 使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因此,在阅读新课标人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时,我们常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录音、制作课件等,例如,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边读边欣赏画面:“雪莲”“乳燕”“雏鹰”“ 山丹丹”, 伴随着学生深情地朗诵, 画面出现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大会的情景,接着又出现了1992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情景”,读着读着,学生就读出了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再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我边读课文边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 :遥望地球是一个晶莹球体,蓝色与白色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水蓝色“纱衣”,接着 ,我又给学生展示了这样的画面 :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被破坏的情景。试想,如果只靠读那生硬的文字,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正是在这形象的画面中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想法。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增强阅读趣味性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更加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谱写出阅读教学的新篇章。

篇章语言学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第8篇

在我国缺乏以听和说为主的语言输入模式条件下, 阅读作为重要输入模式无疑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经常把传授语法知识以及语言内知识作为重点, 却忽视了语言外影响阅读的各种因素, 这就使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许多学生对每个词及短语理解得相当透彻, 但对文章的整体大意及中心思想却把握不住。应用篇章语言学,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注意力从单一的句子教学转移到宏观的篇章层次上来。

语言学家Goodman (1972) 表示, 阅读是由体验、预测、验证、肯定和修正五部分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 是读者积极地运用自己的经验以及阅读能力等主动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是作者, 语言信息本身和读者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非作者单方面的单纯的语言信息活动。因此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单一地运用语言知识是不够的, 还需要读者头脑中的各种知识的结合。例如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和他的处理信息的策略等。也就是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逻辑推理以及理解能力。篇章语言学中的情景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这些能力的培养。

情景性是篇章构成的重要标准, 它是指篇章意义与事件情景关联起来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话语本身 (上下) 文、言语 (篇章) 实际发生的环境和场景、篇章创作者和读者的共有知识等。在篇章创作时, 篇章创作者会将篇章置于一定的社会、语言及物质世界的制约中, 这种与篇章相互作用的社会、语言及物质世界被称为语境 (context) 。Halliday的语境概念可以这样表示:

语境是任何篇章都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胡壮麟 (1994) 把语境归为三类: (1) 语言语境, 即篇章内部的环境, 或称上下文; (2) 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 即篇章生产时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 (3) 文化语境, 即说话人或作者所熟悉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读者在解读篇章时, 积极深入到篇章创造者所设置的语境中是十分必要的, 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篇章的意义和交际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讲解有关背景知识, 正是这一理论的应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语境, 训练学生的语境反应能力。构建语境就是要使学生把握篇章内部的语义联结网, 其主要体现在段落之间, 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例如在讲授一篇关于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辞职的文章时, 可以先提问学生哪些人在世界电子科技排行榜上有名, 他们的经历是什么, 另外也可以就文章内容进行提问使学生发现其中的语义联结网, 更好地理解语篇。

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迹象表明, 影响外语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 为了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 还需要了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专门知识, 有关作者的生平、生活时代、观点立场等背景知识。就如同我们最初学习语文课文时, 要先熟悉作家背景, 文章背景一样。

来看下面的例子:

(1) His house is not big enough.

读者要完全懂得这句话的意思, 必须要依靠情景语境, 才能明白his house是指他房子的具体某个房间, 还是总体上说;也才能搞清楚big意为怎样程度的大;最后理解作者是因为什么讲他的房子not big enough。从这个例句中可见情景语境在阅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strongly advocate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如果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没有足够的了解, 要完全理解这句话是有困难的。Harmonious society是目前在中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和社会主义谐社会建设, 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这个例句可见文化语境在阅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语境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 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我国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听说环境的条件下, 阅读无疑是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教师, 要引导学生在文章阅读中运用语境理论去理解词语、长句和难句, 在语篇中理解文章的深刻意义, 这样不仅加快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 提高阅读理解效率, 从而也将学会达到得体而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结语

在重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今天, 篇章语言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应具备篇章语言学的理论, 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模式。启发学生从篇章的角度了解文章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实现交际目的所运用的语言手段, 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加以使用。另外, 利用篇章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 改进只注重词、句讲解的教学模式, 通过进入篇章情景, 以及对篇章类型、文体风格等的分析阐释, 使学生在篇章层次上, 迅速理解和接受创作者的意图及篇章的信息, 从而获得高质量的阅读效果, 并提高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街接与连贯》,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年。

[2]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4]Jonathan J.Webster, Text Linguistics[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篇章教学 第9篇

一、从辨别文体的角度分析文题

一些文章的题目用语有着明显的文体标识。对此,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其文体标识,然后根据相应的文体特征及规律来把握内容主旨。

具体而言,记叙文的文体标识常有:记、忆、访、传、事、记事、故事、见闻、漫步、纪念等,如《骆驼寻宝记》《回忆我的母亲》《鲁迅自传》《纪念白求恩》等。此外,有些篇章题目尽管没有明显的文体标识,以人物、事件、时间、场景、地名、物名为题的,也是记叙文,如《卖油翁》《犟龟》《伤仲永》等。

议论文的文体标识常有:论、谈、说、评、辨、读、驳、浅谈、小议等,如《谈骨气》《说谦虚》等。一些疑问句或者判断句型的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直接回答问题或者直接阐明观点的,尽管没有文体标识,也应属议论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世上没有傻问题》等。

说明文也有文体标识,一般是“什么”“怎样”“如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另外,以“……的制作”“……的鉴别”“……的应用”“……自述”等为题的,也大都是说明文,如《洲际导弹自述》。还有不少以事物名称、事理判断为题的,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南州六月荔枝丹》等都是说明文。

总之,辨明了文体,就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及规律来指导教学。记叙文可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文可抓住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也可抓住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然后根据篇章的主旨、情感及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择重引导分析。

二、从语法、修辞角度分析文题

有些文题是一个词。其含义有的比较简明,一看就明白其重点和中心,如《风筝》《春》《背影》等;有的则较为深刻,需要多加思考分析,如《一厘米》等。

有的文题是一个短语或词组。这就要先分析明白文题是什么短语或结构。定中短语的,如《我的老师》,要抓住中心语“老师”去分析引导,它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重心;动宾结构的,如《回忆我的母亲》,要抓住动词和宾语中心语,它们分别表明了写作的方式和重心;并列结构的,如《巨人和孩子》《最苦与最乐》,要注意它们的同位及相互关系,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谓结构的,如《我爱这土地》,就要抓住谓语中心语,明白其原因或内容指向等。

有的文题,具有鲜明的语气色彩或修辞意味,那就要先弄清属于何种语气或修辞,然后再根据语气及修辞的作用、特点来分析文题的文章旨意。如《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果/假如”这类词就表明这是一种假设语气,那就应该注意这样假设的作用或目的是什么;《小溪流的歌》,显然运用了“拟人”手法,那就应重点注意文章是怎样拟人化的,这样写的作用或好处是什么;《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既是一个事理判断型的文题,又运用了比喻手法,我们关键要明白其比喻意义及原因。

三、从揭示文章内容的角度分析文题

文章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其内容:有的标明了记叙的主要人物,如《陈毅市长》《孔乙己》《钦差大臣》等;有的表明了记叙的事件,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杨布打狗》《饮酒》等;有的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如《山居秋暝》《湖心亭看雪》《钱塘湖春行》等;有的以物件为题,或揭示了主题,或点明了线索,如《背影》《铁骑兵》《纸船》等;有的交代了说明的事物对象,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南州六月荔枝丹》等;有的提出了论题或点明了中心论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世上没有傻问题》等。

当然,从这些角度分析了文题,不是说就完全把握了篇章的思路结构、内容主旨、情感意图及艺术特色等,而是便于恰当、精要地设置问题,以便较快速、准确地深入篇章内里。因为篇章学习首先要进得去,然后还要出得来。

总之,文章的题目不容忽视,它包含或暗示了文章太多信息或内容要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在文题上多下点功夫,以揣摩出标题或文章更多的深义来,进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摘要:文章题目往往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辨别文体的角度分析文题,从语法、修辞角度分析文题,从揭示文章内容的角度分析文题,恰当、精要地设置问题,以便较快速、准确地深入篇章内里。在教学时,教师不妨在文题上多下点功夫,进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篇章教学 第10篇

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这四种能力中,我以为最重要的是“ 写”。因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我国 《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 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 并且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是现在学生写作文,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觉得无话可说。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 但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 传统写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写作的内容、时间和篇幅常常都由老师限定,毫无疑问,这就把学生的创作思维限制在一个个条条框框里面无法自由延展开来。 虽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改进作文命题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但在教学实践中能做到这一点,并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寥寥可数。

第二,传统写作教学,忽视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用同一标准来要求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 这一做法无疑大大打击了差生创作的热情。 学生只能备尝挫败感而对作文越来越苦恼, 乃至产生厌恶和反感的情绪。

第三, 传统写作教学抑制了学生作为创作主体的意识。 教师永远是权威, 从课堂作文技法指导,到发布作文练习要求的指令, 一直到最后的作文评点, 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 而台下的学生则听得意兴寥寥,昏昏欲睡。 在这样的课堂上,不是“ 我要写”, 而是“ 要我写”,因而学生就丧失了写作的主体意识, 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沉重的压迫感, 而且这种压迫感压得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挤牙膏似地勉强行文, 毫无创造的乐趣可言。

第四, 传统写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且专门用于写作的课时比较少, 一学期学生最大的训练量不会超过10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是一项须经过长期训练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 唯有时时保持对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 敏于观察、 热爱思考、勤于动笔才能达到。

针对以上传统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拟探索出一个新的写作教学形式, 那就是非篇章写作教学。

二、非篇章的概念

《 文心雕龙·章句》 云:“ 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说明了古人所谓的文章在语言层面上的四个层次———字、句、章、篇。字句相当于现在的字、词、句,章篇相当于现在的篇章。 篇章指由单个的句子组成句群, 再由句群组成的结构完整, 内容充实, 表达完整的文体。 我国传统写作教学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注重字词句的教学、三年级后注重篇章写作教学, 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特提出将非篇章写作教学作为字词句教学到完整篇章教学的一个过渡阶段。

非篇章概念, 就是不成篇章的文字组合起来的各种文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非篇章是指由词语或者句子组成的文体。如对一个汉字独到的见解,对一个词语的辨析、或楹联等等。广义的非篇章是指无需起承转合、 前后呼应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只是纯粹抒发个人感情、或见解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的文体。 如小品文、谜语、网络微言微语、 手机短信、 即景式作文、 常见用于交际的应用文等非篇章文体。

三、 非篇章写作教学的四种基本形态及其特征

( 一) 情境型

《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教师可根据文本或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小练笔。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更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表达的情境。 让学生有事可写,有物可摹,有形可绘,有情可抒, 才能激发起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 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就像每天吃饭和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说以教室门口横着一把扫帚为例, 观察过往的同学对此反映, 并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想。 或者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如忽然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教室漆黑,顷刻,大雨倾盆, 这时许多同学走出教室, 发现操场上的国旗还没有降下来,而几名护旗手冒着被雨淋湿的风险将国旗降下来了,此时可以要求观看到此场景的学生即景作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种形态的非篇章写作的主要特征是利用现有资源,抓住时机创作,增强写作本领。

( 二) 预设型

预设型非篇章写作教学主要是提出假设, 如教授鲁迅的名篇 《 孔乙己》 时, 假设孔乙己挨打后去府衙告状,最终结果会如何?让学生以此为前提, 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教授莫泊桑的《 项链》 时, 假设宴会参加完毕后项链并没有丢, 马蒂尔德夫人最终的命运又会有什么转变? 通过此类假设命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反映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积淀和语感能力。 它的主要特征是挖掘文本内涵,科学大胆想象, 丰富写作内容。

( 三) 知识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 它决定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而要深入探究其内在奥秘。因此写作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基础的知识性阶段, 而应该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形式,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以此丰富学生写作的知识结构,建构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知识体系。加强对楹联、谜语、小品文、短篇诗歌、 阅读笔记等非篇章的写作教学。 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它的主要特征是拓展学习领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

( 四) 交际型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人要能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外, 还必须具备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得体的表达的能力, 也就是交际能力。《 新课标》 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言语表达上,而且应该反映在书面上。 非篇章写作教学中网络上的微言微语和小段写作及常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就属于这一块。 网络创作因其时效性、广泛性、频繁性和深刻的影响性,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通过微博、博客等媒介与处在世界各处的人进行交流。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网络实际,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网络上的非篇章创作。 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一部分学生,已经不知道如何写简单的请假条、借条、留言、请柬、欠条等。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 也该重视这些常用来交际的应用性文本的写作。 它的主要特征是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应用能力,检验学习效果。

四、 非篇章写作教学的理论意义

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局限, 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推行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并廓清其四种基本形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勤于思考、勤于作文的习惯,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够说,乃至说得有味。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非篇章写作教学侧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然后即情即景作文, 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保证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1) 贴近生活开放式的写作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

( 2) 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 拓展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途径,创立一种全新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3) 非篇章写作教学唤醒了学生创作的主体意识, 真正实现 “ 要我写”到“ 我要写”的转变。

( 4) 非篇章写作教学形式多样化, 写作对象可以是随处看到的景物,也可以是即兴创造对联, 或者是对时事发表简单的评论, 也可以是对某一字词句的独到理解和感悟, 甚至是网络微言微语及日常的应用文, 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 5) 充分尊重中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五、结语

奏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新篇章 第11篇

【关键词】开卷考试 情境教学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79-01

从2007年6月开始扬州市中考思想品德科目考试形式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开卷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考查学生学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师教的能力的一种考查。教师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我们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爱学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

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上)《有朋自远方来》一课中讲到“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不尽相同”。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小品表演,切身感受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一些事情上的不同习俗和做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还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利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方法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人物故事、图表、漫画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思品学习。

二、掌握学习方法,学生会学

2008年开始扬州中考思想品德学科实行开卷考试,不少学生就产生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开卷考试既然允许带课本,上课就可以不用听课、课后不用看书了;这就会使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出现“翻破书本无处觅,抄满试卷无分数”的情况。二是认为开卷考试题目很难、很活,答案在课本上又找不到,主要靠语文功底和临场发挥,时间花在思想品德上也是白搭,不如花在其他学科上;三认为开卷考试无需多花力气,平时做好笔记,临考时只需翻翻书和资料就行了,结果,每次考试单选题失分很多,影响总分成绩。作为一名毕业班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对中考这样选拔性的考试,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开卷考试,就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要想在开卷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平时必须多下功夫,多读、多想、脚踏实地做学问。另一方面要强化开放性试题的训练,进行这种试题训练,不是单纯的习题练习,也不是“题海战术”,而是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培养能力等为一体的复习方法。这里有两点思考和大家共享。首先,帮助学生读懂材料和问题。一般情况下,开放性试题强调和突出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开放性试题的情景材料是比较典型和严谨的,而问题设计又是紧扣材料开展的。没有材料就没有问题,所设问题必然要体现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读懂问题与教材的联系性,问题是教材内容的个别体现形式,是教材內容的拓展和体现,也是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论证过程。所以,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运用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来解决。其次,就是要引导学生找准问题与教材的楔入点。开放性试题的问题设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巧妙地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因此,找准问题与教材知识的楔入点,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步。

三、探究式学习,学生活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应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九年级的习题评讲课上我就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式。一份练习由25道选择题和3道主观题组成,班级的学生数一般是在50左右。课前2分钟我将这25道题目分给学生,2-3人一组负责一小题。每组先明确每题的正确答案,接着讨论该题的答题思路,还要思考该题涉及哪些书本知识(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熟悉书本),最后做变式链接,也就是这道题目,你觉得还可以衍生出哪些题目或考查哪些知识。明确要求后学生开始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做补充(每次的主发言人要变化,尽可能是每个同学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经过几次尝试,我发现这样虽然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可是,他们只是关注了自己的任务。接着我对习题课的选择题评讲部分又做了一些调整。小组由原来的2-3人扩大到了4-6人,这样任务也做了相应调整,首先要负责固定两道题目的讲解,此外还要将组内同学的错题讨论解决,并做总结。其他要求与之前的模式要求保持不变。教师在课堂的任务主要是答疑,追问和总结。

主观题部分,采取大组的形式,班级分成8个小组,根据习题量进行任务分配。主观题部分讨论时,先讨论如何审题,关键词是什么,指导其他同学圈划出关键词句,第二步讨论题目的正确答案,第三步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讨论结束后继续是学生代表讲解,其他组员补充。教师的任务是抛出问题让其他学生追问,或者在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总结答题思路。

总之,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在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宗旨的指引下,打破常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心设置授课内容,以教学研究、创新开拓为己任,为新形式下思想品德课教学寻求一条新路而努力。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定会奏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2]赵小雅《课改两年,课堂在变化》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6日第4版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生本教育, 谱写语文教学的新篇章 第12篇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能力普遍提高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教师讲课本、学生作笔记的状况,而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支撑下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下的前置学习,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收获、问题来到课堂上,而课上教师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去表达、表现、展示、质疑、解惑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它对于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通过前置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可以加大思维量,可以提高辩论、总结概括、记录、倾听、思考、分析等能力;而展示交流恰恰是语文所追求的语言实践,这是教师提供给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意见,充分表现、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舞台。因此,生本教育是推动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能让课堂容量无限扩大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知识面狭窄,学习气氛死气沉沉。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充当主角,学生只是配角,教师占用大部分时间,滔滔而讲,讲的都是课本上的死知识;学生枯坐堂下,恹恹而听,听的是教师一人的感受。一堂课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学生收获不大。课下,教师疲于备课批作业,学生题海苦渡,教学双方如牛负重,怨教怨学“蔚然成风”。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能有效果,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能收获很多知识呢?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自己课下搜集资料、自己的独到感受等交汇在一起,这节课的容量就大了,这样一节课所接受的信息量可能超越传统课堂几节课的容量。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成为主人,能够拥有表达自己感受、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观学习,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表达、表现、互动质疑的场面。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能让语文价值快速实现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的价值就在于用这些语言和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抓住重双基、挖掘教材、归纳段意、总结主题、写作方法、修辞、体裁等等不放松,就怕学生不会用感悟、不会用文字表达、不会写作,使用浑身解数去教学生怎么表达、怎么写作。就如同把睡着的人叫醒,然后教他睡觉的姿势、方法,并强制让他按照你教的方法再去睡觉。学生的感悟、表达如同睡觉一样是先天具备的,如果刻意地去按照所教的姿势、方法去睡觉可能就睡不着了。所以,传统语文教学下的学生不会写作是必然的。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在课上充分表达、展示自己的感悟、感受,直接进行语言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的价值。

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也并不是丢掉双基,也不是不让学去读,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大量识字、写字、用字,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大量实践,从而完成语文教学中的“以读引读”。我相信生本教育一定能使语文教学研究走上了一条真正实现“大语文观”的探索之路。

四、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实施自主学习策略

怎样才能做到“生本语文,激扬生命”呢?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由发展。这一点说着容易,做起来实在是难上加难!一则是很多教师不敢放手,二则是有的教师大着胆子放手了,短期内见不到效益,便草草收场了事。由于没有人敢于尝试,自主学习也就成了口号,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生本课堂让这道难题迎刃而解,它告诉我们与其胆战心惊地欲放还收,还不如放心大胆地解放学生,相信学生一定能行,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和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你给他们多少空间,他们就会有多少成就!

操作起来也不难,首先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教师放手的前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将语文学习中的一些任务分解,分到班内的每个学生头上去,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干,让每件事情都有人管理,如有的学生管听写生字词,有的学生管查日记,有的学生管收集资料,有的学生管小组汇报,有的学生管小组纪律等等,这样就不会出现“放羊”的现象了。

其次,要做好分工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单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克服的,这时可通过小组合作,在与同学互帮互学、优势互补的过程中达到共同提高。如一个小组可能只有一个学生家有电脑,就可以让他当“信息员”,专管上网查找资料,回来与组员共享;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去当汇报员,专管课上汇报;写字好的学生当记录员,专管小组讨论的内容记录等等。这样小组中就实现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样,学生就在学习中品尝到了快乐,在进步中获得了成就和自信,也健全了人格。

第三,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座展示自我的平台,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动机。从完成前置作业到作业的评价,从课文的理解到成果的汇报,从知识的整理到评研的试题,从课外活动的开展到社会实践的展开,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程主导,进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实现了,与此同时,教师也实现了由“纤夫”到“牧者”的角色转变。

五、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实施综合评价策略

生本教育是不许天天“称小鸡”的,天天称的结果是现在鸡不长,将来不下蛋。想想“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确实有些残酷,它虽然能培养出很多尖子生,也必然会清出许多差生,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欲速则不达,生本理念里“毛估估”的方法很有智慧。不要把目光仅仅盯在学生一时的学习成绩上,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每个学生,要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去衡量每个学生,就会让我们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发展的无限潜能!

我们取消单元考和月考又如何?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评价学生会怎么样?看看谁的发言更流利,看看谁的字更漂亮,看看谁读的书更多,看看谁讲的故事更精彩,看看谁的手抄报更吸引人等等,我们把这些都纳入学生们的发展轨迹,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惊喜呢?那将是一串串通向成功的闪光的足迹!

上一篇:效果标准化下一篇:未来十大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