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替范文

2024-09-06

信息交替范文(精选7篇)

信息交替 第1篇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口译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在国内蓬勃发展。在理论界,口译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对口译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介绍与梳理,有的跨学科研究口译过程深层的认知机制(鲍刚,2005;刘宓庆,2003;陈菁,2002;张威,2006;刘建军,2009;王建华,2009)。本文将借用著名口译研究学者Gile在认知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脑力分配模式”,即认知负荷模型,剖析交替口译过程信息缺省,即译入目的语后源语必要信息点的丢失现象。通过对受试进行的汉英交替口译定量研究和其追思内容的分析,寻找造成口译信息缺省时影响注意力的因素,以期获得并提供充分的理论解释,为口译教学探索有效的途径。

2. 理论基础

法国著名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 (1995)在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认为,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analysis)+记笔记(note-taking)+短时记忆(short-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Danie1Gile清晰地阐述了交替传译过程中涉及的技能,Danie1Gile认为,口译任务所需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注意力的分配需要占用和耗费译者脑力。从这个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可以看出,译者的注意力是始终贯穿于口译的两个阶段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本项研究主要针对受试进行的汉英交替口译数据、其追思数据进行分析,寻找造成口译目的语信息缺省时影响注意力的因素。

3.2 研究对象

参加本研究的对象为天津某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英语背景的一年级7名学生,其中男生1人,女生6人。参加本实验研究的所有学生已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曾经学一学期的汉英翻译课程,了解口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他们都未经过专门的口译实践,这基本保证了实验中受试的可控变量因素。

3.3 研究材料

本研究选用国家人事部英汉口译三级考试中第三部分的汉英材料真题。为避免受试因个人百科知识差异而产生口译结果的不同,实验语料场合正式、语速中等,内容易懂.可被每位受试理解。语料有三段话,每段由三到四个信息点构成,每段中间分别有1~2分钟的停顿时间。

3.4 实验过程

实验前,为避免造成受试的紧张情绪,需提前告知受试,这次录音只是几分钟的实验口译,其中不涉及其他因素。另外,告知受试可以做笔记帮助口译记忆。实验在语言实验室进行,要求受试完成三段话的汉英口译,并且每段的翻译任务要在相应段落停顿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者对他们的口译同时分别进行录音。在同一时间录音受试的口译过程基本保证了获得稳定的变量较少的实验数据,避免了因实验环境变量较多而增加实验数据的变量成分及降低数据真实性的因素。口译任务结束后,实验者要求受试分别就口译过程进行追思。追思结束后,实验者依次向受试提问回忆口译过程中的缺省信息,并在实验者的提问下,回答产生缺省现象时的心理过程。实验者对谈话进行录音。采用这一方法易于搜集受试追思口译时的心理活动,从受试的角度找出造出缺省信息的原因,为实验者进行口译过程的语音数据分析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作为实验的一部分数据进行分析时,配合口译数据而相辅相成,避免了实验者分析数据时的主观性。

3.5 数据搜集与分析

实验结束后,对受试口译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鉴于他们是非职业译员,其口译任务只要忠实于原文即可。其次,通过与参考译文的比较进行口译信息缺省的数据分析,记录受试在口译任务中的信息缺省次数。同时分析受试追思其信息缺省时的心理因素。

4. 结果及讨论

三段语篇,受试缺省了汉语的修饰语在英文中的翻译,这与译者的追思数据一致。从受试的追思可知,其缺省信息部分是受到用目的语记录笔记的影响,“译者用目的语记笔记时,不断输入的信息和翻译容易使大脑疲劳,大脑能记住的信息越来越少。”(王斌华.2006)

记笔记的习惯使部分受试在各个阶段的协调间丢失了部分信息。受试在追思中认为,记笔记耗费了他们的信息记忆时间,导致部分信息的丢失。这表明,受试口译时记笔记的行为要增加并耗费其注意力,其总的注意力就会减少,这样会导致受试在接下来的听力、记忆、协调和输出过程中注意力分配减少,进而丢失部分信息。

受试缺省信息的位置多是语篇的中间信息,在追思中,受试认为即使他们一直很努力记忆语篇的全部信息,语篇的开头信息和结尾信息容易记起,但语篇的中间信息总是不容易记起。这更证实了人类记忆的特点,即对进入记忆的开始和最后信息记忆清晰,而对中间信息记忆模糊的特点。

受试都明白语篇的要点,但一些篇章的细节却被省略。受试的追思认为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整个语篇要点的关键信息上,在进行语言的转换时把他们认为的次要信息遗漏了,这是口译缺省信息的行为。这说明在受试的认知中,更容易抓住凸显信息进行语篇主要意思的理解和翻译,这与他们曾经接受语言学的学习不无关系。同时也说明,当译者口译任务所需的注意力总量大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时,译者要通过减少口译次要信息的做法完成大脑可以承受的记忆量。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转换也耗费了译者的注意力总量。

受试缺省信息还包括受试对语篇部分信息的错译。受试不能回忆源语信息而又能意识到部分信息的遗漏,于是他们通过语篇推理采用了自身认为相近意义的目的语代替。这是受试有意补充口译缺省信息的方法。

5. 结语

本次实证研究表明,口译信息缺省与译者的口译技能有关。在未经过口译专门训练的情况下,记笔记、记笔记习惯上的不同、语言转换上都需要耗费注意力总量。增加大脑的认知负担,从而无法确保目的语信息的完整性。译者通常会丢失源语语篇的中间信息,为了减少大脑额外的记忆承受量,译者会抓住主要信息,而把次要信息忽略掉。当译者意识到信息缺省时,会通过有意行为补上缺省信息,弥补过程有时产生错译。这些都使口译质量下降。

实验对口译教学也有一些启示。通过对缺省信息的研究,找出影响译者注意力因素的原因,达到通过采用笔记方法及提高记忆技巧减少目的语信息的缺省的目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评估学生口译时对信息点、语篇连贯、语码转换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弱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策略,并有效提高口译能力。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调查样本只有8人,实验语料只有三段话,更多的样本和语料会使研究结果更客观。第二,由于受试个人的百科知识、学习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其口译有无缺省、缺省范围、缺省程度等都是不同的,这是该实验的不可控因素。第三,由于个人的记忆力的差异,缺省信息的因素确定也是不稳定的。第四,实验中,受试的追思也有部分的主观因素。本研究只是针对受试口译信息缺省时大脑和注意力分配的研究,关于口译缺省时译者的其他心理因素,比如听力焦虑、记忆焦虑、记忆水平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口译是一个复杂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多任务过程, 要求译者各种认知能力协调参与。本文借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 通过对天津某高校本科为英语专业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口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讨论了汉英交替传译信息缺省时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 口译信息缺省与译者的口译专业技能有关, 与译者注意力在记笔记过程、记笔记习惯、语言转换时的耗费相关。

关键词:信息缺省,汉英交替传译,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Translator[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 2002 (1) :51-53.

[4]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 2005 (4) :71-74.

[5]刘建军.同声传译中交际策略的使用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J].外语界, 2009 (2) :48-55.

[6]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7]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8]王建华.同声传译中的视译记忆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 2009 (6) :25-30.

信息交替 第2篇

针对上述问题,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进行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高职培养的人才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区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改造升级方向, 依托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和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广东省电子信息知名企业, 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培养质量评价工作, 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基于两个报告, 将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业链中“产品生产”和“工程应用”两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与相应的职业领域对应, 如图1所示。

本专业紧紧围绕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通信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电子信息产业职业领域, 培养具备电子信息职业素质, 掌握电子信息岗位综合技能, 具有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员、生产制造与设计技术员、电子信息系统维护工程师、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师等岗位从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

二、“订单引领、交替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深度对接, 学院依托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平台,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调研,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和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引领”是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平台, 以工学结合为基本育人方式, 以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为基点, 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设办公室、电子技术课题组) , 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第三学年教学 (实习) 安排、订单班必修课程、授课教师资质及酬金发放标准、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等;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订单班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 推进校企深度对接,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使所培养的人才适用、能干。

“交替顶岗”是指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规律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企业生产需要, 实施“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 如图2所示, 将校内学习与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进行,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岗位职业能力进阶提升。“交替顶岗”培养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升对照如图3所示。

校内课程学习期间, 实践性强的部分课程结合企业生产情况,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 (厂中校) 进行。企业现场教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共同授课, 依托工作现场的环境和设备, 结合实际生产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实现校企共育。校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基本职业素质, 主要包括校内课程学习 (含企业现场教学) 、校内实践与考证、校内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等。校外教学侧重岗位应用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素质的提高, 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 结合实习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

通过“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安排, 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 实现校企双方协同管理、联合教学、共同育人;融入优秀电子企业作风,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二)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 本专业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对接企业岗位, 融入电子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 嵌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项目, 构建了“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 由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职业技能训练、考证、订单特色等7个课程平台组成, 如下页图4所示。

1. 将国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 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

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 以竞赛项目为导向, 设计教学内容及训练环节, 最后以作品竞赛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如“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选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常规比赛题目“电动玩具车”为主要教学项目, 课程教学全过程模拟产品开发运作模式进行 (如下页图5所示) , 最后通过竞赛形式进行总结和考核, 实现学生竞赛覆盖面100%,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其中带★标记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以虚拟企业的模式开设, 先成立虚拟企业部门, 企业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行政部门———主讲教师任总经理, 企业兼职教师任副总经理;采购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 (学生) , 成员1名 (学生) ;后勤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 (学生) , 成员1名 (学生) ;质检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 (学生) , 成员1名 (学生) ;监管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 (学生) , 成员1名 (学生) ;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每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由四五名学生组成, 共有七八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 涉及的职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产品造型设计师、部门经理。

各部门职责如下:行政部门———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采购部门———按照上级批准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 并向上级报告;后勤部门———联系产品设计生产工作场地, 安排工具等资源的分配;质检部门———检验产品的安全性及质量, 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产品设计部门反映, 并跟踪改正过程;监管部门———负责每次工作的考勤情况, 向总经理汇报, 监督和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 监督和管理工作场地的安全情况;产品开发部门———负责产品技术开发, 设计与生产。

课程的教学实施模拟企业运作方式, 行政部门与开发部门协同合作, 最后借鉴竞赛的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作为本课程的成绩。整个过程中两位教师担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职位, 对其他行政部门和开发部门起到引导、技术指导和部分监管的作用, 教师的地位弱化, 而学生则逐渐处于课程的主导地位, 采购、后勤、监管、质检和产品开发都由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式的, 具体体现在:第一, 学习时间开放, 学生上课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 课余时间也在进行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安排辅导时间;第二, 学习地点开放, 学生上课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室, 学习制作活动可以在图书馆、机房、创新实验室甚至宿舍开展;第三, 学习内容开放, 学生上课内容以自编教材《玩具电动避障车设计指南》为参考, 但不局限于教材内容, 除了规定的三个基本功能外,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基本功能上添加拓展功能;第四, 教学资源开放, 学生在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使用设备时, 可以通过教师统筹解决。该课程开放式的改革实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

2.“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进行项目化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做”一体,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制作”项目教学 (如下页图6所示) ,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三个阶段。在“教中学”阶段, 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学习;在“学中做”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项目, 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在“做中学”阶段,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测量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锻炼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近三年来, 我院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有37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 其中, 6人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9人获省级一等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 就业对口率近90%;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毕业生三年内六成以上得到职位晋升;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优良率达90%, 合格率为100%;订单班学生比例达70%。本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 媒体纷纷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果, 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教育网站、广东省教育厅网站、《今日花都报》、花都电视台等媒体公开报道了我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成效。

在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中, 《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报告》提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 校企联姻, 共筑平台, 共育人才, 共同发展。”同时,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案例入选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十大最佳案例, 这是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充分肯定。

摘要:高职院校应基于人才需求调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 准确定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与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 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据此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使其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0) :40-42.

[2]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10-13.

[3]李陈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LED新型电光源)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102-103.

[4]李亚平, 李佩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E+”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6) :109-111.

季节交替护肤忙 第3篇

这是皮肤状态最起起伏伏,极其不稳定的时间。

此时,不论你的皮肤处于何种状况,都要遵守“温和、的护肤原则。

漫长的冬季终于结束,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显得灰蒙蒙的?没关系,趁着春暖花开的大好时机唤醒疲惫的肌肤吧。

春季护肤之“内外兼修”保健康

想要在春天保持皮肤健康,必须坚持“内外兼修”。

●勤喝水:如白开水、茶水等,保持皮肤水润。

●保证充足睡眠:皮肤在经过了一整天的日晒风吹后,迫切需要“休整”,以补充营养和修复损伤的细胞。晚上10点至凌晨4点是皮肤休整的最佳时段。

加强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及鸡蛋、芝麻、蜂蜜等,增强皮肤代谢功能。

应经常按摩面部皮肤,如用双手顺着面部肌肉、血管走向,缓慢按摩几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弹性。

●调节情绪:因为皮肤神经也受大脑控制,精神不好或长期处于紧张、恐惧、压抑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皮肤血液循环,使皮肤过早衰老。

春季护肤之皮肤护理方法因人而异

●干性皮肤:清洁皮肤次数不宜过勤,洗澡水的水温不宜过冷或过热,以温水为宜;不宜每天都用碱性小、质量好的香皂或沐浴露;不宜过勤、过度去角质,因为干性皮肤较薄嫩,过度清洁会使皮肤变得更加敏感。

●油性皮肤:在春季应加强皮肤清洁护理,尽量选用温和的清洁产品;使用更易吸收、不易堵塞毛孔的乳液类护肤品,避免使用粉底、隔离霜等可能会堵塞毛孔的化妆品,若必须使用,则应做好卸妆及深层清洁工作。

Tips缓解春季皮肤瘙痒:

首先应选择质地柔软、宽松的纯棉衣物,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其次应注意洗澡次数不宜过勤,并避免用沐浴液或肥皂使劲擦洗,以免加重瘙痒。由于人体皮肤的瘙痒感受器在40℃以上会被抑制,故皮肤瘙痒者喜欢用烫水洗澡,以减轻瘙痒。不过,水温过高会导致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会加重皮肤员伤,加重干燥、瘙痒症状,故皮肤瘙痒者宜用温水洗澡,洗后应立即涂抹具有滋润、保湿功效的护肤品。瘙痒严重时,可用凉毛巾冷敷,以缓解症状。

春季护肤之科学食用“感光”蔬果

春季各种瓜果蔬菜陆续上市,是补充维生素的大好时机。但从护肤的角度看,还是“选择性食用”为好。芹菜、柠檬、香菇、菠菜、卷心菜、莴苣、香菜、胡萝卜、油菜、茄子、紫菜、田螺、芒果等蔬菜、瓜果属于“感光”蔬果,医学上称之为“光敏性食物”。白天若大量食用“感光”蔬果,更容易被太阳晒黑,部分过敏体质者还容易发生光敏性皮炎,甚至出现类似接触性皮炎的症状,如面、颈、手背等部位出现水肿、红斑、小水疱,伴明显瘙痒、烧灼或刺痛感。不少女性喜欢自制果蔬饮料,如芹菜汁、胡萝卜汁等,认为其既营养又方便饮用。殊不知,将光敏性食物榨汁后,其中的感光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皮肤更容易晒黑,甚至发生光敏性皮炎。因此,“感光”蔬果最好放到晚餐吃。

春季护肤之抗过敏

过敏体质的人,应避免去有大片鲜花盛开的地方,一旦发生花粉过敏要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使用抗过敏的药物。当面部发生过敏时,千万不要自己随便找些药膏涂抹。因为有些药膏含有激素,容易造成依赖性,但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膏,就会造成皮疹、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后遗症,严重的人还会有不良反应。

Tips:正确区分“皮肤过敏”与“皮肤敏感”:

事实上,“过敏”与“敏感”并不能画上等号。“皮肤敏感”是因为肌肤属于天生角质层薄弱,容易受外在环境刺激影响,而导致发红、发痒的现象,应补充温和的保湿品来提升肌肤防御能力。而“皮肤过敏”则属于身体特异体质,会对部分化学物质产生发炎、过敏反应。宜尽量简化保养程序,使用的护肤产品成分越简单越好。

春季护肤之防晒

多数人都不知道,晒黑其实是从春天开始的。春天虽无夏日的炎炎烈日,但干燥多风、紫外线强烈。皮肤的新陈代谢周期是28天,春天若不注意防晒,使皮肤过多暴露于紫外线下,到夏天就会出现晒斑。若到那时再想补救,就为时已晚了。不少人认为,使用美白产品可以使皮肤变得更白皙。殊不知,防晒才是皮肤美白的“源头”。美白产白品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黑色素生成,并不能预防和抵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效果等同于“亡羊补牢”。只有认真做好防晒工作,才能从源头上杜绝皮肤被晒伤和晒黑,使皮肤一年四季均白皙。

春季护肤之适时更换护肤品

春天皮脂腺分泌旺盛,此时若感觉皮肤干燥,主要是缺水或油水不均衡导致,并非“缺油”。因此,我们在选择使用护肤品时,应““轻装上阵”,将冬天常用的油性霜剂换成油性少、水分多、透气性好的中性乳液。

春季护肤之频繁去角质不明智

经过了冬天的风吹日晒以后,皮肤变得粗糙了许多。到春天,很多人选择增加去角质次数,以使皮肤恢复柔嫩、光滑。但是,频繁去角质会使皮肤变薄、皮肤抵抗能力降低,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及皮肤感染。很多人在听说含果酸的护肤品有“嫩肤”作用后,就对其青睐有加。其实,果酸的“嫩肤”效果是通过“去角质”实现的。使用以后,皮肤表面会有皮屑脱落,露出新生的皮肤,虽然从表面看起来的确有“嫩肤”效果,但皮肤会变得非常敏感。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皮肤的实际情况挑选使用。

春季护肤之南方美眉正确护肤法

南方春季空气湿度高,皮肤血管和毛孔随之扩张,皮脂分泌旺盛,如果此时还使用油分较多的护肤品,会堵塞毛孔,出现小痘痘。

●少用含碱性高的洗脸皂:皂类产品可以将面部油脂污垢洗得很干净,但也会破坏肌肤表面的自然防护层。应当尽量选择与肌肤PH值接近的弱酸性洗面奶,有丰富泡沫的那种。细致丰富的泡沫既可彻底清除面部积垢和多余油脂,又比较温和,不会伤害皮肤。

●重视清洁:现在有很多化妆水都具有清洁作用,选用质地柔软的化妆棉蘸取化妆水,清洁皮肤。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避开眼部和唇部,顺着肌肉生长方向擦拭。鼻翼两侧及耳后是很容易藏灰尘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每晚彻底卸妆清洁后,应选用一些含油脂成分低的霜剂,如维生素、柠檬素、奶液等以营养为主的护肤品。这样,既不影响皮肤的正常排泄,又能给皮肤提供营养。但涂抹时一定不要贪多,只要轻轻薄薄地涂一层就好了。

春季护肤之男士保养

大部分的男性皮脂腺分泌与汗腺都比女性发达,尤其是日常运动量大的男性,分泌的皮脂与汗水更是多上一倍,也就容易产生堵塞毛孔的肌肤问题。因此,做好基础的脸部清洁与保湿工作,是男性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肌肤保养课题。

●基本保养程序:

日:清洁→化妆水→乳液→防晒

夜:清洁→化妆水→乳液

一周做一次去角质

阳光是肌肤最大的敌人,皱纹、黑斑都是因为皮肤持续受到阳光的照射而逐渐产生出来的,因此防晒工作绝对不能少。对于怕麻烦的男性而言,使用防晒型乳液,在保湿得同时就可直接做好防晒工作,是很不错的保养选择。

●保养步骤:

1.洗脸时要将洗面奶倒在掌心内,并将洗面奶充分起泡,并以画圆方式轻轻搓揉T字部位,鼻尖与下巴最后再用清水洗净。

2.大部分的男性皮脂较旺盛,因此毛孔堵塞的情形严重,因此每周使用磨砂膏进行脸部去角质及毛孔深层污垢,帮助预防痘痘与粉刺的产生,同时还能去除脸部的黯沉。

3.很多男性常误以为出油的肌肤就是油性肌肤,因此拒绝涂抹乳液,殊不知,这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缺水性出油现象。因此洗脸后使用具有保湿成分的乳液或是精华液,帮助肌肤保湿,才能改善出油状况,避免情况继续恶化。

《尚舞》护肤窍门

●醋水去油光:油性肌肤的人每天早上起来,脸上都会泛着油光,用洁面皂洗脸可以去掉多余油分,但很可能破坏角质层,反而造成“内油外千”,刺激油脂大量分泌。如果在30摄氏度的半盆水中,倒入一瓶盖的白醋洗脸,既可以去油光,又能清洁表皮多余角质层,避免伤害角质层。洗脸后皮肤感觉光滑紧绷。

●用化妆棉清洁化妆品:不要以为化妆棉只能用来擦脸和卸妆!我们唇膏、睫毛膏、粉底液的旋盖处容易被溢出的膏体弄脏,既不卫生又容易滋生细菌。将卸妆水、卸妆油倒在化妆棉上擦拭即可。

●纸面膜发挥余热做颈膜:一张纸贴面膜在脸部敷15分钟以后,千万不要丢掉。将它整体移到颈部再敷5分钟,当成颈膜使用。使用时,注意头部略往后仰一点,将面膜最上部敷在下巴下面的头颈连接处,这样才能让颈部肤色与面部保持一致。

浅谈交替传译笔记 第4篇

交替传译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又叫连续传译, 指发言人在用源语讲完一段话之后, 译员用清晰、准确的目标语将源语信息完整表达出来。在整个过程中, 译员首先是要对听到的内容进行解码 (decoding) 这要求译者熟悉掌握词汇, 语音句型;具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 切忌出现口译现场紧张到无法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此同时, 还需进行的是对解码后信息的储存或是记 (Memorizing) , 最后运用一系列口译技巧, 如句子结构转化, 专题词汇表达等加以良好的公众陈述, 将发言者的信息以目标语准确完整地传达给听众。这一过程历时很短, 压力大, 现场性非常强, 信息转瞬即逝, 要求译者拥有极强的记忆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译员自身的记忆好坏多口译的质量的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忆是人脑的综合性心理活动, “是脑对经历过的事务的反映” (1) (车文博1986:403) 。它包括输入、存储和重现三个过程。从结构上一般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 (鲍刚2005:146) 。

(1) 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保持时间最短的记忆, 保持在脑中仅0.25秒到2秒之后便消失, 是最短的记忆。这时人脑要进行大量的速选工作, 选出值得注意的信息, 并将它立即转入短时记忆之中 (3) (G.Sperling, 1968) , 它虽然时间非常短暂, 但容量很大, 如果受到注意的话, 会转入短时记忆。

(2) 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显著特点是容量小和持续时间短, 这一记忆阶段语言信息保持的时间为1分钟, 中等语速为150字/分左右。它“在运用中起到一个转运站的作用” (4) (桂诗春1998:129) , 使经过加工了的语言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明显的功能特征是可操作性。

(3)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比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要大得多, 它的信息保持期可以从一分钟直至终身, 是大脑长期保持信息的主要手段。在口译的记忆过程中, 它集中于语义的范畴化编码 (categorical encoding) , 配合短时记忆一起共同完成大脑的记忆工作。

长时记忆需通过译者平时坚持不懈地积累百科知识才能获得, 与之相比, 短时记忆则需通过使用笔记来弥补信息的缺失。

口译笔记对大脑短期记忆起一个辅助提示的作用, 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译者的负担, 弥补短时记忆的不足, 而做笔记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思维的过程, 有助于译者将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记忆, 提高口译记忆的效率。

2 笔记的特点及原则

很多人误将速记等同于口译的笔记, 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速记是专业文秘人员的记录方式, 经过专业训练之后, 能够使用特别简单的符号系统把口头发言几乎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口译笔记虽然也是一种快速记录方式, 但如果完全采用速记的另一套独立系统的话, 会给译员多增加一道翻译程序, 因为他需要对这一套体系符号进行解码, 这加重译员的负担;另外, 速记基本上是发言者具体词句的再一次重现, 逻辑关系不强, 根据此记录所做出的翻译就只能是字面翻译。口译笔记用文字 (源语或译入语皆可) 以及各种符号做记录, 在有限的时间里, 所记录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内容必须逻辑重点突出, 一目了然, 便于阅读, 且一目数行。 (5) (仲伟合, 2009) 那么, 根据著名语言学者林超伦在其著作《实战口译》中所提到的, 口译笔记特点有以下几点 (6) (林超伦, 2004) :

(1) 少写多划。口译笔记中, 应多使用线条来表示逻辑关系, 因为划线比写文字来得快, 且形象。如当要表示“上升, 增长”等含义时, 用“↑”或上升的斜线代替文字。

(2) 竖向记录意群分行。竖向记录笔记的好处在于简化译员的思维过程, 上下文的连贯语义结构一目了然, 也可以有效避免思路产生混乱。

(3) 快速书写。初学口译笔记时, 译员会不可避免地将完整的字词记录下来, 这样无疑会影响到听辨理解, 因此, 必须建立自己的速写系统。简化笔划, 或连笔书写只要自己能看懂即可。这一点对于笔划繁多的汉字来讲, 尤为重要。当然, 若要省力, 还可选择用英文单词的个别字母来代替。例如, “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我们就可用“实4M dev.”其中, M代表现代化, dev代表发展。再如:听到“上海”, “北京”, “教育”等词时, 就可快速简写为“SH”“BJ”“EDU”。

(4) 巧用符号。可以说, 符号是口译笔记的一大特色。符号书写快, 便捷, 又能表达多种意思, 方便译者“眼观笔记, 口出译文“。但要注意的是, 符号具有个性化, 译员需从自身情况出发, 设计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符号, 勤于练习, 达到自由运用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已不可过于依赖符号, 完全忽略听辨。

(5) 表明结束。在一段话语结束之后, 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这有便于译者开始下一段的翻译, 而不至于混淆上下段的内容。

根据以上特点, 口译笔记的基本原则在于:逻辑分析必不可少, 源语听辨是整个口译过程的基础, 只有听懂了, 才知道记什么;笔记对象具有选择性, 记要点;笔记方式提倡精简缩略。

3 笔记的作用

口译笔记简单说来, 是由各种符号及加文字组成, 用于体现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笔记具个性化, 暂存性质, 是记忆内容的载体, 并非信息文字化。使用笔记主要是为帮助译员在记录时精力集中, 在使用时能起提示作用。

3.1 辅助作用

在口译工作中, 发言人说话时间长短很难预测, 口译工作者的短期记忆或将有困难处理信息, 口译中的口语具有转瞬即逝且松散的特点, 笔记用于此处也有助于较为完整地表达发言人的原语信息, 另外, 口译任务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数字或专业术语, 这些信息都是要求译员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的, 尤其是在双边贸易谈判中, 数字记录上的一点小错误, 也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 经过观察发现, 许多英语专业学生, 甚至是专业口译员都有听后遗忘的问题出现, 这是口译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再加上发言人个人说话习惯有所不同, 一些发言人惯用语法结构复杂, 信息量大的长句, 如果不加以笔记辅助, 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很难综合处理这些词汇信息。

3.2 提示作用

传递信息是帮助把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回忆与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 口译笔记是记忆的一种辅助手段, 很重要。译员边听边记笔记的过程, 是一个对语言信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笔记起辅助大脑完成理解的作用, 其次, 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发言人的原语信息的脉络, 在后期输出信息的时候, 唤起译员的记忆, 或激活之后的某个信息点, 对完成信息传递起到提示作用。

3.3 组织目标语重构

口译笔记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译员将源语结构呈现出来, 在利用笔记进行重组的过程中, 译员也可对表达的顺序做出选择, 是译语表达更流畅更有逻辑性。当然, 有了笔记的帮助, 口译员能够相对从容不迫地面对挑战, 保证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简而言之, 口译笔记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口译笔记有其很多的特殊性, 不同于学生课堂的笔记和速记。口译笔记的好坏不在于是否用中文或英文来记录, 而在于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发言人的意思。译员应尽可能多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技巧, 符号及规律, 使其简单明了。另外, 笔记虽好, 但切忌忽略听辨理解及逻辑分析的作用, 只有在口译笔记, 听辨理解与逻辑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译员的口译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摘要:毋庸置疑, 口译是一项紧张而又艰苦的脑力劳动。它要求译员在很短的时间内, 通过口头方式, 将源语表达的内容准确地用目标语说出来。在这一过程中, 译者需要兼顾记忆, 储存, 和提取信息三方面的工作。由于人大脑的短期记忆力有限, 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 很难单凭个人短期记忆完成口译工作,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译员必须依靠口译笔记来弥补短期记忆的不足。可以说, 口译成败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笔记的质量。本文拟从记忆与口译的关系为切入点, 来探讨口译笔记的特点, 原则以及其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记忆与口译笔记关系,笔记特点原则,笔记作用

注释

11 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22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33 Sperling, G., &Sondhi, M.M. (1968) .Model for visual luminance discrimination and flicker detection[J].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58:1133-1145.

44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55 仲伟合.基础口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交替传译短期记忆教学探析 第5篇

刘绍龙、仲伟合 (2008) 将交替传译思维过程描述为由言语理解、记忆系统、中介系统和言语生成系统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神经心理过程, 认为交替传译是特殊的元交际过程, 有其特殊的神经心理机制、运作环节和信息加工内容。在言语理解 (思维建构阶段) 和言语生成 (思维外化阶段) 之间存在着记忆系统和概念表征中介系统 (思维转换阶段) , 延长了思维转换阶段, 使之比单语思维到话语的认知程序更加复杂, 而记忆系统为交替传译神经心理机制的核心。其中, 短期记忆效率对口译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 保存于短期记忆中的内容为承担信息加工、过程监控和计划执行的“动态”网络系统, 其运行过程始终依赖长时记忆中的多重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它形成互动、互补的纽带关系 (刘绍龙、仲伟合2008) 。译员要是没有对发言内容清晰、牢固的记忆, 不可能产生准确通畅的译文。因此, 译员培养过程中短期记忆教学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在短期记忆教学阶段, 译员接受恰当而充足的训练, 才能够养成独特的口译记忆方式。

►►二、交替传译短期记忆教学

根据口译记忆过程的独特性, 在交替传译教学中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材料, 全面训练记忆技巧并有效评估记忆效果, 使译员养成独特的口译记忆方式。

1.短期记忆教学目标及原则

仲伟合教授认为口译短期记忆教学主要训练译员的短期记忆能力, 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讲话内容 (仲伟合, 2001:2) 。因此, 短期记忆教学要改变学员的被动记忆模式, 建立适用于口译译员需要的特有记忆模式, 提高其口译思维能力, 增强其心理素质。

为提高教学效果, 口译短期记忆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记忆训练中, 不论训练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用哪一种方法, 也无论是同

练习伙伴进行训练、还自己单独训练, 在时间长短、记忆要求等方面都应循渐进提高原则, 不可急于求成。

(2) 先于笔记训练的原则

记忆训练必须在笔记练习之前进行。否则, 一旦学员先习惯于笔记, 容易养成过分依赖笔记而放弃心记的毛病, 从而造成口译笔记过于详细, 无法“听入”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

(3) 有效评估与反馈的原则

记忆训练应该要边练边评边改进,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员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记忆效果初步评估;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评估标准分阶段对学员记忆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并给出反馈意见, 以提高学员的训练效果。

2.短期记忆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口译短期记忆教学应尽可能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下进行,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该有互动和相互协作的过程。可以采用的短期记忆教学方法包括:

(1) 片段信息复述训练

以一定方式呈现给学员片段信息 (单词、数字、短语等) , 要求学员在一定时限内记住并复述。本训练旨在让学员形成“积极听辨”的习惯, 提高学员对瞬时信息的敏感度, 培养学员通过逻辑、语境、联想等方式记住单个信息的能力。

(2) 单语概括训练

学员听完一遍材料后, 对听到的材料用源语进行概括性复述, 要求学员在听材料时应能够判断出发言的意思脉络走向。本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与记忆能力。

(3) 双语概括训练

学员听完发言后, 要用译语进行概括性复述, 要求学员复述的逻辑框架与源语逻辑框架吻合。本训练旨在提高学员的双语转换能力以及在有译语参与的状态下进行记忆的能力。

(4) 单语复述训练

学员听完发言后, 就听到的内容用源语进行复述, 要求观点明确, 层次清楚, 条理清晰, 信息的完整度基本接近学员听到的发言。本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语篇整体结构及细节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5) 双语复述训练

学员听完发言后, 要用译语进行复述, 要求学员复述的译语整体结构及细节与源语整体结构及细节吻合, 且信息的完整度基本接近学员听到的发言。本训练旨在提高学员的双语转换能力以及在有译语参与的状态下对语篇整体结构及细节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3.短期记忆教学评估—静态与动态结合

传统的口译短期记忆教学评估一般采用静态评估的方式, 即用现场评估或听口译录音评估的方式进行。静态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内容的完整度、内容的准确度、表达及转换的流畅度。这种评估方式直接、易于操作, 但主要是对口译短期记忆效果进行静态评估, 不能很好地反映不同环境对口译思维及译员短期记忆效果的影响。因此要有效评估相关因素对口译思维及口译短期记忆效果的影响, 应该采用“静态+动态”结合的评估方式。鉴于以口译为目的的短期记忆教学的特殊性, 动态的评估项目应该包括以下变量: (1) 学员用无障碍材料训练时的短期记忆效果; (2) 学员用无干扰材料训练时的短期记忆效果; (3) 学员用有干扰材料训练时的短期记忆效果; (4) 学员用非纯正发音材料训练时短期记忆的效果; (5) 学员在训练前有准备状态下的短期记忆效果; (6) 学员在训练前无准备状态下的短期记忆效果; (7) 学员在不同生理及心理状态下的短期记忆效果; (8) 学员在不同口译环境 (陪同、会议现场等) 下的短期记忆效果; (9) 学员在有笔记口译情况下的短期记忆效果; (10) 学员在学习记忆法训练前后的短期记忆效果。“静态+动态”结合的评估方式, 能确保短期记忆教学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巴尔胡达罗夫.蔡毅等, 译.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04-108

[3] (雷中华) 交替传译教学中的短期记忆训练[J].语文学刊, 2007, (2) :53-56

高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第6篇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实习交替进行, 使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与企业工作岗位有机结合, 手脑并用, 在实践中学, 学后再实践。其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 实践技能熟练, 综合素质较高, 必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 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下, 高职院校真正实行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还很困难。很多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 我院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并进一步发展了工学交替理念, 提出了“校企融合, 工学一体”的更具实践操作性的概念。

主要困难

企业不热心建立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比如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学校、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政策, 依据“职业培训合同”开展培训。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约束企业, 企业对工学交替普遍不热心, 这也很容易理解, 因为从短期来看, 企业承担人员培训的任务势必影响其效益。所以, 在没有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下, 学校必须想办法使企业从工学交替活动中得到益处。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计划不适应工学交替模式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灵活性较差, 而工学交替活动是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展开的, 学生到企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企业的生产或经营活动。因此, 必须调整教学计划, 尽可能地把理论课安排在企业生产的淡季, 把工学交替安排在企业最需要人手的生产旺季, 解决好“工”与“学”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

学生管理难度大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种角色, 由此增大了管理难度。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同, 导致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产生误差;二是工作与学习环境更迭和交替, 容易使学生自律意识淡薄;三是在顶岗工作过程中学生比较分散, 给管理带来困难。因此, 对顶岗工作期间学生的管理应以企业为主, 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校企共同负责, 学校派教师进驻企业, 与企业管理人员一道, 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保证教学质量难推行工学交替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 而企业在工学交替中, 一是要尽社会责任, 二是要利用学生的顶岗工作创造价值。在工学交替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企业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学生无法掌握关键岗位的技术、在不同岗位实习的学生受到不同的锻炼导致有的学生能力不强等问题。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应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还要加大实践考核力度, 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科目及考核方式, 以激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积极性。

工学比例控制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对高职教育同等重要。因此要合理安排工学比例, 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适中, 杜绝重工轻学或重学轻工的错误倾向。

与企业沟通融合难企业与学校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人员的往返会有困难, 另外, 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 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必然有所不同, 加上缺乏沟通与相互了解, 所以融合起来难度较大。

有关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企业人员对工学交替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 可能存在不理解工学交替的意义, 不支持工学交替的做法等情况, 所以, 要加大学习与宣传力度, 使有关人员转变观念。

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推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困难, 我院积极探索, 并借新校区建设与省级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机会, 提出了“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推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新途径。在新校区建设了3000m2的标准厂房, 投资一千多万元购置了各式普通机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 并与大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创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 企业携生产设备与人员进驻我院的实训厂房, 实现校企的真正融合。这两家企业一家是精密机械零件加工企业, 主要设备是立式加工中心, 另一家是模具企业, 主要设备是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和线切割机床。合作企业的设备与学校的实训设备分类并列布置在实训车间内。企业的生产过程完全向我院的教师和学生开放, 可以随时参观和学习, 企业的产品订单任务有松有紧, 当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 我院的设备可以有偿提供给企业使用, 技能好的学生和教师也可以有偿为企业工作。企业生产任务少的时候, 其设备可以提供给我院实训使用, 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兼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训。

这样, 可以更方便地解决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遇到的各种困难。企业进驻学校, 既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 又可以降低成本 (能源价格、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资金占用等) ,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生产环境, 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事情, 企业没有理由不热心。我院以数控技术专业为试点, 进行了专业课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 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情况, 灵活安排“工”与“学”, 尽量做到工学一体化。例如, 将试点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变更为半天进行理论授课, 主要由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进行, 半天进行生产实际操作, 在生产过程中穿插补充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 主要由指导教师、企业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进行。学生实训加工的工件以企业实际生产的简单零件为主, 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 零件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 学生在实训中加工的零件无偿提供给企业, 企业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 并承担学生实习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品。这样, 学校既可以节省实训材料开支, 又可以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企业会督促技术人员认真教育指导学生, 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双方均能从中受益。

一般情况下, 学生还是集中在学校里, 并且由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共同指导和监督, 随时随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这种教学模式, 学校与企业必须事先认真仔细地协商,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 在培养过程中双方必须积极协调, 灵活处理, 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又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当然,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 学校依然应占主导地位, 要恰当地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对于低年级学生, 应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 理论课的比例显然要大一些, 对中、高年级的学生, 要逐渐加大实践课的比例, 相关的理论知识应尽量穿插到实践中讲解。这就要求对整个培养过程通盘考虑, 并且要分阶段区别对待。

企业与学校在空间上融为一体, 实施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 有利于双方人员的沟通与融合。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 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讲授相关课程, 还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 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 在替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实践效果

我院以2008级数控技术专业的两个班作为试点, 与进驻的企业一道探索并完善可行的校企融合模式以及工学一体的具体操作方法, 初步实践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学生一致反映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较以前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 更有兴趣, 学习效果更好。学校与合作企业也觉得彼此更容易协调, 教师和企业人员也都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模式, 同时, 也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校外专家的肯定。当然, 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继续探索也许还会遇到其他问题, 但毫无疑问的是,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一定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摘要:推行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会遇到许多困难, 如企业不热心、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计划不适应工学交替模式、学生管理难、保证教学质量难、工学比例控制难、与企业沟通融合难、需要转变观念等等。针对这些困难, 在高职教育实践中采取“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推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校企融合, 工学一体

参考文献

[1]丁宗胜.高职教育模式若干问题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2]聂伟, 等.“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0) .

[3]陈志生.推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 .

[4]施祝斌.高职院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

交替灌溉技术设备研究应用现状 第7篇

我国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水国, 同时是灌溉农业比重较大的国家。以2008年为例, 全国总用水量为5 909.9亿m3, 农业用水量3 759.4亿m3, 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3.6%。农田灌溉耗水量2 064.8亿m3, 占水消耗总量的66.4%[1]。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与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等矛盾十分突出, 发展节水农业更为紧迫。在我国, 受投入水平的制约, 改进地面灌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是节水灌溉的主流, 但就节水技术潜力而言, 生物节水是未来的重中之重[2,3], 因此集地面改进和生物节水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水技术是我国节水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被认为是近年来节水灌溉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潜力, 并已在部分作物的应用中产生了良好效果。

1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的原理

康绍忠等将节水灌溉技术原理与作物感知缺水的根源信号理论相结合提出的控制性交替灌溉技术, 是对传统灌溉技术的一种改进。根据控制性交替灌溉原理, 又提出了根系分区交替灌溉[4], 使作物的根系在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剖面的某个区域交替保持干旱和湿润状态, 干旱区域的根系产生水分胁迫信号, 使叶气孔形成最优的气孔开度, 达到以不牺牲光合产物积累、减少“奢侈”蒸腾,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从而节水优产的目的。该技术还可减少再次灌水间隙期间作物株间土壤湿润面积, 从而减少土面蒸发损失;而且湿润区向干燥区的侧向水分运动减小, 从而也减少了灌溉水的深层渗漏[5,6]。

2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应用效果

梁宗锁和康绍忠等进行了隔沟交替灌溉对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隔沟交替灌溉后灌溉用水效率明显增加, 可由常规灌水的2.6~2.7 kg/m3提高到4 kg/m3以上, 总用水效率可达2.98 kg/m3以上, 两年试验籽粒产量保持8 000 kg/hm2以上高产水平的同时, 灌溉用水量可由3 250 m3/hm2降至1 575 m3/hm2, 节水33.3%以上而不引起产量下降;同时刺激根系生长, 明显提高根系密度, 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部分根区干燥形成根源信号控制气孔开度使蒸腾效率大为提高, 减少棵间蒸发, 节水效果明显[7]。王振昌等研究了交替灌溉对棉花耗水、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结果表明, 相同灌水定额条件下, 交替灌溉有利于籽棉产量和霜前花产量的提高, 并且平均纤维长度比常规沟灌处理长2.6 mm[8]。王志平等的研究表明, 甘蓝、青花菜和大白菜采用交替灌溉时, 产量降低并不显著, 但灌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33.5%、25.4%和62.0%, 平均单株根干质量分别增加60.0%、34.1%和58.3%[9]。宋磊、岳玉苓等研究了交替灌溉对桃树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采用交替灌溉的桃树水分利用率提高了75%, 桃树新梢生长量减少, 但对果实直径没有显著影响[10]。Davies等对地中海地区的柑橘、橄榄、柚子、西红柿、葡萄、草莓、苹果等作物进行了室内盆栽和大田交替灌溉研究, 结果表明交替灌溉技术节水效果显著, 作物产量略有减少或基本持平, 但可促进糖分向果实转移, 从而提高果实的品质[11]。

大量实验结果证明,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等采用交替灌溉均可以在不显著影响产量的情况下, 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对于某些作物, 交替灌溉甚至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灌水技术。

3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的应用

目前,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有多种实现方式, 有隔沟交替灌溉系统、人工移动式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系统、自动控制式根系分区交替滴灌系统、根系分区交替隔管渗灌系统、垂直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渗灌系统、根系分区交替微喷灌系统和根系分区交替穴灌系统等。在实际应用中, 目前已见报道的相关技术和措施如下。

3.1 隔沟交替灌溉系统

隔沟灌是头一次灌水时, 相邻的沟不同时灌水, 而是间隔一条沟通水。下一次灌水时, 再间隔灌上次没有灌水的沟。

隔沟灌适用于有沟灌系统的田地, 也可以建立在低压管道输水系统上, 无需额外的灌水器材。但需要人工改水, 劳动量大。

3.2 果树根区交替滴灌系统[12]

该系统如图1所示, 由支管、多路毛管、牵引绳、卷放轴、定位架、升降螺栓组成。使用时, 按设计的间距要求, 布设多路毛管位于果树根部较远的地方。移位前, 先通过升降机构的升降螺栓将定位架提升, 卷放轴随定位架抬高, 将整个灌溉管网提升一定高度, 转动转柄, 卷放轴随之转动, 将牵引绳缠绕于卷放轴上, 卷放轴与定位架以齿轮啮合传动, 故卷放轴可以随时停止。卷放的牵引绳长度是毛管的平移间距, 牵引绳绕到设定长度即可松开转柄, 此时灌溉管网已整体向一个方向移动了设定的距离。通过升降机构降低整个管网, 即可移动到果树根部的另一侧, 对其浇灌。需要再次移动位置时, 再相反方向转动即可。

1.支管;2.毛管;3.转柄;4.升降机构;5.卷放轴; 6.牵引绳;7.出水口;8.果树

该系统适用于果树等宽行距作物, 且毛管采用软管, 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行距。需要人工操作, 尤其在管网提升过程中劳动量较大。

3.3. 一种灌溉装置及其灌溉方法[13]

该装置如图2所示, 由主管道、支架、出水管、滑动杆、水肥容器、缓冲板等组成。实际工作时, 首先根据施肥量、液肥浓度和管道压力计算出水肥容器的放置高度, 然后通过调整支架底座的高度。再根据灌溉作物的沟间距, 调整各出水口的间距, 使出水口的间距为灌溉作物的沟间距的两倍, 开始灌溉。下次灌溉前, 调节滑动杆, 使滑动杆向一侧移动的距离为所灌溉作物的沟间距, 然后再进行灌溉, 依此类推。该系统既能满足宽行距作物固定隔沟灌溉和隔沟交替灌溉的要求, 又能保证液肥简便易行的局部施入和施肥量可调, 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1.支架底座;2.水肥容器;3.过滤单元;4.输送管;5.密封件; 6.主管道;7.出水管;8.支架;9.滑动杆;10.缓冲板

该装置适用于有沟灌系统的温室及大田, 行距可调, 附带水肥容器可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 但其容积限制了灌溉的水量。

3.4 闸管灌系统[14]

闸管灌系统是与田间管道输水系统配套的配水措施。它是可以移动的管道, 根据管道的材料, 有柔性闸管和硬闸管之分, 具有造价低、容易应用等优点。管道的一头作为进水口, 另一端封闭, 以防跑水。沿管道一侧可以安装上数量不等的、可调节的闸门, 闸门的间距要与畦田的间距一致。灌水时, 水流通过田间管道输入闸管, 由闸门进入畦田, 通过调节闸管上闸口的开口大小、运行时间, 来有效地控制进入畦田的水量。与隔沟灌类似, 通过闸管灌系统实现交替灌溉时, 调节闸管上相邻两个闸口, 使其交替开合即可。

闸管灌适用于适用于有沟灌系统的温室及大田, 造价低。需要人工启闭闸管上的阀门, 劳动量大, 行距不可调。

3.5 用于大田果树地下分区交替灌溉系统及其渗灌方法[15]

该系统如图3所示, 用于果树的地下分区交替渗灌系统, 由水源、过滤器及设置在地表平面下的过水通道、渗灌组件构成, 另外, 水源和过滤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地表平面以上。过水通道由主管道以及分别与主管道相连通的至少一组支管系统组成, 每组支管系统中支管的数量至少两个, 在支管上还安装有阀门, 阀门设置在阀门井中, 可通过外部在控制装置或人工方式控制。渗灌组件至少两组, 由毛管及与之相连的多个渗灌器构成, 每组渗灌组件中的多个渗灌器均设置在果树根系区域的相同侧, 每组渗灌组件中的毛管与一根支管相连通, 在渗灌器的表面还装有延长管。使用时, 首先打开阀门井内的其中一个阀门, 然后开启水源, 使水流经过过滤器过滤后导入主管道中, 并流入安装有该阀门的支管中, 再依次注入与支管连通的毛管与渗灌器中, 最后使水流入果树一侧的根系区域中, 从而完成对果树一侧根系的渗灌, 依次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完成对果树另一侧根系区域的渗灌。

1.水源;2.过滤器;3.阀门A;4.阀门B;5.主管道;6.支管A;7.支管B;8.果树;9.渗灌器A;10.渗灌器B;11.连接管;12.毛管B;13.毛管A

该系统适用于果树等宽行距作物, 结构简单, 控制方便。采用两根支管, 造价偏高。

3.6 凸轮控制式孔口灌水器

该灌水器如图4所示, 由输水管、灌水管、凸轮、驱动轴、曲柄阀门、定位螺栓等组成。相邻两个阀门上的凸轮的远休止点成180°布置, 即一个凸轮的远休止点和相应的阀芯接触, 相邻的另一个凸轮的近休止点和阀芯接触。工作时, 将输水管接通水源, 扳动曲柄, 曲柄带动驱动轴上的凸轮转动, 凸轮通过与阀芯的接触来控制阀门的开合。当曲柄转过的角度使凸轮转动一个行程时, 即实现了相邻灌水口的交替灌水。

1.进水管;2.输水管;3.灌水管;4.支承;5.凸轮;6.驱动轴;7.定位板;8.曲柄;9.弹簧;10.阀芯;11.阀门;12.定位螺栓

该灌水器适用于有沟灌系统的温室及大田, 控制方便。结构比较复杂, 行距不可调。

1.接头;2.出水阀门;3.齿轮齿条;4.出水管;5.节流锥;6.节流器;7.阀门挡板;8.主管;9.导向板;10.蜗轮蜗杆;11.进水管

3.7 交替灌溉给水机构[16]

该机构如图5所示, 主要包括主管、进水管、齿轮、齿条、蜗轮、蜗杆、阀门、阀门挡板、节流锥和节流器等。相邻出水阀的阀门挡板成90°位置安装, 阀门开合由齿轮齿条控制。每个出水管端部装有节流装置, 节流器可以沿水管轴向移动, 以此改变出水量大小。实际工作时, 当转动蜗轮蜗杆, 通过齿轮齿条带动各个阀门挡板转动, 从而相邻的两个出水口开合状态发生改变。灌溉时, 打开阀门, 间隔出水口出水, 使间隔的灌水沟灌水, 而间隔的另一半灌水沟保持干燥。下次灌水, 转动阀门使上次未灌水的沟得到灌溉, 而前一次灌溉的沟停止灌溉。

该机构适用于有沟灌系统的温室及大田, 控制方便。节流器可以使各个出水口的水量均匀。但蜗轮、蜗杆传动结构比较复杂, 行距不可调。

3.8 一种地表间隔灌溉装置[17]

该装置如图6所示, 在地轮上装有主水管, 主水管连接若干个分水管, 每个分水管上装有阀门, 两个相邻阀门的阀芯的出水口其轴线相互垂直, 每个阀杆上连接摆杆, 所以摆杆的两端各由一根连杆铰接在一起。工作时, 主水管与供水管道向相连, 操纵手柄逆时针方向推至极限位置, 通过连杆带动摆杆摆动, 并通过阀杆使相间隔的阀芯同时旋转, 使出水口开启到最大位置, 同时将锁定螺栓固定, 此时便实现间隔灌溉。灌溉结束关闭供水管, 待下次灌溉时, 松开锁定螺栓, 将操纵手柄顺时针方向推至右极限位置。同样的, 原开启的阀芯出水口关闭, 原来关闭的出水口开启。

1.地轮;2.操纵手柄;3.摆杆;4.连杆;5.阀杆;6.流量膜片;7.夹板;8.锁定螺栓;9.分水管;10.主水管

该装置适用于有沟灌系统的温室及大田, 控制方便。装有地轮, 可以方便移动。但连杆机构结构比较复杂, 行距不可调。

3.9 一种根系分层灌溉装置[18]

该装置如图7所示, 在阀体一侧装有供水管, 另一侧装有分水管, 阀体内设有阀芯, 阀芯上设有其轴线相互垂直的上出水口及下出水口, 阀芯上部还固定有操纵杆, 操纵杆上固定有限位杆。分水管分上下两层, 上层连接若干个滴灌管, 下层连接若干个渗灌管。工作时, 将本装置放入待灌溉的地表之下, 使滴灌管稍露出地面, 接通供水管, 左旋操纵杆至左止点限位销, 阀芯上出水口接通, 下出水口关闭, 各滴灌管开始滴灌到作物上层根系, 滴灌结束关闭供水管。待下次需要灌溉时, 右旋操纵杆至右点限位销, 阀芯上出水口关闭, 下出水口接通, 各渗灌管开始渗灌作物的下层根系, 渗灌结束关闭供水管。

1.供水管;2.操纵杆;3.限位杆;4.分水管;5.滴灌管;6.阀体;7.下出水孔;8.阀芯;9.上出水孔;10.渗灌管

该装置适用于大田或温室的滴灌、渗灌, 结构简单, 控制方便。分水管分为两层, 需要专门制作, 行距不可调。

3.10 孔口灌绞索式出流转换装置[19]

该装置如图8所示, 由滑道、导杆、导索、转换阀、牵引开关、止动台、弹性收缩头等组成。管道内设有滑道, 滑道上有孔口出流转换阀, 该阀通过牵引机构沿滑道移动。缠绕式牵引开关与导索连接, 牵引末端设有弹性收缩头。工作时, 孔口出流转换阀通过牵引机构沿管内滑道移动至需要孔口的位置, 通过水流压力实现切断水流, 并通过止水实现完全封闭的目标。

1.弹性收缩头;2.导杆;3.牵引开关;4.转换阀;5.导索

该装置适用于各种规格管道、孔口出流及沟间距或毛管间距, 其开口可间隔一个, 开启一个;也可以间隔数个, 开启数个。管道结构特殊, 需要专门制作。

3.11 一种适用于交替灌溉的灌水管[20]

该灌水管如图9所示, 灌溉管是硬质管, 两侧管壁上有若干按植株间距设置的、等面积的出水口。管道内部有塑料制成的隔膜。灌溉管的进水端分为两个进口, 各装有转换阀门。在工作时, 灌溉管的进水端通过一个转换阀门与供水装置相连, 另一端封闭。将分置于隔离层两侧的灌溉毛管放置或埋设于灌溉植株的根系两侧, 交替由隔离层分隔成的两个供水通道供水, 根系两侧得到交替灌溉。在灌溉过程中, 隔膜可以变形, 供水管道的面积不受影响。

1.管嘴;2.毛管;3.隔离层;4.出水口;5.灌溉管;6.进水口

该灌水管结构简单, 控制方便。管道内有隔层, 需要专门制造。行距不可调。

3.12 一种智能式作物局部根区交替灌溉控制方法及系统[21]

该系统由信号采集模块、控制模块、显示屏、灌溉系统等组成。信号采集模块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 实时采集作物不同根区的土壤含水率信息。控制模块如图10所示, 利用各侧根区的水分差异交替阈值、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和所采集到的土壤含水率实时信息, 依据如图11所示的控制流程图, 对灌溉系统的电机进行控制, 开启灌溉系统的交替闸阀和需要灌水根区相应的出水口或毛管。其中, 利用显示屏接收控制信号, 所显示的数据包括: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的作物不同根区的实时土壤含水率、通过试验确定的各侧根区的水分差异交替阈值、灌溉作物的土壤含水率的上下限及当前灌溉的根区相对位置。

该系统适用于大田沟灌作物及果树和温室蔬菜作物交替灌溉的时间和周期自动控制, 操作简单, 成本低廉。

4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

国内目前对交替灌溉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多集中于交替灌溉对各种作物生育、产量、品质及微量元素积累、土壤根系中的微生物生长等情况的研究, 均属于实验验证类型。交替灌溉技术之所以仍未大规模推广, 正是由于缺少相配套的灌溉设备。交替灌溉在大田灌溉、温室灌溉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根据不同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水规律, 寻找最佳灌溉时机与适宜的灌溉水量, 用最少的水量达到最佳的灌溉效果。

(2) 现有的交替灌溉设备结构相对复杂, 且存在结构复杂, 使用不便, 流量不均匀的问题。需要研究设计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更适合田间使用的灌溉设备, 以此建交替灌溉示范点, 加速该技术的推广。

(3) 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作物水分动态监测信息与作物生长信息的结合为基础, 研发智能化的灌溉信息采集装置和智能化的灌溉预报与决策支持软件[22]。

摘要:交替灌溉作为一种新的灌溉方式, 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 不但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 还可以刺激作物的根系生长, 提高吸水能力。目前对交替灌溉技术的研究集中于交替灌溉对各种作物的生育、产量、品质及微量元素积累、土壤根系中的微生物生长等情况的研究, 均属于实验验证类型, 而对该技术配套的灌水设备研究较少, 致使该技术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介绍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的相关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研发与应用现状, 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一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下一篇: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