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变更调查范文

2024-09-11

土地变更调查范文(精选12篇)

土地变更调查 第1篇

(一) 变更库背景及技术准备

吉林省白山市国土资源局为了使本市浑江区土地资源现状实现信息化、数字化, 满足国家所要求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实时变更的要求, 率先提出采用先进的测绘手段——“3S” (RS、CPS、GIS) 技术来实现白山市国土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 以便及时高效地为政府提供可靠的国土资源利用现状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在浑江区1:2.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中, 选择和采用了美国的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子系统, 完成了浑江区1:2.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工程。

(二) 主要技术路线

本次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调查工作采用“3S” (RS遥感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 相结合, 使用了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软件、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技术路线如下:

(1) 通过遥感方法获得多波段的遥感图像, 对图像进行波段的合成, 形成近似地面色彩的多波段遥感图像, 再和高分辨率图像进行融合。

(2) 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精纠正, 然后和矢量化的土地利用图进行精确套合。

(3) 通过矢量图图斑的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信息与卫星图像的对比发现变化图斑, 目前发现方式可用人工判别与计算机辅助共同进行。

(4) 对于变化的图斑, 需要到外业进行数据采集, 使用GPS快速静态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精度可达到1米以内。

(5) 形成变化后的矢量图, 利用GPS采集的数据或其他具有现势性的数据进行数据库变更并绘图, 形成变化后的图斑线、新增线状地物线等。

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发现、采集与处理

1.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发现

(1) 遥感图像发现变更。

数据使用美国TM卫星15米分辨率包含9波段的遥感图像, 法国10米分辨率的SPOT全色卫星图像, 使用如下步骤进行数据处理:

(1) 波段合成测试各个波段123456L6H78合成的最佳显示效果。 (2) 图像融合GRB (3、4、5波段) 和8波, 彩色图像和SPOT图像合成。 (3) 加控制点纠正图像, 选取了48个控制点。选点比较困难, 由于资金有限, 没有数字地形图及外业采集的控制点资料, 因此图像纠正有一定的误差。但对人工判别影响不大, 而对计算机判别图斑影响较大。 (4) 图像除去噪声, 提高数据质量。 (5) 图像增强, 使图像容易分析识别。 (6) 利用精纠图像与原图像对比发现变化图斑。通过人工判别与计算机辅助共同进行发现的变更图斑有300个左右, 通过对白山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实地外业调查测量结果表明, 识别率达到100%, 对于其他地区及较小的图斑, 识别率也很高。

2.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采集, GPS外业变更数据采集

为提高工作效率及数据精度, 外业变更数据采集使用GPS进行。GPS系统具有精度高、全天候、高效率、操作简单的特点。工作步骤如下:

(1) 布设控制点:本次使用具有静态测量功能的美国新型号Pro Mark—2GPS进行外业测量, 快速静态方式, 其有效作业半径为20KM。因此, 应在测区范围内布设满足以上作业半径要求的控制点。 (2) 基准站设置:在控制点设基准站。 (3) 碎部点的采集:点采集时间一般是快速静态5分钟左右, 并画草图。 (4) 内业处理:GPS数据经过数据下载、基线解算、自由网平差、坐标转换得到正确的坐标数据。

3.形成变化后的矢量图

使用MAPGIS成图软件, 对外业数据进行内业成图处理, 形成矢量图。

4.将矢量图赋上属性

三、数据库变更

数据库变更主要应用“县 (市) 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变更系统。它的变更流如下:

(1) 8大类数据转成新3大类数据。执行地类码转换程序, 把2004年项目下的数据转换为新3大类数据。

(2) 建立变更年项目。建立2004年项目, 添加基年数据。

(3) 批量变更处理。数据批量变更处理主要是由基年 (变更前) 数据与变更年的数据叠加生成变更年的现状数据, 通过两年的现状数据提取年度间的变更信息。

(4) (1) 行政辖区的变更。浑江区近年来共有10多个村合并, 先生成变更辖区文件, 同基年辖区文件生成现年辖区文件。 (2) 辖区调整而引起的图斑变更处理。将行政辖区与图斑文件进行叠加分析, 根据辖区的变化进行图斑的变更处理。 (3) 图斑变更。图斑处理利用采集数据生成变更图斑, 图斑变更主要是由土地利用类别发生变化引起的, 其影响是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变化。图斑变化与线状地物以及零星地物的变化会相互影响。由于采用分别处理和各自分层以及综合分析技术, 使得其相互影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得以解决。

(5) 数据检查及预处理。

(6) 打印变更一览表格及变更后土地利用图。

四、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的技术总结

本项目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3S技术, 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具有如下优点:

(1) GPS技术保证地理坐标的准确性。

(2) BS技术可快速获取多波段的卫星遥感影像, 对大面积的土地信息进行快速的提取。

(3) 3S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快速的管理。

(4) 可以主动、及时地发现变更, 减少瞒报、错报、漏报。真正使土地管理部门起到土地变化监测员的作用。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 第2篇

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有关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经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工作内容...1 第三章 工作程序...1 第四章 质量控制与成果管理...1 第五章 附 则...1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试行)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规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水平,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则。

二、本规则中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内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活动。

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目的是,掌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保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现势性,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土地变更调查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经依法公布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是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五、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充分运用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和土地“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努力强化常态化变更监管,减少变更调查工作量,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六、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统筹安排、一查多用、分级实施,各级国土资源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

七、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牵头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实施,各相关司局和单位共同参与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以部专题会议方式,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

八、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在各地日常变更工作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开展一次,统一时点是当年12月31日。

九、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所需经费,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相关规定,商同级财政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章 工作内容

十、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在上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的基础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日常管理形成的“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信息,实时叠加到“一张图”上,逐步实现实时变更。各地要及时利用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更新下一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并保持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相关信息更新的连续性与现势性。

十一、在遥感数据需求统筹的基础上,采购当年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加工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内业提取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开展遥感监测工作,辅助开展变更调查。同时提供给相关矿政业务部门,利用遥感影像对矿产地储备范围进行监督管理。

十二、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查清内各类土地的实际变化情况,重点查清建设用地、耕地的变化情况。

十三、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用地管理信息调查,查清内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情况、用地合法性情况、“批而未用”土地情况、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情况等日常用地管理信息。

十四、依据变更调查结果和日常变更结果,按照数据库建设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实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每一,年底按统一时点要求,全面更新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十五、依据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数据的分析工作,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及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使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违法用地与土地督察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编写分析报告。

第三章 工作程序

十六、制定工作方案。由部地籍管理司牵头,部相关司局共同参加,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安排,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相关业务需求,研究制定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总体方案,经批准后实施。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依据总体方案,编制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并报部批准后实施。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统一方案和要求,编制本地区实施方案。

十七、全面部署工作。部地籍管理司依据总体方案,并根据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需求,组织起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经部审定后,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变更调查工作。

十八、开展遥感监测工作。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按照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工作,遥感监测生产成果供各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用地管理信息调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使用。

遥感数据供应商和遥感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应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

十九、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将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占补平衡、执法检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各类日常管理信息,实时登录并更新至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各类用地管理信息和矿产资源的日常监管信息,与遥感监测成果进行比对,按照职责与分工,组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和用地管理信息调查。

地籍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辖区范围内当期每一变化地块进行实地调查核实,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及国家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范和要求,查清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并如实记录。

在地籍业务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的基础上,各相关司局和单位依据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补充耕地范围、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情况等日常管理资料和信息,负责组织落实并标注相关用地管理信息。

二十、开展数据库更新、汇总工作。省级地籍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市县级地籍业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标准与规范,在日常数据库更新的基础上,依据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和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每一,年底全面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并逐级汇总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对本省级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核查确认,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进行检查,按时将通过省级核查检查的土地调查成果报送国土资源部。

二十一、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与核查。部地籍管理司牵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负责,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组织专业队伍,按照数据库标准和要求,对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对照遥感影像及监测成果等资料,开展变更调查成果的地类一致性核查。其中,对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开展全面的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对非建设用地流量变化异常地区,开展重点地类流向的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检查核查结果应及时反馈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十二、开展用地管理信息的国家级审查。部地籍管理司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同步将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提交部信息中心。部信息中心负责将变更调查成果纳入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通过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土地利用变化与用地管理信息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信息的叠加分析,并提供部相关司局和单位使用。部相关司局和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分别组织变更调查成果中用地管理信息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信息的审查核实工作,并形成审核结果,按变更调查方案要求的时限,分别及时反馈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十三、完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根据部反馈的地类一致性核查结果、数据库检查结果及用地管理信息审查结果和矿产资源日常监管情况,在规定期限内,按各自职责分工,逐一对比核实,修改完善变更调查成果,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汇总后报送国土资源部。

二十四、实地核实与重点抽查。部组织对各省级修改完善后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再次核查。根据核查结果,结合重点地类的流向、流量特点,确定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由部统一组织,采取行政和技术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外业实地核实及重点抽查并通报检查抽查结果。

二十五、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按照数据库更新的规范和标准,负责检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变更调查成果。通过国家级质量检查和成果核查审查的,纳入并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十六、变更调查结果汇总。在更新后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上,按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的有关规范和要求,部地籍管理司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汇总形成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成果。

二十七、开展数据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在汇总结果的基础上,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开展本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的分析工作,编写分析报告并逐级报送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部地籍管理司会同相关司局和单位,起草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经部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章 质量控制与成果管理

二十八、建立土地变更调查培训制度。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需要,加强对参与变更调查的技术及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二十九、设立专家库。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设立专家库,根据需求从专家库中选择或抽取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政策和技术问题,对调查方案论证及有关技术咨询、指导。

十、实行质量检查与监理制度。土地变更调查质量检查与监理制度应遵循公开公正原则,实行量化考核。对不能满足检查与监理要求又不及时整改的作业队伍,应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监理工作应遵循回避制度,作业单位技术人员不能监理本地区、本单位成果。监理检查结果应客观公正,并在第一时间内向各作业单位公布。

十一、实行成果质量分级控制制度。对县级调查成果实行自检、复查、核查确认的质量分级控制制度。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自检,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复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核查,并报经省级人民政府确认。部负责对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核查。

十二、实行奖惩制度。对调查成果质量较高,以及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部将适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对违法干预调查工作、虚报瞒报变更调查数据的,按《土地调查条例》规定的罚则处罚。对未按时报送或拒不报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进行相应处罚或处分。

十三、调查成果管理及保密。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应按照国家档案及保密管理的有关要求,统一管理,及时存档。国家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存放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并做异地备份,成果确认公布前,需要使用的,须向国土资源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部地籍管理司以书面方式,通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提供国家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并按有关规定签署成果资料保密协议书。

保管和使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的单位,必须根据国家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数据管理的保密制度。

十四、调查成果应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经确认公布后,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及时提交部信息中心,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通过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服务于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及对外提供使用。

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参照国家成果应用模式,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在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上实时开展。

十五、调查成果公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第五章 附 则

十六、本规则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则,制定本省(区、市)实施细则,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思考与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建议

2010年是二次调查全面结束后的第一年,也是国家按照新机制,采用新方法,保持二次调查成果现势性的开局之年。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结果是实施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和依法有效监管的基础支持,也是保障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变更调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寻找相关对策。

1 变更调查概述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具体任务是各地利用部下发的遥感监测结果,结合本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情况,以2010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全面查清2010年度内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耕地等变化情况,并依据外业调查结果,逐地块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逐级生成更新数据包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变更调查成果为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具体内容包括:各类土地利用及权属变化情况调查;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调查;新增耕地坡度和类型调查;新增可调整地类变化调查以及基本农田情况。

2 遇到的问题

2.1 监测图斑的数量多、分布广,外业调查工作量大

2009年的遥感监测多数是采用二次调查数据库,受技术条件和基础资料的限制,提取的监测图斑相对较少;而2010年是采用两年度的监测影像进行100%全覆盖的提取方式,监测图斑数量是2009年的两倍、三倍或更多倍,数量多的有一千多个,分布范围广,外业调查的工作量非常大。而2010年下发的监测图斑时间也较晚,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要完成从外业调查到内业采集,最后变更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生成增量数据上报国家,时间紧,要求严,如何合理安排外业调查成为变更调查实施过程中的一大瓶颈。

2.2 资料收集不齐全,影响变更调查的进度和质量

变更调查的实施方案已经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规划部门负责提供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下达、执行情况,负责提供基本农田补划、调整等相关资料;耕保部门负责提供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基本农田依法批准占用及补划资料,核实确认年度审批建设用地的变更调查上图结果;执法监察部门负责提供本年度违法用地的数量、范围、位置及查处情况,并对年度违法用地变更调查上图结果核实;地籍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完成相关资料的调查上图工作等。

由于资料归档不规范,出现资料收集不齐全或资料丢失的情况。如已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红线图无法找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料不全,违法用地未及时进行查处,无具体的边界、范围等。在进行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的过程中,建库单位只能坐等国土部门提供相关红线上图,影响了变更调查的进度,最终因为资料不全或没有坐标文件,不能按照审批的范围进行变更,导致变更范围较为随意,也影响到了成果的质量。

2.3 政府干预或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到位,影响变更调查成果质量

2010年的变更调查是首次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充分利用遥感监测结果,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明确了变更调查的成果将作为年度土地卫片执法的基础数据。然而,受地方政府利益的驱使,为规避卫片执法检查,有部分地区可能存在故意隐藏违法用地的心理,不按现状如实上报变更调查数据。

变更调查作为一项基础性的调查工作,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个方面,而且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变得至关重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规划、耕保、执法和地籍等部门的分工不够明细,导致变更调查工作最后演变成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地籍部门来完成。而地籍部门的人员少,对新机制的变更调查方法认识不够,对地类和合法性的认定较为随意。在进行卫片执法检查过程中,才发现变更调查成果的问题严重性,甚至发现变更为建设用地的地块,实地却是农用地的情况,严重地影响到变更调查成果的质量,也影响了卫片执法的工作。

2.4 对变更调查软件的操作不熟练,影响了变更调查的进度。

土地变更调查在“一张图”工作模式下,由单一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转变为对地方国土部门全年工作的检查,规划、耕保、执法和地籍等部门的资料都要在土地变更数据库中体现,加之2010年是采用增量上报模式变更的第一年,县级地籍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对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操作尚未熟练,给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带来较大的困难。

3 解决的对策

3.1 外业调查是土地变更调查的任务最重的一个环节,而且也是保证变更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外业调查工作开展之前,应当及时收集变更地块的合法性资料,从内业将已经通过审批的项目用地圈定,从而减少外业调查的工作量。

3.2 为保证变更调查结果能如实上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之间应加强联动和衔接,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更进一步强调土地执法人员在变更调查中角色。土地执法人员更应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土地变化情况,需要全程参与变更调查的外业调查和数据确认工作,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

3.3 新机制下的变更调查技术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加强软件操作的系统培训,全面掌握变更调查新技术、新方法,按时保质完成变更调查任务。

4 几点建议

4.1 二次调查成果错漏,变更调查未能及时“补救”

二次调查成果虽然通过了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验收和国家级核查确认,但在二次调查成果的应用和变更调查的外业调查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二次调查成果中有部分的地类明显与实地地类不符的情况,而作为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只针对年度内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确属于二次调查出现的错误不能在变更调查成果中反映,影响了数据库成果的整体质量。为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达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建议国家能给予一些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调查成果。

4.2 逐步建立实时变更的快速更新机制

土地变更调查 第4篇

二次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结束后,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由原来“自下而上”的单一粗放型方法转变成为了自上而下再从下而上的“V”字科学型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在获取下发的遥感影像和变化图斑信息后的县级更新调查技术流程。

1 外业调查

首先完成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用地以及土地整治内容的录入上图, 在图上标记乡镇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所掌握的土地变化信息, 形成独立的数据层, 作为外业调查的参考数据。

根据下发的监测图斑, 进行内业解译, 提取其他和本年度影像不一致的图斑如农业结构调整等, 并确定需要调查核实的信息。在上年度二次调查土地数据库基础上, 叠加获取的变化信息及国家监测需核实的变化信息, 分别编号后, 制作外业调查底图。

对变化信息实地进行调查、测量和核实, 并记录变更信息。参考外业调查底图上标注的变化信息, 开展实地调查、测量, 全面核实、调整和补充变更信息, 在外业调查底图上标注图形等相关信息, 并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中记录, 作为变更土地利用数据库的依据。

2 变更数据库前的数据准备

保证当前数据库中各图层数据属性结构符合更新标准;确保数据库中标识码没有重复、空值的情况, 通过建库软件/数据检查/矢量数据属性检查/属性符合性/标识码唯一性检查;对同一座落单位代码内图斑编号、线状地物编号、零星地物编号唯一性以及标识码唯一性等属性检查, 保证唯一性;在农村二次土地调查专题上, 保证地图参数正确;对现状库中所有图层进行压缩存盘, 保证现状年度的数据已经汇总, 同时对现状库进行备份;在mapgis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工具中, 进行数据库初始化;获取变更范围线.变更范围线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经过外业调查采集的变更线, 如一条新增的线状地物、一块图斑分割线、或者一块新图斑的界线;二是变更项目所涉及图斑的图斑边界。

3 变更流程

3.1 新建变更项目, 选择变更范围

按照变更类型和变更时间等, 新建变更项目名称, 然后选取变更项目所对应的变更项目范围, 完成新建变更项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新建的项目名称不能和变更在办的项目名称重复, 而被变更在办中项目所占用的图斑, 在新建项目时则无法选取。选取变更项目范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拉框选取”和“导入范围”来实现。如果新建的变更项目的边界线太细而不容易分辨, 可以在变更在办中进行变更设置, 修改范围线的宽度和颜色。

3.2 选择变更类型进行变更

3.2.1 仅属性发生变更

图斑属性变化, 图形不发生变化的变更。例如:将原有的果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变为耕地, 国有道路变为集体所有, 零星地物的面积由200平米增加到300平米等。此类变更只需要选取变更地物的属性, 进行逐项修改, 确认后提交入库。

3.2.2 图形发生简单变更

图斑的图形和属性同时发生变化的变更。如一个旱地图斑经批准部分变更为农村居民点用地, 使原图斑变为两个图斑;在几个果园图斑中间位置建立旅游度假村;新建农村道路等。利用土地利用管理软件中“数据变更”—土地利用编辑中的分割、合并、复杂变更、添加点、删除点、添加线、删除线等功能可以实现这类变更。

3.2.3 综合变更

除了简单的分割、合并等变更类型, 还有较为复杂的类型, 即综合变更, 涉及到多个图斑的分割和合并, 这类变更常用于土地征收、连片开发等。

使用“解析编辑”等功能在图形窗口输入复杂变更的闭合界线。利用Mapgis管理软件变更系统中的“复杂变更”工具, 修改变更后图斑的属性, 完善必填属性。如果变更范围内含有线状地物或零星地物, 会弹出是否删除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的对话框, 完成修改后提交入库。

3.3 提交入库

将做完的变更项目提交入库, 从而实现数据库的更新。单一项目入库:在变更在办的项目名称上单击右键, 选择“提交入库”;多个项目入库, 在“项目”中打开选择所需要提交入库的多个项目, 点击“批量提交项目”即可。

3.4 输出增量数据包

在“增量数据包”菜单下导出增量数据包, 直接输出“山东省***** (*****) (20**) 土地调查更新数据成果”和“Mapgis数据成果”两个文件夹。

3.5 编辑变化量

通过软件提供的“增量数据包”菜单中的“编辑变化量表”工具, 修改新增建设用地类型、建设用地状况、耕地变化类型等单个属性。

3.6 变更年数据汇总

编辑完成变化量后, 再次对数据进行汇总。数据汇总时, 程序自动将NDCHGE.WB中的变化流量记录到汇总结果 (年度) (县级代码) .mdb中的NDCHGE.WB中, 同时清空原NDCHGE.WB表文件内容。

3.7 输出变更记录表

完成变更数据汇总后, 输出变更汇总表格。

4 更新上报

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更新工具”软件, 实现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的检查、审核和输出上报的更新数据成果。县级更新数据成果以更新数据包的形式体现, 由更新数据上报软件统一规范。包含增量数据库、统计报表、文档三类内容。

5 成果提交

变更完成后, 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提交以下成果。

5.1 数据包

更新数据包, 基本农田数据包, 修改后基础数据库。

5.2 成果完整性说明

XXX县提交成果与国家成果要求相比 (完全符合/部分符合) 国家要求。

5.3 成果整改情况说明

地类流向整改情况、批而未用土地整改情况、数据库质量整改情况。

摘要: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顺利完成, 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已经成为对土地调查数据库维护的关键。作者在近两年的年度变更调查及数据库更新的项目经验的基础上, 对年度变更调查的新方法和数据库更新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

关键词:变更调查,数据库,更新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4-2007.

[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技术规程》 (全国土地调查办征求意见稿) .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 (试行) 20090831.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 (试行) 20090831.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第5篇

为保持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所有权属、位置、数量的变更调查。技术方法与前述方法一致。

1.资料准备

这时候要准备的主要资料包括:

原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图、各种文件资料;近期的航空摄影像片、正射像片等;

初始和日常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

土地复垦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征用资料和土地整理资料等

2.变更调查的技术流程。

摄影测量技术、GIS技术、GPS动态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地管理技术增添了新的技术手段。GPS动态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借用已有的GIS平台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开发和建立土地信息方面的关系系统不

第四章 土地等级调查概述

第一节概述

1.土地的质量与性状

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土地性状据。土地评价,如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土地等级的评价,都必须以土地性状为基础。

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总地来看,土地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因素;

社会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单位面积产量、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等因素。

2.土地等级评价

土地等级是反映土地质量与价值的重要标志。

土地等级评价,又叫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

按城乡土地的特点不同,土地分等定级可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的一项工作。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是对其生产力大小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3.土地质量等级调查的目的(1)为制定各项计划、规划及土地政策提供主要的基础资料;

(2)为编制农业规划和农业生产服务;

(3)为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4)为城乡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经济、土地税收提供可靠资料;

(5)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4.土地质量等级调查的基本内容

土地质量等级调查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土地自然条件主要内容为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自然条件。土地社会经济条件指城乡土地区位、交通情况和土地投入产出状况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节 土地性状调查

土地性状调查是指对土地性状指示的调查,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及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

1.土地自然属性调查

(1)地形地貌调查

①地貌类型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为:平原、山地丘陵和河谷等。

②坡度大小对土地性状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土壤厚度、质地、土壤水分及肥力,制约着土壤中水分、养分、盐分的运动规律,是各类农业生产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

③坡地的朝向是坡地接收太阳辐射的基本条件。

④绝对高度(海拔高程)。地面高度通常是农业生产利用价值尤其一些农作物适宜种植的临界指标,对农林牧分布也极为重要。

⑤高差:高差为区分地形特征、考虑灌排条件以及农业技术的运用提供依据。

(2)土壤调查

土壤形状是土地性状的主要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农业土地利用来讲,土地的生产性能主要取决也土壤肥力。

农作物产量是反映土地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

土壤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土壤质地、底层厚度及土层构造、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侵蚀。

土壤质地:一般指土壤颗粒的粗细或砂粘比例。即以物理性沙粒(直径0.01~1mm)和物理粘性(直径在0.01mm以下)所占比例来分类的。

土层厚度与构造:作物根系能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或称有效土层厚度,在实际图体中,是作物能利用的土壤母质层以上的土层。不同作物要求的土层厚度是不一样的。多年生作物要求75~150cm;块根作物50~75cm;谷类作物20~50cm。

土层构造:土壤上下层次的剖面,一般分为表土、心土和底土三层。耕作土壤中的表土层就是耕作层,心土层部分根系可以达到,底土层就是母质层,基本上不受生物的影响。

土壤养分:植物生长发育在土壤中所吸收的营养元素,是指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等的含量。

土壤酸碱度:一般用PH值表示,6.5~7.5代表中性;小于6.5为酸性;大于7.5为碱性。一般在我国北方土壤为中性至弱碱性,南方和山地土壤为中性偏酸性。

土壤侵蚀:主要调查土壤的侵蚀类型,强度和形成原因。一般分为片蚀、沟蚀和重力饰。

(3)农业气候调查

农业气候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

光的强度只在个别地区才会有过大过小的情况,其显著差异通常是小气候的特征之一。热量对农作物发育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常用的指标有农业界限温度的通过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霜冻特征等。

水分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尤其是作物的生产率关系很大。过多过少的水分都会抑制作物的生命活动。

水分条件的主要调查内容为:年降水量、干燥指数。

(4)植被调查

主要查清植被群落、覆盖度、草层高度、产草量、草质以及利用程度等。

覆盖度以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占地面积的百分比,共同反映了当地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和适宜类型,是土地质量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指标。

草地调查在荒地及草原等地区尤为重要。草层高度是首要指标,主要指草种的生长高度,其营养枝的高度称为叶层高度,是草层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2.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调查

土地利用从来不是一项只受自然规律制约的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向和效果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主要调查指标如下: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从地理分布来讲,重要的在于反映土地与城市、集镇的相对位置,与行政、经济中的相关位置,与河流、主要交通道路的相对关系。这两种因素,决定土地利用方向、集约化利用程度和土地生产力。

长江沿岸基本都是我国经济较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紧邻长江水域,水运和陆地交通异常发达;云南、贵州、广西境内水分亦十分充足,我国一半以上的水电站都建在云南,而且还有非常大的发电站建立潜力,但是云贵广始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什麽叫穷,到了那里才知道,重要原因就是地形地貌影响,交通极为不发达。

(2)人口和劳动力

人口及劳动力对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是重要的因素。

人均土地、劳均耕地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人均占有较多耕地往往造成对土地的规模利用,只有占地少的才能使他们精耕细作。

(3)农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环境条件

农、林、牧、渔生产结构与布局,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的方向,应当加以查明。

农业生产方面:作物品种、布局、轮作制度、复种指数、农产品成本、用工量、投肥量、单产、总产、产值、纯收入等;

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方面:水利(灌溉、排水)条件、机械设备、机械作业经济等指标。林牧:林木蓄积量、草地载畜量、出栏率、牲畜品种、鱼种类等。

(4)土地利用水平

土地垦殖率、土地农业利用率、田地比、稳产高产农田比重、水面养殖利用率等

(5)地段形态特征

土地范围规整程度可用规整系数、紧凑系数和伸长系数来衡量。

3.土地质量调查方法

土地质量调查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所以是一种多学科技术人员组成的综合专业调查。

土地变更调查 第6篇

摘要:土地变更调查对保持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实性具有重要意义。自“3S”技术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以来,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仍然面临着“3S”集成程度不高与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的问题。为此,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研制了S.P.M.平台,旨在提高数据共享程度,深度集成“3S”技术。本文基于S.P.M.平台,提出一种变更调查的内外业一体化工作思路。

关键词:S.P.M.;变更调查;3S;内外业一体化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威廉·配第所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与社会互动的产物,各类土地的分类面积、质量、分布情况与利用状况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土地利用状况,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处于频繁的变更之中。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铁路、公路等基建工程在如火如荼开展,各类民宅商楼拔地而起,这使得土地利用状况更趋复杂化、多样化与动态化。为了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的现实性,及时掌握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土地管理部门决定自1996年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标准时点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全面查清本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以及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并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各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成果。土地变更调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它是获取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途径,而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切实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前提,是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土地督察和执法监察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也是衡量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意义重大,它既关系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计划、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变更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充分利用前沿技术,研发出了国土资源S.P.M.平台,以期在技术上实现变更调查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高变更调查的准确性与科技化水平。本文基于S.P.M.平台,提供一种新的变更调查方法,借此启发后续的技术研发或相关的应用研究。

1.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概论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指对自然年度内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活动。年度变更调查工作任务以实地现状认定地类为原则,以日常变更为基础,全面查清年度内各类土地的实际变化情况,重点查清建设用地、耕地的年度变化情况,并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从历史角度,我国土地变更调查方法的沿革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1996年~2008年手工作业变更阶段。这阶段以第一次土地详查成果为基础,常见的变更手段有卫星遥感、航测和直接外业调绘。遥感数据受制于分辨率,主要应用于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用航片到野外调绘、室内量测,处理周期长。因此,最常用的方法是在1:10000土地现场图上进行“直接外业调绘”,即以纸图作为工作底图,用常规方法进行测量,手工填写相应的变更调查记录表,将变化图斑边界勾勒到土地利用图上,最后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和面积统计工作,最终汇总成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这种方法存在如下缺陷:测量方法落后,仅从相邻地物关系进行位置判定,难以获取变化边界的空间位置,导致图斑形状与面积的不准确;全手工化作业,工作量大,统计过程复杂,难以保证成果质量。

(2)2009年至今的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阶段。这阶段的土地变更调查以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二调”)中快速发展的“3S”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综合调绘法,完成土地调查底图生产、实地现场核查与数据库更新工作。基于“3S”技术的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的实现主要包括:①基于RS技术的变更图斑的发现。主要包括遥感影像的纠正、配准与融合,DOM的生产与变化图斑的识别等流程。②基于GPS技术的变更图斑的调绘。先识别出变化地块的大概位置并标注在地图上,然后在野外采用GPS技术补测地物主要补测点坐标,并标绘在调查底图上或直接将坐标输入计算机,按实地界线走向绘制图形,并量算面积。③基于GIS技术的数据库更新。将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导人信息系统与二次调查的数据库进行空间叠加,经分类变更、综合变更、台账变更后生成统计报表、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变更调查数据库等。

采用“3S”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以来,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调查成果实现了“一查多用”,有利支撑了“一张图”建设,深化了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但在“3S”实际应用中,集成度还不高,GIS与GPS并未真正实现“一体集成”(即单机集成),因此需要分别单独携带GPS接收机与笔记本电脑(或PAD)。由于GPS与GIS的分离,传统的“调图——打图——实地核查——属性信息记录——内业数据整理”的作用模式中,打图、属性信息记录、内业数据整理环节都依靠纸质图,既浪费纸张,也浪费时间。同时手工记录属性信息和内业数据整理更是增加了变更调查工作中数据出错的几率。在内业已经全程数字化的时代,外业还极度依靠纸质图纸与核查记录表,内外业失去衔接,这极大地制约了变更调查的工作效率。为此,采用移动终端集成“3S”技术,尤其是深度集成GPS与GIS技术,在野外利用平板自带的GPS技术采集变更地块坐标信息以及相关属性信息,满足内外业无纸化对接要求,保证内外业数据有效衔接与汇交,最终实现在移动终端设备上“电子地图——数据采集——自动成图”的一体化作业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土资源S.P.M.平台介绍

2-1国土资源S.P.M.平台的概念

国土资源S.P.M.平台(界面如图1)是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与数据现状,采用先进的嵌入式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一款旨在代替纸质图纸进行国土调查、规划、管理等工作的移动平台。

从数据角度,国土资源S.P.M.平台本质上是一种面向数据架构的客户端聚合服务。它直面国土行业广泛存在着的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问题、数据的实时采集、更新维护和统一管理问题、以及数据为核心的云计算和云服务机制问题等,为国土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一种坚决办法,也为国土大数据面临的瓶颈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提高国土数据利用率,挖掘海量数据的价值,这一开始就是S.P.M.平台开发的初衷。

如果从技术角度来看,S.P.M.平台实质上是一种“3S”集成技术,它巧妙地利用了平板电脑的嵌入式开发,调用平板电脑的内置GPS模块,最终实现了“一张图”移动化应用。所谓“3S”技术,是指RS、GPS和GIS技术,GIS技术位于中心位置,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RS用于快速地发现大区域范围内地面上的各种变化,及时地为GIS进行数据更新;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采集空间位置;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通过深度集成“3S”技术,S.P.M.平台以RS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影像,生成正射影像工作底图;以GIS技术组织、管理、分析各类信息;以GPS技术定位,获取三维坐标,最终实现了变更调查的内外业一体化。

2.2系统的实现与主要功能

S.P.M.平台使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采用C/S的系统架构,基于Android 4.4版本(兼容低版本,而且平台不断保持更新),基于ArcGIS Runtime SDK for android 10.2.3进行开发。

尽管变更调查每年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主要任务包括权属调查、地类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属性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汇总和编写报告等部分。可以概括为外业实地核查与内业整理入库,而S.P.M.平台更多地用于外业实地核查,但采集的数据必须可生成国家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进而方便土地变更调查内业处理时调用。设计思路如下:由野外调查人员手执加载影像图、监测图斑等数据的S.P.M.平台,图斑定位与导航、拍照、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采集、核查记录填写等一气呵成,最后将外业核查结果打包导出、上交。总体设计框架图如图3所示:

根据变更调查的特点,S.P.M.平台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能够将前后两个时相的影像数据、shp属性数据加载到系统中,同时支持行政界线、农用地转用、批地与供地信息、基本农田、土规划图等辅助数据等,实现浏览、查询等功能。②对shp数据中要调查的图斑,能够显示图形及属性,按图斑编号进行查询,并可修改属性信息。③支持拍照、录音与录像,照片编号默认为图斑编号(或标识码)+“_zp_”+序号,照片标注图斑中心点经纬度坐标与高程,并将现场拍照或录像材料挂接到对应图斑。④对新增变更地块,实现绘制草图、现场录入属性信息、将现场拍照或录像的材料挂接到对应图斑等功能。⑤将修改属性信息后的图斑和新增变更地块图斑按照要求属性信息自动生成shp格式数据,为进一步土地变更数据整理做准备。⑥将平板电脑的快速定位功能植入开发的系统中,实现快速定位、GPS采集等。

通过充分整合ArcgisGIS对Android移动平台提供的支持进行系统开发,S.P.M.平台完美地实现了上述要求。S.P.M.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①地图操作模块: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点选择等。②GPS功能模块:包括图斑导航、GPS点定位、GPS形状采集等。③图斑变更模块,图形手工、自动变更、属性变更等。④数据组织模块:包括业务图层、矢量图层、采集图层、底层图层等,底图图层与矢量图层用于浏览数据,业务图层用于变更作业,采集图层用于随记功能。⑤查询、检索模块:包括图斑查询、法律文件查询。⑥取证模块:包括拍照、录音与录像等功能。S.P.M.的功能结构如图4。

3.基于S.P.M.平台的变更调查工作流程

围绕每年变更调查的目的,紧扣任务,根据“三下两上”的工作模式,采用工作流原理合理分解作业环节,基于S.P.M.平台的变更调查工作流程最终设计如图5所示。

3.1创建变更调查业务

首先需要在S.P.M.平台上新建一个业务库,可以取名为“变更调查业务库”。由于S.P.M.平台可以支持变更调查、卫片执法、土地例行督察等国土行业广泛的业务,因此创建变更调查业务库可以明确外业工作的任务,从而不会把变更调查工作误解为卫片执法工作,方便了业务管理。创建业务库还有一个好处,即通过业务库加载的工作底图(shp格式)可以编辑,而直接加载的工作底图无法编辑,这样既可以有效保护原工作底图(相当于备份),同时也能在业务库中直接实现野外调绘与属性录入等工作。

3.2数据准备

从上级领取的遥感影像不能直接导人S.P.M.平台,必须采用ArcGIS10.1提供的切片功能模块,进行切片处理,完成数据的位置纠正、脱密、符号设置等,以实现地图数据的可用性,最终形成影像切片数据导人S.P.M.平台。统一采用数据切片形式,一方面考虑到平板的数据处理能力相对不高、存储空间相对不大、显示屏幕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旨在实现海量多元异构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同时,shp格式的工作底图可以直接加载到S.P.M.平台,变为业务图层。

可以根据需要,导入相应的行政界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数据、2015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设施农用地审批或报备、临时用地审批、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土地违法查处等相关资料,方便外业核查。同时,可以将相应的记录表导人S.P.M.平台(譬如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查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进行野外记录工作。

3.3图斑导航

在以往的图斑实地核查工作中,某些图斑由于位于深山老林,十分难找,为此S.P.M.平台开发了图斑导航功能。选中目标图斑后,轻击导航功能,就能根据S.P.M.屏幕上的电子指北针以及相对距离,快速前往实地。

3.4现场调查、属性录入、照片采集

变更调查的关键在于精确地获取变更地块的界址点坐标,并以此为基础绘制出变更地块的界线范围。当进行变更调查时,调查人员手持S.P.M.立于变更地块的拐点上10秒钟,以便采集GPS单点定位信息。也可进行坐标纠正,从而在野外直接获取变更地块界址点的精确坐标。当变更地块所有必要的界址点采集完毕之后,就可以根据野外采集数据,使用S.P.M.平台提供的一系列编辑与制图功能将变更地块的界线范围绘制出来,并同时记录其相关属性信息(如图6)。

同时,巡查员能够在现场对图斑进行照片取证,按照远景、近景、内部原则拍摄不少于三张的照片(如图7所示)。

最后,在实地现场填写相应的记录表格,录入相应的属性信息。

3.5内业处理、上级检查、核查改正和整理入库

根据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内业处理后,经检查无误,上交给上级。上级部门在核查中若发现错误,重新实地核查,一直到无误为止。

4.结论

与常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相比,基于S.P.M.平台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作业开展灵活,野外调查速度快,外业数据采集的精度高,并且容易实现数据更新入库。此外,采用S.P.M.进行变更调查工作,集成GPS、照相与记录功能,用一块平板取代GPS接收机、照相机、一大推的纸质记录表,节省下大量体力,提高了效率。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用大数据思维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可量化维度,具有极大的意义。S.P.M.平台将进一步推动国土数据的交叉复用、全息可见。但是,由于S.P.M.平台问世不久,仍存在如下问题亟需解决。①S.P.M.平台现阶段采用单点定位,需要采用GPS差分技术进一步提高精度。②S.P.M.平台作为外业核查终端,需要配套的桌面端,这需要进一步的研发。③推动S.P.M.平台的联网化,建立在线更新系统。

土地变更调查 第7篇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 是反映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规律, 以及辖区内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变化等信息的年度调查成果。二次调查后, 为准确掌握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势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及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 采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 通过“地方调查、省级检查和国家核查”的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掌握了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 及时更新了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各类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保持了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 实现了国土资源“以图管地”科学监管的目标, 满足了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的需要, 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因此, 各级须加强成果的质量检查工作, 保证数据成果的真实性、现势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在国家“简政放权”的总体背景下, 愈发强调变更调查成果省级层面的把关和责任, 加强成果省级检查方法的分析和研究, 做好做全做实省级检查工作势在必行。

2 工作目标和内容

以全面摸清江苏省各县 (区、市) 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总体目标, 依据“影像反应现状”的基本原则, 以部省变更调查相关要求和标准为核心, 围绕变更成果的齐全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重点检查新增建设用地、农用地以及耕地变化等, 从而汇总统计形成各类数据, 为省厅领导决策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具体检查内容包括7个方面:

1) 变更成果齐全性和规范性检查。依据成果变更要求和上报标准, 对各县 (区、市) 提交的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中诸如表格、照片举证材料是否齐全, 遥感监测信息核实记录表填写是否规范, 数据库质量检查是否合格等进行全面的检查。

2) 遥感监测图斑瞒报建设用地检查。对照最新遥感影像数据, 结合地方提交的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和变更数据库, 检查地方是否存在瞒报新增建设用地的情况。

3) 遥感监测图斑外虚增建设用地检查。对照最新遥感影像数据, 对国家下发的遥感监测图斑之外的新增建设用地进行核实, 检查地方是否存在虚报新增建设用地的情况。

4) 新增耕地合理性检查。依据遥感影像和新增耕地验收资料, 核实地方提交的新增耕地是否属实。

5) 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合理性检查。对照遥感影像数据, 依据地方提交的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灾毁资料和相关证明文件, 核实地方灾毁变更的合理性。

6) 其他异常流量合理性检查。对地方变更成果中, 除了上述新增建设用地、农用地及耕地变化之外, 核实有无其他的异常变更并对合理性进行判定。

7)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内变更情况检查。前面六项检查与国家内容基本一致,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内变更情况检查是江苏省2013年度变更调查根据本省情况自行新增的。主要检查各县 (区、市) 年度变更调查中在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范围内有无地类或属性变更。

3 现状不足与需求分析

从二次调查开始, 为保证全省各县 (区、市) 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质量, 相关部门就参照国家模式、依据国家标准在报部前先行开展数据检查工作。由于工作量非常大, 且周期特别短, 所以一直考虑研制相对比较高效且准确的检查方法。但因二次调查后历年变更调查工作思路、内容和标准在不断变化, 故此相应的检查办法无法系统化并定型, 每年省级检查工作任务繁重。下面以2013年度为例, 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1) 成果齐全性和规范性检查。

检查重心集中在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是否规范以及相应图斑的举证材料和实地照片是否齐全、是否规范两个方面。其中, 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规范性检查包括表格规范性、变更地类是否与数据库实际变更地类一致、未变更原因类型与数据库实际变更情况逻录和内容是否与国家原始下发内容一致。这些检查项均需要人工逐一核实, 以2013年度为例全省共计7.4万个图斑, 并且需经数轮检查, 工作量巨大。

2) 遥感监测图斑瞒报新增建设用地检查。

对于遥感监测图斑需检查是否按规定比例变更成新增建设用地、临时用地或设施农用地, 因此同样需对全省7.4万个图斑逐一叠加影像和数据库分析判定, 步骤繁琐, 工作量巨大。

3) 新增耕地合理性检查。

对于新增耕地图斑合理性检查, 需依据变更更新图斑与新增耕地验收报备数据套合情况判定是否合理。2013年度全省新增耕地图斑5.3万个, 需要逐一套合分析判定, 工作量同样很大。

4)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范围内变更情况检查。

为有效保护基本农田, 需对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范围内地类或属性变更情况进行检查。在这里需要依据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叠加变更成果对比分析, 检查核实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范围内有无地类或属性变更。相比前面几项内容, 工作量相对不大, 但操作步骤较多极容易出错。

5) 各类检查结果汇总统计。

检查后, 需对各项检查成果汇总统计, 因检查内容较多、分布较广, 同时各数据间存在较强的逻辑性, 汇总统计工作出错率较高。

4 方法研究与实例应用

鉴于上述情况, 为提高检查效率和成果质量, 亟需研制自动化程度较高且能适应国家要求随时变化的检查方法和工具, 辅助省级检查工作。

1) 设计原则和功能架构。

针对现状不足和应用需求, 遵循“独立模块设计、适应要求变化;界面简单直观、降低入门难度;算法规则可控、提高检查精度”的总体设计原则, 以满足省级检查应用需求和提高检查效率为首要目标, 基于ARCGIS平台设计研制了“变更检查工具”辅助软件。

根据数据源和功能配置, 工具软件分为表格检查、空间分析和成果汇总统计三个主要部分, 功能架构见图1。

a.表格检查部分主要满足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的齐全性和规范性检查;b.空间分析部分负责遥感监测图斑变更情况分析、新增耕地套合分析、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范围内变更情况分析以及异常流量分析等;c.成果汇总统计根据空间分析检查结果在软件后台实现各项检查成果的汇总统计功能。

2) 应用效果分析。

在工具软件编制完成后, 我们利用实际数据对软件进行了大面积的测试。通过对比软件检查结果和人工检查结果, 发现软件检查结果与人工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并且软件检查结果不存在人为差错的情况, 效果良好。图2是工具软件中表格检查运行界面。

同时, 我们对利用工具软件和人工检查两种检查方法所需工作量做了简单的统计、对比和分析, 平均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工作量简单的统计对比中, 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利用工具软件辅助检查在保证检查成果质量的同时, 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检查效率。

5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辅助工具软件进行大面积的实例数据测试, 可以看出辅助工具软件在保证检查成果质量的前提下, 相比传统人工检查能较大程度降低工作量, 有效地提高了省级检查的工作效率。

本文针对现有检查工具和方法手段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技术层面对变更调查成果省级检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实效。但是, 做好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省级检查工作的核心在于工作机制, 因此从工作机制和检查流程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研究是以后关注的重点。

摘要:基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省级检查工作特点, 在分析现状不足和应用需求的情况下, 设计编制了变更检查辅助工具软件, 经大面积实例数据测试, 辅助工具软件在保证检查成果质量的前提下, 相比传统人工检查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为变更调查成果省级检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变更调查,省级检查,工具软件

参考文献

[1]赵卫东.做好新时期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探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1.

土地变更调查 第8篇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耕地保护”是基本国策之一, 国家通过每年一度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了解、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及耕地占用情况。自2011年度起, 国土资源部实施“一张图”工程, 将土地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检查相结合, 实现土地调查成果的“一查多用”和变更常态化监管。对于新增建设用地, 在对其进行调查之后, 如果与国土资源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用地审批信息不同, 那么就可以将其视为疑似违法用地图斑, 纳入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因此如何系统、科学地开展土地变更工作, 有效利用土地变更成果, 在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用地需求量剧增, 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增大, 致使“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已经成为“一件事做一年, 一年只做一件事”的背景下, 如何有效降低疑似新增违法用地图斑数量, 合法规避《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 (监察部、人社部、国土部第15号令) 问责底线, 对提高地政管理工作效率, 减轻工作人员压力, 都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阜康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各项建设规模的扩张, 用地需求量不断上升, 土地变更工作量逐年加大, 变更方法失当又导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中国家下发的合法类新增疑似违法用地图斑比重过大, 无端加大土地执法成本, 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本文就是试图找到“卫片”执法新形势下阜康市土地变更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解决。

2 阜康市土地变更调查与“卫片”执法状况分析

阜康市自2011年全面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的“一查多用”, 即“卫片”执法检查以来, 共历时3年。经阜康市国土资源局统计, 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在此三年内共查获土地违法案件82起, 其中通过“卫片”执法累计查获案件30起, 常规手段查获案件52起, 其中2011年共查获案件44起, 通过“卫片”执法查获案件11起, 2012年共查获案件14起, 通过“卫片”执法查获案件6起, 2013年共查获案件24起, 通过“卫片”执法查获案件17起。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 与常规土地执法方式相比, 借助“卫片”执法查获的违法用地比例由2011年的25%上升到2013年的71%。与逐年上升的“卫片”执法查获率相比, 同期查实的违法图斑占疑似违法用地图斑的比重一直不高, 变更方法失当导致国家下发的合法类疑似违法用地图斑比重过大, 严重影响了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效率。

3“卫片”执法新形势下阜康市土地变更调查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变更调查标准执行不严, 导致疑似违法用地图斑数量庞大

3.1.1土地用途调查不实。

由于土地变更中对于土地用途调查不实, 造成大量的设施农用地或者临时用地错误的变更为新增建设用地, 导致国家下发土地“卫片”疑似违法用地图斑数量很大, 而经过核实, 最终确认的违法用地图斑却很少。

3.1.2用地范围界定过于粗放。

如不经实地核实, 或是数据库变更中偷懒图省事, 应分割的图斑不分割, 将施工、压覆等原因造成的植被破坏等建设痕迹假象也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范围一并变更, 也是造成疑似违法用地图斑数量过大的因素之一。

3.2 地政管理缺乏监管, 提交“卫片”变更数据与实际不符

土地开发利用不规范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尽管有《土地管理法》作为法律支撑, 但由于执法力度不足, 导致管理不严, 变更数据上报不实。特别是市政府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 为规避追责, 面对土地变更调查时会存在瞒报的可能性。无法如实的提交变更数据, 将会对变更调查结果造成影响, 降低调查的质量和真实性。

3.3 变更调查软件不完善, 技术人员操作不熟练

土地变更调查需要借助一些外力工具, 但当前的情况是硬件有了基本保障, 但是软件情况不是很乐观, 正处于开发和完善的阶段, 如土地变更调查软件、数据统计提交软件和质检系统等。在每一次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中都会出现新的问题, 之后再对软件进行更新, 此种循环会直接影响和降低调查工作的效率。外业调查的相关资料, 都必须提交到土地变更数据库中。更新该项数据库是一项复杂的软件技术操作工作, 对操作人员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这种专业人才, 在技术方面没有的优势, 无法熟练的操作数据库管理软件, 直接导致阜康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开展不顺利, 存在着很多难题。

4 对策建议

4.1 加快土地变更调查标准化建设, 规范调查行为

在土地变更工作中, 要做到对每个图斑都要实地核实到位, 做到准确核实土地用途, 精确界定用地范围, 用地资料收集要做到详实可靠。对遥感图像变化信息的提取要高标准严要求, 提取的目标地物信息不但要准确, 而且权属界线以及各拐点的坐标更要精确无误。做到既能真实反映地方年度各项用地指标执行情况, 又能将违法违规用地真实的暴露出来。

4.2 完善监督机制, 增强土地变更数据成果真实性

对于当前阜康市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开展的情况来讲, 土地管理工作秩序是重中之重, 因此必须加强执法力度, 完善监督机制。要使土地执法部门主动参与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中去, 使阜康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全面了解和掌握阜康市辖区内的土地变化情况, 全程参与变更调查的外业调查和数据确认工作, 严格监督土地变更数据的上报情况, 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 以实地变化为依据, 确保最新土地利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3 完善土地变更调查软件, 提高技术人员操作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必须不断的对土地变更调查软件进行更新, 不断的完善数据上报软件以及质检软件, 在高科技工具的帮助下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最便捷最有效的信息。同时数据库更新工作技术性强, 软件操作复杂, 对技术人员要求高。所以市政府应该积极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软件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 为阜康市土地变更调查做好准备工作。

5 结语

在国家制定了相应合理的土地变更方案的前提下, 阜康市在“卫片”执法新形势下土地变更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握, 以及缺乏专业的操作性的技术人才。应及时培训或者补充专业性的人才到土地变更工作中去, 确保阜康市土地变更工作的顺利进行。

“卫片”执法新形势下的阜康市土地变更调查, 不仅表现的是阜康市各项用地数据的变化, 同时也是土地执法手段转变的新机遇, 考核地政管理成效的新方式。“卫片”执法新形势下阜康市的土地变更调查, 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不再是以往的阜康市国土资源局各个部门之间独立开展工作的局面, 建立起阜康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日常更新机制, 就能有效避免各部门间重复汇报, 浪费资源、浪费人力的现象。因此, 阜康市国土资源局做好各部门的业务衔接和有效的数据沟通, 是做好“卫片”执法新形势下阜康市土地变更调查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蔺琳.土地变更调查现状及其问题域对策[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3 (10) .

[2]徐江明.浅谈苍穹软件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11) .

[3]吴学瑜, 范清东, 李朋, 等.大比例尺土地变更调查引发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 30 (3) :123-126.

[4]张赜, 梁强, 王冬艳, 等.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在吉林省耕地保护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16) :5236-5238.

土地变更调查 第9篇

新形势下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在二调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了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成果的现势性,为准确掌握2012年度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保持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结合2012年度建设用地审批情况,开展变更调查工作,全面清查本年度的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建设用地和耕地增减情况、坡耕地和可调整地类变化情况,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汇总生成各类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实现国土资源“以图管地”的监管方式,适应并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形势和新要求。

2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

县级数据库变更分两部分,一部分依据外业调查结果,利用建库软件进行现状信息变更,另一部分依据国家下发的用地管理信息矢量图层及统计表格对管理信息变更,分别输出增量数据库及相关统计报表。生成增量数据之后,使用国家统一下发的更新数据上报软件检查增量数据库及相关统计报表,依据提交的现状信息变更成果和管理信息变更成果,分别新建不同的检查任务,检查通过后生成不同版本的更新数据包,汇交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3 变更前数据准备

3.1 外业调查

开展外业调查,即利用本年度遥感正射影像图、监测成果等相关资料,与上一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套合,依据影像通过目视解译和实地测量,调查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具体包括权属调查、地类调查、建设用地类型调查、新增耕地来源调查等内容,同时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外业调查过程中需要填写的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中的变更前权属单位名称、图斑号、地类编码、耕地类型信息、变更后的权属单位名称、地类编码、耕地类型、变更部分的新增耕地来源、建设用地类型信息和草图。

3.2 软件准备

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建库采用的软件为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农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更新数据上报软件V1.4、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V3.0。

3.3 数据预处理

3.3.1 基础库检查

用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对2012年度变更基础数据库进行全库检查,保证数据库的逻辑关系、拓扑关系正确。如发现变更基础库存在拓扑错误或逻辑错误影响到本年度变更数据库更新的,要及时向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汇报,在修改变更基础数据库没有问题后再开展本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建库工作。

3.3.2 数据结构升级

首先在土地调查数据建库系统中对2012年度变更数据库进行数据结构升级,然后用农村上地调查管理系统对数据库进行初始化。

3.3.3 设置正确的地图参数

地图参数设置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坐标系类型、投影类型、椭球参数、投影中心点经度、投影带序号。设置好地图参数才能计算出正确的图斑地类面积,2012年度土地变更数据库的地图参数设置见表1。

3.3.4 数据汇总

用农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汇总2012年度变更基础库表格数据。

3.3.5 数据拟合

将外业调查的矢量成果导入MAPGIS软件中,将变更地块范围线与数据库中的图斑地类界线进行拟合处理,当发现范围线与地类界线有缝隙时,要将范围线拟合到地类界线上,以避免在变更过程中出现碎线、碎面等拓扑错误。一个变更地块单独保存成一个线文件,范围线必须闭合,并在MAPGIS中进行拓扑检查,无拓扑错误后压缩保存,即完成数据拟合工作。

4数据库变更的技术方法

4.1 变更技术方法

数据库变更分为以下2个部分:一部分是现状信息变更,即现状数据库的更新;一部分是管理信息变更,即在现状信息变更完成后,依据国家下发的通过审查的用地管理信息录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

4.1.1 现状信息变更技术方法

依据外业调查和遥感监测结果,在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对经调查已经发生变化的地类、范围、属性等进行逐地块变更,包括标注“往年批而未用当年实地建设”,实现数据库的更新,其中,关于新增建设用地和新增耕地相关的管理属性信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阶段不填,对该年变更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同时输出增量数据库。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导入:在农村土地调查管理系统中以新建变更项目的方式将拟合后的矢量范围线导入数据库中,根据系统弹出的表单填写项目名称、变更类型、变更记录号、变更时间和批准文号,完成矢量数据的导入。

(2)属性录入:根据外业调查成果,将地块信息(包括地类名称、土地分类编码、权属性质、权属单位名称、批准文号等属性)录入到变更地块中。

(3)数据变更:可以采用复杂变更、分割、合并等方式对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矢量图层进行变更,实现对要素的新增、合并、分割、灭失及属性变更,对变更图斑范围内涉及的相关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进行变更处理,如打断线状地物、添加坐落图斑编号属性等。图斑变更前后对比如图1、图2所示。

(4)数据汇总及增量数据导出:县级数据库更新完成后,对2012年度土地变更数据库进行汇总统计,形成各类统计报表,同时输出增量数据库。

(5)数据检查:利用更新数据上报软件对增量数据库及统计报表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完整性检查、矢量数据检查、统计报表检查及各数据间一致性检查等。

(6)文字成果:撰写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7)更新数据包制作:数据检查通过后,利用更新数据上报软件,将县级增量数据库和统计报表数据、文字成果进行组织规范,输出2012年度更新数据包UPD,汇交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4.1.2 管理信息变更技术方法

现状信息变更完成后,依据国家下发的通过审查的用地管理信息控制数,进行管理信息变更,即将用地管理信息录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包括新增耕地管理信息和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信息的相关内容填写。在管理信息录入过程中,除经国家确认管理信息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外,不得修改其他土地利用现状地类信息。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4.2 更新数据成果

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更新成果(见表2),包括数据库成果、增量更新数据、汇总表格和文字报告。

4.3 注意事项

在做数据库变更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发生变化的部分,变更前总面积与变更后总面积必须保证完全一致。②当图斑、线状地物新增、灭失、图形变更时,变更后的编号在行政村范围内按照最大编号续排,原编号不再重复使用。③当建设用地类型为B (本年批准本年建设)、P (本年批而未用)、PJ(往年批准本年建设)时,变更前及变更后批准文号均不能为空。④当建设用地类型为PJ时,变更后地类备注必须为PJ,变更前地类必须为建设用地、变更前地类备注必须为P,变更后地类与变更前相同。⑤变更完成后,除了用更新上报软件检查外,还建议用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V3.0进行整库检查,及时修改数据库中还存在的拓扑错误、逻辑错误及其他问题,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不影响到以后的变更工作。

5 结语

建立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是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最核心的工作,通过及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可以保证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土资源“以图管地”的精确调查与有效监管,满足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日常监管的需要,为今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等国土部门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现实性强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要求[S].2012.

[2]陈爱斌,张春霞,刘昌梅.基于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变更技术方法[J].国家资源科技管理,2003(6).

[3]朱秀丽.浅谈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几种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5).

[4]常献伟.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的内业技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20).

土地变更调查 第10篇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一般由具备资格的勘测定界单位接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后, 搜集相关图件和勘测资料, 主要包括初步设计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地形图等, 经实地调绘、测定界址点, 编制勘测定界图和进行面积量算, 最终形成勘测定界报告, 提交国土部门进行审核验收。土地勘测定界作为国土资源系统“批、供、用、补、查”日常业务的首要和基础性工作, 其成果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其他所有业务的执行效率,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的勘测定界工作一般以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 叠加AutoCAD格式的设计图上的土地使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进行内业出图和面积计算。由于AutoCAD软件在属性分析领域的局限性以及土地勘测定界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这一方式在完成工作的效率上和面积计算的精准度上暴露出不少弊端, 尤其是面对国家大型项目的勘测定界时更是头疼。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和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推进, 现势性强、上级部门认同度高的变更调查数据库成为工作底图的最佳选择;另外, 其数据格式对于ArcGIS平台的支持, 让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属性分析和精确的面积计算。

基于此, 本文从分析勘测定界各业务流程入手, 发现和提取内部规律, 从ArcGIS E n g i n e (A r c G I S的二次开发平台, 简称ArcEngine) 中探索相应方法, 以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 C#为开发语言, 设计和研发了一套勘测定界内业自动化软件。

1 工作内容和程序

我们分析下勘测定界的相关流程, 以阜建高速公路勘测定界项目为例, 首先是收集基础资料, 现在我们只需收集初步设计图和变更调查 (或二次调查) 数据库就可以了, 然后将设计图 (通常为CAD格式) 中用地范围 (即大型线状工程中的主线范围) 转换为shp格式, 并从变更调查库中提取相关图层和信息, 通过软件分析、处理, 获取界址点位置、土地利用状况和分类面积, 输出界址点坐标册、勘测定界图、土地分类面积表等成果, 形成勘测定界报告, 交由上级部门审核。具体流程见图1。

2 程序功能及设计

勘测定界系统采用C#与A rc G I S Engine9.3结合开发, 系统由6个功能模块组成, 分别为数据预处理、分类面积计算、界址点生成、输出勘测定界图、输出Word成果、输出Excel成果;各模块间分工协作、相互影响。具体模块间逻辑关系和模块组成内容见图2。

2.1 数据预处理

负责对整个勘测定界项目基本信息的设置, 包括项目名称、用地单位、勘测定界单位、项目负责人、经办人等;另外, 收集项目所需基础数据、包括用地范围 (主线层) 、变更调查数据库 (主要是获取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和行政区层) 、图幅接合表 (已内置于软件中) 、权属代码表 (可从变更库中提取) , 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 包括裁切、分析、建立标准字段、生成标准图层, 建立勘测定界数据库, 为下一步分类面积汇总和界址点的生成做好准备。

2.2 分类面积计算

分类面积计算是对用地范围内的地块, 按照行政区域、权属状况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面积的汇总和统计。该模块需要完成以下功能: (1) 首先检查勘测定界数据库中导入的基础数据是否齐全、属性是否正确; (2) 将已用主线裁切过的地类图斑层与线状地物层做空间关联, 获取每个图斑所扣除的线状地物面积; (3) 根据权属单位代码表和图斑自身属性将图斑归类至相应行政区域和权属单位, 格式为“XX村XX组 (国有/集体) ”; (4) 遍历所有图斑, 对图斑面积和线物扣除面积进行分类统计, 统计至12大类的二级类。

2.3 界址点生成

根据设计图上的用地范围, 图上拟定界址点位置, 并图解获得用地界址点坐标。界址点生成时要遵循以下规则: (1) 用地范围界线上明显拐点处需要生成界址点; (2) 用地范围界线与行政界线相交处需要生成界址点; (3) 界址点之间的距离, 直线最长为150米, 如果超出这一长度, 需要增加界址点。

2.4 输出勘测定界图

勘测定界图作为项目重要成果之一内容包括用地范围及界址点、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行政界线、注记和图廓整饰等。勘测定界图生成步骤如下: (1) 设置图面信息; (2) 生成图廓; (3) 生成图廓整饰; (4) 叠加图层并进行符号化和标注注记; (5) 设置比例尺; (6) 输出图像。

2.5 输出Word成果和Excel成果

这两个模块基于前期分类面积计算和界址点生成后产生的临时数据, 根据规程要求, 调用Office相关组件, 通过分析汇总自动输出Word成果和Excel成果。Word成果主要包括勘测定界表和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说明, Excel成果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界址点坐标册和地类面积审核表。其中, 地类面积审核表主要用于征地报批工作, 其他成果与勘测定界图一起组成土地勘测定界报告书, 交由上级部门进行审核。

3 运行结果及结论

以阜建高速公路等多个国家大型工程的勘测定界项目为样本, 对软件进行测试运行时间约在10分钟左右, 生成的成果顺利通过了省级、部级国土部门的审核。因此, 土地勘测定界软件的研发, 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规范项目成果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TD/T1008-2007土地勘测定界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国土资源部.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3]国土资源部.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4]兰小机, 刘德儿, 魏瑞娟.基于ArcObjects与C#.NET的GIS应用开发[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

土地变更调查 第11篇

摘要:近年以来,伴随着当代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以及治理实践工作过程的持续性良好而有序地客观开展,中国当代公民的基本性生产生活环境正在现实性地发生着较大程度的改观,现有的土地治理工作实践模式所具有的实践性客观优势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变更问题依然是现有的相关行业领域的实践发展条件下,我国相关性的行业工作实践性开展领域中存在着的一个客观性的问题,本文将会围绕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变更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展开简要的论述探讨工作,仅供有关领域的读者朋友实践参考。

关键词: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变更性影响因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76

当今时代,农业综合性开发治理项目是我国宏观性社会建设十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项目类型有效而充分地改观了我国农业生产实践工作过程的客观性开展环境条件,对农村经济运行实践机制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客观性实践优化力量,为基层性较大规模的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对象群体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增收成果。与此同时,在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土地治理项目的工程变更现象是一种相关领域的实践性工作人员不得不面对的客观性表征状况。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变更在客观性实践考量下对农业综合开发社会实践事业的效能水平发挥具有重要的实践影响作用,本文将会围绕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变更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展开简要的论述探讨,仅供有关领域的读者朋友实践参考。

1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发生变更现象的基本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的认识实践过程存在明显不足。相关领域的一线工作人员对土地治理项目的相关性实践环境状况缺乏充分了解。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客观上是当代中国社会体系中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建设项目类型,其主要的设计实践目的就是要切实改善我国农业生产实践工作过程中的基本性实践环境条件,扎实提升农民个体的收入以及基本性的生活质量指标,为我国广泛性考量实践环境背景下的乡镇实体的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对充分的现实助力。在现有的实践性客观发展环境条件下,在一定数量比例的乡镇性行政单位实体,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及个别的乡镇干部个体对农业综合开发实践性社会发展事业的相关理念内容缺乏比较充分的客观了解,客观上导致这一群体中出现了一些群体性错误建制观念。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村干部个体基于对自有利益的追逐,片面性地采取自包工程分项的做法,对于整体性的相关实践工作的客观性社会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

二是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缺位。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前期性准备实践工作包括多个类型的任务分项内容,客观上需要同时设计多个实践性的工作开展,并且将会比较广泛地涉及到比较多的人群指向性对象,实施意义上,有些乡村干部在实施有关的项目计划设计的客观过程中并没有征求相关地域区位的人民群众的具体要求,使得在实际的项目施工实践性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人民群众不愿意配合工作的实践状况,这是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缺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表征。

2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发生变更现象的实践性改良策略

一是扎实而充分地有效开展前期性工作,切实确保原有的设计性实践方案科学稳定而又合理可行。将一切性项目实践工作过程的前期准备分项都做实做细,有效提高原始性规划设计方案文本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考量指征,在这个实践基础上实现在设计预定方案实践应用过程中规避变更现象的客观性实践目的。要扎扎实实对项目的实施的具体性地理区位实施科学而详尽的勘察实践,要对项目实践工作指向性空间区位的地质、水文、水利、气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客观性描述参数指征展开相对充分的调研以及衡量性实践工作过程,扎扎实实获取到第一手的调研实践资料。要对相应的农田空间区位的水利基础设施建制与分布状况进行全面而充分的调查工作过程,能直接利用的就直接利用,对于无法实现直接性利用过程的相关设备要制定出扎实可行的改造实践计划,切实实现相关领域实践工作的最佳开展效能状况。

二是扎实推行相关领域的宣传实践工作,切实提升工作实践力度,有效减轻项目实施工作开展过程的客观难度,有效规避变更新项目实践状况的现实出现。应当借用报纸、电视等一切的可供使用的媒体形式,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扩大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综合性社会影响力,使得全体的农民个体都能切实而充分地感知到实施相关的改革实践工作对基础农民群众现实性地可能带来的现实好处,在间接的考量下,有效而充分地获取农民群众个体对相关项目的支持实践力度。

3结语

本文围绕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变更影响因素及其基本性应对实践策略展开了论述,仅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秀招.福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2] 李名威.土地治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3] 李公祥.回购契约视角下的BT项目投资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 王景成.改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5.

土地变更调查 第12篇

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开展, 特别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实施,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之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正在全国全面展开, 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随着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完成及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 基础数据库的维护已成为国土资源电子政务推进的瓶颈。如何利用已有的数据库实施土地利用变更, 如何高效、实时的维护土地利用数据库、保证其现势性是有效地实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2 目前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的主要方法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完成后,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登记与土地统计、土地规划修边与修改、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检查等方面已充分利用数据库成果, 并结合每年的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开展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工作。

按照变化数据源获取手段的不同, 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的主要方法有:

2.1 通过乡镇国土所地籍员的外业调查, 将变更内容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形成变更调查草图, 室内对照变更调查草图进行数据库变更;

2.2 利用已有的土地登记、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检查、产业结构调整等资料, 主要是土地勘测定界数据, 将土地勘测定界数据进行数据转换, 导入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库变更;

2.3 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 (两个年度的影像数据) , 将内业数据处理, 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经外业调查修正与确认后, 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在使用该方法变更时, 当使用遥感影像数据的分辨率较低时, 需辅之外业测绘来取得满足精度的图形数据。按照变更的时间与目的的不同, 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的主要方法有:

日常变更:在日常土地管理工作中, 利用已形成的变更资料, 如土地登记、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执法检查、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所形成的数据, 实时地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

集中变更:为满足年度土地统计汇总的需要, 以每年10月31日伪时间点, 通过集中调查、同意变更的方法, 对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变更。

3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土地利用变更模式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中, 各市根据各自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 只要保证图、数及实地三一致, 均为可行。但因受年度占补平衡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年不仅在土地利用变更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很难做到变更到位与图、数及实地三一致。由此, 在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的现势性, 也能满足管理的需求。

3.1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成后, 通常年度采用日常变更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 这下年度定义为日常变更年度。主要是利用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使用较成熟的数据库变更软禁实时地进行数据库变更, 并基于该数据库进行推动年度土地汇总统计。这样既可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 也符合占补平衡政策对年度土地汇总统计的要求, 保证了图、数的一致, 但很难保证与实地一致。同时所有的权属变更均可通过土地登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完成数据库的更新, 也可在集中变更时统一处理。

3.2 各地可根据各自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每3-5年开展一次集中变更, 即采用集中变更方法进行全面的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 这些年度定义为集中变更年度。主要是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 (上一次集中变更年度或初始建库的影像数据与本次集中变更年度的影像数据) 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多种模型和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经外业调查修正与确认后, 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全面更新。集中变更后数据需经有土地利用更新调查验收权限的国土资源部门检查验收并确认后投入使用。这样, 可保证图、数及实地三一致, 同时, 通过检查验收和确认的方法来实现集中变更前后的数据衔接。

4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集中变更的方法

在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集中变更时, 必须要有上一集中变更年度或初始建库的影像数据, 同时购买本集中变更年度的影像数据。目前应用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影像数据主要有SPOTS (分辨率为2.5米) 数据和IKPNOS (分辨率为1米) 、QUICKBIRD (分辨率为0.61米) 数据, 当使用SPORS为影像数据时, 所提取的变化信息仅是变化线索, 需在外业调查阶段通过地面测绘手段地提取其精确位置。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集中变更的技术流程如图1。

在进行数据预处理时主要完成影像数据的纠正、配准、融合及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其流程见图2.

通过融合处理突出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地类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 用于变化信息提取。在信息提取时, 利用图像差值、变换和融合等图像处理基础使发生变化的部分从背景影像中显现出来, 通过一定的算法或人机交互解译将发现的变化信息提取出来。鉴于日常变更年度已完成了日常管理中的部分变更, 在变化信息提取结果图形成后, 需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库, 对两个集中变更年度之间已在日常变更年度中更新了的信息从变化信息提取结果图中进行剔除, 减少外业调查的工作量。

在外业调查时, 主要是针对内业所提取的变化信息逐个进行实地复核。对于内业所提取的图斑边界与实地不符或精度不满足要求的图形, 需进行实地测绘, 可采用PTK、手持GPS、全站仪或其他测量仪器进行实地勘丈, 取得变化信息的精确位置数据。

在后处理阶段, 主要是依据经外业调查复核、修正的数据对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更新, 形成现势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利用上一集中变更年度 (初始建库) 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上一年度土地利用数据库及更新后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由数据库系统自动生成土地利用变更记录表, 供检查验收与汇总统计使用。

5 结语

在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方面, 各地均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也采用了许多方法, 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的撰写试图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方法, 形成一种相对较经济使用的技术模式;

土地利用变更与数据库更新的情况比较复杂, 本文仅提出了一个思路, 有关细节尚需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测绘科学研究眼、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

[2]乔伟峰, 孙在宏, 后斌《利用SPOT5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并附注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6卷第3期) .

上一篇: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下一篇:肥料增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