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

2024-09-16

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精选12篇)

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 第1篇

听课案例:

《荷塘月色》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片段1:默读课文第4段, 读完后请分组合作学习以下内容: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2本段中用了哪一些修辞手法?

存在问题一: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事实上以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非常简单, 学生在文本中可以直接找到, 学生根本不用讨论和合作。修辞手法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结果合作学习的大部分时间, 学生都是在闲着讲题外话。合作讨论是有了, 但没什么效果。

片段2:认真阅读课文第7、8段, 体会理解文段内容, 读完后将你不理解的内容提出来与你们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 小组解决不了的请老师解决, 最后由组长将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

存在问题二:

朗读过后很久, 学生没有交流, 也没有讨论, 任课教师无奈地在各组之间转圈。原因是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向, 学生找不到合作学习的入口。

片段3:

请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第7段中的《采莲赋》, 理解《采莲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完后请口头展示。

存在问题三:

部分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单一, 仅限于对课堂上所提出问题的讨论交流。

存在问题四:

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合作学习仅限于狭小的课堂, 而不能延伸到课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其它类似的情况, 笔者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小组合作教学, 是我们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将它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 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的确使我们过去枯燥、沉闷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部分教师却把合作教学当作活跃课堂, 摆脱课堂沉闷的手段, 或者是把分组合作当成是一种应付听课检查的手段, 在合作教学中没有按教学的需要认真组织合作教学, 只是随堂安排一些讨论, 致使合作教学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与课改的终极目标也不相符。因此,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和课改要求, 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合作教学的内容, 并能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

二、在分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体方面还没有完全改变, 对教师的依赖依然明显。合作学习中, 教师必须事先给学生安排好内容, 学习小组方能积极响应, 如让学生自主学习一篇课文, 教师不做明确的要求和引导, 学习小组很难进入状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只有主动学习, 他才有可以用来讨论交流的资本。因此, 要搞好合作学习,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三、合作教学的方式是十分广的, 特别是生生间的合作, 可以运用到作业时的合作、复习时的合作、预习时的合作;有知识的合作、也有学法的合作。大多时候, 这些实用的合作都被忽视了, 大家都只注重组织课堂合作。而合作方式的单一,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笔者认为, 要想调动所有学生对合作教学的长期积极性, 在合作教学的组织方式上, 语文教师需要想得更宽广一些, 多挖掘一些学生喜欢, 且学习效果不错的合作教学方式。

四、课外的大语文空间则异常宽广, 特别是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 大部分学校都有图书馆, 有学生阅览室,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些有利条件, 利用课余时间, 认真组织合作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性格等, 在教师指导下自发分组, 自主学习, 共同研讨语文知识, 语文学法和考试策略等。在一个学习内容广泛, 时间上相对宽松的环境里, 让学生学会养成既能合作学习又能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会有更好的效果。

试卷分析引发的一些遐想教学反思 第2篇

天下武功,各有各的门派,各门各派又各有各的特色和绝活,是所谓立于江湖必有过人之处!如果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武功流派,道理想来也是相通的!

射雕英雄传之所以被传诵为武学经典,除了郭大侠义薄云天、大义凛然的气概,黄女侠智绝天下、美绝天下的柔情侠骨以外,当今五大高手决战于华山之巅,更是亮瞎了无数双热爱武侠的仁人志士的双眼,叫人拍案精绝,千古留芳……当今数学教坛,也有这样的伟人屹立于华山之巅,傲视群雄,江湖人称北金战,南东坡,威名震慑寰宇,令后辈文风披靡,纷纷拜倒。余乃一无名小卒,尝思提高成绩之良方,无缘得见前辈高人,虽反复拜读前辈高人之经典著作,但反复试之却效果微茫,苦死不得要领,痛苦不堪……

幸如今江南之地,能人辈出,数坛风云人物群起,萝萝终于有了效仿学习之对象,顿感幸甚!今日恰逢年末最后一天,不妨列举身边的这些能人,希望以后有机会跟随学习,增长才干与能力:有一人,名校毕业,醉心数坛三十余载,桃李三千,个个堪称数学能人,威名远播千里,只在黄岛主之上,令人佩服!有一人,虽为中学教师,实有教授之能,翻云覆雨之间,学生轻松获取高分,数学水平自在西狂之上,令人赞叹!有一人,虽出身行伍,但解题水平惊人,练就绝世神功,带领暨阳学子,屡屡制造神奇,被无数粉丝捧为网红,YQ大师名头绝迹在北侠之上!有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姑苏大地,仅仅带一个班30普通学子,制造多名中考满分考生,被学生尊称为大神,G师绝对有南帝风采!有一人,出身名门,在中原之地躬耕劳作,大手一挥,三年一届,班上学子几乎全数在120之上,L大侠堪称当今数坛之中神通是也!!

以上这些神人都是萝萝见过的当世之英雄豪杰,以上功绩句句属实,见到大神们尊荣,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区区数语怎能尽数形容?当然,如果能跟班学习,萝萝每天就算打水挑灯,也是毫无怨言的……想想神人们之所以能创造神迹,必定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于是萝萝今天也准备努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分析,和自己的学生一起,通过试卷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一起改进,共同提升。

一、中考试卷的得分

家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很微妙,更多地时候确实关联在一起的,如果三者的目标高度统一,我想往往能创造出一些共鸣来,出成绩也就顺理成章了。作为教师,最希望学生个个都是天才,那样的话不费吹灰之力,高分轻松斩获;作为家长,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能力高超,考出理想的.成绩往往不在话下;但是作为学生,要考出好的成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何在呢?萝萝总结了以下一些主要原因:首先,现在的教学纯属快餐式教育,节奏太快,而内容实在不怎么精彩,试想,那么枯燥的数学真的喜欢的孩子能有几人?那么,追求成绩的最大化,也就成为了学习数学得真正原因了,说到对数学产生兴趣,绝对寥寥无几!其次,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随着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难度被提高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了,于是要考出高分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再次,学生学习数学也普遍缺乏合理的方法,在多次被难题蹂躏以后,信心确实,畏难,负面情绪显著增强!最后,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处于青春叛逆期,情绪化严重,情绪波动大,很难平心静气的面对困难的挑战,受挫之后更容易产生消极和抵触的情绪……综合以上分析,现阶段要想让孩子们考出比较理想的成绩,除了数学教学要循序渐进、合理得法以外,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道也是刻不容缓的!

家长常会问我,现阶段比较理想的成绩是多少?我一般都会比较模糊地应对这一问题,因为试卷难度不同,分数自然会有差异。如果难度比较适中的话,现阶段未进行过系统的中考复习的前提下,比较理想的成绩应当在110以上,好吧,那么接下来就从细节入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对本次测验的认识及应对

本次考试比较正常的成绩应该在100以上,120以上难度较大,所以,实际情况也是无一人成绩超过120(最高分117),如果低于100,我们就要来找一下具体的原因了:首先基本分没有拿足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来看三张90+的试卷的选择、填空和计算的丢分,一目了然:

如果前面三个部分,非常快的把一些不该丢的分数都丢了,那么要想考到100分以上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此时你需要从后面那些非常厉害的敌人手里抢到一些人头,把前前面丢失的分数才能弥补回来,真的是得不偿失的。除了一些粗心引起的错误以外,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个问题一定是和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不到位有关,或者基本概念混淆了,如这样的错误,亲,你知道为什么吗?有的虽然对了,但是这样做是否有改进的地方呢?

中档题得分率不高也是造成成绩不太理想的一个原因,如作图题、应用题、二次函数问题,如果没办法得满分的话,要想考高分就会很大的难度,作图题以下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

对于二次函数类问题,由于新课知识刚刚学完,在融会贯通方面确实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方面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加以改进!

最后在来说一说27、28两个题目的得分情况,对于试卷的最后两题,我们的态度显然是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进攻的方式,争取多得分的。27题的最后一问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同学做对,这方面可以通过以后的专题训练来进行弥补,目前不用过于着急。最后一题,我们的孩子反倒是采取了积极的进攻模式,总体的得分是不错的,需要表扬与鼓励!

三、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变式教学尝试)

下阶段即将进入中考第一轮复习前期,梳理知识点和提炼方法成为这阶段的重点,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不妨采用变式教学来辅助进行,提升效果,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适当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1、“量”的要求在哪里?中考复习进行变式教学,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与中考接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减轻学生的多余负担。因而设计变式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数量,变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注意变式题目的质量,要有代表性。变式题目过多,会变成简单的重复,造成题海战术,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当然变式题目的数量也不能过少,过少会达不到到我们先前定下的目标,所以最好的效果是一组题目,数量控制在3-5题最佳。

2、变式教学如何与中考考纲无缝衔接?显然,应兼顾复习课的特点,为了达到目标而设计的变式训练也应该有区别,向中考要求不断地贴近。

3、变式教学之后是应继续进行总结归纳,不能只关注其表面形式,要适时地归纳总结,概括出其本质属性,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知识要点,掌握解决某类问题通法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关联,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加深刻,思维更加严密。

4、复习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变式创造,变式创造不要仅仅由老师完成,也要尝试让学生进行变式,鼓励学生围绕母题进行相关的变化,发展学生创造的技能,学生通过自己编题,亲身体验创造带来的喜悦,珍视创造的成果.学生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下对知识进行再认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表现为数学语言中的名词、符号等的准确含义,在人脑中,数学概念客观反映了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如,数学中“周长”说的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小学数学概念是学生在培养其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知识,它对学生后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小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中呈现出描述式、图画式、定义式等表述方式。

一、根据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描述式概念的教学中,由于图形中蕴含着概念的本质属性,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图形的含义,对图形的含义要理解透彻,并且结合概念中的“字”,帮助学生将图示所表明的含义用自己的理解语言描述出来,给概念下一个纯文字的定义,如,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学习直线、小数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图画式概念的特点和要求,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挖掘图画的深层含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尽量用数学语言中的术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定义,如,在学习圆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圆的表象抽象成数学语言,揭示圆的本质特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表达数学概念,认识到数学用语要规范、贴切,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二、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不同教学阶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同一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弄清教材编排的目的,形成概念体系,才不至于在教学中脱节,才能将知识串联起来。如,初步认识分数是在三年级,而深入了解分数意义和性质则是在五年级。同时,同一概念的各种表现方式给人的感受不同,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不同方式表达概念。

由于数学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生成和发展都与其他概念有联系,因此,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引导学生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不容易导致概念的模糊和混淆,如,核心概念衍生出来的相关概念。

三、加强直观教学,内化学生数学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观察、比较等直观方式,借助多媒体、模型等各种直观教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容易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使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要内化数学概念,将学生建立的表征逐步抽象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并辅以教具、学具,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内涵,感知到概念的表象。如,在学习“米、分米、厘米”的概念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棒分发到每个小组中,使每个小组都具有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1厘米的小棒。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摸一摸小棒,并猜测出实际长度,然后让学生用1厘米的小棒量出1分米中有几个1厘米,用1分米的小棒量出1米中有几个1分米。而在学习“毫米”时,为了让学生知道1厘米中包含几个1毫米,可以直接利用直尺上的刻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概念的原型,从而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当引入概念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头脑中的清晰表象,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如,采用实物、模型等进行演示,并结合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接触有关对象,自己动手操作。如,为了突破单位“1”这个分数意义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将1根绳子、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提供给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明白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计量单位、整体,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但是在引入概念时,教师不但要注意所选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特征,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确切性,应该出示不同的图形,在不同的图形中,让学生辨认出其不变的本质属性。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由于教学方法对学生接受、理解概念的重要性,教师要采用探究、发现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味地灌输,要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体验概念的建立,使学生理解概念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袁樱.立足基础、把握本质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概念[J].科技信息,2011(27).

谈谈美术教学的一些反思 第4篇

一、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美术教科书上, 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 不涉及其他的内容, 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备课中, 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 通过课堂授课、师生讨论、课堂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纸工饰物”这一课中, 我结合现在的天气情况, 是因为夏天快到了, 它要去捉害虫, 所以分外地着急, 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学生制做好了以后, 我让学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 使他们发挥想象力。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 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小青蛙做好后就可以让学生制作其他动物了, 一堂课既轻松快乐又严谨地完成了。

当然, “无规矩不成成方圆”。良好的秩序是保证活动质量的前提条件。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 都有比一比的愿望, 唯恐落后, 课堂气氛可能会非常活跃, 有点难以控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如何分配人员, 如何安排顺序, 游戏规则均应交代清楚。这样, 才可以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以爱为基础, 拉近师生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精彩的话: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幼小的心灵。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教师用心地呵护,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任教师, 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 与学生建立友谊, 产生凝聚力、向心力,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切目标的实现, 必须以爱为基础。或许在这方面我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表现得更加小心细致, 结果初一年级的学生比初二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上我的美术课, 每当我走进教室, 学生便会兴奋地欢呼“耶!”在学生那活泼又充满稚气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学生的反应让我了解他们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快乐。然而, 面对初二年级我却常常犯同一个错误, 喜欢从个人感受和专业的角度去设想每个学生都会像我那样关心和热衷于美术学科的学习, 我也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但事实上, 学校美术课向来被大家认为是“副课”, 不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美术又不要统考, 不必认真学美术”的观念使得学生也不愿学, 而教师没兴趣教也形成恶性循环。

三、调动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

学生学习经历的影响来自这个班集体, 如果班集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曾参加过社会上的美术学习班或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美术天赋, 他们会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者同学的崇拜, 这就是所谓“榜样的力量”。只要班集体中有这样的学生存在, 那么这个班的美术教学一定是比较容易开展的。学生美术兴趣差异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班级不同的美术兴趣点,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 并善于发现, 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教材,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新接手一个班级, 我们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去调查了解这个班的美术学情。教师方面, 这个班有哪些任课教师, 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特长是什么, 经常为班级体开展哪些活动, 怎么样开展的;学生方面, 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学生了解美术学习现状, 采取问卷调查, 通过学生一件最满意的美术作品总结学生的学习现状。之后的教学应该是发挥学生的长处, 让学生感到美术既好学又有趣, 使他们的兴趣找到生发点, 步步推进, 不断生发新的兴趣,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而完成学期美术目标。

四、注重想象力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如《未来的交通工具》是着重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准备了很多说明交通工具历史发展的资料及图片, 在课堂上, 我抓住科技材料与功能要求的关系的线索, 结合恰当的问题, 向学生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 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以及想象力的重要性。接着, 我结合学生实际, 让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提出如:你是如何来上学的, 路况怎么样, 你想对你的交通工具有怎样的改进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积极, 设想也很大胆, 甚至有的成了“妄想”。这时我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 而是结合安全这一最基本要求, 让学生改进设计。于是学生马上向我解释他们是如何保证安全的。然后, 给学生留出时间, 让他们将自己的设计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允许学生必要的时候用文字的形式将无法画出来的内容在旁说明。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而且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看, 这堂课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课堂教学是重点, 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 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学生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 比如一些手工课, 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完成, 学生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 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入了游戏、舞蹈等动态的教学手段, 课堂也会显得杂乱。国外的教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学生坐得端端正正, 他们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创作, 学生可以画在桌子上, 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 在丢勒中学, 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 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 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学生的个性, 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 既不放纵, 也不压制。例如, 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 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美术, 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 迎风玩一玩小风车, 并制作手工彩练、挂饰;结合绘画课, 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 组织学生参观发言, 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娜.小学美术教学之我见学周刊2011-11-15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学反思 第5篇

十、整百的简便算法。一个数加减整

十、整百数可以口算,因此可以把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看作整

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了几再加上几,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在教学中我是本着这几点教学的。

一、有趣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我用唱歌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问候并寄予希望。用的是《新年好》的曲子,捎带一些幽默语言,使得课堂更活跃,同学们的情绪更高涨,显得老师的语言更鲜活。

如:同学好呀,老师好呀,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这里上课,希望大家表现好!

唱歌是青壮老幼都喜欢的文艺节目,音乐可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我想把数学课上成音乐课,甚至个人演唱会的形式同学们应该喜欢,这是我本节课与众不同的地方。

二、独特的设计

整节课的过渡语全部是用歌曲串连的,一共用了同学们熟悉的、爱听的六首歌曲:《新年好》、《上学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吉祥三宝》、《冰糖葫芦》、《一分钱》。

本节课内容很简单,只是干巴的说教还很没趣的课,因此,我设计了以上环节。用唱歌的形式授课,同学们感到轻松、放松,整节课不象是在精神紧张得上数学课。

三、备课充分,设计了合理的复习导入。

课的伊始我设计了两组计算题,以男女对抗赛的形式出现,并且取名也很具挑战性,女队叫“铁算盘队”,男队叫做“计算器队”。比赛的结果女队获胜,男队不服气,发现老师出的题有问题,女队的计算全是整

十、整百数。由此引出新课。板书《简便算法》。

以“十一”购物算帐的事情为引线,设计较合情合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为了给老师算一笔账,是带着任务学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有动力。

四、反馈练习设计合理,判断题从学生爱出现错误的几种情况入手,可以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五、发散思维的设计适度。

如:田老师“十一”的消费

裤子198元电热毯49元

旅游鞋98元T恤衫51元

引水机497元上衣122元

电饭煲96元手表78元

毛衫150元(给50元的购物卡)羽绒服181元(返50元钱的现金)

田老师一共花了多少元的现金?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反思与建议 第6篇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目的语

“汉语热”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多达500多个,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笔者

通过对留学生的辅导和授课,总结了一些对外汉语课堂的思考与

认识。

一、要尽量使用目的语,避免课堂上过多的媒介语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媒介语的大量使用无可厚非,但对于程度为中高级的课堂中,目的语需要承担支持整节课表达的责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和表达后,教师就可以重复使用常用的目的语进行教学,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也可以通过常用语进行转述。因为对外汉语课堂不仅是传递教学信息、开展教学活动的媒介,更是为学生提供汉语对话语境。

在教学中潜性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与听说能力。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体会。在去年对德留学生辅导时,因为他的汉语水平与其他留学生相比较低,为了沟通便利,我们经常使用英语交流,一段时间后,虽然我们完成一些任务的效率高于其他人,并且沟通的内容比较深入,但他的汉语口语却没有提高,于是在其他同学的监督下,我们禁止使用英语交流,否则将要受到惩罚。虽然比较困难,但是至今我们在通过E-mail和msn联系时,他的汉语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課堂设计应该既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又需要根据具体章节做出调整,发挥创造性

比如,一般的教学模式可能是“预习—提问预习情况—课文学

习—课外延伸—总结练习”。这一套学习模式虽不是尽善尽美,但值得肯定的是拥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新知识是有帮助的。在这个方面有的教师经常“出奇招、没套路”。在每个学期伊始都会热情地提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但往往都无疾而终。几个学期过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终于被完全打破,变成了自学,这一结果是消极的。另外,教师应该严肃地对待教学活动,对于与课堂与学生发展无关的引申与拓展要把握好度,避免打乱课堂计划。最后一点是根据具体情况发挥创造性,旨在引起学生兴趣,倾向于听说交际的实践,使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角色扮演、课堂小短剧等。

三、教学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尤其要加强听说方面的练习,提高交际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言不仅是学一套知识,而是一种技能。”而这里的技能主要是交际,不仅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更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第二语言的真正兴趣,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以语言为媒介进入更广阔的领域。注重听说只是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降低学习汉语的难度在有些地区提倡拼音教学,降低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难度。在每章学习中都需要设计与之相对的环节,进行综合完善的学习。

四、运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偏误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要找出一篇文章中突出的重点与难点,预测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同时要在重点讲解后征寻学生的疑点作为补充。如果教师一味地询问学生有无问题,学生会以沉默应答或个别人提出不具有代表性的难点,影响课堂质量,大班授课应该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模式。

五、对于课堂提问和学生口语的练习出现的错误应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

一方面,要分清偏误和失误,如果是偏误就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并解释原因,由于口语交际是边想边说,一些失误只需要点到即可,避免句句纠错,浪费时间,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另一方面,要防止偏误僵化而及时纠正。教师在提问时,也许是限于时间问题,对学生的表达中没有产生信息传达和理解阻碍性的偏误一般都不予纠正,这也是不应该的。根据中介语理论并非所有的偏误都会自行消失,反而有可能产生僵化现象。学生也希望偏误得到指正而提高外语水平。

有些句子语法含义都正确,但语境使用不对,也会造成交际障碍。例如,前段时间笔者辅导的韩国留学生请我到她宿舍吃她做的拌饭,在吃完后,她热情地问我;“撑死了吗?”这一笑话也从侧面反映出对学生语境产生的偏误同样不能忽视。

本文只就对外汉语课堂的授课实践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更加具体的问题也亟待深入挖掘,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笔者通过自身经历也感受到教学的不易,对外汉语课堂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再通过实践来检验与完善,真正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永华.语言课的课堂教学意识略说.汉语教学,1990(3).

[2]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2版.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4]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6]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有效生成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高教学,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 有进步, 有收获。使学生深刻领悟教材, 为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给学生提供思路、方法;全面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那么, 怎样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重视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产生学 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 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 去寻求发展。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 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主动获取知识, 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二、引导发现问题, 灵活运用知识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 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 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经验、年龄、知识能力的限制, 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 只有发挥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 让学生独立思考,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在实际教学中, 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发现问题, 探究新知, 这对学生本身来说印象、体会最深, 理解得也最深刻。如, 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

例1碱厂村饲养场买来白兔5只, 灰兔20只, ______________?

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 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

1.白兔是灰兔的几分之几?

2.灰兔是白兔的几倍?

3.白兔比灰兔少几分之几?

4.灰兔比白兔多百分之几?

5.灰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

6.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

就这样短短的几分钟, 教师没有作任何提示, 但学生积极主动, 自主探究得出了六个问题的答案。这样做使学生灵活运用了知识, 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难点。

三、要有新的突破, 要抓准关键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将数 (代数) 与形 (几何图形) 分开教学的, 数与形的结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教学完正比例、反比例之后, 我让学生找:在学过的几何图形公式里有哪些能组成正比例, 哪些能够组成反比例? (学生思考)

我在电脑上展示了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 并引导学生回忆。学生一边说正反比例, 我就一边在电脑上输入, 很快就梳理清楚了。

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里面的正反比例很容易找到, 让我高兴的是, 我的学生还找到了:

(1) 在圆里面, 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 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 (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组成一个正比例、一个反比例)

(2) 在长方体里面, 高一定, 底面积与体积成正比例;长方体的底面周长一定, 侧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3) 在正三角形里面, 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在三角形里面, 底一定, 面积与高成正比例……

在学完了圆柱、圆锥之后, 我又一次用电脑演示, 重温了前面的正反比例, 让学生找出了公式当中可能形成的正反比例。

四、激励敢说爱说, 展现思维过程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同步性, 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 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 更使学生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 作为教师要首先不断鼓励学生, 使他们敢说、爱说, 怎样想就怎样说, 说错了再重说, 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如在学习“正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时, 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 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 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 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理解, 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第8篇

一、重训练, 通算理,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二个方面:1注重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培养.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与运算技能的有机结合.

例1如图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M、N分别是椭圆x2/4+y2/2= 1的顶点, 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 其中P在第一象限, 过P作x轴的垂线, 垂足为C, 连接AC, 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 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1) 当直线PA平分线段MN时, 求k的值;

(2) 当k = 2时, 求点P到直线AB的距离d;

(3) 对任意k > 0, 求证:PA⊥PB.

此题为江苏一道高考题, 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直线的斜率及其方程,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直线的垂直关系的判断, 共线问题, 点在曲线上的性质. 对于前2问, 学生只要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 不难求解. 第3问主要集中在计算上, 有很多同学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 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计算是关键. 下面笔者只对第 (3) 问作探究.

解法1: (直接法) 将直线PA的方程, 解得

记, 则P (u, uk) , A (-u, -uk) , 于是C (u, 0) .

所以直线AB的斜率为 (0 + μk) / (μ + μ) =k/2, 直线AB的方程为y =k/2 (x - μ) ,

代入椭圆方程得 (2 + k2) x2- 2μk2x - μ2 (3k2+ 2) = 0, 解得, 或 x = - μ.

所以, 于是直线PB的斜率为

所以k1k = - 1, 所以PA⊥PB.

这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解法, 也是计算最繁琐的解法. 计算是学生使用这种解法的最大障碍, 虽然在解答过程中运用了换元, 但是计算量仍然不小.

解法2: (点差法) 由题意设P (x0, y0) , A (-x0, -y0) , B (x1, y1) , 则C (x0, 0) .

A, C, B三点共线, 所以

又因为点P、B在椭圆上, 所以, 两式相减得

所以所以PA⊥PB.

这种解法用的是设而不求的思想, 这也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常规解法之一, 解题过程中还利用了合比性质、点差法, 优化了解题思路, 简化了计算过程.

二、重小结, 通思想,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思想是方法的源泉, 方法则需要在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形成, 但思想从何而来?这需要教师去进行适当的总结和提升.

例2在笔者的一次复习课中, 有这样一题:对x∈[1, 3], 不等式x2+ 2x + m≥0都成立, 求m的取值范围.

通过学生自己求解, 归纳出了三种解题思路:1二次函数图象法, 2利用单调性, 3分离参数法. 从而得到解决恒成立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 抓住问题的本质, 就方法3作进一步分析. 将参数m分离出来, 要使不等式在[1, 3]上恒成立, 转化成m≥- (x2+ 2x) 恒成立, 只需求出函数f (x) = - x2- 2x在[1, 3]上的最大值, 而f (x) = - x2- 2x在[1, 3]上的最值求解可利用单调性或图象很快求得.

紧接着把上题变换为:, 使不等式x2+ 2x + m≥0都成立, 求m的取值范围. 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这两题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问题2:若把上述不等式转化为m≥- (x2+ 2x) , 怎样求出满足条件的m的范围?

问题1很显然, 对问题2, 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到了答案, 只需求出函数f (x) = - x2- 2x在[1, 3]上的最小值即可, 或考虑命题的否定, 即把问题转化为:对x∈[1, 3], 不等式x2+ 2x +m < 0恒成立, 求m的取值范围, 然后再求出所得集合的补集.

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学误区 第9篇

一、新课程需不需要教师讲

近一段时间来, 针对课改的各种观摩活动在中小学校盛行开来, 如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 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稍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存在这样一个错误理念———能“少讲”就不“多讲”, 最好是“不讲”。很多教师认为, 只有这样才是遵照新课改的要求, 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听不到了教师的讲解,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泛泛而读, 并美其名曰“自读自悟”;看不到了教师的板书, 而为多媒体课件所取代, 冠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以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活动为傲, 以采取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为能事, 而不再顾及教学是否有实效。

教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学行为, 究其原因是教学思维出现了偏差。在他们的意识里, 也许认为教师“讲”就是填鸭式的“满堂灌”, 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而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殊不知, 二者并不是相等的关系。新课程并不是要求教师不讲, 关键问题是, 教师怎么讲。

那么, 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应该怎么讲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明确,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并非不讲, 而是要“精要地讲”, 以此去引导学生, 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 语文教师又应该如何“精要地讲”呢?教师要充分了解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以此为出发点, 把基本的课前准备、生字词、课文朗读、段落的划分等简单的任务留给学生自己完成。而对于课文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疑点和难点等复杂、深刻的问题, 教师进行精要的讲解。同时, 对学生在自主学习部分出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 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不同的见解。此外, 教师应给予学生精当的评点, 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通过教师的精要讲解和点评, 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地感悟课文传达的思想内涵,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应该怎样进行合作学习

放眼望去, 如今的中小学课堂上, 随时可见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的模式, 尤其是公开课中, 更是少不了它的身影。但是, 通过观察和分析, 我们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甚至存在很多的问题, 致使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非常低。例如, 有的教师只是把合作学习当成形式上的东西, 作为讲授教学的一种点缀, 留给学生的时间仅仅两三分钟而已, 学生常常是感觉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有的合作学习则是好像全员都在参与, 可实际上是好学生轮番上阵, 学困生默默无闻。有的合作学习, 学生不懂得怎样去倾听、去合作, 而教师又缺乏组织合作学习的策略, 导致课堂濒于失控的状态。有的合作学习表面上气氛活跃, 但实际学习效果非常低。还有一些教师过分重视评价合作学习的结果, 而忽视了对合作有效性提高的指导, 等等。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如果运用得当, 学生之间就会相互帮助、启发, 即使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各不相同的学生, 也能达到“互补”, 实在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的精髓, 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提高其有效性呢?我认为, 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同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形式和策略。如教师可先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然后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成员自身的特长, 又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又如, 各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综合形成集体的意见。

2.开展合作学习必须精心选择学习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的不同思考, 产生不同的认识, 生出不同的发现, 等等。这样的学习内容常常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单凭学生个体进行自主学习, 很难得到完满的解决。因此, 针对此类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能够把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化为一种良好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启发、探索、讨论,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开展合作学习必须对学生加强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 必要时走到学生中间, 了解他们在合作中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在讨论什么什么样的焦点问题、存在的疑难点是什么等,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 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应该怎样提问才会更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经常被教师问这样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 你懂得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面对这样开放式的提问,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由此可见, 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体验因学生个体不同而异, 因此摒弃了追求唯一答案的行为。

然而,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很多语文教师把这类开放式的提问用滥了, 不管课文的特点是怎样的, 不管时间场合是否合适, 也不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概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提问。虽然学生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但是学生的见解不深刻, 甚至有的观点出现偏颇。如果教师对此不加注意, 不进行适当的指导, 就会使学生深陷纷乱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问呢?我认为, 提问题首先要讲求效果。该“穷追不舍”的问题, 教师就不能“草草收兵”, 要以更深入、具体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点拨, 使学生粗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进而感悟到更深刻的道理。其次, 问题要有针对性, 紧紧扣住课文的重难点。此外, 问题还用该有启发性、挑战性和趣味性, 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 开展学习活动,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现状。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以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但是,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的一些教学理念和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和误区, 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和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行为,产生误区

参考文献

[1]闫丽英.走出迷雾——对新课程课堂教学一些误区的反思[J].基础教育课程, 2008 (3) :26-27.

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 第10篇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反思

首先是案例质量良莠不齐。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因此正式法的渊源中不包含判例,同时也没有权威的案例汇编。虽然目前教师们已经努力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仍然难像英美等国那样信手拈来。国内教学案例的来源非常繁杂,诸如报纸、杂志、各种教学参考书籍,还有很多是以自己代理的案件现身说法,很多案例由于时间久远,缺乏现实感、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是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笔者以为法学案例可大致分为示例型案例和研讨型案例。示例型案例是通过对案例分析的手段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选择案例时通常会对案例进行适当的简化,突出表达案例与该知识点的印证;研讨型案例主要以培养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为目的,具有存疑性。示例型案例分析的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案例的功能基本局限于对所授知识点的解释,研讨型案例作为了学术论坛、学生沙龙的素材。这样的教学设计实际效果是有限的,提升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功能欠佳。

最后是教师和学生作用两级化。案例教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理解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得出结论,其所涉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学生的准备时间等,基本是由教师控制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英美国家的法学案例教学中,学生通常是占据主导地位,在探讨问题时,各种观点自由交流、激烈碰撞,教师只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我国法学专业的学生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按照概念—命题—定理—固定答案的思维方式运行了十多年,这样思维方式与法律思维不在一个步调上,用这样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高度不确定的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难度系数过高。由教师选取案例并引导发问,阻却了学生们对案例设问的权利,使得学生们探究意识和批判意识受到影响。

二、一些改善建议

首要任务是做好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案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一个好的案例能把部分真实的社会生活在课堂上生动展现,另人感悟、引人深思。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必须谨慎。案例的来源真实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和,那些为了印证所授知识点而生造案例的做法应当摒弃,若学生无法置身于真实的法律环境当中,那么其教学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对知识点简单理解的层面上。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定期更新案例题材数据库,做到与时俱进。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教师针对授课需要挑选可以充分体现所授知识点的案例展开讨论,使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动态与发展趋向,使学生对现实法律运行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适应性。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目前案例教学中最弱的环节,因此需要法学教育工作者更加努力的去做好这项工作。

其次是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环节。无论课堂上使教师占主导地位还是学生主动自觉的探讨都不是我国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理想状态。笔者在日常的案例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仅仅满足于填鸭式教学,只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从不去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发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就精心安排设计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前的准备工作,案例如何抛出,围绕案例的模拟练习如何展开,练习结束之后的反馈和总结如何进行等等。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发挥其必要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和论证方法远比结论本身更重要。模拟练习的安排应当尽量多元化,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尽可能地亲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要求,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资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的工作重心多是灌输理论知识,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少,从而导致法学专业的学生缺少应变能力与创新技能。随着我国法学教育职业化导向的日益增长,同时也受到美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启发,传统理论与案例讲解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已基本上在各高校法学院得到了普遍的适用。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由此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往法学教育中过分注重教义分析的弱点,强化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训,为培训实务型、复合型和高素质法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行政法学,案例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湛中乐.论行政诉讼案例指导制度[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1).

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此,我谈谈自己几年来探索出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学会哪些知识。因为让学生知道了他们的学习任务,实际上就为他们的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使他们产生积极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的意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上课的注意力,为本节课的新知有意建构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的方法,低年级可以由教师口述,中高年级既可以由教师口述也可以采用文字呈现。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下)“2、5的倍数特征”时,在教学情境中首先板书课题,接着用小黑板呈现如下的学习目标:①掌握2、5的倍数特点,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②理解、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然后紧扣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抓紧时间,展开研究探索,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复习旧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继续建构有意义新知的基础。实际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中,有80%的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新的知识只占20%左右,而这20%的新知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意义的新知建构才能实现。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下)“2和5的倍数特征”时,首先出示:①写倍数(从小到大写10个)。4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7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②一个数的倍数有何特点?③如何有序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把这个数分别乘1、2、3……,所得的积都是它的倍数)。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在此基础上进入新知探究环节。这样由已知进入未知,充分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新知的排斥和恐惧,为学生提供一个渐入佳境的缓冲过程,同时,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中才能被理解,被掌握。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新知的学习才能更系统,更完整。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目的的复习引入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

三、探究新知

要想使学生获得新知的有意建构,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长期形成的“先教后学”改变成“先学后教”,至于怎么学怎么教,必须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低年级记忆、思维都处在具体形象阶段之中,他们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具体形象的材料支撑,进行逻辑推理,教学方法以演示法为、实验法为主。为此,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尽可能参加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知、体验,获得新知的有意建构。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一(上)30页内容“分与合”中,用圆片代替桃子,用纸盒代替盘子,让学生先自己按要求分一分,小组再交流各自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知识获得才有意义。到了中高年级记忆、思维在抽象方面都有所发展,教学方法根据学习内容有所变化,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内容教学仍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数与代数一般以启发谈话法、引导发现法或探究研讨法为主。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下)“2和5的倍数特征”时,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独自在例题所给的百数表中按要求找出2和5的倍数,同学们完成后同位或小组可以相互对照,看是否全部正确找出,其次让每个同学根据刚才找的方法和观察找出的所有5的倍数,想一想,5的倍数有何特点?要求自己认真观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这样5的倍数特点:“个位上是0或5”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教师鼓励学生再观察、思考、交流2的倍数有何特点,在学生总结出2的倍数特点后,接着抛出问题:既然我们知道2和5的倍数特征,怎样快速、准确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2和5的倍数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最后让学生阅读偶数、奇数的概念,阅读后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同位或小组交流。

但是,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非智力因素”充分给力,通过动脑、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知识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师生、学生之间有效的相互交流下实现有意建构。

上述的新知教学过程是探究新知的具体实施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推到学习前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有意建构新知。我们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我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我绝不暗示。我要做的是: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反思、感受、体验,学习的方法、技巧与新知的有意建构在这样的活动中悄然形成。

四、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充分理解、领会教材中每道题的编写意图。教学时,我们要演好自己的角色,真正发挥习题的作用。

苏教版每节课都附有大量的练习,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认真完成。由于习题难易的程度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多数学生能快速完成,少数学生会遇到困难。在这一环节我们教师要有目的对有关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小声相互交流。这样既能让学困生吃得了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提升了自己)。其次是在订正练习时,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在学生说出每题的结果后,我通常都要让学生“说出想法”或问个“为什么……”,“暴露”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其意义是:对于错误的结果通过相互交流才能找出原因,才能及时有效更正;对于正确的结果及思考过程,说明新知已经有效的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如我在苏教版四数(下)“2和5的倍数特征”中,想想做做1: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12、25、48、60、72、90。点评时,在学生顺利说出2或5的倍数后,分别让学生说出了想法,特别是60、9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时,我更让他们说出了为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总结出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新课知识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小结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解决,“借学生的嘴说出教师想说出的话。”问题的内容应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下)“倍数和因数”,小结时,我让学生联系本节课内容用自己的学号说几句话。如学号为6的学生说道:我是6号;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6的因数有1、2、3、6;6的倍数最小是6;没有最大的倍数。

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 第12篇

一、数学课堂中有哪些不良的提问?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有哪些低效甚至是无效提问的现象呢?我觉得具体来说有:(1)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跃;(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3)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现举一例说明不良提问的不良影响:

在一年级时有这样一个图文结合的题目:一个书柜,左边6本书,右边被一块布遮住。6+()=14 14—()=6在教学前我问了这么几个问题:(1)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2)左边是什么?(3)右边是什么?(4)告诉我们什么?(5)你能提什么问题?

现在想来:本来很简单,学生能自己发现的问题,我随意地提了5个问题。在这5个问题下,学生已经不需要发现了。原来含有一定思维价值的东西在我的肢解下,学生失去了发现的能力。小学数学的呈现方式第一步是情境出现,发现问题,我在第一步就把路给堵住了。假如这样教下去,老师多问了,学生就越是不会问了。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的矛盾,形成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

1.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的作用,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很难调动,主体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如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2杯就开始摇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狮子不服气的嚷:“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酒仙!”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认输,打起来了。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说的有理呢?”“容量和升”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和抽象,所以课一开始通过一个有趣的喝酒比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帮助老虎和狮子确定谁是森林中的酒仙,这就需要认识这节课讲到的容量和升,由此,学生就有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需求。

2.分析学生,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凡成功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注重向学生讲授新知识、新概念的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得到长久保持的有效方法,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措施。但我们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巩固旧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新知,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加以重组、改造,真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强化。因此,我们的提问就是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获得、强化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首先我让学生从“2、3、5、6、9”这些数字中任选三个数字组成2的倍数、5的倍数。然后仍从这些数字中任选三个数字,你能否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呢?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组成的三位数,个位上是3、6、9)在四人小组里每人通过计算检查一下,看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通过计算有的不是3的倍数,有的是3的倍数。得到不能只看个位上的数找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导入新课。这里通过设置教学悬念,引导学生提出3的倍数的特征的假设,到推翻假设,引发认知冲突,并再次创设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地避免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开动脑筋、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却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几十个人。这几十个人,有各自的生活经历,有各人的性格爱好,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习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提问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学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在学生板演多个有余数除法的式子后,我没有直接向学生提出“余数和除数谁大谁小”的问题,而是艺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想要提醒其他同学的?”细微的变化、开放的空间,一下子将学生的热情与创造力激发了出来。很快,有关“余数要小于除数”的重要结论在大家的交流与对话中得到了强化。

三、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

“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提问也是有技巧的。所以有了好问题,还得要实施得好。如何实施呢?

1.增加等待。精彩,源自等待。教师表述完问题之后的停顿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的课堂提问,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保持沉默,不要干扰学生的思维,更不要解释和催促。另一方面,停顿的这段时间里,教师也可以得到学生对问题反应的初步信息,并基于学生的反应迅速作出分析、判断,决定下一步行动。如在教学“运算律”时,在观察一系列的等式之后,让学生用一个简洁的方式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我们可以等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用文字、图形、音符、字母,等等。

2.适当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如“倍数和因数”一课,我曾经听过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当学生已经找出几个2的倍数(2、4、6、8)后,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找到的?”“你还能找出哪些2的倍数?”“像这样,你能把2的倍数找完吗?”“那么,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适度追问中,学生的理解才得以逐层深入。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如何运用好做到有效提问,也是一门艺术。老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让我们一起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当前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存在哪些“低效提问”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提问实施

参考文献

[1]李红.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1(2).

上一篇:中美利益集团下一篇:临床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