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整合范文

2024-05-31

政治整合范文(精选12篇)

政治整合 第1篇

一、激发兴趣, 催生情感, 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

一是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晦涩难懂、比较枯燥, 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其实, 任何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升华与总结, 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政治兴趣、引导学生激情参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兴致盎然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素质, 品尝政治学习的甜头, 体验政治学习的乐趣。

二是创设宽松教学情境。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以自身的政治常识、语言组织、文化底蕴、饱满热情进行教学, 与学生进行双边双向的交流, 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境界, 让学生在“双边互动、情景交融”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接受潜移默化的政治教育, 陶冶学生情操, 产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学习新知, 通过“联想、分析、推理、归纳”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体验成长、体会成功。

三是开展客观公正评价。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用激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信任的语言, 对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成绩, 给予客观公正、促进发展的激励评价,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 体会成功的愉悦, 获得成长的动力。笔者在教学中,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特征、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 对他们身上所展示出的“闪光点”给予“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 使学生“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二、优化方法, 整合资源, 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 边读边思、边想边做, 初步了解掌握新课的基本内容, 勤思善想, 提高能力。笔者在教学《爱在屋檐下》下一课时, 我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自己与父母的亲情、了解如何确立家庭关系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通过努力找答案, 然后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把握与父母沟通交流要领, 换位思考, 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道理。

二是提高政治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 关注国际、国内大事,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扩大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 启迪思维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政治眼光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突破书本知识制约, 指导学生运用网络传媒来获取信息的能力, 扩大、整合信息资源, 补充书本知识, 对信息进行梳理、加工和利用, 提高学生运用政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 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笔者在讲解《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 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讲述“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和“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等诚信故事, 引发学生在故事中提出疑问, 然后再导入新课, 为学生讲解“诚实守信, 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恪守信用、真实做人是为人之道, 成事之基的道理。

三、开展活动, 放大效用, 培养健康的思维品质

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品质是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和归纳, 提出自己的观点, 寻找解决问题使用的理论知识, 以实际情况为背景构建新的知识联系。这样, 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概念和原理,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种清晰、科学的知识结构。

二是坚持开展拓展训练。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从多层面、广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 拓展思维, 生成情感。笔者在教学《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时, 课前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拓展训练, 指导学生分成三组开展互助游戏。如:开展“红黑大战”、“孤岛过生”、“穿越电网”等游戏活动, 让他们在合作竞争过程中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提高效率, 聚集力量、开阔视野, 乐于奉献、合作双赢。

三是坚持开展主题活动。在政治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撰写小论文、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 催生学生政治情感。笔者在教学《多元文化“地球村”》一课时, 笔者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或国家, 通过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编写一份“政治小报”, 并在全班展出, 并评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不断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

摘要: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感知生活、活跃思维的学科, 政治学习, 可以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维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爱上政治、喜欢政治, 由乐于学习向学会学习转变, 全力提高教学效率。

高考政治必修三复习资料整合 第2篇

基本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总体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时代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核心的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要求,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

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

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因为:(1)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政治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第3篇

一、政治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与原则

课程整合的特征丰富多样,政治课教学可采用的手段也就随之丰富多样,在接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之下,根据许多学校已建成的校园网络优势,将宽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政治课堂,较好地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下就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与政治课教学方面的几个特点和原则谈一点看法。

1、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对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例如我校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生课前演讲,我就曾给学生一个热点新闻让学生自主上网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和说明,并自主分析资料与教材原理的关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用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现在我们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为了使用新的手段而盲目使用信息技术和电教设备,不能把信息技术和电教手段作为教学的工具,使之服务于教学,与课程良好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趋势。信息不要多,只要精;手段不是越花哨越好,而是越与课堂任务和谐越好。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政治课教学可以采取老师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资料的需求方向,让学生自主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长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4、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学习效果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政治课与网络信息的结合,更加能体现这一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给了学生接受信息的多方位渠道,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很多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认识,而政治学科必须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既要让学生在个别化学习中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又要能在协作学习中形成共同的、科学的、规律性的认识。

二、政治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过程构想

1、情景导入。运用动画、声音、视频等手段,设置情景或利用设问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学生则感受情境,对学习引起目标注意和感兴趣。例如:高三政治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可以利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录像资料,以第一手的生动情景让学生进入求知者的角色。

2、自主学习测教师提供的演示平台(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或校园网网页)为载体,以教师提供的简单资料或直接从网上获取资料为依托,以教材大纲为根本研究范围,教师进行简单而必要的提示帮助和设问引导为辅助,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互动的学习和探讨。这方面我校物理组的实践探索非常成功,政治组的尝试也在进行之中。

3、学生练习和交流。让学生对有关经济、哲学、政治学观点的有关事例型资料(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或直接从网上获取)谈自己的看法,并发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旁做方向性引导,让学生通过这种练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高二哲学有关反驳“人性自私论”部分的练习,就可以这样进行。先从网上找到社会最新新闻报道有关人性部分的正反面报道让学生阅读,并在指定的虚拟社区里贴帖子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社区一员的身份发表观点。

4、反馈总结。这个部分教师可以用简单课件,以各种形式进行测试(其中应该以学生的自我测试和自我小结为主1。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及与教师的互动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即可总体引导,也可单独指导。例如:“政党制度”一课的测试反馈,教师可以提前作好课件,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形式做成表格,让学生在掌握大量现实资料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己把表格的基本内容填满。

政治整合与政府能力引论 第4篇

所谓整合, 简言之, 也就是有机统一和一体化。从实质上看, 整合是一种格局, 一种社会稳态。而作为政治整合, 一般指通过政治决策、政治参与、政治监督、政治动员、政治政协等方式将政治结构诸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关系结合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提高政治一体化程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让改革的利剑再次划破的时代的长空。改革开放历经36年的持续深入, 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社会政治整合格局也随之失却原有的政治态势。由于各种利益格局的变动, 社会分化的加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价值规范的变化, 最终使一个整体的社会从国家中分化出来, 这一过程即马克思所言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过程。在这一分离过程中, 并无一个所谓的“缓冲地带”“准政治国家”或“准市民社会”来加以过渡, 由此, 这一分离最终形成了高分化、低整合的社会结构状态。这样, 政府原本具有的相对严格的社会规范能力也将持续弱化, 政府通过政治整合功能对社会进行制度化规约的性状也就面临着新的挑战。那么, 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 面临的任务就是发掘政府政治整合的内在性状, 重构新的政治整合格局, 从而形成对社会的规范和引导。

二、整治整合价值观念

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察, 现代政府的政治整合主要是指基本价值观念的整合, 社会公众利益的整合和现行政治制度的整合。

1. 基本价值观念的整合

价值观念整合主要是指价值内在基础、价值评判体系、价值目标取向、价值规范系统等价值观念诸要素的内在整合。

在主流文化断层的幽谷里,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功利主义的勃兴与泛滥。无论在商品交换领域还是非商品交换领域, 功利成为目的而道德则论为婢女, 这种价值取向的大逆转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鲜明的文化变迁。一旦合理功利主义演变为功利至上时, 功利主义原有的内在道义就被抛弃了, 个人利益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物化财富成为衡量主体行为的价值目标取向, 而追求物的过程也同时演化为非理性、非道德范式。所以, 新时期价值观念的整合, 首先, 就必须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规范系统进行重新估价和阐释以期在丰富的文化底蕴中探寻古为今用的源头活水, 其次, 还必须认真辨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以把握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科学地建立起新文化内核作为价值内在基础;最后, 还必须在重构新的价值规范系统和价值文化基础的格局下, 大力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把重塑新时期具有现代国民精神和传统文化道德的健康人格作为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来大肆张扬。从理论层次上说, 这一价值观念的整合同时也为政府的政治整合提供了文化伦理前提。

2. 社会公众利益整合

社会公众利益整合主要是指利益目标、利益内容、利益主体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等利益构成格局的整合。

在现代化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最终导致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这样, 就使得传统的利益结构趋向市场格局的转变。具体表现在:首先, 对非公经济的产权保护, 将有利于国有与非公两类利益主体平等市场化竞争;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确立, 将有利于打破市场规则壁垒, 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财税体制的改革, 将有利于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其次,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运作和农村合作经济合法性确认, 使得农业人口的收入分配中财产性收入分配的比重会有所上升;同时,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对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与收益的保障也会成为新的影响收入分配状况的重要变量。最后,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 将有利于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最终实现成果共享的利益转型。

鉴于此, 实现当前社会公众利益的整合, 就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终极利益追求目标构筑一个多元利益格局, 兼顾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 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 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坚持公平和法制原则, 奠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受法律保护,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的利益整合格局。这是政府实现政治整合的内驱强力。为此, 在方法论上, 就必须坚持两个原则:根本利益一致原则和利益矛盾协调原则。

根本利益一致原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把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的诸种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某一主体利益的满足同时包含其他主体利益的实现或至少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的原则。这一原则旨在提倡个体利益、眼前利益、具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利益矛盾协调原则是当前利益主体在争取自身地位和权益过程中发生矛盾时, 应坚持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 以协调的方法加以解决的原则。这种协调在结构上要求实现利益群体比例的有序性、合理性和严密的组织性, 在方法上实现政策协调、行政协调、法律协调、教育和舆论协调的多样化。

3. 现行政治制度的整合

按照戴维·伊斯顿的观点, 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 当局、典则、政治共同体是构成一个政治系统的三个方面[1]。政府作为当局的主导主体, 其实现政治制度整合的有效手段就在于通过运用和强化“典则规范”制定和维护社会博弈规则。这是政府政治整合的必由之路。

一般认为, 无论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整合, 还是社会公众利益的整合, 最终都会集中到现行政治制度整合的轨迹上来, 而现行政府政治制度整合的出路又在于运用和强化典则规范, 制定和维护博弈规则。因此, 政府实现政治整合的过程, 同时也成了政府强化自身社会规范能力的过程。当然, 这个能力不同于职能, 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旨在说明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政府能力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 通过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 履行政府职责和功能的能力, 旨在强调如何去做和通过何种方式去做的问题。

三、政府能力制度化规约

通常认为, 政府的社会规范能力主要是其对于社会的制度化规约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社会结构的制度化规约;其二是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制度比规约。

1. 政府通过界定产权实现对社会结构的制度化规约

对于产权的界定主要是界定产权主体之间, 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区间。诺斯认为:“产权是个人对他所拥有的劳动、物品和服务的占有权利。占有是法律规则、组织形式、实施及行为规范的框架函数。”[2]显然, 在诺斯那里, 产权本身就表示一种社会结构。

在我国目前, 产权界定的重要环节就是要真正确立私有财产所有权地位。换言之, 政府作为公共机构, 它必须从所有者的地位上撤出去。“道理很简单, 政府的职能是作好社会仲裁人, 作好经济纠纷发生后的第三者, 凌驾于当事人之上, 站在利益冲突之外来调解利益冲突, 它自己就不能是利益当事人。”裁判要是也去踢球, 那他永远不是一个合格的裁判。所以说, 政府只有在利益所有者的地位上缺席之后, 它才能制定并实施有效率的产权, 才能实现对社会的制度化规约。

2. 政府通过辅助调节实现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制度化规约

作为公共物品供给者, 政府“有责任维护市场秩序, 保证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正如搅拌机的管理者有责任排除搅拌机运行中的故障, 保证搅拌机运转一样”[3]。政府还担负着市场管理者的职能。这是因为现实中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上会发生市场失灵、市场成本、市场缺损等问题。[4]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般认为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纠正资源的低效配置;二是通过各类制度安排使市场机制本身趋于完善。而政府作为二次辅助调节者[5]并不具备一手五指的功能, 政府“只有粗大的拇指, 而无其他的手指”[6], 其干预的领域仅在于市场解决不了 (市场失灵) 和解决不好 (市场成本) 的问题, 而对于由于市场机制本身不完善或缺陷所造成的经济持续处于严重的非常均衡状态的市场缺损问题, 可供选择的方式是唯一的, 那就是制度安排。由此看来, 目前, 在我国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的状况下, 通过制度安排健全和构建成熟化的市场体系, 显然需要政府持续深入的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制度化规约以求实现资源优先配置。

如前所述, 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过程当中, 由于实践上存在着因原有政治整合模式的解组所产生的高分化、低整合的社会结构状态, 而在理论层次上, 我们又清楚地看到, 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 能够通过政治整合强化社会规范能力, 实现对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化规约。那么, 我们能做和不得不做的事情就是重塑政府权威, 大力推进政府的政治整合,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和重构制度框架, 以期从制度的层面完成和实现对社会行为主体的规范和导向。

特别提示

本刊部分原创文章之作者地址不详,

转载文章之作者受条件限制,

本刊未能与其取得联系,

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以便及时邮寄样刊等。

摘要:本文在分析政府政治整合功能及其社会规范能力的基础上, 力从理论角度重新构建理想化政治整合格局, 以求从制度框架和制度安排的层面完成和实现对社会行为主体的规范和导向。

关键词:政治整合,政府能力,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美)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2]道格拉斯·诺斯.制度, 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M].上海: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4.

[3]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4]凌晓东.机制转换中的宏观经济调控[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北京:权威人士谈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梳理整合 第5篇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①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又要看到统一,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②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⑵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这一原理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⑴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⑵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⑴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⑵不可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例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资源的整合 第6篇

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时间少、任务重、学生兴趣不高、教材涉及领域广泛(高一的经济学,高二的哲学,高三的政治学共三大板块五本书)、知识点繁杂、偏难、素材陈旧等缺陷。新课改后,知识难度会降低,内容相应简化,素材更新,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被充分重视。但新教材涉及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教材和六本选修教材),依然内容多、任务重。新课程理念还强调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尽快熟悉和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工作,尤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材资源整合的实践

整合教材资源,需要教师在全面研究分析教材、了解教材利弊的基础上,根据客观实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内容增减、调整结构、知识重组、素材并用等方面的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是同一教材不同章节内容之间的整合,同学科跨年级的教材之间的整合,同学科、同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的整合,同学科、跨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的整合等。下面,笔者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的教学为例,谈谈教材资源整合的问题。

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种业界“南袁北李”这一说法的寓意吗?“南袁”是指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则是指农民发明家、“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关于李登海的简短视频,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思考:视频中的主人公李登海是如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的。

【教学流程】

1.展示课题:人生价值的实现

2.播放视频:《种子情深——李登海》

视频介绍:为了种子,他别母亲舍儿孙,冒酷暑斗蚊虫住窝棚,通过辛苦付出让百姓的玉米亩产翻了四番;为了种子,他成了现代“夸父”,一年育种三次,在海南、莱州追着太阳跑了30多年……先后培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亿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 000亿元,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他培育的登海9号还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1项,先后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和称号。同时,他还是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设计理念: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将第七课第二、三节内容合起来预习。本课内容理解难度不大,主要问题是学生对相关的人生道理是否信服。此环节的设计理念:视频导入引人入胜,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联系人物实际展开教学,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人,让学生学有榜样,努力改变学生仍认为思想政治课“假、大、空”的看法,为后面的教学预设资源。〗

3.教学过程:

师:李登海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

生:对社会的贡献;受到社会的尊重。

师:看完了视频,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的教材内容说说李登海是如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的,注意既要有观点(学科术语),又要结合材料,即用视频中讲到的李登海的事迹来论证你的观点。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生1:李登海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这些条件,如去农学院进修、教授给他的20粒良种。

生2:李登海实现人生价值也需要他肯钻研、夜间套麻袋去记录数据、看到美国玉米亩产2 000多斤的资料后决心培育出高产玉米种子、辛苦培育出来的玉米种子被冰雹打坏又从头开始,永不言弃。

生3:他母亲对他的理解支持、社会对他的称赞,他吃萝卜丝、住窝棚,把科研生命延长至三倍。

生4:……

(学生相互补充,非常踊跃,将材料挖掘得非常充分;教师将学生所讲内容的关键词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判断分析一下,刚才我们所列举的这些事实,分别属于李登海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

〖设计理念:复习人生价值的内容,教师予以方法指导,通过合作学习再呈现结果,以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对视频内容很感兴趣,因此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挖掘视频的资源,并能领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师:请相邻的四位同学组成小组讨论:李登海的事迹对我们中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

(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两个小组的代表作发言。发言的学生提到了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善于利用目前优良的学习环境等。突然,有一位学生私下小声地说:“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学校搞好食堂,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马上有学生附和:“如果国家办更多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就更有利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了吗?”)

师:我听到某些同学小声表达的观点了(重复一遍学生的观点),其他同学怎么看?

(班上再次活跃起来。通过引导、讨论,学生认识到:这些观点指明了中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客观条件也受眾多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同时客观条件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靠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决定着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

〖设计理念:利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谈感受。对学生中出现对社会现实不满、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忽略应尽义务等片面看问题的现象,教师应该予以正面引导,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深化认识。这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

nlc202309051554

师:李登海培育出优质玉米种子,对我国有什么经济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能解决吃粮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发展,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师:能不能将其经济意义再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请同学们打开经济学上册第四课第一框看看。(提示、引导)

生:有利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和国家政权等。

师:李登海实现其人生价值意义深远,如果我们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话,对国家和社会将是多么大的推动作用呀!同学们,你们是我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加油呀!

〖设计理念:整合高一经济学与高二哲学的教材资源,既复习了旧知,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第七课第二、三节的全部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那么,请思考回答:我们分析“李登海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时,是否需要运用后面“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和第三节《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的相关内容?为什么?

生:需要,因为追求享乐和没有目标的人,是不会想着为社会多做什么贡献的。

师:李登海的事迹是如何体现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生:“在酷暑的条件下工作”“脚、头套着麻袋记录数据”“现代夸父”“30年没陪母亲过春节”“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应该能做到”……(略)

师:那么,这些内容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吗?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是否是使理想变为现实的条件呢?

生:回答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主观条件时应该增加“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和“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两点。人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此,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也是理想变为现实的条件。

〖设计理念: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整合本课资源,帮助学生完整地掌握知识;整合教材中的前后知識,让学生举一反三。〗

师:(表扬同学)现在我们来看看新课改地区使用的教材对这一问题是怎么讲的。

(教师展示新课改教材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的主干知识并做简单的说明。)(见下图)

师:请同学们比较新旧教材关于价值的内容及其表述有何异同。我们先把新教材的这些主干知识与现行教材第六、七课关于价值的目录对比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新教材省略了旧教材中不少知识点,如没有《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整节内容,少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生2:新教材内容简单些,学起来轻松,它更贴近我们的实际,更易让人接受。

〖设计理念:新教材关于价值观的知识全部集中在这一课。通过展示,学生能直观了解主干知识,印象更深刻,也便于整合新旧教材的资源。我们在使用现行教材时要向新教材靠拢,主要是从理念、方法等方面靠拢,但内容上的衔接也必不可少。比较新旧教材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教材的提法,更新观念,应对学习中遇到与新教材内容有关的难题。〗

师:从内容编排看,新教材上列出的第一方面内容,老教材放在第六课。请大家再想想,新教材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容在现行教材中有吗?

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与旧教材第六课中“衡量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同一内容。

师:新教材对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问题讲了三大点,跟现行教材中的内容如何对应?有什么不同?

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基本能与旧教材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应,强调要在劳动中做奉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际上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容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则是强调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的主观条件。不同的是新教材直接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列为条件之一,并增加了“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生:老师,以后我们回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时,是按老教材的表述回答还是按新教材的表述回答呢?

教师反问全班学生:你们的看法呢?谁来谈谈?

生L:我认为两者都可以。但是我还是想按自己熟悉的旧教材来回答,不过我要记住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应该增加“走出误区”和“树立理想”两点。

生M:既然要向新教材靠拢,不如干脆按新教材“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所归纳的三方面来回答。如果按旧教材回答,应把“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和新教材中“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主观条件。

师:我觉得M同学的建议很好。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我们所做的非选择题总是有背景材料的,因此必须考虑观点与材料的结合,要根据材料和设问取舍组织答案。另外,我们可以把握一个原则,凡是旧教材有新教材没有的,了解即可;凡是新教材有旧教材没有的观点,要重点把握;新旧教材均有的知识点,以新教材简化的表述为主。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建构知识,这符合认知规律和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整合新旧教材资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答题,归纳技巧,能减轻学习负担。〗

4.小结(略)。

5.展示本节课板书内容: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nlc202309051554

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第四,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第五,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三、实践效果

以上课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一是对教材中的前后内容进行了整合。笔者认为,紧跟此框之后的《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及《树立崇高的理想》的内容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条件,因此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块。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与“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之间是相通的,所以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与“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两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一方面教会学生举一反三,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可为本课后面的教学节约大量时间。二是对教材的素材进行更新、调整。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联系实际、生动鲜活、贴近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李登海的事迹很典型,而现在的学生却对他一无所知。教材在第八课有一个介绍李登海的素材,但它没有出现李登海的姓名,材料也显得陈旧。于是,我对此资源进行了丰富和更新,改文字形式为视频形式并调整到第七课的这一课例中使用。事实证明,这个典型事例始终吸引着学生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效果很好。三是跨年级教材内容间的整合。李登海成功地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而他在培育玉米种子方面做出的贡献又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我利用这个资源简单复习了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洁的跨年级内容整合。四是新旧教材资源的整合。我通读了新教材《生活与哲学》的内容,按照新课程理念设计本课教学,把新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和探究问题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中;引導学生对新旧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了解新旧教材的不同提法及其实质;告诉学生处理新旧教材的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区分,灵活地掌握相关知识,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实效。

四、教材资源整合方面

应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做好教材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树立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有大课程、大资源意识,要有“生本”意识。教材资源的整合成功与否,应以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标准,避免因教材资源的整合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二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教师要钻研教材,能分清教材的利弊,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需求、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整合教材资源,避免因能力和付出不够而理解不到位,导致资源整合失败的情况出现。三是整合教材资源,应兼顾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因重预设轻生成而导致的死板僵化、没有活力,又要避免重生成轻预设而导致的自由散漫、无序教学。第四,教材资源的整合应以教材为本,与高考要求紧密结合,让“整合”出成绩、出效益。

初中政治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第7篇

1利用信息技术与政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政治课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根据时代的发展、特定的教育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整合、优化、组合。教材内容具有局限性,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让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变得形象具体、通俗易懂,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政治知识。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应用于初中政治教学中, 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创新了教学形式, 为优化组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政治教师要大力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制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 使教学内容动态化、趣味化。先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开拓学生视野;然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教学案例, 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再在导入新课环节、结束环节播放轻松的音乐, 陶冶学生情操, 总之利用网络的时空性、开放性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建立校园网站、班级资源库等网络平台, 开设远程教育, 共享优质资源。例如, 在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制作一幅国家“地图”, 当把鼠标放到相应位置的时候就会显示出详细的信息, 包括名称、民族、人口、特点等, 让学生感受“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民族亲缘关系, 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

2利用信息技术与政治整合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能突破教学难点。政治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理论概念抽象性强, 不容易理解掌握, 即便教师也无法用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达和阐述, 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阻碍。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重点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实现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的目标。

其次,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让教材“活”起来, 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课堂充满动听的音乐、清晰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和个性化的课件, 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这样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张扬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个性化成长。

再次,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能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转变为主动求知的探索者, 让学生的精神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能开展德育教学。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可以给学生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 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从而接受思想教育, 实现政治教学的目标。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政治整合教学的优势,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拓宽课堂教学途径,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全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世军.对思想政治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看法[J].新课程, 2009 (11) .

[2]管云峰.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 2009 (9) .

[3]孙来仁.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4) .

政治整合 第8篇

一、整合三维目标力求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现代高中学生的思想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他们往往以批判的眼光来对待老师的讲授内容, 更多的思考这些内容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因而, 在整合三维目标时要避免标签化, 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政治教学中必须折射真实的社会面貌, 不回避, 不夸大, 坚持辩证法, 遵循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2. 把政治课堂打造成师与生、生与生心灵碰撞、平等合作、情感沟通的平台, 构架出彼此信任的桥梁。。这就要求教与学双方相互尊重, 平等对话。

3. 教师准确把握高中政治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这一特性, 深入地挖掘教材的情感点, 及时切入, 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 达到情感教育、师生共鸣的良好效果。

二、高效整合打造精彩课堂

随着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呈现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开放等新气象, 但具体在课堂互动教学上还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譬如:在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怎样面对互动对象的分化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得从明确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的意义做起。高中政治新课标之所以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其实是把高中政治教学从“学生获取知识为本”转向“学生的发展为本”, 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变繁琐封闭为主动开放, 构建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政治素养。

高中政治新课标的着眼于政治素质教育的推进, 也为课堂教学的互动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在整合三维目标, 打造精彩互动课堂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从枯燥的政治学习中解放, 变被动、机械和强制性为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建设性、连续性和目标性地备好每一堂课, 多在“导”上下工夫, 做足引导、指导、教导的细化, 帮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主动性且富有个性。

2.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为每个学生的课堂互动提供平台。

有效开展学生学习小组互动是打造精彩课堂的必要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 要充分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及时整合学习教学素材, 因势利导, 力争使每个学生在体验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让知识情感化。

3. 深化“问题教学”理念。

高效精彩的高中政治课堂互动需要以激发学生的政治问题意识为切入点。“教不是为了需教。”在教学过程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研究政治问题、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能力的展示, 从而汲取政治知识的“感情”, 让学生在愉悦中提升自身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因此, 教师本身要善于捕捉问题。深化“问题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勤于思索,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找到途径去解决问题, 并享受这一连串的过程。

三、三维目标整合的和谐统一

高中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 政治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基础目标, 是载体, 是高中政治教材、教学过程首先明确的问题, 也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常规性任务。而过程和方法尽管隐性, 作用却十分凸现, 它承接“知识和技能”及“情感、价值观”, 起到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 我们对高中政治教学的目的的重新定位, 就应该因人而异, 找准三者的有效契合点, 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动力, 以扎实的双基为基础, 反过来再促进世界观的成长, 形成良性的高中政治教学循环, 这样, 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高分高能成长型人才。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的努力方向, 也是成就成长型人才的基础。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从打造精彩课堂入手, 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将平等、互动、探索、成长纳入课堂教学范畴, 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高效整合, 积极地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预设、贯彻“问题教学”理念, 不单纯割裂三维目标中的某个目标, 而是侧重于精心整合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 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一定能够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思考.2003.6.

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整合的优势 第9篇

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政治课堂上, 我们所教学的课本内容不仅比较有限, 还都是相对比较枯燥、死板的, 学生对教材兴趣较低, 知识的获取较少。而利用信息技术则不同, 可以以多媒体丰富的图文声像来扩大知识面, 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许多教学资源, 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鲜、更有趣的知识, 刺激学生的感官,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同时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脑中形成一定的固定认识, 可以使学生牢牢记忆所学知识。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课件锻炼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讲必修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节, 虽然本节课内容看似不多, 实际上它联系到了以前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如果不复习这些知识复习, 本节课的知识则很难理解。可要一一复习,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 时间是很紧张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这一矛盾得以很好的解决。直接观看两会报告, 其超大的信息容量使旧知识的复习系统而全面, 与新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连贯系统的过程。同时由于形象具体、清晰明了的信息显示, 使学生通过思维推理就可明白人大开会的实质和全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思维力, 并提高了学习效率, 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强化政治教学的时政性

初中政治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便是对时政性要求比较高, 要求所接触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是最新鲜的时政要闻, 但是如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具备较强的时政性。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点, 将最新的新闻、资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对时事有所跟进和了解。尤其是一些国内外的大事、会议、政策等, 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了解更深入, 从而使学生对时事新闻产生兴趣。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形式比较新颖、活泼、丰富, 有图片、声音、视频等等多种形式, 从视觉、听觉上对学生进行刺激, 给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 可以使学生顿时产生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比如:上《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一课时, 我在互联网上找了几幅春运的图片, 图片上人潮拥挤, 人山人海, 我又找了几幅国外火车站的照片, 让学生进行对比, 说出感受。学生展开讨论, 兴致盎然。很快学生便认识到:我国人口太多, 大大缩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 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束缚人类自身的发展。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现状, 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对政治教学产生了一种学习兴趣。

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比如, 在教学《隐私和隐私权》的时候, 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是关于一个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法律案例, 我让学生观看案例, 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侵犯隐私权的案例呢?有的学生就说, “学校装摄像头就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而有的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学习本来就不是隐私的, 学校装摄像头也是为了监督我们学习, 这并没有侵犯我们隐私权。”还有很多学生也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整堂课气氛十分热烈。

六、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

课堂应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课堂, 缺少了互动, 课堂就是一潭死水, 毫无生机和活力, 更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展了师生的交往空间, 给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一个丰富多姿的观察、交流和讨论平台, 利用网络的虚拟性, 让每个学生在最少约束、最轻压力下自由活泼地发表言论, 这样, 学生会充分感受到交流、讨论的乐趣, 其求知欲被激发了, 其作为学校主人翁的责任感也被激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的真实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引导, 增强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使课堂变得灵动。

以上, 我们从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强化政治教学的时政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这六个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探究, 其实信息技术的优势还远远不止这些, 但是需要我们正确运用, 才能切实发挥其优势, 最终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此外,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完全代替了传统授课, 则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仅可能会因为太多使用多媒体忽视与学生情感交流而影响到师生的感情, 也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产生懈怠心理。因此,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其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存在着很多优势, 本文即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学科整合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政治,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工具

参考文献

[1]许来友.谈对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34) .

[2]汪丽.新课标下多媒体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 (3) .

[3]周盛.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 2010 (7) .

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整合的优势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政治,整合优势

政治内容的枯燥乏味是造成很多学生疲于学习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初中政治教学的尴尬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进行有效的整合,突破传统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将会带来良好的课堂效果,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结合相关教学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整合的优势。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进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演绎结合,以一种丰富新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种感官上的刺激,不仅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充分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到很多政治课本以外的知识,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人际关系的时候,在正式开课之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朋友》,这样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为之后的教学进行良好的铺垫。在欣赏完毕后,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提问几个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并选择学生来发表自己欣赏歌曲时的感受。学生间的互动往往是最能提升学习兴趣的,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自主讨论的空间以相互交流思想,这样就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强烈地激发,因而愿意积极地投入到之后的政治学习中来。

2 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

初中政治课本中多为一些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而且内容非常有限,如果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则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而与多媒体教学的相结合,则为学生引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利用其特有的信息优势,为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声音、图片、影像等扩充知识面,其多样的网络化资源下载则更加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在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有趣的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印象。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刺激下,对知识产生一种渴望,进而产生获取知识的动力,而学习过程的生动有趣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政治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通过图、文、声等多样化展示,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与评价活动的机会,能够以丰富多彩的信息延伸学生的感官,丰富其感性经验,诱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得到了促进,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讲述过程中,课本所陈述的内容并不多,而且多为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要将其充分消化,必须结合以前所学知识点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把握。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直接让学生观看两会的报告,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汲取很多有用的信息,对旧知识也有了一个系统的回顾,而且能够与所学新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衔接,清晰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及内涵。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不仅有效地节约了课堂的时间,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其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4 有利于强化政治教学的时政性

政治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具有较强的时政性,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的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静态的,甚至有很多都是过去总结归纳的知识点,这样就缺乏了一定的时政性。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将最新的时事热点问题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主动关注政治、学习政治。

5 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的整合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政治的学习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由于矛盾是人与人相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也有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个关于矛盾纠纷的案例视频并提出几个讨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每组学生的观点,教师再对其进行总结与指导,并有意无意地穿插一些理论性知识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讨论探究问题,不仅加深了对问题的印象,而且能够深刻认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6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策略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策略

前言: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下,高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成为高校教学的重点内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充分的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内容包括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运用控制、组织、计划、协调、整合、优化等多种方法,优化组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形成符合高校教育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分配不均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主要原因是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地区、师资、国家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学校的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投入不足,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匮乏,不能很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地域方面,如:北京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经费充足,而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明显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导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是高校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如: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相对不足。

2.资源利用率低。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资源的利用率体现出来的,如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那就没有完全体现出资源的价值。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如:高校都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思想政治教学课程,而且会下发一些相关的辅导教材,但是由于高校并没有充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思想政治课程逃课现象普遍,教材利用率低,很多学生很少学习和浏览思想政治教育书籍,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形式化。

3.没有充分重视校外资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对封闭,没有充分重视利用校外资源,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而且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与学生家长缺少联系,学生家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在学校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观念家长并不了解。而且高校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不足,没有充分重视与社会媒体的沟通和合作,不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媒体如:报纸、广播、网络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策略

1.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投入。高校需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投入。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聘请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学校需要全面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加大资源整合的投入,补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高校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者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校不但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上加强管理,而且需要明确辅导员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增加三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明确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发挥的作用,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优势互补,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有义务优化整合家庭、社会与高校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且高校还可以学习其它高校资源整合的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充分重视和利用校外资源。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庭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家庭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社会资源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校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劲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2]孟祥玲.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J].理论观察,2011.

思想政治课程整合教学的途径与优化 第12篇

●●整合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资源的途径

1. 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本, 以运用多媒体克服学生认知困难为目标

信息技术的应用, 要做到选择适合, 切入适时, 应用适度。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适时的引导,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对学生评价都不应该只划定一个共同的标准, 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在课堂上即时作出灵活的、有层次的应变, 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之上, 有所收获。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思考, 给予具有引导性的评价, 让学生获得准确的认知。并注重教学细节, 学会随机应对课堂里的生成。信息技术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丰富学生视觉, 刺激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但是, 不能过多过滥的使用, 应根据课程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阶段的特征, 进行选择和适度应用。

2. 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为本, 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实现教学整体优化为目标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要符合思想政治课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 利用网络技术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 保证学生涉足知识的时效性;中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时事, 分析问题, 培养完善德育,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分析、社会调查, 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 发展兴趣, 完善人格;思想政治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 到学习网站与资源库的建立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 亲自参与其中, 充分体现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 在这个层面上,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3.以学生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为本, 以运用多种沟通机制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

思想政治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 就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 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 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过程, 这种优势是由该思想政治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也是其他部门学科无法具备的, 课程整合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 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 是培养有丰富知识和较高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 让学生以高尚的思想觉悟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

●●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优化

1.政治课教学既要有统一要求, 又要突出学生个性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程一般设置供学生自愿选择的多种选修课程, 教学组织形式要把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以便照顾个别差异, 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途径上则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生活的时间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 采用利于发展职能和提高学习自主性的方法

无论多大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愿意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认可, 在日常的教学中, 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的双边和多边活动, 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那些知识运用灵活、反映比较快、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特别“露脸”。问题抢答、小组竞赛、客串记者、问题辩论等活动, 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思想政治课上满怀兴趣, 集中精力, 课下又根据自己的爱好, 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感, 使他们认识到想胜任未来工作, 必须学习政治并且学好政治, 从而使学生各得其所, 各展其长, 达到健康发展个性的目的。

3. 广泛应用教育技术, 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学生被这把双刃剑伤到自己就得不偿失了, 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对这一点应有充分的认识, 信息技术一定要为学科服务, 它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 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不够的, 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政治课程教学中来,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将生活实际与政治课教学内容相结合, 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 更贴近生活, 使教材“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上一篇:脂溢性角化下一篇:传统医学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