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外交》

2024-07-14

《说不尽的外交》(精选5篇)

《说不尽的外交》 第1篇

请以“错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60分)

要求: (1) 记叙文文体特征明显。 (2) 不少于800字。 (3)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我们在批改作文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立意是惊人的一致, 都是×××一时糊涂考试作弊, 或一气之下顶撞师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结果是悔悔悔, 恨恨恨, 告诫人们要避免犯错误就要三思而后行。思维雷同, 选材撞车, 低幼化倾向严重。下面一篇作文让人眼前一亮, 请看:

错误

东风高中2007级高一 (2) 班邵宇秀

有时, 阻止别人犯错也是一种错误。

——题记

“宝贝儿, 错了, 这个东西, 是要这么做的……”从小到大, 我听到了无数次这样的话语, 成长之路上, 以“错误”为名义, 有多少次行动被制止, 多少次思想的迸发被遏制, 仅因“错误”。

小时候, 很喜欢吃饺子, 当然也喜欢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包包饺子, 一家三口围坐在一张大桌旁, 父亲擀面皮, 母亲和我包饺子, 古灵精怪的我总是东窜窜, 西溜溜, 一会儿把父亲的面皮弄成方的, 包一个长方形的饺子, 一会儿把饺子包得和一朵花一样, 一会儿包一个“膀大腰圆”的胖饺子, 一会儿又捏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娇小饺子, 每到这时, 母亲总说:“错了错了, 这哪里像饺子, 饺子就应该是这样的, 你那包的哪里是饺子啊!”哦, 原来饺子就应该是圆圆的肚子窄窄的边啊, 我错了。

上小学, 知道了还有考试这个东西, 也知道了原来还有语文这门学科。有一次考试有一道填空题“秋天来了, 叶子。”当时的我毫不迟疑地填上“黄”, 但卷子发下来, 那个鲜红的大巴叉刺痛了我的眼睛, 我不服气, 嘟着一张小嘴去问老师, 老师却笑眯眯地对我说:“这个啊, 书上写的是‘落了’, 你可以去看看书, 是你错了。”从办公室回来的路上, 小小的我沮丧地想, 原来秋天来了, 是叶子落了, 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所以, 我又错了。

渐渐地, 我长大了, 以为自己可以自主了, 却仍被“错误”包围着, 因为那句“我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现在, 有了自己的思想, 回头想想, 其实那些所谓的“错误”只不过是被经验、被统一、被死板扼杀的创新, 而我们就在这“错误”教育中变得循规蹈矩, 变得没有了棱角, 变得死板而僵化。试想一下, 如果向日葵不向日是个错误, 那么梵高绚烂的向日葵岂不是错误?如果太阳不是红的是个错误, 那么, 莫奈的日出岂非无稽之谈?请不要阻止那些创新的“错误”让思想的火花迸溅, 别让你经验所下的“错误”之论成为这个民族发展的错误!

在这篇文章中, 小作者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 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错误?谁之错?

该文仿照余光中诗歌《乡愁》的思路结构, 按时间顺序 (小时候、上小学、长大了、现在) 依次隆重推出四个画面:包饺子、考试填空、夹托盘、思想者。思路清晰, 描写形象。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事例, 生动具体地活画出成人对孩子们创新思想的扼杀, 可怜孩子还懵懂无知, 一再说“我错了”“我又错了”, 有如罪人一般。读到这里, 我不禁想起九十年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篇末发出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呼喊:“救救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积累, 阅历的增加, 思想的成熟, 巧借“我”的省悟议论道:“其实那些所谓的‘错误’只不过是被经验、被统一、被死板扼杀的创新, 而我们就在这‘错误’教育中变得循规蹈矩, 变得没有了棱角, 变得死板而僵化。”作者又拿梵高、莫奈作类比, 由点及面, 推而广之, 正告那些“守旧老人”:“请不要阻止那些创新的‘错误’让思想的火花迸溅, 别让你经验所下的‘错误’之论成为这个民族发展的错误!”作者上升到民族发展的层面来认识“错误”, 使文章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回过头来再读“题记”——“有时, 阻止别人犯错也是一种错误”, 是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错, 错, 错。莫, 莫, 莫!

说不尽的桥 第2篇

通过这座无形的“桥”,我们可以游遍世界:可以足不出户,去参观大英博物馆,去游玩迪尼斯乐园,去了解爱斯基摩人的原始生活方式,去尼罗河畔体会人类发展的艰难步伐;还可以在家里倾听远方教授的讲课,和世界人民一起共享人类智慧的累累硕果。比尔·盖茨说过:“互联网是我与地球村的桥梁。”是啊,互联网已把整个地球连成一个村落,世界各国人民也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共同合作,团结友爱,共建成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

桥不论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在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桥的发展如此之快,世界的发展如此之快,作为新一代少年,让我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构建人类文明之桥。

说不尽的军乐外交 第3篇

国事礼仪的灵魂

我记得礼宾司每次安排组织接待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时,常常召开有关部门的协作会议。我最关心的是解放军军乐团团长老罗是否出席,老罗的光临总让我十分高兴。他来到时,我就把我国驻来访国使馆提供的该国国歌和民间乐曲录音带交给他。他总是满面笑容地接受并告诉我:他们将赶紧排练。当有紧急任务时,我会将录音带送至靠近北京紫竹园附近的军乐团驻地,请他们排练。因为我还要陪同礼宾司领导前往该军乐团驻所审听,所以我与老罗来往很密切。

在我眼里,在盛大的国家庆典上军乐不可少。军乐可兴礼仪振国威,没有军乐团演奏东道国和来访国国歌,国宾访华哪能算完美呢?国歌是一个国家之灵魂,当两国国歌奏响之时,那种震撼世人灵魂的旋律共鸣,荡气回肠!

我是军乐团乐曲的“粉丝”,军乐团的作品《热巴》、《阿细舞曲》热情、欢快,《人民军队永远向太阳》、《祖国交响乐》雄壮磅礴,《步步高》、《北京喜讯到边寨》悠扬悦耳……它们以雄伟的气势,明快、清新的风格,高超的演奏水平,赢得国宾的赞誉,作为礼宾官每次接待国宾,“近水楼台先得月”耳熟能详的时代乐曲,让我激动不已。

我很高兴地看到,伴着新中国诞生的军乐团,如今它已形成一支以内外事司礼和重大演出为使命的特殊的队伍。60多年来,它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4次国庆阅兵和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开闭幕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仪式及北京亚运会、北京奥运会等等重大司礼演奏任务7000余次。迎送了200多个国家的上千位访华国宾。他们还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出访了数十个国家,用音乐展示国家形象。

见证重大外交历史

每当国宾访华,欢迎仪式的升国旗、奏国歌是重要礼仪之一。奏国歌当之无愧是军乐团,正确演奏来访国的国歌,奏好国宾访华的第一篇交响诗是军乐外交的开头。多年来军乐团的军乐外交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军乐团在长期司礼的任务中并非按步就班,经常会遇到紧急情况。1972年12月9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来华旅途中,新创作了歌曲《中国,我亲爱的第二故乡》,周总理办公室午夜告军乐团:“第二天早晨西哈努克亲王将抵京访问,总理指示,欢迎曲要用亲王的这首新作。”这是一支节奏缓慢的抒情歌曲,要改编成军乐曲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且歌曲很长,在欢迎仪式上演奏时不能看谱。

从编谱到配器、背谱、合练的时间只有几小时,当晚,正在熟睡音乐家们被叫醒了,创作室、排练厅灯火通明。凌晨5时,一首带有浓郁柬埔寨风格的乐曲脱稿了。紧接着抄谱、背曲、合练、编队,仅仅合奏了几遍就出发了前往欢迎仪式了。

在欢迎仪式上,走下火车的西哈努克亲王听到军乐团演奏欢迎曲竟是自己刚刚写成的新作,又惊异又兴奋。他双手合掌连连向军乐团亲切致意。后来在他举行的答谢宴会上,亲王还特意邀请了乐曲改编者出席。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震惊世界的大事,周恩来总理在宴会厅设宴招待。周恩来总理非常了解军乐在外交中的作用,亲自拟定了欢迎尼克松总统的军乐曲目。考虑到尼克松对音乐很内行,周总理亲自在宴会厅审查军乐团排练美国乐曲。 周总理走到乐队的前面对大家说:《美丽的阿美利加》和《草堆里的火鸡》是尼克松就职总统时选择的曲子,你们一定要演奏好! ”

2月21日晚,人民大会堂国宴大厅里灯火通明,高朋满座,客人们为乐队娴熟的演奏技巧和对美国曲子完美的表达能力惊叹不已。接着,军乐队又为客人们演奏了《牧场上的家》等美国乐曲,尼克松坐不住了,他站起来为这支乐队敬酒,激动地说,“我在外国从来没有听到过演奏得这么好的美国乐曲。”

国宾与军乐队共联欢

被军乐感动的国宾并非尼克松总统一个人。

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日本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抵达北京当晚,杨尚昆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欢迎国宴。明仁天皇从小就读过李白的诗,对《三国志》也颇感兴趣。当晚国宴精心安排军乐团演奏的中国乐曲有《小白帆》、《高天上流云》、《乡情》、《赞美》、《思念》、《我和我的祖国》;日本乐曲有《樱花》、《拉网小调》、《北国之春》、《合欢树下摇篮曲》、《四季歌》、《祝典进行典》等。这些安排都让明仁天皇赞赏不已。

上世纪80年代有些国宾访华期间还举行答谢宴会,他们特地邀请军乐团为他们演奏乐曲。1988年2月29日,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在赞比亚驻华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上,他听了军乐团的演奏之后十分兴奋,信步来到军乐队前,操起指挥棒亲自指挥军乐团演奏了一首赞比亚乐曲《我的祖国》。顿时,宴会沸腾起来,招待会转眼之间变成了一个气氛热烈的联欢会。

1989年2月25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华,当他听到中国军乐团的演奏后说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是我听到的演奏美国国歌最好的外国乐队,我愿邀请这支乐队在我举行的答谢宴会上演奏美国国歌。军乐团欣然接受了邀请。

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军乐团越来多地走向世界。1987年11月,军乐团赴泰国进行第一次出国访问演出。此后,军乐团访问过前苏联、朝鲜、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德国、美国、捷克、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

在泰国,中国军乐团演奏泰国国王作曲的《雨丝》时,观众随着音乐节奏报以掌声,热烈的演奏气氛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许多泰国观众深受感动。一位泰国朋友说:“中国军乐团给泰国民众带来了真正的艺术和真诚的友谊”。

1994年7月, 第三届国际军乐节在芬兰哈米纳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典、俄罗斯和芬兰6个国家的军乐团参加, 他们为军乐节带来了各具特色的精彩表演。在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举行的露天音乐会上,中国军乐团演奏了芬兰著名作曲家西贝柳斯史诗般的不朽之作《芬兰颂》,该作品赞颂了芬兰人民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独立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军乐团艺术家们准确又充满激情地诠释了这首交响诗的思想,深深打动每个观众。一位芬兰乐手在演出结束时真诚地说,“从来没有听到外国乐队把《芬兰颂》演奏得这么好 !”

同年7月,中国军乐团还赴法国访问并参加军乐节。当军乐团奏起法国人民熟悉的《马赛曲》时法国观众欢呼声达到高潮。军乐节闭幕时,组委会秘书长亲自把飘扬在主会场上空的会旗送给中国军乐团,他说:“只有最好的乐团才能享有如此殊荣”。

近几年,军乐团还赴马里、乍得、圭亚那、卮立特里亚、文莱、越南、格林纳达、喀麦隆、澳大利亚等国家访问演出。军乐团友谊之旅,也是军乐外交之旅。军乐团用音乐展示国家形象,用音乐传播和平友谊。

军乐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军乐队出现在14世纪,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王乌尔汗王在军队里组建了军乐队。后来在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东征西站中把军乐团传到了欧洲。欧洲的各个国家对军乐队进行改革,在乐器的引进上做出很多影响至今的改变,使得近代军乐团的表演形式及及内容更加丰富,最后发展成各个国家接待外国来宾的重要礼仪。

中国的军乐队要追溯到清朝末期,当时的军乐队由国外传到中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组建新军的同时组建了第一支中国人自己的军乐队。到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就大部分乐器就是从敌人那缴获的,并利用这些乐器为前线官兵作慰问演出。

《说不尽的外交》 第4篇

在金庸的笔下, 女性世界使得武侠世界更绮丽, 更精彩, 这众多的女性不仅容貌娇美, 而且各具个性。纯情绝美的香香公主, 巾帼不让须眉的霍青桐, 灵秀聪敏的黄蓉, 清丽脱俗的小龙女, 顽皮狠毒的阿紫, 乖戾残忍的李莫愁……掩上书本, 这些形象似乎都活在读者的眼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同样, 这许许多多的女子形象在不同的读者眼中也自有其不同的评价, 但不管是可爱、美丽、纯情、绝情抑或残忍, 不可否认的是, 我们始终对其都抱有喜爱之情, 即使阴毒如李莫愁, 邪恶如梅超风, 也总有一丝令人同情的情怀, 相对于那些十恶不赦的男性而言, 读者对她们似乎格外宽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从作者在创造她们时的心态来探讨, 可以说金庸笔下的女子都是因情而生的。小说里, 几乎每一个男主人公都是被几个女子所包围, 但只有少数人得到了男主人公的爱情而相伴终生, 更多的是形单影只、黯然神伤, 更有甚者, 因爱生恨, 抱恨终身, 正是这一群女子演绎了众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从而使读者如痴如醉地沉醉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可以说, 如果没有这些“情”, 武侠世界将变得异常苍白。

一、完美爱情

在金庸的小说中, 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浪漫情怀被渲染得如此感人。靖哥哥与蓉儿的美满无瑕, 杨过与小龙女的生死相依, 张无忌不爱江山爱赵敏……完美的爱情理想在他们身上一一实现, 他们挣脱了门第的束缚, 抛弃了“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规矩。这些侠男侠女们更多的是充分享受现代人才能享受的“婚姻自主, 恋爱自由”的权利, 更多的是拥有了超越时空的爱情的永恒本质, 这也是千百年来的百姓心中的至高理想。

读者为什么如此钟爱、呵护这些爱情故事呢?荣格认为:“在人类的原始文化里隐藏着人类的原始意象, 在每一个意象中有着人类心理和命运的一些东西, 一些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忧伤的痕迹。这种原始意象就是集体无意识, 它有着种族, 历史和积淀过程, 至今仍留在人类意识的深层, 隐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所以, 当我们阅读那些包含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作品时, 就会感到一种原型存在, 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染力, 从内心深处撞击和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1) 在原始社会, 生存是人类压倒一切的目标, 男女交往只是为了人类的繁衍, 保证种族的延续,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也同样存在原始初民的心中。《诗经》中随处可见那迷茫感伤、可求而不可得的情怀,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正是这种情怀的表述;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叩开了卓文君的心门, 她义无反顾追随而去;杜丽娘为梦中情郎几番死去活来, 直至现代, 人们仍在呼唤着这至纯至美的自由恋情。数千年的渴望在无数代人心中积淀, 继而凝为一种原型, 这种原型激励着金庸用他的笔完成了许多人的理想, 在这许多对佳偶身上寄托了人们的梦想, 从而激起了人们对美好自由爱情的憧憬。因为作者同读者相同的心理期待, 这些完美的爱情故事才会让人如此沉醉。

二、悲情恋歌

正如上面所说, 在男主人公身边总是围绕着多个女性, 最后男主人公只是选择一个与之相伴终生 (韦小宝是个特例) , 这些爱情上的战败者只能独自吞下失恋的苦果。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对杨过终是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华筝对郭靖的情意在民族利益的冲突中一切成空;周芷若、小昭、殷离对张无忌一片深情也成恨;程灵素无私爱意改变不了胡斐的寄情袁紫衣, 李文秀甘将一生放在美妙的回忆中, 但是这些可以说这是无奈的现实, 正如《白马啸西风》中所说的:“你深深爱着的男人, 深深地爱着别的女人, 《可兰经》上也没有答案。”于是这些女子在得不到男性的爱的时候或是主动离开, 或是牺牲自我, 选择的都是高尚无私的方式成全了佳偶的幸福。

虽然作者塑造这些多角的爱情可以说是为了表现英雄的优秀, 抑或是一夫多妻的原型再现, 只是因为作者接受了现代婚姻观点只能让主人公选择一个,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些曾经是男主人公的情侣如果选择了别人, 背叛了他, 最后似乎都没有好结果。《笑傲江湖》中岳灵珊移情林平之, 最后却为之所杀;《雪山飞狐》中南兰嫌弃苗人凤不懂情趣, 投身田归农, 最后却抑郁而死;《天龙八部》中王语嫣只有接受了段誉才得到幸福, 否则只有一再地被表哥抛弃、伤害;《连城诀》中戚芳虽是被骗离开了狄云, 最终也为丈夫所杀。也许在金庸心中, 他是不乐意看见这些女子背叛主人公的。所以她们没有那些为爱牺牲的程灵素、阿朱、香香公主、公孙绿萼甚至是追随萧峰而去的阿紫可爱。难道这些都是巧合吗?我想也许作者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选择的好恶倾向。

在古代爱情文学中女主人公往往家庭优越, 而且年轻貌美, 她们总是扮演了主动追求男主人公的角色, 并且对男性忠贞不贰, 甘愿为男性牺牲自己, 独自承担爱情与婚姻的全部责任, 即使是被男性抛弃也没有怨言, 这种叙事模式与金庸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来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内在的延续性。这种内在的东西我们似乎可以在巫山神女与楚怀王身上找到根据。《渚宫旧事》卷三引《襄阳耆旧传》中写道:“王游于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 暖乎若云, 皎乎若星, 将行未止, 如浮忽停。详而观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之。曰:‘我, 夏帝之季女也, 名曰瑶姬。未行而亡, 封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 摘而为芝, 媚而服焉, 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 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 愿荐寝席。’王因幸之。既而言之曰:‘妾处之处, 尚莫可言之, 今遇君之灵, 幸妾之搴。将抚君苗裔, 藩乎江汉之间。’”美貌的巫山神女主动要求与怀王发生关系, 并因此向怀王承诺保佑其子孙后代。这里的巫山神女是如此的无私、主动, 同我们所说的这些女性是多么相似。这一神话诞生在父权社会产生后, 必然被打上了男权意识的烙印, 他们期望此类女性的出现正是对于现实缺憾的补偿。奢望的背后隐藏着男性的匮乏感。神女的奉献表达的是楚怀王对自己及王国命运的无能为力之感, 是想借外力的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变形。中国古代几千年的专制社会, 受到压制的不仅是女性, 诸多男性由于独立意识的缺乏, 而幻想凭借外力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他们没有勇气正视依附心态, 竭力将它压抑到意识的最深层。然而任何心理体验只要存在, 即使埋在无意识之中也会以某种形式显现。巫山神女的神话暗合了后世男性的隐秘心理, 从而使巫山神女的形象不断被复写。时间之轮已经转动了数千年, 但巫山神女对中国男性曾有过的吸引力并没有减弱, 相反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中, 它以置换变形, 改头换面的形式继续存在, 一旦激活其生命力, 又将释放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金庸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通俗小说家, 然而这种在中国男性身上延续了几千年的隐秘情感并没有在他身上绝迹。他一方面不能拒绝诸多女性主动献上的爱, 另一方面又用婚姻观念改造了这一原型, 但那众多女子在爱的名义下为了主人公的幸福不惜牺牲, 至死不悔, 无疑还是几千年来巫山神女的自荐枕席的曲折再现, 而且最巧合的是这些女子虽然不能与所爱的人结合, 但大都是终身未嫁, 遁入空门, 或嫁非所爱, 郁郁寡欢, 或以死殉情, 至死不悔。背叛了情人的人则如前面所述, 无一不是自吞苦果。难道这其中不可以找到她们的联系吗?

三、因爱成恨

在金庸的笔下有一类女性, 提起她们的名字, 都让人不寒而栗。她们阴险毒辣, 如复仇的魔鬼, 为了曾经的伤痛, 不惜滥杀无辜。她们在正派人的眼中无疑是邪魔。然而当这些人最终恶有恶果时, 我们在心里不由生出一丝同情。作恶多端的李莫愁葬身火海却高唱了一曲《迈坡塘》:“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 别离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这些令人害怕的邪魔其实都有一段伤心往事, 她们之所以成魔皆在于爱得太深, 一旦遭人抛弃或失去爱人就会走入极端, 因爱成恨。爱有多深, 恨就有多深, 从而在疯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古希腊的美狄亚。为了帮助深爱的伊阿宋盗取金羊毛, 她可以杀死自己的弟弟, 背叛自己的国家, 放弃一切随他来到陌生的国度, 然而一旦被抛弃, 满腔的爱被弃之如敝屣时, 熊熊的爱火顿时变成仇恨之火, 烧死了新娘, 烧死了自己的儿子, 把无尽的悲痛留给了背叛自己的情人, 然后逃离了这个让自己恨过爱过的国度。从来没有哪一种复仇比这种更惊心动魄。曹禺《雷雨》中的繁漪,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七巧, 无疑是这个复仇女神的化身。而金庸笔下的这些情魔正是她们的精神姐妹。在李莫愁、何红药、梅芳姑的身上我们似乎又看到了美狄亚的影子。在数千年的文明之河中,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社会的弱者的女性在失去精神附力时所采取的极端方式, 因为得不到正常的爱, 于是将这种痛苦转嫁到他人身上, 我们可以痛斥这些女性的残忍, 但我们不能说她们无情。相反, 她们之所以要复仇是因为她们痛苦, 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们爱条件太深, 她们是被爱遗忘的一群。也许正是数千年的束缚让一群不幸的女子在隐忍中坚守着礼教, 而心中的满腔愤懑却无处宣泄, 于是在极端的冲突中便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埋葬了自己, 埋葬了爱, 释放了生命最本真的力量。这种生命力让我们震撼, 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这样一群“离经叛道”的女子感动呢?

虽然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了这些因情而生的女子, 但并不能囊括金庸笔下所有的女子, 因为她们是千姿百态的。正是这些鲜活的形象, 丰富了武侠世界, 给亿万读者留下了了深刻印象, 使得金庸的小说更具人情, 从而穿透了人性的深度, 至于永恒。她们是数千年来的流传下来的一曲人生美妙的“歌”, 值得我们一听再听。正如荣格所说:“原型的影响激励着我们, 因为它唤起了一种比我们自己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是在同时用一千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到, 压倒, 并且与此同时提出了他正在寻找着加以表现的观念, 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和暂时的意义, 进入了永恒的王国。他把我们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 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 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 度过那漫漫长夜。” (2) 金庸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孙宜学.金庸传.团结出版社, 2001.1.

[2]葛涛, 谷红梅.金庸其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荣格著.冯川译.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容格文集.第十五卷.

[4]施爱东.点评金庸.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

说不尽的母爱作文 第5篇

曾经看到这样一次的情景,让我每次见到母亲都能想起:“那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一位母亲因儿子走时忘带了钱和衣服,母亲顶着刺骨的寒风寸步难行,但母亲坚持一个信念一定要送到,否则儿子不仅没钱花还会感冒。母亲艰难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母亲终于到了,儿子出来了,见母亲身穿破大衣,脚下还穿着布鞋,赶紧将母亲拉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对母亲说;“你来干什么?”“我来给你送钱和衣服”,冬天冷别感冒了,“行了行了”,钱呢?“你要多少?”“150元差不多够了”。母亲从裤兜中缓缓掏出了160元;儿子拿了钱说,赶紧回去吧,随即转身向四处看了看,见四处没人,赶紧跑回宿舍。看儿子这样反感自己,母亲不禁潸然泪下。就在母亲在回家的半路时,后面上来一个出租车,说只要8元钱就能回家,母亲想了想说;“不用了,我自己能走回去”。

后来母亲得了重病,就在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儿子说了一句话;“儿子,我兜里还有10元钱呢,别忘了拿出来。儿子又怎么会知道那10元钱就是上回母亲留下来的,儿子在沉思······

上一篇:艺术院校的体育教学下一篇:风险评估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