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用户范文

2024-08-22

面向用户范文(精选10篇)

面向用户 第1篇

低压用户供电持续、可靠是用电优质服务的直接反映。长期以来, 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管理主要侧重的是对电力系统本身供电能力的衡量[1]。一方面, 目前国家颁布的电力企业执行的可靠性管理标准只是基于中高压 (1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 的统计管理, 尚未涉及低压用户;另一方面, 如果开展低压用户可靠性管理照搬中高压管理模式, 仅仅局限于系统本身的统计分析, 则不能完全反映低压用户用电感受, 在发挥指导电力企业做好终端用户服务方面的实际作用上大打折扣。所以我们需要在传统的电力系统可靠性统计分析基础上, 结合用户用电感受, 建立一种综合性的面向用户体验的供电可靠性分析管理模式。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智能用电示范区域为试点, 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实践。

1 概况

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分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供电质量提升工作, 系统供电可靠性逐年提高。如表1 所示。

此次开展低压用户可靠性管理试点的中新生态城区域, 规划范围内总用地为30.4km2。区域内现有110k V智能变电站一座, 共有10KV用户635户, 低压用户17682户。作为智能电网示范区域, 2014 年中高压供电用户可靠性达到99.998% 左右。

2 整体思路和方法

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分公司通过智能电表采集中新天津生态城区域的低压用户停电事件, 并结合95598 客户服务平台及配网抢修平台客户报修信息, 综合研判停电范围, 开展低压供电可靠性各项指标的统计计算。同时依托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展示项目, 开发可靠性可视化的展示功能, 实现用户对供电质量的互动查询, 见图1。

3 数据基础

对中新生态城低压用户开展供电可靠性统计分析, 需要以低压用户的基本信息和停电信息为基础, 在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可视化展示平台 (简称“视化展示平台”) 进行集成利用。

(1) 用户基础信息

主要包括低压用户台帐、低压线路台帐、

配电变压器台帐、低压用户 (电表) ——低压线路——配电变压器拓扑关系。以上数据主要利用电力各业务部门已有数据, 集成于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及生产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系统) 。

其中低压用户 (电表) ——低压线路——配电变压器拓扑关系的梳理、建立和集成是基础信息集成的难点。低压用户信息来源于电力营销系统, 而低压线路和配电变压器信息来源于生产管理系统, 要建立彼此间的拓扑关系需要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来联结完成。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示范区域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数据管理基础, 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已建立了低压用户 (电表) ——低压线路——配电变压器拓扑关系, 为数据集成提供了数据基础。

(2) 停电信息

中新生态城低压用户停电信息来源于智能电表, 通过电力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智能电表记录的停上电时间, 送至可视化展示平台供电可靠性模块形成停电事件, 再进行可靠性统计分析。

中新生态城区域智能电表主要采用RS485 加光纤通讯方式, 具备良好的数据采集基础, 可满足24 小时内停电数据采集需要, 为与用户每日查询互动提供了数据基础。

同时为解决部分用户因表计故障、采集信道通讯不畅等原因引起的停电信息无法采集的问题, 结合95598客户服务平台及配网抢修平台客户报修信息, 录入故障报修时间及送电时间作为补充。这样的停电信息直接反映了低压用户实际的用电感受, 对低压供电可靠性统计分析具有参考作用。

4 统计分析

由于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尚未颁布国家标准。在开展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分析时候, 我们主要参考国家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颁布的高、中压供电可靠性评价标准《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2], 确定了可靠性指标及计算公式。

主要指标及计算公式参考表如下:

可视化展示平台通过各业务系统集成来的数据信息, 按照计算公式建立计算模型, 统计分析出低压用户系统和单个用户的相关指标, 为对外展示做好准备。

经过数据采集、计算, 中新生态城地区低压用户可靠性总体达到了99.999% 左右, 和中高压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证明了该平台计算模型和统计结果的有效性。

5 可视化展示及友好互动

基于以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可视化展示平台的供电可靠性展示模块开发了实时展示中新生态城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的功能, 如图2 所示。

一方面, 展示生态城区域低压用户数量和容量, 以及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的平均供电可靠率、系统平均停电时间、系统平均停电频率等各类年度累计指标, 同时也对停电用户展示停电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停电用户平均停电频率和停电用户平均每次停电时间等指标, 来展现低压用户系统和单个用户的相关指标。

另一方面, 展示月度停电用户数量及相对应的用户明细, 并结合GIS地理信息, 将停电用户以地理位置显示, 并对该用户的基本信息、停电次数和时间及供电可靠率等指标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以达到对单个用户信息的展示。

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展示终端地理位置直接查询到自家停电信息及供电可靠率, 也可以通过点击停电信息, 定位到停电用户地理位置, 实现与用户进行双向互动。

6 结束语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 电网与用户的关系愈发紧密。友好互动, 实时查询成为智能电网为电力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客户服务的必备能力。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分公司基于可视化展示平台提供了一种面向用户体验的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模式, 将供电可靠性管理延伸到了低压用户, 满足了电力用户实时查询用电质量的需求, 为供电优质服务、塑造供电企业形象打下了良好基础, 具有智能电网示范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是供电可靠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天津中新生态城区域在传统的电力系统可靠性统计分析基础上, 结合用户用电感受, 建立一种综合性的面向用户体验的供电可靠性分析平台, 实现了对该区域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统计分析及用户互动管理。

关键词:低压用户,可靠性,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劲达, 崔泰琰, 姚腾飞.浅谈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18) :62, 61.

面向未来 消除用户与IT鸿沟 第2篇

基于对用户商用终端使用需求在BYOD趋势不断发展以及移动办公时代的观察,英特尔架构全新一代商用客户端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以及业务需求提供强劲性能以及超越以往的续航能力,而从商用超极本、PC/平板2合1产品到商用平板的全系列产品覆盖旨在启发用户根据业务需求、移动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选择更为适合的产品。全新一代基于英特尔架构商用客户端的多样性也正在逐步消除用户需求与IT之间的矛盾。

而商用就绪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Z3000 系列充分满足企业业务需求,提升办公效率,同时支持Windows和安卓操作系统,适合多种屏幕尺寸;在性能获得显著提升的同时,电池续航能力依然出色;另外英特尔将在 2014年第一季度发布基于64位的系统芯片版本,以支持在企业环境中的无缝部署。

“英特尔最新的第四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博锐处理器U和Y系列以及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Z3000系列的发布带来了全新一代商用平台,”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商用电脑产品经理陈乐良表示,“超过70种英特尔博锐平台设计与超过10种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Z3000 系列设计构成了英特尔可满足多种业务需求的商用产品组合,包含了平板电脑、PC/平板2合1产品、超极本和一体机设备。这将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更好的办公体验,最大化弥合用户和IT之间的鸿沟。”

面向用户的烟草企业门户系统 第3篇

关键词:烟草企业,门户系统,面向用户

0 引言

企业门户是企业信息系统框架的核心。它肩负了对企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对企业决策有指导意义的增值信息的重任。国外对企业门户的研究集中在企业信息门户(EIP)领域、企业知识门户(EKP)领域、智能门户领域和决策支持门户领域,为企业提供一个单一的访问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入口,并无缝地集成企业其他有关信息系统的内容,为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稳定的、可伸缩和可靠的基础和框架结构。

国内对企业门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门户领域和企业知识门户领域[1~4]。国内学者在企业门户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我国企业门户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对国外技术的吸收与消化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特别是这些研究基本都处于理论阶段,很少有实证研究[5~8]。

王凤燕[5]等分析了虚拟门户的概念和优势,以某公司的门户网站为例,分析了虚拟门户网站的具体实现,介绍了虚拟门户网站的前台和后台管理的功能。钟勇[6]等采用Agent技术,研究了中小企业EIP技术与实现方法,为具有高技术、经济、适用的国产EIP产品化提供支持。崔松健[7]等提出了一个基于WebLogic的烟草企业门户安全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企业现有系统以及以后扩展的系统之间进行无缝集成,增强了系统的安全,同时减少了维护的费用。宋绍成[8]等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结合商务智能技术,整合语义Web、智能代理、智能决策支持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智能企业门户平台的构建,并给出基于SOA的智能企业门户的基础体系结构。本文分析了面向用户的企业信息门户平台的特征及目标,以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为背景,阐述了面向用户的企业门户系统应用架构,介绍了系统的核心特色—即时通讯和移动办公的设计和实现技术。

1 面向用户的企业信息门户平台的特征及目标

面向用户的门户平台的特征是“一站通”的访问方式和个性化的用户界面。用户进入一站式门户网站,可以直接调用和访问分散于各独立系统下的功能模块、数据单元和应用资源门户平台能基于不同用户对特定信息和功能的需要,定制出完全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便于不同用户直接阅读和处理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参与个性化的个人事务和协作。通过建设门户平台,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通用门户框架之中,根据每个用户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为特定用户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集成、展示个性化应用,交互访问相关信息和应用软件系统,并通过对事件、消息的处理和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面向用户的企业门户平台的主要目标为:

1)建立灵活的用户、岗位管理机制,并与人力资源系统中基本信息实时或定时保持一致;

2)建立灵活的信息、功能展现的平台;

3)建立用户和信息、企业流程相关功能的访问控制关系;

4)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机制和内容及功能管理。

企业信息门户是企业用户通过web接入系统的方式,通过系统用户和权限管理、内容和功能个性化定制、内容管理和发布,以及对外接口和工具等功能将多个系统界面集成,形成统一的企业信息门户。企业信息门户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和系统的骨干,它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信息资源,集成企业各种信息系统,提供基于不同角色和权限的、个性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与应用。企业的内、外部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管理、组织、查询、个性化定制相关信息与服务,同时还提供数据报表分析、业务决策支持等。

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红辽公司)进行门户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整合、升级OA系统,以及统一认证集成,使得日常业务操作中涉及的多方面的信息系统整合在一个统一的信息门户下,实现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授权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同时,为了得到更好的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灵活性,针对相应的应用环节使用了适合的设计模式。

2 企业门户系统应用架构

红辽公司门户系统采用基于WebSphere Portal Server框架,认证和单点登录基于京华网络自主开发的统一认证服务器来实现,它提供了安全、统一的应用整合方案。

2.1 门户安全部署方案

门户部署分为三个区域,即:公共区、隔离区和安全区,通过使用防火墙来分隔,保证物理上的安全性。如图1所示。

公共区位于Internet中,客户端浏览器和域名服务器都处于这个区,属于高危区域。

在隔离区,由HTTP Server负责接收用户请求,并转发给安全区的相关系统处理。对安全区的所有请求,首先都会被统一认证服务器的过滤器拦截,如果用户没有经过认证,则首先由认证服务器进行身份的认证,认证通过后,再将请求发回门户和相关业务系统,并使用Token的方式传递用户凭证,实现认证信息在各系统间的共享,达到SSO的目的。

这个区域,包括门户、业务系统、目录、数据库、认证等和业务相关的所有服务器,与隔离区透过Domain Firewall连接,Internet是完全隔离的。

门户服务器中提供业务系统集成的框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是系统的基础设施。业务系统使用单独的服务器部署,并使用业务集成Portlets整合到门户中。

2.2 系统应用框架

系统应用框架分为四个部分,如图2所示。

其中:

1)登录认证

这个区域包括统一用户认证和单点登录框架,客户端对整个应用框架内其它资源的访问,都必须要通过这一层的认证,并通过单点登录框架传递凭证。

2)统一用户库

基于LDAP库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设施,框架内所有系统使用的用户及组织结构信息都在这里存储。

3)门户框架

基于IBM Websphere Portal的门户框架是整个应用框架的核心部分,提供了以下的服务:

(1)统一用户管理:对统一用户库中所有用户的注册、审核等用户管理工作都在门户中完成。

(2)功能定义和授权:对于需要集成到门户中的业务系统,需要按照功能模块开发,并将模块访问地址和其中的功能点在门户中预先定义。管理员按照层级关系,将定义好功能权限分配到下级的单位或具体的用户,达到对业务应用系统权限的统一管理的目的。

(3)应用集成:在功能定义中,已经将模块访问地址定义到了门户框架中,在显示层面,系统还提供一个应用集成Portlet,将应用功能整合到门户的页面中,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体验。

(4)用户接口:为避免业务系统直接与统一用户库交互而导致的混乱,门户框架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口供使用统一用户的业务系统调用。由于对用户的管理统一在门户中进行,故提供的用户接口为只读操作。

(5)消息接口:系统利用邮件、短信、站内消息等方式与用户沟通,门户框架中提供的消息接口可以使各业务系统更加统一便捷的达到执行相关操作。

4)业务应用

业务应用包括两部分:

(1)统一用户应用系统:这类系统在门户中进行功能的定义和授权,使用门户提供的用户接口获取用户数据,并在门户提供的页面框架中完成相关的业务操作。用户的凭证的传递由单点登录框架负责。

(2)其他应用系统:这类系统本身可以独立完成业务操作,框架只是通过应用集成Portlet将其整合到门户中,并通过单点登录框架提供基于用户映射的单点登录功能,增强用户体验。

2.3 内容管理框架

公司和下属沈阳、营口生产厂可以通过内容管理系统,通过一个内容管理流程将信息有选择地发布到企业门户。使用可自定义的流程,可以对内容进行多次级的审核。

根据站点需要,管理员建立各种栏目,这是站点的框架。为了发布信息,需要建立至少一个流程,每个流程可以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可以指定若干个操作者。还需要建立至少一个信息表单(写作模板),在表单中可以定义信息包含的字段。这样,将流程和表单与栏目绑定,就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了。对于已发布的信息,需要制作显示模板,与栏目绑定,从而指定了内容的显示格式。

要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形成对公司各部门、生产厂的内容信息的采编发流程,每种内容信息可选择发布到一个或者多个门户的某个栏目,由办公室最终审核把关,实现信息发布流程化、模板化、有痕迹管理,每一步对内容与发布位置等属性的修改操作有日志记录,责任分工明确。

3 系统的核心特色

3.1 即时通讯

企业沟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QQ、MSN等如何管理?运行多套管理系统OA,CRM,ERP…,N套数据N个密码?如何为公司提高沟通和管理效率?

这里,我们采用了UcSTAR作为一个统一的融合工作平台,能协助解决上述沟通问题,同时支持局域网内部署或者公网部署,可管理,可控制,可扩展。它能够管理系统和把业务系统进行融合:多套系统数据同步,单点登陆,同时实现即时沟通,快速处理。它还支持C/S客户端、WEB客户端、手机客户端、QQ/MSN互通、短信的双向互发,无论您身在何处,您都能保持最廉价的即时沟通,信息获取。它能实现工作组支持,研发组讨论。实现公司公告、部门公告,广播消息,不用担心错过了最紧急的通知,公司也不用担心紧急信息的传递。可以提供专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培训、普通会议的需要,简单,快捷。从而使公司沟通更加人性化,沟通效率明显增强。

3.2 移动办公

通过在红辽公司建立门户系统,还可以实现通过智能移动设备浏览器的方式访问协同办公系统,实现流程的审批等操作。这里我们采用了京华EXPDA移动办公系统。它能够将各类IT应用系统,方便地发布到手机终端上。

京华EXPDA移动办公系统利用交互式镜像技术,将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和数据,完全部署在该移动办公系统上运行和处理,仅把应用运行的界面,以屏幕刷新的方式,传送给手机终端,而手机终端也仅向平台发送键盘鼠标信息。且可以实现绝大多数IT应用系统可以无损、零开发地移植成为移动应用并发布到手机上,并在低带宽、低硬件能力的手机环境上高效运行,加强了安全性,实现移动办公与PC应用的融合和统一。

4 结束语

面向用户的企业门户系统在红辽公司中的应用,可以优化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最终实现企业安全高效运转、运行成本降低的目的,且将可以确保各个核心业务系统之间、各个核心业务系统与企业统一信息门户之间遵循统一的接口规范、接口协议标准,引导各个应用系统按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在统一的集成平台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渐进的业务流程重组,协同形成统一的信息整体服务于红辽公司的整体运作。通过门户系统的建设,还将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视觉去看问题,便于跨越不同的底层技术,利用现有资源,从而大大的简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宋绍成,韩毅,毕强.企业门户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28-34.

[2]周晓英.信息构建的内容框架和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10):5-9.

[3]计算机世界编辑部.六大门户之见[J].计算机世界,2006,(14):14-18.

[4]徐家俊,贾文.企业信息门户EIP[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王凤燕,刘春茂.虚拟门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电子商务,2010.8:226-227.

[6]钟勇,张海盛.基于多Agent的中小企业信息门户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4(5):60-62.

[7]崔松健.基于WebLogic的烟草企业门户[D].东南大学,2005.

面向用户 第4篇

用户与产品发生交互过程也是用户通道的感知、接收、反馈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痛点我们称之为通道痛点,通道痛点分为显示痛点与控制痛点。基于GOMS模型分解交互任务,并通过对唤醒模型的结构与因素分析构建产品交互唤醒机制模型。提出交互任务的目标设定、操作行为、操作过程、选择规则会产生通道痛点:操作行为与操作过程的不合理会产生显示、控制痛点;而目标设定与选择规则的不合理性是产生操作行为与操作过程痛点的根源。执行缺口、认知缺口、传递缺口与信息的输出是产生痛点的客体因素。归纳出主体因素的唤醒方法为挑选最优选择规则,设定可实现的目标,注重通道的整合与转换效率。而客体因素1的唤醒方法为注重需求文档的撰写与使用,客体因素2的唤醒方法为信息输出原则应当以用户为中心。

关键词:

通道痛点 唤醒机制模型 唤醒主体 唤醒客体 GOMS模型

中图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58-02

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也是用户通道感知、接受、反馈信息的过程,用户通道分为感知通道与物理通道,相对应在处理信息过程中会产生感知痛点与控制痛点。基于GOMS模型分解交互任务、深入研究通道痛点产生的机制并构建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唤醒机制模型,对规避产品交互使用中产生的痛点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现阶段多通道整合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Wu.Oviatt与Cohen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整合算法,Johnston等提出了基于合一的通道整合方法,Oviatt等人讨论了基于任务的整合方法,而关于唤醒机制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技术层面,理论研究有很大的空白。本次研究拟运用GOMS模型分解任务,分析唤醒模型结构与唤醒因素,提出一种唤醒痛点的机制模型。

1 用户与产品交互过程分析

1.1 分析模型选择

用户通过视觉通道、听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感知、接收、反馈信息。在用户与产品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中,交互的自然性与高效性是衡量交互效率的标准。自然、高效的信息交互首要条件便是用户通道不产生痛点。分析用户与产品的信息交互过程从而找出痛点产生的阶段是构建产品交互唤醒模型的前提。

Moran& Newall的《人机交互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一种用于评估人机交互优劣的方法:GOMS模型。GOMS模型是一种任务分析模型,它采用四种成分来描述用户行为:目标(Goal)、操作体(Operator)、方法(Method)和选择规则(Selection rule)。目标即任务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操作体指一些基本的知觉、动作或认知活动,方法是指完成某一目标的一个操作体或子方法的序列,选择规则指在同一任务具有多个方法时决定选哪一个。

1.2 基于GOMS模型分析

目标(Goal)分析:产品是指能够满足用户某种需求的物品,用户行为目标由产品功能属性决定,产品开发者在开发产品前期制订的需求文档就决定了用户行为的目标。需求文档需求明确、合理、易实施,目标更易实现,若需求文档需求模糊、荒谬、难以实现,则直接导致用户行为目标可实现性降低。

操作体(Operator)分析:用户为实现任务目标,需要产生一系列的操作行为,每个操作行为我们将之称为操作体。操作体是交互过程的最初等级别,也是构成交互行为的元素。用户完成操作体行为的过程也是多通道整合的过程,通道整合可分为并行/串行、精确/非精确、独立/协作三种模式,并行模式即多通道同时运作协调完成操作行为,串行模式即各通道先后运作完成操作行为,精确模式即各通道分工明确完成操作行为,非精确模式即通道之间整合具有弹性可调节,独立模式即某一通道单独完成操作行为,协作模式即各通道需要协作才能完成操作行为。在设计操作体行为时,需要具体分析、模拟、评价,选出最优整合方案。

方法(Method)分析:操作体构成的一系列操作行为即为方法。操作体的转换伴随着通道的转换,用户进行频繁地通道转换会加大脑力负荷。操作体数量也会直接影响到通道转换次数。因此,设计方法的选择,要综合考虑通道转换效率与次数。

选择规则(Selection rule)分析:当实现目标不止一种方法的时候,需要对各种方法所使用的准则进行分析、论证、评价。选择规则即操作体与操作体串联模式,选择规则的筛选中,操作体的通道整合优化程度与通道转换效率、次数综合评价选出最优选择规则。

2 唤醒机制模型分析

2.1 唤醒模型结构分析

2.1.1 用户通道痛点唤醒主体

根据产品使用者对产品的理解力与操作的熟练程度,可将用户分为普通用户、高级用户、专家用户。为避免外部因素(教育水平、文化差异、个人操作习惯)对研究的影响,选定专家用户为用户通道唤醒主体,专家用户对相关领域的产品使用熟练程度最高,在进行用户测试时能有效避免外部因素造成的干扰,通道痛点分析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由此构建的唤醒机制模型也更具广泛的指导意义。

2.1.2 用户通道痛点唤醒客体

用户在使用产品发生交互过程中产生的通道痛点是由产品的不合理设计造成的。产品设计流程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几个阶段。产品经理在对用户需求分析出现偏差后便会产生认知缺口;产品经理交付需求文档给设计研发人员,研发人员若未能把握需求文档便会产生执行缺口;产品的宣传指引出现偏颇便会产生传递缺口。

2.1.3 用户通道痛点唤醒过程

用户在使用相关产品时,由于目标的不明确会让用户迟疑,因此,明确而可到达的目标是唤醒用户的第一步;在用户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各操作体通道整合不合理会导致交互效率的下降,因此,优化的通道整合方案是唤醒用户的第二步;用户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体时,通道转换的效率低下、次数繁多同样会让用户陷入通道痛点之中,因此,提高通道转换效率,降低通道转换次数是唤醒用户通道痛点的第三步;当选择不理想的选择规则后,用户会陷入前两步的通道痛点之中,因此,选择最优化的选择规则是唤醒用户通道痛点的第四步。

nlc202309030102

2.2 唤醒因素分析

2.2.1 产品设计流程缺陷

市场调研是产品定位的关键,全面的市场调研报告是正确的需求分析的基础,而正确的需求分析才能把握用户的核心需求与核心痛点。明确的需求分析可以有效地规避认知缺口,做用户想要的,解决用户由来已久的痛点才是需求分析的意义之所在。正确的需求分析需要高效的执行力,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研发、设计人员对需求文档的误读,也就我们常说的执行缺口,有效的沟通是解决执行缺口的关键,产品经理是解释需求文档的最佳人选,必须确保后续的研发、设计人员读懂、读透需求文档,而设计、研发人员也同样需要不间断地互相沟通,确保产品的技术、外观达到高效统一。在进行产品的宣传与指引设计时,需要把握产品的核心价值,将其有效地传达给用户是规避传递缺口的唯一途径。因此,销售人员、用户手册设计人员也需要读懂产品的需求文档,正确把握需求文档才能将产品信息准确、简洁、快速地传达给用户。

2.2.2 产品信息输出缺陷

正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并不能确保优良的用户体验,信息输出合理能有效规避用户操作过程中的通道痛点。腾讯用户体验部基于信息输出的用户体验有6项基本原则:Don't make me think,在信息输出过程中,不要让用户有过大的脑力负荷,不必要的信息隐藏在后台处理,保持前端的易读性;符合用户习惯与预期,用户的生活经验不可违背,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不强迫用户,禁用一些强迫性的语言与强迫性的操作;选择最佳方案,把握用户的视觉习惯,信息的组织架构需符合用户的视觉特征;操作便利,需要用户进行操作的信息其架构应扁平化。

2.2.3 产品信息执行缺陷

产品信息执行也就是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前文基于GOMS模型对用户与产品交互过程进行了任务分析:任务目标的信息指示应足够简单、明确;单个操作体是处理信息的最小单元,各通道信息需要用户通道合理地整合,处理不当,通道紊乱,单个操作体出现痛点,后续的操作体无法继续实现操作行为;操作体的转换若带来不同通道信息的转换,会极大增加用户的脑负荷,而过多的操作体带来的是过多的信息量,用户处理大量的信息无疑会降低交互效率。

3 产品交互唤醒模型

用户产品交互过程中产生的通道痛点并不是单纯因素使然,通道痛点的产生取决于各因素的叠加效应。其中认知缺口、执行缺口、传递缺口、产品信息输出特征构成了通道痛点唤醒客体因素;目标、操作体、方法、选择规则构成了通道唤醒主体因素。唤醒模型见图2。

由上图可知,将产品交互唤醒模型模块化4部分,第一部分为客体因素1,在认知、执行、传递过程中要重视需求文档的撰写与使用;第二部分为客体因素2,信息输出原则为以用户为中心(以腾讯CDC用户体验准则为准);第四部分为主体因素4,选择规则与目标是用户通道痛点的产生根源,应选择最优的选择规则与可实现的目标,而目标设定与选择规则的不合理性是产生操作行为与操作过程痛点的根源,应注重用户通道整合与转换效率。

4 结论

文章以GOMS模型分析唤醒主体与产品的交互过程,指出交互任务的目标设定、操作行为、操作过程、选择规则会产生通道痛点:操作行为与操作过程的不合理会产生显示、控制痛点;而目标设定与选择规则的不合理性是产生操作行为与操作过程痛点的根源。

进而对唤醒机制模型的结构与因素分析,归纳出主体因素的唤醒方法为挑选最优选择规则,设定可实现的目标,注重通道的整合与转换效率,而客体因素1的唤醒方法为注重需求文档的撰写与使用,客体因素2的唤醒方法为信息输出原则应当以用户为中心。

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第5篇

1. 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数字化

传统图书馆中收藏与提供利用的文献资源都是模拟状态的信息。数字信息环境下, 作为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的信息资源正在由模拟形态向数字形态转变。数字形态的信息资源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 不受空间限制, 便于多个读者共享利用, 具有可随机存取、编辑与检索, 可远程传递与调用, 可交互式组织再现, 较好解决了资源共享与文献存贮难的问题。

2. 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多维化

传统文献结构以线性为主, 图书馆主要通过书目控制手段揭示与组织文献信息资源。数字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数字化状态存在。数字信息结构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网状结构, 由信息节点、信息链和网络组成。信息节点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 任意节点之间可以有若干不同路径, 形成信息网络, 实现了无缝链接。

3. 信息资源的服务环境聚合化

迅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和数字信息资源体系正在造就一个全新的数字信息服务环境:信息资源、信息组织工具、信息传递工具日益聚合为同一数字空间, 信息资源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用户信息系统日益趋向连接于同一网络空间, 一种基于数字信息资源面向用户信息活动和用户信息系统来组织、集成、嵌入数字信息空间的聚合化信息服务环境正在形成。

4. 信息资源的利用环境虚拟化

传统的信息资源利用以物理空间型的图书馆为环境, 而当前E-learning数字空间构成了新型的虚拟化的用户科研与学习环境, 远程学习、科研网络逐步替代了实体图书馆在研究人员和学习者心中的核心地位。主流的、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几乎已经完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获取, 图书馆不再是用户和信息之间的主要媒介。

二、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特征分析

1. 以需求为服务动力

读者的存在和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必须以需求定服务, 从用户的现实需求出发, 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最终达到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终极目标。社会需求的变化, 既影响图书馆的图书文献利用水平和服务效益, 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和工作思路, 从而形成对图书馆服务的拉动和激励。对数字信息服务工作起导向作用的是用户, 起驱动作用的是用户需求, 只有在用户的导向下, 在用户需求的驱动下, 数字信息服务工作才有针对性, 才能落到实处。当前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数字化、个性化、知识性、远程获取性、全球化的特点。

2. 以问题解决为服务目标

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关心并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又是一个信息和知识不断查询、分析、组合的过程。因此, 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将围绕解决方案的形成和完善而贯穿于用户信息活动的始终。只有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 置身于用户信息活动的过程, 才能随时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 了解、分析、研究用户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进而不断提供能支持用户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数字信息服务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用户解决现实问题, 其服务的价值就在于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帮助用户实现知识的利用与创新。

3. 以知识为服务内容

在数字信息环境里, “我们的核心能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 而在于我们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应该将核心内容定位在知识服务, 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能力为基础, 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 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提供能够胡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从本质上讲, 数字信息服务内容是知识, 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挖掘其中隐含的知识, 将这些知识信息融合和重组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并将这些知识固化在新的产品、服务或管理机制中, 从而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及再生产。

三、面向用户的数字信息服务工作模式

1. 基于用户活动的工作模式

基于用户活动就是要求把数字信息服务看成是一种过程一种活动, 即图书馆以内部活动为基础, 在与用户的交流活动中完成服务过程并完成预期目标。它的生存于一个聚合化数字信息空间环境里, 基于并全程跟踪用户信息活动强调服务者与用户主体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把数字信息服务系统嵌入到用户工作与信息利用环境中, 克服了基于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中将信息系统与用户信息利用过程相对隔绝的局限, 有促于用户在信息利用过程中对数字信息对象的灵活处理、知识提炼和协作交流, 围绕用户信息活动、用户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用户信息系统来组织、集成、嵌入数字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 从而更直接、深入、有效地支持用户自助检索、处理、利用信息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 最终达到用户满意, 从而增进用户利益超越用户期望。

2. 基于用户问题解决的工作模式

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服务模式是一种源于信息用户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以用户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在信息用户存在着解决现实问题的信息需求并寻找合适的信息服务的帮助的前提下, 服务人员据此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加工与知识创新, 集成各类信息资源形成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信息、知识与问题解决方案, 再运用适当的策略与方式把特定的问题解决方案或知识提供给用户, 达到帮助用户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

3. 用户自助工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 信息用户的主动性强参与程度高, 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强, 用户的一切信息利用活动和问题的解决都是在服务者搭建的智能化数字信息服务系统平台上自主自助进行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为任务, 不直接参与用户的信息活动与过程, 只是给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策略、方法, 引导用户的信息活动。其模式用图简要描述如下图。

参考文献

[1]陈传夫吴纲: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3) :5~14

[2]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变及其挑战.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 1 (6) :3~8, 17

浅析面向移动商务用户的知识服务 第6篇

近年来,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 移动互联网已覆盖到千家万户, 移动互联网用户也随之迅速扩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 现阶段我国移动用户规模为5.27亿, 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当前,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 移动手机用户规模增长放缓, 但移动应用丰富程度却在日趋增大, 移动应用在商务服务方向的产品发展也越来越多, 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带来的巨大的变革。移动应用在技术特点、商务管理、商业模式、市场规模等方面都有针对性的研究, 其中关于移动商务用户的知识服务研究亦是其中的热点之一。

二、移动商务用户的知识服务理论

知识服务将搜索查询到的网络信息为信息源, 通过有选择性的提取, 进而为用户提供价值的信息, 这种有价值的信息可称为知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在移动商务上广泛应用, 其相应的知识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移动金融, 移动营销, 移动传媒, 移动支付等各种商务及生活领域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核心是为用户解决方案, 其本质是一种提供增值服务的服务。

当前, 对于移动商务用户知识服务的研究还处于的基础性理论阶段, 主要涉及对用户行为和使用的意向研究、对移动商务用户应用及服务的挖掘研究。笔者通过对移动商务用户知识行为及知识服务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了解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具体业务, 掌握这些具体的业务带来的便利;另外通过掌握移动商务用户知识行为及知识服务的应用现状, 以促进开发这些业务的供应商开发差异化服务和特色服务, 继续为移动商务用户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

三、移动商务用户的知识服务现状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 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 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应用是移动商务的灵魂所在, 而知识服务是用户应用目标驱动的服务, 只有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才能是解决实际用户需求的, 有价值的应用, 从而才能提移动应用及其知识服务的效果和价值。根据调查结果所示, 2013年至2014年, 各类移动应用的使用规模和使用率均保持稳定增长。移动应用也从碎片化的即时通讯、信息类应用向相对完整的商务类应用发展, 并通过一些服务类的商务应用加大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力度。

1. 常态化。

当前,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移动社交、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移动电商、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搜索等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习惯。根据报告显示, 我国移动用户每天上网时间较长, 一天内实时在线的用户比例约为20%。近90%的移动用户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其中, 66%以上的移动用户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次。

移动应用软件的丰富性, 已向商务领域全面覆盖, 并直接作用于移动用户的知识服务内容。例如, 移动支付与消费者生活行为紧密结合, 突破了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移动APP终端在商务领域的渗透, 对用户的衣、食、住、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影响。

2. 普及化。

移动商务应用整体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移动支付是亮点。在O2O移动商务应用的服务带动下, 移动支付数额增长迅速, 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同步增长。商务类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拉动下, 移动购物、移动银行和移动金融等应用网民规模实现的倍速激增, 带动整体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增长。

移动商务用户知识服务需求将主要依靠创新类移动应用适应非移动用户潜在网络需求拉动。随着移动商务知识服务的体系不断完善, 全方位改变移动商务用户的生活习惯, 对人们的信息、社交、娱乐和购物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3. 理性化。

在2013、2014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 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纷纷加入移动互联网行业, 促使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互联网巨头的强强联合, 巨头之间战略投资或并购的基本完成, 打造各自的生态圈。移动商务应用的发展也随着用户行为的需求变化而趋于理性发展。

随着竞争格局逐渐稳定,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移动商务服务企业逐渐从前期的用户抢夺思路向发展期的用户服务发展, 通过差异化创新, 加大用户流量变现的速度。预计, 更多细分领域的服务将出现, 通过知识服务来为用户创造价值, 同时通过用户来实现知识服务自身的价值。

四、结论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移动互联网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 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知识服务正为移动互联网新技术, 新应用和新服务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本文立足于移动商务领域, 以当前移动商务用户知识行为出发点, 研究了其知识服务的理论, 介绍了移动商务用户知识服务的应用现状, 为移动知识服务的服务模式、服务策略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R].2014.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7.

[3]杨建林, 张云等.移动互联网环境与移动知识服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2) :6-8.

面向用户的圆柱齿轮参数化设计方案 第7篇

Pro/E软件以单一数据库、参数化特征造型和系统的全相关性而著称,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的CAC/CAM软件系统之一。但是任何通用的CAD/CAM系统,都难以满足形形色色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所以有必要根据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二次开发工作,以提高生产效率,真正发挥CAD/CAM系统的功能。

通常,针对Pro/E采用的二次开发工具是J-link和Pro/TOOL KIT[1,2],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二次开发,都需要具有C语言的编程功底,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进行二次开发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齿轮广泛应用在工程机械中,对它的设计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本文利用Pro/E系统,建立包含主要参数的齿轮实体参数模型,然后采用VB编程对Pro/E进行的二次开发,根据用户输入的数据自动修改实体模型的参数和结构,生成系列产品,该方法能够显著缩短设计工期,降低成本。

1 开发工具

本文利用VB进行Pro/E二次开发主要是采用其中的一个插件Automation Gateway。Automation Gateway与Pro/E自带的二次开发工具相比,该方法具有简单易用的优点。Automation Gateway可以采用简单易用的VB建立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利用这个程序可以控制Pro/E模型的建立过程,从而很方便地建立适合本单位生产用的二次开发应用程序。

由于Automation Gateway完全是一种VB插件[3],所以开发过程比较简单。具体地说,只要是在VB工程中应用Automation Gateway插件,就可以访问Automation Gateway函数从而实现对Pro/E底层数据库的访问。VB语言是一种非常简单易学的语言,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所以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对于那些对C语言一窍不通的用户,利用VB在Automation Gateway的基础上进行Pro/E的二次开发工作,是一个不算困难的事情。

2 齿轮参数化设计流程

整个参数化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1)安装Pro/E和VB软件:操作系统必须安装微软Windows NT工作站版或者Windows NT服务器版,必须安装版本4以上的Windows NT补丁;或者系统为Windows2000,必须安装TCP/IP协议。

2)安装Automation Gateway插件:从RAND公司购买,获得许可证文件,按照屏幕上的提示一步一步安装直至安装结束。正确配置Flex LM服务器各项,并启动Flex LM服务,确保许可证文件正确和Flex LM服务器正确启动,检验Automation Gateway是否安装成功,也就是看能否启动Automation Gateway,并与Pro/ENGINEER成功链接。

3)设定圆柱齿轮的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基础齿轮建模,圆柱齿轮是齿轮机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动机构。主要设计参数有:压力角α、齿数z、齿轮模数m、齿宽系数φd。本设计中,确定圆柱齿轮的关键参数如下:

α=20°;z=30;m=3;b=20。依据上述参数,用Pro/E建立相应的关系式进行圆柱齿轮的参数化建模,完成的基础齿轮的模型如图2所示。

4)建立参数化设计界面

在设计用户界面时,应注重人机界面的人性化,要做直观、准确、便捷和高效。因此齿轮关键参数的选择拟采用下拉方式限制参数选择范围。启动VB,创建一个新工程,在Project菜单下选择Reference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找到GWAX Rand Automation Gateway v2.0-Type Library并将其添加,如图3所示,参数化界面如图4所示。

5)编写程序代码

参数设计界面的VB程序代码编写步骤如下:首先声明一个Automation Gateway对象,在代码编写器里输入以下代码:Public gateway1 As New Gway AX,这样就建立了一个Automation Gateway对象Rgateway1。

在对象的Click事件中设置齿轮齿数范围、模数范围、压力角范围、齿轮齿宽范围判断程序,定义数据类型,将基础齿轮模型调入内存,根据输入的参数,设置Pro/E模型的对应参数值,通过Pro/E再生,程序部分代码如下:

为了方便用户对直齿轮参数进行选择,通过查询国家标准手册[4],选择了下拉框形式对齿轮各类参数的选择进行了限制,主要是通过C o m b o 1.Add Item语句来实现,例如对于齿轮模数设置齿轮模数m的选择参数为2、3、4、5、6。

检查是否有错误,确定无误后,将程序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最后导入调试。

3 调试示例

示例1:

按照上述导入方法启动P r o/E N G I N E E R Wildfire3.0和Automation Gateway v2.0.1,并确保两者成功链接后,在直齿轮参数化建模界面里输入非法参数或不输入任何参数时单击按钮“确定”,则只能调出齿轮参数为m=3、z=30、α=20°、b=20的基础齿轮,并在Pro/E的模型空间中显示;而不会生成参数不全的齿轮,并在Pro/E操作界面的左下角显示“特征再生失败”,直齿轮参数化建模界面也会弹出“重新输入”提示对话框,如图5所示。

示例2:

在直齿轮参数化建模界面里输入在程序编写时所设置的合法参数后,单击按钮“确定”,即可在Pro/E的模型空间中显示与输入参数相符的齿轮。例如,在直齿轮参数建模界面里输入以下齿轮参数:m=4、z=17、α=20°、b=20,单击按钮“确定”,在Pro/E的模型空间中显示齿轮如图6所示。随后,在直齿轮参数化建模界面的“参数列表”中会自动记录所输入的参数,如图7所示。

4 结束语

同常规的Pro/E二次开发过程相比,基于Automation Gateway进行Pro/E的二次开发工作的编程量非常小,容易上手,整个开发过程很简单,非常适合开发参数化设计系统的需要。

摘要:本文通过设定圆柱齿轮的关键参数,建立若干关系式以控制生成相应的圆柱齿轮模型,从而实现基于Pro/E的圆柱齿轮参数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VB作为Pro/E的二次开发工具,充分考虑了用户界面的功能特征,以在Pro/E中已建好模的圆柱齿轮作为基础齿轮,通过VB编程建立了一个面向用户的圆柱齿轮参数化设计系统,探讨了一种基于VB编程的对Pro/E进行二次开发的新方法。

关键词:参数化,齿轮设计,Pro/E,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詹友刚.Pro/ENGINEER中文野火版3.0高级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继春.Pro/ENGINEER二次开发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RAND.AGW 3.0 Help[Z].RAND Woldwilde,2003.

面向数字化校园的用户统一认证管理 第8篇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1]。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推广,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各种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如数字图书馆、一卡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劳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上教学和视频会议等。这些应用系统数量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强,但是各个应用系统开发时缺乏统一的规范,应用系统可能属于多个部门,互不从属,造成了用不同平台、技术水平和结构开发的大量应用系统共存的现象,使得整个数字化校园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针对当前数字化校园多个应用系统并存导致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问题,建立一个为所有应用系统服务的统一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平台,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用户权限访问控制是非常必要的。用户统一认证管理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用户统一认证是针对Web集成应用中由于多个系统存在多个用户登录模块而带来的系统安全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通过提供统一的用户登录模块,从而实现单一用户/密码访问,可方便地对用户权限、登录日志等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管理和配置。用户统一认证平台能够简化使用流程,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还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本文拟面向数字化校园进行用户统一认证管理需求分析,并给出系统模块、流程逻辑等详细设计。

2. 需求分析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安全目标的重要保障。身份认证技术主要用于防止对系统进行的主动攻击,身份认证的目的有两个方面[2]:一是验证信息的发送者是合法的,即实体认证,包括信源、信宿的认证和识别;二是验证消息的完整性以及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是否会被篡改、重放或延迟等。访问控制则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根据身份的合法性对提出的资源访问请求加以控制。

随着数字化校园中各应用系统的推广,各种应用将面临数量众多的各类用户、纷繁复杂的业务流程和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各个系统要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服务,使得应用系统对用户的认证和授权管理成为难题。传统的解决方案通常是通过验证用户在登录系统时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确定用户的身份。同时,系统通过维护一张访问控制列表ACL来确定每个用户对特定系统对象,这种方法因为简单易行而得到了普遍的应用[3]。但是对数字化校园这种分布式环境下的大型组织机构,应用系统多,用户数量大,采用这种方式需要不同的应用系统分别针对被保护的资源进行权限管理和控制,存在着用户操作不便、管理不便、安全性低、授权管理依赖访问控制策略、系统管理员负担过重等典型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设计的用户统一认证系统需要集身份认证、统一授权、集中审计为一体,能够满足对用户登录进行集中认证、对用户登录行为进行授权审计等功能的需求,从而提供集认证、授权、审计为一体的安全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高安全性:要能有效提供双因子认证功能,保证身份认证的高度安全。

(2)高通用性:支持Radius、LDAP等国际标准协议,在系统内部具有高度的通用性。由于服务器涉及到的运行平台多种多样,统一认证系统与各服务系统间的通讯必须是平台无关的,也就是说统一认证系统必须提供平台无关性的接口。

(3)高并发量:系统要采用现今成熟技术设计,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性能优化,保证系统提供实时认证、高并发量运行。

(4)管理界面简洁易用:采用基于Web的图形化管理界面,极大的方便管理员对系统进行集中的管理、维护、审计工作。

(5)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通过用户与角色的结合、角色与权限的配置,可有针对性的实现用户的职责分担,方便灵活的配置用户对资源设备的访问权限;基于用户所属机构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保证了用户、资源及角色信息的隐秘性。

(6)稳定性:建成后的统一认证系统是整个信息安全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该系统的故障将会引起整个支撑体系的瘫痪,系统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各模块划分的合理性及各流程的可靠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增加系统的冗余。

(7)可扩展性:统一认证系统将用户管理与权限管理进行了剥离,各服务系统可以按照自己系统的特点对权限管理进行设计,保证了各服务系统的独立开发,整个支撑体系的渐进发展。当有新系统加入到统一认证系统时,只需在用户管理模块配置好相应系统的访问权限,在统一登录模块配置好新系统的访问路径即可。

3. 详细设计

用户统一认证管理系统提供面向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认证、权限管理、数据业务的规范化分级管理,它主要包括了用户统一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异构系统接口等模块,另外还包括对系统数据的维护和备份管理。详细的系统模块划分及功能描述如表1所示。

各系统模块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用户统一管理模块管理所有用户的授权信息和其它属性信息。它向统一身份认证模块提供用户身份认证接口,并向合法用户返回一个授权票据,供其作为登录所有系统的凭证,同时系统存储该票据以备合法性验证。

权限管理模块实现用户的权限管理和组织管理。每个运行支撑系统的权限管理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应每个支撑系统设置有一个权限管理模块。它与原支撑系统中的权限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用户的管理在用户统一管理模块中实现,权限管理模块中不再包含用户信息和属性,不过它可以根据用户统一管理模块分配的权限对用户信息进行查询和修改。

角色管理模块主要通过增加相应的角色来为系统中的权限进行相应的权限集中,以便进行授权处理,包括角色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组织与角色对应关系、操作员与组织对应关系。

单点登录模块给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登录界面,并根据用户的登录信息向统一身份认证模块进行身份验证。对于合法用户,登录模块将得到一个有效的用户登录票据。该模块存储该票据并实现对用户会话的管理。单点登录模块根据用户的票据向各支撑系统请求服务。相应的支撑系统则需要验证票据的合法性,并查询票据持有者的服务权限。这部分工作将交由权限管理模块来完成。

当用户需要切换支撑系统时,单点登录模块将根据存储在系统中,该会话对应的用户登录票据来向指定运营支撑系统请求服务,从而实现系统的无缝连接。因此单点登录模块就是放在服务器端的自动登录代理。当用户登出服务系统或者关闭了会话时,单点登录模块将删除对应的票据,并将告知用户管理模块删除存储的相应票据。

在系统模块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流程逻辑的设计,如图2所示。

4. 小结

用户统一管理与安全认证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解决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安全系数,深化建设内容,提升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针对当前数字化校园多个应用系统并存导致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问题,建立一个为所有应用系统服务的统一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平台,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用户权限访问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面向数字化校园设计用户统一认证管理系统,通过采取统一的管理和身份认证机制,保证用户数据的唯一性和完整性,进而采取单点登录方式,简化了用户登录过程,提高了数字化校园整体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效率,为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进一步开发推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莉利.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教育探索,2009,5:73-74.

[2]阳富民,刘军平.统一认证技术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29(2):124-126.

面向用户 第9篇

关键词:产品服务体系 用户研究 研究方法

1引言

产品服务体系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其目标就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以及他们现实存在的问题,整合产品与服务体系的资源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整个系统链条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而达到共赢并且整个过程环境友好。因此,用户研究是产品服务体系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设计师有效地理解用户、挖掘用户现实和潜在需求,从而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系统。

在产品服务体系之下,传统的用户研究方法正在悄然升级。本文结合了用户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新形势下的方法来探讨产品服务体系设计下的用户研究方法格局。

2用户研究的一般方法

传统设计行业将用户等同于消费者,因此用户研究是—种理解消费者,将他们的目标、需求和知识与产品设计相匹配的方法。用户研究过程引入了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信息组织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

传统用户研究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纵坐标的下端为设计者对用户的定量研究,用数字来反映、衡量各种问题。例如通过人机工程学(互动、任务分析、人体测量)、可用性测试来测试和改进产品细节。上端是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设计者或用户研究人员凭借经验、知识、技术来大致了解和总结用户的想法和行为,或使用访谈、录像、笔记等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其研究结果往往是描述性的、认识性的。设计师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采用换位思考和对人的理解来设计顾客体验和服务。设计师对用户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同样会影响设计结果。

传统用户研究的内容包括倾听用户在说什么、做什么,也就是用户的观点和行为。如图1所示,横坐标左端为研究用户的目标和观点,即研究用户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就是用户告诉设计者自己想要的设计,然而用户直接表达出的需求往往不能够直接成为指导设计的依据,设计师需要有能力以此为依据,挖掘出用户的真实潜在需求,建立用户的心理模型。右端是研究用户的行为,观察用户的实际操作,建立用户的行为模型。用户的观点和行为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研究人员常用的人类学(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视觉故事)、生活方式参照、人物角色分析、情景任务分析、参与式设计、焦点小组、头脑风暴法往往会包含说和做的两部分内容。

3 面向产品服务体系的用户研究方法

3.1产品服务体系设计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品服务体系设计是在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概念。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关键思想是满足用户不拥有或购买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享受产品的功能或结果。设计师从单纯地设计、销售“物质化产品”转向提供综合的“产品与服务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环境问题。用户研究正是这一转型的基础。

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也同样是设计师在设计时的三条思考途径:

1.面向产品的服务设计:该类服务设计立足于产品本身,旨在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设计。例如提供产品的售后服务,可能包含更换部件、产品部件升级、产品回收再利用等等。2.面向结果的服务设计:该类服务设计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的设计,例如提供高效的出行、供暖等。用户无需自行购买产品,也不用担心维护和保养产品所付出的代价,用户只需要通过购买享受服务即可。3.面向使用的服务设计:该类服务设计提供给用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产品、工具、机会甚至是资质,以高效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和愿望。例如典型的汽车租赁服务、自助洗衣服务等。

3.2基于产品服务体系的用户研究方法

近年来,研究人员从系统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用户研究方法。“乐高现实游戏”是乐高公司于2002年提出的用户研究方法。研究团队的成员之间共商思路,研究内容和系统,最终使用乐高玩具来视觉化构建研究议题的系统并且找出系统中可以改进的部分。研究表明,这种动手,动脑的研究过程有助于研究人员更深入,更有意义地理解事件和探索其中的其他可能性。柏拉图曾经说过“用一个小时与一个人玩比你和他交流一年要对他了解的更多。”

2004年,加拿大多伦多研究员Eva Brandt与Jorn Messeter提出“设计游戏”用户研究方法。所有参与者在游戏设计的公用平台上各抒己见,“设计游戏”的关键就在于挖掘用户的隐形需求。

米兰理工大学Franqois Jeqou,Ezio Manzini与Anna Meroni长期致力于研究可持续设计议题并于2005提出“动力矩阵”用户研究方法,运用该用户研究方法的研究目的在于理解系统中不同活动者之间的联系。每一位用户都有参与到系统建设的动力和诉求,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表达出该系统能够满足他哪些需求和期望。“动力矩阵”用户研究方法的参与人员在各自的立场上表达各自的诉求和想法。

2007年,斯德哥尔摩研究人员Nicola Morelli在论文中提出“演员地图”和“系统地图”的用户研究方法,“演员地图”是表现系统中的活动人员以及人员之间关系的图表。在绘制“演员地图”之前先确立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整个地图都围绕该对象进行研究。“系统地图”是系统组织关系,研究对象为系统中的不同参与者,通过绘制“系统地图”来研究系统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组织关系,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现金流等。

米兰理工大学教师Gianluca Brugnoli与青蛙设计公司合作于2009年提出了“接触点矩阵”用户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对人物角色的研究绘制用户征途地图和系统地图,设计师使用不同的图表、文字、界面来视觉化绘制用户体验的过程并标注和连结其中的关键用户体验节点。绘制“接触点矩阵”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深刻地理解用户关键体验点的交互关系并且促进其在系统中发掘可被开发的机会。将设计的关键点从设计活动转向了用户活动的上下关系节点上。

3.3面向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用户研究方法格局

通过探索近十几年用户研究方法发现,面向产品服务体系的用户研究对象和内容都在发生变迁。首先,研究对象不仅包含一个用户群体的消费者,还延伸包含利益链上的相关者。其次,研究内容除了包含传统的用户价值观、需要、生活方式、行动方式、审美以及人机学等内容外,针对面向产品、结果和使用的三种类型产品服务体系设计。设计师需要跳出传统的对物质化产品的设计,从宏观上转而更多地思考和研究整个系统以及关键结点,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面向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用户研究方法格局如下图2,左上角区域为群体用户系统布局的用户研究方法,其中包含“游戏设计”、“系统地图”和“演员地图”;右上角区域为利益相关者系统布局的用户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乐高现实游戏”的方法;左下角区域为针对群体用户的结点设计方法,“接触点矩阵”法;右下角区域是综合考虑整个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结点设计方法,“动力矩阵”法。

4结语

面向用户的GIS解决方案利弊分析 第10篇

同样, GIS软件也是通过实现用户化来实现用户的功能请求。因此, GIS用户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GIS的理念和技术都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GIS软件开发人员由开发原本功能单一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软件发展到通用的、可扩展定制GIS软件, 再到如今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系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 GIS用户化的理念也由最初的用户界面定制发展到如今的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IS设计 (包括用户界面、工具软件、数据管理和数据库) 。

1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现状分析

GIS用户化建设满足了城市建设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百姓居民对GIS的需求, 同时也运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技术, 来进行各种空间信息辅助决策工作。它是超越城市问题传统解决方法的先进手段, 也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社会用户上, 如市政管理工程、企业决策、资源管理、交通运输、医疗保健、邮电通信、公安急救、市场销售、金融保险、石油化工、水利电力、环保旅游、科研教育等等。

GIS用户化在体系上包括测绘生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公众的应用。公众应用包括城市电子地图、房地产信息发布等应用;行业应用主要是在各行业基础地理信息框架基础上, 研制开发出面向本行业用户的各种应用系统:企业应用包括企业物流配送、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应用包括电子政务建设、决策支持系统, 如应急事故指挥调度、人口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城市综合防灾与突发事件处置、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旅游资源管理系统等。

1.1 资源管理

资源的清查、管理和分析是GIS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也是目前趋于成熟的主要应用领域, 包括森林和矿产资源的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土地资源潜力的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和信息有机的汇集在一起, GIS软件能在一个连续无缝方式下管理大型的地理数据库, 这种功能强大的数据环境允许集成各种应用, 最终用户通过GIS的客户端软件可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显示、统计、制图, 以及提供区域多种组合条件的资源分析, 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如可以通过地球图形显示某鸟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路径, 通过GIS分析森林火灾的受灾面积、损失程度等。

1.2 城市规划与管理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 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 (城市资源配置问题) 等。

1.3 城市应急指挥

解决了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 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1.4 土地和地籍管理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 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例如GIS能以三维方式显示城市的建设现状, 并提供城市相关的信息分析功能。

2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需求分析

如本文中所论述的, 用户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土测绘及教育科技等方面, 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很强烈。而市场上的成熟软件由于价格过高或功能无法满足用户化需求等原因, 致使无法满足部分用户需求, 因此GIS用户化开发是必不可少的。GIS用户化常常涉及以下这些方面的需求。

2.1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需求

我国的城市规划成就辉煌, 但城市规划的现状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在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 事故时有发生;城市建设的市场不规范, 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交通、土地、水资源、能源、灾害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急需改善和提高。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广大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决策者迫切希望能够更完整、准确和全面地把握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动态空间特征。

2.2 G IS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完善, 电力、水利、房产、规划、环保、交通、市政、金融、物流、商业等领域的面向应用的GIS用户化的增长大大推动了我国GIS产业的发展。

2.3 培植新型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

在GIS产业发展的同时, 随着GIS用户化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 会不可避免地利用其技术与产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的产业部门, 例如测绘、地质普查、石油勘探、地籍测量、林业普查、土壤调查、环境调查、水利水文测量等等, 都是一些野外工作量大、生产效率低的艰苦行业。利用先进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全行业的全面改造, 已经客观地摆在了这些行业决策者面前。

3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利弊分析

用户化给GIS用户和开发者同时带来有利与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1) 从用户需求出发, 建立基于面向特定领域的GIS应用系统可以为用户进行直观的地图显示、方便的数据查询, 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空间数据分析和演算, 为各领域用户提供规划、管理、研究、决策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2) 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建立高度集成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3) 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互动发展。 (4) 随着GIS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发展, 面向领域的GIS用户化的将会不断深入, GIS用户化将趋于大众化, 产业化效益日趋明显。 (5) 对用户来说, 主要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得到符合其应用领域标准并能严格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专业GIS系统平台。对开发者来说, 将通用系统和用户化相结合, 开发面向中小市场的应用程序在成本上是合算的。

同时, 通过用户化方式实现GIS应用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因为对于用户来说, 用户化的实施是非常费时费力的, 需要相当的时间和技术投入 (如要设计用户需求、进行系统测试以及完善用户化定制等) ;另一方面, 使用定制系统的用户不能从面向多用户的通用系统的持续发展中受益:还有, 世界各地的主要政府部门和军事机关开始从使用用户化定制式系统转向使用非用户化定制式系统, 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用户化应用系统的局限性。

摘要:GIS用户化的理念已由最初的用户界面定制发展到如今的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IS设计, 本文以面向用户的GIS解决方案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GIS当前在不同应用领域和方向的剖析,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的现状, 需求, 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的利弊, 相信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述彭, 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5.

[2]http://www.nrsee.gov.cn/zt/dl/dI.asp.

上一篇: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下一篇:中国移动这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