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进化范文

2024-06-11

企业进化范文(精选12篇)

企业进化 第1篇

进化是物种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由较低级有序向较高级有序这样一种特定方向的演化过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同样也是在“共同进化”着的, 否则它们就会在商业竞争中出局。

企业生存和发展于特定的商业生态环境之下, 在一定的商业生态环境下只有适应这种生态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 否则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法则。那么各企业是如何在生存法则之下发生所谓的“共同进化”, 则要求企业在模式、品牌和需求等方面不断进化。

商业模式在进化

近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发展史就称得上是一部“进化史”, 从成长到壮大、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的过程中, 产业的每一次升级, 无不伴随着商业模式的摸索和创新, 而每一次行业主流模式的更新换代, 也推动了行业向更高级别演进。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的持续进化。本质上, 企业的进化是企业自主进化与环境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商场如战场, 在企业的发展中要面对无数次的风浪洗礼, 企业要不断地自主创新, 追求卓越, 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 适时地调整自己, 达到与社会的协同。

竞争是商业生态系统进化最直接的动力。所谓的“共同进化”, 就是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是价值或利益交换是共生关系, 而非唯一的你死我活或此消彼长的关系, 而是多个共生关系一起形成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企业只有通过内外之间的协同, 实现公司的整体价值大于公司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 使得公司取得协同效应:资源共享、降低成本、规模经济、与销售商的协同合作等, 推动生态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状态演化。

商业模式由重变轻, 是过去十年来中国创业企业在企业进化论中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企业将生产环节外包, 实现轻资产运营;以IT技术为创业切入点, 以“互联网+传统产业”为主题, 开创了无形产品代替有形产品、虚拟经营代替实体经营的轻资产模式时代。

同时, 围绕“互联网+传统产业”主题开展创业, 也是近年来创业者的首选路径之一。这一方面源于创业成本相对低廉,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与传统行业的竞争, 开创事业的蓝海。如“互联网+旅游资源”的携程模式、“互联网+健康管理”的爱康模式、“互联网+餐饮”的点评模式等等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为商业企业的进化论理论丰富新的实战案例。

近几年出现的免费营销模式更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商业运作模式:2005年底, 盛大连续宣布将《热血传奇》、《传奇世界》和《梦幻国度》三款大型游戏采取“永久免费”的方式运营;2007年, 《纽约时报》宣布免费, 过去28年来的报道和文章都可以在网上免费查阅;2008年4月, 瑞星宣布推出“瑞星2008版杀毒软件”免费使用半年的举措……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话要改写了吗?其实赢利是企业的永续经营的基础, 只是进化出了另一种营销模式而已。

企业与生物一样都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 但是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生物的进化是随机变异和被动地接受自然环境的选择的过程, 而企业进化则是在企业竞争的压力、市场选择与市场需求的诱导和反诱导而产生主动行为的结果, 形成强烈的正反馈循环。

品牌在进化

如今我们每天打开电脑、报纸或电视, 各式各样的品牌便扑面而来, 不知不觉之中, 我们的生活已然被品牌包围。品牌的种类多如天上繁星, 且“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这在10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 品牌市场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所谓品牌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是指品牌系统中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 (种群、群落与生态因子) 的属性为了适应系统的其他部分属性的进化而进化, 同时系统其他部分也因为回应这种进化而得到进化, 最终导致品牌生态系统走向更高级的有序的现象。

品牌的发展经历了原始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等过程, 品牌主导力量由生产商到经销商, 再到制造商, 再到分销商, 不断演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物质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多彩。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逐渐认识到用品牌标识的重要性, 它会和产品的特性、品质、质量、服务等相联系。而生产商或经营商也发现品牌可以保持顾客的忠诚度、提高销售量。于是培育品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品牌越来越多, 品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就越来越频繁, 品牌之间产生各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并推动品牌生态系统走向更高级有序。

品牌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竞争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

我们知道早期的品牌宣传载体主要是特色叫卖、酒幌、幡旗、铭牌、挂饰等, 例如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灯笼广告, 用于在夜间吸引顾客, 到了宋代招牌广告遍布整个汴梁城, 到了明清时期, 如“六必居” (1530年) 、“都一处” (1752年) 、“全聚德” (1844年) 等百年老牌子就出现了。

此时在19世纪的西方也出现了许多鼎鼎大名的品牌, 如李维斯、可口可乐、桂格燕麦、亨氏和象牙肥皂等也曾经是家喻户晓的。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 跨国品牌已经深入我们眼睑, 当宝洁、麦当劳、IBM、NIKE、DELL等知名国际品牌风靡全球之时, “品牌无国界”也就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需求在进化

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当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时,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通常比较狭窄, 消费的产品很有限,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时, 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以及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心理需要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生活越来越复杂化。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 消费者已经从对生存、安全的追求, 更多地转移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人们的生活态度及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 其生活追求形成了“基本追求”→“求同”→“求异”→“优越性追求”→“自我满足追求”的基本变化过程。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从追逐潮流、彰显个性, 到体现品位、追求自我满足。心理追求逐步向高层次发展, 生活及消费动机也在不断多样化, 如求新购买动机、求美购买动机、求廉购买动机、求名购买动机、自我变现购买动机、好胜购买动机等消费心理的出现, 都要求商业企业在产品生产或营销时要跟上人们的消费心理的变化, 积极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链接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消费结构的三次进化

第一次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粮食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 这一转变对轻工、纺织产品等相关产业的生产带来的机遇, 引来了第一轮经济增长。

第二次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老三件” (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和“新三件” (冰箱、彩电、洗衣机) 先后出现并替代,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带动了第二轮经济增长。

第三次是在新世纪以来, 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费空前增长, 尤其是与IT产业、汽车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联系的消费增长最为迅速。正在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中国的企业必须把握中国的消费结构的三次进化, 只有把握住了每一次进化的机遇, 企业才有可能在中国的市场上生存, 否则就会被淘汰。

企业管理进化研究毕业论文 第2篇

如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自世界产生“企业”这一种经济组织以来,它们就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管理方法也是需要不断演进的。

当代流行的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初创时期,事务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代写毕业论文也还没有十分宽泛,因此可以采取直接管理的方法,比如一些家族企业在规模和领域还不大的时期,采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管理方法就需要随之创新和优化。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方法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科学地、单一或复合地加以运用,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1.管理

这里的管理是一种狭义的直接指挥、协调、检查的职能。如在一些公司内部,总裁与部门之间就可以是管理。管理也是最原始、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2.监督

监督是基于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行为是否尽职尽责自律守法,以及经营管理结果和效果的一种分析评价机制,在各类企业中用得也很经常。

3.监控

监控有点象探照灯,时刻关注着企业。这是对子公司管理的一种方法,但是既不是参与经营管理过程,也不是只管结果。为了既达到对被投资企业的监控,又符合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规则,现在不少企业用一些实施信息化的手段在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控,效果也很不错。

4.管控

管控是基于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身份而衍生出来的管理方法,体现的是在一些关键要素上大股东实施以“控制”为特征的管控行为。比如一些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规划、投资进退、高级人事、资金担保等重大要素实施终极审定机制。具体实施中其含义是双重的:即企业本身意图是管理这些核心要素的过程,但是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专业线上的逐级意图传递来控制。母公司自己本身并没有置身其中。管理意图通过一种方法和手段达到了控制它的过程。

5.治理

这里的治理定义为一家公司的法定的三会四权的法人治理结构。现在每家公司成立时都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这种运作机制包括具体到董事会、监事会如何配置,以及怎样让他们发挥价值,履行他的职责;还包括股东层面、董事会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策略来促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实现有效的捆绑,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即期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提升。这是大集团面对众多的子公司、孙公司实现有效管理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机制,也是最需要思考的课题。

当然,这种对企业管理方法的分析只是一种人为的研究和分类,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上述5种方法往往是实行复合运用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我们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态势、阶段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的理解,如何搭配并融汇贯通,是有效与否的关键。就这一点来说,这其中是有“密码”的。

案例:海尔变革管理的终极进化

海尔有一个著名的“SBU战略”,也就是要让集团的每一个员工都成为SBU(SBU是战略业务单位的英文缩写)。这个战略曾引起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外界把它解释为“变一个大海尔为三万个小海尔,变一个张瑞敏为三万个张瑞敏”。

其实,张瑞敏要把全集团3万名职工都变成策略单位,也就是把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扩充到每个人,让每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上下工序进行监督,鼓励员工向公司提出调整的方案,其理由自然是员工最了解真实情况。

从OEC到SST的进化

如果把张瑞敏的创新放在海尔发展的背景下去看,不难发现,这项改革与海尔特有的文化和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杜绝缺陷,就必须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千上万遍地重复做好。

但“怎样才能每天规规矩矩地做好每一项简单的事情?”海尔依据多年实践经验独创了OEC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先进的业绩管理方法。“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据说海尔就这样一直进行了近,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没有准备放弃的迹象!

为了使每个员工的利益与市场挂钩,8月海尔开始试点推行质量市场链管理模式,10月则全面推开,海尔人简称为“SST”制,SST是对OCE的改善和进一步提高,是海尔管理创新的.最新内涵。

企业进化工程室 第3篇

国际化和本土化一直是中国开放面临的两大课题,管理界亦如是。毕竟现代管理源于西方,并经上百年的实践。而我国开放也不过34年,这就决定了中国管理要以西方为师。另外,因国情不同、文化不同、企业实力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照搬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中国要走自己的本土化道路的原因所在。进而推之,中国的企业大学也要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

走中国特色,不仅需要实践家,还需理论工作者,唯此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高校、研究机构和广大企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当然也包括企业大学领域的中国式研究和实践。

本书汇聚了企业大学课题组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仿生管理学、企业进化论为基石,以独特的研究框架诠释了企业大学与企业基业长青的关系,并开创性构建了新型企业大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新型企业大学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对已建或拟建企业大学的企业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管理界一直热衷于企业发展壮大,即所谓“做大”、“做强”的命题,却往往忽视对企业“做活”、“做久”的研究。其实,没有“做活”何来“做大”、“做强”?那只能是“做空”。没有“做久”,企业将会昙花一现。那划过夜空的流星虽惊艳,但却留给人们更大更长的惋惜和心痛。

愿中国企业大学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为中国企业发展和基业长青做出贡献。更希望本书能为企业大学这个新生事物,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国化进程提供帮助。

供应链企业协同进化策略研究 第4篇

一、供应链企业的协同动因

1.系统自组织。生态学理论强调系统元素的自组织性,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生物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的自调节, 进化的结果是生物本身结构复杂性的提高。生物进化总是导致新物种的出现和结构的复杂化———即有序性的增加。有学者认为,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满足一定条件时生物可以自发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适应周围环境。这种适应既包括暂时性的适应反应, 如条件反射;也包括永久性适应, 即产生遗传性变异。把这个生物进化自发性条件称为自适应函数。生物界的生物自适应对社会领域问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目前, 供应链已从分散式管理转变到协同式管理, 本文研究的是有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演化过程。供应链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的任何东西, 都可能产生序参量, 都会引起涨落。正是由于有不断的序参量产生, 有不断的“涨落”出现, 供应链系统才得以不断创新。

2.自然选择。生物学中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定义为生物体繁殖引起了资源的稀缺, 从而形成了消灭不够适应变种的压力。进化论学家拉马克认为, 生物进化的动力与机理来自生物具有一种不断地增加结构复杂性和完美性的天生趋势生物具有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在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基础上, 其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机制, 强调经济体能否适应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弗里德曼在《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中论证了市场竞争倾向于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生存下来, 最有效率企业的行为都基本上做到了使其利润最大化。面对有限的资源, 现代的竞争形式以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同一行业里的各条供应链在接受着经济自然选择。那些能够很好地整合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实现无缝协同的供应链往往经受了自然的选择, 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断成长壮大。所以供应链协同是环境赋予的供应链企业迫切需要的适应模式。

3.生物进化动力:协同基因。大量生物实验和研究表明, 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有竞争和合作, 生物界存在着广泛的互惠共生机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在此我们把控制物种分工与合作的性状的基因称为协同基因。协同进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供应链系统内部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企业之间若为上下游关系或相关产业, 则其收益相关性一般比较大。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竞争, 资源规模有限, 其实协同合作是他们的需求和内在愿望即他们携带有协同基因。正因为如此, 供应链理论一经实施, 便得到了很好地响应。所以供应链系统也采用了协同进化的方式来建立相互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 以提高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

二、供应链企业的协同策略分析

(一) 生态位与供应链协同进化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生态位概念相对抽象, 一些数量测度指标如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体积及生态位维数等帮助理解生态位概念。从而, 引出企业生态位概念, 明确这一概念对于正确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进化过程的作用, 以及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供应链成员构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应链是相互联系的多个企业集合体, 与生物种群非常相似, 呈现一种网络组织结构, 称之为企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定义为企业的生态链, 生态链上的企业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和共生关系, 这就存在一个供应链的“最适密度”问题。描述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相互关系的“阿利规律”同样适用于供应链系统, 即在一定条件下, 当供应链上企业密度处于适度大小时, 供应链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 由相互竞争资源造成的供应链内耗太大, 会对供应链生长起抑制作用。所以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应该建立在企业生态位分离的基础之上。企业对资源的需求越相似, 产品和市场基础越相近, 它们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程度就越大, 竞争就越激烈。因此, 在进行供应链的成员选择时, 企业考虑入选企业生态位的分离。企业生态位的分离不仅减少了竞争, 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间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提供了条件, 使供应链由有序进化到更深层次的有序。

(二) r选择、k选择与供应链生态策略

生物学家们根据不同物种按照栖息、环境和进化选择将进化分为r选择和k选择。r选择是指环境气候变化大、资源相对短缺、灾害较多的系统对生物种群的选择;k选择是指环境气候稳定、资源丰富、灾害稀少的系统对生物种群的选择。根据对应的选择将进化策略分为r策略和k策略。从物种适应性出发, 进一步将k选择的生物种群称为k策略者, r选择的生物种群称为r策略者。在生存竞争中, k策略者是以“质”取胜, r策略者则是以“量”取胜, k策略者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 r策略者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

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的进化策略。与经济学家提出的最优化理论相对应, 生物学家认为自然选择是一个最优化过程, 一个现存物种表明了它是其对环境各种可能适应方式中的最佳选择之一。实际上供应链的进化过程亦是典型的环境选择的过程。有时处于减少风险考虑, 会增加同类合作伙伴, 但是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企业未必越多越好, 它也遵循进化的生态策略。因为供应链所处的行业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 超出环境的承载力, 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优化生态策略的途径有: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要实现由r策略者向k策略者的转变;企业不能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和低成本战略, 要向创新和难以复制的核心技术的战略上调整;要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 自觉遵循“适者生存”的市场生态竞争法则

(三) 演化博弈策略

供应链类似于生物有机界的食物链, 是企业生态链的载体, 也存在着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循环发生联系并由此相互作用。种群生态理论研究的方向就是探讨生物群落的适应与变迁的过程。演化博弈理论最早源于Fisher、Hamilton等遗传生态学家对动物和植物的冲突与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 他们研究发现动植物演化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在不依赖任何理性假设的前提下用博弈论方法来解释。

在该理论中, 核心的概念是“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 (ESS) 。复制动态实际上是描述某一特定策略在一个种群中被采用的频数或频度的动态微分方程。根据演化原理, 一种策略的适应度或支付 (Payoff) 比种群的平均适应度高, 这种策略就会在种群中发展, 即适者生存体现在这种策略的增长率 (1/xk) (dxt/dt) >0, 可用微分方程给出: (1/xk) (dxt/dt) =[u (k, s) -u (s, s) ], k=1, …, k。其中, xk为一个种群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 u (k, s) 表示采用策略k时的适应度, u (s, s) 表示平均适应度, k代表不同的策略。如果u (k, s) >u (s, s) , 在一定时期内是演化稳定策略 (ESS) 。由此可见, 一个物种的进化可能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 从而引起其他生物的适应性变化, 而这种变化将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所以, 两个或多个组织的自身进化常常是相互影响的,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协同进化系统。这种复制动态的微分方程可以描述协同演化的过程, 可以为供应链协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三、结束语

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 以自适应、自然选择、协同基因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 得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链优势, 使供应链协同成为必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具有协同基因等论点。相应于内在动因提出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供应链协同策略有必要的生态位分离、k选择者的供应链生态策略和演化博弈策略。通过以上的研究为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福荣, 徐艳梅.企业仿生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2]程国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2004.

[3]毛凯军, 田敏, 许庆瑞.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企业集群进化动力研究[J].科研管理, 2004 (7) :110-115.

[4]沈运红, 王恒山.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生态运行演化机制初探[J].科学学研究, 2006 (8) :246-249.

进化论散文 第5篇

很棒的一篇文章,相信您看了之後一定会有所感触,愿您我先找到人生的`方向後,再往前走,那麽,您会发现,人生有好多的乐趣.....而您,不会盲目一生

动物是由两栖进化为爬虫,再进化为哺乳类。交通工具则是由单车进化为机车,再进化为汽车。人爬得越高,车子也越大。长久以来,大家都是如此地在社会中「进化」。

升大学时,我告别了单车族,靠家教收入成为机车族,当超越同学的单车,呼啸而过时,心中隐隐有股优越感。

出社会後,卖命工作一段时间,我很快地进化为「汽车族」。每遇红灯,车停路囗时,看着旁边日晒雨的机车骑士,我是三分悲悯,七分骄傲。不久前,旅行到 里岛,这种「进化论」终於被「当头棒喝」。

有天,很不幸地,眼镜摔破了;沮丧地中断行程,叫计程车回旅馆。在车上打听一下,何处可修眼镜?司机说,附近都没有眼镜行,只有到首府「淡巴沙」才能修。我不禁叹道:「你们这里真不方便。」

司机则笑着说:「这里的人很少近视,倒不会感到不方便。」

听这司机谈吐不俗,我决定包他一天车,到「淡巴沙」修眼镜,兼市区观光。

他犹豫了几分钟,才说:「那我明早八点到旅馆接你。」

隔天,在「淡巴沙」逛了一上午,发觉此处无啥可观,我想打道回府;下午就在旅馆游泳、休息。

但是想到司机为接生意,必然推掉许多原有计画,就难以启齿。

挣扎甚久,我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司机先生,我想改成只包半天,不知会不会对你造成困扰?」

没想到司机竟喜出望外地说:「一点都不会。昨天,你要包一整天车,我很犹豫,如果不是因为跟你谈得来,我是不接受包整天车的。」

我困惑地问:「为什麽?」

他答:「我设定一个工作目标,每天只要做到六百元台币,我就收工,你用一千二台币包一整天,那我就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你可以储钱,隔天休息呀?」他笑着说:「先是做一整天再休息,然後就变成做一个月、做一整年再休息;最後是做一辈子,终生不得休息。工作也会习惯的。」

我问:「那你们闲着干嘛呢?时间那麽多,不会无聊吗?」

他看着我,像遇到外星人一样,说:「这里那麽好玩,怎会无聊? 里岛每家都养斗鸡,收工後,我们就斗斗鸡、放放风筝,到沙滩打打排球,游游泳呀!」

这时,我想到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人到大溪地度假,当大溪地人卖力地帮他按摩时,老美满心优越感,满脸悲悯地说:「如果你们上进点、积极点、勤快点,你们也可以像我们一样到大溪地度假呀!」

大溪地人一脸疑惑地说:「你辛苦一年,只为了到大溪地过两星期日子,我却是一整年在大溪地享受[欣赏雨季爱情故事网]生活的,我为什麽要学你?」

从里岛回台湾後,司机的话就像禅宗语录,不断在脑海盘旋。突然觉得前半辈子完全「误入歧途」。再继续「进化」下去,可以想见房子应越换越大,大到无力打扫,再雇菲佣;为了养房贷与菲佣,只好拚命工作,有家归不得。

那麽大房子又有何意义?开车时,我也想:以车代步,四体不勤,搞得日渐臃肿,只好买个脚踏车或踏步机放在卧室踩。但时忙,时懒,难以有恒;那何不乾脆骑单车上班,爬楼梯踏步呢?在 里岛治好了文明的近视之後,人生境界豁然开朗,步调一放慢,视野更宽,也更清楚。

骑单车没多久,困扰多年的「痔」(志)疮竟不药而愈。

变革之源:企业大学进化论 第6篇

在微观层面,企业面对危机,“开源节流,练内功”必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与答案。然而,具体如何实现?其直接效果则考验着企业对宏观政策、产业形势、甚至微观问题的判断和解决能力。但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同时具备战略眼光、战术素质的企业少之又少。

不要着急,这种状况并非不可逆转。因为,这一切恰可以通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弥补实现——这就是企业大学。而国外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大学在内部人才培养,短期困难纾解,生态链维护与打造,长远战略制定,促进企业转型、创新与变革的作用不可替代。

然而,在中国目前,很多企业在危机中往往忽视了企业大学的建设。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企业大学也存在认识误区与偏见。究其原因,不仅是缺少理论支持,企业对于企业大学的功能认识不清。而更多培训机构以帮助建设企业大学之名,偏离了企业大学建设的本意。

【现 象】

企业大学如雨后春笋

12月26日上午,洋河大学揭牌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出席仪式,并与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董事长、总裁张雨柏共同为洋河大学揭牌。江苏省企业大学创建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强和苏酒集团副总裁林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洋河股份(苏酒集团)董事长、总裁张雨柏在揭牌仪式上指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洋河大学的成功挂牌,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公司一直把人才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包括用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引进人才,用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提升人才,用向心化的企业文化凝聚人才。

张雨柏表示,洋河大学的开办,将更好地满足公司员工持续培训的要求,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个新突破,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成为促进转型、实施创新、持续跨越的巨大力量。公司将积极做好“内建基础,做强平台”和“外联资源,做大平台”两个方面工作,全力建好洋河大学,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事实上,自1955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通用电气公司克顿维尔学院正式成立开始,企业大学就在全球迅速崛起。数据显示,在美国,从1988年到1998年之间,企业大学由400家猛增到1600家。而约80%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比如西门子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惠普商学院、麦当劳大学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直到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的成立给中国带来了企业大学。此后,这一全新的企业培训理念和模式又掀起了跨国公司建设中国区企业大学的高潮,IBM中国渠道大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建立的。与此同时,本土企业对企业大学也热情高涨,企业大学建设如雨后春笋。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内地,从1998年第一家企业大学海信学院成立至今,目前已超过1000家,比较知名的如海尔大学、华为大学、三一大学、用友大学、联想学院等。

究其形式,可分内向型、外向型和内外兼顾型等三种。内向型企业大学直接面向企业内部员工和产业链伙伴(比如海尔大学、淘宝大学等);外向型企业大学面向社会公共(比如吉利大学),也有兼具“企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两大职能内外兼顾型(比如三一大学)。

【背 景】

被误读的企业大学

尽管作为战略性的员工培养和组织能力提升工具,企业大学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尽管企业大学的建设者、领导者已经意识到其对企业创新、变革的促进,但在实际中,企业大学还远远不能肩负起企业创新和变革的发源地的使命。很多企业大学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诸多从培训中心转化过来的企业大学仍只有培训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企业大学仅仅是一个从企业内部培训机构转化而来的单纯的人才培养机构,而不是在战略层次下建立起来的传递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企业员工绩效水平、员工的企业责任感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新组织形态。企业大学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领导力研究所所长余世维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企业大学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能帮助企业与供货商成为伙伴,让企业去改进总体竞争力;企业大学甚至可为营销本地化提供解决方案,在组织变革中对文化整合起关键作用。”

因此,如何新建或改建企业大学,避免“新瓶装旧酒”不让企业大学沦为培训部门的改头换面?如何将集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前瞻研究、变革管理、价值链整合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大学成为变革与创新的发源地?这些问题将成为企业大学首先需要面对的挑战。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张维智指出,“一些不具备企业大学咨询能力的机构充当了李鬼,有些把简单的培训系统当作企业大学贩卖给企业。这是对企业大学功能的弱化、简单化、庸俗化;这种做法是对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

而更让他担心的是,“本来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治久安的好东西,被人为糟蹋了,使企业对企业大学失望而失去信心。”他认为,有必要对企业大学正本清源,有必要对中国特色、中国标准的企业大学重新定义。

【焦 点】

企业大学建设的最佳时机

现在企业大学鱼龙混杂,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企业大学的争论也极大。目前,中国企业大学面临的问题是,理论体系不完善,没有更多的学者去关注和研究。这是因为,很多人搞不清楚,什么是企业大学,不知道标准,缺乏方法,困惑于研究路径和构建路径。因为企业大学建设缺少标准,缺乏方法,一些企业有企业大学之名而无企业大学之实。带来很多问题。

张维智的观点是,企业大学一定要是成本中心,如果做成利润中心,问题就来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企业大学干了几年,没干出什么名堂,老板失去了信心,干脆把企业大学推向市场,盈亏自负;还有企业老板希望,企业大学不仅培养自己的员工,还培养上下游、同行以及社会的员工,搞起了经营。然而,企业大学培养自己的员工天经地义,培养供应链企业员工能够扩大影响力、竞争力,但行业员工就等于培养竞争对手,等于自掘坟墓,这显然是不对的,除非你实力很强,很难超越。我赞赏企业老板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但不要忘记了你是做企业的,企业家使命是为企业服务,政治家的使命才是兼济天下。

现在,管理学界有个一致的梦想是,使企业基业常青。基业常青靠什么?常青基因。而具备常青基因的企业,就会表现出很高的企业智商和企业情商(即组织智商和组织情商,指企业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化,具有适应外界变化,或引领变化的能力)。

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生命体,那么只有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企业,才可能在纷杂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并常青不败。而智商、情商低下的企业就会成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比如宏观经济、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科技环境、社会环境等)变化的物种,甚至消亡。

管理学界的“进化论”者认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柔性进化。而柔性进化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而这实际上是基因决定的。企业大学就是企业的“基因工程室”——把好的基因沉淀下来,还要进行基因的融合,在原有的基因片段基础上,加入新的基因片段,组成一个更优良的基因,最终实现企业基因的重组或突变,企业则表现出高智商和高情商,使企业能够自我柔性进化,实现基业常青。这是新型企业大学的终极目的。

当然,提高企业智商和企业情商,不是仅靠培训就能够解决的。这就注定培训只是企业大学的一部分而已。因为企业就像一个生命体,学习当然是一个重要要素,但同时需要其他要素。企业大学的培训、创新、制度建设、心智模式、企业文化等都是应该围绕企业智商、情商来做,同时还要把好的知识管理沉淀下来,变成根植于企业之中的基因,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基因突变,柔性进化。

尽管,很多企业需要认识到企业大学能带来近期或长远的好处,但现在经济状况不好,企业是否愿意投入做企业大学?毕竟是成本中心,企业大学建设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张维智认为,目前,企业大学的需求很大。“我们做了一个粗略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平均每个省(直辖市)大约有10家企业是明确表示要做企业大学。另外,还有很多企业对企业大学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它想建这个东西,只是不知道要叫啥。”

从战略角度考虑,建立企业大学可以一劳永逸。当然,并不是说企业大学是成本中心,就会产生多大的成本。我们知道,很多企业每年的培训投入都上百万,而北大民经院帮助企业建立企业大学,只要98万就能启动,而能拿出一百万做培训的企业在中国太多了。

张维智认为,恰恰是在经济情况不好时,企业更少不了战略上思考和行动。现在盲目铺摊子、盲目融资、盲目上项目,时机并不是很好,所以不是上策,甚至是下策。建立企业大学,培养人才,发动创新正是企业在经济紧缩期间的较好的战略行动。

【启 示】

企业变革的发源地

企业大学还是企业变革的发源地。没有企业大学的时候,企业都是通过高层一小撮人来拉动发起变革;有了企业大学,企业的变革就变成多点发动。过去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来带”。因为过去,火车只有一个车头。而现在,动车每节车厢都有驱动。建立了企业大学的企业也如动车组列车。企业大学是变革的发源地,学员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每个人都成为变革的动力。企业就有了更多的变革的动力源,助推企业进化。比如有三五百人在企业大学里酝酿变革,回去能影响更多人。如果变革只是自上而下进行推进,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执行层,信息衰减比较多,甚至走样。而企业大学衰减率和走样现象较小。

变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面临外界的变化,企业也要不断变化。在变革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一个时间段内,企业要形成自我的轨迹,固化自我行为模式。变革就是要突破改变。变革并不像说说这么简单,因为已有惯性存在。怎样进行突破?企业大学可以变成变革发动机。

张维智指出,企业大学是战术和战略意义结合的产物。“对跨国公司、垄断企业来说,可能他们三年内的问题都不需要研究,但中国企业情况不同,可能下个季度的问题都要研究。因此,在国内,虽然企业大学最终是为企业战略服务,但首先是为企业的战术服务,解决企业眼前存在的问题。企业大学就是排难小组、改善小组和创新小组。首先要培养解决问题的高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最适合中国。”他说。

比如,一个人身体素质不好,甚至有性命之忧,如果医生告诉他要锻炼身体,提高素质,可能是庸医误人。如果不让他先活下来哪有未来?通过外力使这个人渡过眼前的危险期是战术问题,这个人的身体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改变。但是,接下就需要锻炼身体,提高素质了。这个例子很好证明了企业大学,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大学首先要为企业战略服务的论断。

企业进化 第7篇

我国的扶贫工作从建国之初就已经开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扶贫模式也在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当前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建立主导产业,以优惠贷款利率、税收优惠等对企业提供政策,企业则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以此来提 高贫困户 的收入,达到脱贫 的目的。〔1〕〔2〕与“传统输血式”或是“救济式扶贫”相比,产业扶贫更加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助性,需要通过企业或是合作社与农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合作实现双赢局面。目前,许多地区都开始采用产业扶贫模式,只是具体做法稍有不同,如有“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但在引入产业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却不是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帮助当地积极脱贫,而只是利用政府的扶贫资金、低利率贷款政策或是税收优惠等政策,为其进行扶贫之外的经营活动。这就违背了政府的初衷,使得扶贫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贫困户难以脱贫致富。〔3〕〔4〕因此,笔者在进化博弈视角下,希望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益矩阵,分析双方的进化稳定策略和动态复制方程,为落实政府扶贫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提供建议。

二、进化博弈理论介绍

1.进化稳定策略 (ESS)

进化稳定策略是指在博弈方动态策略调整中会达到对少量偏离的扰动有稳健性。即对群体中所有成员都采取这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收益相对于其他策略而言最优,那么,将没有突变策略影响这个群体改变原来的策略选择。〔5〕

2.复制动态方程

复制动态方程描述的是某一群体中特定的策略所被采纳的比例的动态微分方程。也就是说,如果某一特定策略的收益高于群体的平均收益时,这一特定策略就会在群体中被模仿、学习和发展。即适应者生存来体现这种策略的变化率dx/dt>0。用微分方程来表示:dx/dt=xk[u (k,s)-u (s,s)]。其中,xk表示群体中采取策略k的比例,u(k,s)表示采取策略k的期望收益,u (s,s)表示群体的平均期望收益;k表示不同的策略。

三、龙头企业群体间的博弈分析

1.博弈模型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龙头企业抽象为两个个体,双方都是属于有限理性的博弈方。〔6〕〔7〕假设z表示龙头企业从政府那里得到的资金、低息贷款、收税优惠等政策支持,c表示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所需付出的成本,如付出的时间、进行生产的成本、贫困户的不合作导致的损失等。同时,假设z、c均为正常数,其中cz,这样可以得出此时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根据经典的博弈理论,可知 (消极扶贫,消极扶贫)是表中博弈的占优纳什均衡策略,该均衡很好地解释了在扶贫项目中,单纯依靠政府给予龙头企业资金或者是政策上的支持,而不实施监管,则很容易被企业利用项目的名义,骗取扶贫资金或政策上的优惠,从而导致该模式的失效。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好扶贫资金,达到扶贫的效果,就必须引入奖惩机制,避免“套取 扶贫资金” 现象的出现。有效地利用好扶贫资金或政策。

在上文讨论的均衡策略的基础上,假设f表示龙头企业消极扶贫被政府发现后所受到的惩罚,如对该龙头企业进行一定额度的直接罚款,或收回之前给予的资金、政策上的优惠等;设x为龙头企业消极扶贫后被政 府部门发 现的概率 (0<x<1),那么,当龙头企业都积极扶贫时,他们的收益为(z-c,z-c);如果双方都消极扶贫,则一定会被政府部门发现,此时的收益为 (z-f,z-f);如果其中一个采取积极扶贫,另一个采取消极扶贫,此时的收益为 (z-c,z-xf)。由此,上述所表示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该均衡取决于z、c、x、f的相对大小,假设它们都是正数。

2.进化稳定策略 (ESS)和复制动态方程

研究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之间的进化动态规律,也就是利用复制动态方程研究其均衡策略。假设在龙头企业群体中,有比例为i博弈方采取的是积极扶贫,有比例为1-i的龙头企业采取的是消极扶贫。那么,采取两种策略博弈方的期望收益和群体的平均收益分别为

根据上面各博弈方的收益期望和群体平均期望,可知龙头企业在采取积极扶贫策略情况下的动态复制方程为:

由此动态复制方程,可以得出其可能存在的稳定点为:

由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可知,作为进化稳定策略的点i* ,不仅要求本身表示均衡状态,而且还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性质:若某些博弈方由于偶然的因素偏离了它们,复制动态仍然会使i回复到i* 。即若i为进化稳定测量点,则对于任意的ε0时,有di/dt>0;当i=i*+ε时,有di/dt<0。

3.分析讨论

当c>f时,即采用积极扶贫策略的成本大于采用消极扶贫策略被发现后所受到的惩罚时,由上文的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可知,i1*=0为ESS,即所有的龙头企业都将采取的是消极扶贫策略。

当xf≤c≤f时,即采取积极扶贫策略的成本不大于采用消极扶贫策略被发现所受到的惩罚,同时采用积极扶贫策略的成本不小于采用消极扶贫策略的期望惩罚,由上文的进化稳定策略的性 质可知,i2*= (f-c)/ (f-xf)为ESS,即在龙头企业积极扶贫成本适中时,龙头企业会以一定的概率采用积极扶贫策略。

当c≤xf时,即采用积极扶贫策略的成本比采用消极扶贫策略的期望惩罚小。由上文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可知,i3*=1为ESS,即龙头企业采用积极扶贫策略的成本是低成本时,理性的龙头企业会发现,采取积极扶贫是上策。

四、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1.博弈模型

通过前文对龙头企业博弈模型的分析可知,龙头企业采取积极扶贫或是消极扶贫策略的不同是根据其所得收益的不同而决定的,同时,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是影响龙头企业是否采取积极扶贫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便于分析,假设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3所示:

其中的参数定义如下:假设z表示龙头企业从政府那里得到的资金、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c表示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所需付出的成本,如付出的时间、进行生产的成本、贫困户的不合作导致的损失等;f表示龙头企业消极扶贫被政府发现后所受到的惩罚,如对该龙头企业进行一定额度直接罚款,或收回之前给予的资金、政策上的优惠等;x为龙头企业消极扶贫后被政府部门发现的概率 (0<x<1);g为政府部门监督和管理的成本;k为龙头企业积极扶贫、政府部门所得到的政绩和好的社会影响;b为企业消极扶贫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r表示政府实施贫困项目所获得的收益。这里假设所有参数均为正常数,且有f>c,f>g,参数具体满足的数量关系将在下文分析中给出。这是一个非对称博弈,现有两个不同的博弈群体,一个是监管龙头企业进行扶贫的政府部门,另一个是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

2.进化稳定策略 (ESS)和复制动态方程

在龙头企业中,假设有比例为i博弈方采取的是积极扶贫,那么,有比例为1-i的龙头企业采取的是消极扶贫;政府部门采取监管策略的概率是j,那么,采取不监 管策略的 概率是1-j。这时,龙头企业采取积极扶贫和消极扶贫的期望收益和群体平均收益分别为

此时的动态复制方程为:

政府部门采取监管、不监管策略时期望收益金和群体平均收益分别为:

3.分析讨论

首先,分析龙头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根据该动态方程和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可知:当j=c/f时,则di/dt=0,这意味着所有i轴水平都是稳定状态。当0<j<c/f时,i* =0是ESS,即当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小于某一给定值时,龙头企业选择消极扶贫策略;当j>c/f时,i* =1时,是ESS,即当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大于某一给定值时,龙头企业将选择积极扶贫策略。

其次,分析政府部门的复制动态方程。根据该动态方程和 进化稳定 策略的性 质可知: 当i=(f-g)/f时,则di/dt=0,这意味着所有j轴水平都是稳定状态。当0<i<(f-g)/f时,j*=1是ESS,即采取积极扶贫的龙头企业小于一定的比例时,政府部门就有必要采取监管措施;当(f-g)/f<i<1时,j*=0是ESS,即当龙头企业采取积极扶贫的比例大于某一比例时,政府部门就没有必要采取监管措施。

另外,由表3可知,当f≤g时, (消极扶贫不监管)为占优策略;当c≥f且f≥g时, (消极扶贫,监管)为占优策略。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要想减少消极扶贫行为的发生,就必须采取降低龙头企业积极扶贫的成本,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增大消极扶贫的惩罚措施。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政府不能单纯地给予龙头企业扶贫资金资助或是减免税收等其他优惠政策,而不对龙头企业进行监管。否则,龙头企业很有可能会利用政策套取扶贫资金挪为他用,采取消极的扶贫行为。

第二,龙头企业选择积极扶贫策略的概率与对采取消极扶贫所受到的惩罚力度呈正相关,即对消极扶贫被发现后的惩罚力度越大,龙头企业采取积极扶贫策略的概率越大,消极扶贫被发现后的惩罚力度越小,龙头企业采取积极扶贫的概率越小;龙头企业选择积极扶贫与积极扶贫所需要的成本呈负相关,即积极扶贫所需成本越小,龙头企业采取积极扶贫策略的概率越大,积极扶贫所需成本越大,龙头企业采用积极扶贫策略的概率越小。

第三,当政府部门的监管概率高于某一值时,龙头企业采取消 极扶贫的 概率将会 趋近于0;相反,当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低于某一值时,龙头企业消极扶贫的概率将会趋近于1,使得龙头企业只要有机会,就有出现采取消极扶贫的动机。

第四,降低龙头企业积极扶贫的成本和风险损失,增大对消极扶贫的惩罚力度,都能有助于减少龙头企业消极扶贫的行为发生。

第五,亦可以通过降低政府部门监管成本,提高政府监管概率,从而有利于减少龙头企业消极扶贫行为的发生。

2.建议

首先,必须对参与扶贫项目的龙头企业进行监管,否则就会出现扶贫资金或优惠政策被龙头企业挪为他用,不能发挥扶贫政策应有的作用。

其次,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消极扶贫的惩罚力度,从而降低龙头企业采取消极扶贫的概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逐渐完善扶贫资金或政策的使用范围,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切实落实扶贫政策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取得较好扶贫效果的企业 进行一定的奖励,可以按照脱贫人口或是贫困户收入增加水平乘以一定基数确定奖励额度。这样通过“奖惩措施”来鼓励龙头企业提高积极扶贫的概率。

第三,降低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使得政府部门的监管概率提高,从而降低龙头企业消极扶贫概率。对于理性的龙头企业而言,必须消除他们消极扶贫的动机,迫使其遵守扶贫项目的规定和相应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扶贫。

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群落进化分析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群落,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爬长尾策略

1 国内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小微企业的概念最早由郎咸平提出,是指个体工商户、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等的统称。当前小微企业尽管规模小,但是数量以及市场覆盖面积很大,而且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总量的50%,销售总收入则高达57%,且创造了约40%的税收,并解决了全国约1.5亿人口的就业问题。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微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产品较为单一且附加值较低,多数的从事简单的零配件加工或者依附于大型企业存在。且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行业内部常出现盲目模仿导致极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同时由于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2 小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运用的困境分析

2.1 电子商务团队组建的问题

良好的电子商务团队组建是发展电子商务途径的基础,当前小微企业建立电子商务运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组建,另一种是营业外包。外包的优势在于能直接交付给有经验的运营团队,减少了运营的风险,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问题是需要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撑。而自己组建运营团队则有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完全没有任何经验的企业来说,团队组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瞬息万变的电子商务世界中有着很大的风险性。

2.2 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方面的问题

电子商务模式常见的有C2C、B2C、B2B等,当前比较适合小微企业的为B2C和B2B模式。但是其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两种模式的选择,如果单纯地将电子商务作为线下渠道的辅助,那么则需要考虑其对线下销售的影响,如果选择做线上B2C则要考虑批发商。模式的选择错误可能会导致市场混乱,甚至阻碍企业发展。

2.3 营销方式和产品同质化问题

在小微企业发展的初期,首先常会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排名吸引更多的流量,采用了低价促销这样简单的营销方式,这种方法在初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不能作为长期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往往等到流量增加后通过提高售价来保障企业利益,但是更多新兴的企业会占据流量的前列,不当的竞争方式也损害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其次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多数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手段,在价格和利润被压缩的同时更难进行产品的创新,继而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这也是当前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3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策略选择

3.1 专注策略

如今的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一个接近饱和的状态,就好像生态环境中一旦某一种群或物种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很多问题,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专注。首先,激烈的电子商务环境,电子商务不再毫无计划和营销策略;其次,必须将专注看成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问题,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坚持下去;最后,价格战略已经无法维持,必须从管理、材料、成本等多个角度去考虑生产优化。

3.2 坚持策略

首先,时间上坚持。细分领域最难的就是初级阶段的坚持,较大的厂商会通过广告等营销方式来减少细分领域的成长时间,但是小微企业由于资金上的短缺导致很难坚持下来,通常的做法就是利用更低门槛的微博和微信等营销方法,长期坚持促销和宣传。其次,坚持自身竞争优势。电子商务的门槛较低,容易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因此必须分析对方以及自身的竞争优劣势,找准优势并长期坚持下去,逐渐地完善和改进自身优势。最后,资源上的坚持。小微企业要做好资金和资源上的长久战,做好企业资金利用的优化。

3.3 创新策略

电子商务从来不缺乏创新,在互联网领域创新可以来自任何一个方面,创新也是小微企业抵抗大型企业的重要手段。为此可以从几个角度展开:首先,营销创新。充分研究目标群体和用户,调查消费的相关性,深入研究消费行为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其次,服务创新。从多个角度考虑目标群体的特点,提供全面的用户服务培养固定用户群体;最后,技术创新。尽管小微企业很难做到技术方面的革新,但可以借鉴并利用最新的技术,从模仿中学习和创新,弥补技术领域的不足。

3.4 舍得策略

一是舍得投入。以前电子商务甚至不需要足够的货源,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先卖掉商品,才去上家拿货,但是现在不同必须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为此小微企业的运行。二是舍得商机。电子商务中有着庞大的信息量,需要学会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3.5 风险控制策略

首先要加强内部技术保障和制度完善,提高电子商务有关信息的安全性,做好用户关系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同时由于电子商务越来越趋向于虚拟化,大量的企业信息和数据储存在公共网络中,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和管理,保障重要合同信息和企业信息不被非法窃取。其次小微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也要注意法律风险的规避,一是合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结合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抗风险能力的大笑,二是税收问题,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要剽窃他人的创意和想法,同时基于自身发展要求也要加强自主研发的力度,做好产权保护避免受到侵犯。

3.6 爬长尾策略

小微企业本身属于市场的尾巴环节,前面有若干个更有优势和头脑的上架,如果你想获得发展和进化,就必须坚持爬长尾策略。这种方法要求企业要能够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在企业不同的阶段来选择不同的竞争对手,例如尾巴上最早的对手跟你一样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但是如何在一堆问题找到与对手竞争的优势,利用资源配置等手段打败竞争对手从而迎来下一阶段的竞争对手。这种方法由于选择了临近的竞争对手,因此对小微企业本身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同时有着很强的操作性。

4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的路径选择建议

4.1 综合应用多种电子商务策略

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群落的进化初期必须要综合地利用多种电子商务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这个阶段是小微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但是各种经营策略以及经营模式混合在商务环境下,因此小微企业就要合理地筛选出良好的素材,从而自由和灵活地组合电子商务的策略,拓展思维,避免思想的单一,更好地减少企业的风险。

4.2 重视网站建设和应用

由于网站建设和维护的费用较高,因此在小微企业选择电子商务来发展自身业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自身重要决策和网站建设的结合。尤其是实际业务的发展中必须要能够分析电子商务的实际作用,考虑网站投入与产出比,并估算网站建设的效益周期。考虑到很多小微企业的资金短缺,但是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网站的开发和应用必须重视,利用有效的运营模式分析运营环境和条件,采取更好的网络推广能力,发挥网站的经济效益。

4.3 加强整体布局和规划

小微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下发展必须要有系统化运行的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系统发展。这就要求小微企业不仅要重视更多的细节,同时也要能够站在大局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不断地完善企业的硬件设备,企业管理和运营策略也要不断地借鉴最前沿的成果,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策划,最大限度地避免重要策略问题的出现,减少企业较大的震动。另外路径选择方面,从企业的既定目标和角度出发,把握路径选择的时效性。

4.4 完善用户反馈和评估体系

电子商务平台的引入不仅仅为小微企业带来了强大的推广和发展平台,更多的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便捷和管理效率上的提升,平台会积累并储存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资源,这也是传统的小微企业经营中所缺乏的。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充分地利用平台收集和整理用户信息,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作用,并基于此来构建自己的客户反馈和评估体系,分析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喜好程度以及合理建议,合理评估客户的购买行为,制定合理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充分掌握目标客户的市场动态信息,提高信息时代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竞争优势。

5 结论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越来越完善,这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加入其中,对国民经济这个大的经济生态系统来说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其进步和发展。因此如何引导其正确的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分析了现阶段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并就发展策略和路径选择提供了建议,为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群落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吕小平.小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4.

[2]晏培羿.民生银行小微金融电子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及可行性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韩君.小微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策略及路径选择[J].价格月刊,2015(1):57-59.

[4]张连起,刘建,郭婷.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4(8):49-54.

[5]张凤芹.小微企业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4(25):118-119.

[6]高源宸.电商小额信贷金融模式的优势与风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7]谢畅.浅析小微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6):274-275.

企业进化 第9篇

演化博弈论 (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是将博弈理论分析与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理论[1]。早在1950年, 纳什 (Nash) 就在其“群体行为解释”中认为, 不需要假设参加者有关于总体博弈结构的充分知识, 也不要求参加者有进行任何复杂推理的愿望和能力, 只需假定参加者能够积累关于各种纯策略被采用时的相对优势的实证信息, 纳什均衡仍可达到[2]。此后, 斯密斯 ( Smith , 1973) 与普瑞斯 (Price , 1974) 提出了演化博弈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演化稳定策略 (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3]。国内如周峰和徐翔 (2005) 运用演化博弈论探讨了农村税费改革问题[4]。

演化博弈论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 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认为现实中的个体并不是行为最优化者, 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找到最优策略, 而是在反复博弈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博弈, 通过数次的“试错”最终寻找到最优均衡的动态过程。在这样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中, 采用高收益策略的群体在整个种群中的比重会慢慢上升, 直至达到进化稳定策略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描述动态系统的状态变化是演化博弈理论的关键, 即模仿者动态 (Replicator dynamics) 。Taylor and Jonker (此后记为TJ ) 两位学者最先提出的模仿者动态模型, 它能较好地解释并预测群体行为变化趋势, 因而倍受博弈论理论家们的重视。

一般来说, 进化过程都包括两个可能的行为演化机制, 即优化选择机制 (Optimizing Selective Mechanism) 和突变机制 (Mutation Mechanism) 。优化选择机制就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会根据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发展而做出的适应于环境的决策或活动的一个选择的过程。一般来说在本期获得较高支付的策略, 在下期会得到更多的选择。而突变是一种随机方式的选择, 可能获得较高的支付也可能获得较低的支付, 新的突变必须经过选择, 并且在较高的支付下才能生存下去。本文旨在探索应用演化博弈论来探讨企业国际化的选择过程。

二、博弈支付矩阵的确立及其相关假设

为了使问题简化, 笔者从整个工商业中选择一个行业来进行研究, 并且假设该行业中各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产品等都是无差异的。

行业是一个由众多单位构成的群体, 其特征类似于生物学中的生态群落, 在其演化过程中既有对原有状态与特征的继承, 也会在一些相关因素的诱导下发生变异。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企业行为、企业决策等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故可将处在同一行业中的企业看作一个企业群体, 且该企业群体中的个体都有相同的纯策略集。因此, 我们把各企业看作等位基因, 建立一个确定性的单群体模仿者动态机制。

我们假定某一行业中的任一企业个体都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国际化和非国际化, 并且把非国际化当作企业的初始状态, 而把国际化看成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变, 那么非国际化就是主导策略, 而国际化则是突变策略。假定各企业个体认为当期支付比远期支付更重要, 即把当前的获益摆在第一位。因此, 我们建立如下单群体博弈支付矩阵:

将该行业中企业采用的国际化策略, 记为策略A, 将该行业中企业采用非国际化策略, 记为策略B。则由上图的博弈支付矩阵可知, 两个采用国际化策略的企业相遇时的支付为P;两个采用非国际化策略的企业相遇时的支付是q;采用国际化策略的企业与采用非国际化策略的企业相遇时, 采用国际化策略的企业的支付是m, 采用非国际化策略的企业的支付是n。则在这个两两对称博弈支付矩阵中, 在这个行业中随时都会产生新的企业, 而淘汰不相适应的企业。但因为整个群体中的企业个体数目很大, 被淘汰者和新进入者都不会影响原群体形成的博弈格局, 同时他们具有群体中原有企业相同的可供选择的策略和相应的支付函数。

在该行业中所有企业均还未实行国际化策略的初始状态中, 我们假设该项行业中所有企业的总收益为R, 主要表现为企业利润和无形资产。当某个企业选择国际化策略时, 他将会获得潜在收益的增加, 我们把它记为T, 和相应成本的增加, 我们记为C。其增加的收益包括国外市场的扩张、无形资产的增加、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国内市场上由于其出口带来的品牌效应导致的利润上升等。我们分别用出口贸易的收入T1, 无形资产账面值的增加T2来表示, 而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因为难以找到确切的测量值, 所以我们暂时以企业信誉排名的提高来代替, 即T3表示, 国内市场利润的上升表示为T4;选择国际化策略的成本一般是指机制转换成本, 我们用成立对外贸易及管理部门的成本C1和购置信息设备的成本C2来表示。 所以T=T1+T2+T3+T4。而C=C1+C2。

根据以上的博弈矩阵及相关参数设定可以推导出:

q=R/2 m=R/2+T-C

n=R/2-T4p= (R+T-C) /2 (1)

且由开始的假设可知T >C、p>q、m>n。我们根据T、C、R的值就可以算出q、m、n、p的值。

三、单群体模仿者动态模型的确立及求解

现在我们假定该行业中采用国际化策略的企业个数所占的比例为φ, 则采用非国际化策略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为1-φ, 分别用u1、u2和undefined表示整个行业中采用国际化策略企业的收益、采用非国际化策略企业的收益和整个行业中企业群体的平均期望收益。则:

undefined

现在我们来根据Taylor 和Jonker 提出的单群体复制动态 ( replicator dynamics) 机制来求解动态均衡点。复制动态是指, 使用某一纯策略的人数所占比例的增长率等于使用该策略时所得支付与群体平均支付之差, 或者与平均支付成正比例。它是一个随机连续过程, 其方程式为:

undefined

其中, X表示在某一时候选择某一个纯策略集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undefined表示这一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 f表示选择该纯策略的个体所得到的支付, undefined表示整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支付。

将方程 (2) 代入方程 (3) 中, 得到采用国际化策略的企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复制动态方程:

undefined

由上式可得到企业国际化博弈模型的三个动态均衡点, 即:undefined

而在单群体博弈模型中, 前两个均衡点是不收敛的, 所以只有最后一个均衡点, 即:undefined是进化稳定均衡点 (ESS) 。当φ大于0而小于这个点时, undefined, 选择国际化的企业数目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采用国际化策略, 因为此时采用国际化策略所获得的收益大于该行业中企业群体的平均收益。而当φ大于这个点而小于1时, undefined, 选择国际化策略的企业数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少, 因为此时选择国际化策略所获得的收益小于该行业中企业群体的平均收益。φ的具体值是可以根据q、p、m、n的值进行计算。

四、模型的现实意义

从上文推理及进化均衡点的意义可以看出, 采用国际化策略企业数目的变化趋势与动态均衡点数值的大小有关系, 其实也就是“遗传与变异, 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 当我们把企业采用非国际化策略当作主导因素时, 企业采用国际化策略就是突变。

在开始阶段, 采用国际化策略的高利润性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国际化的策略。但当采用国际化策略的企业达到一定数目时, 其变化趋势就会相对稳定, 进入与退出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总数会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均衡, 新进入该行业国际市场的企业数目会呈现出越来越少的发展态势。因此, 在假定整个企业群体所从事的行业产品是固定的, 且整个行业的国际市场是有限的这个前提下, 国际化策略的动态选择必然会达到上述的稳定点 φ。这个稳定点是由采用不同策略所获得的收益与需要花费的成本直接决定的。

我们将 (1) 中结果代入 (3) 的动态均衡点中有:

undefined

可见, 企业国际化的变化趋势与起初未采用国际化策略时所获收益无关, 只由拓展国外市场所获得的收益与成本之差, 以及国内市场份额的增加来决定。

一个行业中采用国际化策略的企业个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φ点达到平衡。整个行业不可能全部采用国际化策略或全部不采用国际化策略。一旦该行业中采用国际化策略的企业数目接近动态均衡点φ, 单个企业的利润就会越来越少。因此, 只有改变该模型中的一些基本条件来使企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如研发新产品、实行多元化生产经营挤入其它还未达到动态均衡点φ处的企业个数的行业、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等。

参考文献

[1]易余胤.经济研究中的演化博弈理论,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8:8-15.

[2]Nash J.Non-Cooperative Games[D].Ph.D.the-sis, Ne W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1950.

[3]Maynard Smith J.The Theory of Games andthe Evolu-tion of Ani mal Conflict[J].Journal of Theory Biology, 1973, (47) :209-212.

企业进化 第10篇

集群内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而创新动力和创新资源的不足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 关于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也有采用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来研究, 本文则采用进化博弈模型, 着重从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本文认为, 地方政府对集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如采取对相关创新企业进行补贴等方式, 鼓励企业引进创新机制, 或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处以罚金, 引导集群企业引进创新“软件”;二是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 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更新产品设备走绿色产业道路, 引导集群企业引进创新“硬件”;三是地方政府部门应积极“牵线搭桥”, 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 借助外力来弥补本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不足, 或是建立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 为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外部动力”。同时地方政府应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 对引进的高级人才, 地方政府可在子女上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对带有高新技术项目的外地人才要在政策、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

一、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假设

集群企业是否进行创新可看做是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双方的有限理性, 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在做出各自的决策时很难确认他们的选择是否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 地方政府可以选择“采取”或“不采取”以上措施来影响企业创新;集群内不同类型的企业则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实施”创新, 要么“不实施”创新。博弈的策略组合如图1所示。

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文献[2,3], 对不同策略下的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的成本、收益做如下假设:企业“实施”创新需要付出成本CE, 包括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及企业内部增设新部门和更换新设备所花费的费用。同样地, 企业“实施”创新会获得收益RE, 包括: (1) 经营成本的节省; (2) 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单位产品利润增加; (3) 政策扶持所带来的收益等。地方政府“采取”措施的监察成本CG, 包括: (1) 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作为中介性质的费用; (2) 查处企业落后产能的信息成本, 查处时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地方政府对集群企业“实施”创新的补贴或政策优惠 (支持) AEG;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高污染企业处以罚金PBG。企业“不实施”创新, 地方政府要承担集群内企业恶性竞争, 导致“悲情增长”的风险[4], 并要为企业高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买单, 我们为集群企业“不实施”创新所支付的成本称为社会成本, 记为UG。设定的主要指标及参数如表1所示, 双方博弈的收益矩阵如图2所示。

该收益矩阵比较适合解释正处于转型、提升状态的产业集群的行为。此时, 初期的低成本扩张方式不再适合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 而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对落后产能的环境管制, 并采用强制和鼓励两种方式来推动集群企业“实施”创新活动。对于不重视技术创新, 产品模仿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或优惠政策以示鼓励。若发现企业没有实施创新, 地方政府肯定不会关停该企业, 但地方政府可以对侵犯其他企业知识产权或高消耗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处以罚金。

二、政企进化博弈的均衡分析

在博弈的初始阶段, 假设地方政府群体中选择“采取”的比例为x, 选择“不采取”的比例为1-x;集群企业选择“实施”的比例为y, 选择“不实施”的比例为1-y。地方政府“采取”与“不采取”的期望得益及群体平均得益分别为:E1Y, E1NE1¯。则,

E1Y=y (-CG-AEG) + (1-y) (-UG-CG+ΡEG) =y (UG-ΡEG-AEG) +ΡEG-UG-CGE1Ν=yUG-UGE1¯=xy (UG-ΡEG-AEG) -x (UG-ΡEG+CG) + (1-x) (yUG-UG) =-xy (ΡEG+AEG) +x (ΡEG-CG) + (y-1) UG

集群企业“实施”与“不实施”的期望得益及群体平均得益为:E2Y, E2N和E2¯。则,

E2Y=xAEG+RE-CEE2Ν=-xΡEGE2¯=xy (AEG+ΡEG) +y (RE-cE) -xΡEG

(一) 地方政府群体“采取”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

构造地方政府群体“采取”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 (x) =dxdt=x (E1Y-E1¯) =x (x-1) (yΡEG+yAEG-ΡEG-CG)

y=ΡEG-CGΡEG+AEG, 则F (x) =0, 这意味着所有水平是稳定状态。

yΡEG-CGΡEG+AEG, 令F (x) =0, 得x=0, x=1是x的两个稳定点。对F (x) 求导得:

dF (x) dx= (2x-1) (yΡEG+yABG-ΡBG+CG)

进化稳定策略要求dF (x) dx<0, 对PEG-CG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1) 若PEG-CG<0, 即ΡEG-CGΡEG+AEG<0时, 怛有y>ΡEG-CGΡEG+AEG, 则X=0是进化稳定策略。

(2) 若0<PEG-CG<PEG+AEG, 即0<ΡEG-CGΡEG+AEG<1, 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y>ΡEG-CGΡEG+AEG时, dF (x) dx|x=0<0dF (x) dx|x=1>0, 故x=0是平衡点。

y<ΡEG-CGΡEG+AEG时, dF (x) dx|x=1<0dF (x) dx|x=0>0, 故x=1是平衡点。

地方政府群体3种情况下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如图3所示。

(二) 集群企业“实施”的复制动态方程

同2.1, 可构造集群企业“实施”创新的动态方程为:

F (y) =dydt=y (E2Y-E2¯) =y (1-y) [RE-CE+x (AEG+ΡEG) ]

x=CE-REAEG+ΡEG, 则F (y) =0, 这意味着所有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xCE-REAEG+ΡEG, 令F (y) =0, 得y=0, y=1是y的两个稳定状态。

CE-RE的不同情况的分析:

(1) 若CE-RE<0, 即CE-REAEG+ΡEG<0时, 恒有x>CE-REAEG+ΡEG, 则y=1是进化稳定策略。

(2) 若CE-RE>AEG+PBG, 即CE-REAEG+ΡEG>1, 恒有x<CE-REAEG+ΡEG, 则y=1是进化稳定策略。

(3) 若0<CE-RE<AEG+PBG, 即0<CE-REAEG+ΡEG<1, 则有两种情况:

x>CE-REAEG+ΡEG时, y=1是平衡点;

x<CE-REAEG+ΡEG时, y=0是平衡点。

图4给出了集群企业3种情况下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

将上述两群体复制动态趋势在坐标平面中的表示见图5。

分析非对称复制动态进化博弈可以得到不同的均衡状态:

(1) 当初始状态落在Ⅰ区域时, 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1, y=0, 即: (采取, 不实施) 是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2) 当初始状态落在Ⅲ区域时, 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0, y=1, 即: (不采取, 实施) 是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3) 当初始状态落在Ⅱ区域时, 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1, y=1, 即: (采取, 实施) 是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4) 当初始状态落在Ⅳ区域时, 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0, y=0, 即: (不采取, 不实施) 是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由图5可知, (x, y) = (1, 0) , (x, y) = (0, 1) , (x, y) = (1, 1) , (x, y) = (0, 0) 都是鞍点, 没有进化稳定均衡。

三、结论

本文建立了地方政府与集群企业之间的进化博弈模型, 比较不同的均衡的结果,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本博弈过程存在三个进化稳定均衡:

(1) 若PEG-CG<0, 则x=0是进化稳定策略, 即地方政府“采取”的成本大于对“不采取”企业的罚金, 最终地方政府群体都会选择“不采取”。

(2) 若CE-RE<0, 则y=0是进化稳定策略, 即集群企业“实施”的成本小于企业“实施”所增加的收益, 最终集群企业都会选择“实施”。

(3) 若CE-RE>AEG+PEG, 得到CE>AEG+PEG+RE, 则y=0是进化稳定策略, 即集群企业“实施”的成本大于企业“实施”所增加的收益、地方政府补贴以及企业“不实施”时地方政府的罚金三者之和, 则最终集群企业都会选择“不实施”。

对应三个进化稳定策略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 如果地方政府对“不实施”企业的罚金较少, 而地方政府“采取”的成本偏高, 则地方政府最终都会“不采取”策略。这显然不利于推动集群企业“实施”创新。为改变这种状况, 地方政府可以引进中介性组织 (如行业协会) , 实行行业自律, 加强生产质量监督和销售“恶性”竞争, 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标准, 以降低地方政府的成本;同时, 随着“实施”创新的集群企业数量达到一定程度, 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不断加大对“不实施”企业的惩治力度。

(2) 如果集群企业“实施”创新所获取收益大于由此付出的成本, 即随着集群企业创新经验的不断增加, 其付出的单位成本带来的收益也不断增加, 则集群企业都会最终选择“实施”策略。因此, 地方政府应积极借助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方式, 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创新。

(3) 如果集群企业“实施”获得的收益过小, 而成本过大, 即企业模仿成本大大低于创新获得的收益;地方政府“采取”时对“实施”创新的企业的补贴很小, 而对“不实施”的企业罚金又不高, 则最终集群内所有企业都会选择“不实施”策略。此状况可以解释我国大量同质产业集群存在的现状。为防止最终所有集群企业都会选择“不实施”策略, 地方政府只有一方面通过搭建创新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加大惩治力度, 提高集群企业的模仿成本, 推动集群企业都选择“实施”创新活动。

2.当PEG-CG>0, 0<CE-RE<AEG+PEG时, 没有进化稳定策略。表明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两群体博弈过程表现出一种周期行为模式, 这种情形较多的存在于公共策略的实施过程, 也是现实经济活动的一个常见现象[5]。

3.博弈初始状况的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均衡结果。博弈双方最终会选择哪一种策略取决于初始时两个群体对各自策略的选择比例, 而这种比例与选择这种策略带给博弈方的收益大小有关系。长远看, 只有基于长期利益的决策行为才会获得更高收益。也就是说, 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两个群体, 都应以长远利益为目标进行决策, 这样才能使双方获得更高收益。

摘要:为探究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的博弈过程, 本文在分析政府和企业不同策略下的各自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 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研究了政企双方的博弈关系。结果显示:集群企业实施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地方政府对集群企业是否实施创新的奖罚力度, 都直接影响博弈结果;地方政府和企业两个群体, 在三种情况下存在进化稳定策略。地方政府和集群企业为了获得长远利益, 地方政府会不断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和破坏环境的企业加大惩治力度, 并不断加强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以鼓励和引导集群企业创新, 实现双方长期共赢。

关键词:地方政府,集群企业,进化博弈

参考文献

[1]Taylor, Jonker.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and Game Dynamics[J].Mathematic Bioscience, 1978 (40) :145-156.

[2]Porter ME, Van der Linde C.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5) :120-134.

[3]Shrivastava P.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6) :183-200.

[4]卓越, 等.全球经济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情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7) :131-140.

企业进化 第11篇

传统企业应该如何进化与转型为自组织,并建立相应的组织能力?可以归结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描绘自组织进化的方向;第二步是识别自组织转型的条件;第三步是推进自组织转型的行动。

当我为自己团队的服务产品研发与管理体系做年度规划展望时,我认为学习和借鉴腾讯的经验是一项有价值的探索。

QQ邮箱在5年内成为拥有1亿活跃用户的国内第一邮箱系统;微信拥有约3.96亿活跃用户,里昂证券对其估值为640亿美元。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研取得这样的成功,我猜想他们一定有一套精妙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问及腾讯如何做组织绩效以及是否导致创新被孤立时,腾讯广研的一位人力资源朋友对我说:“有KPI的团队创新能力显然没有那么好。微信这个团队原来是不设 KPI的,所以才产生了微信。”

这样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团队,却在以让我看不懂的方式管理和运作着,甚至看不出管理的痕迹。我逐渐体悟到,随着互联网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管理模式将跨入全新的形态——自组织管理。

组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他组织,一类是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是靠外部的指令形成组织的,通常将其定义为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律各司其职并自动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传统企业应如何进化与转型为自组织,并建立相应的组织能力?可以归结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描绘自组织进化的方向,即明确自组织的特征是什么,它与他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第二步:识别自组织转型的条件,即明确什么时候企业需进行自组织进化。

第三步:推进自组织转型的行动,即明确在构建自组织和培育组织能力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的关键行动措施是什么。

描绘自组织进化的方向

如果说他组织代表了目前一些企业的组织特征,那么自组织即为未来组织进化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认知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特征,这是我们的现状与方向。如表1所示,下面从结构、流程、奖惩与人员四个方面认识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特征。

结构:从多层级到扁平化、无边界

组织的结构决定了权力和权威的分布状况,是组织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也是组织内部资源的载体。

他组织的结构特征:多层级

他组织的结构特征是多层级。拿IBM来说,IBM的组织体系构架上水平分成了五层,第一层是CEO;第二层是全球层;第三层是各个大区层;第四层就是小区域;再往下就是小区域内部。

水平层级之外是垂直分类。一类是垂直的业务事业部,例如软件事业部、硬件事业部。还有一类是垂直的支撑单元,例如人力资源、财务等。每个层级里都会对应设置软件事业部、硬件事业部、服务、金融等行业部或业务部。这些行业、业务事业部既要向各区域的管理平台汇报,也要向上一层级的业务事业部汇报,形成弱矩阵或中矩阵管理模式;而类似人力资源、财务这些支撑部门则是优先向上一层级管理单元汇报,水平方向上与区域管理平台协同,形成强矩阵的垂直管理线。

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多个层级,而多层级阻隔了信息的有效传递,错综的流程导致了决策与客户、市场的脱节,最终影响了IBM的创新活力。

自组织的结构特征:扁平化、无边界

自组织的结构特征之一是扁平化。扁平化是为了对抗多层级导致的信息衰减与扭曲。另一个特征是无边界。在自组织当中通过运用诸如跨层级团队和参与式决策等结构性手段,逐步消融组织的纵向垂直边界,从而使层级结构扁平化。并通过跨职能团队以及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行政部门组织相关的工作活动这些方式,消融组织的横向边界。另外,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或者通过用户与企业基于互联网的互动等方式削弱或取消组织的外部边界。

代表性企业非小米莫属。如图1所示,这种组织设计是雷军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他认为,组织越扁平,信息流通的速度越快、透明度越大。

小米的自组织方式,从内部管理一直延伸到与客户进行互动,市场、产品也以自组织的方式迭代进化。小米在推广初期选了100个意见领袖,体验其MIUI、手机,并与工程师直接交互。这不但实现了产品的快速迭代和优化,还创造了极好的用户体验——客户买的不仅是小米的手机硬件,更是自己想法的表达和实现。更有价值的是小米免费实现了外部社会化员工的产品测试、产品改进和爆炸式的口碑传播。

流程:从集权命令链到去中心化

信息的流通过程与决策的形成过程是组织的活动形式,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分配活动,贯穿整个组织结构。

他组织的流程特征:集权命令链

命令链是组织顶层到基层的职权线路,它是对工作汇报关系的描述,或者是对授权关系的描述。在他组织体系中,集权命令链是显而易见的规则,大多数决策是由少数甚至是一个人进行的,然后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链予以发布。

用友软件是典型的集权命令链组织。各项决策的源头均来自顶层管理者,当管理者处理的决策信息量增大或者专业度不足时,就可能导致决策的延缓或错误。

以项目合同审批为例,在用友的会签审批体系中,项目金额大于20万的合同都要经过总部的层层审核,超过11层审批环节。在项目签约的高峰期,各种总部管理者名下积累了大量的待审批合同。审批者通常不熟悉项目情况,需要不断沟通、询问,最终导致时间的拖延,甚至错失项目。

集权命令链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信息的高效处理和决策的有效执行,这不但使管理者压力过大,也养成了员工的决策依赖,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会提出,即使找到了解决方案也不敢执行。

自组织的流程特征: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将決策权下放,让组织内部的末级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去中心化趋势的最终目标是个体的自我决策,以及个体与个体间的协同共建,成为组织扁平化的推动力量。

小米是去中心化组织的典型。在合伙人层级上面,雷军是总负责人,但在每一个业务领域,合伙人都是独立负责。在小米初期推广时,雷军并没有命令和指导如何进行种子用户培育、客户社区共建和互动分享,是黎万强带着一群工程师在各大论坛中一个一个地筛选、联系和争取,最终有100名用户成为MIUI第一版的首批内测体验者。

而這成为小米如今众多粉丝拥趸的“星星之火”。截止到2013年7月,单是MIUI的用户量已经达到1700万。小米的粉丝数量不断扩大,但核心是去中心化:决策从下级产生,使下级责任者获得足够的权力,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更进一步的是,让米粉参与决策,使米粉成为产品创新的推动者、评判者,甚至参与者。

奖惩:从绩效主义到去KPI,从利益分配的不透明到透明

奖惩体系引导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相统一,推动组织向战略方向努力。合理的奖惩体系能够调动和焕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并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他组织的奖惩特征:绩效主义和利益分配不透明

他组织的奖惩特征之一是绩效主义。在他组织环境下,绩效作为管控手段自上而下地实施,试图对企业经营结果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价,并通过与奖惩的直接挂钩来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这使得绩效背负了过于沉重的包袱,使企业的运作僵化在既定路线当中。对绩效的单一强化,使组织内部成员成为绩效指标的奴隶,丧失了内在驱动力,包括责任心、创造力、使命感等。

他组织的另一个奖惩特征是利益分配的不透明。由于考评的指标和最终结果都源于自上而下的行为,而领导者又善于将之作为权术的手段。那么,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显然不易实现。因此大多数传统企业中无论工资、奖金,还是员工股权,都是作为机密进行保守的,甚至成为员工必须遵守的基本职场行为准则。这样不透明的机制导致了更加不公平的利益分配,而员工间的亲密关系,实际上使得保密准则形同虚设。这场类似于皇帝新装的游戏,直接侵蚀着组织的动力和凝聚力。

即使微软这样优秀的企业也难免受到绩效主义的伤害。7年前,我还是一名工程师时,曾遇到SQL Server中语法不能向下兼容的问题。为此致电微软的亚太区客户服务中心,经过多次沟通,我得到的答案和我已经知道的信息一样多。客户服务工程师只是告诉我大概、可能真的不兼容,而微软是否要解决这一BUG,甚至是否认为这是一个BUG都语焉不详。我没有过多纠缠这个问题,而是选择通过自行修改语句予以解决。大约过了1个月,我收到了来自微软工程师的邮件,询问我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是否认可他们提供的解决方案。坦白地说,我真不大清楚他们提供的那些是否可以称之为解决方案。直到2011年到微软亚太区客户服务中心参访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会收到这封邮件,因为微软内部的考核机制是按case计算的,而case的SLA检查时间刚好是1个月。

绩效主义在养成围绕绩效的精明算计者的同时,对解决客户问题感兴趣的员工进行了实质上的惩罚。这种文化驱逐了拥有使命感的创新者,也扼杀了他们基于天然兴趣而萌生的创新。

如果说绩效主义是成熟企业的紧箍咒,那么利益分配不透明则是几乎所有传统企业的座右铭。有些企业甚至会隐藏公司的盈利状况,装作不赚钱的样子,以便获得员工的感恩之心,并愿意在低工资的情况下继续为企业服务。

自组织的奖惩特征:去KPI化和利益分配透明

腾讯广研是一个典型的去KPI的样板。同样的模式在小米也可以找到。小米内部强调的是责任感,而不是设置KPI。

KPI承载了奖金、晋升等多种职责,驱使员工为了上级制定的指标服务,而不是为了解决客户需求服务。小米抛下KPI使得它能够抓住客户的需求和问题的本质进行创新,而不会将目标扭曲为简单的指标,也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

透明的分配机制是小米自组织活力的又一个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治理结构下,公司老板和员工是雇佣关系,老板希望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对于企业的利润,则认为属于股东价值回报,不希望与员工进行分享。而小米公司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和员工一起分享利益。它在创立之初就是全员持股,所有的利润将回馈给企业的共建者。员工在主流工资水平下,又拥有长期股权回报的上升空间,怎么会不为未来而安心奋斗?

公开和透明的奖金机制,带来的是员工的公平感。但这种透明的机制也给予领导者极大的压力,因为必须保持公平的考核管理。

人员:从灌输到甄选

人员主要涵盖的是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比如招聘、轮岗、培训和发展等。通过这些政策和策略,组织可以吸引和留住所需的人才,并调整其工作心态和技能。

他组织人员层面的特征:灌输

他组织在人力资源层面的核心特征是灌输,即使员工相信某种价值观。灌输是他组织的一种病态的狂热,这种狂热的发起人多半是组织的领导者。由于组织范畴内的至高权力,以及日常习得的集权命令行为方式,使他们认为拥有了命令他人怎样想的能力。这种错误认识,导致组织对灌输价值观和改造价值观能力的深信不疑。这既削弱了员工对组织的文化认同感,也降低了组织甄选新人和淘汰不当人选的能力。

用友也深陷灌输的怪圈。在2008年,用友在每年一度的经理夏令营上,提出了建设用友企业文化2.0,明确分解为使命、远景、价值观、基本行为方针四个方面,并在全集团范围内展开了持续而广泛的培训、学习和研讨工作。然而在我看来,时至今日能够践行用友企业文化2.0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可以抽象为文字,但最终往往成为一些高大上的教条,不是颠簸不破的废话,就是无法落地的空话。

由于过分信赖灌输的力量,用友降低了新人引入和不合格者淘汰的准则。对于新招员工,用友给出业内75~80百分位的薪资,过于低廉的薪酬将应聘者的范围大大缩小,实质上是在拒绝优秀人才的广泛加盟。在这种薪酬政策下,不但难以保证员工的能力符合要求,也忽视和削弱了价值观与文化认同感。当组织内的人员存在能力或价值观的偏差时,基于凑人手的需要,又很少真正淘汰不合格者。久而久之,既无新鲜血液输入,又无法淘汰不合格者,逐渐形成了酱缸文化。

自组织人员层面的特征:甄选

甄选是组织在明确目标下,识别并招募那些有足够能力匹配和价值观认同的人,同时识别和淘汰不符合能力和价值观要求的人。甄选的出发点是基于明确目标与价值观的吸引聚合,而不是过多地寄希望于后期的灌输、改造。

小米有着对甄选的极致追求。雷军很重视人才,在团队组建的前半年,他花80%的时间找来了8位合伙人,全是技术背景,平均年龄42岁,来自金山、谷歌、摩托罗拉、微软等,土洋结合,理念一致,充满创业热情,大都管理过超过几百人的团队,经验极其丰富。

小米的每一位管理者甚至员工都用大量的时间寻找人才。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个领域和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以便帮助团队和自己达成预期效果。如果甄选的人员不够合格,不但无助于组织,还会给组织的目标带来负面作用。

在甄选的标准中,除了硬性的技能要求外,员工的自我驱动和管理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简单地找来只有技能但毫无动力的人,或者是不具备创新精神的人,那么这种团队就无法运行自组织模式。另外,甄选的理念与方法不仅要贯穿于入职招募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贯穿于人才的使用和考核当中。

识别自组织转型的条件

是不是所有组织都需要进化为自组织,或者说企业什么时候需要进行自组织的进化?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实验中获得启示。

请把你左手和右手的食指伸出来,像雨刷器一样平行擺动,并且越来越快,直到达到你的速度极限。你会发现,最终到达极限速度时,原来手指的平行摆动,转变为对称式运动。这是因为随着摆动速度的加快,手指不再听命于你神经系统的平行摆动指令,而是回到了自发的运动状态。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随着速度的加快,他组织模式将转变为自组织模式。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当速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他组织的运行模式也将失效,回归到自组织模式。当前互联网带来的内外部信息交换速度的提升,市场节奏的加快,要求组织内部的响应速度同步加快,这时他组织将失去原有的效力,而呈现出运行自组织模式的需要。

因此,离互联网越近的行业,其管理的自组织趋势越明显(见图2),比如纯互联网公司Google、奇虎360等。而传统行业一旦拥抱互联网,并进行自组织转型,它的颠覆性与成长性将增强,比如小米、雕爷牛腩。

互联网化引起了市场节奏的加快,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这实质上是推进了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市场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其自组织趋势越明显(见图3)。

推动自组织转型的行动

考察了诸多企业案例后发现,要实现自组织的进化与转型,传统企业要勇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推行三项关键行动措施:分权管理、分享财富和分形扩张。

分权管理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现创新业务或产品,应尽快独立培育该业务,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或成立一个专项创新小组。针对创新团队建立符合其生命发展周期的独立考核与管理目标。随着新业务的成长,要适时地将其从原有组织当中分解出来。此时,可以由企业家亲自出任新业务的领导者,而旧业务则由原继任者进行管理;当然也可以由新团队中成长起来的管理者进行领导。

分拆后要将权力切实分配给团队的管理者,作为企业家不要再过多地干涉业务的具体管理细节。但是企业家通常会不放心,他们的心理是:原本这个企业是我自己的,所以我会特别用心经营,会精打细算采购,会关心客户动态;而分权管理者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企业不是他的,他怎么会兢兢业业地像主人翁一样经营企业。所以,分权是需要一个基础的,那就是分享财富。

分享财富

分权的时候,一定要把公司这部分业务的股份给予或售予分权管理者、管理层,甚至是全员。当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了这家企业大量的股权时,主人翁心态应运而生,他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市场的反馈不断创新,进而创造更大的利润,他自己也将分享到更多的利润。这种情景下,企业家对分拆出的子公司的管理模式是投资关系和员工持股。最多是在此基础上实现财务管控和战略统筹,具体怎么执行不去过多干涉。

分形扩张

在财富分享的机制下,创新不断涌现,使得拆分出的小业务逐渐壮大,组织不断成长。当组织达到一定规模时,又会出现管理障碍,这就需要进行再一次的拆分。这个拆分的过程应当由该业务单元的管理者、管理层进行决策,老板仅仅是作为股东或董事会成员参与决策。每一次新的业务单元都以这种方式不断拆分,进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这就进入到了小而美和不断创业的循环当中。

这样,A公司拆分出B公司,B公司又拆分出C公司,以类似细胞分裂的方式,形成一个以文化、价值观、投资关系建立共赢的大型企业集群。这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控型大型集团,而是创新能力极强的无边界组织体。

总结来说,分权管理、分享财富和分形扩张是从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型的一个组织变革思想:基于高分享的机制让“自己人”(企业所有者)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分权这种去中心的方式激活每个业务单元,在同样价值观的引导下,企业不断在达到管理边界后自主分形,成为无边界的企业集群。这样的企业集群可以做到:需求永远紧贴市场与客户;创新力永葆青春。

随着中国各个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变化节奏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企业终将走向自组织管理模式。管理者需要认识到这种趋势的迫切性,并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利用分权、分享、分形的框架,重新调整组织的结构、流程、奖惩和人员体系,构建自组织模式,提升自组织能力。

本文责任编辑:刘永选

企业进化 第12篇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德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将新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为目的的[1]。自从熊彼德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已成为企业成长的战略核心[2],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推崇,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灵魂。纳尔逊(R.Nelson,1967)认为,多元化能更有效地利用创新成果,多元化强度的增加会增加R&D强度[3]。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1990)假设技术进步表现为中间产品种类的增加。他认为,一种中间投入的边际产品与其他中间投入的数量无关[4]。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形成多种公认的创新模式,其中自主创新模式是最主要的模式。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是获得垄断地位,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主创新对创新主体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创新主体实力雄厚,承受创新失败风险能力强。然而一些知识型企业如信息服务业内的企业普遍存在集聚度较低、规模相对偏小、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如果不加以积极的引导,容易造成模仿和技术引进盛行。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创新与模仿是企业普遍采取的行为策略。一方面,自主创新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获得垄断地位,模仿企业通过模仿能够减少研发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模仿盛行,必然会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企业都不愿意进行创新开发,“搭便车”行为盛行所造成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又足以导致组织创新开发和积累的停滞以及集群的萎缩。彭纪生、刘春林(2003)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建立了自主创新与模仿模式的博弈模型,认为中国采用技术模仿创新是重要战略选择[5]。刘和东、石岿然(2007)以罗默的领导—跟随者模型为基础,设计了创新者—模仿者博弈模型,推导出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概率的决定因素,并对自主创新与模仿的决定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模仿可获得优于自主创新的各种优势,如低风险、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及市场优势[6]。

企业在做出创新或者模仿决策时,其行为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进化过程,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是模仿和改进过去自己和别人的最有利策略,并通过长期的模仿和改进使博弈双方都趋于某一稳定策略。进化博弈论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理论,最初产生于行为生态学。它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合理解释了生物行为的进化过程[7]。基于此,本文以进化博弈模型为工具,分析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的创新与模仿行为,从机理上认识创新与模仿的关系,并从中找到激励更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途径。

1基本假设及模型建立

本文中的博弈方即为集群创新网络内的企业,并且博弈双方都满足有限理性的假设。另外,为了计算简便,假定博弈双方企业是对称的。对博弈的任一方来说,其行为策略可以是创新,也可以是模仿,因此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空间都是(创新,模仿)。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支付矩阵的含义:其一,当博弈双方都选择模仿,即都不进行自主创新时,博弈双方都不能获得创新收益,假定此时企业A和企业B获得的收益都是0。其二,当企业A选择创新,而企业B进行模仿时,企业A获得的净收益是m-r+c,其中m表示企业A在此时的创新收益,r表示此时企业A的创新研发成本,如资金投入、人力支持和物力消耗等,c表示企业A从模仿企业获得的知识产权费用;相应的企业B此时的净收益可以用p-c表示。其三,根据对称性,当企业A选择模仿,而企业B选择创新时,双方的收益分别是p-c和m-r+c。其四,当博弈双方都选择创新策略时,考虑到博弈双方创新成果的差异性,那么任何一方都不会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有收益上的损失,任何一方都只需要承担自己的创新开发成本r,因此企业A或企业B在此时的收益都可以用m-r表示。

行为策略的采取概率:假设在博弈的初始阶段,企业A采取创新策略的概率为x,则选择模仿策略的概率为1-x;企业B选择创新策略的概率为y,则选择模仿策略的概率为1-y。

2进化博弈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及支付矩阵,可以得到企业A采取创新策略的期望收益UA1、采取模仿策略的期望收益UA2和平均期望收益undefined分别为:

undefined

同理,可得企业B采取创新策略的期望收益UB1、采取模仿策略的期望收益UB2和平均期望收益undefined分别为:

undefined

根据进化博弈均衡中的复制动态方程

undefined

到企业A和企业B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undefined

根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原理及进化稳定策略的性质,进化博弈的稳定状态必须满足条件:F(x*)=0,F′(x*)<0。由此可得表2。

情形1:当p>m-r+c>0时,由表2可知进化博弈系统的进化稳定策略(ESS)有两个(0,1)和(1,0),即(模仿,创新)和(创新,模仿),其博弈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当系统初始状态位于C区时,即企业A选择创新的概率大于企业B选择创新的概率时,企业A的收益为m-r+c>0,企业B的收益为p-c,回到现实中,企业因模仿而支付的专利费用通常不会超过企业的收益,因此可以认为p-c>0。显然,对于企业A来说进行自主创新不仅是有利可图的,而且还能从模仿企业收取专利费用,取得技术垄断地位;对于企业B来说模仿企业A的技术不仅可以省去创新开发的费用,不必承担创新开发的风险,而且在支付适当的专利费用后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基于此,企业A和企业B通过不断地模仿和学习,企业A会选择自主创新策略,企业B会选择模仿策略,进化博弈系统最终会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1,0)。当系统初始状态位于D区时,刚好可以得到相反的结论。

情形2:当p>0>m-r+c时,由表2可知进化博弈系统的稳定策略(ESS)是(0,0),即(模仿,模仿),其博弈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无论系统初始状态位于何处,选择自主创新策略的企业的收益为m-r+c<0,选择模仿策略的企业在不支付专利费用的情况下收益p>0,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模仿策略更为有利,因此企业A和企业B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学习,最终都会选择模仿策略,即进化博弈系统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0,0)。现实情况即是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较高,模仿策略变得比较有利,造成企业更倾向于模仿策略,扼杀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降低,“搭便车”行为的盛行导致集群组织技术开发和积累的停滞以及集群的萎缩。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资金扶持,为企业创造自主创新活动所需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另一方面,应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增加模仿成本。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使得r减小,c增大,创新企业的收益增加,模仿企业的收益减少,促使整个集群创新网络朝良性循环的方向演进。

情形3:当m-r+c>p>0时,鞍点((m-r+c)/p,(m-r+c)/p)>(1,1),无意义。现实情况是,所有企业都选择自主创新策略是不可能的。一方面选择自主创新策略的收益大于选择模仿的收益,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积累,资本比较雄厚的企业便会选择自主创新策略;另一方面由于模仿的收益虽然小于自主创新的收益,但是在扣除专利费用后通常仍然为正,所以一部分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模仿策略,这样就减少了重复创新开发,节省了社会资源。

3结论及政策分析

本文以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法为工具,构建了进化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知识型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行为过程中的企业策略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策略选择依赖于自身知识、技术和资本存量,自身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本身选择自主创新的概率就比较高,另外再权衡创新收益、模仿成本等相关因素,倾向于自主创新;而实力比较薄弱的企业倾向于选择相反的策略。当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过高,而模仿的成本很低时,集群创新网络内的企业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学习,将会逐步调整自己的创新策略,倾向于模仿策略,“搭便车”行为的盛行导致整个创新能力的衰退和产业的萎缩。在知识型产业集群内,一部分企业将以自主创新为主,另一部分企业将以模仿为主。两者在集群内良性互动,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重复创新开发,节省了社会资源。

在创新活动中,政府为企业创建完善的政策法律环境,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资金支持政策,保护企业创新开发的成果,降低企业创新开发的成本,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企业则根据创新成果的保护程度和政府支持创新开发的资金投入程度相机选择是否进行自主创新;反过来,如果有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并且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那么企业的收益会相应增加,政府税收也会相应增长,税收的增长反过来激励政府增加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以下分析政府资金支持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博弈问题。

3.1基本假设及模型建立

博弈双方即政府和企业,并且双方都是完全理性的。对于政府来说,可供选择的策略有两种,即资金投入和不投入;对企业来说,可供选择的策略也是两种,即创新和不创新。根据企业有无创新能力,可以将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另一类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政府税收也会增加;相反,对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给予的资金支持,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还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和资源的浪费。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判断企业有无创新能力,并且认为政府获得的数据和做出的判断是准确的。基于此,可得两种情况下的支付矩阵如表3和表4所示。

支付矩阵的含义:其一,当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并且企业也不进行自主创新时,企业没有创新收益,政府也无法获得相应的税收收入,此时双方的支付都为0。其二,当政府选择投入,而企业不进行自主创新时,政府的投入用g表示,那么此时政府的支付为-g,企业的支付为g。其三,如果政府选择不投入,即企业单独进行自主创新时,此时企业获得的创新收益用m(m>0)表示,考虑到政府征税的税率T(01;那么此时企业采取创新策略的支付为(m+kg)(1-T),政府的支付为(m+kg)T。

3.2博弈模型分析

情形1:如表3所示,即在政府判断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时。比较企业在选择创新的情况下政府的支付(m+kg)T>mT>-g,所以政府的最优策略是投入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在政府投入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情况下比较企业选择创新与不创新两种策略的支付(m+kg)(1-T)-g=m(1-T)+[k(1-T)-1]g,显然,m(1-T)>0,又因通常情况下T要比1小得多,导致k(1-T)-1≈k-1>0。所以(m+kg)(1-T)-g>0,即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相比不创新更为有利,选择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最优策略。综上,均衡策略组合为(投入,创新)。

情形2:如表4所示,即在政府判断企业无创新能力时。显然,如果政府投入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结果仅仅是政府的投入变成企业的收入,因此政府的占优策略是选择不投入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博弈的均衡策略组合为(不投入,不创新)。

政府一方面应该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资金扶持,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适当增加模仿成本,促使整个创新朝良性循环的方向演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形式的自主创新[8]。如果政府判断企业具有创新能力,政府就会选择投入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反过来,企业为了实现自己收益的最大化,必然会选择自主创新策略,此时博弈达到均衡稳定状态。对于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一方面,可能会隐藏自己的信息,使政府发生误判,从而获得政府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相比,由于无论是否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其收益都比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小,因此,这也激励着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积极采取行动,提升自己的创新实力,以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虽然企业可能会隐藏自己的信息,政府对企业的认识也是不充分的,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博弈的最终得益结果是可以正确认识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是完全但不完美的信息动态博弈。

参考文献

[1]Chumpeter Schumpeter J T.Business cycle[J].New York:Mc Graw-Hill,1939:1044.

[2]Veugelers R,Cassiman Assiman B.Make and buy in innovation strategies:evidence from Belgium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1999(1):63-80.

[3]Nelson R,Peck M,Kalachek E.Technology,economic growth,and public policy[M].Washington:Brookings,1967:67.

[4]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1-102.

[5]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6):18-22.

[6]刘和东,石岿然.自主创新与模仿的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68-70.

[7]Maynard Smith J.The theory of ga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conflict[J].Journal of Theory Biology,1974(47):209-2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企业进化】相关文章:

进化模型07-02

系统进化09-07

差分进化策略05-13

进化规划算法05-15

生物进化树07-09

生物进化动力08-01

呼叫中心进化05-14

新进化论06-02

量子遗传进化算法06-24

进化生态学07-07

上一篇:健康影响因素下一篇:综合性数据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