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景观设计范文

2024-08-23

观光景观设计范文(精选12篇)

观光景观设计 第1篇

1 观光农业及景观生态设计

1.1 观光农业概述

观光农业(tour agriculture)是集生态、生活、社会、科技和文化为一体,与旅游业相关联的新型农业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互生出的人们对高品位生活追求的新型产业[1]。在功能上主要有生产功能、休闲游憩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其类型主要可分为:观光园区类,如观光体验园、教育农园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休闲度假类;租赁自住类[2]。

1.2 农业景观生态设计概述

就景观生态学而言,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构成各类农业景观。这种空间特征,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方法于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实践中的基本前提[3]。景观生态设计的意义在于它既能弥补常规景观设计中的缺陷,又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造,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适合当前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需求的生态景观[4]。

2 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的生态特征

2.1 植物景观异质性较高

由于观光农业景观多是由农田、鱼塘、果林等景观为基础,因而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的显著特征就是斑块类型多样且差异性大。如自然沟壑形成的梯田景观,农作物与周边野生植物相生相隔等。这些自然与人类劳作形成的植物斑块不但具有一定的经济生产功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景观异质性。

2.2 植物景观斑块生态位互补

植物生态位就是指它在其生存环境中占据的位置。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空间生态位越逐渐增加,从而构建越稳定的生态系统[4]。在观光农业中,不同植物景观的斑块形成不同物种的集聚地,即景观中的生态流场所。这些生态流场所通过人工的合理规划来调控不同斑块生态位,使其在空间和时间上趋向互补,并利用共生原理加大要素之间生态循环,来发挥整体植物景观优势[5]。

2.3 植物景观有限的受人工调控

观光农业植物景观是结合自然风貌与人工改造的综合景观载体,景观效果的形成也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劳作及调控而成。因此在观光农业园中,植物景观除原生态的野趣风格外,还具有一般显性的人工痕迹。但两种风格的相融相生,始终追寻着一种景观意向,那就是“清新、自然、和谐、共生”。

3 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理论依据

观光农业景观格局中具有许多清晰边界的斑块、廓道及基质的镶嵌组合[6]。斑块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邻环境的景观特质,如农田的形状大小与周围的山林体系、水系廊道的宽度与连接度有密切的关系等,这些相互的关联性对农业景观的形成与格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生态设计上,也要关注斑块、廊道及基质对整体植物景观的影响与作用。

3.1 植物斑块

现代观光农业景观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斑块的种类丰富而且异质性较大。合理的斑块设计是让斑块分散和集中相互配合。因此,在观光农业植物景观设计中,首先要注意植物斑块的分布与密度,对于大面积的农业经济生产区或采摘区来说,过于分散的植物斑块会导致生产力的降低,而斑块过密,又会影响植物间物种和能量的交流。其次,还要注意植物斑块的形状与结构,理想的斑块要具有一个核心区及周边的疏导分支[6],在设计上要突出观光农业本身的自然性与野趣性,用科学、和谐的手法去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结构。

3.2 植物廊道

廊道设计不但能提升不同板块之间的连通性,还能成为各个斑块之间的迁移屏障[7]。在观光农业中,植物廊道的构成格局、数量多少、分布疏密等直接决定了斑块之间物质和能量流的运送效率[8]。在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中,要注重植物廊道形成的天然、繁茂的景观意境。通过植物的合理搭配和交叉重叠等方式构成连通网络,突出休闲观光的植物景观功能。在大尺度观光园区设计时,更应该加强植物廊道的景观丰度建设,以弱化大空间和长轴线带给游客的压抑感与空寂感。

3.3 植物基底

基底是指景观内作为背景的成片斑块,基底内的斑块常常镶嵌而成[9]。在观光农业中,植物基底作为整体观光农业园区的大背景,其连续性、密集性和视觉侵入性直接影响着园区的景观品质。在观光农业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要强调植物基底的基质形状、孔隙率、边缘形状和色彩搭配等要素。这也是现代观光农业景观规划、形象设计和斑块功能区划的前提与基础。

4 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

4.1 景观美学原则

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生态设计,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植物整体生态体系构建的把握外,还要利用景观美学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和艺术的植物配置。即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植物素材,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和色彩等要素,通过艺术的手法,创作自然美观的植物景观[10]。4.1.1追求植物空间营造的变异性观光农业的选址一般都在具有一定机理地形的原生态农田、果园和池塘等区域。在植物配置中,要充分迎合原有立地条件,通过植物围合来创造自然的景观空间及富于变化的植物景观天际线。如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加强植物景观的层次营造,构成富有韵律感的林冠线,从而在滨水空间或远景空间形成富于变化的天际线,丰富景观立面[11]。

4.1.2 注重植物配置方式的艺术性

由于观光农业本身的自然属性,在植物配置的选择上大部分以自然式种植为主,采用大量植物丛植、群植的方式,构成优美丰富的植物群落。局部也可孤植姿态优美的树种,如刺槐、雪松和合欢等。对于苗圃和果园来说,植物在配置上多采用列植和片植,但在植物的后期养护上要注重对植物体量、株型和姿态的修剪及管理,要尽量避免千篇一律的植物景观,形成“背景优美、前景丰富、远观一致、近观各异”的植物景观效果。

4.1.3 扩大植物季相景观的多样性

我国大部分农业观光园均从采摘园或科技温室大棚演变而来,在植物景观的配置上都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因此,应高度重视观光农业季相景观的营造,从春到夏,由秋入冬,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让植物景观有着丰富的季节变化。例如,在复层混交的植物搭配上应注意群落的季节多样性,选用乔木、灌木和草本处于不同季节和不同色系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如华北地区可使用的以色系为主的:白皮松、红枫———紫叶李、红瑞木———金叶女贞、沙地柏;以季节为主的:银杏、山楂———石榴、碧桃———玉簪、月季等。

4.2 群落多样化原则

在观光农业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决定了观光农业的景观效果及生态可持续性[4]。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师法自然,合理选择植物,构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从而维持植物景观的生态平衡。例如,在观光垂钓园区的滨水驳岸,可营造湿生林带、花灌丛、草坪缓坡入水等自然景观,如华北地区可选用的垂柳、金丝柳和水杉,结合美人蕉、水葱、鸢尾、马蔺、黄菖蒲和千屈菜等耐水湿的草本植物群落进行配置。

4.3 适地适树原则

4.3.1 结合当地环境,满足生态需求,合理搭配

在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的营建上,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综合因素(土壤、气候、水分、肥力)等要素。通过详尽的立地生态分析,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态特性,因地适树,因时施绿[12]。例如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入侵种、病害种、相克种之间的搭配。在保持植物生态平衡,满足植物生态需求的前提下,再对植物的配置方式进行探究。

4.3.2 贴近观光主题,利用乡土资源,科学选材

观光农业植物材料一般可分为经济生产类植物、兼具生产及观赏类植物、观赏类植物材料以及园林景观植物材料4种类型,因此在植物景观搭建的选材上,要充分结合观光农业自身的属性及特征,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择优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当地特色,并具有农业科普和观赏观光类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如华北地区的柿子、山桃、山楂、石榴、葡萄、黄瓜、猕猴桃、油菜、向日葵、芦苇和玉米等。

4.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4.1 确保植物生态位的稳定

观光农业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应首先确保植物生态位的稳定性,充分考虑到物种的生态特性,避免产生物种间的恶性竞争,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群落[10]。如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地形与空间布局,合理配置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半阳性植物等,使构建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4]。4.4.2增强植物景观的人性化设计观光农业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结合人类的自然属性和人性化的景观功能需求。首先,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应将那些既具有农业观赏特征,又适宜游客亲近的植物素材作为景观空间的核心来设计[13],通过游线的组织、空间的围合以及园林小品的搭配,将游人的视线从大尺度农林景观的豪放,转换到小空间的妙趣横生。其次,在植物的选材上不能只限于观赏植物,应将能够体现农业科技和农业科学的植物材料作为景观的基础素材,合理运用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和香料等原料的种类。如生产木本作物的枣、柿,生产木本药材的银杏、杜仲和猕猴桃,生产木本饲料的紫穗槐、刺槐、构树和胡枝子等。

4.4.3 提倡节约型园林的建设

观光农业的乡土特征决定了其发展规模的不均性与差距性[14]。目前,很多观光农业园均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由于经济体制的私有化,使其在景观的建设上也出现了许多不规范和不经济的现象,如未经改造的林场搭配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不但没有增强园林景观效果,反而降低了观光农业园自然野趣的生态标准。因此应该提倡建立节约性景观园林,注重竖向设计和节约造价设计[15],善于利用地形,将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合理搭配。

5 结论

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探析论文 第2篇

4结语

长久以来人们对田园生活都有着一种向往之情,面对现代城市发展土地紧缺的情况,观光茶园景观的发展可以给忙碌的都市人带来多样的景观体验,同时也让茶园实现了生产与景观功能的促进发展,是一种健康的观光农业景观发展模式,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融合发展做了有利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米满宁、张振兴、李蔚.国内生产性景观多样性及发展探究[J].生态经,(5):196-199.

农业观光园设计探析 第3篇

结合四川射洪县万林太阳湖农业观光园项目实例,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结合园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程、坡度、交通现状及相关政策,对该园区发展观光农业做了SWOT分析,拟定了合理的项目定位,并进行了相关功能的策划,最后确定功能分区,进一步规划,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高强度管理下的一般绿地设施和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位于城市近郊的观光农业园,以其清新自然、风格独特,成为人们短途旅行、郊外踏青、返璞田园的最佳选择。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如何合理统筹发展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期为农业观光园整合资源发挥功能,营造景观,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应的共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观光农业园的设计也可以美化环境,缩短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距,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结合承担的四川射洪县万林太阳湖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项目,以此支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第一产业,是指栽培农作物和豢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广义的农业包含了种植业、养殖业、副业、林业和渔业等五种产业形式,狭义的农业则仅指农作物栽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所发挥的作用及形式也在

不断地深化与拓展,其发展形式也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一般来讲,“观光”有观赏、游览自然风光与人为景观的意思,例如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观光之国,利用宾王”便是指参观、游览他国风土人情的意思;广义上的“观光”则包括了观赏、游览、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一系列的休闲娱乐方式。

目前为止,关于观光农业的定义虽并未有统一的定义,但总的来说,观光农业可以理解为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其以农业为背景、以农村风光及民俗文化为游览主体,面对城市居民,围绕观光、休闲、娱乐、青少年教育等多层次经营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可以说,观光农业是融合农业和旅游业的优势,共同发展、共同盈利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形式。

观光农业是以广义的农业资源为发展基础,在协调发展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参与性的交叉型产业。其基本内涵包括农业生产、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3个部分,但其组成没有固定的模式,否则将规行矩步,缺少市场竞争力。加上所处地域的经济类型、气候类型、地理环境及民俗、民风的影响,使得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多样化,风格各异。

射洪县隶属于四川省遂宁市东,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是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且属于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成都、重庆均在180公里以内,距绵阳110公里,全程高速直达。射洪县气候条件优良,农业发达,有耕地70379.79公顷,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复种指数高达287%,园区农业、大户农业、基地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

射洪县不仅具有发达的农业基础,近年来其工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沱牌集团、美丰股份、天齐锂业、华纺银华等4家上市公司,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经济体系,成为我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此外,县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新农村电气化全线覆盖,是全国电气化建设先进县;县内对外交通发达,绵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遂绵高速射洪段正在顺利推进,涪江五桥也正在紧张有序的筹备中,农村公路的建设更是荣获全省先进。

射洪县作为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故乡,人杰地灵,素有“诗画艺术之乡”的美誉,且旅游资源丰富。县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位于金华山的陈子昂读书台,位于龙凤峡的国家级硅化木地质公园,位于平安的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区,还有烟波浩瀚的螺湖、金湖,赏心悦目的沱牌生态园区。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条件为射洪县的旅游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来射洪县旅游的人们即可寻幽访古,登高泛舟,又可领略自然风趣,享受人文风尚。

该项目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万林乡新桥村,隶属于四川太阳湖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北距射洪县城约6公里,毗邻射大路(射洪县-大英县),东临瞿河乡,南连太乙镇,西接陈古镇,北邻太和镇,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初步分三期规划,一期主要用来打造观光农业,二期、三期用来生产和辅助一期工程。本次承担的部分主要为一期工程,占地约300亩。项目基地呈“V”字型,三面环山,东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360.18米,最低海拔331.67米,最大高差28.51米,基地内现有一条宽1.5米-5米,直线长度715.5米,总长度1108.82米,最大高差为2.7米的小河流和面积为8299.8平方米的池塘。基于提出的“美丽家园”新模式,将该项目定位于以苗木、花卉生产,水产养殖,畜牧业为发展重心,同时经营休闲观光景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将生产与观光,游客与当地居民,人文活动和自然平衡,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有机协调,努力打造“遂宁第一,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生态产业景观园。

(第一作者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 第二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规划局)

作者简介:冉国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

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 第4篇

1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存在的不足

首先, 我国生态观光园在规划层次上尚处于较低阶段, 很多生态设计停留在表面, 没有做到以农业景观生态本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置。其次, 我国当前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普遍规模较小, 空间布局易被忽视, 功能上难以协调统一, 在景观方面, 由于缺乏文化底蕴显得创意不足。最后, 我国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 过于强调对人工景观的投入, 而在农业生态景观方面投入不足, 强调了农业观光和休闲活动, 而对于自然的景观特性没有深入把握, 忽视了农业生产。

2加强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的建议

2.1 景观规划

首先, 景观规划, 要结合生态学原理, 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要以农业为核心, 对整个观光园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合理整合景观资源。

其次, 景观类型规划, 要协调统一规划自然景观类型 (所谓的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植被等, 在规划中需因地制宜, 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然后再通过改造引导其它项目) , 生产景观类型 (生产景观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的最大特色, 包括与生产用地相关的生产设备、方式、产品等, 需要对生产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 , 人工景观类型 (人工景观包括建筑、道路等景观设施和生产景观等, 对人工景观的规划重点在于园区风格的协调统一) , 人文景观类型 (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民俗等, 要充分挖掘观光园的人文价值) 等。

再次, 要对景观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 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以园区的产业内容为根本出发点, 处理好是以生产为主还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问题。

最后, 在空间布局和分区规划上, 空间布局的最优选择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方面强调斑块集中分散相结合;另一方面强调对交通廊道和生态廊道的科学设置。分区规划, 主要分为4 个大类, 即景观观赏类、生产示范类、休闲娱乐类、服务管理类。这些分类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实际综合考虑, 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分区规划并没有统一且固定的模式。

2.2 产业规划

首先, 产业规划的原则,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区域优势, 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确定合适的产业项目,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特点, 形成有特色的产业, 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其次, 产业规划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产业规划方面需充分分析市场价值。再次, 要对观光园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确定发展何种产业或主导产业后, 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设计。最后, 要注重项目的合理开发, 做好产品的生产加工, 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2.3 游憩规划

发挥游憩资源的重要作用, 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首先, 要以农业为本开发旅游业, 协调好旅游发展和生产的关系, 注意整合资源, 形成自身景观优势。其次, 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 要为游憩规划设定好一个突出的主题, 体现出农业生态观光园自身的特色, 明确主题形象。再次, 要对游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 大力开发生产资源, 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成多样的游憩机会, 协调合理运用生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后, 游憩资源的合理开发体现在游憩项目的规划上, 它是游憩功能的具体表现。游憩项目的设置是整个游憩规划的核心内容, 它对于农业生态观光园游憩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系到游憩规划的运作和最终收益。

3总结

综上所述, 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涉及众多学科、众多领域, 通过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 可以有效整合当地资源, 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结合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发展现状, 对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研究, 以期对当前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景观设计有所启示。

关键词: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 王丹.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14 (1)

3观光农业设计规划方案 第5篇

依托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青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在现有农场建设、农垦文化的基础上,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为载体,为游客以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度假、观光、休闲等功能,利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先进技术,在进行农业先进科学设施和技术示范的同时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田园生活的需求。山水造地势

在农业园规划的平面图上,场地西北、东北两侧为两座人工堆积的假山,南侧是一条人工挖掘的狭长水面,用来改造场地地势平淡的局限,同时在两处小山上做好植被绿化,种植的果树成为农业园天然的防护林。外围设林带

外景观林带为农业园外围的复层式种植林带。外景观林带的功能是使内外能够有隔离,但隔而不断,通过疏密有致的种植,使农业园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人与外部其他区块仍然形成联系,体现“透而不漏,藏而不掩”的园林设计手法。外景观林带的设置自身也是一道亮丽的景观。主干道避线

考虑到游客的视觉景观效果和高压线安全距离,园内的主干道避开中轴线,进入农业园后就利用环形的交通广场对游客进行了合理的分流,同时将游客的视线进行引导,避开高压线。非农业用地沿主干道分布在整个园内,整个园区的重心还是在农业用地的部分。整个园区将形成果林环抱核心服务区域的绿地围合式生态格局。3.4.4景观化布点

区别于传统农业园的规则布局,该方案对园内道路、温室大棚、垃圾桶、路标、路灯等都充分的进行了景观化的处理,将体现田园文化内涵的元素注入景观点设计之中,实现景观点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形成内外环境的相互交融。让农业园内一条道路、一个温室大棚、一个垃圾桶、一个路标、一盏灯,都能够以自身就成为独特的风景线。园内局部分区内则仍采用规则式、符号式或自然式园景设计的布局手段,以体现观光农业的艺术灵动性和现代休闲文化的时尚性。大棚多功能

运用水培、沙培、砾培等不同方法,常年种植多种瓜果、花卉及蔬菜,尤其是经济附加值高的作物,充分的体现出高科技农业无污染、无公害、周期性短、反季节性种植等优点。这样使农业园里,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瓜果飘香。

不同功能区内温室大棚种植不同农作物,并设立不同的开放程度。在位于主干道外围设立专门的展示区,这些生产区能全面长期开放,设有观赏型农田、瓜果、花卉苗圃等。一些田园种植区中有些项目只能局部或定期开放,甚至全封闭生产,产品用于供应园内餐饮以及向游人出售。3.2功能分区

整个农业园分为六个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农业展示区、田园种植区、滨水娱乐区、花卉展售区。3.3分区设计 入口服务区

农业园主入口位于园区东侧,主入口与宁安农场旅游第一期道路相连接,南侧设有停车场。在交通组织上,通过主入口处的环形交通广场对进入农业园的游客进行有效分流的同时,自然地将游客的视线引向两侧,形成高压通廊。

入口服务区的主要功能均集中在农业园东侧的主入口处。入口服务区是管理人员办公、生活的地方,是为生态农业园经营管理而设置的内部专用地区,此区内包括管理、经营、咨询、会议、停车场等,与园区外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以便于运输和消防。农业展示区

农业展示区展示的内容包括特色作物展示和农耕科普展示两部分。特色作物展示

特色作物展示区位于农业园内东北部主道路内侧为园区管理室和一栋灌溉控制室,主道路外侧是四块相邻的露天区,各个区之间由小路自然的分隔,主要用于各种特色农作物景观的展示。同时考虑使萝卜、青菜等农作物除了供人类食用的用途之外,成为园林造景材料,用来营造别有情趣的园林景观,给刚进入农业园的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农耕科普展示

农耕科普展示区位于农业园南部,沿主路外侧分布,分为两处船型的不同主题的展厅。例如,重点介绍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及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图片的传统农业展览厅;近代、当代农业生产、生活用具的现代农业展览厅;播种机械、地膜覆盖机等现代农业机械展览厅;农林生物工程、节水灌溉、无土栽培、信息网络等先进实用技术现场演示、图片讲解的农业现代技术展览厅以及农业标准化作业过程演示展览厅等,作为北大荒农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充分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也进一步说明科教兴农、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农耕科普展示区内四栋建筑为园区的灌溉控制室。作物直销区

农业园北侧主干道两侧的大棚作为作物的直销区。这些温室大棚是向游人开放的,是游人游览观赏的对象,内仅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物生产场地,安排专人讲解、示范,游人还可动手参加生产栽培、体验劳动的辛勤与丰收的喜悦,使游人走进自然、接触农业、认识作物,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知识。与此同时,此区沿街大棚内的作物游客在此处即可以直接进行购买。作物直销区内的一栋建筑为灌溉控制室,两侧都做了大地艺术景观处理,种植了不同层次的植被,对刚刚进入景区的游客视线做了遮挡。田园种植区

农业园内二级道路围合而成的梯形区域为农业园的田园种植区,此区域内只能局部或定期开放,甚至全封闭生产,产品用于供应园内餐饮以及向游人出售,游客可到此区域内散步。田园种植区内部由小路进行了自然的分隔,每一条林荫路上炮仗花、金银花、紫藤、西蕃莲等不同的藤类植物爬的满架都是,形成自然的绿色生态廊道,芳香四溢,行走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滨水游乐区

为了满足游客休闲的需要,在园区南侧邻近水面的区域规划出休闲配套区。水面中间狭长,两端相对开阔,内容包括观赏、餐饮、垂钓、烧烤等。

园内东侧的开阔水面作为垂钓区,放养鱼类,供游人垂钓,并设有各种垂钓设施及休息场所;西侧的开阔水面作为观赏池(例如荷花池),可作为农业园东南侧入口处的景观节点;中部狭长的水面可做一些滨水活动,也可进行烧烤、野炊,空地上分布着一些景观式的大棚。滨水游乐区内四处建筑自西向东依次为一栋育秧室、一栋组织培养室和两栋灌溉控制室。花卉展售区

在农业园南侧、北侧两座假山之间的区域设立花卉展售区,农业园南侧为大型的连栋自控温室,采用先进的灌溉系统,主要种植优良的花卉品种,北侧中部园内道路外侧主要进行花卉以及盆景的展示和销售。东北侧假山旁边的两栋建筑分别是设施先进的育秧室和主要进行花种苗的组织培养室。蔬菜采摘区

蔬菜采摘区内,包括特种蔬菜的暖棚区、冷棚区和展示区内,以种植特菜和高科技示范为目的,通过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管道式栽培等多种栽培方式,采用岩棉、草炭等基质种植了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的多种名特优新品种蔬菜。如:七彩甜椒、樱桃番茄、观赏葫芦、观赏南瓜等特果特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餐桌上的佳品。果树采摘区

在果树采摘区内,有苹果、樱桃、李、桃、杏、银杏等。在果园的管理中,游客在缴纳了一定的费用后,可以实行果树认养,平时认养人也可在园内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带领小孩参与果树施肥、修剪、疏花、套袋等农技工作;也可对不认养果树的游客,出售采摘卡。瓜果采摘区 在瓜果采摘区内,游客还可以采摘各种新鲜的绿色无公害的水果。区别于果树采摘区,该区域内集中建设了一些连栋的温室,其内种植了各种引自多个国家的优秀品种的水果。例如,在绿色的草莓园里,种植着许多国家优秀的草莓品种。游客在2月至5月期间可以采摘鲜食草莓。绿色长廊区

大连地区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第6篇

关键词:大连;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64

1 认识农业观光园

1.1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农业观光园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文化产品,它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技术应用以及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是一种集休闲娱乐与科普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农事体验形式。基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1.2农业观光园的由来

随着城市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人们已经厌倦城市冰冷的高楼大厦,纷纷开始向往“回归淳朴、回归田园”的大自然生活。20世纪末,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扩大化,我国农村各地特别是郊区,出现了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要的“农家乐”、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及效仿城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进行规划和建设,除了具有生产功能之外,还能够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求,这就是最初的农业观光园形式。如今,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例如 雾霾,据统计,2013年的1月,3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在北京,31天中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却在日益提高,每逢双休和节假日,城市居民纷纷走向室外绿色空间和清新自然的娱乐场地,用心去领略田园、享受大自然,体验乡村生活,以期获得忙碌工作之余的恬静和放松。

1.3农业观光园的特点

园林与旅游部门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林形式,业内人士称之为农业观光园,它是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的重要形式。其显著特点是以花、果及农耕文化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为目的,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体现农游合一性。

2大连地区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

大连市作为中国的东北明珠,位于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0℃,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是个美丽浪漫的海港城市。她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是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吸引着广大国内外大批游客,旅游产业总收入已成为全市GDP增长的重要支柱,贡献份额已经从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1%,同时也是东北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着整个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研究大连市农业观光园的产业发展,对于大连市本身以及对所在区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71家,其中在大连有2家——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大连旅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2002年5月批准设立的36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之一,是大连市最早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18平方公里,立足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成为带动金州地区乃至大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龙头和样板。

3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3.1把握经济性原则

在我国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农业观光园日益走向园林化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采摘蔬菜水果,更加注重环境的优美如画,以期缓解释放城市生活的紧张与压抑。现代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段,农业观光园的主要植物材料取源于农产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目前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现状,在进行农业观光园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越来越注意经济性,如土地选址资源、农业观光园植物材料等和农业观光园建设过程所选择的苗木规格、种植密度、道路铺装档次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性是否合理,尤为重要。经济合理的农业观光园建设模式能降低建设的各项成本,降低人们的旅游成本,节省经济资源,进而实现农业观光园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2重视生态性原则

“大搞生态建设,注重环境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个焦点问题。在大连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性原则是十分有意义的。用生态性的元素表达,让游客在从事农事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农家生活,重新激发人们对周边事物和生活的热爱,展示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3.3 体现地方性原则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地方文化,增强区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样才能使广大游客观到别的地方观不到的美丽风情,赏到别的地方赏不到的优秀文化。有句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园让游人回味无穷。据报道,农民连年“增产不增收”是中国农业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要真正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中一个有效的可行途径就是在农村就地取材,发掘当地经济增长点,也就是挖掘当地的“特色”,是本地政府要着重发展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广大农民朋友就地增收。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提出突显了文化底蕴在大连城市发展的价值与作用。

4结语

综上,伴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对大连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未来仍将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社会深入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 刘军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 1999,(07).

[2]李志强, 黄锡隆. 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初探[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23(9):51-53.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第7篇

1 观光农业景观的概述

1.1 观光农业的概念

“观光农业”这一概念自提出以后, 各种文献上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概念, 比如“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 “农家乐”, “农业观光园”等等。目前对观光农业这个概念的界定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各个概念意义有所重复, 但是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略有侧重点[1]。

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 认为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 综合旅游、观赏、教育、娱乐、健身、科研、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园区, 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

1.2 观光农业景观

观光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充分利用了农田景观、农耕文化、农业自然环境和乡村人文资源等要素, 是人们欣赏绿色, 体验自然的景观场所。发展观光农业景观有利于改善乡村景观面貌, 促使农业景观增值。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说, 观光农业景观是由斑块、廊道、基质3种结构组成。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的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常见的农业景观斑块有农田、居民点、草地等。廊道指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景观。常见的乡村廊道包括农田间的河流、道路、防风林带等等。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的背景结构。比如居民点基质、农田基质、森林点基质等等[2]。

1.3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 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优美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同时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也是在充分尊重原有场地精神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 提高景观环境的质量, 强化景观的特色性, 创造出满足生产为前提, 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景观效应的综合功能的农业景观。

2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区位规划不当, 盲目兴建

虽然全国各地兴建了形式各异的观光农业项目, 但是真正做大、做成功的并不是很多。据统计, 我国有大部分的观光农业项目在经营上都处于亏损状态。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因素, 但是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来说, 最重要的是相地和选址。观光农业项目在进行区位选择一般分为3种情况。第1种情况, 城市近郊型, 具备较好的客源市场, 尤其是大城市周边, 具有大量的中高收入人群, 能形成较好的供需关系。第2种情况, 景区边缘型, 在著名景区的周边新建观光农业项目, 可以依托景区资源, 带来较优质的客源, 为景区游客提供较好的拓展服务。第3种情况, 特色农业型, 有些地区农业资源较好, 特色鲜明, 可以成为较好的乡村景观, 吸引游客前往。如江苏泰兴兴化, 一到油菜花开的季节, 景色非常壮观, 有全国最美的油菜花海之称。因此, 我们在进行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 首先要注重规划, 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环境条件, 考虑场地的区位因素。

2.2 项目规划缺乏科学评价, 破坏环境

农业景观评价是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 通过从社会效应、生态质量、景观效果等3个主要方面, 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农业景观进行系统的评价, 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揭示现有农业景观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现有的优势资源, 为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指出一定的方向。

而当前很多的农业开发项目是拍案而定型, 缺乏前期科学的农业景观评价, 往往使得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够合理, 没有改善现有的环境, 甚至是对原有优良的农业景观资源和文化传统造成了破坏。有些农业观光项目最后做的乡村不乡村, 城市不城市, 显得很是尴尬, 自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对当地的农民和生态环境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2.3 项目规划景观类型千篇一律, 缺乏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形式单调, 使人在游览过程中产生倦怠情绪, 并且在景点的设计上, 手段也过于单一, 造成活动内容呆板, 使人失去游览的兴趣。比如很多农业园有采摘项目, 但是形式单一, 游客采摘后无其它项目可持续, 往往1个多小时就结束游玩。还有很多农家乐项目, 特色食材基本一致, 商业氛围很浓, 往往造成可持续经营成问题。

3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的方法

3.1 注重前期策划分析定位

在规划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S (优势) 分析、W (劣势) 分析、O (机会) 分析、T (威胁) 分析的方法对拟建设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可以从区位交通条件、自然生态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植被覆盖情况、人文气息氛围、城市总体规划、周边旅游和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分布分析等方面来进行SWOT的分析。通过分析找出该区域的优势、劣势、发展的机会以及发展中会存在的问题与威胁。

3.2 运用科学合理的景观评价方法指导规划

景观评价的重点在与选用合适的评价研究方法以及构建一套适宜的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得出一定的结论指导具体的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工作的进行。

目前常用的景观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以及综合评价法。

层析分析法具体方法是建立评价体系, 构造判断矩阵, 在判断矩阵的基础上, 运用方根法计算单一层次下的元素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终确立指标的权重, 做出评价。专家打分在整个评价中多处会用到, 如确立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中权重的确定和判断矩阵的两两比较以及对单个指标的打分评判。我们在评价时对于定量的指标可参照相关标准量化评价;对于难以量化的部分定性描述指标则通过专家进行逐一打分, 取算数平均值为评分。

观光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单项指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研究区域的状况, 但是要想综合反映整个研究区域, 还要从指标层向目标层逐步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采用多因子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价法, 建立观光农业景观综合评价模型。

3.3 合理分区规划

观光农业景观的分区规划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模式, 而是应当集合农业景观的特色、现状资源以及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综合进行确立。SWOT分析、观光农业景观评价或者利用个生态学的思想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等方法都有利于科学合理的指导农业景观的合理分区规划。

目前常见的观光农业分区规划类型包括:农业生产区、科普示范区、科学研究区、农业景观观赏区、管理服务区、休闲配套区等并结合分区特点进行景点建设[3]。

根据观光农业景观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我们往往将观光农业分为5种类型:多远综合型, 综合科研、示范、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科技示范型;高校生产型;休闲度假型;游览观光型[4]。

因此, 我们在进行分区规划时, 既要根据总体的规划定位, 进行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 又要做到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和挖掘独特的区域景观潜力。

3.4 营造特色项目

观光农业的功能类型有多种, 但是与游客接触最为密切的还是其中的旅游休闲观光功能。通过营造一定的项目, 可以让游客既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又通过过程的参与性得到放松。

目前常见的观光农业项目有草莓园、葡萄园等农业采摘类型、垂钓、野营、农家乐、休闲茶吧、会所、稻田、花海、茶园、林地、芦荡等不同的农业景观体验项目等。

我们在营造特色项目的时候, 首先要因地制宜, 不能面面俱到和盲目的抄袭。另外营造特色项目的作用尤其要注重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特色性, 比如对古树、古村落、古建筑、古井、戏台、祠堂等的保护, 避免千村一面, 将乡村城市化和公园化, 保护乡村的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5]。

4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实例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优势。

本项目为昆山花桥天福生态农业园规划。规划区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花桥紧邻上海市, 是江苏嵌入上海的一块宝地, 拥有优越的地理、交通、人才和服务优势。天福村位于花桥镇北部, 历史文化悠久, 生态环境良好, 河网交错、农田阡陌。规划整体定位为“文化型生态度假农庄, 着力吸引上海、苏州的高端游客。

4.1.2 生态环境。

花桥镇内河网纵横, 水系发达, 主要河流有紫泽塘、厚泽塘、新开河、陈家泾、旱泾河、曹村泾新开河等, 河边树木较多, 自然环境良好。

4.1.3 存在问题。

有历史价值的桥梁已经年久失修, 环境破坏严重。一些有传统风貌的建筑长时间荒置, 缺少维护和修膳。村内河道多有干枯, 成为村民倒垃圾的场所。总体上村庄的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不能适应收入不断增长的农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4.2 景观评价

4.2.1 构建天福生态农业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该园区的规划中注重前期的调研和景观评价对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综合运用景观评价的方法, 构建了目标层、项目层、准则层、指标层的评价体系, 并通过研究确立了20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包括林木覆盖率、水网密度、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植被污染、噪声污染、绿色覆盖度、农地景观面积比、景观的协调性、景观的丰富性、景观的特色性、可达性、空间形态丰富性、聚落有序性、文化吸引力、文化感染力、人均纯收入、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供求关系。

4.2.2 分区域对比研究。

在对区域研究的过程中, 将整个规划区根据现状河流水系的分布状况, 分为4个区块进行对比的评价研究。通过对每一个区域的评价结论进行对比分析, 更深入地指导具体的分区规划的工作。

4.3 分区规划

天福生态农业园规划分为一期和二期, 一期以休闲农业为主, 发展备用地为二期, 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的功能分区有:观光果园、养殖园、体验农园、观光田园、休闲农庄、名俗农庄、水巷风情、入口区、天福古镇区、发展备用地 (如图1) 。

主要的的景点布置有农家小院、精品果园、葡萄园、水景园、垂钓区、禽类和畜类养殖区、采茶园、拓展训练区、生态名俗农庄、天福庵、三桥景点、天福老街等等。

4.4 古村落保护

天福古镇有较好的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 具有三桥、天福庵、天福老街历史文化景点。通过评价也发现, 天福古镇所在区域的景观的文化性得分是最高的。但是古镇也存在年久破败、新旧建筑布局杂乱的缺点, 因此对天福古镇进行合理规划, 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该区域的文化效应, 提高乡村景观的文化性。

在规划的过程中, 保留部分民居, 并对过于拥挤和布局杂乱的民居进行梳理。沿主要道路规划沿街商业街, 对天福庵进行修复 (如图2) 。

5 小结

观光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景观效应、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天福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为例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充分认识到观光农业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规划的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前期策划分析、景观评价等方法对天福生态农业园进行规划前期的研究, 并指导规划了天福生态农业园分区规划、天福古村镇规划等。

参考文献

[1] 孟英伟.我国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

[2] 冯娟, 戴岩.浅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观光农业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 2009 (2)

[3] 张毅川, 乔丽芳, 姚连芳, 董颖.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 (4)

[4]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浅析观光苗圃规划设计 第8篇

观光苗圃是将单一生产苗圃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苗圃。在生产苗木的同时, 充分利用生产性绿地的景观价值, 形成集科研、示范、观光、游览、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场所。

2 功能多重性

观光生产的复合型属性赋予了观光苗圃多重功能。

2.1 生产性

生产用地是观光苗圃的经营基础及观赏来源, 生产植物的种类多为当地乡土树种及特色经济树种, 也包括引入的外来树种。可考虑适当增添观赏树种, 实现生产与观光的集合, 但要力求保持各类植物生产区的原有特色。

2.2 示范性

科技示范是观光游览苗圃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进行充分展示, 既能提升苗圃企业的知名度, 起到宣传作用, 又能丰富游赏内容, 使游人在游赏过程中获得知识。

2.3 体验性

以观光为基础, 增加苗圃的体验性, 能极大地激发游人的兴趣, 采摘园、农家乐等便是典型的案例。这些景点的设计要将生产和观光紧密地结合起来, 配合一系列的服务设施, 让游人参与播种, 除草等农事作业, 在劳动中休闲娱乐。

3 规划分区

观光苗圃最大的卖点在于能使游人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农田景观, 因此在整体规划布局中, 应首先突出生产用地的景观特点, 再考虑增加观赏景点。生产用地作为整个苗圃的主导, 占全部用地的60%~80%, 可分为管理区、试验引种区、播种区、幼苗区、移栽区、大苗区、母树区、温室、防风林等。分区的划定要考虑各区位置、面积及区域之间的联系。

观光区与生产用地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大苗区、温室、防风林等区域开辟出部分的生产用地, 增植花灌地被、丰富植物层次, 转化成观光用地。生产用地边缘可建立服务设施, 形成以生产用地为依托的观赏景区, 如花灌观赏区、乔木观赏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等。

4 景观建设

观光性好的苗圃, 有着时空上的多重变化。时间上四季有景可观, 空间上在合理分区的基础上, 应用点线面的手法对观光苗圃的景观进行建设。

点、线、面是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点即风景点, 多为具有特色的观光区、活动点等;线即风景线, 利用道路、防护林、溪流等序列的线状空间, 创造出景色优美的游览空间;面即生产面, 是苗木生产的大尺度的绿色面状空间。

4.1 季相变化

为满足观光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观光田地要有丰富的植物种类, 做到一季有花, 四季有景。操作中, 可调整圃地布局, 在重点观光区配置不同观赏期的植物, 将观赏期相同的植物错落种植, 使苗圃整体四季可观。

4.2 景点设计

选址、主题、空间形式共同决定了景点的质量。有明显透景线和地势较高能俯视全园的地方为景观点的最佳选址。透景线的开辟可以和苗圃内的道路结合进行设计, 构成线性空间断点;在地势较高的坡地, 应合理选择苗木种类, 设置休息的设施, 构成不同形状的点状空间。主题上要与农事结合, 各具特色。

4.3 游赏道路

游赏道路是游人观赏苗圃的通道。道路的空间围和要素主要有行道树、花灌、林缘三种。在设计中, 要注意各要素的分层搭配及分段变化, 植物种类应该既趋于多样, 又有内在的联系。另外, 可借道路绿化展示苗圃产品、植物景观设计等, 形成展览走廊。

4.4 生产用地

生产用地是作物培育的载体及最大观光点。力保生产效益的同时, 要注意景观特性:田地的植被密度不宜过大, 种类不宜过于丰富, 主要展现植物的群体美。此外, 为丰富景观, 应配植不同林型、不同的叶型、叶色、质感的植物, 其中低矮的彩色叶小乔、灌木所组成的田园景观价值较高。

5 观光旅游主要形式

在营造原生态生产景观的同时, 要大力加强“动”态的观光项目建设, 充分调动起游人的参与性, 扩充经济来源。

5.1 景观游览区

此处的景观分为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观光苗圃的主营产品, 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种植物, 布置采摘园、植物专类园等植物景观区。该类景区旨在为游人提供观光休闲的环境, 设计中可比一般生产用地更园林化一些。人文景观游览区的建设则为选择几户有特点的民居开发成游览项目, 让游人体验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情调。

5.2 休闲娱乐区

休闲娱乐区主要是展现农家生活的场所, 可安排民间游戏、民俗表演等活动项目, 或是插秧、收割等节事项目。为给以上活动提供空间, 可在设计中增置游戏场、民俗广场等。

(1) 游戏场。该场地的受众主要是儿童和青年人, 针对他们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及兴趣爱好, 选择合适的场地, 布置一系列游戏设施, 游戏设施可选用木石等乡土材料, 不同设施可划分不同的难度等级, 提高娱乐性。如跷跷板、滚木、攀援墙等。

(2) 民俗广场。受众广泛, 主要针对中老年人设计, 多布置在入口附近或是中心地段。在该场地进行产品展览、商品交易、民俗表演等活动, 形成展示交流的平台, 大大吸引游人的注意力, 创造副产值。

摘要:观光苗圃是新兴的现代苗圃经营形式, 在市民日益欣羡田园纯朴简单生活的今天,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观光苗圃规划设计的难点是将生产和观光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苗圃正常生产的基础上, 打造特色旅游景观;在科学合理布局的原则上, 发挥美学的特性, 设置游赏性强的观光项目。

关键词:观光苗圃,规划设计,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王艳洁, 刘祖伦.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中国园林, 2000, 16 (5) :84 86.

[2]陈东田, 张晓鸿, 王艳.城郊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规划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0) :194-197.

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设计研究 第9篇

1 夜景观光环境设计原则

1.1 体系化原则

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中心城区夜景观结构体系, 使夜景观光环境成为一个有序、联系的整体, 丰富城市的夜晚空间。

1.1.1 点状要素。城市标志建筑、城市制高点、重要广场、桥涵、街头精品绿地、城市出入口等。

1.1.2 线状要素。重要的景观街路, 沿江及沿河绿带、步行专用线等。

1.1.3 面状要素。重点景观街区, 包括商业街区、站前区等。

1.2 分级亮化原则

夜景观光环境设计时应将亮化对象分级, 根据亮化程度不同进行三个级别的划分:

1.2.1 重点亮化区。城市标志建筑、市级商业区、市级广场、重要交通枢纽、重点景观街路、重要公园绿带等;

1.2.2 中等亮化区。各级商业区、广场、次级街路、区域级公园临街、重要文教区、一般绿带、步行专用线等;

1.2.3 一般亮化区。居住区内部、区域级以下文教区、工业区、支路等。

1.3 夜景规划特色原则

1.3.1 地域自然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的形成基础, 是活跃城市夜景观的要素之一, 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 光环境设计要综合考虑城市自然景观环境, 大自然中的季节、气候等地域因素都是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1.3.2 建筑特色。

建筑是夜晚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综合考虑建筑文脉、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 夜景观光环境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

1.3.3 场所特色。

场所是由空间及其内部的人的活动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场所精神既由活动决定, 也受到物质空间环境的影响, 光环境的设计应考虑适应场所随时间而变, 随活动而变, 随功能而变的场所氛围。

2 夜景观光环境设计对策

2.1 建筑光环境设计

2.1.1 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的夜景观特点为“远观建筑近看店头与橱窗”, 亮化原则为:高亮度, 高照度, 色彩丰富, 形式灵活多变, 照明色调以彩光为主基调, 利用闪烁光强调动感, 总体亮度应控制在12~18nt之间, 外部照明分布可分为三个层次:高层布置大型灯饰广告, 用大型霓虹灯、灯箱和泛光照明形成主夜景;中层用各具特色的标牌灯光或霓虹灯形成中层夜景;底层用小型灯饰和橱窗照明形成光“基座”, 店头照明应是其周围亮度的2~3倍。

2.1.2 办公建筑。

办公建筑重复元素较多, 呈规律性分布, 建筑形式庄严而不缺乏活力, 照明色调选用黄白色光为主, 以单一暖色调为基础的, 适当以白、蓝点灯光点缀。灯光效果竖向为静态灯, 横向局部范围使用动感灯光。总体亮度控制在6~8nt之间, 高大建筑顶部亮度不低于3nt, 入口处亮度高于主体亮度。

外部照明应采用底层泛光照明, 顶部外轮廓照明与投光灯、内透光照明结合的方式。办公建筑应强调主入口的层次性组合, 主光以轮廓照明泛光照明为主, 街道照明光与周边环境灯照明为辅, 主光与辅光比例宜为3:1。

2.1.3 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重复元素较多, 如阳台、窗等, 且呈规律性分布。住宅亮化以单色光为主, 彩色装饰为辅。使住宅建筑在满足整体亮化需要时避免对夜间休息的干扰, 总体亮度易选择在4-6nt之间。外部照明分布以勾勒规律性的阳台和窗口为主, 上部如有特殊造型可适当的用以泛光强调, 原则上不宜采用动感设计。主光以内透光照明为主, 投光灯、轮廓照明为辅, 主辅比例宜为4:1, 个别高层住宅顶部可选用冷光照明, 或在特殊造型位置上放置投光灯。

2.2 开放空间光环境设计

2.2.1 街道。

街道照明应满足夜间使用要求, 利用路灯和两侧建筑的橱窗照明结合使用;交通性街道照明特点是明亮, 照度高, 除路灯外, 其他照明设施高低错落, 动静结合。照明色调以黄色为主, 总体亮度应选用10-15nt之间。临近居住区以庭院灯为主, 灯具尺度宜较小, 高度较低, 路灯要做防眩光处理。外部照明为满足安全驾驶的条件, 满足亮度, 均匀度, 眩光控制等要求, 以功能性照明为主, 禁止装饰照明, 禁止动态照明, 投光照明与其他照明比例宜为5:1。

2.2.2 广场。

广场的照明以灯具照明为主, 局部配以泛光照明。照明装置应与广场协调, 其高度、体量、光源都应和环境相适应。注意广场内的亮化主次, 考虑周围建筑的亮化效果, 避免眩光。照明色调应以暖色光为主, 彩色光为辅, 主光以泛光照明为主, 轮廓照明、灯串照明和灯箱照明为辅, 主辅比例宜为3:1。纪念广场应突出表现主题, 核心部分采用照度充分的照明, 周围部分照度降低。休闲广场应以高杆照明为基础, 划分不同层次, 突出广场中心, 小型广场照明尺度应亲切, 并根据区位、文化、周边建筑特色确定夜景照明的主题。交通广场应方便夜间人流集散, 应确保人流活动较多的地方有足够的照度, 避免车站广场商业广告过亮, 喧宾夺主。

广场主景建筑亮度为2nt;围合建筑1~1.5nt;配景及底景1nt;环境要素与营造景观应有明确的环境反差, 大型城市广场和交通枢纽前广场亮度指标可高于20nt。

2.2.3 公园。

公园光环境设计以树木作为背景, 强调轮廓、明暗和韵律的处理, 绿地光环境设计应保证绿地鲜艳、清新的外观, 突出表现绿地时, 注意草地的明暗变化;表现树木时应采用低置灯光和远光相结合, 灯具照明配合泛光照明。水体光环境应以暖色调为主, 小型环境灯、泛光照明灯、沿岸街灯、建筑轮廓灯的亮度易取4~6nt。水体的外部光环境可分二个层次, 岸线步道亮化、绿化亮化、小品亮化、建筑亮化为主光源;小型环境灯, 及建筑轮廓灯为辅光源, 亮度比例为2:1, 岸线绿带选用草坪灯与泛光照明结合的方式, 强调绿化效果。如滨水建筑中高层住宅较多, 应强调高层建筑屋顶照明, 形成夜间优美的沿河天际线。

2.2.4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多是人们在开放空间中的视觉中心, 设计应突出表现主体, 强调主体和周围附属环境设施形成强烈的亮度对比, 同时应该注意细部的表现, 显示它们的立体感, 多采用泛光照明, 色调选用以的环境照明系统为背景, 谨慎运用高纯度颜色, 亮化设施与景观小品的融合应选用动静结合的光源及色彩变化的频闪灯具。外照明分布以轮廓照明为主, 以泛光照明以及彩色频闪灯具为辅, 总体亮度易选用6-8nt之间, 主辅光比例宜控制在3:1。

3 结论

城市夜间光环境是城市环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对光环境的重视是发展城市空间夜景观的首要任务, 科学合理的制定夜景观光环境规划与设计, 定量化进行城市光环境建设, 减少城市光污染, 提高城市夜景光环境建设的经济性, 全面促进城市夜景观光环境进一步发展。

摘要:夜景观光环境建设必须秉持体系化、区别化、特色化的原则进行设计, 以建筑光环境为主体, 以广场、绿地、河湖水系、城市道路等开放空间光环境为背景, 以雕塑、城市小品光环境为点缀, 科学定量化进行夜景观光环境设计。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 第10篇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 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 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 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元素

2.1.1 建筑。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建筑规划一般主要是根据当地存在的建筑形式, 突出当地建筑文化特色, 展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建筑形式, 使农业观光旅游村具有标识性, 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特色。每个区域的建筑都是根据区域的实际气候形成的, 不同的建筑形式展现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筑不仅仅有着地域性的不同。在同一区域, 可根据建筑展现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同一区域的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形式, 展现不同的时代背景, 见证历史的变迁、发展。

2.1.2 人文。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里, 在地域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中, 积淀着独有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活动等。然而农业观光旅游村的发展应传承地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创造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社会的发展变迁都是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不同的历史见证着不同时期的人类发展,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文体现,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人文活动。通过人文的展现, 可以体现居住者当地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活动, 是旅游者了解观光旅游村的一个切入点。

2.1.3 景观。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景观规划设计, 主要是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完整保留。在规划之初要最大化地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巧妙结合, 展现生态自然的生产生活旅游环境。在四季更替中展现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 使之在不同的时间段展现不同的景观景象。景观设计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使整个旅游路线有着丰富的变化, 有标识、有转折、有衔接的作用, 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方式, 展现不同的空间形式。不仅可以使整个设计在空间上有不同层次的变化, 而且可以展现生机, 使四季变化都有不同的景象展现。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景观植被, 不同的地域通过景观表现也可展现具有地域性的不同景观。

3 农业观光旅游村景观规划原则

3.1 主题性原则

农业观光旅游村的种类繁多, 农业观光旅游村主要分乡村自然观光旅游、乡村果实采摘农庄旅游、农家乐旅游、风俗民情旅游等。在规划设计之初应该对设计有所定位, 确定景观规划设计主题, 使整体的规划设计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在不同的部分都对主题有所体现, 整个设计都由同一主题贯穿始末。主题在定位上主要是围绕当地实际情况, 在当地原有的基础上, 保留性地进行规划设计, 以保证农业观光旅游村的特色, 促进旅游村的发展壮大。

3.2 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突出表现地域特点, 使之具有典型特色。在农业观光旅游村从最初的雏形到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丰富的变化,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地域性原则的表现主要包含地域性建筑形式、建筑样式;地域性植物配置、种植方法;地域性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地域性自然资源、地域性农业资源、地域性人文资源等。地域性原则就是要突出地域特色, 让它在一定的区域里具有本区域的特色, 使它的存在在本区域里达到最好的呈现。地域性原则主要是以本区域居住者为依托, 以人为本, 达到自然生态和谐发展。使之具有明确的地域文化特色。

3.3 生态性原则

农业观光旅游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落形成之初在选址上主要都是依山傍水, 在比较平坦的土地上扎根发展。在自然的环境里一直延续着自然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 世代传承。然而居住者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 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保留。丰富的山林, 自然的水系, 遍地的绿植, 形成大面积的自然景观, 随着四季显著变化产生多层次的景观表现, 使自然的一切在气候的变化中顽强地展现强有力的生命力。

4 结语

村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不断发展, 受到经济、地域、民俗文化风情、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设计农业观光旅游村之初, 就应该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民俗文化特点、居住者的生产生活特点, 确定村落的发展主题, 特别是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让村落留传下来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得到更好保护, 使之展现着历史发展的痕迹。

摘要:农业观光旅游村是观光旅游形式之一, 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观光旅游村的规划元素和特点, 最后总结农业观光旅游村规划设计原则。

关键词:农业观光,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0 (20)

观光景观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光观环境设计;基本要求

在城市景觀规划、景观照明规划中,城市园林景观光观环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城市园林景观光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城市、光观环境设计的各元素与园林景观。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城市环境要求逐渐升高,这种高要求重点凸显在城市园林光观环境中。现如今,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光环境能够体现出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城市的整体形象品味。如果对光环境规划良好,就能够为整个城市营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效果,进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中,需要将艺术与园林景观结合起来,促使城市园林景观能够形成具有独特文化艺术的氛围。

1 城市园林景观光观环境设计的现状

园林景观光环境,就是要在园林的绿地上运用灯光、色彩,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体现出艺术效果。这种灯光的艺术性效果在开放性的公园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绿地照明城市灯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园林照明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照明。从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光观环境设计的现状就可以了解到,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 设计问题 从目前景观园林光观设计方面可以看出,光环境设计与园林的景观设计联系并不紧密。夜间光环境与日间绿化景观设计很难匹配,这两者看起来相互独立,并不具有相应的延续性。在晚上,人们在园林光观的时候只能欣赏到布置满天星的灯型或者是各类泛光灯。这样的设计让人理解成绿化设计其实就是亮化照明。园林景观灯光设计追求的是五光十色的灯光,造成在景观园林光环境设计方面平淡无奇,同时还具有浮华浮躁的意味在内。

1.2 人员问题 在照明设计方面,专业人员注重的是城市整体规划、楼宇景观设计与道路照明等方面的设计,但是在园林景观夜景设计方面,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难以将园林景观与光环境设计相互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方面并不具备夜间的观赏性。人们在园林景观建设方面,擅长绿化、设计规划、植物选择等方面,但是在光环境与绿化景观相互结合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致使在光环境设计、灯具类型选择、节能安全与电气控制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1.3 规划问题 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常见的有景观照明规划,但是对于城市园林光环境景观规划缺失较为严重。在园林景观规划方面很难坚持地域文化理念。园林景观规划的时候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很难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园林光环境规划的过程中,对于本地域的文化情感与历史缺乏必要的传承,总体与局部之间协调性难以突出。总之,园林景观光环境规划难以与园林景观绿化规划相互统一。

1.4 政府问题 从本质上而言,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属于一项公益性的社会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实际中了解到绿化景观设计与光环境设计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园林景观的绿化景观归属于城管局、绿化处、园林局,而光环境则属于市政公司、供电局与路灯处。这种相互交叉的管理特点,导致对光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绿化的光环境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进而也就浪费了;可以展示出城市名片的夜间光环境照明。在全世界较为著名的光环境归属于法国的里昂。

2 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可以说,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是园林设计与照明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此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包含意与技的相关内容。从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笔者认为要想在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应当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2.1 心理与意境原则 通过光环境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意境,但是在意境体验的过程中,主要是心理体验的过程。通过视觉表现,光能够塑造出一定的空间效果,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反应。在城市光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居民的心理感受放在第一位,进而能够共同营造出城市的光意。在光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居民的体验过程,促使居民能够通过体验,认同光环境的设计。可以说,城市光环境的营造就是为受众提供认同与二次创造的载体,进而能够达到光意象的目的。在景观园林光环境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尊重受众的心理。根据目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城市居民的夜生活需要满足生理需要、社交需要与安全需要,而这些满足都依赖于城市照明设计来完成。因此,在城市景观园林光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秉着城市设计艺人的心理、胜利原则对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的照明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以达到城市园林景观光环境的景观目的。

2.2 体验参与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自有其自身的特点的设计,在光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光环境设计并不是对城市景观的二次规划,而是通过光环境来体验城市景观。因此,对于优秀的城市景观光环境是非常清晰的,可以帮助受众能够重新建立夜间城市景观印象[3]。从多方面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出,在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更注重人们对夜环境的感受,而这也充分说明了光环境的设计应当建立在人们行为生活与情感满足的基础上,并且还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共性。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考虑,就能够将城市光环境设计展示的更好。现如今,在城市生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单纯的观赏灯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参与式与体验性的园林景观光环境已经深入到光景的设计中。通过受众的参与与体验,就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进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光环境氛围。并且通过参与式与体验式,还能够提高市民与光环境设计活动的互动性。

2.3 节能控制原则 现如今,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过程中,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园林景观不断建设的过程中,光环境设计的各项基本性要求中,节能与控制原则是其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在节能控制方面我国已经出台多部文件对其进行说明,从各个层面上可以充分看出,照明节能属于国家重点节能的工程。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能源需求与消耗逐渐增大,单纯追求高亮度、大规模、多色彩不符合设置的基本要求,因此节能控制在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园林景观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绿化环境与光环境相互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为市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通过光环境来突显绿化环境,同样可以通过光环境展现绿化环境,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园林景观供人欣赏的艺术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还有助于展示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设计水平。在夜间的光环境,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园林景观光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达到一个良好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霭敏,李德富,朱云,等.北京市凹槽式住宅天然光环境调查评析[J].照明工程学报,2013,5(07):56-57.

[2]相里海霞,行淑敏.不规范住宅装修对结构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5(070):80-81.

大学校园观光电动汽车的设计 第12篇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城市建设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大学校园面积广阔、高楼林立、景色优美、道路通畅,呈现出“大”、“新”、“美”、“畅”等总体特征,非常值得“观光”,电动观光汽车拥有个性化的操控系统,转向灵活,手感舒适,轻便顺畅,驾驶简单,且其一般采用蓄电池供电驱动方式,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而蓄电池又可以在晚间用电低谷时充电,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间接节约了能源,进一步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1]。因此,本文将观光电动车引入校园,并对其进行详细设计,以使“观光者”能够快乐、舒畅地享受大学“观光”。

1 总体设计思路

在针对“校园观光”所设计的电动观光车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观光车的大小与整体布置,明确观光车的外观必须要与校园的整体风格相符;其次要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观光车的相关参数;然后根据车辆参数针对各个子系统进行设备选型;最后要对观光车的整体性能进行检验与评价,并进行适当的优化。整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 校园电动观光车的总体布置与外观选择

校园不同于景区和公园,更有别于酒店、车站等社会公共场所,校园观光车的外观选择必须与校园相匹配,体现文化精神和学校特色。图2列出的两类观光车都比较适合在校园使用,虽然两者风格相异很大,但各有特色。图2(a)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师何立参与某项目的作品,在外型设计中加上了传统装饰纹样,使整个车看起来更有民族特色[2]。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传统造物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理念和先进的设计思想,既注重规范,也强调和谐[3]。图2(b)是北京奥运会上使用的电动汽车,外型设计简洁大方。文献[4]设计的造型也很有特色,它们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具体选用时要根据实际学校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等因素确定,也可以加上标识或符号。

3 校园电动观光汽车的总体布置与设计参数

3.1 总体布置

总座位数是8座,分为3排,第1排坐两个(含一名驾驶员),第2、第3排的座位数均为3人;电池通过专门设计的框架安装在中间一排座位的下方。减速器与差速器连接在一起,与电机一起固定在后轴,这样既省去了传动系统,又使整个结构简单明了,如图3所示[5]。

3.2 总体参数

按照人体工程、校园特点等要求,参考现有电动汽车参数,确定出本设计的总体参数如下[6]:

尺寸参数:总长3 750 mm, 总宽1 248 mm,总高1 830 mm, 轴距2 750 mm,前轮距1 070 mm,后轮距1 053 mm;

质量参数:整车装备质量780 kg,满载总质量1 300 kg,载客数(含驾驶员)8人,最高车速(满载)25 km/h;

性能参数:最高车速制动距离4 m,一次充电续驶里程90 km,最大爬坡度(满载)20%,驻车能力(满载)20%。

4 校园电动汽车主要部件选型

与其他电动汽车一样,校园观光电动汽车的基本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和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其核心(这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它又包括电源、驱动电动机和电动机调速控制装置等;其他装置基本与内燃机汽车相同[7]。

(1) 驱动电动机。

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和工作装置。电机的功率计算所需的公式如下:

Ρe=1ηΤ(Gfua3600+CDAua376140)

式中:ηT为机械效率(一般取0.92);G为汽车总重(单位:N);f为良好路面上汽车的行驶阻力系数(取0.015);ua为汽车车速(单位:km/h);CD为空气阻力系数(这里取0.5);A为汽车迎风面积。经计算,Pe=1.70 kW。设计选用的是无刷永磁同步电机,型号:ZY-CD-2.5,具体参数从略。

(2) 电源。

为驱动电动机提供电能。考虑到成本与校园观光电动车的实际性能,选用铅酸电池。

由续行驶里程、最高车速、电机功率,计算电动车能够续行驶的时间为:t=S/ut=90/25=3.6 h;电动车电池的容量应为:R=Pt/ua=2 500×3.6/48=187.5 A·h。这里选择200 Ah的铅酸蓄电池,具体参数从略。每个电池的电压为12 V,电机的额定电压为48 V,故需要4个这样的蓄电池来驱动电机。

(3) 电动机调速控制装置。

它是为电动汽车的变速和方向变换等设置的,它通过控制电动机的电压或电流,完成电动机的驱动转矩和旋转方向的控制。电池的管理系统负责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将蓄电池与电机相连,考虑到交直流的转换,需要使用一对交流/直流(AC/DC,DC/AC)转换器;电门与电机相连,通过手控或脚踏电门改变电机的电压,实现变速;还可以通过开关改变电机旋转方向,如图4所示[8]。

(4) 传动装置。

将电动机的驱动转矩传给汽车的驱动轴。由于电动机可以带负载启动,所以电动汽车上无需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离合器。因为驱动电机的旋向可以通过电路控制实现变换,所以电动汽车无需内燃机汽车变速器中的倒档。当采用电动机无级调速控制时,可以省去传统汽车的变速器。在采用电动轮驱动时,也可以省略传统内燃机汽车传动系统的差速器。如图4所示,采用整体式后轴驱动桥,将主减速器和差速器做成一体,电机输出轴与主减速器输入轴直接或通过联轴器相连,电动机输出的转矩和转速直接传至减速器,省去了万向传动装置,简化了传动系统,降低了汽车的自重,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能。另外,整个传动比可由电动机转速和车轮转速计算得出[9]。

(5) 行驶装置。

将电动机的驱动力矩通过车轮变成对地面的作用力,驱动车轮行走。行驶装置由车轮、轮胎和悬架等组成。在本设计中,前轴采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轴采用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前桥为转向桥,断开式;后轴为驱动桥,整体式。电动车轮胎则选用子午线轮胎。

(6) 转向装置。

为实现汽车的转弯而设置,由转向机、方向盘、转向机构和转向轮等组成。根据车架和前悬架的特点,选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7) 制动装置。

为汽车减速或停车而设置的装置,通常由制动器及其操纵装置组成,一般还有电磁制动装置。按照一般汽车的制动方式,后轮将采用鼓式制动器,前轮采用盘式制动器。必要时增加电磁制动装置,通过电路控制使减速制动时的能量转换成对蓄电池充电的电流,从而得到再生利用。

为便于操作,可对各控制线路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整车控制系统[10]。

5 结 语

现代校园具有“大、新、美、畅”四个特征,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本文为了提高校园的观赏效率以及观赏者的舒适性,提出将电动观光汽车引入校园。本文分析了校园观光电动车的外形选择原则,设计了8座观光电动车的总体布置以及适合于校园观光的电动车总体参数,并结合总体参数为校园观光电动车的各个关键设备进行了设计与选型。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校园观光电动车的设计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曹秉刚.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1):1-5.

[2]何力,王斌贝.浅谈传统装饰纹样于交通工具的应用[J].艺术天地,2010(10):86-87.

[3]范钦满,吴永海,包旭.中国传统造物中的先进设计思想[J].包装工程,2008(8):159-162.

[4]王毅,熊大庆.“轻便型”太阳能电动车造型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8(5):123-125.

[5]唐新蓬.汽车总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秦大同,周保华,胡明辉.两挡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参数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11(1):1-6.

[7]章桐,贾永轩.电动汽车技术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徐国凯,赵秀春,苏航.电动汽车的驱动与控制[M].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2010.

[9]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手机软件界面下一篇: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