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劳动范文

2024-09-12

技能劳动范文(精选12篇)

技能劳动 第1篇

一、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1. 要让学生形成劳技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体会劳技课和劳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让学生搜集因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害人害己的真实事例, 请有过经验教训的学生现身说法,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2. 要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

当前家用电器已十分普及, 初中生必须具备一些起码的家电常识。

3. 教会学生掌握保管常识。

弄清工具盒材料的正确存放、保管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使用工具时的方法和要领, 及时指正, 或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 开展“评选安全生产小能手”、“劳技操作比赛”等活动, 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引导,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劳动程序的习惯

1. 要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 巧妙掌握技巧。

实践证明统筹安排、熟能生巧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劳动前让学生开展讨论:完成这次劳动, 在时间上怎样安排最省时, 最合理?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操作才能避免窝工?这次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长期这样训练, 就能让学生养成从“小”处着手节省时间的好习惯。比如, 要使用电烙铁在进行其他工作的时候提前两三分钟把电烙铁插上, 利用等待的两三分钟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如果劳动的过程比较复杂, 先让学生列一个统筹安排流程表, 把时间安排、劳动过程按顺序列出表, 争取每次劳动前都让学生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杂而不乱。

2. 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劳动离不开协作。分小组就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形式。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我在安排学习小组时, 注意各个层次学生的搭配, 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养成尊重和听取别人的意见, 与别人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 传授方法,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热爱创造的劳动习惯。

在劳技教学中, 如果只把劳技当作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 让学生机械地模仿、重复, 天长日久, 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 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只能是一个傀儡式的平庸劳动者, 我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鼓励学生思考、发明、创造。

劳动技能教案 培智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训练学生双手灵活,培养学生注意个人卫生的意识。能帮助老师打扫班级卫生。1.《剪直线》2.《剪长方形、正方形》3.《剪三角形》4.《剪圆和椭圆》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2、会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增强双手灵活。

3、反复练习掌握步骤。

四、教学难点: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 课件、挂图、实物

七、课时安排:6课时

备课时间:3月26号 上课时间:3月28号 课题名称:剪直线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使学生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b.教学生学会在纸上剪直线。c.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2.能力目标

a.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b.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c.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掌握知识。2.难点: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培养爱动手的好习惯。三.教学安排

第1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

材料:薄纸、厚纸、彩纸。

工具:剪刀、铅笔、尺,每个学生各一把(只)教具:画好直线的纸、有折叠痕迹的纸,剪刀。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上美工课时常常要把纸剪开,用什么工具剪?” 出示剪刀。“剪刀还有哪些用途?”(做纸工、剪指甲、裁布、裁制衣服)师:“你们会使用剪刀吗?谁来试试看?”

师:“同学们还都不会使用剪刀。今天我就来教你们学习使用剪刀。”(出示课题:使用剪刀)

(二)教学生认识剪刀

帮助学生了解并记住剪刀各个部位的名称:“剪刀”——剪刀尖、剪刀口、剪刀柄、剪刀背、剪刀刃。

“剪刀刃、剪刀尖都很锋利,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舞弄剪刀。”

(三)指导学生学习握剪刀 1示范讲述握剪刀的方法(1)左手握住合拢的剪刀背;

(2)右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插入剪刀柄内;

(3)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向外用力,将剪刀柄向外推开,剪刀口张开;(4)手指收缩将剪刀柄捏拢,剪刀口相合。2组织学生反复练习握剪刀,剪刀口张开和合拢。

(四)指导学生学习用剪刀剪纸 教师先示范,再指导学生练习。

1右手握剪刀,把剪刀口张开,左手将纸放进剪刀口,慢慢把纸剪开。让学生反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指导学生先用铅笔在纸上划直线,再沿着直线痕迹剪纸。反复练习。3指导学生用纸折叠成长条,然后展开,沿折叠痕迹剪纸。

剪较长的直线时,可先剪半刀,再连续半刀半刀地向前推进剪,直到剪完。要将纸边剪平整,必须把两个剪刀刃紧密相合。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剪直线?下节课老师要看看谁掌握的好?

备课时间:3月30号 上课时间:4月1号 课题名称:剪直线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使学生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b.教学生学会在纸上剪直线。c.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2.能力目标

a.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b.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c.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掌握知识。2.难点: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培养爱动手的好习惯。三.教学安排

第2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

材料:薄纸、厚纸、彩纸。

工具:剪刀、铅笔、尺,每个学生各一把(只)教具:画好直线的纸、有折叠痕迹的纸,剪刀。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使用剪刀。”(出示课题:使用剪刀)

(二)教学生认识剪刀

帮助学生了解并记住剪刀各个部位的名称:“剪刀”——剪刀尖、剪刀口、剪刀柄、剪刀背、剪刀刃。

“剪刀刃、剪刀尖都很锋利,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舞弄剪刀。”

(三)指导学生学习握剪刀 1示范讲述握剪刀的方法(1)左手握住合拢的剪刀背;

(2)右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插入剪刀柄内;

(3)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向外用力,将剪刀柄向外推开,剪刀口张开;(4)手指收缩将剪刀柄捏拢,剪刀口相合。2组织学生反复练习握剪刀,剪刀口张开和合拢。

(四)指导学生学习用剪刀剪纸 教师先示范,再指导学生练习。

1右手握剪刀,把剪刀口张开,左手将纸放进剪刀口,慢慢把纸剪开。让学生反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指导学生先用铅笔在纸上划直线,再沿着直线痕迹剪纸。反复练习。3指导学生用纸折叠成长条,然后展开,沿折叠痕迹剪纸。

剪较长的直线时,可先剪半刀,再连续半刀半刀地向前推进剪,直到剪完。要将纸边剪平整,必须把两个剪刀刃紧密相合。

(六)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剪刀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掌握,下节课我们更深入的学习使用剪刀。

备课时间:4月8号 上课时间:4月11号 课题名称:剪长方形、正方形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使学生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b.教学生学会剪长方形、正方形。c.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2.能力目标

a.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b.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c.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掌握知识。2.难点: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培养爱动手的好习惯。三.教学安排

第1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

材料:印有长方形、正方形的薄纸和厚纸;薄纸、厚纸、彩纸。工具:剪刀。

教具:彩色长方形、正方形的纸样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在前两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剪直线,有了这个本领,就能剪出不同的图形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今天,老师教你们学剪长方形和正方形。”

(出示课题:剪长方形、正方形)

(二)教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1出示彩色长方形、正方形的纸样。示范讲述: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的对边一样长,两条短的对边一样长,有四个角,都一样大。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也有四个角,都是一样大。

2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辨认。

(三)指导学生学习剪长方形和正方形

1指导学生把画在薄纸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再指导学生把画在厚纸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剪到角的夹边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角剪掉。

备课时间:4月15号 上课时间:4月16号 课题名称:剪长方形、正方形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使学生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b.教学生学会剪长方形、正方形。c.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2.能力目标

a.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b.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c.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掌握知识。2.难点: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培养爱动手的好习惯。三.教学安排

第2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

材料:印有长方形、正方形的薄纸和厚纸;薄纸、厚纸、彩纸。工具:剪刀。

教具:彩色长方形、正方形的纸样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使用剪刀剪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课题:剪长方形、正方形)

(二)教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1出示彩色长方形、正方形的纸样。示范讲述: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的对边一样长,两条短的对边一样长,有四个角,都一样大。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也有四个角,都是一样大。

2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辨认。

(三)指导学生学习剪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同学们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好东西?是喜洋洋贴纸,剪得好的同学就奖励一张。” 指导学生把画在薄纸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再指导学生把画在厚纸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剪到角的夹边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角剪掉。

备课时间:4月16号 上课时间:4月18号 课题名称:剪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使学生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b.教学生学会剪三角形。

c.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2.能力目标

a.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b.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c.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掌握知识。2.难点: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培养爱动手的好习惯。三.教学安排

第1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 材料:印有三角形的薄纸和厚纸;薄纸、厚纸、彩纸。工具:剪刀。

教具:各种三角形的纸样、小队旗、五角星。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直在学习使用剪刀剪不同的形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使用剪刀剪三角形。”

(出示课题:剪三角形)

(二)教学生认识三角形

1出示三角形纸样。指导学生认识三角形:三角形是三条边夹三个角。有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2出示各种三角形的纸样和实物(加进别的图形),帮助学生辨认。

(三)指导学生学习剪三角形

师:“同学们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好东西?是喜洋洋贴纸,剪得好的同学就奖励一张。” 1指导学生把印在薄纸上的三角形剪下。再指导学生把印在厚纸上的三角形剪下。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角剪掉。

2把正方形纸依对角折成两个三角形,指导学生沿折叠痕迹剪开。

备课时间:4月21号 上课时间:4月22号 课题名称:剪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使学生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b.教学生学会剪三角形。

c.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2.能力目标

a.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b.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c.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掌握知识。2.难点: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培养爱动手的好习惯。三.教学安排

第2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

材料:印有三角形的薄纸和厚纸;薄纸、厚纸、彩纸。工具:剪刀。

教具:各种三角形的纸样、小队旗、五角星。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使用剪刀剪三角形。”(出示课题:剪三角形)

(二)教学生认识三角形

1出示三角形纸样。指导学生认识三角形:三角形是三条边夹三个角。有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2出示各种三角形的纸样和实物(加进别的图形),帮助学生辨认。

(三)指导学生学习剪三角形

师:“同学们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好东西?是喜洋洋贴纸,剪得好的同学就奖励一张。” 1指导学生把印在薄纸上的三角形剪下。再指导学生把印在厚纸上的三角形剪下。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角剪掉。

2把正方形纸依对角折成两个三角形,指导学生沿折叠痕迹剪开。(四)巩固学生使用剪刀的技能

让学生学做小队旗、剪折线或剪五角星。

备课时间:4月23号 上课时间:4月25号 课题名称:剪圆和椭圆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使学生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b.教学生学会剪圆和椭圆。c.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2.能力目标

a.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b.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c.锻炼学生模仿动手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爱劳动、爱清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剪刀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剪刀,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掌握知识。2.难点:教育学生要爱护剪刀,注意安全。培养爱动手的好习惯。三.教学安排

第1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

材料:印有圆和椭圆的薄纸和厚纸;薄纸、厚纸、彩纸。工具:剪刀。

教具:圆和椭圆的纸样。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使用剪刀剪圆和椭圆。”(出示课题:剪圆和椭圆)

(二)教学生认识圆和椭圆

1出示圆和椭圆的纸样。帮助学生认识圆和椭圆使学生能分清这两种形状。2出示各种大小不同的圆和椭圆的纸样和实物,让学生辨认。

(三)指导学生学习剪圆和椭圆

师:“同学们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好东西?是喜洋洋贴纸,剪得好的同学就奖励一张。” 1指导学生把印在薄纸上的圆和椭圆剪下。再指导学生把印在厚纸上的圆和椭圆剪下。剪圆时,拿纸的左手将纸慢慢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右手握剪刀沿着圆的边缘线剪,剪的动作要小。

2指导学生顺着纸上画的弧线练习剪。

(四)总结

劳动创造文明技能成就未来 第3篇

从16岁到22岁,从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候选到第42届技能大赛候选,年轻的我尝尽了人生的各种滋味,直到2015年的某一天,我终于得到了那块属于自己的金牌,品尝到了苦尽甘来、得之不易的味道。

2015年,全世界22岁以下青年人展示技能水平的最高舞台——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举办,我击败法国、韩国等国家实力雄厚的参赛选手,获得了金牌,实现了我国在世赛舞台上金牌零的突破!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功与收获,从此中国选手在世赛中崭露头角,以全新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举世瞩目、众望所归!

从一名青涩、普通的技校学生,凭借坚强的毅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斗,成长为世赛美发项目冠军。这不是梦,而是发生在技校学生身上的真实案例。今年23岁的我,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的同时,也为母校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争得了荣誉。我明白,自己内心的热情似洪水在奔流,若是遇不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而当与挫折不期而遇时,只有敢于直面挫折、凌驾于挫折之上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冠军聂凤

我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没有人从事或了解美发行业。对美发最初的兴趣,源于初中时电视上看到的美发造型节目。我觉得,能把头发做得那么好看,发型又把人衬托得那么美,是一件很神奇且有意思的事情。

但社会对于技工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部分家长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让孩子放弃普通高等教育而转向技工教育,父母最开始是不同意的。但我却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成绩一般的学生不好找工作,还不如学一门技术更实在,况且这门技术是我喜欢的,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是我喜欢的。”这是我选择学习一门技术的初衷。

初中毕业时,在父母的支持下,我拜访了国内美发行业领军人物何先泽老师,何老师和我分享了他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全国著名美发师的奋斗经历。我既感动又激动,想到何老师的昨天是我的现在,他的现在就是我的未来,我要像他一样去追求技术的完美,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后来,我便放弃就读高中,选择到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就读。

平台在人生的历程中确实很重要。这些年,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技工院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立志技能成才的广大学子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作为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国家队集训基地,其美发专业老师有的是国际大赛评委,有的是全国技术能手;实训耗材是美发行业先进设备,教学内容则按照世赛比赛模块设计,技术训练强调实用性和审美性。这种高标准、高质量的专业训练,使我具备了扎实的美发功底。

伴随比赛次数的增多与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我的心智逐渐趋于成熟,对美发这一职业有了重新认识。美发项目获得金牌,承载了太多人的辛苦、努力和期望。它不是某个人的荣誉,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美发在中国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没有多少人把它当做艺术,但世赛美发项目比赛,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明白了美发艺术如此丰富多彩;更明白了从事美发行业的人不仅要把头发做得好看,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综合素质。我希望,自己能为国内美发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做出努力。

在人生的路上不放弃

技术要过硬,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功底,还要敢于参加各类比赛,检验自己。我多次代表学校、重庆市和国家参加市级、国家级、国际级比赛。以赛代练,迅速提升了自己的竞技水平和抗压能力,也从其他选手那里学到了许多长处。我曾获得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全国选拔赛冠军,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全国选拔赛第4名;在亚洲发型化妆大赛上,获得了青年组“女士潮流盘发”冠军、青年组“女士时尚修剪”优秀奖;在大洋洲技能大赛上,获得了美发项目银牌。参加技能比赛,既是对自身承受压力的一种测试,也是对自身技能水平的深度考量。截至目前,我参加了20次比赛,队友们都戏称我为“赛霸”。

其实,技能成才的路上有奖牌、掌声,也有挫折、失落和痛苦,关键在于不能放弃自我。我曾先后参与过3次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第一次是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国家队选拔,进入十强,有机会见到了世界顶尖级的发型作品。我便下决心好好练习,制作出更美的发型,去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2012年,我满怀信心,参加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全国选拔赛,拿到冠军,并顺利通过“10进5”晋级赛,但最终止步于“5进2”,位居第三,无缘世界技能大赛。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失败的阴影里和深深的自责中。在老师和家人的陪伴和开导下,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开始认真总结前两次参赛的经验教训,准备迎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虽然前两届我担当的都是队员、陪练的角色,但有了之前的经验,我懂得调整心态,抓好每一个细节,一点点纠正技术上的不足,做到每一天都有进步。

学会在困难中成长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习技术,只有坚韧不拔、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不畏艰苦才能实现目标。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一般都是为期4天,共有20多个小时,5~10个模块,有的模块需要连续操作4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所以说,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是对选手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选手心理素质、体力、毅力的考验。因此,基地专门为选手制订了为期一年的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计划,每天晨跑2000米,晚上500个跳绳。

此外,在技术的训练方面,专家教练抢抓发型细节。有时,在发型的一个块面上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专攻这一方面,手法就要梳理几十遍。在能做出完美效果的情况下,还得追求更快的速度,又得练习几十遍。一个完整的发型由很多块面组成,每一小块都练习几百遍,然后再把小块面的手法都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发型,这又得练习几百遍。所以一个发型相当于做了几千遍,有时练得手腕酸疼、红肿。美发都是站着操作,一天至少操作12小时,所以有时一天下来脚几乎是麻的。但正是高强度的训练让我始终保持较好的技术水平,也让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学生成长为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选手。

没有忍耐与奋斗,就不能超越现实、征服命运。日常严格的训练让我最终代表国家将最好的美发技能展现在世界舞台,并获得认可。在世界的舞台上,虽然选手带着不同的肤色,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都有着对更高技能的追求,对高技能人才的崇敬。金牌不是个人的荣誉,它的背后承载了太多人的辛苦与努力。

在过去几年的艰苦训练中,我经历了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的考验,从一个青涩的技校学生成长为世界技能大赛美发冠军。我深深感到,在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今天,学好技术,青春一样精彩,人生一样出彩!

大班幼儿劳动技能培养的策略 第4篇

虽然我国已逐步放开二胎政策,然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大班幼儿仍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独子化容易导致溺爱情况的产生,家长的过度呵护养成了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习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被带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容易使幼儿产生环境的不适应感,给家长与老师带来一定困扰,严重者或导致幼儿产生对幼儿园的排斥情绪。基于此种情况,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培养,在大班教学中树立热爱劳动的新风尚。大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行为通常具有无意识的模仿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性,加强同幼儿家长的互动往来,家长和教师双向联手,积极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首先,教师可安排幼儿在家观察父母一天的劳动行为,如做饭、洗衣、拖地等,并在班级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进行观察开展结果交流,鼓励幼儿用自己所观察到的劳动场景进行描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正确的思维方向引导,如“首先妈妈做了什么”“然后……”“最后……”等语言暗示,加深幼儿对观察的活动印象。另外,还可通过“爸爸妈妈真勤劳”“我们要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之类的语言引导,带领幼儿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此外,由于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手工活动,并有效利用“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以及“父亲节”等节日效应,让幼儿动手制作小礼物送给父母,在调动幼儿动手积极性的同时,让幼儿学会尊重关心进行劳动的父母,为幼儿自身进行劳动活动打下基础。教师的劳动意识引导与自身榜样树立是大班幼儿劳动技能培养的第一步,这一点尤为重要,只有打好了意识基础,方能调动幼儿的劳动自觉性,方便其顺利掌握各项劳动技能。

二、带动园内劳动气氛

浓厚的劳动氛围是幼儿形成并发展劳动意识的重要推动力量,为营造适合大班幼儿性格特征的劳动环境,势必要迎合其兴趣所在。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幼儿方能产生劳动技能学习与劳动习惯养成的自觉性。为进一步培养大班幼儿的劳动技能,教师可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开展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如开展以“我能行”“小当家”等为主题的集体活动,教师通过游戏有意识地向幼儿灌输具体的劳动操作内容,保障每一位幼儿都能够自发地参与到其中,在游戏的趣味性中实现幼儿劳动意识的塑造。教师还可在班级内开展长期性的“劳动之星”活动,以天为单位让幼儿轮流担任班级劳动之星,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餐食分配、教室打扫等任务,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乐趣,同时实现其劳动技能的实际操作。此外,还可在室外为每个大班班级分配一小块种植地,让幼儿亲自参与一些简单蔬菜与花草的种植与护养工作,令其体验播种、施肥、浇水、除虫等一系列劳动活动所带来的惊喜与乐趣。

三、强化劳动技能示范

大班幼儿的对错认知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要让其掌握正确的劳动技巧,光具备良好的劳动意愿是不够的,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循序渐进地向幼儿灌输正确的劳动技巧。以整理玩具为例,笔者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发现,大部分大班幼儿尚无法在独立的情况下将玩具整理归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首先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让其意识到玩具不玩要收起来,并对整理玩具这一活动进行示范,加深幼儿记忆。在园内日常活动结束时,教师要注重幼儿进行玩具的整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他劳动项目亦然,教师应提前做好幼儿能够且需要掌握的劳动项目的整理工作,并对其操作步骤进行细化梳理,以课堂为组织形式系统地向幼儿传输,从而帮助幼儿完成正确的劳动步骤操作。对于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部分较容易出错的步骤,则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重复演示,当幼儿完全掌握一项劳动技能后,再进行下一项劳动项目的学习,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劳动技能难度的把握,尽可能逐步增加劳动项目难度系数,充分保障幼儿进行劳动的积极性。在幼儿进行劳动操作时,要尽量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独立地把事情做完。当幼儿全面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后,教师要尽力表达赞扬与肯定,同时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引导幼儿在家中独立完成例如穿衣、穿鞋、洗手帕等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其独立意识与劳动习惯,注意多鼓励、少讽刺,全面调动幼儿劳动积极性与参与性。

四、提高日常劳动频率

劳动技能比赛1 第5篇

3月12日,我们在学校举行了“劳动技能比赛”。我们每个同学都从家里带了许多东西:有大蒜、刀豆、纽扣和针线。因为今天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比赛项目。

老师先宣布了比赛规则,要求我们必须遵守规则,不能作弊。第一项比赛的是剥刀豆。比赛开始了,我拿出刀豆,开始认认真真地拣起来。我尽量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方法去做,但是还是有些茎没有被抽掉。我看见坐人我旁边的廖廖已经拣了很多了,就偷偷地学着她的样子,认真地拣起来„„可是还是没有她弄得好。最后,我没有获得冠军。

第二项比赛剥大蒜。我拿着大蒜,先把蒜头一瓣一瓣分开,再用手把一瓣瓣大蒜上的膜剥掉。虽然这次我的速度加快了不少,但是还是没有小曹同学剥得既好又快,所以理所当然地他拿了第一名。

第三项比赛的是缝纽扣。我先把一段线穿在针上,接着,拿出布和纽扣,一手拿针线,一手拿布和纽扣,开始缝。可是,我总是穿不到纽扣眼里去,费了好大的劲才终于戳进去了,可是要命的是,把纽扣缝反了,没办法,只好拆了重新缝。至于这次的结果可想而知,又失败了,最终朱朱同学得了本轮比赛的第一名。

借劳动竞赛平台 强员工技能素质 第6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提升;素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一、引言

10年来设备安装公司积极响应乌石化公司“安康杯”竞赛活动,每年都开展了不同工种的技能竞赛,我们先后开展了焊工竞赛、管工竞赛、起重工等技能竞赛,而竞赛也成为操作服务人员岗位练兵、自我培训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全体员工提高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

二、技能竞赛促进员工技能水平提升

设备安装公司主要工作是装置的检修和抢修、技术改造工程建设、压力容器和零配件加工制造,近五年新招了200多名员工,在竞赛比武之前,一些年青的操作服务人员动手能力差,不能独立顶岗。竞赛比武活动开展后,一些年青员工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独立顶岗。

技能竞赛活动点燃了全员学习热情。竞赛比武活动开展至今,已涵盖电焊、起重、防腐、仪表、电工、钳工、铆工、管工等8个工种,并适时与生产施工相结合。预算员、核算员、安全员还参与了公司组织的专项技能竞赛,在基层员工与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活动思想指导下,员工着重技能操作提升,管理者侧重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通过竞赛比武这个平台,全体员工学习岗位技能、提升业务水平的热情得以大大调动,形成了公司上下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技能竞赛检验员工冬季培训效果

技能竞赛是为了提高广大员工的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使公司员工技能素质整体提升。因此,在竞赛过程中抓住技能培训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而每年利用冬季施工淡季组织职工集中培训已成为设安公司的一个特色,我们公司安排技术技能娴熟的人员,组织编写不同工种的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对员工的培训规定了一定课时和时间,每次培训后也有各种考试验证培训效果。而对一些重要内容的冬季培训,通过技能竞赛进行检验,为年轻的设安人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更为有效。尤其是结合大检修期开展的以班组为单位的劳动竞赛及五型班组争创活动,我们采取了“技能竞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员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比中提高”,以训促赛,以赛带训,同时也提高了集体的团结向上的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任务更好的开展。

四、技能竞赛促进员工竞争能力提升

竞赛比武活动的开展,无疑对员工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竞赛比武活动中,公司结合生产实际,将重心锁定在制约公司施工的“短板”,通过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练兵,不仅在公司内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浓厚的氛围,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也使一批优秀员工脫颖而出,成为各自岗位的业务骨干和岗位能手,在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乌石化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重视和推动劳动竞赛的开展,要从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职工发展权益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人才队伍、人才机制建设,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五、我们的目标:建立机制,优化系统,构建劳动竞赛在提高员工技能素质过程中的长效性

劳动竞赛是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企业建设的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创新工程,也是员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术本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大舞台。而劳动竞赛的本身就是争先恐后、优胜劣汰,没有人愿意在竞赛中将自己列入末位的。如何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和压力?如何让员工将竞赛中的压力变为动力,提高技术,迎头赶上?

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为激励生产一线员工的技能提升,我们明确地规定具备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等级的工人,其工资待遇,分别享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同等待遇,同时就高技能人才的再培训、出国考察、技术革新提供条件等方面,也进行了具体的要求。就同一等级的员工参加集团和省市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的选手,享受高一个等级工资待遇的规定。企业还建立并实行“岗位能手”制度,每届技能竞赛的前三名选手,在年度表彰大会上,披红戴花,授予称号,接受领导的颁奖。所有参赛成绩合格的选手享受到相关的待遇。有组织、有章程、有活动方案,为高技能人才进行技术交流、技术攻关、现场技能观摩等活动提供保障。我们把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有机结合起来,搭建了一个比赛、比武、比绝技的舞台,创造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氛围。更多的“能工巧匠”、“技术状元”、“技术带头人”成为公司改革发展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劳动竞赛活动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而且还激发了工作热情,使之成为促进业务工作开展行之有效的途径。报名参加竞赛者的热情越来越高,比学赶帮之风大兴,学技术强技能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

六、结束语

技能劳动 第7篇

一、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缺口较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测算, 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 其中, 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 (其中高级工2 122万人, 技师423万人, 高级技师85万人) , 约占技能劳动者的26%, 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 增长了约40%。尽管这几年高技能人才数量有大幅度的增长, 但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近40%的比例相比相对偏低;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也明显不足。根据近些年来我国城市技能人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对比可以看出, 在劳动力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背景下, 高技能人才却异常紧缺, 从而造成了经常见诸报端的“技工荒”现象 (见表1、表2) 。

表1、表2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历年数据整理得出, http://www.mohrss.gov.cn/gb/zwxx/node_5433.htm.*表1和表2中的高技能人才, 是指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求人倍率是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人数除以求职人数, 求人倍率大于1, 表明劳动力供不应求;求人倍率小于1, 表明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求人倍率越大, 表明劳动力供给的缺口越大.

从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自2005年以来城市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但由于使用的是季度的数据, 所以会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但无论是哪个时期, 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 说明市场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始终大于供给量, 且缺口较大, 2009年高技能人才缺口高达22.8万人。

一些地方上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也充分证实了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有数据显示:北京高技能人才5.88万人, 占技能人才总量 (147.44万) 的4.0%。其中高级技师1.17万人, 技师4.71万人, 分别占技能人才总量的0.8%和3.2%, 高技能人才缺口达14.7万人。据深圳市人社局副局长刘青介绍, 目前深圳市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为206万人, 但是高技能人才仅有35万人, 仅占技能人才队伍总量的17%左右, 虽然比全省15%的比例高一点, 但与全国25%的水平相比, 差距较大。即使是基础较好的上海, 到2005年末也仅能将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15%, 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是到2004年底才实现全区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产业工人总数6%。这些比例都与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占技工总数的20%-40%的比例, 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农业实施产业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布局中,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供给缺口将长期存在。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结构失衡

1.技术等级结构方面, 高级工占比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显示:在技能人才的求职者中, 具备初级技能资格、中级技能资格和高级技能资格的人数分别为1209 682人、601 503人、384 971人, 各自占比约为55%、28%和17%, 也即高级工比中级工低近11个百分点, 比初级工低近38个百分点, 这基本与我国现有技能劳动者的技术等级结构相近, 而与发达国家的相应比例15∶50∶35相比相去甚远。

2.年龄结构不合理, 技师、高级技师青黄不接

据全国2 084家企业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在22岁及以下、23-35岁、36-45岁、46-60岁四个年龄段中, 高级技师的分布比例依次为0.11%、19.28%、38.82%、41.79%。在这里46-60岁年龄段占去了四成多的比例, 而35岁以下的高级技师尚不足两成。在上述4个年龄段中, 技师的分布比例依次为1.02%、21.04%、45.78%、32.16%, 其中虽然36-45岁群体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四成半以上, 但46-60岁群体的比例已愈三成, 仍然较高。而高级工的比例则与技师的比例相似, 4个年龄段依次为1.08%、28.04%、45.85%、25.03%。

上述三组数据不仅说明我国高技能人才年龄构成偏高, 数量偏少, 而且还说明各年龄段之间, 特别是前三个年龄段之间的跨度较大, 高级技师的差额分别为19.17和19.54个百分点, 技师的差额分别为20.02和24.74个百分点, 高级工的差额分别为26.96和17.8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 当相当数量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后, 他们的继任者不仅人数少, 而且存在着批量断档的问题。以北京为例, 35岁以下青年技术工作者仅占28%, 35岁以下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例则更低。

行业方面, 来自于电子信息产业抽样调查显示, 在该产业的500万从业人员中, 其中技术工人约100万。在这100万技术工人中, 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不过3万多人, 只占3.2%左右, 低于生产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而且, 80%以上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年龄在48岁以上, 3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是企业骨干, 但他们之中几乎没有技师和高级技师。

3.学历层次偏低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 我国企业技术工人在本科以上、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依次为0.72%、5.91%、30.22%、29.06%、31.61%、2.48%。据江苏省的一项调查, 企业中占技术工人总数30%以上的人的学历中, 中专、技校、职高毕业占高级技能人才比例为35%, 大专高职毕业占34%, 高中、初中占26%;据对无锡企业抽样调查, 初级文化的占53.5%, 专科以上的1.86%。对衡水市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技能人才在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分别占0.13%、5.2%、24.4%、69%。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文化程度以中等学历为主。

4.行业岗位分布失衡

目前, 我国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机械、交通、餐饮、化工、电子等行业, 而新兴的医药、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分布少, 特别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 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据对杭州市37家企业的一项调查, 当前高技能人才缺口最大的是电子制造、维修保养、汽车制造, 占企业需求的35%、32%、27%。有关台州市的一项调查也显示, 2/3以上的技术工人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 但一些先进制造业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信息技术、服装设计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物流、营销、理财规划、职业指导等行业的技能人才依然紧缺。在岗位分布上, 一般通用工种偏多而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工种或特殊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偏少。

5.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偏低, 技术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技能等级结构相对于发达国家, 初级工超出30%, 中级工缺额10%, 高级工缺额20%。这里的一超一缺, 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技能素质现状。在我国确立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以来的10年中, 尽管参加鉴定的人数已从1996年的268万上升到2003年的483万, 累计已有3 500万人取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但相对于7000万的技术工人总量来说, 仍然仅占50%。显然, 这不仅是一个制度化规范实施的问题, 它也有一个技术素质问题。

三、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1.社会观念误区, 个人投入不够

在“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 我国社会存在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 重仕轻工, 鄙薄技术技能工人, 鄙薄职业教育培训的认识偏见, 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级的教育, 是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无奈选择。在现实生活中, 干部和工人在身份、待遇以及将来退休等方面有很大差别, 导致青年学生都愿意上普通高校, 期望将来当白领、做管理, 而不愿选择职业技术院校, 从而导致职业技术院校生源不足, 家庭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少。

2.国家投入不足, 资源分配不合理

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向学历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倾斜。中等和高等职校的办学经费政府投入较少, 主要来源于自筹、企业赞助、行业支持等, 全国各地职教办学经费普遍不足。2005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总额为25 502 370.8万元,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 908 368.7万元,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约为43%, 而同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经费总额为3 705 365.2万元,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 185 233.2万元, 相应比重约为32%, 二者相差11个百分点。实际上, 高职高专教育由于需要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的支持, 办学成本比一般的普通高校更大, 而政府对其投入却比对普通高校少得多。一方面, 经费不足导致职业院校难以引进优秀人才, 严重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 职业院校实习实训的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设备设施陈旧老化, 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规模的扩大, 进而导致高技能人才储备不足。

3.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 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目前, 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校办学规模已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不能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 专业设置雷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 未与市场需求接口, 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 培养特色不鲜明和考核模式滞后, 从而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技能型人才。三是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还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大部分企业缺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意识, 重使用轻培养或只使用不培养的问题较为突出, 企业随意挤占职业培训经费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社会力量办学已经成为职业培训工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于缺乏重视和扶持, 这类学校办学规模小, 办学质量低。

4.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直以来, 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与技能人才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 并与职业资格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大部分企业没有把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企业内部人员合理配置和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 并且长期和岗位聘任、工资待遇、奖励制度、职务晋升等制度相分离。传统的“重级别、轻职业”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延续至今, 技能工人和干部队伍中的技术员和工程师在身份、待遇、津贴、奖励以及退休等方面都差距悬殊, 高技能人才的津贴制度、住房福利、企业年金、医疗保险等待遇也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制度, 同时,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指导价位, 也没有具体明确不同技能水平之间的工资级差, 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浅谈劳动技能课的重要性 第8篇

一、劳动技能课培养品德

劳技教学中渗透着德育教育。教师在劳技教学中把握好时机, 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在具体做法上, 既可以在进入新课前简单明了地点明题旨, 进行扣人心弦的激发;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注入”情感, 从而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 在教编织、缝纫、装饰、花卉与盆景课程时, 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 树立以劳动为荣, 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 服务他人, 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二、劳动技能课发展智力

有人认为劳动技术教育的作用只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没有看到“手脑并用”是劳动的本质特点, 正是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对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智力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活动逐步形成并体现出来的, 而操作则是智力活动的一种内部和外部过程。学生用手进行操作是一种积极的活动, 以促进大脑提高思维能力的开发, 使人变得聪明;而聪明的头脑又会指导学生的双手更灵巧地操作, 导致“心灵手巧”。

1.通过简单操作, 发展学生的智力。简单的手工劳动技能训练, 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比如, 学生在剪纸时, 他们的双手不断操作, 有时会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 然后再继续操作。手的精确操作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同时也能使思维更精确、更清晰, 记忆力和想象力也会伴随着操作技术的提高而发展。

2.通过复杂操作, 发展学生的智力。实践证明, 劳动技能越复杂、越有趣, 潜伏的智力因素越大。复杂的技术劳动,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原理、劳动技术、工艺知识才能完成, 因而也就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便是体力要求较高的劳动技能传授, 只要是有趣的, 带有探究性的, 同样具有发展智力的因素。学生在复杂、有趣的劳动中, 遇到的困难多, 促使学生以迫不及待的心情向别人或书本去请教, 并试图来解决这些困难, 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就寓于其过程之中了。

3.通过程序训练, 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素。一个产品从原料到成品, 一种农作物从种到收, 都有着一定的劳动操作过程, 而整个操作过程会出现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同时又要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特的功能。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依次做完所有工序, 遇到问题想方设法去寻求解决, 这就导致学生在操作中总是不断地观察现象, 不断思考其间的因果关系, 最终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此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三、劳动技能课培养创新意识

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培养学生应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劳技课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1.劳技提供的素材与环境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在劳技课教育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是手段, 创造才是目的。如在剪纸工艺教学中, 教师的范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教育。教师在制作范图时, 只要创意标新立异, 图样具有感染力, 设计紧跟时代的发展就能起到激励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例如, 在介绍剪纸的表现手法时, 直接用语言表述剪纸的阳刻与阴刻的方法, 学生不易理解。我就设计了两幅不同剪刻方法的范图, 阳刻《泰山青松》用线条体现挺拔玉立的青松,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要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阴刻《动物连图》用块面刻画不同动物的形态和神态, 让老虎、大象、长颈鹿这些林中强壮的动物保护着小鸭、公鸡、老鼠、袋鼠等弱小的动物, 从构图上给以和平、安宁的感受。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特别喜欢动物, 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 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 从宏观上进一步了解生态平衡的一些常识:优胜劣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思维更趋于活跃, 灵气进一步得到解放, 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2.劳技培养的想象力为创新提供了动力。在劳技课上教师便于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 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例如, 在套色剪纸教学中, 我设计了一幅荷花图, 起名为“出淤泥而不染”, 就此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从表现手法上、体裁上,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老师设计此图的寓意何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知识储备的兴趣及爱好,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 最后教师给予点拨。这种方法体现出摈弃墨守成规, 追求无限的想象;摈弃有限章法, 追求创造性, 突出了操作的实用性, 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动脑、动口、动手, 主动发展之中, 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比较充分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劳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潜力, 这就需要我们劳技教师不断积累创新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掌握新的教育思想、观念, 创造性地去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劳技课程的创新功能。

四、劳技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新一轮课改中强调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通过劳动技术课教学就能使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技巧, 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 如种植、养殖、电器维护、缝纫、美术装潢、手工工艺等。掌握了这些实用生产技术, 不仅为以后踏入社会作好准备, 而且将来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学好劳技课程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

劳技课程有助于智力的开发, 况且劳技课程与几何、物理等课程存在着联系。因此, 学好劳技课程对于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这是显而易见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重视劳动技能这门课程。

摘要:传统的“应试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简化了的对象及模型, 只适应抽象的逻辑推理或者死记硬背, 往往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是束手无策。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只会“纸上谈兵”, 更需要有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因此, 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增设及强化劳动技能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劳动技能,创新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技能劳动 第9篇

一、技能型劳动与技能劳动者

长期以来, 由企业一线普通劳动者所从事的生产性劳动被认为是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 是缺乏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 在企业中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中的普通劳动者则被定义为一般人力资本, 是所谓依赖性资源。国内企业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偏重于企业家经营者或高管人员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的研究, 而对普通劳动者激励问题则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 或失之简单化, 由此带来了理论上和实践上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 如近年来技工短缺和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莫不与此有关。因此, 本文认为, 需要从理论上对有关问题加以深入探讨。

技能型劳动是近年国内有关论者提出或所欲强化的一个概念。易国顺、宋要武 (2002) 对如何确认技能型劳动的性质、形式及其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唤醒全社会对重视技术工人及其技能型劳动的认同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 在当代, 任何一个正规的企业, 都无一例外地存在三种类型的劳动: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型劳动、专业科研人员的科技型劳动、技术工人的技能型劳动。这三种不同的劳动在企业发展中缺一不可。无论是管理型劳动、科技型劳动, 还是技能型劳动, 都创造使用价值 (社会财富) 和价值, 它们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工人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一线生产操作对工人的智力和劳动技能的要求也比过去简单的手工劳动时高得多。工人的技术素质在现代化工业生产和企业持续发展中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产品质量、产品竞争力也更加依赖于工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化程度。掌握了先进知识、先进技术的新一代产业工人, 是企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他们心灵手巧, 凭借着自己卓有成效的技能型劳动, 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创造着财富, 创造着价值, 也创造着奇迹。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许多“绝招”、“绝活”, 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就是创新性技能型劳动的重要价值与贡献所在。

左山虎 (2002) 则重点对技术工人作为现代技能劳动者及其价值实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 技术工人的劳动既有体力的支出, 也含有脑力劳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企业加工设备的日益智能化, 技术工人的劳动知识化趋势非常显著。技术工人的创造性劳动是由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惟一途径, 直接创造出使用价值, 是实现使用价值的必经手段。人们常说的劳动创造世界, 这个劳动实际上是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综合, 而非其中任何一个单方面。因此, 作为技能型劳动者, 技术工人价值体现具有必然性, 价值实现具有直接性, 价值结构则具有多元性, 即体力性、知识性和创造性集于一体。另外, 陈宇 (2002、2004) 、毕结礼 (2005、2006) 等人也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认为, 当前国内众多论者对技能型劳动和技能劳动者所进行的研究, 唤起了人们对有关问题的关注, 开拓了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视野, 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不可小视。同时, 本文认为当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 尤其是在具有一般理论意义上的分析性研究有待深化。为此, 隐性知识理论可以为技能劳动者及其劳动的性质与管理研究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支点。

二、技能劳动者隐性知识的性质与管理

1. 隐性知识的一般含义和特征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隐性知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 近20年来更成为知识观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 许多著名学者对此都有重要论述。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从哲学的角度首开隐性知识的研究, 他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 波兰尼强调了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与感知, 是源于经验的。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 (P.F.Durcker) 认为:“隐性知识, 如某种技能, 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 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 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德鲁克也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 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 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当前在国内, 关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和特征的研究观点很多。钟红英 (2005) 认为,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它难以捉摸, 不易识别, 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 也很难用文字、语言、图形来精确描述, 不易模仿和复制, 隐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这些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主要深植于人们的行为与经验中, 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张庆普、李志超 (2002) 则对企业隐性知识及其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 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 (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 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 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的主要特征是难于理解, 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 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 交流与转化速度相对较慢, 成本较高,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等。

归纳起来看, 国内学者关于隐性知识概念内涵和特征的研究都强调了隐性知识的个人 (个体) 性、经验性、复杂性、难以编码性, 以及隐性知识生产、储存、传播和共享的低速率和高成本性。可以说, 隐性知识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其大部分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 其表现形式是他们所拥有的技能、经验、洞察力、直觉, 以及组织内外由特定工作流程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 是企业至关重要且必须花费高昂成本和代价才能掌握的财富。

2. 技能劳动者隐性知识的核心是其拥有的现场情景知识

从隐性知识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到, 目前人们对隐性知识的分类中, 最基本的一类就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 即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而这正是技能劳动者隐性知识存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本文认为, 技能型劳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各类技能劳动者所拥有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他们以其所拥有的高超技能在直接生产现场进行着程度不等的创造性劳动, 例如, 技术工人由于常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他们对设备、技术工艺等非常熟悉, 最有可能提出建议进行改进, 修改图纸和工艺是常有之事, 工人们往往会有独特的发现和创造性建议, 这对于完善产品和工艺,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工人所做的这种性质的工作其实是对技术设计人员工作的再创造或“二次”创造, 他们的独特作用是专业科研人员不可替代的。

技能劳动者的创造性源于技能型劳动的实质是一种生产性隐性知识的供给, 这种生产性隐性知识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现场性或情景性。哈耶克 (1937、1945) 在其多种论著中首次阐述了“特定情势的知识”的概念, 指出, 这种知识不同于一般性的可以显性化的科学知识, 而是关于企业生产和销售特定情景情势和特定条件下的知识, 只有“在现场的人”才能够了解, 这种知识具有分散性 (离散性) 、个人性、情景 (或场景) 依赖性, 以及默示性和默会性, 不在同一情景中的人根本无法沟通和交流, 即使是处于同一场景或情势的人, 其沟通与交流由于授受者之间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也是非常困难的, 因而其传承和转移的速率较低、成本较高, 企业当中与技能劳动者工作直接相关的产品生产制造活动就典型地具有这种特点。

分散于企业不同生产阶段或环节的一线劳动者由于各人在工作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和心智模式的差异, 他们在生产现场所掌握的现场操作经验和心得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别, 因而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例如, 由于企业中不同的人对特有工艺路线、各工序所提出的规格要求认识上的不同, 对生产操作上工艺和设备性能认识和掌握程度上的差别, 因而不同劳动者之间所产生的生产效果也就不同, 有的人动作要领到位, 操作过程控制得好, 工作质量高, 对上、下生产环节具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因而对整个生产系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而有些人却可能正好相反。这说明企业中每一个在生产现场的基层劳动者自觉地、高质量地提供组织所需要的、各自独特的隐性知识是组织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保障。这一过程就是每个劳动者的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转化为组织共同知识, 并进而生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

3. 技能劳动者隐性知识的管理

严格地说, 在生产现场所产生的先进经验和操作心得从组织体系上讲属于离散性的知识, 如果只在个别环节和局部过程发挥作用, 则对整个生产流程和组织运行的意义并不大, 因此通常需要将这些经验和心得经过实际验证后在组织内部进行推广,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共享。这个验证的过程是对基础操作工艺参数进行收集和优化的过程, 也是将抽象的经验心得加以具体化的过程。通过对收集的基础工艺参数的总结分析, 优化操作工艺, 建立起新的操作标准, 从而形成团体知识和组织知识, 提升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 形成集体技能。所以, 隐性知识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化为显性知识, 才能充分发挥其特别显著的成效。

为实现具有隐性知识特性的个人经验和心得的共享, 组织内部需要提供和构建适宜的环境, 通过建立员工之间充分沟通与交流的机制, 促进和强化组织成员创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技能型劳动的特点, 一般来说, “传、帮、带”、“干中学”、“用中学”、“互动中学”这些方式是实现技能型隐性知识共享的最佳途径, 能够有效地促进全体操作员工对这些经验和心得进行体验和掌握, 例如, 通过举办现场经验交流会, 让那些对生产操作工艺理解透彻、掌握精准, 对设备性能熟悉了解, 以及对过程控制较好的员工现身说法, 充分展示自己的现场知识, 与同事分享自己悟出的工作上的“窍门儿”, 同时对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也可以起到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对于现场性强的生产性隐性知识, 要想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传承和转移, 除此别无良途。

将散落于生产现场各处的知识加以整合, 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所谓知识管理, 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提高业绩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现场知识的创造和发掘, 把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场知识转化为为生产服务的组织知识, 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和效益。另外, 知识的生产 (创造) 、传播和共享的过程, 同时也是组织内部共同价值观、组织惯例、群体行为模式和组织文化生成的过程, 这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德仁王昭凤主编:《企业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第88页

[2]易国顺宋要武:试论技术工人及其技能型劳动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4期总第46期

[3]左山虎:关于技术工人价值实现的的理性思考.《中国职工教育》, 2002年第10期

[4]钟红英:隐性知识特性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

技能劳动 第10篇

一、开设急需专业,服务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文明的提升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和旅游服务业越来越发达。乡镇务工人员的职业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而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把加大各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开展急需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培训,以服务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比如,在成教中心就应根据各方需求开设各种急需专业课程,为乡镇企业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如镇里鸭蛋、鸭肉、水产、特色蔬菜等农副产品成为乡镇的特色产品,但是这些农副产品如何打开销路,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将产品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呢?除正常的实体店交易外,一些人员就想到开网店扩大营销渠道。这些劳动力想要往网店营销方面转移,必须先接受开设网店、网店经营与服务方面的岗位培训。针对这些需求,成教中心请来了网络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中、短期教育培训班,手把手地对这些人员进行操作培训,给这些人普及急需的专业知识,保证了网店的顺利开张,从而实现了第一产业产品饱和的情况下,人们往第三产业转移和调整,有效调整各产业的平衡发展。这种方式还可以用于诸如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管理、财会等实用技术专业培训班方面。

成人教育通过对人们急需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保证了人们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从无从下手到有据可依、有章可依地顺利过渡,同时也可以保证各产业结构均衡发展,促进当地经济能够快速稳定发展。

二、开展岗位培训,实现劳力转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第一产业的生产发展已经告别了人才密集型的劳动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解放,需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为了这些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能胜任新的工作,成人教育应该注意他们的岗前培训,保障这些人能适应新的岗位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为家庭增加更多收入。比如,镇里原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解放出来以后,可参加镇上的针纺和车内配饰行业的生产制作。这些行业虽然不要求具有很高的文化知识,但是这些行业在上岗前也必须掌握一定的劳动方法和技巧,从事这些行业之前必须进行岗位培训。成教中心针对这些人的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短期培训。由于成人教育学习的目的性很强,这种教育培训虽然是短期,但是教育效果也是很明显的。经过短期培训,这部分人很快能够胜任工作岗位,顺利完成了劳动力的转移。

这种根据劳动力需求,实行短期技能培训的方法,在成人教育中是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对于劳动力顺利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能起到非常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渗透社会文化,提高文明程度

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当今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乡镇城市化大环境要求下,成人教育应该广泛开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文明市民意识,提高居民文明程度。比如,镇活动中心设置了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操、声乐、乐器类表演以及绘画、书法等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办学形式相对基础教学来讲要灵活得多,主要是不拘泥于学校的常规教学。这些社会文化实用技术培训,采取中、长、短期班相结合的方法,且以短期培训班为主。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操学习周期短,见效快。声乐、乐器类表演以及绘画、书法需要中长期培训,这不仅丰富了城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弥补了一些人年轻时因错过某方面文化教育的缺憾。进行相关知识方面的培养,能保证人生更圆满。重视社会文化生活,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可以有效推进乡镇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成教中心成人教育过程中,要贴近农村生产劳动实际,应因地制宜。因为成人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他们准备创业和转行的时候,对于专业知识的渴求是非常明确的。只要教育专业和方法得当,成人学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成立发展性成人教育培训班,让成教中心校为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统武.简单讨论农村成人教育的三个作用[J].江苏成人教育,2007(02).

技能劳动 第11篇

政府必须保障人才培训和科研所需的资源

峰会发布了由埃森哲咨询公司为比利时企业联合会所做的“教育与就业”研究报告,该报告选取500多家大中小型各类企业的CEO以及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的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就欧盟各国的劳动力技能、市场与就业的问题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和分析。报告显示,欧盟各国再就业问题正在面临两个矛盾:一是大量的企业职位空缺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二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矛盾。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有2450万失业人口,失业率高达10.2%,但是同时还存在400多万职位空缺无法找到技能相匹配的人才;被调查的500多家企业及公共组织中的86%在去年削减或者冻结了在人才培训方面的投资,只有18%的调查对象计划在未来的一年中增加人才技能培训的投入,但是调查对象的43%承认其面临人才技能匮乏,72%认为增加人才技能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欧盟的青年失业问题严重,在2450万失业人口中,年龄低于25岁的失业人口大约有550万,欧盟青年平均失业率达到22.4%,而在希腊等国青年失业率甚至高达50%,问题非常严峻。

比利时首相迪吕波在演讲中指出,任何经济和金融领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欧盟2020可持续增长战略应当继续推进,但是同时应力求资源效力最大化,并维持社会领域的发展。欧盟各国政府绝不应削减科研基金预算,否则将会导致人才流失。迪吕普指出比利时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才,呼吁欧盟各国的年轻人致力于科学、技术以及工程领域的学习。

意大利总理蒙蒂呼应了迪吕波的演讲,同样认为在财政缩减时期,政府必须保障人才培训和科研所需的资源。技能实践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是解决欧盟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欧盟劳动力市场改革需要考虑两个目标:一是学徒制应该成为劳动力进入某一行业的通道,而非廉价劳动力的来源;二是应推进既灵活又有保障的就业模式,工人应当享有补助金,应提供各种可行的模式帮助失业工人。另外,他还指出推进就业还要依赖于经济增长。意大利力求在2013年实现预算平衡,反对通过增加赤字扩大需求带来的增长。

促进劳动力在各国间流动

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指出,欧洲必须保持其居住和工作的吸引力,为欧洲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此欧洲需要保持“实质性”的经济增长和公平合作对话的社会环境。他认为目前欧洲的经济衰退并不严重,不过各国之间存在差异。现在全球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欧盟各国的社会、企业及政府需要相互协作,提高就业者和寻求就业者的劳动技能培训,缩小实际工作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鸿沟,从而保证高质量的人才力量。范龙佩在讲话中还提及统一的欧盟知识产权制度,现在已经被欧盟采纳,欧盟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消耗的成本是竞争对手的20倍,但是目前欧盟已经在这一问题上逐步达成一致,成本也将会降低。欧盟虽然在商品贸易等各方面实现了市场一体化,但是更需要在劳动力流动方面实现一体化,这是解决欧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范龙佩表示,欧盟还将研究扩大欧洲投资银行(EIB)的影响,将其对其他银行的贷款能力新增到600亿欧元,这样就使得得到EIB贷款的银行可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美国驻欧盟大使威廉·柯纳德在闭幕大会的演讲中提出,欧盟和美国都需要复兴制造业,强有力的经济需要有强有力的制造业作支撑,美国奥巴马政府正采取措施大力增加制造业领域的就业。美国三分之一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即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现在许多美国的大公司正在设计项目与学校合作,对在校学生提供培训,从而得到所需的合格人才。

技能劳动 第12篇

一要着力提升培训实效。最根本的是坚持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目的, 紧密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各类载体建设、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实际需要, 以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重点, 面向城乡有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的劳动者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 促进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对接。

二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最核心的是进一步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 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单一的公办学校经费供给体制, 完善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劳动者、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实践表明, 校企合作是非常有效的培训模式, 受训者、培训机构和企业三方都能从中受益, 要继续探索“联合共建”“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鼓励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联合培养, 努力实现教学和实践一体、实习和生产一体。

三要着力抓好项目带动。最重要的是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经验、继续实施好各类培训项目的基础上, 突出抓好一批效果好、创出品牌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好示范项目的引导带动作用。需要强调的是, 抓项目不能光靠政府投入, 要放宽准入条件,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四两拨千斤”, 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要强化政府技能培训项目管理, 整合培训资源, 努力做到项目统一规划、资源优化配置、资金统筹使用, 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 (摘

自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同志在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

上一篇:区队管理下一篇:常见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