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范文

2024-08-31

纺织服装范文(精选12篇)

纺织服装 第1篇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和失业率的不断增加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使得人民币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服装纺织品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是建立在我国廉价劳动力成本和较低产品价格优势之上的,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人民币的升值大大地消弱了。

福建省泉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 是闽东南沿海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 泉州市区及下辖的晋江市、石狮市等地有近万家纺织服装企业, 纺织服装出口是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泉州市纺织服装业实现总产值1262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 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0%, 出口值32亿美元, 约占全市出口商品总值的25.8%。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缓慢复苏, 且伴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据泉州统计局数据显示, 人民币每升值1%, 纺织服装行业销售利润就下降2%-6%, 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5%~10%, 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将要下降10%~60%。

二﹑泉州市纺织服装品出口概况

纺织服装业是泉州市主要的产业之一。泉州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 现已经发展成为泉州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泉州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 而泉州也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泉州市石狮不仅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也是福建省休闲服装产业集群的中心区, 品牌总量跃居全国县级市第二位, 涌现出爱登堡、彬伊奴、卡宾、威兰西等一批著名品牌。相关资料显示:泉州市现在有大约8000家企业是纺织服装的生产, 从业人员更是有50万余人;在泉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中超1000亿元的庞大服装产业占1/4, 出口商品值占全市出口商品总值的27.5%, 产量占全省的70%, 占全国的10%;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2项、中国驰名商标32枚、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5枚和国家免检产品18件;全市8000家纺织服装企业中, 规模以上企业有1700多家, 产值超亿元企业122家, 超10亿元企业8家。

三﹑人民币升值对泉州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泉州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优势下降。

泉州市地处沿海, 经济较发达, 吸引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 务工人员多就业于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由于对员工的学历和技术要求不高, 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成本优势成为泉州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核心优势, 但是近年来这种优势已经出现弱化迹象, 一方面, 2008年以来,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及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 劳动力价格的提高直接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 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会相对提高, 从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将下降, 出口受到一定的抑制。

2. 利润空间缩小。

人民币升值, 使得依赖低价竞争模式的纺织品出口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给泉州市纺织服装品出口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根据纺织工业协会的测算, 人民币每升值1%, 棉纺织行业营业利润就会下降约12%, 毛纺织行业约下降8%, 服装行业约下降13%。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 达到5%, 就意味着大部分出口纺织品极有可能出现“零利润”。

3. 部分订单流向成本更低的新兴制造国家。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情况下, 泉州市纺织服装产品国际市场相对价格随之上升, 与外商签单更加困难, 出口销售收入下降。部分外商计划或已经开始缩减采购量, 部分订单转移到成本更低的新兴制造国家, 目前已出现不少订单流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竞争对手国。

四﹑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短期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人民币升值对泉州市纺织服装出口带来的影响, 企业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将损失最小化, 相关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可采取以下短期策略。

1.出口市场多元化, 分散风险。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高涨的压力, 出口市场多元化是企业寻求新的赢利点、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方法。减少对欧盟, 美国, 日本三大市场的依赖, 积极关注马来西亚、韩国等潜在的亚洲市场, 积极寻找新兴出口市场。

2.主接国内订单。泉州的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着外贸和内销两种营销策略, 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设置, 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使得外单加工风险加大。相反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下, 扩大内需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主线, 国内消费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对较高。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将主市场向国内市场倾斜, 建立起营销网络, 推出适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内销品牌。

3.与客户协商把预估升值写入合同。出口企业可以把汇率写进订单里。企业在签订单时可以根据当时的汇率进行预期估算, 如果判断人民币有升值预期, 可根据交货期以及对市场的波动方向的判断, 计算出一个预期汇率, 并在签订合同之前就把这种预期升值部分加到当时的汇率上去计算;或者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直接进行约定, 如果交货时汇率有调整变动, 就以新调整的汇率结算货款。

五、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长期策略

以上提到的短期策略只是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的暂时措施, 要想比较全面的应对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影响还须从培养人才, 培育自主品牌,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着手努力, 具体措施包括:

1.强化外汇风险防范意识, 加快人才储备。

技术性较强的业务, 企业必须要拥有实务操作与精通外汇理论的专业人才, 这是防止外汇风险的重要项之一还是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另外, 有条件的企业也要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 不断充实人才管理外汇风险, 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经营风险的研究, 最后能够熟练的使用外汇期权、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为企业避险套利。

2.调整产品结构, 培育自主品牌。

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 通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分析, 确定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 通过市场调研,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自主品牌研发与建设, 掌握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 保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和信誉培育出自己的出口品牌, 使服装出口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 从而更好的扩张盈利空间、减弱汇率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3.转变经营机制, 降低生产成本。

面对人民币升值, 出口企业要经常的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从采购、生产、销售和储存等环节入手, 尽量的把成本降低, 提高生产效率, 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而在另一方面的销售模式上积极探新, 比如:在国外建立专门的销售公司和专卖店, 也可以在电子商务方面进行发展, 在出口交易中尽量要减少没有必要的环节, 在交易的效率上更要提高, 尽可能的把成本降低。同时通过利用人民币升值, 外币贬值适当增加进口,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能源, 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材料成本。

4. 通过海博会, 提高品牌知名度。

“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 (简称海博会) 于每年4月18日-21日在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召开。海博会作为全国性、国际化纺织服装博览盛会, 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机遇。利于泉州服饰板块的推广, 又有利于闽派服装企业的品牌推广可通过:举办顶级名家、名师论坛活动或交流活动加强与台湾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根据泉州石狮的闽南文化特点和底蕴, 对闽派服装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体现, 推行名牌战略, 提高泉州纺织服装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进一步拓展国内国外市场。

参考文献

[1]杨艳龙.泉州市纺织服装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研究[J].福建论坛, 2010 (8) [1]杨艳龙.泉州市纺织服装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研究[J].福建论坛, 2010 (8)

[2]金巧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江南论坛, 2009 (12) .[2]金巧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江南论坛, 2009 (12) .

[3]胡振宇, 金凌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影响与对策[J].企业经济, 2008 (12) [3]胡振宇, 金凌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影响与对策[J].企业经济, 2008 (12)

[4]赵晓.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10) [4]赵晓.出口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10)

[5]陈立平.人民币新汇率下浙江纺织品出口之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5]陈立平.人民币新汇率下浙江纺织品出口之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6]许立平.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经济, 2007, 2[6]许立平.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经济, 2007, 2

[7]数据来源:泉州市纺织服装网:[OL]http://www.qztg.com/[7]数据来源:泉州市纺织服装网:[OL]http://www.qztg.com/

纺织服装 第2篇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分

数线

125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注册入学招生章程

一、学院基本情况招生代码:1251学院全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类型:省属公办高校学历层次:高职(专科)学习年限:三年办学校址:常州大学城内(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5号)

二、学院简介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常州科教城内,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始建于1958年,2006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成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江苏省第一批建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学院占地825亩,建筑面积29.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3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57万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348人,教职工616人,其中专任教师423人;高级以上职称148人,其中正高职称12人,双师素质教师28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9人,省级”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坚持“人才强校、品牌特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发展战略,以“进德、立业、敏学、笃行”为校训。现有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纺化系、服装系、经贸系、外语系、机电系、常纺-莱佛士国际学院和继续教育部、体育部、思政教学部共五系、两院、三部。拥有中央财政支持资助发展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或建设点8个,精品课程国家级3门、省级19门;省级教学成果11项;实训基地国家级1个、省部级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同时,学院还是中国“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培训基地(全国仅有四所院校)、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仅六所院校获此授牌)。学院办学成果丰硕。学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学院曾先后获得“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仅此一家)、“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平安校园”、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江苏省节水型高校”、“江苏省社会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等30多项重大荣誉称号。

三、招生计划 专业代码科目组专业名称计划数学费学制备注590202电子电工应用电子技术45待定三年 590101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45待定三年 610201纺织服装现代纺织技术50待定三年 640101旅游管理旅游管理45待定三年 670204纺织服装服装表演5待定三年 670204艺术服装表演10待定三年影视表演 200 最终招生计划以江苏省教育厅核定公布为准。

四、报考条件1.具有江苏省户籍或学籍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①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②参加对口单招和中职注册入学报名、且未被对口单招院校录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③身体健康,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明确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的具体判定标准的函》的标准执行。2.报名专业与考生在中职学校所学专业对口,相同或相近。3.报考我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考生身高需达到相应的标准。

五、录取办法1.凡符合中职注册入学条件的考生,通过网络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注册入学管理平台,向我院提出注册申请。2.我院根据考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专业培养、技能学习情况或对口单招成绩择优录取。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考生可以优先录取,考生须在注册入学开始前,将有关证书的复印件等证明材料报我院审核。(1)参加校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考生;(2)具有人保部门签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3)有艺术或体育特长的考生;(4)取得专业技能考试成绩或文化统考成绩的考生;(5)由考生所在学校推荐,并经我校招生领导小组认定的考生。

六、学历证书凡被我院录取考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并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国家承认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

七、收费标准工程类、艺术类:学费待定。

八、奖、助、贷政策

1、学校奖学金:凡在校学习成绩显著、表现突出者最高可获得奖学金: 3000元/人/年。

2、国家奖、助学金: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获得:①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②国家助学金: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2000~4000元/年,③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

3、其他奖学金:校友奖学金、企业类奖学金等最高5000元/人/年。

4、勤工助学补助:学院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用于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帮助家庭困难学生。

5、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凡江苏省籍家庭经济困难的我院在籍学生,每年可在家庭所在地申请最高6000元/年的助学贷款。

九、联系方式电话:400-188-1251、0519-86336019、86336023、***、*** 传真:0519-86336021地址:常州大学城(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5号),邮编:213164 学院网址:http//:/315999023 腾讯微博:

http://t.qq.com/czfyzsb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南京纺织服装蓄势迸发 第3篇

宏观层面

多管齐下促发展

提到南京市的纺织服装行业,不得不说到高淳区。作为该区的传统产业、富民产业,近几年来,纺织服装产业对财政贡献、农民增收和社会和谐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截至2012年底,整个高淳区共有服装企业203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加工能力近1亿件;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实现税收7亿多元,使得全区人均增收2500元。今年1~6月已实现销售61亿元,税收4亿元。全区共有11家服装企业,注册商标20个,其中市名牌产品2个。从加工到贴牌再到自创品牌的服装产业发展模式正逐步形成,发展极其迅速。

以高淳区东坝镇为例,东坝镇现有服装企业50家,年生产能力2300万件(套),2012年服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96亿元,实现税收3268万元,占财政收入的38.5%。在东坝镇,产业集聚作用已日益凸显,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形成了较强的服装生产能力,已成为波司登、千仞岗、雪中飞、利郎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效益的提升,较高的服装企业税负,使得整个服装行业的实交税金占到东坝全镇工业税收的40.5%,成为全镇工业税收主要来源之一。这其中,龙头纺织服装企业的带动效应不容忽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加工能力,东坝镇的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服装或外贸公司合作,承担大额服装生产订单,并已逐步向经销或自主品牌转变,还全部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起到龙头企业应有的带动作用。

其中,成立时间只有短短6年的南京德维鑫服装有限公司现在已可以生产西服、羽绒服、棉夹克、风衣、裤子、衬衫、童装等系列产品,其与广州珈珏服装设计公司合作成立了南京本伊服饰有限公司,并注册了“BEEG”(本伊)女装品牌,在广州海珠区珠江纺织商场设立了1700多平方米的设计研发营运中心,今年8月底“BEEG”女装开始在全国9大城市面市。

但是,无论是东坝镇,还是整个高淳区,上至市政府、下至企业,在已有的成绩面前,都没有掉以轻心,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拼搏,以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建立产业联盟,实现行业自律;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协调服务;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品牌集聚;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规范竞争秩序。”从这些具体发展措施来看,包括东坝镇在内的高淳区,已经在未来的挑战面前做了十足的准备。

微观层面

细微之处提实力

无论是整个南京市,还是高淳区,抑或是东坝镇,其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企业和令人动容的细节。现如今,南京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企业甚至品牌。

江苏苏美达集团是中国进出口行业的巨舰,旗下的自有品牌HONEY ME艾其雅诺以优雅、知性、甜美的时尚风格和广受欢迎的裙装明星品类,已经成长为淑女装市场中的一股新锐力量。

江苏苏豪集团是江苏省10大省级外贸企业集团之一,27年的发展奠定了苏豪在中国丝绸行业的顶级品牌地位。随着各种荣誉的接踵而来,苏豪品牌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高,逐步成为中国丝绸外贸出口的代表品牌之一。

南京海欣丽宁服饰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同时也是享誉北美的仿动物毛皮服装专业生产厂商,“Nice Gain”服装品牌已经在北美市场风云叱咤近20年,该公司于2008年开始运作的女装品牌“Calvin Tracy”,为企业进一步向ODM业务发展和打造服装品牌公司形象迈出重要的一步。

纺织服装品牌企业的发展可见行业实力,配套商业区和织造博物馆的建设,则从更加立体的层面,刻画出了属于南京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形象。

风格独特的南京禄口·伊斯特皮草小镇,含皮草商贸区、旅游商贸区、综合配套区、旅游休闲区四大功能,总计1290个商铺和39栋别墅。建成后,项目将集皮草产品设计、批发、展览、定制、培训于一体,率先打造国内皮草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实现产业高端与高端产业叠加,并将成为皮草小微商户的孵化器。

而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则更像一个展示南京织造历史与文化的窗口。在这里,1.87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陈列了包括江宁织造、云锦天衣、中国旗袍等专题馆,还设有时尚发布中心、织署戏台、江宁织造丝绸生活馆、江宁织造旗袍生活馆、梦咖啡厅等展演和服务设施。在向世人诉说南京织造故事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提升了南京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运行报告 第4篇

1. 生产分析

受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影响, 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快速下滑势头有所好转。5月份, 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11.5%, 比上月分别加快0.5、1.7个百分点。但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 前5个月累计, 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7%、10%, 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6、3.2个百分点。

当前, 世界经济衰退依然严重, 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严峻, 纺织服装行业仍难言触底反弹。纺织业和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情况与企业生产的变化保持一致。1~5月, 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5.2%、10.8%, 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8个、8.4个百分点, 但比前2个月分别回升1.8、1.4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 所有行业主营业务入仍保持增长, 且均比前2个月有所提高, 但与上年同期相比, 回落态势明显。

2. 效益分析

在产销增速放缓、价格回落的影响下, 纺织业和服装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其中, 1~5月, 纺织业利润下降1.5%, 较去年同期回落16.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5.6%, 较去年同期下降16.9个百分点。所有子行业利润增幅同比均明显回落, 只有麻纺织、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利润仍保持增长。

由于生产、出口、价格回落水平相对较小, 服装业效益情况好于纺织业。1~5月利润增长16%, 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 较去年同期下降23.6个百分点。子行业中, 纺织服装制造、制帽业利润增速有所加快, 只有麻纺织、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利润仍保持增长。制帽、纺织面料鞋的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出现减少, 纺织服装制造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同比出现回落。

3. 成本费用分析

随着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持续减缓, 纺织和服装行业各项成本费用增幅度明显回落, 其中纺织业的财务费用出现减少。子行业中, 多数行业成本费用增幅回落, 其中, 麻纺织业的营业费用,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制帽业的管理费用,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麻纺织、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纺织制成品制造业的财务费用出现负增长。只有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的营业费用, 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制帽业的财务费用增幅有所提高。

4. 资产及资金分析

由于行业景气明显下降, 部分企业停产倒闭, 导致纺织和服装行业资产、负债增速持续下降。1~5月, 纺织业资产和负债同比分别增长7.9%、11.4%, 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1、4.6个百分点;服装资产和负债同比分别增长7.7%、12.5%, 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5、0.8个百分点。子行业中, 只有纺织面料鞋的制造业资产增幅有所提高;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制帽负债绝对额有所减少。而制帽业资产绝对额大幅减少。

纺织、服装行业应收帐款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产品销售入增长速度, 企业资金积压较大, 但随着市场环境逐渐回暖, 企业压力正在逐渐缓解。1~5月, 纺织业应收帐款净额同比增长7.7%, 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6.5个百分点, 比前2个月下降2.5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应收帐款净额同比增长12.5%, 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但比前2个月下降0.2个百分点。

二、市场供需分析

1. 产量分析

5月份, 纱产量增长11.4%, 比上月加快1.5个百分点;布产量由上月下降0.9%转为增长1.6%;服装产量增长4.8%。1~5月份, 纱产量同比增长9%, 增幅同比减缓2.6个百分点;布产量同比减少0.9%, 回落8.5个百分点;服装产量增长3.4%, 回落3.5个百分点。

2. 销量及库存分析

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化情况一致, 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市场需求呈现触底回升态势。1~5月, 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销售值同比分别增长5.5%、12.7%, 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减缓12.6、6.5个百分点, 但比上月分别回升0.5、0.3个百分点。多数子行业增长呈现触底回升趋势, 只有麻纺织和制帽业工业销售值增幅比上月有所减缓长。

从产成品方面看, 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纷纷限产压库, 1~5月, 纺织业、服装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分别增长2.2%、13.6%, 增幅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5.5、1个百分点, 纺织业增幅较前2个月回落2.9个百分点, 服装业增幅较前2个月略升0.6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麻纺织、制帽产品库存出现减少, 其他行业库存继续增长但增幅回落明显, 只有纺织服装制造业库存增幅略有提高。

3. 进出口分析

今年以来,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 5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123.1亿美元, 同比下降14.7%, 环比下降1.5%。其中, 纺织品单月出口48.95亿美元, 同比下降16.28%, 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41.75%;服装及衣着附件单月出口74.11亿美元, 同比下降13.71%, 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14.86%。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558.52亿美元, 同比下降11.04%, 与前4个月-10%的增速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 纺织品累计出口220.29亿美元, 服装累计出口368.23亿美元, 增速分别为-15.5%和-8.1%, 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幅度依然高出41.85和17.34个百分点。当前,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 加上4月中旬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蔓延, 以及周边国家订单的分流, 使得欧美等主要市场客户与往年同期相比骤减。同时, “出口退税上调至16%”的国家政策暖风仍难阻挡市场寒流, 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仍难有转机。

三、市场价格分析

1、国家投放储备棉, 国内市场运行平稳

5月份, 棉花收购加工结束, 销售接近尾声, 国家开始向市场投放储备棉保障供应, 国内棉花市场运行平稳。5月底, 内地标准级棉到月均价12852元/吨, 比月初回落70元/吨, 降幅0.5%。郑州棉花期货7月合约结算价为13076元/吨, 较上月上涨117元/吨, 涨幅0.9%。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7月合同平均价为13131元/吨, 较上月上涨50元/吨, 涨幅0.4%。棉花价格上涨带动下游纱线价格继续小幅上扬, 原油价格走强带动涤纶短纤价格随之上涨。当月, 32支纯棉普梳纱月均价18208元/吨, 较上月上涨481元/吨, 涨幅2.7%;涤纶短纤月均价8802元/吨, 较上月上涨305元/吨, 涨幅3.6%。当月内地标准级棉花与32支纯棉普梳纱价差5314元/吨, 与涤纶短纤价差4092元/吨

2、国际棉花现货价格上涨, 期货价格涨幅较大

5月份, 受美元汇率大幅走低和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普遍走强影响, 国际市场棉价上涨, 其中纽约期货价格涨幅较大。当月, 纽约棉花期货7月合约均价57.56美分/磅, 较上月上涨7.45美分/磅, 涨幅14.9%。亚洲主要港口到岸价62.49美分/磅, 较上月上涨4.07美分/磅, 涨幅7%。按1%关税计算, 折人民币进口成本11131元/吨, 低于国内市场1762元/吨。

四、投资情况分析

在国民经济趋稳向好的影响下, 随着国家产业振兴政策的实施, 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月加快。前5个月, 纺织业、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增长6%、14.4%, 比上月分别加快5.2、1.9个百分点。从纺织行业子行业来看,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行业完成投资283亿元, 同比增长3.7%;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完成投资113.5亿元, 同比增长6.3%;纺织服装制造业完成投资300亿元, 同比增长12%;纤维素纤维原料及化纤制造业完成投资25亿元, 同比增长9.1%;合成纤维制造业完成投资60亿元, 同比下降20.5%。

五、主要企业经营情况

1.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情况

前5个月, 纺织业利润增幅同比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 小型企业利润保持增长, 而大、中型企业利润出现减少。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利润均保持增长, 其中中型企业增幅同比明显加快。在子行业中, 部分企业利润出现减少, 多数企业利润增幅减缓, 只有大型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纺织制成品制造, 中型纺织服装制造、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制帽, 小型麻纺织、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利润增幅有所提高。

2.分所有制企业经营情况

纺织服装理论知识试卷 第5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1分×10)

1.《产品质量法》规定,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有违反所得的();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A.并处依法所得两倍以下罚款 B.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C.并处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D.并处违法所得一倍罚款

2.《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不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有的产品标准”中的“产品标准”是指()

A.国家标准

B.行业标准

C.企业标准

D.企业自愿采用的标准

3.下列产品属于新修定的《产品质量法》调整的范围是()A.农产品质量

B.建筑工程质量 C.食品卫生质量

D.建筑材料质量

4.根据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实施棉花质量公证检验()收取费用。A.不得

B.可以

C.禁止

D.允许

5.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A.警示标志

B.质量标志 C.质量合格证明

D.失效日期

6.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且逾期不改正的,由()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公告。A.省级以上 B.省级

C.不合格企业所在地的地(市)级 D.不合格企业所在地的县级

7.由于计量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和其应用的广泛的社会性,因而决定了计量管理的法制性。世界各地都以国家()形式对计量实施强制管理。A.命令

B.管理

C.立法

D.对比

8.社会公用标准计量器具是由()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统一组织建立。

A.省

B.市

C.县

D.相关部门

9.强制检定是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所属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对某些特殊领域里使用的计量器具所实施的()检定

A.强行

B.定点定期

C.协商协定

D.行政执法

10.抽样检验合格批中()不合格产品

A.不允许包括

B.必须全部换掉 C.一定不包括

D.可能包括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10)

1.儿童在乘坐游乐设施应注意哪些事项?()A.检查乘坐的游乐设施是否有检验合格标志 B.乘坐前应仔细阅读乘坐的游乐设施安全事项 C.根据儿童自身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游乐设施

D.运行过程中不要中途接触防护装置或者把手、脚、头伸过防护栏

2.较准的主要目的是()A.确定示值误差

B.调整测量仪器或对其示值进行修正

C.给标尺标记赋值或给参考物质的特性赋值 D.实现溯源性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以下哪些用途的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A.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

B.用于贸易结算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C用于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D.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

4.广义质量概念中顾客包括()A.产品购买者 B.下道工序员工 C.上道工序员工

D.产品的最终使用者

5.对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可采取()等措施处理。

A.限期整改

B.公告

C.责令停业

D.限期整顿

6.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滥用职权

B.玩忽职守

C.以次充好

D.徇私舞弊

7.产品质量必须符合下列要求()A.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B.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C.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

D.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8.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A.强制性标准

B.推荐性标准 C.国际标准

D.国外先进标准

9.“无标”生产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过程控制和生产质量,你认为下列那种情况属于“无标”生产?()A.企业未按规定制定产品标准 B.企业产品标准未按规定备案的 C.使用废止的产品标准

D.企业产品标准制定发布后,三年到期未进行复审的

10.以下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标准的有()A.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B.工作标准 C.核查标准

D.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

三、判断题(共10题,1分×10)

1.《产品质量法》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2.《产品质量法》中规定销售者的质量义务包括顾客满意。

3.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依法按照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

4.《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适用范围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儿童玩具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5.产品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6.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7.监督抽查所需要的检验费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由被检查人支付。

8.产品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保守被检查者的商业秘密。

9.生产许可标志由“QS”和“质量安全”字样组成。

10.质量手册内容应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四、简答题(共6题,10分×6)

1.什么是质量手册?质量手册至少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何谓计量认证?

3.为什么测量结果都有误差?

4.检定和校准有什么区别?

5.简述抽样检验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工作要求。

行业分析:纺织服装、医药、环保 第6篇

投资要点:

1、 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速创年度新高。

2、 棉花直补细则将引导新棉价格下降,利好棉纺织龙头企业。

2014年1-8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933.53亿美元,同比增长5.74%。其中,纺织品、服装分别出口733.63、1199.90亿美元,同比增长4.67%、6.40%。8月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305.33亿美元,同比增长8.89%,环增0.61%,其中,纺织品、服装分别出口99.64、20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14%、10.27%。

同时,8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同增1.4%。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中,零售额实现同比正增长的企业有20家,较上年同期减少13家,较上月增加7家。其中,服装、化妆品、日用品类销售增长情况好于上月,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8%、3.9%和6.2%。

另外,临近9月中下旬,新棉将进入规模化采摘阶段,预计近期将出台的棉花直补细则将引导新棉价格下降至1.5万元/吨左右。2014年受棉价将大幅下跌的预期,棉纺织产业链每个环节的客户都倾向于谨慎下单,若棉价后续大幅下跌并较快企稳,棉纺织龙头企业2015年的订单将明显向好。

医药:基药主线存在投资机会

投资要点:

1、 二季度行业环比数据有所改善。

2、 国家严控基药增补,进入增补目录品种有望受益于新一轮基药招标。

今年二季度,行业环比数据有所改善,中药、医疗服务和原料药等细分行业业绩良好。2014上半年医药行业营收同比增长14.8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32%,行业整体向好。从各细分行业运行数据来看:医疗服务、中药板块上半年一直维持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态势发展;而化学制剂板块增速略低于行业平均;化学原料药板块具有周期性,今年上半年由于各大宗商品提价刺激,其收入增速提升到14.88%。

另外,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家卫计委制定并印发《意见》,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医院用药衔接,促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进一步满足基层用药需求,有利于完善国家药物政策。《意见》明确提出不鼓励进行新的增补。由于国家严控基药增补,尚未增补的省份未来继续增补的可能性小,因此,进入多省基药增补目录的品种有望受益于新一轮基药招标。

推荐天士力、华东医药、康缘药业、誉衡药业、香雪制药、通化东宝等新进国家基药公司。

环保:水处理板块迎投资机遇

投资要点:

1、 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将带来新的投资机遇。

2、 污泥处理投资高速成长的黄金时代到来。

2014年7月21日以来,环保板块涨幅17.5%,跑赢全部A股约2.5个百分点。其中高成长板块、水处理板块涨幅分别达到24.3%、23.4%,超越环保板块17.5%的平均涨幅;从市值来看,50亿以下公司涨幅20.4%,涨幅较大。

从水处理板块来看,目前地表水及地下水均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污染物排放超过水环境容量。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各项目标的实际进度较“十二五”规划有所滞后,为完成规划目标,预计前期污水治理投资增长停滞的趋势将会逆转。预计2014-2015年,国内城镇污水治理领域投资额分别为450/490亿元。

同时,重水轻泥现象将有所改观。未来污泥处理量或将自2013年的504万吨增至2018年的2940万吨,5年复合增速高达42%。另外,随着第三方治理模式在工业污水领域快速推进,政府监管加强推动工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负荷率上升,以抵消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放缓的影响,预计2014-18年工业污水处理运营费用年均增长10%。

个股方面,推荐聚光科技、雪迪龙和天瑞仪器。

核电:行业步入高速增长期

投资要点:

1、 行业新增项目审批重启在即。

2、 行业高速增长期利好国内核电运营商。

在2011年3月份日本福岛事件后,中国核电行业进入了三年低谷期,政府停止了对新增核电项目的审批。但是,项目审批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重启。预计在2020年前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6800万千瓦,对应2014/15年和2016/17年新批准装机容量分别为600-800万千瓦和800-1000万千瓦。

另外,发改委在今年发布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力争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力争2017年底运行核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这或将成为政府支持核电行业的一个有力信号,支撑行业回暖。

随着新增装机容量快速增长,预计2014/15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为900万千瓦,而过去14年中每年平均只有100万千瓦新增。同时,核电行业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准入门槛较高。目前中国政府只允许四家国有企业控股核电站,其中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控制了几乎全部的核电站。在此情况下,国内核电运营商将受益。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运行报告 第7篇

1. 生产分析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生产总体运行平稳。去年11月份,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2%,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受上年较高基数影响,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去年前11个月累计,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8.3%、10.3%,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5、2.4个百分点。

随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纺织业和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逐渐加快。去年1~11月,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0.32%、14.52%,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43、2.69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前8个月分别回升2.89、1.79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所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保持增长,但增长比上年同期均出现回落。与前8个月相比,除麻纺织、制帽业外,其他行业增速持续加快。

2. 效益分析

随着产销增速加快、市场价格稳定回升,纺织业和服装业利润增幅明显提高。去年1~11月,纺织业、服装业利润分别增长17.75%、21.31%,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8.47、8.2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分别下降9.97%、8.83%,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71.12、60.66个百分点。所有子行业利润均保持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除纺织面料鞋制造业外,其他行业增长有所提高;与前8个月相比,除麻纺织业外,其他行业增长有所加快。除麻纺织业外,其他子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及前8个月均出现持续减少。

3. 成本费用分析

随着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持续加快,纺织和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增长, 比上年同期及去年前8个月相应提高,而财务费用增长持续下降。所有子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保持增长,但增同比有所回落,与前8个月相比,除麻纺织、制帽外,其他行业增速明显加快。多数子行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增加保持增长,而财务费用增速下降。

二、市场供需分析

1. 产量分析

去年11月份,纱产量同比增长15.34%,增长比上月回落1.02个百分点;布产量同比增长17.8%,比上月加快8.32个百分点;服装产量由上月下降17.92%转为增长10.91%。去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纱同比增长11.78%,比上年同期提高2.74百分点;布、服装同比分别增长4.41%、2.1%,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37、2.89百分点。

2. 销量及库存分析

国内外经济形势好转带动纺织业和服装业市场销售回升势头加快。去年1~11月,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销售值同比分别增长9.45%、14.59%,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减缓6.02、4.39个百分点,但比上月分别回升1.23、0.27个百分点。多数子行业增长也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只有麻纺织、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和制帽业工业销售值增幅比上月有所减缓。

企业以销定产导致产成品控制持续良好。去年1~11月,纺织业、服装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分别增长1.37%、11.14%,增长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18、5.22个百分点,较前8个月回落0.28、3.39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麻纺织、纺织面料鞋的制造、制帽业产品库存同比出现减少,其他行业库存继续增长但增长回落明显。与前8个月相比,只有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库存增有所回升。其他行业库存增长持续放缓。

3. 进出口分析

去年11月,纺织品服装出口139.6亿美元,出口额较10月份环比回落4.7%。进口14.7亿美元,较10月份环比增长11.8%。出口同比下降9.5%,降幅再次缩小至个位数,进口则止跌反弹,实现自2009年3月份以来的首次增长,增长为5.5%。去年11月的出口同比降幅再度收窄至个位数,主要是由于2008年同期的出口额不高,同比基数低。

从环比仍然为负增长上看,并不能够说明外部市场条件开始好转,降缩小只是恢复性的收窄。进口再现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近期面料出口回升,带动上游纱线产品进口快速增长。二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高档服装的消费需求逐渐恢复,使部分高档服装及衣着附件、地毯等产品的进口回暖。去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653.4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其中,出口1502.9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其中,纺织品出口额累计为537.62亿美元,同比下降11.00%;服装出口额累计为878.96亿美元,同比下降11.24%);进口150.6亿美元,同比下降11.7%;实现顺差1352.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

三、市场价格分析

受销售形势好转影响, 纺织服装产品价格出现回升。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来看, 去年11月份纺织、服装行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101.2和99.8, 而上月均为98.3、99.3。从市场价格来看, 国内棉花价格继续上扬。去年11月份国内棉花价格指数 (328) 价格在10月份创下年内新高后继续上扬, 达到14758元/吨, 比上月末上涨736元/吨。受下游销售好转以及原料成本上涨推动, 棉纱价格大幅上扬。32支纯棉普梳纱月均价20049元/吨, 较上月上涨975元/吨, 涨幅5.1%;涤纶短纤月均价9527元/吨, 较上月上涨1015元/吨, 涨幅11.9%。当月内地标准棉与涤纶短纤价差4855元/吨, 较上月缩小348元/吨。国际棉价明显上涨。受美元贬值、美国农业部预计全球棉花产量和全球期末库存下降等因素影响, 本月国际棉价明显上涨。去年11月份, 国际棉花平均价格 (Cotlook A, 相当于国内328美分/磅, 环比涨7.4%, 同比涨31.3%。棉花) 为71.78

四、投资情况分析

青岛纺织服装出口存在问题分析 第8篇

一、青岛服装出口企业战略定位不当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 介于港口城市等诸多原因, 青岛一开始就把外贸服装企业定位为出口加工型企业, 没有把它摆在应有的战略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青岛服装出口企业变成了外国服装经销商的加工车间, 从国外接到带有设计图纸的订单, 然后去找相应的工厂制作, 只能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这是导致长期以来青岛服装出口以量取胜、粗放增长、创汇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诱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当的战略地位使青岛外贸服装企业获利能力较差, 目前青岛最好的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也不过2%, 服装单件创汇不到4美元, 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和改善工艺技术, 再加上管理不严、没有系统的制作标准等因素, 严重影响了出口服装的质量, 使其很难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优质名牌服装抗衡。

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协调

青岛纺织业当前存在纺、织、染、整等环节不配套, 纺织产业链不完善, 织的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青岛市本地基本没有棉花的种植产地, 当企业需要这些辅料时需要对外采购, 这就易造成资源的供应不是很充裕,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制约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另外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衣着类产品以中档为主, 平均出口价格低。盲目追求出口总量的扩大, 不注重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造成产品的市场适应性较差。面料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低, 发展空间较小, 来料加工占有的比重过高, 综合竞争能力受到了明显影响;服饰用纺织品的系列化、功能化等方面存在不少差距;产业用纺织品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均难以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设计能力不足, 营销形式单一, 缺少国际品牌

青岛市的纺织品存在质量不高, 附加值低, 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现在不光青岛在纺织业有优势, 其他的地区、国家也在崛起, 现在的纺织企业还想象从前那样依靠价格优势赢得出口已经越来越困难了。由于不少纺织企业采用定牌生产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纺织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 0%, 而营销意识淡薄, 商标维权乏力也导致青岛市纺织品知名品牌凤毛麟角。从数量上讲青岛市国家、省、市品牌较多, 但由于宣传不够、意识方面的差距, 真正拿得出的国际品牌很少, 多数是给国外品牌代工, 对外依赖性强。企业发展不起自己的品牌,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四、对纺织业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近几年青岛纺织业发展很快, 出口额有了很大的提高, 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支持纺织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纺织企业从中受益, 解决了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但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仍筹措无门, 大量新增的中小型企业仍面临着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技术水平不高, 出口的产品在科技含量上占的分量很低, 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与国内先进企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 目前在青岛市纺织行业所占比重还明显偏小, 多数企业不能生产市场畅销的高档针织纺、喷气纱、高支、高密、阔幅织物等高附加值的高档纺织产品, 影响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企业内部管理上存在问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管理上的问题也接踵而来。青岛不少纺织企业是原国有企业改制后成立的, 也有许多是个体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 具有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相对较缺乏, 造成企业内管理不到位, 分工不明确, 部门与部门之间配合不好, 相互之间协调性差, 使得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这些问题会造成生产不畅, 企业的成本上升, 于是管理者会采取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加大工人的劳动量来弥补, 或是在一些原料的进口上为降低成本而采取低价格采购,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牺牲产品的质量, 降低出口竞争力。

六、纺织品低成本优势削弱

青岛棉花原料的总体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纺织品行业也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据统计, 青岛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行业的平均利润不足3.7%。

青岛港口出口货物的航运路线, 运费上涨幅度颇大。继反倾销、特保等政策性壁垒, 以价格低廉取胜的青岛商品正面临着新的成本考验—运费的上涨。2 0 0 7年, 国际航运业再掀涨价高潮, 全球排名第一的马士基和排名第九的韩进海运先后宣布提价, 青岛商品出口的航运路线运费上涨幅度均超过了1 5%。青岛商品的出口主要以两种价格方式交易:一种是离岸价即F O B价, 国内企业只负责把产品运送到国内码头, 其余的由对方公司负责运输;一种是到岸价即CIF价, 包括了产品价格加上运输费用。虽然, 对于那些以“离岸价”出口的公司来说, 影响不是那么直接, 但是, 从一条完整的贸易链的角度, 运费上涨提高了青岛纺织服装的整体成本, 欧美贸易商不会同意只由他们来承担这些新增的成本。

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对青岛造成一定的影响。孟加拉、斯里兰卡、越南等国也在其低劳动力成本与我国竞争, 抢占市场。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发布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 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 (美元/小时) 分别为0.41、0.69、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 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水、电成本还在上升, 青岛低成本的出口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 随着东南亚国家纺织服装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产口质量的不断改进, 交货期的缩短, 我国在生产方面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陈楠:青岛纺织的昨天今天明天[J].《山东纺织经济》, 2005, (01)

[2]邵桂兰董海柱:后过渡期青岛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战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4)

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研究述评 第9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反应,供应链管理

近一段时间, 运动服装品牌库存积压, 库存难以清理的新闻屡见不鲜。国内知名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特步等都未能幸免。库存积压如此严重, 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扩张速度超过了市场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一直以来的粗放经营, 服装企业根据一年所开的4季订货会现场客户的订货量来确定产量, 然后再安排生产, 这种模式获得的需求信息来自于分销商, 而不是最终的消费者, 会造成预计需求和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而导致库存积压。

我国服装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构建供应链管理模式, 当时构建的是一种典型的“推式”供应链模式, 从面料到成品, 大量产品形成库存, 后来通过分销商以各种促销方式, 最终把产品推向消费者。90年代后期, 企业通过开发内部资源, 逐渐从“推式”供应链向以客户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转变, 但由于企业忽略了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 根本没有达到现实的销售, 产品库存和资金周转受阻, 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服装行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季节变化的总体特点, 要求企业拥有较强的过程控制力。服装品种、款式变化快, 要求服装企业必须迅速适应市场需求。服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就需要进一步缩短对市场变化的响应时间, 及时有效的了解客户的需求, 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生产出来并送到客户手中。于是, 快速反应系统日益受到纺织服装企业的重视,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快速反应能力对于服装企业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快速反应的概念、快速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快速反应系统的构建三个方面, 来对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的研究进行一个评述。

快速反应的概念

快速反应 (Q uick R esponse, Q R) 的概念是由美国服装生产商协会 (A m erican A pparel M anufacturers) 在1987年首次提出的。次年, 美国纺织服装联合会 (Textile A pparel Linkage Council) 给出了一个快速反应的较为明确的定义:快速反应是一种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向客户提供过合适数量、合适价格和高质量产品的一种响应状态, 并且在快速反应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减少库存, 其重点在于增强企业生产的灵活性。[1]快速反应的策略的适用程度很高, 不仅在纺织服装行业适用, 也适用于其他消费品制造业。目前, 快速反应的理论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并且随着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快速反应的概念也逐渐趋向于完善。D.H.K incade等在比较了纺织服装和其他消费工业中现存的理论上和实际中关于快速反应战略的定义后认为, 快速反应可被定义为库存控制、信息共享、条形码技术、生产计划和颜色深浅分拣技术这5种技术组成的集成体, 并且他们指出所有快速反应定义中的共性有三点:交易各方的信息交流、减少时间、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2]Lowson等1995年指出, 快速反应是一种反馈与响应合作协调过程。快速反应以渠道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被各部分间综合快速的信息所驱动, 从零售店到上游, 利用坦诚和开发的交流, 因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彼此的信任程度, 快速反应的目的是推进增值的伙伴关系。[3]快速反应的实现离不开供应链的运作, 因此, 我国国家标准将快速反应定义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利用ED I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 用高频率小数量配送方式进行补充商品, 以实现缩短交货周期, 减少库存, 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

以上关于快速反应的定义各有所不同, 但包含了一些共同的要素和理念, 即通过信息的沟通尽可能的减少流程的总时间, 以给客户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综合Q R的不同定义也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足:其一, Q R的概念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有将其定义为一种战略, 也有将其定义为方法的集合, 没有统一的概念, 其理论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其二, 对于Q R的核心内容:信心的共享、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快速反应的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

快速反应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

纺织服装企业现实的行业和产品特点、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对Q R战略日益加深的认识, 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快速反应的战略, 但在企业具体实施Q R战略时, 还存在一些影响快速反应的因素, 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如Cipriano和A ndrea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快速反应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中提出制约快速反应的几个方面:技术因素, 服装概念生成及打板制版、生产等方面都需要技术的支撑;组织因素, 无论是新的方法的实施还是新的技术应用, 都需要组织结构的改变以适应新环境;环境因素, 快速响应的实施需要企业从战略上进行改革, 为快速反应系统的应用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4]马夫侠通过实证分析认为, 企业的销售和生产能力、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是影响纺织服装业快速反应的几大因素。[5]周旭东和夏蕾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 提出在营销管理中应用快速反应的重要性, 指出加快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快速反应的技术保障;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快速反应的必要条件;而网络化销售凡是使快速反应的发展趋势。[6]

这可以看出, 关于快速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主要都是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 缺乏定量的分析。虽然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但是基本都提到了下面几个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 企业的环境。企业对自身的产品特点及Q R有正确的认识, 并计划实施快速反应战略是很重要的, 推行企业的战略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

第二, 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企业的快速反应中, 快速准确和有效的传播信息很重要。快速反应就是将从消费者、下游零售商那接收的最接近实际需求的信息反馈给上游的制造商, 并采取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措施。因此, 安全满足需求的信息系统必不可少, 对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

第三, 供应链管理水平。对于纺织服装企业, 从产品的设计, 再到制造, 最后到销售, 这是一条供应链的运作, 很少有一个企业可以涵盖着所有的流程, 而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 离不开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合作, 因此, 对于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就至关重要,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快速反应, 企业就需要增强自身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明确了快速反应的影响因素, 那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其快速反应能力又是怎样的?为了回答这方面的问题, 一些学者对企业及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于快速反应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杨长辉提出了分别对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 三者统一构成了制造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 并分别提出了量化的分析, 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快速反应能力进行实证评价。[7]姚巍通过探索快速响应的本质影响因素, 构建了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给出了以灰色关联分析为主体的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方法。姚巍从结果层、运作层和支持层三个层面构建了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 其结果层包含的主要指标由产品交付水平和产品创新水平;运作层包含的指标从四个角度出发, 分别是物流角度、生产角度、产品研发角度和信息角度;支持层的指标只有一项竞争战略匹配度的战略支持指标。[8]李隽波指出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要能反应企业的各个方面, 总结评价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时间、质量、响应速度、生产能力、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六个方面, 并对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相关研究活动提出了展望。[9]曾敏刚等结合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现状及服装业的特点, 从供应链时间、成本、顾客满意度三个方面, 建立了基于供应链的服装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的结构模型,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再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来评价服装企业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10]

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相关的研究有很多, 但关于某个具体行业或者企业相关的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比较少。不过, 整体的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评价的方法, 对于具体的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综合以上关于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可以发现, 大多学者所采用的评价指标都是依据供应链的流程来选取的, 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销售, 选取的评价指标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的质量速度、物流和信息的速度、管理水平、顾客满意度这些方面相关。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所要评价的侧重点选取所需要的指标来进行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

快速反应系统构建

快速反应系统 (Q R S) 是美国服装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最先采用的, 它是供应链系统的原型。其目的是为了抵御进入美国的廉价服装。企业通过建立一套敏捷的反应系统, 对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供应、储存和销售系统进行总体规划、重组、协调、控制和优化, 加快物料的流动, 减少库存, 并借助三位CA D系统及网络技术实施。[11]快速反应系统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很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快速地根据最新的市场要求, 做出适当的产品计划和时序安排。

赵洪珊、韩福成在服装产业反应系统的构建中, 提出快速反应系统适应了服装市场快速变化的特点;快速反应系统是群体竞争的有力武器;信息技术是快速反应系统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12]赵婷婷、裘建新在服装快速反应机制与系统的构建一文中指出, 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 快速反应系统的实施基础一般应该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零售商、服装制造商、面料制造商和纤维供货商的广泛合作网络;先进的信心管理系统;集合了所有环节、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中试基地。他们给出了快速反应系统的形成过程 (见下图) 。并提出我国实施快速信息化过程中存在服装业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和软件的专业化程度低、性价比低这两个主要问题。在最后给出了构建和实施快速反应机制与系统的对策:集群, 供应链网络中, 纺织服装行业的快速反应系统需要集合上中下游各个不同企业网络下的协同合, 应鼓励大中小企业联合, 形成巨大的生存销售网络;技术, 可以采用委外管理或者外包来有效利用资源并可以借用电子商务平台来推进信息化, 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做出快速的判断, 拓展销售市场;管理, 为了促使商品快速流通, 减少库存, 这不仅需要对生产制造进行控制, 还需要加快其他供应环节的快速反应,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11]

我国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快速反应系统的重要性, 并在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就, 也开发使用了一些快速反应系统的子系统, 如:服装CA D、ER P、CA PP、PD M等。但纺织服装快速反应系统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 除了受本企业软硬件环境的限制, 也受到整个供应链的协调的影响。对于快速反应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信息, 其共享和集成程度、利用率, 是否支持商务智能决策及不同企业信息系统间信息的转换等研究, 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以提高快速反应系统的功能。

从1987年快速反应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到现在, 20多年来关于服装快速反应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 并且这个概念还被应用到了其他许多注重“时间”、“速度”、“客户满意度”的行业中,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快速反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但在具体实施快速反应战略时, 效果却不一定可观。这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快速反应系统的构建和实施。企业的软件和硬件条件、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都影响着快速反应系统的构建和实施, 而快速反应战略的具体实现是依托快速反应系统。二是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的协调程度。快速反应的主要目标就是给最终客户提供快速满意的服务, 这离不开整个供应链的协调, 并且, 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会影响整体的快速有效性。因此, 企业在加强自身软硬件条件的同时, 也要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协调好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从设计环节到销售环节的快速反应, 能够更好的发挥快速反应的优势, 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 更好的把握市场。

参考文献

[1]Ko E,Kincade D H. Product line characteristics as determ inants of quick response implem entation for US apparel manufacturers. Clothing and Texile Research Journal,1 998,1 6(1):1 1 -1 8.

[2]Kincade D H,Cassill N,Williamson N. The quick response m anagement system : structure and com ponents for the apparel industry[J].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1 993, 84(2):1 47-1 55.

[3]Lowson B.A rent in the fabric:adoption of quick response strategies in our industry[C]//Textile Institute 7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Textile Institute,1 995:1 -1 7.

[4]Cipriano Forza, Andrea Vinell,Quick response in the textile-apparel industry and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1 997(8):1 25-1 36.

[5]马夫侠.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

[6]周旭东, 夏蕾.快速反应在服装营销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 2004 (25) :1 1 5-1 1 6.

[7]杨长辉.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4.

[8]姚巍.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7.

[9]李隽波.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与管理, 2007 (1) :40-42.

[10]曾敏刚, 周彦婷.基于供应链的服装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 7) :420-424.

[11]赵婷婷, 裘建新.服装快速反应机制与系统的构建[J].上海纺织科技, 2006 (34) :84-87.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困境中砥砺前行 第10篇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契机

陈涛涛:在此前的30年时间里,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扩大, 中国纺织服装业适时地融入世界纺织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 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 另一方面内, 外部市场的繁荣也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应该说是成就瞩目的。

陈树津:回顾这30年纺织工业的主要成就, 我想, 首先是市场改变了面貌。计划经济时代, 纺织品服装供应量不够, 1983年以前还发布票, 限量供应, 而且谈不上品种、花色, 鲜有新产品, 上海市布票比各省市布票值钱, 就是因为上海产品相对品种花色丰富。是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突破了计划,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满足需求。市场改变了纺织工业的面貌。

其次, 我国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了大发展。1978年末全国纺织工业总资产中, 国有占94.6%, 集体占5.4%。2007年, 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收资本, 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合起来仅占7.5%, 其余为个人资本、法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 其中个人资本占28.7%。由于改革开放, 形成了纺织工业各种经济成分大发展, 在国有资本之外, 吸引这么多资本投向纺织, 才有了中国是世界第一纺织生产大国的结果。

再次, 纺织产业集群地区成为纺织品服装主要加工生产地。改革开放以前, 纺织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后, 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他们是中国纺织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体。目前, 纺织工业主要产品, 如60%以上的化学纤维、70%以上的服装等等都在产业集群中生产。

此外, 技术装备大为进步。过去, 我国纺织工业装备很落后, 双如织机, 1978年就有49.6万台, 数量不少, 可效率很低, 如今, 高效率的无梭织机总数已经超过它。过去, 我们自主创新能力很弱, 现在大为改观。2007年, 我国化学纤维产量达2400万吨 (1978年产量28.4万吨) , 占全世界产量的近一半, 这与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聚酯成套装置密不可分。

最后, 出口拉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解放以后, 在经济困难情况下, 国家一直依靠纺织出口赚取外汇, 1961年, 纺织产品占出口比重高达1756亿美元, 占国际纺织出口贸易总额的1/4。而且, 纺织为净创汇行业, 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改革开放30年, 如今, 我国是世界纺织第一生产大国, 第一出口大国。同时, 我们也是世界第一纺织消费大国, 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 已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李灵敏: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对外出口是非常少的, 特别是由于政策的限制, 我们是不允许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这种方式的。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扩大出口、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政策上放开了允许贴牌生产的方式;进而,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弥补国内原材料不足的缺欠, 我们又进一步开展了“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方式。与此同时, 一方面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得益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裕、并且逐渐被允许流动, 从而被吸纳到劳动密集型聚集的服装产业中, 形成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以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 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车克焘:1978年, 改革之初, 溢达公司以补偿贸易形式与江苏一家国营公司开始业务往来, 从事服装生产和出口贸易。1988年, 国企改革加之国家合资法的出台, 使溢达有机会与当时的广东高丰纺织印染公司成立合资企业。随着公司在海外市场上客户档级的提升, 公司也不断改进经营模式, 逐渐向高端产品以及先进管理企业转型。对当时国内政策以及投资环境的信心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将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提升和扩展从合资到独资企业, 从服装到面料, 纱线, 棉花, 一路发展到今天成为一家一条龙生产和高科技的纺织服装集团。回想当年, 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 也就没有溢达的今天。

说到溢达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得益于中国境内的诸多优势, 如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 使我们可以种出优质的棉花, 纺出精细的纱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并非指廉价, 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容易被培养成熟练和高效率的技工。另外, 中国市场本身也存在巨大的潜力。

陈涛涛: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能在短短30年时间里取得如此规模的发展, 其中外资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计量方法, 根据2000年至2005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我们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的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的进入对我国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2000年至2005年间, 该行业中的外资企业 (包括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 在我国产生了充分、持续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既表现为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 在技术、设备、管理等诸多方面为我国企业提供了示范效应, 也表现为由于我国企业融入了国际纺织服装行业的价值链, 从而在与外资企业的上下游的关系中获得的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对国际标准的学习与掌握等方面的提升。虽然, 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 我国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外资企业的进入程度并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 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外资的进入程度是适中的, 是便于内资企业获取由于外资的集聚而带来的溢出效应的。

与此同时, 我们计量检验的另一个结果表明, 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运营过程中也从我国内资企业获取了反向的溢出效应, 它主要表现为外资企业在与内资企业的竞争和协作过程中获得了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统计数据也表明, 外资企业的平均人均劳动生产率在2000年至2005年间分别从41.79千元/人上升到了59.11千元/人。只是相对于内资企业而言, 由于内资企业的在同期间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更加迅速, 从2000年的27.24千元/人增至2005年的56.44千元/人, 因此, 内外资企业在能力方面的差距也明显缩小。如果我们用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以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来测算内外资企业的相对差距、用外资企业的资本密集度除以内资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来测算内外资企业的相对差距的话, 我们可以发现, 内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从2000年的1.74下降到2005年的1.26, 反映了我国企业实现了显著的追赶效应。

从上述来自业界和学界各个方面的事实与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得益于30年开放政策的正确选择和改革过程的不断深化,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 在适度竞争、优势互补的市场环境下, 共同创造了共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现实困境

陈涛涛:回顾走过的经历, 既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 更重要的是可以清醒地审视已经形成基础和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发展的脉络。历史经验表明, 融入全球经济从来都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追赶型的国家选择在逐步开放的环境下发展, 一般会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来自自身的变革过程, 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冲击, 当内部变革与外部冲击相互作用时, 挑战就会变得更加严峻。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曾经在顺应国际潮流和自身改革的发展中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但与此同时, 自身变革中积攒的问题和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地积累, 近几年, 在我们回顾总结30年成就的同时, 也现实地迎来了新一轮的严峻挑战。

李灵敏:当前服装产业面临的问题很多, 有宏观的, 有微观的。三率 (汇率、利率、退税率) 两高 (原材料价格提高、劳动力成本提高) 的问题只是表象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应该是:第一, 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被过度消耗。尽管扩大服装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但是, 资源消耗性的增长带来其他许多问题, 其中主要的是:资源进口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加大, 资源消耗型生产导致严重的环境代价。因此, 出现了出口扩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目的:一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二是伴随国际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 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 如纺织印染业,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消耗动因也是造成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的动因。

第二, 服装产业被现有贸易格局困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在出口服装直接生产过程中, 中国企业大多处在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低端。服装加工贸易, 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 往往只承担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值较低的缝制加工环节。因此, 目前服装出口产品结构状况对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不利的。劳动力价格低是我们的优势, 但廉价劳动力在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同时, 也降低了中国技术创新的动力, 从而形成了“低技术陷阱”。粗放型的出口超高速增长, 还带来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由于中国服装企业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 缺乏自有品牌, 在出口产品的研发和国际流通中的影响力微弱, 远离市场最终环节, 因而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第三, 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入世后,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新的挑战也伴随而来, 贸易摩擦的形势将更严峻, 反贸易自由化的保护主义的压力更大。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 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 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 虽然目前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过大, 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快速增长, 不仅与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及其国内产业存在正面竞争;而且与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也发生越来越多的竞争。另外, 中低端产品的出口市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

车克焘:近年来, 中国纺织服装业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人民币升值除了带来直接利润损失外, 同时还影响着出口企业的长期计划。虽然部分企业都对升值有着中长期判断, 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企业不知道人民币升值还要升多少, 在节奏上很难把握。再就是原材料, 油价上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风险。由于溢达很早就注意排污的处理和环保生产, 以及完善对员工的劳动合同、权益方面的工作, 所以新的环保政策及新劳动合同法对我们影响并不大, 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对有些不守规企业是雪上加霜, 对溢达反而变成优势。2005年后, 中国政府分别与美国和欧盟签署了纺织品协议。商务部对于协议数量的分配非常合理, 公开, 公正, 透明, 执行地也很出色, 使企业有稳定及可预见的贸易环境, 大家普遍受益很大。然而2009年, 中美纺织品协议到期, 目前双方政府均无意续签协议或进行任何形式的贸易安排。对我们来说, 这种不确定的外贸环境其实是最大的威胁。客户要保护供货渠道, 就不敢贸然下单。

从国际市场看, 美国因为次贷危机和油价上升等因素, 影响到消费能力下降, 店铺销售下滑, 导致客户订单减少, 价钱也在往下压。现在这种情况渐渐影响到欧洲, 今后还有每况愈下的可能性。溢达的客户多是全球性的品牌商, 为了降低成本, 减少风险, 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整合供应商, 进行更加集中的采购。溢达凭借多年来形成的溢达品牌优势, 过硬的产品质量, 科技含量, 一条龙生产和服务, 今年反而拿到更多的订单, 从而相应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也更加稳固了我们的市场地位。

陈树津:当前是我国纺织行业最困难的时期。一方面全世界纺织服装加工能力比较大, 国际市场疲软, 特别是美国;另一方面, 面向纺织企业的不得因素叠加, 出口企业首当其冲, 诸如人民币不断升值, 原材料、辅料、能源动力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 环境保护约束大, 银根抽紧等等, 全行业技术进步、研究开发、改善管理等增效措施赶不上减利步伐, 致使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国际市场疲软、出口乏力, 国内市场虽然纺织产品价格稳定, 但CPI较高, 影响纺织消费, 还要持续相当时间, 因此, 这个时期是调整期。

姜哲:当前纺织服装行业确实遇到不小的困难, 特别是由于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等原因, 造成了成本上升, 部分企业的倒闭、转产, 大部分企业利润减少。当前纺织服装业的利润普遍下降, 美欧的品牌进口商、零售商都是如此, 日本也如此;印度、越南、印尼等和中国企业的状况差不多, 这是国际大环境。然而, 这种困难并不是“毁灭性的”, 从困难的程度上讲, 以浙江平湖和广东东莞为例, 只有10%左右的企业停产、转产及倒闭了。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 这种情况在宏观政策调整方向下仍然是可承受的。这一阶段, 实际上是纺织服装产业调整的阵痛期, 在内外压力下的优胜劣汰过程, 我们会把最低端和无利的产品转移出去, 从而尽力转向中高端的产品;同时, 也会淘汰一些管理不善、经营不善、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

从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判断来看, 当前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尚不能很快取代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首先, 虽然他们的工资水平比我们低, 但我们企业的效率比他们高;特别是, 我们有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 其他国家近期还难以赶上。此外, 在国家的整体服务体系方面我们占有优势, 例如, 越南该行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其港口、通关等方面的设施、管理服务跟不上, 对其快速增加的出口是非常不利的。此外, 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产能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环境下凸现过剩 (当前在成本极速上升的条件下, 面料价格没能上涨就是例证) , 同时, 我国的内部竞争异常激烈并存在恶性竞争和不公平竞争的顽疾。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段阵痛过后, 一批优质企业将涌现出来,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水平会上一个台阶。

陈涛涛:从上述业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分析和判断可以看出, 当前问题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这些问题对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很显然, 全球性的问题, 任何企业, 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 无论是实力较强还是实力较弱的企业, 都不能幸免。而因国内因素或综合因素造成的问题, 不同企业则受到的影响不同, 最终, 抵御和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又因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及其实力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 由于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 如溢达、鲁泰这种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 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 在受到挑战的同时, 也因全球范围内实力弱小企业的倒闭, 特别是买方企业进行供应商整合力量的驱动, 反而会从中扩大市场份额, 进一步加强其市场领导地位, 受到巨大压力的企业, 往往是那些相对弱小的、价值链地位较低且链段短、调整弹性小的企业。

基于我们的研究和企业访谈, 我们发现, 我国从事中高端产品生产的企业受到的实际冲击相对于从事低端产品的生产企业要小得多。这一点于姜哲会长所谈非常符合, 其主要原因在于亚洲其他国家在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基础设施和配套生产体系上与我国还有较大距离, 因此, 对我国尚没有构成替代威胁;而对于以价格竞争为主且配套要求简单的低端产品, 周边国家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竞争实力, 因此, 订单转移的状况已经并且也正在发生。应该承认, 我国从事低端产品生产的企业实际数量很大, 特别是在我国的内资企业中, 也包括在发展中形成的纺织集群, 这种企业不在少数。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突围之路

李灵敏:服装产业是中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直接就业约2000万人, 若加上包装、运输将达9000多万。中国服装产业作为融入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 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极具活力与创造力, 对国民经济贡献突出的产业。但是, 服装产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 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加速促进产业升级, 转变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出口增长方式, 通过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结构, 增加内需拉动力。中国服装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能源与原材料需求, 以往能源和原材料在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很低的, 这有利于两头在外的服装产业。但是, 目前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已经暴涨, 预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世界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将处于上升阶段, 这对坚持加工制造为主、并且以出口为导向服装产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 新的外贸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更多的从竞争优势理论中获取。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和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 长期以来, 中国服装出口贸易及迅速发展都得益于此。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的变化,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 并把目光投向竞争优势理论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从要素禀赋角度看, 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 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它的科研能力、技术、人力资本及服务贸易。从产业角度看,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 而美国等则在于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随着资源、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 中国所具有的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 以劳动力廉价且丰富而著称的中国出现了“民工荒”。应该说“民工荒”对传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靠压低工人工资、降低劳动保障与安全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传统模式已经成为过去。

另外, 全球范围内面临的能源价格过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主导工业化国家内需不足以及地缘政治局势动荡所带来的风险增大等问题, 加重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石油价格高位运行已经影响世界经济增长, 由于国际上对石油的需求旺盛, 价格将长期高位震荡, 未来5年不会明显下降。同时石油市场的投机资本也会成倍放大供求缺口, 这会增加各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 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要让中国的服装出口贸易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其中还存在很多现实和潜在的问题, 使我们看到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我国服装产业的战略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就是要从过去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实现在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中, 从底端向高端地位的转变。加快服装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进程, 创造新优势, 引导加工贸易向深加工、精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加工贸易, 鼓励加工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从事OEM配套能力, 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与此同时, 要引导服装企业由单纯重视外贸的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转变。

车克涛:溢达在挑战面前并没有一味等待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而是先练好企业内功, 化被动为主动, 把此轮宏观调控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机遇。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谋求长远的发展关键还是靠自己。

首先, 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效率。如何在不增加工人工时的情况下, 减少次品率, 减少流水线上工人的等待时间以提高效率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增加研发投入, 不断提高产品档次。高档次的产品存在相对较大的利润空间。其次, 在生产中注重节能降耗, 这不仅有利于环境, 同时也是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的途径。溢达在高明的工厂曾经一次性将十几万支白炽灯管全部置换成节能灯, 花费几百万元人民币, 但是这笔开销十八个月就可以省回来。还有一个例子, 我们有一项专利技术可以在染纱时省掉一半的水, 一半的染料, 当然成本就降低了, 这种靠的是高科技。此外, 就是企业必须注重发展自身的品牌, 这里指的并非单是零售品牌, 而是指一个企业的信誉, 产品质量, 对环境, 对员工的认真态度, 快速反应, 交货及时, 客户认可的企业的理念、文化等。所以, 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 如果还是只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加工费, 以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竞争力是不可持续的, 而且在这种扭曲成本的环境下生存的企业也会最终被淘汰。

陈树津: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的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 国家应该充分关注这个行业, 因为纺织行业是社会的“稳定阀”, 直接就业2000万人 (产业工人) , 间接就业1亿人以上 (生产提供棉毛麻丝天然纤维原料、纺织流通领域的百姓等) , 因此, 非常需要从政策上尽力支持。比如, 提高出口退税率;取消棉花进口滑准税;实行棉纺织企业使用国内棉花进项、销项税同为17%;进口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免征进口增值税等等, 这些政策有些是使税赋更加合理, 有此是鼓励技术进步。最近国家决定提高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 表明国家的关心和支持, 还希望更进一步。

另一方面, 纺织企业绝不能把企业复苏、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国家政策上, 根本的还是靠企业加快调整, 充分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做扎扎实实的工作。我认为, 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情况下, 大面积企业倒闭是要避免的, 而一定的优胜劣汰是必须的, 国家应该有预测并及时采取措施。

姜哲:当前是产业升级的机遇和挑战, 并且我们也具有压力下升级的条件。例如:这些年来我国在配套设施、资本积累和人才积累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从我国奥运服装的设计可以看出我们在这方面是有实力的。众多企业、品牌企业建立起了颇有水平的设计、技术中心, 涉足纤维设计、面料设计、服装打版、制版及设计、家纺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许多企业顺应绿色生态纺织品的潮流, 应对国际纺织品贸易技术壁垒上升的苗头, 建立起高水平的检验检测实验室, 提升了中国纺织服装高品质良好形象, 如:青岛即发、晨风集团、上海丝绸、江苏国泰、江苏舜天、大杨创世、山东鲁泰等。

与此同时, 政府也应采用适当的措施:首先, 政府政策的调整立足于宏观走向、产业的长期发展, 不在于少部分企业一时的困难。其二, 出口退税应按税法执行, 征17%、退17%, 是国际惯例, 不宜作为一个经济杠杆使用, 频繁变动。降低出口退税率, 外商不认账;提升出口退税率, 外商要求分利。目前调高两个百分点的退税只能解决3-4个月的企业收益, 但可能被同期的人民币汇率升值所冲抵, 与企业的期望值差距甚大。其三, 各级政府应清理、减免多种不统一、不规范的杂费和摊派, 减轻企业负担。其四, 应引导、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营造全行业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度难关的氛围。其五, 应大力培养纺织服装业人才 (高等教育之外、加大在职人员和农村新劳力的技能培养) ;同时引导、支持企业规范地承担社会责任, 明确哪些是企业必须承担的, 哪些是要企业逐步到位的, 哪些是企业可承担、可不承担的, 对解决就业人员较多, 如:1000人以上、2000人以上的企业给予公共福利设施、环保设施、节能设施的资助。最后, 纺织服装产业是市场充分竞争的领域, 国有资本应退出。政府对棉花等战略性的经济物资要掌控, 如:国家储备, 既保护农民利益, 又平衡纺织原料供给。

陈涛涛:综合以上各位的分析和判断, 可以清楚地看到, 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大家有着高度的共识:那就是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鼓励创新、节能降耗, 改变行业增长方式。从国际纺织服装行业比较优势不断转移的历史中, 从如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的升级、转型、淘汰的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国际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轨迹。当前, 中国也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 正如两位会长的判断:当前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调整期, 也是升级的阵痛期。当前存在的不同观点主要集中于:让这一调整和阵痛的过程自然地发生, 还是需要借助政策人为地减缓这一过程。可以看出, 前面各位业界专家的建议主要是依据他们对当前形势的判断。

在以上各位的观点基础上, 我这里再补充两点个人看法。第一, 在当前的形势下, 适度的政策支持仍是必要的。主要理由如下:首先, 相对于以往发达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行业的崛起而被迫升级的历程, 当前的形势更加复杂, 特别是, 国际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出现过快、过急, 这不仅涉及纺织服装一个行业, 对于许多羽翼未丰的内资企业而言是不可抗力的。并且,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外部的压力还会持续存在。其次, 从获取外资溢出效应的机制和可持续性的角度看, 当前我国企业的经营模式, 特别是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 在这些年中也给企业创造了迅速发展的机会。从对企业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 很多外贸企业在经营中积极地了解国际市场需求、通过模仿创新的方式在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水平, 我们的经验研究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溢出效应的存在。只要我国企业进一步把握并争取稳固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随着国际市场产品的升级和服务需求的多元化, 通过这一渠道持续获取溢出效应的机会就仍会存在。

浅析纺织服装中的APEO 第11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 APEO 技术壁垒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234-01

2011年4月至5月,绿色和平在中国、英国、阿根廷等18个国家采购了15个服装品牌的78件样品,后经过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包括阿迪达斯、李宁等14个品牌在内的2/3样品被检测出含有NPEO。同年8月23日,该组织发布了题为《毒隐于衣—— 全球品牌服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的报告。此报告一出,在国内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中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及出口大国,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1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478.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下半年增速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全年出口依然实现了20%的增长。其中纺织品出口946.7亿美元,增长22.9%,服装出口1532.2亿美元,增长18.3%。在此背景下,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亟需增强自身的质量意识,避免在因为技术壁垒而产生的贸易摩擦中蒙受损失。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NPEO到底是什么。NPEO,学名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其实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以下简称APEO)中最为常见的一种。APEO主要用于塑料和合成橡胶中的乳液聚合和聚合物稳定、纺织加工、农业化学品、纸浆和造纸工艺、金属和矿物加工、乳胶涂料、润湿剂和乳化剂、发泡剂、粘附剂、清洗产品和车辆清洗剂,是继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之后的另一大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在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中,APEO主要作为印染前处理助剂来使用,如精练剂、润湿剂、渗透剂、乳化剂等。

接着,我们需要了解对APEO的使用到底有什么限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丹麦、法国、德国、瑞士、挪威等国就先后出台了相关协议,限制或禁止APEO的使用。欧盟2002/371/EC决议中禁用包括APEO在内的7种化学品,在部分配制品和配方中也不能使用,但没有提出限定值。欧盟2003/53/EC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17日起,除特定的情况如用于涂料印花的粘合剂等除外,对APEO的使用、流通和排放作了相应的限制:化学品及其制备物中的NPEO及NP含量不得高于0.1%,否则,该化学品及其制备物不能用于纺织品和皮革加工、纸浆生产和造纸生产、化妆品、杀虫剂和生物杀灭剂的配方。以上的协议、指令主要是从原材料方面限制APEO的使用,但对成品中APEO的含量没有给出明确的限定。随着对APEO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国际环保纺织协会表示,从2012年1月开始,APEO中的NPEO、OPEO、NP、OP将被纳入检测范围,并将其限量值加进Oeko-Tex评估目录中,具体限制规定如下:NP:100ppm;OP:100ppm;NP(1-9)EO总量:1000ppm;NP(1-9)EO总量:1000ppm。至此,针对成品(主要是指生态纺织品)中APEO的含量有了较为明确的限定。

最后,我们得懂得如何控制APEO的使用。目前对APEO的检测主要是以甲醇作为提取溶剂,用配有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外标法定量[2][3][4]。其中,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检测时又分为反相或正相测定,使用反相测定时定量操作较为方便,而使用正相测定时定性较为准确。用液质联用仪进行测定则无论定性或是定量都能获得较佳效果,但仪器购置成本较高。若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则可以对自身生产流程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及时的监控。若生产企业不具备自检条件,可以抽取部分成品送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如果企业规模较大的,则应从原材料如精练剂、润湿剂等开始监控,从源头上就尽可能减少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目前虽然只对申请Oeko-Tex Standard 100纺织品生态标志的产品有明确的APEO含量限定,但鉴于APEO导致的环境问题备受人们关注,而且列入Oeko-Tex评估目录的高关注物质往往会在日后被纳入欧盟的强制标准中去,所以国内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需加强对APEO的关注,增强质量意识、完善质控管理、提升产品品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不打无准备之仗。

参考文献

[1]盛毅,周述琼,章骅,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环境危害及检测方法评价[J].现代科学仪器,2009(4):141-145.

[2]GB/T 23322-2009,纺织品表面活性剂的测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S].

[3]SN/T 1850.1-2006,纺织品中烷基苯酚类及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类的测定1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S].

广西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思考 第12篇

1 产业转移的主要工作

自治区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 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 (桂发〔2007〕18号) , 2009年以后又先后出台了《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各市、县也相应出台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等, 明确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总体框架、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 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主要体现在茧丝绸行业。在比较优势的推动下,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为优化资源配置, 国家采取了茧丝绸原料生产和原料初加工工业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转移的“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政策。近年来, 在区外, 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 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及生态环境影响, 蚕桑生产优势逐步萎缩。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此极为重视, 抓住机遇, 以“东桑西移”为契机, 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桂政办发〔2006〕127号) ,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外地客商落户广西, 为我区茧丝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在观念上着眼于发展, 着眼于未来, 善于宣传、推介骨干优势企业、特色优势资源和良好的政策区位条件吸引外来投资。组织招商团赴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广泛宣传, 招商引资, 同时, 热情接待和陪同国家以及各地的领导、专家、客商到广西各地考察调研, 加深了解广西;二是利用我区蚕桑业快速发展的效应大力引进东部及国外丝绸企业到我区创办缫丝、丝绸及深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我区茧丝原料优势和区位优势, 以及东部地区丝绸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的丝绸企业及有实力的企业合资、合作, 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场销售网络, 发展丝绸深加工产品;三是加快丝绸工业园建设, 在南宁、柳州、梧州、河池、来宾等地建立丝绸工业园。通过工业园区构建的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企业和商家来广西投资建厂, 四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广西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 自治区以及各市政府在土地开发、资金、税收、鲜茧收购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为吸纳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 为外来投资办厂客商的利益保障提供了基础。

2 产业转移的主要成效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 利用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场销售网络, 不断推进了“东丝西移”、“东绸西移”, 使我区茧丝绸产业链逐步延伸, 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江苏华佳丝绸集团公司、浙江丝绸之路集团公司、浙江花神丝绸公司、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源达丝绸公司等一大批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较强的东部企业纷纷进入广西投资办企业。到目前为止, 丝绸行业中省外到广西各地投资、合作的企业已超过全区丝绸企业的70%, 区内蚕茧自用比例由2005年的35%上升到2013年的80%以上, 桑蚕丝产量是2005年的5.6倍。为城镇居民和吸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近4万个岗位。而且有不少企业除了蚕丝加工外, 丝绵被、捻线、绢纺、织绸、家纺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已在广西各地相继建设和投产。同时, 丝绸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与广西丝绸进出口公司共同组建的广西丝绸 (集团) 有限公司, 正在逐步向集桑园基地建设、缫丝生产、丝绸深加工以及丝绸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在蒙山创建的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快发展丝绸深加工和进出口贸易, 争取形成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 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的丝绸集团;

由江苏华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广西华象丝绸印染有限公司丝绸印染产业化项目”, 2013年已在来宾市象州县开工建设, 标志着我区在承接茧丝绸产业转移, 推进“东绸西移”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又迈出新的一步;

中国台湾麦斯集团 (鞋业) 进驻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一期项目已经投产;贵港港龙明珠环保皮革工业城的规划和论证等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国香港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在梧州港口工业区投资建设10万吨浆纤一体化差别化粘胶化学纤维项目已经备案和环评工作;

2011年9月溢达集团 (香港) 在广西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通过摘牌完成产权交易, 承债式重组银海集团, 将用3年左右时间投资20亿元人民币, 在桂林九美桥和苏桥工业园建设集总部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等为一体的新产业基地, 项目建成后, 桂林溢达将成为行业内标杆工业企业, 年产值达到20亿元, 利税总额达到2亿元。

此外, 玉林福绵区的服装产业是从模仿广东地区的企业开始的, 凭借地域优势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服装加工产业向福绵区转移, 产生了大量的来料加工型服装企业。福绵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广东地区服装产业的转移, 使福绵服装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会, 推动了福绵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的“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称号。目前, 全福绵区服装企业发展到1700余家, 注册商标100多个, 配套企业近400家, 日产能约65万件, 从业人员8.5万人, 年产值超过37亿元, 初步形成一条以服装生产为核心, 涵盖水洗、电脑绣花、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相关产业配套发展的服装产业链, 成为广西玉林市五大产业集群之一。

根据各市统计的情况来看, 广西现有纺织产业转移重点企业60多家、重点园区6个, 全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为今后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 全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全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82家, 其中纺织、服装企业200家, 制革及皮革制品企业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1.56亿元, 同比增长5.64%, 工业增加值增速3.34%;预计实现利税总额35亿元, 同比增长18%。尤其是茧丝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广西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和国内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2013年, 全区蚕茧产量和桑蚕丝产量分别超过33万吨和3万吨, 占全国蚕茧和桑蚕丝总量的比例超过40%和25%, 两项排名持续保持全国第1;缫丝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 自动缫普及率达100%, 生丝质量普遍达到4A级, 部分达到5A、6A级, 完全改变了过去生丝等级低、产量小的状况。茧丝绸业已成为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农工贸产业, 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也被自治区作为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之一。

3 产业面临的形势

虽然我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但与东部传统主产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经济总量少, 企业规模小, 原料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滞后, 产业链短, 附加值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以及加工成本上升等。随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 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原料, 为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和扩大出口, 实施多元化市场以及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我区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4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布局

今后一段时期, 广西纺织工业主要在茧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品等行业承接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和延伸产业链, 尤其在丝绸、服装这两个行业。

4.1 丝绸工业

承接和延伸产业链的重点是发展捻线丝、绢纺、织绸、丝绸印染、丝针织服装、床上用品、家饰产品等。主要布局在南宁、柳州、梧州、河池和来宾等地的丝绸工业园区。

4.2 服装工业

承接服装产业转移重点布局在桂东南, 根据目前各地服装工业已形成的特色, 玉林以承接裤子、内衣类、时装等各类服装为主, 桂平以承接针织休闲运动服为主, 灵山以承接各类针织毛衫为主, 南宁以承接西服、时装为主。

5 发展方向和目标

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区区位、资源等优势,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集中力量发展精深加工业, 力争把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培育成为我区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

到2015年, 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0亿元;纱线1.5×106t、桑蚕丝3.5×105t、丝织品1×108m、服装3亿件 (套) 、轻革4.5×108m2;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主要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内平均水平, 力争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国茧丝绸主要加工基地和贸易信息中心之一。

6 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6.1 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政府协调职能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纺织工业的发展涉及到环保、土地、农业、商务等多部门, 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需密切配合, 在办理项目投资手续、服务、指导等工作中要以良好的服务质量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同时, 在产业政策的落实, 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宏观调控工作中, 要加强协调, 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

6.2 加大财政支持, 推动产业升级

我区纺织工业目前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企业的实力不强, 为此, 一方面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茧丝绸业发展的税费优惠及财政支持政策, 另一方面利用自治区及各级财政技改专项资金, 支持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及人才培育基地建设等工作, 引导纺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

6.3 完善创新体系, 提升产品研发能力

技术创新工作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同时, 要加强全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一是支持实力较强的区级科研机构完善研发手段, 创建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研发中心;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或研发机构;三是支持中小企业采取各种形式联合创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设计、科研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各层次研发机构的创立, 形成具有一定水平和较强服务能力的全区性研发体系。

6.4 支持民营经济, 加快产业发展

投资结构多元化, 多种经济成份协同发展是振兴广西纺织工业的重要措施, 尤其是生产工艺相对简单, 生产规模灵活的服装、茧丝绸行业更应鼓励民间资本、民营经济的介入和发展, 同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要给予民营企业同等待遇, 尤其在产业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 促使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6.5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为了改变纺织行业各类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 必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在重视各类院校毕业生招聘的同时, 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 加强现有专业人才队伍的短期进修、培训和岗位轮训;二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引进外来资金投资办厂、合资合作等措施, 引进区外人才;三要完善激励机制, 努力营造人尽其才,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四要加强岗位练兵, 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提高职工整体素。

7 结语

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区的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已经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 对繁荣我区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域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区未来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之一。广西应紧紧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 以优质原料生产为基础,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和特色产品, 使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优化升级和快速发展。

摘要:针对广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实际, 分析“十一五”以来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和成效, 阐明广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并根据自治区行业规划的发展目标, 探讨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及布局, 提出了相应措施和建议, 为广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上一篇:聚氨酯丙烯酸酯下一篇:整形外科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