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肿胀疼痛范文

2024-07-14

局部肿胀疼痛范文(精选5篇)

局部肿胀疼痛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我院在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骨伤三期局部肿胀疼痛的患者。其中男性有20例, 女性有16例, 年龄在12~82岁, 平均年龄为39.6岁。所收治的患者中有20例为关节骨折, 另外16例为长骨骨折, 临床中均以肿胀、疼痛、灼热、行走困难、功能性障碍导尿管为主要表现症状。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临床表现的肿胀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首先给予所有的患者以常规的骨伤治疗方法, 如传统的中医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的治疗方法, 另外还要给予患者常规的抗炎、舒筋活络的辅助治疗。然后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我院自制的消瘀止痛膏外敷进行治疗, 而对照组不再加用其他的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使用的消瘀止痛膏主要由土鳖虫、茜草、赤芍、红花、生地黄、香附、当归、三棱、桂枝、泽兰、地龙、桃仁、石菖莆各100g, 川芎60g、麻黄、黄柏各50g、三七30g等药物及剂量比例组成。其制作方法为:将以上17味药, 粉碎成细粉, 过100目筛, 混匀, 再将凡士林熔化, 药粉与凡士林按1∶3混匀, 冷却后装瓶备用, 有效期一年。用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局部肿胀的实际情况, 选取适量的药物, 将其摊抹在20cm×15cm的皮纸上, 之后贴于患者相应的肿胀部位, 并用绷带将其包扎。骨折经整复之后, 在敷上药物后还应用夹板将其夹缚住, 固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于1~2d换一次药物, 连续3~5d后肿胀疼痛便可以有所消退。消瘀止痛膏主要适用于骨折、软组织受到损伤, 发生局部肿胀、灼热、疼痛等症状的患者, 也可以用于风湿、类风湿和痛风等疾病的治疗中。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的数据通过SPSS 13.0的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的消失时间为1.5~4d, 平均为 (3.11±0.68) d;对照组中患者肿胀疼痛的消失时间为3.5~6d, 平为 (4.52±0.84) d, 两组患者的肿胀疼痛消失时间比较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当人体骨骼受到损伤时, 会使得经络也受到损伤, 之后变化气机不畅, 在肌肤腠理之间形成血液瘀滞积聚。中医中有言“通则不痛, 不通则痛”, 正是如此, 血液瘀滞之后局部便会发生肿胀疼痛, 不仅如此, 气滞也会引起局部发生肿胀疼痛。《正体类要》指出:“肢体伤于外, 则气血伤于内, 营卫有所不贯, 脏腑由之不和”。气滞血瘀是外伤及骨折的病理改变的核心内容, 因此骨伤患者的主要治疗原则就是祛瘀生新。在古书《疡医大全》中有云:"有跌伤骨折, 宜活血化瘀为先, 血不活则瘀不去, 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

骨伤患者后期表现有肿胀疼痛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表现, 主要是由于毛细管的通透性增加, 小血管破裂、出血, 使得组织间隙中有外渗的血管内液, 因此形成肿胀。另外, 肌肉见反射性的经络和疼痛会使得静脉回流发生障碍, 使通透性增加, 血管壁扩张, 形成组织间质水肿。临床中如果不及时对患者出现的肿胀疼痛症状进行改善和纠正, 将会对骨伤的愈合造成影响, 严重者可能使骨伤处边缘的皮肤坏死, 局部皮肤供血进一步受到障碍, 对损伤组织的修复造成影响, 影响骨折愈合。因此, 临床中对于骨伤后期的局部肿胀疼痛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中使用外敷药物进行治疗是骨伤科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法, 其治疗效果显著有效。外敷给药可以对患者损伤肿胀疼痛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直达患处, 起到痛经活络、消肿散瘀, 促进血液运行的目的。使用外敷药物进行治疗时一般以清热凉血、消肿散瘀、调节气血运行、强壮筋骨为主要的治疗目的, 正好也就符合了骨伤的治疗原则, 在使用时还应配伍选取合适的药物综合进行治疗。

本组研究中使用的消瘀止痛膏主要是由土鳖虫、茜草、赤芍、红花、生地黄、香附、当归、三棱、桂枝、泽兰、地龙、桃仁、石菖莆、川芎、麻黄、黄柏、三七等药味组成。其中, 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茜草凉血止血、活血通经,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香附疏肝理气, 调经行气止痛,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泽兰活血调经、通经、利水消肿, 地龙清热息风、通络, 桃仁活血逐瘀, 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麻黄发汗、利尿、平喘, 黄柏清热燥湿、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几味药物同用, 共凑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活血通经、消肿行气的功效。在本组研究中, 结果表明, 使用中药消瘀止痛膏外敷治疗骨伤三期局部肿胀疼痛时患者的临床中的消肿去痛时间为 (3.11±0.68) d, 而在对照组中患者肿胀疼痛的消失时间为 (4.52±0.84) d。两组的消肿去痛时间比较存在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中使用中药消瘀止痛膏外敷治疗骨伤三期局部肿胀疼痛, 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明显缩短患者肿胀疼痛的消失时间。方药具有非常良好的清热凉血、痛经活络、消肿止痛、行气化瘀的功效, 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观察了解我院骨伤科临床中使用消瘀止痛膏外敷治疗骨伤三期局部肿胀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骨伤三期局部肿胀疼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中给予患者常规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我院自制的消瘀止痛膏结合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局部消肿变化情况, 并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的消失时间为1.5-4d, 平均为 (3.11±0.68) d;对照组中的消失时间为3.5-6d, 平为 (4.52±0.84) d。两组患者的肿胀疼痛消失时间比较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临床中通过使用消瘀止痛膏外敷治疗骨伤三期局部肿胀疼痛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其具有良好的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骨伤三期,局部肿胀疼痛,消瘀止痛膏

参考文献

[1]孟照明, 孟照亮, 王丰泽.孟氏膏药治疗骨伤三期局部肿胀260例病例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35) :407-409.

[2]江志秀.消瘀止痛散外敷治疗骨伤三期局部肿胀疼痛[J].四川中医, 2005, 23 (5) :79.

[3]陈军.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35 (2) :79-80.

脚腕肿胀疼痛的治疗方法 第2篇

关节肿胀疼痛:中医认为因损伤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合而为病入络,流注关节阻遏气血,风邪水湿乘虚而入,侵犯郁于筋脉使其经络闭塞,闭者不通,不通则疼,疼久者必痛,痛久必结,结久者必肿,肿久者必热,这就是阴阳失调,脏腑相互不能资生而致肿胀疼痛的机理。根源为筋血不活毛细血管及微循环不畅所致。中医的疗法是以调理微循环为主,只要微循环畅通了经络筋脉就会散结,症状也会随着微循环的畅通而逐渐消失。建议保和堂徐记膏药(滑膜囊炎膏)外敷,用膏 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攻而散之。

作用与原理:由于药物用于肌表薄贴。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药物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药物对症:滑膜炎、膝盖积水、N窝囊肿,关节红肿疼痛等疾.通过药物外敷,舒筋,活血,化淤,可迅速消除肿痛而达治愈目的.不明之处可随时咨询.祝早日康复!

局部肿胀疼痛 第3篇

关键词:中药,消肿止痛,肿胀,疼痛,关节僵硬

肢体关节处或近关节部位骨折,局部瘀血,关节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液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造成关节周围的筋肉相互粘联或挛缩,至局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影响肢体关节的功能,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拆除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的同时,辅助中药“消肿止痛”熏洗方治疗骨折拆除外固定后局部组织肿胀、疼痛,甚至并发关节僵硬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67例,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男175例,女92例;年龄13~76岁。其中193例近关节或关节内骨折拆除外固定后,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关节功能障碍;64例骨折愈合后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时,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患者无法坚持锻炼者;10例膝关节屈伸不利,行走时疼痛、跛行,局部肿胀、疼痛者。将该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51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方药组成

自拟“消肿止痛”熏洗药方:秦艽、红花、桑枝、艾叶、荆芥、防风、透骨草各20~30g。水肿甚者重用秦艽、红花;疼痛甚者加用乳香、没药各20~30g。

1.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关节功能锻炼,辅助中药“消肿止痛”方药熏洗治疗,将“消肿止痛”熏洗药浸泡15~20min,煎煮10~15min,放入口径较宽的容器中,先熏洗患肢肿胀、疼痛部位,待温度适宜时(不烫伤皮肤为度)再放入药液中浸泡30~50min,2次/d。无法浸泡者可用药液浸湿毛巾温敷30~50min。冬天注意保暖,覆盖暴露的肢体,使能持久。药水因蒸发而减少时,可酌量加水再煮沸熏洗。每副药可熏洗数次(2~3d)。

对照组只进行功能锻炼,自然恢复,甚至部分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出现局部肿胀、疼痛而无法继续锻炼,最终影响功能恢复。

1.3 疗效判定

根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关于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1]为标准,痊愈:肿胀、疼痛消失,关节功能达到标准活动范围;显效:肿胀、疼痛消失,关节功能还没有完全达到标准活动范围;有效:肿胀、疼痛消失,能够坚持关节功能锻炼的;无效:肿胀、疼痛程度不减,关节功能没有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观察采用卡方检验,P<0.05两组数据有可比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肿胀、疼痛,关节功能恢复的时间,经t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功能锻炼时,治疗组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结果经卡方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西医骨伤科认为,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此时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早、中期康复治疗不足的患者,肢体部分肿胀和关节僵硬应通过锻炼尽早使之消除。并辅以物理治疗和中药外用药物熏洗,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早日恢复正常功能[2]。熏洗法是中医伤科治疗过程中,较为常用得一种治疗方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就有记述热敷熏洗的方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等专著中对熏洗也有较高的评价,应用较为广泛。自拟中药“消肿止痛”熏洗方药,治疗骨折患者拆除外固定后出现的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关节僵硬的疗效观察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方中:秦艽辛能宣散、苦泄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擅能祛风湿、止痹痛、舒筋络、利关节、故凡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及关节屈伸不利之证;不论病之新久或寒或热均可配伍使用[3]。红花味辛而温,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擅通行经脉,能散瘀血,活死血,为通经活络,和血止痛之要药。对亚急性腱鞘炎有较好效果,对外伤、因挤压伤造成骨折出现局部充血、肿胀,可使之很快消退。桑枝苦、平,通行善走能祛风湿、通经脉、达四肢、行气血、濡经脉、养肌肤、利关节、行水消肿、止疼痛,治疗损伤性关节僵硬。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秦艽、红花能够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血管内组织液渗出,减少水肿,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红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秦艽、红花、桑枝三药合用,一能防组织液继续渗出,减少关节内水肿,降低压力,减轻疼痛;二能消除组织内死血,溶解关节组织内的纤维蛋白,起主要治疗作用。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除湿止痒、温通经络,即可止血又能透里达表、消散水肿;荆芥生品即可止血、又不凝血、还能解痉止挛;艾叶、荆芥止血作用可助秦艽防止脉管、组织间的津液渗出。防风可去肌肉、筋骨之湿,骨节疼痛无论寒热,均可用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荆芥与防风混合煎剂有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作用。透骨草辛温,祛风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常与防风等药配伍,治疗跌打瘀血肿痛。乳香辛苦而温,香烈走窜,能消瘀血、通心窍、通经络、舒筋骨,疗伤损、止疼痛,为止血止痛之良药,然不甚耗伤气血,非疼痛难忍者不用。没药苦辛性平,可通可散,能散瘀血、消宿血、破症积、通经脉、散血热、疗痈疮、生肌肉、止疼痛。乳香、没药两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主治肢体关节诸疼痛。

注:2=37.23,v=2,查表得P<0.0 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诸药合用组成“消肿止痛”熏洗药方共腠疏松关节筋络、疏导腠理、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对关节强直拘挛、肿胀、疼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6.

局部肿胀疼痛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肢体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按照国际字母排列法将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7~70(48.7±5.2)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19~75(43.5±5.6)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3d,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1次/d,饭后口服,总共疗程为两周。另外,护理工作人员如发现异常现象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等情况做好相关记录。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给予活血止痛汤治疗,用冷水侵泡30min,在使用大火将其煎熬,然后在转为小火煮15min。药方为:当归15g、乳香6g、红花9g、紫荆藤15g、三七3g、陈皮6g、甘草3g与地鳖虫3g。给予患者在早晚饭后半小时后口服,服用6d为一个疗程[1]。在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检查。同时叮嘱患者在治疗期间严禁进食浓茶与辛辣,以及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中医辨证和疗效标准》而制定。显效: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消失,经用药后未出现任何不适;有效:患者疼痛现象恢复正常,偶尔出现肢体肿痛,用药之后能恢复。无效:患者治疗后恢复了一点,使用活血止痛汤后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对于治疗前并没有很好的成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消肿止痛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止痛时间与消肿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肿胀疼痛是患者在骨折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西医多数采取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静脉滴注甘露醇及抬高患者肢体方式进行治疗,但效果不是很明显,然而,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因此使用中药活血止痛汤对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有效减轻了患者疼痛症状[2]。

本文研究证明,给予患者活血止痛汤服用后肢体肿胀程度明显得到缓解,肿痛时间也明显得到缓解。然而在中医理论中,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是血不循经溢于脉外、伤后气机失调、经脉受损以及血流不畅等骨筋膜室综合征[3]。由于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伤血必然伤气,在进行止血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治气,所以中医主要主张进行活血化瘀与理气兼顾进行治疗,先进行活血化瘀,行气才利于水肿消失,针对患者的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以后,才能够促进渗出水肿的吸收以及代谢产物的有效清理,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因为神经末梢所引发的各种刺激,减轻疼痛。活血止痛汤本身具备优化骨折部位微循环、活血化瘀以及打通脉络等效果,方剂中地鳖虫、赤芍、紫荆藤、三七、红花、川芎以及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的疗效,而陈皮、没药、树木以及乳香等具有理气止痛的疗效,而猪苓、茯苓、枳壳以及苏梗等具有利水消肿作用。可见,将活血止痛汤纳入临床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复发率较低与并发症较少,经济实惠,以及安全又可靠[4]。

综合上述,医学界研究证明使用活血止痛汤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能迅速有效减轻病人临疼痛症状,在住院期间,因肢体肿胀病程十分漫长,病人的情绪难免不会出现焦灼、消极等状态。医护人员便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让他们了解疾病、如何预防疾病及其保持好心情才能使疾病尽快得到恢复[5]。以此来患者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的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活血止痛汤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肢体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静脉滴注甘露醇和抬高患肢方案治疗。治疗组则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活血止痛汤。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另外,通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痛时间与消肿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辅以活血止痛汤,能够在提升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的推广。

关键词:活血止痛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

参考文献

[1]殷弢.活血止痛汤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J].安徽医药,2013,32(3):13.

[2]高建宇.活血止痛汤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2014,22(45):22.

[3]刘永鑫,刁鉴伟,韦欢,等.刘氏跌打酒结合活血止痛汤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疼痛[J].实用医学杂志,2010,33(14):19.

[4]黄珏炜.活血止痛汤加减在骨折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4,32(29):30.

局部肿胀疼痛 第5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45岁,工人。因睾丸疼痛、肿胀,阴茎频频勃起,排尿后疼痛加重3d,于2000年7月16日就诊于泌尿外科。查体:T 37.7℃,P 80次/min。轻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阴囊红肿,双侧睾丸大小5.0 cm×4.5 cm×5.0 cm,质硬触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阴茎无异常。血常规:Hb 110 g/L,WBC 21×109/L,N 0.88,L 0.12,PLT 162×109/L,血沉35 mm/h。尿常规、胸部X线片正常。诊断为:急性睾丸炎,睾丸肿物待查。给予青霉素800万U每日2次,口服抗菌药物治疗3 d,睾丸有疼痛。查WBC 22×109/L,N0.9,L 0.09。请内科会诊,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9:1,粒系0.88,原始0.02,早幼0.04,中性0.16,晚幼0.20,分叶核0.14,嗜酸0.09,嗜碱0.03,红系0.08,淋巴0.04,巨核细胞70个全片,血小板易见。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1周化疗无好转,行睾丸切除术,病理诊断为睾丸细胞白血病浸润,以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为主,并有少量嗜酸、嗜碱细胞。给予马利兰化疗2周后完全缓解,出院,随访1年后复发(急变)死亡。

2 讨论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某些白血病细胞及前身细胞呈异常弥漫性增生,并浸润其他脏器。临床主要有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液中出现WBC质与量的异常。白血病在泌尿系特别是双侧睾丸中比较少见,对于无明显主要特征的外科病情,亦要警惕白血病的可能。

2.1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缓慢,开始多无明显自觉症状。

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多汗、低热等。晚期才显贫血,脾肿大明显,肝肿大较轻。骨骼疼痛以胸骨压痛较常见。本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及急变期。

2.2 诊断(1)血象: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早期正常,贫血见于晚期。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常在10万~25万/μL,也有>50万/μL,甚至>100万/μL。血片中可见到各阶段的粒系细胞,早幼粒和晚幼粒细胞不超过10%,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增多,嗜酸及嗜碱性细胞增多。(2)骨髓象:骨髓中有核细胞量显著增多,其中主要的细胞为晚幼及中幼粒细胞,早幼粒及原始粒细胞<10%,嗜酸和嗜碱粒细胞也增多。红系细胞比值减少。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晚期减少。急变时骨髓象与急性白血病相似。(3)染色体:约90%以上患者的粒细胞中有一种异常的染色体,称为ph染色体。(4)组织化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明显减低,积分减少或阴性。

2.3 治疗(1)化学治疗:

常用药物有马利兰、二溴甘露醇、氮芥类药物,其中以马利兰为首选药物,我国从中药青黛中提取的靛玉红均可应用。(2)放射治疗:深部X线照射,适用于病情有进行性发展,白细胞数急剧增多及脾、淋巴结显著肿大者。(3)脾切除:可延迟急变的发生。(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的防治:慢粒急变是本病终末期的表现,缺乏有效治疗,故应在慢性期采取措施。一是用不同药物轮换治疗,延长耐药性产生;二是在慢性期可用联合化疗作为强化治疗;三是用免疫疗法可延缓急变的发生;四是急变时应按急性白血病化疗方案进行。

上一篇:信用风险影响因素下一篇:数字变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