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意境范文

2024-08-12

美的意境范文(精选11篇)

美的意境 第1篇

传统的意境理论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它来源于我们民族天(物)人(心)合一的独特思维方式。从先秦战国时期的“象”的范畴提出(《易传.系辞传》:“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到魏晋南北朝的“意象”范畴(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得意而忘象”)再到唐代“境”的范畴的出现,(如王昌龄对物境、情境、意境的类型划分和刘禹锡“境生于象外”),意境论就正式产生了。此后,明清两代艺术象普通采用意境范畴来解释艺术现象,丰富了意境理论的内涵。《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自觉、明确地从物与我、客体与主体、情与理的内在关系剖析意境的内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把它引入戏曲和小说领域,意境理论遂具规模,发展至今,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

从这一美学概念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意”一般指作者的主观世界,“境”一般指作品所表现的客观世界,“意境”指的便是“主客同一”的艺术境界。李泽厚在其《“意境”杂谈》中解释说:“‘境’和‘意’本身又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中或可窥破‘竟境’形成的秘密。”因此,意境的审美特点具体表现在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是心与物、情与景、人与天有机的结合。

然而,在意境的创作过程中,由于作家的个性、风格和表现方法上的差异,意与境两者的相互关系表现在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因此产生了意境的不同形态。这就是王国维提出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话中,有我之境比较好理解,“物皆著我之色彩”,“泪眼问花”是我有情,“花不语”而飞过秋千,是花接受了我的感情。所说的“望秋千,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都属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比较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作家移情入景,景物受情感的渲染而被赋于较明显的主观色彩。

对于“无我之境”聚论纷纭。童庆炳在其《文学概论》中说;“‘无我之境’也并非‘无我’。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定是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写在诗中之物,也都是情感的眼睛看出来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是‘我’之物化。”“所谓无我之境,是作家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渲染点化出特定的氛围和境界,情感比较隐约深藏……”这里还是强调情景隐在的交融。如果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理解,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则恰恰强调的是物我两浑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我的一方客观化,单方面消融到物的一方中去。“以物观物”,“物”也不是人与自然之上的理念,而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物我交融”的整体,以“物我交融”的“物”去还照“物我交融”的“物”,才能“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因此,“无我之境”强调的是自我与宇宙的同一,重合,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心物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由此产生的艺术境界就是一种心灵与宇宙深刻遇合,高度浑一的境界。

意境美的写雨的诗词 第2篇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六、临安春雨初霁

作者: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七、春日

作者: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八、雨过山村

作者: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看 一作:闲着)

九、定**・三月七日

作者: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十、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让想象进入美的意境 第3篇

一、创设情景,诱发美

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課件是真实生活情景的再现,给了学生直观形象的情景,在学生欣赏完桂林山水画面后,再聆听配音朗读课文,重点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的意思,当学生弄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以后就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沉醉其中,为桂林山水的奇特所感动,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驰神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在学生欣赏了美景以后,再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我相信这时孩子们能带着感情把课文读好,边读也可边感知课文,这样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潜心品读,体验美

这篇文章的文句相当优美,非常适合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朗读指导,在读“波澜壮阔”一词时,要引导学生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让他们读出大海汹涌澎湃的动态美,在指导读“水平如镜”一词时要求学生用轻柔舒缓的声音读出西湖水无声无息的静态美。读的方式可采取评读、诵读、挑战读。学生的思维在学中相互触发,从而读出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意思,感受语言的神奇,感受自然景物的美,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

四、启发想象,创造美

学生头脑中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丽图画——桂林山水是一幅奇丽的画卷,桂林山水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如果这时你是桂林山水的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的美,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组织导游词。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既让我们学习了语言,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到了情景之美,受到美的教育,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炽热的爱国之情。

浅析景观意境美的营造 第4篇

关键词:景观,意境,营造,艺术

景观是人们生活、栖居在其中的空间和物质环境;它更是人们以感性、知性去体验的对象, 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之所, 是人们的理想、希望、精神皈依的家园。为了实现后者, 人们会去感觉景观, 知觉景观, 渗入情感, 进行想象;还会品评, 思考, 交流, 得到身心的满足。从东晋简文帝入华林苑发出的“会心之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 便有濠濮间想”。这种“会心之处”的意境感觉到1956年陈从周先生在《苏州园林初步分析》提到“境界”, 可见传统园林中对意境美早有领会。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谈到了类似于意境美的“渗入”这一概念。景观设计本身则通过组织人工与自然的元素来渗入自己心灵的生命力并与参与者形成共鸣, 因此, 景观的意境美已然成为景观审美的一个终极目标。

1 景观意境的含义

景观意境包含了三个层次:1) 感性的景观意象, 是景观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信息传递给人以后, 人所感知的景观, 即景观意象;2) 人所感受到的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气氛, 这其中有情感, 有理解, 有趣味, 气韵, 氛围, 感染力, 张力;3) 前两者触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 即象外之“象”。这三层是浑然一体, 不可割裂的。

2 景观意境的欣赏

景观意境的基础是生活和人生。它蕴涵着寻常生活的意义, 历史 (是从前的生活和人生) , 人的情感, 人生哲学的意味, 表现着人活跃的生命力。景观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是景观设计、营建的完成以后, 在景观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而情感是推动想象不断深化的动力。 想象要成为审美的, 必须要受到审美情感的驱使。景观设计师创造一系列意象的排列、组合, 每一种意象都是情感的一种符号, 一个代码, 设计师希望人们用想象的银线, 将一系列的意象按照内在情感的流动轨迹和生活的发展逻辑有机地整合起来, 从而体味出完整、生动、流转、鲜明的艺术形象。

3 景观意境的营造

3.1 模拟

模拟是很直观的形式构思方法。它是采用“象形”的手段来引起人们的情感, 想象和联想。它是对事物外形的模拟, 较少抽象和提炼, 与原事物的联系是很直观的, 令人一望即知。如美国越战纪念碑里士兵的群雕, 他们持着枪, 表情生动, 俨然在搜寻敌人的踪迹。他们在灌木丛中矗立着, 让人们想象他们曾经经历的烽火连天的岁月 (见图1) 。罗斯福纪念公园的青铜雕塑“等待面包的队伍”也是采取这样的手法, 让人们联想起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罗斯福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3.2 再现

再现是在抓住了某种事物的本质的基础上, 对它进行抽象、提炼和加工, 使之内涵意义更为深广。然后再根据表现的需要来指代、夸张、重构等等。指代是用一种典型的符号代替某种实物, 可能是某个场景, 某种文化, 某种传统, 某段历史, 某种情思等。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故乡水”的设计中所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感, 赋予流动感的室内外空间组合显示出其背后岭南文化的根基。崖瀑、英石筑成的壁山、高处的亭筑、低处的曲栏、流水淙淙溅落, 这是岭南园林的经典场景, 勾起了海外游子故乡的情思。那一抹故乡水令人倍感亲切, 水声如泣如诉, 令海外游子仿佛闻到了故土之气息, 思乡之惆怅涌上心头 (见图2) 。

重构是指打散或者分解原始系统之间的构成关系, 根据显示表达意念的需要, 在本系统内或者系统之间进行重新组构, 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这种新秩序的建立, 不是简单的符号重复与堆砌, 而是表达新的意义, 又强调与旧的系统之间的文脉精神联系。香山饭店的粉墙、灰砖、影壁、牌楼等均为符号的重构处理。

夸张是指在原有符号基础上作某些局部更改或特殊处理, 以此来强调、夸大、突出某些局部的作用和影响, 增加符号的信息量, 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联想。摩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运用传统建筑符号进行夸张处理的一个成功实例。设计注重对传统建筑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 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位置、材料和色彩等形式要素, 在摩尔的策划下都在原有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 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 勾起人们对于往事、故乡的回忆。

3.3 象征

象征是指用某种符号示意某个对象, 符号自身和所示意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官场的联想规则。在象征构成方式中, 符号和示意对象的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所谓狭义是仅指形式设计手法而言, 所谓广义则是指整体所内涵的某种特定意义而言。在此是狭义的。中国台湾光惠文教馆大殿中庭景观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它以岩石、砂、耐阴植物为元素, 组织成田野、山峦、流水来象征“地之意向”, 组织成日月与云彩象征“天之意向”, 表达敬畏天地, 遵循天地之道的意义。

3.4 指示

指示是用文字点出对象的意义, 或是以文字的意蕴使对象的意义得到升华。这在古典园林里是惯用的手法, 有匾额、碑刻、对联、题咏、雕刻、文学、绘画等形式。文字所表达的意向是一种提升, 给予人们更多的想象的源泉和空间。

福州闽江江滩边一景:疏林连着成片的芦苇, 栈桥曲折, 一株枯树, 几块巨石散落。也许人们会在这里体会到某种意趣, 如果他看到了其中一块大石上镌刻的某位当代诗人的诗作, 那他心中的意趣会更加分明, 加深了他的体验, 诗作是“林中日晷, 枯树回声, 惊起已欲落下的白鸟, 挣脱沉重的束缚和无奈……仿佛数枚巨印, 盖上寄往情感深处的信……”

3.5 隐喻

注重隐喻是对文化内蕴深层挖掘, 隐喻意义的探索表现为直观与抽象两种形式。有些设计的隐喻通过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语汇, 使希望表达的概念具有直观的效果, 易于理解。加州情景雕塑园中有众多隐喻:地面由大块南非浅棕色不规则片石铺砌, 暗示荒芜的大地;园中散落的石组中有一组称为“利玛窦景神”, 是设计师度与加州富饶起源的思考;碎石、砂、仙人掌隐喻加州沙漠风光等等 (见图3) 。

4 结语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 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强调景观意境实际上是强调人对景观的参与和体验, 体验的意义在于它为人的生存、人的心灵呈现了一片诗性的、感性的天地。艺术就是要以其特有的感性形式将人类的体验形象化、具体化, 并突显出来, 强化起来, 使人类生活的世界成为自身诗意栖居的家园——这是一切艺术的本质与目标, 也是景观的本质与目标。景观介于自然与心灵造物之间, 与自然一起构成人类生存的空间。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 才能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景观艺术和景观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向荣, 林祷.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93.

[2]王挺.形态与意境——中、西方建筑审美心理差异分析[J].西北建筑学院学报, 1999 (2) :45-48.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55-60.

[4]孙建章.论意境的审美创造性[J].辽宁大学学报, 2002, 30 (5) :26-28.

[5]任军.传统庭院意象特征与意境创构[J].华中建筑, 1997 (4) :98-100.

在美的意境中感受传统文化 文档 第5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短的几个字中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具象的东西,很多都幻化成了意境。我们说到“小桥流水”,想到的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江南烟雨朦胧的景色,耳边听到的仿佛是吴哝软语。所以,在教学中要多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读”,不论是记叙文、散文、古诗,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必须要通过朗读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慷慨激昂或婉转动听的朗读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赛读、感情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句、比喻句,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师可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第二、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就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古诗的教学,更应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和体会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轻声读,边读、边想、边记;高声读,读出气势、自信、激情。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语调、轻重音、语速变化,读出节奏感,还可表演诵,吟唱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读读背背,不断积累,背背想想,细细体会。这样,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感悟——尽情地欣赏美。

古诗文无论描景记事还是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因此,古诗教学要多些意会,少些言传,多些感悟,少些讲解。在课堂上,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美景的向往;用饱满深情的语气,引导学生体验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想象“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歌”声如何激昂动听。多媒体的情境再现,古诗文的配乐朗诵,帮助学生读悟诗意,接受美的熏陶。

在其他体裁的课文教学中,剖析词句,分析人物,在感悟文意的同时,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如《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总理“让伞包”那一段,通过几个动词就把总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刻画得生动形象,在教学时可重点剖析周恩来连续的几个动作,通过朗读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周恩来的高尚品质,对我们的领导人的敬仰之情更进一步。

三、运用——入情地再现美。

什么是文采?在我的理解,文采就是对传统的积淀与运用,积淀越丰厚,就越有味道,而当把这些化为无形的时候,你也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给学生说:“平时你也可以拽上几句诗,只要用得恰当,别怕人说你酸。”这些是中华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多用用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当我们看到柳树,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要放假回家,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忧愁时,我们会调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再不就一问一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不知道节约,全班就会质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进而劝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谈到爱自己的父母,也要关心别人,学生也会说出积累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喜欢看中央10的节目,时不时和学生谈谈其中的哪个节目,看过的学生会兴奋地回忆;看了《鉴宝》,我们会一起说说哪个宝物让人激动,比如很多学生都看了“五一”期间的节目,当我们说到历经两千多年还醇香碧绿的美酒时,学生无不激动,这比无数动听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不断的交流和运用中,去渐渐学会自主运用,到渐渐理解含义,你会感到你不光在教语文,你还在传播汉语的精华,传播中国文化,使你在无形中有一种使命感。

四、拓展——活动中延伸美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另外,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学习了《孔子拜师》后,设计《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制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1)民间工艺;(2)民族艺术;(3)古诗文赏析;(4)风俗风情;(5)神话传说;(6)饮食文化;(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课下广泛收集资料,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别具匠心的展示,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有的展示民间工艺:现场剪纸,制作布艺及泥塑,赠送个人作品等。有的展示民族艺术表演:现场演唱一段曲目,现场画一幅图画,现场表演一段评书等。有的展示诗词赏析诵读:配乐诗朗诵,诗词表演,对诗等等。有的展示民俗风情:“祖国河山一日游”和“趣谈传统节日”。有的展示神话故事:我来演,你来猜!有的展示中华美食:报菜名、现场赠送中华小吃等。

一个个都成了爱动脑筋的小专家,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愉快地遨游!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又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经典古文名句249条》《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议》《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王维的《杂诗》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2)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文言文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我们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触之皮毛。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在《陈太丘与友妻》中,又从反面教育学生与人交往“应守信重礼”,否则将会被七岁顽童所不齿。像这些简短的故事,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论陶瓷绘画艺术意境之美的精神内涵 第6篇

古人云:“无线者非画也。”陶瓷绘画艺术如同国画一样主要艺术语汇是线条。陶瓷绘画艺术的线条首先具有造型功能,它以线条的流动婉转为主旋律,以线条的明快、犀利、多变来表现,勾勒不同物象的形态结构和质感。人物画常用的有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柳叶描等数十种线型。顾恺之用线如春蚕吐丝,细匀遒劲,韵律感强;李公麟的《五马图》《维摩诘图》淡墨轻毫,线条富于节奏变化;陈洪绶线描质朴简练,清圆细劲,有金石味。粗细长短不一、刚柔曲直各异的线条,或细腻描绘,如须发勾描、衣纹处理;或概括、摄取客观物象的神质,离披点画,简洁流畅。山水画多以线条勾取轮廓,进一步地描绘则用“皴”。披麻皴、劈斧皴、折带皴都是用笔不同而造成的线的变异形态。披麻皴运笔舒缓,延绵重叠,疏密相间,柔和闲远;劈斧皴短粗有力,豪壮顿宕,棱角分明,一气呵成。树木高低倾斜地排列,溪水回旋曲折地流走,峰峦起伏连绵地配置,也都是线的集结、交融。

陶瓷绘画艺术的线条还具有情感功能。它不仅标明客体的式样性质,而且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体现了它特有的主观性和表现性。它是陶瓷艺术家借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融注情思意趣、创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语言,较之块面的运用,线条的抒情显然更自由尽兴。

中国古代画论特别重视骨法用笔。从线条概念的“一笔画”理论到清代石涛的“一画说”,都认为它不仅仅作为勾勒物象轮廓体态的媒介,而且渗透着主观意向,连贯着艺术构想,运笔造型,缀合意笔,统领心物,左冲右突,纵横飞扬。油画的线条遁迹立形,抚摩着形体,显露凹凸,以把握坚实的感觉;陶瓷绘画艺术的线纹则飘洒流畅,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显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也就在抽象点线的皴擦滑动之中,陶瓷绘画艺术得以超脱形相实摹,而摄取万物神韵,创造意象,表达人格性情与意境。

二、青花写意式水墨交融的自然化

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墨色是与线条紧密相联、并列依存的另一语言形式。陶瓷绘画艺术遗形似、尚骨气,薄彩色,重笔法,以墨调色,以水墨浓淡晦明稀释表现种种变化,“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已足。”“没有彩色的喧哗炫耀,而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

其实,中国早期陶瓷绘画艺术对色彩运用并不贬抑,半坡彩陶纹样约略可证。唐代中晚期后,青花写意形势逐渐取代色彩,成为重要的造型语汇,成为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说是青花写意强化,催生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写意特性,不如理解为陶瓷绘画艺术的写意需求选择了青花为媒介。陶瓷绘画艺术由“丹青”到“水墨”的递进演变,进而对青花写意的强调,实质是绘画艺术由俗到雅的转换,是陶瓷绘画语言形式的发展与丰富。它从形态上淡化了陶瓷绘画的装饰性质,突出了陶瓷绘画的认读性,为陶瓷绘画平添了浓郁的书卷气。重要的是,它为陶瓷绘画艺术传神写意开拓了更广阔、更自由的驰骋空间。“它削弱了绘画艺匠式画的成分,进一步强化士子文人画的意趣”。墨花飞舞情了无寄,超象立形心物交融,并以梅兰竹菊等客观物象的符号性简写,传达出画家的心志和情怀。

三、俯仰自得的融合

每一种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感。陶瓷绘画艺术的空间意识,从传神写意出发,不拘泥形态实相,分别由四面八方抽取其神态风姿,融会于心以至胸有成竹。流动视点突破了目之所极而所见不周的视域局限,徘徊移动游目周览,立足整体观察部分,主体心灵察罩全局,畅神呈意,灵动自由。因此,陶瓷绘画艺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人物大小、树木高矮、峰峦远近、河流有无,都可依据表现内容与意趣题旨,充分调动作者的想象能力,以意之所游补充身之所容、目之所瞩,以意使法,自由安排。它不必如油画写生,更习惯凭借艺术思维,虚拟和人物精神气质及作者情感意绪相映的山水花草、树木禽鸟等自然环境,在情景统一中塑造形象,抒写性灵。王安维的《屈子行吟图》瓷板画即首先着笔屈原忧思郁愤、行吟泽畔,形容憔悴,遗世独立的内在性格特征,最终完成屈原形象的传神写照。汪氏文人山水的淡逸荒寒也并不说明客观物象本身的季节或时序特征,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精神行为,拿追光蹑影之笔,抒通天尽人之怀,寓情于景,对景造意,借以完成画家或孤傲高洁、或清润淡雅、或简逸秀美等思想情怀的抒发。

四、虚实结合与有无相生

虚与实,是陶瓷绘画艺术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包括隐显、藏露、浓淡、黑白的对立统一,它生动显示山川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虚实相生,意味无穷。可以说,任何一幅传统陶瓷绘画艺术都是虚实的有机统一。虚,指笔线不到的空白处;实,指有笔墨有物象的实部。陶瓷绘画艺术往往简单勾绘甚至干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突出一个极具召唤性的暗示空间,以虚衬实,凸现主体,拓展画面意境,增强表现效果。陶瓷绘画艺术的留白和虚静,陶瓷绘画艺术的零度空间创造,包含着远比实景更丰富更浓厚的内容。作为画面的组成因素,作为独特的色彩语汇,它表现了画家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感悟,渗入了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在形式构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了画面构图的完美和谐。计白当黑,实景衍伸,我们感到虚空中也有生命在静静流淌、跳动飞扬。虚空的利用,扩大了绘画境界,使画外的意味变浓;虚空的利用,对应着陶瓷绘画艺术的内在节奏追求,从而,节奏对比变化愈益明显,抒情写意的自由度有所扩展,画面更加含蓄空灵。虚,不是绝对的空,白之虚象容纳万景,它打破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鸿沟,变旁观为参与欣赏,陶瓷绘画艺术的意境品格,就在这黑白交错、虚实互生的“妙境”中映现出来。

论诗歌朗读意境美的营造 第7篇

一.强化感受, 引发情感

“感受”是朗读者进入作品的过程。朗读者面对作品, 首先要让自己进入作品之中, 充分理解、把握作品, 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情感, 从而引发调动自己的情感。如果没有“感受”这个过程, 有声语言就没有或缺乏内心依据, 朗读便是空泛的、干瘪的, 技巧也就丧失了活力, 根本不能把文字作品中那种具体、丰富的思想感情外化出来, 甚至会对作品产生了误读。感受诗歌文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 具体摹状, 还原画面。

“摹状”是借助诗歌的语言, 在朗读者头脑中把人、物、景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例如, 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 讲述了诗人杜甫亲眼见到差吏黑夜强行捉拿老翁去军中服役的全过程。朗读者可借助诗歌中的关键词“暮”、“石壕村”、“吏怒”、“夜捉”、“翁走”、“妇啼”、“三男邺城戍”、“二男战死”、“乳下孙”、“母无完裙”等在头脑中再现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从而引发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之心, 对官府强行征兵之举的痛恨, 诗歌的意境就会在头脑中得以真切地显现。

抒情作品具有一定的画面感。所谓的还原画面, 就是结合诗歌的语言, 调动朗读者的生活及生命体验, 让作品中的文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其方法是抓住诗歌作品中的主要意象, 找出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想象与联想, 将一系列意象串联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四句诗就是四幅画面:白帝彩云、千里激流、青山猿啼、轻舟飞驶, 再运用想象, 让自身置身于彩云之间, 轻舟之上, 听猿啼, 看激流, 那种生命的活力和奋进激荡之情会萦绕在心中。

2.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相结合。

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分为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具体感受落实于诗歌的具体词句中。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红杏的娇俏;“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的萧索与长江的浩渺;“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中冰雪世界的雄奇与广阔, 这些都来自具体感受。具体感受要把握诗中的关键词句, 由具体词句生发开来, 让“意象”可观, 可听, 可触, 可嗅。感受越细腻、真切、具体, 朗读就越有质感。

所谓整体感受, 是指在具体感受的基础上, 立足于诗歌整体形象, 注重意象的时空转换, 既不割裂意境空间的必然联系, 又不模糊意境空间的个性差异, 做到想象画面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整体感受是作品作用于朗读者脑海中的整体印象。对诗歌作品基调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就依赖于这种整体感受。例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爱与美的追求。朗读者既要把握“雪花”轻灵、自由的特点, 想象它“翩翩地、娟娟地、盈盈地”飞舞的姿态, 同时又要感受到它寻找自己方向的执着与坚定。因此作品中出现三次的“飞扬”句式, 既要读得甜美轻灵而不滞重, 又要坚定而不绵软。

二.声情并茂, 由己达人

感受作品, 引发情感是朗读的内心依据。而内心依据是因为要形之于声才存在的。有声语言是诗歌朗读的惟一载体。因此“音声性”是诗歌朗诵的重要特点之一。朗读者只有灵活地运用声音, 并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技巧, 加之以真情表达, 才能用有声语言传达出诗歌作品的意境, 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1.虚实结合与明暗互补

“声音的虚实, 主要是由发声时声带震动与否决定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实声, 音质圆润, 有乐音成分, 较适合在朗读中进行朴实的叙述或描述。声带不震动发出的声音是虚声, 气息声音明显, 较适合在朗读中抒发源于肺腑的情感。”[2]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四句诗所描绘的景物的远近是不同的。第一、二、四句是远景, 主要用虚声传递辽远、空旷、孤独之感;第三句近似于特写, 用实声加以体现“蓑笠翁”的形象, 这样虚实结合勾勒了一组动态画面, 使作品形象感更为突出。

有声语言不仅虚实结合, 更有明暗互补。这里的明暗是一种音色的亮度。音色的明暗处理, 便于表达不同的心境。“具体说, ‘明’, 指气息较为集中, 口腔控制稍紧, 共鸣腔较开, 吐字有力, 发音位置稍前移, 声音走向较上行, 渐强, 尤其注意颧肌提起的唇齿相依;反之, 则偏暗。”[3]声音明亮, 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声音偏暗, 给人以厚重雄浑或情绪阴郁之感。明暗亮度在营造氛围, 生成意境方面,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戴望舒的《雨巷》整体色彩深沉凄婉, 要表达出低回迷茫的感觉, 声音整体偏暗;而王怀让的《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歌颂伟大中华民族的抒情诗, 诗中饱含自豪、喜悦及热情, 朗读时声音整体较明亮;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这首诗引领我们走过一段历史的隧道, 感情的抒发也是随着历史延伸推进的。开始是艰难的、痛苦的爱恋, 后来是明朗的、热烈的爱恋, 因此音色由暗渐明。

2. 拖腔传韵与停顿造势

朗读中的“拖腔”是音节的夸张性处理, 目的是使音节的时值延长, 产生声有余韵的效果。使用拖腔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拉开字腹, 延长舌头的动程;二是归音时按照调型顺势延长字尾。拖腔的使用有助于加深听者对作品意境的把握及意蕴的理解。例如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 为了突出诗人无法排遣的羁旅情怀, 表现一种凄清、孤独、惆怅的美感, “声”字加强低频共鸣, 并将字尾适当横向延长, 让人觉得钟声似乎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而“船”字也要做夸张性的延长, 表现诗人绵延不断的愁绪, 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

在“拖腔”的使用中, 有一种特殊情况, 即音节的延长使字调出现了变化, 某些字音的调值顺应语势的变化而微微发生变化。这种调整使声音形象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美, 也会使朗读增强韵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声”字可以把“55”调型调整为“445”调型, 字尾可以微微上挑一点儿, 让人感受到要试图倾听那令人欣喜的雨声, 那种不可遏制的内心的喜悦, 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停顿是加强诗歌言语容量, 进行画面补白, 延伸情感的有效手段。朗读者不仅在生理上需要通过停顿进行气息调节, 而且在感情推进中需要借助停顿造势, 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停顿中, 听者的思维进入了广阔、深邃的空间。停顿要细心经营, 停前要蓄势, 停后要承接。如王维《相思》中“此物最相思”, “此物”之后稍作停顿, “最相思”三个字可以一字一顿沉吟而出, 引发听者由“红豆”的直观印象进入到“相思之情”的遐想与感慨。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望”字拖长并稍作停顿, 给人一种心理期待, 引发想象。仿佛一位伟人极目远眺, 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 一抒胸臆。时空之辽阔, 意境之深远就在这一停顿之中。停顿使声音的指向性更为明确, 而且有利于作品形象化的生成。

三.结语

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源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诗歌的朗读要充分展现这种意境美才能满足鉴赏者的审美需要。诗歌朗读的“音声化”既要求朗读的内心依据, 又依靠声音的外部表现。因此, 做到声音形象与艺术形象的统一, 做到“成于外, 而化乎内”, 使内部情感与外部技巧有机结合, 是营造诗歌意境美的必然。朗读者根据自身特点, 深入感知、理解、涵泳作品, 合理运用声音调控及朗读技巧, 就会为作品注入浓郁的人文内涵, 为诗歌朗读建构出精美的审美殿堂。当诗情画意随着朗读者的声音流淌出来, 诗歌朗读艺术的美感就生成了。

摘要:本文以朗读学理论为基础, 立足于有声语言的特点及诗歌的文本特征, 以朗读的创作过程为前提, 结合具体的朗读实践, 从强化感受、引发情感和声情并茂, 由己达人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歌朗读的意境美, 探讨了运用有声语言营造诗歌意境美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诗歌,朗读,意境美,感受,情感,声情并茂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207.

[2]李红岩.诗歌朗诵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37.

现代百货商城设计意境美的追求 第8篇

(一) “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百货商城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和体现对“人”的关怀, 旧模式下的商场一般不设有共享空间, 以卖区分布为主;现代商场则逐渐呈现出大空间的共享区域, 并通过巧妙的配套设施和装饰元素相结合, 实现商城的“购物性”和“审美性”, 强化现代商城作为大众心中的休闲场所。现代商城的布局设计以“人”为主体, 体现“人性化”, 其设置和布局的使用性更逐渐体现人性化:

1、商城要用足够的空间用以作为绿化和美化, 并有宽敞明亮的视觉感, 一般共享空间占用总面积的20%左右。

为购物人群提供休息场所和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现代商城中需有坐凳、卫生间、 (饮水器、充电区可选) 等服务设施, 这样能使商场更有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综合考虑设计的人性化需要, 力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的合理性、环境的优美、齐全的功能性, 这样才能提高商场的档次, 满足购物人群不断增加的审美性和高雅的艺术欣赏, 根据实际情况会有不同的需要。

3、商城的绿化、配饰的摆布, 物体的组织等均要体现以“人”

为中心, 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 以人体工程学为依据, 按照人的尺度来展开设计。如起伏荡漾的喷泉、错落有致的绿化, 中国园林的设计元素体现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 摆脱和忽略空间局限性的事实。

4、交通方面, 现代商场的设计也要考虑交通的便利性, 不

光设有公共汽车的停靠站, 并要合理安排有限的面积, 设置停车场 (地上或地下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 只有交通便利的设计才会引来更大的客流, 不会因交通方面的问题而迫使购物人群选择其他。

(二) 突出主题兼顾效益原则

现代商城无论大小如何, 首先应该明确每个卖区的性质特征及合理设计安排位置体现功能性。明确每个卖区的实质才能更好地处理设计的合理性。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大型, 中型、还是高端商业店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商城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商城在城市中的良好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购物环境, 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 整体考虑商场布局规划。现代商城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发展, 现代商城综合利用有限空间和舒缓购物心情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 现代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而且还应体现出“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二、意境美与现代商城意境美的体现

意境是由虚与实两者所结合而成的, 虚实相生。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实的因素, 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 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 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 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 虚境不能凭空产生, 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 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 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 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意境是人不断最求和向往的, 不但指在物质方面的, 更源自于内心, 精神上的享受,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僻的灵境, 创造的意象, 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在现代大型的购物商场中, 设计的理念也同样追求着心灵中的意境, 在美的思想中, 在美的构思中, 在美的创造中, 实现理想意境的体现。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或是中国诗文中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在这种美学理念的支撑下, 各家设计大师们集其所长, 发挥各自的想象空间, 在特定的购物空间里, 体现着他们对意境的追求。例如大陆的现代商城设计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理念, 利用盆景和园林小品的独特魅力, 加到商城的休息区和公共空间区域, 扩大视觉空间, 使顾客忽略商城的空间局限性并缓解购物时的疲劳感。在公共休息区设休息椅, 绿色的植物以及水池并养鱼类等, 在装修设计方面:运用新型材料配合灯光效果、材质的差异, 颜色的搭配等, 巧妙设计出和氛围和谐搭配的空间立体效果。与改革开放前的商场, 单一的实用性为目的的摆设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传统的购物经营模式, 无论从商品的摆布还是展示区域都有了质的飞跃也体现出商城的文化内涵。人民群众文化的提高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商城设计的内动力。再如:我国的香港, 世界的购物中心, 在购物场所内设计师建造了大型的水系和人工的仿自然天空的购物环境, 空中用高精的LED技术完美体现着阳光普照, 风和日丽的晴朗天空, 在地面建造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楼和一座座拱桥, 流淌的河水在碧波中荡漾的小船, 在购物的过程中让顾客几乎遗忘了是在香港, 而有游历在异国他乡——威尼斯水城的遐想, 这也是设计中追求意境的一种手段, 在整个设计的处理过程中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配合本商城, 突出商城的主题性, 真正实现购物的享受, 购物的天堂。

对舞蹈意境美的几点认识 第9篇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它应当具备天机妙悟、绵绵不尽、余味无穷的哲理和诗意。这就是优秀舞蹈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原因。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想象空间,就是它的意境之美。在意境中,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的景、形、境,是它的实境之美,让观众有“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而它的另一种虚境之美,则是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空间,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感情、精神、意义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具有暗示性。它是人们产生共鸣之后的一种领悟和感慨,一般是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虚境之美在意境中,它对实境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中的审美效果和艺术品位。但是,好的篇解说、皇帝上朝、臣僚上奏、告状辩护到打仗比武、得胜还家、喜设佳宴等各种场面和环节都表演得合情合理,张弛有序,寓意深刻,扣人心弦。演唱者的褒贬爱憎形于声色,颇具感染力。听众大多被情节牵引,时悲时喜,如身临其境。这不但要求表演者能够以自己的表演调动起听众的情绪情感,更要求表演者自己首先进入到情节中,调动起自己的情绪情感,才能打动听众,使听者感同身受,通过这样精彩的表演激发出听众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对故事中的善恶美丑起到甄别褒贬的作用,唾弃和反抗邪恶势力,弘扬真善美。

乌力格尔作为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对蒙古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的流传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乌力格尔的传承过程中,说唱艺人胡尔奇们也通过对乌力格尔的学习和表演,展示了乌力格尔对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朝克图,赵玉华.国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概虚境也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表现上,我们常说的“真境逼而神境生”就是这个道理,可见虚境是要通过实境来创造的。

意境是欣赏主体和创造主题共同创造的多层次的、整体的、动态的、空间的意象,是创造者得于心,观众会于意的共同产物。王夫之曾这样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所以,意境创造情、景结合的艺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与景会,景与情合”。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创造了意境之美。舞蹈艺术也是如此,韵味无穷,直指人心的意境之美是舞蹈艺术工作者一生不变的审美追求。在作品《一个扭秧歌的人》中,一个把舞蹈视为自己生命乃至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罢休的民间艺术家形象,向我们讲述了他独有的人生体验,以及艺术与艺术家之间剪不断的生死情结。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它已不是普通的秧歌,不是喜庆婚嫁和欢乐丰收,而是上升为艺术语言和塑造舞蹈人物形象,传达的是一个把生命借托在秧歌上的老艺人的生命本性,体现了生命的延续和艺术的传承,是一个以艺术为生命的平凡而又高尚的明间艺人形象。二、处理作品手法独特,很多“静音”的场面给人非同寻常的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情与景的交融深深地融进了作品中,从而创造了更美更生动的意境。可见舞蹈艺术形象注重场面的丰富变化和和谐统一,形成多层次的美感效应,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感染力。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过:“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仅仅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这种以哲理为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才能传世不朽。

我们都知道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在舞蹈艺象的特定情境中,构成动作的姿态、速度、节奏、韵律、表情、构图、音乐、舞美、服装等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无数复杂的心境和情感的冲突,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展示内容,表现人物情感,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具有流动美、情感美、造型美的艺术作品。它的表演要求以简代繁,讲究生动传神,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题的胸襟情怀。从整体追求上看,含蓄蕴藉,追求神似,注重当众发展人物的灵魂和情感和整体效果的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1).

[2][苏]李福清著.陈弘法译.“本子·乌力格尔”演唱者生平研究.亚洲研究专刊,1980.

[3]纳钦.胡仁·乌力格尔及其田野研究途径.

[4]布特乐图.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12).

[5]胡仁·乌力格尔.通辽日报专版,2006,(3).

[6]李月娟,王海林,王力军.几年曲艺大师毛依罕诞辰100周年暨中国·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节隆重开幕.通辽日报,

[7]中国乌力格尔之乡———扎鲁特.通辽日报专版,2006,

[8]咏梅.“乌力格尔”面临传承危机.内蒙古日报(汉),

[9]巴达尔湖.蒙古族“说书”———乌力格尔.内蒙古日报(汉),2005,(8).

[10]章虹.叁布拉诺日布.胡仁·乌力格尔概观.民族民间艺术探微.

浅论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革命

刘燕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摘要: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大脑。中国革命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社会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有独立思想人格的知识领袖对于中国社会的不同认识,致使他们在革命大潮中不可避免地分化,无意中充当了某一阶级的代言人。但他们作为当时社会的牛虻与医生体现出来的精神却有着恒久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知识分子分化现代中国革命

基于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学界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可谓深耕熟耘已久,在中国社会日益崇尚文化多元、逐渐走向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抛却历史的纠结,重新将那些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置于平等的“历史解剖台”上,研究其成功、失败的原因,不仅有利于还原历史原貌,而且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不无裨益。

面对汹涌澎湃的现代中国革命,那些颇有“意识”的知识分子必定会以不同的言行来作出不同的反应。正是知识分子意识在个体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革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本文试选取在这一个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几个著名历史人物,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作一粗浅的评析。

一、“知识”分子的意义

民国36年合定本《辞海》有“知识阶级”一条,有广狭二义:广义指一般受教育者;狭义指受过高等教育,以知识为生活手段之人。即指劳心之劳动阶段,如教员、律师、医生等属之,为中间阶级或浮动阶级之一种,因其不能自存,须依资产阶级及劳动阶级为生,故为非基本阶级,亦为非支配阶级。这个定义很完善,不但外延、内涵一并指出,而且指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过两个定义相较,前者为上个世纪80年代,后者为上个世纪40年代。可见“知识分子”一词的出现距今天并不遥远。再传神写意。虚拟的动作表演重在动作的高度美化和情感的充分抒发,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拓展表现生活的领域,超越有限的“实境”,营造无限的“虚境”,创造出一种超脱、古朴、空灵、高雅的审美境界,表现手法夸张变形,追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艺术真实,调动观众的想象,共同完成审美意象的创造形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唐代诗人王昌龄对诗歌中的“境”有这样的解释:“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可以看出诗人眼中的意境,就是用文字描述出景致来,但又让人感觉不到文字,即已经超越现实之景,有“象外之象”的意味。受唐诗影响,在唐朝,舞蹈就开始追求意境之美,唐代乐舞中的《霓裳羽衣舞》就是典型的“舞有意境”。白居易赞叹道:“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戈裙时云欲生……”轻盈的舞姿,柔软飘忽中,我们似乎看见那个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美人乘风欲飞,来回穿梭中盼顾生辉,千娇百媚,将人们带入空灵、飘渺、美轮美奂的仙境。《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描绘了《绿腰舞》的意境:“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盼,修裾欲塑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一种空灵、清逸的意境,也让人们体会到了人生无常的诸多无奈。唐代是中国古代的舞蹈艺术发展颠覆时期,这个时期舞蹈追求

常金龙

则,从《辞海》的定义可以窥见,正处于现代中国革命中的知识分子,对于自身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为中间阶级或浮动阶级之一种”,“中间”保持了独立的人格,“浮动”则使他们成为社会变革最激烈的因子。最后,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也可更正今天很多人认识上的错误:在中国现代革命中叱咤风云的一些政治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等似乎不是知识分子。毋庸讳言,两者最终都成为了政治领袖。但追根溯源,他们无一不是中国现代史上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甚至于有些军阀也受过高等教育,吉鸿昌就曾以自己缺乏知识而自愧。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中国革命是一场知识分子大革命。

二、现代知识分子的背景分析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者用蘸满了理性与激情的笔成就了一系列光辉的文字。他们崇尚民主与科学,凭借知识分子特有的敏锐与犀利使1919年成为一个与传统决裂的年份。自1915年始发的新文化运动早已把中国变成了各种思潮的论争地。1919年的五四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新文化的一种实践。最具突破意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借这一思潮被传到了中国。同年2月,李大钊在北方的《晨报》副刊上撰文说:“在这回世界大战的烈焰中间突然由俄国冲出一派滚滚的潮流……这种社会革命的潮流,虽然发轫于德俄,蔓延于中欧,将来必至弥漫于世界。”是年12月,杨匏安在南方《广东中华新报》上写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并说:“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什维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这些文化的领军者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真正彻底改变中国现代革命的现状,但众多年辈稍轻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沿着这一轨迹逐渐靠近马克思主义,他们是现代革命的主力军。新文化运动在颠峰之后出现了分化。1919年7月20日,胡适的那篇有代表意义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似乎成了社会主义派和资本主义派的分水岭。他从三个层面驳斥当时主义流行的状的意境之美对当今舞蹈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舞蹈艺术和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在构建自己的艺术大厦的时候,情要真、意要深。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意深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情真意深、形象丰满的艺术作品,它富有的哲理和深沉情感就会自然浮现出来。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无论它的形式有多美,技艺有多强,都必须和人内部精神情感相通,这样的舞蹈才不会失去舞蹈的真谛,它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创造出来的意境亦愈发独特、深刻。

摘要:当舞蹈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人们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开始借托舞蹈这一载体来表现的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一件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总会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感情上更强烈的共鸣。这应该就是意境。而美的意境不仅能对作品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而且能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舞蹈,意境,共鸣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隆萌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朱士钊.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4]袁禾.中国舞蹈意向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版.

[5]于培杰,张荣明.艺术鉴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6]欧建平.西方舞蹈鉴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版.

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美的追求 第10篇

1 现代景观设计现状———文化艺术特征

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是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 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人为的空间创造设计, 由此来营造一个舒适、健康、高效、人性化的科学环境和艺术审美的精神意境需求空间。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承载着中国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特点。景观所展现出来的景色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 它折射出了人类的生存现状以及社会的发展历史和人们的价值观, 景观设计也是人们对精神需要的艺术追求途径之一。

现代景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包括视觉的形式美、景观生态设计、民众的心理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视觉的形式美是以景观设计的形式为基础, 视觉感受为前提, 对设计空间进行美学的设计形式, 创造出让人身心愉悦的优美环境为主体的设计手法; (2) 景观的生态设计是随着社会发展, 以生存环境的环保意识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 以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为目的, 利用自然资源、打造自然环境、人造环境相协调的无污染的生物环境; (3) 民众的心理行为是人们精神需求逐步提高的意境体现。从人们在环境中的生活需求, 生活规律出发, 利用人们的生活规律以及人们对景观环境的精神需求为目的, 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心里需求, 传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和深层次的城市文化内涵, 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2 现代景观设计———意境美的追求

建造单一的景观环境, 是否就能称为一件好的景观艺术品, 答案应当是否定的。景观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境, 所建造景观与设计者的思想为两个重要元素, 只有二者的有机融合, 才能真正完成景观设计, 从而体现景观设计的美进而实现设计价值的体现。园林意境是园林景观之上的一种审美, 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可以通过具体景象等物质元素, 来呈现一种美好意境, 或者暗示更深更广的情境, 正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 其就达到了设计的最高境界。意境美的特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景观设计注重功能性与设计性的协调统一

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不只存在于单一的形式上, 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只能是一个躯壳。完整的景观设计思想与设计内涵、建筑外形与景观内容、人们景观行为与心理、景观表现形式与内容相互协调统一, 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 创造出和谐统一的独立艺术空间。现代景观设计首先必须满足民众行为所需要的环境, 就如当人们饥饿时需要提供可就餐的环境, 疲劳时候需要休息座椅, 炎炎烈日需要遮体挡肤一样, 华而不实的空间环境设计无法解决人们的基本问题, 因此设计中功能的满足, 也是意境美所追求的最基础的保障。

2.2 意境美的形式美手法———生态化的造景设计

现代景观的造景手法与传统景观造景相比, 在科学技术、功能需求、生态设计理念等方面相比之更加现代化, 完善了景观的技术性、艺术性、功能性、生态设计的结合, 较传统园林景观有着时代性的进步。生态造景设计, 参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景观设计的核心应该是尊崇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的户外环境设计, 他是一种最大利用自然环境为前提的生态系统环境设计, 其是自然循环利用的再生循环流程设计, 景观设计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意识, 通过人们对生态的认识来进行景观形像设计的真正内容。景观设计也扩宽了思维, 走出了原来狭小的形式美的花园空间, 走向更大更广泛的设计领域, 对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自我认识和发展的持续技术运用, 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倡导, 在运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存在和最终发展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景观设计应在设计手法上运用多种设计手段来表达, 如技术、艺术、心理、经济等手段融合的手法来表现。城市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都要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不但代表城市面貌, 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积极向上表现, 体现一种人为主体的城市环境。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应该贯穿始终,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城市的人的心里需求也有所区别, 设计要以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 创造出满足人所需要的景观环境, 如青少年所需要的运动场所、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等都是因人而异的空间保障设计;

(2) 尊重自然、显露自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地形地貌复杂, 自然资源丰富, 尊重自然景观特征, 改造自然是我们景观设计的精髓, 最终达到自然和人工设计的和谐统一, 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城市创造。城市的外貌与自然的协调, 使钢筋混凝土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景观设计通过自然和人造景观环境“柔化”了城市的硬体空间, 使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

3 现代景观设计对传统园林意境美的借鉴

3.1 中国传统园林的特征

中国传统园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 尤其因为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私家园林, 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 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 从而做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即着眼于自然美。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者多为文人参与设计, 文人的诗情画意和情怀, 直接影响造园手法和造园内容的变化, 造园必将带有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营造和情感的倾诉, 山水意境、鸟语花香的绘画意境在造园中深受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特征总结起来比较丰富, 主要概括为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3.2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的追求

意境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认为“能知是智, 所知是境, 智来冥境, 得玄即真。”这就是说凭着人的智能, 可以悟出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所谓境界, 与现代社会所提及的意境其实是一个含义。按字面来理解, 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 属于客观范畴。由于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 山水意境、诗情画意在园林设计中已经运用的淋漓尽致, 并且相辅相成, 文人很重视空间的神思和韵味, 对待诗、画的态度和对待造园表现的思想也是一样的, 文人最早的设计就融入了中国的诗意和画卷题材进行创作行事, 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园林对于“诗情”———也就是诗的意境美的感受, 不是单靠视觉这一条途径来传递信息的, 而是由听觉、味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才能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中国传统园林正是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 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因素以获得诗般的意境美。南京情侣园是南京玄武湖景观的一个部分, 整个景观设计方案的设计中, 大量体现对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借鉴以及通过情侣园长堤来体现其意境。长长的过道在水池中穿过, 与周围景点连接在一起, 无论你站在长堤的哪个位置都能感受到周围的景色, 重要的是其与水体的结合。

4 结语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 景观设计中功能、美学、生态、并没有协调统一, 未来景观设计在追寻意境美的同时, 也要重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为出发点, 保护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 以人为本设计出现代化人居环境空间。其也是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要求, 最终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美的意境 第11篇

古人的生活空间蕴含着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文化, 形成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追求的特有的意境美。近几年来, 室内设计中亦呈现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元素, 当代设计师开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完美的融合。他们将我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元素和符号融入现代设计当中, 营造出新的意境美, 从多个方面展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使现代室内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承载方式。

室内环境是为人而设计的, 而人具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外, 还应满足人们心理与情感的需求。室内环境的意境是通过室内空间布局、家具器物的样式选择、材料质感的搭配以及界面造型等一系列环境设计营造出来的。设计师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的整体美感, 使人深深地感悟到设计内在的个性、情调、品位等内涵。通过室内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实在的“景”来唤起人们的愉悦之“情”, 这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室内设计意境美的生成过程。

一、空间布局

住宅室内环境在建筑设计时只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条件, 如面积大小、平面关系、厨房浴厕等的位置, 因此, 还需要设计师在这一特定的室内空间中进行再创造, 以便表现更深更广的空间内涵。室内环境所涉及的功能构想有基本功能与平面布局两方面的内容。基本功能包括供睡眠、休息、饮食、会客、娱乐以及学习等, 这些功能因素又形成环境的静、闹、群体、私密、外向、内敛等不同特点的分区;平面布局包括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关系, 各房室之间的组合关系, 各平面功能所需要的家具及设施、交通流线、面积分配、平面与里面用材的关系, 风格与造型特征的定位、色彩与照明的运用等。

客厅有时也称起居室。起居室作为家庭生活的活动区域之一,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客厅应该具有较大的面积和适宜的尺度, 同时, 要求有较为充足的采光和合理的照明。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的相对独立的空间区域是较为理想的起居场所。客厅应该具有充分的自然生活要素和完善的人为生活设施, 使各种活动皆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舒适方便的享受。它包括合理的照明, 良好的隔音, 灵活的温控, 充分的储藏和实用的家具等设备, 更为重要的是客厅的设备应该具备发挥最佳功效的空间位置, 形成流畅和谐的连接关系。如果客厅和餐厅相通, 但是客厅面积很小, 而餐厅面积较大, 这就是空间划分不合理。客厅作为家庭重要活动区域, 合理的布局是相当关键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空间的合理运用。室内设计师可以在客厅、餐厅分梁下面做一下延伸, 可采用半通透式木质隔断, 就像中式风格里面的屏风等等, 既作为玄关来用, 同时, 背面又可用来做客厅的影视墙。这样不仅体现了其使用功能, 而且又有非常好的装饰性。

二、界面造型设计的美感

客厅内的墙面、天花板一般为建筑围护构件本身, 如砖墙、钢筋混凝土板。目前的装饰都在此基层上进行, 面层常用人造涂料、乳胶漆等耐磨和易洗的材料。不要小瞧这些简单的处理, 单单是涂刷不同颜色的乳胶漆就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大多数人装饰客厅和餐厅会选择淡淡米色, 如果增添一块紫色或者红色, 就会给客厅增添浪漫和热情的效果, 只要色彩搭配和谐, 就会产生美的意境。其次就是墙纸, 它可以遮盖裂缝和瑕疵。有的墙纸像涂料那样光滑, 还有的有简单的色彩和纹理 (如凹凸墙纸) 。凹凸墙纸和本身粗糙的麻布墙纸, 对覆盖不平整墙面更有效。比较高级的还可用织物覆盖墙面, 具有吸声的效果。软木饰是一种耐用的壁饰, 虽然价格昂贵, 但是可以保持温暖, 能吸声, 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天花板对房间的温度、声学、照明都有影响, 搭配时更应注意, 如高天花显得冷, 低天花显得暖, 白色天花使室内得到更多的反射光, 吊顶天棚有利于更好地隔声。此外, 天花板由于其无遮盖性, 可以发挥更好的装饰效果。为了使空间界面显得更加完善, 可以不采用吊顶处理, 而利用简单的颜色搭配, 也可以采用简单的造型吊顶, 缓和承重梁所带来的压迫感, 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 并且起到很好的装饰功能。

地面是为了行走、布置座位的, 对其处理时, 要考虑安全、安静、防寒及美观等要求。因此, 起居空间宜用木地板或地毯等较为亲切的装修材料, 有时也可采用硬质的木地和石材相结合的处理办法, 这样组成有各种色彩和图案的区域来限定和美化空间。木地和软质地有吸声的功效, 还可产生柔和、温暖的感觉, 对兼有视听功能要求的起居室较为有利, 而且可以调节室内光线, 是室内意境美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后期配饰的选择

(一) 织物的选择

起居室内的织物包括窗帘、沙发蒙面、靠垫以及地毯、挂毯等。这些织物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 还可以增强室内的艺术个性, 可以调整室内装饰方面的不足, 发挥其材料的质感、色彩和纹理的表现力, 烘托室内的艺术气氛。选用织物, 应考虑与室内的环境相协调, 才能体现室内环境的整体美。

如窗帘可以给客厅增添和谐感, 应根据房间的实际情况和装饰上的要求进行选择。地毯可选用装饰性较强的工艺羊毛块毯来点缀会客区, 以强化空间区域和情调。沙发靠垫不仅有实用功能, 而且可对房间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其形状一般以方形为多, 常用棉、麻、丝、化纤等面料加工, 用提花织物或印花织物制作, 也可拼贴图案造型。靠垫的色彩和图案必须与室内的整体气氛相协调, 以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

(二) 工艺品选择

陈设工艺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工艺品;一类是欣赏工艺品。实用工艺品包括瓷器、陶器、搪瓷制品、竹编等。而欣赏工艺品的种类则更多, 如挂画、雕品、盆景等。工艺品的主要作用是构成视觉中心, 填补空间, 调整构图, 体现出空间的特色情调。配置工艺品要遵循以下原则:少而精, 符合构图章法, 注意视觉效果。配置工艺品还要与客厅空间总体格调相统一, 突出客厅空间的主题意境。

(三) 灯具选择

客厅是会客和家人团聚的场所, 灯具的装饰性和照明要求应有利于创造热烈气氛, 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一般照明灯 (主体灯) , 特别是采用多叉花饰吊灯的, 应安装在客厅的中央。如墙上挂有横幅字画的, 可在字画两边安装两盏合适的壁灯, 沙发旁边还可置放一盏落地灯。这样的布置, 可显得稳重大方。

客厅的灯具应该说是最富于变化, 也是可以别出心裁地进行设计的。这是由客厅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客厅的聚谈休憩区, 灯光应当体现明亮、呈散射式, 故应选用吊灯、吸顶灯以及灯槽和灯栅等。一般欧式风格建筑大多采用美丽奢华的水晶吊灯;自然风格的客厅多会选择当下较为流行的水晶吸顶灯或者牛皮灯等。然而在客厅主灯的周围往往少不了小筒灯和射灯的点缀, 使用得巧妙的话,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 绿色植物的选择

绿色植物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室内的小气候, 而且可以收到很好的绿化美观效果。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可以在室内摆放, 像郁金香, 夜间会释放大量的香味, 使人头晕乏力, 不适合卧室摆放;像带刺的仙人掌, 虽然环保, 但是不适合在活动中心区域的客厅摆放。适合家庭居室摆放的绿色植物有枝繁叶茂的常青藤, 美丽优雅的吊绿箩, 伞状美丽的蒲葵, 纤细修长的虎尾兰, 色彩丰富的变叶木等等。这类的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很好地净化空气, 而且有着美丽优雅的外观, 可以很好地提升居室品位。

四、总结

室内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 采用众多的手法进行空间的再创造, 使居室内部环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 在视觉效果、比例尺度、层次美感、虚实关系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得到完美的结合, 体现出“家”的主题。

室内环境的意境不是静止的, 而是流动的, 是多种美感的氤氲激荡。室内环境设计不像工业产品的设计, 它是最能体现意境的流动感的设计。空间形式是静态的, 如何化静为动, 或者静中有动, 是室内环境设计所需要探索与追求的。

参考文献

[1]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茗.环境艺术设计.室内篇.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9

上一篇:非对称算法下一篇:微课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