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经验点滴

2024-06-22

语文教学经验点滴(精选11篇)

语文教学经验点滴 第1篇

一、切实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 有针对地教。

教学就是教与学, 两者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 而学生则是被教的主体。因此, 教师能否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 有针对地教, 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 我没有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 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 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 使学生易于接受。我经常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 上着一堂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 认为教学效果如何理想, 然而每次测验出来才知道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听学生反映, 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 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也就是说, 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班学生有不少是来自农村初中。一方面, 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 一进重点高中, 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 学生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 即使是上课气氛比较活跃的班级, 也是中等生占大多数, 尖子生相对较少, 因此, 讲得太深, 没有照顾到整体。而偏于比较沉静的班, 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虽然优良生比例大, 但中下层面也广, 我备课时没有注意到这点, 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 教师应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到因材施教, 对英语授课效果有更直接的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后来成为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的一条经验。

二、备课充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上课的效果。

教学中, 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 既要备学生, 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 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自从明白了备课的重要性, 几乎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 认认真真地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 但事实证明非常值得。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 会令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例如我在教授“如何询问和回答时间”时, 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 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 我认真研究了课文, 找出了重点、难点, 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 我还准备了大量的教具, 授课时胸有成竹。又如, 遇到学生不熟悉的单词“half”和“quarter”, 我拿出准备好的圆卡纸, 把它剪成一半, 告诉学生这是圆的一半, “half”。我又把半圆剪成一半, 告诉学生剩下来的就是圆的四分之一, “quarter”。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明白和巩固了这两个单词。再如, 我用实物让后进生练习“What’s the time?It’s...”的句型, 他们特别用功, 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因此, 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更为重要。

三、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充足的精神, 促使授课事半功倍。

备课充分,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 教师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 不让其分心, 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充实, 教师教态自然, 讲课生动, 难易适中, 照顾全部, 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 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 授课就事半功倍。回想自己多年的授课, 有时我并没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曾经, 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 违反纪律时, 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 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 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 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以致影响教学效果。经过反思, 我经常注意努力克服这一缺点, 而且力求仔细研究方法, 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英语是一门外语, 对学生而言, 既生疏又困难,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 要教好英语, 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 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不愿学, 也无法学下去。因此, 我采取了一些方法, 就是帮助学生改英文名, 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 等等, 近来更鼓励学生在街上见了外国人时, 用英语跟他们打招呼或交流, 让他们通过与外国人对话来更了解英语, 更喜欢学习英语。上网聊天时, 同学朋友之间可尽量用英语对话, 这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四、绝对不能忽视后进生, 而要重视后进生, 面向全体。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 会出现“好差”的分化现象, 后进生数量过多, 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 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 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在比较活跃的班时, 我把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 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学生, 对这些学生, 我采取集体辅导, 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 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 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 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要适当引导, 耐心教导, 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不能操之过急, 且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 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 学习不认真, 基础又不好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他们只有在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 才会静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 帮助这些学生重新建立基础, 以后授课的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五、切实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 以便扩大知识面, 巩固学习成果。

英语是语言。除了课堂效果之外, 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 因此, 在早读时, 我坚持下班了解学生早读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 及时讲清楚, 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 对部分不自觉的学生还要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 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六、重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以便检验学习效果, 查漏补缺。

汉字教学经验点滴谈 第2篇

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汉字,在汉语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了录音机、光盘等高科技设备,但汉字仍然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但以笔者十年来接触的中小学生来看,他们对汉字的掌握情况普遍偏差。不说书写工整与否,单错别字现象已非常严重,而且屡禁不止,长此下去,真令人担忧。这几年工作之余,针对汉字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述之如下,与同仁共勉。

一、利用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奠定识字基础,提高文字教学的引吸力

中小学生掌握汉字能力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讲,《现代汉语大字典》收录了56000多个字,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也高达7000余个,再加上汉字中同音字占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多音多义字占百分之十,形近字数量也相当可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因此,错读错写也就难免了。当然学生自身对汉字的学习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把多种造字法巧妙融入教学过程中,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字中象形字数量虽然不多,但它是汉字构成的重要基础。如“日、月、人、犬、止、目、女、缶”等,这些象形字作为形旁或声旁,可组成许多汉字,就拿“川”和“州”二字来说吧。甲骨文“川”字本身像很长的流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贯穿通流水也”,现代义就是指河流。而“州”字在“川”字的基础上,又加上三个点。《说文解字》中说“水中可居曰州”,意思很明显,三点表示水中的陆地。后来又假借指一种行政区划,原义只有另造新字,在原来基础上加三点水,就成了现在用的“洲”。“洲”字又引申为大陆。这样一讲,学生在学与记的过程中会印象深刻,易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字形辨字义,便捷而准确。教师讲解象形字时,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定会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无形中加强了记忆。

有的汉字,表面上看只不过增减笔画,但从造字法上分析,却别有一番风味。如,“木”是象形字,如果在“木”字上头加一长横就变成“末”字。这“末”字上头的“—”表示的是树的顶端,指示树梢。现在“末”字仍指东西的梢、尽头。若在“木”字的下边加一横,变成了“本”字,而这“—”横却表示树的基本和根部。现代“本”字仍有事物的根本、根源之义。如在“木”字中间加一横、一撇,则成为“朱”,本来表示木干,后被借为赤色义,又造“株”表原义“木干也”。再把“木”字从中间分割,取其一半变成“片”字,以木的一半来表示劈开的木材,现代泛指平而薄的物体。把这类字教给学生,既有趣又能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再如,“甘”字中间的一横指的是口中的美味,那么“刃”字左部的一点指的是什么,“中”的一竖,“寸”的一点又是什么?让学生去分析、去联想,既活跃了课堂,又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日积月累,掌握这类汉字的数量越来越多,学习汉字的兴趣也会日渐浓厚,为准确掌握汉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于形声字,要在形旁的含义上找规律、下功夫

汉字百分之八十左右为形声字。因此,形声字的教学是汉字教学的重点。形声字的形旁是表示某种意义的形象符号,根据这一特点,许多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形旁不同的字就容易分清了,从而在应用中正确使用,避免了写别字。例“籍”与“藉”两个字它们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前者为“竹”头,后者为“草”头,这就是区别二字的突破口。因为古代的书大多数是竹板制成,再用皮条穿起来,所以“书籍、国籍、籍贯”等都与书、册子有联系,因此用“竹头”的“籍”。而“藉”字却是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意思。据说狼经常卧在草上,把草压得东倒西歪不成样子,故“声名狼藉、杯盘狼藉”用草头的藉。通过对形旁的分析,学生辨明二字,就不会用错了。抓住形旁不同意义不同这一点,辨析形声字,这等于给了学生打开形声字仓库的钥匙。

形声字中有一大类形旁相同、读音不同的字。这类字形旁确定该组字的意义范围,但并不能表示准确含义。例:颅、颊、颌、须、顾、颠、颈、项。以”页“为形旁组成的字都与头相连或有关系。如“顾”是回头看;“须”长在脸上;“颌”是下巴;“颈”是脖子;“颠”是头顶等。通过对此类形声字的总结,有时还可以据声旁的意义进行联想,如炉、芦、庐,三字都读lu(阳平),都有一种物质包围一个空间意。以此展开,也会收到意外效果。

三、学习部首,掌握其表意功能

汉字总数超过五万个,但其组织单位并不多,其中常用部首约一百五十个左右。如果掌握部首表意功能,就能通过分析了解字的本义,从而掌握该字了。为学习便利,我把常用部首简单分为几大类:

1.与人有关:人、子、女、老;

2.人的结构器官:页、耳、目、口、肉、心、手、足;

3.人的行为活动:攴、殳、彳、言、走、示;

4.工具类:刀、弓、斤、耒、舟、车;

5.物品器具:革、韦、缶、瓦、鬲、玉、金、巾、贝;

6.房屋建筑类:宀、穴、广、囗、门、户;

7.自然景观现象:日、月、山、石、土、水、火、雨、气;

8.动物类:马、牛、羊、鸟、隹、鱼、虫、羽、角。

以上方法需要慢慢掌握,不必速成,多注重积累逐渐会体验出其中奥妙。

作文教学经验点滴谈 第3篇

关键词:说写,读写,观察

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明确了写作目的: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进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积累习作素材。孩子们明确了写作目的后, 就会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在想写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只有知道写什么,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下面就本人经验, 谈谈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紧扣文本, 说写结合

我们现在用的是人教版教材,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写作是结合本单元主题来进行的。这样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来丰富学生词汇,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 其实就是各种语言词汇的重新组合, 没有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就相当于巧妇的“无米之炊”。课堂教学中, 我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来丰富学生的词汇。

1.写新学的生词, 让学生说过去的近义词, 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已有词汇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 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习的词汇能够记牢固。

2.熟练默写本单元词语, 盘点课堂上学习的词, 再利用其中的某些词进行词语接龙比赛, 就是让学生依次说出一些词, 以前一名学生说词的最后的一个字为开头的词, 这样, 既能训练学生对已有词汇的运用能力, 又能调动学生自己收集词汇的积极性。

二、阅读指导, 坚持不懈

在阅读指导课上, 以学生借阅的课外书为例, 进行讲解, 启发指导学生从摘录词语和佳句入手, 写好阅读笔记。比如, 在四月份课外阅读材料是对名著欣赏。我抓住学生喜欢名著的心理, 让学生摘录词语和佳句。许多学生把《三十六计》都能背下来。阅读笔记除了要摘录外还要求写简短的体会或感想, 每月末在班级进行一次读书讲评课。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积累知识, 锻炼良好的语言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 还注意训练学生养成天天练笔的习惯。我注重从中年级开始, 就要求他们写观察日记。文章始于观察, “熟能生巧”, 只要学生养成天天练笔的习惯, 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事、物、景随笔记下来, “滴水石穿”, 久而久之, 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三、读写结合, 从段到篇

我在指导作文时, 告诉孩子们, 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 都是我们习作的最好范文;我们应该细细品读, 积累写作方法, 不要把作文教学和读写脱节, 读归读, 写归写, 未能有机地结合, 注意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 从读学写, 从仿到作, 从口头到笔头, 从段到篇, 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让学生爱上作文。

要想写好整篇作文, 就要先写好片段, 段是篇的基础, 是篇的组成部分。我在语文教学中, 对每一篇精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都要进行仿写。例如, 我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 让学生先找出描写嘎子和胖墩儿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 再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让学生细细品读作者描写的优美词句。像“抓耳挠腮”、“动转不灵”等, 最后再仿写。

四、重视修改, 语言精练

众所周知, 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改为“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的来历, 说明古代人都注重语言文字的反复斟酌。我们写完后的作文不怕千回改, 所以当学生写完作文后, 要培养学生修改的习惯。

1.自己修改。要看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要求、看作文的结构是 否完整。

2.互改。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互相修改, 分组进行。

3.共同批改。对于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强调, 在师生共 评中, 让学生各抒己见, 广开言路。

4.教师批改。在教师批改的过程中, 要以激励的语言为主, 拓展学生思维。如, “换个比喻方式”“再具体形象些”等一些启发性词语, 让学生的语言更精练, 语句更优美。

五、注重激励, 佳作赏析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奖励。有的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我就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或日记整理在专集本上, 让学生朗读, 营造共同欣赏的氛围。另外, 一有征文机会, 我就全力以赴给他们指导, 以加大获奖机会, 激发写作兴趣。

总之, 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写出表达真情实感、别出心裁的文章,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

参考文献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经验的点滴谈 第4篇

丘北县舍得乡中心学校(初中部)张 文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30年了,在教学中深深地了解到,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所以,语文《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关于阅读教学下面我有以下谈一谈,便与同仁者共勉:

一、要告诉学生阅读什么书籍

笔者牢记了一句话:“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报刊、杂志、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图书,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享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时要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三、要大力提高阅读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要对学生“点子”的调查,目的是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和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我深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交到我们手上,接受这份礼物,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文化。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五、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用心去感受。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六、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

阅读教学是凭一篇篇课文进行的,每篇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先指导学生通过词、句、段、篇(即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这一步要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使课文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具体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景物的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事件的意义以及由景物描写中透发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点滴谈 第5篇

[关键词]答题技巧积累中考语文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

不知不觉,我已送走我的第一届初中语文毕业生。

回想走过的这三年,亦喜亦忧,有苦有甜,风雨坎坷。对于教第一届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的我来说,确实不容易。

教学工作是一个枯燥乏味却又兼怀希望的高级劳动过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分析试卷……将这样的教学程序贯穿整个初中阶段,说难也易,说易也难:说它容易,是因为它的教学目标简单:无外乎教授知识给学生,只要加以时日达到熟练,教学就变得非常轻松。说它难,是因为要想让每个学生明白教师讲授的内容,甚而爱上这门课程,并在考场中考出高分,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

在这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算是边教边学吧;没有经验,只有靠自己边积累边总结。不知道重难点,只有向老教师请教。虽然这三年的教学时间很短,但因为我平时就注意把每次教学后的一些感想写下来,然后从中总结经验得失,所以三年下来也有不少的心得与感悟。下面,就中考语文各类题型,来谈谈与之对应的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 基础拼音,字形。

字义的考察。这一部分虽说是考查基础知识点。但得分率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它考查的是学生最容易读错,写错,对字音,字形记忆模糊,混淆不清的内容。比如2009年资阳中考第一题;苦心孤诣(yì).莘莘学子(xīn ).酗酒(xiōng)纤维(xīan)。 这几个字音都是常见却非常容易读错的。又如,2011年资阳中考第二题:

.下面书写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脏款 旁征博引金榜题名走投无路言简意赅

B.脉搏 礼贤下士自暴自弃一愁莫展 眼花潦乱

C.震憾 迫不急待一如既往草管人命 一诺千金

D.膺品墨守陈规 谈笑风声 滥竽充数 洁白无暇

此题难度较大,考生若不是有较强基本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出正确答案的。

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应对此类题型,在中考考场时间相当紧迫的情况下,有一对“火眼金睛”迅速找出正确答案呢,我认为,功夫还得下在平常。那就是建议每个学生人手一部字典。随时遇到生字生词随时查。这样学生对拼音,生字生词的敏感度将大大提高。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李瑞英几乎认识字典里所有的字,所以播音二十多年来,即使在新闻联播开播前一分钟才拿到稿件,也很少读错过字。这就是她平时扎实的字词积累的结果。她说她的工作间随时都放着一本最新的新华字典。没事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这对于她的工作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因此,我们的学生若也能像李瑞英一样,在课桌上随时放一本字典,一本成语词典,遇到生字词随时查阅,那么三年下来,该要多积累多少生字词啊。另外,从初一开始,对于课本上出现的生字词,老师完全没必要包办,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做,比老师直接板书字音,讲解字义效果不知好多少倍。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爱动手的习惯,对他们高中的学习也是不无裨益的。

二、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是这几年资阳中考必考的一个题目。其命题范围是中国古典的诗,词,曲名篇。重点是唐诗和宋词。但此类题要求学生能对诗歌主旨有全面把握,能体会作者写作此诗(词,曲)的意图,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但受个人阅历和知识面的有限,在答题时,往往肤浅而不透彻。学生无法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还原在答卷上。故得分率不高。

那么,对于诗歌鉴赏题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我觉得只要考生善于总结思考,是有办法提高分数的。比如可以这样做:

1,从题目,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去把握作品的情感倾向。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名家名篇。李白,王维。杜甫,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的作品是考试常客。因此考生在平常学习中就应该注意了解和把握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性格爱好。人生经历。这样,再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就有了大致方向。像李白生活在国富民强的唐代,他的个性又开朗洒脱,因此他的作品多呈现飘逸豪放的特点,而同时代的杜甫因安史之乱多辗转逃难,命途多舛,因此他的诗歌多忧国忧民的特点。南宋的陆游,李清照,辛弃疾都遭遇金兵南下,家破人亡的惨境,所以他们的诗歌中很多都流露出对收复失地,渴望建功立业,盼望山河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意……考生若能在平常就有意识的关注名家名作,相信在考试中会有更多的得分机会。

2,要将作家生平资料,作品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三方面结合起来记忆。

①熟练掌握作家生平资料。

我们先抽取近几年资阳中考的几道题目看看:

2007年诗歌鉴赏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008年王湾《次北固山下》,2011年陶渊明《饮酒》。

这三道诗歌鉴赏题都涉及到对作品作者的考查:2007年考题中D项陈述:苏[苏轼],李[李清照]两人是宋豪放派代表。2008年考题中D项陈述:在唐代,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2011年考题中C项陈述:晋朝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从这三道题考查的内容来看,考生务必要熟练而牢固的掌握作品涉及的作者相关资料。因为它能让你迅速找出正确答案。

②诗歌中使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也是常考的一方面。

2007年考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008年考的王湾《次北固山下》都涉及到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而2009年更增加了难度。要求考生从抒情方式上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把常见的几类表达方式[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的用法及作用弄透彻,这样方能在考试中对答如流。

③全面理解诗歌主旨。

资阳中考语文中诗歌鉴赏的篇目一直来源于教材。因此,考生除了要在平

常学习认真听讲外,在中考临近前,将平常所记的课堂笔记重温一遍,尤其是对教师讲过的诗歌中心,题旨进行重点记忆,相信会在考场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

1.资阳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部分一般有两道大题:试题类型从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三种体裁中任选两种。从我三年的改题感受来看,此类阅读题得分率普遍不高,但得分空间较大。

从学生答题试卷来分析,答题时思路不清晰,分析概括文章主旨能力较差,甚至有的考生连文章写的什么内容都没搞懂……因此,学生普遍不擅长做阅读题,拿高分的人少之又少。当然,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做此类题的能力较不现实,因为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文章的能力的高低是分不开的,而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因此,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了。

多做题。做好题。做题好。正所谓“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手生”。熟才能生巧。巧才能生精。学生只有做得多,见得多,他们的做题速度和答题思维才能被训练出来。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可安排每周一节课专门用于现代文阅读题的训练。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一篇现代文的阅读与解答。]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体裁交叉练习]。然后教师统一讲解,分析文章。再督促学生找出自己的错失,从中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真正做到将阅读题训练落到实处,那么三年下来,还愁学生做不来阅读吗?

就答题技巧来说,可选用倒读法。即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找答案。这样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另外,尽量在答题时列出番号。例如;① ,②,③点。这样,阅卷老师一看便知,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在无形中就为考生增加了印象分。

2,古文阅读因为远离学生生活时代,再加上大量文言生字,生词充塞其中,因此读来拗口别扭,做起题来就更如坠雾里,不知所云了。因此,学生说古文好难学,老师抱怨‘古文好难教’就不足为奇了。

我在最初教古文的时候也觉得很难,明明自己觉得很容易就能翻译出来的古句到了学生那里怎么就变得那么困难了呢。学生也时常抱怨根本都不懂一篇古文到底在讲什么意思,因此学习古文成了老师学生倍感头疼的事情。那时候,看着学生们做古文题的迷惘和艰难,我心里像热锅里的蚂蚁一样,想帮忙又帮不上,别提有多困惑了。好在,我后来时常向老教师请教他们的教学经验,经常去旁听他们讲课,然后查阅网络书籍上名师们教古文的方法与技巧,慢慢的,我边教边思考总结,就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了。原来,只要有方法,文言文教学并不是那么恐怖。。

如同学习英语一样,教授学生古文语法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现在教学要求中不再将语法学习纳入其中,但若能系统的讲授古文语法,让学生弄懂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间的结构关系,那么在分析文章主旨的时候,难度将大大降低。反之,没有接受过文言语法系统讲解的学生,他们分析起文章来,是很困难的。比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句中“安”的意思是“什么地方”,那么按照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应该是“沛公在安?”,学生就无法明白为什么会把安字提前。原来按古文语法来讲,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在这里就提前了。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又如,隧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这句按现代语法结构应该是隧率子孙三夫荷担者。那在古文中为何不一样呢?原来这样的情况叫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因此,可以推断,学生若没学过语法,他们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往往是顺序颠倒的。因为文言中的句式实在太讲究了。若不知它属于什么句式,那翻译的时候语序就会搞错,就会丢分。因此,教师应该花时间来专门讲解语法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基础打扎实了,成绩自然会提高。

将文言中常见的实词的释义整理出来,让学生反复记忆,以至背诵。同学习英语一样的道理,谁掌握的单词越多,谁就能更容易读懂文章。古文也如此,在一篇陌生古文中,势必会出现一些学生没见过的词语。那么很明显,平常就记住了很多古文词语释义的同学肯定比掌握得少的同学更能读懂文章大意,因此,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是大有裨益的。

课内课外抓紧时间要求学生多读简小精炼的文言小文章。每周可安排一节课用于阅读。文言阅读材料来自学生手中的语文读本。上面的古文难度适中,篇目短小。很适合学生做课外阅读材料。可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读完。并指名学生轮流翻译,讲解词义。明确主旨。这样,多练多做,积累扎实了,学生的文言语感,阅读能力就练出来了。

初中三年会做很多古文练习。为方便学生中考集中复习,可让学生将每次做过的报纸上,考卷上的文言题部分用小刀裁下,将它们整理出来用订书钉装订好,这样,复习起来就集中方便多了。而且,多看自己做错的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不足,查缺补漏,以后就不会再犯相同的错。

四,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写。甚至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这真是何其悲哀啊。本来写作是一种尽情释放,是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尽情抒写,是他们情感的强烈迸发,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举目望去,每到作文课,往往是唉声叹气,一片抱怨,如进刑场了一般,这真让人寒心。若不是中考要考写作,相信不止学生,老师们也要大呼万岁吧?!而那样的场景,已经远远的背离了写作的初衷。几乎所有老师都认同,作文要写好,功夫必须下在平时。而怎么来提高写作技能,靠什么方法呢,那当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而在这里,我将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来谈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1.连词成文。

写作是一种快乐释放,前提是吸收和积蓄。没有不断吸收,写作就如同无源之水,很难下笔。因此我在教课文的时候就让学生把每一课课后的词语连成文章,顺序不限,数量不限,多多益善。学生在最初觉得有点困难,因为他要想方设法把不相干的词语按照某一定顺序连起来,还要意思通顺,这是很费脑筋的,但后来慢慢的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做得多了,也就得心应手了。这样连词成文的做法,实际上相当于一次小作文,它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词语去想象各种情景,然后再把它们合理的串起来,这就大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每一课都能得到小作文训练,而不仅仅是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能写作。真是一举多得。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作文教学课上,教师往往讲的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不尽人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泛泛而谈,缺乏新意。究其原因,就是平时积累少,胸中无物,自然内容空洞。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来自生活,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观察累积,哪里来的知识与经验呢?所以古人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学生善于饮取生活的这股“活水”,就不愁没有好素材了。那么,如何来具体实施呢?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性。并且要求他们不只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动脑筋想,用心去发现,以情去体会。自然界的美好风光,花鸟虫鱼都能引发人们美好的遐想,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大事小事发生,多看电视,多听新闻,必定受益匪浅。因此,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验,写作素材是不难发现的。

其次,要求写生写周记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写周记不强求学生必须写够规定字数(有的老师要求写600字,有的要求写800字)但务必选取每周新鲜有趣,有感的事情写下来。譬如和同学在教室中对学习的讨论,在宿舍和朋友的有趣谈话,每周周末在家和父母的交流沟通,节日上街买菜,逛街看到的新鲜事物,人们在四季穿着有何不同,春夏秋冬植物的变化……总之,求质不求量。这样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又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不再无话可说。

3.重视学生作文书写。

中考作文分值50分,几乎占了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作文的书写又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正所谓“人靠衣服马靠鞍”,这作文的衣服就是学生的书写了。毋庸置疑,衣服干净,工整,规范,自然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反之,那些字迹潦草的作文肯定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结合这几年来学生中考作文字迹普遍需要规范的趋势来看,抓好学生的书写训练实乃当务之急。语文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就注意搞好学生书写工作:在平常作业中要加大监管力度,对那些字迹不规范,潦草的学生要进行专门指导,督促他们抽出时间多写小字,把字迹规范好。另外,可在班级举办书法大赛,鼓励学生热爱书写,争取都能写一手好字。在寒假暑假中,亦可做相应写字要求,这样,三年下来,学生的书写就不成问题了。

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经验 第6篇

一.我设置了一个叫文化早餐的活动, 就是在我讲正课之前的三分钟里, 让学生站在讲台前进行一些语文小活动。目的就是活跃活跃课堂气氛。形式不限, 只要求能提高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各尽所能, 或讲故事、讲新闻、说笑话、朗诵、读后感、成语故事、谈感受等等, 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 无所不有。他们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事物, 收集周围的题材, 有关于生命的话题, 关于亲情的话题, 关于理想的话题。这样一来他们的洞察力越来越敏锐, 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分析总结事物的能力。表达的形式丰富了, 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浓了, 他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 是表达交流, 是表现自我的机会, 这样既使学生展示了自我, 又在无形中提高了成绩, 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让美充溢课堂。在很多同学看来语文课就犹如一幅陈旧的黑白图片, 暗淡而模糊。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 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 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首先要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 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 充分展现出来, 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

其次教师还要创设氛围之美。这一点, 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力了。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渲染, 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朗读吟咏, 便于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 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积极的作用。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 教师就可以用激越高昂的语调朗读, 来体现苏轼笔下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下阙特别是结尾兼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进行朗读, 来抒发作者包裹壮志难酬的感慨。通过朗读, 这首词高远的意境, 磅礴的气势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及苏轼词的特点。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良苦……这样, 既根据文章内容融进了感情, 又读出了其中的喜怒哀乐。

三.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真正的使课堂民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 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相互补充,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还可以通过写读后感, 让学生对作品内容反复咀嚼、体验, 并联系自身和社会, 把自己经历的情感体验由联想想象状态转化成语言的现实一一写出来或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才会把作品中的高尚情感真正理解并迁移, 直至达到个人感情的升华。

四.同时我还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组织起了“走上舞台”活动。就是将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和教学大纲中的课外阅读篇目由学生自主组成的小剧团改编成小剧本, 把讲台变成舞台, 让学生用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角度来诠释文章中的精彩。前段时间我们正好上古代戏曲单元, 我让他们自编剧本, 他们呈现给我的东西让我吃惊。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丰富的知识让我也受益匪浅!真所谓教学相长。“窦娥”、“贾宝玉”、“祥林嫂”……都被学生搬上了讲台, 并且这些人物形象经过学生们的重新塑造, 又增添了一些时代感和诙谐意味。

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语文教学是个纷繁复杂的工作, 更是一项挑战自我的工作, 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语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信息技术教学的点滴经验 第7篇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标准, 以教材为参考, 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改进, 再反思, 再改进, 形成“反思型”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够不断地提高, 不断地发展, 才能跟上课改的步伐,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师。

经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我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此与同行分享。

一、加强机房管理,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多媒体机房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对设备进行常规性的维护与保养, 对软件进行更新与保护, 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要制定机房制度,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爱护机房设备, 保持卫生的清洁, 不恶意删除、修改文件。

二、研习教材, 拓展知识, 结合学生实际, 有效组织教学

教材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依据。信息技术教师应了解教材的特点, 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根据课标的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 因材施教, 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比如在讲“户联网的连接方式”时, 重点放在家庭宽带上网,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素养, 并不是单单学习教材上的知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介绍国内外的信息动态, 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关注信息产业和发展。

三、根据学生情况, 正确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基础、兴趣、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合理组织理论和操作教学过程, 根据需要使用“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进行教学。

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讲“Word”时, 把任务分成几个不同的内容“排论文, 做贺卡, 编版报”等, 让学生知道学习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2. 演示讲解法

信息技术的教学大部分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在教学时就可使用“教学演示软件”。信息技术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通过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可使用“教学演示软件”, 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比如在讲“网络的类型、拓扑结构”时, 就可使用制作好的课件, 让学生理解概念。

四、打破模块, 分散学习

传统课程受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 严格按照计算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教学, 初级阶段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 然后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 似乎学生不学操作系统就不能使用计算机。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 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 已经成了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 让学生了解或使用信息技术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 由于受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限制, 教师不应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

在初始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让学生去感受计算机, 体验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玩一些益智的游戏, 用一些辅助学习的软件去改变常规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游戏中逐渐认识计算机, 掌握鼠标的操作, 并体会到计算机在学科学习方面的初步作用, 对计算机的几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桌面等, 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就会培养起对计算机的兴趣。

第二阶段, 让学生学习用计算机画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 而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 他们很善于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 以及他们的思想。过去他们都是用笔和纸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现在将计算机交给他们, 作为展示自己思想的大舞台, 他们会发现计算机是那么神奇:计算机绘画色彩鲜艳, 操作方便, 表现丰富, 便于修改, 还有丰富的素材供他们选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学习愿望就会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引入相关的知识、名词、术语, 如主机、硬盘、软盘、CPU、内存等, 可使学生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学到相关的知识。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学经验点滴 第8篇

解:设x2+6=y, 则

原式= (y+7x) (y+5x) +x2=y2+12xy+35x2+x2=y2+12xy+36x2= (y+6x) 2= (x2+6x+6) 2

例2分解因式 (x2+4x+8) 2+3x3+14x2+24x

解:设x2+4x+8=m则3x2+12x+24=3m, 所以:

原式=m2+3xm+2x2= (m+x) (m+2x

= (x2+4x+8+x) (x2+4x+8+2x) = (x2+5x+8) (x2+6x+8)

= (x+2) (x+4) (x2+5x+8)

解3分解因式 (a+1) 4+ (a+3) 4-272

解:设a+2=u, 则

原式= (u-1) 4+ (u+1) 4-272= (u2-2u+1) 2+ (u2+2u+1) 2-272

=[ (u2+1) -2u]2+[ (u2+1) +2u]2-272=2 (u2+1) 2+8u2-272

=2u4+12u2-270=2 (u2-9) (u2+15) =2 (u+3) (u-3) (u2+15

=2 (a+5) (a-1) (a2+4a+19)

例4分解因式2a2-3ab-2b2+5a+5b-3

解:原式=2a2+ (5-3b) a- (2b2-5b+3)

=2a2+ (5-3b) a- (b-1) (2b-3) = (a-2b+3) (2a+b-1)

例5因式分解x4+1997x2+1996x+1997

解:原式= (x4-x) + (1997x2+1997x+1997)

=x (x3-1) +1997 (x2+x+1) =x (x-1) (x2+x+1) +1997 (x2+x+1)

= (x2+x+1) (x2-x+1997)

例6因式分解a3b+ab+30b

解:原式=b (a3+a+30) =b[ (a3-9a) + (10a+30) ]

=b[ (a+3) (a-3) ·a+10 (a+3) ]=b (a+3) (a2-3a+10)

例7分解因式2b2c2+2c2a2+2a2b2-a4-b4-c4

解:原式=4a2b2- (a4+b4+c4+2a2b2-2b2c2-2c2a2)

=4a2b2- (a2+b2-c2) 2= (2ab+a2+b2-c2) (2ab-a2-b2+c2)

= (a+b+c) (a+b-c) (c+a-b) (c-a+b)

例8分解因式x5+x+1

解:原式=x5-x2+ (x2+x+1)

=x2 (x3-1) + (x2+x+1) = (x2+x+1) [x2 (x-1) +1]

= (x2+x+1) (x3-x2+1)

例9设x3+3x2-2xy-kx-4y可分解为一次与二次因式的积, 则k=。

解:∵x3+3x2-2xy-kx-4y= (x3+3x2-kx) -2y (x+2) =x (x2+3x-k) -2y (x+2)

∴欲使此式分解, 只须x2+3x-k中含有x+2因式

∴当x=-2时, x2+3x-k=0得k=-2

例10若a=19952+19952·19962+19962, 求证:a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证明:设1995=x, 则1996=x+1

∴a=x2+x2 (x+1) 2+ (x+1) 2

=[x2+ (x+1) 2-2x (x+1) ]+[x2 (x+1) 2+2x (x+1) ]

=1+x2 (x+1) 2+2x (x+1)

=[x (x+1) +1]2= (x2+x+1) 2

∴a= (19952+1996) 2, 故a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例11.分解因式a2+b2+c2+2ab+2bc+2ac

解:原式= (a2+b2+2ab) +2c (a+b) +c2

= (a+b) 2+2 (a+b) ·c+c2= (a+b+c) 2

例12.分解因式a2+ (a+1) 2+ (a2+a) 2

解:原式=a2+a2+2a+1+ (a2+a) 2= (a2+a) 2+2 (a2+a) +1

= (a2+a+1) 2

例13:请看下列事实:11-2=32;1111-22=332;111111-222=3332;

11111111-2222=33332, 依次推下去,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吕送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1, (54) .

[2]邱海健.浅谈中职数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成功 (教育) , 2009, (6) .

[3]麦景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农家科技, 2011, (4) .

[4]杨英, 张百平“.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点滴体会[J].吉林教育, 2002, (5) .

[5]杨春.运用多媒体训练发散思维[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

[6]柏纪锋“.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1, (14) .

[7]刘树国.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6, (7) .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验点滴谈 第9篇

一、精心选择探究素材, 奠定有效探究的基础

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因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 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 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施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 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和自身的实践经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开发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素材。当然, 选择活动素材一定要克服盲从性, 一般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探究素材的选择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引发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如在教学中, 让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验, 自学课本, 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 教师再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教学, 可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在教师创造的环境中发现知识并生成新知识。

2. 探究素材的选择要关注探究意识的培养

数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 它的集中表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 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激发创新的灵感, 并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探究之门,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之路。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实施有效探究的关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把学生从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 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行为变化为前提的, 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反思自身的教学, 逐步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并保护每个学生特定的权利, 把学习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同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去分析思考, 使数学活动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关爱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从而使学生们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情商促进智商的目标。

数学探究活动往往都以探究性较强的素材作为活动内容, 因此, 活动中必须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使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自主地构建知识, 获得数学体验。同时,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探索的渠道, 使各个环节都能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拓展数学活动的空间。数学教学活动中, 要坚决杜绝教师本人或少数同学的越俎代庖, 要使全体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1. 注意课堂提问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的问题要注意鲜明、措辞简洁、答案确定。问题不简明、言辞欠简洁, 学生回答往往找不到头绪, 导致答非所问等。问题与问题之间也要互相启发。因此, 教师必须以全体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基点, 从新知识的结构出发,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部”来提出一定难度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若过于简单的问题, 既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不能有效地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学生就会望而生畏, 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所以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到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个性的差异, 为程度好的学生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回答, 为程度差的学生设计一些较易的问题。使每个被提问的学生都产生一种成就感, 从而引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2.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被普遍地引进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 数学活动是否有效,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而, 教师要认真研究合作学习的要义, 防止形式化的、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滋长和蔓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教师不能等待和观望, 要指导各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明确各自的责任, 并引导学生积极配合, 有效互动与沟通;同时, 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之中, 了解各小组的合作情况, 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特别注意关注小组成员中的被动参与者,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此外, 通过对探究有效的评价, 促使小组成员间建立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并通过对共同劳动成果的分享, 产生集体的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增强合作的意识。

三、复习旧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是一种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 借助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运用概括或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 从而引入新课的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在数学课中十分常用, 它以旧引新, 承上启下, 既可使学生复习巩固过去学过的知识, 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

创设情境是教师有目的地精心创设一个情境, 并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式。只要能恰当地设置故事或问题情境, 既可以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可使学生借助于联想, 增强对教材的理解, 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探究的信息, 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 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相信学生的潜能,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些成功的体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获得新知识,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究的水平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虽说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人才,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农村小学来说,受中考压力的制约,教师不得不把教学重点放在“优等生”的培养上,这样的结果,使一大批学习后进的学生受到冷落,成为找不到目标的“学困生”。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经常表现为:“上课昏昏沉沉,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怕回答问题,口语表达能力极差;不爱好读书,语言积累匮乏;丝毫没有写作兴趣,写作素养低,不要说中心不突出,就连语言运用也词不达意,毫无条理,甚至别字连篇。”据我调查,在我校,在语文学科中这样的差生,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而且有些班级远不在少数。

为了转变这种现状,纠正过去的一些不良做法,在新课改与时俱进的今天,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摸索,我积累了一些在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经验。

一、遵循教育规律,培养朗读的兴趣

语文能力不外乎“听”“说”“读”“写”,我认为“读”尤其重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尤其对待“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多读,读得透了,自然理解也就透了,他们才敢于在课上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一个人语文素养低,与缺少阅读体验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书读得多了自然就积累了许多词汇或语言,如果读出了趣味,甚至是品味,那么自然就会体会到语言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书读得多了,语感也就强了,在理解品味中阅读分析能力也就提高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多了,写作素材丰富了,写作技巧自然也就生成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水到渠成了。当然对于“学困生”来说,要引导他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应该先给他们介绍一些感兴趣的作品,如童话、故事书、寓言等。一些短小精悍的作文,他们也喜欢读,如《创新作文》《作文与考试》中一些精彩的小作文他们都很感兴趣,而且他们还愿意模仿、背诵,以备考试之用,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在阅读中写作能力就提高了。

三、真情鼓励,感受成功的喜悦

“成功教育”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实施原则是:实行“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运作方式,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对于“学困生”的帮助和教育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期望值过高。对于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一定要及时的真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同尖子生一样,甚至更多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荣誉感更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高了。自然作业质量,作文质量,回答问题的质量也逐渐提高了。

我现在教的这届学生中有几个“学困生”,差得几乎对哪一科都没兴趣,但是他们都对语文情有独钟。因为我对他们特别偏 爱——降低要求,并且及时表扬、鼓励,经常给他们贴个小红旗,扣个“奖”字戳以示褒奖。这点小小的鼓励,就把他们乐得一节课合不拢嘴。教学《长征》《春夜喜雨》这样长的诗歌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写作文时最初只能简单叙事,到现在400字以内的记叙文还能叙事中有点文采呢。激励的确是一剂治愚的良药,我是深感其药效之佳了。

四、耐心辅导,真诚关怀

“学困生”一般说来都是基础比较差,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适时、耐心地给予辅导,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绪,多一分理解,少一些抱怨或指责。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明白人的智力因素是有区别的。有时一篇课文差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背下来,作为教师要耐心指导背诵的思路或技巧,个别照顾,及时检查,但不可放弃不管。

此外,平时要把目光更多的关注在“学困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多沟通交流。多一个关心的眼神;多一句问候、了解;多一次闲谈家常;多一次游戏活动的参与,都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亲其师,自然信其道”。心的距离近了,不论是教学的实施还是教育的达成,学生自然就会欣然接受,对你敬爱有佳。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教育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更需要爱的倾注。叶圣陶老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教师的爱。只要我们有一颗赤诚之心,全心全意爱每一个“学困生”,阳光普照之下,雨露滋润之处,将不会有干涸贫瘠的土地。这就是教育的神圣、爱的神奇和美丽。

语文教学经验点滴 第11篇

1. 重 视问题解决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 “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先将问题可以用数或图形呈现的形式,作出一些个案,然后以归纳的方式或演绎的方式,把个案的解法形成一个数学模式.

例如:如图所示,是一条高速公路的隧道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示意图,点A和A1、 点B和B1分别关于y轴对称,隧道拱部分BCB1为一条抛物线, 最高点C离路面AA1的距离为8米,点B离路面为6米,隧道的宽度AA1为16米.

(1)求隧道拱抛物线BCB1的函数解析式;

(2)现有一大型运货汽车 ,装载某大型设备后 ,其宽度为4米 ,车载大型设备的顶部与路面的距离均为7米 ,它能否通过这个隧道? 请说明理由.

2. 注 重数学应用

注重数学应用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突出特点,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概念与技能去解决问题, 并形成系统的体系. 通过处理问题以及运用物质材料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理解能力,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易可从其他学科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某女式鞋店的老板对去年一年的鞋的销售量做了一个统计, 发现女式鞋中,37、38号鞋卖的最好,34、40号鞋卖的最少,35、36、39号鞋卖的一般, 并统计一下这些鞋不同鞋号销售的百分比,通过上述统计,如果你是老板你在进货的过程中将如何协调各鞋号之间的比例关系? 问题处理的过程中, 如果每个鞋号进货量相同时可能会存在有的号脱销,而有的号却卖不了,要善于利用数据进行决策,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3. 注 重数学交流

数学在当今各学科中的用途急剧增加,究其原因重要的一个就是数学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 研究案例中以问答形式,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变的方式.学生配合得好,就以学生为主,学生回答问题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就在提高语言、方式等方面多做文章,或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交流有助于强化数学的思维, 有效地组织思维活动,同时通过向教师和同学表达数学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 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 有关数学概念和学习经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学生在经过整理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描述和表达方式,呈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包括反思与评价,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

4.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以此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通过纯数学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技巧性较强的方法,如换元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试验、猜测、模型化、合情推理、系统分析等. 研究案例中例2讨论排列中常见的相邻排列和分离排列问题,以及排除法、插空法等解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事项.

新课程改革删减了一些比较“繁、难 、偏 、旧 ”的数学内容,例如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分式方程等降低了计算的要求. 不仅是因为计算机和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专门从事数学工作的学生而设置的数学,保持一定量的形式运算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关注运算的意义,《新课程标准》认为在重视恒等变形的同时,更应加强对运算概念的建立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的、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计算方法.

方程思想是利用方程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利用此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常规的思路是在实际问题中,撤开问题有关质的内容,将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求知量抽象出来建立有关的等量关系, 而后确定求未知数的值的思想. 但在数学教学中, 常发现有些问题并非具备方程表面的特征,因此,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方程思想的同时,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上一篇:全面规划下一篇:西方现代派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