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平滑肌瘤范文

2024-07-10

阴道平滑肌瘤范文(精选7篇)

阴道平滑肌瘤 第1篇

关键词:阴道平滑肌瘤,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方式

阴道平滑肌瘤临床极为少见, 为了加强对它的认识及提高诊断、处理能力。现将我院7年来收治的3例阴道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病历摘要

例1患者女性, 48岁, 既往怀孕1次生有一女。此次正常妇科体检发现阴道1/3外侧壁有一大小约2~3cm包块, 表面光滑, 无压痛;无尿路刺激症状, 性生活不受影响。MR显示右侧阴道1/3外侧壁一大小约2cm×3cm占位性病变, 阴道内诊:患者截石位, 于阴道左外侧壁9~10点处触及一肿物, 大小约3.0cm, 质较硬, 表面光滑, 界线清楚, 无触痛, 活动度尚可。其它辅助检查均正常。术中见肿物附着在阴道左外侧壁, 于其表面纵行切开长约3.0cm, 沿肿物表面钝性分离直至基底, 用金属尿道探子探查示:肿物与尿道无关, 故将肿物自基底部完整切除。术中证实肿物为实性, 术后病理回报:瘤组织见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 呈纵横交错并形成旋涡状, 肌束间有纤维间质, 细胞分化良好。

例2患者女性, 38岁, 妇科检查中发现阴道包块1月余, 自觉尿频;排尿不畅且时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及伴有腰部酸痛, 间有性交痛。专科情况:患者取截石位, 于阴道上1/3前壁触及一肿物, 大小约3.5cm×3.0cm, 表面光滑, 界限清楚。无触痛;活动度较差, 指套无染血。辅助检查均正常。手术中见该肿物位于阴道前壁;大小约3.5cm×3.0cm, 在肿物表面做纵形切口, 长约4.0cm, 切开阴道及肿物表面组织;钝性分离肿物直至其基底, 用金属尿道探子探查证实与尿道无关, 完整切除肿物, 用肠线缝合切口后阴道内填充油纱止血术终。术后病理见肿物灰白色, 瘤组织由梭形平滑肌细胞组成, 呈束编织状排列;分化良好。术后恢复良好, 随访至今无复发。

例3患者女性, 45岁, 发现阴道肿物5年余入院。5年前在妇检时发现阴道有一肿物, 如鸡蛋黄大小;时伴有白带增多且时有异味, 当时未介意。该肿物明显增大2年;患者在大小便时肿物可突出阴道口外, 现此肿物如鸭卵大小;无疼痛及发热;该患者既往月经规律, 现月经不规律已近3个月;每次经期提前约10d左右, 有时尿线变细或排尿困难;当用力增加腹压后尿液可顺利排出, 伴有性交痛。阴道内诊:患者截石位, 于阴道前壁10点~1点之间触及一肿物, 大小左右径3.8cm;前后径3.0cm;上下径约4.5cm, 质硬, 表面光滑;界限清。无触痛, 活动度差, 指套无染血, 见有少量蛋清样分泌物, 略带腥臭味。辅助检查均正常。手术中常规会阴部消毒, 从尿道外口插入导尿管以做指示, 探查肿物约6cm×4.5cm×4.0cm, 牵引肿物可稍下移, 于肿物表面做纵形切口长约5.0cm, 切开阴道及肿物表面薄层组织;沿肿物表面做钝性和锐性分离直至肿物基底, 再用金属尿道探子探查示:肿物与尿道无关, 逐在肿物基底部完整切除之。肿物为实性, 呈鱼肉样。术后病理回报:瘤组织由平滑肌细胞构成, 呈束编织状排列, 细胞分化良好, 阴道粘膜上皮局部轻度增生, 术后恢复良好, 随访至今无复发。

2 讨论

阴道平滑肌瘤在阴道中胚叶肿瘤中较为常见, 而这些肿瘤在临床上罕见。1961年以前文献报告大约250例, 我国仅有零星报道。阴道平滑肌瘤为良性肿瘤, 是由阴道的血管平滑肌、立毛肌、阴道粘膜下平滑肌及圆韧带的平滑肌发生病理性增生后形成阴道平滑肌瘤。阴道平滑肌瘤于1733年由De Leyden报道至今有300余例。发病年龄由青春期至70岁, 其临床表现各异, 因阴道前壁发生平滑肌瘤时可影响尿道, 故多数专业著作定义为尿道平滑肌瘤[1]。

尿道平滑肌瘤罕见, 几乎均为女性患者, 男性患者仅有3例报道。肿瘤多发生于尿道前壁, 常为圆形;肿瘤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 大部分肿瘤直径在2~4cm左右, 表面粘膜光滑, 质硬。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壁前方触及肿物, 尿道出血, 此外还有尿道周围疼痛、排尿困难、尿失禁、肿瘤较大时可引起性交困难。通过阴道指诊, 经阴道B超、CT;MRI检查, 明确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膀胱突出症、尿道膨出、尿道旁腺囊肿;尿道憩室、阴道囊肿和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 阴道前后壁膨出。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治愈, 有术后复发的报道, 但未见有恶变的报道[2]。

参考文献

[1]Goluboff ET, o'Toolek, Sawczuk IS.Leiomyoma of bladder:report of Case and review.of literature[J].Urology, 1994, 43 (2) :238~241.

阴道前壁平滑肌瘤误诊1例 第2篇

患者, 50岁, G5P5。因阴道口反复无痛性肿块脱出5年, 加重2年于2012年4月18日收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口肿块脱出, 约核桃大小, 质柔软, 平卧后用手可还纳, 无腹痛、尿急、尿频, 无阴道异常流血、排液等症状, 未予重视。近2年患者自感上述不适明显加重, 肿块较前增大, 用手不能还纳, 伴尿急、尿频, 余无明显不适。为彻底诊治就诊于我院, 门诊以“子宫脱垂Ⅲ度”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 20多年前曾行输卵管结扎术, 无重大外伤手术史, 月经正常。入院查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腹均未发现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 外阴见有肿块自阴道口脱出, 呈葫芦状, 近 (上) 端约6.0 cm×6.5cm大小, 远 (下) 端约2.0 cm×2.0 cm大小, 质韧, 无压痛, 亦无波动感, 且肿块界线清楚, 肿物远端表面欠光滑, 见溃疡, 局部被覆脓苔。会阴陈旧性Ⅰ度裂伤。拟探针探查宫腔进一步确诊, 但未见明显宫颈开口, 进针困难, 遂于肿块表面溃疡处取组织送病理检查 (后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并溃疡形成) 。进一步追问病史, 患者月经正常, 15岁初潮, 周期28~30天, 经期4~5天, 经量适中, 色暗红, 无血凝块及痛经史。进一步行妇科检查, 肿块位于阴道前壁, 临近尿道外口, 阴道通畅, 触及宫颈及宫体, 宫体位于盆腔内, 大小、质地正常, 活动可, 无压痛;窥阴器纳入阴道见宫颈光滑, 无脱垂;用探针自尿道口伸入, 见膀胱位于盆腔, 与肿块无明显关联。妇科彩超检查示:子宫、附件均未见明显异常。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初步诊断:阴道前壁肿块待查。阴道擦洗5天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阴道前壁肿块切除术及陈旧性会阴Ⅰ度裂伤修补术。术中见:阴道前壁一约6.0 cm×6.5cm大小肿块, 其上偏下方另见一约2.5 cm×2.5 cm大小肿块与之相连。阴道前壁组织增厚形成肿块的包膜, 与肿块无明显粘连, 钝锐性分离将肿块完整剥除, 见肿块为质地柔软的肌性组织, 术后肿块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示: (阴道前壁) 梭形细胞肿瘤, 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免疫组化示:SMA (+++) , VIM-ENTIN (++) , DESMIN (++) , S100 (-) , CD34 (+) , Ki67 (<2%) 。最后诊断:阴道壁平滑肌瘤并黏液变性。术后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术后8天患者痊愈出院。

2 讨论

阴道壁平滑肌瘤为临床上少见的良性肿瘤, 其来源是阴道的血管平滑肌、竖毛肌、阴道黏膜下平滑肌及圆韧带的平滑肌, 或纤维肌瘤来源于阴道壁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层, 均极少见。肌瘤的病因不明, 可能是在某种不明原因因素的刺激下发生局部病理性过度增生而形成。

本例患者以“子宫脱垂Ⅲ度”收住入院, 术前误诊, 分析其误诊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肿块形态及附着部位的特殊性:肿有外观呈葫芦状, 近端约6.0 cm×6.5 cm大小, 远端约2.0 cm×2.0 cm大小, 质韧, 界线清楚, 且肿块远端表面欠光滑, 局部被覆脓苔, 易忽略宫颈的开口, 将肿块远端小肿物当作宫颈, 肿瘤外观极似子宫。且肿块自阴道口脱出, 易误诊为子宫完全脱垂。 (2) 本病临床实属少见, 合并肌瘤变性者更少见, 临床医师在诊断疾病时, 由于职业性、思考判断问题的方法是以常见与多发性疾病为主, 故易于忽视少见或罕见疾病的诊断。

膀胱平滑肌瘤诊疗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 例患者。其中男性2 例,女性8 例;年龄22~65 岁,平均43.5 岁;病程2 d~2 年。临床表现:7 例患者体检发现;1 例女性患者存在尿频、尿不尽2 年;2 例患者存在全程无痛肉眼血尿。10 例无明显阳性体征。常规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均提示明显异常。超声检查显示,8 例于膀胱后壁可见一低回声团块,形态欠规则,基地较宽,未见血流信号,约0.9 cm×0.8 cm~3.0 cm×2.0 cm。1 例于膀胱颈部可见一赘生物,黏膜光滑,约1.0 cm×0.5 cm,未见血流信号。1 例位于膀胱顶壁,呈实质性,表面黏膜光滑、连续,约0.8 cm×0.8 cm,未见血流信号。膀胱镜检查示,9 例膀胱壁局部有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连续,呈外生性生长;1 例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及隆起。1例行CT检查示膀胱后壁可见一椭圆形占位病变,3.9 cm×2.4 cm,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平扫42 hu,增强42 和47 hu。弧形向膀胱腔突出,边界光滑。

1.2 治疗方法

10 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8 例患者行膀胱肿瘤电切术。1 例考虑膀胱壁层来源肿瘤,行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1 例考虑肿块位于肌层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未见膀胱周围异常淋巴结。

2 结果

10 例病理回报均提示肿瘤呈实质性,切面呈灰白,质地较韧,未见坏死及出血,局部可见少许黏膜,呈慢性炎症伴充血,水肿。光镜下见细胞均呈梭形,胞浆丰富,分化成熟,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其中9 例为膀胱黏膜下型,1 例为膀胱壁间型。10 例术后均Ⅰ期愈合。随访1~8 年,未见复发及转移,1 例尿频症状患者症状较前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其主要成分由成熟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在子宫、胃肠道及皮下组织发生率相对较高,而泌尿系统则较为少见,多见于肾脏和膀胱[1]。其发生率约占膀胱肿瘤的0.43%[2],发病率,女性约为男性的2.5~4.0 倍,40~50 岁多发[3],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学者Teran等[4]提出4 种可能的假说:①激素的影响导致肿瘤细胞的发展;②组织发育异常(处于休眠期的膀胱内胚胎组织异常发育成平滑肌瘤);③因为膀胱脉管系统周围的炎症导致膀胱脉管系统的化生;④膀胱肌层的感染、炎症刺激导致肿瘤的发生。另Saidi等[5]认为在平滑肌瘤的形成过程中,致癌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单发为膀胱平滑肌瘤的一大特点。根据肿瘤的位置与膀胱壁两者之间的关系分为3 种类型,即膀胱黏膜下型、膀胱壁间型、膀胱浆膜下型。其中膀胱黏膜下型较后两者最为常见,约占63%,膀胱壁间型少见,约占7%,另30%为膀胱浆膜下型。膀胱镜下肉眼观察:肿瘤呈现灰白色,外形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包膜较完整,质韧有弹性,似鱼肉样。组织学:可见瘤组织由纵横交错的、成束的平滑肌纤维构成,编织装或旋涡状。光镜下表现:肿瘤细胞分化成束,梭形,无异型性,细胞核细长,无病理性核分裂象,胞浆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法: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阳性(+)、结蛋白Desmin阳性(+),S-100 阴性(-),Ki67<1%。Silva-Ramos等[6]的研究提示约24%的患者可出现膀胱流出口梗阻症状,约50%的患者可出现尿路刺激症状。Jong等[7]认为,肿瘤与直径<3 cm的相比,直径>3 cm的更容易出现临床症状,如尿路刺激症状与血尿。本组10 例,1 例为壁间型,9 例为黏膜下型,其中2 例黏膜下型因血尿发现,另1 例平滑肌瘤因尿频症状发现,余下8 例未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膀胱平滑肌瘤应注意与其他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相鉴别。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之间相互鉴别主要依据平滑肌瘤体积大小及病理性核分裂象进行区别,直径>2.5 cm的肿瘤存在恶变的可能性,如直径>6 cm的常证实为恶性,核分裂象对辨别良、恶性肿瘤更有价值[8]。膀胱平滑肌瘤与功能性膀胱副神经节瘤相互鉴别主要根据血、尿中尿香草基苦杏仁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水平高低,及排尿时或排尿后出现头晕、头痛、血压升高等临床症状;膀胱平滑肌瘤与非功能性膀胱副神经节瘤鉴别主要依据膀胱镜下肿瘤组织活检明确性质[9]。

影像学检查膀胱平滑肌瘤的手段主要为超声、CT、MRI、静脉尿路造影(intraudio videoenous urography,IVU)等。①超声是一种敏感的手段[10],费用低廉,基层医院较为普及,可作为筛查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首选,通常表现为肿瘤边界清,均匀的低回声肿块,部分肿瘤可凸入膀胱腔内,肿瘤表面强回声,肿瘤内部及周边未见血流信号。②CT平扫。表现为膀胱壁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充盈良好,时刻凸入膀胱腔内,边界清,密度均匀,膀胱壁无浸润,增强强化时可明显或不明显,肿瘤体积大时可见部分肿瘤中心出现坏死区[11]。③MRI可从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扫描,确定肿瘤大小、部位和范围,了解周围邻近组织脏器的受累情况。提示膀胱内信号影的改变,T2WI提示为高信号改变,部分可见低信号。磁共振检查还可鉴别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平滑肌瘤增强信号较为显著[12]。④IVU可提示膀胱内充盈缺损,同时也判断肿瘤对上尿路的功能是否存在影响。膀胱镜检查时常见肿瘤呈外生性生长,表面黏膜完整、光滑。部分黏膜下型也表现为粗蒂肿块,如果肿块的表面黏膜发生糜烂或溃疡,则有可能被当作恶性肿瘤。膀胱镜检查时可钳取肿瘤组织活检,有时因膀胱平滑肌瘤位于膀胱黏膜深部,位置较深,常难取病灶组织,阳性率低。本组10 例患者膀胱黏膜均完整,无糜烂及溃疡,均未取病变组织活检。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有学者认为体积小、无明显症状者,仅通过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及活检发现的可以随诊观察[13],原因是膀胱组织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子宫组织较为相似,从经验来推断,目前尚未有关于子宫平滑肌瘤存在恶变的可能性的报道。然而,有些非典型的膀胱平滑肌瘤影像学上的表现与恶性肿瘤极为相似,Size等[14]经研究得出结论,非典型的膀胱平滑肌瘤影像学表现为菜花状、丰富的血供及肿瘤表面数量不一的钙化灶。对于这些与恶性肿瘤区分不清的非典型膀胱平滑肌瘤,最后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及病理学确诊。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肿瘤剜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和膀胱肿瘤电切术。笔者认为合理的手术方式的选取决定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如体积小、带蒂的、类型为膀胱黏膜下型的肿瘤可以行经尿道切除和电灼治疗;如体积较大、类型为膀胱壁间型和膀胱浆膜下型的,则通常行开放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有文献已经报道部分壁间型和浆膜下型的膀胱平滑肌瘤采用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及预后效果令人满意[15]。另有文献报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膀胱平滑肌瘤切除术已成功实施,术后效果可[16]。膀胱平滑肌瘤的预后良好,目前尚未有报道提示该病存在恶变的可能[17]。本组10 例患者术后随访1~8 年无复发及恶变。

摘要:目的 对膀胱非上皮性良性肿瘤中的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7~2015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的患者10例,其中存在血尿表现的患者2例,存在尿频症状的患者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体检偶然发现的患者7例。行B超、CT等相关辅助检查,10例患者影像学提示膀胱内病灶生长。行膀胱镜检查,9例患者镜下可见膀胱内局部黏膜隆起,表面光滑、完整。1例患者镜下未提示明显异常。其中8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术+膀胱肿瘤剜除术,1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术+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 10例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例回报均确诊为膀胱平滑肌瘤。术后随访1~8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在膀胱肿瘤中,膀胱平滑肌瘤的发病率较低,是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一般较好。目前对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确诊则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通常情况下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支气管平滑肌瘤1例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56岁, 因胸憋、气短、咳嗽、咳痰, 痰中带血1周来我院检查。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胸片报告:双肺未见异常。胸部CT平扫:右上肺纹理稀少, 肺实质透过度增高, 左主支气管腔内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物, 基底位于前壁, 直径1.2 cm, 边缘光滑, CT值39 HU, 肿物致气道部分阻塞。CT诊断:左主支气管良性肿瘤伴左肺上叶阻塞性肺气肿。手术见肿瘤位

于左主支气管膜部下端黏膜下, 占据左主支气管大部分, 稍有活动, 表面光滑, 大小1.3 cm×1.2 cm×1.0 cm, 完整剥离切除。病理诊断:平滑肌瘤。

2 讨论

21例食管平滑肌瘤的外科治疗 第5篇

关键词:食管平滑肌肿瘤,外科治疗,疗效

我院胸外科自1971年9月-2002年12月共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21例, 手术22例次, 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21例中, 男15例, 女6例, 男∶女为2.5∶1。年龄22~60岁, 平均36岁。病史3个月~8年, 平均2年3个月。临床症状皆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 伴有胸骨后钝痛或胀闷感乏力, 吸气性呼吸困难1例。肿瘤单发19例, 多发2例。1例为两个平滑肌瘤, 均位于食管中段, 另1例为3个平滑肌瘤, 分别位于食管中段和下段, 术后恶变1例。肿瘤分型:壁内型19例, 息肉型1例, 纵膈型1例。肿瘤位于食管上段2例, 中段15例, 下段4例。术前均行食管钡餐X线检查, 14例术前行食管镜检查, 6例行胸部CT检查。术前确诊18例, 误诊为食管癌3例。

1.2 手术方法

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经颈部切口3例次, 右开胸13例, 左开胸6例。行黏膜外肿瘤摘除术17例次, 肿瘤及部分食管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1例, 弓下吻合术3例。

2结果

全组21例, 均经手术完整切除, 无围手术期死亡, 术后合并肺感染3例。术后随访1年, 进食正常, 无胸骨后不适。

3讨论

食管的良性肿瘤少见, 其中最常见的是食管平滑肌瘤, 占食管良性肿瘤的2/3, 约占52%~80%。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中40岁以下者占69%, 男性多于女性, 与文献[1]报道相同。食管平滑肌瘤一般病史较长, 症状取决于肿瘤体积, 直径小于5cm的肿瘤少有症状, 一般为单发少有多发。多为进食时胸骨后有不适感, 但无进行性加重。本组病例病史平均1~3年, 均无进行性吞咽困难, 此点与食管癌有明显区别。食管钡餐造影是食管平滑肌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 可发现肿瘤边缘完整、基底光滑锐利。MRI:冠状位气管后方呈圆形, 形态规则, 边缘清楚, T1稍长于T2, 信号影均匀, 轴位于支气管分叉后方, 气管受压、变形[2]。本组X线检查确诊率为89%。术前行纤维食管镜检查, 依据其黏膜光滑完整无破坏, 肿物在黏膜下有滑动感及肿瘤的位置、大小等做出正确诊断者确诊率96%。1986年前我院尚未开展纤维食管镜检查, 仅凭食管钡餐造影检查的14例中有7例误诊为食管癌。本组2例多发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均于术前纤维食管镜检查确诊。食管CT扫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特别是与其他外压性疾病相鉴别, 以及确定肿瘤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 食管腔内超声对明确肿瘤范围、大小及与周围关系等方面已显示出其独到之处。随着纤维食管镜、胸部CT和食管腔内超声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多数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术前就能确诊。

多数学者认为食管平滑肌瘤恶变者罕见, Seremetis曾报告838例食管平滑肌瘤中, 1例恶变为平滑肌肉瘤。但部分学者认为, 食管平滑肌瘤有恶变倾向, 恶变率最高可达16.7%, 本组恶变率为3.1%。当遇有食管平滑肌瘤突然增大、症状加重及肿物切除后复发的患者时, 应想到恶变之可能。有学者认为20%食管平滑肌瘤病例实际上是间质瘤, 二者需要免疫组化检查相鉴别, 如果CD117和CD34阳性, SMA和MXA阴性、结蛋白阴性, 应诊断为间质瘤。间质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其恶变率远高于食管平滑肌瘤, 因此要重视食管平滑肌瘤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3]。

食管平滑肌瘤一经确诊, 无论症状明显与否均应手术治疗, 以免肿物逐渐增大压迫食管及周围组织或发生恶变。多数学者认为肿瘤位于胸中上段者行右胸入路, 胸下段者经左胸入路。基于食管平滑肌瘤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或壁内血管肌层和迷走的胚胎肌组织, 为良性肿瘤, 多有完整包膜, 手术多数可经食管纵形肌切口行黏膜下肿瘤摘除, 术中如有黏膜破损及时行黏膜缝合, 并用带蒂胸膜或肌瓣覆盖, 愈合良好。术后并不影响食管功能。当遇到肿瘤较大黏连较重或可疑恶性及部分多发型肿瘤患者, 可行肿瘤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 本组病例中有一例肿瘤最大径9cm, 术中食管黏膜破损大而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电视胸腔镜技术因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已逐渐被更多胸外科医生接受, 有条件医院可选择性开展。有报道内镜下可切除体积较小的起源于黏膜肌层成息肉样的食管平滑肌瘤。对于肿瘤较小、年龄较大、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更适合于胸腔镜或内镜下手术治疗。但食管平滑肌瘤位于食管胃连处则不易行胸腔镜下手术, 因为生长于此处的平滑肌瘤多为环状, 单纯手术摘除不能解决问题, 必须做小范围的食管胃切除[4]。

参考文献

[1] Choong CK, Meyevs BF.Benign esphayeal tumors:introductionincidenee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features.semin Thorac Curdi-orase (J) .Surg, 2003.15 (1) :3-8.

[2]章士正.消化系统影像诊断与临床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

[3]侯英勇, 王坚, 米熊增.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对照性研究 (J) .中华病理杂志, 2003, 31 (2) :116-119.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1例 第6篇

1 病例简介

患者48岁, 因“发现下腹部包块半年余“为主诉入院。平素月经规律, 18岁7/24-25, 量中, 无痛经, 末次月经2010年8月12日, 患者近半年自觉下腹部坠胀, 自己于下腹部可触及包块, 无腹痛, 无阴道不规则流血, 无接触性出血。8月6日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盆腔包块, 未做系统治疗。8月16日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 门诊以“盆腔肿物”收入院。病来无乏力, 无恶心呕吐, 无胸闷气短, 无发热, 无明显消瘦, 睡眠饮食尚可, 二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 孕1产1。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听诊无异常, 下腹部略膨隆, 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移动性浊音 (-) 。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 阴道畅, 宫颈常大, 表面光滑, 下腹部包块, 孕5个月大小, 触痛 (+) , 活动度差, 子宫触诊不理想。辅助检查:彩超 (2010-08-13, 盛京医院) 所见:子宫水平位, 大小约11.2cm×4.6cm×3.8cm, 子宫内膜厚约0.6cm, 宫腔内可见节育环反射, 宫底部见2.7cm×2.7cm低回声团, 边界较清。宫颈区可见少许液性区, 较大者约1.0cm×0.7cm, 轮廓清晰, 内呈无回声。双侧卵巢显示不清。盆腔可见15.7cm×8.8cm实性肿物, 边界模糊, 形态不规整, 内呈不均质低混合回声, 肿物内可检出血流信号。肿物包绕子宫, 与子宫分界不清。盆腔未见明显积液影像。提示: (1) 盆腔实性肿物, 注意cancer。 (2) 子宫肌瘤。 (3) 宫颈囊肿。 (4) 宫内置环。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正常。双下肢静脉彩超:左小腿肌间静脉扩张;右小腿肌间静脉扩张, 右下肢股总静脉血栓形成。于2010-08-18 20:00于介入科在局麻下行经皮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2010-08-20在全麻下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侧阔韧带内可见一肿物, 直径约7cm, 质地中等。子宫明显增大, 形态不规整, 表面可见多个肌瘤结节, 向浆膜下发展;双附件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拟行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操作中见卵巢及子宫静脉内均可见灰白色串珠样平滑肌瘤样组织, 取出后送冰冻病理。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切除宫颈残端过程中见右侧阴道后壁内一肿物, 完整核除后见为多个肌瘤结节融合而成。盆腔血管内几乎均可见灰白色串珠样平滑肌瘤样组织, 取出血管内大部分平滑肌瘤样组织。确切止血后, 切除宫颈残端。游离部分输尿管, 确认双侧输尿管无异常。待术中冰冻回报为血管平滑肌瘤。为减少术后复发风险, 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后, 同时行双附件切除术。高位结扎双侧卵巢悬韧带, 切除双附件。蒸馏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盆腹腔, 术中失血400mL, 未输血。18时30分手术结束。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于晚23:20患者血压略有下降87/58mmHg, 给予邦亭一支肌注, 心电、血氧监测。2010-08-21 02:20患者血压仍低于正常, P78次/分, Bp 74/48mmHg。给予邦亭一支侧管, 给予万汶静脉滴注, 急检血常规、凝血五项。03:50患者血压仍低于正常, P 110次/分, Bp 79/50mmHg, 05:10患者血压118次/分, Bp 64/41mmHg。07:50患者P 150次/分, Bp 65/40mmHg, Sp O2 93%, 给予多巴胺20mg+生理盐水100mL静点, 万汶500mL静点, 改为面罩吸氧, 急请循环科、麻醉科、ICU会诊, 急诊床头超声, 急检血常规和DIC系列。08:00患者P 140次/分, Bp 66/40mmHg, Sp O2 97%, 根据麻醉科医师指示, 给予去甲肾上腺素5μg静脉推注, 呼吸33次/分。抢救过程中共计输注同型滤白红细胞9.8单位。输注同型血浆1200mL。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400单位。输注滤白冷沉淀10单位。患者治愈, 考虑患者术后发生DIC可能, 术后石蜡病理回报: (左) 卵巢、卵管及盆壁血管平滑肌瘤病;子宫平滑肌瘤;增生期宫内膜; (阴道壁) 平滑肌瘤。

2 讨论

600例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病理科2003年1月~2010年3月子宫肌瘤手术病例, 手术治疗子宫疾病1 160例, 病理诊断为子宫肌瘤者600例, 手术方式为子宫全切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年龄最大69岁, 最小23岁, 其中23~29岁者114例 (19%) , 30~40岁者192例 (32%) , 41~50岁者252例 (42%) , 51~60岁者36例 (6%) , 61~70岁者6例 (1%) 。

1.2 方法

标本经10%甲醛液固定, 组织病理学检查, 以WHO2003肿瘤分类为标准。

2 结果

大多数临床症状表现是失血性贫血或月经量过多, 少数病例无症状, 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2.2 病理检查

2.2.1 肿瘤位置

位于肌壁间432例 (72%) ;浆膜下126例 (21%) , 黏膜下42例 (7%) ;其中多发性肌瘤204例 (7%) 。收集的病例中共有平滑肌瘤1 340个, 平均每个病例3个, 最多一个病例8个。最大的平滑肌瘤为13 cm×15 cm×18 cm。平滑肌瘤最大直径在10 cm以上者76例, 5~10 cm者436例, 在5 cm以下者88例。采用标准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标本。

2.2.2 组织学分型

(1) 平滑肌瘤582例 (97%) , 平滑肌瘤细胞分化好, 编织状或束状排列, 胞浆丰富。其中160例光学显微镜检查中有以下几种改变:出血, 囊性变, 钙化, 坏死。其中黏液样变性39例, 玻璃样变性43例。红色变9例, 骨化1例, 脂肪变性53例, 感染15例。 (2) 平滑肌肉瘤1例 (0.1%) , 核分裂像计数11个/10HP, 伴有不同程度增大的核的多形性, 核膜不规则, 染色质凝集, 核仁突出。 (3) 交界性平滑肌瘤6例 (1%) , 与周围的子宫肌层相比每单位面积的细胞数量增加。光镜下有三种类型: (1) 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3例, 组成的细胞类似于普通的平滑肌瘤, 从梭形到圆形, 取决于切片的角度, 排列非常紧密, 核分裂像计数4个/10HP。 (2) 上皮样平滑肌瘤1例, 主要是圆形细胞, 而不是由平滑肌瘤较为普遍的梭形细胞组成的平滑肌瘤。 (3) 合体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 含有不同数量平滑肌巨细胞的平滑肌肿瘤, 巨细胞有多个成簇的细胞核, 核染色致密、丰富。

2.3 合并症

伴子宫内膜增生276例 (46%) , 其中3例为腺瘤样增生;伴畸胎瘤12例 (2%) ;伴卵巢囊肿114例 (19%) ;伴输卵管积水30例 (5%) ;伴子宫内膜息肉6例 (1%) 。

3 讨论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肿瘤, 发病多在40~49岁, 与文献报道相符合[1]。平滑肌肉瘤的发病率非常低, 本组病例发病率为0.1%, 交界性肿瘤有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上皮样平滑肌瘤、合体细胞性平滑肌瘤, 核分裂活跃的平滑肌瘤未曾见到。子宫肌瘤的病因学尚不清楚, 大多数学者认为激素在平滑肌瘤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发生于激素作用强度最大的生育年龄的肿瘤[1]。本组病例中患者最小23岁, 最大69岁, 40~50岁发病率最高, 为42%。50岁以上平滑肌瘤发病率下降, 在绝经期后发病率低。本组病例中平滑肌瘤伴子宫内膜增生2例, 为腺瘤样增生, 其余病例伴子宫内膜息肉、腺肌症、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畸胎瘤等, 可以看出子宫平滑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相关。人体子宫壁是平滑肌瘤常见的部位, 最新的研究强调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在平滑肌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米非司酮治疗期间可使平滑肌瘤的体积明显的缩小, 腹痛和痛经消失, 纠正贫血, 但停药和闭经后复发[2], 所以目前尚不能代替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对女性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肌瘤引起的长期反复子宫出血和贫血, 不全在于平滑肌瘤本身及恶性病变的因素。平滑肌瘤恶性病变的概率很低, 大多数初始就是平滑肌肉瘤。目前, 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对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争议很大。虽然子宫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 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1.2%~2.0%[3], 但在病理日常诊断工作中不容忽视。本组3例患者诊断为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的病例, 密切随访5年, 未见转移和复发。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缺乏凝固性肿瘤细胞坏死、核的非典型性以及核分裂活性。肿瘤细胞多形性明显, 细胞密集、丰富, 核分裂象增多的病例应进一步作免疫组化检查, 并加强随访和嘱咐患者密切随诊非常重要。

子宫肌瘤的症状主要是月经改变、流血、下腹部包块及包块的压迫症状和贫血症状, 但也有很多患者无明显的症状, 对育龄期妇女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 是发现早期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术前诊断子宫肌瘤的重要检查方法是B超。宫腔镜检查及治疗更适宜黏膜下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瘤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是治疗子宫平滑肌瘤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经腹手术高效安全, 基层医院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本组对部分平滑肌瘤病例随访5年未见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关于选择子宫平滑肌瘤手术时机的问题, 如果平滑肌瘤诊断明确后, 没有特殊的临床禁忌证, 应及早地选择手术治疗, 这样不仅能减少患者失血造成的痛苦, 也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术式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平滑肌瘤的B超图像等。肌瘤核除术将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术式, 子宫肌瘤治疗的发展新方向是宫腔镜治疗方法。体积较大的平滑肌瘤容易发生变性, 临床表现特殊, 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对于患者要保留宫颈或子宫的, 术前应当作宫颈细胞学检查, 如有可疑病变则进行宫颈活检, 以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早期鳞状细胞癌[4]。

参考文献

[1]Stanley JR.回允中.女性生殖道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390.

[2]金鸿雁.米非司酮与子宫平滑肌瘤[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2, 29 (5) :48-50.

[3]王少平, 岑尧.子宫平滑肌肉瘤8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3, 25 (4) :260.

上一篇:参与新课改下一篇:积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