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方式范文

2024-06-25

把握方式范文(精选6篇)

把握方式 第1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提问方式普遍存在, 也正是这一教学方式的基础性, 教师容易忽略提问的重要意义, 并且不注重问题的选择和设计, 从教学经验出发可以看出, 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好的问题设计能够不断牵引教学思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及探究性思维。好的问题设计还能够帮助学生开拓物理学习的思路,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 教师应该关注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问题提出的时机, 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提问提炼出的理论基础

(一 ) 建构主义 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 个体的知识体系建构过程是经过主动地与环境之间进行互动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 经过自我经验的反复论证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因此,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如果想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就必须主动地探索知识, 并且将新知识与自己的知识体系发生碰撞, 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将问题交给学生, 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桥梁, 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探索及个人经验的运用, 符合个人建构主义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要求。

(二 ) 人本主义教 学理论。 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 正是基于人本教育的理论, 其理论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的知识接受规律,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个性化特征, 并且将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 创意性的 提问方式 , 实际上是 将课堂交 给了学生 , 在引导学 生自己或 者是合作 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 ,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 ) 互动学习理 论。传统教学方式大都以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为主, 课堂上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学习任务, 该方式容易使学生很快丧失对课堂的兴趣和注意力。互动教学可以分为教师与学生群体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 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而且互动过程中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给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 以问题为纽带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上最容易进行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提问形成与学生的交流。

三、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 ) 问题设计的科 学性。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应该深入研究教材, 找出每节课的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 围绕这一部分进行问题的设计。在对问题的科学设计过程中, 应当注重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因此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 在一定的思考难度的基础上, 学生只有通过一定的探索和知识的运用才能够解决问题。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教材《物质的物理属性》的学习中, 会接触到物体的质量、体积及密度等相关概念, 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将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教师直接提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 这样的问题基本属于无效的, 不仅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容易限制学生的学习思维。而如果教师提问:“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不是存在关系, 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这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自己找到物体的体积和质量之间存在的联系, 而不是直接将知识点抛给学生。这样学生既对问题本身产生了兴趣, 又获得了探究实验的机会, 从而愿意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 ) 提问的启发性 。根据课堂教学经验 , 教师有时候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学生因为学习经验的原因, 无法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应该放弃提问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方式, 换个思维方式, 换个提问角度, 或者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范围, 等等,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而不是代替学生解答问题。例如在《物质的密度》这一课的学习中, 教师一边做实验一边给学生提问题, 将两个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放在天平的两端比较质量, 让学生自己观察, 若教师给出的问题是“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而从现象出发你能想到是什么原因吗? ”, 学生看到了因为质量不同而导致天平一端下沉, 学生的答案是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这是学生在密度学习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针对这一现象, 我继续给出问题, 如果将一个跟铝块同体积的铁块替换下来, 天平的下降幅度还会是相同的吗? 这样的问题则启发学生不仅关注表面现象, 更会从现象出发思考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 ) 提问的层次 性。学生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因此, 渐进式的问题能够带动学生在复习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这样学生对于新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和盲从, 而且通过问题的前后联系, 使得学生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学习就有了系统性。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课程的时候, 我将学生之前学习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问题中, 首先让学生观察台灯在旋钮变化过程中亮度的变化并且思考原因, 然后导入电阻的知识。这样, 学生就能够将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而且在综合性知识的应用中 , 能够将电 阻与电压 和电流的 关系串联 成为统一 的知识系统。

四、教师课堂提问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一 ) 创设情境提 问题。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 因此,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在学习气体的压强和流速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 我曾经给学生找了一段央视报道过的新闻, 两列相对高速行驶的列车在经过隧道的时候, 因为没有减速而导致车窗玻璃瞬间爆破, 并将座位上的乘客击伤。通过这一具有典型生活色彩的实际案例引出问题, 让学生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玻璃爆破, 同学们都猜到了是因为气压的原因, 为什么气压会将如此坚硬的玻璃瞬间破破坏掉, 那是压强和流速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结果, 从而引起了学生对于气压的好奇心, 想知道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空气会形成这么大的破坏力。

(二 ) 问题的应用性。学生在学习完物理知识之后 , 如果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那么不仅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而且会在生活中获得对物理知识的较高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完摩擦力的知识之后, 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 冬天汽车行走在冰上面会打滑, 这样很容易出交通事故, 那么在汽车构造设计中哪些是为了防止汽车打滑的, 而这又是应用了我们学习的哪些知识? 这样学生直接将自己学习到的摩擦力应用到了解释生活现象中, 而且在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 运用知识解读生活甚至让生活变得更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很多同学都表示一个简单的物理知识可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三 ) 激发兴趣 提问题。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最大动力, 初中物理中有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 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单调乏味, 学生就很容易对知识丧失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因此,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也能够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速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我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蛙跳比赛游戏, 在游戏规则制定的时候, 我将决定权交给学生, 而我则从旁通过问题引导, 让学生们逐渐了解怎样计算才算是公正地评判每个小组的成绩。学生大部分只是通过看谁先到达终点, 但是在问题的启发下, 学生有的开始认为这样的计算方式并不是最科学的, 而通过在相同时间内谁跳得最远来计算才算科学, 这样学生都纷纷参与到活动中, 并且有专门的同学对于小组成绩进行记录。通过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并且亲身体验了速度这个概念。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问题, 启发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靠近学习重点。

(四 ) 鼓励式的问题 评价。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 , 学生踊跃回答代表他们对于物理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并且充满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 无论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何, 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 如果学生对问题回答错误, 则老师只需给他解释为什么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 而正确答案应该是怎样的, 在不断地鼓励之下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五、结语

苏科版的初中物理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教材编写, 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性, 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教材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 做到科学提问, 丰富提问方式, 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学习, 优化课堂学习的整体效果。

摘要:提问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互动方式, 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教学的重点上, 通过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 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态, 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通过提问形成的良好教学氛围, 使得学生与教师都能够在科学的学习进度之下完成课堂学习内容。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声学.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2 (3) .

[2]张贵良.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J].学园, 2010 (5) .

把握方式 第2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猜想――论证的方式

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缘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许多神话变成了现实。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引导学生猜想、论证。

⑴分组讨论,进行猜想。除法和分数都有各自的性质,而比又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是不是也有性质呢?

⑵交流讨论,提出猜想。

⑶各自验证,全班交流。

⑷学生概括,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实践――发现的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由于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又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有所提高。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采用如下呈现方式:

⑴启发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呢?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⑵学生实验:我们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样做的?现在呢?让学生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要求分组实验。

⑶交流实验结果。

⑷得出结论: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讨论――归纳的方式

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脑中的智力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归纳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把知识呈现给学生。

投影出示:

⑴ 3×2=6

⑵ 3×20=60

⑶ 3×200=600

⑷ 3×400=1200

⑴提出讨论问题:

①第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积变化了没有?

②从上往下比较,第⑵、⑶、⑷式与第⑴式比,其中一个因数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分别怎样变化?积各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观察讨论。

⑶引导学生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四、争论――统一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能使他们学习情趣高涨,营造出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学生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灵感,激发创造,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

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进行如下设计:

⑴复习旧知,唤起回忆。你学过哪几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⑵学习新知,诱发“争论”。怎样比较4/5和6/7的大小呢?讨论时,学生展开了“争论”。甲说:因为这两个分数分母不同,所以我先通分再比较;乙说:我认为把它们的分子变成一样,比较起来容易些;丙说:我认为1-=,1-=,因为>,所以<。我觉得这样比较更容易。

对于上述几位学生的比较方法,教师在鼓励学生有创见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把握方向梳理方法优化方式 第3篇

[关键词]复习 方法 数学 优化 运算定律 运算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33

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揭示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得很快,以后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根据这条规律,教师必须抢在学生遗忘前及时进行复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趁热打铁。

在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上课时出现的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中的知识点,强化记忆并能灵活运用。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把握方向,明确复习目标

众所周知,复习课的主要特点就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完成一个再现、整理、联系并应用的过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单元内的知识点多且复杂,因此教师在复习讲授之前,应该认真审视本单元需要复习的内容,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导向,避免出现复习内容遗漏等问题。对于容易遗漏的复习内容,教师应该将其当作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复记忆,避免遗忘。

例如,我在教学一节复习课时,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及减法与除法的性质,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迁移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只有在目标明确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然后我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将学生分组,出示不同层次的复习题进行训练,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教学,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又提高了复习课教学的效率。

二、强化梳理,拓展复习方法

在明确一个单元的复习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参照教材的编排开展复习活动。对于复习课而言,知识的梳理无疑是核心环节。

例如,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教学中,鉴于知识点多且杂的特点,我采用自主梳理和问答式梳理相结合的方式,即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只起引导和答疑的作用。这样进行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课堂中,我先出示一道试题“1-2+3-4+5-6+7-8+9=?”,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反馈交流时,学生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生:加法交换律。

接着,我将这一单元的运算定律及性质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忆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很快总结出了本节课知识梳理的方法——表格记忆法。用表格记忆法(见下表)进行记忆,既有助于理清知识点的脉络,更清晰地展示复习课要复习的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要点。这样教学,不仅凸显复习课要复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我将复习重点放在知识的迁移和理解上,通过演练和拓展等方式,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更加深入。学生在明确了要复习的内容后,能够举一反三地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果把梳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作为本节复习课的第一层次要求,将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单的运算看做是第二层次要求的话,那么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解决问题,并进行简单的运算。我将这一部分的要求转变为加强学生对数学运算的整体感知和对数学算式的把握,这方面学生的表现都很突出,基本都能跟上我的思路进行思考。但是,任何知识都需要不断地重复记忆才能做到“伸手就来”“拿来就用”,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记忆。

三、优化方式,提升复习效果

通过系统的知识梳理,学生已经对学过的知识能有效提取了,这时教师需要组织足量、高质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提升解题水平。复习课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变式,凸显知识本质

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必须精心考虑,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其侧重点应更多倾向于熟能生巧、巧中生智。因此,教师应选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洞察力。

课件出示:你来试一试。

65+42-35 105-39-61 3×125×8

3200÷25÷4 72×7+28×7 25×44

在学生进行上述算式的解答时,我特别强调25×44要用两种方法解答,即25×(40+4)和25×4×11。

在学生完成上述算式后,我出示32×102和35×14两道算式,其实就是告诉学生32×102用32×(100+2)来计算比较简单,而35×14既可以用35×(10+4)进行简便计算,又可以用35×2×7来进行简便计算。同时,我还让学生关注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1)看,即看题的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点;(2)想,即想能不能更简便计算,用什么方法会更简便计算;(3)算,即认真进行计算;(4)查,即完成后仔细检查。

2.关注迁移,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活动中设计的各种练习题,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重视复习时练习题的设计,在优化设计的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在练习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拓展和引导,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课件出示:

师(指着68×99+68、17×23-23×7、23×9-23×4+23×5):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把相同的因数拿出来,将不同的因数放在一起。

师(出示题目,如下):你会算吗?

(1)39×9+6×39-39×4 (2)67×25+67×48+27×67

……

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认真,教师教得轻松,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

当然,除把握方向、梳理方法和优化方式外,复习课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希望通过我的这节复习课,能够帮助其他教师以“明目标、展过程、提效果”的务实精神,扎根课堂,持久探索,努力创造单元复习课的高效课堂。

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数学复习课,既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又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方法及优化迁移。

1.以学定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从而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己尝试整理、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把数学运算依据的五大定律、两大性质归纳整理出来,使学生认识到加法和乘法有五大定律,减法和除法有两大性质。通过整理汇报,既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使教学更有实用性和实效性,又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学习,并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有效地减少遗忘。

2.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表格记忆法)是复习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学生课前自主收集整理了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所以在课堂上能较好地进行汇报交流。学生把小学阶段学习过的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归纳整理,教师注重通过多种题型的对比,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使学生的知识系统更加完善。

3.注重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应用的能力

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且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我注重既让学生探究、尝试,又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的,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探究时,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在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学生也能明白。

总之,教师要上好复习课,必须明确复习课教学的目标,对知识的梳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优化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把握方式 第4篇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 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一般来讲, 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 分析要恰如其分, 符合实际情况, 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对小说的考查来看, 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 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 ;结合全文主题, 谈谈你对某一句话 ( 某一个问题 ) 的理解或看法;读了全文后, 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有时也会考查与主题有关的小说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典例解析】

阅读下文, 完成题目。 (2013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

放学

a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 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 不必再接了, 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b十五分钟过去了, 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c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 妈妈拎起汽车钥匙, 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 安安进门, 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 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 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 裤膝上一团灰, 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 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钟, 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 声音开始急促, “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 就这样一路走回家, 哪里都没去, 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 妈妈只是担心, 怕你被车子撞了, 被坏人拐了, 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 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d以后的日子里, 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 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 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e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f11点半, 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 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 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 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 妈妈在后头跟着, 隔着一段距离。

g经过一截短墙, 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 惊险地走几步, 跳下来;再爬上去, 惊险地走几步, 跳下来……11点45分。

h经过一个大铁门, 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 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 一接近铁门, 狼狗就扑过来, 小男生尖叫着撤退, 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 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 12点整。

i克利斯转弯, 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 肩并肩, 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 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 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 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 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 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j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 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 两只手插在裤袋里, 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 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 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 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 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k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 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 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 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 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 它们一动也不动的, 就贴在那树干上, 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 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 安安仰首立在树下, 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 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l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 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 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 有删改)

本文的主旨, 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 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 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应答策略】

做好这道题, 要善于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 寻找关键句、过渡句等。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 能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从“安安, 妈妈只是担心, 怕你被车子撞了, 被坏人拐了, 懂吗?”等语句可以看出主题是母爱。那么可以围绕这方面进行探究。如从“这一回, 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等语句可以看出主题是童真童趣。那么可以围绕这方面进行探究。同时可以从分析小说的形象入手, 从中找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如从妈妈的形象入手, 通过妈妈的言行来揭示作品的主题。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安安放学回家晚了, 妈妈很焦急, 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 却没有轻易下结论, 而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示例二: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重趣。文章用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 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 充满童真童趣。示例三:我赞同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文章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产生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 意在引起人们反思:不应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 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 精心呵护他们成长。

【技巧点拨】

一、明确主题类型

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 寄寓人生哲理;4虚构生活的经历, 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答题模式:通过叙述……的情节或对……的描写;揭示……的现 象 , 或反映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或揭示人性真善美、假恶丑, 或揭露、批判、讽刺……的现实 (或赞扬……) , 或告诉……的道理, 或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挖掘主题方法

1.从小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运的变化, 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小说的主题还可从小说的标题入手进行分析。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 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 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阅读训练】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 一天, 在宿舍里, 引发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 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 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 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 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 一来二去的, 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 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 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 都睡不着, 各有各的失眠缘由, 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 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 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 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 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 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 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 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 是个老头, 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 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 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 坐树下, 先拿刀把高粱截了, 理出穗子, 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 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样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 高粱有好多种, 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 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 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 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 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 扎多了, 可以送亲友, 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那是个星期天, 午饭后, 我在屋里趴桌上写作业, 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 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 给好多家绑了东西, 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 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 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 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 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 还放了两条泡辣椒, 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 你这分明是个‘尿点’, 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音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 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 我跟着, 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 身子倚在榆树上, 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 喉骨哆嗦着, 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 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 显然是刚发生危机, 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 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 没多会儿, 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 松快了, 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 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 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 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 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 那老头绑扎东西, 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 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 “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 给我饭吃, 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 可要细心点, 多用些铁丝, 也能扎成小炕笤帚, 今天我没力气了, 让我带走吧, 过几天扎好了, 我给你们送过来, 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 你自用、送人, 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 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 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 本是个响晴天, 不承想过了午, 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 放学回家路上, 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 路过那沟, “铁驴”挪走了, 只留下痕迹, 还有一把小炕笤帚, 落在沟边, 脏了。我心里一动, 捡起那小炕笤帚, 回家拿给娘看, 娘说, 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 大都跟我爸一样, 进城打工了, 剩下的, 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 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 除了铁丝, 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 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 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 见到他, 我们就慰问, 道谢, 可是, 那老头当着医生说, 他不认识我们, 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 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 在门口, 恰好跟那老头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 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 一直搁在柜里, 没舍得用, 来大学报到前, 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 带到这儿来以前, 我进行过消毒, 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近年来道德滑坡事件让我们陷入了道德焦虑中, 但也有人说, “大爱无声, 爱在人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应答策略】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 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 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 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从文本中提炼观点, 切不可空发议论。在联系现实回答时, 可以横向比较, 从对比中体会作者写作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用意。

【参考答案】

把握方式 第5篇

关键詞:初中历史;复习课;关注点;方法

从以往学生复习历史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造成复习过程枯燥、记忆存在时间较短,无法满足考试以及知识运用的需要。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意识到初中历史复习课的重要性,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掌握巧妙的复习方法,进而深化知识、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具体复习课方式分析如下:

一、了解考试要求,提高复习针对性

结合以往考试的关注点以及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历史考试命题的依据、掌握出题规律,尤其了解新课标中对于历史考核的内容及标准等。首先,新课标中提出了部分内容是需要学生了解即可,那么在试卷中出现的可能性较低,可在复习环节弱化这部分内容;其次,还有一些内容是要求学生能够简述、概述或者列举,就要求学生熟记于心,这也是考试中的基本内容;再有,一些内容需要学生评价或者探讨,可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类内容在试卷中经常出现,这就要求学生深化理解。例如,虽然历史教材中没有讲到关于“戊戌变法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这一主题,但是作为拓展能力的内容,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复习过程都要重视,帮助学生补充并理解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的资料并且在课堂进行小组讨论,都可增加知识点的记忆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熟读课本内容,奠定复习基础

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基础知识考查是重点环节之一;学生只有在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拓展学习;那么历史复习也要以课本为根本依据,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才能将历史“串成线”,进而开展系统性复习;历史中的基础知识主要有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例如,秦朝统一六国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时间等等;在历史试卷中,选择题大多涉及基础知识点,学生只有牢固记忆,才能提高答题速度,不能将考试时间浪费在最基本的环节;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尝试拓展训练。

三、强化复习要点的联系性,归纳知识要点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各大历史事件都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特征,学生必须对比、分析不同时代的历史问题才能系统性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同时也要在历史课本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转移,最终了解整个历史体系,在脑海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联系在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情况,发现异同点,进行比较复习;其次,将某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原因、结果等联系起来;再有,各个学科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也非常重要,尤其关注当前的热点话题,如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中日关系等,这也是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考试中有所倾向的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主要方式。

四、实施小组讨论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互动学习”已成为教师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做到取长补短,得到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可以遵照“分层学习”的方法,将“学优生”和“学差生”均匀分布在各组,互相讨论、共同促进成绩的提高;另外,由于初中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方法并强烈希望得到肯定。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在小组讨论中适当肯定某个学生的观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能保证课堂复习氛围,也可切实提高复习效果。

五、总结热门话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热门话题”主要集中于人们当前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也是以往历史试卷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才能做到“以史为鉴”,这也是开设历史学科的目的之一。那么,在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也要将视角延展到身边的生活、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当前广泛关注的钓鱼岛问题、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我国三农问题、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问题等。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渗透这些热点话题,运用基础历史知识,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

六、参考以往试卷模式,实施模拟测试

在初中历史复习中,教师可多分析、运用以往的试卷模式,让学生进行考前模拟训练,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能够稳定考试过程的情绪,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规范性答题。首先,试卷字迹要工整,富有层次化、逻辑性;其次,在回答主观题时,应注意掌握基本要素,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发挥思维能力;再有,学生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题目,应该尽量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围绕知识点回答,而不能胡编乱造企图蒙混过关;最后,每道试题的分值也是重要的参考要素,如一道6分的大题,那么尽量详细回答,才能获得高分。总之,学生在平时模拟训练中,平复了心态、掌握了答题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考试成绩。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视初中历史课堂复习,掌握复习方法,才能提高复习效率;教师要以新课标作为引导,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并总结经验,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复习课,保证复习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1]苏传勇.找准课标,突出能力培养,搞好初中历史复习[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

[2]闫素领.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J].出国与就业,20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

把握方式 第6篇

关键词:传播规律 大型报道 全媒体 中国广播

中央电台大型系列报道《中国湿地报告》5月21日启动至6月9日结束,历时19天,行程约3.558万公里,分别深入我国19个省(区、市,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类型湿地进行调查采访,真实、生动反映了我国湿地现状,客观、理性地反映了我国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了国家电台广播大型报道的新突破。

一、主题鲜明、立意深远,体现国家电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注湿地、关注生态、关注环境、关注生存、关注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湿地报告》以湿地作为报道的切入口,展现了国家电台对环境、生态的关切。整组报道播发后,引发了全社会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关注,强化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是国家电台履行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具体体现。可以说,自主策划类似《中国湿地报告》式的大型报道是当前国家电台争取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舆论影响力和引导力离不开精准的议题设置、翔实的内容、精心的策划和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中国湿地报告》从选题到策划再到实施,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准确的研判。报道过程中,又同搜狐、网易、凤凰、腾讯、百度、新浪等网站进行了合作,很好地引导了网上舆论,发挥了国家电台舆论引导的作用,凸显了国家电台的权威性。作为国家电台,就应该发挥自身权威、高端、大气的特点,用独特深刻的价值判断、文化内涵来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多点落地、多形式呈现,凸显广播特色,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

《中国湿地报告》报道组在持续19天的行程中,每天在《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播发动态新闻或广播特写,在《新闻纵横》节目中播出深度报道,并在上午和下午的《央广新闻》中随时连线,近百篇广播报道使整组报道体现出大型报道的持续性、连贯性、多样性,多点落地、多形式的特点,这种报道手法使得报道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比如:西北报道组在宁夏采访过程中,不仅采制了《新闻报摘》中的广播特写、《新闻纵横》的专题,还采写了5篇内容鲜活的网络专稿和记者手记,作了两期视频报道。西南报道组克服高原缺氧、路途艰辛等多种困难,仅仅在麦地卡湿地就发回了8篇广播新闻和网络稿件,使神秘的麦地卡湿地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听众和网民面前。

《中国湿地报告》充分呈现广播特色,音响发挥比较到位,涌现出了一批背景音响丰富、被采访者表达生动、记者播报现场感强烈的优秀稿件。如广播特写《鄱阳湖的美丽约定》、《寻找生命的湖》,就将现场的风声、水声、炒菜声、汲水声、脚步声、谈话声以及记者生动的画外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通过生动、朴实、鲜明的现场音响展现出来,将听觉形象转化成了视觉形象,让听众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引发听众深入的思考。这些报道播出后,不仅搜狐、网易、凤凰、百度、腾讯等商业网站在重要位置进行了转载,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也予以了转载,成倍放大了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报道组足迹北至黑龙江,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西到西藏、新疆,东到江浙,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湿地的全貌,对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对部分地方和单位破坏湿地的做法也进行了客观报道。这些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报道强化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报道组所到之处的政府网站很多都刊载了报道组来访的消息或转发了报道组的报道内容。国家电台在传递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上的权威地位得到了彰显。

三、台网互动、音视频结合,微博图文并茂,全媒体报道方式对传统广播大型系列报道进行了大胆创新

“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文字、图像、音响、视频等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综合运用全媒体也是《中国湿地报告》的亮点之一。

《中国湿地报告》在进行传统广播报道、实时广播连线的同时,还利用网络、音视频、微博互动等多媒体、多手段,突破了传统广播的局限。“可视化”成为整组报道的新亮点,如:《中国生命之源的脉动——三江源探访》、《中国白鹤之乡——吴城镇》等视频新闻,改变了广播单渠道传播劣势,使广播报道可视化、多维化,不仅对广播报道进行了有益延伸和补充,还扩大了传统广播报道的影响力。

在广播播发稿件的同时,报道组还第一时间在中国广播网同步刊登出深度的文字稿件、采访图片、记者手记、视频新闻等,这样处理使新闻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双信道”同时传播——即广播与网络的同时传播与双向覆盖。与此同时,报道组还借助微博进行传播,不少影响力较大的官方微博、环保志愿者微博、听众微博都对报道进行了二次传播,形成了微博传播新热点。可以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这种交叉互补,形成了“1+1>2”的宣传效果。

《中国湿地报告》还同搜狐、百度、凤凰、网易、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进行合作,使得整组报道的转载率、影响力都大大提高。其中,搜狐、网易、凤凰等网络媒体都转发了绝大部分《新闻报摘》、《新闻纵横》中播发的新闻稿件。

四、以情动人、文风朴实,人文关怀贯穿报道始终

《中国湿地报告》用一种别样的视角,以自然、人、生态、生命等人类命题为报道的逻辑起点,通过扎实的采访、丰富的音响、诗意的语言、辩证的思考、人文的关怀很好地展示了湿地之美,表达了湿地之忧,写出了如《有多少爱为洪湖而来》、《塞罕坝的春天》、《缺乏人力财力麦地卡湿地保护遇困惑》、《黄河湿地的守望者》等有思想、有分量的报道。

《中国湿地报告》故事内外、音响之间弥漫的是一种令人为之动容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同当前新闻“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相比,体现了国家电台的大气和人文传承的责任。《中国湿地报告》的字里行间彰显的既有采访者理性的思索,也有采访者心中感性的真诚。在广播里我们听到了人与湿地的故事、人与鸟的“约定”。如《鄱阳湖的美丽约定》中,巡护员的话语“听一听鸟的声音,每天到湖区去看着它们在我们的保护下可以说非常安宁,自己也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吧!”让人读懂了他们的豁达以及生命的顽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把握方式】相关文章:

把握时间把握现在07-03

对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的感知与把握05-12

要点把握05-15

“节点”把握05-16

把握实质06-02

把握整体06-13

把握特性06-21

把握意象07-13

把握脉络07-23

把握适度08-03

上一篇:城区学校下一篇:中职旅游教学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