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024-06-01

蘑菇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精选8篇)

蘑菇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第1篇

症状发病时多在菌柄、菌伞、菌褶上形成褐色斑点, 并凹陷, 蘑菇往往失去坚韧性, 呈畸形。严重时蘑菇会腐烂。幼菇发病多变形, 菌伞边缘呈锯齿状, 或菌柄弯曲, 有的形如蒜头, 菌柄粗于菌盖。在大菇上发病时多产生局部的褐色斑点, 病菇后期变干, 革质化, 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与白腐病不同之处是病菇腐烂较慢, 且不流出褐色黏液, 也没有恶臭。在早期, 白腐病与褐斑病症状相似。

浸染循环病菌初次浸染源通常来自覆盖土, 带菌土壤是主要病源。随后主要由于染病蘑菇上的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人工操作活动, 如手、工具等, 接触病菇时都可传播。此病多从采菇后的残留物, 主要从菌柄折断处首先感染, 以后扩大蔓延。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 菇床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潮湿, 以及带菌废料在菇床上堆放等因素, 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奶油蘑菇汤的制作方法 第2篇

主料

蘑菇 :适量

香肠 :适量

牛奶 :适量

面粉 :适量

速冻玉米粒 :适量

辅料

盐 :适量

意式香草 :适量

具体步骤

第一步

1. 准备的食材

第二步

2. 准备的食材

第三步

3. 准备的食材

第四步

4. 坐锅热油,放切成片的香肠

第五步

5. 煸炒后加水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煮香肠时把蘑菇洗净,切丁,浸泡在淡盐水中)

第六步

6. 另起油锅,油五成热时,转小火,放面粉炒,一直不停地炒,否则面粉会糊。当面粉炒至金黄色出香味时关火

第七步

7. 把香肠和汤分次倒入炒好的面粉中,边倒边搅拌,搅成均匀的糊状,不能有疙瘩

第八步

8. 搅拌好的面糊中放入速冻玉米粒和蘑菇丁,大火煮开后加盐,转小火

第九步

蘑菇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第3篇

一、症状表现

蘑菇菌丝感染病毒后不能形成子实体, 严重时菌丝体腐烂, 导致菌床上出现大块无菇区。菇蕾感染病毒后, 子实体发育呈畸形, 有的菌盖上出现褐色斑点, 菌盖歪斜;有的菌盖有缺口, 菌盖与菌柄生长不均衡, 菌盖特小或菌柄特长;或菌柄弯曲, 菌柄下部削尖;或菌柄中央膨大成柄状或坛状;有的菇体呈水渍状, 挤压菌柄都是水。子实体最明显的症状是菌柄伸长, 菌盖很小, 有的甚至菌盖直径不超过菌柄。有的菌盖薄而平展, 早开伞。发病的蘑菇菌柄上经常出现褐色斑, 或条纹状斑。

二、防治方法

1. 培育、使用无病毒菌种。

2. 搞好菇房清洁卫生。

菇房使用前要彻底消毒。生产结束后, 及时清除废料, 床架及用具要浸泡, 洗刷晒干, 并用1%碳酸钠加2%五氯酚钠混合液涂刷, 后再用5%甲醛溶液喷洒菇房墙壁、地面及菇床, 或用硫磺进行熏蒸。

3. 覆盖菇床。

播种后用地膜或旧报纸覆盖床面, 以防带毒孢子降落在培养料中, 并定期 (5~6 d) 用0.5%甲醛溶液喷洒, 直至覆土时为止。

4. 栽培前, 用2%甲醛消毒工作室, 经消毒的培养料用报纸覆盖好, 此后要每周用0.

5%甲醛喷湿覆盖纸2次, 直到覆土前几天为止。

蘑菇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Xevo TQ-S三重四极质谱仪,包括ESCi源(复合ESI和APCI,美国Waters公司);AC-QUITY UPLC I-Class二元溶剂管理器;ACQUITY U-PLC SM-FTN样品管理器;Waters Mass Lynx TM 4.1工作站;Waters ACQUITY HSS T3色谱柱(2.1 mm×50 mm,1.8μm);Oasis HLB固相萃取柱(6 ml/500 mg,美国Waters公司)。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纯度>90%,美国Sigma公司),γ-鹅膏毒肽和羧基三羟鬼笔毒肽(纯度>95%,湖南师范大学真菌实验室),乙酸铵(液质专用,美国FLUKA公司),甲酸(液质专用,美国FLUKA公司),甲醇(色谱纯,美国MERCK公司),乙腈(色谱纯,美国MERCK公司);实验用水为Millipore超纯水。

1.2 实验方法

1.2.1 色谱条件

Waters ACQUITY HSS T3色谱柱(2.1 mm×50 mm,1.8μ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甲醇;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5 min,90%A~20%A;5~6 min,A保持20%;6~6.1 min,20%A~90%A;6.1~7.5 min,保持90%A不变。流速0.3 ml/min;柱温40℃;进样量5μl。

1.2.2 质谱条件

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喷雾电压3.0 k V,源补偿电压60 V,脱溶剂温度500℃,脱溶剂气(氮气)800 L/Hr,锥孔气(氮气)150 L/Hr,雾化气(氮气)7.0 bar,源温度150℃,碰撞气(氩气)0.25 ml/min,扫描宽度0.2,其他条件见表1。

注:a定量离子。

1.2.3 标准品溶液制备

分别称取上述6种蘑菇毒肽对照品1.0 mg,用甲醇溶解定容至1.0 ml,配制成1.0 mg/ml的标准品储备液;各取10μl储备液用甲醇稀释定容至100 ml,配制成0.1μg/ml的混合标准品使用液。

1.2.4 样本溶液制备

1.2.4. 1 提取

吸取1.0 ml尿液或血浆于5.0 ml试管中,加入2.0 ml乙腈,混匀30 s后,10 000 r/min(10 200 g)离心5 min,缓慢将上清液倒入15 ml试管中,并向其中加入5.0 ml二氯甲烷,剧烈震摇2 min,最后10 000 r/min离心5 min,取出上层溶液待净化。

1.2.4. 2 固相萃取净化

依次用5 ml甲醇和5 ml水活化HLB固相萃取柱,再将上述提取液过柱,然后依次用5 ml含5%甲醇的水溶液和5 ml含5%甲醇的氯仿液淋洗。待淋洗液全部流出后,弃去全部流出液,减压抽干3 min。最后用6.0 ml甲醇洗脱,收集全部洗脱液,于60℃下减压浓缩至干,残渣用1.0 ml甲醇-0.1%甲酸溶液(10+90,体积比)溶解,混匀,过0.22μm微孔滤膜,滤液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1.2.5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上述混合标准品使用液0、0.002、0.01、0.02、0.05、0.1、0.2 ml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空白尿液或空白血浆制备液稀释定容至刻度,摇匀,制成蘑菇毒肽浓度分别为0、0.2、1.0、2.0、5.0、10.0、20.0 ng/ml的混合标准溶液系列。

2 结果与讨论

2.1 定量方法的选择

目前,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同位素内标尚不可得,一些文献报道采用替米考星[14]、微囊藻毒素[9,10]、维吉尼霉素B[14]和γ-鹅膏毒肽甲基醚[12]作为其内标。尽管这些化合物与目标毒肽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定程度上能够校正目标毒肽在前处理过程中的损失,但是,这些化合物与目标毒肽的色谱保留时间相差甚远,不能校正其在色-质测定中基质对离子化效率的影响。采用这些化合物作为内标,定量存在较大风险。人体血浆和尿液的组成个体之间差异较小[11],采用空白血浆制备液和空白尿液制备液配置标准曲线,可校正样本与标准测定过程中离子化效率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基质匹配制作工作曲线,外标法定量,保证了定量的准确性。

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2.1 前处理的优化

为了减少,甚至消除样本基质对测定的影响,提高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净化方法。首先,向血浆或尿液中加入乙腈,沉淀蛋白,然后向溶液中加入二氯甲烷,利用乙腈在二氯甲烷中的分配系数远大于水中的分配系数,将乙腈萃取至二氯甲烷层,防止溶液中乙腈比例过大,溶液洗脱能力太强,致使固相萃取上样过程中发生穿透效应。最后再上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分2次淋洗除杂,达到了减少基质干扰的目的。

2.2.2 测定条件的优化

6种蘑菇毒肽分子中均含有羟基、胺基和羰基等易于电离产生正离子的官能团;同时,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γ-鹅膏毒肽分子中含有酚羟基,β-鹅膏毒肽、羧基三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分子中含有羧基,在适当的流动相条件下都易于电离产生负离子,而且醇羟基在强碱性流动相的条件下,也能电离产生负离子,因此6种蘑菇毒肽在正负两种模式下都可以测定。6种目标化合物均是环肽,极性较强,适合用电喷雾电离模式测定。基于上述分析,分别考察了电喷雾正负离子测定模式下常用的流动相体系对目标化合物离子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甲醇-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乙酸铵水溶液2种流动相体系下,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模式下,上述6种化合物均产生较强的[M+H]+和[M+Na]+型母离子。其中,在甲醇-乙酸铵水溶液流动相体系下,除羧基三羟鬼笔毒肽的[M+H]+母离子信号高于[M+Na]+母离子外,其余5种化合物两种形态的母离子响应信号相当;而在甲醇-甲酸水溶液流动相体系下,6种化合物的[M+H]+母离子信号均高于[M+Na]+母离子。同时,在甲醇-乙酸铵水溶液流动相体系下,3种鬼笔毒肽的[M+H]+母离子响应较好;而在甲醇-甲酸水溶液流动相体系下,3种鹅膏毒肽的[M+H]+母离子响应较好。而在甲醇-乙酸铵水溶液(用氨水调p H值至10.8)流动相体系下,在电喷雾电离负离子(ESI-)模式下,上述6种化合物只能产生较弱的[M-H]-型母离子。

根据以上现象,质谱测定时选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测定模式,对观察到的两种正电荷母离子[M+Na]+和[M+H]+进行碎裂时发现,[M+Na]+型母离子基本没有什么碎片可用,而[M+H]+型母离子找到丰富的碎片可用于MRM(多反应监测)测定,并对用于定量和辅助定性的2个碎片进行了解析,见图1。本研究通过加大碰撞气的流量和碰撞能量,解决了之前文献报道难以获得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丰度较高、信号稳定的子离子的问题[3]。尽管张秀尧等[13]观察到了类似的试验现象,但是在质谱解析出现了错误,给出的碎片与质荷比明显不符。

基于上述试验结果,质谱测定时选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测定模式,以[M+H]+为母离子,用选定的定量和辅助定性离子建立了MRM测定方法,并考察了3种流动相:甲醇-乙酸铵水溶液,甲醇-甲酸水溶液和甲醇-甲酸乙酸铵水溶液对6种目标化合物色谱分离和仪器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甲醇-甲酸水溶液流动相体系下,6种目标化合物响应最好,峰形最为对称;在甲醇-甲酸乙酸铵水溶液流动相体系下,6种目标化合物响应较好,二羟鬼笔毒肽甚至稍高于甲醇-甲酸水溶液流动相体系下的响应值,但β-鹅膏毒肽峰形存在分叉的问题;在甲醇-乙酸铵水溶液流动相体系下,6种目标化合物响应较差,噪声较高,并且,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三羟鬼笔毒肽均存在多个色谱峰的问题。可能与这些化合物分子中的羧基和酚羟基在此流动相的p H环境下,存在电离与非电离的多形态有关。最后选用甲醇-水溶液(0.1%甲酸)作为流动相体系。

以甲醇-水溶液(0.1%甲酸)作为流动相体系,考察不同色谱柱的分离效果。分别比较了Waters公司生产的色谱柱ACQUITY UPLC HSS T3(2.1 mm×50 mm,1.8μm)、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XBridgeTMC18(2.1 mm×150 mm,3.5μm)、ACQUITY UPLC Amide(2.1 mm×150 mm,1.7μm),热电公司生产的色谱柱Hyperil Gold(2.1 mm×150 mm,3μm)、ODS-2 Hyperil(2.1 mm×150 mm,3μm);Agilent公司生产的ZORBAX Eclipse XDB-C18(2.1 mm×150 mm,3.5μm)等对上述6种目标化合物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ACQUITY UPLC HSS T3(2.1 mm×50 mm,1.8μm)柱不光对6种化合物做到了较好分离,并且峰形尖锐对称,本研究以其为分离柱。以甲醇(A)-水溶液(0.1%甲酸)(B)作为流动相,ACQUITY UPLC HSS T3(2.1 mm×50 mm,1.8μm)柱为分离柱,进一步优化梯度洗脱程序,最终确定梯度程序为:0~5 min,90%A~20%A;5~6 min,A保持20%;6~6.1 min,20%A~90%A;6.1~7.5 min,保持90%A不变。6种目标化合物标准溶液的多反应监测(MRM)色谱图见图2。

2.3 方法的专一性

通过分析空白尿液与空白血浆发现,在6种目标化合物出峰附近没有干扰峰出现;而对比分析空白加标样本发现,6种目标化合物均能正常出峰,且响应较好。以上现象表明,方法的提取和净化效果好,并且色谱分离完全,质谱测定参数设定合理,这些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样本基质的干扰。

2.4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对6种目标化合物的基质匹配标准溶液系列进行检测,以浓度为横坐标,以对应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在0.2~20 ng/ml浓度范围内,质谱测定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3。6种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限(LOQ,S/N=3)均低于0.6 ng/ml,远低于毒蕈中毒的诊断要求[15]。见表2。

2.5 回收率与精密度

采用标准加入法,以空白尿液和空白血浆为本底,分别添加浓度水平为0.5,2.0和10 ng/ml的6种目标化合物。然后按照本方法确定的实验条件,进行标准加入回收实验,对每个浓度平行测定6次,加标回收率均在79.6%~104.8%间;相对标准偏差(RSD)6.3%~12.1%,见表3。

3 结论

该方法成功建立了常见人体生物材料:尿液和血浆中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的测定方法,解决了之前报道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在采用MRM模式测定时,子离子响应值低且重现性不好的问题。找了特异性强,响应值高且稳定子离子M/Z=86,提高了仪器检测的灵敏度,使方法的检出限远低于之前报道,这为毒蕈中毒应急检测和评价后期治疗效果提高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和常规液相色谱仪相比,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时间更短,分离效果更好,峰形更窄,更对称。这两者的结合,不断提高了测定的效率,而且大幅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

当前,毒蕈中毒尚未有强效解毒剂,采用的是血液净化和对症支持治疗,采用此类治疗,早期准确诊断十分关键。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突发毒蕈中毒事件中毒肽的确证分析,可及时为治疗提供准确信息,减少肝移植,甚至死亡的情况发生。同时,对毒肽灵敏、准确的测定,也可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技术支持,指示正确的治疗方向。

作者声明

蘑菇常见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 第5篇

1、菌丝徒长

菇床覆土调水以后, 蘑菇绒毛菌丝会持续不断地往细土表面生长, 严重时会形成一种细密的、不透水的菌被, 从而推迟出菇时间, 降低蘑菇的产量。

发生原因:多是由于土层调水较轻、较快, 菇房温度超过22℃、湿度超过90%、通风不良所造成。

预防措施:一是尽量不用气生菌丝生长过于旺盛、过于浓密的菌种。二是覆土后, 土层调水不宜过急, 喷水应在早、晚天气阴凉时进行, 同时加大菇房通风, 降低空气相对湿度。三是要立即重新覆土, 并适当多喷些水, 促使菌丝及时结成子实体, 也可在小菇蕾形成之前把覆土表面轻轻耙破, 并增加通风量, 减少相对湿度。

2、地蕾菇 (顶泥菇)

主要出现在出菇初期, 子实体着生部位低, 通常在培养料内、料表或粗土层下部发生, 长大后破土顶泥而出。

发生原因:一是培养料内混有泥土或覆土层干湿不均, 当料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条件适宜子实体生长时, 就会导致菌丝围绕泥土扭结变粗形成原基。原基分化后向上生长即顶泥而出, 若向上条件不适, 还会掉头向床下生长形成床底菇。二是粗土调水时间过长, 调水后菇房通风过多、菇房温度降低都会抑制菌丝向粗土内生长, 促使结菇过早;细土覆盖过迟、过厚, 调水不及时, 调水过快、过急或调水后通风时间过长, 土层湿度不够, 菌丝迟迟不上细土, 都会压低出菇部位。三是结菇喷水过早、过急或喷水量过大, 会抑制土层菌丝向上生长, 迫使菌丝在粗土粒之间扭结, 从而降低出菇部位, 造成出菇稀、结菇部位不正常, 地蕾菇增多。

预防措施:一是铺培养料时, 应拣净料内混入的土块。二是覆土要均匀, 尽量在粗土层尚未形成小菌蕾时覆盖细土。三是土层调水要均匀, 并适当通风, 调水后要减少通风。四是在土层菌丝培养阶段要控制好菇房温度, 防止温度偏低, 并保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 (85%左右) , 促使菌丝向土层内生长, 吊高菌丝生长部位, 适时适量喷好结菇水, 防止结菇早、结菇部位过低。

3、空根白心菇

蘑菇菌柄组织不充实, 内部出现白色疏松的髓部, 菇体干燥后或煮熟后髓部收缩或脱落成中空状。

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分管理不当, 如果菇房空气湿度低、土层湿度小, 尤其是粗土层含水量不足, 正在迅速生长的子实体便不能从土层中得到充足的水分, 进而营养的输送补给也会减少, 加上菇体自身水分不断蒸发, 就会造成菌柄中间缺水、组织不紧密, 从而产生空根白心的现象。

预防措施:一是粗土调水以及喷洒结菇水和出菇水时, 水量要充足, 防止土粒出现假湿。二是出菇后要尽量喷一次出菇水, 以保证粗土层在整个出菇盛期能够不断地得到水分的补充。三是长菇阶段要经常在菇房内喷雾增湿, 菇房空气相对湿度要达到90%。气温较高时, 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降温, 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

4、硬开伞

蘑菇子实体在尚未成熟时菌盖与菌柄就分离裂开, 并裸露出淡红色的菌褶。

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变化急剧 (温度在18℃以下, 温差在10℃左右) , 造成料温、土层温度与气温之间的温度反差, 菇柄的营养代谢与生理代谢发生紊乱, 使扎根于土层内的菌柄和暴露于土层表面的菌盖因生长不平衡而发生开裂。

预防措施:加强菇房内的保温措施, 夜间不宜通风, 不让冷风吹进菇房。同时, 调节好空气相对湿度, 促进菇体各部位均衡生长。

5、薄皮早开伞

子实体柄细盖薄, 提早开伞。

发生原因:出菇密度过大, 菇房温度偏高, 空气相对湿度不够, 床面土层偏干, 子实体生长快等, 都会形成薄皮早开伞。

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第6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措施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的具体特点

在我国森林病虫害是十分严重的, 这对我国森林资源会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必须对这个问题起到足够的重视。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具体特点。一是, 常发性的病虫害面积广大, 并且不断增加;二是, 偶发性的病虫害面积迅速扩大, 并且造成严重损失;三是, 危险性的病虫害迅速扩散, 使我国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四是, 在一些地方多种次要害虫已经成为主要害虫, 使得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加;五是, 在经济林中病虫害也更加严重, 这对林业发展十分不利。

2 森林病虫害的含义

森林病虫害具体指的就是在森林植物的生长或者是其产品的生产运输过程中所遭受的其它生物或是环境的影响, 所出现的生理系统的不正常现象。这对植物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 甚至还会导致植物死亡,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般我们可以将林木病虫害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具有侵染性的病虫害。这种病虫害主要是因为植物受到细菌、真菌、病毒、螨虫等的侵染造成的, 所以它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的病虫害。引起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树木没有正常的接受光照、营养补给或者是温度、水分和环境不适合等因素造成的, 所以, 这种病害是不会传染的。三是衰退病。这种病虫害是在生物或者是非生物的综合作用下林木按照一定的次序出现生长潜能和生长势下降现象, 最终会造成林木死亡。造成森林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存在和引发植物病变的影响因素, 如果想控制森林病虫害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直接因素称为病原, 间接影响因素称为诱因。森林病虫害是非常普遍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昆虫在进行繁殖和生长时, 要吸取植物中的各种营养, 从而造成林木营养减少, 导致林木生长不良的现象。如果病虫害严重还会导致林木死亡, 对林业发展十分不利。

3 具体的防治措施

治理病虫害时要遵循一个基本方针, 那就是“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在制定和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计划时必须要遵循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并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即生态因素、生物性因素和经济因素。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要坚决杜绝和根治病虫害的出现;二是要提高树木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三是要加强对树木的保护力度;四是要积极的治疗已经生病的林木。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 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 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 使用的剂量少, 但取得的效果极好, 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 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 且效果降低, 即成本加大, 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 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

4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4.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

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 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 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 确保营造健康森林, 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 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 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 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 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 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4.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 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 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 增加天敌数量, 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 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4.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在苗圃建设中, 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 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 才能确保出苗率, 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4 保护害虫天敌:

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 微生物, 益鸟等有益生物, 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应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5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 并辅以有效的治理, 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5.1 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 (简称BT) 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 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5.2 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 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 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 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 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 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 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5.3 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CPV) 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 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 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4 昆虫生长调节剂。

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 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 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5.5 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 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 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5.6 转基因植物。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 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在必要的时候, 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可以采取化学药物等方法, 同时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受林木高度、立地条件等的限制, 因而采取的治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主要有树干涂药法、毒签插入法、树干注射法、挂吊瓶法和根部埋药法等。

结束语

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 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 要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 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多种行政措施, 使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 2010, 29 (3) :71-72.

[2]赵静夫.黑龙江垦区森林病虫害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10 (5) :48-49.

[3]王志勇.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J].林业勘查设计, 2007 (4) :72-74.

金花茶的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第7篇

茶花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 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从南朝到宋代, 再到清代, 山茶花的栽培已经非常盛行。金花茶被誉为“茶族皇后”、“植物大熊猫”, 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茶科植物之一, 已经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2]。

金花茶具有半透明蜡质的金黄色花瓣, 非常漂亮, 也因此闻名于世, 但其分布范围很小并且资源很少, 是高为2~6m的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 叶为革质单叶互生, 长圆形或披针形, 边缘锯齿状, 树皮黄褐色或淡灰黄色, 微纵裂或近平滑, 花单生或者对生于叶腋, 花期11~12月, 有芳香气味, 直径1.2~2.3cm, 蒴果三棱或四棱状球形, 种子6~8粒[3,4]。金花茶分布于亚热带南部和热带北部, 属热带季风气候, 地处中国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适合生长在阴湿郁闭的环境[5]。

2 金花茶的引种与栽培

关于金花茶的引种保护, 我国一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金花茶属于无毒级, 含有400多种营养物质, 包括总黄酮、茶多糖、茶多酚、茶色素、维生素、氨基酸等, 是一种发展种植前景非常广阔的植物。引种工作主要需要考虑金花茶的生物学特性、土壤气候条件等重要因素。金花茶喜温暖湿润气候, 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幼苗时期需遮荫, 进入花期则喜透射光。对于土壤要求不严格, 中性或者微酸性土壤均可, 耐贫瘠但也喜肥, 耐涝力强。关于引种地等气候条件, 一般以湿润温和并且隐蔽的环境为宜, 气温在20~25 ℃。

金花茶的栽培一般分为幼苗培育、栽培地选择和起苗定植三个步骤[3,6]。

幼苗培育常用并被广泛认可推广的是无性育苗技术, 包括扦插、嫁接、芽插。扦插即在每年3~5月的雨季, 从幼龄母树的嫩枝顶部剪取长约10cm的枝条, 去掉下部叶片, 保留顶端顶芽侧芽各一个, 叶片3枚, 并用刀片削平节的下部, 插入深度为1/3~2/3, 基质为砾石或者河沙。加强叶面喷雾, 保持空气和叶片湿度, 促进生根, 覆盖草帘遮阴。嫁接春秋季节均可, 以秋季最为理想, 选取长势良好扦插易成活的山茶品种或者实生苗做砧木, 劈开约1.5cm深, 距离地径4~5cm处截断, 接穗选取1~2年生枝条并保留2片叶子, 下部削成契形, 插入砧木劈开的裂口中并保证紧密结合, 用绳子或其他材质的条带绑紧。芽插即以每一个长约1.5cm的芽节为一段, 保留一片叶子, 底部用剪刀斜剪, 以深度盖过枝条为界限插入基质中。

栽培地的选择要充分考虑金花茶的生物学特性, 要选择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土质疏松、有机质或者腐殖质含量高、雨量充沛均匀、冬暖夏凉的地区作为种植区。种植地选好之后, 在土坑中放10cm厚的有机肥作为基肥, 一般选择密度为1000 株/亩, 株行距为80cm左右进行栽植。当金花茶幼苗经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长到约40cm时, 在遮阴效果良好以及水分充足的情况下, 进行移栽。移栽季节最好选择秋季至早春, 起苗后要及时定植。

起苗定植之后的抚育管理非常重要, 从土壤、水分、光照、肥料、修剪等多方面进行抚育管理。要常年加强对土壤肥力的补充、松土。夏季遮荫, 水分灌溉要做到细水长流, 保持良好的空气湿度。每年追肥3次, 分别在春季, 夏初和夏末。修剪纸条对于金花茶的良好生长必不可少, 整形之后可以改善通风环境, 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 控制花枝徒长, 集中营养物质, 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最终达到茁壮成长。一般在第1、2年及时摘去花蕾, 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生长。当植株成年后, 可适当采用压顶方式修剪残枝弱叶, 以利于植株矮化, 便于采集花叶。

3 金花茶病害防治方法

在金花茶规模化的种植中, 病害的检测和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金花茶常见的病害主要有叶枯病、炭疽病、煤烟病、芽枯病等[4]。

叶枯病一般常见于幼苗的叶片, 逐渐向上发展, 一般初期只是病叶出现黄色斑点, 逐步发展为一小片, 最后颜色变暗, 逐段枯死, 但不掉落, 直到整个叶片枯死, 幼苗也就死亡。炭疽病是金花茶常见的病害, 一般从叶尖或者叶缘开始出现, 病斑形状不规则, 而且常常伴有黑色小点。 通常在发病初期采用70% 点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释液进行叶面喷洒, 5d左右喷洒1次, 连续喷洒3次, 施药总量为60kg/亩。煤烟病主要是叶片上有煤炭色的污状物, 严重时枝条上也会出现, 阻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病应该及早监控进行人工擦除。

以广西防城港金花茶自然保护区为例[8], 据调查显示, 病害主要有6种, 其中炭疽病和藻斑病危害最大, 尤其以炭疽病为主。该病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camelliae Mass, 并且在广西属首次报道, 发生率和发展速度都很快, 目前已经成为保护金花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4 金花茶虫害防治方法

金花茶常见虫病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小绿叶蝉、蚜虫、茶芽虫、卷叶虫、茶毒蛾等[4]。

斜纹夜蛾是一种作物害虫, 分布区域广, 寄主广泛。在金花茶新叶展开时, 该虫从顶端嫩叶开始啃食, 逐步形成大面积不规则的孔洞, 最终只剩主脉。斜纹夜蛾每年发生多代并且时代重叠, 该虫幼虫不惧光, 白天或者阴雨天同样可对金花茶造成危害, 若叶片全部成熟, 则会转去危害其它植物, 成虫只有夜间行动, 卵产在叶片背面, 5~6d可孵化。总的来说, 在引进苗木时要做好检疫工作, 利用农业物理防治, 在苗圃边种植该虫喜欢的食物, 分散虫口密度。或利用化学防治, 喷洒20%灭幼脲8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者5%甲维盐1000倍液, 均可有效杀死斜纹夜蛾。

蚜虫可用50%等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洒防治, 或者利用食蚜蝇、瓢虫等天敌昆虫进行防治, 其它害虫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等菊酯乳油8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并且要及早防治。

5 结语

加强对金花茶生长过程中各阶段的监控监测非常重要, 现在, 国家林业部门对林木病虫害非常重视, 金花茶作为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均很高的一种珍贵植物,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 逐步改进金花茶的种植方法, 以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 达到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绿色社会做贡献。还应该提高金花茶组织培养苗的工厂化生产, 来应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关于金花茶的引种保护, 未来应该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工作, 充分利用鲜有品种的杂交育种研究成果, 争取培育出更多优良性状的杂交新品种。

参考文献

[1]李桂娥, 蒋昌杰, 李志辉, 等.南宁市金花茶公园茶花引种保护与研究进展概况[J].现代园艺, 2015 (4) :130~131.

[2]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 (第一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3]李霄, 蒋水元, 蒋运生, 等.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33 (3) :170~174.

[4]黄国烽.金花茶的引种与栽培技术探讨[J].农林科技, 2013 (23) :292~293.

[5]梁盛业.金花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1~100.

[6]张宗享, 黄启斌.金花茶的繁殖及栽培试验[J].广西植物, 1984, 4 (1) :65~70.

[7]黄晓娜.金花茶斜纹夜蛾等发生与防治[J].现代园艺, 2015 (5) :62.

论辽西地区苹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第8篇

生态学的观点要求我们在对待果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时, 实施可持续预防, 把果农的经济收益放在第一位, 以减少在果树病虫害情况下果农的经济损失, 所以对果木不是彻底消灭, 必须从以往的绝对防治, 改为和自然界相适应的相对防治。

1 辽西地区苹果树常见病虫害

1.1 苹果腐烂病

溃疡、表面溃病和枯枝是苹果树腐烂的主要三种类型。辽西地区苹果树面积都相对较大, 成龄苹果树枝干上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便是腐烂病。一旦患病, 苹果树则表现为干枝枯死、树势衰弱等症状。而腐烂病的传染性相对较强, 如果发现后不对果树进行及时的治疗, 就有可能导致果树的大量枯死, 甚至于造成整个果园的毁灭。苹果树的主干和主枝是腐烂病的主要发病部位, 而树皮下则显现的是暗褐色或者深褐色的小斑或干斑。在春季雨水较大或者果园的排水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引起果树腐烂病, 还有一种情况是酸性土壤地区也容易引发果树腐烂病。

1.2 斑点落叶病

斑点落叶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苹果树的幼叶、新梢、果实等受病菌危害严重,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树木的受害叶片、枝条中越冬。苹果树斑点落叶病的发病高峰主要于春、秋两季, 斑点落叶病的第一次发病从5-6月, 主要危害部位为树木的树梢及幼叶;第二次发病为8-9月, 苹果树在果实即将成熟时, 树梢病虫害加重, 进而造成树木大面积叶片枯黄和掉落。气候的变化以及降水、光照都对苹果树斑点落叶病的形成有着相对作用。在春季苹果树枝条萌生时如果恰逢连雨天气, 病斑会明显的增多。另外, 苹果树发生斑点落叶病的主要因素还有果园地势低洼问题、通风透光效果欠佳、地下水位偏高、树势衰弱。

1.3 轮纹病

苹果树出现轮纹病症状时, 枝干上的皮孔周围可能出现圆形或扇圆形的深红或红揭色病斑, 病健交界出现树皮开裂的现。在苹果树主千或主枝上瘤状病斑发生严重时, 病部树皮或较为粗糙, 呈粗皮状。轮纹病一般发生于果实成熟期以后.在幼果期间很少出现病虫害症状。轮纹病的症状还可能出现在果实上, 果实上会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褐色斑点, 果实在短时间内腐烂, 甚至变为黑色僵果。轮纹病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多雨或晴雨天气, 以秋季最为常见, 金冠、富土、红星、青香蕉、玉林等品种的苹果树受害几牢最为严重。

2 苹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1 加强栽培管理

薄地可围绕树盘扩坑改土, 合理选择留果, 注意排水, 并且施有机肥料, 及时灌水, 果园的排水等设置要进行完善, 以增强树势。

2.2 清除菌原

为防止病菌传播, 在发现病菌是要及时剪除病枝、死枝、刮除病皮。剪锯下的大枝不要码放在园内, 不用病枝做篱笆或支棍, 要集中的在园外进行销毁, 以免病菌再次传播。

2.3 喷铲除剂

早春发芽前应全树喷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如果同石硫合剂喷药发生矛盾, 两种药物可隔年交替使用, 铲除表面粘附和潜伏表层的病菌。

2.4 刮治病斑

早春和晚秋刮净病斑烂部, 刮成边缘立茬, 然后涂药。可用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25~50倍液, 或福美胂系列的膏剂、膜剂, 延长持效期, 也可用菌毒清5%水剂20~50倍液, 或托福油膏 (甲基托布津:福美胂:凡士林油为1:1:8) 。此病易复发, 夏秋应及时检查补治。

2.5 桥接

对病斑过大, 影响上下养分运输的斑, 可于春季选1年生壮枝做为接穗, 在病斑上下边缘, 实行多枝桥接, 绑紧即可。

2.6 大力推行果园生草法

为有效的对苹果树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疗, 可采用果园生草法。果园生草法是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土壤的方法。在苹果园的病虫害防治中, 果园生草法是一项科学、合理、有效的土壤管理方法, 在园内实施果园生草法不仅能增加果园土壤内的有机物, 而且还可以招引果树病虫害的天敌, 减少农药的用量。近一步保证果品的天然品质与果实质量。果园生草法不仅苹果树发生病虫害的天敌创造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而且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招引了大量天敌来定居。

2.7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以前在果园中经常可看到一些捕食螨、草蛉、瓢虫以及寄生蜂、青蛙、蛇、寄生菌等各种各样的有益生物, 他们正是果园有害生物的天敌, 起着控制害虫种群的作用, 但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 这些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 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也越来越来弱。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 消灭害虫, 对人畜危害小, 对环境污染小, 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苹果园中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杀蝉毒素类、阿维菌素类等。

2.8 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

近几年, 我国各地区的果品质量愈来愈频繁的出现安全事故, 对果品品牌的宣传与推广造成了阻滞, 带来了极其不利的社会影响。因此, 技术人员在果园日常的养护和管理中, 要使病虫害防治始终在可以控制的系统范围内, 那就要逐步建立起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网络。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 将现代电子监控技术应用到果园病虫害的科学化管理中, 不仅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还能及时发现及预防病虫害。在初步构建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中, 首先要贯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铺垫, 以生物和物理防治为主体, 以农药防治为辅助的无害化控制措施, 这样就能有效的起到检疫病虫害随果树传播的同时, 又能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病虫害发生几率。

摘要:果树的产品及苹果品质直接影响果农的经济收益和生产效益,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当前果农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问题, 因此, 本文将针对如何有效防止苹果病虫害对果树的危害进行主要探讨。

关键词:苹果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夏艳红.林业果树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10期;[1]夏艳红.林业果树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10期;

[2]雷永德, 曹林菊, 郭晓燕, 王巧林.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9期;[2]雷永德, 曹林菊, 郭晓燕, 王巧林.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9期;

上一篇:混凝土大悬挑下一篇:绿色城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