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验范文

2024-06-23

重庆经验范文(精选11篇)

重庆经验 第1篇

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已在总体上进入到中级发展阶段水平;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相比平原地区,占国土面积43%以上的丘陵山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农机技术推广的制约,农业机械化推广进程缓慢、落后,多数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西南地区是我国丘陵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路子是促进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的有效方式。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庆,正积极探索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以为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作出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重庆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山区的发展方式,总结了近年来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和成效,可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1 丘陵山区与农业机械化发展

2008-2010年连续3个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适用的轻便农业机械”,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表明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已经把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学界、农机工作者及农机企业等主体紧紧围绕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在积极地探索,近年来在各地连续召开的相关会议或论坛反映出此问题。例如,2009年6月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2010年11月首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暨农业机械化论坛在福建漳州召开,2011年10月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在贵州安顺召开。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整体水平。长期以来,北方平原是我国农机推广的重点,国内生产的机具也大多适合平坝地区作业,而不适合广袤的丘陵山区地带。我国丘陵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土地相对不集中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使农机作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加之我国丘陵山区的农作物品种复杂,除水稻和小麦等主要作物外,还有油菜、茶叶、果树等各种经济作物,目前应用于平原地区的农机设备仅从功能上来看难以适应丘陵山区的实际需求。并且,我国丘陵山区绝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对丘陵山区农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即使有部分适合的农机具农户也无力购买,从购买力方面制约了农机具在丘陵山区推广。丘陵山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先进适用的农机设备了解较少,影响到农机具的推广运用。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加以统筹解决来化解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难题。

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因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上可为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相关借鉴和先行探索示范作用。在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层面上,中央政府也积极支持重庆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子,在2009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重庆市建设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通过促进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省市特别是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2 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并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是全国丘陵山区的典型代表。重庆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62 413.24 km2,占幅员面积的75.8%,多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丘陵面积近14 985.76 km2,占18.2%,多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平地和平坝面积4 940.36 km2,占6%,多分布在长江和嘉陵江沿岸[1]。而且,重庆地块多狭小且凹凸不平,耕地土质情况异常复杂,大型的耕作机械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在20世纪90年代前,重庆的田间耕作机械领域几乎一片空白[2]。2010年,重庆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26%,而全国为52%,反映出重庆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重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因经济条件以及地形因素在区域上也是极不平衡,地域环境好的平坝浅丘地区和主城郊区经济发展较好,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更高;而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则更低。但是,重庆近年通过农机推广与农机工业发展并重,及以特色主导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等方式为重点发展战略,正积极探索独特的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道路,但目前仍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做法和模式。

总体上讲,重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得力于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农机企业针对性的研发、制造先进适宜的农业机械及分区域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十一五”期间重庆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共推广各类农业机械61万台套多,是“十五”总量的4倍多;机耕面积每年以13.33万km2速度递增,机插秧面积由2006年的0.093万km2提升到2010年的8.67万km2,机收面积从2005年的2.93万km2提升到2010年的22万km2[2]。

2.1 分区域和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

根据重庆农业区域发展的布局,重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相对应地进行了分区规划,用农业机械化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使农机配套支撑农业产业。重庆市政府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不同辖区内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在2011年3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和重庆市农机管理办公室承担完成的《重庆市建设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规划》在北京通过成果评审,规划2020年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农业机械化发展率先进入高级阶段,渝东南、渝东北“两翼”进入到中级阶段。该规划的基本方针是,通过建设全国农机化综合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全国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机制。该规划的区域布局上是,在永川、江津、长寿、垫江、梁平、开县、秀山、南川、涪陵等水稻主产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在长江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推进柑橘、烟叶、茶叶、中药材及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在涪陵、潼南、铜梁、璧山等地,推进蔬菜、榨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在巴南、綦江、万盛等区县,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片建设;在丰都、万州、云阳等长江流域区,南川、酉阳、彭水等乌江流域区,潼南、大足、合川等嘉陵江流域区推进油菜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在重庆的“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下,“一小时经济圈”重点发展的是城郊型高效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粮油、畜牧、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品流通示范园以及农机工业园,以农机工业园区为依托载体,带动全市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力争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两翼”地区将大力发展丘陵高效现代农业机械化,以水稻生产机械化为重点,积极引导玉米、薯类生产机械化,逐步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大力发展饲料青贮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

重庆将农机推广与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在农业结构调整、开拓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域及进行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装备项目的研究应用中,重庆寻求到了新的突破点。2003年,重庆新推广各种农机新机具11 000多台,参与的项目有魔芋和生姜加工等,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盛产优质魔芋和生姜,但由于没有加工条件,农民种出的产品销路不畅,收入受到影响。为此,农机部门发挥技术优势,引进先进加工机械,先后办起了生产魔芋精粉和姜酱的加工厂,为农民种植的魔芋和生姜找到了出路。江津先锋镇盛产优质花椒,被誉为“花椒之乡”;但花椒的深加工程度低、深加工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少及加工规模小。针对此问题,重庆高校发挥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由重庆西南大学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高附加值天然调味料及香精制造技术与产品开发”对花椒的精深加工工艺及加工机械设备和产品,成功地进行了开发研究,使江津区花椒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3]。根据农业产业布局,重庆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以在局部区域内取得示范效应和有所突破。为此,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示范和油菜生产机械化试点示范,推进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示范基地、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畜牧养殖机械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紧密结合重庆主要农作物和特色产业发展布局,重点突破发展[4]。

2.2 因地制宜、因业制造适宜农机

丘陵山区土地分布较为细碎,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积极探索中小型机具以适应地区地形地貌是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可行道路。我国农业机械化“先平原,后山区”的不成文的发展计划,忽视了众多小型、轻便农机具的研究和开发。但是,重庆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摩托车生产基地以及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盛产小型发动机和各类配套件,对发展微耕机和中小型农业机械有着天然的优势。重庆众多的农机生产企业为区域内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支撑,尤其是渝产微耕机、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及油菜免耕播种机等先进适用机械的研制,是近年来重庆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2.1 重庆产微耕机

微耕机体量紧凑、操作较为简易,适应丘陵山区的生产环境,能较好地解决重庆市小田块、水田的机耕难题,为整体上提升重庆的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大作用。从1998年开始,重庆市部分摩配企业开始涉足农机研发制造,当年重庆市便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台微耕机。从2003年起,渝产微耕机开始在重庆及西南地区得到迅速推广。2008年金融危机后,重庆不少企业被迫寻找新的出路,相当部分摩托车、机械零部件、发动机及汽车生产厂家转产农机工业,谋求新的商机和发展。2009年重庆微耕机生产企业猛增到300多家,当年重庆市农机工业年总产值达60亿元多,农机工业已成为重庆市传统机械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庆地区在生产农机尤其是微耕机方面,有着优越的配套优势,由于工业基础雄厚,重庆一些生产传动箱的企业就能够供应70多家微耕机企业的配件。目前,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销售的微耕机,40%以上都来自于重庆。若算上由重庆供应配件的微耕机,则能达到70%。重庆市农机推广总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重庆地区微耕机总销量已经达到了66.5万台,总销售额达到了23.3亿元[5]。在2010年5月“农业机械全国用户满意品牌”颁奖活动上,评选出“微耕机行业10大品牌”,其中重庆合盛、威马、富派、鑫源等就占据了其中6家。渝产微耕机较好地适应了广大丘陵山区的地形,并拥有了广阔的市场,重庆正努力将其建设成全国最大规模的微型农机生产基地。

2.2.2 中小型联合收割机

重庆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主要应用于水稻收割。水稻是重庆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比重大且收割所需的劳动量大,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对于提升重庆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重庆外出打工的农民逐年增多,农村劳动力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的现象,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多是中老年人,缺乏劳动力以及人工收割水稻的成本攀高,农民收割水稻难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农民对水稻收割机械化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因为重庆稻田狭小及深泥脚田多等因素,缺乏适宜的收割机对水稻进行高效作业。实际上,西南地区水稻收割机械化面临着普遍问题,即联合收获机在深泥脚田的适应性差。河南、江苏等地的大型农机,因重庆的稻田有水而不能较好地完成机械作业。目前农机市场中性能表现较佳的四行联合收割机,如“久保田”“洋马”“井关”等机械只能在旱田、大田块作业,而重庆适合这种高性能四行联合收割机作业的稻田面积只占全市稻田总面积的1/4,大部分小田块只能使用两行小型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农机具来收割。国内湖南等地生产的小型联合收割机也是适合于旱田、浅泥脚田进行作业,不适应重庆冬水田、深泥脚田作业。日产收割机和国内小型联合收割机作业都不能够解决重庆水稻的大面积机收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部分农机生产企业瞄准了适应丘陵山区的小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发、制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重庆市富牌农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富牌4LZ-0.3小型联合收割机及重庆市双恩农机厂生产的双恩牌4LZ-0.3小型联合收割机,这类机械性能优越、轻巧灵活、操作简单、转移方便且适应性强。在2008年“双恩”“富牌”小型联合收割机获准在重庆市推广试销,百余台机械得到政府近50%的购机补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重庆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同时,该农业机械还推广于云南、海南、四川等地试验示范,深受农户欢迎。经过反复试验及性能和质量的检验,渝产小型联合收割机在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适应丘陵山区农业发展需求,大有一统西南市场之势。而关键点便在于渝产小型联合收割机对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稻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解决了冬水田、深泥脚田等收割难题。

2.2.3 油菜机械

油菜是重庆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是长期以来都是人工播种、收获。为此,重庆市农机鉴定站和重庆神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始自主研发、联合研制油菜免耕播种机,并在2011年10月正式将首批油菜免耕播种机2BM-4型投入使用。该机器推广应用后较好地适应了重庆油菜生产的农艺要求,它可一次完成播种、施肥、开排水沟、种子和肥料覆土功能4项作业,配上犁铧后和旋耕刀具后还可以完成耕地和翻地作业,将多种作业功能集于一体,获得农户的好评[7]。这尤其对重庆辖内的长江、乌江以及嘉陵江流域区内的油菜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可辐射到四川、湖北等油菜种植大省。

2.2.4 农机制造基地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重庆农业机械的制造能力和农机企业的综合开发和服务能力,重庆市政府积极支持在梁平县建立农业机械产业园区,并正开工建设,其定位是将其打造成为集研发、制造、试验及示范为一体的重庆市重要的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吸引国内和国际农机企业入驻梁平,并通过县校(西南大学与梁平县)合作,研发制造实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为推进重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农机工业和技术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市政府积极鼓励重庆农机企业大力研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专门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1]40号),明确提出了增强重庆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及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三大农机工业发展的任务。并且,重庆政府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还可享受到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农机企业,可在政策规定年度内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的优惠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3 政府政策扶持

国家支持重庆市建设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2011年5月,重庆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1]40号),对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农业机械化及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组织领导给予了明确说明:明确提出了积极探索丘陵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模式,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以机械化耕作、播栽、收获为主线,以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为重点。《意见》指出,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基本形成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

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及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方面政府给予了重点支持。如中央对重庆市的农机补贴资金从2005年的600万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8亿元。重庆市政府在财政上,重点支持小型耕整地机械、插秧机、稻麦联合收割机、油菜播种机、油菜收割机等粮油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以及特色经济作物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在制定2009年度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时,重庆市级农机补贴资金向烟草起垄机、柑橘榨汁机等机具倾斜,对黔江、酉阳、武隆、奉节、巫溪、巫山等地的烟草起垄机实行30%补贴,烟草公司另行补贴30%,有的县级再补贴10%,烟农购买该机器的积极性高涨,促进了烟叶生产的节本增收[7]。同时,重庆将农机化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目标,凸显了重庆市政府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心。

3 发展建议

1)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机械化装备。重视优势农特产品深精加工机械设备的技术引进和先进生产线的研究开发,推进特色农产品和主导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2)围绕主要粮食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在积极配套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同时,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以提高抗灾(尤其是抗旱、防洪)能力。

3)丘陵山地农机行业是个包容性很强,且能够容纳大、中、小企业并存的行业。加强研发和改进小型联合收割机,给农机企业以资金、政策支持。重庆农业机械厂家应提高农业机械的研究能力,特别是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平原、丘陵和山区的特点,研究出适合不同地理条件的农机具,提高新型实用农业装备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微耕机、小型联合收割机、水泵和高性能插秧机等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坚持集成创新,将多种先进适用技术根据山地丘陵地区的具体条件有机地集成起来,生产“一机多能”的多功能型农机。

4)发挥西南大学等高校的农学、工程技术科学相关的学科优势:育种专家针对机械化收割特点,选育结实部位较高的品种,利于机械收割;同时农技、农艺、育种要三家配合,实现整地、秸秆还田、播种和收割等机械化。

5)引导土地规模经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重庆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但是其服务能力还非常有限,应积极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能力。

实际上,整个西南地区的地理条件、耕作习惯,与重庆是比较相似的,适应于重庆的农机在一般意义上也会适用于整个西南地区或将其适度改造后以适应。丘陵山区的耕作环境比较复杂,在不同的山头同样的机器很可能无法适应。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和细分上可进一步以山头为单位,逐个地进行整体规划,再在机耕道、灌溉设备的建造以及种植方式、工艺的选择上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以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提高[14]。

摘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重点突破的瓶颈。为此,以丘陵山区地形典型的重庆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重庆创新性地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方法。近年来,重庆坚持农机推广、农机工业发展、特色主导农产品与特殊农机结合和分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等方式,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手段,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积累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农机工业,重庆经验

参考文献

[1]孙锋.地形地貌多样型的重庆如何发展特色农业[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3):120-122.

[2]周雨.我市将率先实现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N].重庆日报,2011-11-27(B03).

[3]张建军.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战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2):43-45.

[4]重庆: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模式[EB/OL].2011-12-05.http://www.cqnj.gov.cn/detail.asp?pubID=487135&page=1.

[5]杨鸿博.重庆微耕机小“块头”有大市场[EB/OL].2011-12-05.http://www.amic.agri.gov.cn/nxtwebfream-work/detail.jsp?articleId=4affaa3f31978f390131d042a2b91124.

[6]重庆市2008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EB/OL].2011-12-05.http://www.amic.agri.gov.cn/nxtwebfreamwork/detail.jsp?articleId=63195.

重庆新东方面试经验 第2篇

今天下午进行的第二轮面试,感觉非常的紧张,跟第一次完全不同,第一次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面试的,而经过了一周的充分准备后,这次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绝对不能让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所以心跳加速,有点头脑发热,不过稿子背的熟的不能再熟了,所以在台上的时候虽然不太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但是最终说的还是很流利,并且表现的还是很自然的,这和我独自一人在教室里练习了N多遍是绝对分不开的。

第二轮面试承接了第一轮面试的风格,因为新东方要的就是你那样的讲课风格,所以绝对不能换,唯一不同的是更重视所讲的内容了,不过就我看来,这也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究其最终结果来看,还是风格的再度体现,今天我讲的是在四六级中考试经常见到的“break”的一系列短语,加上精彩的语言和例子说明阐释,自认为讲的还不错,之前的开头部分增加了一些自我介绍和调侃的语言在里面,下面的笑声不断,我知道我达到了目的,最终的.结果让我非常欣慰,也非常高兴,这轮面试就算是最终的面试了,有的是第二轮面试的(我就是其中之一),也有是第三轮面试的,总共差不多十二三个老师轮班试讲,最终面试结束,直接宣布结果,非常幸运的是我被选中了,哈哈哈哈哈(高兴ING)总共只有两人被选中待定,我是其中之一,实力啊,哈哈!有点飘了哈,不过我知道其实我还差得远那,最后和什么事务部的主管单独聊了聊,就是有一次的单独面试,这我就不紧张了,首先是用英文一顿白话,然后又问了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放松心情根据自己的经验不难答的圆滑,最后留下个电话,先从TA(Teaching Assistant)做起,然后慢慢来,我现在挺有信心的,因为我觉得新东方挺适合我的,能够张扬个性,无拘无束,又具有挑战性,现在就应该不断的提高自我,争取能够早日站在讲台上,努力啊努力,有了目标,一切都变得容易了,先积累积累经验再说,

再说说面试中自己的感悟吧,以为这次面试,新东方“倾巢出动”,上从校长,下到各部门的主管,都来听试讲,所以正所谓众口难调,那就找到一个共通点,将之击破就可以了,新东方的风格就是这个共通点,和上次讲的一样,把语速尽量变快,你上新东方老师的课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讲课就像赶集似的,语速特快,表示他们对自己所讲的非常熟练,并且从来没有提纲,或是自己拿本书边看边讲,包括讲新概念,他们可以将自己讲的所有内容都记到自己的脑子里,包括一些无用的信息,包括这个单词所在的页数,在文中第几行出现,同样显示出他对自己所讲内容掌握的扎实程度,所以我强烈建议无论你讲什么,非常自信的走到讲台,什么都不要拿,把自己要讲的所有内容都背的滚瓜烂熟。绝对不要带着演讲稿上台,这给人的感觉就是自己不自信,没背熟!所以在台下一定要下苦功夫。

学一学重庆经验 第3篇

以前,青岛学大连,后来青岛经济反超大连,大连也反过来学习青岛。早些年,青岛还是苏州赶超的对象。但在这些年城市GDP排行榜上,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已将青岛远远甩在了身后。

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曾说,青岛接下来的目标城市应该是深圳,“我们要成为山东的‘深圳’。虽然我们现在与深圳的差距还很大,但差距就是能够增长的空间,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将锁定目标,争取十年后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前列。”

近处的苏州,远处的深圳,都是青岛要学习和赶超的对象。但青岛现阶段工业的发展,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城市——重庆。

2015年,在城市GDP排行榜前十名的城市中,重庆是增速最快的。就经济总量而言,它已接近青岛的两倍,不仅排在苏州、武汉、成都等城市的前面,距离更前面的深圳也只有不到1500亿元的差距。

与所有致力于打造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青岛等城市一样,重庆也提出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12个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与我国工业园区快速发展背后,普遍存在的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高的情况不一样,重庆也将园区视作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最好载体,形成了两江新区、西永、江津、涪陵4个千亿级园区。但重庆的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中,有154家(占比78%)都入驻了园区,园区工业产值占到重庆工业比重的79%。汽车产业集聚区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的产品或产值,更是分别占到了全市总量的90%和95%以上,集约化非常高。

在这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中,最为夺目的当属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两者也被认为是重庆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双引擎”。

这两大产业的发展都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重庆汽车产业靠的是本地的长安集团,正是在这一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上汽、北汽、东风、华晨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重庆建厂,并迅速聚拢了上千家零部件企业,成为了目前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产值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从无到有,也是因为引进了美国惠普、中国台湾的富士康和广达等一批知名企业后,才有了今天笔电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本地配套率超过80%。

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但同样离不开招大商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当地如果没有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又引不来龙头,该产业即使堆积了足够的量,也难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更好的产业集聚效应,更难言在市场竞争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发展壮大有潜力的优势产业,是重庆经济做的加法,但同时它也在做减法,规定不得核准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并将资源禀赋差、竞争优势弱的煤炭等行业,减少产能,逐步退出。

虽然提出了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但重庆并没有在这12个产业集群上同时发力,而是着力打造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毕竟让12个产业齐头并进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没有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只有产业规模量的优势的城市经济,同样难言竞争力。

与青岛和重庆的做法类似,近几年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产业振兴计划。2010年,苏州制定了六大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计划,主要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和化工;2011年,天津提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标志性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2014年,厦门提出“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打造文创产业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链(群)……

打造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不是代表产业规模到了千亿就达到了规划的目标,还要看这条产业链的上下游是否有断链,产品的层级、产业的集聚度,以及本地的配套率够不够高。对于致力于打造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谋求工业转型升级的青岛等城市而言,重庆的做法和经验,也许会是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所以,我们在对标苏州、深圳的同时,不妨也学一学重庆的经验。

重庆经验 第4篇

一、本轮房价上涨的因素分析

(一) 需求因素

1. 城镇化。

城镇化是推动住房需求的最主要的刚需。我国2015年底的城镇化率只有56.1%, 如果按照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 我们还有近3亿人入城空间, 国家目前在推动1亿人入城, 这些需求是刚性需求。中国新型城镇化今后还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 住房需求将呈增长态势。

2. 产业和就业。

为什么本轮房价上涨只存在于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 而不是所有城市都上涨呢?因为这些城市当前的产业发展较好, 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比较大, 就业更为充分。人口流入具有持续性, 必须具有充分的就业条件, 所以即使有些三、四线城市给予购房者很多优惠政策, 甚至是现金补贴, 都难以吸引流动人口购房, 其主要原因就是就业, 因为这是关系到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购房后, 需要工作支付月供和维持日常生活, 必然需要良好的产业发展去支撑。正如收入水平并不高的郑州房价不断上升, 与富士康投资郑州, 增加大量的就业人口不无关系。

3. 国家战略。

本轮房价上涨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域特点, 就是上涨幅度较大的城市都是处于国家几大区域战略重点地区。除了传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活力地区外, 中央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后, 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 导致环北京周边的城市群地带及南京、合肥等地房价的快速上涨。这些战略决定了未来会围绕这些区域发展大型的城市群, 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 产业发展潜力会比较大。

4. 人口的回流。

很多早期外出打工的农民工, 目前到了需要考虑定居的时候, 这一因素在今年房价上升过程当中比较明显。一、二线城市由于户籍和升学等影响, 终究让其缺乏归属感。同时, 其对一二线的房价也是望尘莫及, 因此,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考虑到回流, 而回流购房的选择受经济条件约束, 经济条件最好的一部分往往回流到一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最好、教育文化医疗资源聚集最好、公共服务最完善的省会, 当然其房价也往往是一省最高的;经济条件差点的基本就回流到地级市;再差点的就回流到县城或者镇里面。所以, 这种人口的回流基本呈现以地域划分财富等级的现象。中部地区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合肥和郑州的房价之所以涨得很厉害,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个省都是前期人口流出大省, 当前属于人口回流比较严重的阶段。

5. 交通。

有篇网传比较广泛的文章《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国家告诉你:买房关注这19个城市!》, 把中国的铁路中长期规划跟房地产未来的升值潜力联系起来, 从铁路交通的角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也提到了胡焕庸线, 谈到有些城市随着高铁线路的规划交通优势可能在衰落, 有些城市交通优势在崛起, 原因就在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让有些城市交通变得更加便捷, 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当然就更大, 房价自然上涨。

6. 其他需求因素。

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城市的市容市貌和生活环境, 所以类似合肥的滨湖新区这样的区域房地产发展就会非常迅速。另外, 在当前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和社会保障没有达到均等化之前, 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公共保障相对更好, 房地产市场需求也就更为旺盛。

(二) 供给因素

强劲的需求是推动房价上升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如果供给能跟上强劲的需求, 房价就不会上升太快, 显然住房供给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1. 政府垄断下的热点城市土地供给不足导致住房供给不足。

根据一组最新数据, 一些热点城市住房需求增加的同时, 供给却在收缩。2016年1-8月, 100个大中城市土地供应面积同比减少10%, 在部分一、二线城市下降更多, 普遍滞后于全年供地计划。统计数据也显示, 近6年我国的土地供应增速是下滑的。从另一个侧面看, 过去5年, 山城重庆市的土地供应量比上海和北京高出4-6倍, 这也就不难理解重庆房价为何被老百姓称为良心房价了。因此, 房价的上涨很大程度是住房供给侧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原因是土地是地方政府的财源, 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收入, 让有限土地卖出更好价钱, 打着耕地红线的幌子, 采取挤牙膏式的供给方式, 不积极创新改革, 增加土地供给。

2. 土地供给方式存在问题。

土地招拍挂制度本身没有问题, 透明性高, 高价者得, 很有市场效率。但是, 当土地的供给非常有限时, 这种竞价方式就只能让开发商为了争取有限的开发资源, 从源头推升房价了, 以致地王频现。如果土地供给很充分, 这种竞价模式也就不会过于抬高地价。也就是说, 在土地供给有限的情况下, 这种供给方式推升了房价。

3. 保障房措施不力。

开始建立住房制度时, 我国要求占城镇人口中的70%的中低收入阶层由经济适用住房满足, 占人口10%的最收入阶层由政府的廉租住房满足, 剩下的20%的富有阶层用商品住房满足。但现实却演变成全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供应机制主要都表现为商品房单轨供应, 即基本均由市场主体供应商品房, 而经济适用房等政府主导的保障性福利性供给基本形同虚设, 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有限的保障房, 前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并未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 后期很多保障房又建在很偏远的地方, 交通不方便, 导致很多中小城市的保障房建成后没人去申请。

4. 预期因素。

造成本轮房价上升的重要因素还与人们预期的改变和政策的宽松关系较大。去库存成为国家任务, 改善了市场预期, 各地政府随之响应中央, 纷纷从信贷、税收和财政等方面采取宽松的政策。这种没有严格区域差异的宽松政策导致供不应求地区的房价上升很快。

5. 货币因素。

当货币大量超发、实体经济又不景气时, 具有投资功能的房地产能吸引大量资金的进入。但本轮房价上升并非由于信贷总量的大幅放松。数据显示, 自2015年下半年M2的同比增速是在下降的, 但是房价却在上升, 因此本轮房价上升是货币流向出了问题。因为实体经济普遍疲软, 导致货币纷纷流向房地产市场, 所以才有了7月份100%的新增贷款都流向房地产的特殊现象, 这是房价上升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6. 房地产市场秩序的不规范。

房地产商、中介和媒体成为本轮房价的推波助澜者。市场火爆的背后, 既有部分房地产商通过各种非法手段, 人为制造出火爆现象加剧购房者恐慌心理;也有中介的推波助澜, 中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二手房交易市场, 这对于很多已经开始步入存量房时代的一二线城市房价影响较大, 因为中介促成高总价成交直接关系其业务提成的高低;还有部分媒体从业者也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成为房价的推手, 很多媒体从业者由于缺乏专业素养或者为了博眼球, 在房价上升或者下降阶段往往过分夸大上升或者下降的报道, 造成一定的市场恐慌。

二、房价调控的重庆经验借鉴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前还不够成熟, 主要是完善的市场调控体系还没有形成, 调控的主要目标还只是盯住房价, 所以导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行政手段使用频繁。重庆市在过去两年中GDP增速连续保持全国第一, 但在过去的6年里重庆的房价却始终稳定在6000-7000元/平方米, 在本轮房价上升中, 重庆的房地产市场可谓是中国房地产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泉。因此, 总结借鉴重庆经验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学习重庆土地供给的创新。重庆实行土地地票制度, 将农民进城后的宅基地复垦指标带入城里置换, 这样无异于打通了城乡土地不能互相流通的障碍, 同时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为人走到哪里, 就应该在哪里给予人生存空间的需求。2006年重庆为了满足城市建设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 创造性地以“地票制度”打通传统的城乡二元土地分割现状, 此后的10年间, 重庆每年供地面积始终是京沪的2-3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4年重庆供地1864.59万平方米, 京沪深分别是580.76万平方米、313.18万平方米、105.73万平方米, 也就是说, 2014年重庆供地面积是京沪深的3倍、6倍、18倍以上。

二是学习重庆市政府的卖地模式。把生地通过政府开发出成熟地后卖给房地产开发商, 杜绝了房地产开发商在土地当中赚取巨额的差价, 杜绝了很多开发商根本就不是开发房子, 而是买地等着升值, 以致土地供给了, 房子供给不上。从2002年起, 重庆市就建立了土地整治储备中心, 对全市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推行土地储备体系, 重庆市将土地一级市场的经营权上收, 并通过政府特许经营的方式, 由重庆市地产集团等经营。这其实就控制了土地的“入口”与“出口”, 在征收土地后, 土地储备公司投入资金进行拆迁安置或置换搬迁, 并投入资金搞土地整治, 完成“七通一平”后, 将可以直接使用的“熟地”移交给当地土地出让中心挂牌。

三是学习重庆市的保障房建设。真正让低收入人群有房可租, 有房可住。重庆创造性地提出了双轨房地产供应机制, 即由市场行为主导中高端房地产市场的商品房供应, 同时还在房产税试点、契税政策、贷款政策等方面对高端大户型、别墅型等物业形态形成经济性遏制作用, 控制高端供应的比例和消费。低端保障性住房主要由重庆市政府主导的公租房系统供应, 即建设规模化的公租房, 让新晋市民、贫困市民、应届毕业生、产业工人等有一个政府福利性的租赁房, 在租约满5年后可申请购买该公租房, 同时严格规定公租房不可上市交易, 如购买人要卖出, 只能原价出让给政府公租房管理局。在过去的十年里, 重庆总计兴建约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为数十万市民提供了福利性住房。

重庆小面馆开店知识和经验分享 第5篇

重庆小面馆开店知识和经验分享 从概念到开业,中间都经历了哪些步骤

餐饮创业,如今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因为在餐饮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俗成:利润高、回报快。因此经常可以听到餐饮人说:哪怕生意不是特别好,但总不至于亏损。也正是因为这样,给了大部分创业者信息和勇气,让其纷纷投身其中。

作为整个大餐饮行业中小而美的产品,重庆小面显然是最好的敲门砖。可对于很多新手创业者来说,大多都缺乏实战经验。从初具想法到店面落成,往往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没有计划,手忙脚乱,遗漏和吃亏自然是不可避免。

我创建煮打哥重庆小面已经多年有余,在重庆小面馆开店方面有一些知识和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从概念到落实,期间我们都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一、选址

选址这个问题一直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一般加盟品牌都有上门选址服务,如果没有,自己可以根据‘人流量大、位置当道、周围不存在恶性竞争’等几个原则进行选择。亦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我之前所分享过的案例。

在选址的时候一定不能着急,好的店面是可遇不可求的。建议在选择的时候可以带上装潢师傅一同前去,这样可以帮助筹划如何将店面进行改造和进行空间设计,如此可以节约一些时间。

二、装修

装修对于店面来说十分重要,好的空间设计和店面装饰可以帮助重庆小面馆带来更多的利润。

首先是门头的设计,一般加盟商对于门头都会有自己的要求。既要显得与众不同,又要显得接地气。然后是内堂装修,从墙上的装饰到桌子板凳的布局都有一套学问在里面,如果是做加盟,可以咨询加盟总部。如果是自己单做,可以咨询有经验的装潢师傅。最后是厨房,厨房是店面的心脏部分。排烟管道如何放置、通风口如何设置、打料台的位置、煮面桶的放置等等都是有讲究的,布置好了,不仅节约地方,且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三、招聘

招聘要放在装修的时候进行,一般不可能说立马就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当然,对于一些夫妻店来说可能不需要请人,但正式开业前的培训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差不多在装修中期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配备人员了。

在装修差不多进入尾期的时候,要开始将厨房中所需要的材料逐渐准备齐全。服务员开始对店面进行清洁和打扫,餐具碗筷要一一准备好。

四、开业

正式开业之前,要事先准备好宣传单和开业海报以及横幅。新店开业的宣传一般要在一星期前就开始进行,除了发传单以外,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

开业当天场面一定要尽可能大,花篮、横幅、鞭炮缺一不可。如果有的地方不能用鞭炮,可以选择办喜事时候的专用礼炮。一定要让四邻八坊都知道今天有店面开张,尽管今天,甚至近期他都不会来,但起码你的店给他留下了印象,说不定下次他想吃面了就会想到去你家试试。以下是煮打哥餐饮孵化标准课件之开业流程: 项目 开始时间 装修施工 T-30天 人员招聘 T-20天 设备采购 T-20天 人员培训 t-15天

开业单页设计并印制 t-15天 微信微博等互联网营销预热 t-15天 餐具采购 t-12天

人员密集区发放开业单页 t-10天 下发岗位职务说明书、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卫生制度、管理制度、运转表格等。t-9天 制服采购 t-8天 印刷菜单 t-7天

检查所有订购物品是否到位 t-5天 二次培训 t-5天

检查是否有必需的设备、服务设施被遗漏 t-4天 原材料入库与登记 t-3天 卫生工作 t-2天

做开业的店内布置 t-2天

检查所有餐具、餐巾纸、抹布、扫把、拖把、垃圾篓、清洁用品、物品是否到位 t-2天 模拟运转 t-1天

重庆经验 第6篇

【摘要】垫江县成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后,进行了大胆改革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进配套改革,持别是在户籍管理、行政效能审批、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推进我县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重庆垫江;统筹城乡;经验问题;思考

根据垫江县委、县府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中共重庆市垫江县委党校组成专题调研小组,深入有关单位和乡镇,对垫江县近两年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发放问卷调查表170多份,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解了我县城乡统筹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初步找出了城乡统筹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垫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全县人民众志成城,真抓实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基础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在广泛征求意见、问计求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工作总体方案,启动编制了城乡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将各自领域改革试点摆布在本县,在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村等方面落实了一批统筹城乡发展项目。二是围绕农民工有序进城镇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两大重点,在全县认真开展了土地结构、土地流转现状和举家外出农民工土地处置情况的清理调查,请求市上授权或下放管理权限等事项的调查摸底和以户为单位的农民转市民综合成本测算等调查分析工作,为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三是组织发起并签订川渝东部八区县平安边界建设和六县商贸合作协议;与广东湛江、宁夏银川、贵州遵义、四川广安、湖南益阳、江西龙南和市内九龙坡、江北、荣昌、涪陵、梁平、忠县等兄弟区县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浙江温州签订了《友好合作框架协议》,与重庆北部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重庆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开发基地,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深化“圈翼合作”,与长寿区建立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重点问题有效突破

1.加快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生产综合效益,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我县把土地流转作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

第一,抓宣传发动,完善改革思路。我们紧紧抓住先行先试机遇,确立了统筹城乡“强产业、壮城镇、建新村、抓开放、兴民生”的总体思路,把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作为突破口,按照“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稳妥推进”的原则,确定了6个县级示范村、44个推进村先行试验、逐步推开。召开全县深化土地改革动员大会和土地流转现场观摩会,总结经验、典型示范,县内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地改革的鲜活做法和成功经验,全县上下迅速形成支持、参与土地改革的浓厚氛围。

第二,抓体系建设,搭建服务平台。成立了县土地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建立县、乡镇、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具体负责土地流转工作。制定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和加快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两个指导性意见,支持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农业专业协会91个、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40个。制定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备案、审查、大户档案登记等管理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第三,抓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在农用土地改革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强化“统”的功能,全县共流转土地17.36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29.97%,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1.12万亩,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19.2%,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践中,探索出能人转包、企业租赁、合作入股和联户经营等四种土地流转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第四,抓指标置换,支持城乡建设。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置换探索,一方面强化规划引导。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原则,编制形成了《“四规叠合”综合实施方案》(2008-2012),正在开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规划修编和全县新村建设规划,引导城乡建设、产业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实行挂钩置换。在高山移民迁建、灾民安置、自然村落改造等方面,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示范带动等措施,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农户到新村集中居住,将原宅基地、院林地整理复耕,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在乡镇、县域流转和上市交易。

第五,抓政策配套,强化措施保障。在资金扶持上,整合打捆使用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流转土地、发展重点产业;将农业生产、开发项目的专项资金重点向规模经营业主倾斜,在政策激励上,对利用流转土地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的优先立项和扶持;对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实施一次性奖励;鼓励城市资源、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对经批准到农村领办农业产业的职工保留现有身份和待遇,享受正常晋薪晋级,对领办或联办合作经济组织的同等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在管理机制上,建立资质审查、业主准入和风险保障金制度,对流转业主实行资格认证,科学设置准入条件,要求提供风险保证金,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土地撂荒处罚、流转补偿机制,对撂荒农户不再给予国家种粮补贴,对流转撂荒地给予补偿;建立耕地流转储备机制,划定整体流转或区域性成片流转范围,集中连片整治,统一对外招商。

2.编制“四规叠合”综合实施方案

抓住全市开展“四规叠合”编制试点的机遇,加快编制完成了县城乡发展综合实施规划。编制中,切实加强领导,改变原有各类规划条块分割局面,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与协调。按照“功能定位导向、相互衔接编制、要素协调一致、综合集成实施”的工作思路,在不改变原四类规划编制方式及程序的基础上,集中了四类规划关于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城镇布局、土地利用、环境容量要求等核心内容,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以生活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为基础,通过各种参数控制,明确了中长期和年度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实现了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城乡、区域联动,达到空间协调、项目落地、调控统一的目的,实现了城乡规划全域覆盖,充分体现了全县规划“一个总目标、一张发展图”,推动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

3.引导优秀农民工转户进城镇

针对全县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超过28万人,其中仅三分之一左右的中低收入者尚无能力成为新市民的现状,我县因势利导,从户籍制度、住房补贴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镇。

在户籍制度方面,开展了三项尝试:一是放宽城镇居民准入条件。二是将城镇规划区内的被征地的失地农民,根据自愿登记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制定多套方案,探索在划定区域先行先试进行城乡户口一体化改革。

在住房建设方面,探索采取四项补贴措施。一是城镇拆迁安置时,用土地出让金补贴,配套建设经济适用房,允许农民工购买。二是探索为农民工供应限价商品房。三是鼓励企业建设农民工公寓,对建设农民工公寓的企业给予补贴。四是直接进行货币补贴。对农民自愿放弃的农村宅基地,招标进行整理复耕,探索将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上市交易所拍卖或在县域内挂钩置换,用于支持县城、集镇、农村新型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等。

在劳动保障方面,全县25个乡镇都成立了社保所,实现了社保服务平台全覆盖。22个充分就业社区、35个充分转移就业村创建成功。县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即将投入运营。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2294人、2106人,征地农转非和城镇企业超龄人员已审批参保4659人。启动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形成了五大保险体系,参保农民工达到2956人。

4.实施能人兴村工程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好班子,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和“双带”致富作用,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其关键是选好村级“当家人”。我县大力实施“能人兴村”工程,已推选526名能人担任村干部,为村级组织精挑细选“领头雁”,取得明显成效。

(三)配套改革强力推进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项目。严格清理现有行政许可项目,编制保留项目目录,及时、全面、准确地在政务网上公开。二是精简归并职能。县级所有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政府部门通过“拆一建一”或“合一建一”方式,统一设立行政许可服务科,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打造最佳发展环境。三是建立三级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建立县行政服务中心、乡镇行政服务大厅、村(社区)全程代理服务站三级行政服务体系,探索全程代理的机制。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加强政府公共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大力实施“阳光政务”。五是实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县政府部门行政许可实施全程监控,定期通报。六是改革县级部门行政效能测评办法。定期组织测评,将服务对象的满意率作为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工作绩效的重要考核依据。

2.加快实施农村合作医疗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把农民参合当作“政府民心工程、政德工程”,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二是加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力度,适时调整医疗补偿比例,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农民参合自愿的原则,及时将参合资金缴入基金专户。四是定点医疗机构转变医疗作风,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去年,全县6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4176万元。参合农民人数超过80%,其中澄溪镇参合率达到90%以上。

3.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在强化税收征管的同时,着力推进财政“四大改革”,部门预算全面实施,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和支农资金整合分配有序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开始试点。

二、垫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存在的问题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尽管我们攻坚克难,在面上顺利启动,局部领域也创造了一些鲜活的做法和经验,但仅开了头,起了步,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认识不够,思想禁锢。垫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交给垫江的艰巨任务,垫江作为先行先试县,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各级各部门认识不足,开始时雄心万丈,但由于全市工作重点调整由热转冷,不能始终保持推进改革试验的一贯热情,工作中存在时松时紧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乡镇、部门根本就没有将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没有成立领导小组,即使成立了也形同虚设,对统筹城乡工作不认真研究,目标不清楚,任务不明确,既不包装争取项目,又还指手画脚评长论短;对县上布置的统筹城乡各项工作互相推诿、敷衍塞责,不能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大家对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感觉最头疼的是土地的“瓶颈”制约,但是因为思想解放不够,办法不多。如国家政策允许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挂钩置换工作,部门思想禁锢不敢作为,乡镇研究不多不会作为,导致全县此项工作浅尝辄止、甚至搁浅,长此以往,将进一步拉大与兄弟区县的差距。

二是研究不深,措施不力。如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一方面,客观上土地分户经营零星分散不便集中成片,村组院落散布不易复耕整理,外出务工青壮年多,留守在家人员素质不高,造成规模经营难;另一方面,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思考不多、研究不深、动作不大,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和服务,没有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缺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项目带动,这才是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难的根本原因。我们应多研究、勤思考,想办法策划包装项目,争取政策,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全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才会早日迈上新台阶。

三是政策风险、财政压力大。现在全市改革都已处于深水区,不再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市统筹城乡先行先试的试点区县,我们必然要对一些现行的法律或政策障碍率先进行探索突破,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周转置换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农民变市民等改革探索必然存在一定风险,但是既然上级没有明确禁止,我市其它区县又不乏成功案例,那我们就没有理由止步不前。只要我们大胆设计、小心求证,对任何一项改革都事前周详思考、事中仔细论证、事后认真总结,坚守法律底线、尊重群众意愿,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很多风险。当然,任何一项改革都有财政埋单的要求,对吃饭型财政而言压力确实空前巨大,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改革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这顶来之不易的“帽子”,抓住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和市级部门加大支持试点区县改革试验之机,借势而上,唱响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最强音,继续深入挖掘题材,主动对接政策,努力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通过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改革试验。

三、对垫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初步建议

综上所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应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按照“强产业、壮城镇、建新村、转人口、兴民生”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两大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工农协调发展。

——加大宣传,提高认识。一是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县委政府应该制定全县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学习培训计划,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开展座谈。共同学习研讨其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先进事例和各自利用创新思路在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新举措,新路子、新方法。力争在全县政策上形成共同的权利导向。二是谋划工作思路,调动全县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意识。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可根据自身单位实际,开展职工读书学习活动,加深统筹城乡发展认识,让职工放开思路大胆建言献策。三是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我们要采取群众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让群众关心,让群众了解政府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为群众切身利益着想,让群众从心里支持并接受政府工作。

——推进配套改革,加快改革步伐。一是户籍制度方面要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消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不平等的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调整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外迁移和县内城镇集中,实现农民变市民。二是土地、规划方面要从严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可用地标准,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划,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尽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土地。要建立发改委、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城乡规划体制改革;在乡镇、村社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的路子,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方式。探索“整村流转,统一规划,业主经营”的整村推进模式;探索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等多种土地改革方式。三是农业畜牧方面要根据我县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可考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资源的交叉利用,拓宽产品的使用范围,打造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在满足吃饱饭的同时,走上富裕之路。四是劳动就业方面要切实转变重城轻乡的观念,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用工管理中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县应该抓紧对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扩宽服务类型和培训领域,努力挖掘市场未开发的岗位,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五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将企业工人也纳入社会保险范围,扩大覆盖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构建社会安全保障网,提高保障水平。六是公共服务体制方面要优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配置卫生资源,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示范区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延伸城乡文化精品。同时财政金融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2007年6月底,垫江县被重庆市委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三个示范县之一。垫江县根据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以及重庆市委对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要“先行先试、探路示范”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推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完善,不断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经验。

作者简介:

周山银(1963-),重庆人,中共重庆市垫江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重庆经验 第7篇

为进一步深化重庆市规模猪场的标准化示范建设,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提高重庆市生猪规模猪场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 重庆市以渝财农[2010]461号文件及时给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下达了技改项目。通过建设与示范, 对周边区县及全市规模猪场的标准化示范建设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现将规模猪场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 (以下简称项目) 经验总结如下。

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技术指导

为确保重庆市规模猪场的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专门成立了以范首君为组长的项目实施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协调, 帮助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项目成员自始至终抓好管理、实施和技术指导工作,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 示范场基本情况

重庆市南川区北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位于南川区黄淦村, 属北部低山地区, 距南川城区仅13 km, 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 环绕园区的水泥公路与南水公路相接直通城区, 交通极其方便。猪场占地面积112亩 (1亩≈667 m2) , 建有圈舍面积11 000 m2, 配套1 500 m3沼气池, 现有PIC配套系种猪320头, 年出栏商品猪5 000头以上。猪场配套建设水果示范园700亩, 由成都龙泉驿果树研究所培植15种果树品种, 沼液全部作为有机肥灌溉园区水果种植园。

3 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3.1 项目目标

通过建设重庆市南川区北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 参照农业部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创建标准, 进一步完善了示范场软硬件设施建设, 实现了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 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3.2 主要建设内容

(1) 按照养殖设施化的要求, 参照农业部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创建标准改造标准化种猪舍, 添置并使用猪场远程监控系统。使其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2) 完善猪场粪污处理的设备设施, 实现生态养殖和粪污处理利用。

(3) 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生猪饲养管理规程和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并培训、指导示范场及区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实施。

(4) 指导示范场及区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 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管理, 健全科学的防疫制度, 实行粪污无害化综合处理, 设计一套电子养殖档案管理系统, 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5) 指导重庆市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建设, 举办培训班5期, 培训人员1 000人次, 编印发放相关养殖技术资料1万份, 切实地提升了示范养猪场 (户) 的标准化水平。

4 主要成效

重庆市规模猪场的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的建设, 按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标准和相对统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有基础上新建粪污处理设施, 完善监控设施设备, 健全防疫、消毒、卫生、生产管理、档案管理、生产经营记录等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设施, 确保猪场污水和粪便集中处理、废污利用、排放达标, 推行自繁自养、单栋全进全出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从而提高养殖场的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 养猪场 (小区) 养殖规模年出栏肉猪1.2万头, 可达到“资源节约、质量安全、标准生产、环境友好、示范带动、效益提高”的建设目标。

4.1 经济效益

年出栏肥猪1万头以上, 年销售收入1 400万元, 实现年利润160万元。

4.2 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 提供的安全、优质猪肉为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起到推动作用。同时, 该项目坚持高起点、科学化建设, 对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 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4.3 生态效益

项目属生态养殖范畴, 立足生态猪场的建设, 重视环境保护, 项目在设计中注重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 配备了粪污处理设施、设备, 粪污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 用作果蔬农用肥料和放入池中养鱼, 从而实现了生态养猪的良性循环。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5.1 问题

一是项目经费有限, 只能解决猪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全面进行整改;二是项目所在猪场重视硬件 (基础设施) 建设, 而忽视了软件 (档案记录) 整理。

5.2 建议

重庆经验 第8篇

重庆市在科研体制改革中走大开放、大联合之路,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建设的“重庆模式”被科技部高度评价,在全国推而广之。重庆建设科技平台的探索被誉为“重庆模式”,受到各方高度关注。总结其经验和做法对广东新一轮科研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重庆科研体制改革措施与经验

重庆市共有市属独立科研院所42个,其中开发类18个,公益类24个,主要集中在主城九个区,涉及农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建筑、计量检测等众多领域,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抓”院所的改革与发展:

1.1 明确思路,突出发展规划,做好科研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重庆市针对市属院所存在的机制不活、对地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地位不巩固的现状,先后组织了大规模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和到先进省区考察学习活动,统一思想,拓宽思路;围绕科研开发、科技检测、成果转化三方面能力的提升,引导院所立足市场导向,坚持以需求带科研、以应用促发展,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转制院所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组织行业、领域专家逐个把脉会诊,邀请发改委专家为院所上“规划课”,指导18个开发类院所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帮助院所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重点任务,同时,硬性引入ISO9000管理认证体系,加强转制院所管理,促使转制院所更加务实地谋发展、抓发展。目前,18个开发类院所规划已汇编成《重庆市市属开发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由重庆科委统一发布,指导院所发展,接受公众监督。

同时,重庆市重视院所考评体系建设,制定有《重庆市科技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考评激励办法》等政策,对科研院所进行定期考评。其中,18家开发类院所每年向市科委提交考评年度报告,市科委将其考评报告汇编成册公布,以便跟踪监督。

1.2 突出能力建设,着力改善科研院所开发条件,推动院所开放式发展

重庆市着眼于市属院所创新能力弱、经营管理能力差的现实问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向院所倾斜,采取“每年建立100万元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开发100项科研项目、培养100名管理和技术骨干”的“三百计划”,以促进院所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每年在应用技术研发资金中安排900万元支持市属转制院所专项用于能力建设,武装设备,同时用4年时间,每年2000万元,共8000万元专项支持应用技术研究院的能力建设,从科研、测试、监测和中试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为员院所发展提供支撑,提升院所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鼓励院所内引外联,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支持院所招商引资、引智,鼓励有条件的院所与国内高校、院所、企业对接与合作。通过创新能力建设,市属开发类院所创新环境大为改观,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研发和面向市场能力逐步增强,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大幅提高。

1.3 突出资源整合,创新机制,搭建高水平的创新服务平台

重庆市立足市属院所存在的“散、小、弱”、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的实际,坚持走集成创新、节约创新路子,以科技资源的增量投入引导院所资源的集成整合,实施院所联合、强强联合。具体从工业、农业、科技服务三方面进行整合:

(1)在工业领域:整合6个转制院所,总投资3亿元,组建市应用技术研究院。6个院所归入研究院后,由市政府统一进行科研业务的税收减免。重庆市科委按研究院建设规划,连续5年按进驻各机构的发展方向进行能力投入,购置的新科研设备有统一的经费来源标示(构筑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网络),其所有权在研究院,使用权归各机构,各机构围绕主导发展方向,匹配相关资源的投入。

经过几年的投入共建,重庆市应用技术研究院提高了引进专家资源的吸引力,增强了科技服务能力,各机构自身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研究院按照设计目标逐步成为以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以生物化学医疗器械以及新材料开发应用为特色的三大领域的研发基地、成果中试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因此,该院建设投入不断得到增加,相关财政配套资金也得到追加延续和增投。

(2)在农业领域:在市养猪院、畜科所和市种猪场基础上组建市畜牧科学研究院。整合市农科所、作物所、茶叶所、果树所、农机所5个所,建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整合,整合方案2005年提出,2006年6月即顺利完成,且将农科院升级定位为正厅级事业单位,规划建设投入8.5亿元。目前,随着原5所的实质性整合全面完成,人、财、物及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工作已在“一级法人,两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和“一级法人,两级核算”的运行机制下,实现统一。

(3)在科技服务领域搭建创新服务平台:重庆市科委整合资源组建重庆科技检测中心,在国内首创了“检测超市”模式,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和技术诊断等服务。重庆科技检测中心将分散于不同领域的各检测实体统一运行,各相关进驻单位进驻中心后,检测实验业务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一般为15%左右的增长。

此外,以重庆市科技信息中心网络为依托,建立开放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到2008年8月底,已整合全市1300多台套、价值达11.5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设备利用率从以前的20%提高到70%左右。同时,依托市光机所组建的面向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RP快速原型模具中心,已为市内350余家制造企业提供模具设计、加工、技术咨询服务。

1.4 出台转制科研机构的有关配套政策,突出政策落实,着力解决发展制约的“瓶颈”

根据国家大政方针,结合重庆市实际,重庆市在人员分流、社会保障、资产处置、控制改制费用、增加投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部分政策较国家和其他省市都较为优惠,为重庆市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和改制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如:2004年《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渝委发[2004]22号)和2006年出台的《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文件不断完善对市级转(改)制科研院所的现行财政扶持政策,把促进转(改)制科研院所发展的现行财政扶持政策长期化。

1.5 重视改革过程的矛盾问题,采取较优惠政策解决离退休问题,稳步推进公益类院所改革与发展

针对改革中出现的离退休等问题,重庆市采取较优惠的政策应对,如:比国家政策更为优惠的提前退休的政策;在转制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上,重庆市的主要做法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养老金,科研院所转制时,转制前离退休人员随单位其他人员一同进入企业社保的,统一由社保机构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这与广东由“由原单位负责发放”的政策比较,较大减轻了院所转制的负担,减少了改革中的矛盾。此外,对于中央在渝院所改革,也给予较大的优惠政策。如:在提前退休政策上,对于中央在渝的研究院所重庆还明确规定“在渝的中央转制科研机构,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执行地方提前退休的政策,并由地方统一管理”、“市财政一次性给予中央在渝院所3400万元的政策支持等”。重庆市执行属地政策,较好的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策不一致的矛盾,保证了中央转制科研院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享受同城待遇。

对于公益类院所的改革与发展,考虑到公益类院所主要承担着社会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特点,重庆市吸取国家和其他省的经验和教训,本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对待,“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在上一轮改革中未作大的调整,主要是增加支持和投入,提升公益所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广东科研体制改革的现状

相较全国其他省市,广东科技体制改革启动最早。自1999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1999]51号)开始,广东科研体制经过十年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由于广东省科研体制改革是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之前进行,改革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在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新路,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付出了代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科研机构分类定位不够科学、科研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规模小而分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

2.1 科研机构规模偏小且力量分散

根据广东省科研体制改革调研小组对48个三类省属科研机构抽样调研显示:截至2009年末,省属科研机构平均的资产总额、全年收入、利润额、职工数分别为6745万元、2986万元、112万元和90人。以国家对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来衡量,省属科研机构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另一方面,省属科研机构集聚程度较差,即使是进入同一企业集团的省属科研机构,相互之间的业务联系、创新互动也较少,力量比较分散,难以在支撑广东自主创新和发展现代产业中满足对关键共性技术方面的需要。

2.2 科研经费不足且研究能力整体偏弱

截至2009年,省属科研机构获得的科研经费的平均水平为1300万元,其中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平均每个获得的科研经费收入为1490万元。这与省内大部分高等院校每年上亿的科研经费收入相比有较大差距。当前,省属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研究能力普遍偏弱。2009年59个省属科研机构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相当于同年广东省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以及发明专利授权数的0.25%、0.21%和3.2%,省属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平均数和R&D支出平均数分别为同期我省大中型企业平均数的40%和0.06%。

2.3 人才流失严重且人才引进非常困难

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工资、科研经费基本上需要从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中支出并进行成本核算,研究成本高,与各方面具有基本保障的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十年来省属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广东省农科院“十五”期间共有博士及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41人调离,而同时引进的博士及高级职称人员仅28人。广东省科学院地理所5年内就有10位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流向省内外高校。另一方面,由于在工资来源、医疗条件、退休待遇等方面与高校相比差距较大,省属科研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非常困难。人才是竞争的关键。据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研发机构单位平均从业人员78人,远远落后于北京258人、上海163人、海南155人、也低于山东的83人和浙江的82人,居全国的第18位。

2.4 离退休等配套政策落实情况不够理想

目前,广东省属科研机构转制所离退休待遇负担非常沉重,难以在改革中轻装上阵。截至目前,广东省科学院5个所离退休总人数为541人,在编659人,离退休与在编人数比例为0.82:1。省农科院7个所离退休总人数为388人,在编102人,离退休与在编人数比例更高达为3.8:1。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医疗费严重超支,科研院所负担十分沉重。

2.5 分类定位不够科学。

根据广东省科研体制改革调研小组对全省69家省属科研机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省属科研院所对自身的定位有不同的看法。66.7%的咨询服务类科研机构认为其目前的定位不科学;75%的咨询类院所认为本单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是公益一类科研机构。同样,60%的开发类科研院所对自身的开发类定位持否定态度,77.8%的开发类院所认为“本单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为公益类科研机构”。对进入企业集团的院所,85%的院所提出其发展与企业集团之间存在着目标、方向、业务、管理模式不一致等矛盾和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省科研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对比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个主体,科研机构已经成为我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

3 对广东的启示

根据广东的情况,结合重庆经验,对广东科研体制改革工作有如下建议:

3.1 突破障碍,确实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

学习重庆重视院所战略规划的经验,从顶层设计特别是政策设计上做好谋划,充分调研,总结前一轮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突破旧体制,融合新形势与新问题,做好改革政策设计。同时,在配套政策,特别是离退休问题上也要“下足功夫”。如,学习重庆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在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广东省属科研机构改革和改制工作创造有利政策环境。只有顶层设计的完善,配套政策完备,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改革的阻力,轻装上阵,真正实现大刀阔斧的改革。

3.2 加大投入,支持院所整合资源,组建我省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现代服务业四大领域主体科研机构

充分引进、消化、吸收重庆模式和重庆经验,进一步深化广东省市各级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推动现有资源重组优化。过去,广东在科研院所改革中敢“破”勇“破”,下决心将院所推向市场,在“立”的方面做得不够。而重庆市立足市属院所存在的“散、小、弱”、公共服务平台缺乏的实际,坚持走集成创新、节约创新路子,以科技资源的增量投入引导院所资源的集成整合,实施院所联合、强强联合。在工业领域组建市应用技术研究院,在农业领域建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科技服务领域搭建创新服务平台。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省编办 省科技厅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意见》(粤府办[2009]106号)提出“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推动科研机构分类整合和公益科研业务重组,组建若干主体科研机构。”,应该以此为契机,学习重庆经验,做好科研院所的整合优化,打造实力强大的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主体科研机构。

3.3 重视院所创新能力建设,为提高院所竞争力创造条件

在上一轮改革中,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我们许多改革措施以将院所推向市场为目标实施。改革的结果一方面增强了院所在市场上“找饭吃”的能力,但同时也使得大部分院所热衷于“短、平、快”项目,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各种政府项目的申请,忽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导致其人才流失严重,“软”“硬”条件建设跟不上。为此,在新一轮科研体制改革中,要学习重庆市着眼于市属院所创新能力弱、经营管理能力差的现实问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向院所倾斜,实施“三百计划”,以促进院所全面发展。并通过相关政策,明确对市属转制院所专项资金支持,从科研、测试、监测和中试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为院所发展提供支撑,提升院所的市场竞争力。注重对院所支持的制度保障,保证长期稳定支持,不因外边因素改变而随意改变。

3.4 解放思想,出好政策,做好省属科研院所的重新分类定位

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科技体制改革的省份,时间跨度已有11年之久,我省之前将其分为公益类、咨询服务类和技术开发类,实践证明,在推进科研机构改革的同时已引发不少遗留问题,省属院所对改革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一轮科研体制改革要根据目前国家和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大胆突破,对现有科研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分类定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不同情况,具体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三个类别,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将科研机构重新进行分类改革,将全面消除1999年体制改革中由于分类不够科学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实现我省新一轮科研机构改革与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精神和政策措施高度吻合,避免在深化改革中再次留下新的问题和隐患。

3.5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现代科研机构院所的制度建设工作,完善分配制度,营造激励科技创新的环境。对关系广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纯公益性、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研究机构,要加大对其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公益院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院所功能定位,引导支持公益一类院所进行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调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公益院所与企业、高校等其他社会主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充分发挥公益院所的技术优势和支撑作用,形成面向行业、条件精良、服务到位的发展机制和体系。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公益三类科研机构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在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科研机构中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将部分公共科研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由有条件有资质的科研机构来承担,并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

摘要:通过分析重庆市在科研体制改革中重视顶层设计,创新机制,推动院所大开放、大整合,强化对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等经验,结合广东科研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分类定位不够科学、规模小而分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深化广东科研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体制,改革,重庆,广东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科技政策法规汇编(2000-2006)[C].2006

[2]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市属开发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规划(2005-2009)[C].2006

[3]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市属开发类转制院所年度报告[R].2008

[4]李栋亮,龙云凤.广东省属科研机构竞争能力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22-224

[5]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39-44

[6]龙云凤.国内外科技体制改革浅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科技,2008(12):10-12

[7]深化体制改革建设三大科技平台实施“5+10”创新工程——重庆市确定今年科技工作主要目标[J].科学咨询,2004(2S):4-6

重庆经验 第9篇

一、重庆市推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主要做法

重庆市近年来通过七项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增强了产业发展与创新活力,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速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一是开展“3个1000”专项行动。首先是1000个众创空间培育专项行动。鼓励重庆各大高校以及研发机构调整自有土地、楼堂馆所等存量固定资产的功能和用途,拓展改建一批众创空间。其次是1000个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专项行动。组织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担保公司等机构与遴选出的创新项目对接并开展相关服务。最后是1000个新型科技平台培育专项行动。引导企业、高校及院所自主新建、改建或引进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实施“3大产业”引领工程。

重点围绕先进制造、大健康、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对相关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进行布局和统筹。从先进制造产业看,重点开发机器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无人机等产品。从大健康产业看,重点开发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养老养生、休闲健身、健康管理等产品及服务。从互联网产业看,重点开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卫星导航、电商平台等产品和服务。

三是实施“100项重点新产品产业化计划”。

重点推动自主品牌轿车、自动变速器、高铁齿轮传动系统、新型纯电动车等一批重点新产品加快研发并实现产业化。“YG37125CNC大型高精度蜗轮滚齿机”、“电喷变频发电机项目”等31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F15/6F35自动变速箱”、“EA10VVT汽油机”等19个项目预计产值过10亿元,项目拥有发明专利122项,半数以上的项目预期市场占有率超过20%。

四是深入推进“专家百团千企行”质量提升活动。为企业量身打造专家诊断团队,重点围绕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精益化生产、流程优化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并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向企业提出局部或系统改进方案。重点在汽车、电子、装备等行业,开展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质量提升专项活动,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和地方标准修订,积极制定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培育一批消费者广泛认同的重庆工业品牌。

五是全面推动四大科技联动示范工程。重庆市大力实施区县、产业、民生以及创新能力四大科技联动示范工程,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依靠联动示范工程多方筹集资金100亿元,以100亿元为初始杠杆,吸引其他投资1000亿元以上,在大量资金推动与帮助下,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专利10000余项,研究开发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重点产品100余个,使1000余项的重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000亿元以上,提升了区县的科技实力。

六是建设中国一流的科技大开放高地。

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国内外杰出科技团队100个以上,筹集国际战略投资金额50亿元,撬动其他投资资金200亿元,引进国外知名研发机构10家,与国外50家以上高端研发机构展开了战略协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0余项,重庆市在海外建立重点研发机构10余家,50余个本土研发机构与海外相关机构展开了深度合作,向海外输出先进技术100余项,重庆已经初步建成中国一流的科技大开放高地。

七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激励制度。重庆市将基于财政资金衍生出的、不对国家安全与社会重大利益构成影响的科技成果所有权,统一交付符合相关要求的承担单位,科研人员个人得到的科技奖励,不低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50%,科研团队和管理人员得到的科技奖励,不低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暂时不缴纳相关的个人所得税,暂时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管理系统。

(二)金融创新助力转型升级

到2015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9%,在实现自身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借助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打造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内陆结算型金融中心。

首先是打造加工贸易离岸结算中心,各金融机构通过依靠重庆出口加工基础、成熟的贸易产业链,致力开发具有国际结算性质的金融服务产品及工具,积极发展面向欧美、东南亚的海外市场离岸结算业务。其次是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国际结算中心,探索在物流、能源、机械、药品、旅游等领域建立灵活的集中收付结算平台,鼓励跨国企业总部和国内大型集团依托重庆“云计算基地”优势,在重庆设立集团业务结算中心或企业财务中心。

二是打造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集聚高地。重庆市通过积极发展金融租赁、私募基金、小额贷款、担保、信托等机构,已经成为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门类最齐全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目前重庆小额贷款机构189家、股权投资类机构17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53家,数量门类领跑全国,其中小额担保贷款余额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一位。积极发展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同时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将其经营范围延伸到各类新兴资金交易、养老保障和公共慈善等领域。

三是政府主导充分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由重庆政府组建八大投资集团,承担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任,地产、交旅、渝富、城投等多家国有企业集团依次进军金融领域,以参股和控股的形式控制了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重庆信托等8家地方金融机构。重庆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成立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商业银行成功重组,新建立了重庆三峡银行。同时由政府出资60亿元成立了8家担保公司,构建了重庆市较为完善的地方性金融服务系统。

四是组建大众创新创业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重庆市通过整合银行、VC、PE、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资源,组建大众创新创业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建立投融资项目数据库、金融机构数据库和科技中小微企业数据库,与区县共建覆盖全市的“1+N”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各类投资机构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企业。

五是启用天使成长基金计划。重庆市专门成立了3亿元规模的天使成长引导基金,基于初始基金,另外有10亿元的天使投资资金被后续吸纳引入,天使投资服务联盟由此形成。基金以阶段参股为主要手段,将天使基金投向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企业或科技团队。科技企业孵化器面临可能发生的风险补偿金由重庆市财政共同承担,市财政对投资失败的项目按损失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并按一定比例分担孵化企业首贷坏账项目的本金损失。

二、对我区的借鉴及启示

重庆市的经验证明,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金融工具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我区推动转型升级也必须在科技引领和金融助推上寻求更大突破。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更好的推动自治区转型升级。

(一)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从改善研发能力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制定适应内蒙古区情的科技型企业标准,整合本地创新创业资源,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确保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专项资金按时到位,深入实施“领军企业提升”、“科技企业倍增”等计划,分类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二是广泛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开放科技资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共建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和共享科研成果,深入挖掘本土科研力量与积极引入外部科技创新力量相结合,不断拓展创新平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区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继续打造石墨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及现代商贸物流园等重点产业园区,迅速增加战略新兴产业比重。

(二)优化创新激励机制,从创新保障制度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市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及创新驿站建设工作,积极推广“线下实体大厅+线上网络平台+专业市场联盟”运营模式,融入“互联网+科技服务”思维,提高扶持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构筑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加强我区专利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鼓励引导研究人员申请专利,设立专利基金资助专利的申请和维护,同时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对专利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加快专利成果的转化速度,要建成1—2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加快释放科技红利。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在成果评价上突出效益优先和成果应用价值,在产权处置上将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积极推进科技经费“后补助”和科技金融参股等方式,提高创新积极性。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育,从创新主体素质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深入推进人才强区计划。以科技人才为重点,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积极推进主题鲜明的科技创业人才资助计划,兑现高层次人才专项奖励资金,积极引入与组建高素质创业团队,确保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二是积极承办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高规格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引入有品牌性、影响力的创业大赛,鼓励区内创新人才和团队报名,对获得名次奖项的成员,自治区给予优厚奖励,以培养“爱创新、争创新、能创新”的科技创新主体。三是推动创业创新主体从“小众”到“大众”。通过积极打造众创空间等开放创新平台,优化现有运营机制,发挥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使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开放互助”创业生态系统。

(四)深化金融模式创新,从金融服务产业上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科技与金融实现深度融合。

积极培育和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组织体系,推进科技信贷和产品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大力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搭建科技金融对接平台,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政策协调机制,全面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二是延伸金融产业链,助推产业协调发展。以夯实实体金融为基础,完善工业企业投融资体系,实现创新型企业与资本市场高效对接。以小微金融与科技金融为两大支撑,对种子期的科技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互联网众筹、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模式。以消费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为延伸,丰富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实现金融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三是积极开发自治区金融中心功能。将自治区打造成中国北疆的区域金融结算中心,开发面向俄蒙的国际金融结算业务,在呼包鄂等核心城市积极投建金融总部商务区。积极开发自治区信贷中心、金融创新示范区、金融信息枢纽等金融中心功能,为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资源深度转化等转型升级关键领域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重庆经验 第10篇

田坝小学校园足球队建于2010年, 是比较年轻的校园足球队。当时仅成立了U9和U11两支队伍, 球员只有20人左右, 训练时间也只有每天下午放学后一节课的时间。刚刚起步的田小足球队在重庆市足协组织的比赛中位居末端, 面对这样的成绩, 学校领导和教练员并没有放弃, 鼓励学生们坚持训练, 让学生们通过一次次的比赛得到了锻炼, 比赛成绩也一点点地进步。

一、组织保障全参与

“我们开展的足球运动, 不要只培养足球队的几个特长生, 而是要真正全员让学生们喜欢上这项运动, 达到健全体魄、凝塑精神的目的。”2012年, 王益才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通过研究决定将足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特色在全校推广, 并将“快乐足球、健康人生”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足球运动之中。

田坝小学将校园足球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 专门成立了“校长挂帅、副校长组织协调、各科教师共同参与、体育教研组实施”的组织体系, 各个层次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职责。学校将足球课程纳入课表, 列入常规教育体系。为了保证学校教师全员参与足球大课间活动, 将教师参与活动的情况将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考核范畴。

每天的大课间, 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做球操。学校不大的操场, 也是学生们练球的地方。田坝小学的两位足球教练并非足球专业出身, 但是凭着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和执着, 他们坚持学习相关的足球教学知识, 考取了足球教练证和裁判员证, 带领足球队的学生们参加各级比赛, 在比赛中获取经验, 在训练中不断进步。

二、点面结合促发展

(一) 面:全员参与, 足球运动常规化

田坝小学的校园足球运动全员普及。把足球引进课堂是一种尝试, 也是开展校园足球的一条途径。在田坝小学, 足球教学有课时计划, 有详实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功、技战术、体能等, 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热爱足球的习惯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保证足球运动在全校上下普及, 田坝小学坚持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 从每周四节体育课中专设一节课为足球课, 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简单初步的足球技能, 掌握初步的足球知识, 了解足球的发展历史, 激发热爱足球运动的情感, 在活动中形成勇于拼搏, 敢于竞争, 团结合作的品质, 并把在足球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力迁移至更广泛的学习生活中去, 使学生具备勤奋刻苦, 持之以恒、善于交往合作的学习和做人品质。在各年级的足球课和足球训练中, 引入足球元素, 像射门游戏, 颠球游戏, 传球, 运球绕竿等。通过训练, 在校运动会中专设趣味足球接力比赛项目,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

自编足球操激励学生们对足球的强烈兴趣, 田坝小学的足球操中涵盖了带球、运球、扑球以及部分裁判动作。通过每天的练习, 学生们对足球的一些基本动作都有所了解和掌握。2015年10月15日学校的部分学生们还把足球操带到了重庆市2015年校园足球联赛都市功能核心区南区比赛开幕式的现场, 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赏。开展每年一次的“校长杯”足球比赛, 以班级为单位参赛, 年级为单位评奖, 校长亲自为活动开球, 并为获得冠军的班级颁奖。这样, 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足球运动中, 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拼搏意识, 即使不参加比赛的学生也可以当拉拉队为自己的班级呐喊助威, 让快乐足球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

(二) 点:强化训练, 以赛代练促提升

有了好的群众基础, 是提高比赛队伍的关键, 学校喜欢足球运动的孩子越来越多, 参加强化训练的人数也从以前的2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100余人, 形成了三级梯队, 训练的时间也由从前的下午增加到了早上和放学两个时间段。基于田坝小学学生们训练场地有限, 学校采取以赛代练的方式, 大大促进了学生们适应比赛的节奏, 熟悉比赛流程, 特别是足球比赛中的站位和跑位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常规训练中, 针对学校的小球员采用很多小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训练, 3对3, 5对5, 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小场地里比赛会让他们多触球, 既能练技术, 也能练战术, 包括体能, 攻防转换, 所有的足球比赛当中包含的元素在小场地对抗里都会有。通过对抗赛、梯队竞争等形式, 培养了学生们逢一必争, 唯旗是夺的竞争意识。

通过五年多的坚持训练, 我校足球队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和2014赛季中多次获得重庆市青少年足球联赛和锦标赛的第三、四名的好成绩, 学校在2013、2014年都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优秀学校称号。2015年“活力九龙杯”中小学足球比赛中男女队皆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重庆市校园足球赛南区赛中代表九龙坡区参赛, 获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中渝置地杯花溪足球夏令营比赛中获得亚军。我校足球队在2013年4月曾代表重庆市到北京体育大学参加“斯凯浮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让我校足球队真正走向更高的层次, 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家校携手, 合力共谱显成效

学校的校园足球活动离不开学生家庭的支持。学校开展足球运动初期, 很多家长都不理解, 认为踢球会导致成绩下降……

学习对踢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不应该是一个只会奔跑的傻大个, 而应是有脑子、有想法的人, 这样的队员才能正确领会教练的意图。田坝小学足球队的学生们踢球与学习做到两不误。学校要求学科教学老师与足球教练紧密配合, 对足球队员要在学习和特长两个方面都要关心, 不让他们“跛脚”;同时学校与家长、家长与教练密切联系, 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 家长们积极与学校配合, 田坝小学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足球活动, 在双休日走出家门, 走到阳光下, 参加各级的足球比赛, 家长们在现场充当场外志愿者、拉拉队员……孩子的每一场比赛或训练, 家长们都会出现在学生们的身边, 或观望或鼓励, 对足球队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鼓励是非常需要和有效的。

球随心动, 如舞炫亮。田坝小学如今人手一个足球, 低、中、高每个学段都拥有100多名梯队队员, 学校向优质中学输送足球特长生有十几名。而在足球特色项目的带动下, 学校的艺术和专业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 在田坝小学一年一度的“校长杯”足球联赛, 是同学们最喜欢、最快乐的活动之一。每个班选拔出选手进行比赛, 赛场上运动员们激烈的拼抢以及啦啦队员们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欢呼声成为田坝小学特有的风景线。这项活动充分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重庆经验 第11篇

1 培训与自律相结合, 卫生意识不断增强

1.1 强化对学校卫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

每年定期举办1~2期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及卫生管理员参加的有关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及学校传染病防治与爆发疫情处理等培训, 强化守法意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

1.2 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

对辖区食品从业人员较多的各大中专院校、重点中小学校, 结合实际上门实施整体全员培训, 不定期地派专人到学校对从业人员开展指导性培训工作, 着力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制意识和卫生知识。

1.3 督促学校抓好自身的日常培训工作

从业者较好地掌握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坚持经常性、长期性的培训, 是保证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 卫生与教育主管部门协作, 督促学校抓好自身的培训工作, 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 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 将从业人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督察、抽查内容。

2 监督与指导相结合, 推动学校卫生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作为学校卫生监管的职能部门, 在实际工作中, 始终坚持“管、帮、促”相结合的原则, 把搞好对学校的指导服务、督促规范管理当作主要职责, 纠正过去对学校食堂“以罚代教”或“一罚了之”的简单做法, 取而代之的是帮教结合, 具体指导督促整改, 从而达到规范、安全的目的。实践证明, 指导和服务、辅以行政处罚的监管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 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2.1 提前介入, 开展预防性卫生审查

对学校新、改、扩建食堂的选址、设计进行预防性卫生学审查, 采取主动上门、靠前服务的方法, 派监督员现场指导、跟踪监督, 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目前, 北碚区各学校食堂的新、扩、改建工程的预防性卫生审查已成为一项必要环节, 形成了未经卫生监督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查同意, 不擅自施工;未经卫生监督部门验收合格, 不擅自投入使用的良好格局。

2.2 动态管理, 全面推进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按照“集中人力、统一管理, 集中时间、统一检查, 集中整改、统一实施”的原则, 2004年以来, 卫生部门与教委一起, 每年春秋开学前期, 组织人员集中开展学校卫生专项整治, 运用危险性评估原则, 对学校食品卫生进行统一评定和科学管理。根据学校食堂卫生许可审查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情况, 以A, B, C, D 4个等级对食堂进行风险分级和信誉度分级, 按等级进行分类管理:等级高的减少监督次数, 等级低的加大监督力度。

2.3 科学防治, 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的监管

近年来, 北碚区学校风疹、腮腺炎、水痘、急性结膜炎等爆发疫情不断发生。在疫情发生后, 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 及时核实疫情、调查疫情、处理疫情, 尽可能在最短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按照疫情处理职责, 做好学校疫情处理的指导工作和信息通报, 督促指导学校开展患者隔离、预防性消毒、健康教育宣传与预防接种等工作, 确保稳定教学秩序。

从2006年起, 各医疗机构在全区学校启动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对未按免疫程序实施接种的学生进行查验, 并要求及时补种, 从根本上减少传染病对学生的威胁, 为防止学校肠道传染病和学生食物中毒的发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2.4 主动预防, 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坚持每年开展1次学生食堂的食品餐用具监测工作, 覆盖率达100%, 同时对学校餐具等公共用品消毒做好指导;二是对未饮用集中式供水的学校饮用水源实施免费卫生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提出消毒建议, 以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2.5 集中突击, 周边食品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对学校周边摊贩采取集中突击与重点时段监管相结合:一是对有固定门面的店, 要求其从业人员穿戴工作衣帽, 保持个人卫生, 完善“三防”设施, 增设消毒器具, 加强食品索证, 办理从业人员健康培训合格证及卫生许可证;二是根据流动摊贩流动性强、卫生条件差的特点, 多次监管仍难达标, 仍然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依法予以取缔。

3 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切实保障学校卫生安全

3.1 落实责任

北碚区内各学校基本建立了学校卫生主管校长负责制, 设专人落实食品、饮水、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卫生、教委两部门多年的努力, 目前该区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

3.2 落实制度

为督促学校加强自律管理, 首先从制度建设着手, 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并着重强调落实。部分学校结合自身实际, 在制度管理上创新特色,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使学校的整个卫生管理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些举措为搞好学校的卫生安全工作从组织和制度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落实硬件

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各学校按照市教委“先于、优于、重于”的要求, 加大了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尤其是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等级达标工作, 各学校对食堂硬件设施的投入更加重视。个别农村学校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 通过多方努力, 筹集资金, 投入学校食堂的改造;还有很多农村学校已充分认识到“硬件太差, 软件也无法补”的现状, 纷纷投入必要的资金, 按照要求, 对学校食堂进行了改造。目前, 已完成了对全区所有学校食堂的等级评审工作, 均达到了合格食堂的条件。有力推动了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长效建设, 确保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健康校园”。

参考文献

[1]汪玲.从公共卫生职能看学校卫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5) :385-386.

[2]黄敏.无锡市学校卫生监督管理新措施.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1) :77-78.

上一篇:液压传动一体化教学下一篇:理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