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主体范文

2024-05-31

群众主体范文(精选5篇)

群众主体 第1篇

一、加强群众主体观建设的迫切性

加强群众主体观建设,有助于坚持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动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自我利益实现的主体,便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发挥群众主体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民群众,中国梦的实现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全国各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加快了实现中国梦的步伐。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有力保障,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成果。人民群众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也是共享中国梦的成果的主体。实现中国梦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终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是共享中国梦的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中国梦所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的客观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贯彻落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让人民共同享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群众凝聚力量共同建设,党员干部要贴近人民群众,协调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共同富裕的建设中,切忌以权谋私,脱离群众。共同富裕的成果更要惠及全体人民群众,让全体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地位,做到发展紧紧依靠民群众,发展成果更要惠及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的客观要求。

二、习近平群众主体观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人民群众是发展主体,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深入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无穷的智慧。习近平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无穷的智慧,强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深入人民群众,听取人民群众的意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有问题有困难及时向人民群众请教。习近平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2]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历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指出把人民群众当作老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主体性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党员干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而且有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份量。习近平心系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处在困难中的人民群众,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所关心所担忧的事情就是大事,只有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心系人民群众,忠于人民,为民服务,指出党员干部只有贴近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见实效,才能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发展者,是自我利益实现的主体,习近平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强调只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才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觉自愿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强调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要求党员干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珍惜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仅仅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3]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只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甚至丧失执政的权力和地位,习近平指出离开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绝对无法实现党的宏伟奋斗目标。

三、落实群众主体观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的群众主体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落实习近平的群众主体观,有助于重新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增强群众的主体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设

人民群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利益实现的主体,是权力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民群众,党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体自觉性,广泛地利用多种渠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设,监督评判党员干部的工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建议,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4]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无穷的智慧,有效利用网络,新闻等手段,积极地行使监督权和自由权等权利,参政议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党员干部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传播社会正能量。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深刻了解我国的客观实际。我国政策方针的制定,要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群众积极地参与,接受人民群众地监督。

第二,党员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强调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要增强服务意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认为党的根基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坚持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密切党群关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的事业和工作才能更好的发展,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习近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阐述党员干部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重实效。人民群众首先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党员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做出实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难事,让人民群众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到全体人民。

第三,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说课稿 第2篇

一、说教材

(一)、在哲学常识中的地位:《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二节的第一框,本框中心讲述第一节理论的方法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原因在于实践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因此,本框是本课第一节内容的继续和深化。讲好本框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教材围绕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个主题展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引出本框主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后讲述人民群众的概念含义,再结合具体事例讲述人民群众对历史创造作用的主要表现。最后总结出本框的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之所以是重点主要在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容易产生误解,说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般说来都可以承认,但要承认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就比较困难。因此,要完整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就必须重点说明这个问题。

之所以是难点,主要在于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生产成果,往往被表述为少数人的创造,是乎于广大群众无关,历史上一直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现实中还存在体脑分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解释劳动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就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识记一个概念即人民群众的含义,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主体。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只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两个文明建设才能硕果累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投身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

美育方面:通过课堂中播放的《国际歌》、《二泉映月》等乐曲,让学生获得音乐的熏陶,感受心与乐的和谐统一。

二、说教法

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教学中把理论知识溶于各种情景之中,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扮演好“主导”角色,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哲学原理是抽象的理性认识,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

(四)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 学 法

教学要始终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练习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四、说过程

(一)、导入: 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计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

根据本框内容,我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

多媒体播放(课件一)《国际歌》

让学生跟着一起唱,然后教师根据其中歌词,引出本节主题。

多媒体播放:(课件二)课题

(二)、讲授新课:创设情境、导学相依。

学贵有疑,精心设置情境和问题,启发思考,层层诱导。

. 1、对概念的教学,采用讲授法。

多媒体播放:(课件三)

然后教师讲解人民群众的引申含义。

2、对基本原理的教学。

教师由概念的讲解中直接引出本框的原理。

多媒体播放:(课件四)

然后设问: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性质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呢?

多媒体播放:(课件五)《二泉映月》

要求学生在音乐当中自学教材、学习知识、感受音乐、感受美。

教师简要讲解,《二泉映月》作者的生平。

学生自学完后

多媒体播放:(课件六)人民群众创造物质时实例

让学生回答录像说明了什么观点?

学生回答后

多媒体播放:(课件七)

教师继续设问: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人民群众是怎样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

学生回答后总结,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上更加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采用以下方法:

多媒体播放:(课件八、九、十)

让学生观看,并回答三个课件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

多媒体播放:(课件十一)

教师继续设问两个问题;(1)、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是什么?(2)、有人认为在科学文化的发展上,只是少数“创造天才”的事,与人民群众无关,你怎样看待?

学生回答后总结,从而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轻松、愉快、深入的掌握了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对第三点内容的教学依照上述方法讲解。

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十二)并提问,然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课件展示(课件十三)。

综合上述三点内容

多媒体播放:(课件十四)得出结论。

并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三)、小结本节内容:

多媒体播放:(课件十五)本节教学结构。

(四)、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一个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多媒体播放:(课件十六)

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老百姓是那定盘的星。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

群众主体 第3篇

关键词:群众路线;"四风"问题;教育实践活动

毛泽东同志曾论述道,"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我党在去年开始组织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对这一条经验又一次很好的实践。

目前,全国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基本结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促使党员、干部得到了党性锻炼,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带动了社会风气整体好转,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和刚性约束初步形成。第二批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相比较第一批活动而言,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领域宽、数量大,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复杂,群众期望值高,任务更加艰巨。如何能够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第一批活动的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在第一批活动中,有些单位在推动活动开展时总觉着下了很大的功夫、花了不少的力气、却迟迟不见成效,有些领导干部扎扎实实落实每项动作、竭尽全力为群众办事解难,却发现群众不关心、不买账。究其原因,与调动发挥群众在推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不够有直接关系。

有句老话说得好"群众的心、发展的根",群众认同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活动的切入点才能落实,干部努力的方向才能找准,整体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途径来考虑。

第一,强化思想认识。这个认识不仅是活动组织者的,还有广大群众的。各单位应当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强化群众对活动的思想认识。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参加第一批活动的经验来看,应当做到合理搭配"套餐"、"配餐"和"自助餐"。所谓"套餐",即以一定的方式把活动的要点向群众展示和宣传,如制作活动的宣传展板、宣传标语、宣传短片等。所谓"配餐",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认识不足或者理解偏差的方面,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如邀请专家授课、播放录像等。所谓"自助餐",就是创造条件鼓励群众进行自学,学习的内容可以是群众路线理论知识,也可以是身边的先进典型,如笔者单位就曾组织过"成就梦想、创造感动"典型风采展播,集中征集员工身边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迹,以创新精神传播正能量,营造了"用激情创新,靠智慧服务,拿业绩证明"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让群众弄明白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弄清楚活动的目的所在。这样,机关和基层,党员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后,在行动上就可以很容易形成良性的互动,同时也能在推动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方面形成合力。否则,如果让群众只是作为观众、而甚少参与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活动必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第二,强化公开监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一条要求是"开门搞活动",所有环节、所有动作让群众看得清、摸得着,活动成果与群众分享。作为单位,要把"开门"的精神落到实处,不仅要做到活动公开,更要向具体工作中予以延伸,让群众感觉到组织的真诚。可以考虑围绕"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容易出现以权谋私、引发不公的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内容,除了尽全力为群众解决问题,更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要注意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的全程公开,即决策过程公开、决策内容公开、决策结果公开。可以考虑长期设立意见箱、邮箱、电话等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反映,并将处理和落实情况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绝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监督,更不能搞"秋后算账"、"打击报复"。而作为群众,也应坚持一定的标准来履行监督的职能,做到"五看":一看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有没有提高,是不是真的心中有群众,想事、办事都从群众出发;二看活动的规定动作有没有落实到位,是不是敷衍了事,有没有搞形式主义;三看各级机关的整体作风有没有转变,是不是消除了"四风"问题、改变了不良习惯;四看群众自身有没有受益,是不是所关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不满意的地方有了改进。

第三,强化建言献策。要把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取得实效,坚持既有的成功经验固然重要,结合实际的创新求变也很关键。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而就活动的创新而言,这个"种子"就是各级单位搭建的收集民心、民意的体制机制,"土地"就是广大党员群众。因此,作为"种子",必须做到善"接地气"、常"接地气"、多"吸地气",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要贴近群众,在工作上要依靠群众。建立一对一、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交流机制,以沉下去、请上来、背靠背的方式征求意见,开展诸如"接地气、察实情、改服务"系列活动,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另一方面健全完善落实解决落实群众意见的督办和反馈机制,让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如笔者单位就曾在活动中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约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并在各级活动办公室设立问题整改督办小组,定期通报整改进度,推动意见建议的快速落实。作为"土地",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本着对组织负责任的态度,鼓起讲真话的勇气,切实用好民主监督的权利,不论是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还是在各阶段具体动作的落实上,甚至在最为关键的问题整改和建章立制上,都要敢说自己内心的意见,敢摆现实存在的问题,敢提务实管用的建议,为"种子"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的一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作用,"四风"顽疾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的根植于民、茁壮成长。

群众主体 第4篇

针对基层群众存在的政策法规不熟悉、诉求渠道不畅通、个人利益难割舍等状况, 万源市启动“万名干部走基层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活动月”活动, 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等所有副县级以上领导28名率先垂范, 带着感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走访调研, “活动”期间, 收集到基层群众关于加快发展等方面的建议412条, 由此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渴盼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的过程中, 根据群众意见建议, 提出建设生态工业和秦巴山区旅游度假基地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近距离听取民生, 高效化破解民难, 解开了群众心结, 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群众纷纷主动支持各项工作。比如, “活动”期间, 通过领导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火车站片区群众认识到, 改造火车站对其扩能升级不是什么形象工程, 也不是什么政绩工程, 更不是什么商业行为, 而是我们周边地区上百万群众出行的德政事业, 他的成功, 将会带动周边方圆几百平方公里上百万群众的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脱贫致富的伟大工程。剩余的几十户群众不再等待观望, 也不好高骛远, 主动相互做工作, 主动搬迁, 加速了该棚户区的顺利改造施工。面对城市路灯老化、人行道破烂不堪的局面, 政府创新发包方“甲供材料”, 承包方“包工不包料”新模式, 纪委、审计、财政全程监督, 工作组人员行程上千里, 与上百商家谈判比选, 采购回最低成本最优质量的材料, 节约经费近亿元, 施工方仅仅只收取劳务费, 群众知晓后, 认为该工程政府没有贪污浪费行为, 是真心在为民造福, 均积极支持城市改建工程, 面对繁杂的噪声、临时的出行不便, 十万市民竟然没有一人而抱怨, 更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万源市时时处处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放在心上, 将民生放在首位, 群众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对社会的敌视情绪就会减弱甚至抵消。为此, 万源市先后引进华兴水泥、元邦集团、龙强石膏、银同元轻质碳酸钙、LNG储气调峰等重点企业;修建达陕高速、城万快速等公路贯穿全境, 通车里程达到3000多公里, 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在人口集中地区实行集中供水, 分散的地区兴建2000口微水窖;建设新农村示范村83个, 改造农村危旧房14332户, 山清水秀的农房彻底改变了过去低矮潮湿破旧的形象;通过各方努力, 万源市凝聚大批产业, 完善公共设施, 为群众的足不出户就近就业增收与居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制度, 全市做到应保尽保, 5.4万人纳入保障范畴, 占全市人口总数9.36%。放宽参保门槛, 解决原代课教师近7千人的参保问题,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0.2万人。培育医疗体系良性竞争环境, 积极培育壮大民营医院,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6%, 新农合参合率达99.2%。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难、增收难、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上学难等问题, 百姓安居乐业, 社会矛盾大大减少。

二、创新组织, 激发群众主体治理动能

当前, 群众不信任政府部门, 政府和访民之间对很多事情难以沟通, 形成共识。为此, 要创新设立社会组织, 作为第三方力量介入, 提高矛盾纠纷的化解率。一是在社区成立社区理事会。我市在太平镇的8个社区分别成立社区理事会。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代表、驻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联合组成群众自治组织, 让理事会在居民自治中扮演好“政协”的作用。理事会负责民意收集, 征询各方意见形成社区社务议案并提交居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 及时向居民公布。通过理事会, 先后解决群众出行难, 入学难, 住房难等问题。将各小区的物业管理纠纷纳入理事会协调, 矛盾隐患大幅下降。太平镇秦川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理事会的作用, 社区理事会将驻地企业、群众全部纳入理事成员, 从罗家湾山地整理项目的拆迁、规划等方面全程参与、跟踪、督办, 确保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至今没有一起上访事情发生。二是在农村健全村规民约。当前, 农村群众对一些村干部缺乏信任、群众集体利益观念不强、价值取向多元化和思想道德滑坡等问题, 我市在各村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由村内乡贤、热心农村公益事业、办事公道、致富能力强、德高望重的群众和各方代表组成的一种群众性民间组织, 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群众性管理模式, 它在协调农村矛盾纠纷、减轻基层信访压力、促进乡风文明和加快农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我市一个非常偏僻经济十分落后的蜂桶乡, 该乡结合其实际, 制定完善了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村民李先成一家十年前为改善居住环境, 从人烟稀少的高山搬迁到人口较为集中的平坝 (让水坝村) 居住, 因为家里老弱病残, 基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为此, 该村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按照村规民约, 群众自发的伸出援助之手, 一天之内就将其居住的危房排除, 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捐资捐物, 一个月内就给其重新修建两间混泥土砖瓦房。

三、齐抓共管, 群众人人担负信访责任

信访问题有些是党政机关工作失职、失误造成;有些是个别企业和少数社会人员为达到个人目的, 制造社会矛盾, 引发群众上访, 甚至挑唆群众上访;有些是个别群众思想偏激, 政策法规不熟悉, 盲目攀比导致。为此, 万源市吹响“我是万源人, 信访都有责”的号角。给全市每个党员干部念好信访工作“一岗双责”紧箍咒, 让他们自觉地在日常工作中负起解决群众信访的责任,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对恶意制造事端的企业和群众, 加强教育转化, 让“大闹大解决”没有市场,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制造矛盾引发上访必究”的导向, 让不负责任的企业和人员知道不负责任必将受到处置的后果, 受到全社会谴责, 要让他们无路可走, 无脸见人。全市371个村级组织设立代办员, 将党性强、能力强、作风好、能为群众服务的党员、群众骨干招募为代办员。代办员将群众委托代办的事项在第一时间予以办结, 不让群众跑冤枉路, 不让群众花冤枉钱, 代办员成为社情民意的“统计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民主管理的“监督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文明新风的“传播员”, 理顺群众情绪, 获得群众的信任, 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魔咒。

四、依法维权, 畅通群众信访监督渠道

群众主体 第5篇

XX是全国有名的黄桥革命老区,当年的一首“黄桥烧饼歌”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依靠群众打赢黄桥决战的制胜之道,唱出了几十年来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唱出了老区人民坚韧不拔、克难奋进的坚强意志。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大力弘扬群众工作的光荣传统,全力打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黄桥战役”,为增进老区人民生活福祉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被命名为全省平安县(市)。我们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千难万难,群众参与就不难。我市宣堡镇郭寨村曾经缠访闹访不断,四年换了三任书记。我们到郭寨村进行驻点调研,发现这个村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还是面广量大的群众工作仅靠几个村干部来做,很多矛盾既发现不了,也不能及时解决。为此,我们探索实施了发动群众参与、依靠群众管理的中心户长模式,推选出16名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个人威信高的群众代表担任中心户长,每人联系30~40户。由于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群众又信得过,大量的矛盾得到了及时发现、就地化解。目前,郭寨村已创成国家级生态村,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文明村和最美乡村。我们及时推广这一做法,使我市无越级上访、无刑事案件等“六无村”比例稳定保持在70%以上。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全省率先建成三级综治中心,把全市划分为6050个网格,明确1500多名楼栋长、7300多名网格员,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2016年,我市进京、去省上访量同比分别下降了23%、15%。社会组织也是社会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市全国人大代表、江平路邮政支局局长何健忠,几十年如一日服务基层群众,还成立何健忠志愿服务社,带出5900多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百姓身边,打造了“预防邮路平安行”这个社会治理品牌,最高检和国家邮政总局在泰州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无论形势怎样变化,技术手段多么先进,恪守群众观念的立场千万不能变,发动群众参与的理念千万不能丢。走进群众,办法无穷;依靠群众,力量无穷。目前,我市正在泰州市的统一组织下,积极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双百攻坚”行动,通过司法调解、群众评议、律师援助、结果公开的“12348”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信访维稳工作中的作用。半年来,我市49件信访积案已成功化解办结43件。

二、千事万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坚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急迫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群众反映最强烈就解决什么问题,是我们多年来确保群众工作推得开、抓得牢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求。古溪镇常桥村是我市传统的养殖大村,养殖户要发展,村民要环境,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我在大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感觉到这不是一件小事。XX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县,畜禽养殖是老区群众致富的传统项目之一。如何做到既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又营造宜居的好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必答题。带着这个课题,我到常桥村与群众一起想办法、找对策,最终采取“户用蓄粪池+田头调节池+大田利用”模式,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养殖户安心了,群众满意了,久违的安定和谐又回到了常桥村,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省农委的肯定和推广。今年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263”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在全市推开,到年底将全面完成18个规模养殖村的集中整治。在“大走访大落实”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政治责任、问题导向、善做善成”三个关键词,市乡村三级共排出了3826个事关群众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发展大局的问题,敲定时间表、落实责任人、签订军令状,挂图作战、全程跟踪、对标销号,解决率已达97.3%。其中,卫生室和居家养老进村部、基本医疗保险精准扶贫、重度失能农村五保老人护理补贴等一批重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少老百姓感慨地说,想不到党委政府实打实、硬碰硬,这么快就解决了我们的“心头病”。老百姓的夸奖,对我们是最大的鞭策。天大地大,老百姓最大,只要是事关群众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努力让老百姓的腰包一年更比一年鼓、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获得感一年更比一年强。

三、千访万访,常态长效是良方。做好群众工作,老百姓最痛恨的是“一阵风”,最害怕的是“三板斧”。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的工作指向,着力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构建上持续发力,确保党员干部常访基层、常下基层、常在基层,激发了群众工作的持久活力。我们先后组建五批群众工作团,结合下派“第一书记”,累计派出671人次驻村工作,真正变“常访”为“常驻”,这一做法被评为全省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创新案例。去年12月以来,我们按照泰州市委的统一部署,在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过程中,组建“巡回接访团”,由市分管负责人任团长,邀请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律师参加,每月到乡镇园区一线开展一轮巡回接访工作。我们还硬性规定2300多名机关党员必须回居住社区报到,深入开展“六带头”活动,带头亮身份、做义工、树新风,每季度都由社区组织群众打分评议,推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真正沉下去、深下去。不少机关干部深有体会地说,不访不知道,一访吓一跳。过去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全是困难,现在深入群众得到的全是办法。大走访常走访,不仅走出了真情走出了信心,而且走出了思路走出了干劲。实践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打好“两聚一高”主攻仗,首先必须打好群众工作主动仗。我们必须眼睛向下、脚步朝下、身子扑下,始终走在“进村赶考”的路上,赢得群众工作的主动权,厚植跨越赶超的新优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群众主体】相关文章: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08-23

尊重主体 发展主体08-15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08-06

农民主体05-04

培训主体05-09

规划主体05-09

主体功能05-10

主体模型05-12

履行主体05-14

主体教材05-15

上一篇:玩具的仿生设计应用下一篇:化学除草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