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文范文

2024-06-24

优化作文范文(精选12篇)

优化作文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影像资源,作文教学,课堂教学

一、背景及意义

(一) 时代需要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已成为当代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 影像配文的情感传递, 致使写作教学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如何改变单一的文字表述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促进写作方式的变革,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也就自然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本课题着重从数字影像这一载体入手, 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变革教学及表达的形式, 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 课程需要

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而作文能力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中写作的教学目标、教材编排、学生作文评价做了明确的描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数字“影像”作为视觉感知物质再现的一种重要载体, 能很好地再现生活, 激发学生思维和表达欲望,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 现实基础

校本课程建设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反映学校的传统文化, 满足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校作文研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文校本课程序列。九五期间, 《内容入手快乐作文》的研究, 构建了不同层次学生作文活动的具体目标, 研究了小学生习作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建立了先活动再习作的教学模式。02-03年, 又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 “多角度获取”、“多形式表达”“多维度评价”, 从多元化的角度对作文教学作进一步的研究。2008年开始, 学校借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课程活动模块建设了《多元化快乐作文》网络课程, 探索了网络作文课程架构的方法和操作策略, 让学生拓展学生习作的时空、丰富习作资源、实现多元表达、多向交流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本课题聚焦“影像”, 优化多元化快乐作文教与学的过程, 是对特色校本作文课程的传承和拓展, 有助于突破当前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瓶颈。

(四) 研究意义

从先前实验来看, 近期研究的moodle创新作文, 对于开发作文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写作, 提高作文学习效率和质量起到了有力地推进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 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生活体验转化为有个性的语言表达, 主要体现在:

一是情感体验的不足。moodle创新作文注重网络资源的运用和开拓, 鼓励学生采用多形式的表达方式, 由于其开放多元的特点, 往往忽略了写作的情感体验过程。而一些有关生活的内容, 仅仅凭学生的回忆还是不够的, 课堂缺少了有效的情感体验。

二是语言组织的不足。moodle创新作文将学生置于广阔的舞台, 导致学生很多语言的组织缺少思考。很多同学往往“粘贴”了之。这种看似符合要求的语言组织, 实际上却没有了思维的含量, 更别说学生的个性表达了。因此, 亟需触发学生语言思维的按钮。

新课程标准鼓励“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化和发展”, 在写作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而在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方面, 很多学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如我校的国家级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多元化作文教学整合模式及整合有效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和省级课题《基于moodle小学作文创新研究》, 如河北省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漯河市第三中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点线面作文教学研究》、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研究的《小学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建构》等。在这些研究中, 可以见到图画、视频等“影像”材料的运用, 但只是零零星星, 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和序列。

从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来说, 以微视频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翻转课堂实验也在国内方兴未艾。而许多教师将微视频引入习作指导, 也给传统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界。如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新体验作文让人眼前一亮, 他开发的一套富有特色的班级写作微课程, 其中包含了对“微视频”这些影像载体的有效利用。

数字“影像”对于学生写作过程能起到什么作用?相关研究证明, 对信息的接受, 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而获得, 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听觉视觉对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影像”资源, 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 使抽象的变得具体, 形象;使看不见的如在眼前;使“静”变成“动”, 这些无疑都能激发习作兴趣, 促进情感体验。

借鉴上述研究, 课题组思考, 聚焦“影像”这个载体, 立足我校特色作文校本课程, 开展富有特色的“影像作文”研究, 依据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目标, 通过影像将学生与生活, 将习作与体验融合, 呈现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为学生提供一个同时使用多种感受官的机会, 并有效解构“影像”内容, 对写作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优化多元化快乐作文教与学的过程, 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影像点燃写作”教学新模式, 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促进作文校本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研究与实践

在研究中, 我们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体验不够, 缺乏针对性指导的问题, 以原有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 (含Moodle创新作文) 为基础, 以数字“影像”这一信息载体为抓手, 精准定位校本课程目标, 精选“影像”内容。在此基础上, 开展“影像作文”的实践研究, 探索富有年段特色的“影像点燃写作”课堂教学新模式, 以静态或动态的影像资源唤醒学生写作情感体验, 促进语言表达的吸收和发展, 切切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校教学服务, 为学生成长奠基。

(一) 丰富优化作文校本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1. 精准定位作文校本课程目标

(1) 把握基本理念

注重实践性。我们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引领学生在影像资源的辅助下, 运用多种形式, 进行创意地表达。

体现开放性。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努力开放课程, 充分挖掘资源, 进行有机地更新发展。

凸显视觉性。本课题研究充分利用校园生活、时事热点等图片视频资料, 利用学生的感官体验, 将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发展结合, 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彰显人文性。本课题实施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能技巧的训练, 更是一种人文性的体验。学生在感受美好生活, 思辨热点时事的同时, 唤起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 践行作文即做人的理念。

强调趣味性。本课题选取影像内容应新颖有趣, 活泼多样, 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 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2) 梳理课程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 我们梳理了课标各学段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要求, 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实际, 以及社会发展需要, 对学校《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精准各学段作文目标, 凸显数字“影像”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总目标】

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利用数字“影像”这一信息载体, 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展开, 解除对学生写作的封锁限制, 释放他们的心灵, 解放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张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并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习作。激发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培养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学段目标】

2. 构建影像作文教学内容序列

(1) 多元获取, 丰实习作资源

我们重视影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多角度获取素材, 融合教材、生活、网络及其他学科资源, 成为学生写作表达的推手。

首先, 从有活力的校园生活中摄取。校园生活精彩纷呈, 我校的“快乐大舞台”, “乐读节”“乐动节”“乐艺节”“乐研节”四大校园节庆, “趣多多”走班课程中的精彩体验内容, 是很有意思的写作素材, 拍摄下来, 能帮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观察和体验。如“乐艺节”中的专场演出, 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舞蹈、演奏、曲艺……精彩纷呈;乐研节中的“穿越A4纸”“象棋堆高赛”充满智慧;乐读节上, 快乐淘书会、书中的cosplay角色扮演、孔子学堂的千人诵读, 文趣盎然;乐动节, 简朴而隆重的运动会开幕式, 田径赛场上的比拼、球类项目的竞技, 朝气蓬勃。当校园生活的内容,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再次展现时, 这种“反刍”式的再体验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其次, 从有意思的热点话题中摄取。我们将生活、网络、电视中值得关注的新闻信息图片、视频, 公益微视频等内容收集下来作为习作教学的素材, 点燃表达的欲望。如前段时间海宁九里桥的格桑花海非常漂亮, 前往观看的人非常多, 但同时花也被踩踏掉很多, 以花海受损前后的照片对比引出话题:美, 应该如何保护?学生热情高涨。又如《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的新闻事件,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奔跑吧兄弟》中的撕名牌游戏,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内容, 一个个问题既反应了社会热点, 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 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资源, 刺激了孩子们表达的味蕾。

再次, 从感兴趣的学科内容中摄取。语文教材是最大的习作资源库, 充分挖掘其中的写作元素,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将语文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影像”化, 促进学生的表达体验。以四上语文为例, 无论是课文还是单元作文, 都可以通过“影像”化手段呈现出来, 促进学生的表达。四上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自然, 第一课《观潮》描写了本地有名的钱江潮, 单元大作文也是“写一处自然景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 感受家乡的美景, 呈现了家乡的南湖、钱塘江大潮等视频资源、图片, 特别是在写作环节, 通过对影像的观察, 学生写得更具体生动了。又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五年级一篇课文, 在学完后, 呈现视频, 引导学生揣想第二次摔跤的情景, 并把它写下来, 因为有了影像的铺垫, 学生的想象更丰富了。当然, 除语文学科外, 其他学科中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如科学课的观察实践活动, 品德课的调查活动, 都可以把它们拍摄下来, 在习作过程中再次呈现,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四, 从有价值的影像作品中摄取。现在网络免费的影像作品很多, 一些微视频、公益广告, 如《中国达人秀卓君》的励志故事, 就是很有意义的写作题材。当然, 还可以将学生喜欢看的动漫、影片精彩的片段截取下来, 作为启发想象, 引导再创作, 撰写影评、海报等创意作文的素材。如四上第三单元“中外童话”里的故事想象丰富、神奇, 童话影片, 动画片更是受学生喜爱。在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后, 组织看动画短片《匹诺曹的故事》, 引导进行续写, 可以让学生写得更生动。

(2) 按需筛选, 关注学段特点

影像资源的选取和呈现不是随意的, 需根据学段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以学段目标为依托, 精选影像内容及表现形式, 成为学生写作体验的主要载体: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低年级“写话”处于习作的开端, 因此以培养兴趣为主, 选择的内容更需要接近生活, 更符合他们的喜好。所以, 主要通过一些童话故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他们发挥想象, 尝试表达。中年级开始真正进入“习作”阶段, 观察体验成为写好作文重要的手段之一, 因此影像资源的选择主要是学校学习、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内容, 如游戏、比赛活动等。高年级相比中低年级, 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有了更好的辨别是非能力, 因此可以以影像资源创设“话题”, 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通过创意性的表达,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借助“魔灯”, 优化资源平台

moodle网络学习平台是我校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重要舞台, 已经构建了一至十二册的多元化快乐作文网络课程。在实践中, 我们借用这个网络学习平台, 上传影像作文实践各类资源, 形成了内容丰富, 形式多元的网络资源平台。如《话说家乡特产》网络课程包, 上传了关于海宁特产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供学生写作时体验。《我为海宁做广告》课程包, 提供了海宁潮和皮影戏等视频资料。在《诚信》这一主题的习作中, 除了有《300万巨奖见证诚信》这则新闻, 还提供了《爱无谎言》的微视频, 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看待“诚信”和“谎言”这两个话题。此外, 我们还将学校活动的一些视频、图片上传学校的资源库, 作为指导习作的学习素材。

(二) 以“影像”为抓手优化作文校本课程的实践

在校本作文实践中, 我们抓住“影像”这一载体, 努力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让影像资源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表达能力的催化剂。

1.“影像点燃习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重点开展了“影像点燃习作”的作文教学研究, 以学段目标和训练侧重点为依据, 进行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探究:

(1) 基于想象———影像激活式习作

基于想象的“影像激活式”习作, 借助“影像”资源, 激发学生表达 (口头、书面) 兴趣,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影像资源, 激活想象力, 比较完整地写下 (讲述) 想象中的事物。根据训练的侧重点, 基于想象的“影像激活式”习作研究以第一学段为主, 悉心呵护孩子们的写话热情。

如《动物联欢会》是二年级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中的一个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写作情境, 教师充分利用了“影像”资源。“今天, 森林里的动物们为了庆祝“动物保护区”的成立, 举行了一场联欢会。来参加的动物可真多啊!”随着视频画面徐徐展开, 一只只可爱的动物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大家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 教师提出了要求:我们先来看看山羊表演了什么?他是怎么表演的?观众们有什么反应?有了要求, 孩子们观看时就更专注了, 当精彩的“山羊走钢丝”片段看完了, 大家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按照老师的要求将山羊表演的过程讲了出来。指导了山羊表演片段后, 教师小结了说的要求, 对学生说:“还有许多这样精彩的节目呢!请你展开想象, 找好朋友说说自己的故事, 并合作表演一下。看看是我们想象得精彩还是动画片中的节目精彩?”这样的留白, 给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空间。他们纷纷将自己喜欢的动物变成了联欢会中的主人, 说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首先出场的是变色龙。它表演的是变色。它躲到大树上, 就立刻变成绿色的, 它躲到枯黄的草丛中又变成黄色的了;猴子骑车, 一只只小猴子骑着自行车你追我赶。突然只见一只猴子把车给了旁边的猴子, 敏捷地爬到了那只猴子的身上, 做出各种动作……当孩子们写下自己想象的内容后, 教师播放了视频动画剩下来的内容, 让他们看看是不是猜对了。孩子们一个个眼睛发亮, 正好写到这些节目的孩子一幅沾沾自喜的样子, 而没写到的孩子也非常自豪, 因为他们写的节目可是自己独特的创作呢!基于想象的影像激活式习作, 影像成为了点燃孩子们习作兴趣的导火索。

(2) 基于观察———影像反刍式习作

在平时的写作中, 学生因为没有留心观察或者观察能力不强, 所以作文写下来就不够具体了。因此, 如何利用“影像”资源的再现, 指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 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能力为主, 在实地体验的基础上, 凭借影像的再现反刍,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细节, 加深学生的体验, 促进学生表达的具体和细致。基于观察的“影像反刍式”习作研究以第二学段为主, 适当拓展到其他学段。

以三年级《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吹鸡毛》习作活动为例。教师先组织学生在学校的风雨操场举行了有趣的“吹鸡毛”活动。鉴于学生不能把经过写具体的情况, 教师借助手机拍摄下了活动的小视频和照片。活动体验结束后,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活动的经过。当学生说得不够生动的时候, 教师引导孩子们开始了精彩回顾, 观看《吹鸡毛》的视频照片, 边看遍梳理比赛的过程, 然后定格细节镜头, 仔细观察, 从“蓄势待发”、“各显神通”、“观众反应”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因为有了影像资料的呈现, 学生的习作变得更加具体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基于话题——影像思辨式习作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丰富习作的重要手段, 在影像作文的研究中, 我们还努力通过影像资源创生话题, 触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实践中, 我们通过精心预设的影像片段, 如新闻报道、公益动漫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和社会现象, 进行正确思辨, 对现实中正面或反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我们主要在第三学段进行影像思辨式习作的研究, 适当延伸到四年级。

以“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话题作文为例, 《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的新闻事件传得纷纷扬扬, 网络上老人碰瓷报道也时有出现。这样的话题素材很有写作的价值, 它能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习作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老人摔倒的相关新闻报道, 捋清了事件。然后抛出网友的各方观点, 供学生阅读。在这基础上, 教师对学生说:“对于这类事件, 也许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你持什么样的观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并把它写了下来。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社会是一个整体,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老人摔倒, 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把老人扶起来。如果老人摔倒了, 所有人都不扶的话, 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以后如果自己老了, 摔倒以后也没有一个人会扶你了。我觉得钱财比不上生命, 所以我们不管老人是不是骗子, 我看到了是一定会扶的。”虽然稚嫩, 但是铿锵有力, 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影像作为习作“话题”的来源, 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表达愿望, 也为第四学段写简单的议论文打下了基础。

2.“影像”综合运用的创意作文研究

习作如果仅限于固有的模式, 也不会激起学生更大的表达欲望。因此, 我们还要借助“影像”, 开展创意作文研究, 以生动丰富、综合多元的表达方式, 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特别是第二、三学段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可以进行多形式的创意表达。

(1) 图文结合的“微信体”轻作文实践

“微信”这一热门的名词映入眼帘。作为现代生活最常用的一种表达交流工具, 微信以其短小精炼的文字, 图文并茂的形式成为大家所青睐的交际手段。何不将此引入习作教学, 激发学生的表达内驱力呢?鉴于此, 课题组老师尝试开展“微信体”创意习作的研究, 作为本课题子课题的《小学中段开展基于影像的“微信体”创意习作的实践与研究》成功立项为嘉兴市微型课题。研究者以静态或动态的影像为习作抓手, 借鉴微信交流表达方式,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 开展了一系列课堂创意“微习作”和课外创意“微活动”, 以此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有意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创建了“微信创意习作”平台, 吸收班级和年级学生进入“微信创意习作”平台。随后, 结合教学计划和进度, 定期发布“创意习作”内容。学生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作文撰写, 参与“微信达人赛”等活动。微信平台, 简便易行, 整合课内, 拓展课外, 动静互补、使得创意习作课内外活动相得益彰。在课堂上, 实验老师也选取微信朋友圈的交流方式, 采取轻作文的形式, 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表达, 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影像的微信体创意习作的一般模式, 教师先以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引入, 通过呈现图片、视频, 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然后进行微习作表达。新颖的教学模式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热点短评、观点陈述、图文表达、工笔细描和配图介绍, 简短的表达形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从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的能力, 学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 促进习作教学的质量。

(2) 综合呈现的“应用式”作文实践

综合呈现的“应用式”作文实践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相连, 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研究中, 我们仍以影像为主要载体, 开展影像配音、宣传设计、视频解说、广告创意等语言实践活动, 凸显语言的实用性, 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如《我为海宁做广告》创意写作活动中, 教师利用网络平台, 通过呈现关于海宁的相关图片或短视频,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将海宁著名景区、特产的特点找出来, 然后根据特点撰写广告词, 配上图文, 进行模拟广告表演, 评析广告词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要考虑广告词的简洁明白, 又要考虑与影像的“配合”程度, 充分调动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我们还开展了“影像配音”趣味表达活动。将微视频声音去掉, 引导学生揣想人 (物) 情态, 对话, 进行创编,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表达, 多元呈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呈现原剧, 对比原剧与自己个性解读展示的不同, 进行评析。这样的趣味表达虽然因学生能力不够质量不太高, 但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三) 以“影像”为抓手的作文校本课程评价研究

从评价这种手段看, 我们不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是在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因此在研究中, 我们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努力提高“影像”运用的效益, 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1. 教师层面——关注课堂, 有效设计

对于教师的评价, 我们重点考量“影像”资源作为学习支架的呈现、运用是否有效, 能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实际评价中, 我们从“会设计”、“善导学”、“有效果”三个方面对课堂进行评价, 如下表:

这样的评价, 既关注了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 又关注了课堂上“影像”资源的运用过程, 有利于引导教师全程抓牢研究要点, 从而增效提质。

2. 学生层面———多元评价, 激励表达

我校的多元化快乐作文评价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探索评价指标的多元性, 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努力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各种测量, 系统地收集证据, 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纵向比较确定, 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教学评价成为激励学生不断上进的有效机制。如下表:

2.学期根据每次习作活动得星的平均数, 评定为几星级写作能手。

在上表中, 我们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评价指标多维度。我们的习作评价包括“作文兴趣、作文态度、作文能力”三大指标, 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外”两方面评价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书写、完成时间、情感”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习作态度, 根据学段习作目标要求评价作文能力。

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分层评价。在参照标准、自我衡量、自选报名的基础上, 将全班学生分成好差不等的四个组, 对他们的评价也采用不同的标准。同时, 我们还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方式,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和激励因素,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升能力。

三是评价手段激励化。我们采用星级制和评语相结合。同时强调纵向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取得进步, 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获得嘉奖的机会。

三、成效与思考

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 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优化了原有的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 验证了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一) 重构了作文校本课程体系, 拓宽了习作空间

目标更明晰。本次研究中, 我们以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 认真梳理了课标一至三学段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要求, 结合深化课改相关精神要求, 对学校的《多元化快乐作文校本课程》中的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使之与语文课标所要达成的作文教学目标相匹配, 努力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抓手。

内容更丰富。在原有校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对校本作文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动, 删除过时的, 吸引力不够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增加了具有时效性的内容题材。同时, 我们将更多的影像内容增加到校本作文中去, 凸显数字“影像”这一现代化的载体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校园生活、学科内容通过“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 点燃了学生表达的兴趣;网络中的热点话题, 微视频进入课堂, 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新学校的“四乐”艺术节、百里钱塘的新增景区、双十一购物、撕名牌游戏、中国达人秀舞台……丰富的习作资源让孩子们的文章更有时代和生活的气息。

载体更活泼。在前段时间的研究中, 课题组老师主要利用“Moodle”平台建立和完善了多元化快乐作文网络课程, 以及多个小型的拓展性综合性学习课程, 努力实现了课程从纸质文本向电子文本的移植。此次研究, 我们在形式了又有了一定的创新, 一是对多元化快乐作文网络课程进行了优化, 更多的视频资源增加了进去, 成为孩子们习作体验的重要载体;二是拓宽了习作的舞台, 除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外, 我们还创设了“微信创意习作”公共平台, 在研究中把微信平台运用于习作教学, 既可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不断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也突破了习作表达的时空限制。

(二) 优化了作文校本课程实践, 创新了习作课堂

我们以“影像”资源为抓手, 优化校本作文课堂的教与学过程。在课堂上, 我们努力通过影像这一手段, 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 激发写作兴趣, 进行写作指导,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形成了“影像点燃习作”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

我们以学段目标和训练侧重点为依据, 主要进行了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探究。

(1) 基于想象的“影像激活式”习作模式

基于想象“影像激活式”习作主要通过影像资源唤醒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第一环节“影像呈现, 激活兴趣”, 教师通过呈现相关影像资料, 让学生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感觉有趣, 吸引注意力。第二环节“留白想象, 拓宽思路”, 通过有效的剪辑, 将影像中关键的内容去掉, 留下空白引导学生想象, 对内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第三环节“交流互动, 尝试表达”, 根据自己的想象体验, 尝试进行表达, 我手写我想。第四环节“对照体验, 评价修改”, 将去掉的影像内容呈现, 与学生自己写的内容进行比较, 看看是否写得有意思。激活四部曲, 影像激活的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研究中, 此模式用得最多的是第一学段的童话想象续编和第三学段的影片创意改编。

(2) 基于观察的“影像反刍式”习作模式

基于观察的“影像反刍式”习作中, 影像资源作为重要的学习支架, 体现在教师的习作指导中, 通过影像的再现, 一个个镜头的细节观察, 让学生将习作内容表达具体。第一环节关键是“体验”, 可以是实地的体验, 如游戏、参观, 也可以是影像的体验, 为学生习作创造素材。第二环节主要是“表达”, 这是在体验后的初次表达, 在梳理内容后,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把观察体验到的写下来。第三环节是最主要的环节, 体现的是教师的“指导”, 教师借助“影像”资源的特点, 将细节场景一帧帧地抠出来,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人、物、景的情态, 在画面咀嚼中明确怎么把过程写具体。第四环节主要是“修改”, 在第三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努力把习作重点写生动。本模式充分发挥了影像资源在习作指导中的作用, 因此在习作正式起步的第二学段用得较多。

(3) 基于话题的“影像思辨式”习作

基于话题的“影像思辨式”习作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衔接和发展。话题作文, 在方式上与简单的议论文有点类似。因此在写作时, 我们大多采用“事件+观点+例证”的方式,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此模式中的第一环节, 影像资源呈现的是话题内容,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了解事件内容, 然后在二、三环节中, 引导学生就事论事, 引出需要讨论的话题, 并通过讨论思辨, 明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个环节, 以书面的形式, 通过论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该话题的看法。这样的习作内容和方式, 为第四阶段写简单的议论文打下了基础。因其难度, 所以我们重点在第三学段进行了尝试。其他在四年级的“热爱生命”单元, 我们拓展了《鹰的重生》视频, 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形成了“影像创意习作”作文教学的一些经验

我们还努力突破习作教学固有的模式, 借助“影像”, 开展创意作文研究, 主要通过综合多元的表达方式, 激起学生写作愿望, 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1) 微信体创意习作———从课内到课外

“微信体”创意习作借鉴“微信”朋友圈特殊的表达交流方式, 通过短小精炼的文字, 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体验。在课堂上, 我们以影像资源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 鼓励学生开展有创意的表达, 探索出了一定的教学程式:先以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引入, 通过呈现图片、视频, 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然后典型示范, 让学生明确怎么表达, 最后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达。表达方式可以是简短的文字, 也可以图文结合, 新颖的表达形式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在课堂外, 我们借着课堂上写作的热度, 充分利用了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工具, 开展形式多样的“微习作”活动, 呈现微习作命题让学生围观, 然后根据习作内容要求, 上传自己的作品。手机便捷式的交流互动突破了学习条件的限制, 使得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的“微信体”创意习作中, 乐趣无穷。

(2) 应用式创意习作———借影像丰表达

我们努力将影像资源与学生的习作表达方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体现综合性、应用性的创意习作活动, 一些活动形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喜爱。影像配音活动, 画面一样表达却千奇百怪, 富有趣味性;视频解说活动, 根据视频描绘的情境编写解说词, 体现实用性;广告创意设计活动, 有图有文字, 彰显了实践性。这些活动既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又巧妙关注语言的实践, 可谓一举多得。

3. 找到了习作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的契合点

在实践中, 我们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 找到整合的最佳契合点。所以, 在具体利用影像资源的过程中, 我们用却并不依赖, 根据活动需要, 将影像资源和传统学习活动、网络学习活动有效结合, 灵活运用, 对提高活动质量大有帮助。同时, 我们也努力做好学生利用“影像”学习资源的引导者的角色, 让学生学会利用学习资源找寻习作素材, 并从中得到启发。

(三) 促进了师生教学能力发展, 取得了良好效果

课题研究的直接受益着是我们的学生和教师。此次研究, 虽然时间较短,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生能力的发展。

1. 学生能力拔节。

影像与作文校本课程的联姻, 重在学生语文综合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影像素材滋养校本作文课堂, 使我们的学习过程更富有开放的魅力。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习作表达愿望提高了, 他们能主动地关注习作要求和任务, 进行创意地表达。学生在不知不觉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变“要我写”的被动与依赖为“我要写”的主动与独立, 使习作成为一项有意义、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同时, 在影像资源的观察体验中, 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的习作成果有了质的飞跃。在市级以上的征文中, 多篇学生的习作获奖。在海宁市期末语文学科调研评估中, 我校语文成绩名列全市前列, 习作得分率高得益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2. 教师素养提升。

在课题的研究中, 我们的教师实现了向“教材开发者、改造者的综合主动角色”的转变, 增强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能力;而大量的理论学习, 扎实的实践研究, 随时的研究记录, 他们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 尤其对如何利用媒介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思考日趋成熟。在一年多的研究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优秀的校本作文教学设计明显增多, 优化修改后的《多元化作文校本课程》 (含影像作文) 在海宁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教师的子课题被立项为嘉兴市级子课题并扎实推进中。教师撰写的《天机云锦用在我巧裁妙写习作活》一文, 获得了嘉兴市小学语文论文评选的一等奖。

(四) 问题与思考

1. 如何突破信息技术的瓶颈?

课题组老师虽然参加过一些信息技术的培训, 但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是欠缺。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调动, 使得平时的技术指导缺乏, 加上研究组教师对于视频的剪辑和处理技术掌握不够熟悉, 这导致了课堂上运用效果不佳,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突破信息技术的瓶颈, 提高全体研究者的信息能力, 优化“影像”这一重要的学习支架, 让我们的教学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呼吸, 值得去探究和思考。

2. 如何更好开展习作评价活动?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对课程中师生的评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是总体来说不够成熟, 过程性评价相对缺失。对于学生的评价, 我们虽然进行了分层, 也采用不同的标准, 但是这个标准还是不够“硬性”。家长评这种方式使用也较少。因此, 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评价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亟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3. 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

优化作文教学 第2篇

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写作欲这是使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们常说,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激发学生写作欲,应当从生活角度考虑,不断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生活。主要方法有:引导学生参与各项课外活动,让他们把经历、感受、感悟诉诸文字,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书,充实学生写作素材;请作家、学者讲学,传授给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讲授作家的亲自经历和写作经验,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消除作文的神秘感;举办各类征文赛,给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学生勤思勤写等等。

我认为目前有些学校对此尚未给予足够重视,但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一个做法就是加强文学教育,指导文学社团开展活动。实践证明以文(学)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举趣,营造良好写作氛围的有效途径。

文学社团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写作水平,发现和造就良好写作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下,搞文学社团,或多或少地被斥之为“不务正业”,历来遭到社会及家长的怀疑。在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还文学社团以广阔的天地,利用文学凝聚写作人才,推进语文教育还是不少有识之士的吁请,正在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与激发学生写作欲相联系,提倡自作、张扬个性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应告诫学生可以模仿,但坚决不能抄袭,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因此,在写作之初可鼓励学生练习写日记、周记、写身边事。

二、重视读写对应训练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作文和阅读的熟练技巧……”要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掌握写作技巧,要先让学生凭借教材,掌握教材中这个例子的特点。学完课文后,引导归纳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技巧,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读写对应训练。

三、培养阅读兴趣,做好读书笔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只局限于课本内容的阅读,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为了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课外阅读,我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班内图书角,统一时间进行阅读;二是让学生互相传阅自己手中的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量。同时,我还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作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中遇到优美的词句、好的片断、文章就摘抄下来,并每周整理,分类存放。并教育学生这些积累存放的材料要经常翻阅,优美的词汇、语句最好背会。这样,大量的阅读滋养了学生的心灵,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使写作素材丰富灵活起来,解决了学生没啥写和不会写的难题,大大提高了作文水平。

四、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写好观察日记学生作文时往往有主观臆断、闭门造车的现象,这都是平时不注意观察,心里没有材料造的。这也是学生的一个通病。为了治好这个“病”,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话”,也就是把自己想要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纠正了作文就是编故事的错误认识。在平时,我注重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把随时随地看到的人、事和物记录下来,并有选择地取舍,记录在自己的观察卡上,这样日积月累,素材就会日渐增多,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了。同时,日记,还融洽了师生的情感,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教育学生,观察时可以观察景物,也可观察社会生活。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都是美好的,花鸟鱼虫,山水日月,只要你对它们充满感情,就能发现它们的美之所在。家庭、社会、学校中的许多人和事,只要仔细观察,就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这样就避免了“无米之炊”。同时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增强了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又在生活中经受了锻炼。更重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写出来,而且别人的言谈举止和心理状态也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来,极快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五、重视作文的评与改目前,在作文评改方面,大多数教师还习惯于机械照搬教学大纲,以单一要求衡量学生作文,评改时泛泛而论,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却不得要领,已影响到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写作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评改作文应该注重启发,精改细批又有所例重。新的教学思路正日益重视“改”这一环节,评改、自改、互改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作文基础,从其文章实际出发,肯定长外,解决问题,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慎重地提出批评,每次评改都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按照评语要求写下一篇文章。讲评时要注意同学生交流,不搞“一言堂”,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发表不同见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认识自己作文的失误。

在评改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改”的组织管理,组织评改,将全班分为若干个组,内部互评互改,建立各组的作文档案,及时总结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的作文批语有程式化,概念化之嫌,动不动就是“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缺乏特色,显得空洞无味。事实上,作文批语是很值得研究的,能否写好批语,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欲和写作水平能否有效地提高。要写好批语,总结起来应把握住一点,尽量摒弃空泛的说教,把自己的想法,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要不拘一格,写出特色。

不妨运用诗歌,散文的笔调,指导对学生作文的肯定与批语之意融入其中,倡导写文章要发自内心的文风,获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吸引学生的作文兴趣。

[优化作文教学]

体验生活优化作文 第3篇

关键词: 生活体验;优化作文;方法途径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原则。优化的课堂是教育成功的最终体现。

一、优化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和感情的作文才称得上真正的作文。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的好文章,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1、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读书。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是通往心灵的小路。伟大的作家一定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社会的良知和时代的代言人,他们所著的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人实现毕业后的“自我”教育。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和运用。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看报读书,往往会读到许多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典型的事例,或名人警句,或典故格言,或巧妙的构思、精巧的谋篇布局等等,及时摘录下来,以免遗忘;同时,通过摘录、笔记,可以加深理解,这无疑又为自己的写作准备了有价值的宝库。

3、让学生在实践中练笔、写作。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风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二、优化师生关系,尊重中学会张扬

1、尊重学生,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教育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由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能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取决于学生对学科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心理特点等情况,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该学科在学生思想中所占有的位置,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知识接受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恰当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师生交往效果和教学效果。

2、情感关系到作文的水平。一篇好的作文往往是有情感的,一篇差的作文,情感往往是淡漠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培养自己的情感。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要树立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明确自己是一个公民,应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憎分明。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同情和爱,锻炼自己的“多情善感”,使自己的情感活跃起来,为写好作文进行情感准备。

3、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

4、优化民主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就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要想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必须优化课堂气氛。

三、优化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作文不光是要‘看’,还要‘念’……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就会发现。”读是修改文章的好办法。可指导学生应用“三读三改”的方法自改习作:一读立意中心看选材,二读紧扣中心定增删,三读语序改病句,力求做到文从字顺,结构严谨。

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多练。要想写好文章,非多练不可,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是良好写作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的东西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变成理性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東西;勤于动笔,才能熟练,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 陈国平等.《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 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5

[2] 丁素梅.《基于学生自主生活体验视角下

的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

利用电教优化作文教学 第4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教师视野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找米下锅, 在作文课前努力的做着“丰富”的准备工作。可以说, 为了一节像样的作文课, 老师要牺牲几节课的时间来准备。这些只见其色、不闻其声或只见其貌、不见其行的“轮廓性”事物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产生很深的感觉和体验。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这一切, 教师通过网上花样翻新, 层出不穷的信息了解最前沿的作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从而在教育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过去的作文指导只不过是循规蹈矩, 所以说信息通路为教师找到最为真实的作文教学观念和最为实用的作文教与学的理论。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我把作文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 情境造势:以直观的声、像资料导入, 放松学生的心境, 引其进入写作状态, 并引发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 (2) 对比析题: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 以投影展示学生成与败两种类型的习作, 通过对比, 发掘出当次作文训练的重点。 (3) 方法点拨:对某一训练点, 加以归纳, 总结规律, 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 (4) 虚拟摹写:用影像资料, 虚拟和再现真实的生活, 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摹写的素材。比如我讲《生动的人物细节描写》, 上课先播放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与7个孩子见面的片段, 要求学生口述画面内容。然后, 我展示自己的“下水”片段。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更丰满、动人。接着, 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分解动作, 合理选择, 摒弃滥俗, “舍本逐末”。结果, 学生兴趣盎然, 写出了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字。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思路

学生阅历浅, 生活空间有限, 许多现象事物无法观察到, 同时, 他们对生活中许多事物体会不深, 抓不到事物的本质, 写起作文空洞无物。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再现生活真实, 将学生无法看到的、视而不见的人、物、景等摆在他们面前,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观察生活。我曾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一次篮球比赛》, 许多学生只是简单地记叙比赛过程, 内容空洞平淡。后来我运用录像, 引导学生观察, 注意整个场面与细节的结合, 这样一来学生兴趣来了, 写作情绪也高了, 不仅写出了真实、生动的篮球比赛场面, 表达了团结的主题, 还学会了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利用他们自我展示的欲望, 我在网站上给每个学生建立了“电子作文本”, 将学生自认为优秀的作品全部在网络上保存。学生对这一做法很感兴趣, 即使写作水平不很高的学生, 每一次也能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并独立设计版面, 可以说做得“兢兢业业”。特别优秀的作品, 我还推荐到网站上或“教育论坛”接受语文界同仁或学生的点评。当我把点评的意见反馈到班里的时候, 学生都能欣然接受, 即使是批评的意见, 也没有使他们感到失望, 而更多的是热烈的探讨和随之而来的写作欲望。其实每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评价的渴望。传统的评价一般只局限于教师。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改变了这种格局。学生在论坛上发表了一个作文帖子, 老师、同学、家长及来自各行各业的许许多多的陌生人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点击浏览, 如果该帖子有足够的吸引力, 该学生将接收到大量的建议、赞扬、批评……学生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 从而得到一种心灵的愉悦。

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

一、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村里考察:只见到处是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和羊;高楼一幢幢,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生活体验,城市孩子怎能有呢?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你尝我的甜粥来我品你的糕点……农家的淳朴善良,好不叫人动情?为致富,村干部群思集某、四处奔走,使改革春风吹遍乡村,让乡里面貌焕然一新,这可是尽人皆知的呀!而那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婚丧喜事,更容易让人窥见人间百态……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我充当了导游角色,适时给予介绍,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考察”结束,孩子们不觉惊呼:这些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呀!这可是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后的真情流露呀!于是,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这样一来,学生初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并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时,我趁机要求学生养成写好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二、强调口手如一,指导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

第一,坚持普通话交谈,使语言规范化

为了帮助农村孩子克服方言的影响,使语言规范化,“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这“口”其实就是普通话,要求学生当好“翻译官”,变“土”为“洋”,使方言变为规范化语言。 课堂上,我用普通话讲,学生也用普通话说;课间,师生皆用普通话交谈。我还要求学生把普通话带回家里、带到社会,时时处处坚持说普通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普通话变得流利了,作文中的语句也通顺多了。

第二,先说后写,边读边改,读后再抄

《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

[1] [2] [3]

谈作文教学的优化 第6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优化;生活;快乐;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88-01

“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因此我不喜欢写。”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我想这种观点是导致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作文与快乐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是很难共处的两个词,而真正想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生命力,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对此,本文将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腹有诗书文自佳

习作不只是要让学生写出作文,文采也相当重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要丰富学生的语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进而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称赞,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摘录本,上面有他们在阅读时摘记的好词好句。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择优朗读一些,这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题有生趣心自动

学生作文,受题目的影响非常大,有的作文题目学生很有东西写,但有的题目就难倒大家了,几十个人写的作文内容几乎相同。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写作潜力能否被开掘出来,与作文题目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联。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拘泥于教材要求,这样的命题,不但空间狭小且要求僵化划一。这就不能较好地利用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而并非孩子自己“心有所思,情有所思之后的流露”。如果教师指导不当,还会造成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设题新颖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胆打破教學常规,不唯教材,使作文命题的措词尽可能形象具体。

2、倡导个性写作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探索、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不可否认,现在仍有不少教师痴情于习作前的指导,审题、选材、立意、构思,一条条技巧、方法给学生套上了紧箍咒,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其实,对于同一篇文章,学生选取的角度也可多元化。只有多维的角度,才能使一篇篇佳作焕发个性风采。

三、情有感触言自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

1、精选范文

如在选择范文上应选择较感人的文章或较吸引人的文章,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共鸣。作为教师都知道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的,也是最珍爱的,更是乐于表达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引导他们捕捉生命的真美感受,倾诉于作文之中。

2、教法多样化

作文教学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写作欲。

3、强调层层深入的写作顺序

还是以刚才的作文课为例,在学生动笔时,我强调先说后写,边读边改,读后再抄, 强调口手如一,指导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使语言规范化 。《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因此,每次习作练习,我们都应强调让学生先想好了再说说,说通后才写下来,写完了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读顺了才誊写。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心口如一、口手如一”。

4、培养从生活中选材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应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取材方法,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生活中的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种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只要留心、用心去观察,那么们获取的作文题材会更宽、更广、更有新意。

优化作文教学浅议 第7篇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逐步推广,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头戏”的作文课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优化作文教学, 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总结出了优化作文教学的“四宜”和“四不宜”。

一、写前指导——宜“活”不宜“死”

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针对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喜欢上写作。因此, 在写作训练的指导上, 教师要充分把握灵活的原则, 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 不能死扣题目, 束缚学生创作的活力, 而是要从观念和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启发, 在文章主题和写作要点方面进行指导, 在把握文章整体风格和文章写作层次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点拨。这样, 学生在写作文时, 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不至于出现主题和选材不一致或材料不支持文章观点等问题, 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比较顺畅, 写作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教师对学生作文前的指导与提示绝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 不宜从文体、选材、表达方式等方面做出过细的要求, 而是要着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 教师在进行指导时一定要遵循“宏观指导、微观提示, 宜活不宜死”的原则, 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既能够有目标, 也能够有思路, 既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又能写出具体而实在的文章。

二、批改作文——宜“褒”不宜“贬”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往往会用到“语句不通顺”、“中心思想不突出”之类的评语, 如果学生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语, 写作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挫伤。其实, 不论哪一篇文章, 都有其可取之处, 教师在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时, 应当少指缺点, 多找优点, 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事实证明, 作文评语中多一些“褒”, 学生就能从中受到启发, 对写作产生兴趣, 并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学生就会爱上写作文, 进而学会写作文。因此,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一定要做一个细心的“沙里淘金人”。如果教师能用红笔将学生作文中一个独特的词汇、一个优美的句子标注出来, 再加上一些评语, 这样, 积少成多, 学生在每次作文中都会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时间一长, 学生的写作技能就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小成功和小经验中培养起来了。

三、讲评作文——宜“优”不宜“劣”

同批改作文一样, 教师除了在作文评语中多鼓励学生外, 在课堂讲评时, 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要让学生体验到写作文的愉悦感。对学生而言, 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心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很怕别人去揭“丑”,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提到学生的“劣文”, 不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去认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缺点, 相反会使学生丧失对作文的兴趣。

因此, 教师在讲评作文时, 一定要多选用一些优秀作文, 让作文被选用的学生感到老师的肯定, 从而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另外, 教师在选用讲评作文时, 要特别注意那些后进生的作文, 如果他们的作文被选用, 并在班上被老师讲评、朗读, 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或许这样一次看起来很平常的事, 就可能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信念。

四、课外活动——宜“多”不宜“少”

作文教学如果拘泥于“讲—批—评”的模式, 将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在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 比如创建文学社, 组织学生选编自己的优秀作文选, 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以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补充和完善作文教学。

文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作文也一样, 也要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期间留意生活, 注意观察, 从生活细节中抓写作灵感。为此, 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 多领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考场作文优化开头的技法 第8篇

作文开篇的原则一般有二:一是入题快;二是入题巧。如何做到既快又巧呢?下面就把几种简单的优化开篇的技法结合实例做以下探究:

一.开门见山点穿话题

例1: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只喜欢征服, 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只会沾沾自喜, 他们坐井观天, 妨碍了他们的见识;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只知浮在表面, 他们浅尝辄止, 缺乏深厚的内涵。因此, 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 博采众长, 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 视野宽广, 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 潜心探索, 内涵深厚。

从上述开头看,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是什么, 下文涉及的内容会是哪些, 是很鲜明易见的。例1涉及的是聆听, 其段旨意在学会聆听, 文后或许会涉及如何智慧聆听, 聆听的意义等内容, 并且用排比演绎出那么多的方式, 但更重要的是演绎出了深刻、丰厚, 给人无限启迪。

但是, 采用开门见山式开头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写作前要经过认真思考, 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题内容的开头; (2) 这种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 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 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欲望。

[真题演练]1.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 用“开门见山法”写个开头。

[美段示范]1.人生的追求, 就如水上行舟, 只有高扬起两面风帆: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我们才能进退自如, 抵达胜利的彼岸。

二.事例联思鞭辟入里

例2:《苦难》:苦难是历史的波澜, 历史的波澜又是苦难者的注脚。屈原在其“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却“忠而被谤”的苦难中, 仍能“哀怨托离骚, 孤忠报楚国”;司马迁因秉笔直书, “不溢美”“不隐恶”而遭受腐刑, 却能“忧愁发愤, 著成信史照尘寰”;杜甫虽“长夜沾湿”“布衾似铁”却依然“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吟诵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千古绝唱。但他们不是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化苦难, 而是用全部的热情和才智与命运进行了不屈地抗争, 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历史。

上述语段例2以“苦难”为话题, 运用屈原、司马迁、杜甫为例, 运用事例分析法写一段开头。调集这三个人的相同点苦难:运用他们的事迹行为、文字表现组织, 并且分析他们对待苦难的思想行为, 通过这三个人的苦难人生,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认识。

事例联思应注意的事项是: (1) 事例开头所列举事例要准确符合题意, 简明扼要。切记东拉西扯, 喋喋不休, 拖沓冗长。因为它毕竟不是在文章中间。 (2) 例后的分析必须及时跟上, 也就是用分析去证明, 否则就成了举例说明, 即例子加论点的错误模式。

[真题演练]2.以“高三是什么”为话题, 写一段事例联思式的开头。

[美段示范]2.《高三就是亮剑》:高三是什么?在我看来, 高三就是亮剑。那什么是亮剑?电视剧《亮剑》中, 主角李云龙告诉我们, 亮剑是一种勇气, 古代剑客狭路相逢, 勇者胜, 哪怕对方是第一剑客, 明知不敌, 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勇气可佳, 虽败犹荣。亮剑也是一种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 纵然是敌众我寡, 纵然是身陷重围, 我们也能勇往直前,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坚苦卓绝的战争中, 正是这种亮剑精神指引着我们整个民族坚强地抵御外来的侵略, 生存至今而屹立不倒。

三.修辞选用婉转破题

(一) 比兴起笔, 营造氛围

例3.《双赢, 共建辉煌》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 也应明白, 一枝独放不是春天, 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 也应明白, 一株独秀不算英雄, 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 也应明白, 一船独行不算风景, 千帆竞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自私利己, 愚者之见;打造双赢, 智者之举。双赢, 那是信心的基点, 那是力量的源泉, 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 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 使你我共辉煌。

从这个开头看, 所涉及的话题也是很鲜明的。它所涉及的话题是“双赢”, 采用的是“比兴开头”法营造气氛, 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但是, 比兴法开头, 首先注意起兴之物必须与所咏之题有内在联系, 切忌“风马牛不相及”。

[真题演练]3.以“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 运用“比兴开头”法写个开头。

[美段示范]3.山间繁茂的青草, 田野沉甸的金穗, 池塘鲜活的红鲤, 还有高空翱翔的黑鹰, 这些色彩各异的生命在点缀着大自然。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灵长, 也应该以多彩人生来丰富世界。

(二) 比喻/对比/排比/开篇, 婉转破题

例4.宽容是一种风度, 如云生雨;宽容是一种风度, 似雨润物。大地宽容种子, 才有绿色植物的生机勃发。大海宽容溪流, 才有不竭的源泉汇入。现实宽容梦想, 人类才有非凡的创造力。时间宽容历史, 才有知识与智慧的传承接力。将人生之书写成宽容的篇章, 字里行间就满是“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适。把生命的哲学推到宽容的高度, 方才显露“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让生存的睿智演练为宽容的技巧, 我为人人, 人人便能为我。

上述语段例4为比喻、排比式整句, 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 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蕴的语段。比喻, 是令人遐想的, 是文学语言的最好注脚。但要注意比喻的恰当得体。如果在高考中能够有一颗本色的心, 有一颗捕捉自然的美丽的心灵, 我们相信, 一切美的事物都会在你笔下汩汩流出。

[真题演练]4.以“生活是什么”为话题,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写一段文章开头。

[美段示范]4.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 色彩斑斓, 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 色彩浓黑, 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 纯净无色, 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 久存弥香, 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美。

(三) 引用入题, 准确得体

例5.面对纷乱的时代, 孔子选择积极地入世传道, 游说君主, 教化人民, 老子选择避世自清, 以无为对有为。面对混乱的官场, 李白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骑鹿而去, 王安石却吟着“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峰。”清者自清, 洁身自好地奔波。不同的选择, 但皆因内心的高洁正直而闪着各自缤纷的光彩。

这种开头是“引用入题”法。这样开头简洁明白, 易使阅卷老师产生共鸣。但需要注意引用要准确、得体, 切勿张冠李戴, 在文章的开篇处必须尽力避免出现这样的硬伤.

[真题演练]5.以“亲情”为话题, 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写一段文章开头。

[美段示范]5. (1) 《亲情》:亲情, 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 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 是阿炳二泉映月的旋律。亲情, 是一把斜背着的吉它, 越到情深处, 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 是一挂藤萝, 不管你身在何方, 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 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 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 就在眉眼顾盼间, 浅浅的微笑里, 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2) 《亲情》:亲情是什么?是甘甜的乳汁, 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 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 呵护我们的心灵;是严厉的责罚, 督促我们改错。我们离不开亲情, 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我们依赖亲情, 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 有如寒冷的小麦盖上了洁白的雪被, 温暖如春, 幸福如蜜。

通过上述典例与真题演练, 我们看到优化作文的开头应遵循的原则:

1. 向心性:

必须在审题立意的前提下展开, 开头与全文的中心思想紧密相联, 为突出中心服务, 明确立意是首选。

2. 精简性:

语言要精简, 最好是开门见山。

3. 优美性:

语言要优美, 句式宜选齐, 最好是修辞整句开篇。

4. 人本性:

上述原则的落实还需要注意任何话题都有一种不变之宗:以人为本, 围绕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四种关系展开联想与想象。

作文素材积累的优化技巧 第9篇

一、以情观“米”, 情“米”具辉

作文是作者创造文章的一种实践活动, 就写作本意来说, 写作活动就是为了表情达意。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 无不被作者描绘的荷塘美景所折服, 仿佛缕缕荷香正迎面扑来, 令人陶醉, 流连忘返。或许我们惊叹作者笔下的荷塘真如此这般美丽, 以为文章是作者经过细致观察荷塘而直接摄取材料写成的。其实, 作者所描绘的荷塘, 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日日走过”的很小的已显衰败的荷塘, 在平时并不能吸引人, 甚至被人忽视。那么, 那时那刻在作者笔下为何又是那么美好呢!这与作者当时心情有关。众所周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一时找不到正确出路, 内心甚是苦闷、彷徨, 于是“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以一种连篇累牍的博喻方式, 新颖别致的通感手法, 为自己营造一个“庞辱偕忘”的境界, 以求得片刻的宁静来慰藉不宁静的心灵。于是, 一个很小的已显衰败的荷塘也就如此之美了。可见, 一且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观察材料发掘材料利用材料, 材料就会被主观化而体现出情思, 那么, 即使平时再平淡、再枯燥的材料也会生动、活跃起来。

同时, 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材料, 因心情不同, 同一材料也千姿百态。在老舍的小说《月牙儿》中, 同一个“我”在同一个院中看月牙儿, 由于心境不同, 所看到的月牙儿的美也就不同:有时看到的“是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有时看到的是“老有那么点凉气, 像一条冰似的”;有时看到的是“比什么都亮, 都清凉, 像块玉似的”;有时看到的是“清亮而温柔, 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

因此, 当我们用或悲或喜, 或乐或忧, 或激越或低沉, 或昂扬或缠绵的心情审视周围生活时, 日常所见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山一水, 甚至一颦一笑, 一举手一抬足都会生动起来, 鲜活起来, 诗意起来。

二、拓展升华, 琐事非凡

一般说来, 那些认为校园生活不能给作文提供“米”的学生, 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思维, 他们认为:真正的作文之“米”总应该是有价值的, 有意义的, 要表现出人生的激荡与壮丽、传奇与浪漫, 体现出人生辉煌的业绩、非凡的壮举。而实际生活的平凡与朴素无法跟上述这些作文之“米”有任何联系。正是出于这种误解, 使他们思路变得不畅, 视野狭窄, 从而对日常所见的生活材料不能发掘其应有的价值而变得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其实生活中伟大与平凡共存, 朴实与壮烈同在, 伟大之中有平凡一面, 平凡中蕴藏着伟大, 同样在朴实之中寓着壮烈, 壮烈中体现朴实, 它们总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当我们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高尚、健康的人生观念审视周围万事万物时, 会发觉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材料, 同样有新奇、生动之处, 会发觉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同时也会感到材料的丰富而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浪花”本是极常见极平凡之物, 可通过杨朔先生的拓展升华, 这“浪花”也就变得伟大壮烈了起来。请看, 杨朔先生在《雪浪花》一文开头写到:“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 坑坑坎坎的, 倒像是块柔软的石团, 不知叫谁捏弄成这样怪模样。”老渔民“老泰山”有他自己的说法:“别看浪花小, 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心齐, 又有耐性, 就是这样咬啊咬的, 咬上几百年, 几千年, 几万年, 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文章正是运用“雪浪花”这一极为常见、十分平凡的事物, 通过与老泰山对话交代这些老渔民苦难的身世和今天的翻身。最后作者升发联想:“我觉得, 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 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 激扬飞溅, 早已把旧的江山变了个样儿, 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从而将对劳动人民歌颂与赞美之情从常见的材料“雪浪花”反映出来。

因此, 只要我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发现、去审视周围事物, 我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必然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感受, 对周围日常琐事会给予全神关注, 拓展升华, 便会发现无数崭新的作文之“米”, 运用它也就能“炊”出无数香喷喷的作文来。

三、联想调度, 群“米”奔聚

作文离不开联想, 联想可以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纵横捭阖, 由实到虚, 由近及远, 由所见到所未见, 从而扩大视野, 丰富作文之“米”。在日常生活中, “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看到瑞雪想到丰年, “憎恶和尚恨及袈裟”, 是联想。在艺术作品中更能让我们由看到的东西想到相关联的东西。齐白石只画一群正在游动的虾子, 观者却觉得满纸是水;戏曲表演中摇桨以代替行船, 挥鞭以代替走马, 望空有月, 指地有河……都给读者联想到未表现的东西。我们在作文的过程中也应有见“游虾”想到“水”, 见“望空”想到“月”的本领, 这样将材料串联起来, 从而丰富作文之“米”。

同时, 展开联想能打破时空界限, 这就更有利于作文之“米”的调度与汇聚。三十年代, 诗人何其芳在北大校园里面对着孤独, 面对着沉闷的哲学课程时, 他以丰富的联想, 多姿多彩的笔, 为自己精心营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将自己解救出来, 如同他自述的, “在印度哲学班上, 一位勤恳的白发教授讲着胜论、数论, 我却想着教室的窗子外的阳光, 不自禁地想象着热带的树林、花草、奇异的蝴蝶和巨大的象。”正是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 打破时空的力度界限, 对所经历过的材料的发掘, 我们今天才读到他的作品《画梦录》《预言》。杜甫的《月夜》一诗写道:“今夜鹿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这首诗正是通过明月, 从时间的接近来打破空间的距离, 展开联想, 便把鹿州与长安两地的人、事、景这些素材汇聚在一起了。

作文优化教学案例浅析 第10篇

课堂上, 我本想用严厉的语言大讲特讲及时上交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借机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工作。转念一想, 算了, 这样也许只会适得其反, 仍然写不好有关童话类的作文。

也许是急中生智, 我将满腹牢骚收起来, 安排一次以前从未进行过的作文训练, 即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这篇《骄傲的蜻蜓》, 全班五十七同学, 每人都来说一个蜻蜓与一种动物比美的故事, 并且不能重复前一个同学的内容 (包括所说的动物和比美的方式等) ,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别人合作。故事的结局是:蜻蜓与蜘蛛比美时被蜘蛛网粘住, 最后被蜘蛛吃掉。集体创作结束后, 由写作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编辑整理, 将作品张贴于学习专栏上, 并署上全班同学的姓名。

在同学们冥思苦想了五六分钟后, 全班集体创作活动正式开始。在十分冷场的情况下, 我做出了硬性规定, 每人至少编一个故事, 并且按小组顺序一直到最后一个同学, 不参与者要当堂表演唱歌或跳舞等节目, 或者写检查 (激将法) 。为了打破僵局, 首先由我开头。下面就是这次集体创作的部分记录。

师:一只蜻蜓立在水边的芦苇上, 清晨的阳光照在她红色的衣裙上。她忽然觉得自己今天打扮得特别漂亮, 向清澈的水中一瞧, 那么漂亮的装扮和身材连她自己都惊呆了。过了一会, 她觉得自己一人欣赏这么美丽的容貌实在没有意思, 她要和其他动物比美, 于是她振动翅膀, 起身飞去。

生甲:蜻蜓飞呀飞, 在路上碰见了一头老黄牛。老黄牛正在耕田, 蜻蜓飞到老黄牛的背上, 骄傲地问:“喂! 老黄牛, 你敢和我比美吗?你又老又丑, 还不如回家养老去。”老黄牛埋头只说了一句:“滚一边去, 我还要犁田呢! ”蜻蜓觉得十分没趣, 从牛背上飞走了。

生乙:蜻蜓飞呀飞, 抬头看见一只啄木鸟正在树干上不知啄什么吃。她飞到一个权桠上, 用骄傲的口气询问;“喂! 啄木鸟, 你在干什么? 敢和我比美吗? 你照照镜子, 世上再没有比你更丑的人了。”啄木鸟转身瞧了瞧, 不屑一顾地说:“你没看我忙着吗? ”蜻蜓自讨没趣, 灰溜溜地飞走了。

生丙:蜻蜓飞呀飞, 看见一只狗坐在一家门口前发呆。蜻蜓飞到门前石阶上, 用骄傲的口气问:“喂, 你是一只丑陋的狗吗? 其他动物都说我漂亮, 你敢和我比吗? ”那只看家狗只顾打瞌睡, 连头也没有抬一下。蜻蜓以为狗不敢和她比美, 更骄傲地飞走了。

生丁:蜻蜓飞呀飞, 飞到一家猪圈门上, 看见两头肥猪正在槽里吃食, 蜻蜓骄傲地问:“喂, 你们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满身都是猪屎, 太丑了, 看我穿得多么漂亮, 敢和我比美吗?两头肥猪没好气地回答说:“漂亮是漂亮, 可惜中看不中用。蜻蜓生气地飞走了。

最后一名同学:蜻蜓飞呀飞, 最后看见一只蜘蛛。那只蜘蛛正趴在网上一动不动, 蜻蜓边飞边用骄横的语气询问:“你这只丑陋的蜘蛛, 其他动物没有哪一个敢和我比美, 你敢和我比谁漂亮吗?为什么不回答我?”蜻蜓只顾说话, 没想到被蜘蛛网粘住了。蜻蜓一边挣扎一边吼道:“快放开我, 我不和你比了! ”蜘蛛迅速爬了过来, 用更多的蛛丝将蜻蜓紧紧裹住, 美美地享用了一顿晚餐。可怜的蜻蜓到死没有明白骄傲自满的后果。

通过这次特殊的作文训练, 同学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作文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我用这种方式在另一班也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 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后反思, 我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开启了作文教学训练的另一扇大门。现在想来, 幸亏我没将一腔怨气向学生发泄。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这种训练方式, 每一个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自主意识都能得到充分体现同学们在 一个特殊 的平台上 共同展示 了自己的 独特个性同时, 每一个学生的创作又是通过合作完成的, 主要体现为前一个学 生的自主 创作为后 一个学生 的创作做 了铺垫 , 而后一个学生的自主创作又超越前一个学生的创作。这样看似重复实则螺旋上升的训练形式, 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性, 使大家在合作学习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优化作文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观察能力;读写结合;修改方法;多元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其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恰好是作文教学所承载的主要任务。作文教学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谈起小学作文教学,则让学生望而生畏,让教师摇头叹息。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得知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作文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找到作文教学的秘诀,有效解决“两无”的难题,让学生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呢?笔者总结多年来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作文能力来说,观察的作用举足轻重。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

1.明确观察目的,锁定观察重点。观察不能心不在焉、漫无目的,而要有的放矢、锁定重点。譬如写《记一次拔河比赛》,要想使文章吸引人,就离不开激烈场面的描写。那在作文之前就要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队员紧抓绳子的动作、身体后倾的姿势、用力时的神态表情及助威人员言行举止等表现,那些跟比赛无关的内容则不属观察重点。

2.选好观察地点,变换观察角度。观察地点即观察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事物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距离、角度、方向等因素,会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同,这正如散文大家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观察景物来说,可以近观也可以远眺;可以鸟瞰也可以仰视。观察的视角随着立足点的改变而改变。视角多了,对景物的了解就更全面了。

3.确定观察顺序,抓住本质特征。观察要讲究顺序,区分主次。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可以按照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某种动物,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还要善于捕捉事物特征,找出其个性特点。如指导学生观察一道菜肴可以从色、形、香、味等方面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观察一个人,可以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方面进行观察,并捕捉其年龄、个性、职业方面的特点……要真正把握事物的特征,有时还需要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存同。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笔下的事物才能生动形象,熠熠生辉。

4.记录观察所得,养成良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者每次组织学生观察总是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笔记本,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就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宝贵的作文材料库。以后学生作文,遇到相关的材料,就可以到自己记录本里检索了,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二、读写紧密结合,注重迁移运用

阅读是吸收、内化;写作是倾吐、表达。因此,作文应与阅读紧密结合。语文教学要着力解决好写与读的关系,教师要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练笔训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汲取营养,实现迁移运用,有效促进读与写的协调发展,同步提高。

1.加强诵读,丰富积累。诵读是积累的最佳方式,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刻不容缓。大量的经典古诗词、优美句段,名言警句等内容进驻学生的脑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厚实学生的文学底蕴。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喜欢背诵,乐于背诵;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品味天下美文,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交朋友。通过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语文素养。

2.读中练写,学以致用。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粼选、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语言流畅、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蓝本。教师应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仿写训练。可以仿写句子,也可以仿写语段、;可以从内容上仿写,也可以从形式上仿写。还可以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等训练,以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训练中。

三、传授修改方法,实施多元评价

作文评改是作文指导的延伸和作文讲评的基础,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关于作文评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在此思想指导下,教师务必要及早将作文评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传授修改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告诉学生修改作文可以从字、词、句、段、篇及标点等方面入手:①要找出写错及误用的字,找出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加以改正。②要对意思模糊、语意不连贯、不完整,缺少逻辑性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删、添、调、补、改。读中改,改中读,用心琢磨、反复修改,不厌其烦。③要组织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习作的要求,看看自己的整篇习作还有哪些差距。④标点符号的修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错标点;忘记使用标点;标点书写不规范;标点位置不规范等等。教师应多举例子,加强训练,促进学生熟悉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种标点符号。

2.实施多元评价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作文评价的多元化,教师、父母、同学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其中学生自改、互相评议是多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精批细改,而不指导学生尝试自主批改,是一种出力不讨好、越俎代庖的行为,它剥夺了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修正过程的机会。教学中,笔者常用的评改方法有:①自读自改;②师批生改;③互读互改;④集体评改。

【参考文献】

建立班级博客 优化作文教学 第12篇

一、利用博客的写作功能建设个人“网络杂志”

博客具有“写作和记录”的功能,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网络上写下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信息, 并进行自由和自主创作。在纸质作文时代, 学生的写作基本上只能以“个人作文”、“班级墙报”、“文学社刊物”等形式存在和传播, 自我表达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在专业的作文网站中, 个人作品要经过编辑的选择, 发表的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而通过申请个人博客空间,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份个人“网络杂志”, 自己当作者, 当编辑, 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作文空间。

二、利用班级博客“分享功能”建设写作对话平台

在传统教学中, 写作教学的模式一般是命题—写作—批改—讲评, 教师是对着作文本进行批改的, 这样的交流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写作过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写作修改也很难真正地落实。而博客, 可以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作文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博客的“分享”功能, 把自身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 特别是通过开通班级博客, 可以建设一个无比开阔的师生对话交流平台, 充分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深层次的零距离接触。

1. 把班级博客作为寻找作文训练命题的平台

班级博客可以作为发布作文题的平台。传统的教师命题习惯已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观念有出入, 学生面对作文题常常无话可说。如何找到一个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作文题, 也是写作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而通过博客, 教师与学生可以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作文题材。教师考察民意, 遴选作文题目, 既充分体现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 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作文题目的选择过程中, 引入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对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大有好处。

2. 利用班级博客, 建立班级作品集

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博客进行整理, 建立一个班级作品集,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这里是学生自己创建和耕耘的网上虚拟习作社区, 也是大家交流思想的心灵驿站, 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展示“下水作文”。师生“同游同泳”促进教学相长,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还能够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 在博客中进行教育、学习叙事交流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 教师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如果教师在教学之余能撰写“教育叙事”, 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撰写“学习叙事”, 对写作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 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教师在博客中撰写教学日志,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教学反思, 也参考别人的教学反思, 这个开放的平台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中, 而是开放的、活跃的、互动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他人的回复得到教学启发, 也可以在他人的博客上学到更加有效、简便、科学的教学方法, 与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进行有效的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写作过程, 如题材的发现, 文章的立意、构思, 他人评论的启示, 修改的步骤等, 从而对自己的写作学习进行反思。在博客中撰写学习反思, 不仅可以开展同学间的协作交流, 互动学习, 而且还能得到教师和专家的即时指导。

三、利用博客的评价体系, 开展作文互评

学生写完作文后, 很看重教师及同伴对其作文的评点与建议。一句赞美的话, 一个中肯的建议, 一段建设性的评语, 都能促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中不断地获得进步。

1. 由教师审阅与评价

作文评改, 向来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浩大工程, 教师评改作文如愚公移山, 却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博客的评价功能, 为作文评改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电脑屏幕与学生一起阅读部分学生的作文, 在提问及分析的过程中, 指出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共同的错误, 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分析之后, 再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同伴之间互评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几个作文水平档次不同的学生自由组合, 互相对对方的作文进行审阅, 提出修改意见, 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 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 他们通过批评性地阅读别人的作文, 可以取长补短, 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3. 管理员评价

由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博客管理员, 对作文进行评价, 按照等级设定。评定之前教师先向学生宣布评价标准。由学生管理员给予评分定级, 被评为一等、二等的作文, 作为优秀文章向全班同学推荐并作为范文。

四、利用博客的“超链接功能”建设写作学习资源库

博客拥有海量的网络资源, 其超链接功能使其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写作学习资源库。通过博客超链接功能, 既可以收集整理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 也可以链接某个文学网站, 或是他人的博客。这样, 既便于信息归类, 又便于查阅。

1. 博客中建设个人“读者文摘”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在个人博客中充分利用超链接功能, 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 审美倾向, 建设个人“读者文摘”。每天, 只要打开博客, 就可以点击进入自己喜欢的读书网站、作家博客, 阅读不断更新的文章, 从而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获取信息的质量。

2. 在博客中建设写作教学“文本专辑”

写作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而文体则是连接写作基础理论和写作实践应用的中介、桥梁和综合体。传统写作教学中, 受传媒手段的限制, 教师在讲授写作理论时, 只能以有限的经典名篇作为文体分析的范例。而在博客中, 通过建立链接, 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 教师可以根据写作教学的需要, 方便简易地把相关类型的文章链接成一个“文本专辑”。在这个人人可以拥有博客的时代, 这个“文本专辑”中不仅有传统的经典名篇, 还有大量的师生作品。课堂上, 教师可以随时从博客的“文本专辑”中点击某一文章, 作为案例展开师生讨论。在课外, 学生可以把自己对案例的评价发表在“文本专辑”中。这样, “文本专辑”将成为可以无限再生的学习资源。

上一篇:汽轮发电下一篇:乡村旅游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