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与作家的关系

2024-07-09

编辑与作家的关系(精选7篇)

编辑与作家的关系 第1篇

弗洛伊德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观点都是在1900年前后提出的, 对整个20世纪“一切向内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作用。《作家与白日梦》原本是一篇讲稿, 它的全文首次发表于1908年初。文章的主要兴趣在于对幻想的讨论上。

文章讨论的核心是:创造性作家的艺术创作行为及其内在心理根源。虽然作者的论文题目把作家置于前, 但是他的论述却主要集中于幻想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愿望, 并从中获得快乐, 这是不加掩饰的幻想活动的源头。但是, 当人长大以后, 便不再进行游戏,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再幻想, 而只是羞于表达。他们可能独自幻想, 并在梦中表演自己的愿望。

同时, 在艺术创作方面, 他将人的童年时代在玩耍时进行的想象活动与作家的“幻想世界”相联系。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一切动机的来源, 艺术创作也是这样。作家总是以幻想的形式满足来他的本能欲望, 而文学创作就是作家幻想的产物。人在实践中被抑制的欲望的感性显现就是幻想的本质, 换言之, 人的幻想是由人的实践欲望形成的。对于作家而言, 其创作过程就类似于“白日梦”, “白日梦”特指作家的幻想。作家是以幻想的形式宣泄受压抑的情感, 这种行动的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 与玩耍中的孩子类似。在弗洛伊德看来, 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游戏和玩耍, 孩子们正是在这种戏耍中勾勒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换言之, 孩子们以自己喜欢的、崭新的方式重新安排他们世界中的事物。他们在长大以后就会停止这种游戏, 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从此就放弃了幻想, 他说道“实际上, 我们根本不能放弃任何事情, 我们只不过将一种事物转换为另一种, 那看上去是被抛弃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替代物或代用品的组合。”在这里, “白日梦”即艺术创作, 就是这种替代游戏的方式。

二、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在谈幻想的特征时, 原文中提到:“我们可以肯定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 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 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 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由此可以引出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这里的文明是用来特指人类的精神及其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文明的形式有很多, 其中就含有文学艺术等。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属于动物性层面, 而人的理智及由此而生的善良、真诚等则归属于人性, 它们包括认知、尊重、审美及自我实现等。人性是人的本质, 所以只有根据人性来行事, 人才能与本体融合一致, 才能得到幸福与健康, 反之, 则会出现消极心理情绪。因此, 人性是文明产生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基础, 而文明则是人性的产物。

作为人性的产物, 文明反映着人性的要求和特征, 它一旦产生, 就会脱离主体人, 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文明与人性不仅有和谐的一面, 而且还有冲突的一面, 这是由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决定的。弗洛伊德关注人与动物的不同, 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一种的欲望冲动, 它与肉体满足联系在一起, 相当于人的本能;超我是在压抑本我的情况下, 对外在道德原则的内化。他的理论对人的预测与解释是模棱两可的。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精神病理学基础等方面的状况密切相关。但就其理论本身来看, 所谓本我是人的动物性过度膨胀后的产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动物性会时时过度膨胀。然而弗洛伊德却将其夸大, 并将其扩展到所有层面, 这样未免以偏概全了。实际上, 本我应当只是人的动物性的一种特定状态而已。弗洛伊德对人性与文明关系的分析是其人格结构理论的展开。他认为文明可与人的本性相悖而归入超我, 所以文明的发展往往会以人性被压抑、被剥夺为条件。以此看来, 人的未来就很难乐观。应该说, 弗洛伊德关注的主要是文明对动物性的控制, 即人与文明冲突的那一方面。他所假定的悲观性结论, 正是因为他过分偏重于人的动物性一面才导致的。

按照一些人的观点来看, 弗洛伊德所言的人在本性上所遭受的破坏, 从文明的发展来看, 是解构性的, 而并不是建设性的。实际上, 人只有依靠人性才能实现最终的发展和进步, 而弗洛伊德所看重的人的动物性是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作为人性的产物, 文明必须通过压抑和控制过度的动物性, 来实现人本性的发展。用拉康的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来理解弗洛伊德主义, 会发现人的无意识像语言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和结构, 而它的结构受制于语言经验, 无意识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 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这里, 可以将“语言”理解为一种文明的形式。若重新审视弗洛伊德的理论, 并将其归位, 就会发现, 他所难以解释的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三、以李清照为例

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文明毁坏人性, 在很多文学艺术家身上显现, 而宋代的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倜傥, 有丈夫气, 乃闺阁中之苏辛, 非秦柳也。”他之所以这样评价李清照, 是因为李清照在她的诗、词、文中蕴含着复杂的人性, “堕情者醉其芳馨, 飞想者赏其神骏。”

就当时的文明状况来说, 宋代理学兴盛, 禁欲主义学说盛行, 这尤其对女性造成思想上的禁锢, 扼杀人性, 摧残人的精神。北宋周敦颐在《通书》 (《礼乐》第十三) 中说:“礼, 理也;乐, 和也。阴阳理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和, 故礼先而乐后。”可见, 这种封建纲常和理学思想对妇女思想生活的压抑, 对情感的摧残。所谓的“夫夫妇妇”体现封建等级制度下, 男人对女人的统治, 这更加强了对女性的统治。她们生活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中, 没有自由。即使家庭环境相对宽松的李清照也只能生活在庭院、窗下、帘内。

封建社会非常注重女性守节, 随着理学的盛行, 女性所遭受的灾难也就越来越大。寡妇再嫁不被社会认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死后, 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对此陈振孙曾说她“晚岁颇失节”。可见李清照改嫁后所承受的歧视和侮辱, 这些必然会给她晚年的生活造成莫大的阴影。

从社会状况来看,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跨越了北宋和南宋两朝。她在北宋时期曾经过着安乐、幸福的生活。但随着北宋王朝的结束, 朝廷的南迁, 她却不得不经受背井离乡, 家破夫亡的痛苦。我们可以从她后期作品沉痛伤感的心绪中感受到这一时期的动乱给她造成的巨大伤害。

但是, 正是理学思想的禁锢、封建礼教的压迫、民族的灾难激发了她强烈的创作欲望。现实的不完满使她不得不以幻想的形式宣泄实践中无法实现的欲望。换言之, 她以被压抑的人性为代价, 促进文明的发展。

她的前期词主要是明快活泼的少女闺词和伤春惜春、怀人念远的怨词, 这些词大多风格明丽轻快, 即使怨词也是哀而不伤的。与后期词所体现出来的悲痛之感是大不相同的, 其艺术成就和影响也不如后期作品。家国之痛、怀人思乡是她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 她词作的艺术特点是情词哀伤、擅长铺叙、口语入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李清照在后期即是“以血书者”。如《声声慢》《永遇乐》等都是她后期的成功作品, 词中兼有叙事、抒情等。而在叙事中, 也变幻莫测, 有顺叙、有插叙, 使词流畅自然, 巧夺天工。

作为一个封建时期的女性, 李清照在文学界具有高深的造诣, 为后世直至今日留下了璀璨夺目的词篇。千百年来, 她始终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其才华可与须眉分庭抗礼, 从古至今, 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然而, 她的人生是悲惨的, 她的遭遇是不幸的, 这也的确让人怜悯与同情。刘鹗曾在他的《老残游记》序中说:“哭泣者, 灵性之现象也, 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 更应该承认的是“《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 《庄子》为蒙叟之哭泣, 《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以此类推, 李清照的哭泣便是《漱玉词》, 换言之, 正是以词当哭成就了李清照在文学上的造诣。

虽然受到“词别是一家”的观念的束缚, 但是李清照后期词却反映了时代的一个侧面。她的不幸和亡国之痛是人民所共有的。她作品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南渡人士国破家亡, 背井离乡, 颠沛流离的共同痛苦, 而这种痛苦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 投降卖国所造成的。因此, 李清照的词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动乱的时代人民悲惨的命运。从思想内容上足以看出她的后期词作对同代婉约词人的超越。李调元在《雨村词话卷三》中夸赞说:“易安在宋诸媛中, 自卓然一家, 不在秦七、黄九之下。”“盖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从对文明的提升方面, 这个评价恰到好处。李清照对文明所作的贡献, 正是以其在社会动乱中人性所遭受的毁坏为代价的。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是想契合的。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没有终点, 所有的探讨都不是研究的结束, 相关问题还应该进一步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徐凯蒂.关于大众文学接受心理的猜想——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9) .

[2]陈东.李清照后期词的艺术风格[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 (3) .

[3]王绪广.李清照后期词风的转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4) .

[4]汪新建、高雅.人性与文明[J].宁夏社会科学, 2000 (4) .

编辑/作家英语简历 第2篇

姓 名:MM小姐国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65 cm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3 岁 培训认证:诚信徽章: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英语翻译:翻译、编辑/作家/撰稿人:英文编辑、行政专员/助理:助理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中国银行广州长堤支行起止年月:-07 ~ 2008-08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所属行业:其他 担任职务:实习生 工作描述:学习个人购汇、个人结汇、汇出境外汇款、境内汇款、旅行支票,及国际结算业务等 离职原因: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 学士毕业日期:-07-01 所学专业一:英语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 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5-092009-0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英语语言能力外语:英语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西班牙语 (第二外语) 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良好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性格活泼开朗,谦虚,工作认真细心, 具有高度责任感;

做事条理性强,乐于与人合作;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及中英双语应用能力

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技能;

天才的编辑和伟大的作家 第3篇

司各特·伯格对珀金斯的描述是这样的:“对他的作者而言,他更像朋友,而非苛刻的工头。他全方位地帮助他们。如果需要,他会帮助他们确定作品的结构:给书起标题,构思情节;他可以是心理分析师、失恋者的顾问、婚姻法律师、职业规划师,或者放款人。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一个编辑对书稿做了那么多的工作,然而他总是坚守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这在今天几乎没有一个编辑可以做到。

麦克斯·珀金斯“天才的编辑”的道路从他发现并出版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开始。在作家自己的一篇回忆文章《早年成名》中,菲茨杰拉德也描述了这个过程:“它开始于1919年秋天,那时我正四大皆空,夏天的写作已经把我弄得木头木脑,我就在北太平洋铁路商店里找了份工作,替人修理汽车顶棚。后来邮递员按响了门铃,于是我当天就辞了职,沿着大街狂奔,拦下汽车把这消息告诉我的亲友—我的小说《人间天堂》录用出版了。我把那些讨厌的小债务都还清了,还买了一套正装,每天早晨醒来,眼前的这个世界都充满了无法言喻的傲视万物、壮怀激烈的意味。”

菲茨杰拉德没有提到的是这本书出版背后编辑的努力。《人间天堂》的出版商查尔斯·斯克里伯纳出版社是一个以出版经典作家作品知名的出版社。它不太关心新的作家,风格保守。1918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被介绍到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在很长时间内转手过几个编辑,直到最后来到珀金斯手中。珀金斯非常喜欢这本当时叫《浪漫的自我主义者》的书。他写信给作者:“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写得这么有活力的小说书稿了。”他建议菲茨杰拉德对书稿做出一些修改。但是在拿到讨论会上时,书稿仍然被老编辑们拒绝了。

珀金斯并没有放弃。他劝说菲茨杰拉德修改了三次书稿。他也在编辑部的会议上进攻了三次。第三次时,他激动地在房间内走来走去:“出版人的首要责任是出版有才华的作者。如果我们拒绝出版这样的作者,我将对出版失去任何兴趣。”《人间天堂》让菲茨杰拉德年少成名,让他开始过上他向往的盖茨比式的生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功,它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说:“在《人间天堂》之前,当然有许多人写作—但在这之前,青年一代从来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而大多数读者也没有意识到这一代人的存在。”菲茨杰拉德是“唤醒美国青年一代自我意识的人”。

当然,同样著名的是菲茨杰拉德在写作上的缺乏自律、在经济上的放纵无度以及和妻子之间的戏剧性关系。麦克斯·珀金斯作为这位已经成名的作家的编辑,他同时扮演着菲茨杰拉德作品的长期投资者(不会因为某部作品短暂的起伏而改变对一个作家的支持)、婚姻关系的顾问和贷款人(菲茨杰拉德总是可以从出版社和珀金斯个人那里借到钱,再从作品的版税收益中扣除)。

是菲茨杰拉德将海明威介绍给珀金斯的。像识别出菲茨杰拉德身上的光芒一样,麦克斯·珀金斯辨别出了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写作者的海明威的潜质。他称海明威的写作“像清爽的凉风一样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他马上决定出版海明威的《春潮》和《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让海明威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当然,虽然海明威看上去是一个颇为省心的作者,但也不是没有让珀金斯为难的地方。比如海明威小说中的脏话常引发编辑和作者之间的讨论: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作者故意显示与众不同但却会将一部分读者拒之门外的。比如,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之间后来形成的紧张关系。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曾颇不公正地描述过这种关系。再比如,司各特·伯伦写道,可能是出于对海明威嫉妒之心的担忧,珀金斯没有成为福克纳的出版人—如果福克纳也成为珀金斯的作者,那么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最著名的三个人就拥有了同一个编辑,这会更加让人惊叹。

珀金斯投入的时间、精力与情感最多的作家应该是托马斯·沃尔夫了。但在珀金斯的大牌作者中,托马斯·沃尔夫和珀金斯的关系在随后也变得最为紧张,紧张到托马斯·沃尔夫为此更换了出版商。没有麦克斯·珀金斯的努力,我们今天可能就不会看到托马斯·沃尔夫的名著《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河流》。托马斯·沃尔夫是一位天才的写作者,但却不懂如何节制自己的热情—菲茨杰拉德恰恰与之相反,海明威则是一个懂得自律的作者,他最著名的写作条例是,在你写得正顺手时停下,而不要等到无句子可写时。

是珀金斯发现了托马斯·沃尔夫的天才。也是他将托马斯·沃尔夫的天才从一箱一箱的书稿中解放出来,对之加以删减,找到结构,把它变成普通读者能够接纳的书。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他也必须对这个脆弱的天才不断加以鼓励。托马斯·沃尔夫并非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他的演讲和随笔集《一部小说的故事》中,沃尔夫说:“一位编辑,同时也是我的好朋友,大约一年前告诉我,他很遗憾没有记日记,把我们俩(为《时间与河流》)共同工作的经历记下来:全部的努力、困难、推进、停顿、结尾,成千上万次尝试、替换、胜利、屈服,最终造就了一本书。”

沃尔夫对珀金斯编辑工作的描述,以及他对编辑公开的赞美,却成为二者关系破裂的原因之一。它为文学评论家的一些负面看法提供了证据。一个典型例子是伯纳德·德·沃托的文章《光有天才还是不够的》。

德·沃托说:“他(托马斯·沃尔夫)不成熟的确凿证据就是如下事实:迄今为止,这个艺术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属于沃尔夫先生,而是属于麦克斯·珀金斯。这本书所体现出的组织能力、批判智慧,并不出自艺术家的内心,也不出自他对作品形式和完美的感受,而是出自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办公室。”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希望作品被人看成是编辑的产物,是出版商按照出版市场修订出来的产品。想要证明自己的愿望,乃至怀疑自己的确被珀金斯“操纵”的多疑心,让作家和编辑走向决裂。不过,在托马斯·沃尔夫临终时,他们终于又和解了。

随着菲茨杰拉德(1940年)和托马斯·沃尔夫(1938年)的去世,珀金斯最著名的三名作者中只有海明威了。海明威已经太过著名,已经强大到不再时刻需要一个编辑的建议。珀金斯在1947年去世,他没有活着见到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海明威而言,这是对他才华消逝的有力回击。不过,作为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地位,早已不再需要通过作者获奖来证实,或加以稳固。

如今,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潮期,比珀金斯经历的大萧条似乎还要糟糕。在此情况下,是否还有可能产生像珀金斯这样的编辑,以及产生像他慧眼辨别出的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那样的作者,让作品既畅销又能成为经典?无人知晓。

读刘益善的《作家在左编辑在右》 第4篇

寻觅那些被时间洗刷过的记忆, 品尝曾经的苦乐, 拾掇与文朋好友交往的时光碎片, 回味那些已经板结了的温暖, 拼凑回昨天的景色, 期待留住遗失的美好。在深情地回望中, 那些早已定格在生命画页上的“故事”, 虽然距离额前爬满皱纹的今天太过久远, 然而, 那么多鲜活的记忆, 依旧活跃在作者的脑海里, 乃至最后形成温暖的文字。

《作家在左编辑在右》中的文章, 长短有别, 少则三五百字, 多则两三千字, 而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思想则一样充沛, 一样地出经入史, 贯通各家。文学的沧桑、作家的苦乐、文友的情谊, 都被原生态地真实“晒出”。尽管某些过往的瞬间, 有时也会让我们徒添一份伤感, 甚至痛苦和煎熬, 但曾经的感动, 却让我们的脚步迟疑不舍。人的一生中, 会经历许许多多特别的时刻, 可是谁又能肯定, 当你有一天回过头去, 面对当时的悸动、当时的激情, 不会产生一种连绵的惆怅呢?但无论怎样, 留连也好, 忘却也罢, 逝水的年华一过, 那些走过的风景, 就像我的泱泱四季, 一去不可复返。

刘益善的笔下, 记述了许多文采斐然的文人身影, 虽然他们出生于不同的年代, 拥有不同的人生背景, 甚至取得的文学成就也不完全相同, 但是, 他们对文学的痴情却是相通的;他们对文学的挚爱永远是赤诚的, 宛如孩子的眼睛, 单纯、天真, 永远关注的是生命的本真。自古以来, 文人往往被视为迂腐懦弱的一群, 他们手无缚鸡之力, 徒然地风花雪月、舞文弄墨。尽管熟读手中经卷, 也许可以十年寒窗一鸣惊人, 从此晋身官场扶摇而上, 但是这种福祉只属于极少的幸运儿, 更不知有多少士子麻衣, 终身穷困潦倒。虽然如此, 诗人墨客依然凭借手中的一管瘦笔, 独守精神家园, 超脱苦难, 在历史的长河中, 书写下自己波光潋滟的名姓。也许他们无法改变现实, 但最终的结果, 却往往还是他们改变了历史。

斑驳的岁月, 如一地的烛影, 摇摇曳曳地晃荡在风里, 送走了容颜的春华, 留下了年轮的沧桑。多年之后, 彼此相互忆起, 不料都已银发满头。心底的柔软还是被触动了, 荡开层层往事的涟漪, 刘益善提起笔, 想要定格住那些被无情岁月浸蚀的镜像, 让自己, 也让朋友, 都能在发黄的镜像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回望人生、人心及流年岁月中生命的原形, 以及人间曲折迷离的短程长途与悲欢爱恨。刘益善把大家可能都熟视无睹的那些东西一一数落在纸上, 他试图从中找出一种强大的命运感, 以文字的形式, 建造一座人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的纪念碑。

《作家在左编辑在右》的内在形态是丰盈的, 有一种阔大的时空意识, 作者将生命和人性置于时间、空间等哲学意味的角度来审视, 由此生发出多个视点, 引发对宏大、永恒的生命体验的意义探寻。在始终坚持不渝贯彻温情叙说为唯一宗旨的途中, 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了灵魂、人格、世道、良心的深处, 在更高更广的维度上结构他的情感世界。作品总体上神完气足, 文气流畅充沛。由于作者能够以现代人的自觉意识, 在作品中穿插进现代俯视的目光和叙述, 因此能够顺利地将自己独到的思考, 深入到人性的深处。这就使作品对人与世的理解, 非常富有哲理性、启发性。另外, 《作家在左编辑在右》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人物的零碎片断, 透过面、透过点、透过线, 一眼就能看穿人间世态。作品中清水洗过的文字, 渗透着温润厚重的气息,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作家在左编辑在右》中, 没有故作高深地议论, 没有豪言壮语, 即使是一些精辟的警句也不多见, 作者无论谈事、谈人、谈政治、谈文艺……都象同友人拉家常、叙旧情一样朴素、自然。作者发表感想或看法, 也不是滔滔不绝、长篇大论, 而是舒徐不迫、絮絮而谈。《作家在左编辑在右》中的文章, 大多是如实的记事, 虽也有内心感情的波澜不时泛起, 却少有激烈的表露, 而是通过平实的文字, 表达出深邃的情感。阅读刘益善的这些短小精炼的文字, 一点也不觉得艰涩, 甚至觉得有些浅显。然而, 正是这样, 才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 在毫无戒备和疑问之中, 服服贴贴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响。

同时, 《作家在左编辑在右》也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作者的文字运用非常纯熟, 他常常能够从自我的感觉状态中跳了出来, 对人间万事进行一种纯粹的凝视、关切和严肃的追问, 从而使作品的想象力、理解力、深度、难度和审美感觉大幅跨进。

《作家在左编辑在右》中的语言是俗白单纯的, 不呆板、不呆滞, 掩映摇曳, 收放自如, 飘逸而不迂远, 洒脱却不轻浮。作者不是不用技巧写作, 相反倒是匠心独运, 只是不露痕迹而已。这种洒脱飘逸的手笔写就的文章, 常常会给人造成“散漫”“无结构”之感。然而, 在仔细品读之后, 我们却不难发现其结构上的随意, 并不意味着无结构。就像龙井茶一样, 看去全无颜色, 喝到口里, 一股清香, 令人回味无穷。而且, 《作家在左编辑在右》在构思上也没有出奇制胜、巧丽求崇的精心设计, 而是抓住最深的事物, 选取典型的情景和细节, 从最好的角度入手抒写, 于平淡中出深意, 乍看平淡无奇, 却充满了神韵, 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探析编辑与广播电台形象之间的关系 第5篇

1编辑人员同广播电台存在依存性关系

1.1编辑工作的具体职能影响广播电台形象

编辑人员在执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广播电台的业务进行根本性处理。例如,广播电台的播音稿件是承担广播电台主要业务的重要稿件,而这一稿件的制作则由编辑人员完成[1]。另外,广播电台在进行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新闻稿件是影响塑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人员的工作是影响稿件内容和质量的重要工作。此外,编辑人员不仅能够对稿件进行创作和修改,也能在广播电台工作的过程中对稿件进行选取,而新闻受众在判断广播电台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通过广播的具体内容进行稿件质量的判断,因此,广播电台的形象受编辑工作的影响较大。另外,稿件在创作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可以对原稿件进行修改,使广播电台能够保证稿件当中的所属信息具备听众感兴趣的因素,使广播电台在听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2]。广播电台的形象不仅取决于听众的价值判断,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在进行广播电台价值判定的过程中,会将广播电台的工作对社会的具体影响作为主要参考条件,而编辑工作负责广播稿件的创作和选用,广播稿件无疑成为政府部门审验广播电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据,因此,编辑工作的形象在广播电台的形象塑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编辑工作受编辑人员的主观意愿影响较大,编辑人员无论是创作播音稿件还是选择播音稿件,都会使广播电台的受众获得编辑个性的了解,因此,编辑人员的个性色彩是决定广播电台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1.2广播电台的形象对编辑人员风格的体现

广播电台在播音的内容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编辑人员个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广播电台的内容对编辑个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编辑单纯地进行规范化稿件的编写,编辑的个性色彩将很难得到展现,而随着广播电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编辑人员在创作稿件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个性因素的表达[3]。新闻受众在感受广播电台新闻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新闻内容的信息进行了解,也会对信息的表现风格和表现方式具备一定的关注,而编辑人员的个性特点,很容易在表现风格的自由选择中得到体现。广播电台的工作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在展示编辑个性色彩方面的机会较多,编辑人员在创作的稿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基础性新闻知识进行融入,也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点评,而除了编辑人员的主观性评语之外,编辑人员的语言风格也能对编辑的内心世界进行较为完整的体现[4]。虽然当前一些广播电台的广播内容的制定形式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固有模式,但在广播电台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广播稿件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自由度的提高,编辑人员已经能够越来越多地进行稿件的内容控制,并结合广播电台时间跨度的优势将更多的个人主张进行渗透,因此,广播电台对编辑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2编辑工作和广播电台的相互促进

2.1编辑工作促进广播电台工作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发展创新是提升编辑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广播电台的发展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播电台的形象,而编辑工作,是促进广播电台形象提高的重要工作[5]。首先,编辑人员在进行广播稿件操作的过程中,要对广播稿件的创作形式和选择形式进行完善,使广播电台的播音稿件能够不断地得到完善。另外,广播电台要为编辑人员创作足够的创作空间,使编辑人员可以更好的进行稿件的创作,如果编辑人员能够对广播电台的内容进行规范化处理,则可以允许广播电台对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广播电台能够通过节目的形象,对电台的形象进行完善。另外,编辑人员需要根据创新工作的要求进行创新力度的提高,使编辑工作能够更好地同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另外,编辑人员的稿件方面的创新也使得编辑人员必须在广播工作中对节目形式进行创新,因此,编辑人员的发展与创新对提升广播电台的改革发展十分重要。广播电台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应该以编辑人员的工作为中心,对编辑人员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使广播电台的形象能够通过编辑的个性特点进行完整的塑造。广播电台还要加强对社会因素的重视,使广播电台的形象塑造能够同社会的发展局面进行结合,并委任编辑在节目创作当中担任主要职务。编辑人员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对时代的发展脉络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编辑人员要根据广播电台多年来的变化趋势,对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变化方向进行判断,使广播电台的节目能够更大程度上接近当代社会的欣赏需求,为广播电台创造更高质量的社会形象。

2.2广播电台的形象创新促进了编辑人员的创新

广播电台是编辑人员发挥才华的重要机构,虽然编辑人员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收集,但是广播电台在进行业务操作的过程中,是决定广播电台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人员的形象塑造在广播电台的形象塑造领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实现。另外,广播电台的业务创新是提升广播电台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广播电台需要通过不断的实现创新战略提升广播电台的社会影响力,而编辑人员在广播电台的业务操作当中,也可以随同广播电台的创新机制进行个人形象的创新和塑造,因此,广播电台的创新战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为提升编辑工作者的形象塑造质量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广播电台在进行节目选择和制定的过程中,会对编辑人员提出一定的要求,而编辑人员的技能进步,需要在广播电台的指令指导下完成,因此,编辑人员适应要求的过程,即是编辑人员实现创新发展的过程。编辑人员在进行个人意愿表达的过程中,虽然个人主张不会受到广播电台的过大影响,但编辑人员表达个人观点的风格却会受到广播电台创新战略的影响,因此,编辑人员的形象塑造是与广播电台同时进行的事务。

3结论

广播电台的形象是打造广播电台品牌,提升广播电台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从编辑的角度出发,对广播电台的形象进行塑造,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广播电台形象质量,使广播电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强月新,姜欣.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2(00):3-92.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3]张艳娜.类型化电台的经营策略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2.

[4]梁青莹.中国对外广播新变化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3.

浅谈新环境下编辑与发行的关系 第6篇

在行业中有人把编辑与发行喻为带动出版企业前行的两只巨轮,也有人把它们之间喻为数字“1”和“0”的关系。关于两者关系的种种比喻,都充分体现了编辑与发行是出版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在出版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版物的市场价值需要发行部门来实现,发行工作的整体品质又十分依赖出版物的编辑水平。

实际上,编辑与发行的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增加出版物的市场销量,在保障社会及公众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出版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如果把每部作品当成一个新生命看待,那么作者是他的生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作者的血液。编辑是他的养母,是陪伴他左右、见证他成长的那个重要角色,而发行则是他长大后的导师,悉心教诲,助其扬名立万。然而,在日常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编辑与发行的冲突矛盾日益增多。

2 愈演愈烈的编、发矛盾

在各个社会组织和企事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都会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上的矛盾冲突。但在出版企业中,编辑部和发行部之间的矛盾确是由来已久。面对发行部门,编辑人员们有种种埋怨:有的编辑认为自己勤勤恳恳编辑出的书没有瑕疵,如果市场销量不佳一定是发行部门市场销售能力有所欠缺;有的编辑认为发行部厚此薄彼,对出版物不能做到一视同仁。面对编辑部门,发行部门也有诸多不满:有些发行人员认为是编辑们对文字的掌控能力不足,书没有亮点,故而不受大众欢迎;有些发行则反应编辑们完成出版流程后就全然撒手不管后期营销工作了,或者他们对营销工作嗤之以鼻,不加以重视。

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些指责并非空穴来风,双方的埋怨也不无道理。其实双方的最终目标是统一的,那就是给出版企业和社会大众带来效益。虽最终目标统一,然而双方的处理方法却是相互推诿指责,增加企业内的损耗。因此,出版企业应高度重视编辑与发行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矛盾,以智慧的管理手段让两个部门攥紧共赢的拳头,形成合力出击之势。

3 协调合作、共利共赢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3.1 营造积极正面的出版企业新文化

在当今的大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有积极正面的文化,才能富有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备获得生存发展、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例如IBM的企业文化是尊重别人、追求卓越、深思后再行动;Inter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成果导向、建设性的矛盾、追求卓越、一律平等。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融会于企业的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我国企事业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所以作为文化企业,我们更要用心营造以协作为荣的企业文化。众志成城,主动搭建协作平台,合理分工,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对于模棱两可的边界区域,要鼓励大家不怕麻烦,主动参与,力求为别的部门提供好内部服务,做好协调工作。

企业管理者也应注重协作平台的构成,知人善用,为各部门尽可能地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有了充分的沟通,才能逐步减少矛盾与冲突。公开透明的奖励机制是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工具。针对编辑和发行的具体问题可把图书的利润与编辑、发行的奖励直接挂钩,充分调动编辑和发行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以完备的制度促进他们的相互配合。主要是以部门为单位,加强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沟通与协商,逐步形成企业内部沟通无障碍的企业文化。

3.2 更新升级编、发相关职业能力要求

一直以来,编辑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是能够编出高质量的大众欢迎的出版物。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有质量的图书,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将以受欢迎程度来体现。因此,“编辑为中心”的理念在出版营销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着出版物市场营销的品质和价值。发行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则是寻求出版物的亮点、买点,刺激和影响市场,使之有特色地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进而促进大众购买欲望,实现盈利目的。

如今,等着好的稿件送上门来,凭着学识和文字功底“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早已落伍,现在更侧重于整体策划和选题的再利用,需要先全方位考虑,如市场调研、盘算效益等。如今的发行,也不再是被动的等待客户自己上门的传统意义上的以“发”为主的发行,而更多的是注重市场营销,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掌握市场动向,了解大众消费习惯,清楚自身出版物的优劣势,构建独特的销售渠道,特别是利用网络渠道。

在出版企业内部,显然编辑与发行的职责界限变得越发模糊,市场与选题成为两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而双方对此又都有难分伯仲的话语权、决策权;对于业绩的指标,各自都有追求成绩、降低风险或成本的本能。所以,面对选题目标、生产过程、销售结果、市场评议与社会责任等所有能直接或间接带来各种效益的诸多方面,矛盾逐步升级。再加上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发行和编辑不仅仅要提升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更要把合作协同能力当作更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

3.3 编、发积极联动,相辅相成

一方面,发行人员要积极参与图书的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出版物得以出版的首要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出版企业应鼓励发行人员参加选题论证会。由于每个出版社的发行渠道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编辑的产品设计一定要和销售渠道匹配。这就要从源头抓起,编辑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要主动与发行人员沟通,从出版物的主旨到框架结构要及时听取发行部门的意见,从而完善选题方案。虽然当前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普通增强,但接触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较之发行人员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因此,发行人员的协助,对编辑的选题策划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发行人员参与编辑选题工作也是大有益处的。首先,发行人员的才能得以有效利用,自身价值得以提升;其次,通过共同努力,群力群策地做选题也可以更贴近市场,从而有利于销售。

另一方面,编辑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图书的营销发行工作。编辑参与发行,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首先,编辑对出版物更为了解,相比发行人员就更容易准确地找到市场,从而做到更为精准的营销,有的放矢。对编辑人员而言,通过发行实践,可以更了解市场,知道哪种书畅销、哪种书难销,在之后策划选题的时候,更能把握市场动向。

先秦孟子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编、发协作是实现出版物销量大幅增长,促进企业及社会效益的必然手段。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协作共赢既涉及人与人之间观念上、情感上的转变,更需要把协同合作能力纳为评判编、发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编辑与发行如出现问题、矛盾不及时解决,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出版物的成败,抹杀出版企业的发展潜能,甚至最终将严重影响整个文化行业的综合发展。唯有编辑和发行相辅相成、同心同德,心想一处、力往一处,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力量和优势,做到事半功倍,无往不利。

摘要:科技发展带动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出版行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编辑与发行本就矛盾的两个群体,在新环境下也迎来新的问题,能否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决定着纸质出版未来是否能在市场站稳脚跟并继续发展。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更新升级编、发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可以有效促进编、发的协同合作,使二者相辅相成,推动出版企业的发展。

编辑与作家的关系 第7篇

一、作者眼中的编辑:出版社的代表和图书经纪人。

从选题提出伊始, 编辑就代表出版社与作者就选题或者书稿协商, 使之达到出版要求;再代表出版社与之就版税、最低印数协商, 签订合同, 约定交稿期限;图书出版后又在一定期限内支付作者版税, 完成一轮合作。在作者看来, 编辑代表了出版社的立场, 一切都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来完成。作为经济人, 作者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稿费能否按合同及时支付, 部分编辑或出于社里财务稿费统筹安排的考虑, 或出于利益捆绑的考虑 (书卖出没卖出还不知道) , 不能及时给作者开稿费, 这就让稿费是其重要收入来源的部分作者产生不满。

在作者眼中, 编辑也是图书的经纪人。经纪人的工作是实现委托人委托业务的价值最大化。编辑对作者交付的书稿进行精心的编辑加工、封面设计、体例设计等, 准备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配合发行部门将图书最大量地卖给读者。当编辑用心做出的图书, 市场叫好不叫座, 作者以封面、发行渠道等为由指责编辑和出版社时, 而编辑忙于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 如果不能和作者的这种对自己作品期待的微妙情感相合拍, 与作者的合作就会出现裂痕。

二、编辑眼中的作者:编辑职业的衣食父母及其策划意图的执行者。

作者是编辑职业的衣食父母。书的灵魂只能由作者赋予, 不可能由任何高明的编辑来塑造。对很多新编辑或者策划能力较弱的编辑来讲更是如此, 若没有各位作者的“直接生产”, 编辑工作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编辑工作根本无从下手。

对策划能力较强的编辑来讲, 作者是其策划意图的执行者。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要求编辑在研究社会的需求, 并且对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做出预估之后策划出有价值的、时效性很强的选题, 从而产生较强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于是, 编辑开始寻觅合适的作者, 与作者沟通, 交代意图, 共同构思, 共同原创, 督其完成。只有策划编辑独到的见解、丰富的阅历、准确把握社会尺度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才能指导作者的作品避免疏漏缺失。

可以说, 作者少不了编辑, 编辑也少不了作者。编辑与作者是鱼水关系。鱼帮水、水帮鱼, 谁也离不开谁。合

1. 编辑要力争做作者的朋友。

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版者之间的竞争, 并不仅仅在书稿上, 而是在和作者的一种关系的建立。有些作者对编辑的专业水平存有疑问, 一是表现在对编辑策划的选题, 作者会认为市场不需要, 是小儿科, 没有精力或不愿意去写作;二是表现在对编辑或者市场部认为不切合市场需要的图书选题, 以专业人士自居, 认为编辑不懂读者需求, 想方设法说服编辑或者出版社出版;三是对编辑加工过的部分书稿内容不认可。有篇文章是这样分析写作者的:写作人的灵魂多半纤细敏感, 主观较强, 对自己创作领域以外的事情, 可能一无所知 (例如对图书市场可能就不甚了解) , 还多半拥有莫名的自信, 认为自己的作品写的最棒。

2. 编辑和作者应互为其职业生涯的陪伴者。

作者和编辑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对同样是成长中的编辑和作者来讲, 他们应互为其职业生涯的陪伴者和见证者。长江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周百义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他与作家二月河的交往。

1987年, 他刚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做编辑时, 第一次组稿, 经人介绍, 到河南南阳市找到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二月河。那时, 二月河只出版了《康熙大帝》的第一卷《夺宫》, 周百义在招待所里读完他的这部小说后, 为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 具有浓郁历史氛围的语言,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折服, 当即与他签下了约稿合同, 约他写作《雍正皇帝》……2000年, 二月河终于答应将自己的十三卷本《二月河文集》都交给周百义所在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套书前后销售了上亿码洋。

周百义做编辑二十年, 与二月河先生交往二十年, 无话不说, 一直保持热线联系。而他本人由出版社年轻的小编辑到大集团的副董事长, 二月河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皇帝作家”。这段书缘, 已传为佳话。

3. 作者和编辑应为战略合作伙伴。

作者和编辑是一驾马车上的两个轮子。双方只有配制得当, 配合默契, 才能在竞争的时代胜出。作者无目的的投稿, 编辑看中即用, 看不中则退稿, 编辑只对自己和眼前的利益负责, 作者也只对自己和眼前投递的书稿负责, 这种合作一般都是一次性的。而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不仅仅是书稿, 更多的是“思路”, 是双方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 有计划, 有步骤, 同心协力地向既定目标前进。这个目标, 可能是“获得图书大奖”, 也可能是“图书畅销”。

上一篇: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下一篇:施工技术研究